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2024-10-15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精选12篇)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篇1

现代公共卫生机构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发展必需的辅助手段。然而, 如何实现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却一直是困扰决策者的问题[1]。对信息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从发展过程来看,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信息系统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是解决公共卫生组织机构内由于数据重复而导致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公共卫生组织机构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信息与人、财、物等一样, 都是社会的重要资源[2], 因此, 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对于公共卫生机构而言, 开展信息资源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公共卫生机构内外信息流的畅通和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应急反应速度和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管理效率, 为实现公共卫生机构高效业务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1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Resources) 是公共卫生机构业务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包括公共卫生机构的各种业务和管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 贯穿于公共卫生机构运行的全过程。在资源属性上, 信息资源可再生、共享和继承, 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财富, 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

1.2 信息资源管理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专家霍顿 (F.W.Horton) 和马钱德 (D.A.Marchand) , 是信息资源管理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以下简称IRM) 理论的奠基人[3]。IRM是为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IRM的目标是通过增强公共卫生机构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信息需求的能力, 来提高管理的效益, 以达到“高效 (efficient) 、实效 (effective) 和经济 (economical) ”。IRM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即物理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处于一、二阶段间的过渡时期, 属于初中级水平阶段。

1.3 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IRP) , 是指对企业或组织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从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面规划[3]。例如, 公共卫生机构不论开展业务活动、采购IT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网络, 还是提供信息支持和信息服务等过程, 都贯穿着信息的产生、流通和运用。要使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 与地方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必须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建设现代的信息应用网络, 而现代信息应用网络的核心与基础则是信息资源, 因此公共卫生机构信息资源规划, 是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纲领和向导, 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信息资源规划以整个公共卫生的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和公共卫生各部门的目标与功能为基础, 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 提出公共卫生的信息化远景、目标、战略, 全面系统地指导公共卫生信息化的进程, 协调发展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 满足公共卫生发展的需要, 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共卫生的信息资源[4]。

1.3 信息化规划方法

从信息技术和系统业务过程来划分, 对应地可以把信息化咨询规划的方法分成三个阶段[5]。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主要以面向数据处理为核心, 围绕决策信息进行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IBM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 BSP) 、金战略集合转移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罗卡特关键成功因素法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主要以面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进行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詹姆士.马丁信息工程法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E) 、荷兰德战略系统规划法 (Strategic Systems Planning, SSP) 和麦卡仑战略栅格法 (Strategic Grid, SG)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主要综合考虑内外环境, 以面向集成信息管理为核心所进行的战略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波特价值链分析法 (Value-Chain Analysis, VCA) 、约翰.汉德生战略一致性模型 (Strategy Alignment Model, SAM) 。不同的规划方法, 其面向的目标不同, 例如, 面向宏观战略信息集成管理的资源规划, 就不适宜采用詹姆士.马丁的信息工程规划法, 但反过来面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的规划目标则较为适用。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应根据所规划的具体目标而定。

2 传统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不足

传统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情报资料管理一样, 管理对象主要是纸质的文献资料, 管理作业基本靠人力和手工劳动。信息管理模式以分散在各具体业务机构的管理为主, 主要解决的是监测、统计分析、办公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问题, 其信息的共享利用程度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给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管理活动带来了崭新的工具, 应用也从单纯的数值运算扩展到数据处理的更多业务活动, 同时也带来了基于统计数据资料管理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和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MIS) 的繁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传统的、分散的, 基于统计概念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和先天不足。许多信息系统只能完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工作, 缺乏分析预测功能, 不能满足公共卫生管理决策的需要, 而且对MIS管理决策功能薄弱, 存在只有内部信息而没有外部信息、只有业务信息而没有其他支持信息等局限性。

3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想模式

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提高组织的管理决策水平。然而, 固有的面向技术的信息管理策略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决策, 而且也限制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历史的经验说明, 同样的资金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建设, 有些公共卫生机构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而有些机构却只不过换来的是昂贵的摆设。两者的差异在于公共卫生机构能否抓住机遇, 主动迎接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及时转变其信息管理模式和战略决策方式, 以便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 (IRM) 概念表明了人们对变革传统信息管理模式、更新组织信息管理战略的思考与探索。IRM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理论, 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 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 包括信息、人员、建设、设备、机构等, 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过程。

理想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应该在结构上与传统信息系统不同, 它不是面向组织业务流程和办公事务来设计的, 而是面向高层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需要, 进行规划开发一类新型信息系统, 是在计算机处理系统 (通过电子信息处理来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 和MIS (通过满足信息需求来增强管理活动的效果)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管理的目标与计算机处理系统和MIS完全不同。因此, 通过实施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战略规划所建立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将能够实现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的增强和专业权威优势的强化或者保持三个目标。其中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是目的, 应急反应能力的增强是表现形式, 竞争专业权威优势的强化或者保持是最终结果。最终的管理目标是通过改变公共卫生组织机构的业务结构和信息管理模式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家奇.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05, 04, 2 (2) :4-6.

[2]马费成, 李纲, 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3]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马家奇.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6 (22) :5-6.

[5]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 清华CIMS讲义[R].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实行控制源头、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有利发展的原则。

第三条:上网信息的保密管理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凡向国际联网的站点提供或发布信息,必须经过分管领导审查批准。建立健全上网信息保密审批领导责任制。提供信息的部门应当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健全信息保密审批制度。

第四条:凡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为目的而采集的信息,除在其他新闻媒体上已公开发表的。组织者在上网发布前,应当征得提供信息单位的同意;凡对网上信息进行扩充或更新,应当认真执行信息保密审核制度。

第五条:面向社会开放的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网络新闻组,开办人及其分管领导应认真履行保密义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发现有涉密信息,应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镇保密保密办。

第六条:用户使用电子函件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函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

第七条:对于责任不明、措施不力、管理混乱,存在明显威胁国家秘密信息安全隐患的部门,镇保密办应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保密要求的,应当督促其停止国际联网。

第八条:镇保密领导小组应当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检查,依法查处各种泄密行为。

第九条: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发现国家秘密泄露或可能泄露情况时,应当立即向镇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篇3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现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1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工作的基础相对薄弱,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又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各种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大众传媒、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灾难和事故信息的获取时间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给人一种事故就在身边的感觉。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事故和灾难发生时往往也是受灾最严重、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各地的煤矿塌陷或爆炸以及离我们最近的H7N9鸡流感等都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着整个城市的安定和安全。国家安全科学领域有一条著名的法则——“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一定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而这些征兆的背后又有1000个事故隐患。这些数据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的公共安全形势严重,不能放松对公共安全工作的关注度,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势在必行的。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以将突发性公共事件分成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此类灾害一般不可避免,只能防御将危害降到最低。(2)事故灾害,此类灾害大部分可以预防。(3)公共卫生,此类灾害主要是生产条件不合格,生产质量不达标造成的。(4)社会安全,此类灾害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根据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突发性和偶然性,而且这些事件的危害性比较大,波及面也比较广。事故发生前对该地区的相关信息的统计可以为之后的工作的展开提供可靠的依据,事故发生后对灾难信息的统计、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数据统计等可以为制定有效的应急和解决方案提供数据,减少灾害持续的时间,尽可能的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保证城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掌握重大危险源的信息变化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的实现政府在综合管理安全工作方面的职能的有效系统,它是保证整个城市安全工作的基础,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系统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目标,系统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体统、气候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构成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实现准确、快捷和高效的结合。

3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和措施

3.1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

3.1.1发挥各种资源的有效性

单单靠政府一个部门是不足以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要把各个部门,例如地质监控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他们所有的资源和信息综合起来,以政府的电子政务统一网平台为依托,建立与各应急联动部门的网络连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减少主要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便于其快速的作出决策。可以把某些部门的远程监控功能与现有的报警系统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事件的快速定位,构建多网的整合,避免相关项目的重复建设。

3.1.2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最新性

應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以信息为支撑,信息的有效性是应急管理工作展开和进行的主要的依据。但是世界每天都是在变化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要保证在用的时候的实效性是最佳的,不能用陈旧的数据来推测最新的情况。而且信息的及时更新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城市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一旦发现数据的异常,可以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的措施,把灾害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或者降低其杀伤力。

3.1.3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

一个系统的有效构建不仅仅包括硬件方面的构建,还包括软件方面的建设。硬软件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系统的功效。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只重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内容建设的现象的出现。应急信息系统所创建的应急平台是信息系统的载体,需要信息源的建设和信息本身的完备性、实施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软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注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

3.1.4要实现预防与应急的有机结合

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才启动的,而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效的启动。在平时的生活中其充当的是监测和维护的角色,在事件发生后其才充当真正的应急和决策的角色,要充分的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角色之间的顺利转换,实现常态与非常态状态的有机结合,把应急管理系统真正的落到实处。

3.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措施

3.2.1充分利用GIS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GIS技术是地理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产物,它是集地理、图形、数据、分析技术为一体、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和分析地球及空间地理分布的数据的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法,它以独有的技术特色可以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扮演“神经中枢”的角色,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和专业数据的动态的管理,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出各种分析方法适用于空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而产生高层次的信息,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复杂空间现象的过程的动态的变化的快速、准确、综合有效的分析,同时可以将各种信息及分析结果,以多种形式输出并反映出来。此外,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管理的需求致力于实现应急综合平台、应急决策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多个系统的有效综合,GIS技术正好可以满足应急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2.2努力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大量的城市数据之上的,数据的合理组织和数据库结构的合理设计事关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的成功与否。信息的缺失或者是不完全都可能导致系统指导的方向性错误或者决策性失误。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四大基本数据库,即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应急救援信息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在对城市日常公共安全管理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其与数据关系进行有效的设计,为应急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地依据,减少应急工作的难度。

3.2.3建立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各种资源之间要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保证系统功能的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层次化的体系结构也方便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也不至于给后期的查漏补缺工作带来太多的工作量,无形中提升力管理的效率,保证了系统有效、快速、科学性的运行,保证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4小结

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在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决策的依据,保证了事件的顺利解决,维护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洪辉.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20):8-10.

[2]吴宗之,周永红.论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J].中国公共安全,2005,6(4):99-100.

[3]金磊.城市公共安全文化教育的方法与思路[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9(4):130-13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篇4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同劳动与共同生活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管理活动已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公共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指公共组织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公共管理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促进生存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性信息资源,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重视公共信息管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将公共信息管理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对公共信息的理论研究也已经比较系统和深入。在我国,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学者从21世纪初期开始陆续关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

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图书馆的关系

公共信息资源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主体是包括图书馆、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管理主体。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和扩散装置,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1 图书馆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天然主体

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的集散中心,聚集了各种类型、不同行业的大量信息资源。信息的生产、加工、整理等工作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并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这些优势使图书馆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选择。

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图书馆的工作相融合,形成现代化的图书馆。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各种处理技术产生于图书馆,发展于图书馆,完善于图书馆,图书馆拥有最科学的信息处理、加工方法,最先进的信息设备以及大量的图书馆专业、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种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另外,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机构与公共服务部门,在公民中取得了良好的信任度。图书馆的群众基础与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使图书馆具备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先天优势。

2.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的社会使命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与传承媒介,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存储、传播。图书馆就是在收集、组织、存储、传播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活动中,在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不断实现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价值这一社会理想。在信息和知识时代,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管理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图书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起,才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服务内容也从单一的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向开展信息检索、信息代理、信息调研、信息决策,提供特色信息等模式转变。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有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体制束缚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有的隶属于国家部委,有的隶属于省市教育部门,隶属不同,领导的体制也不同,导致图书馆间合作一直没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没有形成一套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运行、激励机制,没能充分调动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高校图书馆的人员配备是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图书馆的藏书量以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确定的,在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时必然会出现人员紧缺和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校内师生服务,缺乏与社会上的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沟通,导致信息服务供给双方存在交流障碍。

最后,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面临的外部竞争同样存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已不是唯一提供信息服务的场所,各种电子学术传播系统、知识网络、商业文献传播系统、电子图书系统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冲击。

4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应用

4.1 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核心问题就是信息源的保障问题,如果没有用户关注的信息,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要实现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源的问题,即公共信息资源采集。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是根据特定的目标与要求,将分散蕴藏在不同时空领域的有关信息采掘和积聚起来的过程。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同时分布广阔,内容纷繁,涉及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必须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及时性、系统连续性、科学性为原则,制定合理的公共信息资源采集策略。

4.2 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

公共信息资源采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序化整理,公共信息资源的整理是依靠专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从而使这类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工作。公共信息资源整理主要包括分类、标引、描述等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信息分类是将相关的信息资源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等级体系,使用户更容易地找到所需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要以科学、易用为原则,使任何学历、任何教育背景的人都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序化整理后即可向用户提供阅览与借阅服务,同时建立集中、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将本馆的公共信息资源数字化,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便于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

4.3 公共信息资源的服务

公共信息服务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价值的过程。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在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又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同时将伴随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图书馆首先要做的是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只有在用户了解与肯定的基础上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才能顺利开展。在得到有效的宣传推广后,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信息服务。首先,公共信息资源的常规服务,即以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主要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的咨询、查询、阅览、外借、复印等免费服务,以及一些有偿信息服务,如定题服务、内容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等。其次,还应该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中介作用,将图书馆建成真正的社区公共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空间免费发布和查询个人需要的信息。最后,图书馆还可以向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培训,普及信息意识。互联网接入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提高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5 结论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同时又是一个与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交叉研究领域,其实践远比理论要复杂得多,未来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在知识时代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吸收新的管理理念,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符露.从公共管理视角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J].河北科技图苑,2010(2):18-23.

[2]甄利华.基于图书馆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D].保定:河北大学,2009.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篇5

(二)宾馆、饭店、商场、医院、学校、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举办体育赛事的场馆、场地,住宅区、停车场等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

(三)重点道路、路段和主要交通路口,地下通道、过街天桥,机场、火车站、地铁和城铁车站,公共电汽车的重要交通枢纽等;

(四) 城市供排水、电力、燃气、热力设施,城市河湖及其他重要水务工程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篇6

关键词:省级公共图书馆 网络信息资源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097-003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Zhao Bo (Hangzhou library,Hangzhou,Zhejiang,310003)

Jiao Huimin (NanjingAgriculture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5)

Abstract: The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is the informational and cultural center of every provinc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sperity of the province's 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arries on an investigation to the digital resources of 25 provincial libraries websites, then calculates th e types, quantities of these digital resources, and finds that there exists a huge gap between under-developed areas and developed are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To those provincial libraries lack of digital resources, they can make up the shortage of dummy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several kinds of patterns of integrating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CLC number:G250.73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097-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减少重复信息,消除错误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深化信息服务。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都开辟了学术专题资源导航版块,共同形成了CALIS 的重点学科导航库,为读者提供服务。而公共图书馆网站的数字资源以各种学术数据库和地方文献资源为主,相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项目较少。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可以补充数字资源,丰富数字馆藏。[1 ]

1 网络信息资源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利用越来越广泛,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的形式层出不穷,数量飞速增长,来源多种多样。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新型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出版更新快、形式多样、传输复制方便、交互性强及强大的检索功能等特点。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都可以被图书馆加以开发利用,整合之后供读者利用,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以下对信息资源的种类、来源、获取方式进行分析。

网络上信息资源种类丰富多样,例如黄页资源,包括学会、大学院系及研究机构等各种组织机构;全文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电子期刊、研究报告等;参考性的信息资源,包括统计资料、文摘等;多媒体信息资源,包括图像、音频、视频资料等。

网络上信息资源来源广泛,例如政府网站发布的政策性法规、政府档案等;公司发布的商品买卖信息、产品介绍等商情信息;公众服务机构发布的科技信息、广播电视信息、气象资源等;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发布的个性化信息,这类信息灵活多样,如现在流行的博客、播客等等。

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一般是免费的,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通过下载保存或者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可以获得。部分资源需要交付一定的费用。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发现将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是可行的。

2 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分析

2.1 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概况

数字资源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贮在光、磁等非纸质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它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视频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通过对25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的调查,统计读者可以利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数据库数量、特色资源等,进行了如下分析。*(青海、西藏未找到网站,同时未对四个直辖市和港澳台图书馆进行统计。)

(1)读者获取图书馆网站资源方式的分析。首先,各个图书馆都拥有自己的OPAC系统,这些数据对读者是免费开放的。通过OPAC检索,主要查找馆藏文献资源;其次,图书馆购买了学术数据库,主要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数据库。大部分图书馆网站还整合了地方文献资源,建立了特色资源数据库,供读者了解当地历史、民俗等。另外,少数图书馆网站设置了网站链接,提供一些便民服务,如查询天气、地图等。省级图书馆网站主要为读者提供了学术性和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对于论坛和讨论组、深度网页信息等各种网络信息资源难以浏览检索到。网络信息相对于馆藏书刊和学术数据库的内容而言更新快、内容丰富,所以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对虚拟馆藏进行补充是必要的。

(2)学术数据库数量的统计分析。将数据库数量以5为单位,分成5个段,统计省图书馆购买的学术数据库数量(见表1)。

表1 省图书馆购买的学术数据库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到16个省馆购买的学术数据库在6~10个之间,最少的只购买2个数据库,最多的图书馆购买了38个数据库。购买学术数据库最多的省份比最低的省份多30多个数据库,购买数据库多的图书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相对落后地区的省级图书馆网站上只有中国期刊网、万方等大多数图书馆普遍购买的中文数据库。

(3)对图书馆网站上特色资源数据库的统计分析。特色资源数据库主要是将各省的地方文献、历史史料等资源数字化后建立的数据库。研究发现,共有18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发布了本省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括地方志、地方年鉴、革命史资料、旅游资料等等。

根据中图法对我国地区的划分,列出各地区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术数据库和地方特色资源库的数量(见表2)。

表2 各地区省图书馆数据库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华东地区购买数据库数量最多,建设的特色数据库也最多,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两省。省级公共图书馆数据库购买和建设数量与地区经济有直接关系。表2反映了经济发达和经济落后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2.2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是通过网页链接的形式。比如对国内外图书馆的导航,将这些图书馆名称列表,通过超链接直接进入图书馆的网站。另外,个别网站建立了与常用网站、搜索引擎等的链接。这些内容简单地整合在一个网页内,且被链接的网站数量很少。将网站简单建立链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意识。

2.3 网络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图书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就是将网络中的有用信息收集、整理、组织、加工,通过建立统一检索平台,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是针对网页本身内容,它强调将同类内容的网页信息集中到一个检索平台。通过对省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分析,可以看到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类型、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图书馆在馆藏上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对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来说,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适当弥补虚拟馆藏的不足,深化信息服务层次。

3 可借鉴的网络资源整合模式

3.1 学科导航建设

学科导航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CALIS系统已于2000年着手开展建设学科导航库,并先后两次通过了48个图书馆的207个重点学科导航库的验收,共收录了6万多个重要的学术网站,涉及到的学科达265个。[2 ]可以说我国高校学科导航库建设在CALIS重点学科导航项目的带动下,已初具规模。重点学科网络信息导航库的信息范畴涉及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各种学术信息、科研状况、动态信息和综述信息等等。通过收集整理这些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丰富虚拟馆藏。这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起到了借鉴意义。省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借用学科导航的模式,针对本馆中缺乏的数字资源,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平台,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服务于读者。

3.2 利用开放存取期刊

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是这样一种期刊,它通过作者支付论文的同行评议、稿件编辑加工、电子期刊出版等费用,在网上开放存取。读者无需付费,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这些文章;作者发表论文的费用大多数来自基金项目或研究单位的经费支持。

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图书馆,在利用自身经费不能保证文献资源的采购和服务的情况下,OA期刊可以免费向所有感兴趣的读者开放阅览或下载。在OA期刊中,有一些确实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以提供作为课题研究的参考。OA是一个学术信息服务系统,包含多个学术领域的期刊文献,能提供交叉学科的成果信息;OA通过网络传输,方便研究人员随时检索和下载所需的文献;OA都在网上,节省科研人员查找文献的时间;OA是免费检索的。[3 ]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整合网络学术型资源时,可以重视对OA期刊的开发利用,通过OA期刊补充数字期刊资源。

3.3 多媒体信息资源整合

多媒体信息是语音、数据、图像、文字等组成的综合信息。这种多种形式的信息媒体综合,往往带给人们最自然、最生动、最有效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网络多媒体数据库。比如将一些专业学科建立的多媒体库,如将网络上蔬菜学科的音频、视频等信息收集整理规范以后,建立蔬菜学的多媒体库。随着播客技术、网络电视等的出现,很多信息用户通过这些传播方式收看收听新闻。对于这些多媒体网站信息,可以对其进行收集整合,通过添加标签,建立统一检索平台。在对多媒体信息整合时,对于特定网站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在利用时应注意版权问题。

4 结语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整合后的网络信息可能存在虚假性,从而误导读者;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链接失效情况时常出现;网络资源丰富,如何整合最有效的网络资源,提高利用价值;网络版权、网络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等问题。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认识到对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针对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本省图书馆发展的策略和技术路线,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总而言之,省级公共图书馆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可以丰富虚拟馆藏,深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在网络时代丰富数字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韦艳芳.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服务的障碍与对策[J].图书馆界,2007,(2).

[2]李冬梅等.我国农业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6,(6).

[3]解杰兰,邵正荣.开放存取期刊与专业图书馆的文献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6).

区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 篇7

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多体现在区域的特性上, 一般来说, 相同地缘关系或地理因素在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形成和组织中意义更大。区域间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丰富区域内的公共信息资源, 提升区域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依托资源共享网络, 可以优化组合区域公共信息资源, 为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 直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以有利地方经济的发展。

区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是以某个区域 (省或市) 为单位, 通过协商建立区域范围内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构建共享网络, 以提高地区信息化程度, 满足地区信息资源需求为目的信息化活动。公共信息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指无法将某种物品据为己有, 而排除别人对该物品的使用。公共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来源于信息资源本身具有的共享性, 主要说明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在于公共消费, 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 这是其他许多资源无法替代的经济功能。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是市场失灵的重要来源, 往往易导致市场无效或低效。因此, 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可能会出现无效率的情况, 也说明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策略不应是单一的, 需要多种配置方式并存。

2 区域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2.1 实例背景介绍——以“广佛同城”为例

2009年3月, 广东省广州市和佛山市在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4个领域签署对接协议, 这标志着广东“广佛同城”的正式启动。在“广佛同城”建设规划当中, 广州和佛山两市将打破行政壁垒, 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 届时两地的教育信息资源、产学研合作、体育竞赛资源, 两市各级政府的政务信息 (政府文件、政府公报等) , 政策法规信息 (发布的地方政策、法律法规等) , 为社会各界服务的信息 (经济信息、统计信息、科技与人才信息等) 等公共信息资源将在两地得到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共享。

如上所述,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在经济学中, 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一个囚徒困境问题, 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在“广佛”这样一个区域内, 如果两市都投资兴办公用事业, 开发公共信息资源, 则“广佛”区域内所有市民相关的福利都会增加。但问题是:如果广州市投资而佛山市不投资, 广州市则会得不偿失;而如果佛山市投资而广州市不投资, 广州市就可以占佛山市的便宜, 所以, 在最初的考量中, 两市的最优选择均为“不投资”, 这样的纳什均衡使得两市人民的福利都得不到提高。如果两市政府从长远考虑, 两市居民的福利状况则又不同。下面具体以“广佛同城”为例, 运用博弈模型来找出局中人的均衡, 以期对区域间公共信息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 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 基本观点和假设

(1) 本文用到三个观点:

纳什均衡, 重复博弈和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 在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 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 (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 , 从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 (Strategy Profile)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 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 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 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 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重复博弈通常有三个特征:①前一阶段的博弈不会改变后一阶段博弈的结构;②所有参与人都观测到博弈过去的历史;③参与人的总赢利是所有阶段博弈赢利的加权平均值。

合作博弈, 又称正和博弈, 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 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 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 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 即收益分配问题。

(2) 前提假设。

①“广佛同城”信息资源配置涉及的主体较广泛, 包括两市的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等等。根据对公共信息资源特征的分析, 以及分析的方便, 这里局中人假设为“广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②假设广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均为理性的经济人, 即双方都是独立决策、互不影响, 且都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和获得本市居民的最大福利。③双方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态度抽象为两种理想情况:共享或不共享。

2.3 博弈模型建立与扩展

2.3.1 静态博弈模型

进一步假设参与人 (广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 间的博弈是静态博弈。参与人对信息资源建设和配置态度的选择是离散的, 且双方同时行动, 或者说做出决策之前都不知道对方的行动。

两个参与人在进行本市信息资源建设和配置时会面临以下三种情况:双方都共享、双方只有一方共享、双方都不共享。两市政府在经济活动中, 选择“共享”表示能从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中得到4个单位的收益, 但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耗费2个单位收益。选择“不共享’表示各自愿意维持现状, 维持获5个单位的既得收益 (由于投资收益具有滞后性, 故这里假设既得收益比共享后初次收益大) , 其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当广州市政府选择“共享”时, 对佛山市政府而言, 选择“共享”, 将获得2个单位的收益 (共享带来4个单位的收益, 减去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2个单位的成本) ;选择“不共享”, 维持5个单位的即得收益, 易知选择“不共享”更为有利;同理, 当佛山市政府选择“共享”时, 广州市政府最有利策略也是选择“不共享”。表1中的纳什均衡策略为 (不共享, 不共享) , 如此, 两地政府只能得到既得的5个单位收益。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在一次性博弈情况下, 地方政府可能更注重眼前的利益 (既得利益) (如表1所示) , 选择“不共享”行为, 这是此次静态博弈的“理性选择”, 现实中的状况可能比上述假设更为复杂。

2.3.2 模型扩展——重复博弈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 两地政府的合作往往并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长远和多次的。与一次性博弈所不同的是, 重复博弈的每个阶段都有收益, 且每个阶段都存在时间差, 所以重复博弈的总收益并非每次博弈收益的简单相加。

在2.2中假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假设选择“共享”, 表示某市在“广佛”地区下一轮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可以得到8个单位的长远收益;“不共享”则不能得到“共享”后8个单位的长远收益, 此时的博弈矩阵如表2。

局中人考虑长远利益时, 广州市政府选择“共享”, 对佛山市政府而言, 选择“共享”, 将获得10个单位的收益 (“共享”带来12个单位的收益 (静态博弈中的4个单位, 加上8个单位的长远收益) , 减去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2个单位的成本) , 选择“不共享”, 维持5个单位的即得收益, 易知选择“共享”更为有利;同理, 当佛山市政府选择“共享”时, 广州市政府最有利策略也是选择“共享”。表2中的纳什均衡策略为 (共享, 共享) , 双方得到比既得的5个单位收益更大的10个单位的收益。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广佛两市政府对区域内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的选择依据依然是收益的大小。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 双方为了使各自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广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在静态博弈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中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当初的“不共享” (对区域内信息资源建设不够热心和投入) 转变为“共享” (积极、热心支持区域内信息资源的投入和建设) 。利益的驱动, 使得“广佛同城‘区域内各经济体对信息资源配置态度发生了由“不共享”到“共享”的转变。

上述“静态博弈纳什均衡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均属于非合作博弈情形, 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参与人理性、参与人最优决策。在“广佛区域”内, 既然双方都知道从长期来看, 对信息资源建设采取“共享”的态度带来的收益比“不共享”大, 那么广佛两市政府也可以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约定大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和配置选择“共享”的态度, 如果一方违背了协议将受到严重的处罚。双方接下来的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分配由“共享”带来的收益, 这样的博弈属于合作博弈的类型, 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 更加注重效率、公平、公正。

3 区域公共信息资源优化共享的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政府信息化水平已有显著提高, 但信息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程度却仍比较低。根据上述静态非合作博弈, 重复博弈, 以及合作博弈三种情形下对区域内经济体信息资源配置态度转变深层次原因的分析, 加上国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发展经验, 笔者提出基于“政府——单经济体——市场”三位一体的区域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1) 政府层面:

从长远角度看待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 改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

在静态非合作博弈情形下, 经济体因短期利益 (既得利益) 的束缚, 在区域内公共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上, 未能积极参与投入。在我国, 公共信息资源的占有者往往是政府的一个或多个部门。因此政府在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共享和配置要有战略眼光。在贫穷和偏远地区, 为了发展经济, 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 仅投入那些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 而忽视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等基础性、长远性的投资。

(2) 经济体层面: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公开。

我国政府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信息共享制度建设, 特别是近些年来, 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实践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活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要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政府信息管理制度。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 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讨信息共享与服务的相关制度建设, 如北京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制度规范”、广州的“政府信息共享制度”等。今后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优势, 增强网络服务的功能, 改善网络环境下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传播等环节, 建立跨部门的公共信息服务集成系统, 以满足不同类型信息用户的需求。

同时各经济体之间可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在合作博弈的情形下, 区域内各经济体在选择自己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配置策略时, 可通过协商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 建立彼此间长期合作机制, 并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做详尽说明。

(3) 市场层面:发挥市场的灵活性, 逐步改善信息服务的质量。

在各地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 部分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这样一则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 弥补政府的不足;一则可减轻政府的负担, 充分吸取民间的智慧来更好地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配置。

例如, 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引入市场机制。以广佛两地的“春风行动”为例。“春风行动”中很重要的两点是:政府搜集企业的用工信息, 以合适的媒介平台向社会大众发布相关信息。目前的做法是广州市政府将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收集来之后, 依托南方人才市场等一系列的平台向求职者发布。佛山市则在佛山市劳保局的组织下, 依托人才市场等渠道来发布信息。其实, 这两个环节中包含的大量公共信息, 可以更加全面更彻底地借助市场机制加以运作。两地政府均可以委托相应的人才市场收集企业的用工需求, 然后依托人才市场的平台来向求职者发布这些信息, 政府起把关作用即可。让人才市场等非政府部门更多的参与, 有很多益处:人才市场有现成的渠道, 可以降低成本;人才市场更专业, 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才市场等非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回馈社会, 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

摘要: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效率。主要讨论区域公共信息资源使用主体间的共享与配置,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区域合作各主体间信息资源共享与配置深层次的原因, 同时以“广佛同城”为实例分析, 提出优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配置的建设性措施。

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信息资源配置,博弈分析

参考文献

[1]蒋永福.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念、配置效率及政府规制[J].图书情报知识, 2006, (3) :12-15.

[2]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属性、分类及管理结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5) :59-62.

[3]樊博.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的成熟度评估与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 2008, (2) :271-277.

[4]何振.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07, (3) :40-43.

[5]邓灵斌, 罗贤春.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问题及策略建议[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2) :36-39.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篇8

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智慧城市,规范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机制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定义、开放边界的划定、资源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相关定义

1.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资源的提供者

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和政府的相关工作部门。相对于政务信息主体,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范畴更加宽泛———涉及公众信息的部门都应当列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笔者认为,开展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活动的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企业单位,以及源于纳税人税款和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都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体,以国内某大型城市为例,具体包括:

(1)城市各级政府,例如区政府;

(2)政府工作部门,例如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政府派出机构,例如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派出机构;

(4)直属事业单位,例如市气象局;

(5)垂直管理部门,例如市国家税务局;

(6)公共企业单位,例如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7)其他源于纳税人税款的社会团体、组织。

1.2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客体———公共信息资源

随着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的定义更加深入人心。与政府信息相比,跟公众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也慢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定义有重合,但是不尽相同。原则上,公共信息资源应当包括所有的政府信息资源。同时,除了政府信息,公共信息资源还应当包括其他所有与公众生活相关的信息资源。

笔者根据自身在工作中的体会和研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如下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即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在履职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信息资源。

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同其他资源,例如水资源、化石燃料资源一样,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在传播、流动的过程中可以为传播者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与这些实体资源不同的是,信息资源在使用和传播中不会出现损耗,复制扩散的代价极小,可借由多种媒体传播实现爆炸性增长,极易引起资源洪流。因此,公共信息资源比一般意义上的资源属性更加复杂。

1.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行为———资源开放

开放不是公开。提起政府公开,首先想到的是,各大政府部门网站将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办事流程、政策、各类公告等向公众公开。本文所探讨的开放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不同与信息公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指的是更进一步、全方位的资源开放。开放的信息资源原则上是未处理的原始数据,或者是处理之后,可供查询、下载、接口调用、应用开发的规范化数据,而不仅仅是展示给公众的网页。

2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条件和边界

2.1 用法规定义信息资源开放的边界

在定义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全集后,需要区分哪些资源目前来说是可以开放的,哪些资源现阶段还无法开放。原则上我们所提到的所有信息资源都属于全体公民。但是由于这些资源不可避免地隐藏着国家和公民的隐私信息和商业机密。设定资源开放的边界,可以保障公共信息资源有序安全地开放。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无条件开放和不允许开放这两种分类方式,同时在法规层面进行原则界定。具体的,列入不予开放类的公共信息资源类别有:

(1)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规定不得进行开放的;

(2)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公民隐私的;

(3)可能危害到国家、社会和公民安全的。

那么,除此之外的所有信息资源,原则上都是应当进行积极开放的。

2.2 青岛人的思考———公共信息资源清单

虽然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边界进行准确界定,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制度体系中,可操作性不强,遇到的阻力大。首先,法规条款本身很难严格控制边界,灰色地带较大;其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自身也可出台法规对本应该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封锁,极易架空出台的法规。

青岛人的思考:与其希望排除所有不可开放的资源,希望在法规层面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边界范围定义,不如反过来思考———将可以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按照清单目录一样,一一枚举出来,按图索骥,有例可循。青岛人就用了如此朴实的想法,并做了如下的创新。

按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即各个委办局(例如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进行分类,利用职责范围,将可以开放的信息资源进行三级分类:数据集名词(例如:钢铁产业主要企业)、领域(例如:经济发展)、数据项(例如:企业名词、地址、企业性质、主要产品)。按照热点领域先行,逐渐开放的原则,每年对可开放的资源清单进行更新,保证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笔者认为,这这种方式在现阶段更具有可操作性。

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总体管理

3.1 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

公共信息资源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局委办、职能部门以及其他涉及公共事务公共企事业单位。由于不同单位有各自不同的信息系统,公共信息资源在不同单位的存储规格、记录方式都有较大的不同,信息采集的过程也是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梳理过程。

公共信息资源采集需遵循的原则有:一数一源、格式规范、定期更新、真实可靠。

信息采集应当遵循“一数一源”的原则,避免重复采集造成资源浪费和数据矛盾。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分布并不规则,同一个资源可能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中,例如人口数据,在公安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都有相关信息,这也是数据信息采集的难点。对于这样的数据,采用单一数据源为主,多个数据源补充的原则,在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由主要数据来源单位进行数据资源的归集。

为了提高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后的可用性,采集的公共信息资源应当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信息资源的格式遵循“数字化、原始、可再利用”等原则。原始的数据,更具有开放价值。为了方便开放,应当要求采用数字化方式采集数据,同时将具备条件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非数字化数据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开展数字化改造。

3.2 公共信息资源的存储

基础性、公益性的公共信息资源库和跨部门重大应用系统的主要信息资源库,应当进行异地备份。同时用于集中开放的信息资源开放平台本身也应当具有资源的存储、备份功能。同时,各个公共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应当建立数据管理规范,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

3.3 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

各开放主体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单位应当通过信息资源开放平台集中向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查询、下载、接口调用、应用开发等服务。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单位须确保提供的信息资源标准统一、公布频率稳定,以方便各类信息获取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4 公共信息资源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4.1 安全管理机制

作为一种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具有与其他物理资源具有相同的价值属性。另外,由于信息在传播中不存在衰减和损耗,所以极易引起信息泛滥。因此,安全性问题首当其冲。在机制上杜绝安全隐患是工作的首要任务。

(1)进行定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立信息安全制度以及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等;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采集的权责机制,不配合公开的部门进行曝光和处罚;

(3)暂时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开放的,比如隐含了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的信息,应该妥善的存储,不得任意开放;

(4)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评估监督机制,制定信息的分级安全管理办法等。

4.2 资金保障机制

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财力,笔者建议各地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的起步阶段。对因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开放共享,建立了独立的数据库或者云计算平台的,政府应当根据建设的规模给予资金补助。

4.3 激励机制

公共信息资源所有权属于全体公众,因此,原则上资源的开放是免费的。但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花费了人力和财力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管理。为了鼓励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积极进行资源的整理和开放,应当积极推行开放激励政策。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商业模式进行资源的开放鼓励。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有偿开放等方式来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开放管理的信息资源。如果开放的对象中包含了其他信息资源管理单位,也可以通过资源等量交换来促进部门间的资源开放。

参考文献

[1]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赖茂生,任浩淼,夏牧.我国现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律研究[J].科技与法律,1997(z1).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研究 篇9

图书馆的产生起源于人类信息交流形式 (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 的发展。随着人类间接交流的需求, 出现了文字和文献, 由于人脑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继而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中介性机构, 其目标就是存储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并进行社会教育。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类型, 其产生也是因为人类信息间接交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公共图书馆与信息公平关系探讨

1. 公共图书馆的性质符合信息的社会属性。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不仅具有一般资源的属性, 还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信息的社会属性, 是指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国家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供给。它决定了信息属于公共产品, 基于公共利益之需, 应当尽可能共享。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 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税收的产物, 其服务对象是国家每一个纳税的公民。公共图书馆不仅要满足大众获取信息, 利用资源的权利, 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分配公平与共享利用。这一点与信息资源的社会性相吻合。在服务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尤其是对弱势群体 (残疾人、农民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 更要多加关怀, 充分展现图书馆公平、正义的人文精神。因此, 公共图书馆的性质符合信息的社会属性。

2. 公共图书馆是信息公平的制度保障。

公共图书馆制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信息公平。范并思教授在《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中提到:“它 (公共图书馆) 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 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追求平等是每个人的权利和理想, 实现公平却需要制度的保障。信息公平作为新时代的产物, 也需要坚实合理的制度来保证实施。目前国内对信息公平的界定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信息公平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获取机会平等和信息资源配置公平, 在实施信息公平的过程中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首先, 信息不公平的产生主要是受数字鸿沟、信息商品化等因素的影响。公共图书馆恰恰在弥补数字鸿沟, 重新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使民众平等自由地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等方面, 起着巨大的作用。其次, 从19世纪中期开始, 欧洲国家就开始制定相应的图书馆法来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国在清代宣统二年 (1910) 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图书馆法———《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并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来保障人们使用图书馆的权利。因此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制度的体现, 在社会实现信息公平的过程中起着制度保障的作用。

3. 公共图书馆能够消除人们获取信息的障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 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再加上知识产权制度对特定信息的保护, 使得信息具有了商品的特征。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下获取特定的信息, 不得不花费一定的金钱或者等价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一些弱势群体, 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农民工等来说, 获取信息就受到了障碍。1914年,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UNESCO) 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 (简称国际图联或IFLA) 在其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 “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 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其宗旨就是自由平等、均等服务、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为消除信息不公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使人们能够自由平等地获取和使用信息, 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壁垒。

三、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存在的问题

1.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

自建国以来,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 截止到2004年底, 我国三大系统共有图书馆由55所上升到4500多所, 加上工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 文献总藏量超过10亿册, 这些文献信息机构基本都集中在城镇。中国拥有13亿人口, 平均利用量少之又少。以2009年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例, 东部地区平均每馆面积为11189平方米, 西部仅为4951平方米;东部地区平均每馆藏量为75.3万件, 西部仅为25.4万件。

2. 用户利用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参差不齐。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本地区纳税的公民。首先, 对于信息富人来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使用信息资源, 由此削弱了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其次, 对于信息穷人来讲,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其利用信息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不愿意或者很难接受新事物, 其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有限, 导致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3.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环境不和谐。

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第二起居室”, 图书馆环境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自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以来, 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 到馆用户过多, 基础设施不够用, 造成图书馆瘫痪;馆员与用户发生冲突;对歧视弱势群体等。图书馆环境成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 我国没有出台《图书馆法》来对用户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限定。2011年2月10日, 我国文化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的工作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要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重点增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2013年2月7日, 文化部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事《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对公共图书馆建设进行规划。但《意见》和《规划》, 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四、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实施策略

1. 实施信息资源配置倾斜政策。

就全国范围来看,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容乐观。偏远地区的信息资源获取极为困难。县级以下公共图书馆形同虚设, 农村图书屋 (室) 也很少利用。政府在资源配置时, 要实施倾斜政策, 对偏远地区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在对信息资源配置进行倾斜的基础上, 我们要完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分清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和职责, 避免资源浪费。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合作共享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体系,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 提高信息主体接受信息的能力。

信息接受主体的信息接收能力, 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公平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接受的弱势群体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的记忆和选择、传递装置, 具有社会教育和文化娱乐消遣的职能。它有义务承担提高公民信息素养的责任。公共图书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开展各种讲座和培训课程等, 提高用户接收、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如, 针对少年儿童, 可以开展各种知识普及活动, 开发智力资源;针对农民工群体, 要以娱乐与大众教育活动为主, 丰富社会生活;针对老年人群体, 要开展各种健康教育与知识宣传活动。

3. 针对不同用户, 构建和谐的公共图书馆环境。

公共图书馆环境施的建设, 不仅要符合当地居民的情况, 而且要突出重点。对于不同的用户群体, 我们要区别对待:如划分少年儿童专区, 针对少年儿童的特质, 选择合适的书架, 配置优秀的馆员来促进少年儿童的智力开发等;划分老年人专区, 给老年人配置相应的阅读设备, 提供适合老年人的阅读资料等。对于其他弱势群体人员, 我们要针对他们的需求, 开展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在构建硬件环境的同时, 公共图书馆还要积极引入“普遍服务, 特殊对待”的观念。要通过国家、社会、图书馆的共同努力实施相关政策, 整合一批能为社会服务的资源, 为特殊群体制定特殊的服务模式, 让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提高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

4. 健全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法律制度。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具有权威性和统一性。公民能够公平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目前, 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先后制定了250多部图书馆法规, 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用户的信息权益[5]。我国《图书馆法》还没有出台, 但在《宪法》第22条中明确指出:“国家发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这说明我国也具有以公共权力来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国家意志。目前, 我国《图书馆法》立法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现已成立了文化部牵头, 多部委参加的小组, 启动了图书馆法立法工作。

五、结束语

实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 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国家是第一责任者, 各级政府要积极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 不失时机地做好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提高公民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公平意识, 颁布相应的政策方针等一系列工作, 来促进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的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公平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信息资源的传播机构, 在信息时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介绍了公共图书馆与信息公平之间的关系, 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公平,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2) .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篇10

公共机构能源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深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各级节能监管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公共机构节能信息化管理(统计、审计考核、公示、定额等)不仅仅是“软件工具”问题,其实质是“管理服务”问题,即如何建立各个公共机构可溯源的能源管理服务体系是公共机构能源精钿化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

2 项目背景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四十九条指出,公共机构应当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强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向本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报送上年度的能源消费状况报告。为了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制定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条例要求,公共机构应当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制止能源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另外,国务院也下发了关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全面掌握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提高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科学发展,经国家统计局批准,2009年国管局制定并印发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

目前,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缺少能耗统计核心应用系统。目前没有应用系统来实现全省公共机构能耗数据的填报、汇总,无法进行全国能耗数据的查询和分析,无法有效监督各级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工作的执行情况,在信息化手段上无法保障国家实现节能目标。

(2)信息资源缺乏统一规划。能耗统计工作从2009年才从国家的层面开始做,目前数据指标体系及标准已经形成初步规模,并得以在全国推广,但各级政府部门之间还没有完全统一,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比较薄弱。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规划、信息交换标准和核心能耗统计系统,各省市独自开发的系统从本级机构的角度出发,无法互联互通,共享利用彼此的信息资源。

3 系统建设思路

3.1 建设原则

(1)前瞻规划、切实可行。建设应充分考虑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特点,创新思维,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借鉴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设计系统功能,使之切实可行。

(2)资源整合,共享复用。项目建设主要以平台建设与资源建设为主,依托省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已有的基础资源,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机房、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库、软件支撑、数据灾备等信息化基础资源。

(3)确保安全、高效协同。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和手段,同步规划、推进信息安全工作,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监管工作上下联动、高效便利、业务协同。

(4)规范标准,持续发展。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必须遵循国家和省级有关规定,保证系统的标准性、规范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标准和规范,确保本项目应用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3.2 建设目标

贯彻落实节约能源基本国策,建设能耗统计管理系统,收集公共机构能耗状况,实现离线/在线数据填报、审核、校验、报审、汇总和基本分析的功能,规范和强化能源统计和节能监测工作,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和绩效考核,为实现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信息统计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提供保障,为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实现能源资源消耗监管提供帮助,为各级政府制定能源计划、节能规划和节能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不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水平。

4 系统建设方案和技术路线

4.1 总体架构

根据业务目标和建设需求,以政府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基础进行总体设计框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技术架构由界面层、应用层、应用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基础设施层和支撑体系六个部分构成。其中,支撑体系又分为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

基础设施层:是系统运行的软硬环境基础,是应用系统的承载实体,由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供机房、网络、计算资源、存储和数据灾备服务等。

信息资源层:建立省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信息数据资源库,资源库支持资源的共建共享,统计分析,报表生成应用等需求。

应用支撑层:支撑平台层主要是包括业务应用的公共构件,如数据交换、工作流、报表工具、短信平台、智能搜索引擎、面向服务架构等,以支撑各个应用系统的建设。

应用层:主要包括元数据管理系统、统计系统、分析系统、上报系统、移动终端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管理系统、预警系统等各类应用系统建设。

界面层:信息交互层中主要涉及到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在线平台、在线移动平台等。

4.2 可溯源的服务体系

如图2所示。

4.3 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4.3.1 基础资料管理系统

公共机构能耗统计过程中使用到的公共的、相对固定的、基础性的数据,包括行政区划维护、公共数据分类字典及字典项维护。该模块的增加、删除、修改功能仅管理员可以使用,其他操作人员可以查询使用。

4.3.2 元数据管理系统

维护能耗统计的各类、各项能耗指标、能耗公共分组、计量单位、统计表的报告期别等信息。该模块只有各级能耗管理机构可以使用。使用元数据组件、通用组件等来完成指标体系管理模块各功能的配置。

4.3.3 统计系统

提供数据填报、数据审核、数据汇总和填报统计公共。

4.3.4 分析系统

(1)能耗分析:依据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构成、各类能源资源消耗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统计分析是对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基本规律、变化特征和节能管理、改造成效进行评价、监督的重要手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主要分定期分析、专题分析、综合分析三种类型,分析方法包括分类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并可根据分析报告模板,定期生成统计分析报告。

(2)数据处理:在完成能耗统计分析后,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实现分析结果图表展现。

4.3.5 上报系统

管理单位下达上报任务,各级公共机构确认报送指定报表。根据实际情况代报能源资源消费数据。

4.3.6 支持服务系统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系统的服务支撑系统对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问题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支持服务系统主要是对能耗统计员、管理员提供技术上和业务上的支持服务,建立统计员、管理员与系统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通道,使得节能管理系统更加有效,问题解决更加便捷。

4.3.7 系统管理

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运维管理三大模块。

4.3.8 预警系统

根据指标体系和同比环比变化情况,通过系统提示和短信平台主动给各级公共机构预警提示,为各级公共机构杜绝跑冒滴漏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4.3系统技术路线

4.3.1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为保证二级平台体系,并实现以服务为核心的开发策略,本项目采用SOA架构,最大限度地重用平台中立型的服务以提高IT适应性和效率。将平台的不同功能单元通过对应的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其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各功能模块之间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比如经常改变的政策、业务级别、业务重点、合作伙伴关系、行业地位以及其他与业务有关的因素。平台能够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按需进行灵活更改,一旦需要,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更改。

4.3.2 J2EE技术平台

采用SSM框架,即Struts2+Spring+Mybatis的一个集成框架,此框架稳定性较高,能很好地支持客户多样的需求变更,采用松耦合的架构更好地减少各个层级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如图3所示。

4.3.3 JQuery展现技术

在业务流程监控台部分,涉及到大量的统计分析图表,监控系统使用了大量基于JQuery和Highcharts组件,提供了丰富的展现形式。

5 结束语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达到以下预期效果:

(1)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助力全省实现节能降耗的整体目标。

(2)有望改变目前公共机构能源管理意识薄弱、专业技术支撑缺乏现象,通过安全、便捷的信息技术推广,达到规范日常行为,节约能源资源的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公共管理;应用

一、前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社会多个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公共管理作为我国政府部门的基础性工作,能否实施有效性管理行为,直接影响我国管理整体水平。通过引入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提升了管理效率,为公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公共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公共管理的服务方式

公共管理部门属于服务咨询部门,管理模式比较固定和传统,需要通过设立不同的部门,以此来满足其工作需求。传统的管理模式过于繁琐和麻烦,通过引入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改变了此问题,结合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速、传播面积大、以及成本低等特点,可以使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到社会大众中。可以说,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中,使公共管理更加具有现代化特征,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便民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化的公共管理能够让大众自身利用网络技术,自主查询相关信息和服务,为公众带来了极大便利和选择的权利。此外,网络具有传播范围广泛、较强的流通性等特点,可以实现跨部门的查询,在节省工作时间的同时,提升了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信息的共享,最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日常出行。

2.有利于最优整合各种资源信息

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互联网技术具有传播广泛的优势,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数量比较巨大,需要一些专业性人才进行整理,以此确保公众所获取的资源信息的有效性。在数据信息整合阶段,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管理,以此为人们提供便利。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中,可以最大程度的整合各种资源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改变了公共管理工作。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互联网设备,同各地建立有效连接,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虽然网络信息比较丰富,但是也增加了管理难度,在整理网络信息时,需要着重考虑垃圾信息,以此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公共管理工作人员在整理各种信息时,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此利用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公共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确保公共管理的工作效率,更加具有人性化。

3.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取代了一些人工技术,在人们生活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说网上缴费、购物等等。而在公共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只需要设定一些程序,便可以利用电脑,来管理和控制整个工作过程,并且配合其他公共管理人员的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公共管理质量和效率,有效避免一些错误行为的发生,在整体上提升服务水平。

三、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变革工作流程

在以往的公共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将提升服务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作为核心;而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一方面实现了前台业务展示与信息沟通系统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实现了管理系统和后台信息收集的结合,有效组合了各种业务。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基于现代信息管理政务的特点,实现有计划、有组织的改进和完善,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和沟通,促进资源信息的共享,以此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2.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

内部破坏与外部非法入侵,是危害电子信息系统的主要因素。对于内部破坏来讲,主要是窃取机密信息,破坏计算机系统,为防止出现此种情况,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电脑操作技能;并且完善相关法律条例,以此保证电子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而病毒或者黑客的外部非法入侵,可以采取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等方式,不给违法分子有空可钻。

3.保证电子信息技术相关设备的完整性

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中,首先必须对设备问题提高重视程度。在公共管理部门中,只有妥善解决电子计算机、以及配套的多媒体资源等等硬件设施问题,才可以有效提升公共管理工作质量。同时,配套齐全的硬件设施,可以确保相关设施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功能,也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发挥功效的基本前提。但是就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运用情况分析,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基础设备,普遍存在技术落后、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以此导致电子信息技术无法发挥出应有价值。因此,公共管理部门有必要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部门中的硬件设施;并且做好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保证各项设备可以发挥出最优性能,以此提升工作效率。

4.提升工作人员综合能力

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中,不仅可以提升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同时有利于防止出现各种差错和问题。所以,为确保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公共管理中发挥出最优效果,有必要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提升自身电子信息操作管理技能,以此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时代和发展发展需求。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子信息技术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领域均加强了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公共管理事业中通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一方面实现了公共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并且提升了公共管理质量和效率,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琨元.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应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5(12):454-454.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篇12

公共信息资源是相对于私人信息资源而衍生出的一种资源类型。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基于服务人民群众而对外公开提供的信息数据资源。 在现代社会, 公共信息资源是一个国家获得竞争优势和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社会需要以全新的理念、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来管理公共信息数据资源。政府作为公共信息数据资源的主要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需要管理大量的信息资源, 由于现有的管理模式、观念、途径、方法、程序等不够规范, 使许多本应公开的公共信息资源难以为公众所利用。 评价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 是提高公共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相关概念综述

1. 公共信息资源

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各国学者从知识产权、社会性、政府等多个角度定义了公共信息资源, 虽各有侧重, 但相同点在于都认定政府信息或行政信息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体。

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为了满足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管理者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依据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规律, 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协调、配置及服务的活动。 傅荣校、叶鹰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在行政系统内, 按一定的要求, 组织运作公共信息的诸多要素, 使之达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指利用各种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 信息收集是信息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2) 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指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 对信息进行适当处理, 从而生产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的过程。

(3)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指将经过加工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使用, 以及公众直接使用信息的一种形式。

(4) 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是指将信息保存起来, 以备使用的过程。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而是贯穿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不尽相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发达国家早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在相关政策法规规章、知识产权保护、图书馆制度、博物馆制度及公共信息服务等各项信息资源立法相互融合;在机构设置上, 拥有全面领导和监管职能的政府领导机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职能部门及各种协会和社会监督部门。具有健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随着我国民主化建设的深入, 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在建设与管理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例如政府电子政务迅速实施、推广, 一系列数字化图书馆的大量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完善, 政务信息公开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 既便如此, 我国在公益信息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 从宏观意义上的政策法规, 到微观的管理工作流程, 从政府人员主观的信息化资源意识, 到客观的信息资源管理结构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信息资源绩效评价的主要模式分析

好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是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根据公共信息资源评价的目的, 主要有以下四种评价分析模式。

(一) 用户模式

用户模式完全从公众的角度来对绩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加工。 用户模式在应用上常常在运用用户满意度评价法和第三方评价法时使用。 受众对象通过对公共信息资源数据的统计分析, 报告和比较分析出不同的受众群体、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行为方式从中获取利益的总体情况。

(二) 技术结构模式

技术结构模式是指以基础技术结构的角度对公共信息资源绩效评价数据进行获得和结果分析。公共信息资源应用的基础技术构造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公用信息资源的独立检索终端, 使用电话线连接到信息互联网进行检索;

第二层次: 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 信息系统连接到局域网络, 通过局域网络检索光盘数据库, 通过系统账号在线检索系统数据库;

第三层次:在层次二的基础上, 建立政府网站;

第四层次:在层次三的基础上, 政府网站开发特色内容和特色资源。

实际操作中, 要想建立一个适用、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往往只能以信息资源的核心集作为绩效评价指标。

(三) 网络模式

网络模式是指以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的技术基础设施、信息内容、信息服务、支持和管理等五个部分为视角, 获得相关的统计数据, 并以广泛性、效率、效能、服务质量、影响、有用性及受利率等7 个评价标准进行结果分析。

(四)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指将上述3 种模式自由组合构成的新模式, 主要用于当前3 种模式单独使用都不足以全面地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绩效的时候。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公共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它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 应当优先发展。随着公共信息资源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公共信息资源评价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体制化、制度化障碍, 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 存在的问题分析

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实现信息资源极大程度的全社会共享, 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是基础数据的共享。 目前, 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来看,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有以下几方面。

1. 公共信息资源总量的不足。 从国际经验看, 在人均GDP超过1000 美元之后, 人们对文化、科技、教育以及政治参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会进入高速增长期, 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然而, 仍停留在单一政府管理体制下的公共信息资源有效供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公众的信息需求, 我国人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发达国家低2~3 个数量级, 己成为阻碍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瓶颈之一。

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投入严重不足, 国家对各类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的投入与其公共信息服务的产出严重不对称。 一方面, 我国公共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步伐迟缓, 在政府信息公开、公益性信息尤其是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信息服务方面, 国家的投入还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庞大的政府及其附属的事业单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人满为患、机构臃肿, 缺少公共信息资源开发的动力, 围绕政府需求采集、加工和管理公共信息, 既造成了信息的浪费也导致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用户对象的单一, 同时, 国家有限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投入在相当程度上用于人头费开支, 给社会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严重不足。

3. 公共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突出。我国公共科技图书馆的人均购书经费是0.23 元, 而贵州省仅为0.07 元,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 这种地区间信息投入的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大公共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数字鸿沟问题在我国依然十分突出。而信息流动背后所掩盖的是利益的分配格局, 总量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作为稀缺资源, 必然会成为不同社会群体争夺的对象, 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公共信息的占有与使用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 部分老少边穷地区因公共信息服务的严重短缺, 出现了因信息差距而导致的贫困加剧。

4. 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受体制和部门利益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基本上分散在不同政府系统和不同社会组织内, 共享率低下, 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现象普遍, 如建国以来我国在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方面先后投入了近200 多亿元资金, 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 但共享程度严重不足, 公共使用率不足5%。

(二) 对策建议

公共信息资源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化信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总量非常丰富, 但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全面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

1. 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关键。 只有加强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指导, 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的布局, 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 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这一体系的内容不是包罗万象, 而主要集中在立法和政策调整、行业指导与市场秩序维护和纯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信息服务上。

2. 转变职能, 增强政府信息服务能力

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有序进行, 强化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职能。 在此基础上, 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 建立健全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

3. 有效宣传, 提高全民信息意识

信息获取的第一步是对信息的兴趣和关注, 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不仅要依靠社会信息意识的普遍形成与公众信息素质的全面提高, 而且信息消费观念的形成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作用, 毕竟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管理要通过信息消费来拉动, 信息消费意识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管理的萎缩。

五、总结

公共信息资源绩效评价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和数据模式的确立, 即解决区域信息数据如何收集、统计、加工、分析和管理、解释等问题。 本文首先评价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 最后以吉林省为实证, 分析吉林省公共信息资源绩效评价模式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国内学者从情报学、行政学等多个科学的不同角度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 分析国内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现状, 对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源配置及资源共享效率评价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找出我国创建新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绩效评价,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2]夏义堃.公共信息服务的社会选择_政府与第三部门公共信息服务的相互关系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03) .

[3]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M].科学出版社, 2007.

[4]杨玉麟.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及特征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7 (06) .

上一篇:语文教学艺术提问策略下一篇:电子认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