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念(共10篇)
多元智能理念 篇1
一、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了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正是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 注重智能的多元发展, 这与我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 而且新课程改革也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因此,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 平等看待学生, 多样化评价学生, 对于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其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后, 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 并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智力理论是以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核心评价一个学生的聪明程度, 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是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强项和弱项, 而且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各不相同, 每个人智能发展的不平衡也造成了每个人的智能特征各不相同[1]。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智能强弱项, 并发展其强项智能, 同时将强项智能的特点迁移到弱项, 以弥补其弱项智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使用多种智能来解决问题, 因此,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要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 更要促进学生智能组合的整体提高。
(一) 评价内容多元化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只停留在言语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而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所以, 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括诸如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人际沟通智能等多个智力领域的发展, 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作出评价。评价应该反映各种预期与非预期的结果, 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评价范围不应仅局限于学习结果, 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 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习能力, 更要关注学习态度;不仅要关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更要关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1. 学习态度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数据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学生档案袋中包含的内容是否丰富, 修改后的作品是否比最初的作品有很大进步, 学习反思是否详细等。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在评价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使学生某些方面的态度发生改变。
2. 协作精神
良好的协作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人际沟通技巧、表达技巧和交流能力。协作比一个人独立完成工作能够产生更多的思想, 因此, 协作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积极情感。主要通过学生在参加协作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为评价依据。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观点并接受他人的新颖想法, 是否能够和其他成员分享关于自己的知识、学习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遇到问题时, 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3. 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实践的、参与的和开放的探究学习。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可以考察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探究结果的表达。如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是否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解决问题和表达学习结果时能否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观点等。
4.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可从学生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来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是否能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是否善于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二) 评价方法多元化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拥有不同程度的多种智能。使用单一的纸笔测验作为评价方式, 无法促进学生的学习, 无法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展现, 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而评价方法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1.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 一种基于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活动的评价方式。档案袋中收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反映其所做努力、取得进步、目标实现程度的有意义的作品集, 例如:专题作业、论文、研究报告、汇报材料、学习心得与体会、学习反思等。根据学习目标和制定的评价标准, 教师、小组协作者和学生个人可以对档案袋中的材料就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档案袋能够更加全面和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参与评价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智能强弱项;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满足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
2. 量规
所谓量规, 是对学习者学业绩效 (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认知、态度) 和学习结果 (如作品、口头陈述、调研报告、论文) 进行评价的一套标准。[2]量规从不同维度和等级对评价指标进行详细描述和说明。
量规更多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协作交流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这与新课程改革、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不谋而合。量规不但可以用于教师评价学生学习, 而且可以用于学生自评或同学互评。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事先告知学生评价量规,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达到的学习标准, 这样使得学习目标具体化, 并且有效降低了学生自评或者互评时的主观随意性, 同时更容易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另外, 对于教师, 可以依据量规评价的结果, 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3. 学习契约
学习契约是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的一种契约, 契约中界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以及评定学习活动。[3]学习契约有5个构成要素: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与策略、完成学习目标的证据、评价证据的标准及工具、完成学习目标的时间表。[3]
由于学生在制定学习契约内容的过程中, 界定了学习目标、达到学习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和评定学习活动所依据的标准等, 所以, 学习契约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决定权, 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掌控学习进程, 真正做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学习契约, 所以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契约的内容随时评价自己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 有助于获得更高的评价效度。
(三) 评价主体多元化
如何使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仅有教师参与评价过程是不够的,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 学生也要作为评价主体, 参与评价过程。
1. 学生评价
新课改提出学生不再只是被评价对象, 而是提倡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参与评价过程。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其学习过程中所参与的任务和活动进行的评价, 是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从而有助于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
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团队协作的方式, 协作学习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借鉴他人的优点, 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比如向别人说明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善待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从而审视自己的观点, 获得更丰富的认知;学会同伴之间相互接纳、欣赏、分享、帮助等。相互评价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彼此学习, 共同成长。
2. 教师评价
多元智能强调学生的多维发展,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 对学生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判, 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充分发现自己的各种智能并且展现自己的智能、促进自己的智能。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如是否积极展开自我学习、是否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是否主动参与协作任务、是否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师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学生表现欠佳的方面进行点拨引导, 鼓励学生踊跃质疑, 大胆创新。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认可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并给予积极评价, 最终帮助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 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 注重学生多元的认知风格,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让多元智能理论真正地融入教师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融入学生的评价过程。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性、多样化,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多元的智能发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出发, 就学生评价的内容、方法与主体的多元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多元智能理论,学生评价
参考文献
[1]霍华德, 加德纳, 沈致龙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桑新民.学习的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多元智能理念 篇2
【关键词】课程设计;多元智能;人才培养
1.多元智能的内涵
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开发,帮助学生发展适合其职业特点的智能。
2.目前岗位工作中旅游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缺点
目前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然而,旅游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表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市场缺失大量多元智能型旅游专业人才,即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旅游服务人才,具体表现如下:
2.1应用性不强,缺乏实践基础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行业脱节,校企之间鲜见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合作大多仅停留在有关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一些形式上的事项,甚至有些实习基地的合作也只停留在纸面协议的形式上,具体到安排学生实习时困难重重,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由于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企业以追求效益为目标,二者渐行渐远。
2.2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力
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首先面临的一线服务工作,而在旅游行业发展成熟的今天,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岗位服务流程,学生在岗位中按照旅游教育提供的思路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标准化、规范化,而失去了人性化和差异化,同时也缺乏创新能力。
2.3眼高手低,自我认识不清,服务意识差
旅游行业工作技术要求较低,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对重复、单一性工作的不适应,另外,许多旅游人才将自己定位在“大学生”、“高智力劳动者”、“储备管理人才管理”,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服务意识淡薄的现象,这造成了目前国内旅游行业对旅游专业本科生的认可度普遍较低的不良后果。
2.4人际交往能力普遍欠缺
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工作岗位中高不成低不就,不可一世,个人意识较强,在岗位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差。
以上出现的问题说明:目前旅游专业的教学在对学生除智力以外的多元智能,如:创新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然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的启发和培养上是缺失。而这些问题都是与旅游专业课程设计相联系的,因为 “课程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反映社会及其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和以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来进行课程的开发,重点要结合启发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课程设计理念,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旅游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合格人才。
3.基于ICDS课程理念的旅游管理人才多元智能培养对策
3.1塑造ICDS课程设计理念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要能在对旅游职业岗位要求的掌握课程目标设计和针对岗位职责要求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课程项目设计的基础上,以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特点最终实施课程教学设计。而ICDS课程设计理念要求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能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引入问题(Introduce)—搜集有影响力的材料(Collect)—讨论并验证问题(Discuss)—执行并解决问题(Solve)”四个阶段设计,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针对某单元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引入问题,学生查阅并搜集有关联性的材料,大胆探索假设,自发组织讨论并求证,并最终解决问题。ICDS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生个体的听辨、观察等智力活动,将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头脑中建立并强制储存,学习后以模仿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一旦遭遇特殊性问题,便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根本素质等教学中存在的顽症,取而代之,我们将多元智能人才的启发和培养设置在每一节ICDS课程设计当中,让学生置身于动态的学习当中,在立体的多维的实践中去学习、去探究,这是在静态单一的课程设计中无法完成的。
3.2树立内在建构的“新学习观”
通过ICDS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面对专业认知领域复杂的真实材料和环境,并在此环境中探索、发现、建构知识;学生主动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信息,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这种方式使学生以自己的方法来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实现了学习的“多元切入点”,另外,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任务,穿连知识点,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能够有利于学生自身优势智能发展的知识体系,为所有的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了方法。
3.3于课程中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多元智能
基于ICDS课程设计理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除智力之外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元智能,并间接帮助学生树立内在建构的学习观,使学到专业知识成为“内化思维”,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到达认知的最深层次,获取而来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不易被遗忘,而且能够具有转化为学生潜在或现实思维的可能性,成为塑造学生多元智能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萧云瑞,诸惠芳,邹海燕编著.外国教育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骆辰君.知识内化导向的旅游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4]傅桦,吴雁华.关于旅游专业教学内容的若干思考[J].旅游学刊,2003,S1.
多元智能理念 篇3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时,发现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存在差异,从而提出该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个人认为过去对智力的理解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的指标。根据这样的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一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2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1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不断放大。在教学中,学生要根据教师的特长进行相应技术的学习,无法体现其主体地位。
2.2教学内容没有创新处
教学内容没有创新,尤其是在公共体育课上可以表现出来,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羽毛球等教学内容为主,如果要开展其他项目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教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常识和如何处理运动中产生扭伤等轻伤的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无法产生兴趣,降低了参与程度。
2.3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千遍一律为慢跑后,徒手操,学新内容或复习,自由活动,集合下课的模式。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在重复一样的形式,学生积极性不高是正常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几乎都是强制学习该内容,学生没有自主性,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
2.4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化
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运动成绩,或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而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学生只有在运动会取得冠军,排球比赛中拿到第一名,这才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对于这样过于量化的指标,其得到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2.5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不合理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都是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为评分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身体情况。容易出现学生十分努力的学习技术,但是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而无法达到较高的标准,最终学生的努力与成绩不成正比,学生自身会受到打击,逐渐使学生弱化了参与体育课的热情和主动性,逐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求及格成绩的现象。
3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新理念
3.1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已学过的内容等方面进行选取。教师教授内容时,不仅要发展使学生的运动智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例如,学生在学习一些隔网对抗类(羽毛球、排球、网球)的项目时,对运动场地的空间意识感不好,特别是在排球项目的教学中,当对方将球发出后,球向着站在后排的防守队员过去,这个球很清楚的就能看出是出界球,学生仍然去接球,就可以看出其空间感差,对排球场地的没有空间意识。因此,在教授学生排球比赛的站位时,要是学生明白自己站的位置,当球过来时,是否在你的能力范围内,这球要不要接。
3.2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可以采用每个学生都是体育委员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语言的组织能是在各个方面的,有些学生可能在平时与熟悉的同学交流沟通起来十分的流畅,而站在所有同学前面是就会胆怯,语言不流畅,要让学生敢于表达,主动表达。许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观念,体育课只是为了让身体得到锻炼,不会进行任何的脑力活动,这是不对的。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要不断发展学生逻辑智能。
3.3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发展学生运动智能,更要发展学生的自省智能。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的自身差异,在完成教学内容中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学生自己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向教师请教,此时教师更要注意那些程度较差的学生主动帮助学生进行错误纠正,主要是重视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教师帮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现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
3.4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运动成绩的高低是主要的量化手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想象。对学生的量化指标应从三方面进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体系的综合性,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学生自评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知能力,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白自身与其他人的差距,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得到改正。教师评价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着学生进步,同时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评价,为了发展学生的交往智能,在教学中,许多学生不喜欢与其他人沟通,增加小组评价后,学生会主动增加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并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促进共同发展。
4结语
传统的体育教学会出现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没有创新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化、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能够从从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7个范畴,对高校体育教学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新理念主要表现在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也得到了增强。
参考文献
[1]张德智,王琨.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审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3):107.
[2]李津蕾.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教学改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2):80-82.
初中语文多元智能教学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智能 教学
一、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要想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就要针对他们的智能等的差异设计课堂情境,使他们自信、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的强项,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
1、让多元智能教学走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研究表明,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艺术、运动、音乐等活动时,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就表明这些可能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呈劣势的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并能弥补其劣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如给文章配乐,上千年来,知识通过歌唱和呤诵的方式一代代传下来。
2、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体验成功。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如背诵、朗诵、演讲、辩论、读书、唱歌、舞蹈、讲故事、听讲演、画画、欣赏音乐、写作、访谈、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报以及制作手工艺品和小发明等。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来体验成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3、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将音乐智能教学、肢体动作智能教学、视觉空间智能教学、自我认识智能教学与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佳。音乐可以帮助人记忆,更可以使人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教学方法、专题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真正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这样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使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言语语言、视觉空间、音乐,觉空间、音乐韵律、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都得到较好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为达成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借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将认知过程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进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生存和养成健全人格。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解决问题,其答案相应也是一系列的,也就是说方法和答案都是多元的。提出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定难度,因为语文学科首先就不像数理化那样有非常明确的方法和固定的答案,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积累、感悟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但是,总有一些相对明确的方法和答案等待我们的探索。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的发展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轨道,有的发展得早些,有的发展的晚些。比如:自我认识智能,各人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就说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特别是一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1、故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不论是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他们都津津乐道。故事是语言最广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往往把故事当成课堂上的娱乐活动,当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忽视了故事的语言性这一重要特点。认识了这一点后,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将一个个有鲜明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接龙,改编,辩论……通过故事情节,运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2、日记
传统的日记侧重于记录学生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日记的内容也多以语言表述为主,接触到多元智能理论后,我们将日记内容进行大胆改革,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例如,日记不仅可以记录自己一天感受最深的,也可以记录数学方法对你的影响,还可以记录各科知识给你带来的困惑……日记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如:绘画、照相、剪报、歌词、数学题、摘抄等。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创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平台
多元智能理念 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1 多元智能与传统智能的区别
传统智能理论是基于智商测试和传统学校评价体系来体现智能的概念。通过解答智力测试题或者是通过考试来判断学生的智能水平。传统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一元的, 也就是说, 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遗传效应, 人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都不能从根源上改变个人的先天智力基础。
加登纳指出, 人类至少有8种智能, 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以这8种智能为前提, 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和语言传递;二是与外界事物相关;三是与个人相关。智力是多元的。
2 传统体育教学与现实指导政策的差距
针对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国家于1999年6月, 提出有关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中详细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传统体育教学下的体育课程有以下基本特点。
2.1 体育教学过程的机械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普遍强调关注学生学习的动作技术, 这些技术都是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支撑。实际上, 技术从学习到掌握都需要行为目标为引导。传统的教学过程到目标实现, 都只是以技术动作完成的“对”与“错”为衡量标准, 这样的衡量标准使得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只会机械的教授对与错的技术动作, 而非引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理解和技术动作相关的运动生理生化技术原理。
2.2 体育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因为教学过程的机械性, 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的设定也会变得非常有局限性。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在乎学生技能学习的对与错, 从而导致体育学习的目标也只是技能完成与标准技能是否接近, 这一特点与其传统体育教学过程的机械性是因与果的紧密关系。
2.3 学生角色的被动性
传统体育教学过程的机械性以及教学目标的专一性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过程的被动性。因为教学过程的体育技术学习是一种对与错的过程, 教学目标也只是是与否的结果,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不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只会以一种被动的姿态置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多元智能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获得有利于本文研究的相关专业资讯, 并对以上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与分析, 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3.2.2 专家访谈法
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方式, 和多元专家及高教教育工作者进行咨询和访谈。以走访、电话、邮件的形式广泛征求专家及教师们对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的问题, 听取他 (她) 们的意见和建议。
3.2.3 心理测量法
本研究采用了相关量表对被试者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在现实教学试验中投入使用。
3.2.4 教学实验法
教学实验过程中, 共选择两组。一组为实验组, 实验组在多元体育教学模式化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体育学习。另一组为对照组, 对照组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进行体育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体育项目选取瑜伽。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期末的考试要求一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实验时间从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共60学时。
3.2.5 逻辑分析法
对相关科学文献数据, 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数据, 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3.2.6 数理统计法
所有问卷都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及Excel进行分析, 以及所有结果都进行信度效度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多元智能理念下建立的体育教学模式
基于多元智能理念建立体育教学模式, 可以让接下来的体育教学实验更加的有针对性。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多元智能理念下的多元智能体育教学模式模型。图1中, 以多元化教学过程为起点, 最终以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智能理论为依据, 从而构建了体育教学模式图。
4 . 2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4.2.1 多元理论指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创造能力的培养以瑜伽体位动作的编排组合为出发点。体位动作的难度选择20分、体位动作的创编30分、体位动作的新意30分、音乐选择20分。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打分。
通过表1显示可以看到实验组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成绩集中在85~81分段, 而对照组的学生在80~76分段。可以看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实验组的创新能力强。
4.2.2 多元理论指导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影响分析
为了解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瑜伽教学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影响, 在教学实验中对学生的这该项指标进行了考核, 并对两组学生所得的成绩进行了比较。教学实践能力分别从讲解技能40分、示范技能30分、组织教学30分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通过表2可以看到实验组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成绩集中在85~81分段, 而对照组的学生在80~76分段。可以看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践能力差异显著。实验组的实践能力强。
4.2.3 多元理论指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把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思维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察的方面来进行。学生思维能力主要从是否提出技术问题30分、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30分、理论测试40分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通过表3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成绩集中在85~81分段, 而对照组的学生在80~76分段。从表5数据显示中可以看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思维能力差异显著。实验组的思维能力强。
4.3 体育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确保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真是感受, 本研究在教学是实验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在教学实验中是否赞同自己所获得的某种能力。其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到经过体育教学实验后的学生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所提升。在教学过程中, 用多元智能理念去教学, 可是让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增多, 可以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感情更加深厚, 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主体地位。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收获更加的快乐。所以学生对这样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是认可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形成的体育教学模式由三个主要方面构成:多元化教学过程, 、多元化教学目标以及多元化学生角色。
(2) 体育教学设计围绕多元理论的8个方面: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和自我观察者智能, 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 在多元智能理念的影响下的体育教学可以展现传统体育教学中多种能力综合培养不足的弊端, 可以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相应的互补。
5.2 建议
(1)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结合学生以及学校实际情况, 在多元理论指导下, 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学生角色进行新的思考,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本着全面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
(2) 建议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广多元智能理论, 并开展相关的体育教学改革, 实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www.ascd.org.
[2] (美) Ed Labinowicz[著].皮亚杰学说入门 (思维、学习、教学) [M].杭生,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3]www.baikebaidu.
[4]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 1998 (5) .
[5]余新.多元智能在世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32.
[6]周祝瑛, 张雅美.多元智能理论在台湾中小学之实验[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2) .
多元智能理念 篇6
一、会议概况:面对教育转型的多元互动、理念分享、成果交流的盛会
围绕“多元智能理论与全球教育转型”主题,会议安排了八大主题发言。分别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主席陶西平先生的题为“最美好的未来”的主题发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题为“多元智能新视野”以及“多元智能与优善工作”的主题发言,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题为“建立和领导一所多元智能学校”的主题发言,澳大利亚沃龙岗大学Wilma Vialle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的学生观”的主题发言,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的新进展”的主题发言,美国埃里克森研究所陈杰琦教授题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主题发言以及印度的“河畔学校”校长Kiran Sethi女士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全学校的应用:学校领导者的角色”的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代表分组进入“多元智能与儿童早期教育”等八个分论坛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主办方还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北京实验二小等5所学校,实地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在北京各层次学校的应用情况。同时,会议还收到来自国内外的论文数百篇,并挑选精品形成了论文集。
二、会议主要观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
多元智能理论原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轰动,成为教育领域借鉴心理学理论改进教育实践的一个最佳范例。在本届研讨会上,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成为大家一致关注的话题,并形成如下观点。
1. 继续从哲学视角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变教育观念
(1)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如何思考人以及如何让更多人获得成功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三个对人的重要发现:“智能的生物性:每个人与生俱来具有8到9种智能”;“智能的个体差异性:世界上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智能的发展性及其发展悖论: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结构是随着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同时在某方面拥有很强的智能并不意味着他会在这个领域必然获得成功”。这三个发现促使教育工作者去重新思考学生,思考不同的学生以及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问题。这个视角有助于我们反思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中心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以新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失败”的学生,以新的眼光去质疑多年来形成的、被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树立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聪明的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观,教育要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的教学观,以及要给不同孩子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观。从这个角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单一的智能观,为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启发。在陶西平看来,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期待和灌溉每一个不同孩子的梦想,帮助其实现多彩光谱的人生。
(2)多元智能本身并不是教育方案或教育目标,学科理解和学科思维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但该理论本身并不是教育学,它并不能直接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更不能直接成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可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去描画教育最美好的未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这个工具,实现宏大或具体的教育目标。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应该是学生能够在几个关键学科上达到深刻理解,进而培养其学科思维。这几个关键学科可以是历史、科学、数学以及至少一门艺术。对学科的深刻理解意味着不仅仅掌握学科中涉及的事实性信息,还要了解将这些事实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当然,期待一个18岁的孩子能够赶上一个历史学家或科学家的思维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可以让这些孩子明白,研究历史和研究科学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途径。
2. 从“多样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实践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的学科理解
加德纳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有两点启示:即多样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1)多样化教学。多样化教学是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提出课堂教学七个切入点(叙述式、数字式、逻辑式、存在式、美学式、动手式、社会式)这一教学策略,来帮助教师实施多样化教学。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多样化的方式教授这些内容,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真正理解。如果课程内容面面俱到,而且每项内容都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来教,那教学又会成为另一种灾难。同时,多样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要将这七个切入点作为学生的学习路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智能结构,选择适宜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在运用多样化教学这一实践策略时,还要注意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多样化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无序的热闹。在设计多样切入方式和活动的选择上,教师要始终考虑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多样形式,还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即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为所谓理解就是“一个人能够将在教育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的能力”,只有给予学生机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技能迁移,才可能达到学科理解。
(2)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班里的孩子们,然后去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让学生能够展现他学到什么,能做什么。这是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当然学生数量越少越容易实现。那是不是意味着只有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才是个性化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技术的帮助下,将来我们可以依靠电脑实现个性化教学。电脑并不能取代人,但它能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很多事情,如做一台手术,或处理一个交通问题。如果一种方式不合适,电脑会设计出其他的方式。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才能变革教育,这就是个性化教学,但这样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需要50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去了解孩子们的智能结构、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等,然后给孩子们提供能够包容其个体特征的教学。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同年级或高年级的学习伙伴。在个性化教学方面,小班教学当然比大班教学更有优势,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模拟将会使这方面的工作更加容易。但这并不是说缺乏这两方面的条件,就无法实施个性化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有两种好方法:其一是找一个与自己智能结构相似或者互补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学习,这是一种“大哥哥、大姐姐”形式的、利用榜样作用实现的方法;另一种是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贡献,在角色的对换过程中,以及教师对不同学生问题的反馈中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但是,如果孩子们只是在单一学科(如数学学习)中合作的话,也谈不上是个性化教学。如果能让家庭了解自己孩子的智能优势和不足,家庭也因此能实施个性化教育,同时他们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孩子的各方面信息。因此,这需要各方面的交流分享孩子的信息,而不是依靠某一个教师去进行个性化教育。
3. 关于智能的测试
能否以一种快速、简便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所具备的智能结构,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上,加德纳教授也回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要迅速通过纸笔工具测量一个人的智能,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自我描述法。但他同时指出除非有非常好的内省智能,否则一个人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描述自己。假如想提高这种纸笔测量工具的时效性,应该给四个不同的人发调查问卷,被试者本人、家长、朋友和老师,如果他们都同意测试,这种测试才可能算是一种较好的、迅速的智能测量方式。但加德纳教授同时明确提出,以某种快速的、纸笔测试的方式去测试一个人的智能是一件肮脏的、不道德的事情。他更提倡去创设一种自然、丰富的环境,然后观察他的行为特点,即如何运用不同智能做事情或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去做多项选择题。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的波拉·尼克里尼教授在发言中运用实例解释了这一做法。在意大利的多元智能幼儿园中,鼓励教师持续观察和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包括运用乐器与工具参与创造性活动或棋类游戏等。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知识,教师将儿童可观察的行为与其可能潜在的智能联系起来,为每个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进而实现对儿童的差异性发展指导。
4. 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
在主题发言中,加德纳教授还向与会者介绍了他近10年来从事的一项衍生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即“优善工作”的研究。加德纳教授提出,培养优善工作和优善公民是实践多元智能的终极目的。优善工作是具备三个特点的工作:卓越(excellence)、投入(engagement)、道德(ethics)。卓越是指高技巧地完成工作。做这项工作的人是这方面的专家,如果是教师,那么这个教师必须十分了解学科,并知道如何教好这门学科。投入是指做工作的人喜欢这份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去。而有些人即使是专家,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感兴趣。这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或被视为产生了职业倦怠。道德是优善工作的第三个特点,即优善工作要以一种道德的方式实施。也就是说,工作者要做正确的事、恰当的事和担当责任的事。优善工作者不会只为自己工作,并不想要变得更加富有或更有权势。不管是教学、法律还是医药,优善工作者关注的是他的工作如何能够惠及他人。对于优善公民,加德纳教授认为具有亲邻品行(Neibouring Morality)和角色道德(Ethics of Roles)的人才可称之为优善公民。这意味着你不能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服务于自己和自己的亲邻,而是要作为一名工作者和公民去思考问题,思考自己作为社区、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公民所应该负起的责任。就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当前这个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在应用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对于学生品行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单一狭隘、以金钱和权力为基础的“成功观”,树立可以因为多种角色获得成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可以用或大或小的方式来帮助这个世界的观念。
菲律宾“多元智能国际学校”校长Joy Abaquin女士也在发言中介绍了在她的学校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孩子们品德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指导孩子们以一种道德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能。在过去的5年里,该校发起了“多元智能孩子能做到……”的活动。这项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到能够运用自己的智能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这使他们的能力倍增。大约700个孩子参加了这项活动。孩子们能运用自己所认为的、最强的智能来发挥自己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启示,借鉴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提出的。他认为, 一方面, 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 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多元智能是以多种方式运作于生活中的能力, 这些智能可分为八项总括性的种类:言语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我认识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程理论提出的挑战,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并且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借鉴之一:应建立多元的课程理论体系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发展智力而教。这种学校课程使得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 而且多是循规蹈矩的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指出, 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平等的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成功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育不应是制造少数成功者与大量失败者的工具。概括为两点:其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其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教育更重要的责任在于能够调动起每个人杰出的潜能, 也就是调动起人类所有的能力和信心。
借鉴之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教育应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目的, 培养自主创造者和思想者。学生的智慧潜能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才逐步培养起来。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 只有智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 才能将知识加以灵活地运用去解决实际问题。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 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 善待学生的差异,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差异,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
借鉴之三:积极的有效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认为,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人与人的差别不在于智力的高低, 而在于智能组合的差异。每个人都具有8种智力, 只是其组合和各自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学校里不存在学困生, 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加德纳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 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 但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 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如果考虑这些差异, 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 如果教育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 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借鉴之四:多元、动态、发展的评价观
加德纳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 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 他主张“情景化”评估, 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 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评价颇感困惑之时, 他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我们就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 树立多维的评价观。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 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 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 多元智能发展理论给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将促进我们教师更深入地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与学的方式, 帮助教师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每个学生的能力特征, 提高发展性教育、个性化教学的专业技能, 即教师必须有多元的智能观, 多元的认识、理解和研究我们的学生, 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4, (6) .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 (4) .
[3]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M].开明出版社, 2003, (2) .
开发幼儿潜力,培养多元智能 篇8
一、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智能
首先,在教材上,选用配有文字的图片、读本和实物等活动教具,在上课的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还常常配上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边打节奏、边做动作、边说英语,和学生互动,帮助他们记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说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数字单词教学还与数学有着横向的联系,把数字单词教学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从而记忆单词,学会用英语表达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听的多了,模仿的多了,就记住了,并且也学会了使用英语。可见,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使英语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成就感。
二、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
幼儿英语的学习在于经常地去模仿、去练习、去运用,在模仿练习中达到脱口而出,形成一种能力。因此,要注重幼儿在各项活动中对英语的使用与练习。如,设置课堂场景,练习小朋友的跑跳能力,老师就可以这样提问,英语中什么小动物是跳着跑着走路的?老师示范动作的时候就可以念着(rabbit,rabbit,rabbit,jump, jump,jump;lion,lion,lion,run,run,run!)幼儿很喜欢这样的游戏。 再如,在表演活动中,幼儿在学习了一些待人接客的句子后,每当幼儿去玩耍的时候,老师就引导幼儿用英语说“Gladtoseeyou!Please sit down,please drink some water,thank you,good-bye”等,幼儿的英语口语不仅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了巩固与练习,还培养了幼儿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身体运动智能。幼儿生性好动,动手操作和表演能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用,开发了身体运动智能和创造力。例如,教授幼儿“Two little black bird”时,通过幼儿的游戏表演,将儿歌情景完整地展现出来,小鸟的名字换成给幼儿起的名字,小鸟飞走啦, 幼儿伸开双臂做出飞走的状态,小鸟回来了,幼儿作出回来的动作姿态,这样一来,幼儿纷纷踊跃地参与到游戏中来。幼儿很高兴地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肢体运动智能。
三、创设英语区域角,培养幼儿的视觉智能
英语区域角是让幼儿通过对图片、实物、头饰、贴绒、立体沙盘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教师在这里的作用是投放材料并且加以引导。如,在学过苹果、梨、橘子、香蕉等水果名称后,教师在区域角摆放一棵立体树,再放些橡皮泥或者未涂色的水果卡片,幼儿捏出水果或涂色后把卡片用曲别针挂在树上,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说着英语,这样英语口语就得到反复的练习,而造型能力、动手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有的时候幼儿会问草莓怎么说,哈密瓜怎么说,就顺口教给他们,这样就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这样的学习方法深受幼儿喜爱,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英语的场所,也使孩子的视觉智能得到发展。
四、赞美别人,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相互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在幼儿园的这个集体环境里,应该引导孩子相互之间要理解、包容和尊重。在英语课堂上,教会孩子一些赞美和激励性的语言,Very Good ! Excellent! Good job! Well done! 并鼓励学生对同学的发言和表演适时适度地给予赞美,同伴之间的激励和赞美,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对人际交往充满着成功的喜悦和向往。因此,课堂中, 尽量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实景,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会使孩子对人际交往充满乐趣,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特别是在活动中感悟如何关心他人,与人交往有礼貌,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互助友爱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
五、融幼儿英语歌曲、儿歌于一体,培养幼儿的音乐智能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能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开发孩子的音乐智慧。在课堂中,把幼儿英语歌曲、儿歌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是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英语教学整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多元智能倡导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都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比如,音乐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比较突出的幼儿,在安排角色时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这样使幼儿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利用多元智能 提高课堂实效 篇9
一、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
小学生生性比较活泼好动,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四十分钟,是一门学问。这就需要老师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不同的智能结合在一起,利用肢体智能,调动学生情绪;利用音乐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身体—运动智能巩固课堂教学。
在新授课教授单词时,一味的让学生跟老师读,自己读,学生往往会觉得厌烦,学习效果不一定是最佳的。这时如果利用肢体智能,调动学生情绪,将脑部学和肢体做结合起来,效果反而会更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一教学策略往往更为重要。在集体跟读新单词时,可以结合手势边拼边读,这样不仅加强记忆,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在巩固操练环节,利用“做动作猜猜看”这一游戏活动。如在教授monkey,tiger,lion,bear等动物类单词时,可以让个别学生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其余学生猜这一游戏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达到以练展学的目的。
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利用肢体智能将结合到教学与课文表演,这样既能学以致用,练习口语,发展言语智能,又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单元A部分语篇时,往往需要他们进行复述,单纯机械式的背诵课文对他们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而且在背诵这一环节,许多学生往往会觉得很吃力,既费精力又费时间,效果还不佳。这时如果将复述课堂与学生表演相结合,让学生在表演中相互合作,有利于培养他们日后交往中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能力,学生的言语智能,肢体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得到了统一的发展。
二、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教学环境
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环节的创设者,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心理生理特点,综合英语的实践性,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将课堂中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实物化,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各项智能,尽可能创造一切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教学环境。
小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给他们一个主题,他们能想象出各种有创意的故事,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又营造出了一种愉快的英语会话交流氛围,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各项智能。比如在高年级的语篇教学中,在巩固操练环节,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结合今天课上所学的内容结合以前的知识,小组展开对话并上台表演。在实际操作时,我发现一堂课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就是这一环节,给出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小组练习时,他们参与度极高,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开发了他们的智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使他们在无形间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创设师生共同学习,生生交流的机会
为了实现师生共同学生,我课后辅导时,我首先进行全班辅导,然后留出部分时间对有疑问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针对某些共性问题,再进行全班探讨,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进行相应的探讨,基础差的同学往往不敢像老师直接提问,通过这种像班上基础好的同学进行提问,既使他们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碰撞会促使他们对于某些问题了解的更为透彻,激发了他们创造性,主动性获取知识的欲望,又同时发展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智能,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通过多元评价来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智能
英语新课标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传统的评价往往目标单一化,内容片面化,方法简单化,过程模式化。评价应为多元评价,教师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双向互动,强调学生是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人士和专家等共同参与。标准化的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是学生身上许多重要的智能得不到开发和确认,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学习成绩好,但是走上社会却不会独立处理实际问题,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主动去归纳所学的知识。如学完本课,我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本课重难点,然后小组进行讨论,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在听说读写方面上的熟练度,语音语调以及本堂课上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效率,有没有主动参与到课堂,是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主人翁的快乐。在期末评价时,我们不单凭学生的最后期末成绩来评定该生这学期的表现,知识的掌握度,而是通过各项累加之后得到的,如平时表现(20%),口语(15%),听力(15%),笔试(50%),并且我们不提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而是更为关注自身一个阶段的表现,相比较比上个阶段的学习,有没有进步,然后通过多元评价来给出学生一个鼓励性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与汉语教学 篇10
多元智能理论是基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他指出传统的智商测试仅测量逻辑和语言,然而大脑还有其他同样重要的智能类型,据此提出了“多元智能模式”,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自我认知、自然八种与生俱来的智能。他认为所有人类都有这些智能,差异在于智能的强项和组合方式不同,所有智能都能通过训练和练习增强。
多元智能理论日益流行,并借用一系列学习者差异的观点设计教学计划,一些教育家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框架,很多学校及语言课程正围绕其理念调整它们的教育计划。
二、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可能性
多元智能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心理学和教育学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作为心理学理论提出的,但加德纳探讨了它对教育的意义,使更多教育学家对其产生了兴趣。其次,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研究可以给汉语教学以启示,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
(一)普通教育领域
汉语教学逐渐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教育”、“普及型汉语教学”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普通教育体系,汉语正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例如美国的AP中文项目(1)。
普通教育领域内多元智能理论与汉语教学的结合可以结合各国语言学习标准,以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为例,标准的适用对象主要是从幼儿园到12年级(K-12)的中小学幼学校的外语教学,同时也适用于大学。标准制定了外语学习的5C目标,即沟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连(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社区(Communities)。5C目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可以与多元智能相对应,并且多元智能理论的跨学科发展模式与标准中学科贯连的目标是一致的。以标准中包含的全美中小学中文学习目标中的教学进程样本为例:“说出动物昆虫的中文名字”,既体现了学科贯连又是对自然智能的培养;“用地图解说中国各大城市及各地物产”,也体现了学科贯连,同时地图的使用体现了空间智能;“模拟端午节划龙舟”,既是文化的要求又能培养身体运动智能。
汉语教学普及化、多层次趋势,多元智能理论对普通教育改革的影响,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汉语教学与该理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对智能的新解释影响了传统教育观,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以下与汉语教学的结合尝试为其应用提供可能性。
1.个性化学习
对学习者来说,多元智能理论在挖掘自身潜力,高效学习方面有很多创新理念,这些理念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确认自己的智能专长和尚未开发的智能,针对发展某一智能提出个人计划,以计划为基础倡导语言个性化学习,将智能培养与汉语或文化元素相结合。例如选修戏曲或流行音乐培养音乐智能、学习武术培养身体运动智能、进入社区培养人际智能等。在课程方面,创建新的课程模式,设置供学习者选择的独立项目,作为正式语言课堂的辅助形式,以一种或多种智能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培养相应智能的需要。
2.专门用途汉语
除了培养特定智能以外,也可以借助学习者已形成的智能优势。在专门用途汉语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考虑特定的学习群体已经或需要具备的智能优势,例如商务汉语的教学设计可以借助学习者的人际智能,文秘汉语要更加注重培养语言智能。并且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某种技能是终生的,将语言学习与学习者职业特征相结合更能激发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动力。
三、多元智能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言教学方面最丰富的成果集中于多感官活动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汉语教学可以借鉴其实践成果设计课堂活动,例如:
(一)语言智能:听说读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智能的发展要积极而协调地发展四项基本技能。
故事这一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激发兴趣、促进学习,朗读、倾听、表演等不同的形式可以分别锻炼听说读的能力。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记住,教师可以从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或者真实生活中选取片段,适应不同学习者或课程的要求。
写作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学习者对写作望而生畏,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以写作为目的的活动,例如,提供一个主题让学生准备相应的照片,并为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说明,然后整理成册,可以以学校、当地为主题,整理成学校指南供刚到的学生使用;也可以以班级活动为主题,制成班级纪念册。
(二)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有多种形式,例如以公式的形式表示语法规则;学习关联词语时,将分句的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列组合;指导学生根据语境推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运用语素教学法进行词汇教学。另外,HSK六级的写作形式———缩写,既考验了学习者的逻辑能力又对写作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三)空间智能:汉字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而大多数拼音文字的拼写呈线型排列,与之相比,汉字更具象形的特点,并且每个汉字都是由部件组成,因此,汉字教学可以与空间智能相结合。例如将汉字的部件做成拼图,激发空间智能进行汉字教学。
(四)音乐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通常所谓的“语言”不仅与语言智能相联系,语言的很多方面包括声调、语调与音乐智能的联系更紧密,因而,结合音乐智能更能促进语音的教学。
(五)身体运动智能:与成人相比,儿童语言学习活动中更应该增加动作型活动比例,如调查型、表演型活动等。例如在教授动物名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模仿某种动物其他同学猜相应的动物名称,其他如表情、动作等词汇在学习时也可以采用猜词这一活动形式,锻炼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
另外,全身反应法是一种以动作为基础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教师在发出语言指令的同时伴随相应的动作,以说明并强化这个动作,因此可以借助身体运动智能促进语言学习。
(六)人际智能:交际法、任务法等第二语言教学法和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兴起使得交际能力成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这些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
(七)自我认知智能: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自觉检查或与同伴交换查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通过一系列认知过程提高语言水平。
(八)自然智能:在中小学教学中,采取跨学科的发展模式,将自然科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在国内的汉语教学,也可以设置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自然。
实际上,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不是单一智能可以独立完成的,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多元智能因素。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与汉语教学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内探索多元智能理论可能的应用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心理学和教育学语言学的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的发展,而相应的理论成为方法的理论支撑,通过实践过程的开展和成果的积累,最终形成具备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教学法。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语言目的的变化,也会推动一种教学法向另一种方法的转变。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理念契合了重视差异性与多元化的后现代精神,因而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霍华德·加德纳.重构多元智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Linda 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张丽,周小兵.英、汉儿童二语教材中人际智能活动的对比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01:15-24.
【多元智能理念】推荐阅读:
数学多元智能05-16
多元智能教育07-13
多元智能视角07-29
多元智能课堂模式05-09
培养幼儿多元智能07-05
儿童多元智能理论09-09
多元智能创意课程09-15
智能多元化09-25
高校教学多元智能理论05-26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