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学习

2024-09-14

多元学习(共12篇)

多元学习 篇1

学习单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生认知需求, 围绕自主探究、自觉合作、自由表达、自我反思四个维度来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学生学习方案。笔者尝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设计并合理使用形式多样的学习单, 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帮助其实现知识建构, 促进能力不断发展;同时, 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分享式学习单:合作交流中认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在品德课堂中使用分享式的学习单, 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分享智慧, 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 在交流中共享, 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

品德课程倡导和体现的是一种儿童文化, 富有童心、童趣, 是儿童所喜欢的、所希望的。教学时力求做到从孩子自己的世界出发, 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儿童往往都偏爱讲故事, 故事能以其生动有趣的情节牢牢地抓住孩子的心, 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使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中体验情感, 潜移默化地明理悟道, 受到启发教育。如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 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编出了一个个有趣、幽默的故事:有清洁工拖拉的故事、有营业员拖拉的故事, 还有医生拖拉的故事等, 同学们在故事交流中很快便进入了文本教材所不能创设的新天地, 学生的认知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同时, 也令同学们在讲述中、笑声中体味到做事拖拉造成的后果, 明白了“做事拖拉害处多”的道理。

二、体验式学习单:合作探究中感悟

体验是学生由知识通向智慧的中介和感悟, 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体验学习是品德课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基于课堂活动之上的情感内化, 是将课堂活动的内在价值, 转化成正确认知及行为的重要手段。学习单的引入可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逐层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因此, 体验式学习单是否有效, 关系着学生从形式认知到内在转化的重要过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学习的最高效率是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 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实现社会性发展。在品德教学中, 设计可动手操作的学习单, 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 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以《走进聪明屋》一课为例, 笔者设计了三大闯关环节, 分别是:观察厅、动脑厅、创造厅, 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学习热情高涨。其中, 在“动脑厅”中设计了如下学习单:

在“创造厅”中设计了这样的学习单:

这两份学习单目标明确、充满童趣、操作性又强,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于是, 学生在这样有趣的学习单指导下, 在活跃的闯关气氛中, 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 充分感受到拼搭的乐趣, 体验当小小设计师的快乐, 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科学发明的无限魅力, 帮助学生逐步培养遇事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敢于创造的行为与习惯。

三、辨析式学习单:合作修正中完善

品德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 教师在学习单的设计过程中既要用好教材, 更要注意挖掘教材, 对文本进行拓展, 根据教材需要, 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重新整合, 依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进行行为辨析, 修正并指导正确的行为。如在教学《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 笔者通过课前了解到某学生的一日时间安排, 设计了如下学习单: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明同学的“一日生活安排表”,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探究:“他安排得怎么样?找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并进行适当修改。”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并与自己的生活对照, 很快便发现小明的一些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之处, 如放学回家要先完成作业、睡觉时间太晚了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份“一日生活安排表”。这样, 通过小组辨析、合作探究、结合生活解决问题, 同学们学会了合理并科学地安排一天的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朝着正确的发向发展。

四、拓展式学习单, 合作评价中巩固

从传统的角度说, 学习单是形式不同的实时作业。既然是作业, 那么评价与反馈就必不可少, 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更好地发挥巩固延伸作用。品德课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并最终回归到儿童的生活, 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 笔者在课的结尾处出示了如下学习单: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自我控制能力差, 因此课的最后, 笔者布置学生开展一个蜗牛和兔子比赛的活动, 对照表格第一行的事项, 给自己评价, 不拖拉就得2只小兔子, 要是拖拉就只能得小蜗牛了。最下面的两行分别是小组评价和家长评价, 等一周结束后, 比比谁得的兔子最多。这样, 学习单从课堂走向课外, 延伸到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中, 在孩子们当下的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真正指导学生的生活。

总之, 在品德课堂中多元学习单的介入, 能够有效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 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 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 我们的品德课堂就可真正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乐园。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中, 学习单就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产物, 它是教师在课前依据学情, 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指引, 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合理设计与运用多样化的学习单能够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学习单,合作学习,认知过程

多元学习 篇2

学习内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也叫“多重智力论”)。加德纳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至少有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它们构成人类的七种智能:

1、语言智能

2、数学智能

3、空间智能

4、音乐智能

5、运动智能

6、人际关系智能

7、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打破了以往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为智能评价的依据的束缚,将人的其它能力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智能因素予以考虑。

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改革与思考

一、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这之后的不断研究中,他把最初提出的六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些智能是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与传统的智力理论对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的实用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标准智力测验对人类聪明程度的界定。该定义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在1993年版的《多元智能》和其它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如下简介;(1)语言智能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和新闻播音员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能力。(3)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进行思维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够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如作曲家、指挥师、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领悟音乐的听众。(6)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 理解别人和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和政治家就是最好的例证。(7)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运用这种知识计划引导自己的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例证。(8)自然观察者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所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院设计师。

学习时间:3月6日

三、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国教育

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学校的教育与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

(1)智能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独特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方面的开发和培养,从而低贬了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因此,认为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学业方面未能受到重视,他们的特长可能很难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2)教学观: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

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这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察提出

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

力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也 应当多元化,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不同潜能的特征。

学习时间: 3月20日

(4)学生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

式,所以,对所有学生采

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 机会,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教学观。即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5)发展观;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

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

以技能学习促多元发展 篇3

关键词:少儿声乐训练;快乐教学;多元发展

顾名思义,声乐即人声的音乐,是艺术化的人声歌唱,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和表现形式给人声注入艺术生命的活动,使其具有审美价值。因此,声乐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它承载着音乐的意义,承载着情感的价值和美学的取向;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它包括了物理力学、声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少儿时期是人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孩子们常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声乐的“乐”字本身也有“愉快”“欢乐”的意思,刚好与这个时期的孩子吻合。但他们又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都极不成熟,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通病”,同时他们的声带比较脆弱,不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导致声音嘶音甚至失去良好的音色。而声乐训练没有器乐训练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

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笔者运用快乐教学法来进行少儿的声乐训练,训练他们学会正确的语言发音、正确的发声、正确的呼吸等,从而促进他们传播真善美、提升专注力、培养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的多元效应。

一、快乐教学应用于少儿声乐训练实践

1.运用身体感触法,学习气息训练

刚接触声乐的儿童,并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地运用气息。因此,在气息训练过程中,我将日常生活中如吹蜡烛、打哈欠等例子,让学生亲身体会这种状态。并告诉学生,气息的保持就像充了气的气球,不能松懈。可是他们怎能理解,于是就让孩子抚摸自己的肚皮和教师去抚摸孩子的肚皮,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了。从而陈述自己呼吸时身体器官的变化特征,用这种亲自体会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形象地解释了呼吸的原理。正如巴葛亚洛蒂(Pacchiarotti)说的:“懂得呼吸和发声的人,就懂得唱歌。”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基础和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将使得呼与吸失去平衡,气息失去良好的控制,呼吸力度与声带闭合的张力失去协调。

2.运用趣味教学法,学习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是少儿声乐训练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ɑ,o,e,i,u,v”教学训练对于少儿来说,会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让孩子把他们唤回来,让孩子大开口喊“妈妈”,叫“爸爸”或打喷嚏等形象化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把传统的练声曲目mi---ma----改成了“妈妈快回来”“大西瓜、ɑo、ɑo、ɑo”……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学得到位,学得开心,发声训练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讲究“共鸣”,让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圆润饱满,保护嗓音。

3.运用口型变化法,训练咬字吐字

唱歌和说话一样,同样要求吐字咬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须要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我采用口型变化法,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然后学生模仿的方式来学习。如:带有ɑ韵母的字,要求口型为ɑ。如果带有o韵母的字时,要求学生读的时候口型为o。特别强调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字的口型。这样,在唱歌词的时候就能自然地做到咬字吐字。

4.运用情感交流法,训练表现欲望

在少儿声乐训练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孩子在演唱中没有感情,只是纯粹把声音唱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对歌曲理解的不够深等。针对这种现象,采用情感交流法让学生知道,有感情地歌唱才能感动观众,演唱者的歌声才有生命力。引导学生多听多感受不同情绪的歌曲,说说自己的感受,训练他们的表现欲望,让歌唱有生命、有活力。

二、少儿声乐训练引发的多元效应

实践证明,通过快乐教学法,开展少儿声乐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和艺术修养,开启学生的音乐智能之门,还能引发身体健康、语言发音、学习专注力等方面的多元效应。

1.正确的呼吸与发声,强身健体,保护嗓子

正确的呼吸与气息训练,可以提高肺活量,也使唱起歌来舒展、流畅。例如,一些很长、不换气的某句旋律,如果没唱完就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谈何表现。长期歌唱并运用正确的气息训练可以增加肺活量,强身健体,不容易生病。不少学生在歌唱中出现“喊声”的现象。这不仅对少儿稚嫩的嗓子带来危害,对学生音高概念的形成、乐感的培养和演唱歌曲的兴趣,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正确科学的发音位置,音色圆润,嗓子不容易哑。

2.字正腔圆的语言发音,表达情感,促进交流

著名声乐教授沈湘在其《声乐教学艺术》中说:“在人生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那就是配合歌声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通常称为歌唱的语言。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必备能力。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深情并茂地去感染、说服别人。

3.拓展知识,传播真善美

通过声乐的学习,少儿可以有机会了解世界各地的歌曲作品,同时了解各个地域的地理位置、地方风土人情特色以及音乐特色,拓展知识。比如《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少儿如果能准确地表现音乐,就能实现音乐的精神享受,传播人间的真、善、美。如在教唱《卖报歌》,这首歌以朴素的语言、辛辣的笔调,刻画了旧社会卖报儿童的苦难生活,歌曲既反映了孩子们对旧社会的控诉,又表现了孩子们对光明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少年儿童通过学习《卖报歌》这首歌曲,懂得了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学习机会,为祖国而努力学习。

4.提升专注力

在生活和学习中,儿童的天真与探索未知世界的想法使他们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常会被周围的一些动态的事物或声音所吸引。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更是尤为重要,它像知识宝库的门户,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例如,在学习《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为了提升学生的专注力,采用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演唱,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辨歌曲的不同之处,并说说喜欢哪种演唱方式。

5.培养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系统的声乐训练不仅让孩子掌握了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勇于探索、进取。海顿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仪态大方,心灵充满阳光,表面上看,演唱需要好的状态,如脸上要放松微笑,长期养成五官开,没有唱歌时也给人微笑的亲切感。内在看,心情愉快才想歌唱,经常唱歌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满阳光。形体上看,歌唱表演学习,协调性以及动作的优美性。例如《生活是这样美好》《校园多美好》《跨世纪的新一代》等这类型的歌曲学生学习后,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具有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性格也会更加活泼开朗。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声乐的专业训练不是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让每个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并以艺术学习为基点将艺术的精神辐射到学习、生活乃至性格形成、处世态度等方方面面。综上所述,我们在声乐学习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通过声乐训练学习技能,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拓展多元智能。声乐艺术,这种最古老、最有激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仅在音乐的舞台展现魅力,在歌唱者的心里和感官上能持续不断地发酵高尚的艺术意趣,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项亮.歌唱艺术十八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06:19.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寻求“合作学习”的多元模式 篇4

一、寻求课堂内“师生间的合作”

《识字7》是一首有关动物的拍手歌, 节奏感强, 琅琅上口。上课快结束时, 我请学生配上动作, 一边拍手一边朗读。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与同桌合作着, 个个摇头晃脑, 小脸发着光。但我发现子剑一个人坐着, 他旁边没人, 显得有点失落, 正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大家。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老师想和你合作读这首儿歌, 可以吗?”他不相信地抬起头看看我, 我又一次征求他的意见:“老师真的很想和你合作, 来吧!”说完, 我忙伸出双手作好准备。他尽管有点胆怯 (这本来就是个内向的孩子) , 最终还是伸出手。“你拍一”, 我先说, 一边说一边伸出手去碰他的手;“我拍一”, 他说得很轻, 小手也轻轻碰我一下。“保护动物要牢记”……就这样我们一下一下地拍着手, 师生合作读儿歌。

渐渐地, 我感觉到周围有许多的目光投向我们, 带有疑问的, 带有惊奇的, 还带有羡慕的……同时, 我也听到许多声音“老师也在拍手!”“看, 老师在与子剑合作!”……读到最后, 很多学生跟着我们的节奏一起拍起手,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跟着读了。再看子剑, 红扑扑的脸蛋闪着光, 小脑袋仰得高高的。也许他觉得与老师合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后来几天, 子剑在语文课上不再沉默, 偶尔会把小手举起, 回答问题时声音也比较响亮。子剑的妈妈也在《家校联系册》上反馈: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了, 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足, 学习的自信心也强多了。

真想不到, 就这一次小小的“师生合作”竟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老师的我, 在平时的日常教育行为中, 何乐而不为呢?我告诉学生:“我很愿意与大家合作做事, 以后谁乐意就找我吧, 我会是你们忠实的合作者。”

第二天果然有学生找来了, 有要求合作读课文《红领巾真好》的, 有在大课间找我合作跳绳的, 甚至有想和我合作做课文课件的……师生合作, 其乐融融!实践证明, 师生间的这种合作带来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 不仅增进了师生情谊, 建立起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而且合作的过程又是一个关注的过程, 对学习或能力上稍落后的学生更是帮其树立起自信心的过程。同时, 师生间合作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力和习惯, 合作是一个充分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过程, 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化的过程。

二、寻求课堂外“高低段学生间的合作”

一次课余活动时间, 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和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联谊活动——合作放风筝。当时欢快的情景自然不言而喻, 课后学生们一篇篇稚嫩的周记, 都由衷地表达出当时的真切感受:“今天五年级的大姐姐邀请我一起放风筝真有趣!”“大哥哥把风筝交给我, 还教我怎样放风筝, 太有意思了!”“老师, 多让我们参加这样的活动吧!”……学生稚嫩的笔触吐露出真切的心声。我欣喜不已, 想不到这一次意外的合作竟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和惊喜!

从这以后, 高低段合作就更频繁了:或走进我们的课堂, 或来到他们的班级, 班级对班级进行“合作中的竞争”, 小组对小组结成学习互助组, 个人对个人结对子。合作进行“快速认读拼音”“绕口令”“口算周周练”“英语活动日”“赛儿歌”等活动丰富多彩。活动中, 老师是组织者, 在老师的组织下, 活动有序而有效地进行。在这里, 少了份严厉, 多了份温馨和友情;少了份指责, 多了份平和与鼓励。两者相互帮助, 合作互补, 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兴趣更浓了。

高、低年级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中走出教室这个小世界,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更广阔的交往和交流。在合作学习中, 高、低年级的学生会因知识差、能力差而形成一种互补。高年级同学在帮助低年级同学的过程中, 内心自然滋生出对小同学的呵护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的同时, 也增强了对学习自信心和对生活的激情;而低年级同学在与高年级同学合作的过程中, 会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中去, 不仅获得知识上的补充, 能力的提高, 也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两者相互作用, 有利于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寻求学校外“家长孩子间的合作”

我教完课文《美丽的小路》, 布置家庭作业“回家读两遍”时, 我突发灵感:这篇文章最好是分角色朗读, 就让孩子回家与父母合作吧。第二天, 有家长在家校联系本上写道:“谢谢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 我们已合作, 很愉快!”“我们读得不好, 孩子教得很认真!”到学生中间一问, 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爸当鹿先生当得不好, 我妈当兔小姐还可以。”“我爸我妈不会读, 还是我教他们的呢!”……瞧他们一脸的自豪感。合作让他们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拥有了学习的好感觉。这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在学校学得更主动, 更积极了!因为他们还想在自己的爸爸妈妈面前表现得更为优秀些, 说不定还要当爸爸妈妈的“小老师”呢。

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培训学习,我有了初步认识:学生是我们老师施教的主体,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我感觉”,使心智得到了更加健康的发展。可以说“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为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

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因材施教。其实这点早已被大家所认识到,但很大一部分仅限于认识到,做到的却很少。这就讲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性和启发性。而我们老师在启发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发挥个体的优势智能,从而带动弱势智能发展,把强项迁移到其他领域。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类型。有的人语言智能占优势,有的人数理逻辑智能占优势,还有的肢体运动智能占优势等等。同样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去学习,以适应每一位不同智能组合结构的成长中的个体的需要。如果真地去“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那将会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忽视与不尊重,那样强加于学生的“改变”所带来的结果将会如何呢?我不敢深思。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每一位学习者的智能结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为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适合他自己的最优化的学习方式的组合。而不是要“改变”,不是要完全摒弃。

所以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语实在不妥。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形式,即使俩个人在某种智能上都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智能与其它方面优势智能的组合是因人而异的同样具有较高的音乐智能,有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肢体运动智能两者结合表现为音乐舞蹈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表现为演唱能力、演奏、作曲等。不能要求每个孩子一个模式。我们要善于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如音乐强---唱来学习,运动强---表演来学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学习困难实际上属于“潜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只要我们找到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优化为学力,我们的学生一定都可以成为学业优等生。因此,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际关系,将会使学生学会自主解决学习困难,为学生的今后进一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就应当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开掘、发展他们的各项智能,扬长避短,使他的智能形成优化的机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后就要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力求培养学生的八种智能,尽量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使学生观发生改变,鼓励学生建立信心,有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观也要发生改变,即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挖苦学生,不能讽刺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力导,适时而教,力求因材施教,全方位开发学生智能,提高素质,勇于实践,提高分析诊断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教育观也发生了改变,今后我要用多元智能的思想,用全体全面的目标意识,发展创造意识和能力。另外,此次的培训学习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今后要改变对学生的个性评价,要以八种智能为指标体系,全方位评价学生,我想起了我以前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过于偏颇,也许已经在学生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阴影,而我却没意识到,我庆幸我参加了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我在教学评价中走入误区,今后我会将我这次学到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我以后评价学生的指标体系,要用激励赞赏的眼光来看每一个学生,我相信我的学生一定会健康成长。

基于多元视角统合学习材料 篇6

【关键词】 多元视角 学习材料 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的学习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寻求最优的策略,并在此过程中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以往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从“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引入,接着抛出问题:你知道田忌是怎么安排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结合生活中的比赛进行练习巩固,最后课堂小结。这样大众化的教学,学生学习了之后的确有所获得,但对于优化策略的理解并不深刻。究其原因在于学习材料,尤其是探究的学习材料的设计和使用。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来探讨优化策略,有诸多局限: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是很了解,课堂上学生兴趣不大;古代故事既成事实,不能随意改变;对阵的各级马匹,容易混淆;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又显得比较生硬、跳跃,不容易和其他学习材料联系起来。

学习材料是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资料,是学生课堂探究的核心载体,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教师需要通盘考虑、合理整合课堂学习材料供学生探究思考,引领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数学学习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需要怎样取用呢?下面以“田忌赛马”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多元的视角统合学习材料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基于学生主体的视角——切合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和运用学习材料时,需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考虑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唤起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经验,从而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学生以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只是为持续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和方法,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检验,从而巩固或形成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就能够使课堂风生水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扑克牌游戏好不好?(好啊)

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3张牌,一对一PK,点数大的赢。

师:明白游戏的规则了吗?(明白)准备好了吗?

学生一起回答:准备好了!

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投影,等待电脑发牌。

1.唤醒生活经验

鉴于田忌赛马故事的局限,笔者将探究性学习材料更换为扑克牌比大小。扑克牌比大小作为一种游戏,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学生都经历过,而且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已经有初步的、比较模糊的策略,能够依托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入的探讨。扑克牌比大小主要是比数的大小,比起对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进行比较,要直观、清楚很多,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便于学生比较、讨论。

2.依托知识基础

在学习“田忌赛马”之前,学生通过“烙饼问题”和“统筹方法(沏茶问题)”的学习,对优化的策略已经有所理解,田忌赛马的策略可以丰富和深化优化策略。而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活动经验也为开展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把握学习关键

学习的关键是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上所遇到的疑惑和困难,教师需要在关键点上下功夫。“田忌赛马”的优化策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在不自觉地运用,但对于背后的原理并不清楚,或者没有去思考过,只是“知其然”,没有达到“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学习材料将重点放在为什么这样安排上。

二、基于材料本身的视角——一材多用

课堂上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很多的学习材料,因此,就要在同一个材料上下功夫,将学习材料用足用透。材料本身并不是数学,而是只提供了一个例子、一种现象,我们要从中去探寻背后的数学特点和本质。学习材料不能机械化、封闭化,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进行适当的变化,以巩固、深化、拓展学生的认识。这种变化可以有两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仅仅改变问题;二是适当改变材料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条件,而问题不变。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教学片段2】引入经验初用

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3张牌,一对一PK,点数大的赢。

师:谁能赢?

生:不一定。

师:如果小红想要赢,需要怎样出牌?

学生思考了一下:3、8、6。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3对9,8对7,6对4,三局两胜。

师:是这样吗?

学生齐声回答:是的!

教师出示两组扑克牌:9、7、4和8、6、3,先让学生初步给出对策。课堂上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马上就有了初步的对策,这是由于在现代的生活中,很多的比赛和游戏一般都是按照三局两胜来进行判定的,学生平时听说过、看到过,甚至也使用过。这与教学的预设相一致,说明这样的材料已经很好地引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片段3】枚举验证细用

师:小红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安排才能取胜?

生:要把小红所有的出法试一遍才能知道。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试一下吧。请拿出练习纸,根据要求完成在练习纸上。(练习如下)

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并填写表格。

(2)小组合作讨论:

怎样做既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

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完成表格,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先是8、6、3,小明赢;再是8、3、6,小明赢;再是6、8、3,小明赢;再是6、3、8,小明赢;再是3、8、6,小红赢;再是3、6、8,小明赢。

师:他们组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有什么好处?

生:从大到小,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从小到大,这样也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是的,有序思考是非常好的方法。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红总共有6种方法,但是只有3、8、6这一种方法才可以获胜。

学生前面已经给出一种解决方法,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的学习不能止步于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挖掘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用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只有这一种方法能赢,这样便清楚地凸显出优化策略的价值,使学生初步理解了优化策略。另外,在枚举的过程中,也巩固和深化了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片段4】更换条件变用

师:如果允许小红换一张牌,但不能比原来的大,你准备怎么换?为什么?

生: 把6换成5,5还是比4大。

生:也可以把3换成2,反正都是要输的。

生:3还可以换成A。

师:A表示几?

生:A就是1啊。

师:可行吗?

生(齐答):可以。

师:为什么不换8呢?

生:小明已经是7了,不能换了。如果换了,就只有一张比小明大了,那还赢得了?

师:刚才我们换了这么多,什么是不变的?

生:有两张牌比对方大。

生:用最小对最大,保证另外两张赢。

生:还要后出牌,如果先出牌就输了。(学生都笑了起来)

师:这也是很关键的哦。

接下来,对于前面用于探讨的学习材料主题并没有更换,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让学生有条件地换扑克牌,使学生迁移出牌的对策,深化优化的策略。其实,这里每张牌的点数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小红的三张牌只可以换其中6和4两张,另外一张8不能换;6只能换成5这一种换法;而3却可以换成2或A,换牌的策略比较多样化。然后将这些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沟通,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优化的思想。

三、基于学习内容的视角——三向拓展

巩固拓展练习是数学学习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积极意义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巩固拓展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延伸:介绍知识背景、横向联系应用、纵向深入提升。学习材料便可以根据这三个方向来设计和安排,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沟通。在沟通和比较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完善的认知结构网络。

【教学片段5】介绍知识背景

师:你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

出示“田忌赛马”:田忌和齐王赛马,他们的马都分为上、中、下三等,然而齐王的每一等马的实力都比田忌的马略强。

师:田忌要想取胜,该怎么安排?

齐王—田忌

上—( )

中—( )

下—( )

学生很快就填写完毕。

生:田忌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三局两胜取胜。

师:你能说说扑克游戏和田忌赛马的共同点吗?

生:要先看对手出什么,再考虑自己出什么。

生:比对手弱一些,就要放弃一局最差的,努力去赢两局。

生:要全部情况综合起来考虑,合理安排,才能取胜。

师:你们真厉害!后来人们把这种合理安排、以弱胜强的策略称为“田忌赛马”。

在理解优化策略的基础上,重现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知道田忌运用优化策略取胜。通过这样练习的形式来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文化;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和熟练优化的策略。通过寻找扑克牌和田忌赛马之间的联系来深化对优化思想的认识。

【教学片段6】横向联系应用

师:你觉得田忌赛马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呢?

生:比赛。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乒乓球比赛,用最弱去跟对方最强的比,最强的跟对方中等的比,中等的跟对方最弱的比。

生:玩拍手游戏也可以用到啊。

师:是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用上田忌赛马的这种策略,我们肯定可以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重新回到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在横向联系生活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应用的意识,促进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片段7】纵向深入提升

出示拍球比赛:如果比赛中每个人都发挥正常,乙队怎样对阵才能获胜?用线连一连。

学生自主完成之后展示交流(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师:这么多的对阵策略都可以取胜,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最少取得三局胜利。

生:用强的三个人跟对方弱的三个人比,用弱的两个人跟对方强的两个比,就能取胜了。

生:要事先合理安排好。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有道理,看来田忌赛马的优化策略还是很有用的。

从三局两胜到五局三胜,形式不同,场数增加,并且有多种取胜的策略,这是对田忌赛马优化策略的巩固深化和拓展。教师提供的探究性学习材料尽可能包含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在展示了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沟通提升。这里的沟通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方法背后共同的策略——优化。在沟通和比较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种方法,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完善的认知结构网络。

数学学习材料的设计和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情况,放到课堂中,能够真正达到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目的。当然,教学的预先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实践中,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将预设和生成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学习材料应有的价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东艳.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王海儿.大 “ 材”小用与小“材”大用——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利用[J].新课程阳光,2009(5).

[3]章志良,汪元英.使用学习材料的几点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07(6).

[4]庄细和.丰富学习材料,构建和谐课堂[J].广西教育,2006(10).

利用多元智能促进英语学习 篇7

一、利用音乐智能, 提高认知能力

音乐智能主要指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 以及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 善于模仿, 具有较强的音乐智能。因此, 我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音乐或拓展课外的音乐资源, 经常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音乐, 教唱与教学同步或相关的英文歌曲,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 在听音乐或唱英语歌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文化熏陶。而且很多歌曲非常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情景的创设, 在英语学习中配合音乐会使课程变得轻松、简单, 并能够消除疲劳、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学生认知与情感水平。例如, 在教学牛津教材9A Unit 5Films的Vocabulary时, 我播放学生很喜欢的电影Titanic的主题曲MyHeartWill GoOn, 有的学生立刻跟着节奏轻轻哼唱起来。我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学生做练习时, 我也常常根据需要播放一些悦耳的轻音乐, 调剂学生的心情,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逻辑与数理智能, 提高理解能力

逻辑与数理智能主要指推理和运算的数学思维能力。英语属于文科, 似乎和逻辑与数理没有联系。其实不然, 英语学科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在阅读训练中, 我经常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线索, 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 理清句子基本结构, 整合文本的意义;根据文章中已知的信息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字面意思、文章中的逻辑关系以及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深层理解文章的寓意等。让学生在思考和学习中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利用自然观察智能, 在自然中学习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 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 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有的学生有着超强的自然观察智能, 有着丰厚的自然知识。初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很多环保与生态题材的课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动物和环境方面的知识, 并联系实际就某一话题展开调查或讨论。譬如, 学习8A Unit 4Wildanimals之时, 引领学生将目光移至校园之外, 在课后调查当地动物的状况, 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自然、走进自然, 并写出观察日记, 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加强了对自然的了解, 在自然观察中促进了英语的学习。

四、利用空间智能, 进行直观教学

每个学生都具有空间智能, 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有一定的感悟能力, 具有用视觉手段和空间概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故利用真实空间、现实物理空间 (如教室中物体的位置) 进行直观教学 (如教at, in, on等方位介词) , 或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 借助学生的空间智能, 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 枯燥的语法形象化、生动化,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利用运动智能, 在“做”中“学”

运动智能指个体控制自身的肢体, 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动态化的情境, 给学生提供运用肢体动作的机会, 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和口语, 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例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本剧,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领会词语含义, 通过对话练习口语, 在表演中熟练掌握肢体语言, 提高运动智能, 同时又利用运动智能辅助语言的表达与交流, 引导学生“Learnbydoing”。还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体态语, 比较英汉语交流中体态语的异同, 积累用肢体表达思想的经验。

六、利用人际交往智能, 促进语言交流

人际交往智能指与人交往合作, 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 并能据此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我常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 每组5—6人, 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 注意学生间的优势智能互补, 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人人轮流当讨论小组长, 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在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 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 提高了自我认知, 学会了与他人交流, 培养了交往意识和合作精神, 促进了语言的交流与运用。

七、利用自我认识智能, 开展检查与自我检查

自我认识智能是关于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高者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 并善于用这种能力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 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自己智能活动过程, 养成计划、监控和调整的习惯。指导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减少错误的发生。例如, 在英文写作训练中, 我让学生在写作前先拟一份提纲, 确定写作要点、步骤与方法;写完初稿后自觉检查或与同伴交换检查, 及时订正拼写与句法的错误;在教师提示后能自己纠正错误、改进表达方式。

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篇8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而不应局限于以语言逻辑智力为核心的传统智力,因此它向传统智力理论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它所具备的核心要素表现为:强调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智能,把人的智力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它能突破传统教育活动的单一性,认为智力活动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还强调人的智能倾向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当今教育应试化现象的质疑。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能拓展人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为清晰、正确地认识人,认识人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因为它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它是相对于传统智力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

二、职业教育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必要性

目前,在整个教育大环境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存,并形成竞争格局,相形之下,职业教育却趋显弱势,这种格局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极为不利,尽管国家的宏观调控一直在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但实际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以我校为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吸收不到优秀的生源,从而造成教学难度的增加,继而造成毕业生的合格率、就业率不甚理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声誉,又造成招生难度的增加;如此不良循环,如得不到及时扭转和终止,必定会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种现状何以产生?因为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学校生源不少是当今“应试教育”的落榜者,多数中考成绩不甚理想。

目前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如果再以传统智力理论为评价标准来培养学生,很明显也是不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校的正常运转会面临许多困难,甚至会陷入困境。因此,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前提下,要真正使职业教育得到本质性的长足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智力理论对现有教育的局限,引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的更新,更为符合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由此看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观念的更新入手,并以此为契机,才能探索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三、如何联系实际学习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学习和运用,都有一个从宏观理解到微观指导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边学边用的过程。从宏观意义上理解,就是说教育者首先要从思想上接受并认可新理论的可取之处,并在其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从新的侧面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从教育的整体层面上提高教育能力。良好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能力上,而它的增强又有赖于教育者思想的先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再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这样才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我们教育者观念的转变主要应体现在:

1. 调整人才观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普遍持有较为片面的看法。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了当今社会广泛被认可的人才外,每个普通人都有潜在的智能优势,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形式,而且人的各种智能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每个人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人人都有成才的潜在素质,只要善于发掘、激励和培养,善于观察学生的优势智能,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才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人才观强调,人才是基础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统一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注重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要重视个性特长的发挥,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若能用新的人才观看待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不会只看到他们不足的方面,以其弱势智能掩盖其潜在的优势智能,那么对他们的教育与培养就更有信心了。

2. 调整教学观

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教学的主张和过程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以往的教学观倾向于“重教轻学”和“重理轻术”,表现为在教学中较为重视教师的作用,而比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太注重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且多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不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面对我们的学生,对其成才的信心不足,在教学中就易于墨守成规。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的主体——学生,要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人性”,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努力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注重个性的发展,把发展学生优势智能和提升学生的弱势智能结合起来,树立学生人人都能成功的观念。教师自身应发挥“多元智能”来教,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借鉴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为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而教。有了正确的教学观,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教学,并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创建教与学并重的良好教学氛围,建立更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成才的自信心。

3. 调整质量观

我们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教育质量观的影响,表现为一直比较重视知识质量的提高,即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寡、深浅、宽窄来评价教育质量,而相对忽视实践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多以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由于真正合格者少,也对自己的教学质量深感忧虑。如今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学生的素质质量也没有真正纳入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所以我们目前的教育质量观对人才的成长和评价是不全面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多元智能”对成才的重要性,因而认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这种复合性的评价标准,是将知识、能力(技能)、素质三者融为一体的,它侧重强调知识是发展能力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知识和能力转化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此外,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表现在个体的某些特长方面,随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和个人品位的提高,很多学生的潜在优势会被挖掘出来,如有的能歌善舞(文艺),有的能说会道(演讲),有的能跑能跳(体育),有的擅长琴棋书画等等。因此,要充分结合各专业、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构建具有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在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多元智能理论在微观方面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每位教师都从自身的角度将理论结合实际,运用于具体工作之中。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寻找自己的智能优势,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同时要把新的观念融入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树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人格魅力的良好风范。在此基础上,运用不断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能,努力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从整体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尽最大可能提高他们“学”的质量。唯其如此,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面向未来,不断发展和壮大!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职业教育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学校办学实践中的一些现状,同时结合该理论提出了一点初步的改革思路,以及如何联系实际学习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而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认为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人才、教学和教育质量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上。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

参考文献

[1]孙笑秋.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建构发展学生潜能的教学环境.教育科学研究[J],2005年02期.

探究性学习:让语文课堂走向多元 篇9

如果深究一下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这样两点:一是课文探究范围狭窄,难以挖掘。二是课堂探究时间不足,难以操控。其实除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不深,意识不强。当然这不是教师自身的失误。如果大家都只是侧重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研讨,久而久之,探究只能成为边缘词汇。

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真的不能忘却孩子探究能力的提高。我在日常教学中,尽量挖掘文本中的探究因素,结合学生实际与课堂需要,更结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点与人格教育的需要,为学生跨出探究第一步提供好的机会。

一、给你两颗小石子———让探究的兴趣开门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的展开,主角永远是学生,如何让学生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无外乎两个字: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探究性学习,既要探索又要探究,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带着思想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跟着文本“瞎逛一遭”。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还可以在课后,这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而定。比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法布尔小时候热爱昆虫,痴迷昆虫的程度,我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相互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家都忽略的细节:法布尔衣袋里为什么总要装一些五彩的小石子?这与他对昆虫的迷恋有什么相通之处?作者写这个内容的用意何在?

一句话让学生都愣住了,就在他们的思维受到“堵塞”的时候,我拿出了两颗彩色的小石子,郑重地把它交到了班长手里,告诉他,这个问题让他带领学生课后解决。顿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看、探、议、查,甚至还借我的教学参考书,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两颗小石子,为学生的兴趣开了一道门,也为探究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我想出去一会儿———让探究的课堂开门

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合作学习相比,更需要开放的课堂。开放,才会让学生的思维冲破原有的模式,才会走向灵动与探究。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去触碰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放性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尝试的念头。如果教师依然七平八稳地讲讲练练,念念想想,那么课堂上根本无法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其量学生只能成为接受知识的一种容器。

如何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预设,二是生成。要把握教材,挖掘教材,更要把握课堂,挖掘课堂,抓住学生生成的苗头,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比如《爱之链》一文,教师可抓住两点进行对比:一是写乔依夫妇生活窘境的句子,二是写他们的两次微笑。生活窘成这样为什么还要微笑?从这微笑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富有探究性的提问,一下子让学生沉入了课文,也沉入了生活。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出去一下,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让我大为感动:“刚才数学课上老师批评我,我很不服气,还记恨着他。现在我要去向他笑一笑。”

看着他从教室里走出去的背影,我深深地感觉:只有开放的课堂,才会有探究的效果。

三、我想成为变色龙———让探究的心灵开门

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有灵巧的睿智和包容的心态。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课堂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探究的环境下,学生们得到的结论可能与教师的预设相差千里。高明的教师会把这千里的距离抹平,而卓越的教师会跟着学生来到千里之外,欣赏另一番别致的风景———这也许正是语文课堂独具的魅力。

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一方面是他们好奇这种小动物的奇特本领,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提出了一个激起学生强烈探究欲望的话题:在自然中,变色龙拥有的变色本领,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悲哀?

围绕这个话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激烈争论起来,而有一个学生则独坐一边,精神萎靡。他是一个新转来的学生,也许还没有融入集体之中,我走过去问他的看法,没想到他说:“老师,我想成为变色龙。”“为什么?”我奇怪地问。他没有说,但我看到了他的心,与变色龙一样无奈的心。课后我找他谈了心,才发现他因为家庭原因而变暗的心理。我告诉他人类已经可以利用变色龙的特殊本领,并将这种技术运用到了很多领域,就算你成为变色龙,也一样可以敞开心扉,奉献社会。他笑了……

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心灵启迪,这是探究的历程,也是探究开出的美丽花朵。

多元学习 篇10

一、多元解读,构建学生面对文本的多重视角

小学语文教学切忌约束学生的思维。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是与学生面对文本时的视角有着直接关系的。如,《少年王勃》一课,立意如何不必阐述,而在这种立意背后需要学生以怎样的视角解读文本,是值得教师思考的内容。

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三年级的学生认识到少年王勃是“奇才”,这从文中“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来。事实上,学生也确实在读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时,“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这里之所以对“感受到”三个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学生的感受更多的是间接的:一方面来自于文本,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学生真正的感受如何?笔者曾在这届学生到了四年级、五年级时再次做了调查,发现学生已经忘记了王勃的才气,甚至只留下了隐约的一点印象。

这说明这种间接经验并不足以让学生形成深刻认知,也说明那时的学习可能并没有真正发生。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多构建一些解读视角,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带着这个思考,在新一轮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尝试。

方法很简单,笔者并没有刻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学生在素读文本之后,给出他们一个关于“奇才”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谈感想,其中特别强调允许他们有多种想法。这样的教学导向,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解读视角有的是顺应型的,即符合文本主旨性的认识;有的是深析型的,即尝试通过对王勃所写那一名句的解析,去感受王勃为什么是奇才;还有的是自我型的,即学生设想自己是王勃,看自己能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多重视角,使得学生的思维瞬间变得开阔起来。

二、多元解读,赋予学生形象思维的广阔空间

对于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形象思维是思维培养的重中之重。很显然,教师只有将学生的思维放到一个广阔的空间里,文本的多元解读才会拥有更为丰富的意义。

顺应型的学生显然顺应了课文编者的思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能够多多少少在他们的形象思维中构建出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表象,从而让他们走入一种意境,感受到王勃确实比自己想得好、写得好,是一位奇才。

深析型的学生显然也很有创意,他们深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场景,于是,落霞的形象、白鹭(野鸭)的模样、齐飞的表象,秋水、长天如何共一色等,在学生的需要之下,笔者即时到网上搜索相关图片,以满足学生的视觉需要。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一起基于这两句去构建相应的情形,以满足想象需要。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学生确实感觉到了这是一幅美的图画,因而觉得王勃确实是个奇才。

自我型的学生最具特色,他们借助于思维将自己想象成王勃,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是王勃,那我们在现场会看到什么呢?又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呢?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课文中另一处看似不起眼的描述,被他们当成了分析的重点,那就是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有学生提出:“这其实是课文作者根据王勃的诗句翻译过来的。”也有学生指出:“其实今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是难以像王勃一样描述的,因为我们不会写诗。”还有学生指出:“我们学过的诗其实好像都是一种压缩了的语言———指的是诗句具有凝练的特点,但这些语言又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一种意思,确实很有意思。”……笔者以为,这些源自于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会有一种极强的驱动力,还会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向其他内容迁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持久地处于一种有效状态。显然,这个过程,是学习真正得以发生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的引领,但不能忽视的是小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各种教材的版本,无论在装印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特别适合学生从多个视角展开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多元解读。

网络环境下高校多元学习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网络 高校 多元 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多元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理论和实践、虚拟和现实、远程和现场等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不同学力的个体都能学习的环境。该多元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意义建构”有很大的作用,从而培养了全面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和谐的学生个体,使每个不同个体的学生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本文将围绕着网络环境下多元学习模式——“接受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以及“体验学习模式”进行研究,以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属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大多数人开始以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网络辅助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按照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的多元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施积极学习者策略,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借助互联网、校园网、教师网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有序地构建新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克服传统学习模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为网络环境下多元学习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

1.接受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的接受“学习”模式下,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高校学生可以在开放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学习,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被排除,只是被置于较次要的从属位置。学生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预习任务,写下自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并通过电子邮件在课前反馈给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实施积极学习者策略,借助互联网、校园网、教师网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有序地构建新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库,与学习过程相关的文本、图表和声音等资源完成网上即时作业和复习任务,进行网上单元自测,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答案解析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

例如在《广告摄影》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通过互联网浏览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广告,了解汽车广告的摄影过程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从而构建起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为步入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网络环境下,操作练习摄影作品的后期拼接及制作,从而达到比较震撼突出的视觉效果。又如在《交通安全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网络监控的交通事故视频,了解交通事故发生时容易忽略的安全隐患,从而构建新知识。这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接受学习模式”,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构建知识链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提供了有效途径。

2.探究学习模式

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进度设置一个待探究的问题,创设一个能激发学习动机的情境,引导、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学习”模式下的学生需要:自主探究——围绕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解;协作交流——在网络环境下以讨论的形式开展小组内或班级内的协作与交流,借助多种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对问题进行探究,制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提高——学生通过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形式,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点评,继而进行阶段性学习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且与同学就学习效果进行相互评价。

3.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下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定学习计划,自我调控,自主选择媒体和资源,并进行自我评价。网络学习系统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自主学习方式不必拘泥于固定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进度选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网络评分系统和测试系统,则为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提供了途径。学生可根据上网学习记录、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网上交流互动的情况和网上测试记录等多个维度综合评定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了解和反省自己学习的过程,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例如英语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英语教学的网页、电子论坛和电子杂志,利用网上提供的英语教学软件进行自主学习。为了达到确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深入分析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如《听霸》内容丰富,含有上百小时录音,包括听力初步、词汇精进应试宝典、泛听园地、美语新闻、走遍美国、电影精选等内容。自主学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目前的英语听力水平,对所收集的这些英语学习的网络资源须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接近自己水平、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资源,进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又如,有阅读爱好的学生可以到“起点中文网”“我看书斋”等网站中阅读到传统的和时尚的各种类型小说,可以在推崇国学的“百度国学”网站中翱翔,可以到推古典诗词的“中华诗词”网站中欣赏诗歌,也可以在“榕树下”饱览经典散文。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自主阅读,学生培养了兴趣,锻炼了思维方式,积累了审美观念以及扩大了知识结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既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4.合作学习模式

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需要经历最近发展区阶段,通过在社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以计算机网络为交流的平台,通过有着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网络进行竞赛式协作、讨论式协作、搭档式协作、角色扮演与互换式协作、共享式协作、问题解决式协作和辩论式协作。

笔者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校园网为依托,以网络学习中心为支撑对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了试点,并通过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小组作业、网络教学平台的活动对协作学习方式效果进行检验。根据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为85%以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浏览次数最多的是课件和动画视频演示版块,答疑和论坛版块也利用得比较充分。83%的学生参与过论坛或答疑版块的活动。20%左右的学生在网络交流时属于活跃人群,论坛上的一些问题,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深入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除了对知识的理解,在互相协作方面,学生也受益良多,许多学生从不知道如何讨论到能够协作进行有深度的探讨。学生对于小组协作模式由陌生到逐渐适应,论坛上的讨论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充分展现了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体验学习模式

体验学习是一种情境学习,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创造出和现实生活一样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像在现实中一样进行体验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体验个性,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该模式以网络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为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兴趣愿望相结合;以“任务型教学”为实现方式,通过“做中学”,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学习模式既实现了学生体验的内化——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虚拟的交互、反思和评价,又让学生在虚拟的测试场景中进行自我测试,实现了体验的外化,进而促使学生获得体验和知识。

例如在《电脑绘画基础》学习中,学生通过人体工程输入数位板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达到完全模拟现实生活的绘画效果,从而体验学习。在表演课堂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的体验情境中扮演角色,诸如历史人物、伟人、名人、教师、学生、医生等各种人物形象,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进行各种各样的体验学习。又如在一些实践性的课程中,学生基于网络体验军事作战、体验外科手术的全过程、体验汽车驾驶等。在虚拟的飞机驾驶训练系统中,学员可以反复操作控制设备,学习在各种天气情况下驾驶飞机起飞、降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驾驶技术的目的。由于这些虚拟的体验学习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体验,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再如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国外旅游的情境中,与人交谈,既达到学生练习口语的目的,又体验了异国的风情和文化。总之,网络环境下的体验学习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学习过程,运用网络等各种手段创设学习环境,学生容易激发情绪体验,更易入情入境。

三、结语

网络环境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实现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形式、学习方式和方法以及评价的多元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合作的能力,因此值得我们向高校学生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三[J].现代教育技术,2008,(9).

※此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网络环境下多元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JY37。

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多元化评价,有效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数学教学课程应提出数学学习新的评价模式, 评价的内容与重点既要关注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要重视他们对数学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发展。做到及关注结果, 也重视过程。因此, 建立有效全面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不仅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是关注学生自我发展, 体现教育中“人”的重要方式。

一、多元化评价实施的意义

1.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家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愈渐重视, 国务院和教育院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纲领》中明确指出必须建立全面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 而不能在单纯的以学习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1]。而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加深学生对自身的了解, 让教师能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优势和劣势, 以制定更好的教学方式。多元化评价打破了传统教育评价中的单一的标准和目的, 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弊端。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2. 是完善和改革现有评价系统的有效方式

目前数学教育中所使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学生数学的考试成绩为导向, 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二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 通过设定预定的数学目标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三是采用素质综合评价的方式, 通过对学生日常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及成绩综合评价[2]。

第一种评价方式目前仍是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和一些城镇中主要运用的评价方式。该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 虽然与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不符, 但因为有着长久的使用历史而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改变。第二种虽然在前一种方式上有所进步, 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观念, 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在该种方式中, 结果仍具有占有比较重要的导向地位, 也更加看重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知识技巧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第三种方式虽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但仍将各评价内容量化。虽然该种方式能有效鼓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但对学生又很强的规范性,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创新能力。无论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多元化评价方式要重视从不同层面出发, 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共性, 从而完善和改善评价体系。

二、多元化评价的基本要素

1. 全面性

数学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要点和技巧的掌握, 还要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思考、理解、应用、计算、反思、检验等能力, 所以以上这些也应该纳入到评价中。作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即评价的主体, 也应该包括多方面的, 如评价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 还应该让家长、学校、学生也参于到其中。依托多元化评价不仅能有效评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 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塑造、价值观念也能很好的进行评估, 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2. 教育性

建立多元化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数学教育。建立评价不应只是仅仅局限在学生对数学结论或知识点的掌握, 而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数学精神。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探究更多的解题方式或思路, 随后从中选择出最优的方案, 并详细讲明该方案的优势在哪里。让学生明白, 数学解题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但每一种方式都应该有着严谨的逻辑思维。

3. 发展性

多元化评价虽然具有一定的甄别和筛选功能, 但并不只是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简单地做好坏之分。评价人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优势和弱势进行详细的比较,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价值观, 更好的探究自我学习数学的方式。

4. 可操作性

一套好的评价系统的建立, 需要多个客观条件支持, 也受到多个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制定多元化评价时要考虑的评价对象的学习环境、背景, 考虑到评价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等。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和目的, 以保证多元化评价的顺利进行。

三、多元化评价建立过程

1. 重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是实行多角度评价的具体表现, 从根本上保证了评价信息的多元化, 有利于实现评价对象的自我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必须包括学生自身、同学、朋友、教师、家长和学校。素质教育始终强调,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是处于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 更应该重视并突出这一理念。由学生自己完成对自己的评价, 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 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数学学习结果评价的公正性, 对学生的自我观察力、自我评价能力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中, 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学生能够通过和教师的交流, 改变以往看待数学学习的角度, 从而探寻到更适合自身数学学习的方式。

2. 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与目的

不同的评价目的应该参照不同的评价标准。数学学习的内容并不单一, 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也不单一, 如果评价标准和目的单一, 就与整个多元化评价相矛盾了。根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 关于数学学习的目的可以明确为: (1) 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2) 重视对数学解题过程的探究, (3) 养成数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5) 实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

前两者能通过具体的解题过程或测试完成评价。但在测试过程中, 评价主体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 全面了解其对数学知识要点及技巧的掌握程度。而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道简单的测试题便可以完成的, 是需要评价主体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过程, 如建立学生档案或每个学期学生课堂评估表现。在结合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准确的评价出关于数学思维能力的结果。第四点目标中涵盖的内容更为抽象, 广泛, 它包括学生对于数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如有些学生对数学具有足够的学习欲和好奇心, 对于数学的态度也就更加积极, 自然也就更愿意主动学习数学, 学好数学;而有些学生认为数学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慢或理解能力差, 因此始终对数学无法提起兴趣, 以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数学, 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第五点是探究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能力。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数学, 数学仅仅只是简单的数字运算?这些都是该目的所要考虑的内容。

在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时, 要重视各个目的之间的关联性。其五点目的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确定最后的评价结果时, 要综合看待这五点目标的实现, 才能对评价对象做出更为全面、实际的综合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从多个角度, 采用多个评价主体多进行的一个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 是当前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手段。多元化评价必须实现可操作性、发展性、教育性等基本要素, 从多个角度, 采用多个角度、多个目标和标准共同完成。重视突出多元化评价的多元性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结合其实际实施情况, 才能有效的发挥多元化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爱玲.试论有效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4:52-55.

[2]王学珍.开放教育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的实践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1:89-92.

上一篇: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下一篇:90后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