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多元

2024-08-15

高效多元(精选11篇)

高效多元 篇1

摘要:<正>《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以生命为话题展开的,本文通过对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安静动人的画面,展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本文是大家公认的哲理散文,尤其是其中几个含义深刻的词句,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阅历,确实有些难以理解,教学起来难度大。教学时,我进行五个方面的解读,做实课前研究,然后制定教学策略,课堂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质疑文题,激发兴趣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以生命为话题展开的,本文通过对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安静动人的画面,展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本文是大家公认的哲理散文,尤其是其中几个含义深刻的词句,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阅历,确实有些难以理解,教学起来难度大。教学时,我进行五个方面的解读,做实课前研究,然后制定教学策略,课堂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质疑文题,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教学的成败,与解读文题关系重大。因此,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之后,我采用启发学生“质疑文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由解读文题《触摸春天》,启发学生展开质疑,谁触摸春天?为什么触摸春天?用什么触摸春天?触摸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我们还能如何触摸春天?用什么方式展示我们触摸到的春天?这样的展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和思考?通过质疑文题,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他们情绪高涨,急于读书。

二、品词析句,体悟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对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学生也必须从中深深地领悟。教学《触摸春天》,品析“飞翔、述说、神奇的灵性、张望”等词,和“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谁都有生活的权力,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等含义深刻的语句,孩子们的解读是多元的,他们品悟到了盲童女孩安静地用“手”拢住美丽的花蝴蝶,用“嗅觉”触摸浓郁的花香,用“美好的心灵”感悟春天,用“神奇的灵性”捕捉美好,张开手指张望飞起的蝴蝶。在读悟触摸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儿的这一深度时,我随机点拨,“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句中,安静拢住的只是一只蝴蝶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体悟到了“安静拢住的是美丽的春天,是明媚的春光,是无限的希望,是美好的梦想,是神奇的灵性,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宝贵的生命,是热爱生活的态度……”这一内涵。

三、以读为本,激活想象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依靠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读和悟”。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表达感悟的有效载体。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为本,激活想象”的教学策略。在引导学生放声自由读、默读、速读等方式,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激活学生想象的思维,学生想象到安静拢住蝴蝶后,感受到蝴蝶是什么样子的,盲童安静无法用眼睛观察美丽的蝴蝶,但她用心灵感受到了飞翔的概念,感受到她放走了蝴蝶,放飞的是希望,放飞的是美好的飞翔的梦想。由丰富的想象最后切入到生命的主题———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盲童女孩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以及她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感人至深。可见,“读”“悟”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最好的接触,读得多了、悟得透了,就能为“我”所用。

四、激情引领,展开对话

枝繁叶茂,桃红柳绿,清香袅袅,在这个美好的春天的早晨,我很有激情地引领孩子们走进《触摸春天》一文,和作者吴玉楼以及文中的主人公———8岁盲童小女孩安静,展开了近距离的对话,体验了多元解读文本的美妙,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展示课上,学生议论纷纷,书声琅琅,精彩迭出,妙语连珠,思维拔节声不断。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性与灵性的激荡,调动五官的神奇,以美好撞击美好,让人心生感动,让文学的美好流淌,真情真实流露。老师即兴引导,我们怎样把触摸到的春天展示出来?孩子们谈性更高,大致是作一首小诗、画一幅美图、写一篇美文、拍照、摄像、录音,甚至有同学要用放生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突破了“热爱生活”“关爱生命”这一单元训练重点。

五、读写结合,强化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感悟—积累—运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语文阅读课中的“读写结合”也渐渐从起初的“读中学写”发展到“读中有写”和“边读边写”。阅读课上的读写结合,既是为了“读”,也是为了“写”。在学生体悟到了“安静拢住的是美丽的春天,是明媚的春光,是无限的希望,是美好的梦想,是神奇的灵性,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宝贵的生命,是热爱生活的态度……”这一文本内涵之后,我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从孩子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多元解读的显著效果。

一堂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学生的思考无处不在,表现为对词语的理解,对画面的想象,对语言的品味,对内涵的体悟,对表达思路和方法的领悟等。这样的解读引领,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真实的意义,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

参考文献

余方霓.《触摸春天》教学设计及反思[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9).

高效多元 篇2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性发展,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主导着教学改革发展的走势。如何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多元智能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英语教师改变过去单一传递、讲授、灌输语言的方式,转为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个性,开发和培育学生智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语言智能(1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spatial visu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8项天赋智能。语言智能就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以表达自己想法和了解他人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是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空间智能是以三维空间来思考,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内在的空间世界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智能是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肢体动觉智能是善于运用肢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运用身体的一部分改造事物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是觉察并区分他人情绪、动机、意向和感觉的能力;内省智能是自我觉察的能力,并能以此做出适当的行为、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自然观察者智能是对生物分辨观察的能力。

三、基本特点

传统的教育侧重的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训练、开发和评价,使相当多的学生潜能被忽视,被压抑,而“多元智能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开发潜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多元智能课程的特征是: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手段传授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中设计多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譬如视(图画或文字)、听(录音)、唱(英文歌曲)活动相交替,说(口语)与表演活动(角色)相结合,以训练不同的智能;根据学习的内容,创设相关的情景,利用直观教具或实物,把游戏引入课堂,模拟生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英语与交流英语;根据学习的阶段,把语言学习与智力开发相联系,通过作业、小组研究项目和讨论,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合作能力、自我认识等各方面智能;运用各种评价工具,评估学生的智力表现,促进他们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其智能特点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学习。

四、基本要素

“多元智能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有四个教学要素:能力的感知──通过触、嗅、尝和看等多种感官经验激活各种智能,感性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景体验情感,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能力的传授──在教学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把智力开发与教学重点相联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发展潜能;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评估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学习,并有所作为。该教学法根据人的不同智能特点,构建每个人学习英语的最佳智能途径和个性化高效学习方案。使所有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比如:有人背诵和演讲英语表现出色;有人对数字、运算的内容非常敏感;有人阅读配有图片的文章事半功倍;有人身体语言及表演胜人一筹;有人通过唱歌记歌词过目不忘;有人合作式学习兴趣高涨;有人独立学习专心致志;有人对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情有独钟等。通过发掘每个人8项智能中的优势,激发全脑智能效应,从而突破传统英语教学机械教条、单一僵化、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传统英语教学,从最古老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意念―功能法再到暗示法、全身反应法等,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依靠语言分析及模仿和死记硬背,不可能发挥每个人的最佳潜能和激发每个人的兴趣,因而无法因材施教,难以保证教学效果,难免大面积掉队。而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任务型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和运用自己8项智能中的强项或强项组合在运用英语的过程来掌握英语,确保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和最优学习效果。

聚焦多元互动 打造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多元互动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致力于构建有活力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真正有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人才。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忽略学生主动探究,导致课堂互动不够,只有聚焦多元互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拓展课堂教学广度和深度,才能打造真正高效的课堂。

一、轻松平等,打造互动教学平台

开展互动式教学,首先要营造师生平等的轻松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充斥课堂,忽略了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学生。互动式教学课堂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再以“尊者”自居,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精神状态下参与学习,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其中,学生在课堂上大胆、主动、积极地学习。

在组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尊重学生,实现互动,笔者在进行第三课时教学时,首先将自己在十七八岁时或有趣或尴尬的故事与学生分享,告诉学生十八岁时的各种“不好”表现,比如与父母矛盾变多都是正常的。然后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现在的烦恼,用笔者的经历及现在为人父母的体会与学生谈心,整个过程中注意不能过分苦口婆心的劝导学生,也不能对他们严厉呵斥。最后展开辩论赛讨,论十八岁该怎样,一方扮演父母,一方扮演子女,换位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父爱的解读。

通过分享笔者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认识到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可以互动的关系,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加以鼓励引导,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打造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平台。

二、形式开放,开拓互动教学天地

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并不拘泥于教师努力创设轻松的氛围,与学生多交流多鼓励,我们还可以开发其他形式的互动课堂,譬如学生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互动,对话交流式的作业互动,还有课堂授课方式的开放性变化等,只要我们把握好学生的年龄段与课程特点,就可以将互动课堂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1.开放课堂。

互动式语文课堂在教学形式上消融师生间的空间距离,桌椅的摆放方式更是依课而变,比如进行高中必修三中《鸿门宴》教学时,笔者根据故事内容,将课堂桌椅按故事中的座次排列摆放,加深学生对故事主人公当时地位的印象,便于进行教学。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表演,笔者也积极与学生一起讨论剧本,并参与其中扮演角色,进一步与学生平等互动。

2.生生互动。

笔者将写作课的讲评,由以往的教师单一式讲评变为学生之间互评,具体做法:将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小组,每次选择一个小组进行评改,作者自己读出写的作文,因为作文本身就是情感流露的方法,自己是最了解想表达的情感的,所以自己更能读出文章的味道,其他四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评价这篇文章出彩的地方是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又在哪里。

三、发展能力,实现互动教学目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实现互动、探究的课堂形式,教师应多创设创新性的语文实践机会。注重实践更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途径,活动的设置能够将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环节有机统一起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互动式教学在课堂外的延伸,是对课堂互动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有锦上添花之效。

1.当一次小记者

号召学生走进社会进行采访,学生自己设计要采访的主题、采访的具体方式及提前锁定采访对象,采访后将结果编辑在班上分享。由于采访是现实场景,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人不同的反应,或冷漠或热情,或礼貌或粗鲁,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随机应及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2.拓展写作

写作作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环节,是最能够综合体现学生文学素养的,教师可以适时将文本进行互动性延伸,比如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教学结束后,笔者展开了“学些现代诗”活动,将班级分为三组进行比赛,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比赛评委会选定及参赛作品选定的流程等,提高学生组织能力。

能力的提高不可一蹴而就,生活是语文的延伸,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强化对课堂文本的延伸,是对教材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实现教材功能最优化及教学的有效性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经过这样有效的互动学习,培养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而不是以往的书呆子,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铺平道路。让更多的角色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实践活动挖掘文本资源,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打造有文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正旭.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D]. 苏州大学,2011.

[2] 曾桂芳. 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语文素养的综合[J]. 陕西教育(教学),2008 (7).

高效多元 篇4

一、利用合作教学,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活力四射

合作教学是时下很多教师均十分乐意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促使学生对每一个发现的问题多次、反复思考。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就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尽量多地留出时间,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引导学习小组合理分工, 要求每一个个体愿意主动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所得。在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之间的思维碰撞中, 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变得活力四射。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不仅仅要给予学生自主展现的机会, 更要意识到自身的主导作用, 对关键知识点、思维转折点及时点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加速度”的学习中, 就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内容是探讨物体的质量和力对加速度的影响。教师首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归类, 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 编成三个组, 每一组既要有高层次的学生, 也要有低层次的学生, 均衡组合。另外在分组时教师还注意了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每一组选派一个组长, 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活动。小组成员通过明确分工, 利用实验器材分别去测物体的质量、加速度以及物体受到力的大小。组长列出实验的要求, 主要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和力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 要注意物体的质量、力、加速度这些要素的变换。以第一次实验数据为基础, 分别改变物体的质量或受力情况, 再次进行实验。在实验时, 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小组中,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到加速度知识, 让他们通过合作, 正确地得出和理解关系式。

二、利用活动式教学,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活力四射

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物理很难学, 主要由于该学科不只需要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准确记忆, 更需要对相关原理和过程的深入思考。这些均需要学生能够将相对固化的知识点和现实实践有机联系起来, 活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机械、抽象的知识鲜活呈现, 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活动式教学的内容可以有很多, 可以是概念性的活动, 也可以是实验式的活动,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还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快慢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式活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说出概念的内容, 在讲解之前, 教师先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站在教室走廊的两端, 教师喊开始走时, 学生甲和乙同时以匀速向走廊的另一端行走, 教师提前安排了学生甲和学生乙的行走速度, 最终是学生甲先走到终点。其间分别要求两名学生记录时间。然后教师给出了走廊的长度, 让学生们计算两人的速度。第二次, 要求学生甲和学生乙仍然保持甲先到达终点, 让两人进行忽快忽慢式的行走。依据时间和路程, 计算两个学生的平均速度, 通过学生表演,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了物理运动中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与联系。活动式教学,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方面, 非常有优势, 通过开展一些小的表演活动和实验活动, 使得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得到改善, 学生的主体性更好体现,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切实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探究式教学,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活力四射

探究式学习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 其主要通过自我学习、讨论方式探究所学内容。学生通过与同学的探讨, 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中, 教师进行了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运动中的加速度, 同时研究质量以及力对加速度的影响。可以在实验前让学生说出猜想和看法, 接下来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本次实验提供的器材有:水平的木板、小车、细绳、纸带、定滑轮以及质量比较小的重物, 教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实验方法后, 由学生自己去实验, 证明或推翻自己先前的想法。实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它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解决了疑问,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关注物理知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课堂上的快乐学习与活学活用。

高效多元 篇5

西一小学 李小威

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推行以来,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主体多元发展性教学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全面铺开主体多元教育实验的突破口。

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双向”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双边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合作,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教学效果。而“五环”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环节。其中至关重要的第一环学生预习·教师导学,我认为有效充分的预习可以说是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山斧。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的单方传递,而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师生相互参与、双向提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指导思想,以激活教学过程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教学论文,师生形成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预习,是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家庭、伙伴、互联网、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这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主体性表现。

所以有效充分的预习是高效课堂学习的核心基础,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引导学生“先学”,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只有自己先学,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据可辩。学生只有充分预习,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

学生预习的环节可以根据学习。摘要加入复习,这样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巩固,在巩固中引出新知,在预习新知中运用双色笔依据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梳理知识树,以达到掌握部分新知,明确重、难点问题的目的,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而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不解之处不一定花大气力去解决,而贵在发现问题正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我们指导学生预习通常有以下五种方法: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运用双色笔,把重点问题、疑点问题、难点问题标注出来;②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小学教学论文,一方面先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另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③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④尝试解题法:通过预习,先进行尝试练习,试解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论文范文。通过试解,哪些已知已会,哪些难懂不会,一下子就检验出来了。这样做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节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预习形式。例如语文预习可以是“听听、读读、写写、想想、说说、背背、批划„„”;艺术、科学学科可以是“唱唱、演演、做做、画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是“调查、访问、写写„„”。

多元辅助,高效教学生物概念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策略

高中生物中有非常多的概念性知识,而对概念的高效学习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恰当的辅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物理概念,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更轻松并且高效的学习生物。本人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演绎法、类比法和图示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谈一谈自己在生物概念方面的教学经验。

一、演绎法,直观形象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知识因为不能够直观的看到真实的事物,所以无法准确理解这些知识,最终导致学生心中生物较抽象的存在。因此,为了活化知识并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知识大胆引导学生进行假说演绎,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抽象知识的本质,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学习认知更加稳固,使得学生能够更轻松愉快的学习生物概念。

比如,我在为学生们讲解高中生物中《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一节内容时,在带领大家对课本上基因的分离定律内容有了字面上的把握后,为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了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第三步即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我先给学生们推理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即杂种高茎Aa与隐性纯合子矮茎aa进行测交后得到后代高茎Aa与矮茎aa性状比为一比一。然后我又给学生们推理了两显性杂合子杂交,推理后得到高茎Aa与矮茎aa性状比为三比一。经过这样推理后使学生们深度把握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即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且不相融合,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后进入不同配子,方便了学生们以后做遗传题。

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演绎法给学生们讲解一些概念,不仅使得学生们学会了概念,而且能够加深學生们对概念的把控,使得学生们知识学习灵活、课堂效率增强、知识应用简便,极大的方便了学生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迁移能力。

二、类比法,触类旁通

高中生物概念有许多非常相似的知识,这类的知识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在细微处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这些知识如果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针对这一类的知识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采用比较法,将这些知识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法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能够清晰地分辨这些知识,并且能够牢固的记忆和掌握。

比如,我在给学生们讲解高中生物中《细胞呼吸》这一节内容时,我先要求学生们自主预习本节内容,学生们经过自主预习后我提问学生们说:“大家对细胞呼吸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大家是否发现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与光合作用有些相似,现在回忆类比光合作用的学习过程来学习一下细胞呼吸。”我开始学生们带领了学习本课,我先就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等化学方程式进行了类比,先使学生们明白呼吸与光合本质上就是二氧化碳的产生与吸收过程,这样方便的学生们记忆细胞呼吸的方程式,然后针对方程式我带领学生们类比光合作用的分步对细胞呼吸过程进行了深究,使得学生们在类比中,深度把握了细胞呼吸个过程中的产物与反应条件、反应地点,方便了学生们对细胞呼吸一节的掌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类比法,不仅能够巩固学生们以前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够温故知新通过类比使得新学知识框架清晰,方便了学生们对新知的认识。同时,类比法的应用也有效培养了学生们举一反三、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图示法,提纲挈领

高中生所学生物课程中,有极大一部分概念是比较抽象,学生无法从生硬的概念描述中把握内容,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图示或灵活运用教材概念图,直观形象的向学生们展示课本概念及反应过程,使学生们能够看图识知识或看知识联想图示,提高学生们的抽象思维与结合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扩大知识结构体系。

比如,我在给学生们讲解高中生物中《细胞的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时,为方便学生们更直观形象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所以我在带领学生们学习时引入了概念图。在讲解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时我先展示了各过程变化图示让学生们直观看到每个过程染色体、DNA以及姐妹染色单体等的数目的变化情况。然后用各概念图示直观展示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重要特征即:同源染色体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初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以及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中纺锤体牵引下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的分裂过程。

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示法,不仅方便了教师们课堂的开展,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堂接受效率使得学生们的知识接收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图示解读使得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简化了学生们对认识的认识掌握,提高了学生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过程中,采用恰当的辅助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更清晰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技巧,从而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庆芬. 新课程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6).

[2] 王金灿.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初探[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9).

[3] 董玮. 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 生命世界,2009(9).

高效多元 篇7

一、现行法律框架下的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一) 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内容

权益是权利和利益的简称, 高校教师权益按不同的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二是作为公民的一般权益和作为教师的特殊职业权益。本文所称的“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主要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权益, 包括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我国现行法律对高校教师权益的保障从法源上看体现在《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育特别法和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当中, 在保护救济方式上涉及诸如民法、行政法、刑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规范。

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 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实体保障和程序保障两大方面。第一, 实体保障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教师的身份、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如根据《教师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 我国教师的职业权益包括:身份保障权、教育教学自主权、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培训进修权、取得职称评定权、获得救济权等, 是以权利宣告的形式体现了对高校教师权益实体方面的保障。第二, 程序保障分为事前保障和事后保障。事前程序保障指保障实现教师权利的程序、措施和手段, 如规定教师的聘任和解聘程序。事后程序保障主要指当教师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 使用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保障教师获得法律救济等。当教师的合法权益遭遇高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时, 从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种主要的事后程序保障方式:协商、调解、信访、申诉、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

(二) 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的制度分析

从总体上说, 我国现行法律所确立的有关教师权益保障的制度和措施, 在保障教师权益方面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 如: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益和地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申诉制度由于法律对申诉程序、处理机构无明确规定而不具实际操作性, 很难发挥作用。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以及教师身份地位界定的模糊, 进而对教师是否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存在较大争议, 在实践中这两种方式很少被采用。而协商、调解这两种方式由于相关法律仅有原则性规定, 缺少相应的程序规定和法律拘束力, 实践中也很少被当事人采用。实践中采用最多的是人事仲裁、劳动仲裁、信访和民事诉讼。人事仲裁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程序, 只能借鉴劳动争议和民事案件的操作程序;劳动仲裁不适用大部分事业编制人员, 常被仲裁机构认定为“不属于受理范围”;信访渠道由于无法超脱处理机构行政隶属上的利益相关性而难以被当事人信任。综上, 我国高校教师的权益保障机制一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全面的架构, 但另一方面由于法律规定模糊使当事人难以适从或尚存有无人管辖、无人受理的真空地带, 因此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急需完善。重构一个多元高效、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二、美国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 教师权益和地位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美国采用法律的形式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法定权益和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美国, 公立学校的教师在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同时, 也兼有雇员身份。教师与聘用机构之间属于雇佣关系, 又同时是国家公务员, 既享有公务员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也享有雇佣契约中规定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他们主要由公立学校的责任团体 (地方教育委员会或地方教育当局) 采取雇佣合同的形式与教师签订工作协议, 教师的雇佣和解雇不适用于一般的劳工关系法, 也不适用于国家公务法律条款, 而是由仅适用于学校雇员的法律明确规定[1]。教师身份受到宪法正当程序法律条款的有力保障, 有终身职位。

(二) 事前的集体协商制度是教师权益保障的第一道屏障

集体协商制度是教师组织与高校协调利益冲突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参与民主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体协商制度是指雇主与受雇者的代表在互相信任的氛围中, 对工作的环境与雇主和受雇者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协商, 协商所产生的协议为日后签订契约的依据。由于美国教育行政制度采取地方分权制, 美国教师的权益并无全美的统一标准。因为联邦宪法并未明文规定有关协商的条款, 所以集体协商的性质、内容等完全取决于各州的立法机关, 法院的判决也多以各州的有关协商法案中的规定为依据[2]。

(三) 事后的权益救济制度赋予教师多样化的维权渠道

美国是奉行“法律主义”、“法律至上”的国家, 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事后救济制度, 救济制度包括诉讼救济与非诉讼救济两个方面。高校教师权益救济更多的是通过终局性的仲裁及调解等其他非行政性的程序来维权。仲裁制度是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非诉讼救济辅助工具, 申请仲裁的事由主要涉及到教师人事问题、职务分配、不续聘与解聘等问题, 在学校内部, 通常设有专门的机构和配置纠纷调解人, 专门处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纠纷。教师因待遇、解聘等问题与地方教育当局之间发生纠纷可以通过教师工会出面, 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集体协商谈判来解决。调解和仲裁不成的, 可以由地方教育委员会出面处理, 也可以直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3]。另外, 在涉及教师不被续聘或解聘处理前设立听证制度, 可分为决定解聘前的听证和决定解聘后的听证。教师在被解聘的决定还未生效之前, 可以借助听证会的机会为自己进行申辩, 对于解聘教师还应按照“正当程序”举行听证会, 并在规定的期限内送达解聘通知, 否则视为无效。

(四) 教师聘任、解聘有完善的程序保障

美国的教师聘任、解聘都有严格的程序。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并通过公开的选拔性考试, 经过法定的聘任程序后才能签订聘任合同。校方与教师都通过合同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履行职责, 享受权利, 承担义务。在解聘教师时, 必须严格遵守正当程序原则, 否则会因违反正当程序而被法院判决败诉。教师和地方教育委员会是雇佣关系, 校长不是教师的雇主, 无权解聘教师, 根据不同的合同形式, 教师的法律身份受到强有力的程序保障。这些程序包括说明解雇理由并向教师提供自我辩护的机会;提前30天通知, 说明理由和出示证据, 举行听证会等[4]。

(五) 教师组织发挥了很好的维权功能

美国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及协会, 在维护教师权益、保证学术自由、维护学校自治等方面, 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美国教育行业的各种组织、协会非常多, 全国性的教师组织有327个, 其中影响最大的组织是全国教育协会 (NEA) 和美国教师联盟 (AFT) 。从美国各种教师组织扮演的角色来看, 它们是维护教师权益的组织保障, 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合法制度下的策略或手段来为组织成员谋求应有的福利、薪资, 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维护教师的权益, 在组织的运作上采取多种灵活策略, 通过集体谈判活动提升组织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行政权力的分配, 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 维护大学教师的合法权益[5]。

三、构建多元高效的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针对法律运行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借鉴美国保障高校教师权益的经验, 笔者认为应当合理匹配资源, 设计出多元、多层次、能满足或适应不同需求的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这些机制之间既要能相对独立、可供选择, 又要能协调对接, 形成一个以理念保障、组织保障为基础, 制度保障为关键, 立法、司法、行政保障起协调作用, 并以诉讼 (司法审查) 为权益最终保障手段的、动态有机统一的、多元高效的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整体机制。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完善的重点是制度保障机制及各程序之间的“无缝对接”。

(一) 理念保障

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是法治环境和法治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关键。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法制宣传, 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教师的维权意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真正秉持法治理念, 学法懂法, 依法行政, 尊重教师主体权利, 才能使教师权益的保障更为有效。高校的管理者要树立民主法治, 以人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加强法律意识, 正确认识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行政和民事兼具的法律关系, 把教师视为权利主体, 依法公正、平等地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 把管理行为纳入法制轨道。教师应当提高法律意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能力, 熟悉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相关理论和权益救济方式。

(二) 制度保障

1. 立法保障。

(1) 完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 明确高校教师的权益和法律地位。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既不是国家公务员, 也不是纯粹的雇员。法律地位不明确直接影响法律适用的问题, 教师既不受行政法律关系的调整, 也不受民事法律关系调整, 使教师权益保障缺乏法源依据。因此, 当前急需通过立法来确立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和相关权益。 (2) 补充和完善教师聘任、解聘等法律程序。我国教师权益保障注重实体保障而忽视程序保障。如《教师法》只规定了解聘教师的法定情形, 而对解聘程序未作规定。程序规范的缺失使得实体法的可操作性降低。 (3) 更加全面、明确地将教师权益法律保障的范围、原则、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师权益法律保护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有关教师纠纷的解决途径和程序、侵犯教师权益的法律责任, 以及教师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的责任等, 以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规定, 形成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教师权益保护制度。

2. 司法保障。

没有司法的最终救济机制是不完善的, 我国目前对教师的法律救济制度主要侧重于行政非诉讼的救济方式, 将司法审查排除在外。笔者认为应当将司法救济作为教师权益法律救济的主渠道, 赋予教师以诉讼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 (1) 适当扩大行政诉讼的范围。一切纠纷都应当贯彻司法最终救济的原则, 高等教育领域也不能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与法律保留的理由独立于司法审查之外。笔者主张有限度地引入行政诉讼制度, 制约公权力的行使, 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把事关高校教师切身利益的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津贴发放、劳动合同、工资待遇等管理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当然, 有关司法审查原则上应该限于形式的、程序的审查, 一方面使学校领域有限度地引入行政诉讼领域, 另一方面能够保障学校领域的相对独立和自由, 从而更有效地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2) 建立教育仲裁制度。仲裁是一种便捷、公正、有效地解决纠纷的途径, 它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是一种准司法制度, 具有法律的约束力。高校教育纠纷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技术性, 特别适合于由仲裁机构来裁决。这种仲裁机构类似于国外的“教育法庭”, 它是一些国家为公正、有效地处理学校与教师、学生之间权益纠纷而设置的准司法机构, 如印度的“学院法庭”和加拿大的“教育上诉法庭”就是典型代表[6]。由于教育申诉、复议制度本身的缺陷与不足以及法院对高校教育纠纷司法审查的有限性与局限性, 教育仲裁的引入将是有效维护教师权益的理想救济方式。

3. 行政保障。

(1) 建立与法律对接的教师申诉机制。申诉制度是目前高校教师权利救济的主要途径, 但缺乏可操作性, 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合理的教师申诉层级来完善申诉制度。目前很少有高校按教育部要求“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 因此设立专门的教师申诉委员会, 明确委员会成员的组成, 细化申诉程序和申诉效力、法律责任, 以一种制度化的形式将教师权利校内申诉渠道法治化、常规化, 赋予教师在权利受到损害时首先在校内解决诉求的渠道十分必要。另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因不服校内申诉直接向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提出申诉的校外行政申诉制度, 健全专门机构、正当程序, 理顺申诉制度与其他救济制度的关系。 (2) 健全教育行政复议制度。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只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教师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 而高校对学生、教师的管理行为只能通过申诉的途径获得救济。教育行政复议作为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和纠错机制, 是一条重要的救济途径。笔者认为高校作为一种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作为公务法人, 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高校在涉及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行使的国家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的管理行为也应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 也应允许教师提起对这些“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与适当性审查的行政复议程序。应当扩大行政复议的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引入行政复议救济制度。 (3) 强化信访制度的救济作用。根据《信访条例》, 信访制度兼具监督和行政救济两大功能, 是一种辅助的权利救济制度, 因其灵活、多样、有效而在实践中被更多地采用, 成为我国行政救济机制中重要的一员。信访救济主要是通过调解来进行的, 是行政机关内部的非司法的“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 在受理主体、救济程序、救济范围、救济效力、救济效率上相对行政复议、诉讼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学界普遍认为, 当用尽司法救济仍无法获得权利保障时, 应当将信访赋予教师作为“底线救济”的权利。 (4) 引入听证制度。所谓听证指的是权力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 给相对人提供发表意见、提出证据的机会, 并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的程序性法律制度。在高校制定或出台与教师权益相关的规章制度或重大改革举措或重大具体管理行为时引入听证制度, 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师管理的民主法治化,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 避免事后矛盾的纠缠、积聚, 提高管理行为的可接受性程度, 形成约束高校管理权行使的外在力量, 提高高校管理的透明度。

(三) 组织保障

我国现有的教师维权组织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教师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师专业协会。《高等教育法》、《中国工会章程》从法律上赋予高校工会、教代会主张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义务和责任。

1. 加强高校工会的维权力度, 完善参与民主管理的操作机制。

《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实践中高校工会组织更多地参与到教师教育、娱乐、福利工作中去, 分散了高校工会的职责和注意力, 导致工会对高校层面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制衡作用;作为学校内部行政附属机构其独立性有限, 导致高校工会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 要使高校工会真正能够并敢于为教师维权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首先要使工会转变观念, 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成为教师利益的真正代表,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维护教师权益上来。应当在《工会法》的基本法律原则的前提下, 尽快改革现行的高校工会工作模式, 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发挥最大法律效能, 成立必要的机构, 建立一套可供操作的、科学合理的制度, 规范校务公开工作程序, 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使教职工真正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干部选拔、评聘任免、考核晋升等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提高高校工会的独立性, 可以尝试把以单个学校组织为基础的教育工会组织形式改变为以区域为基础的教育工会形式, 淡化工会和学校之间的依附关系。

2. 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教师为主体构成的学校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 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和组织形式, 是高校工会发挥维权作用的主渠道。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属于非行政性合法正式组织, 能够最直接反映教师的利益, 是保障教师权益的重要组织形式。《教育法》第十三条第三款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 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1) 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高校应当在大学《章程》中明确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权力、地位和作用。要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公开两方面的制度, 完善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常设主席团条例、民主监督委员会条例、提案工作委员会条例在内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各方面的制度。 (2) 规范程序。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参政议政、民主对话、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规范教职工代表选举程序。调整教职工代表结构, 扩大基层一线教师和普通教职工代表的比例。加强代表工作, 加强对代表的培训, 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能力。加强教代会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的作用, 在教代会闭幕期间及时与学校有关党政机构协调, 保障教师权益。建立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和听证制度。建立专门委员会集体议事决策制度, 平衡行政权力、民主管理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合理配置与相互关系。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的深度。 (3) 建立教代会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在学校召开校长办公会议讨论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议题时, 由学校现任教代会代表, 根据学校教代会工作机构的安排, 列席校长办公会议, 代表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决策发表意见, 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保障教师权利, 促进学校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3. 建立教师协会, 建立多样化的非官方的教师维权组织。

教师需要一个教师维权团体组织来作为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支援力量, 让广大有需要的教师有维权的合法组织, 接受教师投诉并给予法律援助。可以借此建立专门的网站, 设立维权论坛, 利用社会资源, 获取精神上的、法律上的、专业上的帮助。引导教师明白权益所在, 提高法律意识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从而更有力地维护自身的权利。协助教师、协调内部关系、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引导教师提高法律意识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四) 其他保障

1. 加强高校内部治理, 建立科学民主的高校管理制度。

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委员会提升教师在学校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重视教师聘任、考核、职称评定、教学科研管理中的正当程序建设。在高校日常教育管理中尊重教师特殊职业权益, 尊重教师自由选择通过申诉、协商调解、教育仲裁尤其是提起诉讼的方式进行权利救济。合理配置高校的行政管理权和学术自治权, 划定各自的行使范围、行使程序, 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不当干预。注意发扬民主, 实行校务公开, 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依法治校, 充分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另外, 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建立信访机制等, 使教师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后在行政体制外, 还有获取救济的机会。

2. 重视契约管理, 建立集体合同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聘任制的推行, 有必要借助集体合同而不是靠个体力量来保护教师的权益。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的保险、福利等事项, 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一般由教师工会或教师推举的代表与校方基于合法、平等、合作的原则签订。集体合同规定了教师集体劳动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旨在维护全体教师的合法权益, 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个人合同, 只是个人合同的基础。《工会法》规定“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来协调劳动关系, 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平等协商机制, 因此高校工会在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发挥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方面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参考文献

[1][4]黄威, 孟卫青.英、美、法、德、日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6) .

[2]罗朝猛.教师申诉制度:美国的实践与我国的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7) .

[3]李虹.美国教师组织与大学教师权益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6, (1) .

[5]周光礼.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与教师权益法律保护[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5) .

高效多元 篇8

在国外,高效课堂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的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到以杜威为代表的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考虑高效教学,其共同点也是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本文旨在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取向对高效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学生无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人人都是可育之才,学生的差异只是学生智能优势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大多数学生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也就是任何人都会有一项智能特别拔尖,并且那些暂弱一些的智能,也可以在强项智能的影响带动下,慢慢被激活,重新变成强项。基于这一理论,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建构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个性化课堂教学行为

1.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应正视学生差异。传统的教学通常是全班学生只面对同一个教师,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使用同样的教科书,被要求完成同样的作业,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这样千人一面的课堂势必会出现优而不优、差而更差的现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不同程度地拥有8种智能。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学生的差异只是学生智能优势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教师的个性化课堂应正视学生差异。

2. 个性化课堂教学应善待学生差异。善待差异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和表现。美国学者托马斯·阿姆斯特朗说 :评价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办法及我们最方便有用的就是观察。他甚至幽默地建议 :判断学生发展水平较高的智能因素就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规范行为。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智能特征,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别人无与伦比的优势智能。

3. 个性化课堂教学应优化差异。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基础上,人们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高效,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高效教学的理想。于是高效教学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它需要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多元智能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观点,主动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安排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并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来进行选择。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个性化课堂学习行为

1.高效课堂。学生应是反思提问的主体。课堂中的提问源于苏格拉底与孔子,是教师将要传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多元智能课堂要为思维而教。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素,而问题则是思维的起点。当前的低效课堂提问主要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且教师所提问题基本上是记忆性、重复性的,很少提理解性问题,更缺少创造性问题。高效课堂,学生应是反思提问的主体,只有学生认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问。

2. 高效课堂应是学生间的有效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美国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效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实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在活动中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体验着自我的成长,感悟着做人的尊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作的高贵品质。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社会心理氛围,作用在于突破了只能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言、人际交往等多种智能的发展,实现了教学意义上的全面丰收,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教学公平。

3. 高效课堂应培养学生自我挑战的能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具体表现之一。未来的社会必然面临着竞争,充满着挑战,学生要有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俗话说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多元智能课堂中,每位学生都是一块需要打磨的“金子”,教师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唤醒学生的挑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众多挑战任务面前总会找到“一款”自己的最爱。教师还可根据每位学生的智能特点设计个别化教育方案,如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活动、布置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性的学习等,都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为他们迈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校个性化评价行为

1. 以学校的多元评价促高效课堂的建构。加德纳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众所周知,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音乐指挥家舟舟凭借自己超常的音乐智能指挥了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华盛顿爱乐乐团、瑞士国家交响音乐团等著名乐团,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应对我们的教育有诸多启迪。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评价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2. 以学校特色化的课程设计促高效课堂的建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8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又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那些暂弱一些的智能,也可以在强项智能的影响带动下,慢慢被启动,重新变成强项。学校应开设富有特色的多元化课程,调动起学生多元智能的共同参与,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等智能都能同时得到锻炼,努力使所有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高效多元 篇9

一、数学高效课堂设计的基础

1.基于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论背景下,数学课堂设计主要是围绕知识点的讲授而进行的习题设计,学案是以习题为教学内容的载体。随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课程理论的提出, 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习题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2.建立新的课堂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方案的设计,是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课型而设计的活动方案,一般由课题、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四部分构成,突出学习的目标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强调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情、设计活动和课后反思,是教学平等、教学民主、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活动平台。

3.探讨新的问题解决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展示、教师讲解等活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新课程理念提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案模式在对学生个体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课堂高效性实现两方面还需要做一些思考和探索,数学高效课堂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应该有机统一,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二、数学高效课堂理念的引进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包含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探索智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在八项智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成在某一智能或某几个智能方面突出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的个性发展目的,强调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高低之分,只存在智能组合方式的差异和表现形式的不同。

2.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提出,后经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而形成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听讲、阅读、视听结合、示范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其中,采用被动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低于30%,而采用主动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则高于50%。

3.活动教学理论

简而言之,活动教学理论就是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开展。 结合活动教学理论,数学课堂设计思想定位为“做中学”,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将学科教学活动化,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的主导作用,以学定教,以导促学,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4.三种理论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侧重于多元智能的训练,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学习需要;学习金字塔理论侧重于学习方法的选择, 解决了学生“怎样学”的学习策略;活动教学理论侧重于知识内化的途径,解决了学生“如何得”的学习手段。将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活动教学理论有机整合,各取其长,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学会实践,学会展示,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构建高效生成的课堂。

三、数学高效课堂设计的完善

1.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渗透多元智能培养

要使数学教学达到对学生个体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课堂高效性实现,其根本在于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多元智能,也就是说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围绕“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得”进行设计,在课堂的多样化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构建,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习得的评价。

2.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体现认知的逻辑过程,因此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包括“数学的基础知识”、“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等等,更要培养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品质”,就此,我们应该将数学高效课堂设计成可探究、可深入、可质疑的形式。

3.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

“学习金字塔理论”其根本就在于说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高效性,但这并意味着无论什么问题都直接进入讨论的环节,那种没有目的的或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讨论是低效的伪讨论。讨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同,更是思想的叠加交换,而不一对一的物质交换,努力的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去做、真正去想、真正去讨论、真正自主构建,而不是总停留在“行不行?”、“会不会?”、“好不好?”低水平思维状态。

4.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强调教学设计精准

有时候,数学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我们将问题归结为学生活动多了,课堂容量小了,对此,我们要反思活动内容是不是重点?活动形成是不是恰当?教学内容符合不符合学情?等等,而不能以偏概全中。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如何得”,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改革,以期课改更合适和更适合。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和实现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更期待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抛砖以引玉,毕竟只有改革才会有希望。

摘要:将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活动教学理论有机整合,各取其长,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学会实践,学会展示,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构建高效生成的课堂。

高效多元 篇10

一、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特别是近5年来, 我们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开放型经济在逆势中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 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一) 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1年, 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比2007年增长55.5%和82.3%, 规模达到18 984亿美元和17 435亿美元, 出口世界排名由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 进口由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 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贸易结构持续改善, 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比从31%上升至36.9%,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从44.5%上升至52.8%,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达到57.2%和28.9%, 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 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大宗能源资源产品进口持续增长;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7.6%下降到2.1%, 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球排名跃升至第二位, 并连续两年稳定在1 000亿美元以上;利用外资的方式更加多元,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从2007年的265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47亿美元, 增长1.8倍, 跻身全球对外投资大国行列。

(二) 开放型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利用全球资源, 在国际化经营中提升产业竞争力, 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比重升至19.8%,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通过引进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制度和管理经验, 有效促进国内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 推动国内各领域体制改革, 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1年, 我国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49.8%, 外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向欠发达地区和第三产业的外资不断增多, 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2011年, 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收入合计1.6万亿元, 外资企业纳税近2万亿元。截至2011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发展还解决了大量就业, 外贸领域吸纳就业超过8 000万人, 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4 500万人, 成为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服务外包加快发展, 为223万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 开放型经济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

2011年, 我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上升至10.4%, 2007~2011年的进口增量占全球进口增量的近1/5, 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自贸区谈判稳步推进, 目前已谈成自贸区10个, 在谈自贸区6个。对外经贸关系不断推进, 利益交融格局更加深化, 我国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外来投资国, 并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力所能及的援助。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份额和投票权上升, 成为20国集团重要的参与者, 跻身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圈, 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重大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明显增强, 对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 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吸收外资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还需进一步增强;走出去规模总体偏小, 企业国际化水平还不高。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 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必须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当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世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 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必须紧紧抓住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强大动力。

(一) 充分认识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际看, 今后一个时期, 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 外需疲弱很可能常态化,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 经贸摩擦将进入高峰期。各国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规则、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在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 在中高端产业与发达国家竞争也在增多, 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 欧洲推出“2020战略”, 日本推出“重生战略”, 俄罗斯推出“创新俄罗斯-2020”, 巴西推出“壮大巴西计划”, 旨在重塑各自未来竞争新优势。国际经贸关系发生深刻调整, 各国在多哈谈判受阻情况下, 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 强化区域次区域合作。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将未来开放的重点聚焦到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 全力打造新一代国际投资贸易规则。

从国内看, 经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余年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增强, 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水平的基础和条件, 国外对我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也寄予更高期望。同时, 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传统优势被削弱, 新优势尚未建立, 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 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增大, 开放的层次、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 对新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才能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才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二) 准确把握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互利共赢, 就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共同发展, 坚持通过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在着眼于自身利益的同时, 尊重和支持对方利益, 最大限度地寻找利益交汇点。互利共赢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开放型经济建设过程中, 要更加自觉地把互利共赢理念落到实处, 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 坚持以开放换开放, 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

多元平衡, 就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统筹协调, 注重良性互动, 实现多元发展、平衡发展。在提升制造业开放层次的同时, 也要重视扩大服务业和农业开放;在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同时, 也要重视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合作;在巩固发达国家传统市场的同时, 也要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在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 也要重视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 也要重视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在提升沿海开放水平的同时, 也要重视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 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安全高效, 就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提高开放型经济的综合效益, 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国际风险的能力。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加快改革涉外经济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高效的对外开放决策、协调、管理和评估机制, 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对外经贸促进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增强风险防控水平。加强战略谋划, 增进外交与经济紧密互动, 全力维护国家和产业核心利益, 切实保障经济安全。

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们要主动适应世情、国情的新变化,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既要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坚持自主开放, 也要善于运用以开放换开放的策略, 推动与经贸伙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等领域的相互开放, 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一)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不断优化开放结构。从外贸看, 重点是扩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提升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比重, 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互动发展, 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从利用外资看, 重点是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从对外投资看, 重点是加快发展步伐, 使金融投资与实体经济投资更加协调, 使走出去与引进来更趋平衡。从区域角度看, 重点是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

不断拓展开放深度。要切实消除部分开放领域“玻璃门”、“弹簧门”现象, 提高开放透明度, 形成更加适应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规则和标准。深化货物贸易开放, 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 减少非关税措施。扩大服务领域开放, 增加多样化服务供给, 提高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认真研究国民待遇、准入清单等国际投资规则的通行做法, 深化涉外投资体制改革, 营造更加稳定、透明、高效的投资环境。

不断提高开放效益。要提高开放的经济效益, 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对外开放的经济附加值。要提高开放的社会效益, 通过开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推动体制机制完善和思想观念进步。要提高开放的外溢效益, 主动承担与我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 积极为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二) 创新开放模式, 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深化沿海开放, 推动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扩大内陆开放, 加快培育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加快沿边开放, 实行特别开放政策,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通过创新开放模式, 协同推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 打造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特大城市的开放先导地位, 推进科技研发基地建设, 重点引进前沿高端产业, 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服务业开放的先行先试。发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的重要作用, 建设若干全国乃至国际性的经济、贸易、航运、金融中心和次中心。

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完善内陆开放布局, 支持重点区域开放开发。鼓励东部地区与内陆地区共建开发区, 在长江、陇海、京广、京九等交通干线沿线, 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向东北亚开放、新疆向西开放、广西和云南向东盟和南亚开放, 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 (跨境) 经济合作区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不断增强对外开放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 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出口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 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跨越。支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完善贸易、产业、财税、金融、知识产权政策, 强化政策协调,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大力培育出口品牌,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能力, 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逐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拓展, 向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转移。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 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努力扩大文化、技术、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扩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检测与分析、管理咨询和先进环保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的服务进口。积极发展服务外包, 完善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措施。

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 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同时, 不断优化进口结构, 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 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完善进口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提高进口议价能力。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拓宽进口渠道, 促进重要商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健全产业损害预警和进口贸易救济机制, 维护重点产业安全。

(四)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切实把利用外资从主要依靠生产成本优势转到主要依靠人才、环境、市场上来。抓紧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 推进投资环境透明化和便利化。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市场信用体系, 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 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

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与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鼓励外资投向科技中介、创新孵化器、生产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技术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在重点地区建设一批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各类产业聚集园区转型升级和有效整合, 成为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的重要载体。建立利用外资科学评价体系, 引导利用外资从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综合效益转变。

(五) 加快走出去步伐, 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 实现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控制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我国轻纺、服装、机械、家电等行业比较优势, 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鼓励重化工业到境外能源资源产地建立生产基地。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 拓展农业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 引导国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培育“中国建设”和“中国劳务”国际品牌。

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国内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通过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联合重组等方式, 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 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提高跨国经营管理水平, 逐步提高海外营业收入和海外雇员比重,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注重发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 支持其联合开展对外投资。增强应对对外投资合作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充分保障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 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全面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模式, 完善合作机制, 拓展合作领域, 加强政策协调, 增进开放互信。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 维护共同利益。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减免关税待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援外工作, 优化对外援助结构, 创新对外援助方式, 着力增强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 实现共同发展。

积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坚持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主渠道地位, 推进多哈回合谈判。始终高举自由贸易大旗,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 减少和消除贸易投资壁垒, 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分歧, 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协调与合作, 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经贸体制。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了解、掌握和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的能力, 更好地依托世界贸易组织平台拓展发展空间, 维护开放利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 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营造于我有利的制度环境。

多元分层,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篇11

一、 目标分层,明确管理

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平面解析几何》,我将这一单元教学目标分为三层:1.直线与方程。明确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点的横、纵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的方法,同时分析解方程所得代数结果的几何意义。能够独立解决直线的斜率、三种直线方程表示方法、交点坐标、距离公式等问题。2.圆和空间直角坐标系。圆和直线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能够用方程表示圆以及它相关的几何要素;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解决空间中点的坐标表示和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求法。3.初步具备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提前公布单元教学目标设置,按照学生能力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必须完成的既定学习目标和跳一跳能实现的目标,实现科学管理,促进高效课堂形成。

三、 评价分层,全面发展

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导数的计算》,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导数计算大都是利用导数公式进行的,属于基础性课程。所以教学第一步就是根据导数定义推导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为后续的公式运用打好基础,在这一环节我必须要求学生深入掌握,这时的评价应该起到督促的作用;第二步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时要体现的就是灵活性,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一定要及时予以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步是课后辅导,作业检查要细致,发现学生由于粗心、疏忽造成的错误要一针见血,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角度的分层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利用层次化的设计可以充分挖掘高中生的内在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探究教法,让科学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情境和方法,让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绽放更绚烂的光芒。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

上一篇:冬季健身下一篇:开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