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体系(精选12篇)
公共文化体系 篇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囊括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服务开展、社会文化的参与度以及生活中涉及精神享受的多种方面。图书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点地位,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实框架。目前,图书馆服务体系形成了如下的现实状况:
——模式多样,风格迥异。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形成了多种特色的服务模式。如: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合作模式;“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东莞图书馆实施模式;嘉兴多方投资建设图书馆模式等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等。
——经验交流,多层探索。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鉴各地的文化经验,建立以文化生活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在国外,墨尔本将图书馆定义为一个人们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发挥图书馆在全开放空间的基础作用,为人民提供多种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家庭图书馆服务、儿童图书馆服务、少数族裔与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以及围绕地方建设开展的相关活动,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增加了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多点关联,资源整合。纵横模式整合各类图书馆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关联企业、高校、社区等相关单位,如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强化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为全国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廊坊市图书馆在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各地优势,拓展了图书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范围,提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目前,廊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有了质的改变:
一是图书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市辖2区2市6县,建有两个一级图书馆,一个二级图书馆,两个三级图书馆,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图书馆虽尚未定级,但其高标准的配置,高水平的服务已经完全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还有两个县、区由于历史欠帐等原因,先前存在阵地设施缺项的情况,随着示范区创建过程要求,也在逐步得到落实,形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均配置的局面。在全市的所有乡镇(街道)中,建设有综合文化站105个,均配备了40平米以上的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全市四分之三的村街建有文化活动室,同样配有农家书屋。
二是服务水平质量提升。人均占有藏书、藏书年流通率、人均年增新书、人均到馆次数等指标均较示范区创建前提升幅度巨大。
三是人力资源充足保量。充分对各县(区)的公共图书馆配备独立编制工作人员,两家图书馆与中学图书馆合建,工作人员属教育局编制,同时,全市的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内通过聘用、返聘等多种手段落实了有3名专职人员。
四是经费保障幅度提升。廊坊市图书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经费投入上列入每年的开支预算,并针对购书、设备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列支。
一、廊坊图书馆支点框架
廊坊图书馆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常规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点地位添砖加瓦。
(一)“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
“书香廊坊”主要包括廊坊文化沙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文化活动等四大部分内容,形式上有沙龙、讲座、故事会、荐购会、主题活动等等,2015年共计举办30多场活动,参与读者超过3000人,丰富了廊坊公共文化建设内容。
(二)“文化体验大讲堂”系列活动。
文化体验大讲堂本身也属于读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但是该内容以讲座形式为主,以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主导,充分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参与的人群进行理论性的引导。
(三)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在日常服务中,前台有专人盯岗,并设立了自助借阅机、自助办证机,休息区配备有检索机。馆内设有儿童、社科、文学等11个公共阅览厅、借阅室,均有专人负责。图书馆中还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四)打造“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廊坊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加快构建由市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成,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至今,在市区试点建成1个县级分馆、3个社区图书馆、3个高校图书馆联盟、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结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二、廊坊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点地位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于阵地建设、服务形式以及全面性和普及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点正是这一地位的充分体现。
(一)拓展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
廊坊市图书馆在通过构建“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之下,形成了全市范围市县两级、政企共用、社区互联等共建共享的服务网络。“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高质量维系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督促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廊坊市实际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起廊坊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质。
(二)强化对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为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共享性在馆内专设了残疾人通道、盲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多个特殊人群的借阅厅(室)。
三、廊坊图书馆搭建支点地位的可行性
(一)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符合本地实际。
廊坊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与南方总分馆建设模式多有不同,可作为中部地区的示范。如分采分编、人员分管等,虽然不如南方标准的总分馆更具可控性,但这种模式更符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实践性。
(二)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显著。
“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来,建成了19个分馆,3个自助图书馆,并联网运行,整合书目数据152万册,有效读者7.2万人次。
(三)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具有全国示范作用。
我市在全国首次实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这是紧密型的联盟建设模式,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间的壁垒。
四、廊坊市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创新亮点
(一)拓展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读者利用率。
廊坊市图书馆在此背景下,着重考虑现代人群的需求、生活方式,利用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微信、短信、读报机、电子图书借阅机、云报屏等开展数字化服务;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利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全天候服务等。
(二)打造品牌活动,共享图书馆文化服务。
支点搭建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硬件设备的强化,更要注重活动软实力的开展。廊坊市图书馆以打造“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为基石,推动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延伸与拓展。“书香廊坊”以市图书馆各个场馆为基础,进行经典名著电影展播,“文化沙龙”“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拍卖义卖、捐赠互换,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软实力,推动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
[2]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5〕40号).
[3]2016年1月廊坊市人民政府印发《廊坊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成果汇编——<研究成果篇>、<政策文件篇>、<试点建设篇>、<重点项目篇>》.
公共文化体系 篇2
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研讨会暨学术年会论文综述
1 本次论文征集与评审情况 本次年会共收到会议征集论文214篇.经省学会学术委员会在沈部分委员的评审,共有132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3篇,占征文总数的`24.8%;二等奖36篇.占征文总数的16.8%;三等奖论文43篇,占征文总数的20.1%.获奖论文占全部征文的61.7%,未入选论文82篇,占征文总数的38.3%.
作 者:李德戈 作者单位:辽宁省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15刊 名: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年,卷(期):31(2)分类号:关键词: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3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召开了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出台了《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的意见》《青海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五”文化建设“八大工程”的意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安排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推进文化名省建设。随着文化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公共文化服务重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三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四是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有新进展、新成效。
但客观地说,我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期待相比,差距还不小。从调查的具体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文化建设的意识还不强,一些地方只偏重经济发展等职能,而忽视文化建设职能的履行,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只要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存在着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二是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的总量偏少,近几年,尽管全省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财政投入基数过小,文化事业发展投入还仅仅是低水平的保障,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相当普遍。三是基层文化设施还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基层文化设施的标准不高,群众开展和参与文化活动受到制约,文化设施存在硬件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着运行经费得不到保障及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四是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还不丰富,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足,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较少,内容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五是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基层人才非常缺乏,一些县(市、区)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编制短缺,特别是乡镇文化站,有很多地方硬件不错,但苦于没有编制和人员,致使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基层单位人员偏少、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六是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制度机制还未形成,党委、政府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在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上还有不少差距,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督查和激励等机制,经常出现有部署、有安排,无督查、无考核的现象,执行相关政策的力度也还远远不够,许多文化建设任务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体现了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是加快建设文化名省、推动青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海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将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
一、确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确方向和基本理念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名省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发展青海特色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牧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基层和边远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推进“三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在实际工作中,一要确立政府主导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格局;二要确立均等普惠的理念,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服务供给和服务水平的全省一致性,确保全社会公平分享文化发展成果;三要确立公众主体的理念,必须激活人民群众这一文化创造主体,充分释放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的文化创造能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局面;四要确立产业支撑的理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任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五要确立整合统筹的理念,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不同行业部门、不同社会组织、不同地区文化资源,促成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合理构建新的公共文化资源。
二、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化要求的体现,也是其便利性特征的体现,根本目的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惠及最广大基层群众。要加强统筹规划,使全省文化设施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形成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特别是要健全以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一要发挥县级以上公共文化设施的骨干作用。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有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农(牧)家书屋建设等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二要发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主要作用。各地乡镇(街道)要组建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牧区文化市场的职能。三要发挥村级(社区)基层文化阵地的基础作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确立设施建设标准,利用新建、改建、扩建等方法,加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一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按照增加投入、转化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的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创新运行机制。二要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组织建设,完善服务公示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向社会公开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切实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期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多样化平台。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场所以及城市公园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三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好更多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快各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
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需要。一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对具有青海特色的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艺术产品以及民间艺术品生产、传播给予扶持。紧密结合青海“三区”建设,增强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的资源总量,重点抓好文学、戏剧、电视剧、广播剧、歌曲和文艺类出版物创作生产,进一步加强题材规划,努力在现实题材、民族题材、农村牧区题材、少年儿童题材创作方面取得新突破。二要开展公益性大众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公园文化、军营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姿多彩、群众踊跃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蕴藏的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好有特色、影响大、效果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鼓励群众自办文化,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三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增加农村牧区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以农牧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群体为对象,采取政府采购、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劵等措施,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四要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导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多生产优质廉价、安全适用的文化产品。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演艺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引导中小文化企业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解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加强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的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加快推进人才兴文战略,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建设文化名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要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工作岗位规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逐步实施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三要完善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机制。健全完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制度,鼓励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施展才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进行宣传、表彰和重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牧区业余演出队、文化专业户、文化志愿者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
在继续执行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政策的同时,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保障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优先安排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制定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标准,就财政投入、服务设施、任务指标、服务质量等设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投入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各级财政要确保人员经费和活动经费,逐年增加经费投入,支持其不断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文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上报,评审、批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突出重点,集中使用。二要完善城建及土地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城镇规划建设要保证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布局符合国家规定。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应纳入新建城区、居民住宅小区、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功能、用途的公共文化设施,应保证划拨土地重建。三要完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要科学引导、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规范社会组织的运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补助、贷款贴息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此外,要加强文化法规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抓紧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条例、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文化法规、规章。
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导和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扶贫计划,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县(区、市)、文化先进县(市、区)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细化、量化,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基本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明确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标准,制定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指导和评估机制,更好地为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服务。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进“菜单式”服务,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和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要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重要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设施的辐射和服务作用,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时发布公共文化信息,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公共文化体系 篇4
一、苍南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苍南县有120万人口的大县, 2011年6月份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把原有36个乡镇合并成10个中心镇和2个少数民族乡, 现在全县有87个社区, 有776个行政村。近年来, 我县始终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 不断加大投入, 夯实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多项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011年9月, 现代化、多功能的县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 县文博馆、体育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县城中心湖文化广场、龙港体育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重点项目已动工兴建, 预计明年年底竣工;灵溪、金乡、龙港、矾山和桥墩等中心镇综合文化中心已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灵溪、龙港、金乡、宜山、矾山等5个中心镇图书分馆已建成免费开放, 并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全县现有32个社区建成社区文体服务中心, 其中五凤、南宋、兴南和石坪等4个社区申报温州市文化示范新社区;目前全县共有建成省级文化示范村7个, 市级文化示范村30个;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62所, 农家书屋333家。这样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 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等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免费开放, 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每年组织送戏下乡和县内外“文化走亲”活动;开展送讲座、送培训、送展览下乡活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建立图书流通点, 每个流通点图书每季互相流通;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 丰富电源、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 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以县文化艺术节、“草根微舞台”“广场文艺晚会”“经典红歌演唱会”“新春音乐会”等为载体,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打造“县有品牌、乡镇有特色、社区有特点”的文化品牌, 形成县、乡镇、社区 (村) 多层次文化活动平台, 推动文艺创作生产, 推出艺术创作表演新人, 活跃文艺氛围。
二、苍南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我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但同时也看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 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很不平衡。通过调查, 发现有些中心镇、社区和村经济基础好, 基层领导较重视, 交通方便,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较完善, 常年坚持开展文化活动, 并能积极购买新书, 补充藏书。但有些乡镇、社区地处山区, 交通不便, 经济困难,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阵地被挪作它用, 例如, 浦亭社区文体中心、凤池社区文体中心和凤阳乡文体中心等活动综合楼均被其它单位占用了, 无法开展活动, 严重阻碍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2. 资金投入不足。因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免费开放、免费
服务, 是文化惠民工程, 需要政府资金投入, 保障正常运转。有的中心镇根据上级要求已建成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但由于资金的困难, 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尤其是社区和村的文化服务阵地均很少正常开放, 不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作用。
3. 服务水平不高。
发展文化服务, 队伍是保证, 人才是关键。乡镇文化干部专职专用不多, 很多文化干部被借用到其它岗位上工作。社区和村的文化设施和阵地几乎没有专职干部去管理, 是聘请文化志愿者参与管理, 这些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 年龄偏大。据统计, 社区和村文化管理员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40%, 年龄55周岁以上的占65%, 这样造成管理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已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 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把它作为评价本地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领导干部工作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 积极构建党委、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建立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咨询制度, 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指导, 及时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2. 健全机制, 增加投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经费
投入机制,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保障基层文化建设及免费开放运转经费。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全县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培育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等, 同时,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支持、引导和规范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的公有制资本投资文化事业非营利性领域, 鼓励社会力量捐赠文化事业。
3. 培养人才, 壮大队伍。文化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的物质载体和根本保证。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建设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文化干部队伍。因此, 当务之急, 要从政策上、机制上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队伍。一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建立村级文化辅导员队伍, 以形成县区 (文化馆业务干部) 、乡镇 (文化员队伍) 、村级 (文化辅导员队伍) 的文化队伍网络。政府文化部门特别要重视村级文化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在业务上进行培训和指导的同时, 每年排出一定资金, 发给一定金额的奖励。二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于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村以及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 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4. 绩效评估, 确保实效。采取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的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篇5
2011-09-24 17:25:30 来源: 新华网
转发到微博(10)
有1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 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盼,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之作为“三加快一加强”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各地各部门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吉林省靖宇县农村电影放映员刘晓明近来“相当忙”,他开着自己的微型面包车,每天穿梭在吉林省东部山区的乡间小路上 他要赶在秋收开始前,为14个村庄放映完今年的最后一场电影。
作为一名农村放映员,刘晓明切身感觉到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今年我们就放了《建国大业》《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好几部大片,这样的大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搁以前谁敢想呀?”
不仅农村电影片源不断丰富,放映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让农民看电影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放电影赶驴车,扛的是好几十斤重的胶片机,放的影片老,图像还模糊;现在我们开 微面,用的是轻便的数字机,放映影片新,图像清晰,声音还逼真,你说大家伙能不爱看吗?”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并非靖宇县农民的“特殊待遇”。来自广电总局的数字:“十一五”时期,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0条,数字电影放映队4.1万多支,拥有数字放映设备4.2万多套。2010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覆盖了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包括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内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而按照1998年这一工程刚实施时的统计,在我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区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方的1.48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覆盖了90%行政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为基层送知识、送欢乐,截至2010年底累计服务群众近10亿人次。
已覆盖全国50%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阅读场所,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到今年底,全国预计建成50万家农家书屋。近年来,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174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期全面免费开放。
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目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已免费开放,陕西实现省内“三馆”全部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之举,获一片叫好声,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犹如一股春风,在人们心中激荡起走进文化艺术殿堂汲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文化权益的阵阵暖意”。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文化民生品牌
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锣鼓巷的民俗文化到相声俱乐部,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北京文化惠民工程带给市民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
据介绍,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部分领域已接近世界主要城市水平。其中博物馆数量156家,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公共图书馆在伦敦、东京和巴黎之后居世界第四;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水平。各行政村已基本建成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有线电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图书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电影、党员教育和远程教育“八网”合一。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努力打造文化民生品牌,探寻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新路。
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三大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推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及“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河北全面完成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全省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景观、文化广场,打造了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霸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邯郸市“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工程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陕西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项目,统筹职能、统筹规划、统筹项目、统筹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2011年上半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群众自办文化: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虽说平时也参加过不少演出,但是如此高规格、大场面的舞台还是头一次,这些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真是好,我没想到自己也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唱歌。”说到参加“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的感受,张林田竖起了大拇指。
正在举办的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将持续到10月15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14台特色文艺晚会,从社区群众声乐器乐展示、老年合唱节、农村小戏小品展演,到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皮影戏精品展演等,将有4000余名张林田这样的群众参与演出。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大调动了群众自发的文化创造热情:“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在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 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为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因运行机制较为灵活、演出成本较为低廉,在农村文化市场如鱼得水。作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领头人,“梅花奖”获得者胡嫦娥和团里的演员们抬着戏箱,上矿山、进山庄、入农家,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数十个县、近千个村落,演出6000余场,观众上千万;五年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平均每年下基层演出300场次,几乎天天有演出,同时努力为家乡培养更多文化骨干 与当地文化馆联手,开办“马头琴培训班”,全县现在有专业马头琴手5000多名。
公共文化体系 篇6
摘要: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见识广了,眼光高了,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要在完善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让那些文化设施变成摆设。对于公共文化建设,要了解群众的需求,对症下药。尤其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让其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担当主角,调动积极性,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生活;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G258.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68
1 目前常山镇文化发展现状
常山镇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尤其是以靠山村、兴隆村为代表的文化村,闲暇时间,村民总是热情参与村级文化活动。镇党委、镇政府为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该镇良好精神风貌,多次举办篮球比赛、村级广场舞汇演、书法摄影作品展等多项文化活动。
2 在发展文化活动方面存在的不足
2.1缺乏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
文化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连,同时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常山镇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有薄弱环节。村里虽然有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娱活动设施,但是对于文化广场的利用率比较低,个别村利用较好,但是有的村还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如今每家每户都有电脑、电视,想看电影再也不需要去影院,再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在广场统一放电影。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村民的集体文化活动变得匮乏了,集体性的文化活动不多。
2.2文化设施短缺
到了农闲时期,还是有很多村民喜欢打麻将,聚众赌博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目前,该镇大多数村都有文化广场,但是有的村地域广阔,有多个自然屯,群众到邻近的广场也很远。并且大多数广场上的设施配套不齐全,只能供跳广场舞的村民娱乐,其他的体育设施还不够完善。村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利用率低。虽然目前村里面都有农家书屋,但是里面的图书与群众的需求脱钩,图书的借阅率十分低。文化活动室里面的设置不够均等化,有的娱乐方式丰富,甚至有卡拉OK等娱乐形式,而有的村娱乐方式选择很单一,甚至只有象棋。整体来看,文化设施还比较短缺。
2.3文化队伍涣散
目前,针对于村级文化广场和村级农家书屋等都没有明确专人进行负责,导致管理涣散。对于农家书屋,虽然有具体的管理细则,但是缺乏专人监督管理,对于管理细则的相关要求落实不到位。
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3.1统筹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积极完善村级公共文化资源,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要建立服务平台整合公益性文化场馆资源,例如可以“每周让村民了解一周文化信息、接受一次以上培训、欣赏一场演出、听一场讲座、看一次展览”为基本目标,免费为村民提供各类文化服务,架设通达顺畅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在促进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多元化交流,加强社会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整合各种力量建成“农村大舞台”,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向综合发展,促进了场所固定化、活动常态化,实现了村民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构建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乐园。
3.2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能
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文化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进“互联网+”行动,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村级农家书屋可以开展“彩云服务——我阅读,你买单,我的图书室我做主”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下放图书采购权力于读者的理念创新,外移借阅服务职能于书店的技术创新,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对接。
3.3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增强发展活力
要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购买、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可以创立“政府主导、社会运作、村民参与”的新型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方式,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行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的“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机制,形成“重大事务民主协商”决策机制,既强化了政府的监管职能,也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做到“小政府,大服务”。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为主题,创办 “艺术扶贫工程”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深入所服务的村,免费为乡村少年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内容可以涵盖美术、音乐、舞蹈、写作、剪纸等方面。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
3.4 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打造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活动品牌。2013年,该镇参加市里文化活动,推出文化团体“百人合唱团”,活动效果良好。可以面向各村村民和业余文艺爱好者推出村级合唱大赛、村级广场舞汇演以及村民书法大赛、摄影大赛等比赛活动,带动该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着力推动该镇群众文化活动向常态化、规模化、大众化方向发展,形成共同繁荣、群众同欢乐的喜人局面。
公共文化体系 篇7
一、构建新农村文化中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新农村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的三农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农村生产力落后, 发展缓慢, 农民知识技能有限, 农村条件落后, 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成为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种种因素。生产者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主导者, 应全面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和意识, 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在农村中实施政策文化的引导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了农民的素质意识, 增强农民的生产力发展知识, 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源动力, 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新农村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化发展以经济为基础,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先进性发展。要想构建新农村文化, 就得从经济抓起,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服务性质的公益体系日益完善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普及, 农村的文化得以洗礼, 先进文化氛围得以提升, 营造了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搭建了理想之屋。
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农民对精神需求表现更为明显, 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再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农民日益萌发了想享受健康科学的新生活理念, 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况且, 公共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通过它的实施能反映政策方向和党的执政方针, 它的实施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因此, 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不仅满足了农民的心理需求, 也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二、目前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困难
首先, 落后的农村文化服务资源是阻碍新农村服务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不仅如此, 农村的现有文化设施少之又少, 陈旧落后, 难以发挥其文化功效。特别在乡镇和村寨地区, 文化设备简陋甚至缺乏, 教学教学用具落后, 服务设置系统低级, 缺乏群众文化培训等现象较为严重。
区的文化建设, 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发展并完善农村文化建设。
(五)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 建立和组织一部分专业文化骨干, 并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 愿意为
其次, 农村人才资源匮乏, 且素质不高。在服务性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中, 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块。公共性文化服务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系统, 且素质偏低, 年龄较大, 专业知识不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 且没有专业的骨干培训等等原因是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的一大瓶颈。
再次, 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发展滞后。农村的有些地方物质生活仍然存在困难,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在文化服务体系上原本就苦难重重, 加上投入文化服务经费偏低, 公共服务系统就严重滞后了。这不仅造成了农村地方的文化落后, 还造成了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扩大。
最后, 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合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从体制上来讲, 由于农村乡镇是全国的基层单位, 资金较少, 经济落后, 乡镇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于求生存而不谋发展, 对服务体系不重视。从机制上来讲, 乡镇由于落后的人才资源、陈旧的服务设施等因素造成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加大经费投入, 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建设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然而目前的农村服务性质经费投入远远不足, 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加大投入, 是政策支持, 基层政府重视, 农民共同参与的大工程。只有落实好文化资源流向农村, 基础设施健全先进,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才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弘扬起来, 受农民受益。
加强服务设施的建设, 形成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系统。目前,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呈丰富化趋势发展, 而农村的文化生活显得更为难得。只有将经费投入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才能建设完善的服务性质的公共服务体系, 减少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 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氛围, 丰富农民的生活。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和农民的参与意识。新型的服务设施需要专业的服务型人才进行管理和运用, 健全的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也需要专业人才参与和支持。人才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培育一支优秀而实干的干部队伍, 置身于新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去, 是新农村文化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
此外, 还要提高农村服务人员和村民的意识,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 将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技能知识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切实为农民服务, 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只有全民达成共识, 将精神文化放在重要位置, 重视其发展, 才能为共同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添砖加瓦。
摘要:自古以来, 三农问题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农村文化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密不可分, 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发, 分析了其重要性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颖.新农村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J].大众文艺, 2011. (06)
[2]张翠英.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我见[J].文化月刊, 2009, (07) .
[3]郭丽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2) .
[4]赵秀英.论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公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化月刊, 2009, (11) .
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新探索 篇8
文化馆体系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由国家政府所举办的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方向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在公共文化体系中体现政府的领导能力和公众行使文化权利的主要体系。因其是国有性质的文化服务体系,因此,它的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具有全民性、主导性、公益性、服务性、平等性、多样性等多种特征,其对公共事业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如: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等等方面。
公益事业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利益的保障,它能使大众享有文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侧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目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偏向于多元化,而文化馆体系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就是指挥民众进行文化活动,充分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为民众公共文化而服务,进而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
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随着目前文化事业发展越来越快,在文化馆体系的发展上我们正在不断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求在文化服务体制上能够做到新变革,使得其运作的方式得以创新。在对文化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是要注意从整体来看,将文化馆体系建立成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同时,政府方面应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行政管理,包括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等,力争在公共文化管理方面取得新成绩。目前的文化馆体系较为陈旧,因此,改革就被放到了台面上来,改革是能够保障文化馆体系正常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建立文化馆体系时政府可以采取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政策。适当的让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馆体系的建设上来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方面,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会更加注意公众的实际需要,因此,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馆体系的建设中来是有利于文化馆体系的建设的。通过社会方面的参与支持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招商引资,其被赞助的可能性也被大大放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由政府主持的、非盈利性的、传播大众文化的以及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所以机构的总称,它的涵盖范围很广,其目的是要满足大众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目前,我国的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质量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还要能够与时俱进,使得公共文化服务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稳定的发展下去。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而面对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老旧的文化馆在其面前相形见拙,其网络条件还有数字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对于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比较明显,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文化馆的管理者的发展艺术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片面的认为文化仅仅是一个跳梁小丑,与现代的科学和技术完全不相关,只要有相关的技能就行,对于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来说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各种信息到底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机会而毫不在意;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方面的经费长期不足,着也间接的导致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以此,我们要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观念时刻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较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2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设施的群众文化专业功能
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硬性指标有建筑面积、利用率和数量等等,这些硬性指标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
2.1 提高文化设施的覆盖率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将社会文化服务大大加强,因此需要对文化馆体系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大力建设,使之形成一个以文化活动为主体的平台。在目前这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软件方面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体制的改革,让文化馆体系能够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2.2 确保文化设施的公益性
想要将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层面,就要将社会的效益放在第一位,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同发展,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活动的顺利实施,公共文化活动用房面积要能得到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2.3 整合文化资源,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建设需要进行整合,使其尽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能够在现在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功能,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升级。政府方面还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这方面的行为,使得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文化设施为人们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3 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评估体系,促进事业发展
3.1 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政策
文化项目建设的法制保障还不健全,因此需要落实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法制保障。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收入主要来自于社会,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无偿的服务等。文化馆体系想要能够顺利发展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只有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才能够基本确保社会的投入与付出服务的基本平衡,使得公共文化服务能够稳定发展下去。文化馆体系的法制化不仅仅是对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应该是一个覆盖操作、管理、监督的完整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使公民能够获得确实的文化服务。
3.2 完善评估体系,加强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发展
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活动首先要注意的是社会效益,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是其最大的成果。而对于这方面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随着工艺化事业的发展,相关的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而完善,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文化评估体系,并以此来反映公益性文化的发展情况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点。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将一贯以实践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为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据可寻,在今后的发展上更加规范。
二是要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将文化设施的以多建为重点转向建设、管理、使用三个方面共同抓的局面。要抓好软硬件设施的管理力度,着重于提高其使用的效率。
三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将从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单向性转变为双向共同互动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强为公民提供文化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使得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
四是要提高文化服务的创新活力,将文化服务形式从传统的服务转变为数字型、科技型的服务。大力支持文化传播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让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市民享受文化服务更加方面、快捷。
五是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向以政府为主体的局面转变为政府引导民众为主体的形式。一方面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机制稳定下来,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要尽快研究出台,强化文化投入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手段对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鼓励,让社会广泛的参与到文化惠民的格局中来。
4 在文化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上进一步创新
4.1 扩大公益性文化活动比例,保证群众免费参加文化活动的权利
要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优势和专业人才队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大力推动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发展,其中包括宣传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等等,这样能够使他们在进行文化活动中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并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与文化水平。全面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4.2 打造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打造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是文化馆体系在目前这个竟争激烈的市场保持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化馆体系对于公共文化品牌打造的重视,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具有良好知名度的公共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馆体系公共工文化服务品牌有很多途径,一是可以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向大众推出其文化活动品牌。二是利用政府单位的信誉与其可利用的品牌价值,为人民群众开办具有引导性、示范性的文化活动。从而在此基础上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
4.3 把握活动发展的生态环境
文化馆体系的发展要建立起一个文化发展的效益观,其中有一些关系需要处理好:一是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二是文化活动的普及与文化活动质量提高的关系;三是文化活动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这几种关系要能够处理好,不然文化活动的初衷与方向就会朝着其他的方向发展。
5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建立健全文化馆体系并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摆脱公共文化的附属地位,让文化馆体系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为人们群众服务,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应文.努力构建文化馆的公共服务形象[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2]曹锦扬,丁春华.文化馆: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力量[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3]杨红.谈谈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意义[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4]曹锦扬.认知文化民生力行文化民生——以“文化民生”践行在南通市文化馆的二三事为例[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5]陈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现状与对策[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6]韦小海.浅谈文化馆零门槛开放——贵在充分认识,重在大胆实践[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7]班继胤.文化馆应大力与企业“联姻”共创群众文化与企业双赢新局[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公共文化体系 篇9
社区文化健康蓬勃的发展, 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了事业基础, 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为创建文明城市、传播先进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设社区文化, 不仅需要政府、主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扶, 更需要群艺馆 (文化馆、站) 等相关单位充分调动起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 创出具有社区群众积极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品牌和社区建设成果展示平台, 才能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进程。在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探索中, 文化部门, 更应充分发挥单位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 把社区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定位在基层社区, 定位在社区生活的每一个文化人身上,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创出了活动品牌, 搭建了适合十堰当地社区文化发展的平台, 使社区文化建设走向了良性发展的大道。
第一, 健全社区文化活动室及功能服务体系, 服务好不断壮大的社区文艺队伍。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十堰市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 也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职责, 充分体现齐抓共管, 成果显著。
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来源于社区自身。社区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社区文化的发展需要以优良的物质环境为根基。不仅需要固定的文化活动室、娱乐小园, 相应的现代化设施、设备, 社区文化场所的管理, 更需抽调专人为社区文化的开展搞好后勤服务。有了物质保障的后盾,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才能长久、持续。
在2012年, 我市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 通过社区申报、调查摸底、部门审核, 确定将40个基础条件较好、文化用房宽裕、活动经常开展、有专兼职工作人员的社区纳入“首批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范围, 其中张湾区16个、茅箭区2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备发的设备主要包括四大类十六小类:一是电子设备, 包括电脑、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相机、音响等, 二是乐器, 包括锣、鼓、钹、釵, 三是图书、书柜, 四是演出服装等。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的免费配发, 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的一项惠民工程。2012年, “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达标45个”的工作任务列入2012年十堰市政府“十件实事”, 2013年市政府又把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纳入政府工作重点之中。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坚持依托社区居委会在基层管理与服务的职能的同时, 搞好社区文化服务, 在硬件、软件上不断满足人的需要, 以此促进和谐社区的全面发展, 力争把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乐园、居民生活中的精神家园。
第二, 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 用足用活社区文化活动室, 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组织有经验的优秀的文化团队深入社区, 开展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等活动, 活跃社区文化是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笔者所在的十堰市, 亲自目睹了十堰群文工作者从2005年开始, 每逢双休或节假日组织举办公益性“人民广场大家乐”系列广场文艺演出活动, 演出节目内容丰富, 不仅有文艺者原创的歌舞小品, 也有社区群众的精彩表演。经过群艺馆社区辅导员的辅导和指导, 来自各社区的业余表演队上台表演展示, 充满自信和活力, 有激昂的腰鼓、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演出现场观众笑声掌声不断, 其乐融融!“人民广场大家”不断创新服务, 深入五堰街办燕林社区、南街社区等社区, 对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进行引导, 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把先进的文化引进社区, 以优秀的文艺节目弘扬社会的主旋律, 使社区居民在文化的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培养社区文艺骨干, 为社区文化注入动力。十堰市文化工作者针对社区居民年龄段以及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差异性的特点, 面向社区居民, 常年开展门类众多、不同层次的少儿、中青年、老年培训班, 有声乐、舞蹈、模特、器乐、美术、摄影等等。通过艺术培训, 社区居民们不断增长了艺术才干、提高了文化素质, 也体会到了参与文化活动的乐趣, 不仅身心得到休闲放松, 更陶冶了人的性情, 还展示了自身的风采。许多培训班学员在社区文化活动室, 通过点、线、面的“网络化”发展, 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社区的文艺骨干分子。随着这些活跃的业余文艺骨干、分子的日渐增多, 社区文艺队伍不断壮大, 带动了各个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 不仅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塑造社区居民的创造力, 更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社区活动室作为文化活动的根据地, 开展文化活动, 倡导文明和谐之风, 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交流和参与的机会, 也减少了打麻将、打牌等不良行为, 使社区居民自觉形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 以精神文化滋养一方百姓, 给社区注入文化活力, 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基础环境保障。
第三, 打造深入民心的文化活动品牌, 搭建社区文化成果的展示平台。
笔者所在的十堰市, 自2008年以来, 每年都要举办“十堰文化节”, 充分调动、组织起全市各社区文艺队, 将“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
首先, 根据社区文化活动区域性强、多自发开展活动等特点, 努力培育社区文化特色。组织专业干部辅导社区文艺队伍, 为社区儿童舞蹈队、腰鼓队、青年舞蹈队、老年舞蹈队、合唱队、健身操舞蹈队进行义务辅导, 并且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组织由社区文艺队为主角的文艺晚会, 让社区居民们参与到文化
鄞州区乡镇文化站发展史的调研报告
郑亚娣 (宁波市鄞州区集土港镇文化站浙江宁波315000)
宁波市鄞州区地处长三角南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曾获全国文化先进县 (区) 称号。基层乡镇文化站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鄞州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鄞州乡镇文化站建设是一部充满时代激情的鄞州群众文化发展史。
一、鄞州农村乡镇文化站发展历程
1. 鄞州 (鄞县) 乡镇文化站建康发展阶段 (1978—1991) 。
1974年8月全县第一个民办公助试点文化站——占岐公社文化站建立 (当时鄞县有53个公社) , 由于正处十年动乱时期, 民办公助文化站只是昙花一现。1979年省文化局颁发了《浙江省公社文化站工作试行条例》, 当年底鄞县53个公社中37个公社建立了民办公助文化站。1980年4月省文化局在肖山沿浦公社召开公社文化站农村俱乐部经验交流会, 贯彻中宣部 (80) 1号文件《关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几点意见》, 布置农村文化中心试点工作。同年7鄞县以邱隘公社民办公助站作为创建农村文化中心试点, 1982年1月18日一幢四层文化大楼内设十多个活动室的邱隘公社文化中心落成, 这是当时鄞县第一个农村文化中心。同年1月20日, 鄞县县委宣传部发出 (82) 2号文件, 批准邱隘、古林等7个公社的民办公助文化站建立文化中心。1983年底, 鄞县52个公社 (福明公社划给江东区) 建立文化活动中心21个, 民办公助文化站31个, 新增活动用房面积3091平方米、影剧院7座、宣传窗16座、灯光球场一个。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 (84) 21号文件, 鄞县从公社文化站现职人员中招收18名全民干部编制的专职文化站干部。自此鄞县农村基层文化站干部有国家干部和公社自配干部二种编制形式, 文化站专职人员增多, 文化活动设施、阵地扩大, 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989年鄞县农村52个文化站活动楼总面积达11991平方米 (不包括影剧院和室外活动场所) 1990年, 鄞县52个乡镇建成具有各种活动功能的文化中心36个, 占全县乡镇的69.3%, 52个农村乡镇文化站, 站站有活动设施、活动阵地、活动队伍。
这阶段是鄞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健康发展时期, 通过二次招干, 全县70%的文化站长为全民专职干部, 文化站干部队伍空前稳定。鄞州农村群众文化组织网络、阵地设施、文化活动、辅导培训工作初具规模, 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步入健康发展规道。
活动中, 分享节日的快乐, 达到大家乐的效果。
其次, 抓好群众文化阵地, 起到引领社区文化建设的龙头作用。常年开展以公益性活动为主体的文艺演出如“人民广场大家乐”, 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让社区居民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享受者。定期举办的“大家乐”活动, 免费为社区居民和外来建设者提供一个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空间, 搭建起社区文化活动展示的大舞台。通过组织经常性的文艺活动, 让各个社区文艺队得到展示, 也使各个文艺团队的表演水平得到提升。组织社区活动大展演等比赛活动, 分门别类、营造机会参与文化单位组织的“欢欢喜喜过大年”、“第三届、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等节庆活动, 促进各个社区文艺队相互交流、学习, 展示各个社区的风采、特色, 激发社区文艺队的创造力, 鼓励原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 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积极推动了社区的文化建设。
再次, 将精品创作与社区文化活动相结合, 使社区文化活
2. 鄞州 (鄞县) 乡镇文化站建设转拆、调整阶段 (1992—2000) 。
1992年根椐全省“辙区、扩镇、并乡”步伐, 鄞县原52个乡镇并为23个乡镇。随着 (乡) 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 在被并入乡中原文化站干部多年苦心经营, 用汗水和心血建设起来已初具规模的文化设施、文化综合活动室、影剧院在“撤、扩、并”的大潮中被冲毁, 原有文化阵地一夜之间成了车间、畜物场、仓库等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站干部遭分流出去。如原全国以文补文先进单位, 宁波市十佳文化站长俞国平同志所在的鄞县栎社乡并入石矸镇后, 特级文化站——栎社乡文化站解体了, 俞国平同志遭分流。由于俞国平同志坚守原栎社文化站阵地, 兴办起文化服务公司, 并将文化服务公司所产生的利润全部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俞国平痴情于群众文化事业的事迹感动了省、市文化部门的领导, 通过有关领导工作和俞国平同志的努力, 1994年8月石矸镇政府重新任命俞国平同志为石矸街道文化站长。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底鄞县23个镇乡文化活动楼总面积为10070平方米 (不包括影剧院和室外活动场所) , 比1989年减少了1921平方米。被并的29个乡影剧院中除了栎社影剧院外, 其余全部遭拍卖挪作它用, 乡镇文化站的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活动队伍严重缩水。
这段时期鄞州农村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上处在转折、徘徊、调整阶段, 由于“撤、扩、并”使原来已初具规模的鄞州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受到重大挫折, 鄞州老区、山区、边远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出现了新的盲区。直到2007年底区委、区府出台了, 《关于实施“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通知》制定了鄞州区乡镇文化发展的——公共文化明珠镇A级标准、B级标准后, “撤、扩、并”留下后遗症才彻底消除。
3. 鄞州乡镇文化站建设全新发展阶段 (2001年—2011年) 。
步入新世纪后, 随着宁波新一轮城市建设的拓展和延伸, 鄞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鄞州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步入全新发展时期。2004年鄞县撤县建区后, 鄞州区政府接连出台一系列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文件和措施。2004年一个以综合宣传点、文化阅览点、健身文娱点和活动培训室为农村文化设施基本内容, 以业余宣传教育指导员、文体活动辅导员为农村文体活动骨干的“三点一室两员”农村文化新设施、农民教育新模式建设热潮在
动再上新的台阶。在“群众文艺大展演”等社区文艺比赛中发现优秀“社区文艺队”节目, 加以推广、宣传, 增加业余文艺队的自信心, 弘扬地方文化。在十堰市常年组织的“欢欢喜喜过大年”“人民广场大家乐”等活动中, 已涌现出了如:“二堰街办老来俏艺术团”“喜洋洋中老年艺术团”“东风社区艺术团”等一批优秀社区和文艺团队。树立先进的社区典范, 开展比、学、赶、超活动, 将模范的先进带头作用渗透到各社区, 让和谐文化的风吹遍各个社区。
公共文化体系 篇10
一、文化共享工程对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将公共文化产品展示给公众, 促使公共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行为以及相关系统和制度的总称, 在保证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以及整体素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起到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以及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重要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体现, 而且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催化剂成效。
长时间以来, 新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缺乏, 教育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低下, 这种现状促使农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匮乏, 对于文化信息的传播有阻碍的影响, 不能及时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而文化共享工程对于新疆农村风貌的改善、公共文化建设的完善以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一项惠民工程。首先, 文化共享工程项目借助于乡镇、各市 (县) 支中心、行政村 (社区) 基层网络点的普及, 开辟出了一条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文化共享渠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 基层群众就能够享受到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以及文化教育资源, 在汲取了致富信息的同时开拓了视野, 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其次, 文化共享工程一直以来都践行着便利性、公益性、基本性的原则, 其出发点在于促使公民对文化需求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在促使数字鸿沟消除的前提下缩小城乡差距, 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所谓的公平性原则就是每个公民在享受文化服务、汲取优秀文化资源的同时, 都拥有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以及机会的享有权利。实施农村文化共享工程, 能够促使更多的文化成果得以普及和推广, 促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成果, 乡镇以及基层文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等服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和改革。
二、新疆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启动于2006年的新疆文化共享工程, 截至2010年底, 已经逐步建立了101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7个市级支中心、1个省级分中心以及89个县级支中心, 服务累计数超过了2000万次, 且各类数字资源总量达到了104TB, 所有资源都是借助于光盘拷贝、国家中心网站、移动硬盘、省中心网站等手段共享的, 以这种方式提供给基层服务点以及各级支中心运用。2010年, 全疆形成了县支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100%覆盖。2012年, 喀什地区进行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设备配送, 2013年全区部分村级服务点进行设施设备的配送和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实现了文化资源信息信息全覆盖。新疆分中心积极探索共享工程的服务模式以提高共享工程利用率。同时为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 推动新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年6月22日, 在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期间, 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联合协办的“县级数字图书馆援疆行动”正式启动。从此以后我区县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它标志着新疆县级数字图书馆开始起步。
2011年10月, 新疆分中心全疆范围内启动“农民工买火车票”活动, 鼓励和引导农民走进书屋。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与改革, 完善了长期以来基层群众文化信息资源缺失的现状。但应当看到的是, 基于各地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的建设还没有跟上相应的步伐, 专职工作人员以及运行经费的缺失、传播渠道不够丰富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没有得到完善等原因, 不少农村还没有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所带来的便利。
(一) 共享工程服务点的社会认知度低, 建设不够健全
各地区的信息水平、文化水平都存在差异, 相应的文化室、文化站仅仅是摆设, 而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建设借助的是县级图书馆, 乡村级别的依靠的则是相应的文化站,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共享服务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完善, 相应的软件的安装和调试都要在更大的程度上得以完善。
(二) 网站信息不够完善、资源利用率低
当前共享工程长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资源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存在不足, 村、乡镇、县、市和省的资源共享体系仍然不够健全, 这就导致了相关网站的信息更新不够及时, 资源的利用率得不到提高。
(三) 工作人员和运行经费的保障措施缺乏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已初具规模。还有2011年免费开放资金的落实到位有力的保证了共享工程的建设。然而有些政府不够重视, 相应的经费没有得到及时充足, 共享工程的设备维护经费的来源以及管理人员的编制与经费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完善和解决。
(四) 管理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匮乏
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于各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而目前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从事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 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专业人员匮乏。大部分南疆县级图书馆甚至没有计算机操作人员, 都是依靠外聘计算机公司人员或区图书馆技术人员来维护。
三、文化共享工程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发展路径分析
共享工程建设长期以来所运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 相对来说制度比较落后。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也比较僵化, 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应的服务质量和体系都还不够完备, 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因此文化共享工程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创新管理体制。所以新疆要结合当地发展特色, 调整好各方面的人员、资源和技术所存在的矛盾, 强化对项目的评估与监督, 并且不断地创新相关的服务项目, 为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提供活力。
(一) 重视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基层群众的认知程度。其一,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将该工程融入到地方的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去, 同时各地方负责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等宣传方式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二, 做好文化共享工程, 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不断地强化公共文化建设, 抓住文化建设的先机。
(二) 加强资源征集和资源数字化工作, 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
资源建设始终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为全面推进资源建设工作, 自治区分中心在“十二五”期间, 每年要完成1TB的资源征集、资源制作任务, 同时还要重点搞好我区特色文化资源尤其是维、哈、柯等少数民族各类适用资源的建设。希望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要从分发挥地方的各类资源优势利用共享工程平台报送优秀节目丰富我区共享工程资源内容。同时, 继续加强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计划, 实现优势互补, 互惠双赢。
(三) 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文化共享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强力保证就是要建立一支业务熟练、服务优良、管理规范以及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队伍, 首先, 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 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通过选拨事业心强、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乡镇文化专干、大学生村官、县中心、村级小学校等工作人员, 将其纳入到共享工程的服务体系中去, 不断地提高各个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和能力, 以便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加贴心的帮助和指导。其次, 要充分借助于光盘教学、卫星广播、集中授课和网络互动等手段, 不断地提高基础服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 为服务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 扩大服务覆盖面, 创新服务工作方式
文化共享工程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区地级分中心、各市、县 (区) 支中心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应当在更大范围内将组织活动、建设内容、服务方式以及宣传活动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采取以卫星网、互联网、移动存储、光盘、移播宝等多种传输途径, 创新服务模式, 开展服务创新, 努力打造共享工程服务品牌, 结合全民读书月、文化六进、百日文化广场、学习型社会、党组织建设、“双语”教育、农牧民科技培训、农副产品网上营销等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 实现人人共享, 时时共享的新模式、新目标。为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借助于便捷、优质的服务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参与到工程中来, 增强工程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 将基层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运用流动服务和阵地服务相结合的手段, 不断地拓展服务内容, 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强服务质量。同时开展特色的技能培训、咨询服务、各类知识讲座等, 不断地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出发点,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让群众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 让他们熟知相关的工程知识和内容, 让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 在此进程中促使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更大的程度上得以满足, 扩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影响力。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优势。
(五) 建立建设、管理、服务、监督和保障发展机制
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弘扬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 惠民工程。积极建立各级组织机构, 政府进行统一领导, 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同时今后在开展工作的进程中, 要不断地强化协调与沟通, 与农业、广电、组织、电信、财政一级教育等部门作好协调工作, 共同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简报:http://www.xjwhgx.cn/
[2]崔建飞.共享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J].图书与情报, 2007 (5) , 17.
[3]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要文件汇编[Z].
公共文化体系 篇11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8.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124-03
The Function of County Public Library in Cultural Service
Wang Yan(Huating Library, Huating, Gansu, 744100)
Abstract: County public library is one of the main units in providing cultural services for people. By getting funds through various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main-branch library system, county libraries can provide service to communities and the vulnerable. Bu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new technolog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unty public library; development study
CLC number: G258.2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24-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挑战。原有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由此,中央提出了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学者也在短短几年间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概念、构建主体、公共文化财政及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创新、文化法律法规、绩效管理与评估、农村(及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本文在阐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县级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县级图书馆作用体现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下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模式,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下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交流与合作等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是我国在2004年以后逐步提出的,之前我们国家一直把文化领域称为文化事业(2000年前)、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2000年“十一五”规划)。在涵义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概念的变身,虽然两者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但相比公益性文化事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背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在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主导的借用一些市场化的成功做法提供主要文化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实现途径和服务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包括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都参与了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文化性、益智性等特点。[2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需要、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为目的,保证全体民众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保障。从内容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资源的保护,包括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籍的整理等;二是公共文化资源的创新。这主要由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三是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尤其是要满足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的文化需求;从体系组成上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3 ]
目前,我国要在有限的财力下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就必须构建一个全社会办文化的良性机制,由社会各个方面组成一个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应该由政府、文化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四个方面组成。在各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中,政府的文化行政机构为公共文化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监督者;文化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企业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部门,是产品的提供者、实施者。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前者经常以委托者的面目出现,后者则以受委托者、代理者的身份出现。其中,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中坚力量、又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主要生产者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独有的、在主体构成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最大特色。到目前为止,仅文化部系统的文化事业机构就有约5万个,从业人员50余万人,这其中被明确确认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馆、站即占了4万多个。在构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文化事业单位仍将承担大量的公共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4 ]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县级图书馆
2.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县级公共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大主体,而县级图书馆则是这一大主体的基石与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县级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集镇文化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以及影剧院、乡镇文化站等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建设的物质保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任务。[5 ]公共文化场所是群众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场所,只有形成一个以公有文化设施为主导,社会团体、民办文化设施作补充的,遍及农村集镇,合理布局、公平准入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才能实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
2.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下的县级图书馆作用体现
就县级图书馆个体来说,虽然其具有规模较小等局限性特点,但同时如果将其置于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来讲,县级公共图书馆由于其服务对象是县级城市居民并延伸及其周边农村地区,资金来源有政府投资、基金会投资、企业投资及居民捐助等方式,具有服务对象多、影响范围广、分布局域广、经费来源广等特点,成为我国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县级图书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加强对县级公共图书馆这个薄弱环节的建设,国家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也正在加大。笔者以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从县级图书馆覆盖基层等优势等体现出来。
(1)覆盖基层。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虽然处于县级城市,但其数量最多,与广大的县级城市居民及周边的农民公众直接发生联系,满足人们学习、生活、娱乐的基本需要,是最易达到全民的公共图书馆的一种服务模式。
(2)服务公益性。公共图书馆是普及群众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一种“平台”,属于公共物品。面向全民开放、免费为全民所利用的特点决定了公共图书馆是满足公民文化权利、支持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作为公共图书馆一部分的县级图书馆也不例外。
(3)服务弱势群体。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活在县级城市的民众,包括广大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群众,经济相对落后,信息交流渠道少,存在广大的经济或信息获取上的弱势群体,县级图书馆对帮助当地民众获取知识摆脱贫穷具有重要作用。
2.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下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模式
在全社会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县级图书馆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创新观念,延伸服务,改变原来“等,靠,要”的观念,改变看门守摊、借借还还、重藏轻用、不讲实效、落伍的封闭管理、被动与单项服务的落后办馆模式,利用多种先进的发展服务模式,促进县级图书馆的发展。
(1)总分馆模式。总分馆制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网络的建设模式,在不改变原有图书馆体系行政隶属及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总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同时指导和协调读者服务工作;分馆专事各种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共同为读者服务。这种图书馆发展模式的优点是它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作为中心馆的辐射作用,在资金、人员、文献等方面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图书馆网络。目前,在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图书馆已经建设成了成功的总分馆模式,因而县级图书馆的总分馆构建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成熟的先进理论与经验,一方面开展与上级馆、省馆的总分馆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开展与社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单位(公司)图书馆、农村图书馆(站)的总分馆管理模式,将县级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基层、社区、乡镇乃至农村地区。
(2)中心图书馆模式。县级图书馆不仅需要为县城民众服务,其服务还需要延伸到乡镇与农村,通过送书下乡、送服务下乡等服务,成为基层百姓文化服务中心站。县级图书馆可以采取流动服务车的形式为社区或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图书借阅、信息咨询等服务,使图书馆把固定服务和流通服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将县级图书馆之间、县级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之间通过流通服务车互通有无,发挥所藏图书信息资源的最大功能与流通。
(3)依托学校图书馆发展模式。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县级图书馆可以联和这些学校图书馆对村民开放。在学校内建立图书馆服务于广大师生和周围地区的普通村民,行使乡村图书馆的职能。一些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基层图书馆事业建设就采取了这样的模式。如:美国青树教育基金的“中国青树乡村图书馆中心”成立的“中国青树图书馆服务中心”,其目的是为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设立为学生服务、同时又面向社区开放的乡村中学图书馆。[6 ]
(4)多方资金共建模式。县级图书馆在发展中除向政府申请资金投资外,还应注意吸纳多方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其实,图书馆一直是慈善基金事业资助的重点领域之一,图书馆基金会就是专门资助图书馆项目的,如:健华图书馆联盟、中国青树乡村图书馆服务中心、盖茨基金会“全球图书馆项目”、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图书项目、滋根基金会的图书室项目等;一些海外华侨、港澳台企业家、慈善人士等个人捐赠资助也是基层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部分,如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而兴建的被称为“乡村第一图书馆”的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7 ]此外,与企事业团体、个人联合开办单位(公司)或个人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也应是县级图书馆发展中需要的尝试。
3结语
公共图书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石的县级图书馆在新时期的发展,其实就是吸纳基金会、个人募捐及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资金,整合或联和当地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利用,更多建设能够开放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面向县级城市、乡镇乃至农村地区的公众提供服务,进而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在发展建设中,县级图书馆应该注意:(1)注意对新技术的利用。Web2.0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兴起为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县级图书馆应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开展书目推送、短信通知等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2)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前,我国好多地区出现了图书馆红红火火开办、平平淡淡维持、冷冷清清收场的尴尬局面。[8 ]县级图书馆在发展中可通过制度保障、协议约定等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3)加强交流与合作。县级图书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需要抓住一切交流沟通的机会,学习成功的服务理念与经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还应注意与其它馆的合作,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4)注意与共享工程的合作与利用。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的建设传播了科普知识,丰富了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县级图书馆需要把共享工程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和现代远程教育等结合起来,推动文化资源进乡入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年历程[EB/OL].[2009-08-20].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n/zt/xwgzrd/2008/wh/t20080201_320523.htm.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EB/OL].[2009-08-20].http://syl1890.blog.hexun.com/22996514_d.html.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社会注意先进文化[EB/OL].[2009-08-20].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
anti/jdty37/1092399.htm.
[4]略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EB/OL]. [2009-08-20].http://www.ccmedu.com/bbs4_4573.html.
[5]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EB/OL].[2009-08-20].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6-10/08/content
_7221501.htm.
[6]王素芳.农村图书馆建设中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调查与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10):33-39.
[7]中国第一乡村图书馆散记[EB/OL].[2009-08-20].http://www.news365.com.cn/wxpd/ds/rdjj/t20040610_95490.htm.
[8]纪文杰等.民办基层图书馆(室)发展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5,(3):95-97.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模式初探 篇12
一、社区文化中心
自90年代以来, 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开始将重点转向基层社区文化建设, 并将此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来主抓。2004年, 上海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以非营利性为运营宗旨,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 上海市信息委员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设, 该中心将自身工作职能定位为指导全市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并提供内容支撑和文化资源。从本质上看该中心可以认为是以往旧有形式街道文化站的改良创新。与旧街道文化站相类似的是, 新型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仍以街道、乡镇为覆盖区域, 为辖区居民提供以文化为主, 辅以体育、教育、科技、娱乐等多项服务项目。与旧有文化站相比, 旧文化站服务相对陈旧、单一, 且旧文化站的设置、选址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往往以硬件标准是否达标为主要衡量标志而没有将“服务于民”“便捷于民”的宗旨真正贯彻落实。硬件设置不够合理、选址往往偏僻、设备使用率低下往往成为旧有文化站不可回避的三大硬伤。
新型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尽可能的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使政府投资真正做到高效、便民, 上海市要求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要设置在人口稠密地区, 每5至10万居民聚集地均成立该中心。以便民、利民为宗旨, 各项硬件设施建设也均考虑到居民的使用便利性以及设施利用效率。每个中心有多功能厅、展示厅、排练厅、活动室、图书馆、信息服务苑、音乐教室等21项基本配置, 使用面积在3550平方米左右, 居民在文化中心内可享受到“一站式”的文化综合服务。截至2008年底, 上海已先后投入30.5亿元人民币, 建成了135家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按照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部署, 到2010年, 全市19个区县220个街道乡镇将建成200个多功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实现“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纵横交错, 全面覆盖”。届时, 其服务功能也将不断向居委会和行政村延伸。
上海市的新型文化中心建设, 在全国大型城市中走出的先行先试的道路, 对全国其他同类型城市均具有较强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 上海力图在机制上找到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运营、管理、拓展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思路。上海的尝试是有效果的, 新型社区文化中心广受居民欢迎, 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东方社区信息苑
东方社区信息苑是直接建立在社区、面向社区居民的新型信息化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东方社区信息苑可以理解为是由政府指导下的“社区绿色网吧”。
迄今, 上海市已建设东方社区信息苑300家, 东方农村信息点1200家, 覆盖全市19个区 (县) 所属街 (镇) 及行政村。每个苑点可覆盖2到3万居民、5000个家庭, 单点区域有效覆盖率达40%左右。
三、文化资源配送系统
文化资源配送系统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新型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享受的机制, 其操作程序是:百姓“点菜”, 国家购买服务, “统一配送, 连锁管理”送货上门。文化资源配送系统首先成立了面对全市的文化配送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对全市优秀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 包括资料采集、制作以及文化活动策划组织。通过文化配送中心, 全市文化资源变成了文化产品, 并由配送系统发送到遍布全市的各个服务网点。经服务中心的搜集整理, 目前的文化产品库其来源主要为三大类, 第一类, 是各类型出版物 (书籍、报刊、音像制品) 、可移动展览以及部分带有免费赠送、免费观摩性质的各类型演出, 第一类资源以物质化文化资源为主, 服务中心已经与全市多家出版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资源库中拥有书刊、碟片等出版类产品2000余种;第二类, 是各类型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及相类似的非物质化综合文艺类资源, 演出提供者不仅有上海各专业文艺院团, 还包括本体民营剧团、业余文艺爱好者团队、部队、企业等社会单位所拥有的文艺团体, 仅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演员就有600于人, 文化讲座更是涵盖了器乐、戏曲、曲艺、摄影、书法、美术等多个门类;第三类为健身舞蹈、拳操等健身体育类培训资源。通过配送系统, 居民在社区内既可享受到“基本、必需”的文化生活, 作为资源的提供者, 文艺工作者也可借此接触社会、寻找创作源泉, 同时文艺新人也通过这一舞台得到艺术的实践与锻炼机会。
上海市为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保障水平, 重点设计和实施了具有主流价值和引导功能的“东方系列”公共文化内容生产和配送辅助系统, 包括东方宣教中心、东方大讲坛、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方社区学校等。
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志性品牌项目, 东方讲坛在文化资源配送方面更以连锁式发展等运行机制, 围绕文化艺术等专题, 提供菜单式服务, 五年多来已推出1500多个主题系列, 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所需的精神食粮。东方讲坛惠及海内外知名学者, 每隔十天在《解放日报》和网上发布一次讲座信息, 对社会开放率达到94.33%。市民可以就近参加自己喜好的讲座。平均每天能够听到6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东方讲坛电视版、广播版受众更是达到1.5亿人次。
经过短短几年发展, 上海除了“东方系列”已经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显示出领军风采和品牌影响力之外, 还出现了一批由国内知名社会力量举办的专业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就是较为突出的案例, 该中心目前以政府委托或托管方式管理着6家社区公共文化机构, 与上海特有的文化品牌形成了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四、基层文化阵地
目前, 上海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 完成了区 (县) 、乡镇 (街道) 和村 (居委会) 三级梯度配置网络构建, 并开展试点, 逐步推进区、镇、社区、村四级文化阵地网络建设, 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近年来, 上海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提高图书馆覆盖率、增加图书馆馆舍面积与图书数量、新建和扩建社区文化中心 (站) 。在优化和完善区县和街镇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心又进一步下移, 建设了一批村 (居委) 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室。
为普及群众文化, 上海市还开展了创建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项目和特色区域的工作, 搭建了“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示平台和“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建设成果交流展示平台。在全市10个郊区、区 (县) 基本形成“一区一品、一区多品”的鲜明特色。此外, 他们还积极探索“文化下乡演出”的长效机制, 根据郊区文化发展的实际和农民文化需求, 10个郊区整合资源, 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 基本上做到天天有团队活动, 月月有广场活动, 每年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据《2008上海文化统计概览》, 至2008年中期, 上海已建成社区文化中心108个、东方信息苑300个、农村信息点1200个, 使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数达到2510个。初步形成布局优化、覆盖城乡、设施先进、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天津和上海同为直辖市, 并且地处渤海之滨与上海有着相近的地理优势。但在与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的立意、宗旨似乎在天津市的发展现状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首先, 上海文化资源配送系统独具匠心, 推出了“百姓点餐, 统一配送”的菜单式服务, 将百姓的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 使建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出发点与预期效果有机结合, 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文化需求;其次, 借助经济优势, 上海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居全国首位。经济上的有力扶持保证了上海公共文化具有较完备的硬件配套设施, 良好的公共文化活动设施既能激发文化主管部门、协办单位的工作热情, 又可以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到各类活动当中;第三, 上海市特别关注社区文化建设, 以东方社区信息苑为代表, 将公共文化的设施和服务平台直接面向社区居民。这种做法不仅加强了公共文化的覆盖密度, 还充分利用了社区的有效管理范围和丰富文化资源, 从而更加集中地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工作, 使社区居民充分受益。
上海公共文化建设经验固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思考, 但天津面临着不同于上海的实际情况与需要, 如起步稍晚、资金投入与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地域文化特色等。因此切不可一味照搬上海模式, 而应在总结中不断创新, 走出适合天津公共文化发展规律的新路来。
参考文献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陈威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公共文化体系】推荐阅读:
基层公共文化体系06-0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09-06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0-07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10-28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08-12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05-2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09-12
公共文化需求08-22
公共文化领域08-28
农村公共文化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