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竞争

2024-07-04

社会竞争(精选12篇)

社会竞争 篇1

摘要:通过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在目标定位、师资力量、课程开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着力分析其社会竞争力处于弱势的根本原因,借用经济学上错位竞争的理念,在目标定位上形成错位定位,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上形成错位转移,走“政、校、企”结合的道路等策略,不断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社会竞争力,错位竞争,错位定位,错位转移,"政校企”结合

0 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即从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的主要建立在以前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是为高校教师提供进修的学校以及与其他学校合并之后提升了自己地位的本科院校的基础之上的。

错位竞争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竞争理念,是所有竞争力量之中比较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错位竞争区别于之前的竞争手法,它的竞争方式的主要侧重点就是采取完全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竞争方式,似故意又似不经意地引导市场和消费群体向着促进自己的趋势去发展,让隐形的市场变成切实可用的市场,这样一来逐渐的增加自己和对手之间的差距,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有特色,最后实现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的有利地位。也就是说,错位竞争策略就是在企业充分的利用自己占有的有利因素来确立起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比较有竞争力的竞争地位,由此来避免在对手的市场优势的竞争中惨败。

错位竞争在教育领域的使用,首先讲究的是院校本身定位的不同。办学定位特点可分为学术性和技术性;其次,要求所有的院校采取宣传等措施拉开院校之间的距离感和差异性,由此来增强自己的特色。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从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建立在以前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是为高校教师提供进修的学校以及与其他学校合并之后提升了自己地位的本科院校的基础之上的。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不仅仅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是中国高等教育向着良好的趋势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那麽,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与“老牌”本科院校展开竞争,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生存的关键所在。

2 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偏低的原因

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社会竞争力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迁、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等等。但仅从学校层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 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几乎所有院校的领导都非常关心自己学校的目标定位问题。不仅思想上重视,实际工作中也做出了各种努力。但这个“位”的确定总是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目标定位不准确。国际内外比较有名的、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这样的高校目标定位的提法在国内比较的常见。通常来说发展不是特别突出的本科院校常常比较不注重现实的发展状况,一味的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将侧重点放在硕士、博士点的申请和增加之上。新建本科高校虽花费了很多力气制定发展战略,但由于对外部环境研究不透彻,又没能结合自身的条件与使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呈现的特征还是以模仿普通本科院校为主,缺乏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准确的目标定位。这在根本意义上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2 学科建设贪大求全,对“强势”和“弱势”学科的理解较为狭隘

如果说高校仅仅是按照成功升本所带来的热情来进行学科建设,就会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盲目的贪大求全。这样一来没有对社会需求展开全面的调查分析就一味全面的发展学科门类,急于向综合大学的趋势发展。

一部分的本科院校在新建的过程之中,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设置学科,通常都不能权衡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之间的发展,都比较浅层次的将师资力量强、稍有发展基础的学科定义为优势学科,反之就是弱势学科。缺乏对市场在人才结构的层次、数量上的需求了解,也未能与兄弟院校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丧失确立强势学科体系的科学依据。

2.3 兼收并蓄人才引进策略延缓了学科梯队建设步伐

师资队伍建设至始至终都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对于实现“专升本”不久的院校,它自身的师资力量有一定的局限,无不能足以承担起升格后高校教学任务,更无法完成高校应该进行的科研工作。同时新建本科院校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情况。特别是涉及到学校特色战略的学科建设,完全就没有能胜任这些工作的师资。另一个问题是师资队伍的结构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说,教师的学历达不到要求、职称评定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适、专业结构设置不完善等。这就势必要求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师资尤其是骨干师资。

在师资培养和引进方面,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围绕重点学科的发展进行。不顾学科的发展要求,不分青红皂白地引进人才,只要有高职称、高学历就行;在内部高层次人才培养时,教师愿意攻读什么学位、什么学位好读就读什么,追求数量指标的超标,更忽视了学科梯队的构建,致使形成人才资源的学校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2.4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无法落实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模式上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观念陈旧。对学术性和应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基础性和技能性,科学性与兴趣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等观念,找不到合适的平衡点,相互间的矛盾无法解决。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2)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混乱。课程体系追求大而全,尽可能开设各种课程,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通识课程与模块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等。课程内容一方面是陈旧、繁琐、空洞、狭窄;另一方面是部分课程内容在不同课程开设中重复。(3)课时安排不合理。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必修课时过高,选修课时比例偏低。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受传统课程观念及师资等因素的影响,选修课程开设不规范,没有严格科学的选课机制,“因人(教师)设课、因趣(学生)设课”现象相当普遍。(4)评价方式单一化、形式化。不管什麽性质的课程,评价方式都一样: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20%,期末成绩(绝大部分都是卷面成绩———理论考试)80%。大部分学科的平时成绩走了形式,且普遍偏高,甚至还有给满分的。对于平时与期末的成绩比例形式上给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但最大限度只能是30%与70%,还须向教务处提出书面申请,答辩通过好方可实施。

3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社会竞争力的措施

3.1 用错位竞争的静态策略,确立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型”的目标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应依据什麽确定自己明确、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才能更好体现自己院校的特色,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呢?错位竞争的静态策略不失为最明智的选择之一。

错位竞争的静态策略包含顺错位定位和逆错位定位。顺错位定位是指企业凭借自己的实力地位,选择竞争对手弱于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渗透和扩展。其特点,就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逆错位定位与顺错位定位相反,是弱势企业选择强势企业的薄弱环节加以攻击,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而每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无论其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有其优势与劣势、强项与弱项,其优与劣、强与弱都是相对的。顺错位定位就是借用其优势,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以其技术型,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各阶层的技术人才。同样,一所实力不强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发现实力强于自己的传统本科院校的某个弱点,集中力量进行攻击,变总体劣势为个体优势而占领人才市场。

21世纪,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大专层次的高职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发展技术本科来弥补。新建本科院校就应定位于高技术人才的技术型本科,培养综合本科不愿培养,大专层次不能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巧占人才市场。

3.2 用错位竞争的动态策略,重点增设社会急需专业,优化整合专业结构中的优势学科,形成优势专业及体系

错位竞争的动态转移策略包含二种方法。其一是逆升式错位转移。逆升式错位转移策略的特点,是先站稳脚跟,再逐步升级。其二是开叉式错位转移。这是指实力中等的新建本科院校,将具有中等偏上水平的专业先打入中层次专业领域,进而从中间同时向高层次领域和低层次领域扩展的一种转移策略。它可以满足社会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多种需求。企业必须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廉我转”的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上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增设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专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新增社会紧缺专业的同时,对原有专业与学科进行优化整合,在体现专业优势的同时,通过特色课程的开设与评价,培养专业人才。如南京林业大学新增的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就是结合本校园林和环境艺术设计两门强势学科组建起来的,专门培养当下社会紧缺的景观建筑设计师。目前成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3.3 用错位竞争的综合策略,走“政、校、企”结合的道路

错位竞争的综合策略,就是综合分析影响竞争的各种因素,在明确各自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体现其综合价值。错位竞争的综合策略最忌讳的是就各种影响因素就事论事,各自独立。用错位竞争的综合策略,走“政、校、企”结合的道路。

首先发挥政府的督导职能。各级政府不仅要对高校的专业布局进行统筹安排,还要对新设专业给予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其次,在政府的推动下,促使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一方面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地方院校与企业联办专业。如厦门理工学院在厦门政府的牵线搭桥基础上与ABB公司联办“电气工程自动化”、与大华联合公司联办“汽车公估”、与金龙客车公司联办“车辆工程”、与上海广达集团联办“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与厦门航空公司联办“空乘商务”等各种专业。另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专业,企业则从资金、设备、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样,学校既解决了学生的见习、实习的基地问题,又解决了部分资金短缺的困惑;学生解决了未来的就业问题,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兴趣更浓了;企业虽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但从根本上解决了急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再次,通过政府政策导向与决策,帮助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一五”期间的五个专项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在计划期限之内为国家培养190万名技师和高级技师,增加700万名高级技工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促进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建设;积极的处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为下岗人员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创业,促进城乡区域的发展;针对农村劳动者实施相关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好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管的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措施,建立健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总之,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措施就是立足于“错位竞争”,就是在竞争中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竞争理念和竞争策略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以此来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引导学校树立自我特色和自我风格,走一条个性化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激活竞争氛围,让新建本科院校从三维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宽和延展。这就要求我们搞“错位竞争”,不搞“同位竞争”,搞“良性竞争”,不搞“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陈天峰,王晶.高成长公司管理问题解决方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2.

[2]蔡骐,蔡雯.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3]汤登春,周新旺“.错位竞争,错出优势”—浅谈欠发达地区县市报如何参与报业竞争[J].新闻实践电子版,2003,6.

[4]顾江编.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06.

[5]成安之.羊皮卷管理全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0.

[6]包国强.传媒策划与营销—基于市场整合于竞争的观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6.

社会竞争 篇2

授课时间:2013年6月5日 活动名称: 公平竞争 快乐游戏

活动目标: 愿意参加几种活动,感受公平竞争。活动准备: 连线图 抽签筒 PPT 夹豆子工具 活动过程:

一、提出游戏:数字连线,初步体验游戏前的机会公平。1.提出连线游戏,邀请小朋友来玩。

师:玩过连线游戏吗?像这样按数字顺序把点点连成线,就会画出一幅完整的图案。(课件演示)

师:我们要选两个小朋友来玩这个游戏,怎样决定选手才比较公平?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都想参加游戏时,我们可以用选举,轮流,抽签,石头剪刀布,或者手心手背的方法来决定,这样对大家才公平。

二、初次游戏,体验规则的公平。

1.教师出示两幅连线图,一幅简单,一幅难。幼儿抽签,选出两名选手。比赛开始。一幼儿先连完。

2.师提出问题:这位小朋友先连完,他获胜,同意吗? 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提出问题::为什么? 幼儿说出原因。

3.师:图案差别太大了,这场比赛不公平。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比赛比较公平呢?

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两幅图得一模一样。(师出示恐龙图)小结:小朋友真棒,不光学会了公平选选手,还发现制定一样的规则,比赛才公平。

三、再次比赛,体验比赛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做到公平竞争。

1.幼儿抽签,选好选手后,重新比赛。2.幼儿比赛。

3.师幼讨论比赛的输赢。

重点讨论在比赛过程中,选手是否有犯规的现象。

小结:每一次比赛都要公平,对选手要公平,规则要公平。而我们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也要遵守规则,不犯规,这样才公平。

四、游戏:夹豆子比赛。在游戏中体验公平竞争的快乐,知道胜不骄,败不馁。

1.提出比赛夹豆子。教师介绍规则:每人10颗黄豆,从盘子里夹到杯子里。如果豆子掉出来,要放到盘子里重夹。

2.幼儿两两一组,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赢了参加比赛,输了当评委。

3.幼儿比赛。

4.师幼讨论比赛是否公平。提出问题:怎么面对输和赢? 5.观看比赛中运动员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富有感情的解说。

小结:我们既然来参加比赛,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我们也要像刘翔哥哥,邓琳琳姐姐一样,赢了不要骄傲,输了也不要气馁。下次继续努力,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有没有信心?

五、延伸部分:

游戏《赛龙舟》。

教师:再过几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在那几天,人们用赛龙舟的方式纪念诗人屈原。我们到户外进行赛龙舟的比赛吧。看看怎样比赛才公平。

社会竞争 篇3

近年来,亿万富翁自杀、学术精英猝死的消息频现报端,竞争压力让生命变得脆弱了。有关数据表明,15到34岁人群中,自杀已成为首位死因。本期“风云大讲堂”将视线投向“面对竞争压力,如何调适你的心理”这个主题,目的是呼吁社会重视这一现象。“婚姻家庭”是永恒的话题,本期再度关注“家庭暴力”问题。“风云大讲堂”欢迎专家、学者有空来坐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给处于竞争中的每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证实,现代人因竞争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在我国,自2000年以来,自杀人数已经超过一千多万,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特别在15到34岁人群中,自杀已经成为首位死因。导致该年龄段人群自杀的因素主要也是源于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还有恋爱结婚、购房还贷、子女养育、父母生病、人际关系等造成的各种压力,年轻人在压力之下不堪重负。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必然带来社会整体的不和谐。社会领域的弄虚作假、贪官污吏、腐败作风;人文环境的道德滑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手足相残,无一不与竞争环境的恶性发展相关。哲学家萨特将资本竞争的社会关系描写为“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正是对这种社会不和谐的生动描写。

中国传统儒家理论将社会恶性竞争的现象归结为人的欲望,为协调社会关系,宋明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希望通过压制个人欲望来平息社会矛盾和争斗。但是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的历史观时则肯定了“恶是推动历史的动力”的观点,指出人的欲望造成的社会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的享乐文化和高消费理念,在媒体的广告艺术渲染下不断刺激着人们迅速膨胀的欲望。几千年来人类在这种对立的观念中始终没有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出路。现代人试图通过社会竞争赢得金钱名望,却又因不堪忍受尔虞我诈的倾轧渴望逃避世俗社会。直到真正下定决心要找寻一块清净之地时,方才发现功利的欲望已经渗透进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承认社会竞争的价值,但又重视竞争的方法,应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出路。社会竞争不是冠军式的竞争,不是一人成功,万人淘汰的塔尖形的等级模式;社会竞争可以是多元的,它有很多种选择和出路。在这种多元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机遇,选择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种理念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信条。总理和清洁工之间没有地位和自信的差别,总统休息日掏烟囱,没有人会感到意外。

由于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竞争的多元性,有的人将社会地位等级化,将职业等级化,将收入等级化,于是亿万健儿瞄准一个冠军,结果,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必然造成桥头倾轧践踏,桥上纷纷落水的竞争惨状。这种竞争不是出于个人的意愿、兴趣和需要,而是一种异化的竞争目标。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待、装点舆论的门面、迎合公众的价值标准。在这种竞争目标的追求中,自我迷失了。由此,失败时,人会感到前途渺茫,生活没有意义;成功了,也难以欢喜雀跃,感觉不到自我的价值,这就是现代竞争社会的异化现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提出“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口号。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与心理健康素质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作为现代人,要迎接新世纪挑战,仅仅有可抵御疾病侵袭的生理健康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心理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的内容从人格完善、智能良好、情感健全、意志坚强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完善是指一个人拥有与人类社会民主进步总趋势一致的人生信念、理想、兴趣、动机以及需要等。并且,所有这些人格倾向性与自己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人格心理特征组成和谐的整体并得到全面发展;能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自身身心的发展,完满发挥自己身心的最大潜能,积极为社会创造物质文明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个人在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人生目标,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能与不能、长处与不足,方能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智能良好表现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等感知敏锐,反应迅捷;观察全面而准确;注意范围广,稳定而又能迅速转移;记忆清晰持久;思维敏捷,推理符合逻辑;想像丰富生动,富于创造性;接受新事物快,心灵手巧,善于模仿,善于学习,善于解决问题。

情感健全的内容有情绪稳定,愉悦平和;积极热情,乐观开朗,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自尊自信,自控自制,准确表达自我,积极宣泄排解不良情绪;宽容大度,富于同情,善于移情,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意志坚强表现在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各种学习、劳动乃至休闲活动,显示出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坚韧性等。意志坚强的人自觉地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并依据这一目标做出正确选择,不轻率盲目不优柔寡断,遇到困难挫折不退缩不动摇,信念执著,不惧艰险,不屈不挠以争取胜利;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坚定、坚持、坚韧,始终朝向目标努力奋斗。

现代社会要想取得成功,仅仅有高智商是远远不够的。高科技时代的今天,高速度、快节奏、多变化以及过重的竞争压力必然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因而,健康的心理是保证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一个朝气蓬勃、乐观开朗、自尊自信的人,能准确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并不自我压抑自我封闭,而是宣泄流畅、沟通交流;既善于依据环境的不同,适时适地适度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又善于感受和理解周围环境中他人的情绪变化,并做出恰当反馈。通过这种情感交流获得人类社会的理解、支持与认可。

21世纪的健康是指在富于人道主义的高尚道德指引下,在生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上发展完善人格、优良智能、健全情感、坚强意志,自我准确定位、在社会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即道德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各方面有机整合,全面发展,在积极投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产和创造劳动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社会进步发展竞争是必然的,会产生种种压力,使人的心理出现种种变化。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来看,人整个身心在接受竞争压力的不断运转过程中,呈现一种周期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会趋于异常。

间歇性轻度情绪失控,轻度心理异常虽然不属于“疾病”之列,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称为负性心理状态。无论对本人还是家人、朋友,一旦发现心理异常现象,首先应该正视它,然后再对症处理,尽快走出心理误区。

尽早发现心理异常,进行自我调整或找心理医师,可减少严重心理障碍发生。那么,如何判断由于压力所致心理异常,常见有如下几种现象:

学习和工作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学习兴趣缺乏,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压抑,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千方百计躲避上学、担忧考试。工作一向认真的人突然不能完成任务,对工作毫无兴趣,出现工作无故地拖拉而产生抵触情绪,经常独自躲在家中不愿工作。

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突然改变。如睡眠时间减少,常在深夜忙于工作,半夜多醒,噩梦不断,整天无精打采,不愿与家人或亲友多讲话,心烦,容易发脾气。

性格发生明显变化。变得孤僻、多疑、胆小害羞、性情暴躁或多愁善感等等。原本活泼的人变得沉默,有礼的人变得粗野等。个人嗜好、业余兴趣都发生异常变化。

躯体方面经常有不适感,经常会出现头痛头昏、心跳加快、胸闷、胃痛胃胀不适感,医院各种检查均正常,仍感到反复不适,多次重复求医检查。

严重时在短时间内说错话或做出不该做的事。应及时早期寻找心理医师,由于竞争压力应激而出现不适应状态,大多数在一月内均能调适治疗好转。

现代人在竞争适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异常心态,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必须在其尚未完全异常前加以调适。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设法摆脱心理失衡使人们思维活动正常运作,走出心灵的误区。

现代人应学会调节竞争压力所致异常心理:

遇事泰然处之。心想事成是人们心愿,竞争并非都能按照自己心愿,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由于竞争压力多变,不如心愿和受到打击而出现心身种种变化,面对现实用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心态接受竞争考验。

调适自我情绪体验。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事事不忘创新,步上新的台阶。想想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成功失败,种种体验使你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也可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搞些自己喜欢活动,从中寻找乐趣调整心态。

学会放松自己心态。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提高应变能力。冷静考虑最佳可行方案,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从而对心理减压,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就是要调节自我生活模式。人在无所事事时常胡思乱想,适度调整有序工作,避免心理失落感。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丰富多彩生活方式,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增加生命活力,使人生增加心理愉快色彩。

适当变换环境。

改变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

化社会责任为竞争力 篇4

另一家跨国公司诺维信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也曾经获得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全球生物医药类第一名。诺维信公司中国区总裁蒋惟明说:“这说明我们在社会责任上的投入是值得的,已经得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为公司带来了整体竞争力。”

企业如何把社会责任上的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杜邦和诺维信提供了两个典型的案例。

节约能源

诺维信中国总部的办公大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它的外观是古色古香的老北京四合院样式,内部装潢则处处体现出简约现代的丹麦风情。这幢办公大楼的墙体增设了很厚的保温层,并采用了先进的蒸汽式空调系统,不论酷暑寒冬,室内都很容易达到恒温,大大节省了能源。

“我们不惜提高造价建设这个大楼,一是要对环保负责,二是想为员工营造一个舒适的、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尽管当初公司里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但我们还是坚持了既定规划。”蒋惟明说,“事实证明,头3年所节约的能源就等于多增加的投资,之后就是净节省,绝对是很划算的事情”

诺维信对环保的重视由来已久,其母公司诺和集团从1974年就开始制定第一条环境政策,进行严格自律。1993年开始出版第一份公开的环境报告,这在全球是最早的5家公司之一。一直到2003年,10年来每年出版一本环境报告。

作为诺和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诺维信的做法与母公司一脉相承,都遵循统一的原则:尽量节省能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量综合利用,达到环境综合治理。在一致的原则基础上,具体则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要求,与各个工厂的状况和工艺的先进程度,制定出各自适合的目标。

比如位于苏州附近的诺维信太仓生产工厂,当地并不缺水,但是公司和合作伙伴达成共识,不用地下水,而用地表水,并循环利用。这种行为影响了社区环保意识的提高,后来当地政府将之作为新的环保标准。

诺维信天津生产工厂,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尽量做到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废水或固体废料经过处理能够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排放到自然环境里。废水经过处理后变成中水,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免费提供给当地灌溉绿地。固体废料经过处理变成生物肥料,免费提供给当地的农民,改善天津的盐碱地土壤。包装材料尽量节省,并用一些可以降解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通过以上各项措施,该工厂几乎达到了零排放,连续5年被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评为环保优秀企业。

对环境负责,当然要花钱。但诺维信的先期投资,却在后来不断地节省了水、电、能源的开支,实际上就等于减少了生产成本。而且换来了所在社区和政府对公司的认可和支持,这种无形资产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废物再生

在杜邦,对环境影响的定义除了传统衡量的废物和废气排放之外,还包括对原材料和能源的不当消耗。杜邦全球首席执行官贺利得在1994年提出“零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对化工业的传统思维提出了一个挑战。同时这也帮助杜邦将体现社会责任的“企业环保哲学”同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活动更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杜邦公司每年平均花费5亿美元左右用于环境保护的改进和开发。

从1990年开始,杜邦每年设立公司的“环保奖”,以鼓励全体员工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员工们记住了这样的名言:“尽量不要在地球上留下脚印”。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尽量少用不可再生的资源;二是所有排放物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不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废料减量和资源再生利用成为杜邦环境管理的重点,这样,环境保护不再只是消极地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是被视为能够产生效益的行业。

“从减少废源开始,其次是再生利用,最后是废物处理。通过减少污染来保护环境,关键是在生产的源头上就没有任何废料的产生——如果你尽量把所有的原料都投入生产,当然就不会产生任何废料,而你的生产成本也就相应地降低。”查布朗说,“同时有些残存的废料会被看作是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再次加以开发,比如我们对废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

把废品变成有用的产品,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杜邦在这方面已经有过多次尝试。比如:将回收的旧尼龙地毯加工成汽车部件和土壤稳定剂;利用废弃的牛奶杯生产TYVEK的信封,美国邮局的信封业务已经被杜邦承包下来;把CORIAN废片用来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手表、钢笔等等,而这种废片过去只是被直接埋在地下,无疑这种改变为CORIAN表面固体材料企业开辟了一个新的收人来源。杜邦下一步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球工厂至少有10%的能源需求和25%的收入来自可再生资源。

尊重员工

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要以人为本。对内来说,员工的薪资、福利、劳保、培训有保障。诺维信首先考虑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比如劳工方面的规定、最低工资的保障、应该提供哪些培训,其次是公司设立自己的目标,通常在以上基础之上,做得更好。比如在酶制剂的生产过程中,有的人容易阶段性皮肤过敏,克服一下也就挺过去了。他们却定期给员工作检查,如果属于过敏性皮肤,就立即调换工种。这种让大家尽可能安全生产的细微措施,让员工非常感动。

杜邦的高层领导很早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为员工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福利和保障制度,通过激励机制促进效率和创新,都是承担社会责任最直接的做法。1904年杜邦制定了第一套养老金计划和员工福利标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员工医疗计划、辅导计划、种族尊重和性别平等计划的公司之一。

查布朗认为,比保障员工劳动权利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让员工充分施展才华的环境。杜邦鼓励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并设计了专门的人员发展计划。针对员工的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需要,分别制定定向培训计划,并进行全程跟踪。每年经理和员工会就一年的进展情况进行讨论分析,提出需要解决和加强的部分,把员工的发展方向定下来,做到员工个人目标和公司期望始终统一。对于个人发展空间潜力大的员工,杜邦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突破和提升;而对于那些发展空间小的员工,公司则帮助他维持现有良好状态。

当今社会-竞争比合作更重要 篇5

1,登月问题

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时候说:这个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的确有合作才能顺利升天,但是当时的大背景是俄美太空竞赛,并推动了全世界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

2,苹果

1976年,乔布斯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这样的合作是重要的,当时的苹果公司以及到80年代的发展也都是缓慢的,当IBM是电脑业的头号人物,装有intel处理器,苹果这个时候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不满足于这个现状,开始更新产品,所以才在1983年诞生了第一台超越其所处时代的产品Lisa。时至今日,苹果公司已经处于世界电子行业之巅,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停止步伐,没有对手能竞争,他们就和自己竞争,所以诞生了大家手里的苹果3代,苹果4代,苹果4S,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品牌的激烈竞争,带动了整体电子行业的进步,安卓系统的诞生正是因为要超越苹果系统。所以说合作是需要的,但是竞争更重要

攻辩1问题(精):

1,让她选择

对方辩友,我站起来这一刻我突然有个问题,请问你觉得我们接下来是继续竞争辩论好呢,还是将双方的观点合作一下,请二选一

《回答竞争》

那么很感谢你,支持我们的观点

《回答合作》

很感谢你,但是对于一场比赛,如果双方言和,缺少竞争意识了,就无法产生比较,这场比赛就失去意义了,这样不是更体现了竞争比合作更加重要吗

2,想不想赢?

对方辩友今来到这里,想赢还是不想赢,请二者选一

“赢”,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512页有两种含义,1,跟某种事物相对的胜利 2,获利

这个解释告诉我们“双赢”这个词语必须在有竞争有比较的情景下才能成立,那刚才对方的回答已经证明,您的内心是已经肯定了竞争比合作更重要的攻辩2问题(精):

1,“辩论”问题 请问对方辩友怎么看待“辩论”

《辩论是有合作的竞争,没有合作就无法竞争》

谢谢,我承认在这里,合作是重要的,不合作队友们也都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合作是需要的,不过“辩”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0页明确的含义是辩解,争夺,“论”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34页有两个含义,1,分析说明事理。2,衡量。很明确,这两个字的含义都指出,无论是辩,或者论,都需要比较,都要取其一,如果合作更重要的话,那就是“商量”了,如果按照对方观点,我们现在是商量会?

2,电信问题

90年代初期中国电信一家独大电信业,国务院特批,各个部门抽调精英组成中国联通,同年成立中国移动与其竞争,反观如今的电信业可谓进步明显,用对方的辩友的观点怎么解释的通呢?

攻问论据

1,精子卵子问题

今天能参与到这场辩论会的所有来宾,曾经都是打败了三亿选手的冠军,精卵结合这个实例就可以很好的说明,精卵子需要合作,这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和卵子结合的是最强壮最优秀的精子,如果这个时候精子们觉得合作比竞争更重要,那会削弱他们的竞争意识,不会很积极,很容易被环境淘汰,而卵子也不会与其中最优秀的精子结合了,人类的繁衍质量也将下降,合作需要,但是竞争更重要,更具有意义。

2,男女交往问题:

对方X号辩友,今日在现场,我们三位队友都对你一见倾心,非常希望和你有发展,如果我们想得到你的青睐,是否竞争比我们合作更重要呢

《就算你们竞争,但是如果我不合作你们也无法得到我的青睐和我在一起》

企业社会责任撬动竞争优势的支点 篇6

前些天,笔者到浙江与企业家座谈,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在听完笔者的概述介绍后,不少企业家说,其实他们已经做了许多履行社会责任的事情:譬如按照采购方要求请第三方对工厂审核、引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捐资助学参与公益,甚至与附近部队组织军民共建活动。总之,他们觉得能做的都做了,钱也没少花,可企业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反而使运营成本变高。他们为此十分迷惑,甚至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质疑。

难道,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吗?非也!否则那些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又怎么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趋之若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呢?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企业看待社会责任问题的角度。角度不同,效果迥异。

企业责任的战略心态

外国公司从战略角度看待社会责任问题。许多公司都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并将其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把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优势紧密联结在一起,甚至从制度设计、公司治理上予以有力保障。这样,公司所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事务能够得到统一部署,每一个认证、每一笔捐款都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相符,从而确保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远收益的高度一致性,最终实现责任与利润的双赢。例如:汽车公司的社会责任战略是开发节能环保车型、提高汽车运输的便捷性能;石油公司的社会责任则是提供清洁能源、降低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通过实施这些战略,企业既能善尽社会责任,也可以在未来市场占得先机、赢得持续竞争力。即使在慈善投资中,外国公司考虑得最多的是公益活动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系,而不是能带来多大的舆论效应。

反观国内,很少企业会从战略角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在他们眼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问题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无关。因而,他们应对社会责任问题的方式是被动的,形象地说就是“碰到一个,消灭一个”。如果采购商要求ISO14000,企业就去申请ISO的认证;如果采购商要求SA8000审核,企业就去申请SAI的认证。这样,企业每解决一个社会责任问题,运营成本就会增加一点,日积月累,社会责任的成本便居高不下;经理人亦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全盘战略。最终,即便企业提高了社会责任绩效,其竞争优势也不见得显著改善。

为什么?因为企业将社会责任从企业战略中孤立出来了,因而无法发挥社会责任要素间的协同效应,更不能借社会责任撬动竞争优势。

社会责任影响竞争优势

国内企业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必须要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从战略角度上剖析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责任问题。

管理大师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迈克尔•波特2006年12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如果公司能够用他们选择核心业务那样的方法和框架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机会,他们就会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并不简单意味着成本、约束或者说是慈善活动的需要,而是企业实现创新和提高竞争优势的潜在机会……这样的思维在未来的竞争中将是决定成败的因素。”《麦肯锡季刊》2006年第2期也刊载了一篇题为“当社会问题成为战略要素”的文章。文章指出:药品安全、儿童肥胖、客户隐私等问题正在改变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可见,把社会责任等同于成本,或简单认为是个面子问题,都不准确;社会责任对企业还意味着创新、机会与持续发展。它可以与研发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有机结合,给企业一个撬动竞争优势的支点。支点的位置决定了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杠杆放大程度。如果您的企业还没有感受到社会责任的愉悦,那可能是社会责任的位置放错了,您应该重新寻找最适合企业社会责任的支点。

(本文作者系商道纵横有限公司总经理)

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竞争力

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

1.1 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

无论企业参与何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或公益活动,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 在同质产品充斥市场的情况下,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 不仅仅考虑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 更多的考虑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一定的顾客群, 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 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尤其是对顾客的社会责任。在去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中, 各个企业纷纷捐款。暂不论捐款金额的多少, 其中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 在捐款200万后, 面对网友对捐款金额太少的质疑时, 说“中国是个灾难频发的国家”、“捐款不应该成为企业的负担”。这番言论的直接后果就是, 导致万科集团的股票下跌, 使万科集团至少损失12个亿。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也是个例子, 因为对顾客社会责任的缺乏导致三鹿集团的破产。因此企业要想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2 从企业的组织特性来看

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任何组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组织必须要和环境和谐发展,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发展。企业作为正式组织而存在。企业也是社会的一员, 也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享受着社会为它带来的福利, 拥有社会赋予它的权利。例如, 众多的法律法规保护着企业的各种权利, 政府各级机关为企业构建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对于企业而言, 以经济责任为首任, 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 因为企业首先要维持自己的生存。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生存, 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同经济责任一样.是权责利对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1.3 从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

首先是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的富裕程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社会关注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期望值都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在发生着变化, 由以前关注物美价廉向关注健康、关注环保转变。这客观上要求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是工会组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现代企业中, 随着人力资本重要性的提高, 工会组织和劳工运动对企业已形成强大压力, 在促使企业保障员工福利待遇、工作安全、健康权以及参与企业治理等方面, 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与此同时, 劳工运动和工会组织集体谈判能力的增强, 不但直接影响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及其价值, 也为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构建了一个新方向。企业要维持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最后是环保主义者通过各种运动迫使企业承担对环境的社会责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全球都面临臭氧减少、全球变暖、水污染、海洋污染、森林退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固体废物和威胁废物的排放等环境问题的威胁。环保主义者就通过演示、抵制、公开教育、游说和研究, 使得政府、企业和公众承担环境责任。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激烈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2 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1 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消极影响

首先, 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短期内增加运营成本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 必定会有成本支出。例如, 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给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可以新增一些安全设备、购买配套的安全产品或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等。这些会使成本增加。如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不变, 则这些成本的增加是企业利润的扣除, 即企业利润减少, 这会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其次, 过分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可能会本末倒置。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 其主要承担的是经济责任, 而非社会责任。如果企业本末倒置, 过分强调社会责任, 把对利润的追求放在次要位置, 企业就会失去其经济本性。美国控制数据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关注社会问题, 导致公司由盈利变为亏损就是很好的例证。企业应首先在保证自身生存的条件下,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再次,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的发展速度会受到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相当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原始积累阶段。发达国家经济起步时, 企业无社会责任可言, 而今天的中国企业却被国际社会要求承担社会责任。如果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对生产安全、职业健康、员工权益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支付人力、物力、财力, 从而使生产总成本增加, 这必将影响我国企业资本积累的速度, 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2.2 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积极影响

首先, 企业积极承担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有利于赢得并巩固市场。企业不仅在为社会提供有形产品, 更是一种以商业文明的形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如果企业只考虑自身的、眼前的利益, 根本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问题, 没有承担起对消费者的责任, 是不可能巩固自己已有的市场, 是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的。拓展市场是企业生命之所在。市场是由众多的消费者构成的。如果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对消费者的责任, 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则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形成较高的信誉度, 从而培养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继而赢得并巩固市场, 为企业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服务。

其次, 企业积极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有利于增强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如果企业的职工没有起码的安全保障, 生产的产品不能保证质量, 生产过程严重污染环境, 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公众形象, 而且对企业竞争力也会带来严重的潜在伤害。企业积极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为员工提供安全适合的工作环境, 给员工以合理待遇, 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给员工个人才能的施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那么员工们就会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共同努力。这样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 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实现环境的和谐发展, 而且还有利于得到政府的支持。企业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 与竞争对手进行合法竞争,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作用, 政府也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开始通过立法约束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在这种压力下, 企业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 不承担对环境的社会责任, 就必然难以发展竞争力, 甚至丧失其已有的竞争力。通过承担对环境的社会责任, 企业可以实现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发展并巩固自己的竞争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有其客观必然性。虽然, 短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源, 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但从长期来看, 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眼光应该长远, 应该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工具。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仅仅关注技术性优势如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是不够的, 非技术性优势如良好的企业形象、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等, 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保证。许多研究表明, 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 是成正比的关系, 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忠诚, 赢得公众的信赖, 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和企业形象, 从而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软实力, 产生持续的、无形和有形的经济效益和回报。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而言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企业必须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节奏, 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新资源。

参考文献

[1]谷汉文.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力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08, (5) .

[2]李碧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根源、对策[J].企业经济, 2006, (6) .

[3]张旭, 贺艳珍.浅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06, (10) .

[4]杨建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力——SA8000标准的思考[J].企业管理, 2008, (13) .

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烟草企业竞争力 篇8

一、企业竞争力与社会责任

一般认为, 企业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履行经济和法律上的义务, 从而获得经济绩效。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最新定义, 其明确指出, 是组织对运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为, 即行为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同时以道德行为为基础, 遵守法律和政府间契约, 并全面融入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

企业竞争力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 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业绩与承担经济、环境、文化、社会公益等社会责任并不矛盾。通常, 企业越是注重社会责任,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其产品和服务越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更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烟草企业也不例外, 我国烟草企业要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 就需要抓住各种机遇, 采取多种有效举措, 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我国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界定的特殊性

就烟草企业而言, 我国烟草企业的特殊性社会责任主要是由卷烟制品有害性、烟草企业垄断性所决定的。由于卷烟制品主要对消费者和被动吸烟人群的健康形成危害, 因此烟草企业的特殊性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从伦理角度对消费者及被动吸烟人群所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就卷烟消费者而言, 由于我国烟民的数量众多, 烟民素质不高, 烟蒂、烟灰等乱扔现象比较严重, 这就决定了我国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要从多维的角度出发, 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 全方位的履行社会责任, 获得认可。

就卷烟产品对身体产生的影响而言, 特别是由于烟草制品对人体的负面作用, 烟草企业备受社会各界的批驳, 其社会责任更是引来人们的关注、争议与质疑。

三、我国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禁烟、控烟呼声的高涨, 烟草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其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烟草产品对人类健康的负面作用, 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相对于一般企业, 烟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面临的问题更复杂, 承受的压力更大,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 制假造假现象严重。

在烟草行业专卖制度管理下, 烟草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等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 许多不法行为屡屡发生, 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 制假售假现象仍大量存在。市场上仍充斥着不同品牌的假烟, 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损害消费者权益, 扰乱正常的卷烟市场。

(二) 生态环境危害隐患多

卷烟给生态环境带来隐患颇多, 如室内吸烟, 烟灰四散, 污染空气, 尤其是二手烟是目前危害最广泛、最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同时, 卷烟也是引发火灾的隐患之一, 不容忽视, 随意丢弃的未熄灭烟头容易造成起火, 未妥善处理烟蒂是当前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烟草企业由于长期处在专卖管理体制下, 加之地方保护主义, 烟草企业的发展环境相对比较轻松。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国外烟草企业将进入我国卷烟市场。而我国烟草企业还出现竞争力比较薄弱, 品牌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产品的出口率较低, 科研能力较差等问题。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 我国烟草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还没有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缺乏一套完整的思路去更有效地组织、实施、考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四、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产生竞争优势

研究表明,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许多优势, 虽然短时间内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上升, 其实这可以看作是企业为长期发展的投资。具体来说, 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为企业塑造出以下新的竞争优势:

(一) 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产生人才优势

人力资源是烟草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一个组织来说, 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对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激发队员的工作热情和战斗热情, 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 对一流人才的争夺是烟草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 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也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二) 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产生形象优势

烟草企业如果能通过承担社会责任, 把保护和促进社会发展作为一项经营战略, 有利于拉近自己与公众的距离, 让公众记住自己的“高风亮节”, 树立整个行业的良好形象。良好形象一旦形成, 有利于缩小烟草企业负面形象的影响, 从而持续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推动企业的市场行为, 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改善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促使企业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良性发展, 也使得企业与公众之间具有利益交汇点, 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产生销售优势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实际上是对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支持, 一般都能够争取到他们对自己给予经营上的支持, 可以起到刺激销售的作用, 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形象。可以说, 企业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可以将之变成一种企业品牌的投资、企业信誉的投资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的投资, 不断保持企业的销售优势。

五、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提升烟草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 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面对国内外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 我国烟草企业应树立较强的危机意识, 不断深入推进改革、进一步强化管理, 确立负责任的理念, 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需求。烟草企业要时刻心怀感恩、心系社会, 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 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协调, 充分关注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 真正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融入企业经营决策和治理战略中, 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从而逐步推动烟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 加大科技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是提高烟草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烟草企业必须从服务、生产、销售、管理、制度、产品研发等诸多方面开展创新。烟草行业要想持续发展, 提升竞争力, 必须依赖科技进步, 最大限度的降低烟草的有害成分。未来的烟草制品, 将朝着低焦油, 清淡型, 少危害的方向发展, 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这要求烟草企业从烟叶的培育、烘烤技术、制丝工艺、卷包工艺、物流仓储、营销等各方面加强创新,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 改善工作环境, 利用环保型材料,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进一步落实烟草企业生态环保、安全生产、保障国家利益、消费者权益等社会责任。

(三) 提供完善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烟草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优秀人才队伍的支撑, 应建立健全企业的选拔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晋升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平台, 不断构建适合企业发展与时代需求的人才资源体系, 运用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激励措施, 提供广泛的发展平台, 充分调动起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营造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这样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执行力, 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进而有助于烟草企业上下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增强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 构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和面对未来的发展, 都必然和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烟草行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 往往在这方面有着很多犹豫和疑惑。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凝聚、激励、导向作用。将烟草企业文化精神转化为员工的精神动力, 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创造条件。从而使烟草企业与员工形成一种和谐的联系体, 进而不断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 形成独特而富有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

(五) 构建全面的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涉及到烟草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 是一项系统全面而又复杂的工作。我国烟草企业需要逐步建立起适合现有经营、管理的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和组织架构, 用实践去丰富烟草企业社会责任。首先, 应加快培养烟草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积极协调烟草企业其他部门的活动, 使烟草企业在决策和执行方面体现出对股东、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承担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 有效处理烟草企业在运营中造成的社会责任问题, 如资源浪费、消费者投诉、环境污染等。其次, 积极发布烟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做到信息及时公开, 接受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再次, 加快烟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建立, 加强烟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业绩的考核, 建立考核方案、考核制度、完善考核组织体系、考核原则和内容等。从而改善烟草企业及员工的工作表现, 以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竞争力的同步提高, 充分发挥业绩考核体系对企业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 提升烟草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 中国烟草企业只有抓住烟草专卖的最后有利时机, 深化企业改革, 只有从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完善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建立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和构建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五个入手, 全面提升烟草企业竞争力的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才能提升中国烟草企业竞争力, 创造美好的未来。

摘要:由于烟草企业自身产品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社会责任的特殊性。文章从我国烟草企业自身拥有的垄断型国有企业特性出发, 从社会责任的定义入手, 分析了我国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的难处, 阐述了履行社会责任, 我国烟草企业将产生的竞争优势, 同时结合我国烟草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问题, 提出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提升烟草企业竞争力的五个方面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力建设 篇9

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道德行为准则问题,以及商业原则问题;二是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三是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这些贡献在某些行业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的一部分,成为企业社会投资、慈善或者社区服务行动的一部分。

不管具体的表述有何不同,人们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认识是一致的:其在经营的过程中时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消费者、员工、股东、社区、政府和环境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并努力使这种影响朝好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竞争力

(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力,激发员工能动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提高人才素质、保留和吸引人才、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有利于改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受制于资本的情形,企业社会责任着眼于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将有助于企业规范用工、完善员工福利保障、加强员工培训,改善员工的激励机制,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增进员工的忠诚感和归属感,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留住核心员工。这样,在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充分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顾客忠诚度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许多消费者特别是欧美顾客,社会意识逐步加强,不单单注重产品是否能满足自己的关键购买因素,如价格、质量、安全、便利等,更关心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英国某媒体曾报道某商场销售非洲童工生产的服装,许多消费者纷纷取消到该商场的购买行为,商场生意一落千丈。2003年,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美国人了解到一个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消极举动时,高达91%的人会考虑购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85%的人会把这方面的信息告诉他的家人、朋友;83%的人会拒绝投资该企业;80%的人会拒绝在该公司工作。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越是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降低市场壁垒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无疑有利于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国际社会兴起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即社会责任标准(企业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标准的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企业社会责任中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具体问题规定了最低要求,例如禁止雇佣童工和必须消除性别或种族歧视等。它要求企业或组织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或组织来说,可以向客户、消费者和公众展示其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和承诺。而企业通过这些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不仅能让企业获得一张张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突破种种贸易壁垒和市场壁垒,变天堑为通途,而且对于快速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企业进行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可以获得长远的商业利益。与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其利益相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设在美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指出:多项研究显示,能够平衡兼顾各个休戚相关方面利益的公司,其业务增长率是其他公司的4倍,就业增长率是其他公司的8倍。结合中国企业的现实情况,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它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转型,企业目前即使未受到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冲击,但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是很难永远保持的,仅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企业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无法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进而在长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途径

(一)完成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经济人”的角色决定了它必须追求利润,但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不等同于利润最大化,而是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取得企业品牌、美誉度、社会形象等多方面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完成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作为一个“社会人”,就要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这个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除了在诚信纳税、遵守环境保护法等基础上赢取利润外,还包括对社会的奉献,包括尽可能地促进就业,为社会、为所在地区减少就业压力;热心社会公益赞助、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的捐款捐物等。这些也是企业在社会中树立形象、传播品牌的有力武器之一。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对人的关怀取代对金钱和物质的强调,必然能使员工发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己的归属感,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必然会随之提高。这些责任具体表现在:在劳动时间、工资保障、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员工的发展、平等的就业晋升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切实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不受到侵犯。这些责任的承担有利于形成益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而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对其全球供应商进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评估和审核,“维护劳工权益”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能够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也将是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打造企业品牌形象

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会获得更高利润,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而品牌不仅来源于产品本身,更来源于企业的形象。原因就在于现代消费者从注重产品逐渐转变到越来越重视企业本身,不仅关心产品本身的质量,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信誉、形象。因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产品、资金是不够的,良好的企业形象还来自于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对弱势群体的善举等等。可以说,企业行为与社会责任息息相关,企业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将之变成一种企业品牌的投资、企业信誉的投资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的投资,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选择有效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经营成本,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须讲究方法,要把增加的经营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把企业社会责任引起的社会效应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把社会责任转变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前所述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等等。因此,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首先要把企业做好,选择有效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与社会达到和谐发展的境界。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也是互相协同、互相发展、共同前进的关系。即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每一方都同时达到了约束条件下可能实现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因而这种状态可以长期持续存在。从长远来看,依靠不诚信取得的利润永远是短暂的,一旦遭到曝光,其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又会促进其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江舟,李键.化社会责任为竞争力[J].中国企业家,2004,(5).

[2]赵曙明.构建和谐社会呼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N].新华日报,2006-10-08.

[3]常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3,(4).

[4]王有德.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新源泉[J].企业研究,2007,(5).

社会竞争 篇10

1 体育竞技:社会竞争逻辑的折射

毋庸置疑, 竞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竞技体育的竞争内涵无疑契合现代人的心理特征, 因此能够得到现代人的认同。关于“运动”的定义历时而发生变化, “但现在一般是指某些特定的活动和竞技, 它们已经发展成为团队之间或个人之间的竞争性对抗, 并因此备受推崇”。[1]

由于现代中国社会的高流动性特征, “动”和“争”成为人们做出社会行动的逻辑依据, 竞技体育无疑对社会流动做出很好的注脚。行动者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 势必做出适应社会结构的行动。竞技体育中的行动者不但受到社会结构影响而做出被动反应, 而且其还在积极地做出符合竞争的主动反应。当然, 这与体育本身的特点也有很大关系。体育本身天然地蕴含运动性和竞技性, 即使不崇尚竞技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自身也隐含着竞技因素。只是说在中国传统抑制竞争的文化类型中, 体育的竞技性受到压制。然而, 一旦社会的价值标准转变为竞争之后, 体育便立刻很好地充当起竞争逻辑的“代言人”。例如传统太极拳修炼不以比赛为目的, 但今天太极拳也成为竞技体育项目。

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是竞争, 即对赛场上稀缺资源的争夺, 例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就是对球的争夺。球本身并不是稀缺资源, 但在球场争夺中就变为稀缺资源。这是人为建构竞技体育的竞争逻辑, 即对稀缺资源的再界定。在这种层面上说, 球仅仅具有符号意义的稀缺性特征。

传统中国是稳定、流动性低的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特点使人们乐于守土安身立命, 社会并不鼓励竞争思想。因此体育活动多表现为嬉戏、玩耍的特征, 即使以对抗性、技击性为核心的中国武术, 也多要求以修身、修心、娱乐为主, 而非强调通过竞争以获得社会资源。传统社会的稳定性基础不可能催生出强烈的竞技思想, 尽管有些体育活动本身可以进行比赛, 也并不强调比赛的重要性。蹴鞠可谓在中国出现地非常久远, 但最终也并未生发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运动, 原因大概也是如此。

2 建构资源的高度稀缺性———社会竞争逻辑的延伸

如果在社会其他竞争领域中, 稀缺资源往往能够占据到竞争总体的一部分;那么, 竞技体育的资源稀缺性则非常之高。从竞争对资源争夺的角度来看, 竞技体育将竞争的逻辑演绎得非常苛刻, 将资源的稀缺程度大大缩小为冠军、亚军、季军等。也正因为这种将稀缺资源界定为“极少数”的价值规范, 使竞技体育的争夺经常会白热化, 甚至演化为冲突。在将“极少数”作为竞技比赛的价值准则后, 所有参与者的比较原则便只能遵循“上行比较”的标准, 即将所有的努力都奔向冠军的最高领奖台。如果竞技体育中成功标准是“极少数”的话, 那么体育领域无疑在有意制造着无数的失败者。

显然, 竞技体育已不再仅仅是肢体的活动方式, 而且是一种强化社会竞争逻辑的行动。表面上看, 体育活动以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方式呈现, 但其背后的竞争逻辑更为强大。如果说其他社会活动中的竞争还具有隐形样态的话, 很多社会竞争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过程;那么, 竞技体育则以其直观、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 体育竞技的结果是立竿见影。竞技体育在社会竞争理念下与社会生活中的竞争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终强化了社会竞争文化思想。“这种竞争已经具体到1厘米、1秒、1粒进球和1次胜利, 它们带来的更多的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这种价值观和行为上的转变进一步加快了社会发展的速度。”[2]

在竞技体育活动中, “竞赛精神将人际间的竞争和与己的竞争结合在了一起, 通过与别人的较量以求战胜自我并达到自动构建自我。[3]”参与者不但与别人进行竞争, 而且还在不断地挑战自我、征服自我;从而获得自我认同。从这种意义上说, 社会竞争理念已经延伸到自我生活价值准则之中。“攻击性本能的发挥, 或者, 在体育运动中优胜欲望的实践, 要求最高的技艺, 因为每一个竞争者都想要建立他对别人的优势。对于那些被这种冲动所刺激的人们来说, 全部重要的事情在于创造纪录。[4]”取得最好成绩、战胜对手, 成为竞技体育参与者的主要动机, 也就在促成着社会竞争逻辑与体育竞技逻辑的重叠。

3 社会结构变迁与体育行为选择

在鼓励向上流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 人们无论在任何领域都表现出积极竞争的一面。只有努力挣得经济地位、社会地位, 才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体育活动也受到强烈的影响。

当竞争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规范之后, 人们选择体育活动便被有意无意地印刻上竞争的痕迹。与其说是自己对体育活动做出的选择, 毋宁说是社会帮助个体做出选择。社会弘扬竞争的价值理念, 个体争与不争, 社会竞争都客观存在。在竞争的社会背景下, 个体在无意识中“被迫”选择竞技体育。即使个体认为是自己的自由选择, 事实上也是社会的印记在个体身上的被动反映。我们不排除个体自由选择的能动性, 但这需要很强的心理来对抗社会偏见。例如, 当运动场上几乎所有人都在打篮球和踢足球时, 试想如果某个人去练习五禽戏、八段锦的时候, 是否被认为是另类?当社会弘扬的理念是积极奋进的话, 又有多少年轻人能够去练习气功呢?

现代体育活动中, 并非不存在非竞技体育活动, 例如广场上的老年舞蹈活动、太极拳活动、女子健美操、体育舞蹈等, 都表现出体育的非竞技性。体育活动本身既可以按照竞技的标准进行, 也可以按非竞技的准则活动。例如, 太极拳运动既可以进行自我修炼, 又可以进行比赛。而一旦比赛, 就彰显出竞技体育的属性。尽管非竞技体育活动仍然存在, 但与传统社会相比, 现代社会体育的整体趋势表现出竞技的特征。

从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来看, 个体在现代竞争社会中很难脱离社会竞争的逻辑, 社会结构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方式。而且, 体育的竞争天性又加剧社会竞争逻辑在体育场域中的展现。社会竞争与体育竞争的双重力量, 使参与者时刻被困扰在激烈的竞争结构之中。加之, 竞技体育有意制造“极少数”优秀者的稀缺资源, 使竞技体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竞争极为苛刻的场域。

4 反思

如果在其他社会领域中, 社会“下行比较”还可以对失利者进行自我安慰的话;那么只有“上行比较”的竞技体育领域, 岂不是使参与者的心理负担尤为沉重。这无疑会大大激发参与者的竞争热情, 抑或是冲突的激情, 甚至是敌意的火焰。

体育活动是人类创造的, 也是人类改造的。今天体育已然朝着竞争逻辑昂首阔步地向前迈进, 向人类呈现出一幅宏大的画卷, 给人类带来无限激情与乐趣。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其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和深层心理影响。实时地关注竞技体育的过度竞争理念, 是为了体育的健康发展, 更是为了我们自身健康的完善。

人们接受竞技体育并不意味着其自身不存在问题, 尽管“存在即合理”, 但存在也有问题的存在。深入地反思这些问题, 是我们对待体育的正确态度, 更是保证体育真正为人类服务的动机。一种本是人们为丰富生活内容而创造的体育活动, 如果到头来又将人们束缚其中;在其中人们并未实现真正的健康与自由的话, 那说明不仅体育出了问题, 而且人们的自身思想更需要反思。

摘要:在低流动性、封闭性的传统中国社会中, 社会不鼓励竞争思想, 体育竞技理念也受到压制。而高流动性、开放性的现代社会则倡导社会竞争思想, 在体育领域中也鼓励竞争理念。研究发现, 竞技体育是现代社会竞争逻辑的折射与延伸。体育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 但竞技体育在给人们带来刺激与快乐的同时, 也造成人们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 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竞争,社会结构,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西林著.李康译.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07.

[2]博夏德著.佟文斌等译.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5.

[3]利波维茨基著.倪复生等译.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12.

M型社会最需要的关键竞争力 篇11

成为企业争相邀聘的人才、人人称羡的职场赢家!

提升即战力的关键──强化语言力、财务力、问题解决力

★语言力:一口流利外语,轻松立足无国界经济圈

★财务力:培养金钱概念,积极投资晋身经营高手

★问题解决力:训练逻辑思考,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日本首席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认为,松下幸之助、比尔盖茨、本田宗一郎等世界级经营者,都是30岁时抓住潮流,打造成功基础的企业家。真正的菁英,都能在30岁时展露才华,占有业界一席之地。企业领袖们掌握成功的秘诀无他:就是即战力。掌握即战力,成为企业争相邀聘的人才,让你一步登天,成为人人称羡的职场赢家!

序章从堀江贵文事件揭示“下克上的时代”来临,进一步谈论处在结合了“无国界”、“网络”和“倍率”三种型态的新大陆经济下,即战力和实战力是必备的生存术。

在“练就语言力”这一章中,大前断言语言力就是英语能力,包括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就是掌握了利用英语与世界接轨的契机;原来因为贫穷,不得不将人力输出到国外的印度和菲律宾,现在正靠着语言力在服务产业这块领域内,夺走各个国家的白领工作。

在“磨练财务力”中,大前更直言想要成功经营企业,得从掌握自己的财务现况,厘清数字概念,看懂资产负债表做起,并提出股市投资的原则,鼓励摆脱依赖政府的“托付主义”,尝试自己执掌增加资产的兵符,别再满足于稳定却低利的投资方式。星巴克的第六条企业使命:体认创造利润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基础。很明白的要求每一位伙伴,若没有财务力成功的支撑,绝对不会有成功的未来。

人才,绝对是统一星巴克事业经营的基础与根本。回顾过去九年,他们藉由提供完整的教育训练及计划性的人员晋升,在台湾成功的培养许多专业年轻的门市经理人。举例来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二十几岁社会新鲜人加入星巴克,依循公司有计划的专业训练及认证,三年就能成为一位专业的店经理,进而准备第二阶段晋升区经理的培训。在星巴克人才导向的教育训练系统,要不断提升伙伴各项专业经营技能,更要让伙伴体认团队合作的重要,进而反映在整体的公司经营效益上。更重要是满足公司未来的发展,事先储备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甚至适时支持集团新事业扩展的人才需求。

“问题解决力”则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断假设与验证,不是靠直觉,也不要老是沿用以前的理论,要能看穿知识的外衣,回归到现实。拥有杰出的逻辑思考、具有优异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走到哪里都会被企业以礼相迎。

除了练就即战力,也要学会好的学习方法,书中,大前直指许多欠缺危机意识的上班族不懂得独立思考,在升学主义下只为了考试而念书。反观经济实力稳定的北欧各国,早已认知到“保持终生学习战斗姿态”的重要性。大前研一鼓励所有上班族应该制订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自己思考答案,别梦想坐着“晋升电梯”,就能安稳终老。

练就自身能力同时,藉重别人的经验更可激荡出知识的火花。在“练就会议技术”这一章,大前主张开会能力可从家庭生活中培养,立论新颖之余,也提供麦肯锡的会议技术做学习指引,更增加实用性。书末则谈及如何避免一生庸庸碌碌,到老还得背着房贷辛苦度日,而应设法增加身价与头衔,不要抱着让国家或子女养的心态,从现在开始,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

社会竞争 篇12

《社会分工论》的内涵

在《社会分工论》中,“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两个范畴是涂尔干用来研究社会团结而划分的,是为了说明个人与社会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体现了全书的主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机械团结”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有相类似的特质;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这样的社会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保持着相似性和相同性是以集体湮没个性为代价的;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社会与宗教结为一体,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机械团结”的一个明显的客观标志是“镇压的权利”,即对差别性的、异质性的强制压抑。这种团结的形式对应的是原始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氏族社会,氏族中的各个成员都是可相互替换的,“你见到了一个美洲土著,你就见到了所有的美洲土著。”“有机团结”则是发达社会的产物,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与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上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变得错综复杂,社会的基本任务以各种曲折的方式由人们共同来完成;专门化分工发展的结果导致相互依赖性的增长。作者将“有机团结”的社会与具有各种器官的动物有机体进行类比分析,体现了明显的有机论色彩。他认为:一方面,劳动越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另一方面,个人的活动越专门化,他就越成为个人。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时,还要符合法人团体共同遵循的习惯和程序。与此同时,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所承受的重任已不再像承受整个社会那样沉重了,社会已给了我们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所以,社会部分的个体化越鲜明,社会整体的统一性也就越大。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首先否认了孔德所说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指出它并非如经济学家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是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幸福的愿望,进而证实了分工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即增加了社会容量;但仅仅是增加社会容量还不足以引起分工,还需要社会密度的改变。社会密度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度和强度,即关系密度。只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容量与社会密度同时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分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仍然采用相同的职业方式维持生存,那么就会因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引发激烈的竞争。“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正因为它们有着同样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所以它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在竞争中总会产生胜负。竞争中的失利者“要么被人淘汰,要么进行改革,除此以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改革本身就意味着必须确立一个新的专门领域”。有了新的专门领域,“各种不同的职业可同时存在,不相互侵害,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就像动植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差别越大,就越不容易发生斗争。”由此,“社会的成员越多,这些成员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他们的竞争就会越残酷,各种专门领域也会迅速而完备地产生出来。这样,劳动分工就会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最终导致了以高度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形成。涂尔干对分工原因的论证充分体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说:“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这也是一种比较平心静气的解决方式。幸好有了分工,不然竞争对手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不能共同生存下去。在某些同质性较强的社会里,绝大多数的个人都是注定要被淘汰的,然而正因为有了分工的发展,这些人才能够自保和幸存下来。”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使社会团结的类型由在古代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机械团结”,过渡到在现代工业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有机团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机械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衰微,“有机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增强的过程。因为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发展逐步削弱和瓦解着“机械团结”赖以存在和维持的前提条件,分工程度的提高使人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个体的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于是集体意识要维持其强势地位也越来越困难,由此建立在集体意识控制力基础上的“机械团结”势必逐渐衰微下去;另一方面,劳动分工在削弱了人们之间传统联系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新的方式并且在一个比以往更高的程度上,将人们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一种比以往更高的程度上感受到社会团结的存在,这条新型的社会团结纽带就是由劳动分工的发展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在职能上的依赖。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功能以这种分化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作用,形成有机团结。”

和谐社会中团结与竞争的意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我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通过对分工的详细论述,阐述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别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分工发展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兼容共生的社会资源

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在这些社会资源之间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各有各的生命力。和谐社会应为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种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和谐社会应是各种社会资源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和谐社会以实现社会的动态和谐为条件,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联结形式是由分工形成的团结———“有机团结”。劳动分工的发展促使社会系统功能分化、多种信仰并存、多级阶层同在。它们运行在各自的生命轨迹,而又相互牵制,表现在意识形态上则是共同意识的模糊化和个体意识的突显,而这正是“有机团结”的主要特征。

在以人为主体的社会里,要使社会各部门的功能专业化与人的多元化发展相适应,各部门就必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将彼此制衡的各种社会资源在使用中加以协调,为个人的多方位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2.分工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发展的同时,社会规范也在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社会整体前进的推进器。社会规范的内容很广泛,包括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等。作为典型规范的法律与劳动分工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受分工影响的社会团结,涂尔干认为,其本身也是“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它是非物质性的,但并非只具有一种纯粹的潜在状态,而是通过一种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法律。“正因为法律表现了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所以只要把不同的法律类型区分开,就能够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团结类型。同样,法律完全可以对劳动分工所导致的特殊团结做出表征。”

表现“机械团结”的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特点,它将违反和触犯共同意识的行为视为犯罪, 视为对社会整体的威胁,而非对特定个人的冒犯。惩罚的目的不是纠正越轨行为,而是通过宣泄集体激情以“治愈”越轨行为的伤害。刑法是典型的强制性法律,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占据主要的法律地位。而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通常实行恢复性法律。这种法律基于审慎的理性,比较宽容,其目的是维护原有关系,将被破坏的关系修复还原。犯罪行为不再视为对整个社会的威胁,而仅仅是对被侵害一方权利的损害,惩罚是基于数量的、合理补偿的考虑。常见的恢复性法律有民法、商业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等。两种法律制度相比,显然是恢复性法律更深得人心,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功能。“有机团结”的社会比“机械团结”的社会进步,其中显著的一点就表现在法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已由强制性法律让位于恢复性法律。这也体现了“有机团结”的社会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有利于激发成员遵循社会规范的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

3.分工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所谓“合理”,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统之间有一个较匀称、较均衡、较稳定的关系。这些子系统通常是指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和谐社会就建成有望。

涂尔干认为:“分工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而且也为社会确定了结构特性。”在分工出现以前或是分工不发达的阶段和地区,社会结构是一个由彼此相似的同质环境共同构成的体系。与之相应的社会团结是“机械团结”,共同意识借助确定的中介机构以施展个人的影响力。一般来说,“机械团结”这一纽带不仅无法像“有机团结”那样把人们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它也不断松弛。社会纽带越松,外在因素就越容易介入社会中,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不是相互依赖的,而是各自有完整的社会生活。社会只要求每个成员必须具有同样的信仰和行动就可以了,并不介意外在因素对社会的介入,也不在意社会内部组成部分的增减。然而,这些不安定的因子总是或多或少地对社会施加影响,如果统治者以强制性手段对之进行镇压,尚能维持高压性的社会稳定。可一旦这些因子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矛盾逐渐增多,政府难以应付,整个社会的均衡将被打破,面临动荡混乱的危机。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刚性的社会结构,社会缺乏自我调节的功能。因此,这种社会结构是不合理的,和谐社会不可能产生于其中。

与上述社会结构显著不同的,就是分工促进下的“有机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它是各种不同机构组成的系统。涂尔干认为:“其中每个机构不仅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而且它们也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的,相互协调、相互隶属,共同结合成一个机构,并与其他机构相互制约。”在这个类似于有机体的社会系统里,各部分都已彻底分化,一旦有新的因素卷入,就会扰乱原有的和谐状态,破坏原有的各种关系。因而,社会为了维持原有的平衡,不会轻易让外界因素介入;即使介入了,社会也能对自身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以维持原有的均衡、稳定状态。而这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的具有弹性、合理的社会结构。

建设和谐社会,应彻底地从计划经济的“机械团结”转向市场经济的“有机团结”,如此方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值得注意的是,“有机团结”的社会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对外界因素加以甄别地吸收和排斥。威胁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被排除在外,而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则允许进入,使其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引导社会发展。

上一篇:清热解毒口服液下一篇: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