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共8篇)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 篇1
开福区推进长沙创建国家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考
去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名单,长沙市与青岛、苏州、成都等28个城市,共同获得首批创建资格。这为我区整合资源,突破瓶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加速构建较为完善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对56.7万开福人来说,意义重大。
示范区创建是提升开福综合实力的战略机遇。开福未来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实力,也需要文化影响力。随着中央、省、市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事业发展蓬勃向上的开福而言,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速整合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必将对我区‚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示范区创建是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滨水新区,幸福北城‛是我区在第四次党代会上描绘的发展蓝图,其主要特征是产业发
展两型化、城区品质国际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众多高效经济体和战略投资项目开始加速向滨水地区集聚,省会长沙的商业重心也加快向城北转移的背景下,在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突出滨水特色文化设施的布点、亮点品牌文化活动的推介、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成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提升城市品位以及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
示范区创建是维护开福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我们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的重要时期,开福的发展,也有系列难题需要攻克和破解。在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政策环境多重性制约的形势下,如何又好又快推进黄兴北路等新一轮棚改征收?在思想文化交汇交融、交锋角逐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文明城市创建夺牌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市民素质,保持文明创建常态?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打造开福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对破解道德失范难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区上下用务实的举措抓文化基础、文化服务和文化精品,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推进示范区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以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湖南烈士纪念塔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开福寺、洪山寺、东岳宫、文昌庙、基督教北正街教堂、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遗产,以乾
嘉年间大学士刘权之故居、清末军机大臣瞿鸿机府第、左宗棠祠和时务学堂旧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得地处长沙老城核心地带的开福区成为除岳麓山外长沙市内文物资源最集中,文物点规模和级别分量最重、最能代表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区域。加之湘绣产业的传承,民国公馆的聚集,古城墙的发现,在开福区既可看到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可领略湖湘文化的内涵真谛,还可感受近现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量上来看,开福已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省广电集团、省出版集团、省报业集团、省文化产业中心(省文化厅)、省体育产业中心(体彩中心)、省民政产业中心(福彩中心)等六大文化产业航母云集开福。据《2011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5.4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8%(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53.8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21.8%。文化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打造平台、建设队伍、丰富活动、提升品牌为重点,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呈现。群文活动广泛开展,群文团队不断壮大,‚湘江韵律‛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群文活动品牌;传统灯会、新春喜乐会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自2005年起,自主建成了月湖公园、太阳山公园、秀峰山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07年,率先市内六区启动了农民文化屋场建设,至今共建成农民文化屋场34个;从2008年起,连续举办四届的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已初步成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品牌节会;连续举办3届的开福新春喜乐会,在全市乃至全省都产生了一定影响;2009年,设立了开福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逐步形成了区、街道(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责任,应该符合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照创建标准,开福区在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的征程上,在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任务中,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现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提供的群众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群众的需求仍不相配套。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建设档次不高,功能配套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一体化程度较低;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人才队伍不完善,‚授人以渔‛的能力不强。
三、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工作思路
结合区域实际,我们拟突出‚建设好‘硬件’、整合好‘软件’‛的重点,统筹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
立足全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文化设施网络。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高起点、大手笔建设配套齐全、占地10亩集图书馆、文化馆、少年宫为一体的区级文体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滨江文化广场、开福寺文化广场、月湖文化广场等设施设备,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实现乡镇、街道文化站全覆盖,全力打造15分钟文化活动圈。提质改造村(社区)示范性文化活动室(中心),深入继续推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新建农民文化屋场25家,今年内实现全覆盖,并打造一
批上档次、上规模的精品屋场。
立足实际,创新供给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实施以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文艺节目、送文化辅导下乡进社区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以建立健全群文活动网络体系为重点的群众文艺‚千团百佳‛工程,以开展‚一街(镇)一品、一街(镇)多品‛以及‚一社区(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品牌培育工程,以将街道(镇)图书馆、社区(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纳入区域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重点的书香星城‚211‛工程,以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为重点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和以建设长沙市数字资讯开福区支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同时,坚持创新性的创作文化精品,排练一台具有自创性、特色性,体现开福区水平的文艺演出节目。依托潮宗街、开福寺、清水塘、汉回村、滨江美食街等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扩大潮宗街历史文化、开福寺‚福‛文化、清水塘‚红‛文化、汉回村民族文化、滨江美食文化的影响力。策划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高岭村文化集市、以人口文化为主题的捞刀河社区文化集市、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彭家巷社区文化集市、以湘绣产业文化为主题的沙坪社区文化集市、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汉回村文化集市,形成一批具有开福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
立足长效,健全一批落到实处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经费1000万元。深入开展‚百佳、百品、百星‛评选和星级团队达标评选活动,确保到今年底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有一支以上比较活跃的业余文艺团队。建
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文化队伍培训教育机制,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办农民艺术培训学校,两年内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员和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等200名。按照工作需求,各街道、镇配齐、配好宣传、文体专干1-2名,每个社区、村配备1名文化辅导员,并在全区招募培训‚文化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人,1000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 篇2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积极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宾市根据本地实际, 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 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2008年, 以创新精神全面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 加强了来宾市农村文化建设, 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得以彻底改变, 在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为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建市以来, 来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 张秀隆书记、杨和荣市长两度率队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汇报来宾市文化工作, 多次带队向自治区领导、自治区文化厅汇报文化工作, 得到了中央各部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从2008年起, 该市多方筹措资金, 实施了“三求”文化惠农工程, 出台了《来宾市“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实施方案》、《来宾市创建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文化建设, 使来宾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城乡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 该市正在加快推进市区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工作, 投资约1.5亿元建设占地面积为14883.20㎡, 总建筑面积为23515.78㎡, 集影视、音乐、歌舞剧、会议、展览、娱乐及配套商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设施———市文化艺术中心已顺利封顶, 进入装修及设备调试阶段, 预计2011年6月将投入使用。投资约2.16亿元的来宾市农民体育馆顺利封顶并投入使用, 其总用地面积为67943.4㎡, 净用地面积为59457.7㎡, 总建筑面积为27884.5㎡, 建筑基底面积12302.2㎡, 观众座席达7974座。2011年动工建设总投资约8000万元的来宾市新传媒大厦, 总建筑面积20000㎡, 项目作为电视台集影视节目内容生产、互联网信息技术研发、文化创意产业、广播电台、电视台广告节目营销、商务开发等业务于一体的新基地。这三项公共文化标志性项目的竣工及投入使用, 将为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巨大的作用, 产生深远影响。
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展览馆等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等工作, 拟于2011年上半年动工建设, 争取2012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在编制李宁青少年图书馆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等, 力争2011年上半年动工建设。
据统计, 来宾市有县级以上图书馆6个馆、文化馆6个、博物馆4个、文物管理所3个、电影院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59个、农家书屋315家、村级文艺舞台754个、灯光篮球场856个、农民文艺队851支、农民篮球队1155支、村级电影放映场地72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1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620个、800个村级服务点、广播电台 (站) 1个、电视台6个、微波台1个、调频转播发射台7个、电视转播发射台6个、农村卫星地面收转设施141692个, 有线电视用户278.591万户, 来宾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76%和96.2%。来宾市提前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2010年加密型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任务为3139个村点, 94165套设备, 成为全区第五个100%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地级市。切实解决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受益农户109665户, 达43.9万人。
(二)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这几年, 一是策划承办CCTV“中华情·情暖2008”赴来宾慰问演出、2008抗冰救灾和2008抗震救灾赈灾义演、《奋进来宾》大型演唱会、来宾市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文艺晚会《吉祥来宾》、来宾市建市八周年文艺晚会、组团赴港代表广西举行主题为“魅力来宾·风采八桂”、“庆回归、促和谐”的少数民族歌舞演出、2010天下来宾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艺演出30多场次。二是广泛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七一、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庆期间, 市、县、乡、村均能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10年春节举办的迎春山歌擂台赛, 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导。2010年, 各县市区文化部门结合各种节庆, 开展系列丰富的文化文艺展演活动。忻城县在国庆节组织开展了“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 合山市举办第三届奇石节, 同时举行规格高、规模大的开幕式文艺晚会, 武宣县开展以才艺展示和文艺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七仙女评选”活动。三是利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所搭建的平台开展各项群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 全市各县 (市、区) , 市直各部门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共开展各类体育比赛12218场次, 其中篮球比赛10299场次;开展文艺演出3678次, 农民进城演出584场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5000多期, 培训群众近50万人次;开展文艺骨干培训176期, 培训文艺骨干6612人次。四是成功举办了深受城乡群众喜爱的农村文艺大展演等活动。第二届农村文艺大展演把自治区“和谐文化在基层”的“周周演、季季赛、年年奖”扩展为“天天演、周周训、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 已成为广西“和谐文化在基层”文化活动的一个试点。根据来宾市人民喜爱山歌这一传统, 该市多次举办“桂中歌王选拔赛暨广西歌王擂台赛”, “山歌擂台赛”已成为桂中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常年举办的“农民歌手大奖赛”“农村文艺大展演”等群众性文艺赛事, 也活跃了群众文化。五是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两年来送戏下乡演出200多场, 观众30多万人次;送书下乡8万多册, 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近20万份, 连续几年送春联到农家。2010年度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安排8723场, 观众人数120多万人次, 基本实现80%的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六是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来宾市召开, 该市被评为全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市。2006~2007年通过无线覆盖站点建设, 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水平。2008~2010年, 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 (直播卫星覆盖方式) 3655个村点, 受益农户109665户, 人口43.9万人。七是组织参与开展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优秀村屯文艺队”等评选活动。2009、2010年来宾市共有36支农村业余文艺队被评为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 有10户获全区“农村文化示范户”, 共有18人被评为“优秀文艺骨干”, 有9人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是全区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最多的市。八是成功举办来宾市农民运动会、广西第二届万村农民篮球大赛来宾赛区比赛、来宾市农民篮球大赛等一系列赛事。农民运动会上, 全市6个县 (市、区) 的66个乡镇716个村都组队参加了比赛, 参赛的运动员达到了7810名, 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广西第二届万村农民篮球大赛来宾赛区比赛。全市715个行政村参加比赛, 参赛率达98.7%, 迅速掀起农民体育健身的高潮;来宾市农民篮球大赛中, 全市共有724个行政村的738支农民篮球队到市区进行398场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和举办, 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了城乡和谐文明。
二、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扎实
来宾市实施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 在村级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果、做法措施、相关政策制度和保障体系等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 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为来宾市2011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累了宝贵经验, 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2010年12月, 来宾市“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投入资金累计达2.1亿元, 全市724个行政村已完成589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 建成灯光篮球场856个, 文艺舞台754个, 组建农民篮球队1155支, 农民文艺队851支。2011年6月底前再完成13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任务, 实现全市100%的行政村完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任务。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 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空前发展。两年多来, 全市农村利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平台“五个一工程 (一幢综合楼、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支篮球队、一支文艺队) ”共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3万场次, 放映电影1万多场次, 开展各类农民培训上万多期, 培训农民100万多人次, 利用部分建好的综合楼卫生室为农民看病近60万人次。
该市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 有力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初步探索出一条后发展地区推进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新路子, 使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 有效解决了群众看戏难、打球难、看书难、看病难的问题, 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各级各部门有效开展公共服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要总结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主要经验、做法, 提升形成理论、制度, 指导开展创建示范区工作。
主要经验是:
(一) 把满足需求、改善民生作为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来宾市始终坚持“越是困难, 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真正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来谋划, 政府出实招、工程见实效、群众得实惠, 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坚决支持和衷心拥护, 并主动参与到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当中。
(二) 把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作为推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 这是该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 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主导各项建设, 把更大范围的民众力量聚集起来、把更多层面的各种积极因素和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和整合起来。
(三) 把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作为加快“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的主线
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资源分散投入, 必然造成“投入大、浪费多、成效小”的局面。鉴于此, 该市突出“整合”二字, 把散落在各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土地、屋舍全面整合, 集聚能量, 形成规模效应, “一项工程, 多部门受益”, 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四) 把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作为发挥“三求”文化惠农工程作用的重要保障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重要标志, 就是确保工程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因此, 来宾市把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放到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紧抓好抓实。实践表明, 加强长效管理, 形成一整套农村文化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 正是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长期发挥作用的治本之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系统的惠民工程, 要想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好, 要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 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 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来宾市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和做法为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如能善于总结经验, 并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开展创建设工作,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约因素
来宾市创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约因素在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不完善, 市级、县级、乡镇级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
(一) 市、县、乡镇基础公共文化设施薄弱
来宾市是新建市, 财政非常紧张, 能用于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目前, 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等文化基础场馆尚未建好, 新区尚无文化广场。县 (市、区) 图书馆馆舍面积严重不足, 设备陈旧, 总藏书量少。6个县 (市、区) 文化馆仍有合山、武宣2个县无馆址, 有3个县无影剧院, 全市6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24个是有站无站址或有站址不达标的, 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被出租和占用。部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文化站因建成时间长, 已年久失修, 设备陈旧。全市80%以上的乡镇没有图书发行网点。
(二) 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部分图书馆因经费投入少, 年购书经费不足最低的4万元, 办公经费少, 运转困难。部分文化馆无专用设备, 无法开展正常业务活动, 下乡开展文艺辅导天数偏少, 有的人均不足10天/年, 全市6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只有极少数有业务经费, 因缺经费、设备, 很多文化站无法正常开展职能工作。
(三) 公共文化机构基层从业人员偏少, 素质较低
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数量偏少, 大部分只有1~2人, 且多数是兼职或被借用。这些人员, 年纪偏大, 知识结构偏低, 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知识了解较少, 有的甚至不会使用电脑, 缺少能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员。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没有专职的文化工作管理人员, 平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只能靠村委干部来进行。
(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不健全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由队伍 (机构和人员) 、设施 (场馆和设备) 、活动 (文化和体育) 、管理 (奖励和处罚) 建设等构成, 只有这些方面建设好了,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运行才顺畅。目前, 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混乱, 如乡 (镇) 文化站的人财物划归乡镇政府管理, 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对政府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重视不够, 认为文化工作可有可无, 说起来重要, 忙起来次要, 做起来不要。没有经费投入到文化站, 文化站专业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忙乡镇的中心工作中, 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文化工作, 无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 所以很多文化站开展职能工作成为空谈, 没能落到实处。除此之外, 也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有些站的人财物属广电部门管, 有的属乡镇政府管理而业务属文化部门管理, 有利益大家争着管, 没利益大家都不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造成多个部门管却谁也管不好的结果。
(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不健全
要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必须要在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上投入大量的建设经费。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国家的二元经济政策和重经济轻文化的影响,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 或少投入导致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难以完成的情况普遍存在。投入机制的不健全, 使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开展重大公共文化活动的资金得不到保障。
四、来宾市创建示范区两年发展规划
(一) 总体目标和建设原则
1. 总体目标
(1) 整体达标
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 在“科学规划、坚持标准、制度建设、统筹城乡、机制创新、惠及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下, 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用2011年、2012年两年的时间, 建设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件、硬件设施, 即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影剧院;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村级全部建成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规定标准。
(2) 免费开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
(3) 通过验收
2012年底通过文化部、财政部创建审查验收, 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命名。
2. 建设原则
(1) 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
在原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基础上, 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实现社会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2) 重点建设, 分级实施
按照创建任务, 分级实施。重点建设市县两级的“三馆一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
(3) 拾遗补缺, 完善功能
合理规划市区、县城、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布局与结构, 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按照建设标准, 拾遗补缺, 完善功能。
(4)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深化市区、县城、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运营、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管结合, 完善体系
在加快市区、县城、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 同步推进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 完善体系,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管理规范、使用高效、服务优质。
(二) 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
1. 实施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2011年按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开工建设来宾市图书馆 (2012年10月底前, 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建成具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并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 、来宾市博物馆、来宾市群众艺术馆、来宾市影剧院, 2012年10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并建成与全市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设施网络, 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 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重点建设来宾市图书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5150㎡, 其中业务用房及辅助用房11740㎡, 附属设施面积3410㎡, 项目估算总投资6941.63万元。市级投入为主, 申请国家、自治区支持建设资金,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博物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4670㎡, 其中业务用房及辅助用房9500㎡, 附属业务用房5170㎡, 项目估算总投资为6813.57万元, 市级投入为主, 申请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群众艺术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8450㎡, 其中业务用房5430㎡, 附属设施面积3020㎡, 项目估算总投资为3176.28万元, 市级投入为主,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影剧院。建筑面积为3652㎡, 总投资926.1万元, 市级投入为主,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新传媒大厦。建筑面积为20000㎡, 总投资8000万元, 市级投入为主,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2. 实施县 (市、区) 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2011年上半年按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开工建设或改扩建县 (市、区)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已建有三馆一院的开始按部颁三级标准装备;2011年12月底前通过部颁三级标准验收。2012年9月底前, 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 建成具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并免费开放。县 (市、区) 图书馆、文化馆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 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在巩固现有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的基础上, 扶持一批县级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来宾市兴宾区、武宣县、合山市博物馆。市 (县、区) 财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适当补助,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武宣县文化馆、合山市图书馆、合山市文化馆。馆舍建筑面积达1500㎡以上, 市 (县、区) 财政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适当补助,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武宣县、金秀县影剧院。按小型影剧院建设标准建设, 要求达观众座席达600座-700座或有4个观众厅。县财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适当补助,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项目。象州县图书馆、文化馆目前建筑面积分别为1050㎡、910㎡, 金秀县图书馆、文化馆目前建筑面积分别为560㎡、582㎡, 为达到创建示范区最低标准, 象州县、金秀县改扩建县图书馆, 文化馆, 建筑面积至少要达1500㎡以上。县财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适当补助,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3. 实施乡镇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2011年12月底前全市每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 建设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 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 (街道) 文化站建设标准》;每个乡镇 (街道) 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重点建设28个 (含4个街道办事处) 乡镇综合文化站, 目前有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 按相关政策, 每个站国家补助资金16万元 (国家级贫困县每个站补助20万元, 非国家级贫困县每个站补助16万元) , 自治区财政配套补助每个站12万元。2011~2012年再争取将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在2012年前全部建成符合标准的70个 (含4个街道办事处) 乡镇综合文化站。
4. 实施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重点建设138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2011年6月底前全市724个行政村都必须按来宾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标准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并投入使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功能布局包含图书阅览室 (农家书屋、新家庭文化屋) 、卫生室、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室, 多功能活动培训室 (含排练、各种培训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 老年人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一条室外展廊。有条件的行政村结合村委办公楼建设, 整合农村信息服务站、“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委办公室 (民政工作站) 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
5.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来宾市2010年成为全区第五个100%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地级市, 有线电视用户278.591万户,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76%和96.2%。目前, 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推进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建设, 基本实现户户通, 解决好盲区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加强电台、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设备改造力度, 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 提高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质量;做好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售后服务工作;建设市本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站点, 加强市广播电视节目在农村地区的有效覆盖, 提高来宾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人口覆盖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6. 继续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
该市通过一年多的努力, 村村建起了电影放映场地 (全市724个) , 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提供了很好的场地支持。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总体思路, 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确保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立固定放映点, 逐步实现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的过渡。
7.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12年10月底前全市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要实现: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 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8. 建立和完善农家书屋工程
2012年前完成全市724个行政村农村书屋建设工作。加强对农家书屋建成后的维护工作, 制定制度, 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农村书屋长期运转机制。帮扶联系或挂点单位2011年、2012年要组织本系统干部职工为所联系的乡镇捐书, 每个干部职工每年捐书10册以上。
9.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机制
(1)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建好的“三馆一院”、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要完善配套建设, 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标准要求配齐相关设备, 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市、县 (市、区) 两级政府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专项资金, 把添置设备经费、维护使用经费、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确保设施、设备正常使用。
(2) 拓展延伸服务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免费开放。要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42小时以上;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56小时以上;文化馆 (站) 、博物馆每周开放42小时以上。同时要拓展服务内容,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开放成果。
1 0.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1) 制定和完善全市文体活动实施办法, 使市、县 (市、区) 、乡 (镇) 、村四级公共服务文化活动制度化。每年举办全市体育运动会、全市万人农民运动会和全市农村文艺大展演, 使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2) 市、县文艺团体每年下乡演出累计要达50场以上, 鼓励其他专业队或半专业队到农村进行义演活动。鼓励农村文艺队进城演出, 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 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3) 广播影视职能部门要协调电影放映单位到每个行政村每个月放1场以上电影, 其中帮扶联系或挂点单位每年组织电影队到点上放电影2次以上。
(4) 实施文艺骨干培训计划, 加强对市文艺骨干的业务培训。市、县 (市、区) 、乡每年要对全市文艺骨干培训一次以上。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 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5) 深挖来宾市农村传统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传承和挖掘该市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曲艺文化、民族手工艺文化、盘古文化、麒麟山文化、壮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等民间文化内涵, 着力打造来宾市民族民俗文化品牌, 与打造全国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培育全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培育和提高盘古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影响力、培育和提高壮族始祖文化地的影响力、建设全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示范基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等创品牌活动相衔接, 彰显来宾市文化魅力, 探索来宾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打造来宾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品牌。
1 1. 制度设计研究同步推进、同步实施
(1) 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指导作用。从2011年起每年要对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机制进行总结提升, 形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研究成果。邀请中央、自治区有关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到来宾市进行调研考察, 成立市级领导、省级专家组、文化管理机构者组成的课题组成员, 进一步总结来宾市的做法经验、提炼提升为制度设计研究成果。
(2) 利用制度设计课题成果指导示范区建设,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研究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把示范区建设作为课题实践基地, 通过制度设计研究, 把缺项、短项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建设成为未来示范点, 并进一步实践推广;在实践中找规律, 形成实践理论, 提炼出制度要素, 使制度研究上升到政策、规范、法律层面, 指导全区和西部实践。
(三) 完善机制, 确保创建示范区工作顺利实施
1. 成立工作机构
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 市委书记和市长亲任组长, 市四家班子有关领导任副组长, 相关部门和县 (市、区) 领导任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统筹开展创建工作。
2. 筹措资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遵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办发[2007]21号) 的精神, 各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应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认真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桂政发[2010]63号) 等政策措施。抓住国家开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国家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 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 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相关部委的文化建设补助资金, 包括各类基金、专项资金, 用好中央财政对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市财政建设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下拨。对创建工作进度快, 质量好, 投入力度大的县 (市、区) 优先安排以奖代补资金, 奖励先进。上级下拨的资金也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给各级用于补助建设。创建阶段的资金筹措采取“争取上级支持解决一点、市县财政解决一点、帮扶联系部门解决一点、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创建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可以采取BT模式和财政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 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3. 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 将创建工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
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 明确项目责任人, 签订目标责任状, 创建工作要落实有创建任务的每一个点, 有一个县 (市、区) 的部门帮扶;每一个乡镇有一名市或县 (市、区) 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每一个乡镇有一个市直部门联系帮扶。同时, 将领导联系包片、部门包点的责任分工情况在《来宾日报》等媒体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工作有计划, 实施有措施, 结果有考核。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评范围, 市督考局定期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 及时通报项目建设安全、进度和资金使用等情况, 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对未按计划完成项目的市 (县、区) 、乡镇 (街道办) , 市对其上报的其他项目的审核和资金安排暂缓考虑。对完成任务的进行表彰;不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并要求县 (市、区) 、乡镇 (街道办) 主要领导向市委、市人民政府说明原因, 并进行责任追究。
4.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有知识, 懂管理、热爱文化工作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一是要充实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重点解决好基层文化服务缺少专业人员问题;二是把好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入口关。按照图书馆、文化馆 (站) 的性质和职能, 确定编制人数。新进人员必须通过业务考试合格后方可录用。三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轮训。安排培训时间、经费, 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四是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文化岗位锻炼。
5. 明确创建阶段各级各部门职责
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市直有关部门进行创建的整体规划设计,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负责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 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 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人均文化支出 (按常住人口计算) 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 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各县 (市、区) 创建的实施工作。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 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 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乡 (镇) 人民政府负责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创建工作, 将创建工作成效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摘要:文章对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行研究, 分析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约因素, 最后作出发展规划。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 篇3
彭阳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彭阳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部山区,地处六盘山东麓、泾河流域。素有宁夏“东山文化之乡”的美称。彭阳县土地总面积为2528.65平方公里,总人口26.65万人,现辖4镇8乡156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故里,也是宁夏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
近年来,彭阳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目前,彭阳县拥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243个,其中,县城有广播电视台、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文管所、档案馆、影视中心、数字影院、公共服务中心、中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宫、体育中心以及艺术表演团体等13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含共享工程服务站)12个;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160个(含农家书屋156个);户有农民文化中心户58个。目前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6542户。有文化从业人员286人,其中,县级文化单位83人,乡镇43人, (村社区)160人。
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彭阳县按照统筹城乡、建管并重、以文惠民、以文育民、全民共享的理念,坚持在困难曲折中拼搏,在改革创新中奋进,在科学发展中前行,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宁夏首批创建示范县,在2014年的验收中,彭阳县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设施网络化
积极推进县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先后建成怡园文化广场、茹河文化生态园、皇甫谧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影院、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大力推进了悦龙新区“三馆一院”( 新图书馆、新博物馆、新档案馆、数字电影院)、体育中心、青少年文化宫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快骨干性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础性设施建设质量,全县已基本建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共享工程服务站),村 (社区)文化活动室 (农家书屋)和农民文化中心户为核心的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日益完善。
城乡一体化
构建了以县级为龙头,乡镇(街道)为重点,村、农户为基础,群众为对象,全面覆盖、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评估定级制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制作了《彭阳县文化旅游示意图》,在《知行宁夏·固原》一书中编辑出版了以“走进彭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指南,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引导。
供给多元化
全县城乡所有公共文化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利用世界读书日、图书宣传周、文化大篷车等开展公共文化“五送、五进”活动,(送图书、送科技、送文艺、送春联、送电影)和(进社区、进军营、进校园、进工厂、进农村)服务;努力打造“欢乐彭阳”等地方特色品牌。
服务惠民化
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以每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载体,组织文化服务队,深入开展送信息、送展览、送培训、送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等活动;广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大力实施“书香彭阳”建设,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数字化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让民众均等、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成果。
机制长效化
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多项政策文件,成立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兼顾、齐心协力、全民参与、持续有效的政策体系;重点开展“彭阳县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和“县域内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县、乡、村各级都设立专项经费,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运行管理的保障。
构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
加强领导,全方位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关于在全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宁文通发〔2012〕60号)文件精神》,彭阳县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了《彭阳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规划》、下发了《中共彭阳县委 彭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彭阳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构建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部门牵头、社会各界参与的有效管理运行机制。制定了免费开放资金使用、支出、申报和审批流程,形成制度化管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县财政每年用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图书采购、报刊征订、群众文化活动等专项经费100多万元,加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长效运行管理经费不少于300万元。目前,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均实现免费开放。
统筹城乡
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点建设
全县新建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在建1个,设置率达100%,总建筑面积4162㎡,均设有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服务站,并配有相应设备和室外活动场地。2013年,在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有8个达到区级一级站标准,3个达到区级二级站标准。全县156个行政村实现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有8个农村电子阅览室,分别配备电脑10台;建立社区服务点5个,分别配备电脑8台,有专人管理,全部免费开放;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有效整合数字文化资源,通过对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共享工程服务站、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农村公共数字信息服务中心一体化,为公益性数字文化信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nlc202309051143
创新模式
面向多层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彭阳县全面关注社会各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坚持向少年儿童、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倾斜。注重创作贴近群众的文化艺术作品,建立各种文化活动和专业技能数据库资源,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网站提供及时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联合宣传、教育、卫生、司法、科技、农业等部门,开展“七下乡”、“科技进村讲坛”,企业图书馆、敬老院图书馆、工地流动图书馆等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彭阳县图书馆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开放的“绿色电子阅览室” 丰富了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让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帮助和照顾,他们十分高兴。图书馆全天候免费阅览、借阅等活动,让广大读者上网、读书、看报、浏览新闻网页、玩益智游戏,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的同时,公益性文化服务还通过地方政府网站、电视台、主流报刊、微博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体渠道,加大对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和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资源的宣传推广。彭阳县图书馆开展的系列服务活动,得到了当地主流报纸《固原日报》的报道,同时,在宁夏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对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完善组织领导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一协调文化阵地建设、设施设备管理、经费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建设等事宜,为文化建设提供政策、经费、人员等长效保障机制;建立由主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联系会议、工作检查考核组织机构,进一步促进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和高质高效运行。
加强保障力度
加强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指导作用,不断引进社会力量加入,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经费支持;切实做好人员配置工作,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人才队伍稳定性,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优势,组织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人员保障。要通过稳定的长效保障机制,巩固建设成果,逐步扩大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优势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强化整合机制
按照“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强对公益性文化工程的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整合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数字服务推广等方面协调发展。通过平台集成、数字对接等方式,实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数字文化服务的整合揭示和服务,使经费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数字文化事业,做好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各系统的资金整合、资源整合和服务推广等工作的协调合作。全面贯彻整合发展的思路,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速度推上一个新台阶。
提升服务效果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让公益性文化服务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建设更为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资源,提供知识性、辅导性数字服务产品的产出,加强有针对性的精细化资源的推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掘资源的能力,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拓展新媒体服务渠道的服务方式,建立更为完善的交互及信息反馈机制,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不断提升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效果,用最直接的方式方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以文惠民、以文育民,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共文化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 篇4
1.贯彻十八大,人人学文化。2.参观影剧院,进入不收钱。3.富裕温暖心窝,文化充实生活。4.文化惠及城乡,老少喜闻书香。5.共享文化资源,城乡馆站不收钱。
6.提高文化素质,经常进入图书室。7.文化图书博物馆,人人免费去参观。8.创建文化示范区,来宾人民齐给力。9.鸟无翅膀难飞起,人有文化才充实。10.城乡老少寻欢乐,吟诗写对唱山歌。
11.唱歌跳舞演小戏,城乡老少都满意。
12.篮球排球乒乓球,强壮身体乐春秋。
13.遇到困难怎么办?图书室里找答案。
14.文化繁荣中国梦,科教兴国少年宫。
15.没有文化脑空虚,富有文化人充实。
16.争做一流文化市民,共创一流文化来宾。
17.没有好的文化氛围,就没有好的幸福家园。
18.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来宾人民都满意。
19.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人人有文化心。
20.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 均等化
21.发挥优势 彰显特色 打造文化服务亮点
22.面向基层 服务群众 丰富公共文化免费服务形式
23.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提高公共文化免费服务水平
24.开门办馆送文化 免费开放为大家
文化馆 和谐家 免费进 惠大家
25.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 开放的群众展示舞台
26.基本的公共文化项目 公益的艺术知识传播
27.文化资源共享 惠及城乡群众
28.立足社会公益 情系文化民生
29.文化大餐村村行 免费服务零距离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 篇5
2016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有奖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60分)
1、洛阳市获得第()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区创建资格。
A、一 B、二 C、三 D、四
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周期是()。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3、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申报主体是()。
A、地级市(区)人民政府 B、地级市(区)创建办 C、公共文化机构 D、专家委员会
4、公共文化服务是基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
A、社会保障 B、社会文化 C、资源分配 D、社会效益
5、按照我市创建示范区规划要求,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人均达到()册以上。
A、0.6 B、0.8 C、0.4 D、0.3
6、按照我市创建标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平方米。
A、600 B、300 C、500 D、200
7、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小时。
A、56 42 B、42 42 C、56 56 D、42 56
8、全市每个行政村每月播放()场以上电影、每年组织()场以上文艺演出和()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A、2 1 5 B、2 2 5 C、1 3 5 D、2 2 8
9、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求人均参加文化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小时。
A、3 B、5 C、7 D、6
10、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部)标准,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应达到部颁()级以上标准。
A、一 B、二 C、三 D、四
11、我市民办博物馆有()家。
A、15 B、34 C、28 D、6
12、县区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天。
A、16 5 B、12 6 C、15 5 D、18 9
13、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应至少配备()台流动车服务。
A、3 B、2 C、1 D、4
14、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人才保障要求,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
A、70% 90% B、70% 60% C、70% 80% D、70% 70%
15、按照创建国家示范区要求,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名财政补贴文化管理员,至少有()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
A、2 1 1 B、3 1 2 C、3 1 1 D、2 1 2 16、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月定为“全民读书月”。
A、9 B、10 C、12 D、6
17、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平米,行政村建立农家书屋,藏书不少于()册。
A、100 1500 B、100 2000 C、100 2500 D、100 3000
18、按创建要求()的乡镇(街道)、社区都要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A、70% B、80% C、90% D、100%
19、()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的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居民可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学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A、100% 70% B、100% 90% C、100% 80%
20、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
A、为民服务 B、共建共享 C、服务群众 D、服务社会
21、为保障建设资金需求,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总体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议事日程,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A、考评 财政 B、考核 财政 C、绩效 财政 D、测评 财政
2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为()主体建立的,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设施、机构、运行管理系统以及制度的总称。
A、社会 B、政府 C、协会 D、企业
23、下列哪些不属于公共文化设施()。
A、图书馆 B、文化馆 C、美术馆 D、旅游景点
24、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为中心的正确导向。
A、社会 B、群众 C、人民 D、服务
25、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群众身边,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
A、文化民生 B、文化惠民 C、文化为民 D、文化利民
26、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各类服务水平,首先要转变“()”的思想,将运营管理纳入工作重点。
A、重管理 轻建设 B、重建设 轻管理 C、重管理 轻提升
2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三者缺一不可。
A、社会 B、团体 C、民间 D、个体28、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日。
A、读书日 B、文化遗产日 C、知识产权日 D、地球日
29、属于公共文化硬件建设的是()。
A、文化制度标准的建立 B、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C、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D、文化产品的供给与文化服务30、2015年1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
A、中共中央办公厅 B、国务院办公厅 C、国务院 D、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31、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应坚持()基本原则。
A、公益性 B、基本性 C、均等性 D、便利性
32、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包括那些()内容。
A、书报刊阅览 B、电子阅览 C、图书借阅 D、信息服务
33、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类型主要有()。
A、固定文化设施 B、流动文化设施 C、数字文化设施
34、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括保障人民群众()。
A、看电视 B、读书看报 C、进行公共文化鉴赏 D、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35、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符合()要求。
A、人口集中 B、公交便利 C、布局合理 D、方便群众参加活动
36、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应具备()服务功能。
A、图书阅览 B、电子阅览 C、文体活动 D、培训
37、我市有哪些文化惠民项目()。
A、“广场文化狂欢月” B、“舞台艺术送农民”
C、“百场公益性演出” D、“文化、科技、卫生”下乡
38、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应包括那些()项目。
A、各类文化培训辅导 B、各类文化展览 C、网络服务
D、其它公共服务 E、各类群众文化演出活动
39、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目的是培育一批具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A、创新性 B、带动性 C、导向性 D、科学性
40、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
A、资源丰富 B、技术先进 C、服务便捷 D、覆盖城乡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4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对 错
42、创建指标中指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
对 错
43、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是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
对 错
4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体现了一个现代政府对自身职能的清晰定位、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和对文化民生的主动担当。
对 错
45、按照国家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至少应达到300平米,且单独设置。
对 错
46、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对 错
47、“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探讨的是如何最大程度整合盘活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对 错
48、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意味着所有服务全部免费。
对 错
49、公共文化设施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
对 错
50、国家“十二五”村村通建设规划指出,到2015年,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 篇6
上的讲话
全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化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特色产业之一,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小,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大,因而也被称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无烟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发挥我县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切入点,进而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是助推自治县经济转型跨越的重要路径,也是县委、县政府顺时应势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旅游文化特色县”作为“五县”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将特色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自治县转型跨越的主导产业,加强领导,积极扶持,文化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不断提升、份量不断加重。今天,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参加会议,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培育文化旅游主导产业一以贯之的重视和支持。刚才,两位分管领导分别对今年的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全民大宣传活动、文化事业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主要围绕当前文化旅游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再强调讲三点意见。
一、放活思路、拓宽视野,着力解决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不够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它潜移默化的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际交往,都深刻的留下了文化的印迹。肃XX县集裕固文化的唯一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生态文化的富集性于一体,这是我们的优势,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但目前资源优势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我们离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文化工作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开发利用,建设特色文化强县,前提是要挖掘整理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的厚度、深度和广度,我们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增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现状分析,虽然近几年有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对文化资源了解不清,挖掘不深,利用不够等问题,缺少文化元素载体,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发掘和利用等工作仍有待加强。我觉得当前急需做好“五个一”的文章。首先是深度研究策划,编制“一个高层次的规划”。加快培育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首先要有一个高端的规划,确立发展定位,理清思路方向,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不犯方向性的错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仍需更深层次的进行挖掘整理,对民族历史源渊、特色文化资源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摸清家底,深度包装,以先进的理念、超前的思维、开阔的思路来谋划,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这个问题县文广局等单位要系统研究,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站在更高层次,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来。其次要大力挖掘转化,打造“一张响亮的名片”。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如果形象不鲜明、定位不统一,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主打裕固族文化品牌,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的,能够在全国文化盛宴中占据一席之地。挖掘整理裕固族的历史文化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既要传承,旧事重提,向深度延伸,又要创新,与时俱进,向广度拓展。文化挖掘无止境,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拓宽视野,以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将一切有利于培育我县文化竞争力的文化元素充分吸收并加以利用,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宝库,这就需要在座的“文化人”共同努力,深入研究,多角度的挖掘独有的文化资源,寻找一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东西,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和精神触动,真正把裕固族文化的品牌擦亮打响。第三是大力开拓创新,生产“一批优秀的成果”。虽然肃南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还是隐性资源,无法开发成文化商品进行消费,必须充分挖掘包装开发,转化为特色产品,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发挥其社会价值和现实作用。历史文化资源就像深埋在地下的金子,挖出来才会闪光,才能体现其根本价值。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加强民族文化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把这些文化元素用物质形式留存固定下来,多出精品,通过文化产品使文化资源成为有价值的文化资本,使文化潜力实现转化为文化实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内涵才能积淀的更加丰厚,文化产业才能做起来,文化公共服务才能更有基础。今年,要借助自治县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大力挖掘整理一批优秀文化成果,精心实施好“十二项精品文化工程”,并以此为新起点,大力开展文艺创作,力争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问世。第四是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最近,有一部高台籍导演的低成本电影作品《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相继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受到观众热捧,这至少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是低成本也能出好作品,第二是本籍人才对弘扬地方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视,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方面,我们既要引进这方面的特殊人才,借助外力推动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与高校的开展友好合作,策划并组织相关专业培训课程,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本土人才,以人才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五,开拓文化市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市场主体的培育壮大,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文化资源价值就难以体现。因此,我们要从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入手,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招商引资、鼓励企业转型等办法,吸引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投向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体育赛事、演艺娱乐、影视基地、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新型文化业态,将众多的文化产品发展成为有市场的文化商品,将成批的文化产品衍生为有体系的文化产业。
全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化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特色产业之一,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小,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大,因而也被称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无烟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发挥我县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切入点,进而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是助推自治县经济转型跨越的重要路径,也是县委、县政府顺时应势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旅游文化特色县”作为“五县”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将特色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自治县转型跨越的主导产业,加强领导,积极扶持,文化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不断提升、份量不断加重。今天,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参加会议,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培育文化旅游主导产业一以贯之的重视和支持。刚才,两位分管领导分别对今年的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全民大宣传活动、文化事业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主要围绕当前文化旅游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再强调讲三点意见。
一、放活思路、拓宽视野,着力解决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不够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它潜移默化的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际交往,都深刻的留下了文化的印迹。肃XX县集裕固文化的唯一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生态文化的富集性于一体,这是我们的优势,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但目前资源优势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我们离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文化工作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开发利用,建设特色文化强县,前提是要挖掘整理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的厚度、深度和广度,我们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增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现状分析,虽然近几年有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对文化资源了解不清,挖掘不深,利用不够等问题,缺少文化元素载体,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发掘和利用等工作仍有待加强。我觉得当前急需做好“五个一”的文章。首先是深度研究策划,编制“一个高层次的规划”。加快培育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首先要有一个高端的规划,确立发展定位,理清思路方向,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不犯方向性的错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仍需更深层次的进行挖掘整理,对民族历史源渊、特色文化资源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摸清家底,深度包装,以先进的理念、超前的思维、开阔的思路来谋划,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这个问题县文广局等单位要系统研究,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站在更高层次,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来。其次要大力挖掘转化,打造“一张响亮的名片”。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如果形象不鲜明、定位不统一,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主打裕固族文化品牌,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的,能够在全国文化盛宴中占据一席之地。挖掘整理裕固族的历史文化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既要传承,旧事重提,向深度延伸,又要创新,与时俱进,向广度拓展。文化挖掘无止境,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拓宽视野,以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将一切有利于培育我县文化竞争力的文化元素充分吸收并加以利用,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宝库,这就需要在座的“文化人”共同努力,深入研究,多角度的挖掘独有的文化资源,寻找一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东西,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和精神触动,真正把裕固族文化的品牌擦亮打响。第三是大力开拓创新,生产“一批优秀的成果”。虽然肃南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还是隐性资源,无法开发成文化商品进行消费,必须充分挖掘包装开发,转化为特色产品,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发挥其社会价值和现实作用。历史文化资源就像深埋在地下的金子,挖出来才会闪光,才能体现其根本价值。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加强民族文化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把这些文化元素用物质形式留存固定下来,多出精品,通过文化产品使文化资源成为有价值的文化资本,使文化潜力实现转化为文化实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内涵才能积淀的更加丰厚,文化产业才能做起来,文化公共服务才能更有基础。今年,要借助自治县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大力挖掘整理一批优秀文化成果,精心实施好“十二项精品文化工程”,并以此为新起点,大力开展文艺创作,力争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问世。第四是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最近,有一部高台籍导演的低成本电影作品《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相继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受到观众热捧,这至少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是低成本也能出好作品,第二是本籍人才对弘扬地方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视,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方面,我们既要引进这方面的特殊人才,借助外力推动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与高校的开展友好合作,策划并组织相关专业培训课程,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本土人才,以人才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五,开拓文化市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市场主体的培育壮大,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文化资源价值就难以体现。因此,我们要从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入手,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招商引资、鼓励企业转型等办法,吸引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投向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体育赛事、演艺娱乐、影视基地、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新型文化业态,将众多的文化产品发展成为有市场的文化商品,将成批的文化产品衍生为有体系的文化产业。
二、多元联动,拉长链条,着力解决旅游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当前我县旅游最关键的问题是产品单一,旅游有效季节短,火爆期游客纷涌而至、人满为患,低谷期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加之管理服务不到位,淡季无所施事,旺季手忙脚乱。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格局。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大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四个多元化”。一是产品要多元化。旅游是眼球经济,只要有独特的产品,就不缺市场、不缺消费者。关键在于如何开拓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取向也正在发生悄然变化,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旅游,他们更希望通过旅游达到放松身心或者增长见闻的目的,旅游消费也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拓展趋势,客源由团队型为主转向自助型为主,旅游产业一方面担负着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态势。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分析当前的旅游客源市场和未来发展趋向,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高品质、复合型、个性化、差异化旅游产品,围绕家庭游、自驾游等体验型旅游模式,大力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户外运动、节庆赛事、演艺娱乐等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更好的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同时,要大力策划开发滑冰滑雪、雪地探险、冰川攀登、冰雪节会等冬季旅游项目,推进“单季游”向“四季游”转变,弥补旅游有效期短的缺陷。二是投入要多元化。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大、产出慢,政府财政回报率低,社会效益大于财政收入的产业,仅靠政府投入,往往会力不从心。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整合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适度向旅游业倾斜,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调动民间资金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转变理念,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拓宽渠道,通过经营权转让、合资开发、股份经营等多种模式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开发,推进旅游市场化发展。三是服务要多元化。目前,我县旅游业的还没有形成市场化、社会化、一条龙式的服务模式,特别是缺少综合性的旅游服务机构,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需求。发展旅游业,要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如果我们在规划旅游布局、完善旅游设施、策划开发旅游产品时,都站在主人的角度,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给游客带来不便。今后,要坚持换位思考,善于站在游客的角度开发旅游产品,充分考虑游客的消费特点、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以游客的满意为标准,从导游抓起,有针对性地为游客提供标准化、亲情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要以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做到规范服务、诚信经营,营造公平公正的旅游环境。四是营销要多元化。推动旅游品牌的提升和吸引力,宣传营销是关键。前段时期我一直强调,必要的旅游宣传非做不可,但对宣传的效果要评估,看投入和产出是不是相适应,不能花钱赚“吆喝”,要在增强旅游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机遇,借机开展宣传。今年,我县将举办60周年县庆活动,绝大多数肃南籍的外地人员将会返乡,如果我们把这些本土籍的人才都邀请聚集到一起,和他们共同探讨肃南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见建议,相信会听到许多真知灼见,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推介肃南、宣传肃南。另一方面要创新宣传方式,着力开展全民大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媒,通过文化旅游网站、手机旅游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微博、低成本微电影等形式宣传推介,编辑出版重点景区精品导游词、影像光盘、以旅游目的地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等,以低成本获取高收益,进一步增强肃南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三、打造亮点,突出特色,着力解决文化旅游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载体。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容的,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竞争上,只有在旅游发展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我们的旅游才更有特色、更具竞争力。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县仍然存在对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研究不够,对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重视不够等问题。如何推动文化与旅游多层面、多领域深度融合,以文化为魂提升旅游魅力,以旅游为载体增强文化活力,是当前我们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我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要突出“四个注重”,以此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一是注重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各景区在策划重点旅游项目时,要进一步发掘和充实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把文化元素植入到景区建设当中,每一个旅游节点和景观的打造,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元素,借助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使得每个产品都有故事、有文化味,能够打动人、吸引人,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输入“元气”,打造一批反映历史文化题材的重点旅游项目。二是注重开展文化旅游节会活动。要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举办富有地方特色、能体现我县文化底蕴和民俗特色的文化节会活动,创意策划一批突出肃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演艺项目,增强演出的感染力、震撼力和趣味性,不求规模大,只求特色浓,以此吸引周边及外地游客。三是注重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在继续做大做优现有旅游纪念品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介和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用品和工艺产品,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奇石玉石、民间工艺、民间纺织品、绿色食品等转化为旅游纪念品,形成品牌化、系列化和规模化开发,做到每到一地旅游,就能买到当地特产,使这些具有本土民俗风情的纪念物,成为肃南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四是注重文化旅游特色基地打造。今年重点抓好特色村寨片区的打造,并策划推动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主题公园、生态旅游小镇或特色民俗村等文化基地和场所,既作为民族文化展示传播的主要载体,也可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基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 篇7
社区文化健康蓬勃的发展, 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了事业基础, 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为创建文明城市、传播先进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设社区文化, 不仅需要政府、主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扶, 更需要群艺馆 (文化馆、站) 等相关单位充分调动起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 创出具有社区群众积极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品牌和社区建设成果展示平台, 才能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进程。在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探索中, 文化部门, 更应充分发挥单位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 把社区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定位在基层社区, 定位在社区生活的每一个文化人身上,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创出了活动品牌, 搭建了适合十堰当地社区文化发展的平台, 使社区文化建设走向了良性发展的大道。
第一, 健全社区文化活动室及功能服务体系, 服务好不断壮大的社区文艺队伍。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十堰市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 也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职责, 充分体现齐抓共管, 成果显著。
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来源于社区自身。社区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社区文化的发展需要以优良的物质环境为根基。不仅需要固定的文化活动室、娱乐小园, 相应的现代化设施、设备, 社区文化场所的管理, 更需抽调专人为社区文化的开展搞好后勤服务。有了物质保障的后盾,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才能长久、持续。
在2012年, 我市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 通过社区申报、调查摸底、部门审核, 确定将40个基础条件较好、文化用房宽裕、活动经常开展、有专兼职工作人员的社区纳入“首批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范围, 其中张湾区16个、茅箭区2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备发的设备主要包括四大类十六小类:一是电子设备, 包括电脑、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相机、音响等, 二是乐器, 包括锣、鼓、钹、釵, 三是图书、书柜, 四是演出服装等。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的免费配发, 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的一项惠民工程。2012年, “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达标45个”的工作任务列入2012年十堰市政府“十件实事”, 2013年市政府又把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纳入政府工作重点之中。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坚持依托社区居委会在基层管理与服务的职能的同时, 搞好社区文化服务, 在硬件、软件上不断满足人的需要, 以此促进和谐社区的全面发展, 力争把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乐园、居民生活中的精神家园。
第二, 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 用足用活社区文化活动室, 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组织有经验的优秀的文化团队深入社区, 开展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等活动, 活跃社区文化是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笔者所在的十堰市, 亲自目睹了十堰群文工作者从2005年开始, 每逢双休或节假日组织举办公益性“人民广场大家乐”系列广场文艺演出活动, 演出节目内容丰富, 不仅有文艺者原创的歌舞小品, 也有社区群众的精彩表演。经过群艺馆社区辅导员的辅导和指导, 来自各社区的业余表演队上台表演展示, 充满自信和活力, 有激昂的腰鼓、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演出现场观众笑声掌声不断, 其乐融融!“人民广场大家”不断创新服务, 深入五堰街办燕林社区、南街社区等社区, 对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进行引导, 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把先进的文化引进社区, 以优秀的文艺节目弘扬社会的主旋律, 使社区居民在文化的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培养社区文艺骨干, 为社区文化注入动力。十堰市文化工作者针对社区居民年龄段以及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差异性的特点, 面向社区居民, 常年开展门类众多、不同层次的少儿、中青年、老年培训班, 有声乐、舞蹈、模特、器乐、美术、摄影等等。通过艺术培训, 社区居民们不断增长了艺术才干、提高了文化素质, 也体会到了参与文化活动的乐趣, 不仅身心得到休闲放松, 更陶冶了人的性情, 还展示了自身的风采。许多培训班学员在社区文化活动室, 通过点、线、面的“网络化”发展, 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社区的文艺骨干分子。随着这些活跃的业余文艺骨干、分子的日渐增多, 社区文艺队伍不断壮大, 带动了各个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 不仅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塑造社区居民的创造力, 更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社区活动室作为文化活动的根据地, 开展文化活动, 倡导文明和谐之风, 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交流和参与的机会, 也减少了打麻将、打牌等不良行为, 使社区居民自觉形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 以精神文化滋养一方百姓, 给社区注入文化活力, 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基础环境保障。
第三, 打造深入民心的文化活动品牌, 搭建社区文化成果的展示平台。
笔者所在的十堰市, 自2008年以来, 每年都要举办“十堰文化节”, 充分调动、组织起全市各社区文艺队, 将“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
首先, 根据社区文化活动区域性强、多自发开展活动等特点, 努力培育社区文化特色。组织专业干部辅导社区文艺队伍, 为社区儿童舞蹈队、腰鼓队、青年舞蹈队、老年舞蹈队、合唱队、健身操舞蹈队进行义务辅导, 并且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组织由社区文艺队为主角的文艺晚会, 让社区居民们参与到文化
鄞州区乡镇文化站发展史的调研报告
郑亚娣 (宁波市鄞州区集土港镇文化站浙江宁波315000)
宁波市鄞州区地处长三角南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曾获全国文化先进县 (区) 称号。基层乡镇文化站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鄞州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鄞州乡镇文化站建设是一部充满时代激情的鄞州群众文化发展史。
一、鄞州农村乡镇文化站发展历程
1. 鄞州 (鄞县) 乡镇文化站建康发展阶段 (1978—1991) 。
1974年8月全县第一个民办公助试点文化站——占岐公社文化站建立 (当时鄞县有53个公社) , 由于正处十年动乱时期, 民办公助文化站只是昙花一现。1979年省文化局颁发了《浙江省公社文化站工作试行条例》, 当年底鄞县53个公社中37个公社建立了民办公助文化站。1980年4月省文化局在肖山沿浦公社召开公社文化站农村俱乐部经验交流会, 贯彻中宣部 (80) 1号文件《关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几点意见》, 布置农村文化中心试点工作。同年7鄞县以邱隘公社民办公助站作为创建农村文化中心试点, 1982年1月18日一幢四层文化大楼内设十多个活动室的邱隘公社文化中心落成, 这是当时鄞县第一个农村文化中心。同年1月20日, 鄞县县委宣传部发出 (82) 2号文件, 批准邱隘、古林等7个公社的民办公助文化站建立文化中心。1983年底, 鄞县52个公社 (福明公社划给江东区) 建立文化活动中心21个, 民办公助文化站31个, 新增活动用房面积3091平方米、影剧院7座、宣传窗16座、灯光球场一个。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 (84) 21号文件, 鄞县从公社文化站现职人员中招收18名全民干部编制的专职文化站干部。自此鄞县农村基层文化站干部有国家干部和公社自配干部二种编制形式, 文化站专职人员增多, 文化活动设施、阵地扩大, 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989年鄞县农村52个文化站活动楼总面积达11991平方米 (不包括影剧院和室外活动场所) 1990年, 鄞县52个乡镇建成具有各种活动功能的文化中心36个, 占全县乡镇的69.3%, 52个农村乡镇文化站, 站站有活动设施、活动阵地、活动队伍。
这阶段是鄞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健康发展时期, 通过二次招干, 全县70%的文化站长为全民专职干部, 文化站干部队伍空前稳定。鄞州农村群众文化组织网络、阵地设施、文化活动、辅导培训工作初具规模, 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步入健康发展规道。
活动中, 分享节日的快乐, 达到大家乐的效果。
其次, 抓好群众文化阵地, 起到引领社区文化建设的龙头作用。常年开展以公益性活动为主体的文艺演出如“人民广场大家乐”, 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让社区居民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享受者。定期举办的“大家乐”活动, 免费为社区居民和外来建设者提供一个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空间, 搭建起社区文化活动展示的大舞台。通过组织经常性的文艺活动, 让各个社区文艺队得到展示, 也使各个文艺团队的表演水平得到提升。组织社区活动大展演等比赛活动, 分门别类、营造机会参与文化单位组织的“欢欢喜喜过大年”、“第三届、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等节庆活动, 促进各个社区文艺队相互交流、学习, 展示各个社区的风采、特色, 激发社区文艺队的创造力, 鼓励原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 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积极推动了社区的文化建设。
再次, 将精品创作与社区文化活动相结合, 使社区文化活
2. 鄞州 (鄞县) 乡镇文化站建设转拆、调整阶段 (1992—2000) 。
1992年根椐全省“辙区、扩镇、并乡”步伐, 鄞县原52个乡镇并为23个乡镇。随着 (乡) 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 在被并入乡中原文化站干部多年苦心经营, 用汗水和心血建设起来已初具规模的文化设施、文化综合活动室、影剧院在“撤、扩、并”的大潮中被冲毁, 原有文化阵地一夜之间成了车间、畜物场、仓库等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站干部遭分流出去。如原全国以文补文先进单位, 宁波市十佳文化站长俞国平同志所在的鄞县栎社乡并入石矸镇后, 特级文化站——栎社乡文化站解体了, 俞国平同志遭分流。由于俞国平同志坚守原栎社文化站阵地, 兴办起文化服务公司, 并将文化服务公司所产生的利润全部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俞国平痴情于群众文化事业的事迹感动了省、市文化部门的领导, 通过有关领导工作和俞国平同志的努力, 1994年8月石矸镇政府重新任命俞国平同志为石矸街道文化站长。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底鄞县23个镇乡文化活动楼总面积为10070平方米 (不包括影剧院和室外活动场所) , 比1989年减少了1921平方米。被并的29个乡影剧院中除了栎社影剧院外, 其余全部遭拍卖挪作它用, 乡镇文化站的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活动队伍严重缩水。
这段时期鄞州农村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上处在转折、徘徊、调整阶段, 由于“撤、扩、并”使原来已初具规模的鄞州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受到重大挫折, 鄞州老区、山区、边远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出现了新的盲区。直到2007年底区委、区府出台了, 《关于实施“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通知》制定了鄞州区乡镇文化发展的——公共文化明珠镇A级标准、B级标准后, “撤、扩、并”留下后遗症才彻底消除。
3. 鄞州乡镇文化站建设全新发展阶段 (2001年—2011年) 。
步入新世纪后, 随着宁波新一轮城市建设的拓展和延伸, 鄞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鄞州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步入全新发展时期。2004年鄞县撤县建区后, 鄞州区政府接连出台一系列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文件和措施。2004年一个以综合宣传点、文化阅览点、健身文娱点和活动培训室为农村文化设施基本内容, 以业余宣传教育指导员、文体活动辅导员为农村文体活动骨干的“三点一室两员”农村文化新设施、农民教育新模式建设热潮在
动再上新的台阶。在“群众文艺大展演”等社区文艺比赛中发现优秀“社区文艺队”节目, 加以推广、宣传, 增加业余文艺队的自信心, 弘扬地方文化。在十堰市常年组织的“欢欢喜喜过大年”“人民广场大家乐”等活动中, 已涌现出了如:“二堰街办老来俏艺术团”“喜洋洋中老年艺术团”“东风社区艺术团”等一批优秀社区和文艺团队。树立先进的社区典范, 开展比、学、赶、超活动, 将模范的先进带头作用渗透到各社区, 让和谐文化的风吹遍各个社区。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 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东莞文化 做法 成效
东莞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面积2465平方公里,下辖32个镇(街),常住人口829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187万,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被称为“世界工厂”,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东莞清醒地看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明显与东莞的经济实力、城市地位不相适应,已成为“建设幸福东莞”路上的绊脚石。目前东莞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2]
一、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历史背景
早在200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新城”确立为重要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设“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在实施“文化新城”战略中,东莞先后共投入70多亿元,重点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和“广场文化之城”,着力构建功能先进、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0年,东莞在过去十年铸就的“文化新城”基础上,启动实施“文化名城”战略,着力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其中,“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位于四个名城之首。2011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在全国东、中、西部分批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东莞市积极申报,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31个城市之一。几经努力,2013年7月,东莞以总成绩在东部名列第三顺利通过了文化部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之一。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将其纳入中心工作统一谋划、统筹推进,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以强有力的手段来推进公共文化建设。2011年,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整体部署。随后,东莞市又制定了《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明确示范区的创建目标和标准,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指引。2011-2012年,全市共投入创建资金13.3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9.7亿元,镇(街)财政投入2.5亿元,村(社区)投入1.1亿元,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占财政支出比例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 三年来,东莞先后召开多次全市性高规格的大型会议,组织20多次不同形式的现场会、研讨会、专家咨询会、点评会。此外,市镇结合实际,开展分片、驻村、挂点等多种形式的督导,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的开展。
(二)实施三级联动,推进设施全覆盖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镇(街)和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通过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各种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面覆盖。市级谋求大跨越。东莞市一级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市中心广场、东莞图书馆、玉兰大剧院、东莞展览馆、市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这些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运作创新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文化阵地和满足广大市民文化娱乐及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平台。镇级实行高规划。全市镇(街)一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达50亿元,建成长安图书馆、塘厦城市展览馆等一大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公共文化设施。此外,东莞市重点实施“两馆评估定级”项目,参照国家县(市、区)级的建设标准,对图书馆、文化馆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或改、扩建。村级坚持高标准。全市村(社区)文化设施全部要求达到广东省“五个有”标准,即有一个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有一个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公共图书阅览室;有一个总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广场;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与此同时,着力促进村(社区)文化设施完善、提升,加强管理,发挥作用。
(三)创新文化机制,提供优质服务
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新突破,积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创新文化兴办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使文化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的文化发展格局。一是社会办活动。在 “千场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中,东莞市专门设置了200场供市内具备演出资质的文化企业、文艺团体组织实施,有效拓展了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渠道。二是社会办团体。制定出台《东莞市社会办文艺表演团(队)扶持暂行办法》,重点扶持和培养有广泛群众基础和艺术水平的业余文艺团体。全市共有文艺协会238个,文艺团队364个,成为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三是社会办创作。采取"用人不养人"的模式,整合市内各方面创作力量,构建优秀作品创作基地。组建了东莞(虎门)相声小品创作基地、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东莞(桥头)报告文学创作基地等13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基地。创新文化整合机制,形成“镇街品牌”格局。把零散分布于全市各镇(街)、各部门的文化资源通过整体推进和专业策划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一月一节庆,一镇街一品牌”的良好格局,如洪梅“花灯节”、茶山“茶园游会”、望牛墩“七月七风情节”、东坑“卖身节”等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实现全市各地文化资源由分散到聚集转变,组织形式由“各自为阵”向“协同作战”转变,活动的规格档次明显提高,品牌效应集中显现。创新文化运作机制,提升使用效益。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不断完善文化设施管理运作机制,采取一个场馆、一套人马、一个运作模式,有效提升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例如,玉兰大剧院采用“政府财政补贴,目标管理,保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坚持“高品质,低票价”的方针,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效益。创新文化配送机制,保障高效供给。加强双向互动,推出“菜单式”服务,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服务活动,将群众过去“被动式”接受文化服务,转变为“主动式”需求文化服务。同时,强化流动服务,配置了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常态化开展流动演出、流动图书、流动展览下基层活动。
(四)实施人才战略,夯实队伍建设
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特别提出做到“五个突出”,提升“五种”能力,其中之一突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队伍锻造两大抓手,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创新力,为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提供良好环境。一是建立稳定高效的人才队伍。东莞市探索出“市管、镇聘、村用”的模式,采取市、镇、村三级1∶1∶1的比例共同分担文化管理员工资的办法,为全市村(社区)配置1名专职的文化管理员,文化管理员平均年龄在25~35岁之间,且本科以上学历占到44%,建立起稳定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另外,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市、镇、村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并为全市每个村(社区)配备至少2名文化志愿者,极大地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开展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实施文化人才‘三个100’工程。2012年,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提出未来五年每年要拿出10亿元扶持文化建设,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三个100”工程。着力从全市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充实文化队伍,从文化系统中选拔一批优秀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从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一批各艺术门类专业优秀人才。积极打造文化名人、文艺大家,抓紧培育一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实施大规模文化人才培训计划,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增强队伍活力。近年来,市文广新局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任期目标管理,建立起竞争激励机制,使人才不仅引得进,而且留得住、用得好。2012年,东莞文化系统首次对文化艺术与文化理论研究青年专业人才进行表彰,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全系统有正高职称人员63人,副高113人,涵盖了艺术、图书、文博、群文等專业,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82人(含博士9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人才4人(在职),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级特殊贡献人才2人,省“333”重点培养人才6人,市杰出人才1人,戏剧“梅花奖”获奖人才4人、“文华奖”获奖人才3人。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一流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层次相宜、功能先进"的原则,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形成了功能齐备、国内一流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完成了镇级“两馆评估定级”项目,镇(街)文广中心全部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实现了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完成了村级公共文化设施“五个有”达标工程,新建设施面积88万平方米,实现了综合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广场全覆盖。截至目前,东莞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室)64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8个,自助图书馆、图书馆ATM40个,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70平方米,基本建成了国内一流的、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
(二)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体系
以文化广场为主要阵地,以传统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出现了文化活动举办常态化、组织社会化、运作市场化、打造品牌化的发展态势,营造出"天天有舞会、周周有晚会、月月有比赛、处处有讲座(展览)"的浓烈文化氛围。策划推出“我们的节日”“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基层等重大文化活动,打造了“东莞读书节”、“文化周末”、“绚丽大舞台”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约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300万人次,有效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文化周末”荣获文化部创新奖,“绚丽大舞台”、“越唱越红”荣获群星奖项目奖。
(三)形成了多领域的文化精品体系
创作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各艺术门类精品力作。在全省群文作品评选中,东莞市连续三年总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原创歌曲《故乡啊故乡》获广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原创电视动画片时长位居全国城市第三位;新莞人创作的文艺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20个,涌现出王十月、郑小琼等一批“领军人物”。东莞市选送的作品少儿舞蹈《学军》和男声小组唱《脚印》双双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作品类“群星奖”、“东莞市‘越唱越红’歌唱大赛”获得项目类“群星奖”,这是继2010年我市舞蹈《绣》、曲艺新木鱼歌说唱《三个萝卜一个坑》、歌曲《故乡情》三个作品问鼎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后再创佳绩。歌曲《中国梦》先后登上了多个国家级重大文艺晚会的舞台,引起了国际国内媒体的关注,并先后获得中国音协“美丽中国”主题征歌活动优秀奖、中国广播文艺大奖等一系列权威奖项。近年来,东莞每年原创歌曲有130多首,除了《中国梦》,歌曲《脚印》还获得了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歌曲《花语》获得了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同时,东莞音乐、舞蹈、戏剧等类别作品在全省创作中连续三年获得总分第一。
(四)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体系
形成了以印刷业为支柱,以演艺娱乐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艺术教育培训业、大众传媒业等为主干的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体系。[3]2013年,全市共有印刷企业3129家,“三来一补”印刷企业转型为外商独资企业31家,印刷工业总产值293亿元,印刷品出口总值176亿,东莞成为中国南方重要印刷基地;与天成动漫等8家企业建立版权业务定期指导机制,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全年共受理著作权登记申请235项;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150万户,全市电影票房收入达1.42亿元;歌舞娱乐场所超过450家,整个娱乐行业资产总额突破23亿元。
(五)形成了全面的人的素质提升体系
全市建成博物馆24座,形成了以东江纵队纪念馆,与袁崇焕纪念园、鸦片战争博物馆等构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系列阵地。依托东莞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全市已纳入总分馆体系的图书馆40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102个,定期举办"东莞读书节"、"市民学堂"等各种形式知识传播活动,构建起知识传播体系;大力打造"走进东莞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开展以"三业"(学业、敬业、创业)、"三现代"(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三立"(立德、立志、立业)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推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促进了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今天的东莞,人们不仅看到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文化活动品牌,更看到了东莞从市里到基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看到了生活在东莞的新老居民享受文化成果的便利以及由此而增加的幸福与满足。实现城市文化起飞梦想的道路不会平坦,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也将是一项长期工程。着眼未来,东莞已经提出,未来十年,仍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发展的模式路径,终将会让全体市民共享均等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7(12);
[2]温朝霞,孙宁华.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J].探求,2011(04);
[3]向春玲,刘钊,张嘉俊.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学习时报,2013。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推荐阅读:
关于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的管理机构08-14
公共文化体系10-29
基层公共文化体系06-05
创建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要点05-1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09-06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0-07
朱村村创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汇报材料05-2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08-12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