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视角

2024-10-21

互动视角(共10篇)

互动视角 篇1

我们的课程提出了“有问题有互动”的口号, 说实话, 这是课堂教学一直追寻的目标, 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 现代课堂给了新的注解。

一、有问题

问题的提出无非有两种:教师提问, 学生提问。教师提问已是课堂中的惯例, 教师问一个问题, 学生答一个问题, 这是1995年的课堂惯事, 学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学习的主动性无从谈起。曾试验很多方法, 在教师降低知识难度的同时, 也解除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与任务。2015年的今天, 这已不是我们期待的课堂, 我希望在美术课堂中, 学生的脑子在活跃地思维、碰撞, 不停地探讨交流, 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只作为助力者, 这是我期待的教学场面。

近几年来新兴的教学范式, 促使我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变革中, 关键在于把知识问题化, 用问题来导学。整个教学的起点不再是教材的起点, 而是学生的“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不仅是对教师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考验, 也是对是否熟悉学情的挑战。

好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阶梯, 那么有效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

二、有互动

大家看这两幅画:

没有互动的课堂是这样, 虽然漂亮、画面呈现出不同深浅的绿色, 但有欠缺;而有互动的课堂就像画面中的小鸟, 使本来漂亮的画面注入了生命力, 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互动在教学中因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时间安排上有先有后, 按传统的课堂来说, 互动也无非两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是, 我觉得:教师与学生、作品与学生、环境与学生, 而这些互动更能体现教师的大课程观, 更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

教室中有很多用废弃物制作的艺术品, 有这样的艺术品就有创造, 创造在宽松的、愉悦的氛围中产生, 更需要在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产生。由此可见, 学科教室提供了有问题有互动的教学空间, 产生的力量是无限的。

三、学科教室是平台

1. 学科的力量

一直以来我们美术老师都认真努力地装饰美化我们的教室, 粘贴一些学生作品, 悬挂一些立体制作, 让它一看就是美术教室的样子, 但是它只具有一些学科因子而已。如今, 我们已经按照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喜好, 由学生亲自动手布置, 用自己的作品装扮学科教室, 让教室成为学科博物馆, 具有更多的学科因子和更浓郁的学科氛围, 从而使学科教室成为学生最爱待、最向往的一个熏陶濡染的教育“场”。

在这个“场”里, 教师如何搭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学指导, 助力提升。这才是我们提倡的有问题有互动的教与学, 但我们不仅做学科教学更要做学科教育。

于是就有了教材整合, 不仅把内容相近、工具相同的课进行整合, 还把知识体系相同的内容系统归类进行单元授课, 这样学生既学起来轻松, 又可以节约课时。节约的课时给学生上哪些内容, 补充哪一方面的知识, 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又成了主要问题, 根据已有经验以及国内外最新教育信息, 我们大胆尝试了学科的变革。

美术学科现状是:1~3年级2014年9月刚刚启用北京版教材;4~6年级使用的是国家新版教材, 面临马上改用北京版教材。于是, 我们就把教材进行整合, 还借鉴了其他版本 (湘版粤版苏版等等) 知识体系中有关联的内容, 然后分单元授课, 用一学期的三分之二时间完成教材课程。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整合, 更是美术知识体系的完善与提升。

我们还与校本课即时性教学相结合, 每学期利用三分之一时间上教材以外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分散到每个月中, 遇到中国传统节日、学校主题活动、社会时事、社会关注热点、季节特色等等, 都可以作为即时性课程与每位教师特色的校本课程相结合, 不同年级、不同特长的教师, 都可以做一个主题的课程。这样, 不同的师生做同一件事, 只不过呈现方式方法不同。

上学期我们根据大小环境的影响做了以下的课程:

教师节的时候送福袋, 送给教职员工, 表达了孩子们对教师的尊敬与热爱。

国庆节, 大家都知道国旗, 但是孩子们对它的理解、历史背景、意义, 包括比例、尺寸都不了解。我就结合《家乡的历史和发展》这一课让学生了解国旗的历史含义、比例知识, 并画出家乡的变化, 写出自己在建国65周年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APEC会议期间, 大家都知道要开这个会了, 但是对会议的具体内容和背景并不了解, 于是孩子们就找资料, 做了一期这样的简报。这是六年级11班的学生做的, 孩子们做得特别详细, 而且还发现了APEC会议精神跟三小精神有相似之处。

去年暑假我们整合教材中《镜头里的花》、《神州风采》和《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三课做了旅游课程, 让孩子在旅游前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找寻艺术视点, 回来后展示一张旅游中拍摄最好的作品, 并根据这张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 并写出旅游过程中或艺术创造中自己的真实感受或收获。

圣诞节的时候我们用毛根带着学生做了圣诞树, 做了立体贺卡, 还做了一些雪花装饰。

去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我们回到学校以后带着学生又做了校园预防踩踏的简报, 进行了展示。

今年元旦的时候结合《参观券的设计》这一课, 引导孩子设计了“迎新年美术作品展”的参观券, 宣传辐射展览信息。

1月14日我们盼来了第一场雪, 跟孩子们商量:咱们是先完成作业, 还是先去外面感受一下雪?因为当时上课的时候正好雪花往下飘, 特别美。我跟孩子说, 如果现在要不去的话, 我担心一会儿就停了。孩子们一下都蹦起来了, 讲了安全以后, 带着孩子下去开心地玩了20分钟, 然后孩子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回到教室。作业完成后, 又用了20分钟的时间, 学习剪雪花, 然后写了第一场雪的感受。

我们把节日课程、旅游课程、安全课程等等这些大环境小环境与孩子们进行互动, 推进了学科变革, 处处体现出即时性课程的学科教育作用。

我们认为学生不仅在学科教室中学习美术知识, 还可以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更能促进学生美术个性的发展。这样一来, 不仅学科氛围引领了学科风采, 而且学科资源推动了学科变革。

2. 同伴的力量

美术课上, 学生伴随着欢快的乐曲, 自选座位, 自由结合成小组。

最终这种自选座位的方法, 学生都很喜欢, 老师组织教学也很轻松。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机会难得, 希望以后还能这样自选座位。自由选择座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有问题有互动的空间, 而且志同道合让大家走到一起, 使分享交流让学习变得容易。

教室区域划分, 提高了教室的功能性、实用性,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交流的空间。例如:学具区 (笔、纸、裁剪装订用具) 、作品展示区、互动交流区、阅览区、信息采集处理区等等。专用空间由每班自愿报名, 专人负责, 让学生学会管理, 懂得办事有条理, 知道做什么事到什么地方, 用什么到什么地方取, 最主要的是把教室交给学生。

教室内改变桌椅位置, 桌椅的组合方式及数量的变化, 形成许多新的样式小组, 产生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空间, 在分享交流中发现更多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

让一间教室与学生们产生互动, 就能提高教室的实用价值, 促进学生的美术个性的发展。

3. 人格的力量

学校要做什么样的教育?——做适合人的教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使个别化培养成为习惯。

面对教育的变革, 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做面向个体的教育, 做好异才培养。我认为, 美术学科教孩子的不仅是学科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美术的能力, 而运用这种能力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地美好。我们要知道学生除了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长成他们自己。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成长为他们自己。

生活即教育, 我们还要设置没有边界教室。美术课不一定非要在美术专用教室上, 我们可以延展, 可以到图书馆去上美术欣赏, 可以到操场上画写生, 可以到排练厅画学生的动态, 可以到科学教室观察生物, 可以借用显微镜观察并画出微生物及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并认识到美无处不在。当我们的教育不再循规蹈矩、固守成规, 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活力、激情和创意, 我们的学生才能获得生命个体的成长, 成为有想法的人。

四、学科教室的畅想

相同的教室, 有的显得很小, 让人感到狭隘和窒息;有的显得很大, 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而决定教育尺度的, 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

在美术课上, 提前完成作品的学生在进行艺术书籍赏析, 学生们看着很着迷, 这些书是老师亲自给学生挑选购买的, 这不体现出学科教室的力量吗?同时你从中体会到哪些互动呢?学生与艺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氛围与学生等等。

当然, 我只是以美术教室为例, 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室、科学教室以至于以后出现的数学教室、语文教室等等学科教室, 应怎样体现学科教室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在互动中探寻答案。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一块展板、一件作品, 学生的一言一行, 老师的一颦一笑, 无不是学科力量的体现。

所以互动不仅仅是课堂, 一切与孩子相关的事件都可以产生互动, 而互动是让我们的课堂保持生机的必要因素。

略谈新视角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篇2

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共同探究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逐渐改变的同时,体育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师正经历着从“经师”到“能师”再到“人师”的角色转变。所谓“经师”,是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能师”是指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握基本的体育技术技能,达到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一、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特征

1.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

互动式学习强调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根本目标来设计课程,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设计教学内容。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以强化终身体育锻炼思想为教学主题。

2.多种练习方式相结合

互动式学习应当既有集体组织形式的练习,又有分组、多层次的组织教学;既有自发群体的练习组合,又有个人练习和自由活动空间;既有统一的要求,又有区别对待的布置。

3.打破课堂沉疴

互动式学习能够避免传统课堂单一枯燥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行为,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树立自觉锻炼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4.方式灵活多样

互动式学习是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欢乐的、活跃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多元的、有趣的。

5.教师扮演助学者的角色

互动式学习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扮演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助学者。在传统的体育技术动作(特别是完成动作技术短时连贯)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做示范动作,让学生模仿学习。然而学生的一些错误动作,因为自己对技术理解不透也看不到,着实很难纠正,这正是体育教学中教师最感到头疼的事情。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正属于这种复杂的技术。侧向滑步推铅球练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枯燥,没有兴趣。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理解不了。这样的教学形式就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更不用说教学的有效性了。互动教学中教师要能指导学生转变角色,相互作为导师,让好的学生进行示范,督促进行相互间动作的观察纠错辅导。这就促使学生去主动分析动作技术的过程特点,相互探究学好技术的练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互学、探究、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互动教学模式应遵守的教学原则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产生运动兴趣和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3.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如一堂课上我们进行丢沙包游戏,如果采用传统的规则,则会使高年级的学生失去兴趣。可在一块平整的场地上,两人分别站在相距8米远的两条线的位置上丢沙包,其余的人就在中间躲避。一般采取淘汰制,中间的人若被沙包击中就得充当“投手”,如果用手直接抓住了丢过来的沙包则要加上一次“生存机会”,游戏继续。参加人数至少3人。可把全班分为两支队伍,队伍内的男女生人数大致相同,并选出队长进行抽签,得出选择权。在一块平整场地上画半径为6米的圆,以圆为界线进行比赛,这一改变扩大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增加了挑战性,比传统的方式更能让高年级学生接受。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球和木块哪个易于滚动?”学生往往回答球比木块容易滚动。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们改变作用于球和木块的力点,或者改变两种物体的摩擦阻力,木块则易于滚动。”在沉默片刻后,我首先对这个学生善于动脑、有独特见解的行为给予了鼓励,并让学生根据此问题进行运动体验,最终通过验证、归纳,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在受力相同的条件下,球比木块易于滚动。因此,在做前滚翻时,除低头、含胸、团身似球形外,还要推手、蹬地给身体以适当的推力。在提出此类开放性的问题时,应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并让他们自己再提出新课题,来促进其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科学严密的思维方式。endprint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师生有效互动应包括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是师生互动过程的双向性;其次是互动内容的教育性;最后是互动效果的系统综合性。在这种大思潮的影响下,各地学校的具体运用难免不同,其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成功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下面对其简单地做一下介绍。

1.关注个体

体育课学案不仅着眼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而且更加关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教什么”和“如何教”虽然密切相连,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育观念、方法运用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案导学则更加人性化、科学化。这就好像一位体育教师在带着一个班的学生越野跑,以前全班学生可能都会挤在教师早已经设计好的一条跑道上从起点跑到终点,最终永远是那几个先到的人成为“成功者”,其他的都是“失败者”,全班看到的“风景”也都是一样的。后来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依然是越野跑,也是从起点跑到终点,但是每一个小组甚至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所选择的跑道都不一样,各自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成功与收获的喜悦。

2.形成合力

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交流方便(室内课堂上不准讲话,而在操场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允许的),同时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主线,其他多种教育因素是通过这个媒介来发挥作用的,有时教授内容和教学目的呈不吻合状态,这就需要有目的地设立情景和场面,或者一定限度地改变完成教学技术的条件以完成教学目标。学案导学充分利用了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通过教学问题的设定,教学场景的创设,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的特点,积极开展小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师生相互合作交流,形成合力,从而在教师与小组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网络,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共同交流下,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有效果地开展下去。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发挥、创造性的拓展;而对教师来说,则意味着上课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它使教学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的素质教育转变。具体到体育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起到组织、启发、引导的作用,而且要参与到技术训练和理论讨论中去,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的相互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互动视角 篇3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曾在2010 年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川渝合则两利,争则两伤”。因此,川渝地的经济应互动发展,以实现两地经济的飞跃。

对川渝两地经济互动发展,多名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蒲勇健等人(2009 年)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方面对川渝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两地应建立各方面的合作和协调,构建两地的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1]。张杰(2006 年)选择了14 个指标对川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促进川渝合作发展的措施[2]。杨顺湘(2007 年)则从川渝地区的政府合作方式与途径,建立川渝经济联合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3,4]。黄河(2008 年)等人则从川渝地区科技合作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川渝在科技方面合作的政策建议[5]。这些学者都从宏观角度研究了川渝经的合作发展,但没有从具体微观角度入手探讨川渝两地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因此,本文从收入分配角度入手,研究川渝两地经济互动发展的途径。

一、川渝两地经济概况

(一)四川省经济概况

2010 年,四川省GDP总值达到17 185.48 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提高0.6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 483 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867亿元,增长22.0% ;第三产业增加值6 030 亿元,增长10.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461 元,增长11.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 140 元,增收677.5 元,增长15.2%。见表1。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

(二)重庆市经济概况

2010 年,重庆市GDP总值达到7 925.5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1%;人均GDP为27 596 元,比上年增长20.4%。见表2。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从以上经济概况可以看出,由于四川省的总盘子大于重庆市,四川省的经济总量是高于重庆市的;从GDP增长率来看,川渝两地在10 年间的增长率都是高于全国水平的,除了2001年外,川渝两其地其余年份的GDP增长率都是两位数增长。

二、川渝两地收入指标的比较分析

(一)人均经济指标比较

本文选择了川渝两地的人均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详见表3。

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以前四川省高于重庆市以外,四川省的其他指标都低于重庆市。川渝两地的人均经济指标呈逐年加大的趋势。特别是城镇经济单位的人均工资,川渝两地的差距呈直线增长趋势,从2001 年相差1 765 元,到2010 年相差11 681 元,增加了6.6 倍;又如人均GDP,2001 年川渝相差278 元,到2010 年时差距增加到了6 414 元,增加了23 倍;城市人均居民收入,2010 年川渝相差3 639 元,较2001 年差距272 元增加了13倍。详见表4。

(单位:元)

数据来源:四川省、重庆市统计年鉴。

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一是川渝两地的经济都在快速增长,两地的各项人均收入指标都不断增加;二是重庆市的人均收入指标高于四川省,且差距逐年扩大,表明重庆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远快于四川省,已大步领先于四川省。

(二)行业收入指标比较

下面从川渝两地行业平均工资情况来比较分析。

从重庆市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来看,10 年间有8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金融业的年均工资最高(表5 中加粗体的数据),其余2 年的最高工资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第一产业的年均工资最低(表5 中斜体加阴影的数据),其余3 年是住宿和餐饮业。详见表5。

从四川省10 年间分行业的平均工资来看,2001—2006年年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2007年后年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表6 中加粗体的数据);2001—2002 年年均工资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2003—2007年年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2008—2010 年年均工资最低的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表6 中斜体加阴影的数据)。

(单位:元)

(单位:元)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从行业年均工资水平来看,川渝两地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之处。重庆市近几年年均工资较低的是第一产业和住宿餐饮业,而四川省这几年年均工资较低的是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年均收入最高的近几年川渝两地均是金融业,只是四川省才由其他行业转变为了金融业年均收入最高,而重庆市大部分时间是由金融业占据最高地位。在“十五”之初,四川省的行业最高和最低收入均高于重庆市的最高和最低收入行业,但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五”后期及“十一五”期间,重庆的最高和最低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快速增长,超过了对应的四川省的最高和最低收入行业。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个人收入情况来看,还是从行业收入来看,川渝两地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重庆市的发展速度远快于四川省,且个人的收入水平远在四川省之上。

(单位:元)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

三、促进川渝两地经济互动发展的措施

(一)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是川渝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2002 年中国创新能力报告中指出,我国区域创新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重庆市和四川省创新能力分别在全国排第16 位和第12 位,处于国内四大集团中的第三梯队。与重庆市相比,四川省强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环境上,但重庆市由于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较好等特点使其在创新的经济效益上表现好于四川省。不过,两地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都较差,市场经济的作用不强,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逐步靠近全国中游水平,应加大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即R&D经费的投入,加快对外开放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早日实现经济腾飞的宏伟蓝图。四川省总体上还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口多、农业的比重大,虽然总量在全国有优势,但人均水平却还处于全国的下游水平,应尽力发挥成都市的科技优势带动四川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川渝合作实现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受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强势冲击。因此,同处西部的川渝两地,只有打破地域界限,强化分工合作,整合两地资源,朝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才能提升两地的竞争力,从而更大地发挥成渝经济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结语

总之,川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一些差距,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但两地的经济发展各有优势和特色。两地应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抑制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城市而言的下降趋势,特别应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和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蒲勇健,李绍芳.川渝经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证分析[J].西部金融,2009,(9):33-35.

[2]张杰.川渝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7):47-49.

[3]课题组.构建川渝间政府合作的途径研究[J].求索,2007,(3):148-153.

[4]杨顺湘.川渝合作方向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经济联合体[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2):1-8.

互动视角 篇4

摘 要: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用日趋广泛,家园互动平台是家园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本文在分析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用于解释和预测幼儿教师接受家园互动平台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模型的核心要素,并对核心要素进行了内涵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方案,为促进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应用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技术接受模型;TAM;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86-04

一、引言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通识性知识”领域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教学、家园合作、科研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

当前,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络也越来越多地用到信息技术,如家园互动平台、育儿论坛、班级博客等。相对于传统的电话或接送时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使用信息化家园互动方式,提高了家园沟通的效率。同时,家园互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长教养知识的获取和教养经验的分享。

罗丽娟(2009)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调查分析了幼儿园网站中家园互动栏目的开设、位置、形式、内容、点击、更新和效果。其研究结果表明:家园互动栏目开设率较低,家园沟通功能不够完善,幼儿园倾向于信息发布,家园互动性功能不够重视。[1]贾静嫣(2011)通过幼儿园网站多方位展现幼儿园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搭建家长与教师有效互动的沟通平台,利用网站与同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总结了近十年来幼儿园网站在家园互动中发挥的作用。[2]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平台已有研究成果的调研发现:研究集中于幼儿园家园互动平台的功能设计和平台开发,而关于“幼儿教师为什么采用家园互动平台”、“影响幼儿教师使用互动平台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更好地促进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应用”研究较少。随着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应用日趋广泛,有必要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和制约家园互动平台使用效果的因素,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简称TAM)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解释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采纳、接受情况和使用意愿的独特视角和有效途径。本文以幼儿园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为对象,依据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构建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探讨分析影响幼儿园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有效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与建议。

二、技术接受模型

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技术接受模型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接受理论之一,1986年Davis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首次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用来解释说明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信息技术是否被接受取决于两个主要的因素:(1)感知的有用性,反映使用者认为使用一个信息系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2)感知的易用性,反映使用者认为使用一个信息系统的容易程度。

技术接受模型认为使用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 行为意向由想用的态度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 想用的态度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 感知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 感知的易用性由外部变量决定,如图1所示。外部变量主要有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等,技术接受模型将内部信念、态度、意向和个人差异、环境约束、可控制的干扰因素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3]一种新技术在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必然会遭到各种阻力,这些阻力一方面来自人们对新生事物的陌生感,换言之就是对新生事物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程度存在质疑及不信任;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自身的行为固着,不愿意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家园互动平台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它被幼儿园教师接受与使用的情况,技术接受模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工具。它能够从感知有用性、易用性、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等方面分析影响家园互动平台应用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解释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力,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如何作用,从而为有效推广和促进家园互动平台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服务。

Davis在创建应用TAM模型时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特定技术的使用是自愿的;二是使用者对特定技术有足够的认识和充足的时间,同时用户使用特定技术仅受个人意志控制,即当用户有使用意向时,使用行为不受其他限制。[4]幼儿教师作为组织中的一个人,行为会受到很多外界约束,如组织硬件设施、同事、幼儿家长等限制,因此,TAM有一定的局限性。经过对模型的修正扩展,Venkatesh和Davis等在综合TRA、TAM、TAM2、激励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组合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计算机可用性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等八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UTAUT模型,如图2所示。[5]在UTAUT模型中,绩效预期、努力预期、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四个直接因素对用户接受和使用行为起决定作用,同时增加了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使用等四个约束变量起调节作用。绩效预期是个人相信使用某种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工作绩效的程度;努力预期是个人使用某种信息技术的难易程度;社群影响指个人行为受到周围群体和环境影响的程度;便利条件指个人相信组织或基础设施的存在支持信息技术使用的程度。[6]根据UTAUT模型,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是否接受的因素既有幼儿教师自身性别、年龄、以往经验,自愿性使用等,同时幼儿教师对使用家园互动平台能否提高工作效率的绩效预期,掌握平台使用功能需要多大程度的努力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幼儿教师群体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态度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而园方提供的基础设施,譬如个人电脑、网络基础设施是否便利等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endprint

三、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的框架

TAM的目的是用来解释或预测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使用情况,通过该模型可以了解外部变量对使用者内部信念(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与使用行为意愿的影响,以及对信息技术使用行为的影响,UTAUT模型是在整合早期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整合模型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模式。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推广使用,一般是由幼儿园管理者自上而下推进,是信息技术在一个组织系统内的使用,需要考虑组织、社会和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幼儿教师个体的性别、年龄、信息技术能力、个人意愿等内部因素也会影响家园互动平台的使用。本研究在TAM与UTAUT模型基础上,结合幼儿园在推进家园互动平台的情况,构建了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使用行为模型,如图3所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这个模型的核心要素,网络条件、幼儿教师工作电脑的配备,平台功能设计、幼儿园领导对家园互动使用的支持、同事群体的影响和幼儿家长对使用家园互动平台进行家校联系的支持作为外部因素,幼儿教师的性别、年龄、个人意愿、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内部因素,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使用与接受程度受到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决定着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行为。

1.内部因素

幼儿教师对于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感知,受到教师性别、年龄、学历、文化背景、个人意愿、教学经验、已有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家园互动平台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对该类平台的使用态度各异。一部分老师积极接纳、热衷学习,作为个人日常教学的基本工具,其中有些老师在基本应用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各种应用的可能性,不断创新使之成为展示个人教学能力的有力帮手。而还有一部分老师持有被动接受的态度,认为这些技术的使用是园方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工作的负担。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方面往往呈现明显区别,一般来说年轻教师较易接受,而中老年教师偏向排斥。一种新的信息技术系统在开始使用的时候,对于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更容易接受和使用,而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老师,往往有惧怕排斥心理,已有的教学经验也会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性别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有影响,在感知有用性方面,男性感知较强,女性对于易用性感知较强。[7]

2.外部因素

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目的往往源于工作需要,工作环境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与使用,外部因素分为硬件设施、人文环境和平台功能、政策支持,幼儿园网络设施、个人工作电脑的配置和平台功能特征都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的感知,园方领导的支持、同事社群的影响和幼儿家长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支持与响应都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感知,而幼儿园制定的与家园互动平台使用相关的政策,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于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认识。[8]

3.核心要素

(1)感知易用性

家园互动平台的易用性是指幼儿教师感觉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难易程度,即教师在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程度。如平台功能操作简单、快捷、容易熟练掌握等,家园互动平台的易用性是以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工作量以及这些工作的难易程度为主要衡量指标的。

(2)感知有用性

家园互动平台的有用性是指幼儿教师认为使用家园互动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家园互动平台可以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增进幼儿家长的信任与亲密程度,有利于工作资料的积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是以幼儿教师在使用时对其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助益的程度来衡量的,有用性的感知受到幼儿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

四、模型应用研究设计

运用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可以预测和解释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情况,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笔者对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宁波市区及下属各县市区街道(乡镇)幼儿园在职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研究样本。

2.研究目标

研究影响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调研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应用状况的合理化建议。

3.研究概念界定

结合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对本研究相关概念做如下界定:

(1)感知有用性:幼儿教师认为使用家园互动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成效,有利于个人的专业发展。

(2)感知易用性:幼儿教师认为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容易程度,操作简单快捷,很快就能够熟练或灵活使用。

(3)使用态度: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对待家园互动平台的态度,是积极肯定还是消极排斥。

(4)行为意图: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了使用家园互动平台与家长进行交流和联系的想法和意图。

(5)使用行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方式、频度、时长和效果。

4.研究假设

根据文献调研以及对幼儿园现状的大概了解和分析,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如下:

H1:外部因素与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认识相关;

H2:外部因素与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认识相关;

H3: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的认识与有用性认识相关;

H4: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认识与使用态度相关;

H5: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的认识与使用态度相关;

H6:教师个人内部因素与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认识相关;

H7:教师个人内部因素与使用态度相关;endprint

H8: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认识与行为意图相关;

H9: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使用态度与行为意图相关;

H10: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行为意图与使用行为相关。

5.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了解幼儿教师基本情况基础上,对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时,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行为意图、使用行为等方面开展调查,以量表的方式对各个参数设计不同的问题,量表的设计采用里克特量表七分制:很同意、同意、有点同意、中立、有点不同意、不同意、很不同意。例如: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方面,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表1所示。[9]

6.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行为意图、使用行为进行量化。根据数据结果,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使用相关统计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以TAM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分析了影响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的实证研究实施方案,笔者将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各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验证,运用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可以了解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推广使用,幼儿教师在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家园互动平台的功能设计是否合理,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使用最多的是哪些功能等,为改进和调整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工作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家园互动平台必将在幼儿成长与培养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层次和深度,对于我国幼儿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丽娟.幼儿园网站中“家园互动”栏目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5.

[2]贾静嫣.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构筑家园互动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0):100-101.

[3]Fred D Davis,Richard P Bagozzi,Paul R Warshaw.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4]高峰.教育技术的接受和采纳:几个相关理论的采纳[J].开放教育研究,2009(12):37-41.

[5]Venkatesh,Michael G Morris,Gordon B Davis,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 2003,27(3):425-478.

[6]高芙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新进展[J].情报杂志,2010(6):170-176.

[7]任秀华.基于TAM和TTF模型的教师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9):64-67.

[8]张豪锋,白雪.技术接受模型及其在信息化合作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5):74-76.

[9]陈莹,仇梅美.技术接受模型(TAM)在远程网络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5(2):72-73.

略谈新视角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篇5

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共同探究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逐渐改变的同时, 体育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师正经历着从“经师”到“能师”再到“人师”的角色转变。所谓“经师”, 是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能师”是指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成为课堂的主人, 掌握基本的体育技术技能, 达到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一、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特征

1.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

互动式学习强调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 以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根本目标来设计课程, 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设计教学内容。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 以强化终身体育锻炼思想为教学主题。

2.多种练习方式相结合

互动式学习应当既有集体组织形式的练习, 又有分组、多层次的组织教学;既有自发群体的练习组合, 又有个人练习和自由活动空间;既有统一的要求, 又有区别对待的布置。

3.打破课堂沉疴

互动式学习能够避免传统课堂单一枯燥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行为, 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 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 树立自觉锻炼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4.方式灵活多样

互动式学习是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 课堂气氛应该是欢乐的、活跃的, 教学内容应该是多元的、有趣的。

5.教师扮演助学者的角色

互动式学习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扮演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助学者。在传统的体育技术动作 (特别是完成动作技术短时连贯) 教学中, 一般都是教师做示范动作, 让学生模仿学习。然而学生的一些错误动作, 因为自己对技术理解不透也看不到, 着实很难纠正, 这正是体育教学中教师最感到头疼的事情。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正属于这种复杂的技术。侧向滑步推铅球练习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教得吃力, 学生学得枯燥, 没有兴趣。学生出现错误动作, 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 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 理解不了。这样的教学形式就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更不用说教学的有效性了。互动教学中教师要能指导学生转变角色, 相互作为导师, 让好的学生进行示范, 督促进行相互间动作的观察纠错辅导。这就促使学生去主动分析动作技术的过程特点, 相互探究学好技术的练习方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更培养了学生互学、探究、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有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互动教学模式应遵守的教学原则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产生运动兴趣和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如一堂课上我们进行丢沙包游戏, 如果采用传统的规则, 则会使高年级的学生失去兴趣。可在一块平整的场地上, 两人分别站在相距8米远的两条线的位置上丢沙包, 其余的人就在中间躲避。一般采取淘汰制, 中间的人若被沙包击中就得充当“投手”, 如果用手直接抓住了丢过来的沙包则要加上一次“生存机会”, 游戏继续。参加人数至少3人。可把全班分为两支队伍, 队伍内的男女生人数大致相同, 并选出队长进行抽签, 得出选择权。在一块平整场地上画半径为6米的圆, 以圆为界线进行比赛, 这一改变扩大了学生活动的空间, 增加了挑战性, 比传统的方式更能让高年级学生接受。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球和木块哪个易于滚动?”学生往往回答球比木块容易滚动。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们改变作用于球和木块的力点, 或者改变两种物体的摩擦阻力, 木块则易于滚动。”在沉默片刻后, 我首先对这个学生善于动脑、有独特见解的行为给予了鼓励, 并让学生根据此问题进行运动体验, 最终通过验证、归纳, 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在受力相同的条件下, 球比木块易于滚动。因此, 在做前滚翻时, 除低头、含胸、团身似球形外, 还要推手、蹬地给身体以适当的推力。在提出此类开放性的问题时, 应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 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学生, 并让他们自己再提出新课题, 来促进其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逐步形成科学严密的思维方式。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师生有效互动应包括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是师生互动过程的双向性;其次是互动内容的教育性;最后是互动效果的系统综合性。在这种大思潮的影响下, 各地学校的具体运用难免不同, 其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成功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下面对其简单地做一下介绍。

1.关注个体

体育课学案不仅着眼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 而且更加关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教什么”和“如何教”虽然密切相连, 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育观念、方法运用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案导学则更加人性化、科学化。这就好像一位体育教师在带着一个班的学生越野跑, 以前全班学生可能都会挤在教师早已经设计好的一条跑道上从起点跑到终点, 最终永远是那几个先到的人成为“成功者”, 其他的都是“失败者”, 全班看到的“风景”也都是一样的。后来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依然是越野跑, 也是从起点跑到终点, 但是每一个小组甚至每一个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 所选择的跑道都不一样, 各自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成功与收获的喜悦。

2.形成合力

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 交流方便 (室内课堂上不准讲话, 而在操场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允许的) , 同时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主线, 其他多种教育因素是通过这个媒介来发挥作用的, 有时教授内容和教学目的呈不吻合状态, 这就需要有目的地设立情景和场面, 或者一定限度地改变完成教学技术的条件以完成教学目标。学案导学充分利用了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 通过教学问题的设定, 教学场景的创设, 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信心,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的特点, 积极开展小组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 师生相互合作交流, 形成合力, 从而在教师与小组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网络, 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共同交流下, 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有效果地开展下去。

互动视角 篇6

1 广电互动电视未来发展方向——覆盖移动互联网客户

1.1 移动互联网现状

到2013年6月底为止,经调查研究得出,现阶段我国有5.91亿人接触网络。手机上网在我国公民中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一件事情,现已同比增加到70%,相比于其它的网络设备,占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个数据也说明手机上网的路线是正确的,是互联网一个快速发展的一个渠道。手机上网之所以能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这么迅速是有两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手机上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在网络、客户端等普及不到的地域,手机上网的开通是最便捷的上网方式;其次,手机上网也增强了互联网经济的增长,在传统的互联网发展历程中,互联网的创新把商务、打车应用、餐饮、微信商业等融入到手机上网。

在2013年的上半年度,经上网时间的数据记录分析得出每星期每人平均上网时间21.7小时,同比2012年度下半年增加了1.2小时。一方面由于wifi和3G的普遍使用,使网络速度大大提升,这样便于人们利用零碎的时间浏览网络,经调查数据显示,wifi移动用户的使用频率大于非wifi情况下的使用,特别是对于消耗流量多的程序上。另一方面,网民对于互联网的信任度也较原先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是达到一种极热的狂潮。现在网民互联网都转化为较长时间的阅读、社交、视频等,整体上提高了互联网的使用量。

1.2 覆盖移动互联网用户将大大突破广电用户极限

起先,广电的运营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发性的,由于这样的发展方式造成我国有约3000家管理商,即使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域都是相互独立的,在成大程度上阻碍了有序的网络化的规划发展。在2009年度7月29日,广电总局就这种情况发布了相关的政策《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的促进了网络整合的进展速度、保证各省份的工作进度,这样就为网络电视的网络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广电网络运营商视频的资源上是无与伦比的,在视频的质量上是绝对过关的、在覆盖范围上是最广泛的、在用户上是绝对领先的,把最好的网络服务融合进手机、PAD等端位上,是广电网络运营商占据绝对竞争优势的首选道路。

2 互动电视新功能跨屏互动主要业务功能

自从三网融合,互联网OTT业务受到了各区域广电的重视,慢慢把业务的重点转移到手机、PC等端位。跨屏核心业务有以下几个内容组成:

(1)跨终端直播电视服务。在一些PC、IPAD等终端会有一些电视节目的直播同步于电视的时间。

(2)跨终端时移电视业务。在实际意义上转变了电视的用途,不只是仅仅局限于看电视。

(3)跨终端视频点播业务。自从跨入网络的双向导向以来,点播在网络电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4)甩屏播放业务。用户在手机登终端上浏览网页或者视频,在较长时间的观看情况下可以通过便捷一键同步到机顶盒上,这样就可以通过大屏幕享受自己感兴趣的视频。

(5)点播续看业务。点播业务更是对于用户是一项深得人心的业务,当用户在观看自己喜欢的视频时,当遇到不得不中断观看的时候,再看时都是从中断的地方观看的。这种业务不管在何种中断,都可以选择任一终端观看。

(6)跨终端收藏业务。同一用户不论以哪一种终端登陆,都会同步一个收藏记录,不管用户在哪个终端上收藏,用其他终端时都会有收藏的记录。

(7)拟遥控器服务。用手机、PAD等智能客户端可以便捷控制电视,进行全新的体验。连接手机和机顶客户端,就可以在运用的时候通过手机控制电视,这样方便用户的操作带来全新的体验。具体的操作是:播放、暂停、换台、查找等)

(8)向电视分享图片及视频。智能端的快速发展,许多用户都会在用户端上存储自己喜爱的视频、视频、言语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想像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分享,然而在运用时还是电视是最适合运用的工具。把手机或者PAD上的内容分享到电视机上,是现在流行的一个趋势,这样不仅能保存长久,还是由于电视在观看清晰度比较好、观看的人可以比较多,更加便捷与人们的使用。

3 跨屏应用系统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是以三个方面开展的,软件、硬件系统和网络覆盖。首先软件系统中的业务软件系统是有融合业务系统中的三个终端组成的,然而业务管理软件涵盖着增值业务管理和BOSS系统;硬件系统是由音频转码平台和视音频流媒体系统;网络覆盖是有三当面来划分的,移动接收覆盖、家庭入户覆盖和户外热点覆盖;终端可覆盖PC的范围非常的广,比如Android手机客户端、APP、传统的浏览器等版本。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电视节目的创新是收视率最好的保证,互动在电视节目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是链接用户和电视最直接的一条道路,电视节目的互动会开展电视新的里程碑。

摘要:文章关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的广电互动电视方式的新拓展,从广电互联现状出发,讨论其主要功能,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化解措施。当然文章的研究仅仅是从比较浅层次的讨论,深度不够,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化解。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电互动,电视方式,新拓展

参考文献

[1]鲁维.三网融合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电信科学.2011(02)

[2]张桂兰,陈刘喜.三网融合背景下关于可运营的lPTV业务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9)

[3]薛慧敏.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手机电视运营模式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0(04)

互动视角 篇7

一、企业视角下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发展问题分析

(一) 未树立明星企业意识

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大都是通过大量相似企业的集聚形成的。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成长期, 属地理上的集聚向产业链整合的状态。从整体上看, 我国的产业大都还依托于廉价劳动力, 低成本所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到我国产业集群的60%以上, 贴牌是我国东南沿海产业集群形成的最主要方式。赚取低廉的加工费是制约集群内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 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集群内缺乏明星企业、龙头企业会降低集群的发展后劲。

(二) 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主导企业缺乏竞争力, 表现为企业管理理念的短视性、管理水平的初级性。集群内企业的主要竞争策略是“低成本竞争”, 持续降低成本, 会导致企业间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不惜“以次充好, 以假充真”日积月累, 企业间恶性竞争不断循环, 由此形成“柠檬市场”。

(三) 品牌监管与维护制度基础薄弱、意识淡薄

我国的品牌发展仅仅经过了短短30年的发展, 如此短暂的发展时间使我国缺乏品牌管理与维护制度, 企业缺乏品牌危机意识和品牌危机的处理经验。品牌维护体系不健全, 任何被消费者信赖的品牌都有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如果说品牌的建立与世界级品牌相比走过了三分之一的路程, 品牌的维护则刚刚起步。

(四) 缺乏研究能力

由于我国产业集群成立时间较短, 很多企业制定规划往往都是被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不能基于现实的市场状况, 形成系统、正确的研发理念, 积极主动地制定长远、系统研发规划。企业在制定研发规划时没有可以遵循的程序体系, 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的差距, 大多数企业开始模仿该领域的先进产品。由于培训体系还未健全, 还未建立清晰理论架构, 能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的人员更为缺乏。

二、企业视角下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发展对策研究

(一) 建立明星企业

1、树立品牌意识

根据管理学中的标杆管理, 针对集群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情况, 引入了标杆企业的概念, 其具有先进性 (包括部分方面) 、示范性和行业代表性。发挥“羊群效应”, 带动产业集群企业整体发展,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在树立强大企业品牌的同时为区域品牌的发展起到的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2、品牌产业链系统化

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的聚集有助于企业上中下游联合形成完整的品牌产业链条。通过上游和下游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合作, 体现了“1+1>2”的价值增值效应。首先要制定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发展规划。要将企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结合起来;其次, 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政府的介入一方面解决了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现状, 另一方面代表了政府政策的支持, 无形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某种便利。

3、完善品牌整合体系

品牌整合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 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内容包括建立企业的“旗帜品牌”;明确它与其他品牌的关系, 即形成主品牌和其他品牌;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扩张的过程。

(二) 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1、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战略

分析我国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清晰的发现, 在倡导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时代背景下, 很多企业的所有者还将管理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原因有很多, 如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其中有很多带有家族企业的印记。企业的管理层基本上都由有血缘关系的人员承担着, 很多外聘管理人员的优势都不能在这样的企业中体现。因此, 企业在制定管理战略时, 只有在学习先进理念的同时, 能够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客观的物质基础以及发展的目标等条件, 才能在运用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2、构建完善的企业网络关系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在80年代初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 这五个方面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需要面对的对象, 企业能否生存以及发展的快慢与之有很大的关系。双赢理念、相互协作的思维方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同的夙愿和积极寻求的方向, 在产业集群内部很多依靠上下游企业形成的产业链做大做强了企业, 如果切实将五力分析引入企业发展战略中, 将对我国企业成为标杆企业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3、在学习中有所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过:创新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而学习能力是创新的根本, 任何一个企业管理理念的形成都离不开管理学家对其不断的分析和探讨, 由此可见, 对企业员工提供教育与培训对企业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资源。要想保证企业的理论拥有不断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就要形成学习型组织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这也是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超越市场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 制定品牌维护策略

1、重视品牌注册

商标注册程序是一种商标法律程序。虽然商标法修订后, 我国实行注册为主, 兼顾“使用在先”的原则,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商标抢注现象, 但是一旦出现维权问题, 举证就会成为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很多企业还采取制止混淆的措施, 为了防止侵权行为, 注册了好多相似的品牌, 为企业解除了品牌维护的后顾之忧。

2、不断调整品牌内涵

消费者是企业产品的主要受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总是希望用最少的时间买到令自己满意的产品。品牌逐渐成为产品的代名词, 在购买某一类产品时, 人们经常用品牌来评判产品各方面的性能。常言到,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要想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不断调整品牌的内涵。

3、以高质量维护品牌形象

品牌主要以产品的质量为支撑。最近几年社会上经常出现某著名品牌因产品安全问题而遭受重创甚至倒闭的情况, 让消费者对此品牌失望致极。柠檬市场的出现导致此类问题层出不穷, 在全社会的很大范围内陷入品牌危机的境地。对品牌质量的评估、切实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维持高质量的品牌形象的手段和方法, 将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赢得消费者好感的至胜法宝。

4、实施品牌拓展战略

具体包括品牌延伸和品牌扩张两方面策略。品牌延伸主要是利用企业现有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用较小的成本不断开拓市场的行为。而品牌扩张主要考虑到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为了尽可能多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扩张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 以企业巨大的财力为基础, 从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雄厚企业资本、质量有保证的形象, 以此带来不断的购买行为。此外, 除了技术层面的努力, 企业还需要具有在品牌遭到侵权时, 运用法律武器进行打击, 对不法行为起到警示的作用。

(四) 增强研发能力

1、树立系统的研发思维

现阶段, 我国企业缺乏有效的研发活动, 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系统的研发思维。它与一般的思考过程不同, 它具有全面性、灵活性、长期性的特点, 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提高研发思维能力的措施主要有推陈出新训练法、聚合抽象训练法、循序渐进训练法、集思广益训练法等。

2、制定有效的研发规划

首先, 确立研究目标。明确的目标是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方向, 企业的研发目标是制定行之有效研发规划的指导方向;其次, 制定研究计划。计划的制定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除了计划制定前期的准备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计划的内容、步骤、负责人、起止时间等内容, 它是研发规划的主体;第三, 实施研发计划。计划的实施需要明确执行者, 在实施的过程中, 制度研发的人员需要将实施的效果与之前设定的结果进行对比, 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最后, 修订、完善研发计划。这一过程主要是将修订后的计划循环实施, 将结果与预期目标对比的过程, 进而不断完善研发计划。

3、形成严格的研发考核评价机制

首先, 增强跨部门合作。为了增强跨部门合作的积极性, 需要在企业内部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活动, 让员工认识到合作对整体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好处, 弘扬合作精神。其次, 吸引高素质研发人员。通过调查分析显示, 高学历研发人员在设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十分看重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契合度。所以, 营造一种宽松友好的环境氛围是吸引这些人才的重要因素。还需要制定物质激励政策, 如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等措施, 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实施人才进修计划。第三, 制定有效的研发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应该包括考核制度和奖惩激励制度两部分。需要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在研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责任的大小, 设置不同的考核方法以及奖惩措施, 只有梯度的薪酬激励方式才能调动不同人员的积极性。考虑到我国社会官本位思想严重的现状, 要积极奉行绩效评估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贵知, 贾玉林.区域经济发展与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18) :217-218

[2]孙东林, 鲁兴启.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互动效应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0 (8) :14-17

[3]姚伟坤, 周梅华, 魏浩.企业品牌网络:产业集群视域下的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7) :40-43

互动视角 篇8

1 对于民生视角的理解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政权政治、生产力政治到民生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于民生政治的关注越来越多。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政府主要工作提出建议,“民生”议题贯彻始终。十二五规划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民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民生即指百姓生活,民生视角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考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对于民生的关注凸显考虑问题时民生视角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从民生视角来解读研究课题,同时促发了普通群众对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是密切关乎群众利益的事业,从民生视角来解读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不仅能促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还能形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2 我国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的指导,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阶段,这样的转变也促发了体育教育思想的转变和体育管理机制的转型。《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并要求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体育教育工作。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课程向着素质教育方向改革,学校的体育功能越来越强。许多学校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开始寻求体育管理机制的改革,如挂名联办、合作共管、出租经营权等形式。学校体育管理机制的转变不仅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加强了学校体育与社会的联系,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提供可能,学校体育的价值得到了挖掘,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社区体育是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以社区成员的社会感情为纽带,在自发性原则的促使下,依托一定的人工设施和自然环境开展体育锻炼,它是一种区域性的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离不开行政的支援,政府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有计划的组织群众开展体育锻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增强,也促成了居民健身思想的转变和社区体育管理机制的转型。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由温饱型的消费观念向享受型消费观念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也意识到了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 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各自发展,出现了许多的问题,21世纪以来,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平衡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3 . 1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能够推动体育事业的和谐平衡发展

一直以来,由于国家对于学校体育事业的关注,使得学校体育在理论、设施等方面都存在巨大优势,学校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社区体育则明显落后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推动体育事业的和谐平衡发展。

3 . 2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 充分体现了国家和谐发展的理念

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指社会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在相互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体育是社会和谐发展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体育就是要实现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3 . 3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有利于体育研究事业的发展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拓宽了体育研究的范围,同时也为体育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依据。而体育研究事业的进步又为引导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 . 4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推动体育事业改革

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推动管理人员解决问题,创新体育事业管理机制,为体育事业改革明确方向。

3 . 5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有利于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能够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汇聚到一起,将社会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多样化的思想得以汇聚,终身体育的精神在交流中得到传播和影响。

4 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实现了双赢共享。随着经济和社会意识的进步,我国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逐渐增多,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4 . 1 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过程中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开放力度有限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不仅仅指体育设施的共享,还包括体育学习资源、体育学习环境和体育学习内容的共享。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开放力度不足,例如,大多数学校只对社区体育开放体育设施,没有学习资源、环境、内容的开放,互动流于表面。还有一些学校限制开放时间,甚至开放时间过于短暂,使得社区成员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4 .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就总体而言,社区体育明显落后于学校体育,但是学校体育也存在很大不足。社区体育由于是自发性的群众组织,所以在设施、环境、理论、资源方面都存在很大不足,这些不足严重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许多学校在升学压力下严重忽视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只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项目单一,学生体育意识淡薄。

4 . 3我国是人口大国, 社区人口众多, 社群成员构成相对复杂, 增大了学校的管理压力

许多学校不愿向社会开放,是因为社会人员构成复杂,而学生缺乏辨别能力,会对学生安全形成威胁。同时,学校向社会开放一定会增加管理经费,而政府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使得部分学校陷入开放与不开放的纠结境地。

4 . 4 在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中, 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任何活动和组织都不能缺少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缺乏会造成随意性大、不稳定性强、不连贯持久等问题。

5 针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中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发现问题,就要有解决问题的勇气。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

5 . 1 加大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开放力度

学校要加大对社区体育的资源开放,实现环境、设施、理论等的共享。还要将开放时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激发社区成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5 . 2 要平衡协调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社区体育的投资力度,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鼓励丰富社区体育的理论研究,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支持。学校体育则要转变旧的体育思想,丰富体育锻炼项目,平衡体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热爱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

5 . 3 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管理机构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使社区成员有组织有纪律的参加体育活动,减少管理投入,还能减轻学校对安全隐患的担忧,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利共赢。

5 . 4 加强宣传投入力度

宣传投入力度小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中的短板。由于缺乏相应的宣传使得许多居民错失了体育锻炼的体会,如举办赛事、体育项目培训、寻找有相同爱好的体友一起锻炼等活动的宣传。现今信息传播快捷,组织管理机构可以通过网络、微信、QQ群、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方便快捷的宣传。

6 结语

互动视角 篇9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的主力,也突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生产方式,“超女”作为中国带有强烈“自我”特征的审美典型特别是对于传统的选秀方式有着历史性的颠覆,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自古至今,大多数选秀活动,仍是一种等级形式,并未形成“大众全民参与”的热潮。然而,作为较早开创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湖南卫视“超女”,国内很多电视“真人秀”节目都是围绕这一节目的文化审美符号、隐喻、审美品位的方式进行制作模仿,标志着中国电视是娱乐文化由等级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超女”节目与大众文化密切联系,形成文化品牌互动艺术传播。

关键词:大众审美;中国电视真人秀;本土化文化;品牌互动艺术传播

在我国电视“真人秀”对于“超女”娱乐艺术方式的制作基本上是沿袭国外成果较多,而对于本土“平民选秀文化”的创新理论研究仍显不足。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发现和总结“超女”社会文化特点和规律,并把握国内大众对超女节目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取其对中国电视娱乐发展的积极因素,去其对社会文化观念的消极因素,并要不断提升其创新意识和文化品位。

一、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超女”现象概述

当我们在看电视娱乐节目时候,最吸引人们关注的莫过于“选秀”节目了,如《星光大道》、《梦想中国》、《非常6+1》等这类节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些节目最早起源于《超级女声》,发展至今《超女》节目已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品牌,如何提高《超女》节目的创新及品味及不断满足我国大众的文化需求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选秀”的发展与新时期中国电视“超女”艺术节目起源

中国电视选修娱乐国内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96年广东台《生存大挑战》开创电视娱乐先河。并加以本土化风格以“PK”“晋级”“民间造星”“全民参与”等节目制作节目,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这一轰动全国的平民造星运动。由于“万人海选”节目的特色新颖,“超女”节目很快形成了影响力,也是“平民选秀”成功的典范。也为大量娱乐机构输送大量有潜质的人才,这个平民选秀的方法具有客观性与公正性,赢得大众的青睐,并由此引发更多综艺节目效仿,如《星光大道》、《梦想中国》等。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选秀传统,著名红学研究家刘心武曾说:《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超女,热衷宫廷选秀。以薛宝钗从年龄到才学再到容貌都是有资格参加选秀女的是个“超女”。那时候的“超女”主要从官员的女子中选出,目的保护贵族的特权,要求该女子有较好的容貌文采书画等,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对“超女”美的追求文化符号与标准。

随着在电视节目发展中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不务正业”“旁门左道”,降低传统节目严肃效果。所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国内长期未得到发展,随着国内大众传播的提升,人们审美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专业人士发现在大众传播中“无论赛事多专业,最终要落在观众这个终端“超女”节目正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个终端从中得到启发,并使得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发展,“超女”的出现也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二)“超女”节目在本土电视选秀节目迅速发展原因

任何一种文化火爆的形成都有其背后的成因,都有其形成热点的必然性。“超女”节目成为热点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包括其经济利益的驱动。如:1、超级女声节目本身更象一部悬疑电视剧;2、超女粉丝也非常强大;3、改变以往“自买自夸”形式,体现一种的亲民,零距离的效果;4、活动独特的整合营销方式,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本土电视选秀节目“超女”节目品牌文化

中国电视真人秀“超级女声”和“超级女生”虽一字之差但体现了节目的创意点。很久以来,娱乐电视节目大多采用了自给自足封闭生产方式,很多电视节目没有在市场获利而在超级女声品牌形成、盛行的同时,一条巨大产业经济链条也悄然形成。“超女”也成了一个品牌文化的象征,蒙牛已通过赞助超女活动和借助超级女生们喊出的“酸酸甜甜”的口号,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超女与蒙牛的品牌组合,实现了双赢。

“超级女声”开创了娱乐事业新时代,美国一期的《时代周刊》,超女冠军李宇春赫然出现在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在文中表示:《超级女声》这个节目代表着一种民主运作的模式,由观众自己选出心中的偶像,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在中国来说很不容易。在“超女”的品牌文化中如“PK”“玉米”“宇迷”等都形成了流行的文化用语,可见超女的品牌效应。

二、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超女”节目的互动传播表现形式分析

“超女”节目表现出一种超强的互动参与性,这是大众文化内在体现。所谓大众文化,即大众参与的文化。由“超女”节目进而产生了许多其他电视选秀娱乐节目,同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与品牌的包装增加了受众对品牌的记忆度和关注度。

(一)本土电视选秀节目节目种类

由于湖南卫视“超女”节目的火爆,引起国内荧屏“选秀”愈演愈烈,《超级快女》、《超级巨声》、《星光大道》、《梦想中国》、《红楼梦中人》等等,选秀活动花样百出。让普通人走到央视舞台上来,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艺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本土电视选秀节目——“超女”节目效果形式表现

具有美丽的嗓音并不代表能被观众喜欢成为超女,还应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内在气质。改变一种“王婆卖瓜”的一种自夸式的表达,“精英”在这里往往形成另类。除了节目现场选手与评委的互动外,还在如下活动宣传把节目推向高潮:1.立体化传播:循环播放的“超女”宣传片,强刺激深化了观众对“超女”品牌的识忆度和关注度。2.完整、系统的整体形象包装方案:超级女声的形象CIS设计;视觉:品牌标志,理念:想唱就唱。3.强劲的整合营销推广体系,与蒙牛的结合全国巡演等活动的策划宣传。

三、“超女”现象与大众文化文化互动审美传播研究

对于“超女”现象,体现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庶民文化和草根阶层的胜利,而超女是标志性的事件,是大众文化的崛起。“超女”节目也有创新精神,强调了互动性,而作为大众娱乐节目传播时也需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提升“超女”节目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超女”现象代表大众文化和时代内涵

超级女声经过主办方的精心策划、观众的广泛参与以及媒体的炒作,"超女"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有人说“超级女声”属于大众文化,由于它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大众传媒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无论娱乐节目多么精彩最终会落在大众这个终端。“超女”作为特定的文化符号,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大众流行语形成特定的大众流行文化。

(二)“超女”节目与社会审美文化分析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大众参与主要包括调动大众参与、全民参与、电视海选、淘汰赛、电视直播、短信投票、开发优胜者。“超女”这一节目的平民性,使它成为大众文化再好不过的表现形式,从而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表达审美需求的平台。

审美表现体现“中性美”,这些更像男孩子的女孩们身上所具备的双性气质颠覆了一直以来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李宇春的走红,使得很多人认为超级女声生产的是中性女星,都有点不女人的味道。在“超女”节目中出现的这种两性模糊化现象可以说是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与突破。

(三)中国电视真人秀“超女”节目与大众文化品位分析

当中国电视真人秀“超女”节目闯入人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大众文化具民主多元化贴近老百姓生活。但平民化并不意味品位不高。我们习惯将古典音乐称为“传统”音乐。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广为传唱的流行音乐中其实非常注意对文化元素的吸收,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传统文化特色的流行音乐会增添其文化品味。包括周杰伦的《七里香》、《菊花台》,像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都是很好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要提升“超女”文化品位我们所提倡复兴传统文化不是盲目地重复以前,而是要振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要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并由等级文化走向大众文化。但在思想内容方面“超女”节目品位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如:平民选“秀”不应以选手“出丑”的节目吸引眼球,也不宜以拜金文化为节目主题。而在节目内容表现上也不是简单复制西方而须立足中国的文化土壤。

总之,如果我们能很好将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品牌与本土传统文化作适当结合,调整好节目的创新形式及文化品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选秀节目创新之门将会被打开,并会有成千上万的成功优秀的选秀节目涌出,而不再是“层次不高的娱乐化”现象。这将会使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在未来世界市场中占据强有力的位置,对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也起着推动性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选秀节目才能更好地引导大众审美观,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在大众审美文化中积极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黄式宪.“选秀”狂欢与电视人文生态环境之忧思[J].艺术评论,2007(11)

[2]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02)

互动视角 篇10

1 旅游投资风险的研究进展

风险一般指不利结果出现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机会, 旅游投资风险就是未来投资结果变化偏离了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其对投资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翁钢民和张海燕 (2004) 认为制约旅游投资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障碍因素中, 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淡薄是制约对旅游投资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 我国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在技术手段、理论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差距较大, 主要体现在旅游投资项目风险识别困难, 风险评价缺乏科学性、误差大, 风险处理技术和手段落后等方面。

王奇和颜醒华 (2005) 认为旅游项目的投入大、关联性强、阶段性明显, 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大, 通过引入实物期权理论, 分析旅游项目在阶段性投资的过程中所隐含的投资价值和风险, 对阶段性投资旅游项目可进行柔性管理。冉恒 (2006) 分析了旅游投资的筹资渠道, 进行了不同渠道筹资成本的计算, 并据此分析了融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万先进和丁黎明 (2007) 分析了民营资本投资旅游项目的风险, 认为民营企业旅游投资开发失败的原因有市场定位不准、投资盲目、融资困难、规模不经济、行为短期化、管理落后等等, 应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知识与技巧, 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降低和转移风险。许甜 (2008) 认为旅游项目投资风险是来自于项目环境风险和项目核心风险, 提出从旅游投资项目的特点入手, 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加强旅游项目风险管理。

邓小明 (2011) 认为旅游投资项目风险类型主要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类, 而且具有综合性、波动性、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 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有树立风险意识、重视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完善旅游投资项目的管理制度等。戴卫东和马帅 (2011) 建立了评价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层次模型,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 对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以减少投资风险。

2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的投资风险管控模式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居民出游的选择将更趋多样, 旅游产品的供应将更加丰富和充裕, 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地适应需求, 而是满足现实需求、引发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的综合体现。随着旅游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的转型与变革, 旅游业态自我变革与产业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推动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发展的新阶段。鉴于中国旅游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及限制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的壁垒越来越少, 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已经形成。从旅游资源的投资开发具体特性来讲, 旅游投资决策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类指标、财务类指标、社会类指标和生态类指标, 需要在具体项目实施中满足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不能竭泽而渔, 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罔顾其他。1921年,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 (Frank Knight) 对风险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他首先将风险与不确定性区分开来, 认为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是可知的, 而不确定性的概率是未知的。此后也对应出现了基于概率的风险分析, 以及未知概率的不确定分析两种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由于导致旅游投资项目发生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众多, 包括企业外部某些经济或环境变量的波动, 也包括企业内部投资风险控制水平的变动, 从而导致企业在资本、资产或者收入等方面偏离预期目标。因此, 旅游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对投资风险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对于旅游投资的系统性风险, 投资者可通过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将其降低, 而对于非系统风险, 比如投资主体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建设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人力资源风险等, 要重点进行识别、防范和化解。在旅游投资风险的管理过程中, 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 通过对可能影响旅游投资项目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 选择影响力大、持续时间长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预测, 其中重点关注可能出现对应风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对策, 包括回避、转移、分担和自留等风险管理策略, 以降低旅游投资项目实施的总体风险。一般而言, 旅游项目投资的主要风险如表1所示:

因此, 无论从提高旅游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还是减少旅游投资风险的角度, 客观上都需要对投资项目做深入的可行性分析, 尤其应该格外考虑的问题包括:资金用途是否合理, 能否产生足够的收益来偿还本金和利息;资金的投资期限和偿还期限是否配合。选择评估投资风险的指标除了长期负债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外, 还应该明确旅游投资风险的核心问题是旅游投资能不能为股东带来合理的回报。投资项目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对策研究四个基本阶段。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3 投融资互动的视角下管理旅游投资风险的若干思考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 截至2012年末, 全国11367家星级饭店, 拥有客房149.72万间, 床位267.74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767.5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430.22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52.95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9.5%。旅游投资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游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旅游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来讲, 中国若想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必然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 固定资产投资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旅游产业已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热点领域。旅游投资风险控制的实质, 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旅游投资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 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在决策者决定进行旅游项目的投资之后, 就要开始收集各方面的资料, 详细识别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估计和评价, 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控制风险损失。旅游投资项目的建设要耗费大量资金、物资和人力等宝贵资源, 而且一旦建成将难以更改。因此, 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更显重要。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不仅在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中需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对策研究。更重要的是, 在项目实施过程及经营中应有效地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因此, 基于投融资互动的视角, 需要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旅游投资决策主体需要明确旅游投资决策的框架体系。为减少旅游投资风险, 投资主体除了建设全面风险管控体系以外, 还必须明确企业总体战略定位, 尤其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内涵, 如何通过实施旅游投资项目来充分利用外部机会, 挖掘内部优势资源, 求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旅游产业链的形成需要逐步完善, 其赢利性与协同能力和水平有自身的发展周期, 旅游新业态快速扩张, 但是任何企业层面的创新活动都必须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因此, 旅游投资决策前要对市场需求情况和投资的产业或产品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做深入的调查和了解, 谨慎选择投资项目。如果通过旅游投资活动挖掘投资的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能够成为市场的领先者, 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新产品与其它产品的性能差异, 降低和其它产品的可替代性, 从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提高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这样就可以加快实现既定的旅游发展战略, 无疑可以减少旅游投资风险。

第二, 投资与融资是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旅游融资必须以投资需求为依据, 旅游投资必须充分考虑融资能力。对大多数投资主体而言, 发展战略是基本的战略选择, 包括新领域进人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这些不同的战略实施中固然需要一系列的投资项目来落实, 但是必须考虑融资约束的边界条件。融资约束是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 企业由于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内外融资具有不完全替代性, 并由此产生投资低于最优水平、投资决策过于依赖企业内部资金的问题。市场化决策和混合经济的组织体系, 有助于投资决策时的理性选择, 表现在资金选择上一方面是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来源, 另一方面也自觉接受来自不同资金主体的相关约束。因此, 在关注旅游常规的融资渠道比如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外资的基础上, 应积极探索建立金融支持的多层次综合服务体系, 通过多元化手段完善对旅游的金融服务, 拓展金融供给渠道, 通过建立旅游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基金, 以及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创新, 是约束和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和升级的关键途径之一, 重点方向是加强对旅游业的产业基础、技术进步途径、产业投融资模式进行系统的支持。

第三, 科学计算融资成本, 减少额外的利息支出。融资方案研究是在已确定建设方案并完成投资估算的基础上, 结合项目实施组织和建设进度计划, 构造融资方案, 进行融资结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分析。融资研究首先要考察项目所在地的融资环境。融资环境调查包括法律法规、经济环境、融资渠道、税务条件和投资政策等方面。其次, 再详细分析具体的融资渠道。旅游投资的筹资来源渠道包括如下几方面:自我积累、资本市场融资、利用外资、财政投资。合理选择筹资方式, 采用不同的方式资金筹集方式, 其代价和成本是不同的。在这一融资决策过程中, 投融资互动主要表现在需要科学安排财务和资金预算, 管理投资收支脱节的风险。由于旅游投资期时间长, 因此进行融资时财务预算应考虑风险因素, 储备一定的现金防止投资初期难以预见的资金缺口, 减少利息支付的压力。再次, 明确合理的还款期限, 确定借款额度时必须考虑企业的综合偿还能力。最后, 债务偿还能力和投资效果密切相关, 在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条件下, 市场发展状态较好, 有利于通过借款来加大旅游投资。反之, 则导致经营危机。

第四, 积极利用融资方式创新, 在债务融资适度的范围内, 利用财务杠杆为股东带来更多回报。从股东的角度考虑, 融资风险多指借贷融资, 是指企业过分依赖借贷来筹集资本导致无法支付利息和偿还债务而破产的风险。在分析旅游投资资金来源时, 决策主体应根据行业和项目特点, 找到股本融资和负债融资的最佳组合。旅游产业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资金不足、融资难始终困扰着旅游企业, 特别是许多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过于依赖商业银行贷款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 不仅融资渠道相对集中、融资方式单一, 而且融资规模也有限。如何拓展和创新融资渠道成了当务之急, 其中, 资产证券化是旅游企业融资途径的创新性尝试。在价值分析的体系框架里, 衡量企业是否有充足的自有资金用于投资活动的指标主要是自由现金流, 从投融资互动和融资创新角度, 资产证券化 (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 是实现旅游投融资互动的有效方式之一。ABS融资方式的运作过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组建特殊目的公司 (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 SPC) 、将原始权益人所拥有项目资产的未来现金收人的权利转让给SPC、信用增级、SPC发行债券阶段、SPC的偿债阶段。由于项目原始收益人已将项目资产的未来现金收入权利让渡给SPC, 因此, SPC就能利用项目资产的现金流入量, 清偿在高等级投资证券市场上所发行债券的本息。

总之, 旅游产业构成的多元性以及跨多行业的特性, 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但旅游业本身又具有敏感性、脆弱性、涉外性, 旅游项目投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在空间上呈现聚集而非网络扩散的特点, 它对创意和文化内涵要求也比较高, 因而旅游业投资具有大于其他行业产业投资的复杂性。在进行旅游项目的投资决策时, 要研究旅游投资资金融入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基于旅游投融资互动的视角, 通过在旅游投资决策阶段的系统论证, 可减少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点, 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摘要:旅游投资规模和结构对建设旅游强国至关重要, 但是旅游投资除了一般意义的相关风险外, 还有自身独特的风险特性。旅游投资风险管控得当, 将有利于实现既定的旅游投资效益, 还可加快旅游投资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基于投融资互动的视角, 在统一的战略架构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 通过旅游投融资活动的互动管理, 是化解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旅游投资,旅游融资,全面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 (ABS)

参考文献

[1]万先进, 丁黎明.民营资本投资旅游项目的风险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2]王奇, 颜醒华.阶段性投资旅游项目实物期权的动态分析与柔性管理[J].基建优化, 2005 (6) .

[3]戴卫东, 马帅.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

[4]许甜.论旅游投资项目风险及其管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2) .

[5]冉恒.旅游投资的筹资成本研究初探[J].特区经济, 2006 (11) .

[6]翁钢民, 张海燕.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6) .

[7]邓小明.旅游投资项目风险及其控制[J].柳州师专学报, 2011 (4) .

[8]肖彦, 路立敏, 崔丽萍.旅游投资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1) .

[9]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 (投资) 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2008年版)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加密方案设计下一篇:特色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