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

2024-09-25

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共11篇)

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 篇1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企业而言,因信息技术的运用引致的“信息化革命”已全面爆发,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种活动都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改变。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降低的方向:一方面,企业的变动成本大量地转化为固定成本;另一方面,企业成本降低的形式可能是纵向一体化,也可能是横向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涉及对管理信息流成本的影响、对管理信息结构成本的影响和对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的影响三个方面。

1. 对管理信息流成本的影响主要是信息技术通过信息集成、信息共享、分类索引三种方式发挥作用。

(1)信息集成。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很多个性化需求因不符合厂商的利润要求而不能得到满足,而对离散的需求进行收集的成本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是比较高的,信息中介服务的开展受到地域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需求可以被集成。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的运用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降低了管理信息流成本。

(2)信息共享。

信息搜寻理论中的搜寻成本是一个常量,其前提假设是各个消费者是独立的并且在单时期内搜寻信息,不存在一种信息共享机制。N个消费者各自进行k次搜寻,然后将搜寻到的价格信息共享,即相当于每个消费者进行了Nk次搜寻,搜寻成本c'=c/N。在网络经济中,信息的自由流动减弱了经济运行的“刚性”,网络的外部性使社会福利增加。根据著名的Metcalfe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其节点数量的平方,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张,其外部性以二阶比率增加。可见,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了管理信息流成本。

(3)分类索引。

搜索引擎通过条件和关键字设定,使得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效率显著提高,一些互联网上的第三方价格比较代理可以帮助消费者自动搜寻到最低价格的商品,从而将搜索成本降到最低。

2. 对管理信息结构成本的影响是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变革发挥作用。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形,纵向层次很多。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组织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产生知识扩散及人们互相合作的新渠道,工作中也需要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即由阶层型变为水平型的开放式结构。企业内部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大,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核心能力增强,决策越来越符合客户的要求,这样既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又减少了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常规运行中基础设施和固定成本的投入,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但是,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其组织结构并提高运营效率的过程中,管理信息结构成本可能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企业需要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使其适应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确定组织结构调整的目标,然后实施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第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改变了既定的权力分配形式。权力的再分配必然会影响企业管理层乃至普通员工的利益,并且很可能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冲突。第三,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方法的改变,意味着工作方式和技能的改变,人们必须按照新的规则行事。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新技能的培训,员工也要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

3. 对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的影响源于管理信息技术软硬件的选择、运用以及维护。

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需要建设大量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进行人才培训,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除信息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成本外,还有其他相关成本。一旦企业向某种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的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效应”。锁定程度的大小与早期的投入有关,早期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大。从长期来看,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是必然趋势,但选择何时更新、升级,更新、升级到何种程度,决定权在企业手中。更新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通常是非常高的,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改善软件环境的代价也非常大。同时,还包括基础设施升级、咨询、人员培训等费用。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有所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各有不同:一方面,管理信息化能降低企业的管理信息成本,如降低管理信息搜寻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也会提高企业的管理信息成本,如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变革成本。

二、管理信息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

信息成本是当前信息社会中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吴京芳,2001)。管理信息成本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信息不对称(包括信息获取时间的不对称和信息内容的不对称)和信息获取不完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而另一方要想获得此信息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信息分布比较对称、信息成本非常低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最优选择;当信息成本较高时,在组织内部进行交易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更有效率。在信息获取不完全的条件下,企业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获取信息,并加工、存储、传递和使用信息,这一过程也必然会产生信息成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不同,其效率也不一样,产生的成本也不同。因此,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信息成本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指出,在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下,企业获取各种信息不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即信息成本为零,且企业外部的制度安排是外生给定的,不用考察企业组织结构。实际上,这一完全理性的假设难以成立,所有的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现象,要获得完整的信息就必须支付一定的信息成本。因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考察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信息经济学认同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但对完全理性的假设进行了修正。 (1) 获取信息要支付成本,信息成本大多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方掌握了相关信息,而另一方要想获得此信息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这种代价是相当大的。因此,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会有机会主义倾向,这是道德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信息获取渠道不是十分畅通的情况下,获取外部市场的生产和交易信息所要花费的成本很高,要了解企业内部的情况也非常困难。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就非常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金字塔形组织结构是有效率的。 (2) 当信息分布比较对称、交流免费,即信息成本近似于零时,不管初始产权如何分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总是最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获取外部市场的生产和交易的全部信息所花费的成本较低,并且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内部情况,以至于不需要支付太高的信息成本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完全分配。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少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管理信息成本较高时,将外部收益或者机会内部化,在组织内部进行交易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更有效率。

三、管理信息成本是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全面变革,金字塔形组织结构被分散化组织结构代替,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

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主要因素。斯科特·莫顿(1991)认为,引发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包括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斯卡姆·彼得(1994)认为,市场范围的扩大,新供应商、新客户、新竞争者的介入以及产品产量的增加等原因导致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他又将这种影响称为“创造性的破坏”。

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可以发现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信息革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导致信息加工和传输的成本降低、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减少、发生信息扭曲的概率降低,这些都可归结为管理信息成本降低。信息技术的运用导致的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是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信息革命爆发、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过程比较复杂。一方面,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渠道也不是十分畅通,不同层次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效率较低。于是,在管理信息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为了使企业顺利运营,减少雇员数量和组织层次是行不通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规模必然过大,从而造成效率损失。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和满足顾客新的需求,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会恶化。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成本上。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信息在市场中的分布更加均匀,由此降低了管理信息成本,使较低层级的内部组织更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分散化的组织得以发展,因为这种组织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才引发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使企业边界扩大和组织结构变革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等导致了市场规模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前提下,新供应商、新客户、新竞争者的介入及产品产量的增加,形成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内在压力,而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又不适应降低管理信息成本、提高管理信息使用效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有必要通过组织结构变革建立起适应信息革命要求的全新的组织结构,以此来实现外部收益的内部化。

四、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1.无边界组织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无边界组织实质上是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职能和边界依然存在,但部门之间的边界模糊化,组织的整体功能得以增强,已经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门的功能。建立无边界组织的目的在于使各部门之间更易于扩散和渗透,扫除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有利于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并实现对称分布,有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和完成。Ashkenas (2005)强调组织交流的水平层次,突破水平边界而设计能够穿越部门边界的工作流程结构,使信息和资源随工作流程在各部门之间顺畅流动,把分割的职能重新融为一体。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团队这种组织形式的运行成为可能。将企业建立成无边界组织,将产品或服务作为核心,把注意力放在供货方式和市场开拓上,从外部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与其共享数据库信息、技术和资源,从而降低管理信息成本。

2.网络化组织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网络化组织突破了传统组织的纵向等级和横向分工,将组织的成员以网络的形式相互连接。网络化组织的特性就是松散和动态连接、以任务为中心。目前,已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探索网络化组织的具体实施形式,通过网络化组织的建立,促进信息交流。其具体做法是: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由公司总部负责宣传和指导,总部下面一般设事业部。组织结构扁平化具体体现在财务和决策两方面:总部负责在年初时对各部门提出要求,分公司、子公司自己进行日常管理和项目运作,年底上缴利润;面向战略的决策由总部做出,面向市场的具体决策由分公司、子公司自己做出。在运行方式上,充分发挥外包企业、虚拟企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企业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采用网络化组织形式也可以降低管理信息成本,同时可以实现信息的流动。

3.市场化组织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如前所述,企业在低管理信息成本条件下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组织形式,因此许多企业的内部组织可以采取市场化组织形式。采用市场化组织形式可以将一个企业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单位,它们之间只有临时的契约关系。假如企业内部某个单位需要某种产品或服务,企业内部的其他几个单位能够提供此产品或服务,那么其他的几个单位基于其技能、交易记录以及竞争动态来出价,供购买单位选择。因此,市场化组织与无边界组织和网络化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两种组织在变革后仍旧是独立的,它与外界保持着清晰的界限;而市场化组织模糊了内部单位之间的界限,难以分清是组织形式还是市场形式。因此,市场化组织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它对企业的管理信息成本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必须存在极低的管理信息成本,而这往往与现实不符。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带来的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正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成本,企业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罗恩.阿什克纳斯等著.姜文波译.无边界组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吴京芳.信息成本与企业组织变革趋势.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 2001;5

[3].高晶, 关涛, 王雅林.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革的互动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0

[4].祝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结构演进.市场周刊 (财经论坛) , 2004;1

[5].朱远彤.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经济管理, 2004;21

加强信息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 篇2

关键词:信息化双闭环控制关键成本

华丰煤矿原有各个计算机信息系统,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各系统之间不能信息资源共享的缺点更加明显,供应、生产、销售和市场、财务、人力资源以及质量控制等信息的无法准确、及时、有效传递和管理的开环状态,造成企业中大量的、动态的、错综复杂的数据和信息收集、整理、融合不够及时,没有准确地分析和处理,使整个煤矿的数据不够畅通,信息孤岛现象无疑也给高层决策者带来难以准确决策的管理瓶颈。为此,华丰煤矿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将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使各环节业务流程协调统一,建立起各项业务有机联系的运营体系,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随着世界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多元化,世界各国的企业界都在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华丰煤矿充分认识到,要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充分挖掘、整合、处理企业内外部信息,管理好企业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让信息资源在企业各级领导部门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效用,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这是改变传统煤炭工业劳动效率低、技术装备落后、安全状况差等现状,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制度,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基本保证。

从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看,原各系统之间不能信息资源共享的缺点更加明显。一方面,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要求企业必须反应迅速,科学准确地安排生产,快速准确地进行产品质量分析,以优异的订单履约率来赢得市场和客户的满意。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生产计划采用手工管理,计划环节过多,难以调配和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造成了生产组织的严重不均衡,生产进度不能衔接统一,难以形成“木桶”效应。另一方面,在物资供应上,由于采购部门不能及时了角和掌握生产部门所需的各种原材料等信息,造成现行生产急需的各种物誊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而超计划或计划外采购的物料却遍布于各个库房,企业资金占用加大,成本增加在财务管理上,原有的处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集团式发展的需要,各种事务处理速度慢,财务管理仍然处于记账式管理状态,管理人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同时,由于没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各子公司的日常财务运作状况进行监控,加大了财务风险,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了制约华丰煤矿做大做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对华丰煤矿的销售、计划、采购、库存、生产、财务管理进行流程再造与优化重组,是华丰煤矿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华丰煤矿信息系统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以实施市场链为纽带、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实现整个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双闭环控制,构建数字化煤矿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具体目标:(1)以信息集成为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整个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工作流的和谐运作,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P(生产率Productivity)、Q(质量Quality)、C(成本Cost)、s(安全Safety)、E(环境Environment)特性。

(2)用已有的信息资源优势,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以提高其信息效能为目的,设计覆盖整个管理经营全过程的信息系统。

(3)建立信息处理与交换中心,形成快速、安全、科学的信息处理与交换体系,实现管控一体化。

(4)以信息融合、过程集成为核心,强调信息共享的计算机辅助信息管理系统。同时,系统应具有较好的柔性和开放性,能够根据企业的不断发展和重组的需要进行动态组合与变化。

3.构建华丰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

根据华丰建设以煤为主,煤、电、建协同发展的跨省集团化企业的发展目标,数字华丰系统结构采用三级阶递结构,形成从矿到各分公司和各区队的信息动态管理与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多核算组织、多矿厂、多地点的应用,能够适应业务分散处理与集中控制管理的模式。

4.华丰信息系统的建设

成立信息中心行使数字化业务的管理职能,将企业信息门户与决策支持层、企业经营管理层、生产现场管理层及其三个层次的应用分系统统一在一个数据平台上,矿与各分公司的信息化工作,由信息中心统一组织筹划,实现不同数据格式和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同时,在保证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安全管理。

该系统由四大子系统组成:安全生产综合调度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WEBMARKET煤矿集成信息平台系统。子系统主要包括全面预算及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及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该系统结合华丰煤矿的先进管理理念,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完美结合,企业库存超市化管理,减少了库存资金占用,降低了采购物资的成本。现金记帐引入工资管理,月工资与日工资的同步管理,全面预算及日清日结。在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两个支撑下,部署一个煤矿信息化平台。煤矿信息化平台完成数字煤矿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数据的收集、整理、融合。平台一方面完成对现场部署的不同采区的、不同性质的监测点的数据集成和设备反控;另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的数据完成整理、融合,以一个统一的接口,给应用提供服务,使整个煤矿的数据畅通,消灭信息孤岛。

5.建立华丰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体系

以企业原煤生产计划拉动相关业务的管理模式,从经营计划分解成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根据销售计划、生产计划并依据企业管理标准、绩效考核指标、目标利润、市场价格等指标分解生成物资需求计划、设备需求计划、成本

资金计划、销售任务计划,经审核生效后作为考核和差异分析依据,并指导业务层,进行资金流、物流的作业,通过业务管理系统反馈的实时数据与成本资金计划进行差异分析,优化业务流程、控制关键环节,修订企业管理标准、绩效考核指标、目标利润、市场价格等,使计划、考核、作业、控制、反馈和优化形成闭环,实现物流(备件、设备、耗材、煤)与资金流的双闭环控制。

6.把握信息化系统运作的关键实现新突破

(1)找准切入点,实现新突破。一是抓好财务、销售和供应的系统建设。财务、销售和供应是企业的命根子。财务信息化主要解决财务信息迟缓和失真的问题,增强对各个会计信息点的随时监控,实现对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供应信息化主要是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网络,逐步实现网上采购、网上配送。销售信息化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二是抓好煤炭主业和相关单位的联网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

(2)整章建制,堵塞漏洞。信息系统涉及经营理念的创新、组织结构的优化、业务流程的再造、人员岗位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等深层次问题。因此,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整章建制,堵塞漏洞,严格管理,逐步完善;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阻力,要深入分析,不回避矛盾,下决心解决。其次,提高各系统软件的兼容性,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信息化系统是一把手工程。其蕴含着新的经营理念,而经营理念则更多体现为某个企业一把手的管理风格,推行信息化系统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经营理念、各种利益群体相互撞击的过程,也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如果没有一把手坚定的信心,并身体力行,是无法推动的;一把手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不仅是保证投入,更重要的还是管理的变革、力量的配置和利益的协调,包括解决领导班子本身对系统的适应问题。

(4)强化数据源头管理。数据的真实性是数字化系统的基础,首先加强计量、检测、定额和标准化管理,经营部门要与信息部门配合,研究提出在哪个环节需要生成哪些信息,并建立规范化的数据采集、录入制度,确保数据的高效、真实和统一。

7.华丰信息系统实施效果

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 篇3

1 就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也逐步向正规化方向迈进, 国家对会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双重身份”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不相适应。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 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视角, 全面分析促进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因素, 运用现代化的会计管理手段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当今社会, 很多会计人员由于受到企业高管人员的指示或者其它客观原因甚至不惜明知违法也要提供不真实信息。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改革的方式很多,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重要形式。目前,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和收集人并不是一体, 他们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单一个体。 (2) 会计信息在进行传递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进行。 (3) 会计信息的获得和后续的应用比较慢; (4) 会计信息的分析活动非常的薄弱, 而且具有非常显著地主体不明确等的不利问题。现阶段, 我国针对目前存在的会计职能独立性和会计地位从属性的固有矛盾, 试行了三种改革思路: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推行委派财务监督制度;中型企业、母子公司内部推行委派会计主管制度;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及必须建账的个体工商户推行代理记账制度。

2 何谓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众所周知,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八条, 分别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直接体现了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具体来讲, 标准的会计信息的来源是真实的, 会计人员必须仔细审查, 鉴别收到的原始凭证的真伪, 要勇于对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说“不”, 而不准确的原始凭证要予以补充使之完整;会计人员在在实际处理账务时要仔细, 不受外界影响, 做到账证相符、帐表相符、账账相符;坚持会计信息的可比。

3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管理质量

首先, 必须予以法律上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明确法规来约束, 赋予会计人员权利, 让其可以反对高管人员的不合理要求, 同时出台奖惩政策, , 《会计法》规定行政处罚金额个人最高是5万元, 单位最高是10万元, 这对于预期收入几百万, 几千万的造假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 完善公司的治理机构。权利和义务、责任总是分不开的, 一个企业在拥有它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为此, 我们可以加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市场建设,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 培育机构投资者, 发挥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完善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人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 确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形式, 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权,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加强自我审查制度, 以便及时发现并且改正错误, 防止财务人员造假。加大监管力度, 实现国家、社会、企业内部三位一体的监管层次, 这样可以更加规范会计实施。加强会计账务处理中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其的职业道德要求, 企业应不定期的进行自我审查, 进行自我监督, 以便面对可能发生的不良问题, 树立良好的工作风气, 以达到公众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目的。

第三, 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 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同时使得对会计的监督变得更加直观。在科技时代, 网络保存代替了旧时的纸张保存, 在增强了信息储存能力和储存时间的同时也应注意及时备份硬盘数据, 而且每次开展的备份都应该超过两套, 分两地存放, 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并按时清理磁盘备份, 定期清除过期数据, 保证会计信息系统高效运行。

最后, 要保持会计人员队伍的先进性, 时代性。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命脉至关总要, 应该掌握多方面知识, 掌握多种技能, 时刻关注国家颁布的各项经济法律法规及政府实施的新政策, 同时会计人员应特别具有“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仅仅只局限在准则的应用上。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 会计人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广, 包括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等, 这些方面都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总之,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供给和运用, 在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基础上, 更好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部管理特性, 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的价值, 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持。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 随着创业时代的洪流, 各个行业的新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经济市场上, 使得会计这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利用会计及时准确、真实的反应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做出重要的经济决断。但是, 现在的企业的会计信息提供的情况真实性大大下降, 严重影响了社会群众、企业债权人等对企业经营成果的了解。在此, 笔者将就会计信息失真展开探讨并探究如何解决这一日趋严重的现象.

关键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

参考文献

[1]刘黎.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 2005, (1) :21-22.

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 篇4

信息技术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不容忽视,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成本管理环境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下,企业组织趋于扁平化,成本日常管理发生了变化,每个员工都享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从而形成了员工的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降低成本的理想方式。

IT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础。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施,以满足及时性和充分性要求的信息为基础,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予以快速处理、分析,进而实现实时调整。IT的发展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有助于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二、成本管理范围

首先,IT条件下,企业为保持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对产品从研制到开发、生产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由于企业的研究开发(R&D)成本会大幅提高,成本管理将从生产过程向前延伸到决策、设计过程。同时,生产过程后的售后回访、维修过程的成本管理则涉及产品的后勤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和维修成本等。其次,随着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内涵也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和环境成本等。最后,企业管理的中心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这就需要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如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未来成本、质量成本、软件成本和安全成本等。

三、成本计量度性

IT的应用使计量模式将会出现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和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现行成本、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都可以用来计量。随着市场的健全和完善,锋砷资产计量基础可以通过网络传输从市场交易中直接获得,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于是,按不同的计量目的选择的各种计量基础会在其适用的`条件范围内大显神通,出现“百花齐放”之局面。彻底改变传统会计中历史成本的主导地位。

四、核算方法

在IT条件下,数据的收集、存贮、处理、报告和传递等等都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用多种会计方法已不再有任何困难。为加强管理与考核,手工方式下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和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均可运用。而且,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高效、迅速以及“随机寄存”(MM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会计中“只读寄存”和“非此即彼”的局限,使相同的数据可按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多元选择”,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各种加速折旧法,成本的计算可以采用品种法也可以采用分批法,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计算,比较差异。

五、成本会计报告

(一)披露内容。在财务报告中增加成本会计信息含量,以全面、客观、公正反映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状况和经营成果,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更好地维护企业所有者、管理当局、债权人及相关群体的利益。成本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结构如下:

1、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表外披露和表内披露。表外披露主要只在财务报表附注部分揭示;表内披露主要指编制通用格式成本会计状况表单独揭示成本会计信息。

2、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文字叙述法、表格法和图形法等。

3、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类型: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价值信息与风险信息、绝对数信息与相对数信息、精确性信息与模糊性信息、历史性信息与前瞻性信息、总括信息和分部信息等。

4、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报纸、杂志和网络等。

5、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期限:定期披露一年或若干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和不定期披露(为增强时效性,可通过适时报告系统及时披露)。

6、建立全面、相关和简便的成本绩效评价体系:价值指标与风险指标、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和总体指标与具体指标等。

(二)报告方式。事件驱动方式(EventDriven)应用于成本会计,改变了传统的顺序化处理方式,不必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重复“凭证帐簿——报表“的会计循环,平时只须完成数据的存储即可。成本信息的使用者通过输人相关信息代码运行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就可得出实时的成本信息处理结果。“超文本”和“信息链接”的引入使得成本报告所含信息无限扩大,报告的阅读者在阅读报告时可在其权限范围内实时追踪信息线索,无形中提高了阅读成本报告的效率。传统的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仅仅是会计信息系统诸多实时信息处理结果输出口之一,更多的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者希望企业提供更具有个性化的财务报告以及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报告。运用IT可按需定制个性化的交互式成本会计信息,借助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决策支持系统(D5S),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合成不同的会计报表,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选择搭配成本会计相关信息的“套餐”或“节目”,从而满足用户更具体、更个性化的要求。同时,根据用户所选择信息的统计资料了解用户所需要的成本会计信息,为未来会计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成本会计信息,这就形成了真正的AICPA(l995)所谓的以用户为导向(CustomcrFocus),将摆脱现有模式“提供什么信息,用户就接收什么信息”的束缚。

六、成本会计信息监督方式

论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 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管理;作用;研究方向

企业集团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点,要增强其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的能力,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真正发挥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聚合效应,必须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提高监控的实时性,有利于加强集团总部加强对各分、子公司的监管。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

(一)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化要求人们以科学发展的战略眼光,站在当今科技信息迅猛的高度来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全面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适应市场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建立会计信息化推进组织机构:一是领导小组负责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协调与推进工作;二是工作小组负责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三是验收小组负责进行会计信息化的评审与验收工作;四是基层企业成立会计信息化应用小组并设立专职信息化会计岗位,负责组织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应用与具体实施工作。

制定会计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办法;二是制定会计信息化评审验收标准;三是规范会计信息化软件管理;四是健全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考核。

强化会计信息化培训系统:一是制定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信息化培训规划;二是实施会计人员信息化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素质,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范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在会计电算化起步阶段没有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使得目前企业中采用的许多会计软件门类繁杂,五花八门,相互间无法兼容,这严重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升级往往是满足于现状或应付了事,没有建立高效便捷的统一管理标准,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

(二)缺乏先进必要的硬件与软件,人员素质低

硬件技术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目前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大多仍停留在简单会计信息输入输出等单机运行状态,没有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数据分析共享,完成大业务量会计事项处理的能力明显不足。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发展所面对的巨大问题之一就是人的问题。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真正适应将会计、财务、营销、管理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需求,缺乏利用会计信息化功能的主动性。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目前科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需要向全球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网络化趋势转变。建立标准化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我国应尽快制定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标准,以推动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环境系统,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吸取当今社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通过整合企业研发、生产、营销、仓储等会计管理信息资源,加强与企业间国际互联网厂商的合作,建立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电子转账、信息交流管理平台。尽快建立开发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技术软件平台。以集中式管理平台确定会计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会计信息处理速度,降低会计信息处理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价值。还要大力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利用国际会计信息化管理先进管理技术,采用最新会计信息化管理技术成果,改造企业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如何填制记账凭证[J].农村·农业·农民,2004,(9).

[2]任亚琴.浅议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8,(12).

[3]郝丽华.记账凭证“附件”的计算[J].农村财务会计,2004,(3).

[4]玉华.要坚持按记账凭证登记账目的规则[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2,(3).

[5]李斌.会计信息化管理——记账凭证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6]江信奎.介绍一种新型记账凭证汇总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9,(8).

[7]宫承利.怎样计算会计凭证张数[J].农村财务会计,2007,(5).

[8]胡贤敏.审计人员如何分辨被审计单位会计凭证的错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9).

[9]张榕.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09,(10).

[10]徐忠.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7).

[11]严谆.电子商务发展与企业信息化的互动關系探析[J].中外企业家,2009,(6).

[12]李雪梅.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的简要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9,(2).

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 篇6

一、现代企业信息成本的形成

(一) 信息成本的产生源于现代企业的效益追求和价值驱动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企业而言, 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为企业, 尤其是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在于服务符合企业效益目标的确立与调整的要求。换言之, 信息是在对效益目标起导向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其特有价值、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功能、实现其价值增值效果的。因此, 企业的效益目标成为信息作用的方向和信息成本发生的根源所在。信息成本的产生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益, 其形成动因是信息价值。企业通过信息价值的创造, 实现信息成本的补偿, 最终获得信息收益。

(二) 信息成本的指向是减少经营决策的不定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正常情况下, 即使信息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 是合乎企业效益目标要求的, 但是由于信息长度不够, 没有足够的信息, 则不仅不能产生信息效益, 而且迫使企业必须为此付出在信息收集、加工、储存、传输、管理等方面的成本。

(三) 信息压缩是导致信息成本的主要因素

信息压缩是指交易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掌握了与交易有关的更多的信息, 而另一方要想获得此信息要花费一定的代价, 因此, 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会产生机会主义倾向。信息不对称是著名经济学家阿克勒夫于1970年提出的, 他认为:“市场上买卖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 通常卖方拥有较完全的信息, 而买方拥有不完全的信息。”即, 市场活动的参与人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是不相等的, 某些参与人比另一些参与人拥有更多的信息, 而且双方都不知道这种信息分布状态。其实在任何市场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只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信息成倍增长, 才使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明显。因此, 信息拥有劣势一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决策的风险, 就要想方设法去搜索和获取信息,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这不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还要因借助各种手段而花费财力, 付出越多, 信息成本就越高。

(四) 现代企业信息技术水平对信息成本起决定性作用

信息的发现、认识与使用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存在高度的依赖性。由技术手段引起的不同的信息获取途径与加工方法对信息成本的大小及构成有决定性影响, 而信息成本的变化反过来又以利益调整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手段的进步与信息特征的改进。目前, 企业信息搜寻或采集的技术手段已经由人工方式和人与企业内部网结合的方式转变为Internet方式。随着Internet以及基于Internet的信息检索工具的企业应用, 随着电子商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网上电子公告牌的开通, 企业更容易获得信息, 获取的信息也明显增多, 信息市场的价格离散程度大大降低, 信息成本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现代企业信息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一) 信息与信息成本的边界

信息是一个内容丰富、运用普遍、含义又相当模糊的概念, 要对信息一词作出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 信息概念广泛地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 人们可以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为信息作出各种各样的定义。因此, 在各个不同的领域, 站在不同的角度, 众多学者对信息都有不同的定义。比如, 描述类比性的信息定义, 非决定论的统计概率类信息定义, 物理类定义, “属概念+种差”式的实质定义, 数学类定义, 生物类定义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定义, 作为能够体现信息本质概念的信息定义应具有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 它应从哲学意义上明确回答: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究竟是什么; (2) 它应该涵盖一切具体领域中各种有关信息定义和概念的内涵, 即具有普适性。

信息成本的定义如同信息的定义一样存在多样性, 有的从市场交易角度看, 有的从企业性质看, 有的从企业管理看, 有的从信息技术看, 还有的从宏观制度上看等。认识现代企业信息成本, 需要首先认识现代企业。按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如果以某一个企业为对象, 则它是一个组织, 这个组织内包含有物质、信息和能源三大要素, 并产生和形成了“三流”, 即实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因此, 与信息、信息流相关的信息成本是企业管理的对象之一。“管理就是决策”, 从企业内部看, 信息成本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 为了减少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 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利用信息中付出的代价, 或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决策损失和纠正支出。包括:企业为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利用信息购买的设备、购建的设施和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 由于信息错误或不完全形成的损失, 以及纠正决策失误、改选决策方案的支出, 等等。这些成本的发生是因为信息而在人和物上产生的支出或机会成本。

(二) 信息成本的计量

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成本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影响是通过信息“渗透”后起作用的。因此, 信息在影响管理的同时, 信息成本也由于管理而产生了, 这种“无声、无形”的渗透使得信息成本在归集时难以计量。并且, 信息成本中的信息失真成本大部分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计量也是一个难点。

可以看出, 信息成本既包括实际的成本费用支出或损失, 也包括发生的机会成本, 其中还存在大量隐性成本, 这既不容易察觉, 更不容易量化。而且, 通过目前企业会计系统核算信息成本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信息成本计量方法, 信息成本与其他有关成本的区分, 信息成本账务处理等。因此, 企业信息成本的计量成为现代企业信息成本管理的“瓶颈”之一。

(三) 信息成本管理的方法与模式

信息成本不同于企业生产中的生产成本、管理中的管理费用、营销中的销售费用和与资金相关的财务费用, 但在现代企业中它们又包含了部分信息成本, 如企业购买材料过程中采购员为收集材料信息而出差所发生的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中, 财会部门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形成会计信息而发生的工资、福利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为扩大产品销售和提高产品知名度而在各种媒体上投放广告、传递信息而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销售费用, 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筹资的决策中因收集信息使借款利息减少部分降低了财务费用。

信息成本有别于其他成本费用源于信息成本的特性。阿罗认为信息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信息成本部分地属于资本成本, 且属于典型的不可逆投资;第二, 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的信息成本各不相同;第三, 信息成本与信息的使用规模无关;第四, 信息成本的转嫁性。实质上, 除这4个特性外, 信息成本还有区域性、价值驱动性和技术依赖性等3个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信息成本的管理方法与模式不同于其他成本。但目前对信息成本管理的研究很少, 因此,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尚未形成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三、信息成本管理策略

(一) 科学构建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递给有关用户的, 由人员、过程、数据等组成的职能系统, 或者说是人们为了采集、处理、储存、传递、交流信息而建立的一种人造系统。从信息系统的性质看, 首先, 信息系统是人造系统, 是人们为了利用信息而建造起来的系统;其次, 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第三, 信息系统具有动态性;第四, 信息系统是多目标系统;第五, 信息系统技术含量高。信息系统可以把各种成本信息、制造信息高度集成, 使成本的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迈进。因此, 现代企业的信息成本管理, 应以构建科学的信息系统为前提。构建科学的信息系统要求:

1. 企业重视系统的生存环境——大环境 (政府主流经济制度及社会氛围) 和小环境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及其氛围) 。

国家宏观调控制度、信息法规制定的大环境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主流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亚太模式) , 在加快资本的原始积累, 促进市场体制的形成, 保护幼稚工业, 保证潜在比较优势的发挥中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 企业在大的生存环境中要灵活变通, 需要投入专门的人力、财力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研究, 预测其未来的趋势。大环境固然重要, 小环境亦需重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不以规矩, 无以成方圆”, 企业管理制度 (包括信息制度) 可从根本上强制保证企业活动的有序进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这个系统形成的群体意识和因此产生的群体行为规范, 是一种具有企业特色的共同价值观。它可以直接影响员工的性格、心理和行为, 通过整体的价值认同来引导员工为企业的效益目标而努力, 可以以各种方式来沟通员工的思想感情、信念、作风、情操, 培养其团队意识, 从而使企业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发挥出整体效益。

2. 与企业发展效益目标一致。

实际上, 无论是信息系统各方面协调资本投入, 还是信息制度成本的投入, 都可以归入对信息系统的投入, 其最终目标是要筛选出与企业发展效益目标一致的信息, 消除企业在决策过程、生产过程以及营销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盲点, 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标。

3. 是建立在信息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即企业的信息经济性。

离开了这一点, 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 企业应力求实现信息经济性。其一, 应根据全球信息网络互联条件下的企业效益目标, 重整企业信息流, 使企业信息流按照企业的效益目标与价值目标进行调整。其二, 在新的企业信息流确立后, 还要建立一整套保证其与经济效益目标始终大体上同向同步的创新保障系统与监督实施系统。最后, 要加强企业对有关信息财产权的制度建设。创造出一个从高到低, 所有员工自觉将所处信息流位置与企业整体效益保持一致的环境氛围。

(二) 改进落后的管理技术, 采取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

组织的一切经营活动和一切控制措施都是为了目标的实现。成本责任流是责任成本控制的最新理论, 它以动态管理为指导思想, 结合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 力求建立基于信息系统支持的成本控制体系, 以满足企业信息成本管理的要求。

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是从强化人员责任管理入手, 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依托, 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为目标, 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建立这种管理模式, 关键之处是正确甄别和确定具体详细的成本责任。广义的成本责任是指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管理部门, 根据其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所应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责任。狭义的成本责任是指各责任部门进行经济活动之后, 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发生的非正常性的成本偏离。成本责任是一系列的可评价可度量的经济指标, 通过对企业各部门费用支出的精确计量以及考核, 从而实现目标利润, 保证整个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例如企业管理中产生的信息成本预算是企业总体控制目标, 而其中具体成本计算和责任被转移到各个部门甚至各个不同的岗位, 个人就成为成本责任人。确定责任成本的过程, 就是对具体成本进行划分, 从而最终落实到个人。通过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 完成自己负责的责任, 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运用, 规避行为风险和管理风险, 企业才会具有竞争力。在信息成本责任制定过程中, 可以参照同行业的历史资料, 采用标准成本制、责任成本制或者目标成本制的管理模式。标准成本是在提高效益和尽量消灭浪费下计算出的预算指标, 它是企业在正常稳定的经营条件下争取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指的是从企业目标体系中抽取信息成本目标, 围绕该目标开展信息成本管理和其他管理活动, 达到控制各项支出的目的。成本责任清晰明确各部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能真正实现信息成本的节约,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 以计算机信息集成为基础, 有效实施动态管理

进入信息时代, 动态管理成为新的理念。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常强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 这3种流在本质上强调的是其流动的准确性。计算机信息集成是在上述诸流的集成和流动的运动过程中, 对其正确性实现的保证。它是将上述诸流中成本要素的正确性与对企业员工和组织的管理集成于一体而形成的。信息成本的产生、识别与计量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基础之上, 动态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需要不谋而合。实际上, 很多现代化企业中, 采用“倒推”方法确定目标成本, 有助于开发新产品和分解、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只有结合新的理念和先进企业的经验, 创立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信息成本管理模式, 才能加快产品的国际化步伐。实际上, 各部门及作业单元的信息责任成本随着作业单元而流动, 而且以累积成本的形式存在于下游各作业单元, 即责任成本存在流动和传递现象, 通过上下游作业单元间成本责任的传递机制, 信息成本流随产品的市场过程而流动起来, 并且最终体现在产品成本中, 各作业单元之间由此连接成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阙四清.企业成本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经济, 2003, (11) :15-17.

[2]朱珍.信息成本及其现实意义[J].现代情报, 2003, (5) :22-25.

[3]蔡建峰.信息成本预算评价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2) :139-141.

[4]李天民, 叶春和.论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成本与信息价值[J].会计研究, 1989, (6) :50-54.

[5]李志军.企业信息成本的科学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6) :188-189.

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 篇7

1 技术层面上的融合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涵盖了技术和工艺领域 (有关会计准则、酌量性报告、绩效考核, 转移价格、竞争对手、客户和承包商、尽职调查) , 包括有意地整合信息系统和软件, 以及有意合并方法或标准。尽管信息技术系统在实施上通常是成本高昂, 但这些数字化的系统会降低维护费用。信息技术可以减少交易处理和会计信息集成所需的时间, 还能增加综合的会计信息质量。通过数据通信、软件和数据库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以其操作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创建了一个信息环境, 成为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会计信息载体。数字化是促进当代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

典型的推动这种融合的信息技术是ERP (企业资源计划) , 这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RP是一个以管理会计为核心可以提供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软件。财务会计信息, 常被管理会计用来做预算与实际数据对比, 它们存储在交易数据库中。通过对元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提炼, 转换以达到控制和决策目的。换句话说, 财务会计数据频繁地面进入交易处理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存储, 并且可以通过接口进行信息转换, 使财务会计信息越来越多地流动到管理会计。随着会计信息系统变得更集成, 这条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换之路已经越来越短, 接口部分正在逐渐消失。同时, 随着会计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发展, 例如不断更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管理会计的数据也会流向财务会计。这是融合, 是ERP及整合信息系统给会计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

1.1 会计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四个可能的类型

首先, 元数据的集成, 这需要有对共享的概念和描述进行专业集成的软件包, 如管理会计软件使用财务会计软件的元数据。其次,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模块可以集成。第三, 信息集成。例如从数据仓库中, 将管理报告的数据合并到BI (商业智能) 系统中。第四, 虚拟 (用户界面) 集成。一体化只出现用户界面的级别, 信息用户甚至不知道信息是从数据库动态收集来的。

1.2 整合时面对的挑战

如果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使用相同的集成软件工具, 会出现几个典型的挑战。这些挑战与信息系统的会计方法设置有关。

(1)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要使用相同的收入确认规则, 尤其是管理层在比较销售部们预测的收入与实际财务收入时。

(2) 分析报告时, 也要谨慎地定义成本中心, 要将不同的成本中心整合在一起。

(3) 在预算编制和实际记账时, 使用相同的成本费用分配方法。

(4) 用户界面定制在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当构建交易数据传输的界面时, 要求有更全面的集成。例如从记账软件和客户关系管理 (CRM) 系统到的多维的报告系统的数据库时 (例如, 在线分析处理OLAP) ,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应当能够被区分。这些差异源于财务会计规范性要求。这些被会计规则规范化的交易数据在进入管理会计系统之前, 需要经过提炼、分析等转化处理。在设计和建造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时, 要考虑到使会计模式的灵活性和动态的商业环境以及可扩展性要求。

(5) 面向分析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本报告软件包可以应用在不同层级。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会计可以共同使用整合过的信息系统。他们对财务会计准则以及管理会计的要求可能相差很大。许多重要的决定, 通过信息系统专业化的会计处理以保证这两个不同的最终用户群体都能够使用。这涉及到ERP的架构、会计规则、逻辑及接口的设计、会计模式的配置等。会计人员需要在充分考虑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 以制定在ERP上不同层级上的会计信息政策。

(6) 整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的信息技术, 也存在风险和成本问题。在实施整合的信息系统, 尤其是ERP, 会使得业务流程丧失部分灵活性。在动态的运营环境中, 一旦财务会计信息转换成管理会计信息的会计自动化规则被设定, 那么任何中途的改变会使得错误或者信息不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变得既不可操作也无法满足战略控制的需要。

2 组织行为上的改变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普及, 财务会计作为控制系统的本质日益凸现, 其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已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两个方面。

2.1 会计职能及组织结构的改变

信息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集中性、自动性和多样性, 为财务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财务会计工作已由传统的事后核算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决策方向迈进步伐, 这意味着财务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并且, 在财务会计这种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 推动财务会计的职能向更深的决策层次延伸。简而言之, 信息技术的特性为融合提供了平台和一种通用的模式, 加快了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方向融合的步伐, 使得融合提前发生。

融合自技术领域逐渐朝行为组织领域拓展。集成的信息环境或ERP系统并不会自动给一家公司带来整合, 但可能会改变组织的成员的心态, 从而影响行为组织领域。信息技术促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有意或无意地拓展到更高层次的组织行为领域 (有关会计核算过程、工作内容及会计角色、激励制度、跨国企业的会计及控制) , 不仅是在功能与流程上, 也包括在工作岗位的融合。信息技术尤其是ERP改变了会计工作, 使得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需要从更加宽广的视野, 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双重视角去理解业务流程。不仅首席财务官, 即使主管会计或管理会计师, 也要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角度处理业务。角色转变并不是指角色代替, 只是角色扩展了。比如主管会计师, 负责编制子公司向母公司报告的财务会计报表, 但是报告中还是会涉及管理会计。增强的自动化处理水平及一人多角的情况促使企业减少会计人员人数, 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组织结构。

2.2 组织激励模式改变

在工业时代, 注重财务指标的激励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 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 非财务指标通常代表了国内领先、具有前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 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 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信息技术为平衡记分卡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 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 (落后的结果因素) , 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 (领先的驱动因素) , 组织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平衡计分卡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平衡无疑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这两个领域整合到形成单一实体的最具体的标志之一。

总之, 信息技术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的催化、激发作用, 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 而且深入到了企业级的组织行为领域。这种融合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 从而开辟更广泛的管理控制基础, 推动会计的发展。

摘要: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近些年逐渐地走向聚敛和融合, 而信息技术在融合的过程中是个关键元素。据此, 探讨了信息技术系统是如何参与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过程中。证明信息技术在融合中起着衔接、促进、催化、激发甚至动力的作用, 以求对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信息技术 (IT) ,企业资源计划 (ERP) ,融合 (Convergence) ,集成 (integrate) ,催化 (facilitate)

参考文献

[1]Jani#space2;#Taipaleenmaki, Seppo#space2;#Ikaheimo, On#space2;#the#space2;#convergence#space2;#of#space2;#management#space2;#accounting#space2;#and#space2;#financial#space2;#accounting–the#space2;#role#space2;#of#space2;#information#space2;#technology#space2;#in#space2;#accounting#space2;#change[J].International#space2;#Journal#space2;#of#space2;#Accounting#space2;#Information#space2;#Systems, 2013, (14) :321-348.

[2]Dechow#space2;#N, Mouritsen#space2;#J.Enterprise#space2;#resource#space2;#planning#space2;#systems, management#space2;#control#space2;#and#space2;#the#space2;#quest#space2;#for#space2;#integration[J].Account#space2;#Organ#space2;#Soc, 2005, (30) :691-733.

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 篇8

(一) 会计技术

会计技术是指为生成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所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包括会计硬技术与会计软技术。

(二) 会计信息质量

吴水澎教授等人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 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下面就我国四种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属性——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做出概念解释: (1) 可靠性:指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 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 (2) 相关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3)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即同一企业纵向可比、不同企业横向可比; (4) 可理解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二、会计技术的发展过程

(一) 会计硬技术发展过程

1. 手工技术

有关会计技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由于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开始出现了剩余物品, 传统意义上的富裕与贫穷开始出现。在记录载体 (数字、纸张) 出现之前, 经济的发展迫使人们开始去寻找和创造一些记录方面的方法来满足管理需要, 于是出现了诸如结绳记事、刻记记事、书写记录技术 (数字、纸张出现后) 等方法。

2. 机械化技术

机械化技术以穿孔卡片式的计算机核算系统为代表,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能够将一些零散间断的环节集中起来, 将其穿制成卡片输入, 并进行有序的自动化处理, 再以账表的形式输送出来。该系统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以及数据的准确性, 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3. 电算化技术

简单的说, 电算化会计技术是人与计算机的一个结合体, 是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管理的系统。电算化会计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将企业的会计工作从传统的手工记账中解放出来, 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 在现代企业的营运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 会计软技术发展过程

1. 单式簿记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 无论是发生收入还是支出项目, 均只进行单方面记录。单式记账法主要依据以下两个公式核算:期初的资产+本期入库的资产-本期出库的资产=期末资产;期末的资产-期初的资产=本期净增加的资产。

2. 复式簿记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家们需要更精确的计量成本以及利润, 加强经济管理, 复式记账法也在此条件下应运而生。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著作《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第一次系统总结、介绍了复式记账法, 为复式记账法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我国复式记账法经历了三脚账—龙门账—四脚账三个阶段, 下面以龙门账为例进行阐述。龙门账产生于明末清初, 以三脚账为基础, 该法将账户分为“进、缴、存、该”四个科目, “进”是收入, “缴”是费用, “存”是资产, “该”是负债, 并根据进-缴 (损益表) =存-该 (资产负债表) 检查账目是否平衡。“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复式簿记由萌芽走向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也为“四脚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数据库技术

简单地说,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是一款集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软件, 可以实现数据的建立、查询、修改、更新以及报表的编制等功能于一体, 该系统能够对所建立的数据库进行有效、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会计技术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一) 会计技术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影响

1. 相关性

单式记账法只记录一些简单的信息, 而且表现的也只是静态经济事项, 信息使用者只能用它来衡量过去, 并不能用它预测未来, 也不能用历史信息去反馈现状, 具有滞后性, 因此单式簿记下的相关性很弱。而复式记账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记账组织体系, 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类、负债类和损益类科目的账户数额, 结存情况和形成原因。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发现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 对未来经营进行规划, 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和反馈价值。

从硬技术来看, 传统手工会计存在一些弊端, 如只记录企业主体的经济事项、只储存静态数据等, 会计信息使用者很难根据这些信息来获知企业的竞争状况, 也难以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进行规划预测。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变得更快、更准确, 企业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使用偏好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 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化账务处理的快速保证了及时性, 信息化条件下动态的财报信息、相关行业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预测和反馈价值。

2. 可比性

由于单式记账法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体制不健全, 难以反映出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全貌, 即使是同一行业的账簿设置也不尽相同, 所以很难进行不同类别企业间的比较。复式记账法是国际普遍采用的方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也是使用复式记账法, 尽管行业不同, 由于各个企业采用统一记账规则, 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可比。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利用信息化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进行企业不同期间各财务指标的对比, 或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对比, 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使可比性得到更好地保证。

3. 可靠性

单式记账法违背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 且基本不为企业所用, 可靠性较弱。复式记账法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反映资金平衡关系, 便于进行试算平衡, 能够全面反映出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全貌, 反映企业资金流向。

从会计硬技术来看, 传统的手工会计在账务处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 可能是记账过程中的差错, 也可能是故意舞弊导致的差错, 所以,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而且传统的会计信息储存途径多为纸质材料, 量多且管理难, 在审计过程中难以全面审查, 影响了可靠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将企业的会计处理从传统的手工账中解放出来。会计人员在计算机中输入会计信息, 由计算机来编制凭证、报表,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手工记账导致的差错以及会计人员的舞弊导致的差错。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绝大部分的会计信息由计算机统一处理, 减少人为干预, 只要系统运转正常、信息录入正确, 就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差错, 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4. 可理解性

传统手工会计模式下, 需要编制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一般是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等组成, 这使得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数字背后的信息。因为电子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来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信息, 这些数据既可以是数字, 也可以是文字表述, 甚至是图表, 从而极大地方便了信息使用者的理解。

(二) 会计技术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消极影响

1. 现代网络技术发达, 网络病毒盛行, 而且存在着一群专业盗取企业资料为生的黑客组织, 这些因素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带来威胁。

2. 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具有运行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但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人员做好系统维护工作, 如果技能不过硬, 也会对企业会计信息安全造成隐患。

3. 计算机自身可能会出现运行故障、系统瘫痪的问题, 从而造成数据的损坏、丢失。

4. 公司内部员工为谋利窃取公司资料也是一大隐患。

四、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会计信息化建设之路

(一) 公司简介

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属于TCL集团的下属子公司, 其主要任务是在国内电器市场上销售本公司生产出的彩电等产品, 年销售额近百亿元人民币, 是我国大型的电器销售网络型企业。

(二) 会计信息化建设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

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之前, TCL销售网络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容乐观, 具体变现为: (1)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比较差。每个月的财报要等到下月的20多号才能完成汇总编制, 这显然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 也不利于公司的经营决策; (2) 受会计处理效率的影响, 公司各经营机构所能提供的报表仅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无法提供其他更为详细的信息, 如库存情况、应收账款账龄情况、坏账等; (3) 内部控制薄弱。销售网络下的各经营机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 缺乏必要的内控措施, 有的机构还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 (4) 会计工作手段落后, 信息化程度较低, 严重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 TC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在公司开始考虑上市之际, 摆在公司面前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各销售网点会计信息的迅速、及时、全面反馈。为此, 公司决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 全面推进各网点的会计电算化建设, 以计算机来解放手工会计, 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这也成为解决公司上市难题的必然选择。通过不懈地探索与努力, 公司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公司根据自身情况, 为本企业量身打造了43张内部财务报表, 并在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中进行改良。经过总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各网点的不懈努力, 使得绝大多数的销售网点摆脱了传统的手工会计, 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四) 影响

就报送时间来看, 会计信息化建设后, 当月报表在次月6天内即可报出,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就报表种类来看, 除三大主体报表外, 还可以提供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等40余种报表, 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就合并报表报送时间来看, 也由每半年报送一次实现了每月报送;此外, 公司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后, 也使公司达到了上市的要求。

五、面对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不利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一) 加强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加强内部监管力度, 避免由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缺失而导致的信息窃取问题的发生。同时, 企业需要做好信息系统维护工作, 配备专业技术人才, 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及时的解决。此外, 要做好会计档案的备份工作, 以避免信息丢失、毁损后无法恢复的状况发生。

(二) 制定和完善相关会计法律制度

文章所指的法律制度是指泄漏或窃取公司会计信息而给予的惩处规定。要加大惩处力度, 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同时建立健全宏观管理制度, 加强商品化会计软件管理, 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三)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技能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对于会计人才已不再只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 同时也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或外部引进计算机技术人才,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倩, ERP系统应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会计系, 2014.

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 篇9

一、发展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发展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正面影响包括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靠性四方面。发展会计技术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不同企业通过相关会计政策的采取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与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可比, 以相关会计处理方法为手段, 来确保会计核算指标的相互可比性。利用相关会计技术使企业按照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要求来提供合适的会计信息, 帮助投资者等来全面评价和分析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会计技术由传统的单式簿记转变到复式簿记, 对于企业管理的预测与反馈价值有着极大的提高作用。会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能够以信息数据的形式将手工财务报告输出, 增强报表的简洁性, 可以让使用者更加清楚会计报告内容, 便于使用者全面理解与正确使用。发展会计技术, 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复式记账的方式要求每项会计业务都要在两个以上的账户中重复登记, 便于账户记录结果的试算平衡,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输入各项会计信息, 能够有效确保大量信息数据输入的精确无误性, 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2、负面影响

任何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有着双面影响作用, 发展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诸多的正面影响, 但是它同样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会计技术的应用以计算机系统为依托, 这就为会计技术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容易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泄露。现代网络技术在应用中滋生了许多网络病毒, 很多专门以盗取企业资料为生的黑客群体直接威胁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安全, 她们通过恶意系统的构建来破坏企业信息数据, 导致企业会计系统瘫痪, 将会严重损害到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它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处理各种系统程序, 如果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素养, 在处理繁多的程序时, 很容易出现漏洞而为会计信息质量带来安全隐患。另外, 计算机系统自身存在一定的瘫痪问题, 很容易发生数据丢失或程序被破坏的现象。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会计信息档案的安全保密性问题。在发展会计技术时, 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会计技术中的负面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使之更好地为会计事业服务。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发展会计技术, 应当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包括宏观管理制度与内部管理制度。宏观管理制度包括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电算化网络管理制度以及网络犯罪法规等制度, 国家通过建立健全会计法律制度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技术的操作与管理制度、安全保密与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2、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在企业中发展会计技术, 必须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 会计人员应当自觉地转变传统的会计知识结构, 适应计算机网络会计。在汇总各类会计信息时, 合理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数据库来编制各项财务报告, 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系统, 善于解析和拓展系统, 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具有职业敏感性, 他们更容易感知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企业要鼓励会计人员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活动中, 组织会计人员相互交流与讨论, 为财会人员安排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等必修课, 使之熟练掌握必要的财会知识。会计人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责任心和系统应用的安全意识, 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对于发展会计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内部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系统管理与维护、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控制以及计算机病毒预防等制度的建立, 来确保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健康运行。在发展会计技术时, 企业要对各个层次采取安全控制措施, 通过综合安全体系的建立来增强企业安全管理。企业可以采取建立网络防火墙、添加加密技术等的方式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此外, 企业还要安排相关人员来定期检查计算机硬件设施, 发现计算机硬件存在的安全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来维修处理。企业要做好会计信息的备份工作,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而造成重要会计信息的丢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发展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会计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得以完善,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技术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使之更好地体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等,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各个企业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主体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会计技术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音响对于丰富会计理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发展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底松茂.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报告影响分析[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1) :117-119.

[2]李建华.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企业研究, 2007 (09) :123-125.

[3]王惊雷.信息技术对财会工作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9 (07) :211-213.

信息技术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初探 篇10

会计工作是保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表现在对市场经济秩序、社会管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上。适应当前国际发展趋势,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程度,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一、信息技术下的会计发展状况

在信息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会计充分把握互联网的难得机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同传统的会计相比,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管理上实现了动态化和实时化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种管理均可以借助于网络来完成。例如可以实现远程监控系统的运行,在线交易,动态管理和查看账单、报表以及汇款。传统的会计方法只能靠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上述管理,而且管理的时效性较差,同时偶尔也会产生由于人的疏忽带来巨大损失。信息化的会计工作只要有了可靠地数据库软件和完善的管理系统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二)在信息的采集和数据的处理上实现了电子化

计算机有着很强大的运算能力,而且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在信息化的会计中,将所需要的数据录入计算机或者通过网络传输到计算机,便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数据库中的数据经行处理和分析。传统的会计只能将这些信息通过人工储存在纸质上,而且数据的处理液是靠人工的计算,这种方法耗时耗力,且容易出错。

(三)在信息的管理上实现了智能化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智能化已经成为评定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判断依据。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技术,使会计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各种计算机之间实现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更加有效地加快处理能力。有些工作可以取代会计人员,并且通过人机合作对话控制,使会计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

(四)在工作的重点上发生了改变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耗时耗力且繁琐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工作都交由计算机去完成,会计人员从中释放出许多劳动力,转向了对数据的管理和规划,分析数据的特点,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维护数据,并且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同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力和人员个数,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则对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能够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及整合。

(五)在信息处理上具有快速性和高效率

信息技术下,很多繁琐的工作都是有计算机去完成,而且计算机的快速性和准确性非常高,从而信息结果与传统的相比的处理非常快速,且效率高。企业利用这样的特点很容易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从而得到客户的好评,使得企业从中受益。

(六)在企业的管理生产成本上大大的降低

企业的会计管理是基于信息技术,因此各种管理和处理都借助网络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处理速度快,使得企业管理成本大大地降低。此外,企业借助网络信息的宣传也已获取更多的供求信息和客户。

二、会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寻求更可靠的管理方式应对风险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很多人都看好它的发展前景,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其中,这将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且造成企业要面临或承担更大风险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从会计管理上入手,如聘请专业会计师,提高职工整体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获取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的改变,明确企业潜在的各种风险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企业的灵动性;使用更可靠的数据采集、处理和保存措施,避免因管理系统的故障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

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在带给人们方面的同时也会存在着致命的安全隐患。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可以使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并且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一旦受到攻击轻则造成系统崩溃,重则造成数据的丢失甚至机密资料的泄露,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证安全。如:在服务器计算机上安装可信赖的安全防病毒软件,消除可能潜在与计算机中的病毒程序;增强管理系统自身的抗攻击能力,消除潜在的系统漏洞,使病毒程序找不到可以攻击的漏洞;定期的维护和升级服务器及管理系统,由于病毒程序更更新换代和繁衍变异能力很强,并且没有程序是不存在漏洞的,只有实时维护系统发现其中的漏洞加以完善才能避免受到攻击。

(三)增强管理机制的可靠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机制也应随之不断完善。第一,要有必备的检查和整顿的机构。该机构主要用于检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顿,对会计的检测、评估、完善;第二,充分发挥多用机构的能力,能够实现协调联动能力。当发现会计中所在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分析出问题的所在并能及时的解决问题,此外还要知道应对这些问题做出哪些整顿;第三,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对各个部门所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消除其中的薄弱环节,对会计工作总的各种报告进行评估,找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各个机构之间各尽其能,使管理系统具有完善的管理能力和处理能力。

三、总结

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会计行业信息技术是其最重要的推动力。传统的会计已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新型的会计正在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强大,其突出的优点是传统的会计所望尘莫及的。但是新型的会计工作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和企业潜在的风险。我们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和克服这些缺点,使之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服务于人们。

信息成本会计技术管理 篇11

会计档案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会部门或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并按照同一规律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材料, 以及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存储软件、电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各单位的重要档案之一, 在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现代会计档案信息交流的需求, 应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各个经济载体运作信息化、网络化以及会计档案信息服务高效化、便捷化, 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真正实现会计档案管理现代化。因此, 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对已步入信息时代的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档案信息系统的优越性

任何工作都脱离不开对信息及数据的依赖, 及时、准确、全面的会计档案信息是组织管理的可靠依据。传统的文档管理都是由人工的方式来操作的;在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 档案管理开始采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 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实用的计算机档案管理程序来帮助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更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会计档案信息系统是依托在电算化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 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的同时,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 代替人工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原始凭证的录入、复式记账、算账与报账, 以及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帮助企业加强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 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 实现会计核算工作无纸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的加深, 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 并建立大范围的会计档案信息处理系统。

二、会计档案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 会计档案信息要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 真正做到不相同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充分涉及单位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 它既要符合单位的长期规划, 又要注重单位的短期目标, 还要与单位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会计档案作为一种经济档案, 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上市公司需要对外披露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其合法经营的全部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都储存在会计档案中;其次, 企事业单位对外融资、投资, 都需要向协作单位提供多年的有关会计数据, 而会计数据也都来源于会计档案。内部控制的客体最终表现为企业的资金运动、物资运动和各业务信息处理过程, 即整个组织的活动。在会计档案信息系统中, 数据的处理、存储均集中于系统职能部门。内部控制的合理运作与职能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因此, 内部控制的重点必须随之转移到对会计档案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监控上。

三、会计档案信息系统数据的挖掘和整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会计档案保留了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痕迹”, 为日后分析经济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供依据, 只有加强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 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档案信息的重要作用, 为国家、社会、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传统的会计档案大都是纸质载体, 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向数字化档案管理转变。未来的会计档案室就是会计档案的数据采集基地, 是数据存储、管理、处理、查询、检索、传递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基地。在会计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 必须建立企业会计档案数据库, 可以按企业会计档案的内容分类建立若干个主要的数据库, 如按标准制度、原始凭证、会计账簿、指标文件、工作资料等建立几个主要基本数据库。数据库一经建立, 立即着手数据的录入, 将本单位的会计档案资料都录入计算机。

四、会计档案信息系统应用的高效能

档案的最大价值在于利用,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将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广阔天地。建立完善的财务档案信息系统, 一方面可以将业务上级的文档以及本级各单位的相关文件直接进入或转换进入档案数据库, 减少档案人员的重复录入工作, 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实行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光盘远程检索服务, 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方式开展会计档案信息咨询。总之, 会计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可以大大减少会计档案在形成、调阅上的时空差, 实现会计档案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跨越, 整合财力资源、人力资源, 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能力和质量。如传统会计实务下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是一种独立的数据的概念, 并不是实时数据, 仅仅是对财务数据在一定时点或时期的反映形式, 这些数据一旦形成, 就不再需要其他数据的支持。即当一定时期的账簿或报表形成后, 即使凭证数据转移或丢失, 账簿和报表数据依旧存在, 而且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账簿和报表不但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 还不利于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而在会计信息系统下, 会计账簿与报表已经成为由基础数据支持的表格输出形式, 数据能够实时更新, 查询数据及时准确, 不存在因缺少个别系统管理步骤而引起查询数据不及时的情况, 因此, 传统“记账”这一过程也就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 会计档案信息系统的应用, 提高了会计核算与物资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工作效率, 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 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繁琐的核算事务中摆脱出来, 更好地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 加强财务管理, 并由此推动会计档案工作的全面改革和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 会计档案信息化也有不足的一面, 如具有系统依赖性, 即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支持, 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打开, 不具备传统档案的直接可视性, 还具有易遭毁损、难查痕迹的特点, 同时它们又受载体的质量、载体存放环境、载体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 即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更高。因此, 即使实现了会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在归档中也需要实行会计稽核和复核制度。稽核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 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复核, 特别注意账证、账账、账表的数字勾稽关系, 做到核对无误、万无一失。

上一篇:肝郁脾虚抑郁症研究下一篇:中等职业卫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