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思想

2024-10-17

竞争思想(精选11篇)

竞争思想 篇1

近几年, 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国内需求关系的变化, 包括国内经济调整带来的经济放缓, 钢铁行业遭遇了这三十年从没有过的市场压力, 这个压力就是钢铁价格跌跌不休,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吨钢利润持续下降, 全行业微利化甚至无利化的状态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一夜之间, 似乎钢铁行业变成了一个不好生存的行业。我们必须意识到钢铁行业现在所遇到的情况不是特有的, 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原有的方式, 那肯定是难以生存的, 我们必须改变做法, 改变对策。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行动起来,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转变观念, 正视困难, 加强思想引导,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考验和挑战。

一、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在去年底召开的河北钢铁集团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 集团明确提出:“2015年是河北钢铁集团的改革创新年, 我们必须挖掘企业多年来沉淀的巨大潜力和没有激发出来的潜能, 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手段, 引入市场化的机制, 唤醒河北钢铁这个庞大的身躯, 让河北钢铁真正地振奋起来, 在未来市场中, 河北钢铁的整个竞争力要和我们的体量相符。”这些就是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总体来看, 就是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理念;二要重新认识企业改革创新的内涵;三要从根本上引入全面的市场经济;四要在企业的三项制度当中加大力度, 引入市场化。因此, 做好今年的工作, 完成各项改革创新目标, 对河北钢铁集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关系到我们在以后的发展格局中能否掌握战略主动权、能否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考验。能否经得起这样的新考验,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取决于我们能否认清形势, 理解现实, 把握大局;能否在高度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的另一端为坚定的信心找到有效支撑, 能否把破解举步维艰这个难题与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全体职工要树立起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认识到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形势, 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一定程度上讲, 我们更应该重视挑战方面的因素。正视挑战而不是漠视挑战, 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 以改革创新的观点, 用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态度去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进而我们才能“生于忧患”。全体职工同时还要树立起完成2015改革创新目标的必胜信心, 在看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还具备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们做了一些改变, 积累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宝贵经验, 这些都是我们赖以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二、立足实际, 坚持正确的营销指导思想

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活动, 需要正确的营销指导思想和理念。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形成和坚持正确的营销理念, 尽管也可能靠抓住几次市场机会或者误打误撞取得成功, 那也只是暂时的、有限的, 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长远发展。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兴衰一再地验证了这个规律。近年来, 河北钢铁集团在市场开拓方面, 营销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面对今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实现营销体制的市场化。特别是在营销理念、经营管理上, 更多地融入市场管理, 按照新的理念指导经营实践, 避免重复历史的弯路, 真正地把我们的营销团队变成市场团队。集团确定的营销理念突出了解决用户技术方案、为用户提供技术以及从个性化服务上去开展合作,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重点。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支柱, 也是企业未来改革发展机会的提供者, 必须牢牢抓住并不断拓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必然要求, 没有创新或者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 发展就无从谈起, 生存也难有保证。赢得市场必须靠实力, 也只能靠实力, 这是我们多年来搏击市场的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 也是市场体制逐渐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对市场主体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市场营销方面实现新跨越, 既有严峻的考验, 又有难得的机遇, 关键的问题是要选择正确的路子, 采取正确的行动, 这就要求干部职工尤其是经营决策者坚持正确的营销指导思想,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 做出正确判断。

三、体制创新, 激发活力

如果我们把企业的产品比作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那么一个企业的运作机制, 则无异于一个为企业签发市场通行证的重要管理机构。企业只有在一个健全高效的运作机制的支撑与维系下, 才可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才能得以延续下去。在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 集团提出改革创新的重点要在企业的三项制度中加大力度, 引入市场化。应当说, 这是河北钢铁集团组建以来在总结多年成败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也是培养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的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 收入能高能低”的动态管理机制是河北钢铁集团体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这个概念, 要让广大职工明白, 就是如何解决分配制度的大锅饭问题, 如何引进市场理念解决分配制度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集团改革发展思路已明, 大政方针既定以后, 能否有一批得力的干部去将其付诸实施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 我们要拓宽用人渠道和资源, 从根本上打破用人界限。用人的市场化体现在破格提拔、队伍的年轻化。更重要的是利用全社会的人才机制和手段把行业最优秀的人才引用到河北钢铁的工作岗位上来。企业中最宝贵的就是人, 而实现用人的市场化, 则是进一步激发企业内部人才的竞争机制, 解决企业发展动力持久性的重要手段。

竞争思想 篇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入发展,通信产业经历了数次重组,已初步形成了当前的竞争格局。当前,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思想保证动力支持,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当前通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对策两个方面浅谈自己的认识。

当前通信企业思政工作的特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由企业走向市场,通信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正在变为今天的买方市场转变,使我们的思政工作的领域也要有两个方面的拓展。首先,企业的职工要直接面向社会上提供产品与服务(如社区客户经理),企业的思政工作也必须跟到社会,通过教育职工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赢得广大客户对中国网通的信赖,以增强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内部的思政工作也必须扩展到每一个部门与岗位,而在企业外部,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搞好对外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企业良好的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的品牌,为企业的产品打开销路。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增多了,难度更大了。一是在竞争环境中,一些职工的思想难以摆脱过去 “独打天下”的影响,有的人甚至对市场竞争持怀疑和抵触情绪,二是企业的风险逐渐增大。竞争必然伴随着风险,因此,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员工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在企业竞争顺利时要顾全大局,在企业出现困难时要与企业共担风险,共渡难关。三是部分职工的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要通过对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来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但与此同时,一些职工的个人利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样就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以致部分职工对改革不理解。这就要求通过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道理讲通,使职工理解和支持改革。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趋向增强了。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商品交换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企业盈利服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增强价值观念,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直接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突出了。在竞争环境下,面对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目标与策略也在不断的调整,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焦点、热点确定思政工作的目标之后,要抓住思政工作的有利时机,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的效率;要用效益观念决定思政工作的取舍,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能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基点上,并且做到每项工作有着落、有效果。

当前企业思政工作的几条思路: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市场观念为先导。在当前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企业的经济目标服务,围绕它去发挥思政工作的优势,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市场观念就是企业思想政汉工作的着力点,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市场观念为先导,才可以使广大职工的基本行为及关心的问题都统一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一根本目标上,才可能使广大职工自觉地把自己和市场或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才可能

使企业的营销管理机制更加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企业才会得以生存于发展。

(二)要适应形势不断探索适合在现代企业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各基层单位在市场竞争中承担的任务不同,思政工作的特点也不同,在竞争条件下,各基层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以丰富实在的活动为依托,让人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本着大家办、大家乐、大家受益的原则,吸引广大职工广泛参与,达到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到实,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要不断更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社会在变化、企业在发展,这其中自始至终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企业思政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去迎接这些新变化。一是要搞好政策法规的宣传,让职工掌握有关的法律知识,使职工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遵守职业道德。二是要围绕最敏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启发和诱导,增强职工面对市场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四)要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素质。企业思想政治干部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要懂得市场经济,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服务。三是要有能增强职工队伍凝聚力的本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凝聚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政工干部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经常研究职工的思想情况,摸清职工的思想脉搏,采取有效的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

(五)要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工具的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努力改进和加强面对教育的同时,要重点发挥现代传播工具的作用,努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开展工作,当前要特别要重视运用互联网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网络是整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热点和答疑点,它可以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制度、经验材料、数据资料等信息在网站发布,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先进典型宣传、调查研究、政策法规宣传和网上征文等。目前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已经成为现实。让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网络“如虎添翼”,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活力。

(六)要重视和加强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着力做好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企业中的青年员工已经成为整个企业的主体,因此重视和加强青年员工的思政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我们要加强企业团组织的建设。使团组织成为企业青年们的思想培训基地、业务锻炼基地、文化传播基地、要培养、选拔、推荐优秀的团员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后备人才和中坚力量,使团组织成为真正的“青年之家”。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了解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与教育工作,保证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日常的生产与服务工作。

解放思想,努力提升学校竞争力 篇3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面对激烈的发展竞争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整体推进、提升学校的竞争力,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体现在办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上,开动脑筋,开阔眼界,用科学的方法思考教育现状,分析对策,谋划未来;体现在对教育体制机制等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的坚决摒弃,有时甚至是伴随着对既得利益的割舍;体现在以更新的角度和更高的视野重新审视教育事业发展条件(如学校设置、办学模式、学校班子建设等),调整学校发展战略,赢得发展主动;体现在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激励成功、宽容失误,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切实解除学校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和搞教育科研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创业者闯关开路、勇创佳绩,真正让解放思想成为推动学校竞争力提升的“助推器”。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教育的变革,主动地去适应、参与教育实践,用我们的热情挖掘我们的智慧,追逐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能。

必须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深刻性,按照《纲要》提出的“先行先试”的精神要求,把思想从陈旧的理论、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改革,敢于尝试,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实现学校的内涵优质发展。

二、突出重点,内涵发展

随着义务教育“两全”的推进和高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地区基础教育的硬件建设完全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因此,教育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教育软实力的竞争。只有增强教育软实力,才能有效提高教育竞争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从主要精力抓“改善办学条件”转变为用更多的时间抓“质量的全面提高”,走内涵发展道路,实现理性办学。

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努力优化师生成长环境。首先要培植学校核心价值文化,外显内化,通过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文化,一所学校应该有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并在制度建设上务求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它是学校软实力增强的见证。要精心设计合理的环境文化,如学生寝室食堂文化、教室辅助室文化、运动场文化、校园绿色文化都要精心设计,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发展需求和成长需要。要着力培植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以良好的教风促学风优良,以良好的学风、教风促校风优良,使良好“三风”正面影响一代代优秀学子茁壮成长。

坚持教学中心,强化质量意识。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教师要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打响品牌。学校要让每一位教师确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认识,要强化质量意识、忧患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生存、质量取胜、质量发展的观念,把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学校应该强化过程管理,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和教学态度等情况,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对教学质量的检查,教学质量分析和教学研讨交流应该常态化。强化教师岗位考核效能,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好的教师作为名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质量意识。学校要提高层次和品位,教师是关键,抓住了教师,也就赢得了主动。学校应当积极搭建平台提携教师成长:一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热切关注每一位学生,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二是学校力创公平、公正、公开氛围,擢用贤良,扶掖新秀;三是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巩固老教师,提升新教师;四是从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入手,充分发挥其学术引

领与示范作用;五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把握课改,提升实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无可辩驳的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谁从一开始就认真实践,反复探索,接受吸纳,谁就赢得了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实效,成为新的教育高地。这也正是新时期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极好的契机,抓住它,就先人一招,快人一步,成为学校发展的亮点。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课程资源观。鼓励教师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角色转变。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改革方面,由终结性评价向重过程评价转变,由单一侧重文化课考试向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考查转变。三是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帮助解决在自主探索知识,合作交流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评价学生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其不断进步。四是促进教师的交流和合作,新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运用集体备课的形式解决课改中的难点,从而使课改工作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竞争思想 篇4

一、竞争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为此, 要敢于竞争, 参与竞争

职校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偏差, 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 有的抱有混的思想, 缺乏上进心, 自由散漫, 表现出安于现状, 不愿意竞争也不善于竞争, 糊里糊涂度过几学年, 这对于他们的将来很不利, 让他们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因而在教学中需要灌输竞争意识, 形成竞争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竞争中一路走过来的, 这竞争有两种:一种是和自然界竞争。原始社会时期,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远古人类创造了工具, 使用了火, 打猎捕鱼, 治服了洪水, 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下来, 后来制造出了青铜器, 创造出了甲骨文, 冶炼出了铁以制造农具, 延伸至天文历法等科技领域的成就, 都是人类与自然界竞争的结果。另一种就是人类之间的竞争。原始社会里部落之间的争斗, 古代社会中各路诸侯的争霸, 延续了几千年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现代社会中的人才招聘、企业营销……这些都是激烈的竞争。正是这种竞争, 通过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推动了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怎样看待这些竞争?这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 树立起敢于承担风险, 敢于参加竞争的意识。参与竞争的双方总是有胜与败、成功与淘汰的, 因此不要怕失败, 不要怕淘汰。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在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的盛大队伍时曾说:“彼可取而代也。” (1) 后来, 他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英勇奋战, 在巨鹿一战中, 他率军破釜沉舟, 获得大胜, 名震诸侯。但是胜与败, 成功与淘汰, 一定条件下会转化。在与刘邦的较量中, 项羽自恃优势, 骄傲自大, 最后落败, 自刎于乌江。而刘邦开始时是弱势, 因他注意收揽民心, 善于用人, 又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 由弱转强, 反败为胜。由此看出, 竞争双方的态势不是一成不变的, 胜与败之间存在着暂时性和互变性, 因此要科学地分析客观情况, 引导学生不仅敢于竞争, 更要善于竞争。

二、竞争不会怜悯弱者,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竞争成败之根本

人与人竞争的胜负取决于个人能力水平的高低, 国与国竞争的胜负取决于生产力 (特别是科学技术) 水平的高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其他成就曾让中国引以为豪, 然而l7世纪以后, 中国逐渐丧失了在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 中西文明的天平开始向另一边倾斜。18世纪60年代, 西方世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带来了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大大促进了工业迅猛发展, 而此时的中国还处于大清帝国的“雍乾盛世”时期, 这个“天朝大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与外界隔绝, 阻断了和西方文明的交流, 固步自封, 停滞不前, 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国家血与火的劫掠。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遭受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的侵略和凌辱, 颜面尽失。在这场血与火的竞争中, 中国因生产力落后、政治腐败、国力日衰屡屡败北, 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竞争是无情的。我们要以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学生:要努力学习, 优化自我, 掌握技术, 发展科技, 壮我国威。l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03年、2005年、2008年中国三次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升天, 显示出中国在东西方的军事科技领域的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圆明园的狼烟再也不会在中华大地上燃起。而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彻底洗刷了一百多年来中国遭受的耻辱。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生产力恢复并发展, 科学技术获得长足进展的成果, 由此可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竞争, 投身社会, 为国争光的激情。当然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时, 也要使学生看到我国自身固有的不足, 感到现实的差距与自己的责任, 使其立足于本专业, 博取众长, 积极吸收先进科技文化, 奋发图强, 努力掌握世界先进的科技, 服务于我们自己的事业。

三、竞争不相信眼泪, “君子当自强不息”———竞争的灵魂

竞争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其间会经历许多曲折、坎坷, 能否适应竞争, 在竞争中获胜, 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面貌投入竞争。中国著名的射击运动员王义夫, 连续参加了六届奥运会。1984年, 当许海峰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时, 他就站在一旁;1988年, 冲金未果;1992年, 32岁的他梦圆巴塞罗那;1996年, 最后一枪把遗憾留在亚特兰大;2000年屈居亚军后没有放弃;2004年, 六朝元老再度夺金, 竞争陪伴了他半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 大批中共党员遭受杀戮, 革命转入低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革命者没有被反革命的恐怖所吓倒, “他们从地下爬起来, 揩干身上的血迹, 掩埋好同志的尸首,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2) , 以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把红旗插上井冈山, 继而插遍全中国。

历史告诉我们, 没有和风细雨的竞争。我们应将传统文化中所述的和仁人志士所体现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理性精神发扬光大, 以此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 培养于逆境中进取的能力, “志, 气之帅也, 将其志, 毋暴其气” (3) 。想想那些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选手们, 哪个不是参与了各种方式的竞争, 经历了多少次的挫折与失败?失败———努力———再失败———再努力, 最终获胜。借这些榜样, 教导学生立足于本专业, 学好相关专业理论, 掌握专业技能, 取得一技之长, 在此基础上, 学习第二、第三专业, 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4) 。

四、优胜劣汰———竞争的必然结果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 每当落后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的时候, 就会引发一场大的社会变革。新兴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力量要革除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 代之以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新旧社会制度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了落后的生产方式, 社会制度也随之改变, 集中在一点上, 就是优胜劣汰。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7、18世纪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 就是这种优胜劣汰作用的反映, 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优胜劣汰不仅作用于社会发展史, 而且作用于现实社会。在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 好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 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新技术, 增强其竞争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劳动者通过竞争上岗, 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因此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充满着竞争, 要了解竞争, 学会竞争, 优化自我, 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修身养性, 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容易导致人们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的, 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思想, 带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难免影响学生, 这时我们应以国情来教育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得以损害和牺牲他人、集体、国家利益为代价促进物质的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西方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强盗式竞争截然不同。西方殖民者大肆侵占、掠夺殖民地, 残酷压迫并杀戳当地人民, 还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等, 其行径带有浓烈的血腥味。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 提倡在法制的前提下开展公平合法的竞争, 共同发展, 反对并惩处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达到不法目的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用优秀的文化传统, 如诚实守信、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等教育学生, 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用优秀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念、性格取向, 如天下为公、先义后利、仁者爱人等陶冶学生。还要培养学生正面的积极的竞争观念, 使其修身养性, 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总之,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 要让学生认识、适应如今的竞争社会, 我们的教学就应当与时代相结合, 与社会相结合, 有机地进行竞争方面的相关教育, 培育学生的竞争观念,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有利于他们走向社会, 有利于他们投身社会, 参与竞争, 公平竞争, 发挥聪明才智,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 要让学生适应这激烈的竞争社会, 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有关竞争方面的思想教育,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市场经济,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郑庆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27—329页.

[2]程树礼, 张可君.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2005, 4, (2) .

竞争思想 篇5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努力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电信垄断局面的打破,电信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全体电信职工都能在挑战面前不退缩、不逃避、勇往直前,以一种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企业将不惧怕任何竞争和挑战,而要做到这一点则离不开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实质就应该是通过这项工作促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提升人的觉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和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众所周知,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作为个体,有多样的需求,有生理的需求,价值认同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等诸多方面,需求得到满足,积极性创造性就会更高。就电信企业而言,员工也存在着各种各样要求。如何将学有所长人员安排到最能发挥其特长并能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的岗位工作,这是每个企业领导者应十分重视的工作,同时也是企业的基础性工作。此外,企业对员工的亲情式的关怀也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必要工作。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的一些细微的工作,如对职工的尊重、关心、爱护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围绕经济中心,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必须坚定不移的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促进这一中心紧张、有序、高效的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合则俱兴,离则双废”,切不可偏废一方。因此必须把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一是按照经济工作需要设立政工组织。做到哪里有经济组织,哪里就有政工组织,哪里有企业职工,哪里就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二是围绕经济工作重点,安排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当企业进行较大决策时,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企业发展,围绕长远利益,对干部职工进行团结奋斗,再展宏图的教育,引导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抓实干,为实现企业新的飞跃发展而统一思想,共同奋斗;当企业面临“资金困难”、“市场困难”、“生存困难”等重重困难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干部职工进行艰苦奋斗、共度难关的教育上,鼓励大家齐心协力,闯出一条生产经营的新路子;当企业遇到突击性任务时,思想政治工作则要把握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行主人翁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以保证生产和其他任务的完成。

竞争思想 篇6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责任;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

一、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的竞争力

自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80年提出竞争理论[1],以五种力量来确定企业在行业中的态势。之后,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核心竞争力(The core of the corporation)的概念[2],表明了三层含义:首先是公司进入特定市场,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最后,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随着新经济[3]的崛起,经济和管理理论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表现三个方面:

(一)企业由资源资本经营向知识资本经营转变

知识产权和知识管理成为管理的核心,企业发展形态也是围绕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造展开,由于知识在管理中呈现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因而传统的业务模式正在被打破。大量如京东、Uber、美团等新兴企业崛起,并迅速成长。

(二)企业由流程管控管理向团队柔性管理转变

为了应对巨变的市场和日新月异的技术,企业从决策到管理、从资源组织到调整,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金字塔式的管理逐步融入了学习型组织,智慧型体系等。以微信开发团队[4]为代表的新管理让业界为之一振。

(三)企业由单纯效率比拼向创新创意比拼转变

考核公司的能力,不再是盈利性的唯一标准来衡量,而是成长性和市场价值等指标变得越来越重要。诸如小米、Airbnb、SpaceX陆金所等独角兽型公司[5]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14年,李克强总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提出,随之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6]中又明确提出,并做了系统阐述,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是体现在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落位于人,就是人的竞争力,以人为本的管理时代真正到来了!

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围绕人开展工作

我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核心就是人文关怀,即对人的生存、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关注和肯定, 是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简而言之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表达得更为具体和完善。

企业的发展,就是人才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帮助职工投入到幸福观的自我建设和幸福事业的自我追求中去。

(一)新经济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建设“心经济”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的经营,改善和提升职工的物质条件,为身心健康、快乐幸福创造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在理想教育和人文关怀上下功夫,保障企业经营迈上新台阶。上服集团的渠道转型,正是用心筑梦,激发团队的梦想,建立“梦想基金”,党政合力,由 “身经济”建设走向“心经济”建设。让职工的活力,传递给合作伙伴,传递给市场,让企业经营的事业得以永续。

(二)“贴心”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贴心必须做到三个“贴”,才能真正做到贴心。

首先,贴心应该表现为贴近心灵。关心职工的冷暖,理解职工的思想,按照中央要求,把“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重要任务。实际工作中,认识到企业转型,首先是职工的思想转型,才能确保工作的有的放矢。

其次,贴心应该表现为贴近生活。了解职工的疾苦,及时排忧解难,不只是体现在物质上,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关怀和温暖,帮助职工消除埋怨和恐惧,确立对生活的信心,通过引导更多关爱身边的人和事,关爱社会的慈善,并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来提升职工对生活的理解和自身修养,从而感悟生活,升华自己。

最后,贴心还要表现为贴近时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贴心,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从语言和语境上打成一片入手,让职工乐观迎接未来、拥抱未来。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管理注入活力

自七十年代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S.M.戴维斯[7]在比较美日两国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差异后明确提出“企业文化”概念以来,一致被公认为企业永续经营的软实力。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制度,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曾精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乃至生存的关键作用。

首先是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企业的创新、奋斗、向上,是一种内在精神的体现,而这种精神正是通过管理层、骨干员工和全体成员的众志成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实现。其次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特点表现为不可为竞争者轻易模仿,甚至不可模仿!正如麦当劳在自己的员工手册里所说的:“竞争者可以模仿我们的产品,但不能模仿员工对麦当劳的自豪”。第三是张驰有度的有效工具,现代企业的柔性管理,自觉性与纪律性的统一,是发挥组织整体能效的必由途径。这些,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用武之地和价值所在。

(一)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引导和改善企业核心价值观塑造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职工必须自觉信奉的理念,体现了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和风貌,它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是大家都行为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保障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不流于形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帮助职工达成共识,升华境界。并确保其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推动企业品牌的自内而外的有效打造

品牌需要打造外在的标识和符号,也要打造职工的行为规范,通过这种努力,实现顾客的认同,社会的认同,从而实现“溢价”,思想政治工作正是通过这种无形投入到有形产出,确立自身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自主创新、服务质量、营销传播等,无不凝聚企业文化建设的烙印,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驾护航,确保这种努力变得持续而有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紧抓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职工的梦想

我们企业转型的一开始,就把梦想的点燃和追逐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也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中取得相当良好的效果,随着十八大的“中国梦”提出,高瞻远瞩地把我们的梦想跳出个人的圈子,有了更宽广的视野,也让职工更有奔头。随着业务的深入,越来越体会到以人为本和梦想格局的重要性,一方面扩大市场规模,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尊重职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营造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让每个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发展和成果,都凝聚着自己的汗水。

(四)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体现党员和骨干的先锋带头作用

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来就不是说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在过去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今的经济建设同样如此!离开了全体职工的努力,任何事业是不可能辉煌,甚至都不可能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党员骨干的带头,是有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已经成为共识,其中企业文化的塑造有着保障和提升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识到。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的探索和实践也有不少,但没有系统和明确提出,这里仅仅是一个探索和实践,可以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中的不可或缺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我相信,当一个经营者,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经营,当一个党的工作者,站在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审视自己的使命,当一个期待有作为的人,站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角度来要求自己角色,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成为工作中得心应手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抓手。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中信出版社,2014.

[2] C. K. Prahalad & Gary Hamel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哈佛管理评论》1990年5-6月合刊.

[3]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首先提出,并刊一组文章.

[4]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失败天才的商业翻身 引自《中国经营网》2014年10月13日.

[5]独角兽时代 《财富》2015年1月.

[6]《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引自百度百科词条.

竞争思想 篇7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体现。它不仅仅标志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还体现着其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能够不断提升这种能力, 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一部分是因为自身问题。价值观是直接影响他们思维的最重要因素, 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现今的大学生受社会的影响广泛, 他们往往过高地评价自身, 要求工作岗位要兼具“体面性”和“高薪性”。

再者就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混日子”是一些学生的主要日常生活, 直接造成他们能力上的不足, 再加上受到一些不良事物的诱惑, 容易“不务正业”。

此外, 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是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打压”。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知识却不能充分地灵活运用, 造成他们思维的定式, 无法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创业制度的不完善使大学生很少有真正的创业机会可以利用。大学生缺乏实践加上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精神的缺失, 直接导致他们的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足。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国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并出台了一些政策,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引领他们到基层、西部地区等,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有利于帮助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手段, 通过该课程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哲学观点,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同时让他们了解国家的时政和社会形势, 培养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做出正确的决定, 从容应对。

2.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着许多实际性的问题, 比如:大学毕业生对专业课程知识掌握得不准确、不具体、不确切, 还有一些文化素质的缺失, 缺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分地高估自身的实力, 以为自己能够创造的价值大于其他人, 不懂得敬业的内涵, 不会协同合作、眼高手低等。还有一些大学生本来有机会可以改变现在的状况, 但是却不愿意“放下身段”, 投身到基层工作中, 足见他们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针对以上问题, 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改变这些错误的观点, 然后再加强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现实, 脱离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毫无意义,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能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培养, 拓宽他们的知识涵盖领域, 将知识变为能力和素质, 教会他们做事, 不断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1.根据实际形势深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 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就要从这方面入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激发人的斗志,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这种能动性是一种主观上的作用力, 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意识或思维。大学生要根据当前的实际形势,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性,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家里的中心, 父母不仅给予过分的溺爱, 还寄予一定的期望, 致使他们行为能力的发展受阻, 精神世界也相对匮乏。没有吃苦的经历, 不能忍受艰难的条件, 遇到挫折就轻言放弃是他们最大的缺点。所以, 要积极鼓励他们到基层去体验生活, 培养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精神, 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等。

3.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做好良好的职业规划

心理教育往往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智力的发展, 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活跃的一分子, 是最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4.尽可能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 对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挖掘深层次的创新能力, 在提高了自身就业竞争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束语

当前, 在高校中加入了一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思想方面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将过高的期望值降到适合自己的程度, 还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正视自己, 利用当前形势做出全面的分析, 使自己掌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所以, 在高校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和较强的责任感, 还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大学生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多,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 探索加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静、李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2]吴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13)

竞争思想 篇8

随着经济的增长, 知识密集型企业在整个经济体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 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会不断下降, 这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观点。带来的结果就是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市场的推动会不断下降。据统计, 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 20多年前可以创造240万个就业岗位, 10年前可以创造120万个, 5年前可以创造100万个, 到了2005年则下降到了80万个左右。中国也符合这个情况, 而且我们还有自己的特殊国情, 整体劳动力过剩严重, 不少用人单位多少还存在着就业歧视政策等等。所以如果说以前的精英式培养的高等教育是卖方市场的话, 现在我们面临的基本上是买方市场, 学生必须接受来自社会最直接的检验。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 如果大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不仅仅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而且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从1999年扩招一来, 我国高校在校生总数已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 000多万人, 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1998年的9.1%上升到22%, 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由2002年的145万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 净增465万。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毕业人数, 加重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和就业难度,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已成不争事实。同时, 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涉及到每位大学生背后的家庭, 更关系到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大学生竞争力也称就业能力, 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 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集中体现和现状标志,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在中外学术研究中, 对就业竞争力的解释多种多样。美国的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进一步讲就是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 实现潜能的自信。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 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北京市大学生就业中心主任任占忠进一步指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学生在校的成绩, 还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或叫生存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1]。

2 大学生就业中的行为状况

从某一届近200人的大学生问卷调查反馈材料看, 在进行“你会参加西部计划吗”的调查中。52.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去西部, 条件太艰苦”, 23.6%的学生表示“找不到工作再去”。统计结果发现, 半数以上的学生是选择“肯定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再去”。在回答“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奉献精神、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这5个素质中, 选择“敬业精神”的占34.5%, 选择“职业精神”的占24.3%, 选择“合作精神”的占19.1%, 选择“奉献精神”的占11.4%, 只有10.6%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同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不满意率较高, 分别为32.8%和38.9%。因此, 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驾驭确实有待加强。毕业大学生中存在的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排斥西部边穷地区的工作等现象, 充分暴露了就业指导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2.1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现实的矛盾

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状况, 既要看到毕业生中愿为祖国建设、民族振兴做作出贡献的主流, 也要看到毕业生中不和谐的支流。当代大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主流的社会意识, 其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对自身的成才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经过多年学习的知识储备, 希望能在理想的岗位实现人生抱负, 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但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媒体的渗入, 又使不少大学生呈现出自我意识浓厚、集体观念淡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明显, 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艰苦创业与安逸享受之间面临抉择的时候, 出现弃理想而择利益, 弃“回报家乡而贪恋城市”, 缺乏斗志, 意志力弱化等现象。这种功利化职业价值趋向, 严重妨碍了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极不利于大学生成就事业。

2.2 就业教育未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近年来,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 教育部将大学生就业确定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 各高校对就业工作也逐步重视起来。然而, 这样重要的、事关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就业教育, 并没有渗透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专业课教学未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 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下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就业教育不足, 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向科学的就业之路;其他公共基础课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样存在与就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就业教育只是大学生临近毕业时才由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兵团式”的报告会, 效果并不理想。正因为就业教育没有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教育, 只是依靠短期培训的方式, 所以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2.3 大学生对就业存在认识偏差

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是花钱买教育, 就业取向上一味追求个人的投资回报, 认为就业只是个人的事情, 与他人和社会无关, 在就业选择上过多考虑个体需要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不能科学的对待自己的文凭和能力, 对到基层、西部就业存在误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大学生走上了就业的独木桥——“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基于这种非理性认识, 一些大学生即使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 也宁愿在大城市“漂着”或干一些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简单体力活。

3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3.1 加强在校低年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对什么是职业、自己目前学习的专业以后主要从事何种职业认识模糊。没有目标的大学一年级, 也是被相当多的学生浪费掉的宝贵一年。这样, 新生入学教育就成了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是学生在今后几年校园生活的基础, 开展得好, 就能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向良性发展, 否则, 大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无所事事。因此, 在新生的入学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正确认识自我[2]。向学生介绍当前就业形势, 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 就业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个体的综合素质。在课程、学校事务、社团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争取在英文、计算机、写作、演讲等技巧方面获得进步;学会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社会上的不同职业。同时, 还可以参考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按照就业、升学、出国、创业等四种类型对新生进行就业趋势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动员学生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发展方向等进行测评, 取得一个可量化的参考依据, 进而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过好大学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关注生活需求, 了解职业发展现状, 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 并制定为实现就业目标的具体可行的方案, 从而促进学生及早树立一种就业竞争意识, 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2 强化在校中年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在此阶段, 着重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完善自己,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加强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第一年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争取保持自己的学习状态;对自己听起来感兴趣的专业和单位进行了解;同时建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的照片信息, 并参加1-2次招聘会;提醒学生有机会可以与正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的人进行交流, 一来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具体情况, 二来了解从事该工作的人的感受。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进一步考察自己的专业偏好。教育学生应多与家长、教师、同学交流讨论;通过自己的能力, 寻找一份有针对性的实习机会, 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为将来求职做好准备。

3.3 促进在校高年级学生就业行为的发生

高年级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 是学生真正找工作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段的主要任务, 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 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 对毕业生提供各种政策指导, 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3]。教育引导学生加快个人社会化进程, 自觉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 抓住机遇, 顺利实现自己的择业目标。教育学生多与有工作经验的师兄、师姐交流, 多与就业指导教师谈心, 积累一定的求职技巧;制作一份令人满意的简历;不辞辛苦地参加招聘会;密切关注各种媒体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总之,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服务。高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点应在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 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 适应社会, 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3.4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就业教育是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储备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培养奉献精神, 灌输就业政策, 训练学生求职面试技巧, 而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 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 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和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4]。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就业教育是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 而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创造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 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是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对岗位的需求, 培养创业能力和精神, 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并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中发 (2004) 16号中指出,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就为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在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才教育[5]。

随着时代的前进, 面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 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所需结合起来,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指导行动, 就业思想观念的进步转变必然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准备和就业行为等发生相应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奉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态度和职业能力, 指导他们采取积极向上的、奉献的、求实的就业行为, 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充分地就业。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增强大学生对生活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理想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 疏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缓解企事业单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供需矛盾, 乃至对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也是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玉辉, 王恒根.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277.

[2]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第1版)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209-211.

[3]任新钢.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工大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第1版) [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340-344.

[4]刘芸.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创新[J].教育探索, 2008 (12) :135-136.

竞争思想 篇9

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解, 简单的讲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两大部分, 其中思想道德品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主核心。政府与学者都意识到, 传统上大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等因素尽管依然重要, 但已不再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充分条件, 大学生的可持续就业竞争力来自于通过不同途径训练和积淀而形成的综合素质。

(一) 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党中央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颁布后, 各地区各部门和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他们耳闻目睹了改革开放的成就, 亲身感受着祖国的发展和进步, 关心改革, 支持改革, 并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 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大学生就业时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愿从基层做起, 眼高手低;求职定位不准确、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诚信意识欠缺、跳槽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职场规划, 盲目从众、不够自信;求职应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缺乏相应的个人修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健康的交往能力和积极的职场配合能力等等。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已走过十年, 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从单纯计算学生就业率到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今后衡量就业工作效果的趋势应该是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在追求高就业率过程中, 突出问题是:相当部分毕业生存在不对口就业, 不能学以致用, 所学专业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实践提高, 岗位稳定期不长, 学生满意度低。在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过程中, 大多数高校采取了开辟新市场、巩固老基地, 定单培养和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专业对口、起薪值合理和岗位稳定的问题,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以往采取的就业工作办法多是从外因入手, 而忽视了从学生就业持续成功发展等内因角度出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正是着眼于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既具备专业技能作为立足某一职业岗位的看家本领, 又兼有在这一岗位提升和发展的学习、协调甚至包括在竞争过程中自我更新的能力。

几年来, 国内高校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 (中青联发[2002]14号) 精神, 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各种方式、途径给予了针对性的拓展训练,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数高校存在工作体系不健全、方案操作不足、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多方面原因, 仍然不是学生选择就业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

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许多脱节的地方。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没有建立在科学化的平台上, 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内外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 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二)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方案

1.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有力保障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优良品德, 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因此, 每一名从事教育的人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 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形成都负有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干队伍是学校的“两课”教师、党政干部、学工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加强主干队伍人员培养与课程建设的同时, 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着力抓好各层次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导向, 完善管理和规章制度, 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和促进大学生成才意识的培养, 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 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注重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培养, 制度监督和管理, 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 加强实践锻炼, 着重领会贯通, 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2) 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组织作用。高校团组织要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做好团干和学生干部的思想培养和锻炼工作, 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 利用好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 选聘思想作风扎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社团指导老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和社团文化活动, 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努力拓展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 将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全程性的就业指导实践中。大学生职业生涯模糊和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在就业指导实践中, 各院系就业指导老师, 围绕每位学生的职业测评和发展报告、专业特点与兴趣爱好等, 进行以人为本的研讨, 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协助配合, 分年级、分专业、分个体地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一全面开展职业测评和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大二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自己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年级时全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就业心态、法律意识、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择业理念和创业精神。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 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相结合, 有效地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2) 强化学生就业素质训练, 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1) 完善大学生就业素质训练体系。在对所处地域、所处行业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素质调研分析基础上, 根据市场对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层次的不同, 创新培养理念, 充分结合学分考核制度, 针对性地制定素质训练计划, 依托各种组织形式、演示和竞技平台, 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并以网络的形式提供测评、展示和宣传。 (2) 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坚持社会实践与在校学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原则, 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 从课程和学分上加以制约, 从管理和制度上完善要求, 探索形式多样、方案灵活的社会实践体系, 重视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探索特色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展现。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行业背景, 结合所处的地缘特点, 提出特色鲜明的目标要求, 通过教师重点指导, 鼓励学生扩大选择面, 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拓展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课程、活动与竞赛中, 有所侧重, 有所闪亮, 有所见长。为学生特色素质的养成构建各种培养和教育平台。 (4)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咨询系统。设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咨询网站, 及时发现和察觉学生不良择业心理, 以辅导员或班主任、学生骨干为主体, 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 促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品质, 优化自己的就业心理, 从而提高社会意识和竞争意识, 努力展示自我, 加强市场竞争的心理准备和训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紧密结合, 需要得到我们各级各部门、高校的长期重视和政策扶持, 只有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才能培养和构筑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组织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社会交际能力、环境适应性等, 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能力和业绩, 获得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从而促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第16号文[K].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竞争思想 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市场竞争,学校文化

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市场意识就是体现经济主体能够积极为可能的交易对象的利益着想,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满足和付费。当代大学生有着扎实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他们是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势必成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拓者和中坚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更好地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推动者。然而,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反映出大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还不够,本文以学生党建为突破口,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促进学生从思想上提高市场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

1 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产业化和后勤社会化的出现,打破了原来高校学生上学不用缴费、毕业不愁分配的局面。学生既要读书,又要考虑毕业去向和物质利益,思想和心理压力增大。应该说,学生已经有了市场竞争意识,在思想教育中我们发现,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按理说,学生党员在高校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由于高校的特殊情况,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对于学生队伍的先进群体,学生党建工作缺少有力的抓手和工作载体,学生党建工作干部难以把学生的党建工作同其他职能部门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在推优、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老师来决定推荐认为符合条件的申请入党同学,这种方式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学生的政治表现、思想觉悟评价的偏差,结果在对党员的考察和发展中出现以偏盖全的现象,影响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有追求党员在学生中的比例、发展人数的倾向,衡量学生党支部工作好坏的标准主要凭发展党员的数量,而对入党前的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不符合中央加强大学生党建的要求。因而,党员群体并没有起到很好的领军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全体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提前让大学生了解市场竞争的思路可行吗?

事实上,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意识行为的影响与此是相类似的。因此,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是可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竞争意识,这就需要学习企业思想。根据高校人才、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将企业化思想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大胆进行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激励机制和制度。当代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群体,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生力军。新的形式下,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大胆地进行创新,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2 以企业竞争文化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文化可以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并把这些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让学生明确一种企业化思想,并将此应用于自身。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遵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在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凝结全校智慧,制定规划。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形成培养特色,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办学之路。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学校办学思路。

企业竞争的立足点在于:首先,要有掌握精湛技艺的工程师——要建立一支学生工作的教师队伍,这个教师队伍要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真正能为党和国家发现和培养党的优秀人才。其次,要有良好的产品模型——根据高校实际,需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队伍。这些党员干部要经过组织部的认真审核、公开选拔产生,同时要对这些干部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再次,保证每一件产品的质量——努力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发展党员时必须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党中央关于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进行,切实做到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对拟发展的对象考察时,既要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也要考察其入党动机、理想信念;既要考察其平时表现,又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全面了解,提高考察发展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最后,要不断进行工作创新。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健全教育保证机制。除了原有的组织生活会制度外,学生党支部要结合工作实际,再建立一些新的制度,进一步实现学生党组织建设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规范性。使学生党员在全体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

企业思想进入高校,就要求加强“生产过程”的经营管理。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决定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赢得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如果把高校与企业相类比,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就是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就是指教育教学过程。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把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来抓,要将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之中。所发展的这些党员不仅具有理论和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与时俱进的党的优秀品质。他们在学生中间通过体现党的先进性和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来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通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在优秀大学生中主动培养发展一批党员,并通过这些党员在各行业发挥积极作用,来影响和带动同行业人员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学生思想工作和党建工作应该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

3 企业思想融入高校教育的原则

市场高度竞争背景下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由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是一般普通本科线下的大学生,有其特殊性,因此,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是社会、学校、家庭多维互动,立体地、多层次地、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各方面需要,尊重、关心、开发他们,启发他们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大学生身上,坚持以人为本,多角度、多视野的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站在世界和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角度认真研究大学生生存、发展需求的新变化、新内容,研究并掌握影响大学生群体和个体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因素,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改变影响群体或个体的思想的内外在因素,从而达到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应然视角——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关键点在于教育者要认识到忽视和淡化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就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途径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出现严重偏差,表现在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上就会出现我们所不需要的至少是思想道德素质上的“畸形人”,从而会在整体上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瘫痪。

市场竞争条件下教育持续的动力一—坚持创新的原则。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必然之意,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和现象是不曾遇见过的,完全照搬照用以前公办学校的成功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这就需要在充分研究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共性和特殊性基础上,从观念、内容、手段、机制等多个方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创新中得到加强和改进,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

4 结语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竞争日趋激烈,要使高校所培育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就有必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明确。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意识行为的影响与此是相类似的。因此,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秦著红.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若干对策[J].理论学刊,2006(11).

[2]赵阳.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江苏高教,2005(4).

竞争思想 篇11

毋庸置疑,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不少大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失业, 他们或者徘徊在考公务员的独木桥上, 或者考研、考博, 逃避现实。殊不知, 博士也有隐居山林者, 也有卖肉者。这里, 我不想对这些个别事件妄加评论, 只想谈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谈谈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意义。

近年, 不少高等院校重专业, 轻思想政治教育, 门门优秀的好学生在自己生活了20年的城市要父亲领着去找应聘单位不说, 在与父亲走散后竟然不知道回家的路, 电话联系到该生的父亲, 该生的父亲只是拜托交警照顾好儿子, 千万别让他走丢了。不是我们的大学生智商不高, 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意识。不难看出, 大学生缺的不是专业知识的灌输, 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曾经有学生问我:“老师, 我们专业毕业后适合找什么工作?”我的回答是:“不是我们专业毕业后适合找什么工作?而是社会需要我们干什么工作?我们不过是以某个专业为基点, 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我们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当中。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如何育人?育人的任务, 不单单是教给他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他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教给他适应社会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也是高校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只有渗透到高校的每个领域, 每个环节, 才能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改变大学生就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 不单指能力和知识, 还包括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目前,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不是因为知识能力不够, 而是因为心理素质不高, 如某招聘单位招聘考试, 问题很简单, 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能对答如流, 然而他们给应聘者的答复是:“回去等通知”。随后, 招聘单位又给每个应聘者发了一封制式函件, 大致内容是:“你的应聘表现很出色, 遗憾的是本公司目前没有适合你的岗位。”结果28位求职者, 其中有26位都把这函件束之高阁, 另谋职位, 只有两位很认真地回复了函件, 表示如有机会成为贵公司的员工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干好工作, 也只有这两位被最终录取。这两位与其说是赢在知识能力上, 不如说是赢在思想品质、心理素质上。综观大学生就业情况,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败在对对方需求认识不足上。如有的招聘单位并不注重学生的专业, 而是注重员工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如一招聘单位复试题目是让应聘者把一堆资料用夹子夹起来, 而这夹子须用双手才能使用, 也就是说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须其他应聘者的协助。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 应注重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供能力保证。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供现实保证

实践证明, 大学生并不缺乏背和记的能力, 缺乏的是实践能力。他们常常是学和用脱节, 不知道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他们对古今中外的课本知识记得很牢靠, 却没有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大学生都学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却不会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 不懂得吃一堑长一智, 就业遇到难题, 不去想办法解决, 而是一味地逃避、埋怨。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 因就业遇到困难就考研, 考研不成就在家等下一年考试, 却不去思考一下如何打开就业尴尬局面, 不去思考是否换个角度就能解决就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就业实践, 必须考虑到大学生一进入岗位就能顶岗做事。而实际工作不是考试, 单有理论知识不够, 学生必须懂得知识转化的重要性, 学会学以致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 观念更新。既然就业也不再是铁饭碗, 那就换个角度, 换种思维方式, 就业不成就创业, 此行业不成就到彼行业试一试, 社会上不乏转行成功人士。马云, 一外语系毕业生, 成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刘一秒, 一美术专业毕业生, 成为演讲高手……。可见, 行业顶级人物, 不见得是专业高手, 高校的大文大理, 不应停留在提法上, 而应渗透到学生的观念中。所有文科大学生都应胜任文员工作, 所有理科大学生都应胜任相关工作。知识是相通的, 高校各学科应互相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单单是品德教育, 更是技能教育、方法教育、思路教育。高校必须运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状态, 适应工作需要。高校教育, 除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之外, 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切改变始于观念的改变。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 应渗透到课堂, 渗透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化, 完成从学校向社会过度的转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有助于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他们就业意识的改变, 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甚至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湘泉,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玉辉、王恒根, 《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上一篇:新农村体育下一篇:短波发射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