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体育

2024-10-17

新农村体育(精选12篇)

新农村体育 篇1

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不仅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向现代化社区的变迁过程中,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的体育发展提供了载体。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体育消费增长的基础性工作。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息息相关,他们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体育的最重要问题是体育人口,体育经费、体育人才、体育运动设施、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服务产业。而新农村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1 . 1 新农村建设方便体育运动的开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人口集中到社区中来,这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发动和推广,社区中的人也就成了潜在的体育人口,为体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体育工作有利于开展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农村中有很多老艺人,他们是发展农村传统体育的宝贵财富,这些技术和文化是我们先辈人在实践中巨剑积累起来的智慧的结晶,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事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 2 新农村建设对场地器材和经费保障方面的政策支持

农村体育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就是经费不足和场地器材相对困乏,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城镇建设体现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小区建设中,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区必然存在大量的体育健身器材。健身长廊,健身路径,健身广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在小区中必然能找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设施的建立,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了使这些体育设施发挥他们的作用,得到正常的维护,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肯定会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政府的支持为体育经费来源以及体育经费的融资提供了保障,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 . 3 新型农村社区化的建设, 滋生了人民对农村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知识在农村比较匮乏,体育运动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干农活就是锻炼身体,做体育运动会被人冷嘲热讽,会被认为“吃饱撑的”根本无用。这种认识观念阻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这个群体对体育和健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作强度的下降,出现了很多由于缺乏正常锻炼而产生的富贵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而在农村主要的锻炼方式就是跑步,广场舞。活动的方式比较单一,能选择的活动项目也比较少。农村体育是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好农村体育对扩大体育市场满足体育需求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农村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有促进作用,同样农村体育的也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宣传发动作用、体现社区功能方面、丰富社区生活、增强新农村内涵等。农村体育有利于体现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2 . 1 农村体育的开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发动

新农村建设开建之初,小农思想、和乡土观念严重的影响着社区建设的进程,新的示范小区和新城镇的建成后,在政府的引导下,社区人民在体育广场翩翩起舞,在先进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尽情的释放着他们的快乐,社区的便利,社区的城市化生活,潜移默化的改造着人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偏见,客关上增强了人民对城镇建设得的积极性,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宣传,有助于减少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错误认识,通过体育媒介可以起到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的作用,对发动广大人们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2 . 2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城镇的内涵, 增添生活色彩有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人文特点和乡土气息,很多体育传统项目为新农村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比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花鼓,在柳林镇申请中心镇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柳林花鼓,降狮舞等一大批民间传统项目,广泛的宣传了柳林的光辉形象,展现柳林镇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这些文化特色大大地增强了新农村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把新农村建设成有文化,有特征,有色彩的城镇做出了很大贡献。

2 . 3 体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为乡村生活增添活力。尤其是集体的运动项目可以增进人民的感情,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可以展现新农村人民的精神风貌,在比赛中宣扬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精神文明进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发展好农村体育事业,利用好体育的社会功能,体育就能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服务。

2 . 4 农村体育经济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国外的体育市场为国民经济贡献值远远高于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体育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市场必然就有需求,农村体育事业的壮大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不同需求必然涌现出来,相应的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定会大幅增加,各种体育运动的技术培训,档次不同的健身指导,人们对运动中寻找快乐促进健康的需求等等。体育丰富了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开发农村体育市场,搞活农村体育经济,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

3 . 1 努力发展农村体育经济产业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体育经济,发展体育市场,也可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资料显示中国有九亿人在农村,但是农村的体育发展却很滞后,农村体育经济同样也存在着很大市场,在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同时,利用农村体育潜藏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拓宽就业途径,利用体育的平台,唱好一场经济发展的大戏。

3 . 2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服务产业

农村体育服务业的现状很薄弱,发展服务业可以解决农村体育服务行业缺失的短板,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体育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的体育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的体育人口数量也在显著地增加。但为农村体育服务的机构可以说少之又少,一方面体育人才大量闲置,很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抛弃专业另奔前程。另一方面,农村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来支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这种状况的发生主要原因还是农村的体育市场还不够强大,当然这种强大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发展体育服务行业也是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3 . 3 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休闲事业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农村休闲体育可以以本地的民土风情,独特风格为特点发展休闲体育经济,例如结合传统体育项目,建设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把体育元素整合到游戏中,使人们在休闲游戏的同时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例如农村体育发展可根据附近地貌地形特点,开发出登山、滑沙、攀岩、激流冲浪、迷宫激战、蹦极、山野马拉松、漂流、马术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吸引远近居民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体验挑战自然、战胜自我的快感,又能加快当地体育设施的健全和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刺激农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增加农民参与体育消费的欲望。农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浓厚,有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可以为农村休闲体育的发展服务。

4 结语

在实现中国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在,农村体育遇上了很好的发展契机,新型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他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同样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好发展好农村体育,让农村体育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人民生活,让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同飞,让中国的体育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之梦跨越。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的体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农村体育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等方法对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下一步农村体育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农村体育,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

新农村体育 篇2

谷涛

体育系03级3班学号031003015

指导教师熊扬名职称讲师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体育得到巨大的发展,但还是处在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要促进其发展应使领导机关提高认识,建立全面基层组织,利用好农村学校,重视宣传,创造条件,保证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新农村;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1前言

我国是农业型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是国民主体,其健康状况决定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关乎国家发展。而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有的医疗卫生条件下,大力提倡参与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呼唤和孕育新的农村体育,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任务、注入新的活力。农村体育的发展必将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手段、提供新载体、贡献新支持。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体育建设必须有所作为。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全国农村体育及四川南端的11个贫困县。

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分析讨论法,归纳法。

3分析与讨论

3.1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建国后的50—60年代初是我国农村体育第一次繁荣期,当时开展农村体育的基本思路是:“服从生产,坚持业余、自愿原则,开展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0多万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约占当时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5%。我国农村体育的第二次繁荣期开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体育更是取得了全面发展。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县级的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占县总数的95%以上,许多乡镇也成立了领导或协调机构”(《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张发强,全国农民体协工作会议,1999年1月26日 北京);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有所改善,“全民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特别是1990年2月开展的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对于广大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质,远离“黄、赌、毒”恶习,抑制“法轮功”侵蚀产生了良好作用,而每两年评比表彰一批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使先进分布在全国广大农村,为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示范、激励和推动作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减少了疾病,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体育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四是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组织网络正在形成,“农村县城镇体育指导站增幅显著,由1995年的10292个增至99531个,增加了8.7倍”(《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张发强);五是农村体育竞争和激励机制更趋完善,为表彰和鼓励农村基层开展群体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从中

央到基层运用竞争激励机制并逐步成为制度,形成一套表彰体系。体育事业的持

续发展,为20世纪末农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所谓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

地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

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汇报工作)。

这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

特征之一,也为建设小康体育增加了难度。

3.2 四川南端的11个贫困县的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就行政区而论,包括宜宾市的宜宾、高县、屏山、珙县、长宁、筠连、兴文

七县,乐山市的沐川、马边两县,泸州市的叙永和古蔺两县。其中叙永、古蔺、兴文为国贫县,其它为省贫县。我们对分布在川南11个贫困县县级领导、科局

级干部、机关一般工作人员、乡镇干部和学校师生五种社会群体,共3106人进

行了调查。

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不够,51.8%的人回答“不了解”,28.9%的回答“听说过”。究其原因,一是贫困地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当地群众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关注不够。80%以上的调查对象所在的单位每年

都要组织1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

叙永、马边等四县均开展了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以传统项目

为主,如兴文苗族的踩山节和挤芦笙活动,马边县彝族的锅庄舞活动。80%的调

查对象能够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健身活动,近一半的家庭每季度有一次户外活

动。从范围上看,参与面较广。但从参与健身活动的频率上看,大部分人未能达

到健身锻炼经常化。

对用于健身活动的经费支出,家庭拥有的健身器材、报刊图书三个问题的调

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在健身方面都有所投入,但投入的平均水平普遍较

低。支出水平在1%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63.2%。这与个人经济收入偏低,消

费观念的陈旧,相关书刊和健身器材的价格、质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学校体育现存问题中,最需迫切解决的是经费投入。调研中许多有识之士谈

到,贫困县的学校体育虽然有传统项目的优异成绩,达标率在上升,但总体上处

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的压力,经费的短缺,场地器材的困难,师资的缺乏。

3.3领导机关提高认识

3.3.1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多无化体育服务体系,认真研究制定城乡统筹

兼顾体育发展政策和规划。

3.3.2 认清农村体育重点是乡镇,抓住县城,中心镇实现农村体育突破,党的十

六大部署“全面分设小康社会新农村”战略后的20年里,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

性发展,乡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78年镇约2170个,2001年增至20364个,目前乡镇社区构成农村社会基础,迅速发展的小城镇创造了大约1/4的国民生产

总值,因此,认清乡镇为重点,将对农村体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3.3 理清县、乡二级事权,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

干意见》要求乡镇政府,应承担起地方体育事业建设,与现行法规相抵触,应清

理关系以免执行中造成混乱。

3.4建立健全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制订适应农村现实的措施,如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村

委会是直接领导农村体育的基层组织,又掌管本村经济事务,因此,建立健全村

委会,发挥其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并明确职能,责任、意义重大,引导扶持农村基层文体专业户。农村基层文体专业户是新兴的农村自发组织,由个人出资,满足农民文化体育要求,解决政府相关供给不足的一种全新服务形式,可以是村里提供场所,专业户提供资金的联合形式,或专业户自己投资场场,器材的自办形式,事实证明起到了普遍的作用。

3.5解决场地师资

利用农村学校最大限度地解决场地师资问题(1)利用场地:目前全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3.8个,中学1.3个,“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1989年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在贫困地区投资助建设,希望小学,11000余所,这将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最稳定的场地来源。(2)利用体育师资,“九五”以来,有数百万农村民办教师经过培训和资格认定重新上岗,农村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是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最现实的师资来源。

3.6重视宣传

重视宣传,提高农村人口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认识,从根本上激发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才有为农村体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3.7创造条件,保证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政府各职权部门要鼓励农村体育向纵深发展,解决设施问题,提供健身服务指导,大大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将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了“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主题口号,并确定了以“体育三下乡”为主题活动。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并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基于这些认识,从农村体育发展状况、机遇挑战、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经济滞后,经费短缺,是导致农村体育设施匾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4.1.2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生活。

4.1.3 农村群众体育工作落后,农民对体育的错误认识是影响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1.4体育设施的匾乏,体育师资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受制约,势必影响国家整体农村体育的发展。

4.1.5创造条件,保证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现代农民已经认识到体力运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他们渴望,到场馆中健身,渴望拥有健康,享受生活,体育在农村中充满生机,只要保持蓬勃的发展趋势,我国民国体质水平会有一个巨大飞跃,这将为我国经济更快速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4.2 建议

4.2.1体育建设是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本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

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发展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2.2新农村体育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特色性、普及性缺乏,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如果体育建设这颗“螺丝钉”没拧好,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进度,缺少体育这一环节的完美,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和谐。

4.2.3新农村体育建设形式要多元

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可以出优势,出效率,唯有特色之树常青。新农村体育建设走特色促普及、特色促发展之路。植根乡情,培育农村体育新特色。

我省农村的类型颇多,有平原型、丘陵型、水乡型、少数民族型和城郊结合型等等。2003年和2005年,省体育局组织开展了两次体育特色乡镇的评选活动,培育并涌现出了一批体育特色乡镇,像荆州龙舟之乡、咸宁象棋之乡、襄樊自行车运动之乡、宜昌巴山舞之乡、十堰登山运动之乡等,发挥出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2.4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嫁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

可以考虑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结合起来;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与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结合起来;将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与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环境的优化以及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功能、服务水平和对游客的吸引力结合起来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一篇大而重要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研究,着手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发强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少量,全国农民体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1-1.26

(2)陈立 树立科学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发展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2004—2.27.(3)裴立新我国农村体育发展问题思考,中国体育报2004.6.24。

(4)马艺华体育在农村充满生机,中国体育报2004-5-13。

(5)曹或西部农民渴求“体育开发”中国体育报2005-8-1

(6)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全国体育发展论文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国家教委农村教育综合办公室〈农村教育改革大思路〉1998

(8)邵华,顾美容,张燕,“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1996

(9)康辉兵“南方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分析”1998

新农村体育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体育 服务体系 建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和农村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提升农村体育发展水平,必须构建完善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然而,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变迁时期,各项制度规范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基本制度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健全,影响了农村体育水平的提高,进而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建国初期,根据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实行了农村支持城市的战略决策,导致农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农村市场化的改革逐渐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在統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政策引导下,中央开始对农村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使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倾斜不断向农村调整,进而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中央和政府加大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必然会带来对农村体育领域投入的增加。

新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提高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其主要任务是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健身器材、活动场所、组织机构等,以丰富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依托农村的体育设施,由政府提供给农村的广大农民的公共体育产品和公共体育活动的整个服务系统。[1]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无论是农村体育场地和体育基础设施,还是农民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组成化程度,都远远无法满足发展农村体育的需要。

随着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对农村政策的倾斜以及资金投入力度的多,对体育领域的投入也会稳步增加,因此,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也会随之逐步完善。农村体育是群众性体育,群众性体育属于公益事业,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作为公益事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离不开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主导地位。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启动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契机,为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在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构建我国完善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二、剖析当前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改革和发展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以满足农民健身、娱乐、休闲、教育等公共需要而建构的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系统,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最初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已经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1)政府对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改革内容的单一及改革效应的滞后。农村体育经济服务体系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把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部分公共部门也相继开始探索各自领域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关问题。[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是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体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改革成为新时期政府必须作为的基本任务。但是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所提供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体育服务内容单一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的滞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体育设施、体育场所、体育组织、体育政策法规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框架系统。而当前我国政府提供给农民的大多仅仅是体育设施和体育场所的服务,有些欠发达地区甚至连这些基本设施都不能享有。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改革都相对滞后,而体育领域的改革又明显滞后于其他领域的改革。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内容的单一和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改革的滞后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相适应,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淡漠造成对农村体育服务体系需求不足。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完全取决于政府组织的偏好,特别是我国受传统公共管理体制影响较深,政府的“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服务意识淡漠,这就必然会导致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不足或公共服务质量低下。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逐步转变,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体育服务领域提供的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活动服务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农村政府组织改革的滞后,存在着制度和政策上的不配套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对农民的体育需求缺乏积极回应,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民在体育观念上本来就存在偏差,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一种玩闹,甚至错误地认为生产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再加上没有政府组织的有效引导和宣传,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基层体育工作者参与工作,农民作为主体参与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破坏。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同程度和参与程度,而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意识淡漠,参与主体的缺失必然会造成对农村体育服务体系需求的不足,也从而阻碍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束缚着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建国初期,由于受当时国情的影响,实行农村支持城市的战略决策,导致形成了城乡差异的二元经济结构。虽然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引导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缩小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差距,但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依然是本质的。我国当前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农村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不平等上,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城市水平,农村体育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城乡分治”体制严重影响着农村体育经费和公共设施投入,各种体育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农村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和各种配套措施远远落后于城市。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村经济较为落后,严重束缚了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建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近9亿人,忽视农村居民就等于忽视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国家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贯彻落实过程中,没有农村居民的参与是不可能真正达到全面健身目标的。当前我国农村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这个历史契机,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全面的体育发展观,建构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农村体育发展问题。

(1)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践,完善和丰富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内容。从宏观上讲,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由组织管理系统、物质保障系统、活动竞赛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科学指导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体质评价系统、健身产业系统、评估表彰系统等构成。[3]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内容仅仅是简单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在有些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根本就没有体育场地,农民也没有使用过公共体育器材,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系统、评价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等更是空泛之谈,这与我国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包含的内容是完全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工程,农村体育发展必須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促进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有序建设与科学发展。

(2)利用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唤起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型农民”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广大农村居民更加强烈地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的体育认同程度和参与程度、生活质量的提高幅度、农村社区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速度,都决定着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成与败,其中农村居民的体育认同程度和参与程度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4]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和各社会组织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完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

(3)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体制性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体系严重不均衡。随着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生活逐渐富裕,但精神文化生活仍然相对贫乏,体育健身观念更是滞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无疑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预设了种种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体育领域的改革,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加快建立均等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使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体育服务体系。

农村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5]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契机,构建一套完整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完成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泽群,齐立斌.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高金龙,汪晓莺.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之魂[J].农业考古,2006,(3).

[3]鲍明晓.经济学视野中群众体育[C].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研究,2005.

[4]王海宏,杨建国王剑,胡强,李新生.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J].天中学刊,2009,(2).

[5]李艳.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作者简介:

新农村体育 篇4

一、终身体育的含义和特征

终身体育是在体育改革中形成的, 它的含义包括:在生命过程中进行体育活动, 并进行终身性的锻炼, 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指导下, 将体育锻炼作为目标在生活中参加体育锻炼。并坚持使之产生效果。现代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锻炼, 使之成为了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中的不同发展时期, 如幼年、青年、中年、老年都要求终身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终身体育的组织体系。

二、农村初中生终身体育智慧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锻炼应伴随人的一生, 其中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学校体育对于终身体育的实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的身体正处在发育的旺盛时期, 因此就需要科学的锻炼方法, 促进身体的良好发展。为以后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初中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健康新课标决定了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初中体育教育要顺应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适应新的要求, 加强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育。

(二) 由于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意识不够, 不能长久坚持体育锻炼,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中学体育教育中, 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 不能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 终身体育更是如此。意志比较薄弱、怕苦、怕累、很容易就产生懈怠心理, 不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也会影响到终身体育锻炼意志的形成。

(三) 中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终身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过度作用。在学校中, 体育教育是个体接受体育教育最为系统、最为规范的教育, 对于个体运动的兴趣的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终身体育教育中, 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举重若轻。朗格朗说过:“如果将学校体育看作无足轻重的事, 不重视学校体育, 那么, 学生进入成年以后, 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看成学校这一段的事, 那么, 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

三、追求农村初中体育智慧教学的新途径

(一) 加强理论教育, 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1.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加强体育锻炼能够使肌体保持良好的状态, 减少疾病的产生。中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就能保证健康的身体。只有使学生明确了体育对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才能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2.进行科学锻炼。

教师要对学生锻炼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讲解和指导, 将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让学生从根本思想上对体育锻炼进行认识。

(二)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十分重要, 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利用比赛的竞争性特点和学生的好胜心来促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也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例如, 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等。在校园内营造体育分为,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三)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增加课程的乐趣

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示范、多媒体等多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兴趣, 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教学方法中要注意:在围绕教材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对教材进行学习和研究, 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对体育产生兴趣。

(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是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利用教学中的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随时随地进行体育锻炼。注重对学生锻炼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把握运动次数、时间和强度, 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四、结束语

加强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教师应培养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中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然而在学校中由于受其他课程的影响, 体育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体育课中, 体育教师应当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到体育的价值和锻炼身体的方法, 使学生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培养终身体育的学习智慧。

关键词:终身体育,智慧教学,新追求

参考文献

[1]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

[2]刘伟.终身体育简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 (2) .

[3]王锦山.自主锻炼的教学研究[J].中国学校教育, 2001, (1) .

新农村体育 篇5

摘要:针对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新思路,提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 体育文化 策略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 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 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 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 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 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 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 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参考文献:

如何推进新农村群众体育发展 篇6

关键词:新农村;群众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84-01

新农村学校体育列入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但新农村群众体育工作难进和发展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增强全民健身服务功能,推进新农村群众体育科学发展,涉及到社会群众体育的目标和諸多因素,现将有关思考阐述如下与同仁商榷。

一、新农村群众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忽视新农村群众体育的功能。

广大乡镇和新农村,因乡镇的差别,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同。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新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新农村群众体育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经济第一”、“享受第一”的小农思想。

2、新农村观念的落后。

学校体育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群众体育他也据有同样的作用。体育共同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观念的滞后。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个体或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

4、新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

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新农村小学,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答理意识。

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城镇和新农村群众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

我国广大新农村集体财力不足,体育辅导员紧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新农村群众体育辅导员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指导群众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新农村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

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新农村群众体育必须同现代社会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新农村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意识。

2、加强乡村文化站培训学习。

多培养一些体育辅导员,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真正全面贯彻教行方针,这是解决新农村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3、加强对学生体育的教育。

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做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

4、把新农村群众体育纳入教育发展战略。

列入乡村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经济评价的不良倾向,加强新农村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新农村体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的新农村体育发展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新农村体育辅导队伍的建设。

(1)动员鼓励体育爱好者积极学习,不断充实辅导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2)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期定点辅导,建立乡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辅导教师工作水平。(3)加强兼职体育辅导教师们的培训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4)关心广大新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辅导员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辅导教师的劳动,或调动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极性下乡做专题讲座或指导。

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挤的建设,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村集体、上级、群众三方共同解决,同时争取社会赞助,从多方面解决。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提供新农村体育的业余训练的必备设施。

新农村体育 篇7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事业,农村经济

一、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内涵

根据有关学者对体育事业内涵的界定, 体育事业可以分为广义的体育事业和狭义的体育事业。广义的体育事业是指体育事业已成为“人们从事的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的活动”;广义的体育事业不涉及这些体育事业单位及其活动的经济性质, 不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体育事业单位, 还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体育事业单位, 都属于广义的体育事业的范畴。狭义的体育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财政支出的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体育事业单位, 是广义的体育事业的一部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事业工作的意见》中对体育事业工作的论述, 不难看出, 相关政府部门认为体育事业主要包括竞技体育事业、群众体育事业和体育事业产业三大部分。结合该体育事业“三分说”, 本文认为, 体育事业主要由竞技体育事业、群众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事业、体育 (事业) 产业四个部分组成。新农村体育事业实质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体育事业的简称, 它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 广大农民为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 在农闲或劳作休息时所开展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体育事业娱乐活动;是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事业活动;其发展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 并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与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经济相协调的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 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农村体育是一项农民群众喜爱、发展迅速的农村社会事业, 是农村群众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象征, 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必将导致广大农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 越来越迫切。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 面对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 近年来农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所增加, 这些均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育事业作为一项公共投资, 体育的投资效益主要以隐性的方式缓慢而持久地释放出来, 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农村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 减少农村居民的发病率, 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减少医疗开支, 从而间接创造社会财富。从此观点出发,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和发展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

(二) 农村体育事业拉动农村体育消费, 推动产业发展

从我国农村发展历史来看, 受地理环境、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农村人群体育消费意识淡漠, 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从理论上讲, 消费人口的规模决定着体育市场的规模。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 也就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随着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推进, 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我国农民的体育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体育观念的改变加之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会大大推动新农村体育消费的市场发展。同时, 体育消费是一种发展型和享受性消费。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也将激发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欲望。因此, 体育消费的扩大, 将推动新农村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约着农村体育经费投入水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体育消费水平。调查表明,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体育发展水平, 经济状况决定着农民的体育需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也造就了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目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江浙发达地区的农村, 从经济基础、个人意识到经济、社会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 已经变成一个开放性城乡融合的社会, 体育发展很快, 体育设施条件甚至超过了城市社区。经济的振兴、农民劳动条件的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 使得富裕农民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内生性的需求, 体育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的重要活动内容和形式, 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开始从政府主导型向自发型转变。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开始从“劳动替代型”向“健康娱乐型、人际关系型”等多元方向转变。然而, 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经济的发展滞后, 农村体育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有些地区, 农民早有健身需求, 但客观条件迟迟不能跟进, 需求难以得到基本满足;有的地区, 农民体质健康状况欠佳, 却未意识到对锻炼的需求。

(四) 农民低收入水平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体育是增强人民健康、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形象的一项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相应加大了对城市体育的投资, 城市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可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 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较平稳的发展势头, 但是发展很不平衡。

从总体上讲, 在占我国多数人口的农村, 平均经济水平依然很低。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城市下岗潮流的影响下, 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增幅随之下降, 一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位居温饱线上的农民不可能去进行体育活动。当然, 并不是一切体育活动都需要资金消费, 正是这样, 农民的体育消费层次也就被限制在很低的层次了, 体育消费水平本身就是判断体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 体育的发展也相对较低, 虽然在校学生有相应的体育课, 但是由于当地经济水平限制, 不可能为学校拨出宽裕的资金, 用在体育设施上的投入就更少了, 在校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重, 不可能从学生身上筹集资金来建设体育设施。

由于农村缺乏有效的保障, 所以农民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时间不停的劳动来增加家庭收入, 至于体育, 对他们来说便成了一种奢侈品。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之间的差别也很大。在我国南部和东部地区,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许多发展较好的农民有一些闲暇时间, 娱乐范围相当有限, 他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时间反而又投入到市场活动中, 以提高收入, 能够把体育作为生活必需的还很少。打牌、下棋、搓麻将也算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 但在某些地方却使其成为了赌博的消极行为, 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忙于解决温饱问题, 更不可能谈体育消费了。

三、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地方体育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是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化, 农村体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 各种“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是不断健全法制。为此, 应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前提, 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和运行秩序, 明确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在发展体育事业和参与体育活动方面的基本权力、责任和义务。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治体”, 强化体育执法和执法监督检查, 完善体育执法监督体系, 严格执法程序, 把《体育法》和各项体育法规落到实处。为了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步伐,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为此, 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规定》加强农村体育法规建设, 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 如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农村体育经费及建设资金的配套与管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骨干的培训与管理以及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立法都应加快研究, 使农村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普及化的方向良性发展。广泛开展体育法规的宣传, 创造良好的体育法制环境。以《宪法》为指导, 以《体育法》为龙头, 以行政法规为骨干, 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基础, 建立结构合理、层次衔接有序的体育法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执法监督及法律服务体系, 探索并逐步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又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法律体系, 使群众体育工作全面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 合理引导农村体育事业产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 自然条件复杂, 加之改革开放程度不一, 边远地区与郊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即使在同一省市、县、乡内, 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一样, 因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产业在形式上必须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

首先, 因地制宜, 开展野外体育事业产业等特色项目。现代社会, 体育事业参与的场所出现了新趋向, 向自然挑战和在健身中享乐已成为一种时尚。于是, 野外体育事业便逐渐盛行, 与之对应的野外体育事业产业也呈现了勃勃生机。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 各地区、社区和郊区农村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 开发出登山、滑沙、攀岩、激流冲浪、蹦极、高山险走、山野马拉松、漂流等项目, 吸引城市居民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 体验挑战自然, 战胜自己的满足感, 又能加快当地体育事业附属设施的健全, 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 从而通过农村居民的参与组织, 广大城市居民的参与, 加速体育事业产业更全面的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增加农民的收入, 从而提高农民参与体育事业消费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农民的体育事业消费需求, 增加农民参与体育事业消费的欲望。其次, 拉动体育事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是开发体育事业产业的宝贵资源, 由于郊区处于城市和农村的接合部, 在地理位置上更适合城市群体的各种休闲消费, 因此结合自身的人文、自然条件同时形成健身娱乐、竞技表演和体育事业旅游等娱乐形式充分发展有特色的体育事业产业。与农业生产特点相结合, 灵活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等实际困难。因此, 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利用节日 (如元旦、春节、五四、端午、十一) 开展体育事业比赛和表演活动。活动和比赛项目也应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为主, 比如舞龙舞狮、龙舟、拔河、棋类等等, 在一些软硬件较好的乡镇, 可以逐步推广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加大经费投入, 多方筹措资金, 不拘一格培育农村体育事业市场。

(三) 加强体育事业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农村中发展体育事业, 最大的困难就是农民的健身意识尚不成熟、完善, 大部分人希望了解怎样进行科学锻炼, 怎样提高竞技水平。农村地区居民多、人员分散、需求多样化等特点, 仅靠乡镇极少数的体育事业专职人员开展体育事业指导工作是不现实的, 因此加强体育事业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体育事业主管部门应利用农闲时节开设体育事业指导员培训班, 培养农村体育事业骨干、体育事业指导员和积极分子, 真正起到指导农村地区能经常性地开展体育事业活动, 宣传体育事业科学知识, 传授体育技能, 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 引导群众进行合理的体育事业消费, 提高体育事业骨干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充分发挥其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政府还应调配退役运动员, 引导和鼓励高校体育事业教育专业大学生到乡镇等基层组织就业, 可利用工作之余从事农村体育事业健身指导员工作, 进一步充实农村体育事业指导员队伍。做到村村有指导员, 村村有健身点, 实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化、网络化、科学化, 逐步扩大农村体育事业人口。

(四) 加强宣传工作, 增强农民体育事业意识, 引导体育事业行为消费多元化

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 进一步转变农民的健身观念。近年来,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民进城打工, 农民的收入、经济状况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变, 农民的社会地位、人口素质、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 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 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 农民的闲暇时间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多, 这使得农民在财力和时间上具备了追求物质消费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农村居民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逐渐改变, 农民的体育事业意识和对体育事业的价值认识将与现阶段的城市居民接近和靠拢。农民市民化后所具有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联结效应及融合效应将为进一步普及农村体育事业, 扩大农村体育事业人口发挥重要作用。

1.加大对新体育、新生活和全民健身的宣传。

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 如广播电台、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讲座、宣传栏等进行宣传, 使人们意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 体育普及程度的高低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讲究科学, 健康投资和健身消费成为富裕家庭生活支出的一部分。

2.促进农村各类性质健身服务业的发展。

发展农村健身服务业仅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因此引入民间资本、发展多种性质的健身服务业对农村体育无疑是一种补充和促进, 以满足农村农民的体育需求。地方政府可在土地使用、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 并对企业的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服务, 使其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从而为农民提供各种公益、无偿的或低偿的、有偿的健身、康复、休闲、娱乐等体育活动。

3.建立和规范农村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市场。

要建立农村体育健身服务的信息发布制度, 为市场和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 同时规范各种健身从业资格和各种服务标准, 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健身服务, 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信息。

(五) 积极促进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近年来, “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资和政策保护鼓励的力度, 逐步缩小了地区间的差距。如果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了, 他们就会渐渐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并参加体育事业锻炼, 最终使农村体育事业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

经济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经济状况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制约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生产的现代化, 农村的体育事业市场将会打开发展之门, 要彻底解放思想, 想方设法, 积极提倡、鼓励和扶持农村体育事业个体、专业户和社会组织, 指导、协助其成型和有序发展, 普遍形成农村体育事业“市场”内多方受益的局面。体育事业消费结构、需求层次等都会发生本质的改变。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扩大农民的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 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

[本文系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G200806)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1532217)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曹军, 于军, 陈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6) .

[2]陈斐, 康松.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对策[J].求实, 2006 (2) :83~85.

[3]陈梦周, 吕明元, 李实.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5 (4) :66-70.

[4]陈源.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J].行政与法, 2004 (8) :20-23.

[5]刘志民.丁燕华.我国小城镇体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事业科技, 2003 (9) .

[6]李留东, 张文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发展农村体育的几点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15-17.

[7]李继伟.高希彬.体育事业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11) :20-23.

新农村体育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文献综述

本研究利用CNKI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平台,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数据库、全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范围内, 截止到2 0 1 1年1 2月, 以“农村体育、新农村建设”为主题, 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共359篇;并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对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体育发展史研究

对农村体育发展史的研究, 是我们认识农村体育的前提, 只有了解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 才能更好的认识当前农村体育所处的发展阶段, 才能把握农村体育今后发展的方向。当下对农村体育发展史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三者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前三个阶段都趋于一致, 只是在第三个阶段的表述上, 卢文云与李会增所提炼的“兴盛”发展阶段中的引号涵义, 与夏成前笔下“浮与沉”中浮沉辨证都异曲同工的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特点。三者在阶段划分的差异之处在第四阶段, 卢文云与李会增二者以1992年为划分四、五阶段的时间节点, 而夏成前等以1985年为划分的时间节点, 前两位选择1992年的依据皆为“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我国体育事业也全面进入发展阶段。”后者划分依据是1984年12月20日, 国家体委颁布《关于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中提到:“优先发展经济比较富裕和体育基础较好的乡镇体育, 是带动和加快全县体育工作前进步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发展, 也必然带来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2 农村体育的理论研究

文章《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4], 中指出, “农村体育弱”是在“物质文化范畴”与“制度文化范畴”上进行的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事实判断。农村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某些“弱中之强”也同样能够得到证实。作者研究指出:能否充分利用农村体育的现存优势来逐步解决农村体育所蕴含的诸多问题,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确立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找准农村体育与文化的契合点、实施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区域体育协调战略等有关措施。天津体院的马桂霞从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角度[5]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经济要发展、思想观念要转变、管理和社会指导工作要提高、学校教育要加强。

3 农村体育的功能研究

农村群众体育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是获得学者们普遍认可的。近年来对于农村体育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也有所阐述。如《全民健身纲要》中明确提出, “……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6]。农村体育可以大大促进和提高亿万农民的体质, 更大的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力;农村体育能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农村体育可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周志俊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74.5%的人认为体育有健身功能、57.9%的人认为有医疗卫生功能、57.3%的人认为有政治功能、50.7%的人认为有娱乐功能[7]。夏洁的《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文研究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始终是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里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具体形势, 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即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生活奔小康, 身体要健康”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农民参与健身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构建全新的农村体育体系, 也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开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8]。

4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一文, 作者王健等人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现阶段的农村体育,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体育”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研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于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必要性体现在:发展新农村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主体因素、政府投入力度因素、农民文化素质及农村贫困文化因素等。针对上述的制约因素, 作者提出相关的措施:大力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要建立农村体育长期发展的有效的机制, 另外还要多方面培育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等[9]。周卫东在《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研究表明:农民健身的思想意识淡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简陋或缺乏、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力度不足等等都是制约江苏北部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推进苏北农村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是:一是强化农民体育健身的意识;二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三是要多方面多渠道筹集体育活动经费;四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育法规体系;五要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10]。

5 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情况;农村学校体育课课程设置、教学、教材方面;农村学生身体素质基本状况和体育观念;农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配备情况等。王保亮在《新形势下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11]中指出: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更应该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以文献资料为基础,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并进一步提出要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要切入点, 加快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6 结语

由于前人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他们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认识也必然带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意境。现在我们站在新世纪的2012年能更清楚的认清农村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结合表1农村体育研究的成果分析, 可见夏成前的划分更具有体育特征。然李会增第六阶段的划分, 在今天得到验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卢文云, 熊晓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4) :455~457.

[2]李会增, 赵晓红, 王向东, 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 (4) :3~9.

[3]夏成前, 田雨普.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J].体育科学, 2007, 27 (10) :32~39.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0 (6) :14~19.

[5]马桂霞.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村体育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3 (1) :31~35.

[6]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6:151~158.

[7]周志俊.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28~29.

[8]夏洁.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达州新论, 2007 (2) :41~43.

[9]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21~26.

[10]周卫东.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纪桥, 2007 (12) :153~154.

发展农村体育运动新举措 篇9

一、积极宣传新农村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目前农民对《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知之甚少。显然, 要开展好新农村群众体育运动, 必须宣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宣传群众体育的重要性。新农村群众体育的宣传工作应由村委会牵头, 具体由村负责文化的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调进行。

有的农民会说:“干活就当是体育活动了”“在农村你当是在城市, 农民还用得着体育锻炼?”……事实上, “干活儿不能代替体育活动, 这是两回事”, 例如:体育锻炼对人的体质、体能、体形塑造都有益处, 而干农活有时反倒会造成肢体弯曲, 带来病痛等等。造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很少接触体育活动。因此, 新农村体育宣传工作应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应充分发挥宣传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等的作用。

二、组建一支群众体育骨干队伍

长期以来, 农村群众体育缺少稳定的组织形式, 只是自发性举办一些比赛,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 迫切需要探索一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群众体育的新路子, 加强乡镇群众体育的组织领导工作。

首先, 要成立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组, 具体负责农村群众体育的开展。其成员由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体育工作组成。其职责主要是宣传、计划、指导、组织、评比等工作。

其次, 要建立一支农村群众体育骨干队伍。要求每个自然组都要培养体育骨干, 使骨干和体育指导员组成必要的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以骨干带动群众, 以网络联系群众。

再者, 可以考虑建立新农村群众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的经费主要来源是俱乐部成员交纳的会费、社会赞助。工作人员绝大部分应是兼职的, 不索取报酬的志愿者, 有些工作可由会员轮流担任。一般俱乐部的人数不多, 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 以便于开展活动。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群众体育活动

体育健身活动广泛走进群众生活, 爱好体育、参与锻炼的人群大幅增长, 体育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开展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活动, 举办农民运动会, 广泛开展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 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目前, 农村的群众体育活动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较少、不够经常等问题。可采取各种跨村联赛、友谊赛等, 内容也不仅局限于田径、篮球等, 应增添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一些民间体育游乐活动。开展农村群众体育运动。

同时, 应呼吁全社会来共同关心乡镇体育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农村群众提供必要的、合适的体育娱乐场所。在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上, 应从实际出发, 努力做到规模适当、功能齐全, 便于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四、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增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是体育运动的必要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虽然体育设施已在加快建设,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迫切, 还不能满足农民的体育运动需求。政府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一些乡村可提供锻炼的体育设施短缺, 农村体育成为群体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是, 农民可以就地取材, 变废为宝。大家群策群力自制教具, 如:小凳子、橡皮筋、废扫帚、橡胶管、废旧轮胎等都是可以巧用的体育器材资源。

1. 巧用桌凳做器材。

把家已经坏了的桌凳进行修补, 截成高低不等、大小宽窄不一的器材, 作为山羊、木马、体操凳、杠铃卧推桌和游戏器材等。如:利用凳子做游戏, 单人双臂夹凳、双人协力抬凳接力, 一手托凳比谁走得更稳, 用凳进行组画、组字比赛。也可用凳子做标志, 用凳子间隔摆成跑道, 做直线跑、曲线跑、加速跑等活动。凳子还能放在跑道中间做障碍物进行跳、钻、绕等活动。用桌凳做各种压腿、踢腿和腰腹肌练习。双手撑桌凳, 做高、低姿俯卧撑等。当然木马、山羊等项目按其动作要领照样可以进行。

2. 巧用轮胎做器材。

农家院里大多数都有废弃了的架子车和自行车内胎, 可用来裁制橡皮筋。学习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的疾跑时, 有些农民在起跑后会过早抬起上体, 为弥补这一不足, 可在起跑线前5米、10米、15米处依次由低到高横置三根橡皮筋, 让练习者从橡皮筋下面跑过。初学跨栏时, 用橡皮筋代替栏板, 能消除初学者的胆怯心理。跳高时用橡皮筋代替横杆做练习, 能节省拾、搁杆时间, 提高练习密度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 篇10

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中央重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重大,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体育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本文围绕着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

2 概念的界定

2.1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较前一时期更为文明进步的社会现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应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2.2 体育文化的定义

体育文化是指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次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内容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它是渗透到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类型,建设现代体育文化已成为建设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3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3.1 新农村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等多方面内容。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因此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基层民主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民主自治,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来,也才能体现出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性质来。

3.2 新农村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具有综合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村镇建设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建设问题,而是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在内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这种综合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是党在农村广泛设立的基层组织和广大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和行动。二是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人们无不期望“和”。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三是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四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

3.3 新农村是一个阶段性概念,具有动态性

新农村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所以其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每一阶段都有它发展的艰辛历程。

4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现状的分析

4.1 体育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没有形成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文化建设是其中之一。《决定》指出: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农村卫生、体育事业,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任务。

其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市场,其外延相当广泛,应该有科技信息市场,并且不断分离出新的专业体育文化市场。但是就目前农村的体育文化市场来看,由于受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素质素养的影响,其发育很不健全。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形成体育参与意识,对体育文化市场也不了解,对体育消费问题还存有偏见。大型体育超市根本没有,小体育用品商店也很寥寥,体育书报、杂志等基础文化设施也不多见。

4.2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行政管理力度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应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二是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体系;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同时要抓住四个重点,即:青少年体育文化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文化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文化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文化以连队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乡镇、连队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力争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推动基层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体育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现代体育文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同样要挂靠政府。因此,基层政府应当明确农民从事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农村、背景是农业、主题是农民。他们本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管理力度。但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还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力,缺少投资,更是缺乏管理。他们对体育问题的考虑不是太多,不重视体育,很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就谈不上对体育的管理问题,更不用说对体育文化设施等的建设了。

4.3 农民的体育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体育文化知识匮乏

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没能够有效的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帮助他们增强健身、健心的意识,也没能够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结果就导致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体育文化活动,更是很少有人参加。要使大多数农民自发地、科学地、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没有确立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很多农民对从事体育文化活动还存有偏见,广大农民的体育文化知识匮乏,也就很难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5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基本模式

5.1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模式的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形成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管理体系。各级要有专人负责,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中行政村在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工作的最基本前提。《体育法》第12条对村民委员会在体育文化工作中的作用给予了明确,他指出:“农村应当发挥村民委员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

5.2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模式的目标体系

在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管理体系中,要自上而下的制定明确的目标体系。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应当达到怎样的目标。首先应该具备健全的体育文化设施,与城市的差距不要太大,起码应当赶上小城镇水平;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方法,管理就是决策,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手段,就很难进行组织实施,目标也很难达到;还要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绝大部分农民能够懂得体育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一、两种体育锻炼的本领,努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5.3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社团

在乡镇文化站、行政村文体协会和自然村活动点中专门设立体育文化社团,该社团包括各单项协会,各单项协会具体执行各项工作。其中包括体育文化基本知识、各项体育技能的讲解、重大体育新闻的收集、整理等(附图)。

该体育文化社团组织结构合理,有明确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从管理方式来讲,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和体育文化社团本身具备的“自由空间”,这就意味着乡镇政府不能大权独揽,要让权于农民的社团组织。确定“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让农民自发组织管理自己的体育文化社团。在运行机制上,应当采取“一条主线、多点开花”的方式,就是围绕乡镇政府关于体育文化的方针政策这条主线,农民自身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方法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5.4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模式的评价体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基本模式建成之后,还要建立起它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该思想要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以繁荣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为目的;其次是建立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是为人们的身心服务的,因此该标准重点关注的应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身心娱乐;第三要建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它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模式进行评价的基本准则,这一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要以它是否遵守该原则为标准;最后是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当包括:体育文化基本模式的内容、体育文化社团的构建情况、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情况等等。

6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点,以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以全民健身为基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根据农民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繁荣体育文化,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身心素质,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116-117.

[2]胡恒洋,等.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国经贸导刊,2005,(20):20-24.

[3]马岳良.体育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价值[J].体育学刊,2004,(2):24-26.

[4]胡昌贵.刍议农村体育市场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1995,(6):12-15.

[5]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5-9.

新农村体育 篇1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影响农村初中实施体育新课程的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几点促进农村初中新课程发展的策略,为体育新课程能够在农村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 农村初中 体育新课程 思考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三中心是是指“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新课程则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改革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堂的时代性”。新旧课程之间跨度大,变化大,可以说,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体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广大农村教师们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学习,积极投身课改。但随着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农村初中教师对新课改从激动到兴奋,从兴奋到茫然,从茫然到困惑……,这是为什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拜访专家、调查基层体育工作者总结影响农村初中实施体育新课程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影响中学生体育消费因素的分析

(一)城乡差距

尽管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教育领域,这样的差距目前依然存在。城里有小学到高中的实验学校、城里有小班化教学、城里有丰富的师资、城里交通发达信息传递快……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农场初中来讲,无论是场地、器材,还是教师数量都不及城里,农场教师常因经费、信息等原因不能参加各级培训、观摩。看到城里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充足的体育器材、现代化的场地,农场教师们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

(二)应试教育

体育新课改不论怎么改,以中考、高考为终极目标的中小学,其应试在某种意义上仍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校长们也常说:“没有质量的学校是难以生存的”。这里的“质量”无不是指升学的指标。应该承认,我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也说过:“考试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可以保证我们的选择不至于更坏……[1]”。体育新课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不是一种短期行为,对急功近利的一些家长、教师来说,中考、高考成绩更明显,更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对他们来说,分数才是中高无上的,在这种观念下体育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三)中考体育加试的取舍

体育新课程只是提出了《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确提出学习内容和方法,而体育中考却有明确的考试项目和评分标准。究竟是实施新课程,还是以中考项目替代新课程?如果取消体育中考,体育课的地位会不会更低?如果接受中考体育考试,“学校只注重体育加试项目,别的不管”,新课程又如何实施?

(四)教师学习的不足

教师自身学习的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培训不实。新课改关注较多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关注远远不够,尤其对农村初中教师,本身对这次新课改认识不足,再加上培训形式化,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如此庞大的世纪工程,很多农村教师就参加过几天“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反倒是弄得一头雾水。二是体现在专家的解说上,各地为迅速进入新课程,纷纷邀请专家,组织体育教师聆听,结果专家讲的多是理论,而且对新课改“评头论足”,将本属学术之争的观点用来为广大教师“解惑”,结果教师们更不知如何是好。三是体现在新课程的组织教学上。新课程的课怎么上?各地各校都纷纷组织学习观摩,对农村初中来说,能有机会出去观摩学习的一般是教研组长,再由教研组长描述所见,于是教师们“依样画葫芦”,没几天觉得还是老方法管用,于是又回到了教学“三中心”。

(五)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程倡导目标统领内容,新课程标准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并对每个学习领域规定了领域目标及在不同水平段规定了水平目标,五个学习领域又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2]。传统课程中各年级均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有统一的教师学生用书、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而新课程则没有这些具体划一的内容。对于农村初中的教师来说,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确定某项活动内容是属于哪个学习领域?或者是哪几个领域?如何评价这些活动的效果?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感觉。

二、促进农村初中体育新课程开展的思考

(一)改革学校管理制度

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手段,以规范化的工作规程为保证”,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的实施很难推进。目前,一些初中的校长仅重视中考文化课,领导不重视、不参与体育教研,因此,校长要高度重视,不应厚此薄彼,要将体育教研活动也要纳入学校教研组的考评范畴,建立对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奖励考评措施,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科研制度、明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二)加强教科研合作交流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的研究不能仅靠教师个人的研究,学校要高度重视科研,不仅要大家群策群力开展正常的组内教研,还要积极参加市级科研,利用市级科研机会,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有条件的最好能与地方高校联系,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邀请高校的专家下乡指导,这样教、学、研才能充分满足农村教师的需要,才能满足新课程的实施,才能保证新课改顺利进行,才能避免穿新鞋走弯路、走老路。

(三)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是给学校更大的空间,更是给教师个人充分发挥的空间。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培训与交流,进行师徒结对,签订“蓝青合同”;积极开展学校间的学习互动,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搭建平台,促进本校各级教师快速成长。另外教师本身也要积极开展学习,经常了解新课改的方向及最新精神,及时更新观念,跟上课改步伐。

(四)整合地区资源

新课程给地方较大的课程开发空间,各个地区在体育资源上有不同的但又是可以利用的地方资源。如果地区的教育部门能组织当地骨干教师认真挖掘筛选,开发当地的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体育与健康信息资源,一定可以整理出符合课改精神、富有地方特色、满足学生需求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另外,地区的职能部门也可以利用部门优势,组织一批学校进行课改经验,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方面能进行提炼,组织编写实验指导用书,能更方便农村基层初中参考实施。

(五)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三级课程。学校课程的开设既是对学校文化内涵的开发和传承,更是符合本校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尤其是农村初中,场地器材有限、资金短缺,学校和体育教师应本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实效、简单易行的原则积极开展样本课程开发。如对中考体育项目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改进、体育场地器材的自制与开发、运动项目规则技术的改造、本地本校新兴项目(跳绳、攀岩、街舞、校内定向等)或民间传统的资源(舞狮、高跷、风筝等)的开发整理等[3]。

参考文献:

[1] 朱勇新.政府应为素质教育掌好舵[N].中国教育报.2005.12.07.

[2]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新农村体育 篇1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十七地市农村 (乡级和乡级以下) 的普通初中和小学为研究对象, 根据需要和条件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市的农村中小学作为调查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充分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 获取大量有关信息。

1.2.2 访谈法

对各地方的有关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 本课题设计了多个调查问卷, 包括《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农村中小学学生调查问卷》、《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情况调查表》和《农村学校体育器材情况调查表》, 对山东省17地市农村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法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体育教师调查问卷》135份, 回收到135份;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50份, 回收问卷1262份, 有效问卷1205份, 有效回收率为89%。

1.2.4 数理统计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

2.1.1 体育课的开课情况

体育课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每个学校体育功能作用的直接承担者, 依照我国的课程标准, 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 而3至6年级, 每周为3学时, 中学为每周3学时。从表2-1中可以看出,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山东省十七地市的农村学校中, 都已开设了体育课, 所有地市的开课率都是100%。体育课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开课率皆为100%说明山东省农村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实施体育教育在时间上都有了的保证。但100%的中学每周只开2学时的体育课;小学情况也不容乐观, 45.5%的小学是每周开3课时的体育课, 没有一所学校在1、2年级保证开足4学时的体育课程, 3至6年级一般只开2课时的体育课程, 达到每周开3时的学校仅占调查学校总数的32.6%。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绝大多数农村学校不能按照政策规定保证足够的体育教学授课时间。

2.1.2 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情况

从表2-2中可以看到, 在实施调查的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中, 能够完全贯彻落实体育教学大纲的学校达到25%以上, 65%以上的学校基本上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实施体育教学, 这表明山东省乡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状况还是良好的, 大多数学校能够按大纲进行正规教学, 从而能够保证多数学生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在此项调查中, 农村小学在体育教学大纲贯彻上较中学较差, 这与农村小学绝大多数位于村落中, 对体育课的疏于管理、认识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2.1.3 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

从表2-3中看出, 在调查的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学生中, 小学生评价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有点丰富的人数所占比率仅为46.95%, 中学学生评价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有点丰富的人数所占比率为63.06%,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 尤其是小学学生, 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非常不丰富的比率高达50%以上。

从上分析看出, 尽管农村中、小学的开课率较高, 能较好地贯彻落实体育教学大纲, 但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开课质量较差。

2.1.4 影响体育课开设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 在农村中、小学中, 影响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占有率偏低及体育器材匮乏是制约体育课开课率的关键因素。此外, 重视其它学科教学而忽视体育课教学的传统观念也是其原因之一。有些地区政府和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 致使体育师资不足, 进而影响到体育课的正常开设和质量。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休育的重要性,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管部门应按有关政策要求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估, 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我省体育教学现状, 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使其向规范性、科学性方向发展, 形成一流的体育教学体系。

2.2 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专业师资情况

2.2.1 体育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比

表2-4显示, 山东省农村小学体育专业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比为1:210, 即210名学生只配有一名体育教师, 农村中学体育专业教师数与在校生数比为1:213, 即213名学生只配有一名体育教师。师生数比例失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具有重要影响, 也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地方政府为减少财政开支而控制教师编制数量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此外, 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导致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面向城镇学校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2.2 体育教师教师学历结构

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文化素养、知识、智能结构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表2-5显示, 按照农村中、小学50%的教师分别达到本科和专科的要求, 山东省农村中学体育专业教师学历能够基本达标, 但中专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依旧还占较大比例。而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比率远低于达标要求。调查中还发现, 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也因地区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素质明显低于发达地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 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生活环境差且待遇低, 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二是地方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 减少事业编制, 进而控制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 导致那些有意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不能如愿。

2.3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经费现状

2.3.1 体育设施现状

国家教育部规定, 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6.8m2, 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0m2。调查发现, 山东省农村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高达到9.64m2, 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标准;农村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高到8.93m2, 也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标准。

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和经济条件、土地供应等的关系密切。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所需的土地要远比城市学校体育场地所需的土地宽裕的多, 所以大多数农村学校尽管经济条件不如城市, 但体育场地面积并不比城市差。由于体育场地建设受地方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农村经济又较为落后, 所以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质量偏差。主要表现为场地大多数为土质, 且建设不标准。

体育器材是反映学校体育开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规定, 体育器材达标率须在80%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达标的学校仅占23%, 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在50%以下, 属于不合格范围。调查中还发现, 体育器材的配置状况和经济条件关系密切, 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学校体育器材配置情况要明显差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

2.3.2 经费现状

体育教师对体育经费的感受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最具有发言权。调查发现, 农村体育教师64%认为没有体育经费, 36%的农村体育教师认为有经费但得不到保证。另外, 从生均体育经费来看, 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均体育经费仅为0.76元。从实际情况来看, 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是严重短缺的, 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 也与全社会及主管教育的领导对体育的认识有关, 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学校存在挪用学校体育经费的现象。

3 结论

3.1 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学校还存在不能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 并且体育课仍有被占或不上的情况发生。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各类体育教学计划工作文件不够齐全, 不按计划文件开展工作或上课, 体育教学工作随意性较强, 计划性不够。被调查农村中、小学校都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单调、项目少。部分农村中、小体育教师在观念上没有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的重要性, 没有给与这些项目以足够的地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班额过大, 个别班的班额超大, 给体育课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2 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场地的面积小、数量少、种类少、质量差、标准场地比例低, 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存在安全隐患等,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机会和兴趣爱好的实现。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器材数量少、质量差、少数学校几乎没有任何体育器材。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都存在器材、经费短缺与浪费、闲置等并存的现象。部分学校配置的某些体育器材根本不是为了让学生使用, 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部分农村中、小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 影响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和维护、影响了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中、小农村学校在缺少经费的情况下却还要买那些价格较贵的标准器材, 而能就地取材来制造的非标准体育器材却很少配置。

3.3 体育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不够, 兼职体育教师和代课体育教师仍有存在。体育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够理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这些都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偏低, 部分体育教师生活境遇困难。体育课不受重视、学校放任体育工作、缺乏对体育工作的监督考评等多种因素导致大量的体育教师缺乏认真工作的动力, 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专注程度较低, 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3.4 其它方面的问题

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教育一样, 处于一种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不正常状态, 这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根源。要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对“加强学校体育, 明显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并呼吁全社会关心、支持学校体育。

4 建议

4.1 有计划的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问题

有步骤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 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实行定向培养, 解决分配渠道不合理的状况;号召和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 给予一定的优越政策。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加强农村在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 在地位、待遇上要把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如职称评定、课时计算、工资待遇、晋级评优等。

4.2 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经费的投入要满足于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各项群体活动及组织竞赛的需要;加强农村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及改造工程, 使其能满足学校基本教学和活动的需要。鼓励学校因地制宜、修旧利废, 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开发场地设施以弥补经费的不足。有关部门要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软件及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和评估, 对不合格的学校限期整改。

4.3 开展自制器材经验交流会, 鼓励先进, 提高教师积极性

因地制宜, 自力更生, 增加自制器材比例, 提高体育课的开课质量。

4.4 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制定中小学校学生的达标标准, 一方面要定期进行抽查, 杜绝学校的舞弊行为, 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体育教学方面仍存在部分学校不能按照正常要求开足体育课, 并且体育课仍旧有被占或不上的情况存在等问题;大多数学校都还有器材、经费短缺与浪费、闲置等并存的多种现象;体育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够理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教育一样, 处于一种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不正常状态。

上一篇:诉讼法指导思想下一篇:竞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