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增值

2024-06-08

会计信息增值(共10篇)

会计信息增值 篇1

一、企业价值流分析

(一)企业价值流

价值链理论是研究企业价值流的理论基础。现代企业价值链是由资金、财产、人力资源和信息四大要素组成,而价值链又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每一种要素都有独自的运动轨迹,从而就形成了资金流、财产流、工作流和信息流,“四流”组成一个统一体,叫价值流,价值流经过一系列的增值环节,最后形成了企业价值。

(二)企业价值增值流分析

企业价值流从各种生产要素输入以后, 经过一系列的增值环节,如产品设计环节、材料采购环节、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等,最后形成了企业的最终价值。企业的最终价值与初始输入的价值存在一个差额, 这个差额就是企业的增值额。那么企业的增加值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里分析生产过程时,认为资金和财产的价值只能转移到产品中去,不增加价值,如做一个桌子,木材的价值变成了桌子的成本。他认为企业的增值部分是工人创造的,并留给资本家或企业,叫剩余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过程的复杂化,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之一, 产生增值的动因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笔者认为在企业的价值流运动中人力资源( 工作流 ) 和会计信息的整合创造了企业增值额 , 这部分增值额 是通过增 值和降低 成本以及 预防风险 创造出来的,企业增值额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直接劳动者与会计信息的整合创造出来的,如工人根据各种要求(如用料预算、工作时间预算等)将木板变成了桌子,桌子的价值要比木板高; 另一部分是间接劳动者与会计信息的整合创造出来的。间接劳动者一般是指各级管理者,如高层管理者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战略决策, 中层管理者运用会计信息根据战略目标进行管理决策,财务、会计人员编制预算、进行成本控制等。各级管理者运用会计信息对资金流和财产流、工作流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成本、避免风险,让企业价值流朝着有利的方向运行,从而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企业价值。可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后一种增值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增值空间也越来越大。

二、会计信息增值分析

通过对企业价值增值流的分析我们找到了增加企业价值的动因,这个动因就是工作流和会计信息流两者整合,这种整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真实的、相关性很高以及及时的会计信息;二是人力资源具有读懂会计语言、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三是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保证人力资源和会计信息高度整合。

(一)会计信息与人力资源整合现状

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企业界对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并不高, 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原因在于:

1.会计信息本身存在短板。现时的会计信息主要来自财务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然而这些会计信息很有限,仅仅提供资金和财产方面的信息,而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除了资金和财产方面的信息外,还需要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模式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管理需求。

2.会计信息化程度不高。表现为 :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会计信息化是会计部门的事情;会计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机制不完善,领导不重视,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共享;会计信息不及时。总体来说,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办公自动化阶段,只是运用财务软件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并没有建成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和应用系统。

3. 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短缺。表现为 : 一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多数不懂会计语言,不能充分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价值运动进行管理;二是缺乏管理会计人才和会计信息化人才。

4.没有建立起人力资源和会计信息高度整合的机制。

(二)会计信息增值途径

1.加强会计信息和信息化建设。首先 ,加强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利用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划分责任中心和业绩考评等会计方法对资金流、财产流、工作流进行管理和控制,充分利用会计的管理功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其次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化,建立会计信息管理中心,扩大会计信息的存量,丰富会计信息内容,整合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顺利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的需要,它可以实时地反映资金流、财产流和工作流的动态状况,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地把会计信息转到企业价值流的各个角落并引领价值流的方向。总之,会计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谁先推行信息化,谁的信息技术先进,谁就能及时了解市场,掌握主动权,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有效配置资源,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企业价值流中的动力系统,只有人力资源才能制作会计信息,才能利用会计信息,总之,只有人力资源与会计信息高度整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首先,要加大力度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企业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忽略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培养懂预算管理、资本运作、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和战略规划的管理会计人才十分迫切。其次,培养运用会计信息的人才,主要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因为他们要进行各种决策,每一项决策都会影响企业价值,如果运用会计信息支持各项决策,将会大大地减少损失、避免风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懂会计, 不能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价值运动进行管理, 这也是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加大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另外,还要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过渡到会计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3.建立人力资源与会计信息高度整合的管理制度。如果人力资源与会计信息不结合,企业将会出现混乱。那么,如何将人力资源和会计信息高度整合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有关的管理制度, 让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自觉运用会计信息对价值运动进行管理。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管理制度越广泛越好,但本文重点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1)建立会计信息支持下的决策制度。决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运营决策。战略决策是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如财务目标、长期运营计划和长期人力资源规划等, 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般由高层决策者做出,也叫高层决策。管理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而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决策。包括评价投资和风险、销售和成本分析、市场研究等。管理决策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为了实现总体战略目标而做出的解决局部重要问题的决策,也称中层决策。运营决策是指为了实现上述两大决策而在经营活动中对有关具体问题的决策,如日常的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工资管理等。不管哪一层决策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没有信息就没法决策,决策的效果和效率取决于信息的充分性、可靠性和及时性。而会计信息是所有信息中最系统、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越多、越相关、越及时,做出的决策就越符合实际,正确的决策会大大地避免损失和风险,其中管理会计支持决策的程度决定企业创造价值的力度。因此建立会计信息支持下的决策制度可以从制度上保证人力资源与会计信息高度整合, 让人们在决策时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创造价值、避免损失和风险。

(2)建立以管理会计支持战略目标的价值管理模型。战略决策确定了战略目标后, 企业未来的一切活动将会围绕战略目标进行。如何实现战略目标是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究其原因是没有一套支持战略目标的科学管理模型, 如果运用管理会计建立一套价值管理模型将会有效地完成战略目标,该模式包括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和业绩考评管理等内容,见图1。

企业仅拥有出色战略目标还不够,还要将战略目标转化为行动,这就需要预算,预算是为实现战略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规定的具体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它可以落实战略目标,上下沟通,使各个部门和员工都能了解工作任务。

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威胁,它会增加企业损失甚至使企业倒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防止风险的发生或使其最小化。

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就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每个工艺、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作业过程都纳入成本管理中,它是汇集全员的智慧,发挥全员的主观能动性,上下一致对企业价值链的方方面面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 以谋求最低成本,争取最佳经济效益。

业绩考核是对被考核者的工作效果,包括工作行为、效率和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的评价。通过考核可以了解被考核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履行情况。 激励是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推动员工创造更大的绩效和价值。

该模型是以管理会计与人力资源高度整合建立起来的,四种管理方法相互渗透、混成一体,对企业价值流进行管理。

三、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流、财产流、工作流和信息流合成企业价值流。在这个价值流中,资金流和财产流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价值流中, 而工作流和会计信息流整合创造了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由于这部分增加值是在价值流的运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也叫增值流。要想获得更大的价值,应该加强会计信息和人力资源的建设,同时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使会计信息和人力资源高度整合并且制度化,这样就会增加企业价值、减少损失和风险,达到最大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价值流的分析,认为会计信息与人力资源高度整合是企业增值的动因,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价值,必须加强会计信息和人力资源的建设,同时建立相关的制度使得会计信息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制度化,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企业价值流,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增值,增值流

会计信息增值 篇2

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账中,应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等专栏。

各专栏的主要内容如下:

1.“进项税额”专栏

“进项税额”主要记录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所购货物应冲销的进项税额,用红字登记。

2.“已交税金”专栏

“已交税金”专栏记录企业已缴纳的增值税额。企业已缴纳的增值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多缴的增值税额用红字登记。

3.“销项税额”专栏

“销项税额”专栏记录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销项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销售货物应冲销的销项税额,用红字登记。

4.“出口退税”专栏

“出口退税”专栏记录企业出口适用零税率的货物,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向税务机关办理退税而收到退回的税款。出口货物退回的增值税额,用蓝字登记;出口货物办理退税后发生退货或者退关而补交已退的增值税款,用红字登记。

5.“进项税额转出”专栏

增值税会计核算相关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增值税;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增值税会计的概况

作为一个以流转税及所得税为主的国家,我国税种系统内增值税极为关键,也是会计的重要内容。增值税是对货物生产、流通及劳务服务所有阶段新增价值及其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据《2013年一季度税收收入增长结构性分析》分析得出,全国2013年1、2、3月共完成27399.20亿元税收,其中6943.14亿元为国内增值税收入,与税收整体收入相比,其所占比例为25.3%,在全部税收收入内增值税为第一位。从微观层面分析,为更好征收增值税,税务部门进行了增值税税负率的设置,也就是说与应税销售收入相比,每年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比例需控制在4%到6%范围内,于企业而言,增值税将对其一定成分的现金流进行占用,由此可见,增值税也属于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

增值税会计是指遵循增值税税法企业进行增值税缴纳而产生的经济活动,由内容方面分析会计制度将制约增值税会计,且受限于增值税税法。2005年盖地教授认为,国家现行税法是增值税会计的准绳,在财务会计有关资料的前提下要求涉税业务在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及中性等税收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且将增值税信息提供给税务机关或企业利益相关方。笔者认为,增值税会计是具体会计事项的一种,不仅可归结到财务会计范畴,还可归纳到税务会计体系内,同时增值税会计实务又可将以上两个会计体系的交叉反映出来。

二、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与会计信息可比性需求不符。会计信息由企业提供,其应具有相互可比的特征。通常可从两方面分析其可比性。其一,在不同会计时期相同一企业会计信息相互可比;其二,在同一个会计时期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当可比性存于企业会计信息內,才能基于企业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应用人员做好一定的决策。基于简化计算与征收增值税的目标,根据会计核算水平与经营规模,可将增值税纳税人划分为两类: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针对以上两类人群则选取的增值税计税依据也不尽相同。在购进抵扣法内以控制核心为增值税专用发票,确认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基于经过税务机关认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现阶段的增值税会计核算将导致不可比性产生于企业会计信息内,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不可比性存于相同企业的存货成本内;第二,不可比性存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与一般纳税人企业会计信息内。以一般纳税人为例分析,如货物购置即可获得增值税发票,存货成本则会和增值税进项税额呈现出分离状态,进而导致企业类型不同则不可比性存于其存货计价成本内。

2.增值税会计信息具有极低能见性。作为一种可转嫁的税种,增值税只出现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内,对企业利润不造成影响。但具体操作中,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增值税将会对企业损益现金流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阶段增值税会计核算方式下,可向有关成本、费用项目内纳入无法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视同销售等,且在各类明细账目内发布,最后将对企业损益造成极大影响。

以现阶段增值税会计核算方式为基础,在增值税有关账目内将对大多数主要事项进行充分反映,则在各类明细账内分布着和增值税有关的成本、费用项目,增值税有关会计数据就会具有较低能见性,实务中往往还会存在增值税对企业利润不造成影响的失误。如2011年某企业由卖方获取销项税,需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可通过销项税减去进项税得出,由此得出增值税对企业利润不造成影响。又或者在赊销时,企业先将增值税销项税额计入,如坏账情况存在于后期应收账款,企业此时需先进行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垫付,这种情况下将产生企业会计利润流出现象,如表1所示。

3.增值税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作为企业的主要现金流之一,增值税也可作为企业披露的主要会计信息。在新会计准则实行中,可利用财务会计附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披露我国企业增值税会计有关信息。实践中此类明细表无法对全部增值税会计信息进行覆盖,只能对一定会计时期内有关增值税的内容进行披露,如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等,此类信息细节不足且质量较差。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取消,也就是说,现阶段只能利用资产负债表内的“应交税费”对增值税有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如留抵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存于企业内,则会有一个应交税费抵减项出现,此时与具体税收负债相比,企业资产负债表内的应交税费金额较小,由此得出,现阶段增值税会计信息披露不清晰、不完整。

三、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的解决对策

1.增值税“费用化”会计核算方法设计

第一,由理论角度出发,所得税会计为增值税“费用化”会计核算方法设计的来源,根据税会差异出现的原因及未来转回情况,可将永久性差异及暂时性差异作为增值税税会差异的主要类型,且对其适当调整。但具体操作环节,增值税与所得税存在诸多差异,增值税进项税与销项税为构成增值税税会差异的主要成分,在增值税“费用化”会计处理过程中,需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对税务会计进行确认与计量,且通过增值税进项税进行销项税扣除,最终得应交增值税,属于确定性现金流量。但财务会计的原则为权责发生制,且通过其进行计量确认,增值税费用=增值税销项税—增值税进项税,属于假设性现金流量。由此可见,在会计系统交叉应用中,以上两类性质的现金流量,没有存在财税分离现象,但将影响到总体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企业增值税税负只是部分转嫁,通过增值税“费用化”设计,在形成企业利润的环节内将纳入消费者负担的增值税,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在企业具体承担的增值税税负内其量化作用严重不足。假设理想状态下,企业现付购进商品可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且于当期抵扣,笔者通过分析对比现阶段增值税会计核算方式与“费用化”核算方式,案例为某企业商品购置后,10000元为其购入价格,1700元为增值税销项税额,11700元为含税价款;当期销售,20000元为销售价格,3400元为增值税进项税额,23400元为含税收入,则得出表2内容。

2.改进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

在改进增值税会计核算中,其要点集中于两点,第一,根据增值税进项税与销项税的具体概念,可通过企业预付未来资产与负债进行其定义,不再是只选取一个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行增值税会计核算;第二,对税法将影响增值税会计加以认同,且利用备查薄登记的方式详细记录视同销售行为出现的各类税额,如销项税额等,在确保增值税有关信息能够在会计上公允确认及记录的前提下,当期应交增值税款在账面上可利用应交税费扣消应交增值税的方式获取。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税收系统内主要税种,增值税会计核算将严重影响国家、企业及投资者等多个群体。但现阶段依托发票进行增值税扣税的机制与企业具体增值税税负在计量方面都无法确保其准确性,也就是说问题将存于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与信息列报内。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极易产生增值税会计有关信息在财务报告内得不到重视,甚至出现其他有关会计信息变形等问题。为此,在增值税范围逐步扩展的今天,如何在充分了解、掌握我国增值税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对增值税涉及税业务会计核算、信息列报等加以规范,已经成为了我国增值税会计工作必须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王春.企业增值税会计模式弊端及其优化[J]. 北方经贸. 2014(10).

[2]刘又瑞.增值税会计核算局限性及改进建议[J]. 中国市场. 2014(39) .

会计信息增值 篇4

(一) 增值会计概述

价值增值会计系统的设想来源于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的内在表现为价值增值的价值链, 价值增值会计的概念由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首先提出, 随后李百兴、谢志华、陈良文等学者也进行了探索, 都认为, 价值增值会计可以表述为以价值增值为目的, 对以战略联盟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链加以追踪、核算、预测、控制、评价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 增值会计意义

推行增值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1) 对经济活动全面计量。马克思曾经说过,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社会生产活动由三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才能完成, 传统会计对象只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作为独立的要素包含在内, 而对于决定性的主导要素——劳动力或人力资源的要素没有独立对待, 只是作为一种消耗性的人工费用项目列示, 这就把最根本要因排除在外, 对经济活动的反应“只见物不见人”。通过在会计中运用价值链, 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物质资源的变化和导致其变化的行为共同反映, 达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计量。 (2) 提高企业整体竞争优势。单元价值链的上下游之间通过相互监督有助于提高各个单元的运行效率, 通过对单元价值链的分析, 有助于识别增加价值的环节和不增加价值的环节, 通过减少不增加价值的环节提高运作效率,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3) 为合理分配提供依据。多数企业的员工普遍存在对自己报酬不满意的情况,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价值贡献计量评价系统。通过将企业细分为多个单元价值链并运用会计手段度量每一个单元价值链对总价值链的相对贡献, 这为科学合理分配提供了依据。

二、价值增值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 价值增值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即是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 其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 又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增值会计的目标是价值增值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基于此, 价值增值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 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 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动态地看, 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 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增值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 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价值增值会计必须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二) 价值增值会计的特征

价值增值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 首先是一个信息系统, 它向其服务的对象——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价值增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这些价值信息是围绕价值链进行收集、加工和报告的, 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对可控价值链价值增值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与财务会计信息不同的是, 这种价值信息从服务对象看, 只服务于内部管理当局, 不对外提供;从信息内容看, 这些信息常超过财务会计假设的特定会计实体, 包括上游价值提供者——供应商和下游价值接收者——客户的价值信息, 甚至包括竞争者——同行企业的价值信息。价值增值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价值增值会计通过对企业各价值链的业绩管理体系、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控制体系、资本预算体系、薪资报酬体系等的管理实现对企业价值链增值活动的控制。这些控制活动本身就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 价值增值会计又是一种管理活动。虽然价值增值会计的终极目标是企业的价值增值, 但不能简单把价值增值定义为价值增值会计的目标。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价值增值来进行的。所以, 对某种管理活动目标的定位应主要是指直接目标, 而不是终极目标。价值增值会计首先是一个提供价值创造动态信息, 向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决策所需价值信息, 以利于协调和优化价值链, 实现价值增值的信息系统, 然后才是以控制为特征的价值管理活动。

(三) 价值增值会计的功能

价值增值会计信息系统除了具备传统财务系统的一般功能外, 还具有以下方面增强的功能: (1) 实时控制。会计实时控制是体现信息时代特征新的控制观, 不仅是会计控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 也是对传统控制观的发展和创新。这种新的控制观是指在IT环境中, 财会人员利用网络、数据库和会计软件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时间量、实物量、货币量信息,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分析。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环节干预企业的经营业务, 以实现提高经营效益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 (2) 流程融合。充分利用IT将企业的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融合, 并将流程嵌入信息技术环境, 将财会人员嵌入经营活动过程, 保证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实时性、完整性、有用性, 在会计实时控制方法、控制模式的配合下, 促进各流程有机结合, 确保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3) 提高绩效考核分析能力。在价值增值会计模式下, 企业被分成无数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价值链, 通过价值增值信息的分解和汇总, 有助于判别不同员工的价值贡献大小, 也有利于分析经营业绩好坏的根本原因, 可以更科学合理的查明原因、分清责任, 进行奖励或处罚。 (4) 会计目标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企业主要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 在顾客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 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会计系统的价值增值管理特点表现为:顾客为中心。没有顾客, 公司就没有真正价值;价值管理的功能在于为客户创造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 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效益的节余, 以此赢得竞争优势;在观念及组织权责上, 财务部门的功能并不大于其他部门。其他部门听从及支持财务部门, 是因为财务部门可以集中反映和转达价值增值的信息;要有整合的价值管理观念。财务部门必须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 发挥公司的整体力量, 使得公司价值最大化, 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三、价值增值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一) 增值会计系统设计思路

构建价值增值会计的理论框架是价值增值会计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根据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即决策相关性角度出发, 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 分别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 把原来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 把原来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这样会计管理的视角就大为扩展, 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就统一为价值信息。在时间维度上, 按照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以会计实时控制为核心, 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 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通过上述对价值增值会计的表述, 可以把建立价值增值会计的要点概括为以下方面: (1) 价值增值会计以价值增值为目的, 为了实现企业最大化的价值增值。价值增值会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在价值链上传递的除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之外, 最重要的是增值流。价值链上每一环节增值与否、增值多少都会成为影响价值链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要增加价值链的竞争力, 就必须减少无效劳动, 在价值链上每一环节都做到价值增值, 这也是价值增值会计管理的根本目标。 (2) 在空间上, 价值增值会计管理的视野向供应商和客户两端延伸, 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纳入会计核算管理的范围。价值增值会计管理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价值链各方的协作。价值链是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联盟, 因此链上任何一个企业的决策都会影响到其他, 一个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和库存优化控制等不但要考虑本身的业务流程和所拥有的资源, 更要从价值链整体出发, 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控制。因此, 要实现价值链整体的增值, 就需要价值链上的各方都能消除企业界限的约缚, 实现协同工作。 (3) 在时间上, 价值增值会计以应用信息技术开展预算、实时控制和考评管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价值链赖以生存的技术基础。价值链不仅传递物流、资金流, 同时传递信息流。现代社会经济中的竞争, 己经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关键是要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 真正做到价值链上的各环节都以顾客需求作为组织生产和安排库存的基础。为使价值链上的各方能及时根据最终客户的需求合理安排物流, 必须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此外, 实时的信息交换还可以节约大量的信息储存和传递成本。因此, 电子信息技术不仅是价值增值会计管理的工具, 也是价值增值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增值会计系统的技术结构

价值增值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中, 价值评估占有重要地位。但同传统财务软件相比, 无论开发思想还是实现技术都有差别。传统的财务软件, 主要用于事后收集和反映会计数据, 系统结构是面向任务和职能的, 而价值增值会计信息系统则强调财务管理流程的监控和与其他系统 (生产系统、采购系统、销售系统) 的集成性, 要求提供更强的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能力。因此, 有必要在财务软件架构上深入研究价值增值。价值增值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五部分, 其结构如图 (1) 所示。第一部分包括不同的数据来源。数据仓库有多个数据源, 源据数包括企业内部数据、市场调查报告及各种文档之类的外部数据。第二部分是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过程 (ETL) , 该过程完成从多个数据源抽取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转换, 然后将整理好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第三部分是企业级数据仓库, 为了更好地进行价值分析、决策支持分析,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可进行二次抽取, 加载到面向分析主题的数据集市。数据仓库模型基于事实表及维表, 创建多维分析的超立方体模型如图 (2) 所示, 使得用户能进行多维度的查询。基于多维数据集的OLAP有钻取 (roll up和drill down) 、切片和切块、旋转等基本多维分析操作, 帮助用户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数据仓库中的数据, 深入了解数据后面的规律和趋势, 从而有效地辅助决策。钻取包括向上钻取和向下钻取。向上钻取是在某一维上将低层次的细节数据概括到高层次的汇总数据;而向下钻取则相反, 它从汇总数据深入到细节数据进行观察。切片和切块是在一部分维度上选定值后, 关心度量数据在剩余维度上的分布。如果剩余的维度只有两个, 则是切片, 否则是切块。旋转是变换维的方向, 即在表格中重新安排维的放置 (如行列互换) 。第四部分是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 实现对数据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和隐性知识的发掘。联机分析处理是指对共享多维信息的快速分析, 以总计管理为基础, 以报表为骨干, 以多维方阵、决策控制为组织形式。在增值会计信息系统中, OLAP技术是前端展现工具, 它可以与数据挖掘工具、知识发现技术和专家系统配合使用, 增强价值评估与决策分析功能。第五部分是门户系统, 将分析结果进行组合, 针对不同用户展现不同的定制内容。

(三) 增值会计系统的应用实施

根据上述价值增值会计系统结构设计方案, 将增值会计在以下方面提升会计系统: (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企业价值链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的对象, 它将成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平台。资金运动会计对象论对账户原理、报表原理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但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起不到基础的指导作用, 更没有对管理会计理论发挥奠基作用。然而, 价值链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的基本分析工具, 充分说明财务会计的账户原理和报表原理, 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为目标, 通过寻求差异、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来理解企业经济活动, 将使会计信息系统揭示的信息更为丰富、更能为信息的内外使用者理解。 (2) 分析和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融合企业的资源和技能, 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力。保持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价值链作为基本的分析方法, 其寻异的过程就是分析企业核心能力过程。以价值链作为会计的对象和方法, 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做出分析、评价, 会计管理作为价值管理, 通过外包、建立企业联盟等手段, 营造和强化企业核心能力。 (3) 在价值系统框架内理解企业竞争优势。以价值链作为会计对象和基本方法, 使会计反映和控制的范围突破企业边界, 延伸到整个价值系统, 并在整个价值系统中进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利益协调, 在整个价值系统价值增值的基础上形成和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4) 通过组织行为优化整合企业价值链。企业经济活动过程是企业价值链的价值传递和递加的过程, 优化企业价值链与企业组织行为优化组合是分不开的。组织行为的优化应以价值链的价值传递和递加予以评价, 将资源分配、资源耗费、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作组织行为理解, 通过组织行为优化, 整合企业价值链。 (5) 作为信息技术基础的价值链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价值增值会计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 企业的客户、供应商和分销商直接参与价值系统的每一项活动, 顾客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何阶段介入。有些企业甚至将相关企业和客户变成自己的成员, 获得目标顾客关于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信息, 设计真正反映顾客偏好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由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参与创造的知识和文化变成了企业和价值系统共有的资产。将价值系统中的每一个企业整合在一起, 由此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以其独有的属性满足顾客的需求创造新的价值, 这是价值系统价值再创造过程。可见, 会计增值系统的建设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管理水平,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不断提高综合效益是我们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摘要:增值会计是以增值额为重心的核算体系, 比传统的会计信息能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构建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价值增值会计信息系统己成为会计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价值增值会计系统的分析, 构建了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ETL、OLAP技术的会计系统解决方案。结果表明, 该系统可操作性强, 灵活性高, 能较大地提高会计增值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关键词:信息,价值,增值,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维平:《价值增值规律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第2期。

[2]王红、王军波、郑华:《推行增值会计完善会计体系》,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

[3]周运兰:《价值增值会计与管理的思考与探析》, 《财会通讯 (学术) 》2006年第6期。

了解《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 篇5

我部在2016年12月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印发<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6‟22号,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自发布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为便于理解,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关于待认证进项税额的结转

根据《规定》第二

(一)2项,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其进项税额按照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借记相关成本费用或资产科目,借记“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经税务机关认证后,根据有关“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专栏及“待认证进项税额”明细科目的核算内容,先转入“进项税额”专栏,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科目;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转出时,记入“进项税额转出”专栏,借记相关成本费用或资产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二、关于已验收入库但尚未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的货物等的暂估入账金额

在对《规定》第二

(一)4项中已验收入库但尚未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的货物等暂估入账时,暂估入账的金额不包含增值税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人购进劳务、服务等但尚未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的,比照处理。

三、关于企业提供建筑服务确认销项税额的时点

根据《规定》第二

(二)1项,企业销售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应当按应收或已收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取得的收入金额,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清理”、“工程结算”等科目,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计算的销项税额(或采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的应纳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或“应交税费——简易计税”科目(小规模纳税人应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

企业提供建筑服务,在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时,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工程结算”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企业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时点早于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点的,应贷记“应交税费——待转销项税额”等科目,待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再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点早于企业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预收账款”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

四、关于调整后的收入

《规定》第二

(二)3项中,企业在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前已确认收入且已经计提营业税但未缴纳的,根据调整后的收入计算确定销项税额时,该调整后的收入是指按照现行增值税制度调整后的收入,即不含税销售额。

五、关于企业发生相关成本费用允许扣减销售额的账务处理中涉及的存货类科目

《规定》第二

(三)1项中,企业发生相关成本费用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允许扣减销售额的,在发生成本费用时,按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其中,“存货”类的科目具体包括“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开发成本”等科目,企业应根据本单位业务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六、关于衔接规定

根据《规定》附则,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相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应按本规定执行。2016年5月1日至本规定施行之间发生的交易由于本规定而影响资产、负债等金额的,应按本规定调整。

增值会计研究现状与不足 篇6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物质资源的浪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忽视等问题日益突出。从资本雇佣时代沿袭下来的企业目标,即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更多的肩负起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为此,增值会计、绿色会计以及环境会计等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增加价值思想源于马克 思的劳动 价值论 , 而将其引 入会计的 则属Suojanen,他指出,随着大型工业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美国经济本质发生彻底地变化,根据企业对外年报的研究发现,企业开始呈现出社会概念,基于此他分析了问题背后所隐含的会计理论以及提出了增值表的披露。此后的几十年间增值会计在欧洲国家荷兰、法国、意大利等以及英联邦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区别于传统会计,增值会计是为了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以增值额为核算对象,反映的是增值额在股东、债权人、员工以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情况。

增值会计自提出以来,一度成为会计界的热点问题,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在各国学术界内开始兴起,并在此后的几十年内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此同时,各国也争相披露反映增值会计信息的新报表———增值表。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75)提出,增值表反映了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员工、股东、政府等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有必要加以披露。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法律就明确规定编制增值表作为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而70年代,随着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公司会计报告》中要求企业必须编制增值表作为年度报表的一部分,相应的专业会计机构对增值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80年代,英国以及德国企业约有半数以上提供增值表的披露;由于法国中央银行以及其它大型的国有银行采用披露增值表,法国的上市公司也在相当长的时间披露增值表信息以及对增值表专业的财务分析信息。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对增加价值做了大量研究。在此时期,从增值会计的理论分析到各国增值表的披露以及根据增值表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均得到发展,无论是关于增值会计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有研究显示,关于增加价值的英文文章、研究报告等80%都集中在1975-1990年期间,随着英国企业停止公布增值表后,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也开始减少了。

随着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理论界、政府以及企业自身都对社会责任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之下,学者们提出应该将社会责任这一外部约束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之中。高汉祥(2012)认为,应该在价值创造导向下重新审视公司治理理论体系,将公司治理界定为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目标的制度安排。社会责任具体表现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履行情况,而增值会计以增值额为核心,反映了利益相关者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分享,从而较为直观的展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增值会计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近年来,美国、日本、南非及国内一些学者在该领域都做出了贡献。

本文详细阐述了增值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部分成果实例,总结了增值会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进而为增值会计的后续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基础理论指导。后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阐述了增加价值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展现了已有文献中增值会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概括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二、增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价值理论增加价值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商品的价值W=C+V+M,代表的是商品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之和。其中C=C1+C2,C1代表劳动对象转移的价值,C2代表劳动资料转移价值。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分析中提出,商品的增值即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是V+M。由于对C2的处理不同,产生了增值毛额V+M+C2这一概念。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公式目的是为了揭示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揭示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本质。增加价值理论是为了度量企业创造的新增价值,揭示企业为社会创造新增财富的大小,目的是揭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途径、增加价值在其利益相关者中分配以及用于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而反映企业资源配置绩效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在增加价值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或以增值净额为重心或以增值毛额为中心,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价值理论是增加价值思想的来源。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组织模式发生变化,社会责任及社会伦理备受关注,这些变化使得股东权益唯一性的观点遭到质疑,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应运而生。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形式,将股东也视作利益相关者之一,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目标。而Suojanen将企业定义为各参与方的决策中心,认为企业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的利益,并指出增值表相比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倡导增加价值的其他西方学者也认为,利润的计算是基于股东的权益,仅仅将股东看成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受益者是不全面的,增加价值从更广阔的视角,考察了企业内外的参与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所作出的贡献大小及相应的收益情况,并且指出,相对于利润指标来看,增加价值指标可以更加全面的反映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增值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西方福利经济学西方福利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英国学者霍布斯和庇古创立,是社会经济矛盾,贫富差距恶化下出现的新的经济理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成员的福利问题,公平是福利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财富收入的均等分配。按照福利经济学观点,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具有外部性,也就是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会给不参与该产品的生产或消费活的社会其他个体带来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其中正面影响称为外部经济,负面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企业为社会带来正面效益时,本身得不到更多的补偿,而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时又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这样导致企业的收益和成本与社会的收益和成本不匹配,企业往往会选择做出对社会无益的行为,使得社会福利经济不能达到最优状态。因此,为了限制外部不经济,社会要求企业核算其经济行为引起的收益以及成本。而科斯对企业本质的解释为,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企业的存在降低了交易的费用。他认为企业是一种契约关系的连接,认为企业的边界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和内部组织成本之间的比较,由此开创了契约理论研究。契约理论认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契约关系,企业必须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增值会计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以增值额为核算对象,反映的是增值额在股东、债权人、员工以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情况,能较清晰的展示企业经济行为带来的收益与成本。

三、增值会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一)增值会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增值会计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增加价值理论的研究,近几年围绕增加价值的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增值额的计算、增值表的编写格式、增值表披露的优点与不足、结合增加价值所做的实证研究。

(1)增值额的计算。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75年给出增加价值的定义:增加价值是指销售收入减去买入原材料以及服务的成本。但究竟是以增值毛额为重心,还是增值净额为重心,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两者的区别在于增值净额是在增值毛额的基础上扣除了折旧。增值毛额的优点在于克服了折旧计算(如折旧率的确定、折旧方式、残值估计等)的随意性,因而比较客观。而增值净额能真实反映创造的新增加价值。也有学者赞成以增值净额为重心,认为折旧在传统财务会计中一直作为成本,不应用于分配领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较为合理的方法是在计算增值额的过程中,先计算出增值毛额,扣除折旧后得到增值净额,然后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用增值毛额还是增值净额。

增值额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增加价值定义的减法来计算,又称为“生产法”。山口裕康(2002)在《图解经营分析》中提出增加价值是从销售额中扣除外购价值得到的,其中外购价值包括原材料、委托加工费以及发货运费等外部服务费。他认为该种方法计算下得到的增加价值既能反映企业生产的全部增加值,同时有利于企业开发其他企业不能效仿的独特生产技术,进行以高增加值为目的的经营,适用于事前的预测与计划。具体公式为:

增加价值=销售额-外购价值(原材料费+买入零件费+委托加工费+外部服务费)

另一种是基于分配去向,从企业的损益表和成本明细表等报表中挑出构成增加价值的项目,将其加总得到增值额。计算过程是把企业的分红(股东所得)、利息支出(债权人所得)、员工的报酬(员工所得)、上缴的税费(政府所得)以及企业的留存收益(企业所得)加起来得到企业创造的增加价值。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增值净额=股东所得+债权人所得+员工所得+政府所得+企业留存

由于目前增值表在我国尚未纳入财务报告的编制,采用减法得出的数据尚不能够统一,许多学者,如杨春清、朱卫东(2012)在实证研究中采纳的都是加法计算。

(2)增值表的编写格式。国外对增值会计的研究早于我国,许多国家要求企业编制增值表并且披露,其中代表国家有日本、英国等。增值表又称为附加价值计算书。其形式主要由三个问题所决定;第一个是编制增值表的目的,是发生基准还是销售基准,也就是认识时点的问题;第二个是增值表编制的数据源泉;第三个是增值额的计算方法,是基于加法还是减法的问题。

1975年6月日本会计学会附加价值会计特别委员会第2回报告发表的附加价值计算书,是作为损益计算书在会计制度上的补充财务报表。该表以粗附加价值为基础,重视经营成绩时序的比较以及企业之间的比较。采用减法计算,以修正生产价值为认识时点,制作资料源泉为损益表等,其形式如表1所示。

英国会计基准运营委员会 (ASSC)1975年的《公司报告》(complete report) 提出了如表2所示的附加价值计算书(以制造业为例)。它是以销售基准作为认识时点,附加价值计算书作为利益概念的补充,提倡各财务报表能整合作为一张报表。对生产附加价值采用减法计算,分配项目为职工、资本提供者、政府以及资产维持准备。计算的附加价值为保留折旧的粗附加价值。

从上述两张表中可以看出,日本的附加价值计算书详细的列举了增加价值的创造与分配,涉及的科目较为精细,清晰地呈现了增加价值的形成来源及分配去向,而英国制造业的增值表结构和内容都相对简单,较为直观的呈现了增加价值的形成的来源及分配去向。由于我国对增值会计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实践方面,尚未有企业编制增值表,增值表的格式与内容也尚未明确,因此笔者认为日本的附加价值计算书对于我国企业未来编制增值表的借鉴意义更大。

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大多基于英国《公司报告》中提出的增值表的格式与内容,分别结合自身国家的特点编制增值表。国际上对增值表的编制没有统一格式,通常都是采用报告式或账户式。虽然形式略有不同,但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是给报表使用者呈现了增值额的形成与分配。无论哪种形式的增值表,均反映的是企业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按照社会责任会计的角度,企业对社会履行的责任还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环境以及社区等其他与企业相关的这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因此,增值表在后期实践中还应该加以完善。

(3)增值表披露的优点与不足。由于增值表反映的是企业增值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并且有学者研究证实增加价值相对于利润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而言,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增值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英国等国家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增加价值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企业披露增值表的行为,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报告方式,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而言,披露增值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报告而言,增值表的披露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的研究。

首先,增值表的披露对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奖金测量等具有明显的优势。Egginton(1984)等学者认为增值报告披露了员工对企业最终创造的价值所做的贡献,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Maunders(1985)认为增值报告对员工而言比传统的报告有用性更加明显,因为增值报告的披露会影响工会的愿望,特别是那些工会谈判代表。Morley(1979) 提出增值报告为生产奖金测量提供了更为实用的方法,并且基于增加价值的比率在解释和预测公司重要的经济事件中更加有用;而且论证了增值表的披露使得增加价值作为一个新的财务指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Morley(1981)提到增加价值在衡量公司规模和重要性时要优于营业收入和资本等指标。Sinha(1983)指出,在绩效衡量方面,净增加价值指标要优于净利润指标,特别是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导致的利润指标不准确等情况下。

其次,增加价值在衡量国民收入、作为股权投资的工具以及跨国公司对自己国家的经济贡献方面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Maunders(1985)认为增值报告在用来衡量国民收入时更加一致以及经济学家更容易将它和宏观数据与技术建立起联系,并且提到增值报告作为股权投资者的一个工具,可以预测公司的利润、所期待的汇报以及证券的总风险。Rahman(1990)研究得出,跨国公司提供的增值会计报告可以提供信息以便于分析该公司对自己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国内学者楼土明(1996)认为商品的增值,不仅反映了企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余绪缨(1996)认为,由于利润计算受到较多可变因素的影响(如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可能导致利润不同),而选择增加价值为基础进行相关指标分析,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因而更加具有客观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为增加价值概念本身以及增值表披露存在一些不足。代表学者有:Riahi-Belkaoui(1992)认为,增值表披露会导致一些现象无法解释,特别是在衡量企业财富时,采用增加值衡量时显示企业财富增加,而采用收入或者其它指标衡量时,企业财富却是减少的。Gilchrist(1971)认为增值表的披露可能会误导管理者一味的追求公司增加价值的最大化。Rutherford(1977)指出关于增加价值的披露存在一些错误的解释,比如,增加价值的增加就可以增加利润,单位劳动的增加值的增加可以使股东收益,一个相对较高单位劳动增加值就代表着良好的经济绩效等等。

(4)结合增加价值的实证研究。在增加价值出现之前,学者们衡量企业绩效多是基于收入或者现金流,而所得到的实证结果常常不一致。鉴于增值表的披露,国外学者结合增加价值数据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增加价值来衡量企业的绩效,研究公司的财务特征。

在企业绩效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们发现以增加价值衡量的企业绩效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比以收入或者现金流衡量的企业绩效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更为显著。Karpik和Riahi-Belkaoui(198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会计指标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增加价值会计信息比利润指标和现金流指标具有更大的解释市场风险的能力。Pavlik和Riahi-Belkaoui(1994)以一组英国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增加价值和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增加价值和股权结构之间有显著的非单调关系。Riahi-Belkaoui和Picur(1994)研究了企业收入和增加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净增加值的变化和收入的变化呈相关性,并且他们研究得出无论是净增加值的水平还是净增加值的变化均在证券估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uvarunGoswami和Niranjan Mandal(2008)选取了印度的巴拉特重型电气有限公司(BHEL)自1999年起连续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增值毛额指数和增值净额指数在1999-2007年都呈持续上升的现象(除了2001年),而这些指数增长的主要是由于企业产品值的不断上升所导致的,并且结果显示增加价值和企业产品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9。

国内一些学者基于增加价值角度,研究了员工薪酬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许云芳、朱卫东(2010)基于增加价值研究了职工所得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净资产收益率与职工所得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在不同行业中存在差异。杨春清、朱卫东(2013)基于沪深两市的A股数据,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职工薪酬与企业价值创造(增加价值)之间的关系,将样本数据按绩效高低分为两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绩效组企业中职工薪酬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低绩效组则没有这样的关系,统计分析还发现,企业的高薪酬与高绩效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特征。

(二)增值会计研究的不足增值会计发展至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作为一个新兴的会计研究领域,其发展还尚未完全成熟,依旧存在许多难点,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从文献梳理的结果看,研究增加价值的文章多集中在上世纪中后期,2000年以后,研究增值会计的文章相对较少。而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综合性社会契约的汇集,是社会中的一员,所以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企业在作经营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的决策时,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创造所作出的贡献,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均认为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应当只是单纯地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应该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谋求利益均衡。这些理论的核心理念与增加价值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并且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完全相符。但可能正是由于这些理论的核心理念与增加价值的核心理念一致,因此部分学者将研究精力投入到利益相关者及社会责任等理论中去,使得增加价值理论的研究数量有所减少。实际上增值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领域,对其研究是有意义并且是有必要的。

其次,关于增值会计的研究,多数研究都是关注增加价值会计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会计处理,而对增加价值会计理论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关系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国内研究增加价值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价值理论的阐述以及增值表披露的形式与内容的构想,并且尚未针对我国基本国情编制出自己的增值表,因此增加价值的计算方法也尚未统一。增加价值作为企业创造的总价值,其分配模式的评价与分类的相关研究甚少,更缺乏用现代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明。而这些问题正是与我国目前应该如何解决的收入分配问题一致,因此研究这些问题具有实践意义。

然后,在进行公司价值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几乎用的都是传统的利润指标以及托宾Q值等,将其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指标,较少学者基于增加价值视角,研究相关财务问题。利润指标由于会计计量方法的差异会导致指标不准确。托宾Q值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但是在我国,重置资本很难计算,而且由于存在非流通股导致公司市场价值也很难估计,在这种情况下,托宾Q值的计算不够严格。除了衡量偏误,利润指标、托宾Q值等均是站在股东的视角来设定的财务绩效指标,而单一的股东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目标应该是谋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而增加价值指标正是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能较好的反映企业创造的总价值,因此更加适合作为公司价值相关研究的指标。

最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这类技术运用到财务研究上。目前的增加价值相关研究,一般都是基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需要在必要的研究假设条件下进行,而在现实的研究中可能对研究假设了解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相关方法进行研究。而目前类似于智能数据挖掘这种现代数据分析技术还未用于增加价值相关领域去发现未知的规律。如智能数据挖掘方法,由于该方法具有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的优点,可以直接对数据信息本身进行处理,以获得数据信息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因此可以用来解决许多不能用实证研究方法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增值会计是以增值额为重心,反映企业增值额的形成与分配所运用的一整套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旨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平服务的会计。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增值会计的发展历程、理论渊源、主要研究问题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展示了增值会计研究过去几十年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尽管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增加价值以及增值表披露等相关问题,仍存在争议,但是,从增值额的形成来看,增值额的大小可以反映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提高经济效益;从增值额分配来看,其分配有利于揭示相关利益主体从企业获取所得的情况,确定自身在企业增值额分配中的地位;从增加价值的核算角度看,有利于企业增值会计的核算与国民核算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从会计自身发展来看,增值会计有利于拓展会计理论的视野,如企业会计报告体系等问题将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领域。因此,增值会计的研究是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应交增值税会计处理探究 篇7

一、一般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

一般纳税企业可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购入货物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可以用销项税额抵扣。一般纳税企业的一般购销业务在购进货物进行账务处理时,要将价款和税款分离,依据增值税发票上注明的价款和增值税金额分别计入购入货物的成本和进项税额;销售商品时,将不含税销售价格作为销售收入,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计入销项税额。其中,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税率。

涉及相关分录为:

进货时:

销售货物时: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一般纳税企业购入免税农产品或收购废旧物资,按照经税务机关批准的收购凭证上注明的价款或收购金额的一定比率计算进项税额,并以此作为扣税和记账的依据;企业销售免收增值说项目的货物,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会计处理时,按买价扣除一定比例的进项税额后的金额计入购进农产品或废旧物资的成本,扣除的进项税额留待以后用销项税额抵扣。

二、小规模纳税企业的会计处理

小规模纳税企业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只能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而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企业从小规模纳税企业购入货物若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能抵扣该部分进项税额,而是计入购入货物或劳务的成本。另外,对于小规模纳税企业,无论其购入货物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支付的增值税额均不得计入进项税额,不得由销项税额抵扣,而应计入购入货物的成本。其应纳税额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即实行简易办法计算应纳税额,其销售收入为不含税销售额,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应纳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

例1:甲工业企业系小规模纳税企业。20X8年3月5日从某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处购入A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50万元,增值税为8.5万元。货款已支付,材料已入库(假设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3月12日,销售商品一批,销售额为103万元,符合收入确认条件,货款已收到。则甲企业(工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征收率为3%)的账务处理为(单位:万元):

购进材料:

销售商品:

三、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对于企业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个人,作为投资,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可抵扣进项税额。外购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行为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即计入购入货物及接受劳务的成本。

例2: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X8年2月以自产A产品和外购B产品用于福利发放给公司管理人员。A产品的成本为20万元,市价为30万元;购买B产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10万元,增值税为1.7万元。则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单位:万元):

外购B产品时:

归集应付职工薪酬:

发放福利时: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项目包括:购进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等。

若购入货物不能直接认定其进项税额能否抵扣的,会计上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如果这部分购入货物以后用于按规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项目的,应将相应部分的进项税额转入“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等科目

四、转出未交增值税和多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企业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核算企业月份终了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转入的当月未交或多交的增值税;同时,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设置“转出未交增值税”和“转出多加增值税”专栏。月份终了,企业计算并做会计处理。

应交未交的增值税,会计处理:

当月多交的增值税,会计处理:

(转出多交增值税)

结转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余额反应企业尚未抵扣的增值税。

会计信息增值 篇8

一、规定实行后增设会计二级科目说明

规定实行以后在“应交税费”一级科目下增设了三个二级科目:预缴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待转销项税额, 取消一个二级科目增值税检查调整。

(一) 待抵扣进项税额

“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 核算内容包括:一般纳税人自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或者2016年5月1日后取得的不动产在建工程, 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准予以后期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的一般纳税人取得的尚未交叉稽核比对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或计算的进项税额。该明细科目明确了进项税额按照《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有关规定, 分两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会计核算, 从会计制度上明确了分年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 40%部分通过本科目核算。13个月后, 应自本科目结转至“进项税额”专栏。

(二) 待认证进项税额

“待认证进项税额”核算一般纳税人由于未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或未经税务机关认证而不得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包括:一般纳税人已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按照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但尚未经税务机关认证的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人取得货物等已入账, 但由于尚未收到相关增值税扣税凭证而不得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待认证进项税额与待抵扣进项税额在核算上较为类似, 都是当期不可以抵扣, 在以后期间抵扣, 其区别在于是否取得增值税抵扣凭证与是否认证。

(三) 待转销项税额

“待转销项税额”明细科目, 核算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 已确认相关收入 (或利得) 但尚未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而需在以后期间确认为销项税额的增值税额。该明细科目解决了会计实务中存在的大量收入早于纳税义务时间的问题, 在核算上更加便捷。

二、规定实行后一般纳税人日常会计处理差异对比

(一) 接受金融服务核算对比

规定实施后, 增加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联、抵扣联, 直接收费金融服务服务税率6%, 原来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现变化为借:财务费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二) 接受电信服务核算对比

规定实施后, 原始凭证增加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联、抵扣联, 基础电信服务税率11%, 增值电信服务税率6%。原来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现变化为借:管理费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 贷:银行存款。

(三) 购置不动产核算对比及例析

规定实施后, 进项税额按照《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分两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会计核算, 如果一般纳税人已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并经税务机关认证, 对于需要在第2年进行抵扣的进项税额先计入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原来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现变化为借: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

(四) 原材料月末暂估入账核算对比及例析

规定实施前, 暂估只是暂估价款, 不暂估税额, 规定实施后使用“待认证进项税额”核算一般纳税人由于未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进项税额。原来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现变化为借:原材料、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五) 处置固定资产核算对比

规定实施前, 处置固定资产销项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实施后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简易计税) 三级明细科目。

原来借:银行存款等贷:固定资产清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现变化借:银行存款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简易计税) 。

(六) 不动产出租核算对比

增值税特殊业务会计处理探析 篇9

一、买一赠一销售的会计处理

根据现行增值税的规定, 对于以买一赠一方式销售商品, 赠送的商品应做视同销售处理, 与正式销售的商品按各自的市场价格计算销项税额。但会计上对赠送的商品并不单独计算收入, 而是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对实际收到的现金和确认的收入与增值税销项税额之间的差额视为促销商品而付出的代价, 计入销售费用。

需要说明的是, 对买一送一方式销售商品如何处理,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并不相同。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赠送的商品不做视同销售处理, 只按销售商品实际取得的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还本销售的会计处理

还本销售是指企业销售货物后, 在一定期限内将全部或部分货款一次或分次无条件退还给购货方的一种销售方式。企业采取还本销售的目的主要是促销或筹资。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采取还本销售方式销售货物, 其计税销售额就是货物的实际销售价格 (还本销售的价格往往高于正常销售的价格) , 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还本支出。还本销售的会计处理与一般销售基本一致, 但每年年末需要预提还本支出, 并根据还本销售的目的不同, 分别计入销售费用或财务费用。

三、平销返利的会计处理

平销返利是指生产企业把货物按等于甚至高于商业企业售价的价格销售给商业企业, 商业企业再以进货成本或低于进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 生产企业则以返还现金或实物等方式弥补商业企业的进销差价损失。

如果供货方向商业企业返还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 (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 的现金, 视为平销返利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 当期应冲减的进项税额=当期取得的返还资金÷ (1+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 ×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 (红字或负数) 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如果供货方以实物形式向销售方支付返利, 销售方应于收到实物时做接受捐赠处理, 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取得对方开具的专用发票, 还可按发票所列税额计入进项税额。

四、出售旧固定资产、旧物品和旧货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适用税率不同和出售产品不同, 分以下几种情况:

1. 一般纳税人销售旧货或自己使用过的未抵扣进项税额的旧固定资产。

应纳税额=销售额÷ (1+4%) ×4%/2, 对收取的价款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专用发票, 其应纳税额不得用进项税额抵扣, 直接计入“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减半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

2. 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物品或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

此类情况按正常销售货物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应纳税额=售价÷ (1+17%) ×17%, 对收取的价款可以开具专用发票。

3.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旧货或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应纳税额=销售额÷ (1+3%) ×2%, 对收取的货款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专用发票。

例:2010年5月, 某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把一台自己使用过的设备对外出售, 取得价款3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30 000/ (1+3%) ×2%=582.52 (元) 。

4.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物品。

这种情况按3%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应纳税额=售价÷ (1+3%) ×3%, 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专用发票。

例:2010年5月, 某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出售一批旧材料, 售价5万元。应纳增值税额=50 000/ (1+3%) ×3%=1 456.31 (元) 。会计处理为:

五、酒类产品包装物押金的会计处理

酒类应税消费品包装物押金收入的计税比较复杂, 具体分为:啤酒、黄酒包装物押金收入, 按一般押金的规定处理, 但逾期时只计征增值税, 不计征消费税 (因为啤酒、黄酒实行从量计征消费税) ;其他酒类产品 (如白酒、葡萄酒) 包装物押金收入, 收取时先记入“其他应付款”科目, 并计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冲减“其他应付款”科目, 没收时以“其他应付款”科目的净额记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对已作价随同产品销售, 但为了促使购货人将包装物退回而加收的押金, 包装物逾期未收回时, 对没收的押金应缴纳的消费税应先自“其他应付款”科目冲抵, 冲抵后“其他应付款”科目的余额转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例:某酒厂2010年5月销售白酒10吨, 不含税单价为40 000/吨, 取得随同产品销售的包装物含税收入7 020元, 另收取包装物押金1 170元, 会计处理如下:

1.销售产品

﹡10×40 000×20%+10×2 000×0.5+7 020/1.17×20%=91 200 (元)

2.收取押金并计税

3.如到期返还押金

六、以到岸价 (CIF) 结算的出口退税会计处理

现行增值税规定,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的销售收入, 以离岸价 (FOB价) 为计税依据计算“免、抵、退”税, 无论出口货物采用何种价格成交的, 均按实际成交价做出口收入。如果双方以到岸价 (CIF) 结算的, 销售方应按实际支付的境外运费、保险费、佣金冲减出口货物销售收入, 同时冲减“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 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如增值税、代收利息等, 代收的款项, 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资产, 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负债, 因此不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也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 不能作为本企业的收入。在会计实务中, 出口业务中的运费和保险费也是通过银行将外汇转给相应的企业, 因此销售方应冲销这两笔收入。会计处理为:按CIF价确认收入, 借记“应收账款”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同时,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CIF价× (征税率-退税率) ]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CIF价× (征税率-退税率) ]科目。支付运保费时, 借记“主营业务收入 (红字) ”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等, 同时,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运保费× (征税率-退税率) ] (红字或负数) 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进项税额转出”[运保费× (征税率-退税率) ]科目。

例:某企业出口货物的税率为17%, 出口退税率为11%。3月成交价 (到岸价格) 为10 000元, 其中运保费为1 000元。如果实际支付运保费是在4月, 会计处理为:

1.3月份确认收入

浅析不能抵扣增值税会计处理 篇10

一、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情况

按照增值税税法的规定, 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情况有六种:

1.购进固定资产;

2.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3.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4.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5.非正常损失购进货物;

6.非正常损失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二、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

1. 购进固定资产上的进项税

2009年1月1日以前, 在购进时若取得专用发票, 直接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但自2009年1月1日以后 (含1月1日) 购进或者自制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 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2. 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非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应税劳务, 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等。若企业外购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时, 在购入环节支付的进项税因货物改变了用途, 所以不能通过“销项税”抵扣, 应将外购货物已计算交纳的增值税进项税予以转出。

例:A公司将购入的钢材,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增值税5100元, 料价款为30000元, 全部用于本企业的基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35100

贷:原材料3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5100

若自制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视同销售本企业货物, 按“视同销售产品减少, 不反映销售收入。若自制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视同销售本企业货物, 按“视同

例:A公司将生产的甲产品用于本企业的基建工程, 其成本价10万, 成本利润率10%, 该产品无同类产品市场售价。该种业务若有售价按售价*17%计税, 若无售价以组成计税价:成本 (1+成本利润率) *17%计税。

借:在建工程118700

贷:库存商品1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 18700[10 (1+10%) *17%]

有两种情况除外:当纳税人做出应确定为征收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或兼营非应税劳务行为时, 其混合销售或兼营行为中用于非应税劳务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进项税额可以在计算增值税时, 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例:B公司2006年3月从A公司购进一批货物甲, 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200万元, 增值税34万元, 货款与税款均已支付。同年6月B公司将购进一批甲产品销售给C公司, 并由B公司提供汽车运输服务, 取得货款收入100万员, 运输劳务收入3万元, 其中运输成本13万元, 销售毛利率5%

(1) 2006、3借:库存商品200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 34万贷:银行存款234万

(2) 2006、6借:银行存款12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 17.4359万 (100万*17%+25641*17%)

3. 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税法规定:“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无法准确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部分, 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相关的全部进项税*免税项目/免税项目相关收入合计”。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免税项目, 其购进货物的进项税应计入采购成本。

例:某粮食加工厂加工政策性粮食玉米粉和非政策性粮食玉米粉, 前者属免税产品, 后者属应税产品, 4月份, 该厂购入玉米原料一批, 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价款200000元, 税额34000元, 已付款并已验收入库;购进包装物、低值易耗品, 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价款25000元, 税款4250, 已付款并已验收入库;当月支付电费5200元, 税额884。4月份全厂销售额850000元, 其中粮食玉米销售额520000元。

先计算当月全部进项税额:34000+4250+884=39134 (元)

再计算当月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39134*520000/850000=23940.80 (元)

最后计算当月准予抵扣的进项税:39134-23940.80=15193.2 (元)

工厂兼营免税项目时, 发生的各类进项税额, 已进行了全部抵扣;月末, 按上述计算, 将不准抵扣的进项税额算出后, 应作“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玉米) 23940.8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23940.80

4. 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是企业内部设置供职工使用的食堂、浴室、理发室, 宿舍、幼儿园等福利设施及其设备、物品等或以福利、奖励、津贴等发放给职工个人的物品。购进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时, 已改变了用途, 成为最终消费品, 因此, 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例:某粮食加工厂将外购的食用植物油1000公斤, 作为福利发给职工, 该商品进价7.8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9126

贷:库存商品7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1326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则视同销售货物将增值税计入增值税“销项税”的会计处理。

例:某企业职工俱乐部领用本企业生产的音响2台, 生产成本4800元/台, 售价5500元/台。

借:固定资产11470

贷:库存商品96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 1870

5. 非正常损失购进货物

非正常损失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以外的损失, 包括自然灾害损失;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被盗窃、发生霉烂变质的损失;其他非正常损失。

购入时发生损失与没有发生损失的货物的进项税混在一起, 为了能准确计算发生损失的货物的进项税, 实际抵扣的进项税则按以下程序进行:首先, 按照合同或者发票所列示的货物的所开的增值税发票上的进项税额+运费结算单椐所列运费、建设基金项目金额的7%计算得到进项税额。其次, 再乘以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所占全部货物的比例。

例:某生产企业月末盘存发现上月购进的材料被盗, 金额40000元, (其中含分摊的运输费用3720元) , 进项税额转出数额= (40000-3720) *17%+3720/ (1-7%) =6447.6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46447.6

贷:原材料4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6447.6

6. 非正常损失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非正常损失在产品所耗用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分两种情况: (1) 一次投料, 按照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乘以投入的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值再乘以税率求得; (2) 分次投料, 直接计算分次投入的货物的价值相应的税金求得。非正常损失产成品所耗用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按照产成品产成品所耗用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价值乘以相应税率求得, 计算公式: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的进项税额转出在产品=产成品的损失金额× (年度耗用货物金额÷年度生产成本总额) ×税率。

参考文献

[1]关于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2008年12月9日财税[2008]170号

[2]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协会编:《税法》.经济学出版社, 2008版

上一篇:交际价值下一篇:军队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