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会计(通用11篇)
公共信息会计 篇1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分析公共财务会计信息的性质需要利用公共产品理论。在经济学历史上, 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是公共产品理论的创始人之一。1954年, 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 公共产品有两个本质特性:一是非排他性, 二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某一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专有, 不能排斥其他人从该产品受益。即某一产品一旦提供, 无论出钱者还是不出钱者均可以消费, 而且无法阻止不出钱者的消费。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或者说某人享用某一产品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享用, 额外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完全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产品是纯公共产品, 也称公共产品;只具有其中一种特征的产品被认为是准公共产品。要说明的是, 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义在理论上还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段一在《公共产品的边界》一文中提出:公共产品是基于社会契约的外在性产品。外在性趋于无穷的是纯公共产品;外在性有限的是准公共产品;外在性为零的是私人产品。而所谓外在性, 即是指在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过程中可能对第三人或社会产生的外在影响。也有学者认为, 社会公众所拥有的产品为公共产品。
二、公共财务会计信息的产品属性
公共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产品, 它完全具有萨缪尔森所说的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首先, 公共财务会计信息具有非排他性。公共财务会计信息是必须通过公开的方式和公共的媒体发布的。它一经发布, 任何人都是可以消费的。无论是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研究人员, 还是社会的一般成员, 甚至是该信息的生产人员, 谁也无法阻止其他人对公共财务会计信息的阅读和使用;其次, 公共财务会计信息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信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他产品会随着消费而减少甚至消失, 而信息却不会因阅读、传播、使用而消失。也就是说作为信息的一种, 公共财务会计信息不会因某人的享用而减少其价值, 也就不会因某人的享用而妨害其他人的享用。或者说, 无论有多少人使用该公共财务会计信息都不会引起该信息生产成本的任何增加。
即使从外在性的角度来看, 公开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也具有无限的外在性。为有关者提供影响其决策的有用信息正是财务会计存在的原因和目标。公开财务会计信息一经发布就成为社会甚至全世界共同拥有的资源, 任何人再也无法对其他人主张产权的特点也是存在的。
公共财务会计信息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说, 都是公共产品。只是一般的公共产品提供者不会因为提供公共产品而获得除政府补偿外的收益, 而企业提供公共财务会计信息可以获得宣传企业和管理当局、吸收资金等等好处。
三、公共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方式
公共产品的生产有两种方式, 一是政府直接组织生产, 二是政府要求或委托私人生产。两种生产方式适用于不同公共产品的生产, 对于产品本身不会给生产者带来额外好处又不属于国家机器的公共产品, 可以由政府要求私人生产或委托私人生产。对于其他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 否则就会导致生产者占有超额经济利益或国家机器的私有化, 因为现实社会还无法建立极有效的监督机制。
公共财务会计信息属于公共产品, 而且是能够给企业带来额外好处的公共产品, 所以这种公共产品就不能由企业来进行生产。否则难以抑制企业为了通过提供并不“客观可靠”但仍能使信息获得者“可信”的财务会计信息来获取更多的降低社会经济活动总效用的私人效用的主观冲动, 同时又由于暂时无法建立有效的外部机制消除企业生产虚假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观冲动的监控体系, 必然会导致公共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公共财务会计信息只能由政府组织生产。这种由政府组织公共财务会计信息生产的方式被称为公共财务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公共财务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是指由政府组织建立一个公共财务会计信息生产机构, 通过法律强制要求企业向该机构提供其参与市场经济交易所形成的各种信息, 由该机构对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查验、汇总后按用户级别向用户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财务会计信息的信息生产方式。
四、公共信息会计本质的界定
目前会计本质的争论的根源在于未能有效地区分所争论的会计是属于企业大系统的会计系统还是属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会计系统。从企业大系统来看, 企业会计系统不仅具有客观反映企业大系统各子系统运行状况和对外宣传整个企业大系统状态的功能, 而且基于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的授权具有对企业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功能, 致使企业会计系统成为一个信息服务系统、管理控制系统兼具的工作系统。经济信息系统观从企业会计系统要为企业内外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视角出发认定企业会计系统是一个提供信息的工作系统, 却忽视了其基于授权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和控制工作;管理活动和控制系统观看到了会计的管理和控制功能, 但却忽视了这一功能只能依据授权进行, 从而将会计系统的工作无限扩大化了。而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要求出发去分析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上述研究均忽略了的一个重要悖论, 或将它与企业大系统要求的会计系统对外宣传企业的功能混同, 从而导致现行会计本质理论有了遗漏。
公共信息会计是在会计主体之外, 满足社会经济大系统对了解会计主体状况而组建的一个工作系统。其功能要求是向社会经济大系统提供各个主体营运状况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主体都是独立的经济法人, 社会经济管理部门不能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和指挥, 只能通过法律对其进行约束和控制, 运用经济手段对其进行引导, 所以即使是作为社会经济管理最高机构的国家政府机关也不能授权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进行管理与控制, 对社会经济活动主体进行处罚的只能是社会执法机关。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信息会计只能是一个社会经济信息服务系统, 它既向参与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提供经济信息服务, 为其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又向社会执法机关提供信息, 为执法机关对违法主体进行查处提供依据。
摘要:公共财务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 并且企业提供公共财务会计信息可以获得宣传企业和管理当局、吸收资金等好处, 故而公共财务会计信息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而非由企业个体提供。公共信息会计的本质是在会计主体之外, 满足社会经济大系统对了解会计主体状况而组建的一个社会经济信息服务系统。
关键词:公共信息会计,会计本质,公共产品
参考文献
【1】韦沛文信息化与会计模式革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孙玉甫公开财务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初探[J]会计之友2005
公共信息会计 篇2
核心提示: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完善公共部门审计监督体系的内在要求。我国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研究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依据,逐步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机制”。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制定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
2015年10月,楼继伟部长签署财政部令第78号,公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机制,连同其他公共部门审计机制,须臾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参与,这既是国际经验的有益启示,也是我国国情的迫切要求。
第一节公共部门及其发展概述
随着公共治理、财政透明等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探索优化配置公共权力,试图通过向社会组织、私营部门等开放一定权力的方式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其中,一些国家在公共部门相继引入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为预算管理、债务风险管理、宏观政策研究和追责问责等提供更有效的基础和保障。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政府监督的有益补充和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中逐步发挥着基础性重要保障作用。针对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专门研究,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由于涉及到经济社会多领域知识体系,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研究目的,有过许多不同界定。为使本报告研究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首先对公共部门概念及我国公共部门发展状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公共部门概念与分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改变,公共部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变化。公共经济学认为,随着经济系统规模逐渐扩大和趋于复杂,产生了诸如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等各种市场失灵的现象,导致单纯依靠市场或价格机制无法保障社会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产生了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直接介入经济体系的需求。公共管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认为,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承担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这一维持和促进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的神圣职责时,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意愿与能力之间已经遭遇到瓶颈。纳税人意识的逐渐觉醒,推动着政府不断改善公共服务与产品的供给质量。由此,不同视角下产生了诸多关于公共部门的概念,并进一步影响了公共部门的范围和活动。
(一)理论层面的公共部门概念与分类 1.二元分类基础下的公共部门
在二元分类基础下,公共部门主要是围绕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关系进行定义。简要来说,政府为公共部门,市场为私人部门。具体来说,当从不同视角来理解公共部门时,其具体范围可能有所差别。如从公共行政或公共权威角度来看,公共部门是指承载政府活动及其后果的主体;从预算资金角度来看,则是指运营活动涉及公共资金的政府投资和公共事业支出等实体。
2.扩大的公共部门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公共部门范围因为市场化改革以及政府治理工具多元化趋势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根据公共性程度高低对各个社会部分进行划分,以公共服务与产品的供给主体以及公共治理为依据,划分出政府部门、第三部门和私人部门。第三部门介于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具有政府与私人部门双重特性。由于环境、交易与组织特性的相似与重叠,政府和第三部门构成了广义的公共部门。
(二)实务层面的公共部门概念与分类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公共部门作了清晰的定义,通常依据使用“公共资金”程度或存在“政府控制”程度作为标准来划分公共部门。另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尽管没有明确的公共部门定义,但通常依据一些类似的基准来划分。从具体分类情况来看,公共部门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学校、医院和公用事业单位、其他非营利组织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将国有企业看作公共部门。
(三)本报告中界定的公共部门概念与分类
1.本报告中的公共部门概念
本报告从公共服务与产品的产出角度提出公共部门的概念,即公共部门是指根据法律和国家授予的公共权力,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运用公共资源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以及关系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
2.本报告中的公共部门分类
根据上述公共部门的概念,本报告研究结合我国当前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提出公共部门主要包括:(1)国家机关在公共部门体系中,我国目前作为公务员系统管理的部门,制定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拥有公共权力,维持社会秩序,从事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运营经费全部来自于财政拨款,属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具体包括不同层级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以及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范围的有关机关和单位。
(2)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授权和委托,从事公共服务,为公众提供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其运营经费全部或部分来自财政拨款,或者依靠服务收费。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实际掌握着部分国家资源并通过授权拥有相应的权力。在我国,这类部门主要包括公立医院、公立学校、文化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
(3)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更广泛的公共部门,其主要目标是支持或处理公众或团体关注的社会性事务。这些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如慈善、教育、艺术、学术、环保等,主要包括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
二、我国公共部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我国企业法人为8,208,273家,占比75.61%;公共部门2,211,311家,占比20.37%,其他组织机构436,984家,占比4.02%。其中公共部门主要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在事业单位中,教育、卫生系统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类事业单位的运营、财务、监督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部门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地位作用特殊、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我国公共部门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监督制度缺位
研究发现,财政、审计机关依法监督公共部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财政、审计机关对公共部门监督主要定位于预算执行情况、“三公”经费使用、专项资金、决算情况等,重在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合规性和真实性,而几乎未涉及公共部门财务报告领域,也难以对公共部门的“家底”情况、运行成本、资金绩效等发表意见。这一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尤其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导致财政、审计机关的监督难以向纵深推进;同时,即便在未来一段时间建立起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由审计机关来实施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也存在诸多风险挑战。
(二)公共部门预算财务管理亟需加强
根据审计署2015年6月公布的审计结果,我国公共部门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方面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部门违规问题不容忽视,如水利部、工程院、民委、司法部、社科院、住建部等部门问题金额比例都超过20%。因此,依法规范公共部门预算、财务管理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公共部门内部控制仍较薄弱
从近年来公开披露的监督检查报告看,公共部门还存在预算编制粗放、违规改变资金用途、拆借挪用财政资金、利用虚假票据入账、私设“小金库”、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项目管理与招投标管理松弛、会计基础工作欠扎实等问题,其中许多问题与内部监督乏力、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密切相关。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为不法分子侵吞国家资产提供了便利,近年来,一批医院院长、高校校长的违法犯罪案例教训深刻。
(四)公共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2014年修正发布的《预算法》为地方政府举债“开前门、堵后门”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但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偏重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信用评级,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债券发行相关财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举债融资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信力。
(五)公共部门透明度有待提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以预决算报告公开为核心的财政财务公开取得重大突破,但仍存在对信息公开认识不到位、信息公开范围与程度待优化、信息公开监管问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近年来,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对红十字会的质疑,以及一些慈善机构、基金会深陷信用漩涡,为公共部门加快提升透明度提供了镜鉴。公共部门信息的透明度是公共部门取信于民的重要基石,也是公共部门践行权为民所用的衡量标尺。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入推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公共部门信息公开的日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公共部门的透明度和认可度。
第二节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概述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专业保障力量,目前在非公共部门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已十分普遍,而在公共部门领域,受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对于如何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不同国家或地区体现出各具特色的制度安排。
一、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定位与目标
自19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公共管理、公共治理运动的兴起,各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一)世界范围内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定义和目标
《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与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第十一条规定,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审计师的总体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审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审计意见,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美国会计学会指出,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指为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对与这种结论有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审计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上述规定和论述为注册会计师在公共领域开展审计业务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世界范围内开展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情况
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视角来看,公共部门审计相对于私人部门审计,主要区别在于审计对象的业务特点和报告编制基础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审计程序等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已在公共部门实施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部门,不同国家或地区也有差异性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针对不同层级的政府、高校和医疗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等,根据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相应开展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大体而言:一是在政府机构方面,不同层级的政府有不同的制度安排。比如英国,中央政府的审计由国家审计机关(NAO)执行,地方政府或机构审计将全部由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二是在医院和高校等机构,多数国家主要采用了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模式。三是在非营利组织方面,主要由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再如美国,在地方和州政府层面,日益由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更多审计业务;在联邦政府层面,主要由政府审计机关(GAO)执行审计业务,但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参与、配合部分审计业务。值得注意的是,负责执行美国政府审计的官员通常也是美国注册会计师。
二、我国开展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定位和目标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定义与目标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审计目的及其实现途径进行了概括。第十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这一目的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得以实现。就大多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执行审计工作,能够形成这样的意见。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于广泛的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这一公众对象。它的主要服务方式是基于对编制主体的财务报表与其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之间进行对比,并就结果是否公允发表审计意见来实现的。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增量信息,为报表使用者决策服务。
(二)我国开展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定位
我国各类公共部门对内或对外提供的信息种类和内容繁多,既包括反映公共部门履行受托责任,涵盖公共部门管理、占有、使用受托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公共资金及其变动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包括反映公共部门运营的非财务信息。
一般认为,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信息含量最为丰富,也最为系统化,它是依据某一财务报告框架对某一实体的历史财务信息的结构性表述,相关附注信息还包括了大量的非财务信息,体现了某一时点该实体的经济资源或某一时期经济资源或义务的变化,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该实体的经济事项或活动及其相关后果。综合考虑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特点和公共部门的信息特征及改革发展要求,对我国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定位,应当主要集中于对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的审计,即根据不同的监管要求和公众需求,执行通用目的或特殊目的财务报告审计。在执行公共部门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审计业务中,审计目标是通过对公共部门的财务信息是否按照适用的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进行公允列报发表审计意见,从而提高预期使用者对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的信赖程度。在执行公共部门特殊目的的财务报告审计业务中,可以根据政府经济活动的特定事项开展审计,发表意见。比如,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等相关要求,围绕地方政府资产状况、收入规模和偿债能力及其披露情况展开审计。
除上述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外,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注册会计师承担其他专项审计、以及按照市场规则和公共部门自身需求承担专项审计以外的鉴证或咨询业务等。
综上所述,本报告认为,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依法独立对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含地方政府发债相关财务报告)实施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制度安排;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部门委托,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预算绩效、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下同)经济责任和其他特定事项进行审计,并按政府采购协议或其他委托协议提供专业服务的制度安排。并且,对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的审计应当确立为法定审计业务,从而构建起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公共部门审计监督体系。
三、我国开展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可行性分析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审计鉴证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受到空前关注,已成为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的重要议题。具体到我国而言,自改革开放后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得以恢复重建以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促进开放招商引资、深化金融改革和国企改革、发展资本市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已经为全国350万家以上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专业服务,为约2800家上市公司提供审计鉴证服务。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2001-2012年间累计调整利润总额5070亿元、应交税费1158亿元、资产总额30996亿元,为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维护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当而且能够在公共部门审计工作中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
(一)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推行公共部门审计的重要基石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生存发展和保持活力的灵魂,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既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更表现为实质上的独立。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造假行为被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揭示出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得到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对于公共部门审计工作,我国目前主要采用政府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的方式,其中政府审计主要侧重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审计,面对即将来临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特别是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关财务报告的审计,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可能承受较多疑虑,而单位内部审计则不可避免地面临独立性更加缺失的问题。国际上,许多国家逐步建立注册会计师参与公共部门审计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就是弥补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某些缺陷,特别是独立性方面的缺陷。因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推行公共部门审计的基石,可以进一步满足公共治理环境下的多元化治理需求。
(二)注册会计师国际趋同的执业标准是推行公共部门审计的专业支撑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国际公认的专业职业,执业标准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判断、发表审计意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体现审计质量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06年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实现与国际规则趋同以来,相关制度、准则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2015年,我国财政部发布《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等制度文件,并将全面建设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我国会计行业的专业化、国际化迈上了新台阶,也为构建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注册会计师丰富的执业经验是推行公共部门审计的显著优势
注册会计师已在资本市场及其他商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执业经验,对于权责发生制的计量方式有着深刻理解和掌握;对于会计核算、报表编制、披露体系有着系统的应用;对于基于控制视角下的合并处理有着熟练的运用;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也有着丰富经验。在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已经拥有了先进的软件系统和科学的工作底稿模版,这些都可以借鉴应用于对公共部门审计工作中。
由于财政、审计等政府监督和公共部门内部审计资源和力量不足,加之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逐步加大,注册会计师近年来以受托服务方式大量参与公共部门审计业务。这些业务实践使注册会计师逐步熟悉和掌握了公共部门法律法规、业务特征和运行状态,为下一步独立开展公共部门审计业务奠定了基础。
(四)注册会计师庞大的人才队伍是推行公共部门审计的强大保障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300多家(含分所),执业注册会计师10万余人,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30岁到50岁的中青年注册会计师和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主体地位。同时,行业人才培养战略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持续提升,特别是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专门开办了特色领军班,为实施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储备了一大批职业道德良好、业务技能精湛的专业英才。
(五)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严格监管和有效追责是推行公共部门审计的切实保证
综观全球,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直接关系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在世界主要国家均受到严格监管,在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同时持续健全完善以《注册会计师法》为统驭的法规制度体系,大力发展以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为特征的合伙制组织形式,并将注册会计师注册、执业全过程纳入监管范畴之中,促进注册会计师不断强化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民事赔偿意识,注册会计师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稳步提升,为推行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节我国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对改进和完善国家经济监督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接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强调,要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优、能打硬仗的“审计铁军”,同时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审计,增强审计的公信力”。注册会计师审计连同政府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构成审计监督体系的“三驾马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审计,增强审计的公信力”,既是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也为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指明了方向、赋予了重托。
一、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这是我党全面总结古今中外历史经验、深刻把握国家治理与执政规律、着眼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只有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才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我国现代化事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建立与实施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共部门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对下预算编制与安排作出必要调整,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促进公共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和提高政府决策能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推动政府会计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制定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明确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对于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改革方案》提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应当对审计的主体、对象、内容、权限、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政府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应当对政府财务报告公开的主体、对象、内容、形式、程序、时间要求、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2015年10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签署财政部令第78号,公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建立与实施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仅是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可以促进政府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推动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确保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利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切实保障政府会计改革顺利实施。
三、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规模增长较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显现。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2013年第32号公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亿元,三类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接近18万亿元。与2010年底的审计结果相比,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增加3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键是规范政府的举债融资行为。新修订的《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在严格的条件下自行发行债券。作为发债主体,地方政府应根据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地方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全面完整规范地披露地方政府债务信息。
建立与实施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利于准确反映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充分揭示地方政府的直接和间接债务信息,有效满足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对发债主体的信息需求,为政府债务管理提供更加准确、全面、完整的基础信息,约束政府举债行为,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四、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提升公共部门透明度和公信力的必然选择
政府信息公开是满足各相关利益主体对政府财务状况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政府透明度的重要举措。
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以此为契机,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信息公开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政议政意识也不断增强。自2008年以来,财政部也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
但也应当看到,在我国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还存在财务管理薄弱、财政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公共部门的公信力受损,这些问题又往往和上学难、看病难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建立与实施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共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第三方鉴证,并建立常态化的财务信息公开机制,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满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社会公众等全面、准确、及时了解公共部门财务信息的需求,也有利于建立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效果,进一步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
五、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完善公共部门审计监督体系的内在要求
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审计监督体系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审计机关是主要的审计力量,内部审计尚未全面有效开展。政府审计以其行政权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行使审计监督权力。但审计署主要是事后监督,理论上的覆盖面很宽,实际执行中由于审计力量有限导致覆盖面较窄。据悉,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人员约9万人,但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单位多达300万个,这样的矛盾、压力只能通过制度创新发挥合力加以解决。同时,政府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审计为主,难以对公共部门整体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发表意见。
另外,从内部审计监督来看,不少公共部门尚未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或内审岗位,已经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也普遍存在内审人员独立性受限、内审制度不规范、内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职能需要等问题,内部审计监督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建立与实施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共部门监督体系,促进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分工合作、形成合力,而且有利于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优势和激发市场活力,符合政府监管职能在一定范围内让渡于社会组织的改革方向。此外,还有利于缓解政府审计机关的压力,促进其将有限资源配置到国家治理中更宏观、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机关的作用。
(财政部会计司联合研究组)
延伸阅读:
公共信息会计 篇3
关键词:公共财政;事业会计;会计模式;改革
一、事业单位的定位
按照公共财政的理论,我国的事业单位是能够提供各种公共性程度完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的统称。而事业单位改革,就是指要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把这些事业单位归位到与之公共性相对应的经济组织类型当中去。在我国加入WTO后,为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经验,我国现在把整个社会经济组织分为五大类:政府机构、政府公立机构、非营利组织、企业和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就是让我国从目前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转化为当前国际通行的社会经济组织的过程。
二、我国事业会计问题的公共财政视角分析
1.公共财政的性质决定事业会计类型
公共财政是当前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财政,当前这种政府财政所涉及的资源产权结构是包含了多方面的。现在的事业会计已经转变为了管理会计,而不再是以前的簿记型会计。事业会计将预算会计取而代之是从会计技术、会计制度内容、会计方法、会计类型等各方面的更替。
2.提高财政信息的透明度
公共财政的法治性与公共性需要通过将财政信息更加透明化来实现,而透明化的财政信息只能通过编制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来实现。目前,我国事业会计对外界提供大多只有财政预算和财政决算报告。由于事业会计目标的缺失、现金制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不完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实现的具体制度安排的缺乏等问题,现行的事业会计无法提供有效的政府财务报告,从而不利于公共财政信息透明化。
3.新绩效预算对核算基础的需求
新绩效预算需要通过建立更加先进的事业会计制度,从而在此基础上改变了原先对预算收支的控制,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更为广泛的运用到公共活动多个领域,同时应计制相应地得到全面应用。但是目前我国事业会计只少部分业务采用了应计制,现金制依然是现在我国事业会计中的主要的会计核算基础,这极大地减缓了我国绩效预算的改革前进的步伐。
4.公共财政的法治性对事业会计法律制度的要求。
公共财政必须通过拥有完善的财政法律以及相关规范才能实现法治财政,这不仅是财政活动的依据,更是事业会计监督与核算的标准。此外,为了保证事业会计更加规范以及进一步确保法治财政,我国事业会计制度本身的相关法律规范也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事业会计制度问题的对策
1、事业单位实行权责发生制
根据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收支性和经营性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建立全面的成本核算过程,不仅可以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统一还能节约资金提高运行效率,同时避免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会计年度内收入支出项目不能配比的问题。
2、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
当企业单位会计核素基础为权责发生制时,我们可以通过编制企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来评估企业的当前资金风险,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但是现在收付实现制是大多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则不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若事业单位将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这样我们就必须来编制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真实的现金流量。这样做也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3、对收入和支出会计处理的改进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向市场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开始慢慢深化,经济活动也慢慢与企业一致,开始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将权责发生制确定为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的核算基础,这样做才能从纵向和横向2个方面对事业单位收支的会计处理对不同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做出比较,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客观地评价事业单位的经营绩效,真实地反应事业单位的收入与支出。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性物品及服务或者为社会提供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组织。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它不仅要处理好资金供给和工作需要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所以90年代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我们对根据制度其中的缺陷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准则制度来适应发展的需求。21世纪初实施的《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与企业的会计制度改革相比之下,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就相对落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市场行为不断增加,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及相应的会计处理的未来发展道路上肯定也会不断有新的情况,新问题,所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也是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宋丹.遵循公共财政原则: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J].现代财经,2006,(4):8-11.
[2]杨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财会审计,2011,(11):30-31.
[3]金明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9.
[4]曹乃恩,路军伟.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与建议[J].财会月刊,2011,(2):13-14.
[5]王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
[6]郑选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7
[7]杜振宇.现行财务报销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7,(2):70-71.
[8]张家旺.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2):34-35.
[9]江莹.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7,(1):66-69.
[10]张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年
[11]程忆军.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7,(1):64-66.
[12]宋霞.公共财政条件下的事业单位改革[J].政策研究,2003,(10):21-22.
[13]王文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策略探讨[J].会计论坛,2011,(2):39-40
[14]何积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J].四川会计,1995年
公共信息会计 篇4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会计,信息公开,信息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 “危机”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甚至有人断定, 对人类历史而言, 危机是常态, 没有危机才是例外。古希腊的一位先哲说过:“人类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就把现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 会突然发生诸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这就是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发生的前中后, 都需要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各种力量, 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去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信用与公共服务品质, 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利益。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在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 必然会牵涉到更多人、财、物资源的划拨、调配、使用以及相关成本费用的发生等, 无疑就要求政府会计必须对其中的人财物情况和成本费用情况等加强核算和监督, 力求反映真实、探明真相, 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众传达其中的有关信息;以维护社会稳定, 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和盲目行动, 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中的损失、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换句话说,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对其所投入的大量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和结果信息进行及时、全面、客观地反映和公开, 其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政府会计;政府会计应以政府财务报告为其所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向公众公开反映公共危机的具体信息作为其重要职能和责任。因此, 探寻和研究政府会计所提供的此类信息所具有的丰厚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及时解决当前政府会计信息模糊影响公众视听和政府形象的问题, 实现政府会计信息效应和政府管理善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本文的探究, 旨在说明在公共危机成常态的情况下, 政府会计必须通过转型或改进来完善其信息来源、丰富其信息内涵, 并通过信息的公开化来提升政府公信力、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以此又好又快地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会计国际趋同、提高政府会计信息价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公共危机与政府会计信息
(一) 公共危机丰富了政府会计信息的内涵。
政府会计信息的内涵各国规定不同, 如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 政府会计需要提供如下四类会计信息: (1) 实际财务结果与法定预算相比较的信息; (2) 帮助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成果的信息; (3) 帮助评价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信息; (4) 帮助确定政府遵守法规的信息。在我国, 虽然1997年出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1998年发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都对其会计信息做了一些规定, 但基本上仍是围绕财政预算资金的来源去向提供信息, 没有充分反映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方面的信息, 更对公共危机情况下政府所调动与集聚的民间资金使用情况缺乏充分揭示和披露;而在信息的需求上则又主要强调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内部对信息的需求,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乃至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 信息单一和单向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对客观存在的公共危机进行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善后等, 既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直接进行的大量财政投入, 又有政府引导下的非营利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个人的款物捐献和赠与。这些投入、捐献和赠与的款物的流向与结果, 都需要政府利用政府会计的信息系统加以及时核算、全面反映和公开报告。从此意义上说, 公共危机必然拓宽了政府会计的来源、丰富了政府会计的内涵。
(二) 公共危机需要政府会计信息公开, 并体现出较高的价值。
应对公共危机, 政府应该是第一主体, 也是最重要的主体;其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 是否与主流媒体和社会公众有效配合对其间的信息加以公开、透明、准确发布, 将对公共危机问题的积极解决、对政府职责和能力的考验、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提升等产生重要影响。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开准确信息, 不仅有利于做出相关的行动决策, 而且可以抑制各种流言, 防止更大范围的社会恐慌、由此扩大危机。事实证明, 信息越公开, 社会的自主能力和承受能力就会越高, 社会就会越稳定。我国在预防和治理公共危机方面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文件, 也对信息公开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 通过建立危机救助款物信息披露制度, 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危机救助款物管理使用的全过程, 主动公开危机救助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等措施, 对财政和社会捐赠款物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及效果进行全面系统核算和全过程审计监督, 促进危机救助款物管理制度健全、危机救助款物运行效率提高、危机救助款物管理使用违规违纪查办等信息的公开化、及时化、准确化。
同时, 政府会计所公开的信息, 应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种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静态上看。
政府会计信息应具有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下的基础价值, 是客观的、内在的和相对稳定的价值。这方面的研究和规定较多, 如GASB在1987年5月发布的Concepts Statement No﹒lof GASB: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中提出了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受美国在政府会计领域研究的影响, 澳大利亚也在AAS中专门针对政府财务会计提出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等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加拿大则在其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中提出了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及时性、一致性等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2、从动态上看。
政府会计信息应具有相应的自然价值、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些价值是在达成信息质量价值时所应当或必需的价值, 是较主观和成变化的表象价值;目前, 对此研究却太少, 这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一句话, 政府会计所公开的这两种信息价值只有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最终满足政府会计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 又对决策有用的目标。因为政府财务信息是从价值的角度对政府业务活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反映, 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包括政府财务会计手段核算和反映的财务结果信息、反映政府财务计划的政府预算信息等。
二、政府会计信息的价值
政府会计所提供信息的价值主要在于明确其信息有何用、如何用、有多大用。政府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能反映出政府全部财务活动和受托责任, 此即为政府会计信息的自然效用, 也可叫做自然价值。政府作为承担着财务受托责任的会计主体, 客观上存在向特定的使用者充分披露与政府财务活动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义务, 而信息使用者如何去使用这些信息, 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信息价值, 这里称之为政府会计信息的个别价值。如果政府会计信息不仅对少数人、个别组织部门有用, 而且对最大多数公众、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效果, 那么就可谓之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一) 自然价值。
政府会计信息的自然价值是指由已经或即将发生或完成的客观事物或事项与政府会计实践的主观作用或作为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并凝结于会计信息之中的内在规定性。
1、前馈信息价值。
是指被纳入政府会计视野或范畴的、原始存在的客观事物或事项的信息价值, 如政府年初预算草案所设定项目和资金的信息价值、公共财政对公共危机预留资金的信息价值、公共危机预警预案的预测信息价值, 等等。这种价值虽然还没有严格按公认会计原则和既定会计程序来规范表达和表现, 但却有很大可能是政府在以后的公共管理中真正发生的最直接、最初始信息依据。因为职能应该是一种先于人们认识的客观存在, 会计的首要职能就是收集和传递对理解企业活动关键的信息, 会计的显著目的在于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某种有意义的信息;政府会计也不例外。
2、记录信息价值。
确认为政府会计核算对象和内容的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事物或事项, 经计量并记录而形成的信息价值, 即为政府会计的记录信息价值, 如公共危机处理和善后的各种资源投入经过确认、核算、反映等形成的信息所体现出的公共危机管理情况, 就是一种重要的价值显现或凸显。政府会计信息的记录价值即一般意义上的记账行为所表现出的信息的价值, 这种价值实际体现在计量记录的功能和重要性上, 即增强信息的验证性作用和预测性、反馈性功效。美国会计学会在其《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会计就是要计量和传递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中的数量方面, 虽然定性信息是重要的, 但会计职能强调通过数量表示有意义的定量信息来增进有用性”;美国APB在1970年提出“会计的功能在于通过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 (主要具有财务性质) , 以便作出经济决策”;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治甚至认为,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 因为会计的“语言”就是量化的信息;会计计量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动力。对公共危机发生前后所投入的各种人、财、物通过记账 (广义) 而形成的信息, 其价值体现就在于给广大信息使用者尤其是社会公众能正确认知危机严重性、危机中自己责任的重大性和贡献的重要性、政府在危机中的作为有效性和公信力等。
3、反馈信息价值。
是对政府会计报表所反映出的会计信息加以再利用, 如审阅、分析、评价时, 需要对有关会计信息进行改造或修正而得到的新信息价值。正如阎达五、于玉林教授主编的《会计学》中指出的那样:“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 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整和指导, 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究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后所产生的对政府及其危机管理的再关注、再支持、再援助、再监督等, 就是政府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之一。
由此而论, 政府会计的自然价值实际上就体现为政府会计在按规范的程序与方法运行时所显示出的一定时期政府会计主体乃至社会经济的历史轨迹和文明进步。W.A.Paton就明确把反映价值列为会计的功能, 并指出“会计的作用 (功能) 是记录价值、分类价值, 并按照所有者及其代理人可以明智地利用他们处置的资本的要求来组织现行数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委员会在《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未来》 (1994年) 中指出: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 要“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完整的有效会计信息”那样;政府会计信息应以其强大的功能价值作用于政府会计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 个别价值。
会计信息的个别价值体现为不同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受益或受损的结果,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能够给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并带来一定的利益;能有效推动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配置;相反, 质量低劣或无保障甚至虚假、错误的会计信息, 将不能正确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科学判断或决策、会导致社会经济资源无效、不公的配置。如同物质产品的价值基础在于其所蕴涵的功能、功能发挥作用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一样, 会计信息价值的本源在于其提供信息的内涵功能, 即信息的内容;所以, 衡量会计信息价值, 应该从其所含有的内容及其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上来评价。同样, 政府会计信息的个别价值也取决于信息内涵大小、质量高低、公开程度、渠道宽窄等, 当然还要受到信息使用者实际情况 (如知识、能力等) 的影响。
(三) 社会价值。
正如“会计所关注的是具有社会后果和影响会计关系的交易和其他经济事项, 会计所创造的知识对在复杂社会中从事活动的人们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一样, 政府会计信息的社会价值是可指政府会计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价值或被社会所接受的价值, 是政府会计作用过程或结果通过社会交换或使用而表现出的价值规定性或社会认可度。它主要表现为对客观存在的政府会计客体“当而已矣”, 对政府会计这个事物的“探索未知、设计未来”, 对政府会计演变发展诸多领域进行条理性和综合性理性认识的创新作用, 对政府会计信息所产生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计价以及消费者和公众保护的各项利益或收益等。比如, 政府会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呼应与适应, 政府会计发展能动地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及时反应, 政府会计发展在政府会计有机体受到其内环境和外环境刺激时, 及时产生的相应会计活动, 政府会计发展对经济发展实质加以表现时在有关各方进行披露报告的信息公开与交流等。我国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和改进的研究与实施就充分体现了政府会计信息的社会价值。
三、政府会计信息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 统一政府会计准则, 实现政府会计信息自然价值。
关于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 比如美国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主要由两个概念公告和43个具体准则构成, 其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则由概念框架、具体准则 (主要针对具体经济事项) 及其解释、技术公报、实务公报、补充指南和其他文献六个层次构成;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 (IPSAP) 提出的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基本框架就涉及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的目标, 会计核算基础, 公共部门财务报告主体, 会计要素的分类、定义、确认、计量, 财务报表的列报等基本问题;李定清 (2002) 指出,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理论结构应以政府会计目标、假设、信息质量特征、要素、确认基础、准则制定模式为主要内容;黄绍军 (2009) 认为,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构应考虑目标定位、制定导向、信息披露原则、构建机制与结构选择等。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财务会计准则运作的基本经验, 研究制定适合我国政府会计领域统一的、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就需围绕政府会计主体与目标、会计核算基础与要素、会计基本假设与政策等做出原则性规定, 以此规范政府会计信息从收集、生产、报告都能体现政府会计的职能发挥, 达成政府会计的目标愿望、实现其自然价值。尤其是对公共危机, 政府举全国之力进行危机预防、处理和善后等管理时, 因其涉及很多公共资金和民间资金的使用、公共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参与, 就更需以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明确哪些业务活动、哪些组织的业务活动、哪些时间段的活动该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范畴并按规范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收集资料、形成信息和报告情况, 促使政府会计信息从过程到结果都能保持较高的前馈价值、计量记录价值和反馈价值等自然价值。
(二) 理性信息使用者, 实现政府会计信息个别价值。
作为政府信息系统构件的政府会计子系统, 仍然是一个信息系统, 仍然具有信息是认识事物的媒介和科学决策的依据两个主要功能;可以说, 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是贯穿于政府会计活动的全过程的。因此, 理性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 既要针对信息生产过程中与信息产生相关的信息收集者、加工者、整理者、提供者, 又要针对最终信息被使用的信息需求者或消费者 (包括利用信息判断、分析、决策甚至只做消息了解的个人和组织) ;既要通过正确的导向和信息交流平台迫使或促使信息使用者保持使用信息的理性, 以使信息使用最大可能地保持合法、合理、合情的共融性, 又要信息使用者自身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理性使用信息, 以避免信息的滥用、误用;既要从信息表面直接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比较、判断、分析和决策, 又要深入表面信息的内在看清实质和了然真相, 力争比较得当、判断准确、分析全面、决策科学, 更要在对信息比较、判断、分析、决策时所发现的不当或错误能及时纠偏斧正, 以此理性而为来降低损失至最低;从而最终实现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的个别价值。这方面对公共危机下的信息使用者尤为重要, 他们只有保持较高较好的理性, 才能按客观活动为据收集数据资料、以统一准则为导生产信息、以受托责任为要报告信息、以公共利益为准反馈信息, 从而最终履行好自身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相信并配合政府、不制造传播谣言、保持积极健康心态、全力以赴支援支持危机处理、勇于善于自救和互救、有效监督政府和组织行为的公共职责。
(三) 推进信息公开化, 实现政府会计信息社会价值。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根本, 也是政府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关键;在公共危机中, 政府信息公开是否及时、真实、全面关系到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效率, 甚至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问题 (冯兆辉, 2005) 。而在危机中的政府信息也应包括政府会计信息, 其公开的重要方式或渠道就是沟通, 正如陈楠 (2008) 所说, 危机管理的核心是沟通, 需要各级政府在危机时期及时、准确、充分地向公众发布信息, 保障公众在危机时刻的知情权;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 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我国学者陈力丹认为:“危机管理的核心就是危机信息的公开化问题”。因此, 推进公共危机发生前、中、后各时期的政府会计信息公开化, 既是消除政府对公共危机信息垄断的必要手段, 也是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危机处理能力显示的主要途径, 更是让社会公众认识政府、融入行政、参与管理、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社会公众通过政府公开的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政府信息或政务信息, 将极大地改变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与服务方式, 促成民主、责任与法制政府的积极建立和有效建设, 加快实现政府会计向理财型、民生型、服务型的及时转变。而这些有益结果或成果, 都应归因于政府会计信息的公开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房桂芝, 董礼刚.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理论学刊, 2004.7.
[2]张霞.中美政府会计比较及其启示[J].财会通讯, 2003.8.
[3]陈劲松, 陶宝山, 雷新途.论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J].财务与金融, 2009.1.
[4]幺冬梅, 邵铁柱.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6.8.
[5]吴水澎.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6]葛家澍, 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王文莲.会计信息价值的计量——无形资产研究中待研究的课题[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6.10.
[8]方光荣.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报告 (三) ——政府会计准则模式[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7.6.
[9]李红霞.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回顾、基本框架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 2005.4.
公共卫生信息化 篇5
公共卫生信息化指的是医院信息化以外的其他卫生信息化领域的建设,包括卫生行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血液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垂直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如办公自动化、网上行政审批、疫情上报和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管理系统等。国家和政府从2003年下半年非典疫情以后开始启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包括突发疫情监测系统、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系统、突发公共卫生指挥调度系统四大系统,计划三年完成。卫生部出台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构建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等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触角将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并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此项举措显示出今后几年,中央和地方将加强对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的资金和其他投入,由此也将带动整个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市场需求,刺激IT厂商对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投入。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还指出,我国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存在如下五大问题:疫情报告、疾病监测时效性差 ;卫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小;医疗救治信息及指挥不灵;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缺乏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差等。
除了2003年开始进行的突发疫情监测系统,从2004年起,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系统、突发公共卫生指挥调度系统也已经开始分阶段逐步进行实施。
公共信息会计 篇6
(一) 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 一般认为会计信息供给者主要是会计人员, 而实际会计信息供给的真正主体是企业的管理者。这是因为会计人员是企业管理的参谋, 具有间接管理职能, 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基于会计信息反映的相关指标, 会计信息也成为委托方测评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尺度和标准, 完整的会计信息能有效体现出管理者的经营绩效和受托责任。 这些特点决定了管理者比普通会计人员更关注会计信息所披露的内容, 进而会主动参与乃至干涉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供给。 同时, 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 审计委托书中要求公司的管理阶层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负首要责任。基于此, 企业管理者会在不同程度上干预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正如蒋尧明、罗新华 (2003) 认为的那样: 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供给过程是外部利益相关者———使用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当局的多次博弈, 实现利益均衡的过程。 因而将会计信息提供的主体定位于管理阶层比定位于会计人员更合理。
(二) 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会计信息的需求作为会计信息供给的一种制衡力量, 要想在会计信息供给过程中发挥作用, 必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强有力的需求团体, 我们一般基于以下标准来确认市场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1) 使用者对信息诉求动力的大小。 作为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必须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极为关注, 对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具有强烈诉求。 (2) 使用者的专业素养。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它在供给过程中将依附于相关载体, 如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财务报告等, 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 拥有适当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3) 使用者群体合力的大小。 会计信息需求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能自觉地走到一起, 能采取一致的行动, 并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表达出观点, 成为一股足以与信息供给者抗衡的力量, 会计信息的供需均衡意指会计信息供需各方的力量要均衡, 会计信息需求各方相互磨合形成合力时, 需求方对信息质量的形成才会发挥巨大的反作用。基于以上分析, 当前主流观点把以下人员与机构视为会计信息需求的主体投资者:了解和分析投资到这家企业的风险程度, 预期股利收益, 以及比投资到其他企业是否更合算或更加有利;政府部门:为了制定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相关政策, 掌握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金融机构:需要及时地获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借以分析贷款本金利息能否如期如数的收回, 及决定是否继续贷款及贷款规模等;业务往来的债权人: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 从中了解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制定重大的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 进行财务预测和预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公众:借助企业的会计信息了解预测企业的发展和盈利情况。
二、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它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二者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 会计信息供给是会计信息需求的基础和前提。 会计信息界定了契约关系, 为各种契约的订立和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 这些数据集合是会计信息需求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目前国内外通行的“供给决定型”会计报告模式, 则是以信息提供者为主体, 会计信息披露范围和内容基本上由供给方主导, 随着会计信息一体化的发展, 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正在倒推着会计信息供给方的方式的更新、内容的充实。 而会计信息的供给, 实际上是需求者与供给者多次博弈的结果, 以达到利益均衡。 两者的互动最终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 会计信息需求制约会计信息供给。 会计信息供给的目标就是要满足相关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信息需求支撑着会计信息的供给, 需求的减少也会最终导致供给的萎缩。理论状态下的会计信息均衡供给是会计信息供给者与需求者达成共识, 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 会计信息需求者需求的意愿度、 专业程度与群体合力等因素直接影响会计信息本身的质量与数量, 这些因素最终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供给。 而且, 会计信息的不同供需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也会对会计信息的供需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 会计信息供给与会计信息需求的作用和反作用。“供给决定型”会计报告模式决定了会计信息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需求。 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专业素质的提高, 对会计信息供给质量也产生更高的诉求。会计信息供需水平的高低衡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 影响着资本市场化的进程。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供给也会有力规范会计信息的需求。 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供给者的相关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三、会计信息需求主体调研与分析
均衡、 有效的会计信息供给可以让公司利益相关者充分了解公司的资产运营情况、 公司盈利状况及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主要方面, 帮助公司利益相关者识别和发掘公司的真实价值。因此, 及时了解会计信息供给现状及约束因素对于探索会计信息均衡供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会计信息需求调研设计。 我们从经济学视角出发,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支撑, 对会计信息这一公共物品进行理论性分析, 通过详细地查阅、分析、提炼文献资料, 以调查、走访为始, 解决实际问题为终, 在中间研究过程中, 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参观访问法等研究方法, 对会计信息需求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相关指标设计出调查问卷, 一方面通过证券公司向其客户发放, 另一方面通过偶遇样本发放, 随机选择容易接触的个体作为调查对象。 为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在问卷设计中涵盖了基本公共信息、 会计披露内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年报信息依赖度、会计报表使用情况、财务指标、公司治理指标等。
(二) 会计信息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多选) 。
1.个人投资者对年报信息披露内容的偏好。 78%的投资者自己分析决定, 不需要公司年报等会计信息;18%的投资者听从股票分析师和专业投资顾问的推荐;41%的投资者认为年报对投资决策比较重要;18%的投资者关注年报信息披露中关于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21%的投资者对主营业务情况、资产、利润和现金流量构成情况最感兴趣;14%的投资者对客户和供应商的情况感兴趣;10%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内容感兴趣;13%的投资者关注风险预测方面的自愿披露对自己决策的影响;8%的投资者认为市场和同业竞争分析以及公司发展战略对自己形成有效决策有帮助。
2.机构投资者对年报信息披露内容的偏好。 投资机构者是指基金公司、券商、投资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 72%的投资者认为公司年报对投资决策有影响;65%的投资者认为应该提供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风险提示及风险对策;32%的投资者认为公司未来经营计划和发展战略很重要;85%的投资者偏重对企业主营业务情况, 资产、利润和现金流量构成信息需求;68%的投资者认为企业年报需要进一步细化风险提示及风险对策;70%的投资者认为企业年报需要进一步细化公司经营优势及竞争力情况。
(三) 会计信息需求层次与结构。 基于调研结果, 我们分析可以得出会计信息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与结构特征, 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遵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逻辑, 就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而言, 我们可以将其分列于需求金字塔中的各层级中:底层是基础会计信息;其次是财务结构会计信息;再次是财务能力会计信息和财务空间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需求层次与信息使用者的属性和投资规模密切相关, 以此来判断产品的供给方式不仅在理论上可行, 在实践上也具有现实性。
四、会计信息供给主体调查与分析
我们以随机抽样的方式, 抽取了 (苏州东吴证券提供2010-2011 年30 家公司的年度报告, 并结合上述调研资料, 借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供给会计信息的满意度的调研数据, 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未来信息供给、历史信息供给、财务信息供给、非财务信息供给、定期报告供给、临时报告供给。
一般企业对历史信息、财务信息披露比较充分;而对未来信息、非财务信息的供给和披露并不充分。 32%的公司披露了公司未来面临的风险与发展机会, 54%的公司披露了未来经营规划, 6%的公司依照以往制定的企业经营计划对实际的经营业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 5%的企业对于非财务信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披露, 23%的企业对其经营环境信息进行了披露, 而对企业产品、业务信息供给不完整, 仅有3%的企业对竞争对手信息进行分析与披露。 2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财务报告供给信息载体与渠道不能满足需求86%的受访者希望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细化, 26%的人认为无法直接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会计信息, 45%的受访者认为获得的企业会计信息都是“二手的”且不全面的。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认为企业对历史信息、财务信息披露基本能够符合投资者的需求, 但其他方面的会计信息供给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理论上, 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会计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实际中, 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常常表现的是动态失衡, 会计信息的供给要么多了, 要么少了, 但更多情况下,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供给是不足的。 S
参考文献
[1] .孔笑微, 刘予.年报受众调查:投资者需要什么信息[J].董事会, 2009, (6) .
[2] .徐媛.浅议会计信息供求[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7) .
[3] .李玉海.对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理论的探讨[J].辽宁财专学报, 2000, (1) .
[4] .刘洪海, 辛歆.公共物品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均衡供给探讨[J].商业会计, 2011, (9) .
公共信息会计 篇7
一、会计信息透明度概述
会计信息透明是由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SEC) 前主席Levitt于1994年提出, 他认为“财务报表应提供越来越透明的信息, 提供中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是《证券法》与维护证券交易市场信用制度的最基本要求, 向投资者提供透明信息的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原则”。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1998年5月发布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及时的信息,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为了达到透明, 银行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数量以及质量的信息, 以便信息使用者恰当地评估机构的活动和风险分布。魏明海和刘峰等基于会计质量标准认为会计透明度应包括三层含义:第一, 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各种监管制度体系;第二, 对会计准则的高度遵循, 无论是公营部门还是私营部门、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能够严格遵循会计准则;第三, 对外提供高频率的准确信息, 能够使信息使用者清晰、便利地获取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
从国内外研究可知, 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关键是会计主体严格遵守会计准则, 及时对外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 使信息使用者恰当评价其活动和风险。政府债务信息高透明度意味着信息使用者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 即政府公开披露的信息, 应能够使其使用者比较容易判断政府的财务状况和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新公共管理对政府债务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要求
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是20世纪8O年代以来在西方掀起的一场以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技术、方法改造政府, 改善公共管理, 提高政府效率为内容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建立追求效率、视公众为客户、有事业心有预见性的政府。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包含透明度、负责性、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等五个方面, 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 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关系, 强调对政府受托责任的监督、预算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政府债务是政府受托责任的重要体现, 也是导致公共财政风险的重要因素, 新公共管理模式对政府债务会计信息透明度提出了新要求。
(一) 恰当界定政府债务会计报告主体, 披露及时信息
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技术、方法建立“企业化政府”, 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在公共管理指导下, 政府债务会计报告主体应是“企业化政府”, 其界定应选择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AFC) 1996年发布的第3号研究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中“以控制权和所有权作为界定标准”, 才能披露及时完整的债务会计信息。
(二) 恰当选择政府债务会计核算基础, 披露可靠信息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 最大限度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使用的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 无法合理预测政府财务风险, 无法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可靠信息。因此, 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求, 应选择恰当的政府债务会计核算基础, 恰当反映并报告社会公众要求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 向信息使用者披露可靠信息。
(三) 明确信息使用者, 披露相关信息
在新公共管理实践的推动下, 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都明显增强, 他们有权对政府债务有一个理性认识和实施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能, 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依此作出合理的经济或政治决策。因此, 新公共管理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公众对政府债务会计信息的需求, 让使用者获得相关信息, 这是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 政府债务会计信息除满足领导干部决策外, 还应向社会公众、债权人、资本市场、新闻媒体等信息使用者披露相关信息, 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监督需要。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债务会计信息透明度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债务举债主体分散, 会计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混淆, 信息难以及时披露
2013年12月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显示, 目前地方债务的举债主体分散, 主要包括各地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中地方政府部门的债务额只占债务总额的28.40%, 而37.44%是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 占政府债务的首位。以融资平台公司为主体进行举债, 是地方政府以自身所获得的当期及未来的财政收入为担保的, 融资所得的资金也主要用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 因此融资平台公司所有的会计负债实质上都归属于地方政府。公益事业单位等举债主体由于主要收入来源是地方政府的拨款, 它们自身负担的债务实际上最后还是归属于地方政府。但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是部门综合预算管理, 将部门全部收支活动都纳入到预算管理, 而融资平台、事业单位等政府或有负债信息游离于财政预算体系之外, 由于会计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关系混淆, 导致政府债务信息无法及时反映。
(二) 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无法满足信息可靠性的要求
现有的地方政府会计系统在对债务进行会计处理时采用收付实现制, 虽然在满足预算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收付实现制自身的局限性, 致使披露的政府债务会计信息:
(1) 无法满足政府债务会计信息及时性要求。收付实现制只反映本期借款和归还利息的情况, 不能对本期对外担保或对外承诺以及由于前期对外担保或对外承诺引起的偿债义务的改变等非现金债务进行及时反映,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不能得到满足。
(2) 不能提供完整的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确认和计量只能涵盖直接显性债务的一部分。直接显性债务作为政府具有法定清偿义务的负债, 符合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标准, 原则上应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但是应支未支的法定支出 (欠发工资、应付借款利息等) 、法定公务员养老金等直接显性债务, 由于当期尚未用现金支付, 没有发生现金流出, 因而没有被确认和计量或无法纳入报表核算范围内, 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无法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给信息使用者。更无法将隐性负债反映在政府会计系统中, 会计信息完整性要求不能得到满足。
(三) 政府债务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狭窄, 披露信息相关性较低
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基本上是政府内部人员, 主要是为了满足领导层决策。一是各级政府, 主要用于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 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 用于各预算单位的核算和管理。三是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 用于对政府收支的审核监督。这种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强调了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内部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乃至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这显然与新公共管理“要求视公众为客户”不相符。主要体现为:
(1) 重要信息没有及时披露。2013年12月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资料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 信托融资、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证券、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国债、外债等财政转贷、融资租赁集资、欠款等多种形式。其中, 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来源。银行等市场主体借款的前提是了解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现有的政府债务系统不能完整反映地方政府真实的负债水平, 不利于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工具, 它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向银行借款或在金融市场融资。由于融资平台公司是由地方政府或有关机构成立的企业, 审计报告公开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由于政府财政收支情况不公开透明, 银行难以掌握有关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的情况。
(2) 信息相关性差。由于现有的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政府内部相关人员的需要, 因此现有的政府会计科目没有对负债按期限长短进行分类设置, 现有的政府资产负债表也没有按负债的流动性分类列示, 不利于地方政府债务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清楚了解债务的期限长短, 致使所提供的债务信息相关性低, 无法揭示政府债务风险。
四、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政府债务信息披露透明度提升途径
综上分析, 可以发现从公共管理视角提升政府债务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关键就在于明确信息使用者、界定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报告主体、确定会计核算基础, 披露及时、相关、可靠的政府债务会计信息。
(一) 明确政府债务会计报告主体, 披露及时信息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单位或组织, 包括会计记账主体和会计报告主体。依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AFC) 1996年发布的第3号研究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中“以控制权和所有权作为界定标准”, 笔者认为政府债务会计报告主体应包括:基本政府、基本政府负有债务责任的组织及与基本政府债务关系的性质和重要性来说, 如果不将它们纳入报告主体, 将会导致债务会计信息误导和不完整的组织。报告主体需要向广大社会公众提披露及时、完整的政府债务情况, 投资者、商业银行及信用评级机构在进行投资决策和信用等级评价时可以将报告主体提供的债务报告作为一个衡量界定的标准。
(二) 将权责发生制纳入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提供可靠信息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信息能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理应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做依据, 可靠性有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完整性、及时性。现行我国地方政府的预算报告一直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既无法提供全面的负债信息, 也无法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等要求。将权责发生制纳入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一方面可使隐性债务显性化,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扩大政府债务核算范围, 对符合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 按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并在政府财务报表中反映, 可提供完整政府债务信息。
(三) 明确政府债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 提供相关信息
政府披露的债务会计信息要有用, 就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 影响相关性除了信息本身的性质外, 还取决于信息的重要性与及时性。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 我国政府会计应以“提供政府接受委托人委托范围内的科学全面地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需要, 以确定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让使用者根据信息能够评估政府各种状况以做出合理决策”为目标。因此:
(1) 明确政府债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地方债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大致可以分为各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债权人、资本市场等。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根据披露出来的地方债务信息可以对政府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价, 同时披露这方面的会计信息可对今后的预算及工作安排提供依据, 所以上下级政府单位需要的是一份及时、完整、有效的会计信息;审计部门对披露出来的地方债务会计信息要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 所以需要一份完整的债务报告;银行等市场主体需要依靠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决定是否借贷给政府, 或者是决定借贷的数量,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其他信息使用者希望得到及时、完整的信息, 对政府债务能有一个合理认识, 并预测其发展及风险, 依此实施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能。
(2) 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建立政府债务财务报告制度, 提供相关信息。政府债务财务报告可以考虑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按权责发生制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按收付实现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做法, 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建立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由政府债务财务报表和附注两部分组成的政府债务财务报告。首先, 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预算收支表等预算报表, 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财务状况表 (即资产负债表) 等财务报表;其次, 对于重要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债务信息, 需在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内容可以包括负债和或有负债种类、形成原因和负债金额;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及原因;最后, 除了披露政府债务预算和财务方面信息, 还应完善、丰富附注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 包括会计政策、其他承诺事项等信息, 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3) 建立政府债务财务报告公开平台, 提升信息的及时性。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建立完善的政府债务财务报告公开平台是使用者获得及时、相关、可靠信息的渠道。我国目前公布的权威数据是审计署公布的三次审计结果的《审计公告》, 和各省审计厅公布的各省债务信息。这种信息披露渠道和平台渠道单一, 不便于及时披露政府债务信息。因此应建立政府主动披露其债务财务报告的公开平台, 提升信息的及时性。
(四) 建立政府债务财务报告审计机制, 提升信息的可信度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 引入资本市场的第三方鉴证思维可合理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赖程度, 也是提升政府财务报告透明度的合理保证。因此, 我国政府债务报告可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 在政府财务报告公布中增加独立审计机构对政府债务会计信息的政府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1]魏明海、刘峰、施鲲翔:《论会计透明度》, 《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
[2]陈立齐、李建发:《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评述》, 《会计研究》2003年第9期。
[3]应益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府会计改革》,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3期。
[4]张道娅、聂礼礼:《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化与政府债务责任》, 《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第12期。
[5]王庆东、常丽:《新公共管理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思考》, 《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6]李建发、林可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监管与会计规范问题》, 《会计研究》2013年第8期。
公共会计人员机制设立初探 篇8
第一, 会计人员的现状。
一是会计人员的“身份”模糊不清。一方面, 会计人员要依法对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 坚持原则, 实事求是, 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从这一方面看, 会计人员具有“国家”身份;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一员, 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单位的利益是一致的, 工作立场往往是站在单位一边, 为本单位谋取最大的利益, 从这一方面看, 会计人员又具有“单位”的身份。因此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 使他们常常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二是会计人员职责不明确。尽管在会计法规中对会计人员的职责作出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不甚明确, 加上惩罚措施不严格, 执法不到位, 导致会计人员不依法办事, 不正确履行职责, 为违法违纪行为提供方便, 有的甚至与单位决策者和管理者串通一气, 共同作案。由于有单位领导的庇护, 违法违纪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会计人员处于放任自由、为所欲为的局面。
三是会计人员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具有最高的权力, 常常干扰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甚至授意、指使或强令篡改会计数据, 假造账册, 账外设账, 转移国家资产, 偷税逃税, 贪污、侵吞公款。会计人员在单位里由于处于附从的地位, 只能言听计从, 惟命是从, 毫无发言权可言, 必须服从单位领导的意图, 否则自己的升职、晋级、聘用等切身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甚至遭到打击报复, 会计人员常常处于“两难”困境。
四是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尽管近年来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在不断地开展,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 但从整体综合素质来看, 仍然偏低, 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后继教育常常流于形式, 走过场, 效果并不理想。另外, 会计用人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由于单位领导拥有任免会计人员的权力, 因而任人唯亲, 讲人情, 讲关系, 许多根本没有经过会计培训和接受会计教育的人员也安排从事会计工作, 有的甚至无证上岗, 会计职业道德更是无从说起。会计人员处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职业素质不高的状况。
第二, 设立公共会计人员的构想。公共会计人员是指具有独立身份和公共性质, 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 承担着明确的工作职责的会计工作者。目前在我国, 代理记账单位和统管统派会计人员实质上都充当着公共会计人员的角色。如何设立公共会计人员, 笔者认为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公共会计人员的身份和地位。作为公共会计人员, 首先必须具有独立的工作身份和特殊的工作地位, 这是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履行其职责的基本前提。公共会计人员要从各单位独立出来, 与单位不再存在任何人事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 由于他们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 摆脱了人为干预、受制于人的处境,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样才能使其做到遵纪守法, 秉公办事, 较好地去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 公共会计人员要接受国家会计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依法办事, 对国家负责。
二是公共会计人员的性质。公共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公共的性质, 即会计人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公共的, 是用人单位共享的会计人力资源。公共会计人员由其组织根据工作需要, 可以指派到任何一个申请单位去处理会计事务, 即公共会计人员的工作对象, 由其组织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 统一协调安排, 既不能考虑会计人员的个人意向, 也不能顾全用人单位的主观愿望。同时, 还要定期实行会计人员轮换制度, 避免会计人员与用人单位形成利益的“共同体”, 确保会计人员的公正性。
三是公共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公共会计人员应是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实务工作者, 由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 作为一名公共会计人员, 应符合以下条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参加过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如大中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参加过脱岗进修的在职会计人员和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取得初级或以上的会计师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等;参加过必需的会计职业道德培训, 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职的会计人员要求过去无不良记录;具备一定的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可塑性强, 要求年龄适宜, 身体健康, 综合素质较强, 具有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
四是公共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公共会计人员是属于一般事务型的会计工作人员, 应具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他们充当的角色即为现在的“会计”角色, 负责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 为国家提供真实可靠的单位会计信息, 并为单位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会计服务。各单位可以自设出纳人员, 以配合公共会计人员的工作。同时要注意, 公共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要与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关财务咨询公司的工作职能划分清楚。
公共直接债务会计核算探讨 篇9
一、借入债务的会计核算
第一, 政府内部借入债务的会计核算。政府内部借入债务是指下级财政部门接受上级财政部门转贷的国债资金 (未列入当年预算部分)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 下级财政部门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转贷资金 (未列入当年预算部分) 通过“与上级往来”科目核算, 下级财政部门收到应交上级财政部门的转贷利息通过“暂存款”科目核算。然而, 该债务的本质与政府向外借入债务有所不同, 因为前者属于无偿往来资金或待结算资金, 而后者属于有偿使用的财政资金。所以, 对于财政转贷款业务宜单独核算、单独反映。
为了便于核算, 应对接受转贷款的下级财政部门设置“应付财政转贷款”负债类科目, 核算承借上级财政部门转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均不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收支) 。相应地, 对贷出款项的上级财政部门应设置“应收财政转贷款”资产类科目, 核算通过财政部门使用各种转贷资金转贷给下级财政部门的转贷款本金和利息。当上级财政部门将转贷资金拨付下级财政部门时, 上级财政部门借记“应收财政转贷款——本金”科目, 贷记“国库存款”科目;下级财政部门借记“国库存款”科目, 贷记“应付财政转贷款——本金”科目。上级财政部门应按期计收利息, 下级财政部门也按期计提利息, 上级财政部门借记“应收财政转贷款——利息”科目, 贷记“一般预算收入”科目;下级财政部门借记“一般预算支出”科目, 贷记“应付财政转贷款——利息”科目;按上述方式核算财政转贷款后, 下级财政部门接受上级财政部门转贷的国债资金业务不再通过“与上级往来”、“与下级往来”、“暂存款”、“暂付款”等科目进行核算。
第二,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债务的会计核算。按照项目执行单位承担的责任不同,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业务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国家统借统还项目, 即在贷款防定签字时, 就已明确政府财政承担债务偿还责任, 而项目执行单位无偿使用资金;二是统借自还项目, 即虽然贷款防定签字时明确由项目执行单位承担债务偿还责任, 但如果项目执行单位资金使用不当, 无力偿还, 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 最终也还有一部分由财政预算承担债务偿还责任。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也因这两种类型而有所不同。对于国家统借统还项目, 按项目执行单位实际提款数字借记“债务预算支出”, 贷记“政府债务——向国际金融组织借款”;到期归还时, 借记“政府债务——向国际金融组织借款”, 贷记“国库存款”;按期计提利息时, 借记“一般预算支出”, 贷记“应计利息”科目;归还利息时, 借记“应计利息”科目, 贷记“国库存款”科目。对于统借自还项目, 应增设“应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款”科目, 按项目执行单位实际提款数字借记“应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科目, 贷记“政府债务——向国际金融组织借款”;按项目执行单位归还本金的数字, 作相反的分录;如果经审批, 把应由项目执行单位承担的负债转由政府预算承担, 则借记“债务预算支出”, 贷记“应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款——××单位”。
二、结算性应付款项的会计核算
为全面反映政府对结算性事项的责任, 在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上, 应对结算过程中发生的现时债务进行全面核算。
第一, 购买货物、服务及购建固定资产等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应付未付义务。在政府采购的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计量技术上不会存在问题 (因为有关货款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的价款来确定) , 只需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变革。总体来看, 政府采购业务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收益大于改革成本, 是一项经济上合算的改革措施, 可以作为我国实施修正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切入点之一。另外, 我国在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 政府采购资金的运动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过去的“财政拨款——用款单位采购——财政审查”事后监押模式转变为了“用款单位申报政府采购管理监督机构——政府采购机构采购——用款单位验收——财政结算”的模式。由于现行会计制度没有对政府采购业务活动涉及的账务处理提出明确的核算规定, 从而导致各地的采购实体在账务处理上五花八门, 很不统一。鉴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适用也在不断推广中。因此, 关于政府在采购货物、劳务或工程中的会计核算问题演变成了如何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下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问题。本文将集中考虑用款单位承担的应付未付义务的会计处理问题。
对于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应付未付义务的核算, 应增设“应付账款”科目。对应于两种不同的支付模式, 有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其一, 对于财政直接支付模式下的预算单位会计, 在预算单位验收货物后至收到付款通知前, 应借记相关的资产类科目 (材料/固定资产) , 贷记负债类科目“应付账款”, 金额以合同价计量;预算单位在收到付款通知后, 应借记负债类科目“应付账款”, 贷记相关的收入类或权益类账户 (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拨入经费/固定基金等) 。其二, 对于财政授权支付下的预算单位会计, 预算单位在验收货物后至收到付款通知前, 应借记相关的资产类科目 (材料/固定资产) , 贷记负债类科目“应付账款”, 金额以合同价计量;在预算单位收到付款通知后, 应借记负债类科目“应付账款”, 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第二, 财政供养人员欠发工资。工资收入是公务员和各事业单位职工生活的基本保障, 是政府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基础, 及时、足额地发放工资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因此, 虽然欠发工资形成的债务发生在基层政府, 但仍然是政府直接显性公共债务的组成部分。将财政欠发工资形成的公共债务纳入到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 有助于将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隐藏的这项负债显性化。如果将这项债务与政府业绩考核相挂钩, 更有助于增强对县乡财政履行及时、足额发放工资职责的外部约束。因此, 笔者建议在各级国库设立“工资专户”, 同时规定进入工资专户的资金不得转作其他用途。具体会计核算方法如下:首先对各县乡积欠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进行一次彻底清查, 将落实的数字予以入账, 作为“应付工资——历史积欠”科目的初始入账价值, 会计分录为:借记“一般预算支出”科目, 贷记非流动负债科目“工资负债——历史积欠”;待偿付时借记“工资负债——历史积欠”, 贷记“国库存款”。其次按月计提应发工资数, 而不是等待工资实际发放时再记录, 会计分录为:借记“一般预算支出”科目, 贷记“应付工资”科目;支付时借记“应付工资”, 贷记“国库存款”。最后, 期末对“应付工资”账户进行结算, 若出现贷方余额, 说明是当年新增欠发工资数, 借记“应付工资”, 贷记“工资负债——历史积欠”。
三、公务员养老金负债的会计核算
公务员养老金负债是一项长期负债, 等于将未来养老金支付额折现后的精算价值。受到计算技术的制约, 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将未来养老金福利成本确认为费用。养老金负债的测算需要借助保险学中的精算法, 需要测算的时间距离越长, 不确定性越高, 难度也就越大, 相应地, 结果的准确性也越差。在我国目前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下, 次年到期的公务员养老金负债等于次年预算中确定的公务员退休金预算支出。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首要目标是合规性。囿于养老金负债测算的困难, 可以考虑先将1年内到期的公务员养老金义务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中, 以强化预算约束, 等到测算技术成熟后再确认多年度的养老金负债。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表没有将行政和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进行拆分, 为了会计核算便利, 建议将公务员养老金预算支出与公立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预算支出分别反映。为杜绝欠发公务员养老金的现象, 建议在各级国库设立“公务员养老金专户”, 并在“国库存款”科目下设置“公务员养老金”二级明细科目, 同时规定进入公务员养老金专户的资金不得转作其他用途。具体的会计核算为:预算指标下达时, 相应财政部门借记“一般预算支出——公务员养老金 (预算数) ”, 贷记“应付养老金——公务员”;工资支付时, 借记“应付养老金——公务员”, 贷记“国库存款”;期末若发现“应付养老金——公务员”出现借方余额, 说明公务员养老金的决算数超过预算数, 按差额借记“一般预算支出——公务员养老金 (超预算) ”, 贷记“应付养老金——公务员”, 反之, 若“应付养老金——公务员”账户出现期末余额在贷方, 则说明可能存在欠发工资的现象, 可以将差额转入非流动负债科目, 借记“应付工资——公务员养老金”, 贷记“养老金负债——公务员”;日后补发退休金时, 借记“养老金负债——公务员”, 贷记“国库存款”。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核算在尚未改制前, 可参照上述做法。
参考文献
[1]宾建成等:《当代中国国债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信息技术:关注公共数据互联共享 篇10
根据易观智库数据,2014年我国大数据营收规模75.1亿元,环比增长34.7%。预计未来5年,市场营收规模增速将平均保持在36%以上,2018年达到258.6亿元。而根据去年大数据市场行业投资结构来看,医疗和政府行业占比分别为9%和12.7%,未来投资空间较大。而大数据在医疗和政府公共事业的应用同时存在契合度和应用可能性较高,但是成熟度较低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认为此次行动纲要重点在于推动包括医疗在内的政府数据的开放和利用,而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也将有效促成企业业务和公共数据的对接,在企业自身发展上形成推动力。我们继续看好具有优秀成长空间的医疗大数据运营;同时关注优先将自身业务与政府数据对接的公司,随着政府数据的更为开放,产业链公司业绩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组合推荐:万达信息、启明星辰、超图软件、易华录、东土科技、东方国信。
公共信息会计 篇11
一、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建立的必要性
(一)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
所谓公共会计管理体制, 包括会计相关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会计制度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它与普通会计不同的一点在于这里的公共会计指的是特定国家组织和管理会计事物的方式。公共会计管理体制是公共财政的会计管理体制, 是对政府职能的强调。所谓的公共财政指的就是政府在向整个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对于公共财政的财务会计管理有助于政府公共财政的健康, 让公共财政能够更好的维持社会运转, 造福社会大众, 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1]。
(二)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建立公共会计管理体制是有着十分明显的必要性的。首先,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是国家针对公共财政进行适当调控的需要。会计工作可以有效的计算出国民经济情况, 为建立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要保证国家对于公共财政的控制力, 建立一个高效的公共会计管理体制是唯一的选择。而且, 会计工作最讲究诚信和职业道德, 保证整个公共会计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也是维护社会良好风气的必然选择。
二、建立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设想
(一)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任何一个制度都必须要先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 制度就不能良好的运转下去。我国已经形成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但是针对公共会计的专门法案没有制定, 这无疑影响了公共会计工作进入正轨的进程, 需要引起相关立法机构的注意[2]。
(二)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管理主体
公共会计管理工作要明确谁是管理的主体。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我国国务院的财政部门是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部门。也就是说, 这就是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管理主体。这是因为会计管理的工作关系到财政管理的有序进行, 需要财政部门进行统筹规划[3]。
(三)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管理内容
1. 政府会计管理
管理内容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政府会计管理。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建立政府会计的岗位, 只是在进行财政预算时有一个预算会计, 这是不够的。预算会计只能核查预算的实施情况, 而具体的财政收支情况需要专人来管理。这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4]。
2. 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
非营利组织会计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这种组织又叫做事业单位, 也就是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来支持, 并不进行盈利的组织。这种组织包括了气象水利部门、科教文艺部门以及社会福利单位。第二种是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这种组织有的也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有的需要民间捐款, 还有的依靠会员会费等, 不一而足。
3. 企业税务会计管理
所谓税务会计, 指的是以纳税人为主体的会计工作, 让纳税人能够及时准确的上缴税费的同时, 也不违反相关法律。税务会计由税务部门管理, 要依靠他们来取得财政收入。
4. 企业会计管理
企业的会计管理并非是企业自己的财务管理。而是政府对于企业的财政状况监督, 行驶公共职能的会计工作。这种企业会计管理是为了让企业能够明确会计的工作职能, 监督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财政部门不能以此为借口干预企业的财政管理。
(四)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管理方式
1. 会计人员管理
建立起一整套的公共会计管理体制, 需要大批专业合格的优秀人才。所以, 建立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会计人员管理。首先,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和后续教育工作。提高资格认定的门槛能够确保会计队伍的高素质, 加强后续教育能够保持会计队伍的高素质。对于素质不达标的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人才选拔程序来淘汰, 而优秀的会计人才也要有一定的晋升奖励机制。其次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行业是一个需要工作热情和道德操守的行业, 对于会计工作的任何懒惰和不法行为都会对所在的组织产生巨大的破坏效果。要持续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2. 会计监管
我国的会计监管工作主要由政府来执行, 包括会计监管规范的制定和建立会计监管机构等。具体表现在制定会计制度, 进行会计制度等级的鉴定和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三、结论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构建影响到政府对于财政状况的控制, 关系到国家和社会能否平稳运行。本文首先对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必要性进行了总结和诠释, 对建立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设想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摘要:一般来说, 会计管理体制指的是企业的会计管理, 这是许多人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会计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如果只针对企业的会计进行管理体制的研究的话, 那么其他领域的会计工作就没有办法有效开展。我们今天要涉及到的是从公共财政视角论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构建研究。本文将对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相关意义进行探讨, 对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构建展开研究。
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会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廷文.公共财政视域下我国预算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8.
[2]邱添.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思辨: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赵术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问题及改善途径研究[D].重庆大学, 2006.
【公共信息会计】推荐阅读:
公共档案信息05-25
公共交通信息06-08
公共信息服务09-13
信息资源公共获取07-23
公共网络信息服务07-29
公共财政信息披露09-29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10-1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10-15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06-07
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