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精选12篇)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篇1
摘要:针对农村体育工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提出了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是农村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要把体育纳入建设体育强国的长期目标, 加快农村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协调发展的理念, 促进乡镇体育与农村体育、文化、卫生一体化发展, 在增强农民体育意识, 改善农村体育条件, 活跃农村健身活动, 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等方面做出成效, 根据农村体育家庭化、城镇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健身, 逐步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时尚, 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尽快建立农村社区体育, 同时要关注农民工体育, 切实解决农村体育经费问题
县、镇、乡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 以及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并了解农民对政府的要求和态度, 把农村体育的发展纳入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总体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 制定出切合实际情况的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由于农民到城市务工数量不断增加, 因此对农民工的体育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解决经费问题的具体方式:乡镇企业赞助、社会力量募捐等。各级政府根据财政收入实际情况, 应拨出一定的经费, 促进农村文体事业的发展。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以及革命老区, 应重点加以扶持。
三、要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作用
体育社会化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县级体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体育工作的机构, 承担着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任务, 因而要对农村体育进行管理、组织和投入。但是仅仅依靠体育行政部门是不行的, 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体协及其他体育社团的功能, 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自发性、业余性、积极性、组织力和号召力。积极给他们提供自己去组织的机会,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并给与他们支持和指导。更要正确处理好与农民体育协会及其他体育社团的友好关系, 保持良好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践证明, 通过农民体育协会及其他体育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比单纯县级行政部门组织的农民体育活动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我们提倡以政府行为为主, 依靠各部门、基层、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 推动农村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乡镇体育龙头作用, 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乡镇不仅具有一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优, 而且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这利于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乡镇位于城乡结合部, 乡镇依附城市, 根植农村, 与城市、农村保持着较强联系, 乡镇承接城市体育的辐射效应, 向下衔接并带动农村体育发展。因此, 选择乡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与起点, 实现其作为拉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支点和使城市体育向农村渗透的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进一步明确提出:“农村体育以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 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这是对农村体育发展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 也是在新的形势下, 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的新举措。
五、加强体育基本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在全面规划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村体育要充分利用文化站、文化中心和“青年之家”开展活动。在组织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时, 活动内容应丰富多彩, 实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具有趣味性、健身性、休闲性和社交性, 同时要注意选择地方浓郁特色、民间传统突出的项目;农村体育竞赛与体育表演活动要突出民族性、多样性和科学性等, 以适应农民的身心需要。要区别农忙和农闲,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 要考虑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不同的自然条件, 要开展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 要把民族传统项目和现代体育项目结合起来。
六、乡镇建立文化体育站, 村要建设村级文化体育室
我国抓住机遇对县级机构合并以后, 县文化体育行政部赋予乡镇文化站管理体育的职能, 乡镇文化体育站的建立, 妥善解决了县级体育工作任务繁重问题与盲目问题, 以及无头绪问题, 实现全民健身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 县镇文化站的建立, 为村级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与农民紧密联系的乡镇干部中, 有专门负责体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村民委员会是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农村基础单位, 肩负着开展体育工作的职责, 因此, 村民委员会要将村民体育组织起来, 建设好农村文化体育室, 充分发挥文化室的聚集、服务和辐射的多功能作用。
七、完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工作, 发挥农村体育骨干作用
县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和管理, 不断提高体育骨干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农村体育骨干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指导农民开展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及其他志愿者。体育骨干要动员、组织农民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 大力宣传体育科学知识, 传授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技能, 指导群众科学训练;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消费, 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体育骨干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乡镇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体育积极分子, 以他们为骨干, 把农民组织起来,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八、县级政府要依法治体, 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安排
县政府要重视农村体育的开展, 县、乡两级政府在制定农村经济和工作计划时, 要把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列入计划内, 各级体育有关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农村体育工作, 县体委要着重抓好农村体育工作,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体育的重要性, 把农村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示社会良好风貌的窗口, 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将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统筹规划, 合理布置, 从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 把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指标之一。目前, 我国农村体育组织仍不健全, 乡镇应建立由领导专门负责, 共青团、妇联、文体站和学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文化体育领导小组。县、区、乡 (镇) 政府要由专业骨干从事文体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忠杰:邓小平农村建设理论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2]卢元镇:中国社会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树怡:我国现阶段体育社会系统与结构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篇2
1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维度与流程
1.1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1]。1.2农村土地流转的三个维度。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三个维度:农民权益的维度、农业发展的维度、农村稳定的维度。土地问题是农民最核心的利益问题,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2];推动农业发展是土地流转最基本的目标;而土地流转还关系到农村各项改革与社会的稳定。1.3农村土地流转的流程。农村土地流转的流程见图1,包括制定农作物种植计划,确定土地流转面积,选择土地流转区域,由乡、村政府筹集租金,村委集中租赁或者农户挂自牌出让,划分轮作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完善,种植户成立互助组,以统一价转租给种植户,扣回土地租金,统一农事操作,统一交售种植物,结算转租盈余,种植物补贴亏损及租金利息。
2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篇3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还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文化建设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河北省农村体育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状态,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本研究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将对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1.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知和态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在全国特别是城市健身热潮不断高涨的今天,而河北省农村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是否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回答时,农村居民的3500份调查问卷中,知道并了解的仅占4.38%,知道但不清楚主要内容的占27.14%,完全不知道占68.48%。在对了解纲要的主要途径调查中,95.72%的农民了解纲要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通过组织学习或传达文件了解纲要的几乎为零,足以说明农民之所以对纲要不了解,主要原因是农村宣传纲要的力度差。在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中,农民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坏习惯,体育锻炼。但在调查中发现,有81.45%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9.3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有87.41%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说明农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较为认可,对体育锻炼的方法与原理并不清楚。在对“是否想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方法”的调查中,表示无所谓或不想的农民占78.35%。可见,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有一定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
2.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和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2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定位经常参加(体育人口),每周1次为较经常,一个月1-2次为偶尔参加,1年不足10次定为根本不参加或不参加。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为7.34%,较经常为12.75%,偶尔参加为24.73%,根本不参加者55.18%。农民参加运动的场所大多选择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及天然场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方式,55.37%的农民选择独自锻炼,29.43%的农民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15.2%的农民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农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散步、慢跑、秧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
3.农村体育管理及活动场地器材情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本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设团体共同推行,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但在对部分乡镇农村农民体育组织机构的调查表明,84.3%的乡镇没有体育指导站、体协、体育俱乐部。89%的乡镇没有专门负责农村体育的管理人员。近5年没有组织过乡镇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的占91.3%。农村除了校园的简陋体育设施外,96.8%的农村没有农民的专职运动场所,仍然以田间地头、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为主。93.55%的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可见,河北省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极端匮乏。
二、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因素
1.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也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河北省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许多地方干部、教师的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哪里有钱搞体育工作呢,经济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2.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调查表明,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基本上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这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村一级的体育领导机构更是少得可怜。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3.农民自身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4.其他因素:河北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
1.加强法律制度的保障:要使农民能充分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须从多方面给予保障,但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前提,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其他各项措施才能得到落实,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若干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措施,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农村体育工作落在实处。
2.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3.积极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把场地建在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的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服务职能。
4.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健身观念:要做到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深入人心,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体育科普知识,传播体育文化信息,在广大农村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农民的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动机,指导农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让农民享受体育健身的益处和快乐。
5.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养:由于河北省农村人口众多,且居民多以村落的形式分散居住,这是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大。另外,农民对体育活动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基层组织难以实现,因此,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帮助农民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农民体育骨干,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
6.大力发展农村传统体育、特色体育: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搞民族特色体育竞赛,利用不同的生产方式搞各种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特色劳动竞赛,加强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交流。
7.结合高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农村体育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河北省教育厅委托河北农业大学负责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他们最终还是要到农村去发展,如果在传授各种实用技术的同时,适当增加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他们不仅是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羊,而且也会成为农村的体育骨干。
四、结语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促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对健身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同时促进国民体质的普遍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必须把握农村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广大农民健身需要为目的,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注: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0604012);河北农业大学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编号2006-18))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篇4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学校体育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健身、接受基础教育的最佳时期, 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育进展如何, 不仅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更关系到他们今后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学生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个性的协调发展,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状况是评价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以及各项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行, 我国农村学校体育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学校体育事业仍然发展缓慢, 体育经费不足、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落后、体育师资贫乏等这些现象表现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普遍的现象, 根据农村学校的现实特点, 提出了一些建议, 旨在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进一步发展农村学校体育事业。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东20个县市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 共发放问卷130份, 收回问卷118份, 剔除无效问卷10份, 有效问卷为108份, 有效率为85%。
2 调查结果与不足
调查显示, 在各类农村学校中, 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完全中学和中小学达到90%, 初级中学和乡村小学达到80%左右。尤为可喜的是村小及村教学点的开课率已达70%左右。这说明各地教育部门在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给予了实质上的重视。在“两操”方面, 农村学校开展早操率达65%左右, 其中完全中学达80%左右, 村教学点为50%。在课余训练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80%的农村学校参训学生文化成绩在提高, 说明体育活动对学生文化课学习有促进作用, 也表明大多数农村学校比较重视参训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已形成农村课余训练的良好势头。在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近些年通过培养和培训, 专职体育教师已达51.8%。体育教师的学历和合格达标率比前些年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一批青年体育教师的充实, 为农村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纵观整个山东省农村体育的现状, 虽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与国家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 教育观念落后, 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城乡差别的原因, 部分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清除。重智力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 对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工作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 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 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得不到保障, 经常被挪作他用, 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已无法得到保证。可以说滞后的体育观念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问题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师争论的问题, 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体育教学体系, 学生的体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教师心中没有把握。同时, 专职体育教师缺乏, 对于是否开设体育课不够重视, 体育教学显得较为随意,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效果。
2.2 体育师资缺乏, 教师队伍不稳定
调查显示, 体育教师师资缺乏的表现首先是数量不足, 其次是兼职过多 (见表1) 。
通过调查发现有66.36%的农村体育教师思想不够稳定, 并有转行, 跳槽的愿望和思想。其原因是: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得到了普遍提高, 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还是缺乏足够的理解, 认为体育教师是“孩子王”, 这严重伤害了体育教师的自尊心。 (2) 在偏僻的农村, 体育教师与其它任课教师在生活福利上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3)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差, 生活艰苦, 待遇较低。通过调查, 月收入在500~700元之间的体育教师占75.54%。加上社会对体育教师职业认识不足, 分配不公等因素是导致农村体育教师师资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2.3 体育经费不足, 场地器材贫乏和短缺
文献资料对山东省20个县市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状况调查显示, 体育场地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育场地数量不足;二是体育场地质量不高;三是体育场地被占用或挪作他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见表2) 。
文献资料调查显示, 山东省20个县市的农村学校体育器材严重不足 (见表3)
3 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
3.1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农村体育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提高农村学生身体素质, 满足强健其体魄的需求。因此必须改变“体育无用论”和“唯考试分数论”的错误思想,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形式多样的小型竞赛和生动有趣的体育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念, 全面协调发展。保证学生每周体育课课时, 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就当前的教育形式, 做到这一点很难。不能说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应该是体育教育管理根源问题, 或者说是体育教育导向问题。
3.2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对运动项目内容的改造, 创造条件, 努力开发新型运动项目, 充分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依靠农村的自然条件, 开发自然资源。同时, 各级教育厅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筛选已存在的优质资源, 还要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优质资源送到农村学校, 并鼓励学校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全面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必须认真贯彻《教师法》。稳定农村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 改善体育教师工作和逐步提高其待遇, 使其安心搞好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多途径全方位的拓宽培训渠道。在某些偏僻的农村学校, 一个教师要兼好几门课程, 好几个年级的教学。根本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质量十分低下, 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其与城镇学校的联系, 特别是城市教育部门可派出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下乡指导, 帮助当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现状是残酷的、形势是严峻的,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尤其是思想认识水平已成为搞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紧迫问题。也可以根据农村学校现状, 采用支教的形式, 让一些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大专生下乡支教一二年时间。这样既可以缓解农村缺少体育教师的矛盾, 又可给大学生提供锻炼和实习的机会。
3.4 实现多种渠道筹资, 增加学校体育经费
中央教育部门明确规定, 学校体育经费应占教育经费的1%。到2010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 农村学校体育人均经费也将逐步得到提高。预计中学生达到5.80元, 小学生达到2.60元。然而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过于单薄, 欠帐过多, 光靠从教育经费中挤出更多部分用于发展农村学校体育还是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因此, 政府部门还应把发展农村学校体育作为整个体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多途径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筹集体育经费。比如把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一部分用于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的添置。农村的乡镇也可以采用自筹资金以及给学校和运动场冠名获得捐赠的方式来改善当地体育教学条件。此外, 农村学校也可以自己动手, 因地制宜组织教师和学生开辟场地, 自制器材, 弥补短缺, 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勇、马晓军, 海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
[2]袁则明, 对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 2007, 28 (4) .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篇5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每年都以较大的比例扩招.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作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却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国家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倾向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则是极少关注.本文力求寻找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根源,并探究其发展路径,为三农服务.
作 者:吴世香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刊 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71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三农 中国特色
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对策建议 篇6
关键词 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321;F3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15
1 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问题
1.1 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效率低下
我国农村科技中介组织一般是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利用相关政策主导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的相关内容,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社会各项事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业科技中介组织仍然以政府为主导则表现出了诸多的弊端。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从政府编制来看属于事业单位,导致农业技术中介提供服务首先考虑是完成政府的农业生产任务,很少关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在增加政府投入与压力的同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将农民与社会的企业与事业单位的生产创新积极性调动起来,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的推广工作。
1.2 农业科技研发与现实需求联系不紧密
农业科技中介组织是农村经济、市场和政府三者之间连接的关键纽带,将农业技术产品作为主要对象,依据政府的政策规定与国家的发展要求,将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产品与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中,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与市场接轨。现阶段,农村中介服務组织出现了严重的农业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很多农业科技院所与农业科技人员只单纯注重科技成果的研发,在确定研发项目之前没有将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作为基本出发点,而主要以科研绩效作为主要攻坚对象,出现了与其原本职能严重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农业科技研发不能真正为农村所用,对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更是毫无用处,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的这种倾向是对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没有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3 农业科技中介组织有效运转资金不足
发达国家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投资比例为1∶10 ∶100,而我国为1∶0.7∶100,显然技术开发资金明显不足[1]。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偏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推广费用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据研究,1986-1995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始终未能赶上1986年水平(0.41%),1990年达到最低点(0.35%)。以后虽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该投资强度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20世纪80年代投资强度(0.62%)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低收人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44%)的水平[2]。
2 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教育科研单位的中介职能
强化教育科研单位的中介职能,其中最先解决的就是政府主导地位的转变,将目前一些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转而交由科研中介单位自身承担,政府只作为市场、农村中介服务与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裁判,而不是一切都亲力亲为。政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监督农村科技中介组织自身发展;同时,加强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等教育科研单位对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直接指导作用,鼓励当地院校与科研院所参与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指导工作,可以设置相应的一对一指导站点,达到对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过程中问题的针对性解决。
2.2 扶持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中介
前不久结束的全国创新会议中强调,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要注重科技成果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使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对接,这将有利于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持续发展[3]。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也就决定了企业对市场的嗅觉相对较高,而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属于事业单位,其本质是非营利性公共事业组织,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很容易导致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运行上不注重市场效率,将企业与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中介组织的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按照科斯定理来讲,在财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只要交易成本足够低,那么无论将财产权赋予哪一方都将会达到资源的最佳分配与效率最佳。所以,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方面的何种形式并不是决定其效率最佳的关键因素,更应当注重市场与农村产业经济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达到帕累托最优。
2.3 加大政府与社会多元资源投入
对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当给予其一定的资金保障,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资金投入,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强化农业的迫切要求[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与农村地区占据我国的大半壁江山,所以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只靠政府的资金扶持显然是不够的;同时,要以当地农村为基础,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资金向农村流转,加强企业与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有机联系,综合运用税收、补助、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各类组织与企业参与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外在政策环境,逐渐形成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多方参与、多方扶持的互利共赢局面。
3 结语
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经济科技水平与效率。在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方面我国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旧较为严重,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政府的简政放权与企业的积极参与,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参与,积极与市场对接,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的农业中介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09-113.
[2]朱明德.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7-23.
[3]徐培苍,李如壁.我国科技中介业的现状和发展[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0(2):57-60.
[4]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8-23.
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7
一、博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
1. 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根据原国家教委的规定, 高中教师应具有本科学历, 初中教师应具有专科学历, 小学教师应具有中专或专科学历。但是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博白的农村体育教师75%以上没有达到学历要求,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有它的客观原因: (1) 20世纪80年代后期, 由于国家培养的体育教师数量跟不上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批体育基础较好的高中毕业生被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代教体育。 (2) 许多农村中学由于缺乏体育教师, 很多中专学历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乡镇中学担任体育教学任务。 (3) 一些学校将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来担任体育教学任务。这样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 因而导致了体育师资质量不高, 严重影响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体育教师的环境与待遇
目前, 博白农村体育教学课和业余训练几乎都在户外, 而且随着国家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义务教育的不断扩大, 使农村学生的就读率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就导致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加大, 工作环境非常辛苦。然而即使这样, 有很多的学校还存在着体育教师和文化课专业教师的待遇不等的现象。这是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认为体育锻炼不就是玩吗, 体育课可以随便上。因此, 使得体育教师的政治地位相对低下, 经济收入与其他科教师出现较大的反差, 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3. 场地、器材的缺乏
近年来, 随着博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面比以前有所扩大 (以前大部分只有篮球, 现在增加了排球和足球;甚至有些学校还增加了武术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等) , 这是比较好的现象。但相对来说, 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面还比较狭窄, 因为农村学生本身的环境原因, 对新事物的接触机会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太少, 于是他们渴望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新的物体, 以满足自己对各种运动带来的新体验。然而, 现在设置开展的体育项目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比较熟悉, 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容易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 缺乏挑战过去和创新未来的意识。这是使得博白农村的体育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的制约。
4. 重视、管理不够
据调查, 目前有15%的博白农村学校把体育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条件, 有20%的把体育成绩作为升学的必须条件, 而大部分的学校没有把体育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和毕业升学的必须条件。这说明了这些学校是将体育课视为可有可无的科目,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学管理制度及措施不力, 表现在体育课时有被挤占, 受其他课程的冲击, 体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概念混淆, 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 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5. 体育经费的不足
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体育经费的不足, 体育起初不能满足上课的需要, 学生只能根据体育器材和有限的体育场地选择活动项目,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从我们调查博白农村学校来看, 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材资源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博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第一,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 与校长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虽然教育部早已制定和推行法规性文件, 强化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 但在基层学校贯彻落实中总是不到位。因此,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体育工作作为评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到实处, 结合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及新课程标准实施, 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制定考核、教学督导等各种评优评先挂钩, 把评价校长成绩与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挂钩, 还可以考虑建立校长负责制, 制定出正确的地方政策导向, 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 积极鼓励农村体育老师的学习和进修, 努力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加强体育老师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 使他们尽快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将最新的体育科学知识带给农村的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探索, 科学创新, 大胆质疑, 善于提问。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运动, 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第三, 针对农村经济比较薄弱的现状, 在体育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一些既经济又实用的体育项目。比如, 跳绳、踢毽子、打沙包、跳石头等;这些项目的器材在农村可以随地制作, 并且这些项目又不受场地的限制。同时也可以增加健美操、武术、田径等项目, 这样, 既解决了经费短缺的问题, 又解决了体育课程设置过于单调的片面问题, 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 增强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潜在地推进我们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农村体育,现状,对策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95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纲要中提倡“大力发展全民健身,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完善全民健身体系”, 其中农民健康问题被党和国家领导视为重要问题, 这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仍处落后水平, 农民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是什么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如何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 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现阶段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 大多数农民群众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娱乐活动, 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一部分人主观上有体育锻炼的意愿, 但由于思想保守害怕周围人的取笑而选择放弃;还有部分人认为,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农村体育发展滞后除了以上的主观因素外, 还存在以下客观原因。
首先, 体育健身场所十分匮乏。目前, 健身资源极度匮乏已成为农民健身的瓶颈,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健身场地数量不足。农村的健身场地多为:中小学操场、村委会大院、乡镇单位大院、零散无规律的健身小地块和少之又少甚至全无的体育文化活动馆、活动广场。目前广大农村多以学校操场为依托建设健身场地, 鉴于乡村、乡镇小学和中学的的数量偏少, 所以农民的健身场地问题亟待解决。同时, 各地块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体制性障碍。学校的开放程度及与使用方的协调程度, 决定了农民对学校健身场地的利用率。
其次, 农村体育资金短缺和无效利用。农村体育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个人和社会赞助、体育彩票和体育三下乡等。政府财政拨款下放到各个基层部门后, 在扣除必要的体育行政人员基本工资和办公经费, 本来基数就小的财政拨款已所剩无几, 投入体育建设的资金真是微不足道。加上由于农村农业税等改革的原因, 使农村面临资金拮据的问题, 甚至部分乡镇还要靠举债度日。现阶段个人和社会赞助是农村体育建设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金额数量已远远超过其他财政数量, 但由于资金的具体管理、分配、应用和监督都没有资金分配明细, 更没有纳入到法律程序和轨道, 所以这项资金的利用率就大打折扣, 甚至白白浪费了。
再次, 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近年来, 随着大量义务支教和特岗教师对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有利填充, 农村体育建设的软件资源已日趋改善, 但是仍有诸多细节问题令人堪忧。如:支教和特岗教师任教时间多为2-3年, 以5年为一大关, 他们走后虽然有连续不断的支教人员来补充, 但农村体育发展的系统性, 连续性得不到保证;支教教师分布不均, 多数贫困和偏远地区根本不人问津, 体育健身的指导就无从谈起。我国农村多数乡镇并没有配备专职的体育教师, 更多的只是其他科目教师的顶替, 就算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也得不到学生家长的充分重视, 许多农民群众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孩子自由活动、玩耍的。所以许多农村体育教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由此, 农村体育师资队伍面临的不是人员的问题而是骨干师资队伍如何建设的问题。
综上所述, 农村体育建设面临着资金、资源、师资、发展等诸多问题, 发展农村体育困难重重, 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势在必行。
3 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村体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浩大工程, 不能奢望立竿见影, 而是要把其放在民生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来。因此, 针对我国农村体育建设的诸多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机制。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落实和实施, 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并纳入到日程中来。有关责任部门应该趁热打铁,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 明确乡镇村落体育事业建设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 并把农村体育建设的实绩作为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以强化领导的责权机制。
第二,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有序利用。不要让资金问题成为农村体育建设发展的瓶颈或绊脚石。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农村体育建设的经济投入, 并使每笔资金落实到实处, 做到每笔资金有记录、有责权、有对象、有保证。对于个人捐助者应减少程序上的阻力, 以期能弥补政府在资金周转和调控上的不足。大力支持体育“三下乡”活动, 要扩大范围、增长时间, 充分照顾到偏远地区、贫困地区, 要多送体育器材、普及强身健体知识, 多方调动, 多元结合。顺应社会发展, 把握时代脉搏, 我国农村的体育建设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 切不可急于从农村百姓那获取利益, 而是要先予后取, 政府要建设和配置体育资源, 不断营造、稳固和配置农村的体育消费市场, 要公益先行, 再建设福利性和商业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第三, 营造体育氛围, 提高体育意识。营造体育氛围并非易事, 涉及到全民素质和文化程度;最重要的是, 经济基础水平的普遍提高, 才能逐步带动农民对文化的渴求, 才能使他们逐渐意识到强身健体和增强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性, 因此, 要通过不断开展体育知识和健康讲座引起农民朋友的健康意识, 扩大体育交流网络, 拓宽体育活动范围。可在人群密集的乡村定期举办各类体育表演项目和展示活动, 以增强体育氛围和农民的体育意识, 并为农村体育爱好者创建沟通、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并让这些爱好者成为身体力行的体育意识的示范者和传播者;定期举办小型体育赛事, 增添一些农民耳熟能详且轻车熟路的体育比赛活动, 以期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提高体育意识。
第四, 合理配置与优化整合农村体育资源。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任重而道远, 需要各有关职能部门加以重视, 把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资源大的配置纳入到乡镇建设规划的范围之内, 予以统一布局, 着重考虑。通过逐步建设乡镇体育文化广场或文化活动中心, 尤其重视建设遍布乡镇村落的综合型文化室, 予以取代麻将等类似赌博的不利于健康的游戏活动;根据投资规模和投入使用后的验收效果, 可给予适当奖励, 以便鼓舞和激励百姓日后再参与到体育建设的活动中来;要坚决杜绝面子工程, 相关部门还应定期检查、维修、管理此类体育文化资源和场所, 以增加它们的使用寿命来惠及子孙后代。
4 结论
总体上看, 我国农村体育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需求, 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农村体育在增强农民群众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农村体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导致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农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淡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场地器材严重缺乏、体育组织和管理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或严重不足等, 这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更是体育学者在探讨农村体育发展提高的主要研究内容。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尤其是农村基层各个管理机构和体育组织部门要脚踏实地的把所面临的问题有效解决, 这样我国的农村体育才能有改观, 才能飞跃式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维, 孙岩, 王健.我国县域体育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 2007 (1) .
[2]冉令华, 田雨普.新世纪我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 2007 (2) .
[3]樊小兵, 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 2007 (6) .
试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 篇9
一、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 为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 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 才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是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实现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
二、加大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 培养农民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 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已经在农村普及,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良好条件在农村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另外,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健康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 农民开始注重自身健康状况。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该抓住农民追求健康的心理, 宣传体育的功能, 增加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文件中着重提出了发展农村体育的有关指示, 各级政府应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 落实发展农村体育相关事项。把发展农村体育列入农村发展计划中, 学习国家颁布的有关农村体育的政策法规,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实际的发展计划, 并严格要求基层政府按照计划实施, 列入基层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内容, 建立一种有利于本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激励机制。针对目前基层农村体育组织网络现状, 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完善体育组织网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 主要还要看我们自身。我们需要在政府的协助下建立一些农民体育协会, 激发农民体育锻炼的热情, 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四、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合理开放体育场地功能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应考虑当地人口数量、民族特色、现有体育设施现状等因素, 调查农民对体育场地的需求, 并根据当地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对体育场地合理布局, 保证村民有理想的健身场地和良好的健身环境,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可用于投入体育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有限, 体育场地建设严重不足, 农村体育场地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我们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鼓励社会各个阶层对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 并设立场地建设投资榜, 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解决场地建设资金问题, 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满足农民进行体育健身需求的状况。
五、重视对农村体育人才资源的培养和挖掘
农村体育发展缓慢与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 农村体育人才资源对农村体育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培养体育人才资源, 首先, 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体育人才培养和挖掘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不仅要注重在本村内培养和挖掘优秀的体育人才, 还要广撒“英雄帖”, 积极吸收外部优秀的体育人才资源。其次, 各级政府和村委会应设立免费培训班, 聘请体育专业人士到农村指导。一方面, 要提高他们的体育专业水平;另一方面, 还要重视提高他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充分重视和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几年,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家“三农“政策的提出, 基层政府落实国家政策, 重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投入到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在不断增加。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教师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 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学校还可以满足更多人健身锻炼的需求。可是, 这些体育场地只是针对学生开放, 当地村民是不能进去进行体育活动的。因此, 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如错开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对村民进行开放, 在体育场地安排相应的负责监管人员, 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总之, 农村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全局性问题,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只有从思想上重视, 农村体育才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虹.谈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7) :15.
重庆农业农村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1 重庆市农村总体发展情况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km2, 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境内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山地面积占76%, 丘陵占22%, 河谷平坝仅占2%。重庆直辖以来, 全市社会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农业有了长足的增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和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以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代表的结构调整稳步实施, 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2 重庆市农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方式落后, 土地浪费严重
重庆有效灌溉面积仅70.3万hm2, 农业普遍是“靠天吃饭”, 农村还是锄头挖土、牛儿犁田, 施肥、灌溉由双肩挑粪桶, 物流输送靠人的双肩。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外出打工后, 55岁以上的人成为种地“主力军”, 很大一部分土地以前除种植水稻、玉米外, 还要种小麦、油菜、土豆等农作物, 但现在劳动力短缺、种地效益差等原因, 不少农民每年仅种一季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呈单一趋势。
2.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 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年久失修, 抗旱、排涝设施老化, 渠道淤塞, 病险水库面大, 农业抗灾能力弱。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 综合生产效益低, 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农村路网建设严重滞后, 部分村社公路没有硬化, 有的是断头路、泥巴路, 农民出行极不方便。
2.3 耕地撂荒不断增加, 农产品产量受到威胁
重庆土地撂荒呈现旱地比水田、小春作物比大春作物、山区坡地比低地平坝更普遍的特点。从撂荒地的结构看, 全家外出无人耕种大约占总撂荒的50%, 土地贫瘠、耕作条件差大约占30%, 缺乏劳动力、耕种不力大概占10%, 其他诸如自然灾害、权属纠纷等大约占10%。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耕地荒弃现象将呈现增加趋势, 再加之重庆人均耕地少, 耕地荒弃将对重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造成威胁。影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 种地劳动力由季节性缺失转变成了长期缺乏;部分耕地生产条件差, 土地流转困难;野生动物危害农业生产, 促进边远地撂荒。
2.4 农业技术推广难, 农业生产力提高面临困境
重庆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 因而溶洞、温泉、峡谷、关隘多,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农村还是传统的耕作。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 劳动力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较低, 接受新技术能力很有限;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着一群小孩, 根本无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据调查, 36%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在50岁以上, 3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11%。重庆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推广新技术难的窘境, 农村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 新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将影响重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对策建议
3.1 搞好保护发展规划, 保证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要指导各村结合当地, 认真编制耕地保护利用详细规划和农村发展利用规划, 认真研究各村功能定位, 准确划分粮食生产区、特色产业发展区、村集体建设用地区和农民聚居区, 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划入粮食生产区的耕地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只能用于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对擅自在粮食生产区进行其它非粮食农作物种植或开发的, 进行严厉处罚, 并要求限期恢复, 确保重庆市粮食基本自足。统一全村集体建设用地, 进行集中规划使用, 通过招商引资, 发展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 实现当地劳动力就近安置和转移。确定农民聚居区, 统一进行风貌设计, 统一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 把需要新建房屋的农户全部纳入聚居区, 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和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3.2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 严格补贴兑现, 调动种粮积极性
为扩大种粮面积, 减少土地撂荒,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使用管理政策, 进一步明确农民对承包地的权利和义务, 对规划用于种粮的耕地, 如果是用作修建鱼塘、建苗圃的, 要限期恢复耕种;对承包地没有耕种而撂荒的, 要让农户缴纳耕地资源占用税或没收承包地进行重新发包, 通过相关的制约机制, 要求农户要么主动找人耕种, 要么退回承包地。对农户自己找不到人耕种的, 农户可以主动申请把承包地暂时交给村社, 由村社找人耕种。要严格执行种粮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严格坚持谁种粮, 谁享受补贴;谁多种粮、多产粮, 谁就多拿补贴, 同时提高种粮补贴标准, 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3.3 增加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使用率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 更多地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下大力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 稳步提高耕地地力和产出能力, 不断扩大灌溉面积, 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 提高抗自然风险能力。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 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 推行沃土工程,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扩大农村机械化使用范围, 进一步降低劳动者强度。
3.4 制定扶持政策, 鼓励农地流转, 发展规模农业
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农地流转, 把扶持的重点放在规模种粮、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以及特色农业园区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上来。允许业主用租赁土地上的附作物作为抵押, 向银行申请贷款, 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税收上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基层要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作为规范和激活土地流转市场的桥梁, 为群众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工作, 鼓励适度发展规模农业,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保证粮食生产逐年增收和农产品满足广大人民需求。
3.5 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要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 快速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加大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投入。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推广实用技术, 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 开展专题培训讲座, 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现代化生产意识, 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农民。
3.6 利用地方优势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 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做大旅游规模、推进旅游发展等作用。重庆应进一步构建田园农业旅游、农业科技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参与体验游、租赁农园、农家乐旅游等种类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突出地域特色, 挖掘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品位, 打造旅游精品, 推动重庆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
摘要:重庆直辖以来, 重庆农业农村得到了较快发展, 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本文对制约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 (2013)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013.
[2]周华维, 皮竟.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概况与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 2012 (03) :75-77.
[3]程运康, 王有超, 吴雪琴.发展重庆都市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16-17.
[4]葛信勇, 段渝川.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J].生态经济, 2011 (11) :137-140.
[5]王丽娟, 陈东军.谈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民现状和发展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6]蔡宇平.浅论走向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J].科学·经济·社会, 2000 (03) .
[7]梁丽.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07) .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联片研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34-0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育价值,要促进学生体质快速增长,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前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据统计我县66.3%的小学分布在农村及偏远山区,因此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我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意识。长期以来,农村体育教师都与“清苦、清贫”相联系,而且体育学科在社会上受尊重和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许多农村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本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对个人的成长漠不关心,处于无规划状态。所以。巩固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助于教师专业动机的产生,从而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内部动力。
2、学校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地往城镇迁移,造成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偏小,由于学校班级数减少,体育教师的编制也受到了限制,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配备了一个体育教师,再则由于农村小学地域分散,进一步限制了同学科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这种既缺乏研究对象,又缺少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很难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氛围,因此直接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骨干引领力量。由于客观原因,骨干教师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大部分的农村薄弱学校连县一级的骨干力量都很少,农村小学很难从自己的教师队伍中选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造成了教科研工作同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科研水平,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4、校本教研开展。虽说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对开展教科研活动目标定位的不够准确,实施不够深入,组织形式一成不变,难于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讨、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教科研成果。
5、教师继续教育。高质量、高效益的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本县属于贫困县,财政困难,下拨的教育经费相当有限,无疑给没有任何创收机会的农村小学的办学带来一定的资金上的压力,在勤俭办公的指挥棒下,无奈得牺牲许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高质量、高层次专业培训更是一种奢侈。既不能走出去取经,也没条件请专家进校指导,这就使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动态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偏远薄弱的农村学校,造成信息闭塞,再加上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不得不成为无米之吹的“巧妇”。
6、保障制度构建。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在教科研的督导和管理上做了较完善的规定,而在教科研的激励制度方面却很少涉及,这种“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教科研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热情。
二、发展对策
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自觉促进专业成长。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动力。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三点:(1)提高认识,改变被动局面,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2)对专业发展过程反思经常化、制度化,根据短板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2、构建联片研训平台,打造城乡专业发展共同体。确立一所强校为龙头,地域相近的几所学校组合形成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联片研训”团体,使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增值放大,使校际之间形成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生、互动合作、学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训机制。在强校和弱校所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以强校输出为主,通过输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优秀的科研成果,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3、师生结对,加强专业发展的引领力量。城乡小学之间要有计划地开展体育名师送教活动和名师带徒活动,让农村体育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要注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性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针对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指导,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实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导师制,制定培养目标,履行培养职责,注重过程监督,加强过程管理,做到四定:(1)定期听课、评课;(2)定期进行教育理论交流、研讨;(3)定期互访交流,进行教学检查;(4)定期经验总结交流。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篇12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阶段农村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四是培育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展体育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应该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
2. 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因此,如果没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不能说是全面的。
3. 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比率越高。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体育器材方面,被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4. 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
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是造成农村体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严格按照“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抓好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并把所得物资如彩票公益金等尽可能多地用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在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事业要达到的总体水平、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
4.2 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一般建立在农村村落之中或者附近,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在课余可以有效地利用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宣传、指导、纽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将其视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切入点来抓。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编写符合农村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修订“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体育师范教育,广开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要: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7-18) .
[2]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1)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