古装片的现代化

2024-05-17

古装片的现代化(共7篇)

古装片的现代化 篇1

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传播媒介。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 , 影视成了大众快餐文化的一部分, 现代古装影视中的盛唐服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 同时盛唐服饰上承历代冠服制度, 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 兼容并蓄、大放异彩, 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着承古启今的桥梁作用。

一、历史上盛唐服饰文化的特点

盛唐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作为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 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 服装面料种类丰富, 刺绣和印染技艺高超, 总体服饰绚丽多彩。其中女装是裙、衫、帔的统一, 宽袖、袒胸、长裙、宽衣大袖、形成宽松、线条优美的服装特色, 女子着装大胆, 甚至出现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 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 “坐时衣带萦纤草, 行即裙裾扫落梅”的形象诠释。

此外, 当时的服饰更加注重表现人的精神和气质, 服装款式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设计的美学观念和强烈的东方大国风范。

二、古装影视中盛唐服饰文化的传承

“古装影视”, 最初是相对于取材现代生活的“时装影视 " 而言的。“古装”, 在影视戏剧服装范围之内, 是清代之前包括清代在内的所有服装的统称。

近些年来, 古装影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亮点。从《十面埋伏》、《英雄》、《无极》, 到备受争议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 以及电视剧《大明宫词》等, 服饰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形式要素, 成为影视的亮点和备受大众关注的焦点。类似的国产影片之所以屡获好评, 除了成功的市场运作之外, 更重要的是都较为成功地展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一) 古今同源——深厚的文化积淀

盛世文化:《满城尽带黄金甲》 (以下简称影片) , 是以唐末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为线索展开的:“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封建文人一般是把菊花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 这里却赋予它起义革命战士之花。九九重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 赏菊的风俗相沿已久, 影片以要素道具“菊花”作隐喻, 堪称精妙绝伦。同时成千上万的金甲与黄灿灿的菊花形成强烈呼应, 气势磅礴的阵势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把大唐盛世的壮观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服装款式:盛唐时期女子服装的型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影片中的超低领露胸服装, 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又一盛唐元素。盛唐时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在腰部以上,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 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在影片中得到清晰的验证, 主要演员和宫女们的裙腰线的位置恰到好处, 很好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状态。

服饰图案:盛唐时期服饰纹样已经多姿多彩, 并注重生活和艺术的结合, 在装饰的同时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 如五代王建所描述:“罗衫叶叶绣重重, 金凤银鹅各一丛。”人们喜欢取传统风格的山鹰、狮子、仙鹤、百蝶、石榴、凤凰牡丹各种鸟类的精致图案纹样绣满面料作为服饰纹样题材, 植物花卉以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和人物图案大量出现在服装及饰品上。从影片中宫女嫔妃的服装上可见大量的花卉装饰图案,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菊花围巾。影片中的菊花一改过去幽独淡雅的静态美, 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 又非“丛菊”, 而是花开满城, 占尽秋光, 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芬芳, “冲”、“透”, 表达其气势之盛和侵染之深。

(二) 流光溢彩——强烈的视觉效果

服饰, 作为贯穿整个影片的媒介, 对影片的成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服饰装饰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色彩、图案、造型、以及制造工艺等手段, 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性、象征性。那铺天盖地金色与银色的铠甲, 充满杀机并不乏唯美色彩的菊花围巾, 还有宫女嫔妃穿着的低领开口露胸裸臂艳装, 无不体现出泱泱大国的文化气势。

影片完成了在整体的色彩氛围笼罩中实现对每个人物的塑造。影片中场景设计一改中国传统题材影视作品贯用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柱, 而是采用了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近乎梦境的仿琉璃场景, 同时演员服装色彩也以金黄色为主要设计元素, 例如, 皇帝的服装从出场的盔甲到寝宫中穿着的披肩再到重阳节的冕服一律是金黄色。黄色不仅符合历史中帝王的传统服色, 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色彩的运用, 只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在电影中有所夸大。皇后的服色也是基本以金黄色为主, 但每场服装在面料质感上有明显区别;其余演员基本以浅金色作为服装的主要装饰色彩。与黄金色相比, 影片中的浅金色更具有浮华和梦幻的效果, 也是现代感和时代感的视觉体现。

三、发扬盛唐服装的承古启今作用

(一) 春潮涌动——重视文化软实力

影片被提名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最后败北, 只能说明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和与现代的结合的尺度上仍需进一步加强。要想很好的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 首先要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美国后现代有“三片文化战略”:大片、薯片和芯片。大片控制了我们视觉娱乐, 薯片控制了我们的胃, 芯片控制了我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性。中国长期以来有经济战略, 有军事战略, 但很遗憾没有文化战略。有人说, 在别人绞尽脑汁想把中国文化占为已有的时候, 多数时候我们自己却视之如敝履, 一个在历史上文明不曾断绝的泱泱大国的文化, 现在剩下的只不过是几栋空空的房子而已。盛唐服装在国产古装影视中的一次次成功, 为拯救濒临遗忘的大国文化多了一条出路。

撒切尔夫人说过一段话:“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 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即使中国在巨大的经济崛起中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 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需重视的小国。”这段话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我们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先天的优势,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 善于总结, 并让这种文化观念深入民心, 那么, 无论是在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 不光是盛唐文化, 甚至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 我们都是大国。

(二) 兼收并蓄——在传承中创新

事实上, 在较为严格的文化学理论范畴内, 盛唐作为中国发展史上的历朝之一, 相对于整个华夏文明 , 其服饰文化仅仅是其中一种文化载体, 但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代表, 传达的不只是高超的美学工艺和视觉效果, 还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与理想追求。因此, 现代古装影视作为文化传播中介, 对充分发挥盛唐服装文化的承上启下有着直接的作用, 值得推崇。

周宪指出的 :“我们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文化时代, 它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深省的文化问题。”现代古装影视, 不仅是复制古代生活、故事和服装, 不是单纯的拷贝剧本, 而是与现有时代背景的巧妙融合与创新, 毕竟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创新才是古装影视获取大众欢迎经久不衰的秘诀。

四、结语

总体来说, 《满城尽带黄金甲》作为大众视听语言的古装大片, 影片中大面积的金碧辉煌的确造就了它独特的视觉效果, 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体现盛唐时期的文化内涵上, 都是盛唐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较为成功的案例。类似的古装影视还需继续发扬盛唐服饰文化的承古启今作用, 让国内外更多观众了解盛唐服饰文化, 最终让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国民之心。

摘要: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繁盛时期, 它广采博收的丰厚文化给现代服装设计带来宝贵的借鉴财富。本文以影视《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证分析了盛唐服饰文化以桥梁作用在现代古装影视中的传承。

关键词:盛唐服饰,古装影视,传承

参考文献

[1]高恒忠.论电影服装设计中汉服的视觉文化[J].电影评介.

[2]王少燕, 周莉英.唐朝服装在影视剧中的历史文化传承[J].美与时代, 2007.

[3]罗婷.开阔思维的视觉盛宴浅析《满城尽带黄金甲》人物造型设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 (4) .

简论古装片之历史意识 篇2

简论古装片之历史意识

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李 剑

对古装片而言,历史问题无法回避,历史意识尤须强化。面对历史,应有敬畏之心,应知悲剧之美,应明历史发展之规律,应晓主体的心灵归宿,古装片方能有大发展,大繁荣。

古装片 历史 历史意识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小说时提出了“历史意识”的说法,其内涵包括历史的敬畏与批判、历史的悲情与悲歌、历史的回环与超越、历史的远游与归栖,并认为这些构成了中国小说的特质之一。[1]换言之,历史意识关注文艺作品中的四大命题,即:1、对待历史的态度。2、悲剧意识。3、历史发展的模式。4、主体的心灵归宿。

古装片的时代通常较为久远,如《英雄》讲的是秦朝的事,《天地英雄》约是在唐代,《十面埋伏》则发生在明朝,《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都选取了五代十国时期,《墨攻》是战国时期,《赤壁》是三国,《赵氏孤儿》是春秋时期。说古人之事,着古人之装,是这些影片的共同之处。既是讲述历史,作品与历史之间便构成了某种联系,也为我们分析其历史意识提供了可能。

缺少历史的敬畏与批判,是古装片的一大弊病。以口碑尚佳的《英雄》为例,当年的侠义之士(即刺客)被描述成了一群乌合之众,犹犹豫豫,甚至互相残杀。秦始皇则是大英雄的形象,为其统一六国的宏图大业直面刺客慷慨陈词,大有甘愿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但如此大胆的电影改编,不仅颠覆了刺客是英雄、帝王是奸雄的观念,也将秦国所发动的战争合理化了。影片借秦王之口告诉观众:六国统一,天下一家,最终受益的是天下百姓!其历史观何其片面和幼稚!影片中“统一六国”的逻辑,与今天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式的“全球化”主张如出一辙。须知,今日的“全球化”,其最有可能的后果便是富者越富,穷着越穷,对底层民众和后进国家而言,“全球化”未必佳。《英雄》一片为出新意强改编,对历史进行了无知无智的再阐释。可惜的是,这种对历史的虚无态度和无知改编行为,并非独《英雄》一家,在《无极》中更是发展到了令人可笑的地步。其实,不少古装片里的历史背景只是个时间符号,历史与意义无关。历史在这些影片中的作用,并不比作为道具的一把刀或一柄剑大多少。

古装片里的历史悲情,倒并不少见。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卧虎藏龙》与《墨攻》庶几近之。李安的《卧虎藏龙》,将王度庐同名小说改编成了一部女性悲剧。玉蛟龙是一位清朝大员家的小姐,性格刚烈,桀骜不逊。因为贪玩而盗取了青冥宝剑,从此踏入江湖。江湖险恶,玉蛟龙仗剑独行锋芒毕露,得罪了江湖上的各路豪杰。又因为心爱的人罗小虎的离去,心灰意冷的玉蛟龙纵身跃下了武当峰。而故事里的女镖师俞秀莲,一直与李慕白心有灵犀却始终隐而不发,直至二人生死相隔,亦不曾说破。涉世未深的玉蛟龙置身于人心险恶的江湖,处处碰壁并最终走向死亡,两个中年人之间微妙而美好的情感也最终被打破,影片有意识地将生命、情感、青春一一毁灭在观众的面前。这是古老的中国所独有的东方式悲剧,它兼有含蓄与沉静之美,体现着中国式的悲剧美学和悲剧精神。张之亮的《墨攻》,其悲剧美学韵味甚为浓厚。故事很简单,赵国攻打梁国,墨者革离来到梁国帮助守城,并最终逼退了赵军。在一次次攻城与守城的对抗中,大量的镜头展示着战争的可怕与血腥。死伤的兵士和平民都是两国的普通百姓,镜头的缓慢移动和悲凉的女声哼唱,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这还不够,导演在展示战争伤亡的“大”场面之外还讲述了梁国百姓蔡丘的“小”故事:他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因为躲避赵军而死,他的妻女被赵军曝尸。《墨攻》的艺术视角与不少影片一心关注帝王将相的宫廷生活与权力斗争颇为不同,它试图引导观众去思考普通百姓在战争悲剧中的遭遇和命运,去体察他们的苦与痛,这是凡人悲剧意识的体现。

从编剧的角度来说,古装片的故事通常较为简单,只是对某个单一的矛盾事件发展过程的再现,注重事件的起承转合,较少以发展的眼光来探究事件之间的关联,进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不少影片青睐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一个帝王之家内部成员之间因为权力争夺而反目成仇,最终王将其他成员一一镇压的故事。影片以象征“天圆地方”的菊花台开始,又以菊花台的特写镜头结束,形式上的封闭性进一步增强了叙事上的封闭性。显然,影片无意于展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并探索其发展规律,甚至都不希望观众对事件有太多思考。再如《墨攻》,也依照这种线性的叙事结构来组织情节。片头交代赵梁两国交战的历史背景,革离守城成功之后便悄然离去,结尾处的字幕交代了梁国最后的亡国命运。《墨攻》围绕着攻城、守城的故事展开,而真正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譬如梁国如何亡国、因何亡国、亡国后如何等情节,却未能进入编导的创作视野,只是以文字方式一带而过。冯小刚的《夜宴》在结尾上有点特别,最后射向婉后的无名之箭,交代了婉后这个人物的命运结局,同时又令观众产生了新的疑问,究竟是谁射了这支箭?《夜宴》的结尾是开放性的,在结束一个故事的同时又开启了另一个故事。另外,暗杀的结尾,传达出了编导探索深层历史规律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发展模式问题的一种探索。可见,古装片虽然反复讲述着历史的故事,但就历史发展的问题来说,其认识大多比较浅薄,有的也只是有意无意地偶尔触及而已。

场面气势宏大、视听冲击强烈往往是古装片热衷于表现的,然而对人物心灵归宿的问题,却少有探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种进退观在《墨攻》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当弱小的梁国于危难之际向墨家求助,革离不顾墨家其他人的反对,孤身一人前往梁国。而赵军被暂时逼退后,梁王听信谗言以怨报德,追杀革离及其拥护者。于是革离悄然离去,与公子梁适告别时,革离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正如革离选择帮助梁国守城,为的是救梁国百姓于水火,这里所说的“需要”,也正是百姓的需要,而非帝王一人或一家的需要。关注最大多数的人的幸福,是墨家“兼爱”思想的核心。心忧天下,心系天下,是真正具有民族情怀之士进退取舍的关键。这正是所谓的“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然而,能像革离那样进退自如的毕竟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了,因为在很多时候,问题的关键似乎并不在于所谓的“道”之有无,而是如何去认定那所谓的“道”。在《英雄》当中,刺客无名在秦王的大殿上已然逼近到十步之内,杀与不杀,全在一念之间。奸诈狡猾的秦王抛出了“流血换统一,统一即幸福”的荒谬逻辑,无名被这个美丽的谎言所蒙蔽,误以为“道”之所在。朝闻道,夕死可矣,无名竟然听信了秦王的胡说八道,弃剑回头,步出大殿,最终为埋伏在殿外的秦军乱箭射死。主体心灵的归宿,终究要到主观的自我中去寻找,归宿问题的根本,其实是认识问题。

对古装片而言,历史问题无法回避,历史意识尤须强化。面对历史,应有敬畏之心,应知悲剧之美、应明历史发展之规律,应晓主体的心灵归宿,古装片方能有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1] 参阅何永康《二十世纪中西比较小说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页。

[2] 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李剑,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讲师。

浅谈古装戏的改编 篇3

(一) 迎合大众审美之需求。古装戏的改编层出不穷, 迎合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说:“所有的电视剧, 都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满足观众需要。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预期的收视率。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说, 劳动和延续生命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其余的精力就要用作娱乐, 只要受众有需求, 现代媒介就有满足其需求的责任。”[1]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追求娱乐的境界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 古装戏以它特有的魅力和吸引人眼球的画面很自然成为了人们热捧的对象, 不但青少年对它垂爱有加, 就连家里的长辈们也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看一部古装戏。

(二) 投资商回报丰厚之所趋。古装戏的改编给投资商带来了特别丰厚的回报。曾有人指出:“拍古装戏可以多赚钱, 主要是指可以卖海外版权。尽管内地拍摄、发行出现赤字, 但只要能在舆论上炒热, 内容上投海外播放媒体所好, 按与‘国际价格接轨’的海外版权费就可让制片人大赚特赚。某公司负责人甚至说, 不管什么戏, 只要内容是一百年前的, 他都有办法找到海外的买主并赚到钱。”[2]由此可以看出, 古装戏有十分可靠的价值回报, 可以让投资者很放心地去投资, 并且有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 古装戏在现当代社会中的数量特别多, 甚至一部热播古装剧会在短期内占据荧幕的主体, 成为人们享受娱乐的一种主要途径。

(三) 剧本“易编”。古装戏“易编”也成为它热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论者指出:“可以任意编造, 也是目前许多人热衷于‘创作’古装戏的重要原因。可以任意编造的历史故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时间越远越好编。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 朝代越早, 留下的材料也就越少。因此, 编秦汉年代的事就远比编明清时代的要容易。至于那些根本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 就更无人与你争论了;二是越‘野’越好编。我国文学史上曾留下许多野史, 一些当代作家也热衷于‘现代野史’的问世, 而且往往适应现代人的情趣。如果在野史上再表明‘戏说’, 那就更可以瞎编乱造了。”[3]现在的古装戏没有受到太多的束缚, 可以由编剧根据现代人的喜好随意地改编, 因此它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历史事实和背景, 可以由编剧根据个人经验展开想象, 比起其他的影视作品, 它的创作空间相对较大。

二、古装戏的改编与原著的差异

众所周知, 古装戏的改编与原著之间存在着一些很明显的差异, 这一方面是为了使古装戏在演绎剧本的过程中更有可观赏性, 另一方面, 是编剧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某些场景或者内容是否一定要忠于原著。

(一) 突出古装戏的可观赏性。古装戏在改编的时候应当突出和原著不一样的部分, 比如说结尾的设置。有论者指出:“电视剧最后的结局被改编得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更符合电视观众的审美。结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电视剧的观众口碑和最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 如果电视剧结局与原著小说相同, 就会缺少新鲜感, 所以此类改编电视剧结尾编排的不同是十分有必要的。”[4]因此, 古装戏的改编在主体上忠于原著的同时, 也应当做出适应的改编, 这样不但可以让读过原著的观众有新鲜感, 也可以使改编后的古装戏更有可观赏性。

(二) 编剧的个人因素。编剧的个人因素也是古装戏与原著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编剧个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 他本人对于原著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个人经历和经验的影响, 以及编剧对于如何改编古装戏会使荧幕的效果更好。这是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的地方, 有人提出:“电视剧的编剧是电视剧剧情中的‘挑大梁’角色。确定编剧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原作者担任编剧, 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最稳妥的, 但是原作者操刀担任电视剧编剧容易出现创新度不够的问题。原著小说再受欢迎, 电视剧的编写也要别具一格地进行创新, 如果和原著小说太过相近, 电视剧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原作者在编剧时一定要有所创新, 一定要保持大胆的作品风格。”[5]可以说, 编剧是一部古装戏的灵魂之所在, 在忠于原著的过程中, 如何融入编剧个人的想法和创新之处也成为考量一个好编剧的隐形标准。

三、古装戏改编的价值所在

当今古装戏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 无疑也在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那么, 古装戏改编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 普及了古代知识。古装戏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普及了一些古代人的礼仪、服饰等常识性知识, 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美感和休闲娱乐的过程中也将这一部分知识印入我们的脑海中。

(二) 宣扬善恶美丑。古装戏改编的一个明显价值就在于, 它以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宣扬了善恶美丑, 无形地告诉了我们应该多做善事。以自己熟悉的古装戏《宫锁连城》为例, 连成原本出生于富贵之家, 却因为母亲一心想保住自己的地位, 无奈之下抛弃了她, 导致连成遭遇苦难的命运, 甚至差点被自己的亲生母亲害死。但是连成的善良使她最后并没有深陷苦难的泥潭, 而是所有人都在帮着她。这种倾向正是这部戏所展现的一个价值观念:只要保持着本真、善良, 你的命运就会得到上帝的眷顾, 就如连成一样。由于古装戏的广泛传播, 这种弘扬善的精神也被观众所吸收和接纳, 甚至还会潜移默化地使我们扭转原本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此, 古装戏的改编还是有很大的价值, 随着它的传播带给人们积极的价值观还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

四、古装戏改编的前途和问题所在

古装戏改编的前途和发展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随着古装戏的热播, 这股热潮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呢?事实上古装戏的改编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的。

由于古装戏受到人们的追捧, 而投资商又追求较高的利益回报, 必然导致一部分古装戏有粗制滥造的嫌疑,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有一些古装戏是根据历史真实故事改编的, 然而却仅以这个故事的历史朝代为背景, 历史事实偏离得较远, 导致一部分懂得历史的人看不下去, 甚至对于不懂这部分历史的人也产生了误导,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到了它的收视率, 甚至会使人们对古装戏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情绪。它不同于一部分古装戏选取的是一个架空的朝代, 这样的话, 可以使人们不至于误解历史真实;另一方面, 数量上的层出不穷也必然会使一部分古装戏的改编比较粗糙。编剧更多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 而忽视了一部古装戏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影响, 古装戏显然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其改编的思考则相对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装戏改编的质量。

古装戏的改编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拿出来思考和规范, 这样才会使古装戏的改编有一个比较明朗和乐观的未来。

五、结语

本文试图从古装戏改编涉及到的几个方面展开比较浅显的论述, 由于对古装戏的熟悉程度还有待提高, 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匮乏, 因此还需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论文写作中有较大的提高。

摘要:近几年来, 古装戏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不但影响着青少年, 也潜在地影响着中老年人。随着网络的传播, 人们对于古装戏的改编也各有见解, 本文试图以个人所了解的相关知识, 分析古装戏改编的原因、与原著的差异、改编的价值与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古装戏,改编,价值与影响

参考文献

[1]韦星.穿越网络文学改编剧热播原因窥探[J].电影文学, 2014, (19) :147.

[2][3]古装戏挤破荧幕[J].中国电视, 1997, (9) :17.

古装片的现代化 篇4

一、我国古装影视剧服装的特殊性

1.古装影视剧服装与一般服装的区别

古装影视剧服装与一般服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服装。人们依靠衣服来防寒避暑, 服装不但满足了人们生活、天气变化的需求, 还满足了人们的身材、年龄、不同场合等实际需要。 (2) 服装的审美作用。服装是人类追求美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人们依靠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造型。此外, 人们的审美习惯以及审美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社会性, 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影响。比如, 唐代的女子流行穿着坦胸、大袖的衣裙, 这时候的服装审美标准和当时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都有着直接的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穿着的服装的与古装影视剧服装是有本质区别的。古装影视剧服装的作用是塑造有关人物造型, 其作用与特征都应当服从于古装影视剧的特性, 从而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观看。

2.古装影视剧服装的特殊性

古装影视剧服装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古装影视剧服装应当有效地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古装影视剧服装的根本任务就是打造出人物形象, 它是塑造剧中人物特征的基本方法。在剧中人物服装的款式、颜色等都是充分按照剧本的需求, 相关设计人员通过服装将演员塑造成为剧本中的人物, 从而使人们感受到银幕上的人就是剧中的人。很多演员都十分注重服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带来的促进作用, 通常优秀的服装会帮助演员感受到角色的特点, 从而使得演员更好的演绎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 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 张铁林所扮演的乾隆皇帝, 他身穿官府龙袍, 塑造了一个自然真实的乾隆皇帝形象, 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2) 古装影视剧服装造型的要求。古装影视剧应当给予广大观众真实的感觉, 因此对衣服的质感、装饰物、 银幕效果等都有着要求。第一, 应当按照历史事实, 在真实的历史条件下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所用的服装、装饰物等都应当符合时代的特征。第二, 服装应当与人物、周围的环境、光线、氛围灯相协调, 从而打造出真实、自然的氛围。

二、我国古装影视剧服装的设计

1.古装影视剧服装的类别

对古装影视剧服装进行分类, 大致有以下几点: (1) 依据古装影视人物的属性可以分为:男装、女装、儿童装、老年装等。 (2) 依据人物身份地位主要可以分为:皇上、妃子、大臣、奴婢、 太监、百姓服装等。 (3) 依据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关键人物服装、次要人物服装、群众演员服装等。 (4) 依据神话传说可以分为仙界、妖界、人间等。

2.设计对象

我国古装影视剧服装的设计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剧本是影视艺术的一次创作, 是实现电影作品的依据。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应当对剧本中情节发生的年代、政治情况、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主人翁的结局等等展开全面、详细的了解。并且合理的总结出当时的历史特点, 从而为创作提供充分的依据。 (2) 对古装影视剧中的人物造型展开研究。每一部古装影视剧都有其时代特征, 尤其是古装历史剧。它总体上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作为主要内容, 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 剧中的剧情、关键人物都是有史可依的。因此, 剧中人物的造型也应当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并体现着当时的时代特点。设计工作人员在展开造型创作过程中, 为了实现更好的视觉效果, 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创新。在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不能有所遗漏, 应当展开关联性分析, 通过比较与概括, 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3) 收集与运用相关素材。在掌握了剧本中的人物特点后, 服装设计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就是收集剧本所提供的当时的服装情况。运用各种渠道进行收集, 从而充分地掌握当时各种人物的服装形象资料。并且, 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在处理大量的资源过程中, 应当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对剧本风格和剧情展开构思, 从而充分发挥出设计师对资料运用的主观能动性。

3.设计理念

对于设计理念来说, 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在展开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剧本中时代的特点, 注重对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刻画, 运用一些强调的方式, 展现剧本中的理念。剧中服装应当符合历史, 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艺术创作, 这样才可以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 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在展开设计工作之前应当仔细阅读剧本, 详细掌握剧本中的历史特征, 思量剧中每一个人物形象, 深入分析这个时期人们的穿衣特点。例如, 相关工作人员在给新版《红楼梦》中的人物设计过程中, 体现出了一些昆曲中的美感。他们推敲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文学家都会受到昆曲的影响。并且在那个时期不管是文学家还是别的领域的艺术家都会沉迷与小说和戏曲的世界中。他们认为当代人喜爱我国传统的精髓, 因此希望人们不仅可以欣赏京剧、昆曲, 还能够在古装戏中感受到我国传统的精髓。相关设计人员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有着科学的框架, 在充分体现历史特征的同时, 融入了一些虚拟性, 并且结合了一部分现代元素, 使得厚重的清朝历史背景多了一份活泼与叛逆。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相比, 在服装造型上更加有难度, 因为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因此想要找到一个使广大人民群众都接受的风格, 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4.具有特色的设计表现

在设计表达方面, 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在展开设计时应当深入了解古代制作衣服的方法, 以及服饰搭配的技巧, 可以经常采用一些特定的颜色与图案花样的面料来进行模仿。并且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应当融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力来进行服装设计, 为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选材方面应当选择特殊材质的面料。

三、中国古装影视剧中服饰设计的艺术

1.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意境美

长期以来, 我国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理念体现着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这也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服装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 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存在形式, 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着关于历史、政治、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在传递这些信息过程中流露着真实感情。服装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 艺术有有形与无形的区别, 意境属于一种无形的艺术, 它是情与景的产物。意境不管是从审美的角度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能够给予人们美的感受。例如, 在《红楼梦》中, 剧中人物服装与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审美意境, 主人翁贾宝玉的服装十分鲜明的展示了剧中情与景的结合, 从特定时间段的服饰到服装材质的变化都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了有关的时代背景。贾宝玉穿着华丽服装也充分的体现了此人物的女性化特征, 以及人们温柔、甜美的感觉。从另一方面来说, 对贾宝玉服装的设计也体现着一定的风格意境, 其服装具有浓厚的生活依据, 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人们美的视觉感受。从审美角度与服装文化来说, 我国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不仅在设计技巧与色彩运用上给予人们美的感受, 还能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 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 陶冶人们的情操。 《母仪天下》《倩女幽魂》等影视作品都展示出影视服装的华丽, 使得人物与服装完美结合, 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红楼梦》中, 王宝钗戏碟的场景, 服装在此处有着调节的意义。由于此时的王宝钗与之前的形象截然不同, 朴素的服装使得人物的外表与当时的意境以及人物的心理更加贴切。此处短暂的愉悦也是为了衬托出林黛玉葬花的凄凉之情, 这样相比的手法更加突显了悲的情感。在我国古装影视剧中, 服装设计所展现出来的优良传统文化使得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性格美

如今, 人们的审美观念与思考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 运用以往的服装设计理念以及服装原料对古装影视剧服装展开设计已经束缚了设计工作者的灵感以及古装戏的良好发展。许多影片在以往的基础上对这些部分展开重新设计, 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服装本身的改良能够使得古装影视剧的服装与其他服装区别更加明显, 对古装影视剧服装的设计更注重夸张与创新。在此类服装增添一些富有光泽的事物, 能够使得服装更加高贵华丽, 更体现出当时的意境,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当时的人物特点。例如, 《武则天》一剧中, 在服装设计方面参考唐代的款式, 把金色的奢华运用到服装上, 体现着唐代皇宫的高贵与奢华。另外, 服装上图案的设计与位置的摆放可以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一定的作用。我国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图案通常以各种形式配放在服装的任何一个部位, 有的甚至整件衣服都布满了图案, 图案运用于服装的不同部位能够强调视觉的中心, 体现服装线条轮廓。我国古代文人喜爱用温文儒雅的动植物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充分展开其端庄典雅的气质。

四、结语

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不仅是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也充分体现了审美意义以及社会价值。通过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能够更好的展开出剧中的人物性格, 促进意境的形成, 体现剧中所隐含的时代特点。相关设计人员在展开服装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当时的历史背景, 适当地展开创新与改革,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古装影视剧的发展。

摘要:服装是影视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手段, 对影视剧中的服装展开合理的设计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人物性格。美丽的服装可以让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享受, 还能够促进意境的形成。服装不但体现出设计工作者对艺术的情感, 而且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本结合几个方面浅谈了我国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的艺术探究。

关键词:中国古装影视剧,服饰设计,艺术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剑平, 孙玉琦.写意与写实——以影视剧中黛玉的服饰设计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12 (01) .

[2]宋丙玲.历史与艺术重现:电影《花木兰》服饰设计简评[J].齐鲁艺苑, 2010 (03) .

[3]石娜娜.浅析影视剧服饰造型设计的艺术特质[J].设计, 2012 (02) .

古装片的现代化 篇5

对于外国观众, 电影字幕是重要的沟通手段, 而成功的字幕英译可以展现电影所传达的含义和精神, 使其更好地欣赏中国古装电影。

但是, 目前国内古装电影的字幕英译良莠不齐, 有些低质量的翻译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因此, 提高我国古装电影的字幕英译质量势在必行。

1 古装电影字幕英译与文化空白

“文化空白”由俄国翻译理论家I.Q.Sorokin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 源语中那些对译入语读者来说不可理解或极易被误解的文化信息就是文化空白 (王秉钦, 1995) 。这是由于地理、历史和种族文化上的某些原因, 一些对于某一种文化十分熟悉的概念可能在另一文化中完全不存在, 且没有相应的表达 (郭梅蕊, 2010) 。

中国古装电影包含的文化信息纷纭复杂又极具特色, 其字幕的英译成为向国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影字幕翻译的目的是将一国电影的语句含义和文化信息转换到译文, 传递给另一国家的观众。而在翻译时, 若没有妥善处理中西文化的不同, 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文化不同大多是文化空白造成的, 使外国观众难以理解或容易误解。

例1:

原文:其实, 季氏应当忧虑的敌人, 当在自家的萧墙之内。

这条字幕摘自古装电影《孔子》, 其中“萧墙”一词的翻译值得商榷。该词源自于中国成语“祸起萧墙”,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这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成语, 对于其他文化的观众来说, 却是十分陌生, 存在文化空白现象。在字幕英译时, 如果像译文中, 只解释表面含义, 无法在外国观众脑中形成熟悉的概念, 极易造成信息传达不到位, 难以理解电影情节的后果, 可改译为“It might just be that the Ji Family’s real enemy is from within, not across the border”。

2 字幕的特点与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关于字幕, 有多种定义, 莫娜·贝克认为是“字幕是用于诸如电影和电视大众影视交流翻译种类中的语言转换的主要方法” (Baker, 1998) 。

著名的翻译家钱绍昌 (2000) 认为:“影视翻译含有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具体来说, 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欣赏, 是双重层面——听觉和视觉, 字幕翻译使观众聆听影视话语的同时, 可看到翻译文本;字幕和对话一起显示在银幕上, 且短时间内迅速消失;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以及不分散观众注意力, 字幕翻译不可加注释。

基于以上特点, 字幕翻译有其独特的翻译准则。受空间的限制, 译出字幕应不多于两行。受时间的限制, 字幕翻译要尽可能做到简洁明了。根据卡拉密特罗格卢的研究, 每行字幕字数7-8个为宜, 时间停留在3.5秒左右 (张航亚, 2012) 。

所以, 要在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 完成古装电影的字幕英译, 应对其中纷繁复杂的文化空白现象, 必要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值得关注和探讨。

3 应对文化空白的古装电影字幕英译策略

为了更好地让外国观众感受中国古装电影的魅力, 体会深厚的中国文化, 在电影字幕英译过程中, 应适当地使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减少由于文化空白造成的理解困难。具体分为“改编法”“释义法”“压缩法”“省略法”“保留法”五种方法。

3.1 改编法

每一种文化因生活条件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造成了某种文化的概念, 对于其他文化的群体来讲, 是难以理解的, 即文化空白现象。而电影以观众为主导, 把中国电影的文化, 通过字幕传达给外国观众, 弥补文化空白造成的障碍, 甚是重要。所以, 字幕英译者可采用改编法, 把某些因文化空白难以翻译的文化现象, 改编成一个外国观众更加熟悉的文化意象。

例2:

原文:在江湖上走来走去的, 是不是很好玩?

译文:It must be exciting to be a fighter, to be totally free.

例2摘自古装电影《卧虎藏龙》的字幕, “江湖”一词, 字面翻译为“river and lake”。但是, 在中国传统武侠小说中是常用词汇, 泛指“豪杰侠客所闯荡的社会”, 武林人士常说“闯江湖”“走江湖”等。所以, 该词在英译时, 属于文化空白现象, 国外文化中不存在对等概念。例2中, “江湖”改编为“fighter”一词, 表达出“武林侠客”之意, 弥补了文化空白造成的理解差异。

3.2 压缩法

电影字幕的翻译具有瞬间性、无注性,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严格限制, 故在古装电影字幕英译时, 遇到文化空白现象, 很少向外国观众具体解释其中的内涵, 而是运用压缩法, 忽略文化层面的东西, 把词语或句子的观点简单明了地阐述出来, 外国观众更加适应, 减少了因文化空白带来的困扰。

例3:

原文:飞雪与臣决战时, 因臣的计谋已然奏效, 所以她气血攻心、方寸大乱, 臣赢得丝毫不费力气。

该句选自古装电影《英雄》的字幕, 其中“气血攻心、方寸大乱”是汉语中的独有概念, 属于文化空白。这条字幕英译时, 可直接忽略掉这两个词中的汉语文化, 而是把其深层含义用最直白的语言进行表达。“气血攻心”是指情志因素引起的突然的激动、发怒等, “方寸大乱”指心情不好、思绪很乱, 所以可压缩翻译为“disturbed and disoriented”。

3.3 省略法

当古装电影的字幕英译中, 文化空白现象出现太过频繁时, 考虑到字幕的时空约束的特点, 这些文化现象很难向外国观众一一展现出来, 有些可转换表达翻译, 有些可根据上下文语境和文化语境, 在不影响电影内容的理解的情况下, 直接采用省略翻译法, 免去文化空白带来的困扰。

例4:

原文:当今天下论剑法、论武德, 只有慕白配使用这把剑。

译文:He is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 worthy of carrying it.

这条字幕摘自古装电影《卧虎藏龙》。其中, “剑法”“武德”两个词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专有名词, 外国人难以理解。字幕英译时, 无论如何改编或是替换, 都不易找到较合适的词汇, 考虑该句更加强调后半句, 则对于“剑法”和“武德”, 完全可采用省略法, 让外国观众忽略这些文化空白, 而是关注电影情节发展。

3.4 释义法

在中国古装电影的字幕英译过程中, 文化空白并非总是可以成功改编、压缩、省略。虽然受到字幕时间、空间的限制, 但有些文化现象只有通过一定程度的解释, 使外国观众了解在中国文化中该词语或句子的真正含义, 才能消除观影时的理解障碍, 也能同时起到宣传中国文化的作用。

例5:

原文:驾六龙, 乘风而行,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该句是古装电影《赤壁》中曹操的一句话, 在字幕英译时, 四个小短句都属于文化空白现象, 且要分别翻译出来, 连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前两句不是重点, 可直接解释, 强调“快速之感”, 体现中国“腾云驾雾”的文化特色;后两句是主旨, 出自《管子》, 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 故要向外国观众解释了这层含义, 翻译为“with all of the feudal lords under my command to rule the world with one name”, 才能应对文化空白造成的理解差异。

3.5 保留法

虽然, 在古装电影的字幕英译中, 译者面对文化空白现象, 更多地采用以上4种“改变型”的翻译策略, 但也可适度保留电影中某些异国情调的东西, 故意打破外国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规范。通过这种“保留型”的翻译策略, 将读者置身于国外异域风情的同时, 彰显了异国文化的语言文化差异, 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例6:

原文:你身体阴阳失衡。

译文:Your body suffers from Yin yang imbalance.

该句选自古装电影《画皮》的字幕。“阴阳”是中国古代先人的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由阴阳两部分组成, 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阴阳”以其哲学思辨色彩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似或对等的概念, 属于文化空白。近些年, 海内外专家和译者都达成共识, 直接音译为“Yin yang”, 其意义得以保留, 更能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把中国文化引向世界。

4 结束语

中国古装电影若想得到更多外国观众的关注和欣赏, 就要在字幕英译的过程中巧妙地处理好文化空白现象。虽然受到时间、空间上的约束, 但通过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 如改编法、压缩法、省略法、释义法、保留法来应对文化空白, 也可以让外国观众看懂电影故事情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喜爱中国古装电影。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 1998.

[2]郭梅蕊.浅析山西旅游材料翻译中的文化空白与文化差异现象[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

[4]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古装片的现代化 篇6

1 古装剧改编的认识和原因

以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作为古装改编剧的例子,将《赵氏孤儿》改名为《赵氏孤儿案》,仅是一个字的差别,就让故事不单单是孤儿复仇,而是体现了一种揭开历史真相的过程,它是在尊重历史的基本前提下,考虑到了电视剧艺术应有的节奏。因而,在每集中都会出现程婴和屠岸贾斗智斗勇的情节,比起原著增强了人物的饱满程度。并且,摒弃了一般电视剧对于人物善恶褒贬的极端呈现,更有利于在故事中传达一定的价值情怀。然而,就电视剧本身而言,也有不足之处,电视剧的后半部分着力于屠岸贾对妻儿的人性之爱,这多少会使观众的审美道德评判天平有所倾斜,使其心理感受产生了变式的扭曲。从诚意和创作态度上,它满足了观众的“正剧饥渴症”。《赵氏孤儿案》的剧本让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戏剧的逻辑结构,其应该成为演员们的教科书。

那么,是什么造成现在古装剧改编越来越成为主流了呢?首先,“收视率”影响电视剧题材的重要因素,有了“收视率”才会有利润。2014 年,在网上炒得极热的《武媚娘传奇》,在元旦前播出了十七集后停播,引得一众网友热议。在广电下令整改之后播出的后续剧集,被网友戏称为“大头娃娃剧”,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它的收视率,越来越多的观众反而因为广电的修改更关注这部剧,收视率因此一路飙升;其次,当下电视剧市场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黄金段时间的割据和占领以及过度商业化趋势下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古装剧的翻拍和改编日益炒得火热。

2 应该如何应对和看待古装剧的改编

第一,正视历史是前提,我们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改编,不能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从而不顾历史发展的真实境况,纯粹恶搞。在这一点上,《赵氏孤儿案》大体尊重和符合历史,可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穿帮镜头,比如,剧中屠岸贾府中的墙上竟有《论语》,根据《左传》的记载,公元前587 年赵朔被灭,而孔子生于公元前551 年,也就是说赵朔被灭的时候,孔子还没有出生,此时怎么可能有《论语》出现呢?这明显不符合史实,此类问题也是所有的历史古装剧改编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第二,要怀有对经典的虔敬之心,尊重原作的著作权。不能为了收视率而一味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去恶搞,甚至去拍摄一些淫秽污浊的画面来博观众的眼球。另外,创作人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在创作剧本中实现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高度统一。

第三,电视剧的改编不能逾越主流价值观、社会公共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即使是恶搞的剧本和片子,也要符合社会的规则和规范。现在,很多古装剧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剧情恶俗低下,严重腐蚀了当今的社会道德。还有于正对于《笑傲江湖》的改编,让本是女主角的任盈盈没有了光环,观众在观看后大呼应该是令狐冲和东方不败在一起,这样价值观的颠覆,让我们对于于正的改编很是无语。

始终坚守文艺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文化担当,在尊重历史和原著的前提下进行改编和翻拍,是我们今天对待民族艺术经典、进行经典重构的基本姿态。古装剧的改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忠于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是应该鼓励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沉迷于影视作品而忽略了经典原著,影视只是我们了解原著的一个途径,但它永远也无法代替原著的地位,作品本身的想象空间远比电视剧大得多,这也是电视剧所无法超越的。不管怎样,影视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进步都是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展示,同时,文化的内蕴也在同步展示。我们应该努力让两者不断发展,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共同书写不一样的时代变迁。

参考文献

[1]金丹元.电视与审美[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李光柱.爱欲与理性:苏格拉底式“复仇”[J].美育学刊,2014(4).

[3]仲呈祥.从电视剧<赵氏孤儿案>说起[J].中国电视,2013(5).

近年来古装戏热播现象探析 篇7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侠客猛士的故事在电视中出现并不稀奇, 而且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达到了一定水准的优秀作品。《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大智若愚, 在屏幕上一次次地戏弄了奸臣和珅, 剧中的皇帝也以一种近乎平民化的面貌走近了观众, 全剧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 不失为电视剧对历史题材的一种创新。《康熙微服私访记》则在“美化”皇帝的同时, 突出了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主题, 形象地讲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千古帝王, 悠悠万事, 功过自有百姓言。”《雍正王朝》以政权建立后的建设问题取代了农民起义主题, 展现了治国、改革、惩腐等一系列与当代密切相关的主题, 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但近年来, 古装戏频频出镜, 编导、演员对古装戏的迷恋让人费解, 同时那种真正“博考文献, 言必有据”, 探寻历史内在规律, 以开启民智或警示后人的历史剧少而又少, 而那种“只取一点因由, 随意点染”的戏说剧却铺天盖地。这种戏说剧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 只保留了传统历史剧的外壳, 而以戏说历史、娱乐观众取代了历史剧应有的精神。

编导、演员对古装戏的迷恋, 电视媒介对古装戏的热播, 可谓理直气壮、声势浩大。但热闹的背后却发人深思, 令人警醒。

一、古装戏的危害

1. 容易造成观众对现实的隔膜

古装戏的初衷无论是以古鉴今, 还是借历史的外衣游戏人生, 其不争的事实就是对现实的相对疏离。古装戏中戏说剧、武侠剧大多以戏说、娱乐为己任, 缺乏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对意义价值的追问。即使是严肃的历史剧, 其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也与当代生活具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如今, 电视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 而在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中, 电视媒介处于主动强势地位, 观众作为被动的接受者, 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当古装戏以大数量、高频率反复出现在荧屏上时, 势必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审美心理, 左右观众对世界的认知与判断, 造成观众对现实生活的隔膜。

2. 容易造成对观众思想的误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文学都是宣传。影视作品概莫能外, 问题在于宣传什么, 怎样宣传。不可否认, 古装戏自有其可取的一面, 蕴含着忠义爱国、心忧黎民等优良传统, 但同样挟裹了轮回报应、帝王崇拜等封建糟粕。现在的一些古装戏津津乐道于君权王道、宫闱秘事、武林纷争, 叙事含混暧昧, 缺乏清醒的当代意识, 其所表现的主题往往落入过去惯有的思维模式, 所塑造的贤臣侠士、文人骚客往往表现为强烈的依附型性格。这种对王者的唯我独尊、臣民的依附人格的无意识的宣扬遮蔽了现代社会应有的平等、自由、公正之精神, 而后者恰恰是建构现代独立人格、克服官本位思想、创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必需。这样一来, 编导、演员即使有自觉的“古为今用”的初衷, 却因其自觉的批判意识的缺乏, 不但事与愿违, 而且在客观上使一些陈腐思想得以借尸还魂。这岂不是误导了观众, 与社会进步要求背道而驰?

3. 容易造成观众责任意识的淡薄

古代题材, 尤其是历史剧的创作, 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尊重历史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 力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当前古装戏的创作, 编导们酷爱虚构与戏说, 部分作品在品评历史人物时甚至黑白颠倒, 使观众是非难辨, 无所适从。即使是正剧也并非完全忠于历史, 个别作品漏洞百出, 硬伤随处可见。这可以说是对历史精神的背叛, 对历史责任的放逐。同时戏说剧、武侠剧过分强调、放大了影视艺术的娱乐功能, 片面追求收视率, 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这势必造成社会责任的缺失。影视作品当然应该有消遣、娱乐的功能, 但电视传媒作为公共资源, 同样不能抛开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发挥精神导向的功能。如果影视作品最终只剩下娱乐搞笑, 则既是编导、演员的悲哀, 也是观众的不幸。

二、古装戏“制作热”的原因

在社会日新月异、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 我们的编导们为什么舍近求远, 厚古薄今, 热衷于古代题材的拍摄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 避实就虚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优秀的影视作品应当来源于生活, 并且高于生活。编导们一个个紧盯古代题材, 不排除是“强者精神”和“盛世情怀”的展现。但我想, 他们更看重的莫过于其远离生活的特点。自广电总局发出禁令限制涉案剧播出以来, 许多电视制作公司为了规避风险及追求投资回报, 纷纷将目光瞄准了古装剧。虽然在2004年初的电视剧规划工作会议上, 广电总局有关领导就希望大力提倡有关普通人生活方面的影视剧, 多拍摄投资少、效果好, 反映民生、富有感染力的节目, 但效果并不明显。而古装戏因为与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编导们可以绕开敏感的社会问题, 在遥远的时空里独自况味, 借历史人物、文人侠客或以古讽今, 或发怀古之幽思, 或彰游戏之精神。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末历史剧的繁荣是剧作家避开现实, 深入历史, 以古鉴今,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现实主义精神的曲折的表达的话, 那么, 在思想开放、政治开明的今天, 避开现实生活, 迷恋古装题材恐怕只能说是对生活的漠视与逃离。

2. 避难就易

近年播出的大量的古装戏中, 真正做到“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博考文献, 言必有据”的正剧并不多见。相反, 倒是戏说剧、武侠剧频频进入观众的视野。戏说剧、武侠剧以闭门造车、无中生有取代正剧对历史史料的考证, 抓住“一侠一帝一王朝”大肆戏说, 但情节的曲折、画面的精致难以掩盖其思想的平庸。由此可见, 古装戏的泛滥, 实则是思想操练的懒惰、创新精神的匮乏。现实题材创作者在创作之前, 一方面需充分深入生活, 并体验、感悟生活, 另一方面, 就算对当今生活相当熟悉, 也并不等于有了成功地转化为影视艺术的全部可能。应该看到, 相对于古装戏, 现实题材作品对艺术的“假定性”把握还远未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 要表述当今的生活, 必须寻找到一种既可能淋漓尽致, 又不唐突于现实生活的表现手段, 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这确实需要充分的智慧和技巧。现实题材作品因其与现实的贴近性, 有着更强烈的道德要求, 不能与维护社会平稳的道德观念产生抵触, 更不能干扰政府的现行政策行为。现实题材作品没有现成的程式, 有极大的创新空间, 也隐伏着更多不易把握的未知数,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这一方面增大了创作的难度, 同时也增加了投资的风险。

3. 迎合市场

在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变快的大背景下, 中国虽未进入生产过剩的消费社会, 但娱乐至上, 不求深度但求消遣, 不要品位只需刺激, 不问意义只管休闲, 满足于感官享乐的文化消费观念似乎颇有市场。接受者的这种文化消费取向或隐或显地制约着各种传媒的营销策略。在竞争日渐激烈、残酷的今日, 部分电视传媒为了博取生存空间, 直言不讳地“直面世俗”, 奉行“吃饭哲学”, 在影视作品的生产、传播的过程中, 不要责任但求煽情, 不要精品但求利润, 主动“向市场低头, 向大众献媚”。于是, 观众找乐—媒体迎合—观众、媒体相拥狂欢的影视文化消费链得以确立。戏说剧以其娱乐大众、享受人生的市场定位迎合了观众“玩完就算, 并不留恋”的消费期待。这样, 电视收视率的“神话”就在编导策划、媒体炒作、观众参与下被制造了出来。

古装戏作为屏幕上的一个品种, 问题不在于拍不拍, 而在于怎样拍, 应以怎样的立场去拍。马克思在1859年给拉萨尔的信中, 谈到拉萨尔的历史题材的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创作得失时, 要求历史剧“用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如何来理解历史剧表现“最现代的思想”呢?马克思的意思显然是作为现代的剧作者应该以唯物史观这个“最现代的思想”去掌握和选择历史资料、去分析历史事实、去评价历史人物、去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并最终让人对于今天的社会有所感悟和联想。我想, 古装戏的创作者在坚持马克思的这一原则的同时, 还应当积极创新, 深入挖掘, 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去处理所选的内容, 找到新的切入点结构故事, 给观众新的视点, 让作品富有新鲜的活力, 唯其如此, 古装戏才能真正将思想性、娱乐性、观赏性融为一体, 并使观众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同时, 把握现实题材虽然难于古装故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退却放弃, 关注现实、描述现实, 应该是一个进取有为社会的健康心态, 在对现实的艺术再现中获得更多的智慧、激情和勇气, 并使之转化为当今社会涤浊扬清的精神力量。

当代中国,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 现实生活繁复多变, 人生百态气象万千, 可供编导们选择的素材丰富多彩。只要静下心来, 深入生活, 努力探索, 积极创新, 既强调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又注重影视的娱乐性与观赏性, 我们一定可以取得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丰收。近年来一些国产电视 (连续) 剧的成功就是明证。

萧伯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剧作家一味将目光转向过去意味着创作力的衰弱。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营造求真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影视编导、演员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少拍些帝王将相, 多拍些工人农民;少关注皇室宫廷, 多关注脚下的土地。这才是社会需要、观众欢迎的正确选择。

摘要:近年来, 古装戏不断升温, 在电视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乃至到了泛滥的程度。这种现象发人深思, 其中的原因及消极影响值得研究、探讨。

关键词:古装戏,危害,“制作热”

参考文献

[1]喻静.古装戏不等于历史剧[N].中国艺术报, 2002年3月29日第3版.

[2]仲呈祥.慎用“古装戏”替代“历史剧”[N].人民日报, 2002年5月5日第4版.

【古装片的现代化】推荐阅读:

古装小品三个小龙女05-19

上一篇:竞争态势下一篇:一类精神药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