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

2024-10-19

多元系统(共12篇)

多元系统 篇1

引言

素质教育的开展, 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彰显他们的个性, 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全部潜能, 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始终是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经济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 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智力测验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诞生, 国外对青少年多元测试的研究也比较成熟, 然而, 由于受到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理论。因此, 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制作一个用于中国青少年多元智能测试的系统, 以更加客观地判断他们的多元智能。

一、智力与多元智能理论

(一) 关于智力的讨论

长期以来,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什么是智力、智力的构成、智力的发展等问题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 就有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卡特尔的定型和不定性智力说, 瑟斯曼的群因素说,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受传统的理论影响较大。传统的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 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然而, 到了80年代, 这些智力理论遭到不少心理学家的批评。这些心理学家认为, 人具有多种智力, 并不仅仅表现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在挑战传统智力理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将智力定义[1]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一定义包含三方面的含义[1]:第一, 智力离不开实际生活情景。离开了实际的生活环境, 智力是毫无意义的。第二, 智力应能解决实际问题。智力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的, 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第三, 智力与创新分不开。对所在文化提供重要的创造与创新是智力的最高境界。

(二) 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加德纳在他所著的《智力的结构》 (1983) 一书中提出, 每一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2], 即语言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空间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音乐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分别介绍如下:

1. 语言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及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 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 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政治活动家、主持人、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新闻播音员等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

2. 数理逻辑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数理逻辑智能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 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 陈述和主张, 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科学家、会计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电脑软体研发人员等都显示很高的数理逻辑能力。

3. 空间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空间智能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周一切事物, 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如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飞行员等的表现能力。空间智能使人能够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 能够重现、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形, 不但能够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 能有效地调整物体的空间位置, 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

4. 人际交往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项智能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 体会他人的感觉感受, 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政治家、外交家、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公关人员、推销员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5. 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 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运动员、演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宝石匠、机械师等都是身体运动智能很好的例证。

6. 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能力。这项智能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强, 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 具有较高的表演、创作及思考音乐的能力。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就表现出了很好的音乐智能。

7. 自我认识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爱好、情绪、意向、脾气和自尊, 喜欢独立思考的能力。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等等是这一智能的典型例证。

需要指出的是, 1998年加德纳在七项智能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八项智能, 即自然观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 对物体进行辩论和分类的能力。这项智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 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有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环境设计师等。

二、多元智能测试现状

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深受传统智力测验的影响, 使得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一元化教育, 即学生要尽可能地学习相同的课程, 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最佳手段是频繁的考试。因此, 在学校里最受到重视的学科无疑是语言、数学或逻辑推理等学科。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 人的才能是多元的, 除了语言和逻辑数理智能外, 还有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原先有多么聪明, 而在于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 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多元智能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传统的教育方式值得人们反思。

三、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设计

目前国外对青少年多元智能测试的研究比较成熟, 但由于受到文化、环境等的影响, 我们不可以把他们的理论直接照搬过来。国内现有的对多元智能的测试虽然比较多, 但几乎都是针对学龄前的儿童。国内目前对青少年多元智能测试的缺乏, 会直接给我们青少年的教育带来消极的、负面的效果。所以, 通过编制适合测量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背景下的多元智能测试系统, 更加客观准确地判断青少年的多元智能, 以及时地发现青少年多元智能的优势和缺陷, 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一项刻不容缓的责任。介于此, 我们设计了一个用于测试八项智能的游戏化测试系统, 希望给中国青少年带来测试的便利。

(一) 提高青少年多元智能的需要

传统智力测验理论倾向于把人的智力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是由遗传决定的, 在学生的早期生活中是可以加以测量的。因此, 学生的学习大量地表现为以接受和训练为特征的测验本位学习 (Test-based Learning) 。这类学习无法甄别出学生在标准化测验中未显现出来的智力强项。通过多元智能的测试, 我们企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其明白自己的强弱项, 这样可以使它们能成为教育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努力, 以期能改变先前的测试观。突出发展学生优势智能, 弥补智能缺陷, 实施智能的全面发展。

(二) 多元智能的游戏来源

多元智能的文字测试题重点参考美国心理学家坎贝拉对多元智能的实证研究, 八项智能确定约每项12道的测试题。之后我们对12道测试题进行归并与分类, 每项智能确定出3个左右的主题, 从网上搜集或应用flash制作成能用于八项智能测试的游戏或测试题。这些游戏或测试题就是我们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的主干。

(三) 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的评价方向

戴维·拉奇尔在他的《多元智能与量规评价》一书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致力于三个新方向:

(1) 评价必须发生在情景中, 也就是说, 学生在真实生活情景中面对真实生活挑战 (如图1) ; (2) 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被评价概念的深入理解上, 而非被评价者表达所记忆信息的能力上 (如图2) ; (3) 评价者必须基于表现, 以便在学生表现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反馈和进步的 (如图3、4, 学生填写一个答案, 系统会给出一个反馈, 以便学生进步) 。然而, 事实上, 要在真实的环境中真正做到这几点是相当的困难, 这样既耗费人力, 又耗费时间。因而, 我们考虑到游戏的真实体验性、能力体现性和无限融合性的特点, 用游戏来测验学生多元智能, 这对心理测试中的智能测试来说是一种新的大胆尝试。对于现在比较流行的游戏, 它们可以设计一种适应性、触发性和诱导性的测试氛围, 让学生自然答题, 排出了其他环境、人为因素的干扰, 提高学生的参与投入程度和整体表现。

(四) 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的评分方式

我们采用三种评分方式: (1) 计分法, 计分的试题分为有权重 (分为:10分, 5分, 0分) 和没权重 (每题正确答案为10分, 错误答案为0分) 的试题。 (2) 计时法, 计时的试题分为每题计时和整个游戏的计时两种。 (3) 过关法, 过关法是游戏者通过一关才能进入下一关, 反之, 游戏结束。

(五) 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1. 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的特点

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为学生在测试时提供了一个轻松的环境, 使学生在测试时没有压抑的感觉。系统的画面形象生动, 试题别出心裁,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试题中图片与音乐的结合, 使测试过程不再乏味。

2.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的创新之处

首次提出将游戏型测试的概念引入到青少年多元智能的测验中, 构建一种轻松活泼的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答题。

四、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及应用

经过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的开发, 我们有了多元智能的测量方式, 测量后我们应该考虑不同学生的优势智能, 帮助他们更好地表现出他们的才能, 让他们的智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并促使他们的学习有效进行。

(一) 多元智能环境的创立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个体在某种程度上都拥有至少七种智能, 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挖掘和培育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家长为孩子搭建一个具有丰富情境, 能够开发他们各项智能的平台。如:地理课学习水能、风能时 (如表1所示) [3]的安排课程。

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的环境设置, 为多元智能环境的创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新环境。

(二) 学生兴趣确定与才能的培养

通过多元智能的测试, 知道了学生多元智能的优势, 学生兴趣的培养成为潜力开发的关键。学生兴趣确定的方法有: (1) 我们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通过观察学生对教学环境的反映来确定学生的兴趣。 (2) 通过家访的方式与家长、学生交流确定学生的兴趣。 (3)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聊天知道特定学生的兴趣爱好。 (4) 给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 确定其兴趣等。了解学生的兴趣之后, 就可以一步步引导他们, 培养他们各自的才能。

(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加德纳把智能[7]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 即多元智能的培养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元智能的游戏化测试后, 依据测试结果, 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智能特点, 教育者就可以实施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促使学生多种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 多元智能课程的开设

人的智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不断受到先天和后天影响的, 学校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智力的发展。介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类智力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和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教育中, 多元智能课程的开设越来越成为必要。

(五) 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5]

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属于“与人交往[2]”的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智能, 而人际交往智能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智能。相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交流与沟通十分发达的社会而言, 人际交往智能也显得备受关注。在学校中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五、总结

国内目前对青少年多元智能测试的缺乏, 直接给我们青少年的教育带来消极的、负面的效果。所以, 通过编制适合测量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背景下的多元智能测试系统, 更加客观准确地判断青少年的多元智能, 以及时地发现青少年多元智能的优势和缺陷, 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为学生全部智能潜力的挖掘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宏, 郅庭瑾等.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美]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王成全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美]戴维·拉齐尔.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能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吴庆麟主编, 胡谊副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姚翠兰, 王蔚, 高轶俊.新传媒影响下初中生人际交往智能测验.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08, (7) .

[6]张玲慧, 王蔚.电子游戏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08, (7) .

[7]樊晓红.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8) .

[8]曾陈萍.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12) .

多元系统 篇2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作 者:韩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4)分类号:H3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 鲁迅 翻译策略

多元系统 篇3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 中国英语 文化 贡献

【Abstract】Based on Zohars Polysystem theory,the paper discusses widespread public debate over China English and Chinglish in the academic field and fully portrays the contribution that China English made to the world English family.Suggestions for future academic research are also listed: Chinese scholars are supposed to focus more time on forming a complete entity of China English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suitabl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e,and building a timely-updated corpus composed of China English examples.

【Key words】Polysystem theory; China English; culture contribution

以色列著名理论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最早构建并提出“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由于佐哈尔把翻译研究放在整个历史的角度,以宏观、动态的眼光,为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框架和模式。其实,虽然多元系统论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于翻译方面的研究,但它是一种普通的文化理论,可以用来指导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整体研究。它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等,都是由系列不同却又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组成。因此,多元系统论能够有效分析“中国英语”这一个体语言现象在世界英语开放系统中的形态及贡献问题。

一、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辩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使得中国在规范的英语世界舞台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中国英语”也成为400多年英语国际语言史的一个重要补充,丰富了这门语言,为英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有别于中式英语(Chinglish)的规范性语言,是一种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特色的语言变体。最早提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及“中式英语”(Chinglish)概的是我国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的英语用法研究专家葛传槼先生。他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发文指出:“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该按照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就想到‘四书、‘五经、‘科举、‘八股文……‘进士、‘翰林院等名词。这些都是英语民族过去和现在所没有的,当然没有现成的译。这些一般分别译作 ‘Four Books,‘Five Classics,‘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eight-legged essay… ‘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双百方针(Two Hundreds Policy)、‘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最后他总结道:“所有这些英译不是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虽然没有具体阐释,但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应以规范的英国英语为标准,通过音译、解释及语义再生等方式,表达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等领域特有的事物,使这些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融入英语语言表达。

葛先生的学术观点在当年的学界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直到22年后才有人首次引用。之后随着中国学英语新浪潮的到来,汪榕培、李文中、杜争鸣、金惠康、杜瑞清、庄绎传、张文霞、姜亚军等一大批学者加入到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研究中,从多角度探讨了这两种语言的相关问题。美国人琼·平卡姆(Joan Pinkham)女士专门出书纠正中式英语。她认为,中式英语(Chinglish)是畸形、混合的语言。它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汉语,但这种情况可能会被形容成所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Chinglish,of course,is that misshapen,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inkham,1998:1)可见,中国英语为人所接受,而中式英语则是人们在生活、行文中所应避免的。

二、中国英语的世界贡献

英语虽然被人们认为是全球通用语言,但它由于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等原因,缺少一些别国所没有的文化因子。“英语不再只属于英国或美国,而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使用英语的同时并不否认他们自身本土语言的价值。”英语便开始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形成开放的结构系统,吸收独具社会文化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目前,对世界英语的分类最权威的说法来自于语言学家Kachru ,他于1985年首次提出世界英语的分类,并用三个同心圈来区分,即:内圈(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本民族语言)、外圈(印度、新加坡等英语已经作为制度化普及广泛使用)和扩展圈(韩国、日本等已经或正加大力度普及英语教育使其逐步进入外圈的国家),中国英语属于扩展圈语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助推中国英语走向全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通过迅速发展的传播产业,极大地加速了与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融合(赵月枝,2011:229)。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近几年来均居全球第一。语言与文化伴随着经济对外发展而走向世界,在这种机遇下,中国英语在英语本地化之后又重新融入英语世界,不断丰富英语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中国国内正式出版发布的官方英文出版物或英译本,为中国英语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条件。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环球时报》、《北京周刊》及历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都为中国英语走向世界贡献不少份额。

正如佐哈尔所说,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从葛传槼先生提出“中国英语”概念到现在中国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时间已经过去了35年。中国英语的发展一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中国英语走向全球的浅层次原因是一些反映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出对应的词恰切地表达。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外语言、文化的快速交流和融合,表明中国已完全融入全球化进程,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英语的存在具有无可争辩的合理性。未来,中国学者应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让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形成有机整体,构建出适宜中国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建立可随时更新的规模型中国英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1]Even-Zohar, Itam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A].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Ed Lawrence Venuti.London: Routledge,2000:192-197.

[2]Kachru, Braj B.World Englishes: approaches, issues and resources[J].Language Teaching,1992(25):1-14.

[3]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北京: 翻译通讯,1980(2):1-8.

[4]葛传槼.读了From Chinglish to English以后想到的[J].外国语, 1980(6):26-27.

[5]李楠芳.从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角度探视中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道路[J].赤峰学院学报,2011(2):152-154.

[6](美)平卡姆(Pinkham,J.)编著.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2.

[7]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外国语,2001(4):61-69.

[8]赵月枝.中国传播产业与“入世”:一种跨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A].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学文化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29-242.

高职英语多元评价系统的构建 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多元评价,综合英语

一、相关理论的简要述评

“多元评价”并非某一教育思想或教学流派的系统评价理论。因为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统一的关于“多元评价”的明确定义和阐释。这一概念的界定在各个领域也不尽相同。虽然后现代主义的教育学家们提出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 但也只是泛泛而谈, 并没有形成一套详尽的多元评价理论。由此可见, “多元评价”并非一种理论, 而是融合了各种教学理论中的教学评价思想, 旨在摆脱传统的一元考核模式 (主要是考试) 的评价弊端, 逐步形成的一种全面评价学生的新评价模式。

罗杰斯 (Carl R.Rogers) 在其出版于1969年的《学习的自由》一书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 提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认为自我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最称心如意的评价方式, 反对外部评价, 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自我评价手段。自我评价思想动摇了教师在学生评价中的权威地位, 使各国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掌握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 (Benjamin S.Bloom) , 在他与其他学者合著的《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手册》中, 指出了评价与测验的不同, 提出了教学评价新概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并论述了这三个概念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布卢姆有力地颠覆了传统的一元终结性评价方式, 使教师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矫正和反馈, 及时诊断“教”与“学”的状况, 更好地促进了教学。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对此做了研究和探讨, 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

1983年,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 (Dr.Howard Gardner) 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在美国心理学界和教育学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教师们明确地认识到,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 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教育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我国后, 使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直接引起了风靡全球的多元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

诞生于苏联的合作教育学 (雷先科娃, 1987) ,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张开展适当的课业形式及作业评定无压力和自我分析的思想, 倡导以发展学生的认识积极性为目标的“实质性评价”。合作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阿莫纳什维利取消了分数, 采用了实质性评价, 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与拟定的标准相对比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的目标是激励、促进、校正、调节和控制学生的学习。他还重点讲述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在可靠的内在动机基础上。受到合作教育学学派影响的教师们认为, 分数不是教学的目的, 应该使每一次计分都有相应的教育作用, 而不是把分数当成教师权威的武器, 对学生的实质性评价比量化的分数更能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巨瑛梅、刘旭东 (2004) 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的“多元评价理论”。以“多元”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末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加深。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是丰富多彩的, 应富有情境性、过程性和启发性。后现代主义开放的教学评价观认为, 学生的“错误”和“干扰”能够启发教师的教学, 教师只有善于接纳和理解学生们各有特色的反馈, 才能使教学评价具备诊断性和形成性的功能。因而, 在多元评价理论的倡导下, 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张教学评价不应局限于知识层面, 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人格发展, 以及如何通过有效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以上各种评价思想或理论的提出, 虽然有其不尽相同的历史环境和具体内容, 但都是为了改变普遍采用单一的分数考核给各国教学所带来的不利局面, 为了使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学者和教师能够更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随着国外的评价理论的学习和介绍, 国内陆续出现了大量关于多元评价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我国多元评价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 将多元评价理论与高职英语教学相结合, 则是近些年的事。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 这一结合开始受到教育专家、学者以及教师的关注。

二、构建高职英语多元评价系统的必要性

探讨高职英语的评价改革之前, 需要先从“教、学、考”三个角度以及围绕这三个角度的四个核心问题来探讨高职英语的改革现状 (见表1) 。

“教、学、考”是课程评价的三要素。近些年来, 高职英语“教与学”的改革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职英语逐渐摆脱了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影响,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英语”, 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 高职英语的评价改革却一直与教学改革相脱节、不匹配。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仍然采用单一的考试形式考核学生, 用一份试卷来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相对于高调的“教学”改革, 考核的改革却“低调”很多, 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职英语的评价体制一直存在着一些弊端, 主要体现在过多地关注学生成绩和考试结果, 而对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和评价缺乏应有的重视。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只在乎最后的结果, 而忽视构成教学过程的多项参数和动因;学生只满足于考试分数及格与否, 而不注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隐性知识 (各种素质、情感等因素) 的增长。这种单一的评价制度往往使各项教学改革举措最终流于形式, 从而使高职英语的教学偏离了高职教学改革的轨道, 违背了“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的高职理念, 不可能达到高职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由此可见, 评价改革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深化的关键, 多元评价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

“教、学、考”应该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 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 而不是互不相关、毫无关联的。考核只是评价系统的一个方面, 对高职英语的多元评价系统应兼顾“教、学、考”三个角度以及各自的四个分项。虽然它们各自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高职英语能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 跟随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笔者提出, 改革评价模式, 打破传统的一元考核制度, 构建一套多元的评价系统。

高职英语的多元评价系统应构建“能力为主、量质结合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多元主体共评价”的新模式, 除了考核学生的学科知识, 更要注重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非学科知识的掌握 (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 。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由单向评估转为多向评估, 要求学校、教师、家长、行业、同学、自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三、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的多元评价方案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系正在尝试一些新的评价方案, 更关注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综合英语”作为本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 试图率先构建一套适合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多元评价方案。该评价方案坚持“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的高职理念, 着眼于综合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职场环境下的英语交际基本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

综合英语多元评价方案与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标准相一致, 综合评价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知识和运用能力以及相关的基本素质。多元评价系统结合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量化评价是指通过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 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 一般包括标准化测验等;质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学习细节和完成任务等, 采取模糊评价的方法, 一般包括课堂的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学习态度等方法。

目前, 综合英语课程量化评价的参数包括六项, 即每日讲演、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口试、语言能力训练、期末考试;而质性评价主要包括三项, 即教师评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生综合英语课程的总评成绩100分=每日讲演10%+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10%+口试10%+语言能力训练20%+期末考试40%。

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每日讲演、课堂表现等进行自评和小组评议, 教师综合学生的自评分数、小组评议分数和教师评议分数, 对学生的各项参数给出最后成绩。这些评议都有统一的评分表格 (见表2) 。

除了量化评价, 教师还要求学生及其所在团队依据“知识、能力、人格发展”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和标准, 对自己本学期的整体表现进行文字的表述。教师评语、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等质性评价或实体性评价都将作为对学生的学期鉴定, 放入学生的档案。

四、结语

总之, 只有使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相接轨, 才能使教学改革不流于形式, 而是取得真正实质性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法的改革、课程的改革都必须与健康、全面、立体的评价系统的构建紧密地联系起来。高职英语的多元评价系统应当兼顾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整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要求, 实现评价主体多员化 (教师、自己、团队等) , 评价内容多维化 (课堂参与、语言能力训练等) , 评价形式多样化 (分数、教师评语、自我鉴定等) , 评价标准多重化 (知识、技能、情感等) 。多元评价系统的构建试图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即学生达到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完善;教师具备教学的成效和精神的富足;学校形成理念的革新和体制的健全。

但是, 多元评价系统的构建和在教学中的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它们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如何为评价中的各项参数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 使教师尽量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 这是多元评价系统最关键的问题;第二, 由于教师在评定学生总评成绩时, 要把每一项的分数算出来, 从而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第三, 在操作过程中, 认真负责的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每一项平时成绩按照要求记录下来, 进行较客观的评分, 但是缺乏责任心的教师则很可能应付了事, 各项平时成绩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给学生一个分数;第四, 学校对某些语言类证书 (如CET4&6) 的通过率有所要求, 往往会让师生仍然注重积累应试技巧, 而忽视沟通能力、职业技能等其他重要素质的真正培养。在以后的研究中, 需要进一步探讨多元评价体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完善高职英语的多元评价系统以进一步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J].沈致隆, 译.人民教育, 2003, (17) .

[2][苏]雷先科娃, 沙塔洛夫, 阿莫纳什维利.合作教育学——关于试验教育教师会晤的报告[J].外国教育资料, 1987, (2) .

[3]巨瑛梅, 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多元智力与多元教学 篇5

前些时候,我在翻看教学照片时,一个正和同伴一起搭积木的男孩子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胖乎乎、长着两个红脸蛋的孩子叫泰迪,是第三代的美籍日裔。泰迪属于那种从来不用老师操心、自己能给自己找事做的孩子,性格非常内向。记得他刚到我班上来的时候,好长时间都不讲话。别人问他什么,他总是用点头、摇头、微笑和手势来答复,开学头几天我还以为他不会讲英语。泰迪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搭积木。我的教室里有一个挺大的积木区,是用下面有轮子、能够推着走的5个大积木架子围起来的,架子上面装满了各种形状的积木。我记得,泰迪到园进行“特别访问”的那一天,就一头扎进了这个积木区。说起来你大概不相信,第一个学期整整三个半月,泰迪每天来园所去的唯一的活动区就是积木区。我们班上每天的教学材料都随着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变化,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而泰迪呢?硬是不为所动,一门心思就是搭积木。时间一长,泰迪的妈妈有些不安了。她问我为什么泰迪从没带过美工作品回家,还问我他在学校做些什么。我如实介绍了泰迪的情况,并邀请她到单向玻璃观察室去观察。我告诉泰迪的妈妈说,既然泰迪喜欢积木,就让他尽情玩个够,我们慢慢来引导他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不能操之过急,更何况,在搭积木的活动中,他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话虽这样说,其实当时我也有顾虑,担心假如我让泰迪任意在积木区消磨时光,他就会失掉其他很多学习的机会,他的发展也可能会不均衡。事实上,我曾多次试着引导过泰迪。经常是早上他一来到班上,我就带着他到所有的活动区转一圈,告诉他今天我们有哪些游戏活动,他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时候泰迪也会被某一样新鲜教具吸引,试着画个转盘画、摆个拼图,只不过我一转身的功夫,他就又回到他那个积木“天堂”去了。咱们做老师的都知道,有效的教学必须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孩子的内在动机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老师强求孩子做某一件事,只会造成孩子对这件事的反感,反而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才允许泰迪自由选择要参与的活动,而不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不让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

不过,我们说要允许孩子自由选择并不等于说老师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恰恰相反,老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多样化的机会,引导孩子进行选择。这样一来就引出了那个“是以孩子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为中心来设置课程”的老话题了。我知道,许多幼儿教师实践的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利用设置活动区和提供学习材料来引导孩子,以达到教学目的。我在处理泰迪的问题上也是这样做的。泰迪不是不肯走出积木区来参加其他活动吗,那我们就把其他的活动融合到积木区里面去,让泰迪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参与和喜欢那些活动。从我的一些照片中你一定注意到了,老师在积木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供孩子在搭积木的空当中看看书,找点灵感或是查查资料。有的老师根据教学主题在一些积木上贴了各式贴画,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配对、分类的活动。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利用积木区的空间设置各种大型的角色游戏背景,比如飞机、汽车、农场、公园、海滨等等,或是增加一些小型主题玩具,比如动物、交通工具、人物等。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用积木来随意搭建和改造。这样一来,搭积木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堆砌游戏,而成为有主题、有创造、有变化的复杂的活动了。

通过观察泰迪的活动我还注意到,他搭积木的水平相当高──无论是结构的对称性、线条的流畅性还是建筑的独创性,都是一般三四岁的孩子所达不到的。

遗憾的是,积木与其他美术作品不同,无法长期保留。更何况我们都知道,搭积木是一个典型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的活动,孩子们往往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搭一个建筑,完成之后立刻推倒重来,毫不吝惜。这样,我们老师就又增加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要及时把孩子的创造用照相机记录下来。对于泰迪呢,由于他的视觉空间思维水平比较高,我还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他把自己的建筑结描画下来,集成一册。泰迪本来对美术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很少看到他去美工区活动。但是当我把一些彩笔、纸张放到积木区并鼓励他画画之后,特别是看到我给他准备好的“画夹”以后,他非常感兴趣。慢慢地,泰迪不光描画他搭好的结构,有时还在纸上即兴创作,然后再按图纸施工。时间一长,泰迪通过搭建和画画,在三维结构和两维图像之间建立了联系。他的创作水平越来越高,成了班上的“小建筑师”,交了不少朋友,在同伴中间相当有威信呢。后来,泰迪和小朋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再也不把自己局限在积木区,而是常常和朋友们商量着到文档仅供参考

不同的活动区去玩了。

我给你讲泰迪的故事,是想以此为例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理论。我想,“多元智力”理论对国内的老师们大概不陌生,近几年我回国期间经常可以看到有关的介绍文章和研究报告。

但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有效地应用这个理论,如何针对个别儿童的特点来指导他们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来探讨。简单来说,十多年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戈德纳(Gardner)在过去一些关于智力结构的经典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的教育界掀起了一个改革的浪潮。戈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人们过去想象的那样,主要是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的。他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种类型,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内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还有他近几年才刚刚增加的自然分类智力。我在信后列了一个表,介绍与每种智力有关的一些具体能力,供你参考。由于每个人的智力类型不同,人们接受、加工和处理外界信息时的方式(即认知方式)就不同,对于同一种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当然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造成我们常说的“见仁见智”的原因之一。当然,心理学界关于“智力”定义的争论并没有因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出现而停止,很多人对戈德纳的智力分类也并不赞同。不过对我来说,这个理论的实际意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几个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也能够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戈德纳曾经强调过,虽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具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具有这8种智力,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所以我觉得,我们认识智力的多元性并不是为了方便老师对孩子们进行分类教育,而是为了藉此来了解孩子们,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并从中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全班孩子共同进步。这一点我自己把它称为是“有教无类”的原则。我觉得,认识到智力的多元性会使老师对孩子更加包容、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也会使孩子从老师的包容和教导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与自信。我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3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5到10个优点或长处。不少老师写完之后都会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长处,我以前怎么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得多了。

我从“多元智力”理论中引申出来的另外一个教学原则叫做“扬长补短”。咱们做老师的一定都有这样的经验,同一个班上的孩子们,有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则能说会道。好的老师往往会利用孩子们的长处来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样做很好。不过我觉得,发挥孩子的特长仅仅完成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的一半工作,另外的一半工作应当是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发展他并不擅长的那些方面。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扬长避短”,而要“扬长补短”。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特有的兴趣、爱好、经历和潜能。这些都是造成他与众不同的原因,也是老师在教学中的参照点。对于孩子的长处,我们当然要尽量地创造条件来帮助他不断地发扬。对于孩子不足的地方呢,我们就要利用他的长处,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引导和补充。泰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泰迪的视觉空间能力比较强,对积木有极高的兴趣,但是他不善交往,也不喜欢讲话。老师利用了他的长处,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来补充他并非特长的一些方面,使他的发展更为全面和协调。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智力的多元性从一个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孩子认知方式的多样性,向我们揭示了他们发展需要的多重性,从而为我们奠定了“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所谓“媒体”,广义来讲无非就是信息传递的途径。“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孩子成功地获取相同的知识经验。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教孩子们学习空间位置的概念(上下、左右、前后)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对性,老师可以根据班上孩子的认知特点,为他们提供图片演示、实物操作、幻灯、录像、音乐歌舞、体操动作、语言描述、分类比较、动手游戏等许多学习机会。具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孩子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建构相应的知识经验。这样一来,无论孩子的特长是什么,他都可以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与同伴同步前进。其实,我们以前谈到过的综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个原则。

这些是我从应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教学中得出的几点经验,写出来与你分享。其实我知道,我们每一个老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要,从不同的理论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至于汲取什么,如何评价它,如何将它付诸实践,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了。对我来说,这正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有益之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人,也能够促使我们更多地去包容和帮助有不同需要的人。而这个世界不正是由于她的多样性而显得更加美丽么?文档仅供参考

怎样发展幼儿的音乐智能

如何培养乐感?乐感在儿童年幼时就会显露出来。在儿童能够说话之前,他们有时就会哼哼或者弄出一些典型的声音。乐感强的年幼儿童经常会不顾周围的环境,就开始哼哼叽叽、打拍子、倾听或者唱歌。如果没有音乐出现,他们会创造音乐!(这恰恰就是儿童的逻辑智力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有赖于丰富和有支持力的环境。)音乐天赋的早期表征并非总是这样的情况,有时它也会蛰伏很多年,等待着一个刺激或者有利于它成长的环境。

接下来是针对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的乐感时的相互影响和活动性的建议。当然,这些建议是发展性的,有些建议对三岁的儿童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其他却最适合五岁的儿童。但是这些建议事实上都能在实际运用中不断修改,从而适用于每个年龄阶段。

鼓励唱歌

唱歌对儿童来说也很有益。它不仅帮助儿童喜欢上音乐,而且有助于逻辑感的培养。唱歌最早从摇篮曲和小曲就开始了,随着孩子长大,家庭成员能培养一种愉快的习惯,就是在全家长途汽车旅行时一起唱歌。

觉察到声音,注意到声音的细微差异,是在儿童早期就能发展的习惯。一般来说,我们只注意视线中的大多数精力。例如,家长们去动物园,喜欢说,“看那头大象!”、“看,老鹰的翅膀有多大啊”、“狮子的皮肤真的是金色的”。他们很少会说,“听,钞票的声音!”或者“你能听到这只鸟发出的声音吗?”,再或者“你认为这头海狮想说些什么?”家长们通过有意识地和孩子讨论视觉和听觉的东西,能够提高儿童的听力习惯,创造一个培养儿童乐感的环境。

鼓励孩子正而八经的唱歌,不论在家里还是作为团体的一部分,都对他有益。就孩子的其他智力而言,能获得父母行动上的鼓励对他是很重要的。

学习音乐课程

给孩子报名参加指导性的音乐课也是很有价值的。选择钢琴课、吉他课、小提琴课或者其他乐器课程,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就音乐天赋而言,演奏某种乐器的能力很容易迁移到其他乐器上。早期开始接受音乐指导的儿童,他的音乐天赋再也不会消失(在儿童早期,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会在音乐课中找到足够的成功,因此上课是件很愉快的事,儿童也会继续上音乐课),所以儿童上音乐课越早越好。

要求在儿童早期开展正规的音乐指导的另一原因是开始有太多的儿童相信他们没有任何音乐天赋。所以为了防止儿童产生这种态度,在幼儿早期开展音乐课程就十分重要。(注意:尽管有其他指导方式,但给孩子找到一个既有个人魅力又和蔼可亲的老师更重要。儿童应该尊重他们的老师,但儿童也应该喜欢他们的老师。儿童应该希望参与音乐教学,如果他们觉得音乐课了无生趣,那么就可能会学会拒绝培养乐感)。

多元系统 篇6

关键词:苯环多元取代;同分异构体;系统分析;基础换元取代法;有机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9–0072–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判断苯的衍生物存在几种同分异构体,这是高考的热点问题,学生遇到这类问题经常会感到困惑、混乱和无序。如何通过创新能力的激发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是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苯环的多元取代有几种同分异构体,这是一个既复杂又饱含智慧的问题。首先,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大问题,只有从系统论的高度进行研究才能展现这个问题的全貌。其次,这个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客观演变过程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这个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的特点,那些依次呈现出来的不同阶段就相当于同一戏剧的不同剧幕和场景。

以下将结合实例介绍关于系统分析苯环多元取代同分异构体的思维方法与过程。

1 苯环上的一元取代

如果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如氯苯),显然,只有一种结构。(注:下文中所指的同分异构体都是指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

2 苯环上的二元取代

如果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无论它们是相同的(如二氯苯),还是不相同的(如一氯一溴苯),都有邻、间、对三种同分异构体。

3 苯环上的三元取代

如果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则要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3.1 三个取代基完全不同

如果三个取代基是完全不同的,如A、B、C,则共有10种同分异构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1)先在苯环上取代一个A(只有一种产物);

(2)然后再取代一个B(共有邻AB、间AB、对AB三种可能产物);

(3)然后再分别在这三种二取代产物上再取代一个C:

①如果在邻AB产物上取代一个C,由于不存在对称轴,共有4种产物(图1-a);

②如果在间AB产物上取代一个C,由于不存在对称轴,共有4种产物(图1-b);

③如果在对AB产物上取代一个C,由于存在对称轴,只有2种产物(图1-c);

因此,共有4+4+2=10种产物。

3.2 三个取代基中有两个相同

如果三个取代基中有两个是相同的,如A、A、B,则共有6种同分异构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1)先在苯环上取代一个A(只有一种产物);

(2)然后再取代一个A(共有邻AA、间AA、对AA三种可能产物);

(3)然后再分别在这三种二取代产物上再取代一个B:

①如果在邻AA产物上取代一个B,由于存在一个对称轴,有2种产物(图2-a);

②如果在间AA产物上取代一个B,由于存在一个对称轴,有3种产物(图2-b);

③如果在对AA产物上取代一个B,由于存在两个对称轴,有1种产物(图2-c);

因此,共有2+3+1=6种产物。

3.3 三个取代基完全相同

如果三个取代基是完全相同的,如A、A、A,则共有3种同分异构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1)如果三个AAA连在一起,则为连三A苯(图3-a);

(2)如果只有两个AA连在一起,则为偏三A苯(图3-b);

(3)如果没有任何两个AA连在一起,则为均三A苯(图3-c)。

4 苯环上的四元取代

如果苯环上有四个取代基,则要分五种情况进行讨论:

4.1 四个取代基完全不同

如果四个取代基是完全不同的,如A、B、C、D,则共有30种同分异构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1)先在苯环上取代一个A(只有一种产物);

(2)然后再取代一个B(共有邻AB、间AB、对AB三种可能产物);

(3)然后再分别在这三种二取代产物上再取代一个C:

①如果在邻AB产物上取代一个C,由于不存在对称轴,共有4种产物(参见图1-a);

②如果在间AB产物上取代一个C,由于不存在对称轴,共有4种产物(参见图1-b);

③如果在对AB产物上取代一个C,由于存在对称轴,只有2种产物(参见图1-c);

因此,共有4+4+2=10种产物。

(4)然后再分别在这10种三取代产物上再取代一个D:

由于在苯环上取代三个不同取代基A、B、C所得的产物没有任何的对称轴(如图4-a、b、c),再取代一个D时皆有三种可能。因此,共有10×3=30种产物。

4.2 四个取代基中有两个相同

如果四个取代基中有两个是相同的,如A、A、B、C,则共有16种同分异构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1)由前述的苯环上的三元取代可知,苯环上含有A、A、B三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6种(具体过程详见前面图2-a、b、c);

(2)然后再分别在这6种三取代产物上再取代一个C:

因此,共有6+7+3=16种四取代产物。

4.3 四个取代基两两相同

如果四个取代基中有两个是相同的,另外两个也是相同的,如A、A、B、B,则共有11种同分异构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1)由前述的苯环上的三元取代可知,苯环上含有A、A、B三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6种(具体过程详见前面图2-a、b、c);

(2)然后再分别在这6种三取代产物上再取代一个B:

AA在间位时共有3+1+0=4种

AA在对位时共有3种

因此,共有4+4+3=11种四取代产物。

4.4 四个取代基中三个相同

如果四个取代基中有三个是相同的,如A、A、A、B,则共有6种同分异构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1)由前述的苯环上的三元取代可知,苯环上含有A、A、A三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3种(连三A苯、偏三A苯、均三A苯,参见前面图3-a、b、c);

(2)然后再分别在这三种三取代产物上再取代一个B:

由上图可知:连三A苯有2种取代产物,偏三A苯有3种取代产物,均三A苯有1种取代产物,因此,共有2+3+1=6种取代产物。

4.5 四个取代基完全相同

如果四个取代基是完全相同的,如A、A、A、A,则共有3种同分异构体。可以用换位法进行思考分析:此时苯环上还有两个H原子,而两个H原子只有邻、间、对三种情况,故四个A取代苯环的产物共有3种。

小结如下:

5 苯环上的五元取代

如果苯环上有五个取代基,则要分七种情况进行讨论:

5.1 五个取代基完全不同

如果五个取代基是完全不同的,如A、B、C、D、E,则共有60种同分异构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1)由前述的苯环上的四元取代可知,苯环上含有A、B、C、D四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30种(具体过程详见前面图1-a、b、c以及图4-a、b、c);

(2)然后再分别在这30种四取代产物上再取代一个E:

由于在苯环上取代四个不同取代基A、B、C、D所得的产物没有任何的对称轴(如图8-a、b、c所示),再取代一个E时皆有2种可能。因此,共有30×2=60种产物。

5.2 五个取代基最多两个相同

如果五个取代基中最多有两个是相同的,如A、A、B、C、D,则共有30种同分异构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1)由前述的苯环上的四元取代可知,苯环上含有A、A、B、C四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16种(具体参见前面图2-a、b、c以及图5-a、b、c、d、e、f);

(2)然后再分别在这16种四取代产物上再取代一个D:通常各有两种取代产物,除了下图所示的两种四取代产物(由于具有对称轴)只有一种一D取代产物外。

因此,共有取代产物为:14×2+2×1=30。

另一种新的具有更高效率的方法是“基础换元取代法”。整个分析过程如下:

(1)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如果苯环上有四个取代基,且这四个取代基是完全不同的,如A、B、C、D,则共有30种同分异构体。

(2)我们可以把四取代看作是六取代的情况:如果苯环上有A、B、C、D、H、H六个基团,则共有30种同分异构体。

(3)把上述的两个H原子看作是两个E基团,那也就是说,如果苯环上有A、B、C、D、E、E六个基团,则共有30种同分异构体。

(4)然后把其中的单一取代基B、C、D中的任何一个用H原子取代,比如说B用H原子取代,那就是说,如果苯环上有A、H、C、D、E、E六个基团,则共有30种同分异构体。

(5)如果苯环上有A、H、C、D、E、E六个基团,那就相当于苯环上有A、C、D、E、E五个基团,则共有30种同分异构体。

整个过程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清晰展示如下:

借助于H原子的“中介”,将未知的五元取代通过六元取代的“桥梁”转化为已知的四元取代,这在本质上是数学的换元取代法,然而由于这种换元取代是借助了作为苯环的基础组成原子——H原子,所以笔者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基础换元取代法”。这种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它将苯环上不同的多元取代(如上述的四元取代、五元取代、六元取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苯环多元取代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5.3 五个取代基最多两个相同,另两个也是相同

如果五个取代基中最多有两个是相同的,还有另外两个也是相同的,如A、A、B、B、C,则共有16种同分异构体。用基础换元取代法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5.4 五个取代基最多三个相同,另两个不同

如果五个取代基中最多有三个是相同的,另外两个是不相同的,如A、A、A、B、C,则共有10种同分异构体。用基础换元取代法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5.5 五个取代基最多有三个相同,另两个也相同

如果五个取代基中最多有三个是相同的,另外两个也是相同的,如A、A、A、B、B,则共有6种同分异构体。用基础换元取代法可以进行如下的思维过程分析:

5.6 五个取代基最多四个相同

如果五个取代基中最多有四个是相同的,如A、A、A、A、B,则共有3种同分异构体。(请自行加以推理)

5.7 五个取代基都相同

如果五个取代基全都是相同的,如A、A、A、A、A,则只有1种结构。小结如下:

6 苯环上的六元取代

如果苯环上有六个取代基,其处理方法类似于五个取代基,只不过是将五取代产物后苯环上所剩下的最后一个H原子再用另外的基团如F基团取代,这在本质上只是换元而已,因此不会影响异构体的种数。

由五取代基衍变而来的六取代基情况如下:

当然还多了一些其他的情况(请自行加以推理),如:

7 苯环上多元取代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的归纳总结

整个表格的编排结构与原子半径的周期性排布具有显著的相似性:从上到下同分异构体的种数增多,从左到右同分异构体的种数减少,且相互之间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联系。

上面详尽展示了一个复杂化学问题的系统性解决的方法与过程。从简单的一元取代、二元取代向较为复杂的三元取代、四元取代衍生并升级到五元取代而后最终达到六元取代,这揭示了事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发展的客观演变过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化学、生物学、数学、哲学、建筑学、文学融而为一,突破基础化学教学领域的思维定势和狭碍视野,不断改革创新,促进内涵发展[3],揭示事物自身内在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在更高的思维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4]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将揭开化学时代变革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武海军.带苯环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同分异构体书写[J].化学教学,2014,(9):75~77.

[2]徐俊龙、吴文中.分析法判定苯环上多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J].化学教学,2015,(11):85~89.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9.

林纾翻译思想的多元系统阐释 篇7

林纾 (1852-1924) , 字琴南, 号畏庐, 别署冷红生,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翻译史上是非常典型的人物。他自幼嗜书如命, 熟读《史记》、《左传》、《汉书》及唐宋名家作品, 练就了一手优雅、凝练的中国古文文笔。更得世人称道的是, 他不懂外语, 却借他人之口、用娴熟、精湛的古文为国人翻译了180余部的西洋小说, 在清末民初风靡一时, 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学开辟了道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 林纾是一位争议比较大的翻译家。他翻译作品时, 并不机械恪守“忠实于原作”的原则, 而是加入了个人的政治意识和民族情感, 对原作大量增删, 极大地影响了译文的充分性。但是,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忠实的直译”作为唯一尺度去评价林纾和他的翻译, 而应该在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审视其原因, 因为翻译活动不可能在社会真空中进行, 译入语的文化传统及现实社会的需要决定着翻译行为的决策。历史地看待译本, 分析译者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才能更好地了解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决策, 客观地评价其翻译作品。

二、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新认识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在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 近年来对国内外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现代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元系统理论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多元文化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斗争和地位的演变。 (谢天振, 2003:244)

埃文·佐哈指出, 翻译文学也是一个文学系统, 与原创的文学作品一样, 它的背后也有着同样的文化和语言关系的网络, 其存在与发展也受到政治、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多元系统的影响。因此, 在考察和理解译者的翻译思想和译作的价值时, 尤其是在社会重要转型时期出现的译者和译作, 就不能简单地以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作为唯一标准, 而应该从文化这个最大的多元系统角度做宏观上的研究。孔慧怡指出:“译者与译作的地位, 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文学规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评价译作应基于三个方面:1、译者在译语文化所占的地位。2、译入语文化当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或文学发展方面被认为有何特定需要。3、评价译作时译入语文化的主流文学规范。” (2000:106) 这就是说, 我们应结合译入语国家、民族的文化语境全面深入地研究译者和其译作的特征和价值, 探寻影响和决定文化译介过程的诸多因素。

三、多元系统论视域下的林纾的翻译思想

考察近一个世纪以前林纾的译作及其翻译思想, 必须置身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 避免我们自身所处历史时期的审美期望的干扰, 以期揭示林纾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动机和目的。晚清时期小说地位的变化及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这一多元系统对林纾翻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中国文学多元系统小说地位

传统小说在中国文学系统中处于极低的位置, 这与小说自身的缺陷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分不开的。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谈到旧小说的问题:“吾中国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妖巫狐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 (王宏志, 2000:174) 由于自身的缺陷, 小说始终处于文学系统的边缘, 无法真正地被纳入“文学”的范畴。

鸦片战争以后, 近代知识界对小说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897年, 梁启超在《论译书》中所说;“处今日之天下, 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又提及“泰西论文学者必以小说首屈一指”。 (引自王宏志, 2000:176) 这种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想, 正好符合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所鼓吹的文学必须具备教诲的功能, 负有实用的、政治上的任务。

在这种通过小说来实现救国强民愿望的大环境下, 当时许多译者在译序或后记中都加入自己的政治观点或看法, 以引导读者去发现作品中的政治意义, 并且与中国的政治环境相类比。王宏志在其主编的《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的导言中曾说:“原著在本土的读者眼中, 不会被视为具备任何政治色彩的, 但在传入中国的时候, 却也被解释为肩负了政治的任务。”

2、中国文化多元系统林纾翻译地位

林纾对翻译作品的选择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意识。正是这种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引导着林纾的翻译事业。1901年, 他和魏易合译《黑奴吁天录》, 在其序跋中写到:“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 触黄种之将亡, 因而愈生其悲怀耳”, “不能不为大众一号”, “以儆醒之者”。 (薛绥之, 张俊才, 1982:103) 1908年, 他又与魏易合译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 在书的序言中, 他写到:“使吾中国人观之, 但实力加以教育, 则社会亦足改良, 不必心醉西风, 谓欧人尽胜于亚, 似皆生知良能之彦;则鄙人之译是书, 为不负矣。” (林纾, 1981:2) 从这段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 林纾翻译此书的目的在于使国人意识到当时社会的弊病, 从而实施改革。这样的良苦用心, 从他翻译狄更斯的另一本名著《贼史》中也可以明显感觉到:“顾英之能强, 能改革而从善也。吾华从而改之, 亦正易易。所恨无迭更司其人, 如有人能举社会中积弊著为小说, 用告当事”, 则“社会之受益, 宁有穷耶?” (薛绥之, 张俊才, 1982:107) 这一例子再次证明林纾的翻译思想其实是受到当时处于中心地位的意识形态——通过小说改革社会以实现救国强民的思想的影响。

林纾在翻译批判英国政治社会的现实主义小说时, 对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意义备加赞赏, 自然而然地加入了个人的政治意识和民族情感, 使翻译小说归入当时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之中, 并受其同化, 为其服务。1908年他翻译了日本明治时代著名小说家德富芦花的代表作《不如归》。德富芦花在这篇小说中, 以流利的笔锋描写了在甲午海战中, 日本军人奋不顾身为国家荣誉而战, 将自身置之度外的悲壮场景。林纾翻译此书是为了让国人了解当时的海战情形。他在序言中希望当政者吸取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教训, 并且在译文中, 随时在可提醒人们注意的地方加注。例如, 在译到海军士官武男沉稳指挥时, 特加小注:“中国水师学生观之, 兹可学也。”在第二十四章, 林纾用按语形式, 批评中国海军的弊端和丁汝昌指挥的失误, 而赞扬“日本人心上下如一”, 作战勇敢, 提醒中国政府和人民勿忘国耻, 总结教训。 (韩洪举, 2005:193) 他的良苦用心正如他在《不如归》序言中所说的:“纾年已老, 报国无日, 故日为叫旦之鸡, 冀吾同胞警醒”。 (薛绥之, 张俊才, 1982:106)

四、结语

埃文·佐哈尔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 它把翻译和译作与其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政治条件等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 为我们深刻理解译者及其译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具体说来就是, 一定时期的翻译文学会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地位和文学地位的影响。 (姜秋霞, 刘全国, 2005:72) 林纾的译作对原文进行了大量删改, 从严格意义上说, 已经不能称为翻译。但是他这样做并非对原作的不尊重, 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目的。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考察林纾的翻译, 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处于晚清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当时声势浩大的通过小说强国救民的背景下, 林纾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 自然而然地会通过他的译笔来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 以唤醒大众的民族意识, 因此才对译作进行了有目的的删改。

摘要: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结果视为既成事实, 探寻影响翻译过程和译者翻译的社会历史因素。由于林纾翻译的翻译对原作进行大量增删, 已经不能单纯从语言学角度对译文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探索影响林纾文学翻译思想的文化成因, 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一定时期的翻译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 而林纾的翻译思想也受到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翻译小说救国强民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林纾翻译思想

参考文献

[1]韩洪举.林译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姜秋霞, 刘全国.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1) .

[3]林纾.黑奴呼吁天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4]孔慧怡.还以背景, 还以公道[A].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薛绥之, 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

[6]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

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多元系统解读 篇8

20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文学翻译理论。他感受到传统的文学和翻译研究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选择研究对象,孤立地比较译文和原文的对应关系,忽略了许多与翻译有关的因素,无法全面地描述和解释翻译现象。而当时没有一种理论工具能不带价值判断地来描述已发生的现象,于是,埃文-佐哈尔在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系统论,以求改变文学和翻译研究的落后状况。

多元系统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不是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一个系统。这些系统又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而不是单一的系统;这些系统行为不同,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被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是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即世界文化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1]

二.翻译文学的位置与行为的关系

埃文-佐哈尔指出,多元系统中的各个系统并不平等,而是处于不同的阶层,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各个阶层之间无休止的斗争,构成了系统的动态共时状态。[2]14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可能处于中心位置,也可能处于边缘位置,这由多元系统的格局而定。翻译文学处于中心位置,是指翻译文学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是指翻译文学对于重要的进程并无影响力。[2]75

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翻译文学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会参与创造新的、一级的模式的过程,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翻译文学只占有边缘位置时,往往采用目标文学里现成的二级模式。[2]79

三.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位置

埃文-佐哈尔提出可从“量”的角度来判断翻译文学是在中心还是边缘,例如翻译作品发表的数量是否大于原创作品,读者多不多等。但埃文-佐哈尔更着重从“质”的角度来衡量翻译文学的位置,他认为,翻译文学处于中心时,它极有可能跟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扯上关系,而最瞩目或最受推崇的翻译作品往往是出自主要的作家(或即将成为主要作家的前卫分子)手笔的。[2]75

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运动,从发生到发展,都受到了外国文化思潮和文艺思潮的直接影响。大规模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是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文学翻译目的性明确,旨在通过译介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文化来对抗中国的封建文化,通过引进外国文学来彻底改造中国文学。五四期间,出现了许多文学团体和纯文艺期刊,文学翻译变得有系统、有组织。在《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杂志的带动下,翻译活动大规模开展,其声势远远超过近代。《小说月报》、《创造》、《新潮》、《语丝》、《文学周报》等刊物都竞相译介外国文学,几乎所有的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如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瞿秋白、沈雁冰、郑振铎、耿济之、田汉、刘半农等,都是热心的外国文学翻译家。在短短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涌进中国。[3]19综上可以判断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是处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的。

对于五四时期翻译文学占据中心位置的原因多元系统论也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埃文-佐哈尔认为在三种情形下翻译文学会占据多元系统的中心:(一)多元系统尚未形成,即是说,文学系统依然“年轻”,仍在建立的过程中;(二)文学系统处于一组相关的文学的大体系中的“边缘”位置,或处于“虚弱”状态,或两者皆然;(三)文学系统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真空。[2]76

在第一种情形下,年轻的文学要把新发现的(或更新了的)语言尽量应用于多种文学类型,使之成为可供使用的文学语言,满足新涌现的读者群,而翻译文学的作用纯粹是配合这种需要。年轻的文学的生产者因为不能立时创造出每一种他们认识的类型的文本,所以必须汲取其他文学的经验;翻译文学于是就成为这个文学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2]76作为新文学语体的白话,一是从古代、近代的白话文学承传而来,二是从生活中的日常言语汲取源泉,但如何使古代白话转化为现代白话,将日常言语提炼成文学语言,则不能不借助于翻译文学,翻译在现代文学白话语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适、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学创作的先驱者,也是现代翻译文学的前驱者,他们在阅读与翻译外国文学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原作的语言韵味,摸索文学的白话表达方式,从而创造了白话语体。现代文学的白话语体,不仅表现在创作之中,而且表现在翻译之中,甚或首先成熟于翻译之中。[4]10因此,翻译文学得以占据五四时期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中心。

在第三种情形下,在多元系统的变迁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转折点,也就是已确立的模式不再为年轻一代所接受的历史时刻。在这样的时刻,翻译文学就可能占据中心位置;哪怕是中心的文学系统,也会出现这种情形。假如在这个转折时刻,本国文学的一切形式均被摒弃,从而出现文学“真空”,则翻译文学跃升中心位置的可能性更大。在这样的真空期,外国的模式很容易渗入,因而翻译文学可能占据中心位置。[2]78中国文学是个历史悠久、库存充裕、自给自足的多元系统,在远东地区的大系统中一向处于中心位置,影响别人多于受别人影响。但到了清朝末年,列强入侵,引发中国整体社会危机,传统文化遭到摒弃。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要,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4]2翻译文学因而得以进入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

四.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选择

1.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盛况及其原因

俄国的文学作品最初被译介到中国来,是在清末民初,也就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但第一次大规模译介俄罗斯文学,则是在五四时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的窗户。据《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中《翻译总目》的统计,“五四”以后8年内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除去里边也包括俄罗斯文学的“总集”类外,印成单行本的共有187部作品,其中俄国有65部占三分之一强,此外是法国的31部,德国的24部,英国的21部,印度的14部,日本的12部……这个目录尽管不全,而刊载在报刊杂志上未搜集成单行本的比这个数目还要多得多,可是也足以说明俄罗斯文学翻译在当时所占的比重了。[5]193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的译介得到蓬勃开展是实有原因的。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解放运动的紧密联系、高度的思想性、深湛的艺术表现力使它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显得特别灿烂夺目,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注意力。中国当时处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情况中,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5]192进步的知识分子不断地在寻求救国之路,渴望中国摆脱困境,实现真正的自强。基于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现实,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学习俄国、学习俄国的文学。他们所关注的是俄国文学与俄国的时代、民族保持的密切联系,学习的是俄国文学起到的改造社会、启迪民众的作用。[6]23俄罗斯文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提出了许多迫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国读者的深思,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发现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痛苦的根源。十月革命令全世界激动,特别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对它更为向往。[5]192被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压榨得透不过气来的中国人民从俄国的过去和现在看到了自己的道路。革命前的俄国和当时的中国有很多类似之处,因此,中国人民对俄国的革命倍感亲切,迫切地要求从俄罗斯文学中更清楚地了解俄国,吸取斗争的力量。这样,俄罗斯文学的译介在中国就展开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崭新的局面,它鼓舞着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给中国的新文学树立了典范。[5]193

2.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选材

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处于中心时,它是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选取作品来翻译的原则取决于本国多元系统的状况,除了看作品跟新的手法是否协调外,还要看它们在目标文学中能否扮演革新的角色。[2]78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极强的社会意识和鲜明的历史使命感。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未来的信心和对人民的责任感构成了俄国文学“人民性”的精髓。“人民性”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所缺乏,也是当时的中国文学界所呼唤的,中国人理解的“为人生”,指向贫困的消除、政治的变革以及民族的解放。所以,俄国文学中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生境遇的“为人生”文学,成为正在寻找文学新范型的中国新文学必然的选择。[6]23同时,翻译的选择还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五四时期以个性解放、思想革命为标志的新文化启蒙思潮波澜壮阔,因而表现个性解放、人性解放、女性解放、思想自由、社会批判的外国文学作品引起普遍共鸣,翻译的数量最大。[4]29其中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名家的名作受到了五四文坛的重视。

A.普希金

五四新文学以民族化、平民化、语言生活化作为努力的目标,五四文坛对普希金在俄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奠基作用达成共识。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大力提倡并带头从事小说翻译,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杂志,开始倡导“小说界革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普希金的作品得以译入中国。我国留日学生戢翼翚翻译的《俄国情史》(即《上尉的女儿》)于1903年由上海大宣书局出版。戢译《俄国情史》不仅是第一部汉译普希金作品,也是第一部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俄国文学名著。随着《俄国情史》的出版,普希金的小说也得以陆续翻译进我国。

在五四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希金的汉译作品仍然以小说为主。若论普希金的文学成就,诗歌要大于小说,但从1903年至20年代中期的二十年间,汉译普希金作品均为小说,没有诗歌。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诗歌需要考虑声韵、节奏、分行等问题方面的因素,很难翻译;二是五四时期的当务之急是争夺思想阵地,俄语翻译者多为激进的启蒙主义者,自然选择了相对来说较为容易翻译的小说,而对需要诗性沟通与时间打磨的诗歌翻译则不能不暂时怠慢了。[4]302

五四时期,关注人生、关注平民阶级的苦难与不幸是新文学的一个普遍主题。俄罗斯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传统是从普希金的《驿站长》发端的。这类“小人物”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中国作家和译者的强烈共鸣,正由于这些作品都是“为人生”、“平民化”、“悲剧化”的,揭露了贵族等级制度的不平等、不合理,唤起读者对生活在底层“小人物”的深切同情,《驿站长》在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中体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B.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被视为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黄金时代人道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913年起,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托尔斯泰作品译介的热潮。托尔斯泰大量作品被译成中文,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托尔斯泰的宗教学说和道德价值。在这一时期,托尔斯泰对五四新文学而言,意味着情感、理性认同下某种更为持久的一种接受模式的建立。这种模式在思想层面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热情和“民众至上”乃至“四海同胞主义”的道德情怀,而反映到文学中,意味着一种主体参与意识,它要求文学成为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净化人心灵的某种强有力的工具。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出现了托尔斯泰作品译介第二次热潮,托尔斯泰作品的翻译最多。在当时翻译人才很紧缺的情况下,托尔斯泰的作品单行本多达24种,而且还有重译。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艺术主张和文学观念开始影响中国文学界。耿济之在《俄罗斯四大文学家合传》中写到,“托尔斯泰运用其高超之哲学思想于文学作品,以灌输于一般人民。从他起我们才实认俄国文学是人生的文学,是世界的文学”。[7]186由此可见,五四时期选择托尔斯泰作品译介的核心因素在于其作品具有强大的道德批判力量,以及托尔斯泰充分肯定文学的教化作用。[6]33

五四文坛对托尔斯泰的评价最高,托尔斯泰的宏阔深邃唤起了众多译者的翻译热情,五四时期选择他的作品主要是着眼于其永恒的人类之爱。托尔斯泰的《伊拉司》不似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那样善有善报否极泰来或者飞来横祸酿成悲剧,而是波峰浪谷的大起大落使人变得豁达开朗起来,上升到新的人生境界,从而引导读者与人物一道进行对生存质量与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他的另一部作品《阿撒哈顿》则表现出无作恶、爱人类的托尔斯泰主义。

C.屠格涅夫

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上开始连载陈嘏用文言文翻译的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春潮》,标志着屠格涅夫作品首次进入中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屠格涅夫热“,人们争相翻译、出版屠格涅夫作品。屠格涅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带有编年史性质,从《猎人笔记》到《罗亭》、《贵族之家》等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变迁的轨迹。这对于同俄国有着诸多相似点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亲切。因此,五四时期屠格涅夫作品翻译得较多,[4]308仅连载的中长篇小说或出版的单行本就有12种之多。

五四运动思想阵地《新青年》先后刊载了《春潮》、《初恋》,不仅表达了国人对现代恋爱婚姻的希冀,还透露出当时进步青年对自由、平等、个性等一整套现代观念的渴望。[4]309《父与子》、《村中之月》、《前夜》等真实地反映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旧习俗、现代风度与贵族习气、个性意志与父母之命的冲突。五四时期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时的作家创作了不少这类题材的作品,外国文学中的同类题材自然会唤起国人的共鸣,因而这些作品被翻译过来。[4]310《猎人笔记》得到新文学前驱者感情与理性诸多层面的认同与肯定,则同中国文学史上农村题材严重阙如的偏枯现象与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4]313

D.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黄金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一脉相承的创作表现是:以人为核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上帝的关系构成他作品美学表现的重叠内涵。[6]40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既有对堕落社会事实的描写,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这些特点都正好契合五四时期新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

1921,周作人在他的《三个文学家的记念》一文中,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文学上的人道主义的极致,……他在小说里写出许多被侮辱与损害的人;他们虽然被人踏在脚下成了一块不干净的抹布,但他那湿漉漉的摺叠中,隐藏着灵妙的感情,正同尔我一样。他描写下等堕落穷人的灵魂,表示其中还有光明与美的存在”。[8]14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抹布”中发现人性的光芒、在绝望中寻求救赎的希望,五四文坛译介其作品正是希望中国现代青年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国十月革命那里获得启迪,觉醒起来、振作起来,努力争取中国社会改造的成功。[4]323

中国新文学先驱在译介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时有明显的倾向性:一方面,以“穷人”为逻辑主线的作品大量引入,如《贼》、《冷眼》、《猎人笔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穷人》、《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这些作品大多被再版过多次,说明了它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某些思想性和艺术性复杂的作品则备受冷落,如《二重性格》、《群魔》等作品直到1949年才被翻译。这说明中国译者和读者更为看重的是:那些身处肮脏现实、灵魂却未曾泯灭的人们,他们令人心碎的哀鸣、不幸、挣扎和反抗;那些骄奢淫逸、为非作歹的富人们,他们对穷人的侮辱、损害、践踏和摧残等等。[7]135这种选择反映了中国新文学是以民族现实需要为轴心的,隐藏和遮蔽了个人审美情趣。

E.契诃夫

契诃夫可以说是黄金时代的殿军,是这一时代的最后一座高峰。20世纪初契诃夫作品开始影响中国文学,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局势发生激烈动荡的时期。社会的解放和文学的变革成了中国作家最关注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改变思想和文学的途径,来改变国家的命运。契诃夫作品中的抒写现实、反映人生、关注平民生活的题材内容,正切合了力图以文学影响社会的知识分子的要求。实际上,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尽管属于不同流派,主张的创作方法也不同,但都离不开“为人生”这一主要宗旨,因此,契诃夫作品中现实主义题材吸引了中国文学界的视线,使其大量作品的译介成为可能。[6]38

五四时期,在译介过来的65部俄国文学作品中,契诃夫作品就有10部,仅次于托尔斯泰而占据第二位。中国译者在选择契诃夫作品时表现出明显的自主选择的主体意识。他们倾向于选择与时代、社会、民族的状况相适应,反映小人物生活、暴露社会黑暗、鞭挞愚昧麻木的国民性、唤起民众的良知的作品。当时,主题相对明确清晰、现实主义、为人生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译介的选材具有强烈的现实目的性,译者重点关注的是文学的思想内容,着眼的是文学对社会生活所起的作用,译者的文学自觉性还没有进入到审美阶段,对文学产生强烈共鸣和价值认同感仍然停留在“为人生”这一层面,这也导致了译者选择翻译对象的有限性和狭隘性。例如,契诃夫后期代表作,如《草原》、《主教》、《新娘》等作品在五四时期就没有译本出现。[9]就艺术形式而言,五四文坛重视契诃夫短篇小说和独幕剧的翻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新文学提倡者急于求成。灵活多样、结构严谨、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说和独幕剧较为容易模仿,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初创期提供了范本。

总体而言,五四新文学前驱者选择什么来翻译,主要不是凭个人的兴趣,而是着眼于社会文化改革的需求,当时的翻译家和评论家优先选择那些有助于救国或者建立新文学的作品来翻译。也正是在外国文学的对照之下,才更清楚地认识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弊端,加速改革的进程。

五.结语

五四时期,翻译文学占据了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翻译作品除了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之外,还在现代小说、话剧、新诗等文学形式和发展上起了关键的作用。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巨大成就不仅仅在于翻译文学本身,而且更在于它以特殊身份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对文学乃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积极效应。俄罗斯文学是中国文化多元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范型,而且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有生命力的话题,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五四期间俄罗斯文学翻译的数量居首位,应当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以准确把握当时俄罗斯文学翻译选择的动机、翻译的建树及其翻译的效应。

摘要: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出现了声势浩大、崭新的局面。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假说,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的位置会对翻译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五四时期译介俄罗斯文学作品的数量最多,译者对于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实目的性,优先选择那些有助于救国或者启蒙的作品来翻译,被译介进来的俄罗斯文学鼓舞着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给中国的新文学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五四时期,翻译文学,多元系统,俄罗斯文学

参考文献

[1]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7):19.

[2]张南峰.多元系统翻译研究:理论、实践与回应[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3]王向远,陈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4]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M].台北市:秀威资讯科技,2005.

[5]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王静.“五四”时期俄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7]智量.俄国文学与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周作人.三个文学家的记念[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4.

多元系统 篇9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电影片名,意识形态,赞助人,语言风格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英语电影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在大量电影中, 人们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 电影片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国人所接触到的欧美电影主要是由大陆, 香港, 台湾三个地区所翻译的,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电影译名也各不相同, 一部电影有几个译名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给人们在选择电影时引起诸多不便。大陆, 香港, 台湾三个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 为什么翻译出的电影片名却大相径庭呢?

1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Polysystem Theory) 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的一种理论。1978年, 埃文·佐哈尔把他发表的论文结成论文集, 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 (polysystem) 这一术语, 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1]

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 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 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 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2]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 它们有的处于中心, 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 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 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3]

此外, 多元系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者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认为, 制约作品译介的因素包括“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4]

2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一部电影多个译名现象

1) 三个地区在翻译电影片名时所侧重的社会符号现象不同

多元系统理论中的社会符号现象, 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 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 这些社会符号在同一个系统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大陆在翻译英文电影作品时, 意识形态处于主要地位。意识形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本文采用的是罗特曼 (Yury Lotman) 对意识形态的定义, 即“框架性观念, 它由某个社会特定时期可以接受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接近文本。”[5]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严复的翻译理论在中国大陆的翻译界影响最大, 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如此。[6]因此, 中国大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大多数是直译, 重形式, 轻内容。如Taxi 4, 大陆译名《的士速递》;16 Blocks, 《16街区》;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香港在翻译英文电影的片名时, 经济这个社会符号现象位在中心位置。因此, 在香港翻译的电影片名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雷霆”, “情陷”, “疯狂”等字眼, 为的是吸引人的眼球, 提高电影的卖座率。如Taxi 4, 香港译名《终极杀阵4》;16 Blocks, 《狙击封锁线》;Up, 《冲天救兵》。台湾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 可以说兼有大陆译名和香港译名的特点。台湾在翻译电影片名时, 时而意识形态占主要地位, 时而经济起主要作用。如Taxi 4, 台湾译名《终极杀阵:最后冲刺》;16 Blocks, 《冲击封锁线》;Don’t Say a Word, 《沉默生机》;Sound of Music, 《真善美》。

2) 翻译电影片名过程中的赞助人因素

这里所说的“赞助人”, 可以是个人、一群人、宗教教派、皇室贵族、政党、政府机构、民间或政府的协会、学会、出版商、学校、以及报刊和电视。[7]

大陆引进国外电影, 赞助人是行政机构, 主要是为了让国人了解国外文化、教育启发人们。所以片名的翻译更多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较为保守。香港的电影市场则完全市场化, 电影公司作为赞助人, 利润最大化就是他们的目标, 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就是他们的追求。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 也尽量使用可以吸引人眼球和能引起人想象的字眼。台湾的赞助人则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是政府机构, 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电影的商业化, 电影公司成为了赞助人, 于是电影片名的翻译风格也有了转变。如Legally Blonde, 内地:律政俏佳人, 香港:律政可人儿, 台湾:金法尤物;The Firs Wives Club, 内地:原配夫人俱乐部, 香港:大老婆俱乐部, 台湾:第一夫人俱乐部;'The Mummy, 内地:木乃伊, 香港:盗墓迷城, 台湾, 神鬼传奇。

3) 语言风格因素的影响

大陆, 香港, 台湾虽然有相同的语言背景,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差异, 反映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上更是如此。大陆在翻译电影片名时, 多用的是四字短语, 并且语言较为正式, 出现口语化翻译的情况较少;香港则正好相反, 大多使用较为口语化的语言, 并且有时在翻译的电影片名中夹杂着一些英语或者富有香港特色的地方语言;例如, 《宝贝小猪啧》 (Babe) , 《超能塞豆窿》 (Baby's Day Out) , 《头奖拍住抢》 (Lucky Numbers) 等。这些香港的电影译名中大量使用方言, 口语。台湾早期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在语言上中规中矩, 但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影业的冲击, 现在在电影片名翻译上越来越口语化, 语言也更加直白。除此之外, 台湾的电影片名翻译还有片名与明星固定搭配的习惯。其二, 明星与影片译名形成了固定的指涉系统。例如, 在台湾, 动作明星施瓦辛格因主演《魔鬼总动员》 (Total Recall) 走红后, 他所主演的电影就全在中文译名前冠上“魔鬼”二字。例如The 6th Day译为《魔鬼复制人》, The Terminator译为《魔鬼终结者坎》, End of Day, 译为《魔鬼末日》, Commander译为《魔鬼司令》, 就连他的一部喜剧片Kindergarten Cop也译为《魔鬼孩子王》, 让人不知所云。

3 结束语

电影片名是电影很重要的一部分, 多元系统理论为解释一部电影多个译名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由于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由于意识形态, 赞助人, 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造成了电影片名的翻译在翻译标准、策略上都存在差异, 从而造成了这种现象, 这给人们在选择电影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笔者在此希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三地相互交流的增多, 通过各种方式, 互相取长补短, 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 以便以后在三个地区电影片名的翻译慢慢的趋于一致。

参考文献

[1]Even-Zohar.Itamar.Polysystem Studie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 2003 (4) :59-66.

[3]Even-Zohar, Itam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In Paper in Historical Poetics[M].Tel Aviv:Porter Institute, 1978.

[4]Hermans.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A].Beckenham:Croom Helm, 1985.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9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101.

[6]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广播电台多元化融合型录制系统 篇10

关键词:录制多样化,功能扩展化,管理智能化,声学系统多元化

以往的广播电台录制室设备陈旧、功能单一、声学设计简单、数字化程度低、管理手段粗放、效率低下, 无法实现设备的有效管理和灵活、充分的使用;全面提升、改造、重建广播电台录制室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 各种成熟的专业数字录音、播出、传输等设备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均已全面普及;广播电台全新的录制室应具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录制、备播等多功能融合型系统功能的实现。

1 录制室声学设计

计算时要同时考虑门、窗面积及控制桌和人的吸音影响, 初步计算出每种吸音材料的面积。由于材料、及施工的误差, 在工程施工完成70%的时候应通过设备测试对各种吸音材料的面积及结构进行调整, 以便得到更好的混响时间数据。材料选用: (1) 槽木吸音板选用五羊艺冠穿孔槽木吸音板, 型号13BMK50。 (2) 低频板共振吸音结构, 用覆埃特板构建。 (3) 中频吸收材料选用五羊艺冠, 型号13BMK50;用4×5木龙骨40×30打底, 穿孔槽木吸音板装订在木龙骨上。 (4) 高频吸收材料选5厚岩棉板;用大芯板做成60×60高70的木龙骨, 内填5厚岩棉板, 选中型网孔筛沙网固定木龙骨上做表面支撑, 外敷各色透声布饰面。

2 创新设计

(1) 基于简正振动频率分布简并计算优化的二次余数及半波声音扩散体设计——小容积录制室音质缺陷的优化由于客观原因,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建的11间录制室面积都在13—18个平方米之间, 层高只有3.1米, 属于小容积的录音室。小容积的录音室比较容易存在声音谐振、低频驻波、房间的边界反射梳状滤波器效应等问题。录音室房间容积尺寸,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房间产生的音质效果, 一般要求为大于80立方;针对50立方左右录音室容积小的声学音质设计难题, 如何有效抑制低频嗡声, 获得良好的低频响应特性, 是必须解决和极为重要的实际技术问题。

项目发挥自主应用创新能力, 通过对录音室简正振动频率的计算, 分析简振频率分布特点, 设计构建对应的二次余数扩散板及构建半波、1/4、1/8波长的扩散体来消除上述存在的问题, 使录音室有一个较好的先天环境, 能录制出声音质量优秀的节目。为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 在300Hz以下低频段, 1/3倍频程内应至少有20个简正频率数。足够多的简正振动个数才能得到较好的房间简正方式分布, 防止产生2度、3度简并现象, 避免产生各种颤声、嗡声等音质缺陷。而简正振动方式的频率个数, 唯一决定于房间的容积, 是与房间的容积成正比的。

300Hz (频带为20Hz-300Hz) 以下的简正频率数计算公式:

根据此公式计算得出, 50立方左右录制室的1/3倍频程简正频率个数都少于20个, 比较容易产生频率共振、颤声、嗡声, 必须做出针对性的音质改进措施。由于客观原因我们无法满足房间的简正频率个数大于20的优化要求, 那么我们通过简正振动频率分布简并计算优化的二次余数及半波声音扩散体设计来解决优化设计的问题;按照索默菲德 (Somnefield) 的建议, 小型录音室低频段 (300Hz以下) 轴向简正振动在频率轴上分布的密度在2-20Hz之间为好。根据一次简正振动频率计算公式:

当Ny, Nz都为零, Nx不为零时, 声音方向平衡该轴, 即为轴向。据此, 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实际房间的轴向简正振动频率的分布。从而得出2度或3度的简并情况, 以及房间的响应出现波峰、波谷的频点, 通过在相应部位放置一些该波峰频率1/2、1/4、1/6、1/8或等同波长的吸音体和扩散体, 以改善该频率附近的阻尼特性。由于单频吸音体、陷波器等体积较大, 而房间容积又偏小, 故可以在吸音层的结构上作相应的调整外, 同时根据计算得出的结果采用多种频率的扩散体加强扩散, 打散、破坏房间的驻波传输途径以获得良好的低频响应特性。

3 结束语

广播电台多元化融合型录制系统的建设应用, 完成了多行业先进专业技术的有效整合, 优化了广播电台广播中心节目录制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实现了广播电台的节目录制设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提升了广播电台应急备播的能力, 为广播行业录制系统多样性发展及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红军.现代数字录音设备—数字调音台与数字音频工作站[J].音响技术, 2001 (4) :18-22.

多元系统 篇11

关键词: 人体系统解剖学    生师互动    教学方法

人体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1]。它是医学的重要支柱课程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医学生通过对正常人体结构的认识,为后续的其他医学基础课程打造学习平台,使其顺利过渡到临床课程的学习。然而解剖学知识量大,名词术语过于繁杂,难记易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断下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及预期。在医疗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应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教学的要求,培养新形势下的医疗教育人才,是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我们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生师互动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在多个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1.传统系统解剖学教学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传统医学教育的中心是教师。传统医学教育的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个知识点,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的模式。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学生习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过于依赖教师讲解,主动性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且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人体系统解剖学作为医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名词量大且生僻,知识点多,学生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过程中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习动力不足,以至于有的学生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彻底放弃对该课程的综合掌握。传统医学教育的考核模式单一,考核次数少,无法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授课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质量。

2.多元化生师互动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2008年9月16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指出: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基础。

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人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资源缺口日益增大,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明显趋势,传统医学教育受到严峻挑战。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开始。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要缩小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有效对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卫生人才。

目前生师互动不足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2]。生师互动是指学生和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沟通过程,强调学生在互动中处于“第一位”。生师互动是大学发挥教育影响力的最基本形式。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倾心交谈,良性互动,进一步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与他人的沟通技巧,学会做人、做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生师互动有助于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生师互动的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使将教学质量提升的着眼点从以学校主体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将本科教学从单向的教师主导转换为双向的学生主导,由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转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样生师互动的实施要求教师变革教学理念,探索应用启发式与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生师互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3.人体系统解剖学多元化生师互动体系的构成

“互动活动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上人进行合作性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的交流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3]。多元互动活动指涉及多个方面并对系统解剖学教学产生影响的互动活动。生师互动是发生在知识丰富的老师和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相互冲击,主动地影响彼此,而且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他们的计划进行调整。这种互动方式是显性的双向的主动性的,是直接的、可观察的。学生在老师教学的影响下,获得解剖学知识,同时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式实施加强互动。

3.1课前讲解

每次课程开始,协同学生复习上次课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理解不足的知识点着重进行讲解。同时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提问,评估学生本段内容的预习情况,对后续授课进行适当调整。

3.2一问一答

每次授课内容分段讲述。在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的过程中,抽取学生进行师生一对一互动交流,并在学习情况登记表上给出相应的成绩等级,按照A-E进行等级划分。此等级成绩不计入最终成绩,只是评估对学生本小结内容的掌握情况,筛选出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不足的知识点,使学生与教师均能获取本阶段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

3.3限时读图

在运动系、内脏系、脉管系、调节系各篇章结束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限时读图考核。考核时所采用的图片来自课堂理论教学时所用的图片。每张图片用不同标志对多个不同关键结构进行标记。班级内学生根据学号随机分为不同组别,每个组别的学生辨认图片中一个被相应标记的结构,然后在答题卡相应序号处填写答案。考试结束后,每个学生的试卷随机发放给其他学生,教师公布每个标记结构的标准答案,学生对卷子进行批改,在此过程中如有疑问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正确辨认结构最多的考生给予10分的成绩分,其他学生成绩根据辨认出的正确结构的数量按比例给出。此次成绩最终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3.4信息反馈

由学生、教师和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组成信息反馈体系。学校在每个班级内都设有学生信息员,其主要任务就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收集学生对各课程的相关意见。学校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的形式来汇总信息员们收集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汇总后由教务处反馈到二级学院的教学办公室,然后反馈给一线教师。例如2015年4月份对授课教师有如下反馈:“老师做的PPT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生动有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讲课速度略快,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这种新的信息反馈方式,首先能够更客观全面地吸纳学生对人体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意见,其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可以对学生反馈问题进行长时间跟踪,督促教师进行整改,最后教师通过二级学院协同学生所在院系教学办公室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3.5平时成绩

有效的生师互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平时成绩的设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出勤和纪律等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旷课、迟到、早退及请假的情况酌情扣除平时成绩。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踊跃讨论,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共同提高,那么他就会得到相对高的平时成绩,最终的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

总之,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级医疗人才的需求,顺应医疗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改革高等医疗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高等医疗教育工作者要学习了解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信息,明确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生师互动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

[2]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5):1-13.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策略 篇12

关键词:多元系统,文学翻译,策略研究

一、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对文学翻译的概述

所谓“多元系统”就是指由社会各种相关系统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系统模式,其中包括文学系统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其他系统。

在多元系统视角下,国内外的文学翻译事业对其有了更好的应用,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翻译研究工作带了有利的帮助。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方面具有强势的地位,这就属于强势文化,而翻译文学就相应的处于弱势地位,在进行文学翻译工作时多采用归化式的研究策略,相反的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那么在翻译文学中的强势地位,要求翻译人员采用异化式的翻译策略。

二、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关于文学翻译策略的探究

文学翻译策略针对翻译工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翻译工作中应当遵守的翻译原则和规范性方式,翻译策略对翻译工作有着一定的积极性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学翻译策略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较好的翻译效果,需要采取多样性的文学翻译策略,归化式的翻译策略和异化式的翻译策略不是文学翻译策略的全部,但却占有较强的地位。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归化式翻译策略和异化式翻译策略。

以《简爱》为例,由于这本著作的优秀,先后被多个国家翻译,但是不同的翻译版本,形成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列举两个翻译的不同版本,通过对比说明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说异化式的文学翻译策略,这种翻译方式主要侧重于译文的贴切程度,使用这种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量的保留了原本欧式风格,翻译工作人员在注重原文语言风格的情况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来自异国的语言风格和情调,让读者有更贴切的感受;接下来我们说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相对异化式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与其有很大的不同,它侧重于行文的流畅程度,贴近中国文化中遣词造句形式,这样方便读者进行阅读,不仅看着舒服还有顺畅感,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化式翻译策略。

三、多元系统论的不足之处及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启示

以上我们对多元系统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阐述一下多元系统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西方文化具有强势的地位,然而我们的中国文化却处于劣势的地位,在整个世界化的大系统内,中国文化没有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在佐哈尔的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中,中国的翻译文学理应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汇的中心位置,翻译工作者也应当相应的采用异化式的翻译策略,但是就实际的情况来看,多元系统论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它忽略了文学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较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作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文学翻译工作的发展,下面我们讲述几点针对翻译策略的启示:(1)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仅仅应用一项翻译策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增强翻译效果,可以利用删节、增评、加按语评注等方式来增强翻译的效果。其中删节是指有选择地翻译文本,大胆的删去一些对文本无关系的部分,比如在一些书籍的题目上有所应用,《EvolutionandEthics andOtherEssays》利用删节的翻译方式后就被简便的翻译成《天演论》;增评是指根据实际的翻译需要,增加一些语句和翻译内容,将增评性的文字添加到翻译中,有效的表达出自己翻译上的见解;加按语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在文章的结束部分或者是中间部分增加一些按语,为文学翻译工作带来一些便利,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评注的意思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理解或者不好解释的词或语句,通过注释的方式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方便,以上说的这四种方式都是增强翻译效果的有效途径,它们都属于归化式翻译的范畴。(2)除了以上提到的翻译策略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多元系统论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创新式的途径去完善翻译策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翻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上一篇:资金核算中心下一篇:坐标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