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生成因

2024-08-25

困难生成因(精选12篇)

困难生成因 篇1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学习意志薄弱。

有的学生适应性差, 自学能力差, 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 读书被动, 无自觉性。在课堂上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解题过程没有步骤, 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 不肯动脑筋,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 掌握的知识、技能不系统,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如果一些学生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就会导致学习分化。

4. 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 不认真完成, 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 抄袭了事, 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 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 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 缺乏竞争意识, 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 考场上“临时发挥”。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激发参与欲望。其次要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再次要利用数学家的生平趣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要充分运用多媒体,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除了用“小步子, 多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外, 还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并加以表扬, 增强学习信心。

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 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 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5. 在教学中, 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 就会给学生造成失败和自卑感。因此, 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 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 使他们感到自己学好了数学。

困难生成因 篇2

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成因

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复杂多样,诸如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成因等等.本文主要从认知能力与学习技能、从非智力影响因素方面系统论述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作 者:许霞 Xu Xia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第二中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2刊 名: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4)分类号:B844关键词:学习困难 心理成因 对策

困难生成因 篇3

【关键字】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

随着中国的入“世”;北京奥运会地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地完美落幕,中国又一次的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因此,“英语”这种外国人常使用的语言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已不陌生。一些小学生,甚至幼儿小朋友,张口就可以说出一些常用语,但在我国的农村,尤其是西北地区,就显得有些凤毛麟角。

一、形成如此现象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师资问题

“ 量少质差”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现存问题

小学英语教师总量不足致使教学的总课时大幅增加,而学校有没有引进新的英语教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继续学习(考本或考研),毕业后想去城市而不愿回农村。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在编教师人心浮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除了英语外还要承担其他主修课,兼职其他工作。另外,由于农村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工作条件差、因此很难留住优秀的英语教师。

教师专业能力不高。相当部分农村小学中民转公教师多,代课教师多,因此能够承担英语教学的教师不多,即使有也是由其他专业的年轻教师兼任。这些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

2.教学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但英语教育资源的配置还存在很大缺陷,英语教师需要的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没有完全配足配齐。配套课件。有的教材仅有磁带和挂图,没有其他配套课件。教师若要上好课,必须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如幻灯片、头饰动画等。而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比较重,精力有限,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财力物力,会影响教学进程。

3.教材内容过于城市化,淡化乡土意识

有一次,笔者讲一篇关于麦当劳的文章,问同学都知道那些麦当劳的食品时,同学们除了课本上的以外,其他知之甚少,让人不免生出了怜悯之心,而对于他们所熟悉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有少至又少,所以对于教材提供的内容,他们说的和可说的亦少之又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反过来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语言环境问题

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氛围基本呈现空白,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兴趣难以保持,成绩尴尬。城市学生见面说:““Woo , you are so cool !”而农村的孩子见面说:“吃饭了没?”;城市的孩子们看到“TAXI”或“Mcdonald’s”就象看见自己身上的衣服一样司空见惯,而农村的孩子要查字典才能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当农村孩子和他的父母亲跌打滚爬在泥土里时,城市里很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熟练地唱:“见面见面说hello,再见再见是bye bye”,泥土给予农村孩子质朴的同时也赐予他们沉默和害羞,当他们上这种必须开口说的完全陌生的英语课时,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

5.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家长们或许都意識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里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最基础的科目就足够了,更何况一年级的孩子才六、七岁,他们在学汉语拼音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再来个英语,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吗?因此,当孩子满怀喜悦地向父母讲述对学习英语的好奇时,在取得进步向父母邀功时,父母们缺少鼓励,没有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引导教育,而是心怀疑问:“这么小的孩子,能学好吗?” 而有的家长则是虽然也能认识到从小学开始学英语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应对策略

1.壮大英语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体制性问题,因此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待遇和人事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前提。要以县为主,实施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加快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特别是向边远农村地区流动。

2.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英语教育方面,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小学生在年龄较小时如何学好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有一个好的老师使用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英语学习的初期尤为如此。所以我们认为农村小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应试为导向,而应该围绕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

首先,这要求老师有个人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如果老师发音很不表标准,就会影响学生上课的兴趣。其次,上课时不能死扣书本,而应该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我做家教时,已开始让学生背英语单词然后帮他默写,但我发现无论我如何努力都不能让他很好的记住。后来我采取了和他一起猜单词的游戏,他非常乐意而且兴致很高,为了赢我,他会自己课下自己记单词,效率很高,这就是抓住他获胜的心理来学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第三,学习成功的体验。灵活多样的评聘估机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样他们才能更有劲地继续学习英语。

3.教师创造性的处理现行英语教材

教师要对现行英语教材中进行处理,删减教材中一些过于城市化、西方化和知识结构复杂、难度较大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农村学生轻松地理解和结受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4.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学校英语资源短缺的问题

5.家长方面

困难生成因 篇4

1 健美操学习困难生的心理表现

1.1 焦虑与烦躁心理。

焦虑与烦躁是影响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的各种情绪中特别重要的两个方面, 是由当前活动或对未来活动的预想而引起的, 在个体身上所表现的那种不安、忧虑和紧张的情绪状态, 是人们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困扰, 内心所产生的不良的情感体验。如:当学生因文化课任务重、压力大时, 就会期望在健美操课上得到情感的释放, 谁知在健美操课中学习的某些动作又不是自己喜欢的, 还要不断地重复练习这些动作, 没能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宣泄, 就会不自觉的烦躁和焦虑起来。

1.2 消极与自卑心理。

消极和自卑是对当前活动或对未来活动的预想而引起的个体胆怯、恐惧与消沉的、讨厌做任何事的情感体验。如:每一位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会经历由最初的新鲜、兴奋到平淡、枯燥直至厌倦、乏味这个过程, 有的学生会自我调节, 能够不断地学习、创新, 从中得到新的刺激, 获得新的情感体验;而有些学生对学习新动作的渴望和热情大大降低, 同时又不会进行适宜的自我调节, 就会产生消极厌烦心理[2]。还有些学生对自己较难掌握的动作, 总是担心做不好会受到同学的嘲笑与非议, 从而害怕和恐惧而产生了自卑消极情绪的。

2 健美操学习困难生的形成原因

2.1 盲目乐观心理。

健美操具有减肥、塑身和美体的健身功效, 在当代大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是这些刚入学还没有冷静下来的大学生们一种盲目乐观的心理, 也正是因为这种盲目的没有足够心理准备和仔细认真的选择, 以至于到课堂学习时肢体的动作和音乐的感受都不能融入实践中, 随着课程的继续, 难度动作的加大和音乐节奏的加快, 这些学生会感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逐渐增大, 最初的热情慢慢降低, 就会产生懒散、厌烦或拒绝参与运动的情绪。

2.2 先天性条件差。

由于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的融舞蹈、体育与肢体文化于一体的新型的现代运动项目, 这就注定健美操与其它运动项目的教学是有区别的。有些学生在选择该项运动时只是出于喜欢而没有充分考虑和了解这项运动的特点, 忽略了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使得部分学生天生就身体素质弱、协调性差、动作理解和想象力不强、音乐感受和鉴赏力不足等, 这些学生一般在上课时怕被同学们嘲笑而信心不足, 在运动和练习时又缺乏坚持性和开放性, 慢慢地产生了自卑、害怕和抵触运动情绪。

2.3 后天环境影响。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动力, 它影响和左右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学生们生活的环境和地域不同, 表现在行为上也大不相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 在课堂上大多数表现为积极活跃, 动作接受快;相反来自贫困偏远地区的学生, 多数表现为肢体不协调、音乐感受力差、完成动作吃力。加之目前的应试教育, 使得学校要求教学质量, 家长要求高分数, 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 学生不得不以学业为重, 只有少数学校和家庭把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学业同等重视起来, 这也学生健美操学习困难的直接因素。

3 健美操学习困难生的心理调控

健美操学习困难生的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那么, 如何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健美操学习中呢?这就要求健美操教师针对造成学习困难生的不同心理问题, 积极地、适宜地进行调控,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形体美、动作美等美的享受。

3.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习困难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 对于他们的教学和练习, 教师应掌握和运用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并掌握其规律同他们交流, 主动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3]。健美操课堂上, 学生学的好不好, 学习的积极性高不高, 都和教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健美操是一项前卫的运动项目, 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规律;不能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关心热爱他们;不能尊重他们的人格,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能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地进行教学, 如:漠视学习困难生、讽刺批评他们等等, 久而久之就会使积极活泼的、勤学苦练的学习困难学生感到心理不平衡, 对学习健美操失去了兴趣, 产生惰性, 形成学习了健美操学习困难生。

3.2 展现学生个体特长。

给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时间和空间。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 开展一些能让学生找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觉, 尤其是给健美操学习困难生以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 让他们在集体活动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让他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学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树立自信心、培养其独立性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充分的[4]。如:让技术优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创新, 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 以此激励他们不断提高技术;让技术差和惰性强的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进行音乐节拍、身体协调性、动作反应速度等方面的动作、套路创编, 鼓励他们在同学们前面表演、领带, 根据效果给予加分奖励, 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3.3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信心是学生学好健美操动作的基础。健美操学习中学生既想展示自己, 有时却又缺乏信心, 这时, 教师就要把握契机, 给学生以信心, 让学生的活力展现出来,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并让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认可和肯定。由于健美操运动具有动作变化多、方向线路复杂、协调性要求较高等特点, 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会感到恐惧和害怕, 以至于不能顺利地完成动作。那么, 教师的言行十分重要, 对学生的学习不能予以否定和贬斥, 学生的信心一旦受挫就很难恢复。对于这部分学生, 应采取最直观形象的示范讲解法和提示教学法, 让学生边学边记动作名称及要领, 对他们取得的进步予以鼓励和表扬, 引导她们不要因为害怕嘲笑, 而约束了自己的表现力, 这对学生树立学会学好的信心是非常有效的。

3.4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健美操教学具有动作练习的周而复始性和教学环境的单一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由最初的渴望到最终的厌倦, 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在学生厌倦乏味的临界点到来之前, 及时地变化练习方法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艺术魅力和美学内涵, 如:做“漫步双臂斜上举稍抬头”动作时, 可以说:“看我托起了蓝天噢”, 做“简单的屈膝弹性”动作时, 可以说:“我们的腿就像弹簧一样有弹性”, 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紧张疲劳, 还能提醒学生动作的发力点及顺序。其次是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 如:教师饱满的精神面貌, 优美舒展的动作示范, 准确清楚的拍节口令等, 使学生获得健美操动作美、形体美的直观感受, 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热情。

总之, 让健美操学习困难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练中来, 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就需要对健美操学习困难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分析, 采取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 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只要刻苦努力、积极认真地学练, 就能掌握学练技能和锻炼技巧, 也就能赢得健康的体魄, 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了。

参考文献

[1]郭敏, 刘卫.体育课中行为差生的现象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9, 6.

[2]夏晓陵.试论健美操情感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J].浙江体育科学2005, 4.

[3]石美丽.体育教学中情感效应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2, 3.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篇5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类型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最终导致“学业不良”或“学力不振”。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可以将学习困难学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和整体性困难学生。

暂时性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考,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有些学生因一时没有掌握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则因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影响而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等等。

能力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少,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

动力型困难学生,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

整体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探究致“困”的成因,其次要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学困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身发展尚未成熟,对变革中的社会认识比较肤浅,是非分辩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二)家庭的因素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沦为学困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越来越多,大量的留守子女也成为了学困生。

(三)学校的因素

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调查显示,18.8%学习困难生认为自己不太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31.1%的学习困难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以上调查说明,对学习困难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的因素

1、认知因素的原因:

一是基础知识差。由于基础知识差,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差,上课听不懂,笔记记不上,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成绩自然上不去。二是相关的知识不足或知识 结构不合理。这类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扩充知识的需求,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多靠死记硬背。三是不会学习,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元认知能力缺陷。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技巧,这也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2、非认知因素 :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或障碍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于非认知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消极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老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过低的评价或态度不良,因而心情抑郁,大脑很难形成学习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作对。三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知难而退,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学习被动,作业应付,不会的就抄别人,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三、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困生的转化也肯定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要奢望几次的谈话就能奏效,也不要奢望短时间内能 “立竿见影”。如何教育转化学困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 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经常利用班会举办普及法制教育、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理想道德教育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多给提供这些孩子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每学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发挥学困生的特长为老人表演一个个自编自导的节目,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在活动中让学困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活动,让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必会融入社会,得到道德的体验,得到劳动的体验,得到情感的体验。

(二)家校携手,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开好家长会或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传授家长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是一味地责备、加压,或迁就、溺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

2、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有校的学生情况,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家庭、学校相互合作,促进父母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构建学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谐的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以爱浇灌,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善用赏识,走近学困生。

教育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儿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得摒弃掉“学困生难以救药”的想法,作为教师不能把学困生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应树立崭新的时代教育观,转变教育观念。

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学习困难儿童尤其是如此。一句鼓励的话语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教师要用放大镜去看待学困生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用爱心激起学生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热情的关注而不是冷漠的监视。学困生也是如此,他们时时翘首以待,有的甚至不惜做出各种违反课堂常规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关注。

我们教师要主动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学困生,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

(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学困生通常表现出对学习缺乏热情,对知识不感兴趣,在困难面前没有信心,没有顽强的学习毅力,这正是他们非智力素质差的表现。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因材施教时,就要特别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

首先,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困难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运气差、任务困难等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定。要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作出正确、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上任何一点进步都归因于努力,培养自信心,提高个人能力有效感。激发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5 其次,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正如美国的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就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三,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启发性,并有适当的难度。

2、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经调查研究,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他们控制和约束思想和行为,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指导学困生体会知识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引导学困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使学困生“跳一跳,够得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和趣味性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成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他们的意志。

(五)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是学困生转化的根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因此,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内容。

1、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在指导学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预习、怎样阅读、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怎样复习和做练习、如何掌握记忆的技巧、知识的组织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困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方法的运用,就会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强化学习技能训练。帮助学困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应用性知识,也是一项心智技能的培养。只有通过训练,将学习方法转化为习惯或能力,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由此,对学习技能和习惯欠缺的学困生,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多次在教师或家长的直接帮助和监督下进行学习,甚至需要手把手地示范、陪读、检查或另加作业项目等,以使受到训练的学生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这种训练需要教师或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应用,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思考哪些方法对自己有效,哪些方法对自己不适宜,逐渐“自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学困生发展

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他们对自己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四、结论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篇6

一、 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 自身原因。

首先,在情感方面,不少学困生有明显的“自我主义”倾向,他们一般脾气倔强,不服从别人的管理;他们自尊心强,但偏偏成绩差;他们对周围的人抱有敌对情绪,纪律散漫、脱离集体、整天生活在矛盾之中,身上有沉重的思想包袱。其次,学困生自信心严重不足,在学习上常常表现为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情绪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了消极情绪,行为上逃避学习。

2. 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变化。

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科目突然增多,学习难度急剧加大,小学时的学习方法难以奏效,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还有来自老师、家长的压力,令学生难以承受,导致学生的成绩大幅度下降,并由此产生厌学情绪,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3. 家庭教育不当。

由于家庭的教育行为不当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不容忽视。例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子女心理、生理特点,对他们提出过高要求,使学生尽管经过不懈的努力仍难以达到家长定的目标,久而久之就会厌学;还有的家长过分宠爱和迁就子女,使学生养成不肯动脑,怕苦怕累的坏习惯;也有的学生因为父母不和或离异,或失去双亲,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生活上没有父爱母爱,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无心向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家长为维持生活,外出打工,甚至几年不归,丢下孩子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而爷爷、奶奶年岁已高,根本无力管教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教,学生变得无拘无束、放荡不羁,染上许多陋习,对学习毫无兴趣。

4. 社会原因。

学习困难学生认知能力差,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他们觉得升学无望,但做手艺、做生意照样能赚大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厌学”、“逃学”的情绪不断滋长。另外,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社会上流传的黄色书刊、黄色网站,侵蚀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沉迷于上网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二、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及措施

1. 教师要关爱、尊重每一个学习困难学生。

不被教师接受的学生,往往会变得消极、被动,厌恶学习,甚至会有抵触和破坏情绪。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真正接受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教育成功的根本。如果教师能做到这点,就一定会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以此化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2. 对学习困难学生应抱有积极的期待心理,发现其闪光点。

学习困难学生有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过程,就是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扩大的过程。教师应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并不亚于其他同学,相信自己只要发挥潜力,各方面一定会进步,从而消除自卑的心理障碍,迈出前进的步伐。另外,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不断地树起自信心,教师绝不可挖苦讽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否则他们会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对学习不利。

3. 因材施教,适时肯定,小步子前进。

学困生由于成绩差,总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信心不足。我们的教育又过于强调竞争,而竞争中的不断失败更容易诱发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因此,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合作的课堂练习环境,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引导学困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实施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多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首先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的愿望和心情,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处境,仔细分析和寻找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学生设置若干近期目标,每达到一个近期目标,都给予鼓励性评价,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从而改变原来的自我评价,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困训练,总结学习困难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最后,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和标准,在学生学习遇到难题时,及时辅导,帮助学生化解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4. 协调好学习困难学生与家长、教师的关系。

教育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位学生都需要师爱,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学生对师长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话语,比什么都重要。作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要求家长多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经常与科任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思想表现,与科任教师共同关爱学习困难学生,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成因浅析 篇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 对于数困生形成的原因, 这里主要将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数困生”形成的内因

数困生形成的原因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差, 计算能力差, 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薄弱。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为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低、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 自卑感强等几个方面。

1. 智力因素

智力是指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虽然智力、能力和数学学习成绩并不是一回事。但由于数学能力成分与智力的一般能力成分比较接近, 所以具有较好智力和较强能力的学生, 一般都具备了学好数学的基础。

(1) 能力水平。

能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来说, 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这种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形成, 一方面依赖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依赖于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数困生在能力方面的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维能力差;

(2) 计算能力差;

(3) 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差。

(2) 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

学习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 基本技能是否熟练, 将直接影响对以后知识的接受, 知识欠帐不能及时弥补, 造成前后知识间的断层, 往往是数困生形成的起因。虽然调查发现, 数困生智力因素、基础知识都与数优生有很大差距, 这是数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只有2~3%的低能儿无法正常搞好学习。因此, 学生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不是造成大量数困生的主要原因。

2.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影响数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具体的原因为:

(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心理处于压抑不满, 会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 破坏学习的向心力, 因此, 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制约着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2) 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体而言, 数困生数学基础比较差, 知识漏洞多, 很多学生也想在数学学习上有所提高, 但是在做数学题总是磕磕碰碰, 考试总不如人意, 逐步的也就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 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3) 缺乏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这话虽然有点过头, 但是不能不说明态度的重要性。对数困生来说, 正因为他们对待学习数学的消极态度, 才导致了学习数学的困难。

(4) 缺乏科学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研究表明:数困生的学习困难与非智力因素有极大关系。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为非智力因素中数优生与数困生差异最大的一项。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发现, 数困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集中精力, 跟不上老师授课进度;课前不预习, 上课抓不住重点, 不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地去理解;课后不及时复习, 作业往往没弄懂就做, 对做错的题目也不能及时纠正等等。这些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阻碍了数困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 使得他们即使很努力地学习, 但是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事倍功半的结果, 让他们心灰意冷, 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可见,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良是导致数困生学习不良的重要原因。

3. 不当的成败归因

心理学理论表明, 归因影响着对目标达成的期望。德威克、韦纳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往往会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事实上, 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良, 恰恰是因为他们感到学习成绩同努力程度之间没有关系, 他们总是把学习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 或者归因于教师水平不高。这表明高一的数困生在失败归因上存在归因障碍, 他们把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往往归因于基础差, 智力弱, 能力低下, 基础差, 不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方法。他们相信, 无论自己怎样努力, 最终都是失败的, 于是不再对目标的实现或成功抱有期望, 很消极。这也表明高一数学教师一定注意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但包括知识的衔接, 还应包括学法指导、教学采用的衔接。

二、数困生形成的外因

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童年时代由谁带路, 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学习数学受其家庭的重要影响, 诸如父母对智力活动的兴趣爱好, 对数学所抱的态度, 平时的言行等, 都会有意或无意中对子女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

另外, 家庭经济的贫困、家庭成员的不和以及家庭文化氛围差, 都与学困生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仅为数困生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客观上也促成数困生的进一步“后退”, 产生了与学校教育不和谐的音符, 削减了教育的合力。

2. 学校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的学校因素很多, 如校风校纪、环境、图书资料、设备仪器以及软硬件的综合水平, 学习气氛,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师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共识, 感情的沟通, 关系融洽的程度以及班主任对数学学习的导向等等。

3. 教材与教法的因素

新课程在云南省实施以来, 不能忽视新的教材的使用及教学方法的选取对高中生学习数学会有一定的影响, 教材本身特点容易造成数困生的产生。学生对掌握教材内容一般是不成问题的, 大多数学生也掌握得“较好”, 然而对教学参考读物、测验卷上的题目, 由于题量大, 形式多变, 综合性较强, 且不少习题是在平时教学中较少涉及的, 掌握起来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虽然能独立解答课本中各种例题、习题, 但仅仅训练课本上的题目, 是不能很好的应对高考的。因此, 客观上迫使师生在题海中沉浮, 教师成了解题的工具, 学生成了解题的奴隶。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 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难点的突破和难题的讲解上, 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数困生显然消化不了。欲速则不达, 一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就会增加数困生的数量。

高一数学内容相比初中学习内容, 抽象性更强和灵活性更高, 涉及的教学知识面更广, 特别是高中伊始学习的“初等函数”这一章节, 对刚进高中的学生来说, 不仅在知识上、思想上, 而且在思维方法上还不适应, 形成了教学中的难点。教育学认为, 对于难点宜分散, 宜适当放慢教学速度。然而从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 教学中为了赶“进度”, 这对数困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4. 环境因素

中国学习科学会曾组织过一次学习现状调查, 关于学习环境结论主要有: (1) 信息传媒手段的发展, 使学校封闭的体系被打破,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2)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或更加重视, 或更加漠视; (3) 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活动的增加, 交友范围的扩大, 使班集体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减少; (4) 随着教师权威性的降低, 学生对教师的离心倾向和对抗情绪有所增长; (5) 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不良倾向对学校的干扰越来越大; (6) 学校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 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条件的依赖性; (7) 学生适应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减弱, 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由心理造成的学习失利现象越来越多。

所有以上列举的这些影响, 从研究过程的调查中都集中地体现在数困生身上, 所以研究和转化数困生不能孤立地放到数学情境中, 而必须把他们放到一个大的环境中。

高中物理教学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篇8

一、高中物理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高中物理难学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问题,又有学生的认知障碍问题,还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按照性质不同,可以把这些问题分为三类:一是学生的物理课程的知识基础问题,即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过渡衔接存在问题,包括初中物理课程基础没有打好的问题,没有形成物理课程良好学习方法的问题;二是学生差异造成课程学习能力差异的问题;三是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思维问题。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存在问题。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物理学习存在一个较大的跨越,这种跨越不仅体现在课程学习要求上,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上,这种跨越是对知识、能力、方法诸方面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初中物理学习的扩展和深化。要求学生既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又要求学生摈弃对过去初中知识点的片面理解。

由于初中物理学习与高中物理学习有很大不同,初中物理学习更强调记忆和综合,而对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都不高,只要能够记忆,就容易理解和运用。

初中物理教材只是对物理现象的一般性说明,只是让学生知其然,但不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注重现象的说明,更注重理论性的表述和推演。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的较大差异和跃升,自然给基础不好的学生造成学习上的障碍,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障碍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如果高中物理学习仍然沿用初中物理学习的方法,哪怕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很可能会出现学习成绩倒退的现象。

(二)学生物理课程学习能力差异。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物理课程学习也是一样。物理课不同于语文、历史、政治课程的感性表达方式和人文理解的多角度性,它更注重逻辑的思维判断和定量的客观分析,是客观规律的理性表达,所以这就造成了物理课程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女同学比男同学更为敏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来说,女生更喜欢关注感性的事物和信息刺激,而男生更听从好奇心的驱使。这样一来,物理课程学习过程对于女生来说比较枯燥,这就造成了男女生物理课程学习的先天动力差异。

(三)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思维问题。

物理学习中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包括储备量、组织度、表征方式三个方面。知识储备量是基础问题,而组织度和表征方式则是思维方式问题。

在知识储备还不够全面丰富的情况下,在记忆知识点之后,学生需要把相关的物理知识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连接起来,让他们形成对问题的一连串逻辑反映,并通过特定的表征形式,在头脑中展现出来。这一特定的过程,少部分由先天决定,大部分由后天形成。但学生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下,这种环境中的信息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频繁刺激,并最终影响学生的潜在思维方式和显性思维模式。

在城市生活的学生与在农村成长的学生,由于城乡物质生活条件和周围事物的巨大差异,造成城乡学生之间在潜在思维方式和显性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虽然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是因人而异的,但在总体上是正态分布的。所以,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性。

二、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讨

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了这一点,就能够对高中物理教学学习困难做出积极的改进策略。

(一)提前强化知识体系的差异意识。

有的学生中考之后必然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觉得自己基础不错,高中一定也能手到擒来。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觉得自己在初中物理就不好,高中就更没希望了,思想上缺乏进取精神。针对以上现象,可提前在教学前或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通过比较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变化、课时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使学生对困难有所认识,心理上能够承受暂时的失败。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恢复学习物理的信心。

(二)转变思维的认知方式。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矫正过去思维方式的误区和局限,弥补既定思维方式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高一阶段,是逻辑思维方式形成的高峰期,应加强学生物理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其尽早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导向,摆脱初中阶段物理学习中注重记忆和综合的初级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思维意识,从而符合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三)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

男生女生之间、城乡学生之间,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干扰,物理课程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不同,要创造条件多做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保护学生初中阶段的直接兴趣,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操作兴趣。当学生形成物理学习兴趣时,他们对物理现象的感受就会既敏锐又牢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物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

高职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对策

一、引言

学习困难主要是指在学习能力、知识、品格中存在偏离正常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学生的智力无法得到正常发展的学生。学习困难对学生来说是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严重阻碍,不仅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自我管理能力差,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的阴影, 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个人能力发展。

二、造成高职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分析

( 一) 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刚刚度过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升入大学后的生活失去了高中紧张忙碌的学习氛围,造成学生心理散漫,容易形成 “放松”的懈怠心理。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经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后,思想上形成 “理想断档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失去的高中时期 “大学理想”作为精神动力,因此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形成高职学生学习困难。

( 二) 学习兴趣性低,学习态度不认真。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认识度较低,对专业内容缺少相应的兴趣,形成学习态度散漫,不认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出现。

( 三) 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来说,摆脱了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促使自身学习能力处于长期懈怠状态,并且大学生活中对课堂以外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造成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心听讲,课后对教师的作业要求也是草草了事。此外,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教师提出课堂要求,无法做出合理的实际课堂学习安排,最终对专业课失去兴趣,导致高职学生形成学习困难的状况。

( 四) 学习坚持性差,意志力薄弱。高职学生刚刚走出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对身边的环境产生好奇,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意志较为薄弱,使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最终将所有的时间又投入到网络游戏中,造成学习困难,虚度美好光阴。

三、应对高职学生学习困难的对策

( 一)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教师和家长加强对学生正确人生方向的引导,解开学生心理成长中存在的疑惑和过滤,促使学生摒弃多种就读高职院校的原因,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积极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转变他们对自身学业的看法,促进高职学生学习困难的解决。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精神支柱,促进高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 二) 高职院校应做好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注重高校教育改革, 明确高校的课程管理目标,注重依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学生教学发展方向,确定高校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充分掌握。学校也应当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程设计,注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依据不同专业开发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辅助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堂学习。

( 三) 科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当对高职学生中学习困难学生给予积极地鼓励和帮助,教师注重对学生课堂注意力能力迅速提升训练,依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锻炼,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合理的记忆规则,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另外,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得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提升学习效率,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他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同学习成长。

( 四) 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面对学生刚刚走出高中校园,对身边的 “诱惑”充满好奇的现象通过提升学生的品质作为解决的重要手段。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能够形成坚强品质的积极的影片,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锻炼学生坚强的品质,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注重对学生向着积极健康方向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此外,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提供保障,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受到周围学习环境的影响,主动形成高涨的学习心理,使学生主动投身到自身专业的学习当中,通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自身态度上转变学生因对学习困难的心理,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和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高职学生困难心理成因进行内部原因分析,提升高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进一步了解,为解决高职学校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和解决措施,高校应当提升对校园中 “弱势群体”的重视,保障他们向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基于“双能”提升的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2]周婷.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干预措施[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冯红瑞.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问题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刘迪.自我效能感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和培养方法探析[D].吉林大,2012.

高校学习困难特殊群体成因分析 篇10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其中,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已经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贯穿到大学了,理论教育大于实践教育,动手能力差,是所有大学毕业生的通病。重理论、轻实践,是应试教育的特点。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旷课,归结其原因就是老师上课枯燥,照着书本或者PPT念,在课堂上讲课,讲完离开教室,很少有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加上学生又多,难以管理,导致一个学期下来,老师根本不知道每个学生叫什么名字,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满足教务处的抽查,更谈不上对学习困难特殊学生的教育了。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注重教师发了多少文章,发了几篇核心期刊,评教授、副教授是标准是这些,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这就导致高校所有教师的重心放在了如何出科研成果之上,而不是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

高校虽然都有专职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生活、学习,每个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在1个辅导员负责200名学生左右,严重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这就导致其工作质量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一个辅导员照顾不到200名学生,更谈不上学习困难特殊群体的学生。高校教师都一致认为学生应该自主学习,但却忽略自身教育计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学校强调学分,却忽略学生学习的质量,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出现。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学习困难群体的存在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家长认为教育是学习的事情,殊不知,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习惯、思维、甚至人格的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甚至抑郁;成绩极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暴力倾向严重;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所谓“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是有一定道理的。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一般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权威型的家长会对孩子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在孩子犯错误时加以适当的限制。家长自身以身作则,说到做到,身为孩子的榜样,树立自身的威信。同时,他们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尊重孩子。这样长大的孩子,一般比较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同时有很强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所以,权威型的教育方式是目前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育方式。

专制型的家长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有害怕、焦虑、畏难等负面情绪,有极强的报复心理,但他们在学习可能比较听话、守纪律。

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更多的是宠爱和无条件满足,对孩子放纵,没有原则,孩子在犯错的时候都不加以制止和约束。这样长大的孩子,基本表现为现心理不成熟、受挫能力差、独立性差等。

忽视型的家长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很少与孩子交流。他们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而忽略精神生活,认为孩子只要有物质条件就可以了。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三、社会因素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也必须得面向社会,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政治制度的变迁,导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人脉关系功利化使得学生越来越趋向于“一切向钱看”的功利心理,认知发生偏差。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变也带来了很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转型时期,旧的价值理念受到质疑,同时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混乱、批判旧文化、崇洋媚外,同时又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做不到去其糟粕。如今社会腐败现象和贫富差距问题的现实使大学生心理的失去平衡,仇富心理严重,心理不健康,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失去信心,对国家的未来失望,愤青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移民其他国家,崇尚他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四、个人因素

学习困难特殊群体自身也存在问题,大学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必须得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味地死记硬背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同时,如今科技如此发达,学生本身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自助学习,而部分学生懒散,不愿意多花时间学习,甚至只依赖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自己不预习、不复习,在成绩一直得不得提高的情况下就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受挫、悲观的情绪,又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外形条件差,身高低于常人、身染慢性疾病或者长相丑陋等,自卑感强烈,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不善与人交往导致不合群,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个人自身的原因也需要进一步的重视,才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贾鑫,陈明.构建高校学习困难特殊群体帮助机制的原则[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贺恩格,王雅倩.高校学习困难特殊群体的教育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1.

[3]龙汉武.论高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体系[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

[4]张启钱,王小青,谈静艳等.我国高校"学习困难特殊群体"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学习困难"定义回归解读的视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1.

困难生成因 篇11

[关键词]七年级 英语阅读 困难 成因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37

什么是英语阅读?语言学家古德曼(Groodman)认为,阅读就是读者通过其心理和语言活动理解来接受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是人的大脑接受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然而,目前农村初中生英语的阅读能力培养相对滞后,阅读水平提高甚微。尤其是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对英语阅读望而生畏,这直接影响学生现在及以后的英语学习,阻碍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就形成阅读坎?笔者进行调查研究得知,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两大因素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教学误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误区,导致学生不善于阅读

1.过分关注教学形式,淡化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

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是: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用趣味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所以有的教师就片面追求课堂“蹦蹦跳跳、热热闹闹”,孩子们的眼球被眼前的热闹形式所吸引,只是在听觉、视觉方面得到满足,读写训练方面比较薄弱,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不善于阅读。

2.注重对学生进行机械操练,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其失去英语阅读兴趣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束手束脚,对学生不敢大胆放手。因为他们受到农村学生思维面狭窄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过分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单词、句型。结果这种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阻碍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阅读只限于书本上的英文素材,没有拓展训练,这种狭窄的思维面对开放型的、题材多样的中考阅读来说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结果导致学生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

二、“两极分化”:农村七年级学生“两极分化”提前到来,导致越来越多后进学生惧怕阅读

1.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急于求成抹杀了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大家都深有体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大多数都能快乐地参与课堂英语对话互动中。然而在农村的英语课堂上,时过境迁,学生进入七年级一学期不到便出现了“昨天激动,今天被动,明天不动”的情况,阅读课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消极倦怠,甚至是应付了事。面对这种阅读状态,作为农村的英语教师应该反思:课堂上发言机会都让基础还不错的几个学生抢光了;刚学完的生词,还不会读就开始听写;教材对话或短文还不理解,就被强制性每天背诵,次日检查。让学生每天都处于紧张的气氛中,繁重的学习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这样做是否挫伤了他们美好的情感?使他们对英语的阅读产生恐惧的心理,农村英语教师就是在这样平凡的教学中急于求成,不知不觉、一点一滴地抹杀了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2.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无效课堂教学行为挫伤了七年级学生阅读的激情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对教师教法的要求却很高,而且越是低年级,越是入门阶段,教学方法和技巧就越显得重要。然而在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多数是老教师,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学设计活动缺乏趣味性,对新教材的教学编写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介绍等方面研究得不够。采取“新教材旧教法”,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加强学生的厌学、弃学情绪,严重挫伤了学生英语阅读的激情。

3.农村初中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放弃,对生活的不负责任,对英语阅读的“冷酷无情”

(1)其他学科学的还不错,唯独英语偏弱。(2)所有学科都偏弱,同时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全面失控。对于前者,由于学生并未放弃学习,要改变其英语学习状况相对容易;而对于后者,对所有学科都放弃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走异端,做事不负责任。很多英语教师对他们束手无策,而这一群体的学生在班级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又会导致该班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全面放弃,对英语阅读自然也就不理不睬、“冷酷无情”。

综上所述,农村七年级学生英语阅读坎成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导致的,要想消除学生做英语阅读题时的恐惧心理,并不是通过孤立的、单一的训练就能够达到的。我们首先要转变他们的学习思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综合训练,利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特点:简短、故事情节强,有趣味性,会激起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相信通过努力学生会逐渐喜欢上英语阅读,还给英语阅读课堂一个明媚的春天。

困难生成因 篇12

一、“教学误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误区,导致学生不善于阅读

1. 过分关注教学形式,淡化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

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是: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用趣味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所以有的教师就片面追求课堂“蹦蹦跳跳、热热闹闹”,孩子们的眼球被眼前的热闹形式所吸引,只是在听觉、视觉方面得到满足,读写训练方面比较薄弱,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不善于阅读。

2. 注重对学生进行机械操练,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其失去英语阅读兴趣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束手束脚,对学生不敢大胆放手。因为他们受到农村学生思维面狭窄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过分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单词、句型。结果这种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阻碍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阅读只限于书本上的英文素材,没有拓展训练,这种狭窄的思维面对开放型的、题材多样的中考阅读来说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结果导致学生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

二、“两极分化”:农村七年级学生“两极分化”提前到来,导致越来越多后进学生惧怕阅读

1.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急于求成抹杀了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大家都深有体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大多数都能快乐地参与课堂英语对话互动中。然而在农村的英语课堂上,时过境迁,学生进入七年级一学期不到便出现了“昨天激动,今天被动,明天不动”的情况,阅读课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消极倦怠,甚至是应付了事。面对这种阅读状态,作为农村的英语教师应该反思:课堂上发言机会都让基础还不错的几个学生抢光了;刚学完的生词,还不会读就开始听写;教材对话或短文还不理解,就被强制性每天背诵,次日检查。让学生每天都处于紧张的气氛中,繁重的学习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这样做是否挫伤了他们美好的情感?使他们对英语的阅读产生恐惧的心理,农村英语教师就是在这样平凡的教学中急于求成,不知不觉、一点一滴地抹杀了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2.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无效课堂教学行为挫伤了七年级学生阅读的激情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对教师教法的要求却很高,而且越是低年级,越是入门阶段,教学方法和技巧就越显得重要。然而在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多数是老教师,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学设计活动缺乏趣味性,对新教材的教学编写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介绍等方面研究得不够。采取“新教材旧教法”,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加强学生的厌学、弃学情绪,严重挫伤了学生英语阅读的激情。

3. 农村初中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放弃,对生活的不负责任,对英语阅读的“冷酷无情”

(1)其他学科学的还不错,唯独英语偏弱。(2)所有学科都偏弱,同时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全面失控。对于前者,由于学生并未放弃学习,要改变其英语学习状况相对容易;而对于后者,对所有学科都放弃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走异端,做事不负责任。很多英语教师对他们束手无策,而这一群体的学生在班级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又会导致该班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全面放弃,对英语阅读自然也就不理不睬、“冷酷无情”。

综上所述,农村七年级学生英语阅读坎成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导致的,要想消除学生做英语阅读题时的恐惧心理,并不是通过孤立的、单一的训练就能够达到的。我们首先要转变他们的学习思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综合训练,利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特点:简短、故事情节强,有趣味性,会激起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相信通过努力学生会逐渐喜欢上英语阅读,还给英语阅读课堂一个明媚的春天。

摘要: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体现。英语阅读在教学中备受师生关注,然而农村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对英语阅读不但不感兴趣,反而惧怕。这是我们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刚入中学就形成阅读坎,这是农村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困难生成因】推荐阅读:

英语困难生05-30

困难生认定论文08-21

困难05-20

排便困难05-22

发展困难05-26

财政困难06-04

困难帮扶07-04

开展困难07-12

困难家庭07-24

诊治困难07-26

上一篇:农村体育发展对策下一篇:原始彩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