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通用9篇)
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 篇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 是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其特点为高发病率、发病机理复杂、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难愈, 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我院应用慢肝调脾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8 月-2015 年11 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80 例, 男60例, 女20 例, 年龄25~61 岁, 平均 (37.4 ± 11.2) 岁, 病程2~19 年, 平均 (7.8±5.7) 年。所有患者均依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05 年颁布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3]。同时, 以中华中医药学会2004 年颁布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作为诊断依据[4]。将符合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研究方法:①治疗组:予中药慢肝调脾胶囊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麦芽、鸡内金、梅花、牡丹皮、栀子、炙甘草) 等。中药由松原市中医院药剂科院内制剂。2次/d, 4.8 g/次, 早餐、晚餐后各1 次服用。②对照组:予肝爽颗粒, 该药用于急、慢性肝炎的肝功能异常的恢复。肝爽颗粒作为参照药是目前疗效较认可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成药, 符合公认有效及可比原则。3次/d, 3 g/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证候改善情况及HBV-DNA、肝损伤程度变化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导原则 (2002 试行) 》制定。①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证后积分减少≥30%;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30%。显效+有效=总有效。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疗效对比:治疗组显效率37.5%, 总有效率81.5%;对照组显效率25%, 总有效率75.9%, 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V-DNA数比较:HBV-DNA数比较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在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前后, HBV-DNA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对两组治疗后HBV-DNA进行比较,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治疗组在改善HBV-DNA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 见表2。
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分别为0.007、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B超肝脏损伤程度有所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B超肝损伤程度有明显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肝着”“胁痛”的范畴, 其病理基础是湿、瘀、毒、虚不同程度的存在, 但是肝郁脾虚是本病主要的病机。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 中明确指出“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我们围绕这一基础理论, 应用疏肝健脾的治疗方法, 以院内制剂慢肝调皮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茯苓、白术健脾和胃, 绿萼梅、麦芽、薄荷助柴胡疏肝解郁之力, 共为臣药;因为气有余便是火, 郁久容易化火, 所以佐以丹皮、栀子清泻肝火;肝脏体阴而用阳, 酸枣仁养血安神, 以助当归、白芍的柔肝之力, 共为佐药;生姜、甘草和胃健脾, 调和诸药, 为使药。全方共奏疏肝解郁, 健脾益胃之效。
慢肝调脾胶囊是松原市中医院李景华主任医师经过30 年临床经验总结的经验方, 现已被制为院内制剂, 在我院临床广泛使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该药物的疗效确切, 同时为药物的推广及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摘要:目的:研究慢肝调脾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给予慢肝调脾胶囊,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慢肝调脾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慢肝调脾胶囊,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
参考文献
[1]Ganem D, Prince AM.Hepatitis B virus infeetion-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J].N Engl J Med, 2004, 350:1118-1129.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patitis B[J].2010.
[3]李洁, 赵晓东, 史美育, 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 12 (1) :57-58.
[4]叶永安, 江锋, 赵志敏, 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 2007, 48 (3) :256-258.
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 篇2
【关键词】经间期出血;肝郁脾虚型;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11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043-02
经间期出血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育龄期妇女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尤为显著。经间期出血是指以氤氲期(即排卵期)周期性出现子宫少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认为月经过后血海空虚,冲任阴精不足,随着月经周期演变,阴血渐增,精血充足,阴长至重,而后精化为气,阴转为阳,即氤氲之时。现代医学认为排卵期,伴有少量的白带,月经周期的第10~15天出现不规律性的少量阴道出血,出血持续数日,可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乳胀,白带增多,质地透明如蛋清样,或赤白带下[1]。该病多见于20~40岁育龄期女性。虽然症状不甚严重,但患者备受反常现象煎熬,影响生活质量。张靖敏教授认为现代女性,生活压力较大,负面情绪不能自制,闷闷不乐纠结于心则肝郁,生冷酸辣不知所忌则脾胃湿热,故多为实证。张靖敏教授认为应先从肝脾论治兼以扶正,采用补中益气完带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病机
经间期出血的病因在临床上虽可见肾阴虚、湿热、血瘀、肝郁等不同证型,但是在临证中发现,经间期出血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张靖敏教授认为此阶段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担任的角色较复杂,加上部分女性有流产史、要处理同事、家庭内部人员纷繁的人际关系,往往易出现情绪不稳,肝气郁结于心,不得疏泄,而导致冲任不固,经血下而无时。饮食不规律无所禁忌,故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亏虚热不固,故出现阴道下血。应扶正祛邪、健脾摄血、升清降浊,止血止带。《灵枢·五音五味》中曾提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强调妇人以血为本兼以疏肝。宜用补中益气完带汤加减为主,分为虚实并结合月经规律进行分期论治。
2分期论治,辨证精准
21经前期(黄体期)此时大多为实证,应补虚泻实。治以疏肝解郁,升清降浊,补气养阴。药用黄芪、炒白术、炒白芍、乌贼骨、升麻、白茯苓、白豆蔻、青皮、五倍子、地榆炭、柴胡、太子参、薏苡仁、荷叶、炙甘草及大枣。
22 经后期(卵泡期)此时月经过后气血大虚,以补为主。治以健脾渗湿,调和阴阳,补气养血。药用白术、潞党参、炙黄芪、柴胡、升麻、薏苡仁、炒山药、白茯苓、生白芍、山茱萸、地榆炭、炙甘草及大枣。
23加减若下血量多可加阿胶鸡子黄汤,滋阴补血止血;血虚可选加熟地、枸杞子等;怔仲、失眠、心悸者可酌加酸枣仁、麦冬、首乌藤;咽喉肿痛者加玄参、生地凉血清热;湿盛加薏苡仁、苍术;腰酸腿软者加巴戟天、桑寄生等。
2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24岁,2014年3月12日初诊,于例假干净后8~10d左右,阴道见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时而可见黏条状上布满血丝、有时又可见褐色分泌物,持续2~3d或更久,但不超过5d,已持续近两年。曾有流产史。月经周期为时30d,时有不准,伴有小腹隐痛绵绵不休,腰酸困痛不适,乳房胀痛难忍不舒,纳食尚可,眠安,二便调。素日情绪易怒,活动时易出现血水相混分泌物,水多于血。平素易感乏力,头晕不知人,查舌质褐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布满舌,苔中根部厚腻,黄白相间,肝胆区布有褐色黄豆样大小瘀斑,舌尖部苔薄白。右脉沉实有力,左脉稍弱。中医诊断为月经不调性经间期出血。治则扶正祛邪,升清降浊。治法:疏肝解郁,健脾渗湿,补气养阴止血。药用补中益气完带汤加减:黄芪10g,炒白术20g,炒白芍20g,乌贼骨15g,升麻8g,白茯苓12g,白豆蔻10g,青皮15g,五倍子5g,地榆炭12g,柴胡6g,太子参30g,薏苡仁30g,荷叶10g,炙甘草8g,大枣10g。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服用1个疗程7d。4月1日二诊,服药后2日来例假。自诉腰酸胀感消失,痛经,胸胀控制。经量颜色可。舌象舌苔白中根部细腻、稍厚,舌边有齿痕,舌质红较鲜亮,舌尖尤甚。脉象右关沉实有力,左脉稍芤。治以健脾祛湿,调和阴阳。药用炒白术20g,潞党参50g,炙黄芪30g,柴胡8g,升麻8g,薏苡仁20g,炒山药20g,白茯苓10g,生白芍30g,山茱萸15g,地榆炭10g,炙甘草8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大枣15g,玄参10g。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服用1个疗程7d情绪好转,纳眠可,腰酸膝软症状消失,阴道非时下血止。半年后随访经间期再复发,各种伴随症状消失。嘱其注意调节情绪、饮食健康规律。
3小结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以肾阴虚居多。张芸等[2]用二至地黄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亦有从血瘀、湿热郁结证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因经间期出血的病理特点是气阴两虚、湿困脾胃、肝郁气滞,阴虚阳无所依,阴阳转化不利,经血错行。历代医家对此病较少单列,大部分与月经不调相论述,如《备急千金要方》言:“亦有气虚夹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败,血亦错行,所谓阳虚者阴必走是耳。”补中益气完带汤加减治疗经间期出血。药用太子参气阴两补,补而不燥而邪去正安。气能摄血,黄芪、柴胡、升麻为补中益气汤的精髓,升清降浊,通因通用,则无头晕、乏力之虞。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能统血,脾运得健,能统摄有力,另诸药皆需脾健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故用炒白术、青皮二药健脾除湿、消积化滞。《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极易困阻脾阳,湿为有形实邪,聚于中下焦日久则为赤白分泌物,薏苡仁可健脾渗湿化浊。《妇人秘传》中言“七情过极,肝气横逆,木强土弱,脾失健运,因而带下绵绵,色黄或赤。”肝郁脾虚带脉失固而出现白色分泌物的化,日久则化而为赤,方中白芍、柴胡、白术疏肝解郁,健脾化湿;地榆炭凉血止血;五倍子、乌贼骨收涩止血,共奏补虚,健脾渗湿化浊,止带止血之功。临床上多从肾虚、血瘀、湿热方面治疗亦取得很好疗效,但对于育龄期女性应注意其带下情况,如本文病例所述,在大多经间期出血其实是血水相混或质稀或黏稠(以后者多见),血与带下相混而为出血。治不离湿,涩利有时。补中益气汤升清气以养气血,降浊气血带自止,而完带汤自是止带之良方。
总之,张靖敏教授在多年的临证中,以补中益气完带汤加减治疗肝郁脾困型经间期出血疗效确切,特别是针对育龄期妇女,因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情志不舒,饮食不注意所致的经间期出血。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6-100.
[2]张芸,巫可珍,韩玉清,等.清热滋阴益肾法治疗排卵期出血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2):813-814.
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 篇3
近来亦有医家对IBS-D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临床上尤以肝郁脾虚型患者为多。沈淑华等[6]检索近23年来IBS-D的相关文献, 发现文献中共出现证型15种, 累计频率达90%的主要有8种, 分别为以下证型: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肝旺脾虚证、肝气郁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大肠湿热证、肾阳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达25.85%, 出现频次较其他证型多。张声生等[7]对360病例分别采用传统辨证及聚类分析的方法, 对IBS-D的主要证候特点作了探讨, 传统辨证分类分析结果显示:聚类分析表明: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4个证候几乎包涵了IBS-D的大部分证候。而传统辨证分类的证候分布以肝郁脾虚证为最多 (占44.7%) , 其次为脾虚湿阻证, 脾胃湿热证, 脾肾阳虚证及其他证候。由此可见肝郁脾虚证为IBS-D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型, 肝郁脾虚, 肝脾失和是本病的症结所在, 本质所在, 故从肝脾论治本病是治疗的关键。现对肝郁脾虚型IBS-D治疗及作用机制作如下概述。
1 肝郁脾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
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多数医家主张抑肝扶脾, 以痛泻药方 (《丹溪心法》) 加味[8]治疗。临床上可根据肝郁、脾虚的侧重不一, 灵活运用疏肝运脾、抑肝扶脾、健脾疏肝、暖肝温脾等治法, 如木不疏土应疏肝运脾, 木旺乘土当抑肝扶脾, 土虚木乘则健脾疏肝, 中虚肝寒可暖肝温脾等。
1.1 基本方治疗
周正华等[9]认为脾虚湿盛是IBS-D病理基础, 木旺克土是其主要病机, 治以抑木扶土, 渗湿止泻, 方用痛泻要方合理中丸加味 (炒白术15 g、白芍15 g、陈皮6 g、防风6 g、党参15 g、炮姜6 g、甘草10 g、茯苓20 g、炒白扁豆15 g、炒薏苡仁15 g、山药10 g、白及10 g、甘草10 g) , 痛泻要方有泄肝补脾、缓痛止泻之功, 理中丸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之效, 全方共奏益气健脾、疏肝解郁、渗湿止泻之功, 治疗后效果显著, 有效率为86.49%, 并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作为对照, 治疗后有效率为73.33%, 可见运用痛泻要方和理中丸加味治疗后, 疗效较西医治疗显著。郑淑均等[10]认为肝郁脾虚为IBS-D的主要病机, 但该病常常迁延不愈, 病程日久, 脾胃更虚, 久致中气下陷。治疗上在疏肝解郁的同时应注重升发脾胃之阳气, 使脾胃得健, 气陷得升, 达到治愈的目的, 临床上采用补中益气汤和痛泻药方加减治疗本病可达到较好的疗效。林锡芬等[11]采用痛泻要方和桂枝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 治疗后效果优于单纯运用匹维溴铵联合蒙脱石散治疗, 且复发率低。桂枝汤中大枣、生姜、甘草有调补脾胃的作用, 而痛泻要方则是治疗肝脾不调所致泄泻的名方, 两方加味加强疏肝补脾之效,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本病病程较久, 治疗上应结合患者病机演变规律, 多数医家以痛泻要方为基础并进行规范加减, 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1.2 经验方治疗
1.2.1 调和肝脾
刘沈林认为IBS-D病程较长, 证候错综复杂, 往往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共见, 此病的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 故治疗上着重从肝脾论治本病, 采用抑木扶土, 调运中焦, 温中佐清, 疏中寓补, 散收兼施等治疗方法, 旨在调和肝脾[12]。临床用药:党参15 g, 炒白术10 g、炮姜5 g、茯苓12 g、防风10 g、白芍10 g、陈皮6 g、黄连3 g、煨木香10 g、肉豆蔻5 g、木瓜15 g、炒建曲15 g, 并随证加减。本方是由痛泻要方、理中汤、香连丸、参苓白术散化裁而成。方中党参、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 防风、陈皮、木香调肝理气, 白芍、木瓜柔肝敛肝, 黄连清热燥湿, 炒建曲健脾消食。全方共奏调肝运脾之功。
1.2.2 疏肝健脾
杨静等[13]认为脾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肝郁是诱发因素, 湿盛是病理产物。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化湿为主, 并随证加减。自拟疏肝健脾化湿方 (党参20 g、白术15 g、茯苓15 g、砂仁6 g、莲子肉15 g、生薏苡仁30 g、陈皮10 g、防风10 g、白扁豆10 g、佩兰10 g、白芍15 g、芡实10 g、绿萼梅10 g、甘草6 g) 治疗IBS-D, 与匹维溴铵治疗本病相比, 运用疏肝健脾化湿方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疏肝健脾化湿方为参苓白术散和痛泻要方加减, 在泻肝健脾, 渗湿止泻的基础上, 加用莲子肉及芡实加强收涩之功, 绿萼梅疏肝理气, 全方疏肝、健脾、化湿三者兼备, 标本兼治。
1.2.3 抑肝扶脾
徐景藩[14]认为IBS-D病机为肝郁脾虚, 虚实夹杂, 本虚标实, 遵治病求本之旨, 治当抑肝扶脾, 标本兼顾。方以痛泻要方加味, 常用药物有炒白术、炒白芍、陈皮、炒防风、太子参 (或党参) 、蝉蜕、乌梅、黄连、煨木香、茯苓、炙甘草等。全方既能行肝脾之滞, 又能助运中焦, 共奏肝脾同调、虚实并治之效。谢晓枫[15]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出发, 认为肺不布津, 生痰化湿, 下流大肠也是IBS-D的主要病机, 抑肝扶脾, 宣肺化湿是其主要治疗原则, 予自拟方肠易宁合剂, 其组成为:炒白术10 g、炒白芍20 g、白芷10 g、桔梗6 g、炒薏苡仁30 g、炙甘草5 g;并予匹维溴铵片作为对照组。经治疗后运用肠易宁合剂具有较好的疗效, 方中白术、炒薏苡仁健脾渗湿、白芍柔肝止痛、白及性味收敛, 坚敛肺脏。桔梗辛开苦泻, 宣肺散邪。
综上所述, IBS病情较为复杂, 治疗上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发挥中医整体观念, 巧妙运用调肝和脾、抑肝扶脾、疏肝健脾等治法,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 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作用机制研究
2.1 调节脑肠互动
王岩等[16]选择符合中医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IBS-D患者30例设为治疗组, 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2组均通过内镜下钳取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组织, 通过运用Envision法来观察肠嗜铬细胞数量和5-羟色胺含量的变化。治疗组给予痛泻要方煎剂口服治疗, 经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积分显著降低, 5-羟色胺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及5-羟色胺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 (P<0.01)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后5-羟色胺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及5-羟色胺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均显著降低, 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 (P<0.01) 。且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病情越重结肠黏膜肠嗜铬细胞的数量及其分泌的5-羟色胺的含量越高。故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肠嗜铬细胞的异常增生、调节5-羟色胺的正常分泌有关。李冬华等[17]采取束缚制动加灌胃番泻叶的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不同脑区核团c-fos蛋白表达, 同时通过观察大鼠粪点数、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及小肠墨汁推进率来检测大鼠结肠转运功能、小肠运动功能。c-fos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即刻早期基因, 可被多种刺激所诱导, c-fos蛋白是cfos基因表达产物, 是反映神经元兴奋水平的客观指标。结果显示痛泻要方可降低大鼠c-fos蛋白的表达来调节肠道功能的亢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2 调节胃肠道激素
郭前坤等[18]以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的方法建立的大鼠IBS-D模型, 予疏肝健脾方 (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八月札、绿萼梅、白扁豆、芡实) 治疗后观察大鼠外斜肌收缩次数较模型组大鼠明显降低, 说明经过中药干预大鼠内脏敏感性降低。IBS-D大鼠血浆胆囊收缩素和生长抑素含量治疗后较前明显降低 (P<0.05) 。胆囊收缩素是以多种激素形式存在于血浆和胃肠组织中, 其主要作用是促使胆囊和胃肠平滑肌兴奋收缩。由此可见疏肝健脾方是通过降低血浆中胆囊收缩素含量而改善症状。故疏肝健脾方能有效调节IBS-D大鼠体内异常的胃肠激素水平, 这可能是疏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王岩等[19]运用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 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粘膜对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水平。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粘膜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较均升高, 且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含量呈正相关。患者经治疗后结肠粘膜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含量较前均明显降低。痛泻要方可能是通过调节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结肠粘膜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的分泌, 抑制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结肠粘膜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的含量, 调节胃肠道运动、感觉及分泌吸收等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肖亚等[20]通过灌胃番泻叶及束缚应激建立IBS-D大鼠模型, 并予痛泻要方灌胃给药治疗, 观察大鼠组织和血浆中胰高血糖样素肽、生长抑素、P物质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大鼠组织和血浆中胰高血糖样素肽、生长抑素、P物质水平明显下降;故痛泻要方可能是通过抑制胰高血糖样素肽、生长抑素、P物质的分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3 抑制肠道敏感
潘相学[21]通过番泻叶灌胃加避水应激 (WAS) 法建立肝郁脾虚型IBS模型, 认为引起神经降压素在中枢、外周、局部的含量变化与脾虚有密切的关系, 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变化是肝郁的主要环节。予中药疏肝饮 (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柴胡) 治疗后, 在减少脾虚应激组大鼠大便粒数和大便重量的同时, 还能降低肝郁脾虚组单纯应激组、脾虚应激组大鼠下丘脑、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亦可降低脾虚应激组大鼠下丘脑、血浆、结肠中神经降压素的含量。故疏肝饮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血浆和组织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神经降压素的含量抑制应激或肝郁脾虚大鼠异常的结肠运动, 起到缓解腹痛、腹泻, 解除烦躁焦虑等症状的治疗效果。这可能是疏肝饮发挥疏肝健脾作用治疗IBS的机制之一。
2.4 调节免疫
程宏辉等[22]运用顺激汤 (白术、白芍、延胡索、防风, 治疗肝郁脾虚兼心神不宁型肠易激综合征, 以外周血T细胞亚群为指标, 观察顺激方对IB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T淋巴细胞在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收缩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细胞亚群之间的动态平衡则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免疫, 其中CD4 (辅助性T淋巴细胞) 与CD8 (抑制性T淋巴细胞) 起主要作用。治疗前肝郁脾虚型IBS患者与正常人比较CD4+水平显著降低, CD8+水平显著升高, CD4/CD8比值显著下降, 予顺激汤治疗1月后, CD4+水平明显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 同正常人比较CD4+、CD8+、CD4/CD8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功能的异常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改善IBS患者异常的免疫功能, 从而调整胃肠运动是应是顺激汤治疗本病的机制。李国霞等[23]采用调和肝脾法治疗IBS-D患者, 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研究发现IBS-D患者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明显升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减少及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 可见患者的免疫调节机制存在紊乱。经治疗后患者各项免疫学指标接近正常水平, 故调和肝脾法治疗本病是通过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指标,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 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主要通过调节脑肠互动、胃肠道激素、抑制胃肠道敏感及调节免疫等实现。
4 讨论
肝郁脾虚型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较常见证型, 肝郁脾虚也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临床治疗多以抑肝扶脾为主。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及个体因素, 证型可有所转变, 因遵循辨证论治的体系加以治疗, 不管是在临床还是实验, 对此证型的研究较其他证型多, 亦可结合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多做本病其他证型治疗的临床结果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完善各项指标, 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医治疗体系, 更好地发挥中医特色治疗。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疾病, 发病率高, 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有确切疗效, 而中医在IBS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检索了近5年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的文献, 发现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目前中医药不仅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而且在作用机制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作一概述, 并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今后中医中药的进展做出了展望。
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 篇4
【关键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肝郁脾虚型;逍遥散;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9.013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以全身多处慢性肌肉疼痛及僵硬感为主,伴有疲劳、乏力、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头痛、肠激惹综合征等,并在特定部位出现明显压痛的疾病。天气变化及受寒后全身多处肌肉疼痛及僵硬感加重。本病中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25~45岁。临床上患者主诉症状重、繁多且杂乱,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逍遥散加减口服,临床疗效显著。
逍遥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脱胎于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后人广泛应用于内、妇科等病证。历代医家将其源流概括于汉代,成方于宋代,充实于明清,发展于现代。逍遥散在临床上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疑难杂症效果确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FS患者60例。男5例,女55例;年龄18~65岁,平均(42.0±2.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中位数20个月。其中女性患者中48例以颈部、背部疼痛为主症,
7例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疼痛程度VAS评分均在
6分以上;男性患者中3例以腰部疼痛为主症,
2例以颈部、背部疼痛为主症,疼痛程度VAS评分均在7分以上。
1.2 诊断标准 按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诊断标准[1]:①持续3个月以上全身性疼痛,包括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等部位同时疼痛。②压痛点:用拇指按压力为4 kg,按压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或以上有压痛,如枕部、颈肩部、腰背部、四肢、臀部等。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方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白芍20 g、当归15 g、柴胡15 g、茯苓20 g、白术15 g、薄荷10 g、羌活15 g、独活15 g、秦艽15 g、防风15 g、黄芪30 g、郁金20 g。加减:肝郁甚者,加木香、香附;瘀血阻滞甚者,加桃仁、红花;肾阳虚甚者,加附子、肉桂;风湿热甚者,加忍冬藤;风寒湿甚者,羌活、独活用至30 g。用法:冷水浸泡1 h后煎煮,每日1剂,每次150 mL,分早、晚2次口服。7 d为1个疗程,最短3个疗程,最长10个疗程,平均6个疗程。治疗期间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受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2.2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正常生活和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日常工作和生活照常进行。有效: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可从事较轻工作。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48页)
3 结 果
治愈40例,显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教师,2014年1月12日就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项、肩背、腰腿等部位酸痛,后疼痛加剧并出现畏寒、失眠多梦、心烦、心慌胸闷、记忆力减退等表现。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化验检查均正常。查体:枕骨隆突上项线、颈3~7棘
突、双侧冈上肌、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右侧肩峰下缘、右侧喙突、双侧肱骨外上髁、腰3~5棘突、双侧股骨内侧髁、右侧髌骨上缘等10个部位,
16个压痛点,四肢肌力5级,生理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舌尖红,苔厚腻,脉弦。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正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诊断为原发性FS。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处方:当归15 g、白芍20 g、柴胡15 g、茯苓20 g、白术15 g、薄荷10 g、独活15 g、羌活15 g、防风15 g、秦艽15 g、郁金20 g、延胡索15 g、香附
20 g、合歡花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患者自述服第3剂后睡眠好转,疼痛减轻,二诊继服原方14剂,所有症状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无反复。
5 讨 论
F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据文献报道,与心理、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及免疫紊乱有关[3],多采用抗抑郁药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疗效欠佳[4],且药物毒副作用多。从中医整体观念看,FS可归属为中医学“郁证”“痹证”范畴。其外因为风、寒、湿邪,内因为七情所伤、肝郁气滞[5]。内外因素合而为病。情志不遂,气郁血瘀,痹阻经络,而发FS。且全身肌肉酸痛迁延日久,又可加重抑郁之病情;气机郁结,肝气不疏,肝郁犯脾,脾失健运,津液代谢失常则湿阻,湿阻导致气血不通,痰气郁结,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而湿阻又导致脾虚,脾虚则运化无力,又进一步加重湿阻[6]。诸因相互杂致,病情复杂,病情缠绵。近年来,中医治疗FS取得了一定进展[7-8]。
选逍遥散加减治疗FS,取其行气解郁、疏肝健脾之功。方中柴胡、白芍疏肝解郁;茯苓、白术健脾除湿;当归活血养血;生姜温化痰湿。诸药合用,可使肝气疏,气滞除,则脾气健,痰湿去;同时气滞除则气行郁消,气机通利则痛愈。本方配伍精炼、简单,既能解除病因,又能缓解全身多处疼痛造成的抑郁之情绪,体现中医治病求本及简便、简洁的特色,对比现代医学治疗,免除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与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6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08.
[2]程晓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42例[J].四川中医,2011,29(8):103-104.
[3]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7版.左晓霞,陶立坚,肖献忠,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7.
[4]贾仰春,罗燕,陈静.隔姜灸合逍遥散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30例[J].广西中医药,2007,30(6):22-23.
[5]李永璇.加减薏苡仁汤配合拔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36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7):38-39.
[6]徐勇,凌敬,林仕群,等.天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4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3):45.
[7]熊源胤,李建武,李勇.柴胡桂枝汤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43-44.
[8]王洁晶,唐晓颇.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2):61-64.
从肝郁脾虚论治胃溃疡 篇5
胃脘痛最早记载于《内经》,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述:“胃病者, 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胃溃疡病因虽有寒凝、食积、痰饮、湿热、瘀血阻胃, 或肝气犯胃, 或阴虚、阳虚, 胃失所养等不同, 但终致胃之气机壅滞, 胃失和降, 不通则痛则是其共同的病机。祖国医学认为胃溃疡病位在胃, 与肝、脾密切相关, 病久多伴虚证, 临床多见肝郁脾虚型患者, 本文试从肝郁脾虚论治胃溃疡。
1 肝郁和胃溃疡关系
肝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主疏泄, 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调畅全身气机, 尤其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 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故《内经》云“土得木而达”。肝气郁结, 横逆犯胃, 则胃失和降, 引发胃气上逆, 而见嗳气吞酸, 或呕吐, 甚则胃脘疼痛, 谓之“木不疏土”,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该病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为主, 且与GU临床症状极符合。肝的疏泄功能与情志活动有密切联系:一方面, 肝属木气, 应自然界春生之气, 宜保持舒畅、调达的冲和之象, 才能维持肝的疏泄功能, 郁怒伤肝, 导致肝失疏泄;另一方面, 肝失疏泄, 气机失常, 也会导致情志失常。GU属于典型的身心疾病范畴, 其发病人群中, 具有较多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这与肝郁的表现也极其吻合。
2 脾虚和胃溃疡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水液, 输布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称之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 运化失职, 则气血生化乏源, 正气虚损而变生他病。故《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张仲景则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又云:“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病从脾胃所生, 养生当实元气”。李洪功[3]指出:“脾病者, 虚则腹满、肠鸣、见飧泄, 食不化”, 认为脾虚是溃疡病的本质。脾虚通过对胃黏膜不同层次防御机制的微观指标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的下降和防御体系的破坏[4]。由此可见, 脾胃功能不足, 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低下, 免疫力差, 易发生溃疡。
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脾主运化的功能要依赖于肝气的疏泄;肝气疏泄, 调畅气机, 协调脾胃升降, 对脾的运化功能有促进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脏功能正常, 则气血生化有源, 统血有权, 使肝有所藏, 肝血充盈, 肝的疏泄功能条达, 又有助于脾的运化、气血的化生。肝脾二脏生理关系密切, 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由肝郁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反酸、泄泻等表现时, 称为“木旺乘土”;反之, 由脾虚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 而出现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表现时, 称为“土虚木乘”, 二者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其临床表现皆与胃溃疡临床表现相似。而胃溃疡临床上也多见肝郁脾虚证型, 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为法, 方药为痛泻要方加减。
3 验案举隅
患者, 女, 54岁, 2014年3月18日求治于我院门诊, 该患者长期忧郁, 喜怒无常, 胃脘部间断性胀痛不适3年, 每因情绪波动而诱发加重, 1月前大便稀溏, 3~5次/日, 嗳气反酸, 纳差乏力, 舌淡胖, 苔薄白, 脉弱。胃镜检查回示:胃溃疡;Hp检查回示:阴性;大便常规回示: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胃溃疡, 中医诊断:胃脘痛 (肝郁脾虚) , 西医用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 1天2次, 早、晚餐前空腹服用, 中医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炒陈皮15g、炒白芍15g、炒白术20g、防风15g、山药20g、薏苡仁15g、乌药9g、木蝴蝶10g、黄芩10g、仙鹤草20g、甘草9g) 。前后以原方稍作增减, 3个月治疗后痊愈。
肝郁脾虚型胃溃疡病因主要在肝脾, 日久伤及胃肠。该型多与情志异常有关, 因长期情志不遂易导致肝失疏泄, 横犯脾胃, 致使气机阻滞, 出现胃脘胀痛, 胃失和降则嗳气反酸, 脾胃运化失职则纳差, 气血生化不足则乏力, 水谷不化、湿浊内生, 则大便稀溏, 故以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为法, 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方中防风、乌药、木蝴蝶疏肝解郁, 炒白术、山药、薏苡仁补脾燥湿, 白芍柔肝缓急止痛, 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气有余便是火”, 故加用黄芩、仙鹤草清胃热。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34-435.
[2]曹林, 刘英军.自拟胃病宁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12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6) :614.
[3]李洪功.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型溃疡病52例[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4, 11 (8) :33-34.
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造模 健康雄性Wister大鼠, 共40只, 清洁级, 体重 (250±20) g,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采购, 并饲养于室温控制在25℃上下, 有昼夜变化的房间里, 自由饮水, 进食。所有动物单笼单只饲养1周后, 开始实验。
大鼠随机分为四组, 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正常进食, 连续11 d, 1次/d灌服生理盐水, 第12天自由活动1 h, 观察1 h内大便情况。单纯应激组:预先连续11 d, 1次/d灌服生理盐水, 第12天予避水刺激实验持续1 h。脾虚应激组:预先连续11 d灌服番泻叶水煎液, 1次/d, 第12天给与急性避水应激刺激实验持续1 h。中药治疗组:预先连续11 d灌服番泻叶水煎液, 第5天开始同时给予疏肝饮煎剂灌胃, 浓度为1 g/ml, 体重比例为15 g/kg, 1次/d, 连续7 d, 第12天给予急性避水应激刺激实验, 持续1 h。
造模:急性避水应激实验:动物放于周边有水的8 cm×6 cm×6 cm的平台上 (水低于平台1 cm) , 大鼠为了避免接触水, 其站立于平台上, 观察1 h, 计算1 h内的排便粒数。脾虚模型的建立, 采用番泻叶水煎液 (浓度为0.6 g/ml, 按15 ml/kg) 灌胃, 1次/d, 持续11 d。
1.2 药品和试剂 疏肝饮水煎液, 由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柴胡组成, 按临床观察实验用药比例, 制成浓度为1 g/ml水煎液。
番泻叶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国药号提供, 在沸水中浸泡15 min后, 双层纱布过滤浓缩成0.6 g/ml的水煎液待用。
EDTA二钠:上海试剂一厂, 批号:030802;25%乌拉坦 (氨基甲酸乙酯) :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批号:c2004.4.11;甲醛溶液分析醇:上海溶剂厂, 批号:0400103;冰醋酸: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批号:T20030411;抑肽酶 (Aprotinin) :AMRESCO 美国, 批号:3212B60;神经降压素放免药盒: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放免药盒: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学教研室。
1.3 仪器和设备 Avanti J-25型高速低温离心机:Backman, 美国;-20℃低温冰箱:Harris, 美国;冷冻抽干机:VIRTISXL 55, 美国;SN-695B型智能放免γ测量仪: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环仪器一厂;BX41型光学纤维镜: Olympus。
1.4 组织及血浆样本的检测 血浆、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的含量测定, 血浆、下丘脑、小肠、结肠组织中神经降压素 (NT) 含量测定均采用放免法。
1.5 降结肠病理检测标本制备 取大鼠降结肠一段约2 cm, 洗净后, 以10%甲醛溶液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切片, HE染色。40倍和1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
1.6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排便粒数及排便重量比较
注:★P<0.001 各组与空白组相比较;●P<0.001脾虚应激组、中药治疗组与单纯应激组相比;◆P<0.001, 中药治疗组和脾虚应激组相比较
2.2 各组大鼠下丘脑及血浆CRH含量比较
注:★P<0.05,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 与单纯应激组比较, P<0.05, ◆与脾虚应激组比较, P<0.05
2.3 各组大鼠组织及血浆中NT含量
注:★P<0.05,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与单纯应激组比较, P<0.05;◆与脾虚应激组比较, P<0.05
2.4 结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正常组:肠黏膜结构完好, 上皮无剥脱, 固有腺体无异常, 间质无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等;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 除1只大鼠结肠间质轻度充血、炎细胞浸润略明显外, 其余无特殊病理变化;中药组肠黏膜结构基本完好, 未见明显充血水肿。
3 讨论
3.1 应激时CRH对胃肠运动功能的直接影响
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任何刺激原, 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都可以引起一系列与刺激因素的性质无直接关系的全身非特异性反应, 即出现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 兴奋为主的神经内分泌反应[4]。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 HPA轴强烈兴奋, 释放的中枢介质CRH有助于介导直结肠对应激的敏感性效应[5]。胃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改变是内脏对应激反应的一部分。HPA兴奋时分泌的CRH除直接作用于中枢CRH受体影响胃肠运动外, 还可通过影响机体的精神情绪状态作用于胃肠道。总之, 应激可以影响消化道运动功能, 但其中应激所致情绪改变和心理应激与IBS的确切因果关系及脑-肠轴组成元件的相互作用及脑肠调节障碍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得到阐明。
3.2 应激及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选择
IBS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相关疾病, 中医认为此病的发生与肝郁脾虚关系密切, 而精神情志因素与肝郁关系密切, 在本病的发病发展占据重要地位, 曾有学者[6]运用WAS法1 h/d连续10 d进行实验, 观察到WAS大鼠大便粒数的增加、焦虑情绪出现及内脏高敏感性的诱发和肠免疫功能的改变。说明WAS不但能够较好地模拟IBS大鼠情绪及大便的变化, 还能模拟IBS大鼠内脏高敏状态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所以此次实验我们选用WAS方法来进行实验。
研究表明肝郁的实质是一组由高级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的症候群, 其中精神情志的异常是其最主要的原因。肝郁证患者抑郁和焦虑明显多于正常者[7], 有研究称焦虑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胃肠抑制和痉挛等神经生理病理变化, 从而进一步导致胃肠动力学的异常, 部分患者会出现泄泻、腹痛等症状。脾虚是引起泄泻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8,9]肝郁脾虚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学异常, 表现为平滑肌紧张度的降低或松弛、蠕动功能的下降、胃饥饿感的消失;而肠道蠕动却异常增加, 肠道分泌也加强, 临床表现为泄泻的出现。现代对证的实质的研究表明消化道症状的出现与肝郁脾虚之间的关系部分地可以用神经运动生理学来解释。动物研究也表明模型大鼠除了有泄泻等消化道症状外, 还存在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的低下、 小肠吸收功能的异常以及多种胃肠激素的紊乱等情况, 这些异常在IBS患者身上也有发现, 且有人认为上述异常是IBS的发病机制之一[10]。
目前脾虚证模型有一定的规范性, 造模要素形成以苦寒泻下、耗气破气、限量营养、劳倦过度、利血平五大类为中心的集中趋势, 其中苦寒泻下模型的利用率最高[11]。苦寒泻下模型动物以泄泻为主要症状, 与腹泄型IBS相仿, 故我们采用以番泻叶灌胃建立大鼠脾虚模型。这种脾虚结合避水应激而成的动物模型, 能更好地与IBS的肝郁脾虚病机相吻合。
结合中医理论对IBS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临床的诊治经验和现代医学对IBS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结果可知肝脾二脏在本病的发病中意义重大;肝郁脾虚是IBS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因此本实验从肝脾二脏出发, 以肝郁脾虚的中医理论为依据, 建立动物模型, 探讨疏肝饮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大鼠大便粒数的改变及其意义
脾虚应激组大鼠在经番泻叶灌胃后第2天即出现腹泻或软便, 且有厌食、蜷卧、自由活动减少等症状, 随时间延长逐渐出现随时间延长逐渐出现倦怠、懒动、眼眯、毛松等类似人的脾虚症状。而中药治疗组给予疏肝饮后上述症状控制, 在精神状态上较脾虚应激组大鼠好转。
大鼠在进行急性避水应激刺激过程中, 情绪紧张, 这种紧张情绪在脾虚组大鼠更为明显, 各组大鼠在避水刺激后大便粒数和大便重量均明显增加,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脾虚应激组的大便粒数明显增多、大便性状稀薄, 经疏肝饮治疗后均明显好转。说明大鼠在番泻叶灌胃造成脾虚模型后, 对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更加敏感, 更易出现胃肠道乃至全身的应激反应, 而中药治疗组在灌服疏肝饮后, 这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使之向正常状态恢复。张景岳曾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 必先怒时夹食, 致伤脾胃, 故但有所犯, 即随触而发, 此肝脾两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 脾气受伤而然。使脾气本强, 即有肝郁, 未必能入, 今即易伤, 则脾气非强可知矣。此言与我们的实验结果有吻合之处。
4.2 各组大鼠下丘脑及血浆中CRH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急性避水应激能促进大鼠下丘脑CRH的分泌和释放, 在脾虚的基础上给于避水应激刺激后, 大鼠下丘脑及血浆中的CRH也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与单纯应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个实验结果验证了关于CRH在应激反应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理论。而脾虚大鼠在经中药治疗后, 下丘脑及血浆中的CR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疏肝饮有拮抗脾虚或急性避水应激所引起的下丘脑和血浆中CRH升高的作用。同时实验结果提示, 无论是单纯避水应激还是脾虚应激条件下, 大鼠下丘脑和血浆中CRH的变化是趋于同步的, 即当下丘脑中的CRH升高的同时, 血浆中的CRH也相应提高。CRH调节不同的胃肠节段运动的脑内位点也不同, CRH抑制胃排空的脑内位点位于下丘脑室旁核和迷走神经背核, 但对结肠, CRH发挥作用是通过下丘脑室旁核和蓝斑[12]。本次实验也证实, 应激时, 下丘脑及血浆中的CRH均急剧上升, 这也可能是导致短期内大鼠排便增加及性状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组大鼠大便的粒数和重量与下丘脑及血浆中CRH的含量呈现出相关性。提示应激状态下, 大鼠的胃肠动力产生了相应变化, 而这种变化可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中枢及外周激素的调节起作用, CRH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3 下丘脑、血浆、小肠、结肠中NT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关于IBS和NT含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多, 其报道结果不一, 故此我们在以往VIP、SP、CCK、SS等胃肠激素研究的基础上对CRH及NT的含量及其与IBS及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我们用番泻叶灌胃建立脾虚大鼠模型后, 分别测定了不同处理组大鼠下丘脑、血浆、小肠、结肠中NT的含量, 提示:急性避水应激后, 未能提高大鼠下丘脑、血浆及肠组织中NT的含量, 但在经过脾虚及应激复合造膜后, 除小肠组织外其余各种组织中NT含量均有明显升高。经疏肝饮治疗后, 大鼠下丘脑及结肠中NT含量有明显下降, 说明疏肝饮能抑制脾虚应激状态下大鼠下丘脑及结肠中NT含量的升高。既然单纯应激后各组大鼠血浆及组织中未见相应的变化, 那么, 去除应激对大鼠造成的影响后, 是否提示NT与脾虚证有必然联系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中医学的脾胃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功能的综合单位。目前认为脾虚的主要病机目前认为是胃肠功能紊乱或低下。脾虚证出现以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为主要表现的神经体液调节紊乱、营养物质代谢低下的一组虚损性疾病状态, 是多器官和多系统功能减弱的综合病理变化。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脾虚动物及患者消化道胃肠激素分泌出现异常, 胃肠激素的紊乱与脾虚证关系密切, 二者互为因果关系[13], 而NT具有抑制胃酸分泌、胃肠蠕动及胰酶分泌的作用, 从而可以影响消化道的消化吸收。此外NT有降低体温和血压的作用。我们在番泻叶造成大鼠脾虚模型后观察到脾虚证大鼠出现泄泻、便溏、饮食量减少、蜷卧懒动、嗜睡、行动缓慢等脾虚证表现, 提示NT含量的升高可能与脾虚证有一定关系。血浆及组织中NT含量的升高可能是脾虚证的病理机制之一。此次实验中, 小肠组织中NT的含量未能表现出相应的变化, 似乎难于理解, 因为小肠的吸收功能异常在脾虚证实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脾虚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 不是受单一因素所控制, 可能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诸多因素。脾虚状态下, 结肠的动力是增强的, 而NT在结肠的局部作用也是促进结肠蠕动, 二者表现有一致性。本实验中脾虚应激组大鼠结肠中NT含量也较空白对照组增多, 这与排便的粒数及重量增多有一致性。
总结以上结果, 在此肝郁脾虚的复合模型中, 可以认为引起NT在中枢、外周、局部的含量变化与脾虚有密切的关系, 而CRH的含量变化是肝郁的主要环节。中药疏肝饮在减少脾虚应激组大鼠大便粒数和大便重量的同时, 能降低肝郁脾虚组大鼠下丘脑、血浆及结肠中的CRH及NT的含量, 故我们推测疏肝饮发挥健脾作用的机制与调节NT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通过抑制其分泌, 而起到抑制过分增强的肠蠕动, 协调胃肠运动的作用, 而中药舒肝作用的重点在于其对脑肠轴的调节作用, 通过降低下丘脑及血浆CRH的含量, 从中枢和局部两条途径抑制应激状态下结肠的异常运动, 以达到舒肝健脾的目的。
5 小结
疏肝饮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血浆和组织中CRH和NT的含量抑制应激或肝郁脾虚大鼠异常的结肠运动, 起到缓解腹痛、腹泻, 解除烦躁焦虑等症状的治疗效果。
6 结论
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 篇7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IBS罗马Ⅱ的诊断标准[1]。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除外肠道肿瘤、类综合征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等疾病。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2-01~2008-12本院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 男8例, 女17例;年龄18~35岁, 平均26.1岁;病程3月~2年, 平均10个月。对照组20例, 男6例, 女14例;年龄25~41岁, 平均30.2岁;病程3月~1年, 平均6月。两组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匹维溴铵 (得舒特) 50mg, 每日2~3次, 进餐时服用;思密达3g, 每日3次口服, 疗程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处方:白术15g、白芍15g、党参15g、佛手12g、防风12g、陈皮9g、郁金10g、甘草6g、柴胡12g、煨木香9g (后下) 、煨葛根18g、枳壳12g。每日1剂, 水煎服。疗程1个月。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拟定[3]。好转:各种症状及体征减轻, 肠道功能正常或大便次数每天1~2次, 便秘减轻或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无效:症状及体征基本不变, 大便次数、性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25例中, 好转2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对照组20例中, 好转15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75%, 治疗组临床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4体会
肠易激综合征 (IBS) 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当为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 致肝脾不调。肝主疏泄条达, 且有赖于脾生化气血以滋养, 才能刚柔相济。脾主运化, 需依赖肝之疏泄, 始能运化有度。若肝失疏泄, 则气机失于调畅, 影响脾的升清降浊功能, 水谷不化精微, 清浊不分, 下注大肠而为泄泻, 所以调肝理脾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方中柴胡、佛手、白芍、郁金等疏肝理气;白术、党参、防风、陈皮、木香、葛根、枳壳等健脾行气,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行气导滞之功。IBS患者存在肠道动力紊乱, 有学者认为其根本问题在于过多钙离子流入肠壁平滑肌细胞导致了肠壁平滑肌过度收缩, 从而引起腹痛及肠道运动失调。匹维溴铵是一种选择性胃肠道钙离子拮抗剂。它能通过阻断胃肠平滑肌钙离子通道, 防止平滑肌过度收缩, 协调平滑肌运动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思密达是一种硅铝酸盐, 其主要成分为八面体蒙脱石微粒, 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 由于其特殊的带电荷和分布不均匀性, 可吸附多种病原体及其毒素, 并通过改善细胞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减少细胞的运动失调和水、电解质的丢失, 从而改善疾病引起的腹痛、腹胀、腹泻症状。从本文观察来看, 中药配合西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IBS) , 其临床疗效较单用西药治疗为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2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9.
[3]陈治水, 张万岱, 危北海, 等.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5, 13 (1) :65.
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 篇8
关键词:泄泻,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V2.5) ,董湘玉,组方规律
董湘玉 (1952-) , 女, 主任医师, 国家级名老中医, 贵州省第一批名中医,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载, 擅长中医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医心理治疗、中医糖尿病治疗。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且刻不容缓。现有对董老临床经验总结包括:跟师随诊:如周雅杰[1]跟师随诊后总结导师运用五泻心汤治疗心下痞经验;借助临床科研观察:如赵小红[2]对62例CSG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柴胡舒肝散联合生物反馈治疗CSG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上述方法对董老经验的总结继承及中医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但有其局限性。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整理名老中医经验, 是现代科技成果同传统医学结合的有效方式。医案是中医临床诊疗过程的体现, 通过对名老中医诊疗医案进行分析, 可深入了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组方的思路和用药的特点, 对中医药的学术继承与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收集筛选2014-2016年间董老接诊第一诊断为“肝郁脾虚-泄泻”患者的医案, 建立数据库, 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用药规律分析, 新方提取, 为提高、指导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医案来源及筛选
以“董湘玉名老中医工作室”成员、2013级研究生周雅杰创建的基于HTML语言frontpage软件表达的“董湘玉教授接诊患者病案库”为主,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筛选其中中医第一诊断符合肝郁脾虚—泄泻诊断标准的医案。共筛选122个医案, 162张处方。
1.2 医案的整理
将上述筛选患者的就诊信息及中药处方进行分类整理。为分析挖掘的要求, 方中所用中药名以现行21世纪规划教材为准, 对方中中药剂量统一为“g”, 并将“生姜3片”统定为“生姜6g”, “大枣4枚”统定为“大枣12g”。
1.3 录入及核对
将上述整理完毕的资料录入系统。为避免录入过程出现人为失误, 在所有数据输入完成后, 由双人分别单独对输入数据进行2次审核, 以确保录入信息数据的准确度, 为下一步进行数据挖掘提供可靠的保障。
1.4 数据分析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v2.5) ”软件,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通过“数据分析”板块“方剂分析”功能进入“组方分析”, 分别进行“频次分析”“组方规律”“新方分析”。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对董湘玉教授治疗肝郁脾虚-泄泻的162张处方进行分析, 可得出包含89味中药在内从高到低排序的药物使用频次表, 其中使用频次超过40次的药物18味。见表1。
(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组方规律分析
根据方剂数量, 结合经验设置支持度个数为65, 即支持度为40% (是指药对或药物组合在所选处方中出现频次超过65次) 。设置置信度为0.9 (当A药物出现, B药物出现的概率为90%以上) 得出, 包含常用药物8味中药在内的常用组合36条。见表2。关联度>90%以上规则19条。见表3。
(次)
2.3 新方分析
2.3.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药物关联度分析
根据经验判读及设置不同参数提取数据预读, 设置相关度为8, 惩罚度为2, 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治疗泄泻的89味中药之间关联度, 将其中关联系数>0.03的12对药对列表。见表4。
2.3.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的结果为基础, 按照相关度与惩罚度的约束,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 聚出3~4味药核心组合共计30条。见表5。
2.3.3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处方的分析
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 通过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提取, 提取出14个核心组合, 见表6。以上14个组合进一步提取得出7个新方, 见表7。
3 讨论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每天大于3次, 粪便稀薄, 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3]。泄泻病因病机复杂, 一般认为与脾、胃、大小肠、肝、肾等脏器病变相关。脾虚是泄泻的根本, 脾胃已虚, 则肝木偏亢, 横逆犯脾, 则脾虚愈甚, 或者感于风邪, 内外相煽, 肝气亢盛, 或情志失调, 肝郁气滞均能导致肝气横逆克脾, 脾气虚弱, 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致泄。肝郁脾虚-泄泻辨证要点为:胸胁胀闷, 郁怒或情绪紧张时易发作或加重, 泻必腹痛, 泻后痛减, 肠鸣, 苔白, 脉弦或缓。其中腹痛是本证最重要的特征。明·吴昆《医方考·泄泻门》云:“泻责之脾, 痛责之肝;肝责之实, 脾责之虚, 脾虚肝实, 故令痛泻。”痛的原因大抵为肝为刚脏, 若是肝气郁结, 必厉然而横犯他脏, 致脏腑之气失和而作痛。然泻后气机得以舒畅, 故腹痛缓解。肠鸣为该证的另一特征, 其原理亦如腹痛乃是肝木克脾, 则土气不能伸, 而肠乃鸣。其治疗以疏肝理脾、抑肝扶脾为原则。
本文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V2.5) 对董湘玉教授治疗肝郁脾虚—泄泻的162张处方进行分析、统计, 总结出常用药物有白芍、当归、甘草、白术、黄芩、茯苓、半夏、山药、太子参、葛根、防风、柴胡、藿香、薏苡仁、陈皮等, 其中白芍、当归、白术、山药、太子参、甘草等均为补益之品, 茯苓、半夏、藿香、薏苡仁、防风、陈皮具有除湿之效, 柴胡、佛手具有理气之功, 所用之药均符合中医以补益脾气治疗泄泻, 除湿兼以理气为主;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常用药物组合当归、白芍, 白芍、白术, 山药、白芍, 甘草、白芍, 白术、茯苓等药物为董老常用药物组合。董老认为, 肝郁脾虚之泄泻可细分为两个类型, 其一为肝气亢盛, 其二为肝气郁结, 因肝为刚脏, 其亢盛者不可再疏, 当柔之, 故常用当归、白芍养血之品合而柔之;其郁结者当疏之, 但不可太过, 常用香附、柴胡以疏之, 而脾虚常以山药、太子参、白术以补之, 脾虚湿甚常以茯苓、薏苡仁以淡渗。对于肠鸣者, 董老认为肠鸣与大便泡沫状均为风象, 故常防风祛风兼以祛湿。以改进的互信息法药物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提取3~4味药物核心组合30条, 组合不同于以上常用药对的显性关系, 其主要是对低频次高相关的药物的隐形关系进行分析提取, 基于提取的结果进一步应用无监督熵层次的算法提取出新方备用组合, 聚类得出7个新方。由表7可知, 新方2黄芩清热燥湿、藿香、半夏化湿, 山药补益脾肾, 柴胡疏肝理气全方既能健脾祛湿, 又能疏肝理气;新方3白芍、当归养血柔肝, 薏苡仁、藿香、佩兰除湿止泻适宜于肝阴亏虚, 湿甚者之泄泻, 其提取新方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处方思路。但新方1及新方7中所包含药物可看出不是治疗脾胃方面常用药物, 故回顾录入患者原始信息, 发现某些患者虽第一诊断符合泄泻诊断, 但合并有外感、不寐症, 未进行排除, 虽桔梗、金银花、玄参、前胡、生地黄、知母、麦冬、酸枣仁、茯神不是高频次使用药物, 但系统识别出其潜在关系, 如桔梗、金银花、玄参、前胡为治疗风热外感常用药, 生地黄、知母、麦冬、酸枣仁、茯神为治疗肝血虚-不寐常用药, 提示我们系统算法具有其敏感性, 但亦有智能化不足的缺点, 故指导进行相关研究时对病历纳入及排除应严格监控。
参考文献
[1]周雅杰, 陈颜.董湘玉以五泻心汤治心下痞经验举隅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16, 27 (3) :737-738.
[2]赵小红.柴胡疏肝散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6 (2) :88-89.
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 篇9
本组34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 女21例, 男13例;最小年龄22岁, 最大年龄59岁, 病程最短6个月, 病程最长3年。中医诊断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西医诊断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1]。
2治疗方法
自拟枳术菝葜饮为基本方:菝葜20g、炒白术15g、炒苍术15g、枳实15g, 腹痛甚者加元胡15g、金铃子15g, 每天1剂, 水煎取汁300ml, 分早晚服。
3结果
临床痊愈 (主症、次症消失、大便成形) 7例, 显效 (主、次症明显改善, 为软便成形) 22例, 有效 (症状改善) 2例, 无效 (服药3周症状未明显改善) 3例, 有效率91.2%。
4体会
笔者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为脾虚气滞, 运化失职, 肝郁气滞, 津液无制而发泄泻。治疗上当宜健脾补虚, 行气, 气得行则大便自调, 脾气旺则津液自行, 则泄泻得解。因脾虚泄泻临床常见, 且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从本虚标实论治, 重补虚行气, 辅以解毒为立法。枳术菝葜饮以古代枳术汤 (或枳术丸) 为基础方变化而成, 为健脾行气之基本方, 枳实、白术等诸药配伍合用, 共奏健脾行气止泻之功。临床用于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获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