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视角

2024-07-09

竞争视角(通用12篇)

竞争视角 篇1

竞争情报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要素, 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但目前学者对此进行的较为完整深入的研究并不多。借助CNKI期刊全文库和万方数据库, 作者以“竞争情报”和“企业文化”为关键词, 各自在“题名或关键词”和“主题”字段进行精确检索, 分别检索得到87篇和51篇相关文献。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整理和进一步筛选, 发现对企业文化和竞争情报进行关联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 更鲜有文章从竞争情报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解析。因此, 本文将两者有机融合, 从企业竞争活动的角度解读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情报解读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早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是由内到外的。成熟的企业文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透过企业文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判断企业的经营行为, 逐层剖析挖掘产生企业行为的深层因素, 分析企业的执行力, 并由此判断企业未来可能的走向。从竞争情报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解析, 对于企业和企业竞争情报从业人员都尤为重要。

1. 竞争情报文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带来企业之间更高更深层次的竞争, 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形势乃至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企业竞争情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即是对这一时代趋势的顺应。竞争情报文化是企业在竞争情报实践中所形成的, 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并为全体员工认同与遵循的竞争情报价值观、意识观、道德观和协同观的综合集成。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生产、经营、服务的行为准则, 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竞争情报文化则通过强调竞争, 鼓励知识共享, 进而影响每个员工的信息沟通、共享意识, 强化员工为竞争情报做贡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对企业的竞争情报行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企业竞争情报文化的层次结构。

企业竞争情报文化是企业文化在竞争环境中发展变化的产物, 其结构作用与企业的竞争活动密不可分, 并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竞争活动。其结构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情报意识层。在竞争情报文化层次结构中, 情报意识层居于核心地位, 即竞争情报价值观的体现。该层是竞争情报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情报意识层集中体现了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 包含对情报的宏观意义与重要性的描述, 是对企业组织、领导者个人以及员工群体内化的情报价值与情报理念的凝练。竞争情报价值观主导和支配着竞争情报文化的其他构成要素。

(2) 情报制度层。该层主要是规定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表现为企业情报制度。如图1所示, 主要有情报搜集规范、情报分析流程、情报保密制度、激励制度、组织架构规划等等。情报制度层和情报意识层相辅相成, 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施, 意在培养员工的战略意识、情报意识、流程意识、共享意识等。

(3) 情报行为层。竞争情报行为是企业竞争情报的意识层与情报文化的制度层等要素在企业竞争情报实践中的外在体现与具体反映, 涵盖了包括情报的搜集、分析、使用、客户关系等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主要方面, 是企业竞争情报文化培育的着力点。情报行为层对各竞争情报活动的实施提供具体参考准则, 并逐渐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和行为指南。

二、竞争情报文化对企业竞争活动的影响

企业竞争情报文化的建立是竞争情报工作发展成熟的标志, 也是竞争情报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的保障。不同的竞争情报文化氛围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运行的绩效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制约影响。竞争情报文化对企业竞争活动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其作用:

1. 影响从业人员的情报素质。

对企业而言, 竞争情报从业人员不仅要搜集、整理竞争对手的情报信息, 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以提出可供决策参考的各种选择方案。因此, 企业员工的情报意识、价值取向等就显得异常重要。企业竞争情报文化要求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而竞争情报教育和培训可以使企业职工的情报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加强。同企业竞争情报文化层次结构中的情报制度层相呼应, 在人事制度上, 企业通过优胜劣汰、竞争上岗, 直接影响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学习提高的积极性, 从而推动竞争情报从业人员情报素质的提高。

2. 影响企业竞争活动效率。

企业竞争情报活动要求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要求部门之间的充分协作, 部门之间的不合作必将造成竞争情报活动效率的低下。企业竞争情报文化通过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使员工自觉地形成对企业的认同感, 培养员工的协作精神, 使职工有意识地共享信息。通过制定情报搜集规范、分析流程规范、保密规范、密级权限设定等具体操作规章, 最大限度地规范操作行为, 减少失误, 提高效率。

3. 影响企业决策层的战略取向。

竞争情报的价值是它对公司的长期远景目标的支持, 而企业经营方式和拓展模式, 最终影响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绩效。企业对竞争情报在经营决策活动中的重要性、竞争情报人才价值及竞争情报活动风险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策略。

三、构建企业竞争情报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 企业文化层面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而竞争情报成为新时期企业竞争除技术、资金、人才之外的第四个要素。除了宏观上竞争环境不完善、监管机构不健全之外, 企业要通过构建自己的竞争情报文化来适应新时代的竞争需求。

1. 培养良好的竞争情报文化环境。

企业领导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和榜样作用。良好竞争环境的培养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首先需要企业领导者用长远眼光、从战略角度倡导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 加大对竞争情报工作的投入, 积极推动企业竞争情报文化的形成。在企业竞争情报文化的培育与构建中, 应充分了解本企业的战略目标, 对竞争情报文化进行清晰定位, 进而提炼出符合企业实际、富于个性、特色鲜明的情报价值观和文化底蕴, 形成一种为企业领导者和大多数员工认同的情报信念、意识和精神, 实现企业精神与竞争情报价值观、竞争情报价值观与员工基本价值理念调协一致的目标。

2. 建设完善的竞争情报体系制度。

企业竞争情报并不是指单一的竞争情报系统, 而是能够提供满足企业战略和企业决策需要的信息情报工作体系。现实中, 不少企业决策者能够认识到竞争情报的重要性, 但不知道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竞争情报工作体系。竞争情报制度建设过程则是把企业所倡导的情报价值观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管理制度的过程, 主要包括竞争情报的基本工作准则、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管理制度等内容。只有建设完善体系制度, 形成科学的指导规范, 才能更有效地规范员工的行为, 增强管理的力度和影响。

3. 推广有效的竞争情报培养方法。

竞争情报意识是企业竞争情报文化的核心, 是竞争行为的指导和动力。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而竞争情报意识同样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高企业竞争力, 需要领导者具有高度的竞争情报战略意识, 执行者和相关参与者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通过结合企业现实能力和实际情况, 定制和调整培训内容, 契合员工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 大力推广竞争情报的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优秀的情报文化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企业文化竞争的日趋激烈, 竞争情报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现代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应在竞争情报工作中加强竞争情报文化建设, 培养重视竞争情报、正确合理使用情报的情报信息从业人员, 用文化去引导、推动竞争情报的发展, 使竞争情报文化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鞠英杰.企业文化竞争情报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 2010, (2) :109-112

[2]刘冰, 高洁.企业竞争情报文化论略[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9) :96-99

[3]郑荣.企业竞争情报能力增长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2008

[4]江洁.略论我国企业的竞争情报文化建设—由力拓案引发的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6) :60-64

[5]郭永建.论竞争情报文化对竞争情报收集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3) :113

竞争视角 篇2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是从会计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认、评价、管理及提升问题。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量化、利用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核算和报告,为管理者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决策支持,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拥有并保持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能使企业在市场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并获得超额利润。而核心竞争力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是具体的技术、技能或知识,而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将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能力不断优化整合所形成的一种集合体,它是一种“根本”的能力。可以说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而核心竞争力又不单单是无形资产的简单累加,它必须体现出企业持续盈利和竞争优势,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是一种将会计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相结合,并运用会计学独特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确认、计量,并对其评价和控制的一种会计。核心竞争力会计提出后,传统的历史成本等会计计量模式无法对核心竞争力会计进行公允的计量,因而就无法符合企业决策的要求。因此需要采取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计量模型来衡量和核算会计问题,并建立一个更全面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制度。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确认

由于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认可以参照无形资产的确认解决。我们知道,确认一项要素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标准:符合某项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关键是可靠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其积累性、动态性等固有特征,使得其可靠性略差。但是因无形资产的计量亦存在着相似的可靠性问题,核算中尚且承认了无形资产的合理性,因此管理决策中完全可以对核心竞争力予以确认。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账户设置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且特殊的资产,对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提出了挑战,首先反映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必须建立适应企业核心竞争力核算需要的新的账户体系。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参照无形资产的会计账户进行设置。

1、“核心竞争力资产”账户

该账户属于长期资产类账户, 用于核算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增减变动额。获得核心竞争力资产和核心竞争力资产评估增值时记借方,核心竞争力资产减少或价值评估减值时记贷方。余额在借方,即期末核心竞争力资产的结余数,表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产价值。

2、“核心竞争力变动”账户

该会计科目主要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正常情况下的变化情况,包括增值和贬损两个二级科目。发生的价值增值计入该科目的借方,发生的价值贬损计入该科目的贷方,作为一项资产辅助核算账户,与核心竞争力资产余额一起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

3、“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账户

与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相同,此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发生的大幅度降低情况,计入该科目的贷方,是“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备抵账户。一旦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价值恢复时,不调整利润表,调整所有者权益。

4、“核心竞争力资本”账户

资产和资本是对同一事物两种不同的描述,资产表现使用价值,资本表现价值。如果竞争力资产能够在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完全反映,那么竞争力资本应当包括在所有者权益中,与之相对应的资产就是核心竞争力资产。该账户借方登记核心竞争力资本的减少数,贷方登记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本的增加数。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报表设计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已成为趋势,因此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增加专门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报表,另一方面应当适当的调整现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便直观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本文结合智力资本会计报表,在对其设计报表结构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简化和改进后,重新归纳出五大会计报表,并作出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1.企业核心竞争力存量报表

此报表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价值状况,以此来揭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着重规划了企业未来培养和提升的能力。根据上述各要素和评价指标所占权重加权平均计算而得,企业价值的衡量可以用总价值乘以权重计算。关于此表中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企业可以根据对自身实际所拥有的情况,灵活地在该表内容一栏增减填列。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变量报表

该表反映企业在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管理及提升的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和构成要素各自增减发生变化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便于企业更好地维护核心竞争力。该报表中数据的计算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存量报表一致。

针对企业各自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因素的实际情况,对其各自权重及变化情况要及时进行判断分析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下一步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持竞争力优势。

3.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报表

该报表反映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持有的资源。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主要包括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资源:物质性资源可用金额表示,数据来源于传统报表,非物质性资源是采用文字描述。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性、学习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对任务的解决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技巧及执行力等;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认定为知识产权资源,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都可以划入其中,根据现行的环境,企业的核心技术、商业机密等个性化的指标也都可以作为衡量知识产权资源中;而基础结构资源则是由企业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企业专有内容以及企业关于信息沟通内部控制、各项管理程序等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包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负债表

虽然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无形性不是实物状态,但其仍然是企业拥有的一项隐形资产,按照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对应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增加。

在资产负债表左边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价值,这个项目的计算金额一般来源于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这三个科目。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来源在所有者权益的竞争力资本项目得到充分反映,其中核心竞争力项目金额=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

5.包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润表

企业资源视角下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3

摘要: 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本上源于企业资源的优势。从企业自身广义资源的角度出发,按资本、文化和能力等三个维度,以及三维度内部的表面层、中间层、核心层等三个战略层次,认知企业的资源,可以更完整地把握企业资源的本质。通过提高企业对资源的集聚能力与利用能力,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快企业的发展。在企业资源每个维度的三个层次当中,处于战略层次中核心层的资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核心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5)04052405

Analysis of Core Competence from Angle of Enterprise Resources

CHU Zhaobin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s,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fei 230051, China)

Key words: enterprise resources; core resources; core competence

Abstra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enterprise fundamentally comes from the advantage of the resources. From the view of the enterprise's generalized resources, enterprise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of capital, culture and capabilities, and each dimension divided into the surface layer, middle layer and the core layer of three layers, so thoroughly grasp its nature. By improving enterprise competence of gathering and using resources, it can be effective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enterprise, and speed up its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levels of each dimension, those resources in the core layer of strategic levels are the enterprise's core resources which actually form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1990年,美国学者G.Hamel和C.K.Prahalad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不仅在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推动了许多企业在寻求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但是,直到现在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还没有一个定论。因此,本文从企业广义资源的视角,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为企业寻求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途径。

一、企业资源界定

企业对其所拥有资源的不同理解,将决定着企业可利用资源的空间。企业对资源的认识本身也是一个为达到不同目标不断推进的过程。

(一)从一般运营层面看的企业资源

从一般运营的层面看,企业最初是从物质资产的层面来理解企业资源。在这种理解中,企业资源仅指的是物质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四个方面,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土地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土地,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资本可以表示为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又被称为投资品或资本品,如厂房,机器,动力燃料,原材料等等;资本的货币型态通常称之为货币资本。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显然,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边界在不断拓展,企业对资源的理解也应不断拓展。

(二)从核心竞争力层面来看的企业资源

生产经营的实践表明,企业资源的范围非常广泛,不能仅仅从物质形态生产要素方面加以界定。Barney认为,“企业资源包括企业所有的全部资产、能力、组织流程、公司属性、信息、知识等一切事物,它在企业控制之下,协助企业制定并执行战略,以提升公司的效率与效能”[1]。David Collis和Cynthin A.Montgomery则认为:“资源包含资产和能力,每个企业都是具有独特能力的资源结合体,资源本身的差异性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2]Foil C.M.(1991)认为:“公司核心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相对于竞争者而言具有竞争优势,建议公司要重视此种资源。”[3]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层面可以看出,企业资源可以从资本(资产)、能力、文化(以信息、价值观念等存在的知识形式)等多个方面去理解。

(三)企业资源界定

我们将企业资源定义为:企业直接或间接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所用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事物”,它包括资本(资产)、能力、文化(以信息、价值观念等存在的知识形式)等方面。而企业则是“资源的结合体”,表面层资源的外边界就是企业的边界。我们认为,仅从广泛性来理解企业资源还不够,还须从资本、文化、能力三个维度和每一维度内部的表面层、中间层、核心层三个层次上来理解企业资源,才能完整廓清企业资源的内涵(图1)。endprint

图1企业资源维度与层次

二、企业资源的三个维度

企业资源是资本维度、文化维度和能力维度的有机统一,相应的形成或表现为企业资本、企业文化和企业能力。

(一)企业资源的资本维度

从资本维度看,企业资源首先指企业投入生产资料所形成各种资产,它们是企业固定的实体资本资源——物质资本,不仅包括厂房、设备、生产材料(材料),还包括企业使用的物化的作业流程与生产技术[4]。而在企业战略范畴中,资源不仅包括实体资本资源,还包括其它所有为实现企业组织目标而运用的无形资本资源:一是人力资本资源,即公司内部员工的训练、经验、判断力、智能、关系以及工人和管理者个人的见识与洞察力[5];二是社会资本资源,即公司的销售渠道、商业网络、企业信用,以及企业的商誉和品牌等[6],它包括以公司的正式结构、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划、控制与协调系统,以及以内部成员间和外部环境与企业间的非正式关系形式表现的组织资本资源[7],因而将其称为社会(组织)资本资源。实际上,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本与社会(组织)资本,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与盈利,以及形成企业竞争竞争优势过程中起到非常主导的作用。

(二)企业资源的文化维度

企业的发展根植于企业文化这块沃土,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成为企业竞争中保持优势持久起作用的强有力后盾。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表现为:其一,企业文化资源可以激励人力资本资源潜能的发挥。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而无法‘挤榨”[8]。企业文化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强调价值观的塑造,强调软性管理,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能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为创新提供动力。因而,企业文化不仅能引导人、约束人和管理人,还能更大限度地激励人。其二,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原动力,是品牌价值的核心资源,是企业的一笔巨大财富。第三,通过营造适合企业的一种文化来追求一种适度、平稳、健康的运营状态,可以使企业品质、品牌、效益得到可持续发展。第四,动态地把握和运用企业文化,通过变革企业文化来创造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三)企业资源的能力维度

能力作为企业目的性整合资产的才能,是完成一定任务或活动的一组有机结合的资源所具有的能量,它同企业的资产和企业的参与者紧密联系,是对各种资产进行整合利用的方法和手段,本质上它是由企业内外制度安排的价值供给保障的[9],它存在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产表象的背后。资源基础论把资源内涵界定为资产和能力集合[2],把能力看成是资产的集合或资源束,但是能力还可以被看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能力具备优化和聚合资源的协调整合特性。这使能力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为企业创造高价值,它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这也使能力本身具有了资源的基本属性,因而,广义上的企业资源包括企业能力。能力具有技能化的特征,是人与资产关系的运用和体现,因而还具有动态化的特征,其体现并形成人与资产的活性。资产功能体现在企业行为的基础支撑面,能力功能体现在互动整合面,通过能力对多种资源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资产之间、资产与资产之间等关系进行动态化协调整合。

(四)三维度之间的关系

资源的资本维度、文化维度、能力维度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将企业资源理解为资本、文化和能力三个维度,并不是把企业资源分成三种具体类别,三个维度的划分理解,而是在总体上对企业资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企业信用、企业文化、企业整合能力等资源的创建和管理。三种维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存在着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创造、相互积累、相互促进的关系。资本维度的资源是企业经营的基础,反映了企业的实力;文化维度的资源是企业经营的灵魂,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能力维度的资源是企业经营的手段,反映了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能量大小。正如企业的信用资本——品牌、商誉,更多地体现为企业的守信行为,从而深层次地体现着企业的诚信价值观,同时它又体现着企业的信用能力——扩大了企业整合其它资源的能力。所以说,企业资本价值的创造过程,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能力的聚合创造过程。

三、企业资源三维度的内部层次

从企业管理的战略角度看,企业资源三种维度内部均包含三个主要战略层次:表面层、中间层、核心层。如图2所示。

图2企业资源三维度内部层次与核心资源的关系

(一)资源资本维度的层次

从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资本维度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层次。物质资本以厂房、设备、生产材料(材料)和物化的作业流程与生产技术形式存在,是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物质条件,处在表面层、最低层,需要人力资本的创造性运用;人力资本处在中间层,其大小表现为员工素质与创造力的高低、能动性的大小,与员工的技能、知识、经验、能力、智力、主动性、积极性等正相关,还与员工的个性、教育和培训相关。它对企业经营的作用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社会(组织)资本处于核心层,具有关键意义。其一,企业的社会(组织)资本是企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环境、经营历史等因素创造性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具有自己的路径依赖和时间壁垒。其二,社会(组织)资本发挥着边际报酬递增的效能[10],而物质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本资源的效能发挥则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三,社会(组织)资本难以模仿,一旦获得,可持久发挥作用,而物质资本资源会在使用后消失,人力资本资源也会因年老、解雇或辞职而消失。第四,社会(组织)资本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可以很快扩展到企业的多个产品或多个领域。

(二)资源文化维度的层次endprint

企业文化渗透并体现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形成企业三种层面的文化:物质文化、行为与制度文化、价值文化。物质文化即器物文化内含在企业产品、服务和环境之中;行为文化内含在管理者和员工具体行为形成的经营管理作风、员工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等之中;制度文化内含在企业管理制度与管理规章等之中;价值文化即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道德规范等。价值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并体现企业价值观念和思想信念。价值文化决定企业组织的目标、经营行为的基本性质和方向、经营方式,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价值文化还构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提升或降低企业凝聚力。在企业资源文化维度的三个层次中,价值文化处于核心层,直接决定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物质文化处于表面层,它们都从不同侧面体现、表现着价值文化。

(三)资源能力维度的层次

企业能力主要有三:一是个体能力,即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具有分散性的特征。二是组织能力,即个体与企业资产相结合而产生的能力,表现为企业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研发能力、执行能力、决策能力等。组织能力虽是个人能力的聚合,但远远大于个人能力的加总,属于更高层次的能力。三是互动整合能力,它是个体与组织之间动态互动、不断优化协调的整合资源的能力,表现为信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优化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战略能力等。它是属于核心层的能力,它来源于企业的优质资产、先进文化以及资本、文化、能力的优化整合。比如企业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人才和企业创新精神的共同作用。

另外,Chandler A.D.(1990)把资源能力分为功能性能力和策略性能力[11]。据此,上述企业三个层次能力的划分还包含着由低层的功能性能力向高层的策略性能力递进的内容。

(四)维度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维度内部层次之间是互动优化的关系。对资源资本维度的内部层次而言,处在核心层的社会(组织)资本资源,是由低层的物质资本资源和中层的人力资本资源在其它文化和能力资源共同作用下创造积累的结果。社会资本资源一旦形成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又对物质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本资源产生强大引导力。同样,对资源文化维度的内部层次而言,处在核心层的价值文化资源,是由表层的物质文化和中层的行为和制度文化积淀的结果,而价值文化又对它们有强大的规范力。对资源能力维度的内部层次而言,处在核心层的互动整合能力是个人能力与组织能力相互结合、积极创造的结果,同时又对个人能力、组织能力和其它资源形成强大整合力。

在图2中,对资源的文化维度和能力维度而言,表面层与中间层、中间层与核心层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图中的划分,只是为了清楚地说明不断演化的逻辑关系。另外,虽然在理论或逻辑上可从三种不同维度来理解企业资源,但在实际中,某种具体的资源可能会同时占有多个维度。占有的维度越多,其层次相应也就越高。

在每个维度内部,越靠近核心层的资源,企业越难获得、越难控制,它也是越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租金的资源。

四、企业核心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资源是企业控制的、能决定企业战略制定并有效执行的、与企业内部其他资源和竞争对手的资源相比更具优势、更能发挥企业效率与效能的所有战略性(核心)资本、文化和能力的总称。简言之,企业核心资源是企业核心资本、核心文化与核心能力的集合体,也就是企业所拥有的社会(组织)资本、先进价值文化和强大动态整合能力的集合体。它对企业完成使命,改进效率与效能,适应和创造组织环境,增强组织决策与执行能力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企业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前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而企业竞争优势又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企业要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它来源于优势资源利用和开发所形成的竞争力。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优势资源的积累。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寻求应对环境变化的优势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识别、规划、排程、执行和控制、管理全部的资源,为市场提供用户满意的物品和服务,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维持竞争优势、形成竞争力。

企业排他性的优势资源产生持久的竞争优势。竞争能力的形成以资源为基础,核心资源统领和激发各种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因为核心资源的价值性和异质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性和异质性的根本,决定着企业的持久生存和发展。正如Lippman和Rumelt指出的:“如果企业无法有效地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核心专长的资源,那么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12]。因此,企业的核心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Collis,David J & Montgomery,Cynthia A.Competing on resources:strategy in the 1990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8):118—128.

[3]Slotegraaf,Rebecca J,Moorman,Christine,Inman J.Jeffrey.The Role of Firm Resources in Returns to Market Deploymen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3,40 (3):295-310.

[4]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M].New York:Free Press,1975.

[5]Becker G S.Human capital[M].New York:Columbia,1964.

[6]杨瑞龙.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Tomer J F.Organizational capital:The path to higher productivity and wellbeing[M].New York:Praeger,1987.

[8]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

[9]Oliver,Christine.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697-713.

[10]Hartigh,Erik Den, Langerak,Fred. Managing increasing return[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1,19(4):370-378.

[11]Chandler A D. 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竞争视角 篇4

受国际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煤炭行业在经历了十年的黄金增长期之后,销售额和利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煤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煤炭企业的竞争力提升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王林基于社会责任的视角,对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但角度受到比较局限; 刘玮在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从企业和国家层面提出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的建议比较宏观; 而本文是基于竞争优势的理论,结合当下煤炭企业发展的特点,提出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对策。希尔和琼斯认为竞争优势包括效率、 品质、客户响应和创新四个构成要素,本文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从这四个方面对煤炭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2我国煤炭企业竞争力现状和原因

2. 1我国煤炭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煤炭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由煤炭企业所拥有的具有差异性的资源、技术、管理等个别竞争优势所决定,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市场提供比其他同类企业提供的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并由此获得最大化利润的综合能力。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统计,全国重点煤炭企业已有80% 以上亏损,黑、吉、辽、冀、鲁、皖等省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煤炭企业面临如此困境,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来走出困境。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煤炭企业的竞争力与世界上发达煤炭生产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 第一,企业体制机构不完善,管理粗放;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集中度较低; 第三,科技创新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等。这些现实问题说明我国煤炭企业还未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2. 2我国煤炭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2. 2. 1品牌意识淡薄

2014年, 《品牌观察》 评选出的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500强” 中仅有五家煤炭企业,依次为神华第82名,中煤能源第99名,兖矿集团第208名,冀中能源第230名,淮南矿业第247名,由此榜单可明显看出煤炭企业的品牌建设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方面煤炭企业没有形成品牌理念,对品牌缺乏根本认识,把品牌建设当作可有可无; 另一方面企业领导缺乏自觉的品牌建设意识,对品牌管理缺乏全面了解。

2. 2. 2创新意识薄弱

虽然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战略,明确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及目标,但尚未形成完善的组织体系, 缺乏创新性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基层人员缺乏创新的观念与能力导致煤炭企业的创新意识薄弱; 企业投入到新技术研发的资金不充足、不到位导致企业的自主创新没有一个良好、完备的基础条件。煤炭企业创新意识弱,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过低,使得煤炭企业错失竞争机遇。

2. 2. 3缺乏战略思维

煤炭企业经营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的过程,良好的经营需要有战略性的指引,而形成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有战略思维,很多煤炭企业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性思维,它们在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部署以及战略措施等设计和制定过程中缺乏全局性、长期性,有时只注重追求局部和短期利益最大化,导致煤炭企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缺乏战略思维已成为制约煤炭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

3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针对制约煤炭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煤炭企业可以从品质、客户响应、运行效率以及创新意识角度,提升煤炭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3. 1塑造卓越品牌品质

根据ISO 9000: 品质是一组固有特性( 在产品或服务中本身具有的特性) 符合需求的程度。品质包括产品的质量因素、外观品质、员工品质、服务品质等多个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煤炭企业的品牌品质: 第一,提高煤炭品质。深刻认识到煤炭品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强化煤炭品质指标考核,确保煤炭产品品质稳步提高。第二,提高员工品质。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激发和提升员工内在动力,有效提高矿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全面提高企业员工品质。第三,提高服务品质。 企业应该增强员工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为顾客提供真正的优质服务,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3. 2提升客户响应

客户响应是指企业对顾客变化及时响应,并通过快速有效的行动来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中,可以把客户响应观念引入企业运营中,从以下三个环节来建立客户响应体系。首先,在接受服务需求环节,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进行信息接收,包括来自煤炭用户的信息、客户数据库提供的相关资料等,并进行分析和预测。其次,对处理和分析服务需求环节,根据煤炭的品质、客户售后服务的需求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在售后服务环节, 及时进行跟踪处理问题,处理的结果及时告知客户,按照类别对问题进行汇总,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客户的需求会适时地变化,因此煤炭企业完善客户响应系统的历程将是无止境的,逐步完善客户响应系统,为煤炭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3. 3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企业效率,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我国煤炭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效率: 第一,树立起在领导的指导下,以提高效率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思想,把拥有的人、财、物、 信息充分地运用起来,取得最佳效果,提高企业效率。第二,科学合理的改革组织体制和机构,根据煤炭企业的自身需求,以及市场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及时对企业自身的效率进行分析总结,可运用科学的方法,比如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全方位的提高企业效率,建立起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重点的现代化的煤炭企业。

3. 4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强化是当前煤炭企业所欠缺的。根据目前煤炭企业的发展状况,煤炭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创新: 第一,建立完善的煤炭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以机制建设推动自主创新持续不断地开展。第二,加大煤炭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力度, 加强对煤炭产业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增强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第三,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实施 “人才强企”战略,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 适合煤炭企业的人才。最终能够有效地提高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推动煤炭企业自身乃至整个煤炭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结论

竞争视角 篇5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2级法学一班苏**2012210500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越来大,然而,相对人类的需求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是,由于市场自身调节具有自发性,表现为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导致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最终导致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发生,破坏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竞争法对上述竞争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关键词:资源有限性市场自发性竞争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法律规制

一、资源有限性和市场自发性对竞争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再多的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来说,就明显地突出它的有限性,所以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时候就必须就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而竞争机制是市场调节资源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竞争机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随之产生。

(一)资源有限性对竞争的影响

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都是具有趋利性的,因此,任何经营主体在市场活动中都是以实现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法以获得交易机会和生存空间以增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时,这种竞争必然会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降低产品价格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最终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福利,因而更大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会限制某个行业的发展,在有限的资源中,不排除会出现各市场主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组建价格同盟、限制竞争,实现对整个行业的垄断,以减少竞争对他们利益的损害。甚至有的市场主体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这个既破坏了市场竞争的秩序,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市场的自发性对竞争的影响

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产业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使得市场主体不得不通过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来获得竞争优势。

市场对资源的调节具有自发性,表现为市场主体对有利可图的行业一哄而上,对无利可图或者利润少的行业不感冒。一定时期内,这会导致由于某种产品的大量生产,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出现货多不值钱的情况,只能把不值钱的商品积压在仓库里。这就使得原本就有限的资源被浪费掉,加剧了资源的稀缺。

市场主体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都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压力,因此,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以寻求某种力量获得和保持在某种长久和稳定的竞争关系的强势地位,而这样的做法则会损害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机会。权力寻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同时,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就决定了市场主体以利益优先的特性。

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与竞争的相互作用下,就会产生信息经济学中所谓的逆

向选择,即所谓的价格决定质量,消费者愿意出的价格变低了,相应地,经营者

提供的产品的质量自然就会有所降低,它损害的就是诚信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猪肉市场:

一般的消费者不具备准确判断猪肉质量的能力,和肉贩子相比双方对质量

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肉贩子就有提供劣质猪肉的动力,最常见的就是给肉注水,以获得高利润。当我们知道在猪肉市场存在注水肉的时候,我们又无法鉴别具体的是那块肉被注了水,我们就只能假定市场上的肉都是注水

肉,所以我们只愿意付注水肉的价格去买肉。假如有个肉贩子是个敦厚之人,他

告诉我们他的肉没有注水,价格要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我们肯定不会相信他,还会说只有傻逼才不会不给猪肉注水。这个敦厚的肉贩子因为自己没有注水的猪

肉无法卖出合理的价格,只好退出市场,当然他还有一条路,那就是也学其他的肉贩子一样给肉注水。接下来整个市场就只有注水猪肉了,到了这个阶段,一些

肉贩子为了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开始钻研更新的注水技术,于是乎猪肉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这样的市场不堪设想。当然,商家

也可以通过签发质量保证书的方式抵消质量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建

立品牌或者连锁经营来确立自己的诚信经营。只要是买卖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

称,卖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就有欺诈买者的激励。

由此可见,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竞争的相互作用下,如果没有对竞争进行法

律规制,就会产生如上述所提到的破坏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正当

竞争行为。

二、目前我国对竞争的法律规制现状概述

目前,关于对竞争的法律规制主要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它们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了各种处罚

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我国竞争法的基本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中,对以下行为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法律规

制:欺诈性市场交易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引人误解的虚假

宣传行为、不正当地价格竞争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竞争对手的行为、限制正常市场竞争的行为、串通投标、招标行为、附条件交易及搭售行为、滥用

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另外,我国产品质量法、商标法、广告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

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对外贸易法、刑法也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进行了法律规制。

从以上立法来看,我国对各种竞争都进行了法律规制,但是,还不是很完善。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具有明显的缺陷,其缺乏一条一般性的条款,是该法难以

对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性行为进行规范,及时维持正当竞争的秩序。此外,该

法中的一些概念的规定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反垄断法》中,认定某一行

为是否构成非法垄断行为或图谋垄断行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相关市场、市场集中度、经营者的市场份额,某一行为对经营者、消费者、市场进入、技术

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影响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技术指标加以

权衡,今后还需具体规定。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规定也不够具体„„

三、对竞争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市场主体的趋利性以及民法规则的自主性决定了它

们不足以造就完整的市场体系,不足以消除市场体系内各种市场竞争的无序状

态,以实现其运转效率。这就需要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竞争法来进行规制,最终来

实现市场竞争体系的健全和高效率。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但是,竞争本身有着向

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发展的自然趋向。由竞争引起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反过来又

必然妨碍、限制甚至消灭竞争,最终使市场机制遭到破坏。要使反垄断和反不正

当竞争切实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在民法之外制定和实施新的法律,这就是竞争法。

就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来说,假冒伪劣产品遍布全国而且涉及几乎所有名牌

产品;商业贿赂屡禁不止,商业诽谤、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层出不穷;公用企业滥

用独占地位限定交易的行为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许多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相互之间达成价格联盟、划分市场、限制

产量等各种形式的垄断协议等,直接危害市场竞争。这些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

行为,不仅直接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消除、窒息和限制

了竞争,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妨碍了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许多行业全面开放,许多

跨国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在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情况下,如何防范这

些企业在我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者才去协议行为非法垄断,或者采取经营者

集中形成图谋垄断,或者怂恿甚至买通一些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

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对其提供有损公平竞争的特别保护,已成为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的突出问题。因此,完善竞争法也是我国扩大国际经济合作

和对外开放的迫切要求。

四、关于我国对竞争的法律规制的意见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应当全方位的进行法律规制,以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一)加强立法

1、要提高《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地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为保

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

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法律。要真正实现立法宗旨,就要赋予其相应的地位。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般性法律,其地位与其立法宗旨是极

不相称的。因此必须把反不正当竞争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将其上升为基本法律。

2、应增强《反不正当竞争法》可操作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采取的是列

举式立法例,明文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市场交易中新的不正当竞争

行为层出不穷,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围还将不断扩展。因

此,应重新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在采用列举法列举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各

种表现形式的同时,用概括法明确规定关于“其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兜底条款,扩大其适用的范围,增强该法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调控力度。

3、要进一步细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针对现有规定笼统化、原则

化的特征,通过拓宽概念范围,使用更加科学化的表述,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方法,便于执法部门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执法尺度,以便及时、准确、有力地制止不正当

竞争行为,增强法律的确定性,避免不必要的偏差,避免因原则性与灵活性相冲

突而产生的法律漏洞。

4、健全竞争法律体系。每一部法律都是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

分,必然与相关联的其他法律间有密切的联系。《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许多

法律,特别是与以市场经济活动为其全部或一部分调整对象的法律之间,如《民法通则》、《商标法》、《专利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部法律立法有先后,目的有差异,相互之间难免产生矛盾,造成法律规制的中空地带。在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时,要注意法与法之间的相互补充、协调配套,形成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龙头,《金融法》、《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内容全面、结构严谨缜密的法律体系,综合发挥法律的调节作用,实现法律的整体效应。

(二)加大执法力度

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执法机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针对某些屡禁不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处罚时应当动用重典。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条款的规定从严、从快处罚,以遏制其不断蔓延的趋势,必要时还可以修订有关法律规定,加大处罚幅度。

2、改突击式、抽查式监督检查为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检查,减少违法者漏网的可能性,加大违法者的违法机会成本。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幅度不能无限度加大的情况下,这一措施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3、市场管理机关可以尝试将有关市场管理、运行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作为市场准入的资格认证的一个要件,即对要从事经营活动或市场管理执法的主体,进行必要的法律培训,并将此作为取得资格的一个必要条件,进而对那些构成法定情节,违反市场管理运行法律的经营者及其住要负责人取消或限制其再次进入市场的资格,这从实践上可以起到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的作用。

4、加大对直接责任人的查处力度。只有通过对直接责任人的查处,把经济的、行政的甚至刑事的法律责任落实到直接责任人的身上,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5、强化查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手段,保障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主管机关有效实施行政职权。目前,作为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主管机关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案件时,往往显出执法职权和执法手段力度不够,缺乏扣留、查封、强行划拨等强制手段,以致有人把《反不正当竞争法》比喻为“给枪不给子弹”的法律。执法手段太弱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果。所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应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多执法手段以强化执法效果。

6、参照国外做法设立专门的法律地位中立的执法机构,强化查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力度。如参照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经验,设立专门的竞争法执行机构,并规定其专门职权及工作程序,以保证竞争法能够得到严格、统一的实施。这也是防范行政权力不正当介入竞争领域的有效措施。

(三)加强法律监督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进行法律规制还要加强法律监督。

要完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列宁曾经指出:“一般是用什么来保证法律的实行呢?第一对法律的实行加以监督。第二对不执行法律的加以惩办。”因此,为解决经常性、普遍性监督检查所导致的执法成本偏高的问题,有必要建立起全社会的监督制约体系,发动包括同业经营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力量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制约,甚至实行有奖举报,以形成违法行为无处藏身、“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氛围。国家通过完善监督立法,强化作为首要监督主体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或设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来负责监督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以公民个人、新闻、社会团体等监督作补充形成一个以专门机构为中心、有民众参与的、覆盖市场经济全部领域的有效法律监督体系,减少在不正当竞争上的投机行为。

参考文献:

1、《竞争法》邵建东·方小敏·王炳·唐晋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第一版

2、“猪肉市场”例子选自论文《运用<柠檬市场理论>对当前市场现象以及经济领域之外》博可可著 来自网络论文

3、《经济法学》李昌麟著 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二版

4、《经济法律教程》孙晓洁·杜波·梁平著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竞争视角 篇6

关于财务竞争力的定义,目前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本文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认识:财务竞争力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它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三个方面。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和综合管理特征更加突出,财务竞争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

财务分析是投资者、债权人、企业治理层、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出于不同的目的,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已完成的财务活动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而为优化投资决策或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由此看来,财务分析与企业财务竞争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财务竞争力最终要通过财务分析指标体现出来,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又为提升企业财务竞争力指明了方向。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从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提出企业提升财务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二、财务分析新框架的构建

(一)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在国际上,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财务综合分析方法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它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诸方面的分析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全面地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它的基本框架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在此基础上,将各项财务比率逐层分解,并在每个层次上与本企业历史或同业的财务比率比较,以观察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财务政策的差异,比较之后再向下一级分解并比较,逐步覆盖至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而实现系统、全面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目的。

尽管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局限性:计算总资产收益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使得该指标不能反映真实的回报率,也就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基础盈利能力;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从而无法正确计量基础盈利能力;没有区分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从而无法准确反映财务杠杆的实际作用。针对上述问题,人们对传统的财务分析体系做了一系列的改进,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析体系。

(二)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新财务分析框架的基本理念是将权益回报率分解为经营活动回报率和金融活动回报率,并进一步进行因素分解。根据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有用性,从而有助于投资者和其他报表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的一贯指导思想,新的财务分析体系是在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的原则下,对现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调整,调整后报表项目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等几大类,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关于权益净利率的核心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活动回报率+金融活动回报率

=净经营资产回报率+杠杆贡献率

=净经营资产回报率+净财务杠杆×经营差异率

新财务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各主要指标解释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经营活动回报率+金融活动回报率。它是反映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并给股东带来回报的能力的综合指标。

净经营资产回报率=净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经营边际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次数。它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其中: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经营边际利润率=净经营利润/营业收入;净经营资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净经营资产。

净财务杠杆=净经营负债/股东权益。其中,净经营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由于金融资产多为证券类投资,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企业真正的偿债压力来自用于经营活动的那部分债务即净经营负债,因此该指标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债权人的投入受到股东权益保障的程度。同时,由于企业借入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经营融资,因此该指标能更为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利用财务杠杆的程度。

经营差异率=净经营资产回报率-净利息率。其中,净利息率=净金融费用/净金融负债。经营差异率表示借入有息债务并投资于经营资产得到的利益,是衡量应用财务杠杆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它和净财务杠杆的乘积又称“财务杠杆贡献率”,反映金融活动的盈利能力。在经营差异率为正的情况下,净财务杠杆越高,则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贡献越大,反之则降低净资产收益率。

利用新财务分析体系,在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之后,和杜邦分析体系一样,可以对净经营资产回报率和经营差异率指标进行层层分解,由此找出各驱动因素对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途径

(一)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为目标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根据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着为股东创造价值来进行。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增加财富,如果企业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他们就不会为企业提供资金。没有了权益资金,企业也就不存在了。而净资产收益率是股东财富的量化指标,因此,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为目标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在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提高经营活动的价值创造能力 其一,加强资产营运管理。企业的价值主要产生于经营活动,企业对生产资料的营运能力决定了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而资产营运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资产的周转速度。因此,企业应努力加快净经营资产的周转次数,提高经营边际利润率,从而提高净经营资产收益率。其二,强化现金流管理,完善现金流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现金流不仅仅指会计中的现金流量,它更是公司价值及其整个运动过程的综合的、动态的反映。现金流管理不仅包括对处于货币阶段的资金进行管理,还应该包括对企业内部的货币资本与非货币资本的结构与转化進行管理。建立完善的现金流管理制度,实时地监测、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有助于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充足、有效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通过现金流的管理,更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防范财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持续的价值创造目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

(三)加强金融活动的管理 其一,要加强债务管理,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负债是企业为了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金融活动。企业举债必须定期还本付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不能偿付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因此,慎重选择负债的筹资方式、确定筹资数量、筹资时机等,是保证企业财务安全性的重要内容。其二,要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加强对财务杠杆的运用。在有效运用资产(经营差异率>0)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债务融资,能提高财务杠杆贡献率,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其三,在净财务杠杆较高的情况下:一要加强债务成本管理,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等无息负债,降低净利息率;二要提高融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努力提高净经营资产收益率,由此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差异率。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造就复合型人才,提高财务应变能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由此,对财务专业人员的要求除了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对管理学、金融学、税务学等学科有全面的了解;除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外,还要有应付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以及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等。惟有如此,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温青山等:《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改进财务报表列报效果分析》,《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广西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201010LX2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实习编辑 李寒珺)

竞争视角 篇7

目前, 在现有关于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文献中, 尚未有统一的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观点众多。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DAD) 认为, 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考察:它可以被定义为是单独企业在可持续基础上保持或提高其市场份额的能力;或者它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企业降低成本或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能力;或者它还可以是来源于利润率的竞争力。波特认为, 企业竞争力主要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劳务的能力, 及其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的质量与性能在市场环境中相对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市场吸引力及谋求并保持最大收益的能力。在《贸易政策术语辞典》上, 竞争力是某一企业或某一部门或者甚至整个一个国家在经济效益上不被其他企业、部门或者国家所击败的能力。

另外, 其他学者或组织也给出对企业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如,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面对市场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取剩余价值的能力;企业竞争力就是在竞争性的市场中, 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 (消费者, 包括生产性消费者) 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并提供品质、价格和种类适当的商品及服务的能力;企业竞争力就是面向市场和顾客合理的运用企业内外部的经营资源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还有学者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直接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 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对消费者的争夺, 这种争夺的胜负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选择, 因此,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表现为产品的竞争能力, 具体包括产品价格及成本的高低、质量的优势、产品品牌的强弱、产品结构的差异化和满足客户服务水平的好坏等。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概念。总结以上表述, 我们基本上可以将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企业竞争力主要是企业面向市场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获取利益的能力, 或者说就是产品或服务组合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对客户的吸引力。简言之, 狭义的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竞争的外部表现。广义的企业竞争力除了是上述能力外, 还包括支撑这种外部表现的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企业获取各类资源的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企业文化等等方面。也就是说, 广义的企业竞争力既包括企业竞争的外部表现, 也包括了企业内部凝聚的发展能力、综合素质。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定义,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蒂斯、皮萨尔和舒恩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 互补性资产和规则。”而巴顿则认为, 企业核心能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美国麦肯锡咨询专家认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 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还有的学者认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企业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推出各种各样产品的一系列核心能力, 也就是说,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那些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所独有的、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或知识体系。潘罗斯在《企业成长论》中也指出, 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所在, 就在于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基本含义还是比较接近, 企业的核心竟争力就是企业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企业相关资源, 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为企业带来长远经济利益而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的各种能力的集合。换言之, 企业核心竟争力就是企业内部凝聚的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做了如下总结: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非均衡性、动态性、不可替代性、有机整合性、难以模仿性、持续性、不可交易性、可变性、历史依赖性、难以评估性、显著增值性、局部优势性等等。

显然, 从广义的企业竞争力概念上看,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被包括在企业竞争力范畴中的;而从狭义的企业竞争力概念上看, 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支撑企业竞争力这一外部表现的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 是与企业竞争力相对的、紧密关联而又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下面, 为了更加方便讨论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及其本质, 我们提及企业竞争力通常是指狭义的企业竞争力。

三、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系统认识

1、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结论。

在众多的关于企业的研究中, 基于系统思维和系统科学的研究视角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自从20世纪30年代创立系统论以来, 系统管理理论就引起了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 系统观念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观念。原籍奥地利的生物学家路德维格·伯塔朗菲认为:“所谓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独立存在着的;但它们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它们不是可以分离的部分的简单堆积, 而是按一定规律一定方式组织成整体。”目前我国的系统科学界对系统通用的定义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给出的: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 (要素) 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切系统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结构是认识系统功能的基础, 分析功能必须联系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要素 (子系统) 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内在方式, 也就是在数量上的比例和空间或时间上的联系方式、排列和组合。所谓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

系统结构说明的是系统的内部状态和内部作用, 而系统功能所说明的是系统的外部状态和外部作用。功能是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现, 它归根结底是由系统内部结构所决定的。一定的结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功能, 一定的功能总是由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实现的。系统组成要素的行为在—定约束条件下和协同作用下决定系统的功能, 而“约束”和“协同”是由系统结构所赋予的。功能对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时还对结构具有反作用。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 只有具备系统的观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谓管理的系统观念, 概括地说, 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 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 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 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2、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本质。

如前所述, 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面向市场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获取利益的能力, 即企业竞争的外部表现;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组合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对客户的吸引力。而核心竟争力就是企业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企业相关资源, 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为企业带来长远经济利益而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的各种能力的集合, 即企业内部凝聚的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

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 基于上述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把企业看作一个以“适应性”为其特定功能输出的一个系统。从系统角度看, 企业系统的功能表现为输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而从商业生态环境看, 即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这正是体现了企业系统的外部状态和外部作用。而企业系统的内部结构正好对应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反映了企业内部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内在方式, 即企业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企业相关资源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因此, 企业核心竞争力说明的是企业系统的内部状态和内部作用。

但是, 我们知道, 系统功能的发挥, 既有受环境变化制约的一面, 又有受系统内部结构制约的一面, 这体现了系统功能对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绝对依赖性的双重关系。通常, 系统的功能比系统的结构有着更大的可变性, 功能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前提。可以这么说,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外部特征和表现,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内部特征和表现,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起到决定作用, 但是, 企业竞争力同时又受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3、CAS视角认识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 由于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简称CAS) 在理论上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 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些理论家和管理者已经把CAS引入组织科学和企业管理领域研究工作中。CAS理论把系统的成员看作是具有自身目的与主动性的、积极的适应性主体 (Adaptive Agent, 简称主体) , 更重要的是, CAS理论认为, 正是这种主动性以及它与环境的反复的、相互的作用, 才是系统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动因。CAS理论发展了系统科学中历来强调的相互作用的思想, 使得进化的观念具体化了、落实了;同时, CAS理论把宏观和微观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通过主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使得个体的变化成为整个系统的变化的基础, 统一地加以考察;另外, CAS还引进了随机因素、突变的作用, 这一特性使它具有更强的描述和表达能力, CAS理论与企业管理问题研究相结合已经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可。

从CAS视角看,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 (如企业集群) 这一复杂适应系统的组成要素———适应性主体 (或称为行为主体) ;同时, 企业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也是由大量的按一定规则或模式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适应性主体所组成的动态系统 (如图1) 。所谓适应性, 是指它能够通过规则与环境以及其它主体进行交流, 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 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规则。CAS的这种主动性、层次性、动态性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复杂环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野, 可以有效地把宏观和微观有机地联系起来。

CAS强调主体的主动性, 承认主体有其自身的目标 (取向) , 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中, 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 以适应环境要求, 因此, CAS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企业适应环境、不断提高竞争力的过程本质上是企业 (作为适应性主体) 与环境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 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这些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们存放在企业系统的内部, 在一定的条件下被选中并且被应用, 从而改变企业自身系统的内部结构, 最终影响系统的适应性这一功能输出。从企业管理来看, 这些规则的应用表现为企业内部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内在方式的改变, 即不同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手段和方法等, 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这也就是说, 企业要提高竞争力, 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适当改变自身内部资源配置方法、运营管理模式、制度、方法等, 不断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从长期来看,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因此, 我们就可以比较深刻理解这样一些现象:规模大的企业竞争力不一定强;技术领先的企业不一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小而精的企业也能长期不断发展;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多元化的企业中, 为什么有些企业发展长期旺盛, 而有的却如昙花一现?为什么有的企业能不断发展壮大, 而有的大型企业却逐渐萎缩甚至倒闭……

四、小结

狭义的企业竞争力主要是企业面向市场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获取利益的能力, 即企业竞争的外部表现。从系统角度看, 它对应于企业系统的功能。广义的企业竞争力除了是上述能力外, 还包括支撑这种外部表现的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 或者说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系统角度看,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应于企业系统的结构。

企业要提高竞争力, 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适当改变企业内部自身的资源配置方法、运营管理模式、制度、方法等, 不断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从长期来看,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杨蕙馨, 单成华.基于系统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管理研究.2007, (6) .

[2]于丽娟, 韩伯棠.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企业竞争力.改革与战略.2003, (5) .

[3]李云.企业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比较分析.经济师.2003, (1) .

[4]芦彩梅.企业集群的复杂性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 (6) .

[5][英]安德鲁.坎贝尔, 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 (中译本)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专利海盗的竞争法视角分析 篇8

关键词:专利海盗,竞争法,分析

一、专利海盗概述

(一) 专利海盗的定义

“专利海盗” (Patent Troll) 一词由彼得·德特金提出, 他认为:专利海盗指那些试图利用自己掌握的专利权来获取大量金钱, 但自己从不实施也无实施该项专利的意愿, 且一般他人并未实施该专利。

比利时学者Damien Geradin认为专利海盗是“向制造商和其他下游企业收取“超竞争”价格的专利使用费的专利持有人”, 专利持有人未在市场上生产销售专利产品, 不需要与竞争对手进行交叉许可。[1]。学者贺宁馨认为专利海盗是没有实际生产能力的, 其研发或收购专利, 对于其他企业使用其专利行为并不制止, 等含有这些专利的产品进入市场后以提起专利权侵权诉讼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强迫侵权公司接受专利许可并索取超额的许可费, 或者直接通过诉讼手段获取高额的损害赔偿金。[2]学者杨涛认为专利海盗不从事利用其专利技术的生产和制造, 也不提供利用其专利技术的服务, 而是利用低价购得的, 或自身研发的专利为武器, 到处向实际从事生产制造或提供服务的经营者索讨专利使用费, 若有不从, 则以恶意侵权为由提起诉讼, 并向被指控的企业索取巨额赔偿金。[3]综上所述, 专利海盗的特点总结为四点: (1) 专利海盗掌握的专利通过向个人、研究机构以及破产公司廉价购买获得, 少数专利海盗自行研发专利技术。 (2) 专利海盗不生产、销售专利产品, 不提供许可、融资等专利服务。 (3) 专利海盗的目的是以诉讼或诉讼相威胁的方式达成向目标公司索要巨额金钱。 (4) 专利海盗的组织形式一般是专门的投资公司或个人, 少数是利用海盗行为排挤竞争对手的大型企业。综述, 笔者将专利海盗定义为:通过购买方式囤积大量专利, 却不生产、销售专利产品, 而是寻找目标公司进行专利许可或者向已经生产、销售该专利产品的公司索要巨额赔偿的企业、组织或个人。

(二) 专利海盗的发展状况

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一项研究表明, 1990年至2010年间共有5000亿美元的财富流失, 创新发明也有所下滑, 而这一切的元凶都是专利海盗。[4]除此之外专利海盗掌握的专利资源也逐年递增。根据Patent Freedom调查报告, 截至2014年7月, 全球有超过830个专利海盗, 这个数字还在增长。[5]专利海盗每年发起的诉讼量惊人, 仅2012年在美国由专利海盗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就有约2500件, 占同年美国专利侵权案件的60%以上, 2013年诉讼量更是提高19%, 达3000件以上。[6]世界各国公司都不同程度遭受专利海盗的骚扰, 英特尔、微软、惠普等都是专利海盗口中的“大肥羊”。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如华为、中兴等也并多次与专利海盗发生专利纠纷。

二、竞争法视角下的分析

竞争法是市场经济国家规范市场行为, 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竞争法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而狭义上的竞争法仅指反垄断法。本文所述竞争法指广义上的竞争法。

(一) 从竞争法立法目的角度分析

竞争法在中国采用分别立法模式, 竞争法包含两部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竞争法立法目的可分别从这两部法律的条文中得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 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垄断法》第1条规定的立法目的是“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 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从两部法律立法目的看, 其相同之处在于两点:其一, 两法都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其二, 两法都维护消费者利益。因此竞争法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护消费者利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从这个目的出发, 专利海盗对侵犯专利权的企业伺机起诉, 索取赔偿金或许可费本是无可厚非。然而, 专利海盗起诉生产、销售专利产品的企业, 要求企业支付高昂的赔偿金和许可费最终会在产品价格上得到体现, 负担转嫁到广大消费者身上。这无疑是在损害消费者利益。专利海盗的大量专利诉讼使得众多企业耗费大量金钱与时间, 严重阻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削弱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更有甚者会造成企业丧失市场, 破产倒闭。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绝大部分, 一旦遭受专利海盗诉讼打击, 基本就丧失生存能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少众多中小企业势必无法发展下去。

(二) 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视角分析

专利海盗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 专利海盗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的经营者;其二, 专利海盗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共有7种, 表面上看7种行为似乎都与专利海盗滥用专利进行诉讼的行为无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自己的所具有的优势地位强迫消费者不合理地接受搭售条件, 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据此规定分析, 经营者是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经济组织和个人。专利海盗虽然没有生产、销售专利产品, 但也向其他企业提供专利许可, 提供专利许可的行为明显属于营利性服务。因此专利海盗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定义的经营者。专利海盗蛰伏多年等待企业侵犯其专利权, 突然要求企业支付高昂的专利许可费或赔偿金, 对企业打击严重, 然而这些高昂的专利许可费与赔偿金会体现在卖给消费者商品的价格上, 最终会损害消费者权益。专利海盗具体的优势地位就是其手中掌握被其他企业使用的专利, 高昂的专利许可费或赔偿金可以被看做搭售条件, 只是该搭售条件不是由专利海盗强迫加于消费者身上, 而是销售商代替专利海盗通过提高商品价格, 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为专利海盗献上金钱。因此, 专利海盗的行为应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

(三) 从反垄断法视角分析

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第3条规定, 垄断行为具体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同时第55条规定了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可以被规制。

专利海盗应否受反垄断法规制需要分析两个问题:其一, 专利海盗本身是否算作反垄断法意义上的经营者;其二, 专利海盗的行为是否属于反垄断法规则的行为。根据《反垄断法》第12条规定:“本法所称经营者, 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专利海盗一般不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服务, 仅在侵权人侵犯专利权后提供专利许可索取高昂许可费, 很难算作提供服务。因此, 严格来讲大部分专利海盗不能完全算作《反垄断法》中所称的经营者。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研发型专利海盗就会提供专利方面的服务, 最典型的就是高智发明 (Intellectual Ventures) 。

高智发明与其他专利海盗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囤积大量专利伺机发起专利诉讼外, 其本身也提供专利许可等服务。高智发明可算作《反垄断法》中所称的经营者, 专利许可、专利防御、融资搭桥以及企业孵化器都是其服务项目。高智发明从2003年专注于发明投资业务, 10年内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从事专利商业化服务的公司, 管理的投资基金总额大约50亿美元, 并拥有超过3万项的专利。高智发明2008年进入中国专利服务市场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我国《反垄断法》第3条规定的3种垄断行为包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无法否认高智发明对于中国诸多专利申请、产业化方面确实促进了专利产业化, 但另一方面也对阻碍了中国提供专利服务相关企业的发展。同时高智发明占据中国专利数量十分巨大, 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强制高价许可专利或者强加给中国企业诸多不合理条件, 必然会对众多中国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这种情况下, 类似高智发明的行为会构成实际意义上的垄断, 起到垄断效果, 威胁到中国经济发展, 必受反垄断法规则。

三、总结

综述, 笔者认为专利海盗对于专利资源的垄断及其对所拥有权利的滥用应当在一定情况下成为竞争法所规则的对象。尽管我国现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未对专利海盗相关行为是否构成垄断及不正当竞争规定, 但专利海盗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我国急需完善专利方面的反垄断法律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本文仅就专利海盗的相关问题从竞争法角度进行分析, 未对构建专利反垄断法律控制体系及反利用专利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控制体系, 希望更多学者可以研究专利海盗的问题, 推动我国竞争法法律体系的完善以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Damien Geradin, Anne Layne-Farra, A.Jorge Padilla, Elves or Trolls?The role of nonpracticing patent owners in the innovation economy[J], TILEC Discussion Paper No.2008-018, May 2008.

[2]贺宁馨, 袁晓东.专利钓饵对中国专利制度的挑战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1) .

[3]杨涛.专利侵权救济中永久禁令的法律工具化诠释——以解读“专利渔翁”为中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4) .

[4]杜佰泓.研究称“专利蟑螂”造成5000亿财富流失》[EB/OL].http://www.cnipr.com/news/gwdt/201109/t20110922_137042.html中国知识产权网, 2011-09-22.

[5]Source:Patent Freedom?2014.Data captured as of July 14, 2014.Largest Patent Holdings[EB/OL], https://www.patentfreedom.com/aboutnpes/holdings/.

竞争视角 篇9

一、专业建设的意义

按学校学习知识的性质与目的,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其中,专业教育是一种为适应人类活动专门化的要求而进行的教育类型,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具备从事人类某一方面生产和研究活动的能力。专业教育主要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中进行,职业院校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某种职业能力,为就业做准备。专业承载着专业教育,决定着职业院校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强弱关键看其专业强弱。只有具备强大实力的或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专业,职业院校才能形成对学生的巨大吸引力,才能向社会贡献广泛或颇具独特性的服务,才能获得社会持续的、高度的价值认可,才能在职业教育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因此,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与管理。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是办学轴心之一,专业建设包含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开设什么专业,二是如何发展专业。第一个问题本质上是专业的新建、组合与更改,它涉及资源的整合及投入方向,决定职业院校向谁提供教学服务,决定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就业市场面向,决定职业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类型;第二个问题关涉学校如何在目标、课程内容与组织、学习、教师等方面进行发展,它决定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否满足企业的要求,是否具有就业竞争力,能否为社会提供有深度的服务。

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对开辟新的专业方向保持高度敏感,要通过有力举措发展专业,不断增强专业实力。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资源与机会总是有限或稀缺的,职业院校不能无限制投入资源,难以在各个专业上保持卓越,所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方针。

二、寻求独特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思路

(一)职业院校专业的独特竞争力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目的简要来讲,就是提高专业独特竞争力,增强专业与职业院校竞争优势。独特竞争力(Distinctive Competency)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所独有的、引导企业产品差异化或实现持续低成本结构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力量。[1]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产品差异化意味着专业教育和为社会提供培训、研发等专业服务的差异化与特色化。虽然企业与学校都讲求成本收益,但成本概念对于企业与学校的意义还是略有差异。如企业要开发生产一件产品,在售价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要获得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控制研发、生产和销售成本;但学校方面,除个别项目外,学校管理所要做的是怎样使给定的经费效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对于学校而言,持续低成本结构还意指给定成本下的收益最大化。

职业院校独特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专业的独特竞争力。企业竞争理论认为,独特的企业竞争力来自两种互补的来源,即资源和能力。对于专业竞争力而言,资源是专业所拥有的,能够为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实物的、社会的、人力的、技术的和组织的要素秉赋,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种资源。其中,无形资源包括专业品牌知名度、专业社会影响力、校友共同体影响力、专业历史、专业共同体创新氛围、专业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价值等,有形资源包括专业实训实习设施、卓越的结构化教师队伍、综合性培训平台。企业竞争理论认为,资源越是难以模仿和专有化,越有可能成为独特竞争力。资源优势及其累积效应,其他学校将难以超越,但资源不是一朝获得便永久持有,职业院校必须要动态适应环境变化,高效组织相关要素,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创新创业氛围,方能保持专业持续竞争力。

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为例,该校创建了现代农业装备维护培训中心,该中心已成为融农业机械装备培训、工程机械操作培训、农业机械装备加工制造培训、焊接培训为一体的培训中心,对于提升专业质量和服务广西农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显著提升了专业和学校的竞争力,给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2]培训中心落成后,它便具有了实物、人力与技术等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在为社会服务、承担政府项目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品牌和社会价值等无形资源。

能力是指学校协调各种资源并将其投入专业教育教学的技能。这些技能隐藏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组织设计中,即学校做出决策和管理内部流程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风格或行为方式。组织能力是无形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资源质量、资源协作与效益。专业建设涉及结构化且广泛的人、物、信息等资源,管理者对组织业务流程再造与创新,整合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的能力,对于专业建设及其质量保障意义重大。

(二)寻求专业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思路

每所学校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对一所学校来说,资源和能力也是不均衡的。在既定框架下,资源的使用、配置和生成情况影响着专业竞争力的形成。世界著名管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三大通用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3]这对寻求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思路。

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管理层高度关注成本控制,企业应建立大规模的高效生产设施,以经验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和管理费用,避开次要客户,在诸如研发、服务、销售团队管理和广告等领域实现成本的最小化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也存在成本效益问题,要办一个专业,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资源,资源还必须要高质量且充裕。如果专业教育规模小,投入产出(学生数量)比自然较低,意味着生产成本高,且在此情况下,还会进一步出现投入资源的动力不足、专业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差异化战略即企业提供被全行业认可的独特产品或者服务。实现差异化战略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独特的设计或产品形象、技术实力、独特功能、顾客服务和商业网络等,最理想的状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特点。差异化战略要求人们意识到企业生产某类产品或提供某类服务的独特性。专业教育活动不具有企业价值链的特征,但是专业教育必须要具有独特的价值。

集中化战略是主攻特殊的顾客群、产品类别或者地域市场。这一战略的前提思想是:企业业务的集中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较广范围内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企业集中化的结果是企业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别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专业的特点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服务,集中化意味着学校将资源集中于有限范围的专业,而不是资源分散投入若干专业,资源集中有助于保障教育质量。

波特提出的战略虽然更多针对经济类企业,但对于学校及其专业建设如何采取措施取得竞争优势也极具启迪。在省域或地区内有许多所同等层次的甚至同类性质的职业院校,这些学校都以其专业教育向社会提供专业人才,或者向社会提供专业性技术培训和研发服务。但显然有些学校更具影响力,它们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强,有卓越的教学与社会服务,在区域内是领导者;也有些学校举步维艰,招不到生源,社会贡献度低。职业院校间的竞争虽不至于像企业间激烈,但竞争关系是常态。波特的三大通用竞争战略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如何开创自己的竞争格局和竞争优势提供了启示。

三、寻求专业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方法

(一)成本领先方法

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而言,在成本领先方面,可从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入手。专业建设涉及基本软硬件资源的投入,成本与资源质量和数量具有很强的关联,如聘请更好的教师,往往需要更有吸引力的待遇;准备充足的设备与耗材,也需要更高的投入。在聘请素质更高的教师、购买设备耗材方面力求成本最小化。而另一方面,在预算给定的情形下,成本最低就意味着必须提升投资效益。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意义有三点,一是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二是注意专业建设各事项、各环节的节约,由节约而至累积,三是可以形成更充分的资源。

专业建设如何做到成本领先?笔者认为,第一,在专业布局上,应减少异质性专业,重点发展专业集群。专业集群拥有共同的专业基础,可以实现专业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第二,专业教育及管理模式创新,如合作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互通有无的合作教育、“引企入校”或其他充分利用企业及学校资源的校企校际合作;教育外包,基于收益最大化,专业教育个别环节可以外包给其他单位,比如将学校机房电脑维护、维修与管理等外包给企业;资源时间上的错位应用以发挥最大效益。第三,扩大同类专业招生规模,由于资源边际投入递减,单位成本的收益将显著提高。第四,以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原则指导常规资源使用及日常开支。

成本领先如何促进专业竞争力?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管理者应将成本领先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成本领先的专业管理过程就是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教育模式、专业质量等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一个学校的经济资本是有限的,要从效益最大化视角规划专业设立和专业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投资对象得到了限定,资本能力得到扩充,专业办学条件得以优化,专业质量得以提升。所以,成本领先有助于促进专业竞争力。

(二)差异化方法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再次强调“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理解专业及专业教育的差异化,一是在教育本质规律上的差异化。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它的特性根植于职业实践。基于此,专业教育需尊重职业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要与职业标准衔接,课程教学应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校企合作,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二是教育目的及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专业教育的客户是谁,在为哪类企业、什么岗位培养人才,要培养何种规格的人才,职业院校对此应有清晰的定位。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力求所设专业具有独特性。通过专业错位设置寻求发展空间,凸显价值创造。教育目的比专业教育目的内涵更丰富,它除了专业目的外,还包含对人的更广阔的理解,比如可能更关注某一方面素质。如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对接横县茉莉花生产加工,发展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三是专业办学资源上的差异化。笔者在翻看2016年山东省高校招生手册时发现,带有校企合作标识的数控技术应用班,比普通班的收费高出800元。显然,作为办学资源,校企合作这种方式带来了更高的收益。总之,办学资源差异化的意义在于为专业提供增值、为专业质量提供保障、为确保专业差异化提供支持,因此,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办学资源的差异化。差异化和资源实力雄厚不矛盾,实力雄厚本身就是差异化的方式。如广西物资学校与南宁市高新区广告产业园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这一举措丰富了学校校企合作的办学资源,为实现专业教育目的及发展“创业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保障。四是专业教育方式、方法、措施上的差异化,如课程实施上鲜明的一体化模式、校园活动与文化特色、课程设置特色等。

差异化竞争战略使自己可以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但其核心不是为特色而特色,它是一种实现组织目标的竞争方式,致力于提供独特的价值。于专业建设目标而言,差异化战略意味着要在专业建设全程中推进差异化,实现专业对企业、学生、社会等客户的独特价值。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职业院校实施专业差异化战略,是要巩固、提升、创造优势,使自己变得相对更强、更独特、更有价值、更有吸引力。

广西自2012年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计划以来,各项目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与发展定位,开展特色化项目建设,在专业品牌、专业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增强了实力,大幅提升了专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价值共享,展现了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积极成效。

(三)集中化方法

集中化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很好地为某一特殊目标服务,其特点是因集中而形成竞争优势。集中化战略启示办学者要集中资源于有限对象,从而形成战略优势。有限对象不是单一对象,集中不是僵化不动,它也要动态适应。专业建设如何体现集中化战略呢?笔者提出以下理解:

第一,专业开设集中于某专业类。在职业院校中,完全异质的专业在专业教师、设施设备、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迥然不同的差异,要使各个专业都能出类拔萃或有坚实的基础,需要学校付出巨大投入和结构更为复杂的组织管理。相反,学校将专业限定在某个专业群内,可以有效对该专业群进行管理和投入,专业群内亦可相互促进,形成专业群在区域内的竞争优势。如某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21个专业招生,虽然专业数达21个,但其专业类同为艺术设计。与区域内同层次其他职业技术学院所设工艺美术设计院系相比,这种同质集群专业的院校在专业上更具有竞争优势,更易产生成效。与之类似的还有卫生、交通和机电等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往往集中开办一类专业或少数几类专业,经过长期投入与发展,已经有巨大的资源累积,形成了品牌效应,它们占据着行业优势,其他学校纵然进入这类专业领域,也难以超越。此外,因为同一专业类的专业具有共同的基础,在基础课教学上能够共享师资和实训基地等资源,这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

第二,专业教育服务于集中客户。对于部分专业,如果学生的就业有比较固定的面向,如基本上能进入几大同类单位,或者基本面向一个行业,且学生的就业意愿、对口就业率高,强化专业教育服务集中化企业,能进一步巩固就业竞争优势。比如,如果某职业院校机电类学生每年大都进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工作,专业建设应紧密对接上海大众企业公司相关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专业目标的针对性,加强双方合作,保障专业教育质量,巩固专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关系。

第三,专业社会服务的集中化。专业建设不仅涉及教育,还涉及为企业、社会提供科研与培训服务。专业社会服务的集中化可以集中于特定项目与特定企业,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科研与培训服务,这种服务不是广泛而是精准的,在这个过程中,密切了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联系。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专业教师服务企业机制,长期向重要合作企业派驻科研人员,提供重要技术支持,通过这一创新举措,该专业强化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与集中化战略相反,多元化战略强调多向发展,如在多个专业类中开设专业。执行多元化战略的学校更像是航空母舰,大而全。如果有丰富的资本、资源,多元化战略也会很成功,但如果资本、资源表现一般却采取大而全的专业布类,可能表现得就会比较平庸。就我国的状况而言,大而全的专业布类大多是学校合并的结果,大部分原因是出于成本控制需要。集中战略结构单一,如果所服务的行业有危机,很可能就一败涂地。比如之前的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专),当师范生不包分配、教师学历标准提升、高等教育(大学)大众化后,它们就先后遭遇了滑铁卢。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是集中竞争战略的失利,而是行业要求的变动,是政府行政力量的结果,是缺乏办学主体性之静态专业建设的结果。事实上,没有一个职业院校能开办《专业目录》所列的全部专业,这恰恰说明了集中战略的价值。

四、结语

竞争在职业院校生态中可能少了些许残酷意味,但竞争关系总是存在。职业院校的办学者总是希望学校越办越好,能获得更多荣誉,有卓越影响力,他们都处于竞争状态。专业是学校的核心,职业院校要提高竞争力,必须要提升专业竞争力。波特的三大通用竞争战略让我们从三个视角考察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专业类不宜多,要增强专业面向的集中性,要集中资源,增强效益;要错位竞争,发展独特优势,创造独特价值;要考虑成本收益,实现边际成本递减,缩减成本而提升效益。职业院校要在专业建设实践中,以三大通用战略为指导,开阔思路,勇于创新,积极变革,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

摘要: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生态中,在强化校际校企合作的同时,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显突出。职业院校竞争的核心是专业竞争,专业的强弱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强弱和竞争力。引入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三大通用竞争战略,以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竞争力,并以此为视角,阐释专业建设寻求专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策略与具体方法。

关键词:专业建设,竞争力,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美]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第7版)[M].孙忠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77.

[2]王屹,李春春.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9.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新视角 篇10

“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细胞, 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力。 (杨其静, 2005)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在其理论框架中视企业为一个完全由外生技术决定的生产函数Y=f (X) , 其中Y= (y1, , y2, …, yn) 表示产品集;X= (x1, x2, , …, xm) 表示投入各种生产要素集;此时的企业就是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法则确定投入和产出的利润最大化的黑箱灯。虽然在价格理论中为了分析市场力量如何配置资源将企业简化为一个个原子, 这便于理论分析;但是当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每个微观企业的竞争力时, 这种简化则是行不通的, 需要从企业的性质开始重新认识企业的竞争力所在。为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更好地去理解企业的竞争力, 笔者将从不完全合同理论以及企业的财务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竞争力。

二、不完全合同理论Cheung, 1983) 将企业的本质理解是一种合同。那么这种合同是完全合同 ( complete contract) 还是不完全合同 (incomplete contract) 呢?如果是完全合同, 那么合同当事人只要制定一份完备的合同, 剩下的事情就是去执行合同;如果是不完全合同, 那么就涉及到事前激励问题和事后的治理问题了。Williamson (1985) 将交易视为基本分析单位, 视每次交易为一种合同。认为合同天然具有不完全性, 即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 尤其是与专用性资产相关的许多重要变量即使可以被当事人观察但是却不可被第三方证实, 因此现实中当事人很难签订能够自我实施或者被第三方以低成本强制实施的完全合同。

(一) 治理结构

由于Williamson认为合同天然具有不完全性, 再加上缔约的各方可能采取机会主义策略, 因此缔约后不可避免的出现拒绝合作、再谈判等危险, 使得事前的专用性投资无法进行, 从而影响到经济效率。而且考虑到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的存在, 如果得不到执行的合同求助于第三方——比如法庭——来执行合同, 不仅成本巨大而且可能某些合同条款是根本无法证实的。因此就需要有某些治理结构来匹配不同类型的交易, 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在某些合同形式下, 企业是具有竞争力的治理形式;在另一些合同形式下企业则不具备。

Williamson (1985) 从资产专用性程度、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维度, 将交易划分为古典合同、新古典合同和关系型合同。

古典合同的特征是: (1) 交易双方身份是否明确无关紧要; (2) 合同的性质已经仔细敲定, 一旦正式协议与非正式协议发生矛盾, 以正式协议为准; (3) 合同的增补已经严格限定, 在谈判之处可以对其结果作出充分估计, 双方不会纠缠不休。因此古典合同是强调法律原则、正式文件以及自我清算的那种交易。古典合同不存在专用性投资, 是一种标准合同, 所以最优的治理结构就是市场治理。市场的作用主要在于保护双方免受对方投机之害。如果法律条文能严格规定有关权利, 就无需再费力去对这种关系单独进行评价。

新古典合同的特征是: (1) 无法用双方共同的语言将合同书写的周密严格; (2) 如果合同被拟定的过于周密严格, 则缺乏相机而变的灵活性。如果要把合同既足够灵活又很严密, 那么必须借助第三方治理或双方治理。新古典合同当事人会有专用性的资产投资, 交易频率介于古典合同和关系型合同之间。专用性资产如果改变用途后其价值会很低;而且这个改变用途的过程会交易费用很高, 甚至得不偿失。所以要维持新古典合同有时需要第三方的加入, 通过引入双方都信任且独立的第三方来进行第三方治理。有时合同双方通过质押、互惠、特许权等形式进行双方治理, 从而使得合同的执行可以持久。

关系型合同相对古典合同和新古典合同要持久和复杂, 所以迫使人们用更加彻底的专门交易以及随时进行调整的过程, 来代替那种新古典的调整过程。在关系型合同中一方或双方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 双方的交易频率较高而且还面临着不确定性因素。交易的性质越特殊, 买卖的动机就越弱化。其原因在于, 人力资产和物质资产的用途越是单一, 就越难转作他用, 这样买者就能像外部供应商那样充分实现其规模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依靠统一治理, 通过科层 (hierarchy) 或纵向一体化来完成。统一治理的优点在于它能适应一系列连续的变化, 无需不断地修改合同。只要双方地所有权统一起来, 就能保证双方得到最大地利益。

(二) 激励机制

虽然都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 但与强调事后治理结构建立的Williamson不同, Hart (1995) 认为应该设计一种机制保护事前专用性投资激励, 以实现经济效率。

从不完全合同理论出发, Hart作出一下几点推论: (1) 发现现实中的合同通常具有不完全性, 所以会成为机会主义的根源; (2) 专用性资产面临敲竹杠 (hold-up) 的风险; (3) 合同内容的第三方不可证实性使得大多数问题不能通过司法体系解决, 只有通过私人谈判加以解决。

在企业理论中Hart认为Williamson没有说清楚企业中权威的来源, Hart认为企业的本质不是所谓的“剩余索取权”而是“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就是:在合同不完全时, 意味着初始合同在条款中有所遗漏, 或者某些或然事件根本无法预测, 那么当发生合同中未明确规定的事件时, 谁拥有对资产的处理权利。为何“剩余控制权”如此重要呢?因为事后的再谈判和对合同条款的再调整是在所难免的, 即使谈判是有效的 (有帕累托改进) , 也无法阻止某些缔约人通过谈判来剥削专用性资产的租金, 从而减少被剥削租金者的事前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如何解决这个敲竹杠问题呢?Hart认为是一体化。合同的一方通过将合同中明确的这部分“剩余权利”购买过去, 那么敲竹杠行为就不会发生了。不过获得剩余控制权的一方有增加专用性投资的激励, 而被收购的一方将减少激励。如果增加激励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于激励减少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降低, 那么就是帕累托改进, 权利的转移是有效率的。具体地说, 如果双方资产是严格互补的, 那么就应当采取某种形式的合并;如果一方的人力资本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就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如果双方的人力资本都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哪种形式的合并都是一样的。最优的产权安排应该是那些具有重要专用性投资的人或者重要投资决策的掌握企业所有权或者控制权。

三、企业的财务结构与企业竞争力

传统的企业财务结构理论是著名的Mordigliani和Miller (以下简称M&M) 定理:如果金融市场是理想状态, ——即信息是对称的, 没有交易成本, 没有金融交易税——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公司的运作无关, 即公司的市场价值独立于资本结构之外。从M&M不相关定理人们可以得出只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那么公司的财务结构就不重要, 因为可以设计出一个完全合同以应对一切情况。简洁、明了的M&M不相关定理非常适合理论分析;可是从实际出发人们却发现,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强假设前提下人们无法理解很多问题。因为M&M不相关定理的基础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合同理论在现实经济中并不是处处适用。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么?合同是完全的么?Hart延续着合同不完全和“剩余控制权”至关重要的思想, 认为不完全合同理论才是研究企业财务结构的有效工具。Hart (1995) 在Aghion和Bolton (1992) 论文的基础上, 研究私人企业的最佳债务合同安排和公众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从中人们可以得出不同类型的企业要有不同类型的财务结构相匹配, 这样的企业才能更具有竞争力。

(一) 私人企业的最佳债务合同安排

当企业家受到财富约束时, 他必须要引入投资者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此时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就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控制权应该如何在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配置。Hart (1995) 运用Aghion和Bolton (1992) 的模型②证明:特殊情况之外, 控制权应该相机配置——当企业运行良好时, 企业家应该掌握控制权;当企业绩效不好时应该投资者掌握控制权。企业的控制权在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转移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率。Hart认为, 虽然Aghion和Bolton抓住了债务融资的一个关键方面——控制权的转移——, 但是却没有抓住是未清偿的债务造成了控制权的转移。所以, Hart和Moore (1994) 进一步将Aghion和Bolton模型从单个时期扩展到多时期, 并引入“企业货币收益不可证实”的假设。在此假设下企业内只存在具有明确的利息的债务, ——具有剩余索取权的股权在此假设前提下没有存在的空间——它可以通过清算来防止企业家侵占企业的利润。

(二) 公众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

不仅企业家受到财富的约束, Hart还进一步假设单个的投资者也受到财富的约束。由于单个投资者对于公司的持股量较小, “理性的无知”会促使他们选择搭便车的行为, 所以无法对企业经理进行有效的控制③。Hart认为在企业中要加入适当的债务, 债权的清算压力会迫使经理减少制造商业帝国的动机。过高的债务有时会导致无效率的清算, 而过低的债务有时会阻碍有效率的清算;所以如何配置一个合理的债务比例是投资者说需要选择的。Hart的研究还表明短期债务具有缩减企业规模的作用, 而长期债务会通过减少长期收益的抵押权从而减少经理过度扩张企业的能力。

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揭示:盈利企业的债务低;大部分资产为有形资产的企业的债务高;拥有稳定现金流量的企业的债务高;股权转换为债务提高股票价格;债务转换为股票降低股票价格;纯粹股票的发行降低股票价格。所以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要有一个与自身相适应的财务结构。

Hart (1995) 的研究注意到了债权在企业财务结构中的重要性, 却没有进一步去讨论企业的最优财务结构应该是债权和股权等多种证券共存的。这正是人们近一步研究的方向。

四、结语

传统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是基于新古典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 这种原子式的分析只能从企业财务状况的角度去粗略地评价企业竞争力, 无法从战略的层次去理解企业竞争力。为了将企业竞争力的理解提升到更细致、更具操作性的层面, 笔者尝试性地从不完全合同理论以及企业的财务结构理论的角度去从新阐释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不同因素, 并提出在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方面的不同选择会影响到企业竞争力, 同时私人企业和公众公司在企业的财务结构的选择方面也能影响到企业竞争力。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以及企业的财务结构理论去研究企业竞争力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向, 延续这个方向深化下去将会有丰硕的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Aghion P., and Bolton P.,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Reviewof Economic Studies, 1992 (59) :473-494.

[2]Cheung Steven,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26) :1-21.

[3]Hart Oliver, Firms,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Williamson Oliver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Capitalism:Firms, Markets, and Relational Con-tracting.NewYork:The Free Press, 1985.

[5]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聂辉华.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兼评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J].管理世界, 2004 (12) .

竞争视角 篇11

【关键词】重庆;国际贸易;发展

目前,重庆积极引进外资、对外开放,惠普、富士康生产基地入驻重庆;西永电子工业园区更是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随着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重庆积极引进外资、对外开放,重庆的国际贸易发展更是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汽摩产业一直以来都是重庆的主要出口产业,重庆的劳动力成本低,生产效率却不高,加上今年来外企的介入,更是削弱了重庆汽摩的竞争力。另外,重庆农产品产量大,但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体系不严格;而高新技术行业,多为外商投资,自主研发较少,缺乏创造力。

一、重庆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0年 6月18日,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这是中国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前两个分别是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两江新区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三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按照规划,重庆两江新区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将着眼于建设成为并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的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二、国际贸易的理论梳理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并结合重庆的区位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等等特征,有利于对重庆国际贸易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优势产业的国际贸易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有一下几种:(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是支撑国际贸易的最原始理论,创始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能够较好的解释经济体内部不同职业、工种之间的分工。该理论认为具有生产某产品绝对优势的个体,可以通过从事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达到增大整体效用的目的。(2)比较成本说。比较成本说是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该理论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能够导致不同产品在各国的生产过程当中比较优势的产生,各国通过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易,能够实现整体的帕累托改进,增加社会整体的效益。(3)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时,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结合以上的理论可知,重庆不仅要利用好自身在汽车摩托车等行业的比较优势,更好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资源要素禀赋丰富的特点,努力发展先进技术,通过提高科学技术生产能力,来达到提高地区的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并结合重庆的实际,本文就提高重庆国际贸易的竞争能力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提高重庆典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重庆作为传统工业城市,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传统工业,比如汽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庆应该在这些行业技术积累和沉淀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和改进,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社会竞争优势。当然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行业周期和技术革新的挑战,要保持领先地位,需要在技术研究发展和创新上,加大投资,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继续发挥其在重庆对外贸易中的支撑作用。(2)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技术的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产业集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对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要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通过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聚度,通过产业内部的竞争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重庆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引进,形成了电子产业集群,并通过开通欧亚铁路,便捷了电子产品的出口业务。但是产业的利润水平和技术水平比较有限,后期应该在培育和引进人才的基础上,提高高新产业的研发能力,通过产业集聚培育新的行业(3)实现差异化生产增强竞争力。从长远来看,重庆的竞争优势不应只在以低成本取胜,产品异质化也是增强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好策略。产品标准化策略与产品差异化策略并不是相互独立和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可以将两者综合运用,以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陈爱玮,卢仁祥基于成本视角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问题研究[J] 商业时代,2012:32

竞争视角 篇12

在日益加剧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需要具备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那么, 什么是竞争优势?自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后, 当前理论界对竞争优势存在不同的理解, 概括起来分为两种:一是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一种在市场竞争中与竞争对手相比, 优于竞争对手的战略竞争地位, 是企业个体间差异的表现;其二认为是企业在产业中业绩出众的能力, 即赚取比同行更高利润的能力。

本文认为, 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在有效的可竞争的市场上, 在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超越主要竞争对手, 更好地创造顾客所需要的价值, 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能力或潜能。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 “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 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 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只有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赢得客户的青睐, 占有市场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分析, 传统分析主要集中在由E·Learned, C·Christiansen,

K·Andrews, W·Cuth所创立的SWOT分析框架中。SWOT是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的重要方法。该框架认为, 在开发环境机会, 抵御环境威胁时, 运用企业内部实力同时避开内部弱点的企业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后来战略管理的研究基本可以理解成一个“填补SWOT框架造成的空白”的尝试过程。

一是迈克尔·波特的分析框架和顾客价值分析, 其填补了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空白。波特认为, 企业竞争优势由外部力量引致, 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于外部五种竞争力量。波特还在其《竞争优势》中引入了价值链的概念。其认为, 竞争优势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互不联系的活动。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都能有助于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 并为别具一格的形象奠定基础。而企业的差别化优势来源于自身价值链如何与顾客价值链相连接。许多后来的研究者则直接将顾客价值视为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二是潘罗斯和波兰尼的一系列企业能力理论, 如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等, 其填补了SWOT分析方法造成的“内部空白”。

资源学派认为, 企业是用来获得特殊市场地位的各种专门化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利用这些资源, 企业可以生产出低成本或高歧异性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这是企业利润的源泉。巴尼提出, 一个组织的资源要促成潜在的竞争优势, 必须具有五个特点:一是有价值, 二是稀缺性, 三是不可模仿性, 四是不可替代性, 五是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被企业获得。席酉民和尚玉钒提出, 正是企业对核心资源的积累和有效使用, 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能力论认为, 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企业优势由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等结构组成。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 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同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 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 必须具备三个重要特征, 一是用户价值, 二是独特性, 三是延展性。其中用户价值是指核心能力要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看重的价值。

几大学派的分析表明, 企业竞争优势一方面取决于行业结构特征,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它相对于竞争者创造的价值。企业只有在它具备超过竞争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时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即它能比竞争者更多地将净收益转移给客户, 使客户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而企业本身也赚取更多的利润。故而, 企业通过经营活动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才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企业资源无论多么独特, 只有通过价值生成活动产生顾客价值, 才能表现出相应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竞争优势与生产运作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围绕产品而开展的争取消费者的竞争。因为消费者只关心企业所提供产品对他们的效用, 竞争的焦点集中于如何更有效率和效益地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 以获取和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生产运作过程是一个“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 即投入一定的资源, 经过生产运作系统转换, 使其价值增值, 最后以某种形式的产出提供给社会的过程。所以说生产运作是一个企业向社会提供有用产品的过程, 也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要想实现价值增值, 要想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 其必要条件是生产运作过程提供的产品必须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产品质量和适时性是产品使用价值的支配条件, 再加上产品成本就构成了生产运作价值的实现条件, 即“在需要的时候, 以适宜的价格, 向顾客提供具有适当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故而企业产品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绩效, 即如何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和把握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 生产运作活动是企业竞争力的真正源泉, 生产运作系统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生产运作活动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才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

三、影响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

维护生产运作系统的有效性关键在于理解如何为客户创造和增加价值, 特别是通过选择可支持特定战略的竞争优势要素来实现增值。斯金纳等人最初提出“四种基本竞争优势要素”, 即成本、质量、快速交货和柔性, 这四种基本竞争优势要素直接表示了企业可以实现客户增值的不同运营过程的特征。后来, 企业为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又出现了第五种竞争优势要素“服务”。

1. 成本

价格是顾客必须对产品支付的金额, 而产品的成本, 是以产品价格的形式决定了产品是否能被顾客所接受或承受。在质量、功能相同的条件下, 顾客将选择价格较低的产品。降低成本对于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增强生产运作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降低成本的途径有多种, 一种是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设备, 但在多数情况下, 可以通过工作方式的改变, 排除各种浪费来实现。

2. 质量

质量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质量的好坏反映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高质量代表高可靠性, 高可靠性会吸引更多顾客, 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高企业竞争力。质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产品质量, 即企业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 建立适当的产品质量标准, 设计生产消费者所期望的质量水平的产品。二是工艺质量, 即企业生产过程质量要以产品质量零缺陷为目标, 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目标是生产出没有瑕疵的产品。

3. 时间

时间上的竞争指比竞争对手更快捷的响应顾客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快速开发新产品, 即新产品从构思形成到最终生产出来所需的全部时间要短。当今各种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 新产品的开发速度至关重要;二是按时交货, 即只在顾客需要的时候交货, 这决定了企业信誉, 信誉越高的企业, 市场竞争力越强;三是快速交货, 即从收到订单到交货时间要短, 这对于企业争取订单意义重大。

4. 柔性

市场对产品数量和特点的需求是波动的, 对这种波动的适应性和响应能力越强, 企业运作系统的柔性越高, 越容易获得竞争力。柔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多种产品的能力, 最大柔性被称为“大规模定制”;二是指企业快速转换工艺生产新产品的能力或者快速转换服务流程提供新服务的能力。迅速对变化做出反应是追求系统柔性的企业的竞争重点。

5. 服务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 需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服务价值是构成顾客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 向顾客提供完善的服务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新焦点。正如桑德拉·范德墨非所言“市场里来源于服务, 因为服务可以增加客户价值”。

除上述重点竞争要素之外, 环保工艺和环保产品的运用也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现在消费者对环境越来越敏感, 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对环境无害的产品。绿色制造是一种兼顾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制造模式。它不仅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 也成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

四、结束语

对于生产运作竞争重点的选择, 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态度。权衡的观点主张将力量集中在优势方向, 消除其业务流程中对企业成功无关紧要的活动, 把这些活动交给其他有优势的企业做, 如贴牌生产 (OEM) 。通过集中优势, 不断强化核心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观点支持了“价值链”的理念, 如果价值链上每一个企业都聚焦其核心能力, 那么提供给客户的最终产品就能最大化的增值。而环境决定的观点则认为, 生产运作的重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的不同, 竞争的重点会发生转移。此时应以满足市场的驱动力——客户需求为目标, 去重新构建竞争优势要素的层次结构。客户对这几方面因素的满意度越高, 产品就越能赢得客户的信赖, 企业就越具有竞争优势, 为此企业必须去发现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竞争重点。伦敦商学院的德瑞·黑尔教授首创的订单赢得要素和订单资格要素的划分, 有助于企业竞争重点地选择。

当价格是竞争的主要因素时, 出现了基于成本的竞争, 典型的生产方式是大量生产;当质量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时, 出现了基于质量的竞争, 典型的生产方式是精益生产;当品种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时, 出现了基于柔性的竞争, 典型的生产方式是计算机集成制造;当交货期或上市时间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时, 出现了基于时间的竞争, 典型的生产方式是敏捷制造;当信誉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时, 出现了基于服务的竞争, 典型的生产方式是大量定制生产;当环境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时, 出现了基于环境的竞争, 典型的生产方式是绿色制造。

根据我国制造业的具体情况, 与外国企业相比较, 我们的优势主要在组装、制造方面, 这也使得我们大部分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价值链增值较低的生产加工环节, 而且我国大多数企业当前不具备发展品牌的实力。面对如此情况, 生产运作战略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低成本是我们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 但它不能让我们赢得市场。要想取得竞争地位, 我们应该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创新能力, 加大产品研发, 提高生产柔性, 做好服务, 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使我们由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

一方面, 我们要学习精益生产方式, 在生产系统内部不断消除浪费, 提高生产系统效率, 追求零库存、高柔性、零缺陷。另一方面, 面对动态变化的市场, 我们又要学习敏捷生产方式, 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 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精益和敏捷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2]邹邵希:企业战略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3] (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4]陈泽明芮明杰:企业竞争优势的本原分析[J].经济学家, 2006

[5]樊奇徐学军:国际代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运营战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08

[6]E·Learned, C·Christiansen, K-Andrews, W-Guth.Business Policy:text and cases.Richard D.Irwin, Inc.Homewood.Illinois, 1965

上一篇:保留子宫下一篇:抽凝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