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精选12篇)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1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成员获得知识的最为有效的渠道之一, 能够帮助个体完成终身教育, 为社会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是进行文化信息传播重要的有生力量。[1]所以,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加强先进公共文化信息的传播以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
1 公共图书馆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作用
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公共图书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呈现多重职能发展趋势。当代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进行教育、文化传播、培养阅读兴趣和信息服务等。因此, 在先进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公共图书馆的发挥中不可替代的作, 对公共文化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受众提供大量的知识资源, 通过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2 公共图书馆在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中的传播者与受众
2.1 公共图书馆的传播者
传播者是公共图书馆能够顺利参与先进文化信息传播的最为重要的执行者。传播者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进行文化信息传播, 他们的传播学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一直以来, 我们就十分重视对受众使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但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变化, 对传播者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也要受到关注。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信息服务一直都是被动服务, 即读者主动到图书馆中获取文化信息, 这就导致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大多缺少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因此, 非常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针对传播者的培养制度, 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传播学理论知识, 从而在传播先进公共文化信息过程中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馆员的业务水平。
2.2 公共图书馆的受众
公共图书馆参与先进公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是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人口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中, 要分析受众的职业、文化程度、人口结构等因素, 了解不同人群的信息接收能力, 注重维护不同受众的获得文化信息的权利。因此, 公共图书馆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对受众素养的研究, 从而尽可能的为受众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个性的信息服务。
3 公共图书馆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职能
3.1 提供社会价值实现驱动
公共图书馆是实现多元化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文化信息需要。公共图书馆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帮助个体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 完成终生学习的目标。[2]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信息中心, 可以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支持条件。因此, 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公共图书馆发展着重要的作用, 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提供社会需求驱动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成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 我国精神文化资源无法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部分地区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依然不足。与此同时,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一些地区的社会成员普遍缺乏信息素养, 专门从事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人员也相对较少, 因此, 社会成员获取公共文化信息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公共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也就随之增大。公共图书馆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 更是时代赋予社会的责任, 对于满足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近二十年来, 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面临机遇和挑战。第一, 公共图书馆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成本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得到有效降低。通过利用网络, 社会成员在不需要亲自到图书馆阅读的情况下, 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文化信息, 享受到各种文化信息服务。第二,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确保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过程更加的便利。近二十年来, 互联网得到了广泛普及, 在此之前, 图书馆只能在读者到馆后才能提供服务, 这种服务是被动的, 公共图书馆想要提供更为广泛的延伸服务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数字化存储效率, 有效克服地域差异和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引起的不便, 而互联网可以使得公共图书馆文化信息服务不再受到地域限制。第三, 在公共图书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各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和全面的先进文化信息。
3.4 提供分众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信息的传播者, 自身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因此, 其在文化信息服务中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公共图书馆的受众多样化, 所以要根据当地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细分受众。如, 从人口结构角度来看, 受众可以分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从民族角度来看, 还可以根据民族或信仰来划分受众。公共图书馆的传播者要分析受众的需要、知识水平等因素, 选择科学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细分受众, 公共图书馆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为资源整合以及建立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平台奠定基础。
4 推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
4.1 推动多媒体资源整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图书馆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新媒体文化信息资源特色的多种类型图书馆, 如电子型、互联网型等。公共图书馆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资源整合, 特别是对文本、音频、视频和图像等资源要进行科学规划, 将这些文化信息资源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此外, 建立一个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 将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数据库等资源整合, 为社会成员建立一站式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4.2 推动多系统信息资源整合
当前, 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得到了国家政府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 参与和开展公共文化的部门和机构也日渐增多, 其中文化、教育、新闻等组成了内容丰富的资源系统。各部门和机构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过程中, 会不断运用和产生出大量的信息资源, 因此, 公共图书馆就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以及优势, 主动与各资源系统进行资源整合, 从而尽可能的引入外部文化信息资源, 最终改变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改善服务模式, 推动先进公共文化信息的传播。
总之, 公共图书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达到维护社会信息和知识公平的目的, 有效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jvv NJo_BATUos Bxez Ad5YJq SNFf On-nma SHEK_Tp LKI3v X-BAf DX_NXtbs Bt7IC1ad S_1Ybn_IUXAy6Etpy GK, 1994.
[2]陈瑛.公共图书馆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机制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12 (12) :109-112.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2
信息文化是处在发展与建构中的现象,因此,关于信息文化的认识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目前有关信息文化涵义界定有多种说法,笔者比较赞同以下说法信息文化是产生和发展在信息时代,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以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为依托和支柱,能同时表达语言、文字、图像的全球性文化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文化具有全球性、数字化、虚拟化和交互性等特征。
信息传播就是指信息的发布和扩散,也就是指信息从信息源发出,以物质和能量为媒介,超越空间和时间而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随着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呈现出时效性更强、传播的途径更加多样、传播的手段更加多元化等特点。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 公益理念 传播
公益理念的传播是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特殊的力量和作用。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尤其在急剧的社会转型发生时期,主流的视角往往投注在较为富裕的新阶层群体,而忽视了伴随发展出现的新贫困现象或弱势群体,并且,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交通、通讯的发展等,社会分工让人们履行专业化的社会职能,人们缺少中国传统农本社会所体现的共同分享的集体良知。公益理念中所倡导的人文关怀、保护环境、互助互爱、共同分享等积极的价值观符合人性的道德规范,犹如一条承载人类共同情感和记忆的纽带,有一种文化整合的作用,利于增进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和谐发展。
面临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公益理念的传播需要政府、社会及社会成员需要通力合作,仅靠文本说教方式往往难以深入人心,积极探索一种亲近民生、贴近生活的公益理念传播方式显得尤有意义。“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以南国传统村落的“大榕树”情结作为创意,利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平台,通过举办阅读活动、文艺展示、亲子活动将公益理念润物无声地带入市民的心灵,形成“小空间、大平台”的较好的社会公益文化品牌。
一、以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作为公益传播的基础
长安镇早在2002年便建成大容量的长安图书馆,于2008年完成了社区图书馆的基层设施建设,近些年来长安正处于从乡镇文化向都市文化过渡的重要节点,传统的阅读公共服务模式,往往存在覆盖有限、文化品质不高、内容单一、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加之市民朋友的阅读需求的内容和方式相对以往也有所变化,公共文化阅读活动亟需一种环境优雅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以补充。
长安镇自2013年就开始进行新型现代公共文化网格化服务建设,打造长安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平台,在全镇地段好、位置佳、人流较多的地方选点建设“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以大榕树、玻璃、板材作为主要的营建元素,建成蕴含“现代雅致、温馨诗意、开放自由”文化内涵的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点,每个玻璃书屋的文化服务点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环境温馨雅致,其中开展公益的纸质图书漂流、电子阅读、文学、摄影、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文艺活动,充分体现了从公共文化服务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发展。2014年,长安镇建成长安广场榕树下文化空间,主要面向长安镇中心区服务。同年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示范项目。2015年,镇宣传文体局通过与长安万科中心合作,建成长安万科广场榕树下文化空间服务点,以企业公益赞助、政府公益管理、民众公益参与的三维度的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的营建方式简单易行,三个月内就能完成硬件设施建设;所处位置接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地点,都是处于大家饭茶之余散步的场地,开展的免费wifi数字阅读活动的市民参与度高,开展的由公益团体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且费用低,容易吸引大家参与,这些使得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在营建和运营上都比较容易复制,目前各社区和工业区的榕树下文化服务点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今后在长安将形成以榕树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建设工程。
二、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传播公益理念的方式和内容
榕树作为南国独具特色的植株,自古以来就是人群自然集聚的地方和人们交流交往的公共空间,天然地使人产生亲切感,愿意去亲近和驻留;虽然榕树本身作为木材不太容易入料,在实用性方面较弱,似乎是不堪大用,但其却能为人们提供润养心灵的绿荫,乃无用之大用,而颇具哲理和诗意,与公益文化理念有共通之处。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理念而建。
1、以非官方化的志愿团体作为管理主体传递“责任担当”的公益动力
在榕树下文化空间的日常营运管理中,倡导长安市民自管自办的原则,所有文化服务都是由长安的文化志愿者或社会公益文艺团体来开展,镇文化部门只提供启动经费、业务指导和活动监管。对于文化空间的管理,文化志愿服务队有完备的服务功能的组织架构、制定营运的规章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以及公益文化活动方案,独立做好策划、组织、营运等各层面的公益文化服务。
文化志愿者全权负责文化空间的日常管理维护,组织公益力量承担文化空间导览、整理捐赠图书、解说艺术展览、引导使用电子图书阅读机等日常文化公益服务,与一些社会公益团体合作,策划组织环保宣传、亲子绘本阅读文艺活动,引导家长、孩子组成兴趣小组、学习小组甚至是业余小文化社团。整个运营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承担公益文化服务、热衷奉献的理念。
2、以“读书漂流”阅读活动传递“互助友好”的公益导向
“图书漂流”公益阅读活动是长安榕树下的主题活动之一,具体形式是主办方先利用官方的宣传渠道,在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公益捐书宣传,号召社会公益团体、个人向文化空间捐赠捐闲置书籍,交由设立在文化空间的捐书处,让前来文化空间的市民朋友免费阅读。捐赠图书由志愿者整理上架,每个榕树下文化空间全天开放,长安市民可以在舒适雅致的环境中,自由选取书刊阅读。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可以自由淘换带走继续阅读。长安广场的榕树下文化空间营运后的几个月中,就接到社会捐赠的图书一千多本,使得每个文化空间都有较为丰富的图书和杂志;书籍已分为地方文献、摄影艺术、文化刊物、以及综合类四类图书,给大家营造一种互助友好的公益阅读氛围。
nlc202309082258
3、以免费海量的电子阅读传递“共同分享”的互联网公益时尚
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使用,大众的阅读习惯已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手机进行阅读,在每个榕树下文化空间里配置免费的wifi和电子阅读机器,其中具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海量的电子图书资源,只需扫描相应图书的二维码,便可免费下载书籍到手机上进行阅读。在电子阅读推广方面,文化空间设立简单易懂的使用说明宣传板,并由文化志愿者解说电子图书的下载、阅读使用的方法,让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互联网共同分享的公益理念。
4、以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传递“和睦友爱”的公益能量
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除了进行静态化的公益阅读活动外,也开展活泼动态化的亲子公益活动,与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摄影宣传、倡导家庭和睦友爱的氛围。文化空间管理团队与东莞萤火虫小书房合作,依托“小书房儿童文学网”(www.dreamkidland.cn)的资源定期开展公益亲子阅读活动,以儿童绘本和儿童文学作品为载体,展开立体公益阅读活动,举办亲子绘本主题故事会、成长陪伴沙龙、亲子绘本剧、手工绘本DIY等活动,各个家庭分享亲子绘本阅读经验,向长安市民传递家庭快乐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用以增进家庭幸福及邻里关系和睦。榕树下文化空间通过类似的活动,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让家长和小朋友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公益活动,举办的公益活动选取百姓生活中真、善、美的内容为主题,呼唤社会真情,展现互助关爱感受“和睦友爱”公益理念。
5、以身体力行的环保宣传活动传递“爱护环境”的公益理念
当今珠三角制造业推动经济的巨大发展的同时,在生态环境上却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的公益意识,在时下有着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长安榕树下文化空间与东莞慈济慈善基金会、长青公益服务队等社会公益团体,开展深度的互动合作向公众推广环保公益理念,精心策划对市民较有吸引力的公益环保宣传活动,每个月定期开展一次公益环保宣传,内容包括:环保手语歌培训、环保主题舞蹈表演、分享公益环保视频感想、倡导垃圾分类、公共场地清理垃圾、家庭环保酵素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向市民朋友介绍实用于社区、家庭环境保护的内容,形成一种贴近日常生活的公共环保理念传递方式。同时,文化空间依托长安影像中心高端的摄影图片资源,定期举办人文风光摄影展览,让观众领阅自然环境的美好、加深公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社会公益团体可以视为“舆论领袖”,发挥着良好的人际传播的功能。正是这些“舆论领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去珍惜、去追求。
结语
在长安以榕树下文化空间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公益团体的带动下,开展凝聚、传播和实践公益正能量的活动,实现了公益理念由单纯的理念到具体行为的转型。综上所述,公益理念的传播有赖良好的传播平台和传播途径,以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媒介传播公益,在传播内容上更为丰富、形式上更为生动、效果上更为显著,产生出两者相得益彰的社会文化效益。
参考文献:
〔1〕戴衍.长安实践与思考—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1):P127。
作者简介:周峰(1981--),男,硕士,现任职东莞市长安镇宣传文体局。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4
近年来,成都市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但成都市新农村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如何?农民群众是否真正享受到了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服务?这些疑惑依然存在,而回答这些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成都市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进行科学的评估。只有这样,成都市各级政府才能实事求是地制定下一步的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规划以及战略决策。
1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
为了解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笔者随成都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调查组从成都市的所有乡镇中随机选取了四个县(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和新津县),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对当地长住居民发放问卷,并对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采访,以此来了解成都市部分乡镇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1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设施现状
(1)在本次调查的四个县中,各县提供给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致相同。如: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
(2)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以外,农民技术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也被列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础设施行列之中,不过农民技术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提供情况并不理想。如:在所调查的四个县中只有大邑县有农民技术学校,并开设了养猪、树木等7-8门课程,每门课配置讲师1人,均有农技师的资格认证,而且每年学生流量可达600-700人,其余各县均无农民技术学校。
(3)此次调查的对象中,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均为地震的重灾区,2013年是“5.12大地震”后的第五年,目前,崇州和彭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基本恢复重建并已投入使用,但大邑县的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图书室仍然没有修建完成,目前,为了满足村民的图书借阅需求,大邑县设置了一个面积为150平方米的临时借阅点,藏书量约为78000册,服务范围覆盖周边20个乡镇。
(4)虽然目前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总体情况还不错,但是部分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如由于资金不足导致部分设施年久失修。
1.2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活动现状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主要有:电影、展览、文化节、传统文化活动、文艺演出以及体育健身活动等。具体如下。
(1)电影、文艺演出和体育健身活动在各县开展情况较理想,本次调查的四个县均会定期开展以上活动。如:①目前均能保证每月1-2次的电影放映,由当地广电局或文化局组织放映队去各村镇免费放映电影,并在每次放映前播放当地形象及政策的宣传片;②地震前,各县文艺演出频率较低,但灾后各县均提高了当地文艺演出的举办频率,根据大邑县的文件资料显示,该县全年完成省市下达的惠民演出任务60场,每个乡镇安排3场;③在体育健身活动方面,基本上各县会定期开展。
(2)各县在展览、文化节和传统文化活动的举办上,表现出参差不齐的
现象。部分乡镇表示从未开展过上述活动,而有些乡镇即使开展过,其频率也相对偏低。如:彭州市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相对较差,该县几乎没有举办过文化活动,而新津县推广的文化活动比较丰富,包括电影、展览、文化节、传统文化活动、文艺演出以及体育健身活动等多种形式,且频率频繁。
1.3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途径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报刊以及互联网,电视和广播仍然是各乡镇传播公共文化信息的首要途径。电视信号覆盖率基本可达到全县全覆盖。
2 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设施参与度偏低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村民(占81%)均知道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设施的具体位置,17%的村民表示经常会使用这些设施。
2.2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的满意度偏低并存在供求错位现象
①绝大多数村民对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的满意度偏低,原因是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频率难以满足村民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
②阻碍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相关信息。
2.3 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设施宣传不到位
主要有两点不足:第一,是宣传信息上的不足。第二,宣传的范围太小。
2.4 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意识淡薄
导致农民参与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建设主体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①成都市部分乡镇村民绝大多数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占总人数的77%)。与农村的发展进程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成为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瓶颈。②村干部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5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经费不足
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资金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
2.6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管理松散
①缺乏系统规划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
②文化信息传播绩效评估与政治经济绩效混在一起进行,导致文化让位于经济、政治。
3 对于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3.1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事业的领导
各级领导应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质量的重视,提升自身的服务职能,组织负责农村工作的官员定期下基层。
3.2 要切实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事业的财政投入
近年来,地方财政对农村文化信息传播事业的投入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建设的财政支持。
3.3 要切实兑现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承诺
相关部门在文化、影视、广播、体育等多个方面,曾制定过多项建设计划,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要将这些计划落实到位。
3.4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可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3.5 着力开展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体系建设的评估工作
对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体系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建立评估体系、制定评估计划、收集评估数据、选择评估方法以及撰写评估报告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识别、预警、监督和奖惩等手段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发展将迎来一个大好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把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提升到重要位置,将其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不断开创农村公共文化传播的新局面。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成都市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构建成都市农村文化信息传播主体选择与参与机制、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评估指标和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评估方法,以期为成都市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的信息传播提供借鉴。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5
通过专家评议法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三轮筛选,最终确定评估指标,并建立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通信系统模型的5大传播要素为一级指标,用Ai表示;以各要素影响因素为二级指标,用Aij表示;以全面、客观、准确为原则对二级指标进一步进行细化和量化,得到三级指标,用Aijk表示,其中将部分无法量化的指标用相关联的指标代替,确保被选择的指标简单、实用、可重复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通过yaaph软件对专家打分进行处理,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各级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3.2状态区间的确定
传播效果评估结果实质上由三级指标的得分所决定,由此可见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因此进一步根据状态对三级指标归类,不仅使评估结果更直观,还能令传播效果的提升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在确定状态区间的过程中,三级指标得分值的相对高低比绝对高低更有意义.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思路来划分状态区间.
4实例验证
4.1互助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青海省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其土族文化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互助县有威远镇小庄村、东沟乡大庄村为代表的民族村寨,纳顿庄园、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为代表的景点,是青海省典型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青海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将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打造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可以预见,随着青海省旅游业整体飞速发展,互助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必然进一步蓬勃发展.
4.2数据获取
采用从相关部门取得的客观数据及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对于部分客观数据无法获取,又不能用其他指标替换的重要指标,采用专家评议打分法获取.在整个数据获取过程中,客观数据占82.76%,尽可能减少主观人为性.参与主观指标评判的专家有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旅游研究的学者、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经营者、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各级行政领导和民族文化游客等,多元化的打分群体和大量的评判样本使得评估主观性进一步降低.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指标体系的测算采用0~1的数值来赋值,即分值越接近1,得分越高,分值越接近0,得分越低.
4.3互助县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评估结果
4.3.1整体评估通过已建立的评估体系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将一级指标的对应指标得分求和,发现在一级指标中,信源因素(A1,得分0.1791)、信道因素(A3,得分0.1241)、信宿因素(A5,得分0.1210)分值较高,表明三者对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起到的综合作用较明显,增强了互助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而编码因素(A2,得分0.0479)和解码因素(A4,得分0.0920)的得分相对较低,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问题主要出在编码环节和解码环节.把关人(网站工作人员等)和解码中介(导游等)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的对信息的损漏、误读和误译,是传播效果不理想的症结.目前,互助县对信息处理者有关民族文化培训的缺失是此症结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在二级指标中,信源因素下的政府因素(A11)和信宿下的主观因素(A51)两个指标相对较高,说明在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作为传播主体之一对信息传播效果的贡献较大,而游客具备的文化素养和对待互助土族文化的正向态度促进了对相关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而编码因素下的文化差异(A22)得分最低,再次印证了对把关人进行民族文化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4.3.2状态评估如前所述,整体评估并不足以支撑提升策略的制定.根据状态区间进行划分,并将三级指标归类,结果如表4所示.位于补充区间的受教育水平、网络利用率等8项指标是传播效果的最短板,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传播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网络利用率有待提高,景区的信息完善程度、对外合作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负责编码的网站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对土族文化的理解不到位,发布信息的网站不够权威,当地居民对解码起到的作用有限,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提升.应采取优先发展、重点培育的提升策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对补充区间的各指标进行优化,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最快最有效的途径.位于改进区间的网络覆盖率、对旅游的态度等14项因素的对传播效果的贡献尚可,但仍有发展改进的空间.在保证补充区间的有效提升的前提下,采取逐步优化、稳步提升的策略,逐步对改进区间的因素进行改进和升级,尤其是那些和补充区间因素从属于相同二级指标的关联因素更要重视,如与网络权威性相关的网络关注度指标、与信息完善程度相关联的文化代表性指标等.位于保持区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公开程度等7项因素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说明互助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网络媒介在传送信息的过程中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较少,导游和媒体在信息解码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游客的信息素养较高,信息时效性较强.因此这些因素在提升过程中可适当让位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补充区间和改进区间的因素,采取保持为主、实时监测的策略.但要实时监控保持因素的发展情况,避免其停滞不前,成为信息传播效果新的短板.
参考文献:
[1]庞闻,马耀峰,郑鹏.五种旅游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与整合[J].旅游学刊,2012,27(5):74.
[2]王兆峰,谢娟.旅游网站信息搜寻对旅游者行为决策影响的评价分析[J].人文地理,2013,28(6):143.
[3]董亮.信息传播渠道对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三个世界遗产旅游地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48.
[4]孙丽.面对游客的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5]肖广凤,丁丹丹.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分析[J].新闻世界,2012(12):97.
[6]陈雪奇.两级传播理论框架下的旅游营销传播效果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2):173.
[7]WUShwu-Ing,WEIPao-Lien,CHENJui-Ho.InfluentialfactorsandrelationalstructureofInternetbanneradvertisinginthetourisminthetourism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2008(29):221.
[8]邓家先,肖嵩.信息论与编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田原.旅游传播中的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J].旅游管理研究,2013(4):20.
[1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E.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6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交互信息艺术的传播形式也随之增加。目前,交互信息艺术中的动画艺术在人物外形设置、动画背景构建及动画情节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二维动画转变为三维动画,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
关键词:信息媒介;公共艺术;传播变革;新媒体;动画艺术
[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资助项目:信息交互设计中的动画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C019]
在当今高科技新媒体的驱动下,动画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的行业。目前,我国的动画艺术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动画创作人员更加注重动画内容的原创。因此,我国动画影视行业涌出很多优秀的作品[1]。现代动画艺术结合新媒体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观众带来直观的视觉震撼。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动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变革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动画艺术
为了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相适应,动画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传统传媒方式相比,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速度广、有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传播基础。常见的新媒体背景下的动画艺术传播方式有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视、电子图书等,越来越多的数码电子设备为动画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
动画创作不仅局限于纸上或者电视上,在网络、手机等新载体上也广泛流传。动画创作与新媒体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动画艺术,满足了现代人们的需求,让人放松了身心,寻找到了工作外的乐趣。虽然新媒体下背景下的动画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但是,在动画创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调整与改进。
二、我国动画艺术传播现状
中国动画艺术出现在荧幕上以来,受到了来自国外动漫的影响,动画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
(一)早期的中国动画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由万氏兄弟在1926年克服万难研制出来的《大闹画室》,是我国美术片的开始。该部影片讲述了一个画家在画室进行作画,突然从画板上跳下一个淘气的小纸人,在画室里进行了一通大闹。1935年,万氏兄弟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0年,他们又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随后,还有著名的《大闹天宫》等多部优秀动画作品。
通过对我国早期动画片进行分析,首先从题材方面来说,大多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大多带有优良的传统理念。从人物、背景设置来讲,我国的早期动画片都带有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多以剪纸、水墨、木偶、戏曲为参考。我国早期的动画片大多具有早教意义,主要观看群体大多为儿童。
(二)动画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电视在中国众多家庭之中开始普及。电视机的普及为我国的动画片行业拓展了一片新天地。随着人们思想理念的不断进步,1990年代之后我国迎来了一个大开放的时代,以日本为首的漫画出现在我国的动画市场,与我国的传统动画展开了竞争[3]。这个时期的动画艺术,无论是情节内容还是人物画风,都比我国早期动画艺术更加全面。
(三)新时期的动画
因我国的动画艺术长久没有创新,关注人群小,在21世纪初,我国颁布条令,促进动画的改革创新。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原创动画快速发展,动画形式多样,但是动画内容依然以儿童为主,在成年人群体中并没有太多关注。
三、动画艺术的传播变革
(一)传播方式的增多
动画艺术的传播需要传播载体,随着我国高新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新兴传播平台越来越多,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电子设备都可以进行动画传播,为动画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由调查可知,目前我国主要的动画艺术传播载体为网络和手机。以这两种主要传播载体为例,动画艺术通过视觉、听觉为主进行创新,动画艺术内容更加趋向全民化,不再仅限于幼教动画,这种改变满足了大众的喜好,为大众带来更多的视听享受。
(二)传播范围的扩大
随着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动画艺术的传播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以前只可以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画片,现在只要通过网络,在计算机、手机、移动播放设备上都可以看到。以前想要观看动画片必须使用电视,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候随时随刻进行观看。有些娱乐平台还推出评论、离线下载的功能,不仅扩大了动画的传播范围也增加了观众与动画创作者的交流,有助于动画创作者对于动画不足的改进,促进动画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传播的特性
传统动画传播模式因传播载体单一,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为单向传播,无法获得观众对于动画艺术的反馈。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播载体多种多样,再加上互联网的便利性,动画传播具有了分众化与交互化的功能。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动画传播单向传播的方式,使观众在进行观看时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内容。因互联网的普及,观众在视频观看平台观看时,还可以发布对于作品的评价,尤其是目前新兴起的弹幕评论方式,即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实时以字幕形式显示评论,这种方式更是加强了动画创作者与观众的交流[4];另一方面,观众不仅可以作为观众,也可以作为传播者,进行视频上传。在用户使用互联网时,网站平台根据用户的登录信息以及用户经常观看的视频进行记录,将这些记录分类存储在网站或者平台的数据库之中,在用户再次访问网站或者平台时,数据库会自动对用户信息进行识别,并按照存储的记录为用户进行推荐。这种方式传播方式不仅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为作品进行了传播推广。
四、新媒体背景下动画艺术创作的现状
在进行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华丽的人设与场景是无法真正满足观众的,一部优秀的动画需要丰富的内容以及深刻的含义,在进行动画人物设置时也需要独特的人物性格,新媒体背景下的动画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中。
(一)表现方式的特殊性
动画在进行创作时,创作者应以观众的角度进行动画选材,选择观众爱看的、想看的,这是动画创作的第一步。为确保动画能将素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要特别关注表现形式,创作者应深入探讨动画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根据内容情感进行深入表现。当构思完成后,创作者将利用丰富的剧情、独特的色彩、奇妙的构图等方式,进一步的满足观众的口味。为使动画在放映时使观众犹如置身其中,还可以采用多种镜头切换、三维表现方式以及定格动画等多种方式[5]。
(二)动画风格的创新
不同国家的动画都有着不同的动画风格,如:美国的漫威、日本的柯南系列等。在不同国家中不仅动画风格不同,其表现手法也不同,一些国家的动画擅长表达细腻感情,有的国家则擅长表达抽象美感。众多不同造就了动画艺术的丰富多彩。中国动画应在新媒体背景下,集百家之所长,结合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创造出新的动画风格。在动画内容创作方面,为使动画故事内容饱满生动,应注意故事情节的设置,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内容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动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将绘画、音乐等多种因素融为一体,利用不同的镜头以及表现手法进行创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动画艺术也应不断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满足观众的需要,使动画艺术长存于时代的发展过程中。
五、新媒体背景下动画艺术的前景展望
中国动画网站从创建至今已初具规模,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内容抄袭、资源过老、互动方式少、信息技术落后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于动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动画网站以及动画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动画艺术的核心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更加关注原创作品。近年来,动画产业形势越来越好,吸引了众多技术人士以及资金支持,网络原创动画也凭借着自身的内容新颖、表现形式独特、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在动画产业占据了一席之地,如:《功夫兔系列动画——菜包狗大反击》、《怪哉》、《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些优秀的原创动画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政府对于原创动画的扶持力度,推进我国原创动画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动画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新媒体的不断进步为我国动画艺术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增强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影响力,使我国的动画艺术发展为新兴产业,为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的动画艺术不仅是关注动画本身的价值,同时还关注着动画产业的长远发展。将高新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激起新的火花,点燃观众的激情,使观众体会到动画艺术的魅力。当观众观看动画时,不仅享受到了震撼的视听盛宴,还通过动画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丰富了观众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杜一茹.基于新媒体下动画艺术短片创意及传播[J].艺术科技,2015,(09).
作者简介:
杨林,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副教授。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7
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传播的现状
目前, 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峰时期, 我国政府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在公共信息系统方面我国拥有一定的优势, 能够支持政府的政治决策所建立的信息管理和传播机构很多, 基本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和传播系统。除了信息中心以及统计局这种比较综合性的信息机构之外, 许多政府机构都设立有专门负责信息收集与处理的部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化, 我国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有效地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提高, 当然, 公众也得到了更多的权利与方便。当今是信息的时代, 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国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政府也正在重视从民间搜集信息, 促进了双方之间信息的互动与沟通, 最明显的就是民众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听证会参政议政。
二、政府加强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 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 保障公众知情权, 增强政府危机管理的透明度与民主性
不仅民众对信息的需求在危机时期更加迫切, 同时国际社会也同样要求对危机信息进行准确的披露与解读。科学合理的信息传播策略一方面能够很好地体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 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对信息的需求。政府必须借助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信息, 以便能够控制危机状态的恶化, 稳定社会秩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 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民主政府是当今世界人民所需要的政府。
(二) 为政府应对危机正确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 一方面, 政府借助信息的传播能够把危机状况以及事态发展情况传递给公众;另一方面, 公众利用信息的传播能够把对危机的意见与想法反馈给政府, 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除此之外, 信息传播的舆论导向功能能够促进民众稳定心理, 引导公众针对危机事件采取正确的行为。
(三) 有利于政府调动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源对解决危机
公共危机并不仅仅是政府所要面临的, 更是民众所要面临的危机, 政府只不过是危机最主要的管理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化, 将会有更多的第三部门或者是非政府组织加入到危机管理中。有效的信息传播策略能够让政府在面对危机问题时寻求更多力量的合作与支持,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达到降低公共危机管理的成本以及社会损失的目的。
三、加强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传播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一) 树立与创新政府信息传播理念
政府应该改革以往传统、落后的信息传播理念以便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转变传统的“管理行政”理念为“服务行政”理念, 更多地注重社会公众的集体利益, 为公众及时地提供有效的、准确的信息, 使得社会公众拥有对重大事件的知情权。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与大众媒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使大众媒体社会公器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除此之外, 还要引导与监督新闻的宣传与报道, 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二) 健全与完善政府信息传播的法规与制度
政府和媒体有义务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众多突发危机事件的信息与国内外公民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为了能够促进信息的公开, 使得民众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 政府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尽快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有义务实行政府信息公开以便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我国行政理念的更新, 促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是要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分为专职发言人制度以及高官发言人制度, 针对前者可以建立专业的新闻发言处, 对发言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建立和完善不定期的新闻发布制度;针对后者政府要定期组织高级官员进行新闻发言, 这样可以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树立, 特别是在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中, 最能完全体现政府的权威形象。
(三) 建立完整的信息传播体系
政府应该建立针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做出反应的信息传播常设机构, 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危机事件制定解决措施, 使其在特殊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决策反映能力, 能够集中调动与使用国家资源, 加强与危机管理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做到集思广益。此机构的设立, 能够在危机爆发过程中做到资源互用, 充分调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有效避免信息传播无序与分割的局面。
(四) 设置相应的政府公共关系机构
政府信息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可以建立政府公共关系机构来履行政府信息的传播职能。政府能够有效地发挥信息传播功能的主要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公共关系机构, 作为政府系统中的一部分, 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具有许多重要的作用。
(五) 建立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
创新政府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就是政府要与媒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主要的职责就是代表公民行使社会公共权力, 而媒体就是一种代表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机构, 因此, 媒体应该为公众福利的增进发挥最大作用, 否则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 就是失职。
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把人民的不满情绪表达出来并且及时有效的化解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这就需要政府提高信息传播的透明度, 充分了解媒体在危机管理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保证媒体党性原则的基础上, 给予媒体更大的报道空间, 这样不仅仅能够把政府重要的信息与政策及时地发布给公众, 而且还能够及时反馈社会民众的反映信息, 尤其是与社会公众利益与安全有关的信息。媒体的采访水平以及采访范围在危机管理信息传播过程中直接影响公众对危机事件的看法与知晓程度, 甚至关乎到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危机事件。媒体的主要作用就是, 通过新闻报道及时反映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与处理效果, 促使危机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达到稳定社会公众以及挽救社会损失的目标。
四、结语
文中将政府信息传播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讨论, 进而剖析出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信息传播方面的问题, 然后就如何在传播理念、法律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传播水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为公共危机管理信息传播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摘要: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造成极其强烈的社会反响, 它不仅仅是政府公共管理中必须关注的重点, 同时又是新闻炒作的焦点和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政府在危机传播方面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总结国内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传播策略, 以期能够为政府处理公共危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危机传播,危机管理,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赵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 2010.
[2]蒋冠.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7) .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8
一、新媒体与社会公众信息获取
在新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 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传统媒体已不能适应新媒体时效性的需求。新媒体不仅具有时效性, 还具有互动性,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社会公众传统信息获取的途径, 已成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主流。根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 手机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方面, 68.3%的通过新闻客户端获取新闻信息, 57.8%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 48.3%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 (45%) 获取新闻信息, 35.3%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用通话、短信交流占20%。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风险信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群体性和社区危害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严重危害性等特征, 对社会公众影响巨大, 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信息的获取与自身健康和安全密切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对于公众来说是被动的。风险信息具有潜在危害性与普遍性, 可引起公众忧虑心理及相应情绪和行为的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信息传播过程中, 媒体信息的传播、政府行为、医疗水平、社会团体组织的支持、自身知识和事件预期, 使公众对风险的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信息的获取在公众对风险的认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社会公众获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包括传统媒体 (电视、报纸、广播消息) 、网络媒体、新媒体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 及公众间的口头相传。在各种信息传播过程中, 主要涉及政府信息发布、医疗卫生机构消息、社会群体的态度、媒体的新闻和网民的行为。
三、新媒体时代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谣言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 随着公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参与范围的扩大以及程度的加深, 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 “人人可发声”的特点给虚假信息甚至谣言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中对于谣言的传播研究发现, 对于十分重要却真伪难辨的信息, 70.3%的受访者都表示“宁可信其有”, 此态度正是谣言传播的土壤。人们在面对控制感缺失的情境时, 倾向于建立虚幻的控制感, 谣言正好提供了此种控制感幻觉。并且谣言所述的危害常是疾病死亡等极端可怕的事情, 在这种风险信息之下, 除非对判断谣言很有信心的人才会选择不相信, 否则人们就算有所怀疑, 也不敢完全不信。
在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谈网络视界中关于突发事件传言的应对策略”研究中, [2]作者指出, 当重大突发事件来临, 而主流媒体出于种种利益的考量会出现集体缺位, 导致信息发布的延迟。此时, 各类传言无疑会乘机占领舆论, 成为一定时间内缓解大众知情需要的伪事实, 即网络传言。网络传言是颠倒是非、愚弄公众视听的流毒。因此, 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各种媒体, 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均会遇到“真假”信息, 并且信息性因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早期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巨大。
新媒体之所以成为谣言的重要传播渠道, 与其具备即时性传播特点密切相关。主要存在以下原因:缺少审核与把关, 缺乏专业平台和专业人才, 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四、个人行为与风险信息
大量的研究表明, 风险信息对公众的影响取决于个体经历和群体的内在交流。社会公众在信息中的暴露程度、选择相信的信息、社会和学习经历、利益团体的活动机制和事件发生的背景等因素, 都会深刻地影响个人对风险信息的获取和判断。对于自己无法判断的信息, 人们主要求助于网络, 搜索查找相关资料, 但“百度魏则西事件”表明, 即使高学历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海量信息的甄别能力也有限。
刘君荣[3]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受众应对信息风险的路径》中认为, 新媒体中信息发布者匿名身份和网络的开放性加剧了信息风险等级。公众在表达自我的同时, 由于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往往盲目地充当风险信息的二次生产者。风险信息一旦进入以“圈层形态”为主的人际传播环境中, 则极易引发葡萄藤效应, 进而诱发社会群体性事件。
信息的可信度、时效性、接近性、轰动性、娱乐性和公信力等, 均可影响个人对危险信息的判断。个人在感知风险信息时的第一反应是向周围群体传播信息, 以维护群体利益。盲目传播的行为, 导致失真信息的多次传播, 可导致涟漪效应, 易引发社会公众的不安情绪。
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社会公众良性传播机制
关于立法机制, 目前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中, 大量文献均提及强化和完善立法机制, 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公开透明地传播信息;还有学者认为统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资源, 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政府和事业机构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等途径建立良好的信息传播机制。
笔者认为,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方面, 应增强网络传播媒介的专业性, 提升网络媒介的专业化视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突发事件的区别, 在于其与医疗卫生领域相关, 而目前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大多无相关专业背景,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如果非医疗卫生领域人员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难免会出现“管中窥豹”、只取其表、以偏概全等问题。以专业视角传播和解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等专业机构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的职责所在, 能及时、有效、透明地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息。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等专业机构, 在突发事件之中应及时设立新媒体信息中心, 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及时发布信息, 联合权威媒体、新媒体进行客观信息与基本知识的传播。针对突发事件的新媒体谣言, 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权威性的辟谣, 促进突发事件信息的有序生成与传播, 消除由于信息不均等所造成的谣言滋生与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 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拥有主体和受体的双重身份, 个体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分享行为, 受个人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以个人需求为导向。新媒体提供了互动对话的平台, 公众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主动发表个人意见, 自主寻找和分享风险信息。公众个体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注重个人知识的积累, 提高自身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 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和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再学习, 去伪存真, 将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分享并传播, 形成良好的互动信息;提高个体品质素养, 不盲从并散布虚假信息, 不诋毁权威信息。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上, 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媒体—政府 (专业) 机构良性互动机制, 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 增加信息透明度, 完整准确地解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风险信息, 让虚假消息无处藏身, 让谣言见不到光, 形成和谐的传播氛围, 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息传播得更及时、准确、权威。
参考文献
[1]梁燕萍.新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 2011 (24) :102-103.
[2]苟德培, 李叶硕.网络传言:一扇需要擦亮的窗口[J].今传媒, 2009 (07) :14-16.
信息时代的跨文化传播障碍 篇9
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进行交流时, 如何互相理解以便更顺畅地沟通是跨文化传播所关注的问题。在描述跨文化交往时, 古迪孔斯特引用了西美尔所提出的“陌生人”概念——如个体存在于某一环境下, 却并非是该群体成员, 作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古迪孔斯特将“陌生人”定义为, “来自不同群体的不为我们所了解的人”。基于此理论, 他指出所有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属于跨文化交流。无论与异国、异文化的人交流, 还是与一个相同国籍、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这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只是程度的问题。在媒介不断变革、对人们的影响不断加深的过程中, 现代信息社会的跨文化传播无处不在, 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广义的跨文化交流语境。
抛开大的文化差异不谈, 从小范围来说, 不同地区、阶层、职业的人在交流过程中, 由于忽视彼此的差异而错误地推断对方的意图和习惯, 即“文化背景”, 就会造成跨文化传播障碍。不可否认, 推断是交流的特点之一。而在信息时代, 个体在不同媒介的培养下, 更加难以推断对方的传播习惯与意图。
二、跨文化交流障碍案例分析
(一) 跨文化交流障碍实例
2015年9月16日, 笔者与几位朋友去青海塔尔寺调研。寺内有很多僧侣和穿着藏袍的藏族同胞, 笔者用相机想要拍下两位穿着民族服饰的藏族大叔, 这一举动被他们发现, 其中一位藏族大叔发出了一声“嘿咳”的声音就朝笔者走来。笔者做出推断:第一, 他以为我怀着恶意去拍摄他们而感到生气;第二, 他会生气地要求我删掉照片;第三, 引发暴力事件。在他靠近我时我已想好解释, 然而, 他只是在拿过我的相机之后佯装生气的样子, 拿着相机对着我摆出了拍照的姿势, 还发出“咔咔”的拟声词, 接着就是一阵豪放的笑声。原来这只是个玩笑, 大家都松了口气, 笑了起来。最后, 两位大叔在开满格桑花的路边摆好姿势站好, 示意我给他们好好地拍一张。
(二) 跨文化传播障碍案例分析
古迪孔斯特认为, 如果存在高度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人们就不可能顺利适应环境的种种变化, 不确定性来源于对于陌生人易于引起焦虑的一些行为的认知。当人们的不确定性超过最大值, 掌握的信息过少, 信心不足, 无法对陌生人的态度和行为做出预测, 就会出现焦虑。
不确定性过高的情况。首先, 突然的靠近和威吓等一系列行为。其次, 在跨文化传播中, 焦虑往往直指身份认同问题:我们在服饰、样貌特征、语言上的明显差异, 加之笔者对他们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过高, 使双方在这次的跨文化传播中难以推断对方的意图, 使得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焦虑感。这种焦虑会让个人陷入漩涡, 无法客观、理性地认知另一种文化价值, 并怯于或抵触与异质文化中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根据跨文化传播的理解模式 (IMIC) , 跨文化传播能力首先包括理解他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其次能够容忍暂时的误会或挫折而不以消极情绪应对, 或以刻板印象去对待他人的能力, 最后在行为上积极地配合以消除误会, 建构意义、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
在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下, 这是一例典型的跨文化推断失误, 是焦虑和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缺失所造成的。
三、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 媒介是差异的延伸
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面对点的单向传播, 新媒体具有点对点的双向互动的特点, 出现“私人订制”服务。所谓私人订制, 即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同时, 新媒体也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向受众提供对应的信息。受众每天接收的信息范围都是自己或由自己的兴趣划定的, 人们接收的信息差异也因此拉开。受众在此过程中也被自己选择的信息培养出不同的传播与受传习惯。差异的确是原本就存在的, 新媒体延伸了这种潜在的差异, 让受众在自己选择的领域越走越深。个体原先的微小差异在媒体的培养下逐渐地扩大化, 同时也加深了群体间的壁障。这直接导致日常线下交流时产生了更多的障碍。
(二) 媒介构建“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 拟态环境是由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 (媒介内部) 进行的, 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 由媒介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例如, 对藏族同胞的认识是建立在媒介所提供的片面的知识上, 大众媒介有关“旅游景区暴力冲突事件”的信息对藏族人民形象的刻画, 为他们的身份增添了过多的无用信息, 使人们产生焦虑。由于藏族同胞的地缘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拟态环境”也与汉族人民不一样。虽然对不够了解, 但对待本次的交流并未感到焦虑, 而是以他们的方式很自然、友好地交流、沟通。两个“拟态环境”全然不同的群体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容易出现推断的偏差。
四、结语
在传统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对文化进行比较时, 大到异国、异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 小到两个人之间的比较, 都未将新媒体环境下的不同个体、群体进行比较。现代信息社会, 媒介与跨文化传播紧密联系——媒介影响着人们的传播习惯, 致使跨文化传播中的人们因使用不同的媒介培养出了不同的传播习惯, 进而导致了跨文化传播障碍;媒介建构人们的拟态环境, 不同媒介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拟态环境, 他们在跨文化传播时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新媒体不断地制造网络流行用语, 使线上线下群体的编码、解码系统出现差异, 他们之间也是跨文化传播, 其中的差异也是在媒介的培养下形成的。
摘要:现代信息社会, 人与媒介的联系越发密切。新媒体的不断革新,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跨文化传播的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常把人与人之间、小群体之间的传播障碍归因于文化差异, 往往忽略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的影响。媒介是人的延伸, 同时也延伸了人的差异。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研究发现, 媒介延伸了受众间的差异, 培养了不同的传播习惯, 与媒介关系不同的受众拟态环境也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了跨文化传播障碍的出现。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拟态环境,新媒体
参考文献
[1]维雷娜·卡斯特 (瑞士) .克服焦虑[M].陈瑛, 译.三联书店, 2003:55.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10
一、《疫苗之殇》自媒体讨论中的信息噪音
“噪音”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义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自媒体信息传播的本意是科普疫苗知识,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消除大众恐慌。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传播的无序性,内容的杂乱性,各式偏离传播本意的夸张式报道让大众陷入了另一种恐慌。其中,主要的噪音形态有以下两种:
(一)对原文进行夸张式处理
《疫苗之殇》属于关注疫苗问题的关联性报道,部分自媒体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嫁接该文,配以煽情的图片和夸张的表述,再一次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惧,成功吸引了群众目光。随后的《疫苗之殇:你沉默,你就是帮凶》等标题党文章也纷纷出笼,以图文结合的个案叙述,给民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并且激发起同理性,特别是那些为人父母的人们。
为什么自媒体人会夸张处理?原因除了博眼球、刷阅读量之外,还可以用“持续关注,就是倒逼改革的力量”来解读。疫苗事关重大,需要媒体人通过报道来促进改革,这是很多自媒体人自认为正义的理由,但媒体人在进行传播时一味地渲染悲观和恐慌情绪却与这样的责任感背道而驰。
(二)充斥着大量冗余信息
《疫苗之殇》催生了好几条10万+推文,其中和菜头的《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最为瞩目。这篇文章较为客观地批评了一些恶意夸大其词以混淆视听的公众号“爆款”文章。但他对“殇”字却充满了攻击意味。在和菜头的带动下,《疫苗之殇是胡说八道!》等反对派文章层出不穷,赞成派也不甘示弱,连连推出几篇热门文章就“殇”字的使用进行辩论。然而,自媒体人毕竟不是专业医学人士,这样的讨论非但不能给出科学且官方可信的结论,过多纠结于语法和常识产生的只能是冗杂而无用的信息。与此同时,借着疫苗大讨论的东风,疫苗主题的恶搞视频、广告也纷纷出现骗取关注和点击量。
二、传播噪音产生的原因
(一)自媒体高度市场化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市场化程度更高。随着自媒体的不断成熟,增加粉丝量、阅读量、点赞数成了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主要指标。为了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和浏览量,公众号小编绞尽脑汁。尤其是像此次疫苗事件这样的社会热点,很多自媒体人作为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其主要目的是引起受众或舆论关注,从而实现个人利益。[2]因为有直接的利益诱导,所以不管了解透彻与否,自媒体人都纷纷转发评论以期获得关注。
(二)传统媒体失去话语权
比起自媒体平台热火朝天的“舆论大战”,传统媒体表现得格外冷静,且几乎一致地奉劝人们不要恐慌,也不要因噎废食。3月23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都在显要位置刊发了标题为《李克强:彻查山东问题疫苗流向》的报道。尽管传统媒体一再强调,但大家都更习惯于通过微信进行阅读。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逐渐丧失话语权是大势所趋,官媒要利用好凭借长时间逐步建立起来的公众信任,发挥自身的权威性优势。如何将科学权威的见解和观点传达给大众,避免舆论混战,在舆论危机下发挥自己“老大哥”的作用是传统媒体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减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噪音问题
(一)噪音问题带来的危害
失效的疫苗、失控的传播以及失语的权威让受众,尤其是父母身份的受众产生了恐慌,甚至让人们不敢去接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腾讯网在事件发生之后推出的两期《今日话题》网友互动栏目,“一颗心,只为你”表达了要是不打疫苗也能上学就坚决不给孩子打的观点,这收获了6859个网友的赞。有关孩子的新闻,传播的过程本就非常容易变味,因此更需要有效措施来减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问题疫苗的曝光,有非常重大的正面价值,多方媒介的传播对于倒逼行业规范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噪音的存在,受众接收到的信息变得鱼龙混杂。[3]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受众难以分辨真假,从而带来了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播活动本身的正面价值。
(二)规范自媒体平台管理
这次的疫苗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媒体人灵敏的职业嗅觉,也看到了他们在传播机制中的另一面。在自媒体井喷式出现以及阅读习惯偏向线上阅读的今天,自媒体平台要想做到客观真实还原事件真相,一方面,政府要在危机管理中充分发挥媒体“议程设置”的重要作用,在引导舆论的同时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定相关的政策;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推出官方媒体平台,做到危机出现时能及时迅速地官方发声。另一方面,自媒体人也要形成自身行为规范,严守职业道德,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少言慎言。
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突发,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当前公共卫生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也意识到了当前自媒体传播盛景下的潜在危机。在传媒环境极速变化的今天,需要传统媒体、新型媒体、政府监管部门多方共同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减少信息噪音,构建健康高效的信息传播环境,提高应对此类事件的能力。
摘要:自媒体发声时代的到来给公共卫生安全类事件舆情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自由的平台,但自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刻意制造话题性以实现个人利益,导致信息数量芜杂,表述夸张无度。本文以自媒体平台《疫苗之殇》大讨论为例,梳理分析了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噪音的现象及来源,并针对两大产生原因为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传播规范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息噪音,自媒体传播,公共卫生事件
参考文献
[1]蒋静,阳美燕.论公共卫生安全类事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自组织”性[J].中国报业,2013(14):42-43.
[2]陈喻,徐君康.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传播探析[J].新闻界,2013(15):50-53.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11
关键词信息环境影视文化传播大学生教育文化的影响
伴随着影视文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影视作品以一种全新姿态积极地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中,已成为当今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媒体,其对教育影响令人瞩目。一是看到众多影视作品丰富校园荧屏,成为延伸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领略诸多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体。大学生们从荧屏上获得很多新知识、新思维、新审美空间,甚至新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了他们文化品质的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另外也发现商业化的影响,使荧屏上出现一些庸俗、暴力、情爱等低级愚昧镜头。会带给学生们思想、行为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品德教育、价值观的追求等。问题存在必然引起教育业界和社会共同注意。毫无疑问,采纳相应措施,深层次地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影视传播的育人功能,营造好优美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好校园文化的传媒空间,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教育人的好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的生活好媒体。
一、影视传播的文化教育功能
1引导熏陶作用。众所周知,影视是一种政治传播工具,它代表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教育先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机器,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进步中有不可替代作用。多数影视作品不单纯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它总是隐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性,带有一定主题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多角度地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近期播出的系列电视专题《大国崛起》,讲述了15世纪以来,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崛起史,客观公正地让我们解读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快速发展历史。同时,也郑重地告诫国民,在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而素有东方醒狮之称的近代中国,要想强国强民富,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打击社会的腐败,抓住发展的机遇,建立起共同繁荣和永久和平的社会和谐环境,去振兴中华民族,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由此。看到影视的传播是一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不可替代教育媒体,是大学生们政治思想教育载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教育媒体,心灵建设和精神塑造的有力工具,日益凸显出引导、示范、熏陶的育人作用。
2启思益智作用。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工具,全球化的传播令其信息容量之大,涉略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几乎让人匪夷所思,在知识传递和教育上是其它传媒无法比拟。影视无论是基础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可谓是样态灵活,层次多样地渗透在教育各领域中。它一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容量,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对教育影响力令人可信。现今很课程往往在借助影视传播形态,源源不断地涌进校园。从而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方式,使荧屏上展示了大千世界斑斓多姿的科学文化知识,让疲惫、枯燥、抽象和乏味的文化教育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科学化,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教育新方式、新形态。如央视《科学历程》《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影视栏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节目,有一种不知不觉地手牵着手地被拉进了文化知识殿堂里,使知识获取轻松、随意,知识面见多识广,思维能力活跃,知识的拥有显得更加丰富化。另外,影视传播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激发、知识视野的拓展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是知识累积和信息量增加的最有效教育媒体。
3审美陶冶作用。影视又是一种娱乐文化产品,往往提供了精神食粮和动力,丰富了文化生活。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展播,对增强大学生们审美能力,扩大其视野作用。他们从荧屏上了解到很多社会新事物、新风尚和新生活方式等,更多地认识到社会丑恶现象,明辨社会方方面面的是与非,善与恶,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而理智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启迪,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精神上得到愉悦,形成良好心理承受力,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校电视台曾在《校园连线》栏目中,以每周一档针对校园中公德建设主题展开讨论,讲述身边有悖道德规范、有失文明的事情,学生参与涌跃。通过身边形象教育使公德教育落到实处,校园中出现了食堂买饭排队:教室、图书馆座位相互谦让,关注他人、关注学校、乐于奉献精神到处可见,这表明影视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从而为学生们追求高雅艺术品味、高格调生活方式,树立起良好行为、学风、校风和奋发昂扬精神提供优良土壤,校园中形成新的、浓厚的文明文化氛围格局,影视文化的好像春雨润物般地净化大学生心灵和生活空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影视传播中的负面影响分析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在今天一个“地球村”传播环境下,影视文化传播视野已拓展到全球范围,各种影视作品形态异彩纷呈,每个人都置身在这强烈传播环境中。我们应肯定影视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影响。同时,不回避一片火爆荧屏后面所产生的负面问题,肯定有些不协调的音符不可蔑视。否则会严重地干扰着正常校园文化教育,应给予及时的关注。
1传播偏移诱发文化教育偏移。影视作为一种教育媒体应定位在教学服务上,宗旨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文化教育。但仔细调研、查看当前荧屏,看到是各类受商业浪潮的影视作品。高雅与庸俗渔目混杂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知识、娱乐信息的万花筒。不难发现荧屏上科学文化教育作品呈现萎缩趋势。低品位的影视剧、港台剧等充满荧屏,荧屏上出现很多无法接受的东西,什么戏说历史、什么情景喜剧等,都已造成对历史误读和生活偏移,甚至有些低劣庸俗的色情、暴力、两性关系等镜头荧屏上频繁出现,势必会造成一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放弃原本崇高理想、道德观和文化知识的追求,而转向影视中行为争相效仿。最终是在没有任何条件地“跟着感觉走,跟着流行走,一步一步地跌入影视传播的温情陷阱中”,迷失这影视作品虚幻的世界中。正如社会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一样:“花香人儿美,我的心已醉,吻吻小嘴唇,再请饮一杯,爱情如流水,管她还爱谁,让她去见鬼,”对影视作品中的男欢女爱镜头念念不忘。校园中出现谈恋爱、帮派、老乡会等不文明现象四周辐射。暴露现今影视传播中文化偏移,而诱发出的文化教育偏移,造成部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削弱。
2不健康荧屏带来不良文化。时下你打开电视。荧屏上是别墅、洋房、汽车和明星等高享受的物质生活镜头扑面而来。令人不解是有些明明格调很高的益智娱乐型综艺节
目,主持人却刻意去追求一种新奇头型、新装束,表演酸里酸气,打扮怪异,说话怪腔怪调,且无边无际的花边轶事信口开河。这种虚假与矫饰的样态在荧屏上频频地出现,不幸是迎合部分精神空虚,渴望感官享受文化病态的学生心理需求,助长了部分学生私欲的意念扩散,引发部分学生以追求享乐、富贵为目标。他们行为上盲目于追明星、忙于出国、崇拜企业精英、商业巨头等:生活上讲阔气、讲时髦、穿名牌、逛舞厅咖啡屋等膨胀消费的心理。有些农村学生往往把进入大学称之“跳出农门”“摆脱贫困”,导致原本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信念被渐渐弱化。无正确学习追求目标,意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成功”、“财富”、“理想”等都被作为他们生活追求目标,索性模仿起“商品社会当有吃有玩有刺激何乐而不为”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是否想到所追求的这种生活目标,确实与中国现实百姓生活相距甚远。由此荧屏的“豪华风”使其有些学生缺失人与人间的关心、容忍、体谅,缺失艰苦创业精神,缺失明辨是非能力,而问题负面效应可能更多是不健康的影视文化荧屏诱发而来。
3快餐化传播使思维简单化。影视文化传播是教育中主要载体之一,文化教育信息传递的快捷丰富,形象性有替代文字教育之趋势,对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快餐化”传播的背后,也会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影视中获取知识轻松快捷,省时省力:又可整日坐在荧屏前享受快乐,导致学生看书时间少了,看影视作品时间多,影视传播的形象性、简洁性和快捷性成为他们文化知识接受的基础尺度。看影视为获取喜爱猎奇流行的火爆镜头等,谁还愿钻研思想深邃哲学论著,看千锤百炼的经典名著。读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更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总想快速地获取很多文化知识而一举成名。事实上,文化教育是交叉渗透,信息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趋势更是明显,放弃传统的基础文化教育,而信赖迷恋于影视中获取文化知识显然不对。试想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经典或像《宇宙的奥秘》等科学技术。它不可能仅依靠影视荧屏传播去理解文化内涵。而很多深奥问题更有待通过精细阅读,深层次问题分析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影视传播文化知识很多处于浅层表面化、常识化。影视中所获取知识会使自己实际感受少,这恰恰引发大学生们对问题的思维过于简单化、平面化。对文化知识内涵理解过于弱化等现象。
三、影视文化对文化品质教育培养策略
影视文化传播是校园中一个特殊窗口,塑造好形象。营造好文化空间,弘扬好传播个性,扩大好影响力,让这个教育中主流媒体在现代传媒竞争市场下,继续保持好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其校园文化教育和建设所不可替代作用。可尝试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倡导作品主旋律传播策略。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主旋律唱响了,主动仗打好了,就能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使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良好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媒体,在校园中要弘扬好主旋律,首先是有明确的文化传播宣传方向。大学校园要好好地利用影视传播的教育功能,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及时地报道各类新闻事实等,培养大学生们辨别是非能力,对照真善美与假丑恶能力提供一条便利的信息通道,使校园中形成一种政治方向准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是发挥好影视文化传播优势,积极唱响主旋律,不仅在荧屏上多播出些优秀爱国教育影视作品,且思想上需重塑人文精神,充分发掘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事实上,学校经常举办优秀爱国影片展,具有很好教育价值。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英雄故事、民族精神。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爱国之情,民族凝聚力,自强意识,肩负起建设祖国更加美好明天的重任。只有在荧屏上弘扬好主旋律。才能凝聚好人心,振奋人精神,排除出现今文化教育中各种“噪音”“杂音”的影响。才能抓典型人物、事例和感人事迹,去鼓舞了学生们斗志,增强信心。这样。一定能巩固好校园文化教育的阵地,把握好教育的方向准确性。
2做好荧屏“防火墙”建设策略。大学校园一直是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在“全球化”文化信息传播时代。每天荧屏上可看到浩如烟海的国内外各种影视作品,因政治标准不同,道德观念有别,风俗习惯存有差异,审美情趣不尽相同,这些都无疑会;中击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理念。那么。面对一个多样化、开放式、自由的国际文化传播环境。我们只有做好自己荧屏“防火墙”的责任,维护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命。把握好对各种影视作品的选择关,善于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比如美国好莱坞很多作品风靡全球,它不仅是美国文化的符号。而更多直接地宣传美国英雄主义和霸权的扩张,体现一种以国家为重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想。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开阔视野。可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关键问题是在选择那些影视作品时,如何去提升学生鉴别能力。其次是通过相关制度约束,保证有害信息,有意识形态和负面影响的作品,不出现在校园中,强化校园影视作品、VCD等设备的管理。这样。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影视文化传播环境,守护好自己的一片净土阵地。
3提供多元化传播空间策略。荧屏空间多元化的传播,可进一步拓展校园中影视传播的教育效应,扩大其文化教育的传播范围,增强其影视传播在校园中文化教育的影响份额。具体方法是不断加重荧屏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把传播科学新知识、新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作为文化教育中传播重点,从知识层面提升学生们的文化品质修养。二是把中华民族精华作为核心内容传播,加深大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增强其责任意识,守土意识,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文化教育的好平台。三是塑造好一个公德的窗口。通过影视传播。运用事实、典型事例,塑造时代精神,展现社会正气,在校园中树立起良好校风、学风和行为的新风尚。四是提供学生们才艺展现空间,比如校园中常举办的《辩论大赛》、《MTV音乐大赛》、《主持人大赛》、《校园荧屏连线》等各类文艺节目。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将校园文化生活建设得丰富多彩,荧屏上展现了集体精神风貌或个人天赋、特长和爱好,学生们有在广阔天地里驰骋空间,从而让他们看到自己成功、失败。感悟到自身差异。激发起自己不断进取。应该说。多元化文化传播空间的提供。会从不同视角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高尚文化品质,激发人人向上。奋发昂扬的精神,使校园的影视文化建设走向高雅,学生们审美情趣得到提升。校园中文化传播主旋律愈奏愈响。
4构筑区域特色文化的策略。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地域,有着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认知欲强,鉴别能力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较强批判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我们如能多选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影视作品在校园中传播,会张扬地域的文化特性、文化神韵,把地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竞争伙伴,它是沟通学生心理的连接点。如反映学校发展的历程宣传片,借用自然、朴实、真实手法,记录了学校各条战线上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荧屏上展示的是整齐典雅校园环境、现代化与古老的教学大楼,明亮的教室和四季如春的校园草绿花坛。显现出校园地域文化特色。重点塑造了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特色,在校园中到处充满着一种昂扬激情气氛,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一种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风貌,它给以大学生一种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一种独特地域的文化风貌。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突出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得到展现。
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篇12
在电脑发明之初, 有专家认为电脑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仅适合以西方字母文字为基础的文化, 并不适合以方块会意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持这种观点的不光有国内的专家, 还包括国外的学者, 比如, 马歇尔·麦克卢汉就认为, 只有拼音字母表才是创造“文明人”的技术手段。甚至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开始研究如何让汉字拼音化这一项目。
但就在这个项目开始之前, 中国的电脑专家已经开发出供电脑使用的汉字库和可以便捷输入汉字的五笔字型输入法, 彻底结束了中国汉字拼音化的进程, 也让汉字在消亡的边缘被拯救了回来。随后, 各种拼音输入法也进一步普及, 汉字库也进一步扩展, 这给汉字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大大降低了中国人书写汉字的能力
电脑输入一般是通过键盘操作的, 而键盘是字母和一些符号的集合体。在输入西方字母文字的时候, 输入者完全不需要考虑敲出的字母或单词会在屏幕上显示出什么样子, 只要他正确地拼出了单词, 正确地敲到了字母键, 就可以不用抬头看屏幕, 而确认他拼写的肯定是正确的, 根本不存在如何选词。同时, 由于西方文字都是由字母组成的, 用键盘敲出字母组成的单词和用笔在纸上写出字母组成的单词, 对于书写者来说行为相似。因此也不存在用久了电脑而不会拼写单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汉字却完全不同。麦克卢汉认为, 用拼音文字书写的词汇牺牲了意义和知觉, 而埃及的圣书及中国的会意汉字之类的文字却能将意义和知觉固定下来。而中国会意汉字却在电脑和互联网时代被打破了。
现在汉字输入用的最多的是两种:拼音输入法和以五笔字型为代表的笔画输入法。对于用拼音输入法打字的人来说, 他的输入行为必须分成两个部分:用键盘敲出一个汉字 (或词) 的读音, 然后再到屏幕上寻找这个字 (或词) , 从而完成汉字 (或词) 的输入过程。而笔画输入法也是把汉字给拆成不同的部分 (也并非按照部首拆分) , 转换成字母, 再完成输入。这两种输入法都硬生生地把以表象为基础的汉字撕裂开来, 让输入者不必记住汉字具体的笔画结构, 而只是简单地知道汉字大概的样子, 即可以完成输入。这对于书写者来说, 输入汉字和用笔书写汉字的行为完全不同, 久而久之, 提笔忘字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今年夏天在河南卫视推出的《汉字英雄》就很能说明问题, 很多人已经把书写汉字的技能忘了。同时, 由于汉字一音多字, 以及笔画相似的特点, 这两种输入法都很容易造成错别字 (或错词) , 从而造成词不达意, 甚至意思完全相反,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
二、造成了汉语语言的不严谨
英语是开放的, 而汉语则相对封闭。英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词, 法语单词、西班牙语单词、希腊语单词甚至汉语拼音都可以直接用在英语中, 不会对英语的阅读造成影响。而汉语则不同。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语言体系中, 外来词必须经过汉语的吸收, 转变成汉语中相对应的词, 从而可以从汉字表意中得出该词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PM2.5是来源于英文的一个缩写词, 它可以直接用在很多以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中。虽然我们经常说PM2.5, 但这一名称却没有直接表明其定义“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对于表意的汉字来说, 词表意是最基础的原则, 而PM2.5却并未直接表意。2013年2月28日, PM2.5被正式规范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可以在听者的脑海中直接形成一个概念, 而PM2.5就不会有这样一个直接的形象。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并非只是记录汉语语音的僵死符号。但在互联网和电脑普及之后, 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大大增加了, 很多词语是在网络上用了很久才开始有了正式的中文名称, 这给汉语的传播造成了很多障碍。
乱造词语现象也层出不穷。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等, 已经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使用。这种词语类似于西方文字用每个单词开头字母进行缩写一样, 却对汉语的严谨性造成了影响。须知汉语的四字成语并非简单地对一句话进行删减, 成语的每一个字都具有深刻含义。西方文字比较讲究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而汉语则更讲究对语境的理解。离开了语境而简单生硬地造出四字词语是毫无意义的。这种临时拼凑的词语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词语会被人们所忘记。比如前两年风行一时的“伊妹儿” (电子邮件) 、“美眉” (妹妹) 、“大虾” (超级网络高手) 、“斑竹” (版主) 、“菜鸟” (网络新手) 、“烘焙鸡” (个人主页) 等, 都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此类词对汉语短时间内的冲击还是不容小觑的。
互联网也使得一些汉语词语的意思在短时间里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 汉语词语的意思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但这种变化要经过至少几百年的逐渐演化才能被人们所接受。但由于互联网上词汇的滥用, 造成了很多词语意思的变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同志”, 它本意指的是志同道合、拥有共同志向的人, 而现在却变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使人望而生畏;再比如“小姐”这个词, 其原意指的是古代名门大户家待字闺中的女儿, 而现在却成了性工作者的代名词。而且这种转变似乎已经不可逆转, 因为很少有女性愿意被称为“小姐”了。
三、结论
起源于西方的电脑虽然给中国的信息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本文的目的在于初步探索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给中国文字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对文字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到中国文明的传播, 因为文明以文字为基础, 因为文字是使文化一致的加工过程。但本文的目的并非是让中国人摒弃电脑和互联网, 而是应该正确利用这种传播媒介, 使得它更加适合中国, 能够更好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弊端, 中国网民应该合理利用电脑和互联网, 尽量规范使用文字, 不随意造词。特别是一些网络名人和许多自媒体发布人, 应该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应该出台更加细致的管理条例, 防止汉字的滥用。相信随着互联网管理在中国的日益规范, 互联网和电脑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作用还会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K].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3]周士琦.使用电脑对语文的负面影响[J].语文教学通讯, 2003, (3) :9-10.
[4]刘伟.从电脑打字对青少年汉字书写的影响谈汉字书写教育[J].宜宾学院学报, 200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