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对策

2024-09-25

农村发展对策(精选12篇)

农村发展对策 篇1

重庆直辖以来, 各方面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形成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巨变, 注重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城镇住房等领域改革。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重庆市, 如何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已成为重庆市各界思考的重大问题。

1 重庆市农村总体发展情况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km2, 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境内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山地面积占76%, 丘陵占22%, 河谷平坝仅占2%。重庆直辖以来, 全市社会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农业有了长足的增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和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以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代表的结构调整稳步实施, 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2 重庆市农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方式落后, 土地浪费严重

重庆有效灌溉面积仅70.3万hm2, 农业普遍是“靠天吃饭”, 农村还是锄头挖土、牛儿犁田, 施肥、灌溉由双肩挑粪桶, 物流输送靠人的双肩。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外出打工后, 55岁以上的人成为种地“主力军”, 很大一部分土地以前除种植水稻、玉米外, 还要种小麦、油菜、土豆等农作物, 但现在劳动力短缺、种地效益差等原因, 不少农民每年仅种一季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呈单一趋势。

2.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 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年久失修, 抗旱、排涝设施老化, 渠道淤塞, 病险水库面大, 农业抗灾能力弱。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 综合生产效益低, 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农村路网建设严重滞后, 部分村社公路没有硬化, 有的是断头路、泥巴路, 农民出行极不方便。

2.3 耕地撂荒不断增加, 农产品产量受到威胁

重庆土地撂荒呈现旱地比水田、小春作物比大春作物、山区坡地比低地平坝更普遍的特点。从撂荒地的结构看, 全家外出无人耕种大约占总撂荒的50%, 土地贫瘠、耕作条件差大约占30%, 缺乏劳动力、耕种不力大概占10%, 其他诸如自然灾害、权属纠纷等大约占10%。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耕地荒弃现象将呈现增加趋势, 再加之重庆人均耕地少, 耕地荒弃将对重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造成威胁。影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 种地劳动力由季节性缺失转变成了长期缺乏;部分耕地生产条件差, 土地流转困难;野生动物危害农业生产, 促进边远地撂荒。

2.4 农业技术推广难, 农业生产力提高面临困境

重庆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 因而溶洞、温泉、峡谷、关隘多,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农村还是传统的耕作。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 劳动力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较低, 接受新技术能力很有限;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着一群小孩, 根本无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据调查, 36%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在50岁以上, 3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11%。重庆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推广新技术难的窘境, 农村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 新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将影响重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对策建议

3.1 搞好保护发展规划, 保证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要指导各村结合当地, 认真编制耕地保护利用详细规划和农村发展利用规划, 认真研究各村功能定位, 准确划分粮食生产区、特色产业发展区、村集体建设用地区和农民聚居区, 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划入粮食生产区的耕地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只能用于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对擅自在粮食生产区进行其它非粮食农作物种植或开发的, 进行严厉处罚, 并要求限期恢复, 确保重庆市粮食基本自足。统一全村集体建设用地, 进行集中规划使用, 通过招商引资, 发展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 实现当地劳动力就近安置和转移。确定农民聚居区, 统一进行风貌设计, 统一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 把需要新建房屋的农户全部纳入聚居区, 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和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3.2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 严格补贴兑现, 调动种粮积极性

为扩大种粮面积, 减少土地撂荒,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使用管理政策, 进一步明确农民对承包地的权利和义务, 对规划用于种粮的耕地, 如果是用作修建鱼塘、建苗圃的, 要限期恢复耕种;对承包地没有耕种而撂荒的, 要让农户缴纳耕地资源占用税或没收承包地进行重新发包, 通过相关的制约机制, 要求农户要么主动找人耕种, 要么退回承包地。对农户自己找不到人耕种的, 农户可以主动申请把承包地暂时交给村社, 由村社找人耕种。要严格执行种粮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严格坚持谁种粮, 谁享受补贴;谁多种粮、多产粮, 谁就多拿补贴, 同时提高种粮补贴标准, 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3.3 增加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使用率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 更多地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下大力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 稳步提高耕地地力和产出能力, 不断扩大灌溉面积, 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 提高抗自然风险能力。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 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 推行沃土工程,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扩大农村机械化使用范围, 进一步降低劳动者强度。

3.4 制定扶持政策, 鼓励农地流转, 发展规模农业

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农地流转, 把扶持的重点放在规模种粮、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以及特色农业园区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上来。允许业主用租赁土地上的附作物作为抵押, 向银行申请贷款, 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税收上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基层要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作为规范和激活土地流转市场的桥梁, 为群众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工作, 鼓励适度发展规模农业,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保证粮食生产逐年增收和农产品满足广大人民需求。

3.5 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要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 快速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加大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投入。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推广实用技术, 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 开展专题培训讲座, 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现代化生产意识, 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农民。

3.6 利用地方优势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 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做大旅游规模、推进旅游发展等作用。重庆应进一步构建田园农业旅游、农业科技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参与体验游、租赁农园、农家乐旅游等种类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突出地域特色, 挖掘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品位, 打造旅游精品, 推动重庆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

摘要:重庆直辖以来, 重庆农业农村得到了较快发展, 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本文对制约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 (2013)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013.

[2]周华维, 皮竟.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概况与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 2012 (03) :75-77.

[3]程运康, 王有超, 吴雪琴.发展重庆都市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16-17.

[4]葛信勇, 段渝川.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J].生态经济, 2011 (11) :137-140.

[5]王丽娟, 陈东军.谈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民现状和发展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6]蔡宇平.浅论走向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J].科学·经济·社会, 2000 (03) .

[7]梁丽.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07) .

[8]周晓明, 葛云伦.西部地区农村劳务输出研究[J].农村经济, 2004 (12) :93-95.

农村发展对策 篇2

1问题的提出

“三农”的建设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农村的信息化显得更加迫切,农村的信息化借助互联网能够一定程度地缩小城镇与农村的差距,缓解数字鸿沟效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现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大多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或结合农业生产建设信息平台的阶段。信息服务的便捷使得部分农民接触互联网成为网民,但这样的农村信息化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年轻的农民迫于生计,只能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农民则因为“不会电脑”等原因成为非网民,农村的信息化对他们而言只是电话、电视的开通使用。

现在,农村网民更加注重商务类的网络应用,希望通过农村信息化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从而从“要农民信息化”向从“农民要信息化”的主动局面演进,达到信息化的脱贫致富。农村电子商务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途径,这既是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成果,同时也能为农民带来更多商机,吸引外出农民返村经营,也可部分解决农村人口外流、生产力不足等农村社会人口问题。广东作为经济发展强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排名仅次于浙江。了解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发现广东农村信息化新手段——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对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迄今为止,针对农村信息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农民信息素质研究、经济特性与发展策略以及信息服务的需求挖掘与评价等,即使有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某个模式或我国整体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作探讨,少有研究针对局部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鉴于广东电子商务尚属研究空白,我们提出了“广东农村信息新手段——农村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农民接受程度”这一个命题,通过问卷调研广东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发现存在问题,厘清发展路径,丰富地区性电子商务的研究,同时也为广东地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建议。

2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现状调研

2.1问卷设计

在前期的文献搜集以及专家学者访谈的基础上,参考Churchill量表开发程序,将电子商务普及程度、电子商务创业情况等构念转化成若干便于理解的量表题项。参考量表设计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量表模块划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基本信息收集,第二部分为受访者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与评价,第三部分为受访者所在地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查;第二阶段纯化量表,去除有导向性的题项,对有歧义的题项重新组织描述语言,第二阶段量表共30个题项;第三阶段小规模测试,对10个受测者进行测试,团队成员对每一个题项进行访谈确认,根据反馈内容进行增加、删减、修改形成最终量表,共26个题项。

2.2问卷数据分析

2.2.1样本信息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居住在广东省农村地区的居民。样本性别比例为男性59%、女性4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1~30岁区间,共206人,占样本的42%,其次集中在15~20岁区间,共110人,占22.4%。可见本次受访者的年龄均较为年轻,是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主要生产力群体。如图2所示,本次问卷的受访者主要来自粤东地区、粤西地区(322人),占总样本的65.5%,其次是珠三角地区,占25.2%,粤北地区仅占9.3%。

2.2.2问卷统计性描述

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表示有网购经历,表明电子商务的消费市场已经逐步扩展到农村区域。,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为55.7%,虽然本次研究的样本数较少,数据波动会较大,但67%的受访者有网络购物经历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表明农民的电子商务消费普及率与城市市民相似。随着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及道路建设的日益完善,农村居民也开始接触并熟悉电子商务,享受着网络购物的便利。

2.2.3网购经验与电商创业意识关联分析

受访者中有网络购物经验的占主要比例,共238人(达样本数362的65.7%)。没有网络购物经验支持的农民对电商创业的认同度不高,仅占该群体中的29%,共36人;反之,在有网络购物经验支持前提下,农民对电商创业的认同度有了显著的翻倍提高,达该群体中的51.7%,共123人。可见,网络购物的良好体验,可增加农民对电子商务有用性的认识,加深农民电商创业的兴趣。由此可推断网络购物经验对农民的影响,受访者对于电商创业的认同程度与网络购物经验有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提高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丰富农民电子商务的经验,对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2.4农民事业选择关联分析

在选择电商创业的农民受访者中,选择全职,或者先兼职、后期再全职经营网店的人数占主要部分,共有86%的农民选择全职或者兼职经营,仅有14%的人选择没考虑全职经营。受访的电商创业农民中,将电子商务作为终身事业的选择属主流选择,说明农民对于电子商务接受程度已经普遍提高。在图4中可以看到,考虑全职经营的以及先兼职后期再全职的,在粤东、粤西地区选择的人数比例较高,分别为粤东占比70.91%、粤西占比66.67%。由此我们推断,粤东、粤西农民电子商务接受程度在广东农村地区普遍较高。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核心区及城镇密集区,已从“核心-边缘”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为“多中心”的结构特征。城市的产业发展选择因“多中心”的结构特征而比较丰富,因而个人的事业选择范围也相对较大,所以电子商务事业的选择比例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会相对较低,因为其他事业的选择同样可以获得相当利润。

3调查结论

经过历时1个月的问卷发放与回收,我们一共收到有效问卷491份。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多层关联分析等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电子商务已经渗透进农村市场,农民普遍有电商购物经历,农村在消费端已经开始电商化,并逐渐成熟,农村信息消费潜在需求强烈。农民网民使用信息服务不再单纯为了了解资讯或娱乐,农民网民的商务类消费诉求正在提高。

(2)多数农民认为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趋势,并愿意进行电子商务创业,作为自己的全职事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受访农民的信息素质正在提高,农民对于信息服务如电子商务的认可接受程度有了普遍提高。

(3)开展电子商务经营的农村占比仅1/3,广东农村电子商务销售市场方兴未艾。现在比较著名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如:沙集模式、遂昌模式等)均不在广东省内。广东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根据广东省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特色,发展出符合广东省发展思路的、可复制的农村电子商务成功模式。

(4)提高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能够激发起农民的电商创业热情。如增加农民电商购物经验,宣传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等。虽然农民的信息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这只是基本的使用信息的入门条件,是信息观念素质的提高。信息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能力素质方面,即它是人们了解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更新信息的能力。只有提高信息能力素质,农村电子商务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新一轮信息化。

(5)政府对于农村电商的投入力度还需加大。政府的扶持对农村电商的发展具有正向积极作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中,政府如何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政府的作用是除开农民的主观能动核心因素外的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因素。

(6)粤西、粤东等欠发达地区农村电商发展情况比较突出。粤东地区的揭阳市政府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到战略高度,希望建设粤东地区农村电子商务辐射中心。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资源丰富,农村的发展路径较多,电子商务并不是其唯一最佳发展途径。

4发展建议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十二五”乃至更远的未来在农村发展战略上的部署和发展路径选择。根据问卷调研了解的实际情况,结合前期调研的资料以及参考相关文献,我们针对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引进,努力提高农民信息观念素质及能力素质,提高其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本研究发现,农民信息观念素质已经有一定的提高,但能力素质及电子商务观念仍有待加强。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村信息化,人才资源十分重要,人才是农村信息化的根本所在。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大专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农村地区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村官掌握电子商务技能,带领农民通过电子商务脱贫致富。同时,也要进一步消除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偏见。“沙集模式”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模式,充分显示只要农民在农村电子商务中获得利益,在农村信息化中享受便捷,他们的内生积极性问题就会解决,只要学习到基本电商知识,学以致用,包容性增长的成果也会出现。

(2)积极宣传农民网商的成功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我国农村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对成功电子商务建设经验的扩散十分有利,关键是要有成功者的有效示范。我们需要对广东农村基层进一步实地调研,及时发现和总结成功典型的经验。通过与政府联合,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成功典型的传播,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开展电子商务的动力,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要重视和鼓励年轻新一代农民的创业热情,重点鼓励有互联网经验的农村大学生、回乡农民工带头开展电子商务,给更多农民网上创业和就业提供示范。

(3)重视农村周边城市优势资源的利用,辐射电子商务效益,带动城市电子商务化。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巨大,方兴未艾。应该正视农村资源的不足,积极利用周边城市可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联动效应,进一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集约式发展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城镇化发展。在我们先前调研的揭阳军铺农村商务模式中,其以农村作为战略支点和辐射源,依托周边城市的有利资源,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大力引导下,实现自身电商行业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电商行业发展,通过城市与乡村相互协作,正在逐步实现城乡电子商务产业一体化。

农村发展对策 篇3

[摘 要] 随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展与不断深入,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之一的农村成人教育事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形势下,只有不断提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改革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创新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农科教相结合”与“三教统筹”,才能取得农村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时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成人教育 发展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三农”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体的发展布局。农村成人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对农民进行文化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充分发挥农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成人教育的作用

首先,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是为“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服务的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民的工作环境将从田间地头转到车间工厂,新农业对农民文化素质的要求将从文盲或半文盲提高到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人口角色转变要求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开发新农村需要的人力资源。“生活宽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生存能力,使他们会计划、能致富、善消费,这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其次,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是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服务的成人教育。新农村“乡风文明”要求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遵纪守法、辛勤劳动。新农村“村容整洁”要求科学规划布局,保持生态平衡,整饰村容舍貌,美化生存环境。众所周知,要提高农民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教育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最后,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是为“管理民主”服务的成人教育。新农村“管理民主”要求基层政权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务公开、服务民众,而教育在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策略

1. 提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

当前,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农民自身,都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意义认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我们应从提高各地政府新农村建设领导人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入手,取得他们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使农村成人教育有充分释放其功能的机会和平台。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建国以来农村成人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等方式,来宣传农村成人教育的意义,树立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形象,从而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我国广大农民对成人教育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能力,不愿意花钱参加培训,这就需要我们直接面向广大农民,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他们心中的疑惑和顾虑,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加和支持农村成人教育。

2. 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

目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地方仅靠国家的“阳光工程”来办学,而有些地方“阳光工程”还并不“阳光”,资金挤占挪用现象严重,真正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上的资金远不能满足培训需求。然而,仅靠收费办学是不现实的,毕竟农民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因而必须通过政府统筹、政策扶持、加大投资、拓宽融资等渠道,多管齐下加以解决。在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方面,有专家提出如下设想:“县级培训经费按总人口每年每人支出1元,由县财政单列。乡(镇)培训经费分别从乡(镇)财政收入总额中提取10%,从乡镇企业总收入中提取2%。行政村培训经费每年每人支出1元,由村委会筹集。此外,设立科教兴农基金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予以资助。”

3.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队伍建设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数量还比较少,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无法担负起农村成人教育应担负的责任;同时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信誉。实际上,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拓宽农村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挖掘乡土创新人才,将农村的行家里手变成农村成人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与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合作,并优化师资配置;通过开展远程教育,解决分散教学的师资问题;通过委托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师资培训,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4. 完善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成人教育内容

农村成人教育对象人数多,思想、道德、文化、科技素质各不相同,从事的生产活动和职业也不尽相同,很难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农村成人教育要做到“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别。各级农村成人学校不仅要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培养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工人,而且还要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人才和农产品开发、经营管理人才。

5. 加强成人教育的阵地建设

农村成人教育的阵地建设,尤其是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应该像普通教育一样,列入当地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加以解决。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更应下功夫搞好建设,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据调查了解,一些地方把乡镇所属的农技站、种子站等相应的站所合并在成人教育学校内,成立了成教中心,使本来用于多方的经费集中到一起,同时又具备了系统的教学、实验、实习场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做法对于经济尚不够发达、农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尤为适合。

6. 实行“农科教”结合与“三教统筹”

我国一度广泛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建立了上下贯通的农科教结合的工作体系,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开展各种层次的科技培训、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一定要本着“农科教”结合的原则,各部门一盘棋,加大统筹力度,密切合作,整体推进。“修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实现教育与农业、科技的密切结合,使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村成人教育应以乡镇中学为依托,使普教、职教、成教—体化,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特别需要改变忽视农村成人教育的现象。我们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新审视和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秀珍.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成人教育[J].成人教育,2007(1).

[2] 张建伟.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9).

[3] 杨菊.我国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 李彦肖.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7.

[5] 王龙建.农村成人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6] 张红平,张显忠,冯应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广西农村绿色物流发展对策 篇4

(一) 广西农村绿色物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要发展广西的农村绿色物流, 就要认清广西目前的物流和经济现状,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目前广西的物流现状是:

1. 人们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绿色物流或者说是物流的重要性。

在我国,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人们虽然比较重视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 也开始重视绿色食品绿色营销等问题。但对于物品实体的流动过程——物流这个环节却重视不够, 对于新产生不久的绿色物流少有关注, 关注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更没有了。

2. 目前广西的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并没有和广西的实质

情况相符合, 城市作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 其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 流通人力资本高, 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 交通与信息发达, 它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 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因此, 城市作为物流活动的汇聚地, 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切入点, 对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物流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广西区内各城市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 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不尽相同, 符合广西特点的物流模式也尚未形成。

3. 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 服务质量不够高。

近几年来, 广西物流业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出现市场不规范的现象。广西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管理物流企业的部门, 而市场上存在许多的经营管理不是很规范的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虽然多, 但是真正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并不多, 所以也就没有相关的环境处理设施, 不顾生态环境而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这使得货主的风险大大增加, 规范的物流企业运作难以维持, 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威胁。同时, 广西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标准化不高的现象。

4. 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单一, 设施布置不合理, 企业之间没有有效的合作与配合。

市场上的物流企业虽然注册的是物流公司, 但是它们所提供的只是很单一的物流服务, 还没涉及全程的物流服务。比如单一的运输或仓储服务。而且其服务的专业程度和质量也不高。很少有物流企业对物流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方案设计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有全面的了解。

5.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物流技术装备落后, 物流运作成本高。

物流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每一项功能的实施, 都需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做保障。农村道路状况差, 物流运费就高;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就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 鲜活农产品就难以运输、加工等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 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加工增值。

6. 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与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相伴而行的, 已经被认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而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拥有全面物流知识的人才的支撑。广西的物流企业要想获得长效发展, 必须拥有一大批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懂专业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当前广西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 教育手段落后, 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 绿色物流的特点和内涵

1. 绿色物流的特点。

绿色物流就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 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 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它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 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这就要求物流系统要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传统关系, 在抑制传统直线型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 去设计和建立一个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物流系统, 这要求我们必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关注。

2. 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的内涵就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到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和物流管理活动中, 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联接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 强调物流系统效率、企业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 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综合利用型的生产方式。它的目标就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它具体是指在物流活动中, 整个过程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物质或者其他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有害作用, 在物流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废弃物都要经过加工处理, 使之重新回到生产消费领域, 或者经过处理后安全的排放到自然界中去。它必须要用现代的机械设备, 完美的管理理念, 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监控。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 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 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强调了对社会环境的全方位的关注, 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

(三) 广西农村绿色物流发展对策

绿色物流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 冲破传统的物流经营模式, 首先要从构成物流活动的几大基本要素——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装卸搬运;绿色流通加工;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 集约资源, 探索新出路;要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通过整合现有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使得物流程序达到一个更精简优化的层次。

1. 绿色运输。

运输作为物流的核心活动, 同时也是物流作业耗用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重要方面, 所以最需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绿色运输所倡导的就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通过合理选择和优化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 减少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 以实现节能减排缩短路程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 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泄漏, 以免环境造成危害。

(1) 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是指使用多种运输方式, 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各自的内在经济在最低的成本条件下提供综合性服务。把不同的运输方式综合起来, 达到减少成本的提高效率的目的。多式联运可以减少包装开支, 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自觉的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选择最优的运输路线, 两者合理的搭配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 实现了运输一体化, 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 以此降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使得产品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与优势, 保证了整个运输过程的流畅。减少能源的消耗。

(2) 发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也称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 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根据用户要求, 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 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共同配送可以减少车辆的使用量, 尽量提高车辆的满载度,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实现规模经济。同时, 可以避免错综复杂的交通运输, 取得缓解交通, 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发展绿色物流, 向物流绿色化推进就必须实行共同配送, 以节约能源, 防止环境污染。

(3)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目前, 多品种少批量是经济需求的趋势。而要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 需要有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顺畅可靠的信息系统的支撑。完善的信息网络不仅能使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订单, 而且还能使企业节约更多的人力资本。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EDI/Internet数据交换、GPS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和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等, 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企业间还有良好的信息合作信息平台, 将各种信息进行统一整合管理, 统一调配使用, 各企业互通有无,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绿色物流的管理目标。

(4) 构建“绿色通道”。1995年国务院题出“菜篮子工程”, 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即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的“绿色通道”。该工程可以扩大至农村农产品的运输上。各部门应给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予适当的减少或免除部分的交通运费, 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捷通畅的运输环境。避免农产品在运输途中发生变质,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2. 绿色仓储。

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 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 会增加运输的次数, 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 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 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 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例如, 易燃易爆商品仓库不应设置在居民区, 有害物质仓库不应设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是实现绿色储存的重要方面, 如气幕隔潮、气调储存和塑料薄膜封闭等技术。

3. 绿色装卸搬运。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存放、支承状态的活动称为装卸, 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的活动称为搬运, 两者全称装卸搬运。装卸是跨越运输和物流设施而进行的, 发生在输送、储存、包装前后的商品取放活动。是完成物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实施绿色装卸要求物品在装卸过程中应当给予正确的装卸, 避免商品体的损坏, 从而避免资源浪费以及有还物质造成环境污染。另外, 绿色装卸还要求企业尽量消除无效搬运, 提高搬运的活性, 合理利用现代化机械, 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节省企业的人力, 资源, 时间成本。

4. 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 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减量、避免废弃物产生, 易回收复用, 再循环利用, 可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内容。绿色包装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使用绿色无毒的材料作为包装的原料。包装材料不能对所包装的物品、人体、生态环境等造成危害。

(2) 包装材料要容易处理。尽量使用容易降解, 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或是在处理的时候不会再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做包装材料。

(3) 包装的设计也要尽量绿色化。有利于绿色环保知识的传播。把绿色的消费理念带给更多的消费者。

5. 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 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绿色物流强调的是物流全程的绿色化, 流通加工作为物流的一个环节也同样要走绿色的道路。流通加工是生产的一个过程,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

(1) 设立一个专业的加工中心, 转变传统的加工模式, 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 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环境污染。设立农产品流通加工中心进行集中加工集体配送。以农产品加工中心为主体, 向前延伸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向后延伸到连锁经营, 创造“生产基地+交易市场+连锁超市”的“一体两翼”农产品现代流通加工模式。

(2) 尽量的减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料或污染物。达到产品本身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生产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影响。有效促进农业产业标准化和流通市场标准化。

6. 绿色物流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各个环节所产生或所需要的信息, 贯穿着整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 它与物流活动过程中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构成整个物流活动, 保障整个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要想合理的组织顺畅有效的物流活动, 使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做到紧密衔接和协作配合, 需要通过信息予以沟通, 物流才能通达顺畅。在发运商品时, 必须首先掌握货源的多少, 了解运量、运能的大小, 才能加强车船的衔接工作。离开了车船和运能的正确信息, 就无法准确、及时地把商品发运出去。在安排商品储存时, 也必须掌握进仓商品的数量、品种以及商品的重量、体积等信息, 同时要了解各仓库的空余仓位的情况, 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仓容, 发挥仓库的使用效能。在组织装卸活动时, 只有了解到商品的品种、数量、到货方式以及商品的包装状况, 才能做到及时装卸。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信息, 不但不能做到及时装卸, 还会因商品体积过大, 装卸机构不能适应造成无法进仓、影响发运的被动局面。为了使商业企业的物流活动正常而又有秩序地进行, 必须保证物流信息畅通。物流信息的任何阻塞都将导致物流混乱, 严重影响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的效率。物流信息对物流企业的运作有如此大的作用, 我们更应该倡导收集信息过程的绿色化。信息的收集输入、储存、传输、处理、输出等的环节要严格把关, 准确、及时的处理好。

7. 发展废弃物物流。

将物流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 消除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 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生产企业如炼钢产生的废渣、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水, 社会上废弃的家电、电脑、电池以及其他各种垃圾等这些废弃物对本企业已没有再利用的价值, 但如果不妥善加以处理, 就会妨碍生产的发展甚至造成环境污染。从环境的角度看, 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 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实际上, 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巨大的需求和过度的索取使资源消耗的速度与日俱增。回收物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持系统, 是资源再生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环节, 废弃物物流是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再生产的有力保障。

(四) 结束语

绿色物流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企业把绿色理念真正落实到企业的每项活动中去, 充分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政府要落实好相关的政策措施,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 创建广西的现代绿色物流, 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 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后, 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 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我国加紧发展绿色物流, 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实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 大力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政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 充分利用绿色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物流活动进行考核评价, 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 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利于广西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对于广西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殷德顺.绿色物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用探讨[J].2007.8.

[3]韩美贵, 张兆同.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思考[J].2005.2.

[4]岳云康.农村物流发展及其体系结构建设的思考[J].2008.10.

刍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篇5

党的十七大提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作 者:肖芸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27)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甘肃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发展必须要求达到的目标。其中农村建设是重中之重的环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金融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肃省整体经济水平处在全国的下游,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5%左右,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新农村建设滞后,“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加大对甘肃省农村金融支持,能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那么甘肃省的农村金融状况到底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研究的。

二、农村金融理论、概念界定及分类

农村金融是金融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受到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领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其分别是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及金融约束论的理论主张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一直在农村金融理论界占据主流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面对储蓄能力不足、资供给不足、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等情况,有必要从农村外部引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分配,同时应该引入政府指导的补贴性信贷,将高利贷者逐出市场, 让农民获得“合理”利率的贷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主张: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动员储蓄;为了实现储蓄动员、平衡资金供求, 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并且实际存款利率不能为负;应当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及其经营的自立性和可持续性来判断农村金融的成功与否;没有必要实行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目标贷款制度;非正规金融具有合理性, 不应该一概取消,应当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占据了主流。人们认识到要培育稳定的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减少金融风险,仍需合理的政府干预和社会因素的介入。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就是其中之一。该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失效的时候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应该逐渐放松对利率和金融机构的管制;主张农村所需贷款主要从内部筹集,不足部分由政府提供;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国内对于农村金融的内涵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丁文翔和巩泽昌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农村金融是农村地区的资金流通或资金调剂。第二种观点以周志样、陈立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农村金融是农村地区涉及货币与信用关系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与农村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它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在农村领域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所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是依存于农村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一种货币信关系。两种观点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二种观点强调信用是农村金融不可或缺的元素,失去了信用,金融就失去了其本质内涵。本文对于农村金融的认知是基于第二种观点的。

农村金融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村镇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非正规的农村金融包括:合作金融、私人钱庄、合会、亲友借贷等。

三、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农村金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基本上建立了以合作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农村金融还存在严重不足。

1.正规金融

(1)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甘肃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完善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中僵化的行政思想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治理结构仍存在突出问题。例如,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部分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及派出机构与县联社之间的权责关系不够明确,省联社及其派出机构与辖内县联社基本上变成了行政性的上下级关系,县联社作为一级法人的自主权受到了限制,股东大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大多停留在“纸面上”,还需要深入落实和实践。

(2)覆盖范围和资金供给量不足

甘肃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资金需求量大。这就需要正规的金融机构给予大力支持。但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的资金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资金供给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中小企业,且只发放粮油贷款等,各类农户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已经开始发放农村小额信贷,且取得不少的成就,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各个商业银行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考虑,不愿意将各类资金发放到农村去,而将资金转向市场需求较大的城市地区,造成了农村正规金融主体缺位,使得本来资金就不足的农村市场雪上加霜,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发展建设。

2.非正规金融

农村非正规金融普遍存在,有其合理性。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和担保优势,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常常发生在“同伴”之间,这里的“同伴”可能来自同一个宗族、同一种职业、同一种年龄或者同一种宗教团体,大多数成员都有比较紧密的社会关系,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程度,贷款者在对借款人的资格审查、贷后监督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克服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尽管非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但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对甘肃省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1)活动范围和规模上存在劣势

甘肃省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的范围狭小,往往集中在县域、乡域甚至村的范围内,这严重限制了资金的转移,不利于资金在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配置,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小范围非正规金融活动,使贷方面临较大的风险,其无法通过多样化进行分散。甘肃省农村金融规模小,这也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因为金融是一个特别追求规模效益的行业,然而非正规金融的小规模经营会使得单笔金融业务的运作成本无法通过规模的扩大分摊,因此金融业务的平均成本往往比较高,难以实现规模优势。

(2)非正规金融存在社会危害

非正规金融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社会,建国以后,其活动经历了由禁止、打击、到默认的过程。但是其地位很低,一直作为一种灰色经济形态存在。时至今日,政府对于非正规金融的定位仍不明确。原因在于非正规金融在弥补正规金融不足的同时,还存在很多危害,是一柄双刃剑。首先,非正规金融利率很难控制,容易演变成高利贷。因为民间借贷风险大,利率自然会高,利率很容易上升到银行利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就演变成了高利贷。很多借款人无力偿还,被迫背井离乡,受到提供贷款机构和个人追债,容易产生暴力事件,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非正规金融对借款人资金的用途不干涉,这就造成了其成为了一些非正当行业资金的来源,成为了这些非正当行业的帮凶。比如,某些人将这些资金用于吸毒、贩毒、赌博甚至办黑社会组织,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最后,非正规金融活动在金融机构之外进行,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干扰了金融机构业务的正常运转,给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

四、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1.完善农村正规金融建设

(1)完善治理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甘肃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解放僵化的行政思想,实现从行政性质的实体到企业性质的实体的转变。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正规金融机构的进入机制、退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培育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正规金融机构的良性运转。

(2)加大覆盖面和数量

加大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积,尤其是国有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积。当然,这里所指的覆盖面积,不仅指地域,而还包括提供贷款对象的范围。针对各大银行对农村的借贷业务主要集中于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而缺少对小农户借贷的现状,应改变银行的贷款策略,将贷款业务覆盖到需要资金的每一个农户。邮政储蓄银行正在探索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应该加大对农村贷款的数量,降低贷款的标准,充分利用资金流动来促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2.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建设

非正规金融普遍存在于农村社会,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当前传统农业条件下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弥补了国家正规金融的缺陷。非正规金融中存在着投机行为和欺诈现象,主要因为政府缺乏对非正规金融活动有效地指导和监督,使其处于一种灰色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国家首先应该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法律确认,承认其合法性,保障其以正常的形态存在于农村社会之中,最终将其置于国家宏观金融管理体系中。鉴于金融业的高风险,必须对民间金融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其公开、规范运行,趋利避害,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促进其发挥良好的作用。

甘肃省必须加强农村金融建设,依据农村金融发展的规律,逐步建立起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分工合理、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焦瑾璞:农村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J].金融纵横,2008(3):4-7.

[2]杨胜丽:贵州省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10-20.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再论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篇7

关键词: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是农村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要把体育纳入建设体育强国的长期目标, 加快农村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协调发展的理念, 促进乡镇体育与农村体育、文化、卫生一体化发展, 在增强农民体育意识, 改善农村体育条件, 活跃农村健身活动, 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等方面做出成效, 根据农村体育家庭化、城镇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健身, 逐步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时尚, 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尽快建立农村社区体育, 同时要关注农民工体育, 切实解决农村体育经费问题

县、镇、乡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 以及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并了解农民对政府的要求和态度, 把农村体育的发展纳入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总体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 制定出切合实际情况的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由于农民到城市务工数量不断增加, 因此对农民工的体育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解决经费问题的具体方式:乡镇企业赞助、社会力量募捐等。各级政府根据财政收入实际情况, 应拨出一定的经费, 促进农村文体事业的发展。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以及革命老区, 应重点加以扶持。

三、要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作用

体育社会化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县级体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体育工作的机构, 承担着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任务, 因而要对农村体育进行管理、组织和投入。但是仅仅依靠体育行政部门是不行的, 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体协及其他体育社团的功能, 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自发性、业余性、积极性、组织力和号召力。积极给他们提供自己去组织的机会,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并给与他们支持和指导。更要正确处理好与农民体育协会及其他体育社团的友好关系, 保持良好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践证明, 通过农民体育协会及其他体育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比单纯县级行政部门组织的农民体育活动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我们提倡以政府行为为主, 依靠各部门、基层、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 推动农村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乡镇体育龙头作用, 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乡镇不仅具有一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优, 而且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这利于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乡镇位于城乡结合部, 乡镇依附城市, 根植农村, 与城市、农村保持着较强联系, 乡镇承接城市体育的辐射效应, 向下衔接并带动农村体育发展。因此, 选择乡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与起点, 实现其作为拉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支点和使城市体育向农村渗透的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进一步明确提出:“农村体育以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 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这是对农村体育发展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 也是在新的形势下, 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的新举措。

五、加强体育基本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在全面规划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村体育要充分利用文化站、文化中心和“青年之家”开展活动。在组织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时, 活动内容应丰富多彩, 实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具有趣味性、健身性、休闲性和社交性, 同时要注意选择地方浓郁特色、民间传统突出的项目;农村体育竞赛与体育表演活动要突出民族性、多样性和科学性等, 以适应农民的身心需要。要区别农忙和农闲,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 要考虑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不同的自然条件, 要开展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 要把民族传统项目和现代体育项目结合起来。

六、乡镇建立文化体育站, 村要建设村级文化体育室

我国抓住机遇对县级机构合并以后, 县文化体育行政部赋予乡镇文化站管理体育的职能, 乡镇文化体育站的建立, 妥善解决了县级体育工作任务繁重问题与盲目问题, 以及无头绪问题, 实现全民健身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 县镇文化站的建立, 为村级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与农民紧密联系的乡镇干部中, 有专门负责体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村民委员会是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农村基础单位, 肩负着开展体育工作的职责, 因此, 村民委员会要将村民体育组织起来, 建设好农村文化体育室, 充分发挥文化室的聚集、服务和辐射的多功能作用。

七、完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工作, 发挥农村体育骨干作用

县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和管理, 不断提高体育骨干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农村体育骨干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指导农民开展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及其他志愿者。体育骨干要动员、组织农民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 大力宣传体育科学知识, 传授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技能, 指导群众科学训练;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消费, 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体育骨干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乡镇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体育积极分子, 以他们为骨干, 把农民组织起来,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八、县级政府要依法治体, 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安排

县政府要重视农村体育的开展, 县、乡两级政府在制定农村经济和工作计划时, 要把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列入计划内, 各级体育有关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农村体育工作, 县体委要着重抓好农村体育工作,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体育的重要性, 把农村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示社会良好风貌的窗口, 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将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统筹规划, 合理布置, 从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 把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指标之一。目前, 我国农村体育组织仍不健全, 乡镇应建立由领导专门负责, 共青团、妇联、文体站和学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文化体育领导小组。县、区、乡 (镇) 政府要由专业骨干从事文体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忠杰:邓小平农村建设理论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2]卢元镇:中国社会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8

1.1 农田水利体系不完善

目前农田水利严重滞后且建设标准较低[1], 老化维修欠缺。现有排水灌溉设施部分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 长期缺乏维护, 部分设备已超过设定的使用寿命, 机械损坏率较高, 效益大为降低, 农村中小型灌区骨干建筑物坏损率超过40%, 尤其是农业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 设施不够。目前在我国现有耕地中, 50%以上靠天收获, 还有部分肥水资源较佳、适合发展水利设施的地区, 但财政投入不足, 农业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山地丘陵地区、边远牧区水利发展尤其滞后, 配套不齐, 影响了农牧民致富。农村中小型灌区工程配套率不足60%, 很多低洼地区排涝标准极低, 甚至不足3年一遇。灌溉可覆盖面积中30%是中低产田, 稳定产出土地仅占现有面积的约30%。

1.2 财政投入不匹配

从目前看, 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存在量少、点散、标准低等问题[2]。一是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统计分析表明, 将来10年农业项目水利投入应大于2万亿元, 才能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保障国民粮食安全夯实基础。但目前我国投入到该项资金每年少于400亿元, 尤其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 农村“一事一议”远不能满足劳动力的需求, 加深了农业基础设施各项投入不足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正因如此,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造价低、标准低。二是管理主体权责不明。一直以来,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承受能力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用水价不到成本的1/2, 实收率少于70%, 导致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主体无法明确、责任无法落实。三是资金无法统筹。目前, 涉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有20多个, 但这些项目的奖补标准、建设目标并不一致, 同时项目之间彼此孤立, 资金难以统筹。部分基层政府通过实践, 通过统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强化资源整合, 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1.3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现实挑战

目前,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 如农业步入生产高成本、产品保护价、从业高补贴的新阶段, 农民不再专注土地、外出务工想法更强的新形势, 而农业基础设施的补助方式、政策组织、管理方式都也面临着严峻挑战[3]。一是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新格局。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家庭种植业结构遵循经济利益原则调整, 这就要求水利排灌工程建设的标准、供排水到达率、排灌形式等相关配套标准要很好地适应,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配套措施难以满足。二是高新技术难以深入推广。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加、青壮年劳力锐减, 这就要求采用更为轻松便利的灌溉方式来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 但留守农民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 其能力和素质又难以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 况且“一站式”、“保姆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尚未健全, 基层乡镇水利管理职能缺位, 缺乏主体维护, 缺少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指导。同时从事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投入意愿和能力弱, 导致我国目前的高效节水灌溉比例远小于发达国家。

2 对策

2.1 规范标准, 统一规划, 全面集中建设管理

主管部门应从农村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入手, 逐步规范完善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 按照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思路, 结合当前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 在与有关部门、各有农业区县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 编制重点工程规划。在此基础上, 形成以编制、审查、批复的程序化管理模式, 成功带动项目可研、初设等环节程序化标准管理模式的形成。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各级主管部门要明确以县为单元组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作为项目法人, 承担当地病险水库 (水闸) 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各类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 充分发挥试点县的典型示范作用。成立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作为区域内所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 中心下设小农水、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堤防、小水电代燃料、山洪灾害预警等项目管理组, 分别承担相应类别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中心可有效整合基层水利系统的人财物资源, 优化县主观部门内部机构设置, 摒弃以往按项目或事务划分股室的“分块分线投资、股室自主管理”老模式, 对项目和投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模式。

2.2 深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工作

加快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强化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主力军地位, 建立健全以农民专业用水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用水管理体系[4]。各级主管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 确定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确认办法和经营方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的工程管理者要把所有相关文件资料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工程产权所有者或代理人要在充分考虑用水群众利益的基础上, 选择有利的经营形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工程产权、使用权发生转移时, 要及时办理变更手续。进一步搞好灌溉试验站建设, 加强节水灌溉制度推广应用和灌溉试验资料整理工作。组织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应用适应性与发展模式、高效节水灌溉机理、节水灌溉制度等综合性基础研究。建立我国农田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在全国选择一部分初步具备条件的县市进行农田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 逐步将指标体系上升为行业或者国家技术标准。搞好国际学术交流与双边多边务实合作。加大农田水利的宣传、培训工作力度,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节水意识和技术水平, 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摘要:分析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发展现状, 提出发展对策, 以期为农村水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伟, 景明宪.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9) :65-66.

[2]徐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5) :320.

[3]姚牧阳.谈农村地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 2010 (10) :45-46.

农村金融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篇9

1 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实践意义

我国经济在获得不断飞速发展的同时, 农村经济中面临的问题也都被暴露出来, 例如农业转轨, 众所周知, 农业转轨对于成本的要求是巨大的, 而且, 其亟需获得财政政策的重点支持。受农村自身条件的限制, 财政对于转轨的支持微乎甚微, 加上农村金融储备严重不足, 信贷的资金在供给方面更是严重脱节, 目前农村面临的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金融迟迟无法获得发展, 从而也限制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经过二十多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无法再从简单的经济产业模式中取得飞跃, 仅仅是依靠农民自身仅有的积累来完成农业经济与产业的转型与跨越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农村经济发展期间,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先驱者, 已经承受着重大的挫折, 付出的代价相当高。目前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积累已经入不敷出, 继续经营农村经济将困难重重。出现在农村金融方面中的内部与外部问题才是目前最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结构下信贷功能的供给的加强、资金方面的供求的平衡、与农业生产效率息息相关的生产结构的适当调整, 将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 使农村的金融效率获得提高, 使我国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三农”的信贷投入的基数变大, 农村经济投资需求的扩大化、对农村经济下信贷供给渠道的疏通, 这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国家政策实施的制度环境进行调节改善, 将财政金融制度迅速建立起来, 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进行加速, 从而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能够获得增加。

2 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2.1 建立政府介入的农村融资机制

目前的银行信贷资金在农业领域配置较少, 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财政预算支持惠农资金, 对农业信贷投人做出合理的风险补偿计划, 同时对金融机构新发放的各项贷款进行贴息, 加强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 实现优质的资金进入农业领域。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是解决农民资金投人方面的主要执行机构, 政府要在这时尽快建立完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 为农民解决在资金投入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 为了保障农业均衡发展, 中央银行应该强化货币政策宏观调节, 按照支持农业、扶持农业的相关政策对支农再贷款进行合理分配, 或对信贷进行充分利用在经济落后的区域要进行主要资金注入, 以此促进农业的均衡发展。与此同时, 国外先进的做法我们也可以有效借鉴, 充分发挥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国家在最低限额上可以规定银行对农业项目的贷款, 来确保支农的实施, 或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增长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服务手段, 并且拥有众多的服务网点, 具有趋利性和分流性等特点在对帮助发展农村经济的环节上可以起到巨大作用。在政策方面, 政府要建议银行进行适当的倾斜, 并努力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

2.2 增强政策性银行综合功能

把目前由其他非农业银行经营的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各类贷款划归农业发展银行管理, 这是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油收购贷款的格局的主要手段, 同时对农村的水利、道路、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这些方式, 可以有效的重新调整拓宽农业发展发行的经营范围。为了在综合性方面使银行得到提升, 逐步将单纯支持农业产品的流通领域转向对农业产品的生产、流通等全过程统一由国家支农资金管理, 尤其是国家划拨的用于发展农业和对农业实施补助的资金, 将之—律存入农业发展银行, 这也是增强政策性银行综合功能的关键之处。

2.3 农村金融机构新增存款要确保用于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各类农业银行的支农作用, 时至今日, 农业银行业正在往着商业银行的模式发展, 因此, 扭转农业银行“离农“和“非农化“倾向, 是帮助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 可以采取强制邮政储蓄购买农业发展银行债券, 中央银行将邮政储蓄资金以再贷款方式转借给农村信用社使用等方式, 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留在农村, 使得农村银行的资金不会外流, 实现农村资金的体内良性循环。农业银行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理应把服务农村作为最核心之处, 以农村和农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农业信贷即可以把农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作为基础, 并以此来支持农业和农村金融的发展。

2.4 调整并规范农村合作金融

为确保农村经济能够获得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应该先选取经济落后但是又适合发展金融的农村地区, 并对其进行规范, 再通过制定金融法规与条例的方式, 使农村金融合作规范化。在当下以市场作为导向的经济情形与社会环境下, 弱势群体可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资金支持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而且这样可极大的降低成本。同时政府应当以发展县域经济、刺激县域金融活动为作为发展目标, 通过吸引外部资金、降低县域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等手段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对民营银行也应该大力支持, 通过这样的方式, 能够更好地为农村的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也能够打破传统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垄断局面, 最大的优势就是抑制了农村高利贷的发展, 以保证农村经济得以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适当的进行放款并加大调整的力度。

2.5 农业保险与补偿机制的建立

农业保险体系缺少正规的研究和政策, 造成农民在保险理赔时不能完善。因此,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立多种农业险种, 可以保证保险公司摆脱亏损状态, 也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虽然农业保险有可能被商业保险公司彻底抛弃, 政府应该承担起部分责任, 在保险体系的建立上和对农民收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上面进行相关支持, 确保保险业务的稳定性, 农业保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农村金融得以发展的基础, 农业保险是带动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的必要环节。

3 结语

综上, 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对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以及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方面上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更好的发展路径, 让农村金融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农村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部分, 农村经济有了良好发展的前提下, 国家的经济情况也才能够更上一层楼。就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 在金融方面仍然是有无力感, 而金融方面的不足将对农村经济的顺利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基于此, 本文对农村金融发展困境与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期望可以为农村经济的腾飞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面临问题,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葛阳琴, 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

[2]郭威.农村金融扶贫的经验、困境与对策--以广西富川县为例[J].理论探索, 2013, (05) .

[3]陶珍生.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5 (05) .

[4]高学伟.以新型城镇化视角看农村金融存在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 2016 (01) .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 篇10

一、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多样、分布广泛。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地涌现, 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就目前而言, “公司+农户”型组织模式是实践中最常见的模式, 这里所说的“公司”是指涉农企业, 包括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 也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从事非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以公司或企业为主, 联系生产基地和农户, 形成产销不同程度的一体化经济实体。这种模式使得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体化经营, 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 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农业的比较收益。此外, 还有“专业市场+农户”型组织模式和“合作组织+农户”型组织模式、企业组织模式等。“专业市场+农户”型组织模式强调农户的初级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 所以这种模式主要适应于最终消费者以消费初级农产品为主的产业或者消费地与生产地距离较远需要各种小规模的长途运输的产业, 而且这种模式也主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合作组织+农户”型组织模式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 按照合作制经济原则组织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但由于我国农村合作组织发育不成熟、资金实力不足、组织成员不稳定、组织运行不规范, 阻碍了该种模式的发展。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多样化也意味着该组织分布的广泛性。据统计, 我国农村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万多个, 广泛分布于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运输业、加工业以及销售服务行业等各领域, 成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支新生的组织资源。这些组织的发展在地区分布上, 中部最多, 东部次之, 西部最少。

(二) 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业经济体制的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 整合了有限的农村社会服务资源, 在促进农民发展产业、搞活经济、致富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 推动了农村新生产力的形成, 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初步发挥的积极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 组织农民实行专业化生产, 规模化经营, 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连成一片, 变小生产为大生产, 具备了营造大市场的实力和组织充足货源的能力, 形成了产量优势。与过去农民单枪匹马闯市场相比, 经过整合的资源优势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优势, 促使农产品迅速、高价销售, 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由于资源优势的整合带动了产品销售的提高, 从而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种植热情, 也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此外, 采用“公司+农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成一体, 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 延伸产业链, 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降低了生产资料采购成本, 减少了对外开展业务的交易成本, 提高了谈判地位, 增强了防洪抗灾抵御风险的能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如, 湖南麻阳县柑橘合作经济组织, 以大路坳乡为中心, 带动周边十个乡镇的农户, 人均纯收入从2, 366元增加到3, 740元;又如,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良平水果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生产资料, 降低了生产成本;统一销售形成规模效益, 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合理分配内部收益, 将合作组织所获利润的52%返还给农户, 使农户年人均增收360元。

四是完善村民自治, 促进管理民主。各级政府不能对合作社进行行政干预, 发号施令, 只能提供政策指导、扶持和技术服务, 有力地改变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合作社内部,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建立了乡村治理结构, 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必然趋势, 是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必然选择。而由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晚, 缺少合作意识, 成功范例少, 所以导致认识不清, 对合作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不清楚, 不明白为什么在今天还要搞合作经济, 认为股份经济就可以了, 导致理论研究滞后, 认识不到位, 政策跟不上, 自然也就不能为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有效保障, 实践起来就不知道怎么搞现代合作经济, 怎么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不能有效地对农民进行引导、教育, 那么普通群众对现代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就更不足, 以至于在实践中合作制的民主管理、收益分配难以落实, 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 农户参与率低, 辐射能力不强。

从前面我们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分布来看, 当前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规模小, 能够达到成百上千会员, 具有一定影响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很少。而这些小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未能真正实行产、供、销一体化, 合作经济组织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不明显,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依然相对较弱, 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差。而从全国范围来看,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有合作基础的省区, 一些省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几乎是空白。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省区,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参加率也不高, 有的农户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组织。

此外,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的是从事种养项目, 搞加工流通的少, 即使进入加工流通领域, 也主要是依托加工流通企业、提供加工原料。由于绝大多数的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的产品都是停留在初级产品上, 而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优质品牌产品较少, 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获得利润的空间较小, 因而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 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各种管理和科技人才。

从调研的情况看, 有专业技术和经营组织能力的经济能人是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传统上重工轻农, 以农养工, 造成人们普遍轻视农业和农业教育, 一些管理技术和科技人才不愿意服务于农业企业, 甚至连农业院校培养的专门农业人才也不愿意到农村服务。很多合作组织的成员都来自于农民, 而我国农民普遍缺乏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 农村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能凝聚和带领农民共同闯市场的能人少, 一些能人由于担心其他农户加入会影响自己的效益而宁愿办私营企业, 也不情愿办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基层政府, 涉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拥有较多的知识资源, 但实际上他们对合作社知识也缺乏深入了解, 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和经验, 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也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如, 广西浦北县官塘乡30多户养鱼专业户组成的养鱼协会, 形成了“小呙养鱼”独特的养殖技术, 利用山沟自然流水养殖草鱼, 协会注册了“官塘鱼”商标, 在南宁及广东曾一度有名, 但由于缺乏市场经营运作人才, 在市场销售与品牌创立方面虽有意识, 但不敢大胆迈步。

(三) 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中弱者的联合, 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组织, 西方国家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 都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为合作社提高教育、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来推动、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在我国, 由于政府引导不到位, 导致部分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高, 对合作行为表现不积极, 存在“搭便车”心理和观望心理。而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少地区的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中不能很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 存在着宏观层面支持不明显、微观层面干预过多的现象。一是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科研服务等公共品一直处于投资不足的状态, 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二是在财政政策方面, 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但这些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实处, 而仅仅是基层政府的利益调减;三是三大政策银行对农业产业化支持程度不高,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困难, 这就阻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 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 具体对策如下:

(一) 因地制宜, 多种形式创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中, 根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产业、产品的特点, 分类指导, 多种形式组建。具体来说:一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 给农民以更多的机遇, 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之下, 组建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民增收;二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围绕搞活流通, 重点发展采购、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的合作组织, 从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和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门路入手, 优先发展农用设备、种子、信息等合作组织;三要鼓励发展股份制合作方式。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产权属于参加联合体的农民, 投资者和劳动者融为一体, 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 仍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 按资分配为辅,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使劳动者更好地关心组织的发展, 增强凝聚力和责任感。

面对工商企业和其他服务组织的竞争,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根植于农民, 了解农民需求的优势, 逐步由技术交流、生产服务向生产服务、市场销售等综合性服务发展, 向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型转变, 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 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 使合作经济组织及社员获得更多利益。同时,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要积极为非社员提供服务, 通过其经营范围的扩大, 不仅能够增加收入, 而且能够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 加强人才培养,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智力支持。

农民是合作经济的主体, 他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思想文化水平对合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些, 我们要对农民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用成功范例做示范, 激发农民自觉加入合作组织。另外, 我们要通过定期文化培训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座和技术传授,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政府及一些职能部门是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者, 我们要对分管领导进行培训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 增强其合作意识, 既能从大局上为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战略部署, 又能从行动政策上扶持合作经济的发展, 这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发展的外部保障。

当然, 发展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离不开一些“能人”, 这些能人往往在农民中威信较高, 一般都会被选举为领导管理者, 因此我们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工作, 使他们能够顺利掌握和运用现代市场管理方法和思想, 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防止以权谋私, 积极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贡献。

(三) 建立高效民主的内部管理体制, 增强对社员的凝聚力。

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效率低下, 其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内部成员素质低以及组织内部管理章程不完善, 导致部分社员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 从而损害了广大社员的利益。因此, 要建立高效民主的内部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增强对社员的凝聚力。一是要遵循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制定完善组织章程, 包括办会的原则、服务宗旨、组织机构、入会条件、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 这是保障协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二是要建立以社员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核心, 只有建立明晰且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 才能确保经济组织健康持续地发展;三是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 包括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信息服务制度、资金积累制度、风险保障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等;四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要以产权为基础, 按交易额返利和按股权分红相结合,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四) 加大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服务组织, 其性质决定了它对内服务是无偿或低偿的, 对外服务代表其成员的共同利益, 经营成员自己生产的产品, 是对内服务的延伸和扩展。因此,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经营、赢利返还等行为, 与商业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利润分配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 在财政税收以及信贷方面给予支持。就财政政策而言,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引进新产品、新技术等, 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某些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 财政应当给予补贴, 并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量, 对验收合格的合作组织, 要由财政一次性拨付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 积极探索直接补贴农民的途径;就税收政策而言, 目前我国已在增值税方面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 这样的优惠力度远远不够, 我们还应在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支持, 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己生产、销售产品及其加工品, 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就信贷而言, 我们应以政府担保为基础, 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在农业信贷方面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 扶持合作组织的经营和发展。如, 可以通过农村信用社为合作组织提供小额贷款、低息贷款, 简化贷款审批手续, 允许农民成立自己的合作银行等。

其次, 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一些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和扶贫项目可以主动交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 对于符合条件的基地建设项目, 也应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项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协助农村合作组织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并开展技术培训, 采取奖励政策号召农技推广人员和大学生投身经济合作组织,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实人才资源。此外, 各职能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用地、用电、用水要给予优惠和支持, 并且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最后,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建立完备的经济合作组织法, 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2007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容过于笼统, 因此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有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扶持政策的暂行条例,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摘要: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农村大地悄然兴起, 并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供给, 在当前乃至今后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将是举足轻重的。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模式,政策

参考文献

[1]杨青.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1.

[2]程爱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评价及发展对策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09.2.

农村高中的办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11

【关键词】 农村 高中 办学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27-01

农村高中因受当地经济不发达的影响,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滞后,师资配备优化不足。致使农村高中教学质量不理想,重点本科升学率低。导致整个农村社会民众对农村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怀疑和不信任。这种怀疑和不信任,让许许多多有条件的家长或无条件的农村家长因子女成绩优秀而不得不舍近求远,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教学条件优越和教学质量好的县市示范性高中或市重点高中就读,让其子女享受优质教育。在这种大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农村高中生源区的优秀生源大量流失,中考A+生留不住,就连A生也所剩无几,甚至有些B+生也要高价外读。农村高中生源基础差,底子薄已成了不争的客观事实。这样的学生生源使本来就处于发展困境中的农村高中的教学质量雪上加霜,恶性循环。

在外流就读的学生群流中,大部分是县城领导子女和干部子女,也有少数优秀学生是来自乡下的农民家庭。像这样子女外出就读的经济负担,领导家庭和干部家庭暂且不谈,单就农村家庭而言这样的流外就读,给本来就不十分富裕的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再且,部分流外就读的优秀学生,因为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监管,自理能力、自制能力不强,流外就读不到一年,学习、纪律都亮红灯,最后从一位初中毕业的A+生,堕落成双差生,这不得不让父母扼腕叹息……这些学生家长又不得不把自己的小孩从外县转回本县的农村高中就读。在这一转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家长还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利和关系,强行把这样的学生放在农村高中的尖子班或重点班。这就是当前农村高中的办学现状。面对如此现状,农村高中该如何发展自己,如何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呢?这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高中校长以及每位关心农村高中办学发展之社会人士长期关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分层教学,优化师资组合,提高办学质量

农村高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科基础参差不齐,这样的学生基础给正常的高中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学生除了掌握一些较浅显的知识外,稍复杂一点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更别说初中所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除了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更要有想方设法,改变现实的信心。因此,农村高中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师资优化组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理论,孔子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这可以看作是分层教学的前身。长期以来,这项教学原则得以继承和发扬,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精华。在中国现代各类版本的《教育学》论著中,论述教学原则必少不了因材施教这一基本教学原则。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涵义的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从总体上看,农村高中生源基础差,底子薄;从班级学生情况来看,农村高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科基础极不均衡。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农村高中的实际教学中需要的时间更长,耗费老师的精力更多,所以农村高中老师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但效果却不明显。因此,为了便于课堂的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对这样基础生源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把他们编入相应层次的班级里。班级层次不同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就可以不同,选修课的内容也可以不同。二是在同一个班级里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是农村高中分层教学的重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维度和六种认知能力。

农村高中的师资配备优化不足。主要是农村高中教师结构体系趋于大龄化,年轻老师缺乏,特别是高素质年轻教师缺乏。如此现状,农村高中教育教学的重任依然寄托于三、四十岁的中年教师身上,他们是农村高中教育教学的“老黄牛”。农村高中师资配备应进行优化,中青结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指导年青教师快速成长,和年青教师结对子,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优化农村高中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渗透孟照彬教授EEPO有效教育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农村高中的课堂教学效果

孟照彬EEPO有效教育实践的总体思维是从农村到城市的道路。EEPO有效教育理论和相关实践方法在农村中小学经过近10年的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具体情况《人民教育》杂志已做过介绍。从2013年开始EEPO有效教育重点将是对农村高中课堂实践进行指导,农村高中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努力学习EEPO有效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提高农村高中教学质量。

三、走“一体两翼,普通高中教育为主体”相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

农村土地复垦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2

1 新村规划实施难

为了推进农村的土地资源整合和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 各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中心在于促进农村人口的集中和抑制乱占乱建问题。这个政策的实行类似于在农村建立一个类似于城市小区的“中心村”, 将周边分散的小村庄结合在这个中心村中。但这项措施忽视了农村本身存在的特殊性。首先很多村民不想搬去中心村, 大部分原因是, 虽然中心村有良好的设施条件, 但是离他们飞农地太远, 生活起来反而不方便。其次很多村民都在自有的老宅基地上翻建了新房, 不愿再去中心村。再次在中心村的建立过程中又设计到了土地调整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反而不能让村民对政府政策有信心, 所以他们宁可困守现状也不愿意去改变。不仅是因为农村现有的小农思想的存在, 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的农村, 土地仍然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1.1 一户多宅制止难

由于农地转建设用地的抓紧, 导致了农村土地供需矛盾增大, 乡镇土地管理部门的不完善和不健全, 均导致了农村的一户多宅现象的屡禁不止。由于农民通过合法渠道拿不到宅基地, 只能私自通过买地或者换地的方式获得土地, 才能满足自己的住宅要求。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了农村土地的乱建乱占, 导致复垦工作的艰难, 不仅不会节约土地而且会导致土地浪费。很多房屋的建设都占用了良田, 这对于农村土地的良性发展以及我过粮食资源的安全均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1.2 复垦工作推进难

资金掣肘, 严重制约着各地新村建设及土地复垦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户中, 有一半以上愿意到中心村和居民点建房, 就是看中了规划中有完善配套的水、电、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这说明, 很多农民热切期盼着基础设施等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这是吸引很大一部分农民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设施的实现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然而这些资金如何解决时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单单依靠乡镇的资金支持是不现实的。因此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因时因地的改变这种投资的运行方式, 调动鼓励当地的个人以及个体经济参与改造项目中来, 而不是单单依靠当地的集体经济, 依靠大家的力量来解决资金问题, 进而推动复垦工作的开展。

2 针对现状的思路和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示范作用

积极向农民旋床进行土地复垦的作用和好处, 并且将相关政策详细到位的解释给农民, 让农民切实的领悟到这些政策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 以此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需要贴近农民本身, 积极与农民进行沟通, 真正了解农民本身的需要, 做好补偿以及安置工作。做好典型示范作用, 推进复垦工作的有力展开。

2.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市场化运作

资金是开展土地整理的保证。对于土地的复垦整理工作,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力度, 同时还应建立起政府投入、社会资助、金融支持、农民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 多渠道筹集复垦等资金。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市场运作、政府监管、业主获利、社会受益的运行模式。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选择单位或个人充当土地复垦工作的主体。要按市场经济竞争原则配置复垦资源, 为建设用地复垦的群众工作、政策处理提供通道创造条件。要发挥乡镇 (街道) 政府基层政权的优势, 做好政策处理等群众工作, 为建设用地复垦提供服务。

2.3 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要与各类专业项目的实施相结合

要结合土地更新调查成果, 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全面调查, 摸清可供开发、整理、复垦土地的分布区域、面积数量、立地条件等基本情况, 因地制宜, 科学组织后备资源开发建设。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进一

油田企业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探析

臧勇魏玉鑫

(中原油田, 河南濮阳457001)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也引发了一个我们今天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那就是人们该怎么养老。综合考虑我国养老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源、文化传统及亲情、空间、服务和需求等众多因素, 老龄工作专家们经过多年调研论证认为, 现阶段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大致可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

关键词:大势所趋;良好条件

中图分类号:C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 (2011) 05-0071-02

1在油田企业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

油田企业点多、面广、线长, 由于历史原因导致退休人员众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同志进入“双高期”, 越来越多的老年家庭成为“空巢”, 他们的生活状况无疑影响着大局, 牵动着中心, 继而对油田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原油田现有职工家属23万余人, 其中离退休人员5.7万人, 占总人口的24.8%, 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8万, 占总人口的12.2%, 超出了国际人口老龄化标准2个百分点, 且还在以每年1000人左右的速度递增, 这标志着中原油田已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如何让油田离退休职工安度晚年, 让进入“双高期”的老同志得到更好的照顾, 是摆在油田企业离退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家庭养老, 因为“方便自由、经济实惠”, 最容易被老人们接受, 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 油田作为一个独立的工矿区也不例外。随着油田所在地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 造成的少子家步整合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资源的效益。编制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 科学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的开发计划。

2.4 土地复垦要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

开展“空心村整治”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专项整治工作, 将“空心村”的改造等工作作为重点。严格执行新的一户一宅的制度, 在乡镇规划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开垦的土地以及闲置的土地等。

2.5 完善土地复垦法律体系

《土地复垦条例 (征求意见稿) 》应继续实行并完善“谁破坏, 谁复垦”的基本原则以及“谁复垦, 谁使用, 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借鉴国外经验, 复垦应融入审批过程, 作为一项政策措施督促责任人进行土地复垦工作。在审核生产建设许可证的同时, 审核配套的土地复垦规划。制定和颁布与《土地复垦条例》相配套的土地复垦操作细则, 动态监测指导土地复垦工作的全过程。此外, 各项法律法规都应设有一定年限, 到期修订或废止, 以保证能不断适应新的变化。

2.6 健全复垦工作组织机构

在《土地复垦条例》中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在土地复垦中的职责与义务;组建土地复垦权威机构, 统一负责实施和协调全国的土地复垦工作, 并在地方派驻分支机构进行监督和反馈;明确政府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化”, 家庭养老人力资源普遍不足, 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从目前油田大多数离退休职工家庭来看, 子女成家就业后大都另寻居所, 只在节假日、双休日回家探望。如果子女在生产一线或国内、外市场工作, 与老人相聚的时间就更少。对于油田子女来说, 繁重的工作之余既要养育子女, 还要照料老人, 在经济、精力上都显得力不从心。老人们也大都不愿给子女增加负担, 宁可自己面对生活的难题, 不到万不得已不向子女提出照顾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老人往往最容易被忽视、被淡忘。

机构养老, 即老人们支出一部分费用, 在养老院、老年公寓安度晚年, 享受养老机构提供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服务。一是资金、场地、护理人员短缺等限制了油田养老机构的发展;二是油田离退休职工的养老理念与机构养老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 许多老人不愿到敬老院去养老, 相当一部分老人的子女也认为把老人送到敬托院就是“不孝”。三是由于长时期在社区的“小圈子”生活, 人缘、地缘、环境比较熟悉, 来到养老机构生各部门在土地复垦中的职责和义务;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定期对企业土地复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实地考核、土地复垦进度报告、群众监督。

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关系着农村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为我国的基础, 农村的发展关系我国的长久发展, 而且农村的土地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 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复垦问题的开展, 加强力度, 保证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1]于左.美国矿地复垦法律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煤炭经济研究, 2005, (5) :10-13.

[2]胡振琪, 赵艳玲, 毕银丽.美国矿区土地复垦[J].中国土地, 2001, (6) :43-44.

[3]李宪文, 刘仁芙.赴美国土地复垦考察报告[EB/OL].http://www.zgtdxh.org.cn/pub/clss/exchange/t20050419_67 185.htm, 2002-08-01/2009-07-12.

[4]朱晓冬.国内外土地复垦现状及经验[EB/OL].http://www.ci-gem.gov.cn/qingbao_ReadNews.asp?NewsID=480, 2004-06-05/2009-06-20.

上一篇:特大桥挂篮施工下一篇: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