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学习环境

2024-06-18

多元学习环境(通用10篇)

多元学习环境 篇1

《网络环境下语文新教材多元开放学习研究》是上海市市级课题,曾获长宁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研究背景

(1)在二期课改转型期,不少教师面对教育思想先进、教学内容新鲜、教学的自主性大自由度强而基础知识系统又似乎十分淡化的新教材很是茫然,探寻既保留诸项语文要素又具先进性的教学途径、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

(2)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它必将引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完全改变“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对传统教育产生革命性冲击和深刻影响。

(3)从语文学习的多元化目标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反观现行的教学评价形式,不难看到它简单、绝对、片面的弊端,必须根据学情和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从考核机制上进行改革。

二、研究概况

(一)关键词的界定

所谓“网络环境”,即以学校现有的多媒体网络设施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的具有良好协作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所谓“语文新教材”,即二期课改中使用的语文新教材;所谓“开放”,即改变陈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对语文学习的时空进行拓展延伸;所谓“多元”,即是开放后的学习多样性,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评价形式等方面。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依据

1. 研究假设

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和二期课改的总目标,审视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探讨网络环境下既保留诸项语文要素又具有二期课改先进性的、多元开放的教学策略,促使师生自身素质和创造水平的提高。

2. 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依据近若干年教学论、课堂教学社会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原理的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社会学认为:教学现代化应把核心定位于人的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否则,至多是“机械化”和“电教化”。[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现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有利于创设包含这四种要素的理想的学习环境。[2]]

(三)研究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生创新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的能力。

(2)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有效促进语文新教材多元开放学习研究,开发人的创新潜能。

(3)集思广益,研讨新的教法、学法,建立既保留诸项语文要素又具有二期课改先进性的系统的成功经验。

(4)要借课题研究,促进教学评价形式的改革和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风气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

三、研究过程与成果

(一)网站建设

“语文新教材多元幵放学习网站”建设是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它是课题研究的活动平台,也是“网络环境”的具体表现形式,包含“主题单元”、“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方法引导”、“单元课文解读”(含BBS)、“扩展阅读及评述”、“语文能力评估”、“成果展示”等几大栏目。正是在网站的构建、修改、完善、充实的过程中,师生们逐步确立了教学活动网络化的意识,培养了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完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的能力,改变了过去教学形式、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的状况。

(二)教材的研究和处理

1. 多元选择教材

把教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悟、评议、推荐精读泛读篇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走出了“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第一步;也使教师们增强了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现代意识。

2. 多元解读教材文本

(O教师的多元解读。教师借助网络,广泛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化解教学难点,对教材文本实施多元解读,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学生的多元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对教材的难点和疑点进行多角度思考,并且适时调控思考方向,做到“多元开放”,又“多元有界”,使多元解读不脱离文本背景,不超越道德底线,符合健康的审美情趣。

3. 多元提升语文基础素养

鉴于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能力素养的培训体系有所淡化的情况,我们在各年级确定了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素养训练的重点,编选了系列训练讲义。使看似散布在各学期的语文基础素养的一个个“点”,在整个学段连点成线,组线为网,形成体系。

(三)探索多元学习模式

凭借网络化教学的环境和网络化教学的意识,我们建构了多元化的创新学习模式。

1.“校园网BBS讨论”模式

教师借助校园网BBS提供阅读材料,布置学习任务,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适日时点评。如:阅读点评课“愉快地阅读积极地思索”。学生在读了BBS上的文章后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发表看法。部分学生家长也应邀登录讨论平台,与自己的孩子及所有学生一起研讨。课后,学生若有新的感悟,可再次上传。该模式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实现了课内课外的融通,使交流广泛而充分。论坛上留下的内容,又为自己继续学习或他人参与学习提供了借鉴。

2.“校际网络协同学习”模式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集体备课,然后分别在不同学校同时授课,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上传平台,和不同学校的学生讨论交流。如:研究课“走近鲁迅”。我校两位教师与另外五所学校教师合作向全区展示。教师先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初步了解鲁迅,然后在网上就孔乙己这个形象分析与讨论。上课师生全体参与,连听课教师也按捺不住。这场跨越班级、打破学校门槛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思想碰撞,也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3.“网络平台质疑解惑”模式

学生阅读文本形成问题后上传网络平台,教师让学生从平台资源库中寻求答案,然后在平台上解答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如:古诗鉴赏课“品唐诗”。师生就《黄鹤楼》等诗作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质疑提问,形成问题板块;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进行解答;教师适时指导,给出答题思路或解题方法;学生作出正确答案后上传讨论平台。该模式增强了学生质疑发问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源、整合信息的能力,平台本身也成了学习的可再生资源。

4.“博客平台创作点评”模式

教师将相关资料上传至自己的博客,供学生预习。师生、生生通过博客发表对文本的理解,或学生援疑质理,教师或学生作出解答。学生也可在课后进入教师的博客,浏览拓展性的文本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新诗鉴赏之意象”一课。教师先将中国新诗发展史及新诗代表作上传博客供学生阅读,形成基本认识;然后和学生共同解读新诗,鼓励学生运用意象创作新诗在博客上发表,师生择优点评。教师可借助博客的自主权限对上传资料整理筛选,让学生更自主地开展学习。

5.“网络环境口语交际”模式

教师借助网络收集用于口语交际训练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在课件中超链演示,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口语交际练习。如:口语交际课“让我丨们的耳朵敏锐起来——聆听”,教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在演示文稿中插入了大量音频、视频超链接,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了细节聆听和整体聆听两种不同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和教学效率,该课在全国竞赛中获一等奖。

6.“网络环境下文言文学习自主命题”模式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把握学习重点,从字、词、句、章诸方面自主命题并上传,教师对学生的命题进行整合,再反馈到教学平台交全班学生共同练习。如:“左忠毅公逸事”一课。教师先布置预习,将全班分成五组各拿出一份练习卷,经老师整合重组,上传教学平台供学生练习,并由出题的学生评讲。学生自主命题,改变了文言文单由老师串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练习自己所命的习题,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也是一种勉励,提高了他们的成就感,也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方便性。

7.“主题学习网站”模式

教师建立主题网站,提供所需资料和相关链接,学生有针对性学习后借助BBS上传自己的评论或习作。如作文思维训练课“让你的思绪飞扬”。教师先让学生总结网站上的三篇范文的写作特点,再拓展阅读另外五篇以强化认识,教师结合网页上的“思维拓展图”作出总结;然后让学生仿作训练,在BBS上上传习作,教师择优评点和上传“发表园地”。学生借助网站,边阅读边听讲,在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中获得真切的领悟;网上提交习作、发表评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借鉴;教师也由此积累了可贵的教学资料,实现了有效信息的共享与增值。

(四)实施语文学习多元评价

我们从语文学习的多元化目标以及二期课改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这一角度反观现行的教学评价形式,不难看到它简单、绝对、片面的弊端。因此,根据学情和两期课改的先进理念,我们重新拟定了一套学习评价标准。新标准分为“参与学习态度及效能”,“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掌握情况”,“课外阅读完成情况”,“写作完成状态及能力”,“文本阅读完成状态及能力”五部分。其中四、五两部分(即传统评价部分)分值占80%由教师完成,其余部分占20%由学生完成。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每学期两至三次由学生自己和学生评价小组按要求给出评价分数。最后由教师将两类分数统计归总,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综合性评价。

这种评价策略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忽略过程、只看分数轻视态度和能力的考评观。让学生参与考评,学会评价,是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与内省智能的有效途径,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考核机制上突出语文学习重平时、重积累的特点,相信其效益和影响一定是深远的。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的特色与优势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适应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要求,切合了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学习模式,创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赋予了语文课新的内涵,提高了教学的效益;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对将来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在试点班取得初步成果后,全校各年级全面推开,一些研究课、示范课在区、市级层面进行了展示,有的还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大奖。我们语文组教师撰写的研究论文,有近20篇在区市以上教育刊物发表或获奖。

(二)基本结论与分析

研究证明: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创新功能,开展语文教学的多元开放学习研究,的确行之有效。具体分析如下:

1. 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l)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元开放学习研究,能有效促进教师将现代教育理念浸润于教学实践之中,养成善于探索研究、善于挖掘处理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在研究中也会时时感到自己的不足,把多元开放学习的过程,当作研究提高的过程,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充足、知识结构更合理、教学思路更新颖,吸收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强,不断产生奇思妙想,改变教学陈式,更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过程,变封闭为开放,变传承为探究,变单一为多元,变只关心教法为教法学法并重,创建新颖独特、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2)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元开放学习,整合了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把学生推上了主体地位。学生自己操控电脑到网上搜寻资料,眼、耳、手、脑、口并用,学、悟、说、打、练结合,掌控了搜集处理信息的主动权。教师以间接的方式主导教学,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矫正反馈、帮助其探求正确答案,做到了少讲精讲,只在学生的疑难之处、教学的重点之处才畅讲重讲。在这种状态下,设计、调控、示范和评价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学生主动参与、张扬个性,极大地激发强化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思维创新能力。

2. 有利于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元开放学习研究,促使我们由教师创造性地教指向学生创造性地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运用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交互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大胆尝试、努力超越;使教学适应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有效开发其创造潜能,建构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模式。

3. 有利于促进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根据学情和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重新拟定的评价标准,体现了面向全体、全面和谐、主体生动、个性发展的创新特点,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忽略过程,只看分数轻视态度和能力的考评观。学生参与考评,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考核机制上突出了语文学习重积累的特点,其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

4. 有利于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理性、科学的氛围,提高师生的思维品质

网络环境下语文多元开放学习,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淡化权威形象,构建民主气氛,为学生个性彰显、思想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也促使教师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发现和肯定学生有发展价值的解读途径与结果;更促使学生学会用科学、辩证的思维进行文本解读,不因自己个性、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盲目否定作者或文本,更不去超越道德底线、混淆政治标准,进行所谓的“多元解读”。

五、问题与思考

第一,网络环境下语文多元开放学习必须注意:多元开放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文本的新意义,更在于提供一个让学生更好地尊重、理解文本的平台;要注意规避一些容易蹈入的误区。

(1)不是所有的现代文本都适用于多元解读。用科学语言写成的文本就要尽可能地追索文本作者的原意。即使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文本,也应先追索文本“原意”,再进行符合文本本质精神的多元解读。

(2)不仅要重视哲学(审美、道德、思想等)层面的多元开放性解读,也要重视知识层面的训练与掌握;不仅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更要重视其准确性、深刻性。

第二,必须妥善解决因教材变更给课题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教材的变更,积累的研究资料会有一部分不再适应新的教材,课题研究网站的建构也会受较大干扰,资料需重新分类上传。

六、今后的设想

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课题研究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我们已顺着原先的研究思路推出了新的延伸性课题。沿着改革之路,我们将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50- 351.

[2]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 (2).

多元学习环境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32-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英语学科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对如何提高英语学科的质量的思考和探索也在不断深入。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英语学科的师资水平;英语的教法和学法;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教师是探索和实施科学的教法和学法及创设积极的语言学习环境的主体,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日益深入的教学研究中,大量的科研成果体现了对前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关注和探索,相比较而言,对语言学习环境创设方面的探究和尝试还处于起步阶段。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说爱动爱表现,模仿力极强。因此,教师既要在课外创设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也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给学生操练英语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作为一门非母语的语言学科,学习环境的选择和营造,是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我国学生在教学中最缺乏的是英语语言环境。要营造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的环境条件。这正是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所缺乏的。那么,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呢?本文就此问题,着重探索校本多元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旨在以校本研究为基础,通过语言拓展和文化渗透等多元途径,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时刻本着“英语是‘用’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这一原则,为学生创设情境语境,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有效规范他们的语言交流。

一、英语任务生活化,在动手动脑中感受

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应该在“用中学”,学生如果能将新学的语言在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中反复运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反复运用,记忆则会格外深刻。比如,可把教室看作是一个居民小区、一个欢乐的游乐场、一个街道纵横交错的城市,甚至是不同国家组成的地球,将学生带入一个比较真实的世界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自觉运用。

(一)“游乐场”里逛一逛

在学习有关玩具的单词时,制作ball, doll, kite, car, plane等单词卡片,放置于相应的位置,使整个教室变成一个“游乐场”。教师当导游:“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到了迪斯尼游乐场,看,每个房间里都有各式各样的玩具,你们想去吗?”

小朋友马上举起了自己的手,兴致勃勃。

S: 我想去Ball’s Room.

T: Please come in.

S: Ball, Ball, I like the pink ball.

S: 我想去Car’s room,我想开小汽车!

T: OK, come in.

S: Car, Car, I like the black car. 嘟嘟嘟……

小朋友学得兴致勃勃,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有关的单词,还练习了句子。

在学习where are you from?这一句型时,教室布置成一幅世界地图,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请学生扮成各国居民:“你们现在是外国人啦,你要表演出你的国家的特点,然后找自己喜欢的外国友人,今天你们就可以成为同桌啦!”

一学生戴上了金色的假发:“I’m from Canada, where are you from?”

一个学生跑到一个拿着美国国旗的小女孩前:“Are you from America?”

在学语言的时候,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动起来,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使他们不再“口难开”,而是尽力表达,热闹非常。不仅如此,学生相互交流,在动手动脑中,对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二)“拍卖行”里显身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新颖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吸引力的大小就不同。在英语交际课中,只有针对不同内容,精心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才会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Clothes.”一课时,可以事先请同学们做几件漂亮的纸衣服或带自己的衣服,开一个小小时装秀展示会,提高学生说的兴趣。

具体做法是当新知呈现阶段结束后,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学生分别穿上漂亮的衣服(coat,T-shirt,shirt,skirt,blouse,dress,sweater,jacket)。“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一个时装模特展示会,每组同学设计自己组的展示形式和介绍语,准备好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来秀一秀,并介绍一下我们再开个‘拍卖行’对自己的衣服进行拍卖,看看哪个组最后筹到的‘钱’最多。”

时装表演开始了,学生们兴奋极了,踏着模特步闪亮登场,老师适时为他们配上音乐,他们一边摆造型,一边用所学的英语介绍着:

“Look at my new jacket.Look,this is my dress...”台下的学生评论:“It's nice.It's pretty.It's smart... ”

此时各小组展开了有趣的竞争,学生积极性很高,抢着介绍说:

“Look at my new dress, It’s pink, my favorite colour! ”

“Look at my sweater, you can wear it when you sport.”

——“It’s cool, I like it. ”

老师把这件衣服举起来,报出底价,开始自由竞价,最后价高者得。

……

“今天拍卖得非常成功,每个组都拍卖到了很多‘钱’,让我们来数一数。”

看着同学们高兴地数着‘钱’,我知道了,学习环境的多样化,大大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拉近了师生间、书本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多样化的语言环境,可以调动人的多种器官参与交际活动,减轻交际时的疲劳。

(三)“校园公约”你来定

我们可以将课堂英语学习的任务生活化,延伸到整个校园大环境。

利用剑桥英语“Please don’t ….”的内容,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校园公约”,带领同学们对校园各个角落进行观察,然后布置任务:“用新学的祈使句型写各式各样的“校园公约”。”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写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句子:“Please don’t throw little.” 、“Please don’t smoke here.” 、“Please don’t speak loudly .” 、“Please don’t draw on the wall.”、“Please walk on the right side.”

旁边还配上了夸张生动的插图,在这样的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英语知识,而且还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二、语言环境双语化,在多元氛围中浸染

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我每天做两种操,一是早操,一是记忆力操,每天早上背书和外语单词,以检查和培养自己的记忆力”。每天的“记忆力操”实际上就是反复“复现”。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有计划地创设学生能进行反复“复现”英语的环境,学生的英语记忆力一定会不断增强,英语教学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所以,在教室和校园大环境中,应努力营造一个双语的氛围,创设学习英语的自然环境。

(一)双语标识读一读

我校有较早的英语教学历史,有相对深厚的英语教学文化底蕴。在前几年,我们尝试着给每个班级(包括专业教室)进行了英语标识,如3年级2班(Class 2 Grade 3),语音教室(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小朋友走过时总会读一读。

用中、英文标识学科特色标语。如开学初把一些立志语写在黑板上:“I believe I can.(相信我能行)” 、“I’m the top 1.(我是最棒的)”、“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指导学生每天大声读一遍,既增长了英语知识,又增强了信心。

在校园大环境中,用双语标识学校共同愿景、办学目标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语,教室、办公室走廊到处可见名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 ”……

虽然对于大多初学英语的同学来说,这些都太难,但我相信在每日复现的过程中,学生总能轻松认读,将校训、标语牢记心间。

(二)双语书写真有趣

“小朋友,你最喜欢上什么课?今天请你制作一张你自己的课程表怎么样?”

一听说自己制作课程表,小朋友高兴极了,纷纷拿起笔写起来。

小A最喜欢体育课,所以他在课程表上写满了“PE(体育)”;小B很喜欢玩电脑,他的课程表上到处可见“computer(电脑)”,还兴奋地拿给同学们看。

这是结合四年级的单元教学内容“My subjects”,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英语课程表(中英文),并评选出最佳的英语课程表,进行张贴。

这样的书写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积极性很高,在快快乐乐中复习知识,运用所学。

教会学生在每本作业本上都用双语写出校名、班级和姓名。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每个中队都有自己的特色中队名称、口号,翻译成简单的英文,让学生在反复写的过程中加深对班级文化以及英语的认识和理解。

(三)习惯用语养自信

我们学校曾尝试过“校园师生简单英语问候十句”,我将平时校园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简单英语问答进行了规范,并普及到了班级中的每个人。在英语节期间,教会学生入校问候、校园内见面、排队、做操、布置各种任务或询问各种情况时使用英语。

还可在校门口安排“英语服务队员”,指导所任班级的学生积极参与, 对走进校门的师生问好:“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 “Nice to meet you!”,如果迟到了,指导学生问: “May I come in ?”那么服务队员也会很有礼貌地回答:“Come in , please .”日复一日,在反复练习中,同学们就能对这些简单的英语问答做到脱口而出。更为重要的是,这能克服胆怯,形成了一种自信说英语的好习惯。

(四)英语阵地展风采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结合各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将英语阵地作为展示学生阶段学习成果的舞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如在三年级开展“创意英文字母书画大赛”、在四年级开展“配图校园标识设计活动”、五六年级的“英语小作文比赛”等等,三年级的字母书写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将优秀的成果进行展示,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英语橱窗活动,组织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布置,一次一个班轮流,由学生自己寻找一些资料,由学生自己进行张贴。这时,学生主动参与,往往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特色活动主题化,在第二课堂中实践

在重视第一课堂语言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第二课堂活动。长期实践证明,第一课堂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实践机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使学生巩固和升华课堂上的学习成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英语节上凑热闹

众多的传统节日都凝聚了不同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征,让学生在感受英语国家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学会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我校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校园英语节,我们巧妙地将英语节活动和特色节日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应到“Halloween”奇妙诡异的节日氛围,或沉浸在“Christmas”温馨祥和的美妙气氛中。

12月25日,西方最重要的节日—— Christmas, 可以补充讲解圣诞节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有助于语言的理解。也可举行小小的圣诞Party, “说说你了解到的圣诞节”。

学生会纷纷举手,有的讲圣诞节的由来,有的陈述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等等。

“那你在圣诞节那天可以做些什么呢?”

有的学唱一首简单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的歌曲,有的给自己的朋友制作一张圣诞英语贺卡等。

组织不同主题的英语节活动,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英语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朗读评比、英语歌曲联唱、故事大王、英语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等等。

(二)小品、课本剧齐上阵

英语兴趣组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我们吸收了那些对英语学习特别感兴趣或是学有所长的同学,基于课内,拓展课外,为这些同学自身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搭建飞翔的舞台。

在排练小品剧“What a good girl.”时把故事情节跟学生们讲一遍,再交待各个人物要注意些什么,包括小女孩走路怎么走,讲话该怎么讲。在排练时,有些动作、细节都是学生边演边迸发出的智慧火花。

如学生说:“应该把来庆祝生日的同学介绍给妈妈,并用上“This is my friend,×××”的语句。”

在过完生日Party 后,扮演的那位学生还自动加上为妈妈整理东西的场景,并拥抱妈妈说:“Thank you ,mom.”

学生一起讨论、试演,在英语节的表演上表现出色,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演好课本剧后,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会更足,以后他们会时不时挑一些有趣的课文自编自演起来。在表演的舞台上,他们觉得又好奇又有趣,训练语言更有效,更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三)多渠道输入促发展

从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可知:“在非目的语国家要学好第二语言,需要尽可能多地创造与第二语言相似或相近的客观语言环境,即增加学生接触目的语言的输入刺激量。” 所以我们通过多渠道输入手段,营造起英语视听第二课堂,反复呈现那些“可理解性的输入”,坚持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习得。

其一,每周一次的“英语午间餐”(中午12:00~12:20),有计划地播放不同的电视英语节目,如英语卡通片,色拉英语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听说训练渠道。我经常会把今天要出现的新句子先教一下,学生学会了,看起电视来会更有效果,看过短片,学生会更好地模仿里面的语音语调,有的脱口说出了Gogo 的俏皮话,有的念出了色拉先生的滑稽语句,十分精彩。

其二,改进英语早自修形式,选拔英语小干部,让他们每两人搭档负责一次英语早自修。他们有的精心挑选了优秀少儿英语学习节目进行播放并讲解,有的组织同学们分成合作小组改编并排练书上的小对话,学生对英语早自修的热情明显高涨,到校时间也更早了。

四、教学资源国际化,在文化差异中规范

(一)校外资源勤利用

“Hi, boys and girls, My name is Michael. I’m from America.”外教来上课啦,他一会儿做鬼脸,一会儿拿起吉他唱起了歌,突然又跳上了桌子教游戏。这是我们学校定期向一所友好高中借的外教在上课,外教的课轻松、有趣、大胆,语音纯正,小朋友可喜欢啦!

我校充分利用外教与友好学校的国际化资源,充分挖掘这些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之间相互分享交流教学材料,学生之间通过结队互访,建立起友好关系,他们有时相互写英文信,成为了用英语语言交流思想的笔友,逐渐培养起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养规范

在教学与餐具有关的单词时,结合hamburger, chicken等单词,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在饮食方面的习惯。如:bread, beef, chicken, hot dog和vegetables是他们的主食,spoon, fork, glass, knife和plate是他们的餐具。同时,向学生介绍用西餐时的礼仪:Use the fork with the left hand, and use the knife with the right hand. Don’t talk with your mouth full of food等。在介绍完之后,要求学生编一段吃西餐的小对话,并进行表演。学生们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不但改变了只重视感受、体验的状态,而且更有效地领悟了语言文化,习惯了正确表达方式。如:

一位学生边动手边说:I put the …on the left, I put the…on the right.

另一位学生说:I use the fork with the left hand, I use the knife with the right hand, I eat like this.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单词和英语表达的习惯。

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不可能有效地养成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如我们受到表扬会表示客气:Where, where! 但西方人对别人的赞扬会感到高兴并感谢:Thank you, thank you! 创设国际化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习惯最有效的方法。

创设多元化的环境,学生能最大化地接触英语,了解英语。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与同伴积极应答。可见只要我们善加利用,给学生创设多元化的英语交际环境,长期坚持,他们定能规范地掌握英语,并逐渐学会用英语思维,成为一个新时代需要的真正的“国际人才”。

参考文献:

[1]王 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Long,M.H.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K. Hyltenstamand M. Pienemann (Eds.), Mode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5, 85.

[3]Nunan, Davi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Ed.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00.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Har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多元学习环境 篇3

2003年4月, 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要全面推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 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 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 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2004年, 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 试行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自此,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自主学习软件以及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在各高校纷纷建立起来, 这为大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然而, 在实际中,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和监控手段,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趋于形式化, 费时低效, 没有达到真正的预期效果。因此, 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

(一) 内部因素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的信心和态度, 学习动机和策略, 自我监控与评价以及学习模式等。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影响。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些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学生本身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对自主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方法更是知之甚少。同时, 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式学习习惯使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监控能力, 更无法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可以分为文化因素和教育因素两大方面:

1. 文化因素

在我国, 传统教育文化仍然占主导地位,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不具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西方国家学生更多的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 善于提问, 喜欢采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亚洲的学生更多的依赖机械学习, 他们相信知识是由权威传递的, 学习者更为关注的是把所学的内容理解、消化并复现出来。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对英语教育的影响重大, 其特有的面子文化使学生羞于开口, 集体主义价值观阻碍了个性的张扬, 对教师及权威的尊敬与崇拜使学生不敢提出质疑。但是, 研究表明, 在中国同样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只是与西方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不同。与西方国家学生相比, 亚洲国家学生在追求学业成绩方面具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 教育因素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中的教育因素包括:教师、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等。这些因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组成成分, 并通过内部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削弱。相反, 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 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自主学习, 增加学习兴趣,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也取决于有效的教学资源, 如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软件等。此外, 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之一, 如学校提供的网络设施以及网络管理员的保障与配合等。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质量监控模式的构建

要保障自主学习的质量, 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监控模式。根据实施监控的主体和对象是否一致, 监控可以分为自我监控和外部监控。

1.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计划、安排、反思和调控的过程, 可以通过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得以实现。元认知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 (Flavel)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元认知监控是指在认知活动全过程中, 学习者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监控、调节的活动。逐步培养学习者元认知策略, 充分发挥“内因”的调控作用, 使学习者最终具备“自我监控”能力是解决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费时低效这一问题的方式之一。

在学习过程中, 自我监控过程分为四大环节:活动前的计划准备, 如分析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及对其监控等;活动中的策略执行与监督, 如督促控制自我执行学习计划、选择并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等;活动后的对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查反馈, 如检查、反馈学习结果的质量, 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自我评价调节, 如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补救或调整方法策略等。

2.外部监控

外部监控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调节、干预与管理, 教学管理部门、及管理者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教学管理程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干预、管理与约束以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的监督与管理。可以通过设计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监控模块, 以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方式得以实现。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对于监控功能的需要, 可以将监控模块设计为包含五大功能, 即信息收集功能, 包括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活动信息、作业信息和在线笔记;信息分析功能, 用以后台分析数据、测试分析结果, 以及对学习者做出综合评价等;成果展示功能, 用以公布优秀作业、优秀在线笔记和精华发言等;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功能和反馈功能, 通过电子邮件、BBS、页面提示和站内消息等手段加以提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随时检查, 如:网上的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成绩、作业情况, 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做学习交流,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指导和帮助。利用集体主义观组织开展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中心的互助式自主学习能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式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

此外, 教学管理部门及管理者要建立相应的自主学习管理制度, 尤其要开发和使用有效的软件系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监控, 为自主学习的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另外, 教学管理机构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从外部施加其他约束监控机制, 利用有效手段得出全面、可靠的数据, 有力地为自主学习监控提供研究、分析所需的数据, 在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基础上, 宏观调节和指导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进程。学校应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监控, 根据管理的职能, 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督导室与教务负责组织评估、分析反馈。

3.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评价体系是自主学习的保障和动力, 有助于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以此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从而有效地控制学习进程, 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根据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不同, 多元评价体系可以由师评、互评、自评和考评四个部分构成。

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建立完善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学习效果做以评价, 包括课堂学习活动评价、平时测验成绩、学习档案和自主学习活动评价等。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 包括期中、期末考试等。教师应建立网上公开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阶段性、跟踪性的评价。这对于学生长期的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结语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而自主学习的开展离不开监控体系的指导与约束。本文提出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多元监控模式的构建”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从而有助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汪铭, 王达金.英语自主学习质量监控模式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9) .

[2]王丽丽, 王庆忠, 王亮.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监控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1) .

[3]蒋敏.非英语专业英语自主学习质量监控及实践策略之探索[J].大学教育, 2012, (10) .

[4]史磊, 李雪, 殷会群.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质量监控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

[5]及艳存, 王晓玲.英语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0, (2) .

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构建研究 篇4

关键词: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构建

引言:一直以来,我国环境审计工作都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相关部门完成了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并完成了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继而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不得不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便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完成对相关环境问题的审计,继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的构建需求分析

环境审计工作之所以需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实就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我国社会在近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继而导致了环境保护问题难以消化,所以需要采用多元方法进行我国的特殊环境问题的处理。同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由多个部门完成,环保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项目设施的管理与运营等多方面的问题相对复杂,需要通过开展多元环境审计工作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和污染治理工作常常是跨地区和跨行业的,需要面对多个对象和较大的工作范围。所以,审计工作想要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性,就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此外,目前的环境审计工作不仅缺乏人力,开设的项目也不够多。同时,审计的领域较为狭窄,而审计机关的内部分工又相对较细,基本无法满足环境审计的工作需要。因此,只有建立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继而使多种力量得以聚集,并使多种举措得以实施,才能够满足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专业性要求。

二、格局的构建策略研究

(一)树立多元环境审计理念

从根本上来讲,想要进行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的构建,就需要先树立多元环境审计理念。一方面,在环境审计主体和审计形式变得多元化的同时,人们对多元环境审计的必要性也要有所认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审计工作得到创新和发展,继而使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得到深化。而环境审计的内涵得以丰富,才能确保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实现多元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即了解实施多元环境审计对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而在此基础上,各种审计力量才能得到调用,以便使环境审计工作得到全方位的开展,继而使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多项政策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确立科学的工作思路

在开展多元环境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主体需要确立科学的工作思路,以便使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一方面,审计主体需要在明确审计任务的情况下制定审计项目计划,从而以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的构建为主导,完成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合理安排和全面部署。在环保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等方面,需要确保各专业审计能够得到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审计项目计划时,需要先了解环境审计的内容。面对多元化的环境审计内容,各审计主体需要将多种审计内容当做是必审内容,并且严格要求各专业审计在实施审计项目计划时关注与这些内容有关的事项。

(三)建立协调的工作机制

为了开展多元环境审计工作,相关部门还要建立与之相协调的工作机制。一方面,需要先建立相应的审计机构,以便使各项审计工作得到落实。具体来讲,就是地方各审计机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环境审计协调领导机构的建立,并由该机构负责提出当地的环境审计计划,并负责协调各单位完成审计项目。同时,该机构还需要及时总结审计工作经验,并向相关部门定期汇报工作。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机制加强与政府环境保护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继而使环境审计工作顺利的开展[3]。而各审计机关应主动与各环保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举行会议反映环境审计查出的问题。

(四)加强工作资源的整合

为了尽快落实多元环境审计工作,审计机构还要加强工作资源的整合。一方面,需要合理进行审计人才资源的整合,以便加强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在机构内部,需要合理进行审计人才的调配,并为审计工作配备工程、计算机等领域的人才。在机构之外,则要聘请相关专家为审计工作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审计机构需要建立专业的信息系统,以便实现对环境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完成审计问题的整合后,则需要向上级部门或相关部门反映,继而实现审计成果的转化。

(五)注重工作队伍的培养

为了开展多元环境审计工作,审计机构还要加强对审计工作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审计人员需要完成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培训,以便掌握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获得一定的实战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审计干部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讲,就是审计机关每年都应该组织开展环境合作审计,继而对审计干部进行实践锻炼和培养。此外,在开展多元环境审计工作之后,审计机构需要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以便使审计人员更好的完成后续的多元环境审计工作。同时,审计机关还要加强对多元审计经验知识的宣传,以便使更多的审计人员学习这些知识,继而促进我国的环境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

结论:总而言之,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的构建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我国的审计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开展多元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继而较好的完成相应的工作格局的构建工作。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相关机构需要树立多元的审计理念,并从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资源和工作队伍这几个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继而为构建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卫亚,吴周平.关于构建多元化环境审计工作格局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0,07:9-10.

[2] 王雅琳.雾霾危机背景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构想——建立企业多元环境审计框架[J].会计之友,2014,13:74-77.

多元学习环境 篇5

Teaching points (重点) :1.Vocabulary:use, chopsticks, hard, people, knife, fork, easy

2.Sentences:Do you use chopsticks in England?No, we don’t.We use a knife and fork.

3.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use cutlery.

Teaching aids (教具) :CAI, tape-recorder, word cards, chopsticks, a knife, a fork

Teaching Steps:

1.Warming up

❶Greeting

T:Hello, boys and girls.Nice to meet you!

Ss:Nice to meet you, too.

T:Today is our first English lesson of this term.I feel very happy when I meet you today.Are you happy?

Ss:Yes, we are.

❷Chanting

T:Can you still remember the chant“What are they?”.Let’s say together.

Ss:What are they?What are they?They are rice, they are noodles.What are they?What are they?They are dumplings, they are meat…

【评:师生在热身活动中使用简单朴实的对话, 让人感受到新学期新状态。使用了上学期学过的chant“what are they”, 让学生们一下子进入了学习状态, 并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准备。】

2.Leading

T: (Showing som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Look what are they?

T:Yes.When I see these, I feel hungry.They are very delicious.Do you think so?

Ss:Yes!Ms Wang.

T:Do you want to eat them?

Ss:Yes, we do.

T:Do you want rice? (Pointing the picture o“rice”with mouse)

S1:No, I don’t.

T:Do you want noodles?

S2:Yes, I do.

T:Here you are.

S2:Thank you, Ms Wang. (Imitating to eat)

T:Do you want some apples?

S3:Yes, I do.

T:Here you are.

S3:Thank you. (Imitating to eat) Mm…very nice.

T:Do you want some sweets?S4:No, I don’t.

T:Oh!What do you want?S4:I want some apples.

T:Ok.Here you are.

T:What do you want?Li Mei.

S5:I want dumplings.I think they are delicious.T:Here you are.

T:Do you want meat?Liu Ming.S6:No, I don’t.

T:Why?

S6:Because I’m too fat.

T:Oh, yes.More vegetables and less meat.

Now, boys and girls!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Amy and Daming want to eat?Ss:Yes, we do.

T:Now let’s learn Module 1 Unit 1 Do you use chopsticks in England?

【评:教师在复习和导入环节中, 通过展示漂亮的食物图片, 来引起学生吃的欲望, 师生间简单的问答也引入了本课学习重点,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也明白了今天学习什么。】

3.New concept

❶Listening to the tape

T: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of the text.To see what they want to eat.

❷Answering some questions

T:Do Amy and Daming want some rice?Ss:No, they don’t.

T:Do they want noodles?Ss:Yes, they do.

❸Showing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T:What do you use when you eat noodles? (Imitating to eat with using chopsticks)

Ss:筷子

T:Yes, chopsticks.

T:Does Daming use chopsticks?Ss:Yes, he does.

T:Can Amy use chopsticks?Ss:No, she can’t.

T:Are they easy for her? (Learning the word“easy”)

Ss:No, they aren’t.

T:Yes, they are hard for Amy. (Learning the word“hard”)

T:What do English people use when they eat food in England?

Ss:刀和叉。 (Saying in Chinese)

T:Yes.They use a knife and fork. (Learning the words“knife”and“fork”)

T:Is it easy for English people?

Ss:Yes, it’s easy for English people.T:Are they easy for Chinese people?

Ss:No, they are hard for Chinese people.T:Let’s read the text together.

【评:教师在新授课环节中, 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进行教学, 更加生动地将要学习的内容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教师在本环节还讲解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在进餐时使用不同的餐具, 让学生们了解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Practice

T:Now let’s talk about the pictures.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answer my questions.What are they doing?What are they eating?And what are they using?

S1:He’s eating.He’s eating some rice.He’s using chopsticks.I’m hungry.I want to eat some rice.Ms Wang.

T:But I haven’t.Sorry. (Laughing) Well done.Who can do like him?

S2:I can.

T:Let’s talk about Picture 2.

S2:She’s drinking.She’s eating vegetables.She’s using a knife and fork.

T:Excellent.

【评:在实践环节中, 教师通过让学生谈图片来巩固本课学习的知识。】

5.Homework

T: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these countries, then fill in the table

6.Designs of blackboard:

多元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重构 篇6

一、环境纠纷概述

(一) 环境纠纷的概念

环境纠纷具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环境纠纷是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包含了环境刑事纠纷、环境行政纠纷、环境民事纠纷;狭义的环境纠纷则是只指环境民事纠纷, 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环境资源的权属纠纷、环境侵权纠纷、环境损害赔偿的纠纷。[1]在此文中所指环境纠纷是指广义的环境纠纷。

(二) 环境纠纷的特点

1. 引起环境纠纷的原因有复杂性。

首先, 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具有直接性的也具有间接性, 促使导致环境纠纷的原因极具多元化。其次, 从环境纠纷原因的间接性延伸而来, 环境纠纷的原因还具备发现的滞后性。许多环境的侵权事件是在经年累月之后才被发现。最终, 环境纠纷的原因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之所以环境问题在因果关系的证明上极为困难, 所以往往牵涉到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高科技知识的综合运用, 并且经常超越现有科技知识的极限, 促使人们在环境纠纷的责任认定上以及责任承担的方式上无法作出准确的裁判。[2]

2. 环境纠纷的主体和客体都具有不确定性。

因为环境概念认定上的不确定性与环境纠纷原因的不确定性, 所以导致其主客体均具有不确定性。

3. 环境纠纷具有广泛性。

因为环境纠纷所涉及的人数众多, 影响力很大, 所涉及的利益冲突很广泛且尖锐, 如果以导致环境纠纷具有很强的广泛性、社会性, 因此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非常难以顾全各方的利益平衡。

二、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是指能够解决因环境侵权而引发的环境纠纷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数种能自我调节、自我实现的社会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制度所组成的复杂系统。[3]目前, 我国在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诉讼方式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指现已形成了诉讼机制和非诉讼机制两种模式。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例如诉讼、人民调解、行政处理、仲裁、和解、信访等。从实践上看, 这些纠纷解决方式同样适用于环境纠纷。

(一) 诉讼

诉讼是最常见的定纷止争的有限途径, 也是最终的以及最基本的纠纷救济方式, 其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在和平公正的环境下通过国家公权力的行使, 使环境纠纷解决的结果具确定性、执行性, 更具保障性。同时其缺点就是费用高昂、程序繁琐、期间延迟等缺陷。随着公众环境权益意识的增强, 环境诉讼已然成为了解决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 由于我国传统的环境诉讼制度不完备, 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缺陷, 造成投诉多, 但提起有效诉讼的却不多的尴尬局面。

(二) 调解

调解, 在我国又称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出面负责主持, 调解当事人和被告人之间的纠纷。调解与诉讼相比之下具有责任承担形式、运用手段灵活的特点。调解从本质上排斥竞争, 鼓励合作, 奉行以和为贵的原则, 把对话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之上。调解需始终贯彻自愿合法原则, 如当事人不愿进行调解的, 不得强行进行调解。调解协议需经法院审核或者公证机关审核赋予其强制执行力, 从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

(三) 仲裁

环境仲裁是由引起环境纠纷的当事人预先约定或事后达成仲裁协议, 将纠纷交给双方选定的仲裁机构作出对双方有约束力的裁决。仲裁在解决环境纠纷方面具有权威性和终局性, 在程序上又具有便利、灵活、经济等特点, 有利于及时公正地解决纠纷。但是目前,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和《仲裁法》都没有明确规定环境纠纷是否能够仲裁, 我国既没有专门的环境仲裁法, 也无正式的环境仲裁制度以及专门的环境仲裁机构。[4]

(四) 和解

和解, 是解决环境纠纷最为通常的方式。在比较轻微的环境侵权纠纷中, 这种方式最为常见。但是我国目前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和解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是否能适用于环境纠纷, 没有相关的法律或政策加以确认、引导和规范。

三、我国非诉讼环境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的问题

上述几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均有所运用, 但是由于我国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立法方面的缺失以及与之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和专业人才的匮乏, 使得我国现有的环境纠纷非诉讼机制总体还是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 主要表现在:

(一) 环境纠纷非诉讼机制的公正性不能得到保障。

在我国, 非诉讼机制还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且缺失法律的明确规定, 因此, 在程序的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 缺乏对当事人及第三方的行为约束力, 因此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性[5]。

(二) 非诉方式的解决结果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并且极为复杂。

非诉讼方式的法律效力也是影响和制约非诉讼机制自身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争议及不确定之中。并且不同性质和形式的非诉解决方式的处理结果往往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

四、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环境纠纷的解决方式, 各自存在不同层次的缺陷, 已无法满足目前环境纠纷实践的需要。所以, 我国需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现实的情况, 对环境纠纷解决的机制加以完善。

(一) 宽松环境诉讼的起诉资格, 鼓励环境公益诉讼

1.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有关的组织和机构才能提起环境公益的诉讼, 从起诉方面限制了环境公益诉讼的门槛。

适当的鼓励公民集体诉讼, 可以有效的提高公民对保障自身权利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 将诉讼主体扩张, 势必会一定程度上增加法院的工作量, 对法院的工作水平存在巨大的考验, 也可能一定程度上会浪费国家资源,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同公民环境权益的有力维护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相比, 后者的更具有重要性, 从长远角度来看, 公民集体诉讼的模式不仅能促进环境纠纷的有效解决, 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状况。

2. 尝试创立检察机关诉讼。

在环境的保护领域事前预防比事后补救更有效。而我国的5行政诉讼法6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的, 应当依法提起抗诉。“可以看出, 人民检察院对我国行政诉讼监督的形式只是审判监督的抗诉权, 就是事后监督权, 而没有规定起诉权与参与起诉权。对比前述英国的检察机关的诉讼权利, 我国检察院的这种仅有的在事后监督职能显然存在很大的弊端。有鉴于此, 我国在实践中应该进行着积极的努力, 尝试逐步扩大环境诉讼的主体范围。”[17]

(二) 借鉴外国的ADR制度

1. 充分利用我国环境纠纷解决的资源。

就环境的纠纷而言, 我国有很多可利用的民间性纠纷解决资源。例如人民调解制度。为了这种社会纠纷解决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一方面应在有关人民调解的法律规定中明确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环境纠纷过程中的职责和适用人民调解环境纠纷的范围, 并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员处理环境纠纷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应在其他相关诉讼外的纠纷解决制度里作一些安排, 用来引导和鼓励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制度, 减少盲目性。行政处理机关在接受适合用民间调解解决的纠纷投诉时, 可先指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18]

2. 借鉴英国司法ADR对如何维持审判机关的纯洁性的做法。

尽管ADR有助于实现法治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是它客观上也存在了某种程度上的反法治化的倾向。目前我国ADR实践处于特定的法治化环境中, 依法治国刚刚被确定作为治国方略, 法治化的水平还亟待提高, 所以, 确立适当的ADR模式固然很重要, 但是同时还应该注意维持法院作为审判机关的纯洁性。

3. 从ADR实践的人员素质问题考虑, 应该借鉴英国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做法。

虽然司法审查制度对监控ADR的运作有安全阀的作用, 但不否认ADR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游离在司法体制之外, 若以人力资源建设对ADR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近年来我国调解制度和仲裁制度开始逐步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4. 在制度的保障方面, 学习英国的案件管理制度、诉讼费用补偿、惩罚机制和法律援助机制。

经过法院对案件的分配管理, 使得当事人采取ADR。在案件进入法院之后, 也可要求当事人填写案件的分配调查表, 并且说明案件可供选择纠纷解决的方式, 以及不同方式的利弊与风险;最后依据案件的性质, 由法院依职权、法院建议或由当事人主动提出的三种方式来启动审前的调解程序。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法律援助仅适用于诉讼当事人, 对某些需要法律援助而又可以通过ADR程序解决纠纷的当事人而言, 显然很不利, 同样也不利于司法ADR的推行, 所以应当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 将其适用于司法ADR程序。

五、结语

多元学习环境 篇7

新媒体时代, 信息技术与范式的结合推动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媒介格局的变化引发了新闻实践中关于新闻伦理的思考。新闻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 作为一种职业伦理, 其内涵及指导意义需要不断适应媒体的发展。全媒体时代对于记者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在“底线性”新闻道德观念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而出现质疑时, 新闻从业人员还面临其他深层次的道德困境。

理论经常滞后于实践。传统的新闻伦理和道德秩序并不能总是及时地为新闻从业人员解疑释惑, 加之新媒体冲击带来的生存压力, 传统媒体罔顾新闻伦理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成为主导话语的媒介环境下, 坚持做“严肃的新闻人”, 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反而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构成的“多元论”。社会存在诸多相互竞争和冲突的群体, 并因此造就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动网络。在多元论的价值观体系中, 多个群体之间的冲突是在公开的场所中进行的, 他们在一个自由的“意见市场”中展开辩论。

新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美国主流媒体的价值观需要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 才能更多地在公共领域内保证新闻媒介的良性运行。

在新媒体时代, 信息内容具有了交换价值。新技术的利用、传播技术的发达使任何人、任何组织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近个体尊严的核心——公民隐私, 信息网络呈现媒介化的特点。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 让信息网络中的信息总量和信息流通速率不断发生几何量级的跳跃。

政府、公众、广告主和资本家与新闻界形成了复杂的博弈关系。基于博弈论的基本观点, 新闻伦理建设需要形成良性的制度安排, 其中所涉及的多元话语方式要形成“纳什均衡”, 才能使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更好地在新闻实践中体现出来。

二、政府与公众

美国当代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一书中, 从文化传递方式的差异出发, 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后工业社会, 即信息社会, 以“后喻文化”为代表, 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晚辈代表着未来, 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将权威地位让给了晚辈, “后喻文化”又称“未来文化”“青年文化”。[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探索, 实际上体现了“后喻文化”的特征。

美国充分利用新媒体开放、互动的特点, 对政治信息进行控制, 强化公共外交中的舆论霸权。从全球传媒市场来看, 美国大型媒体集团几乎控制了不发达国家的舆论主导权, 对世界传播秩序的良性运转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虽然美国打着“客观、公正”的幌子, 但是它通过新媒体外交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西方价值观的推广, 这种行为其实是紧密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新兴媒体成为主流化的趋势。如何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把关、核实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已经成为一个难题。此外, 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行为进行伦理监督, 包括行政监督和法律法规等体系。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博弈背后是复杂的利益冲突。

政府话语和民间话语同样存在着冲突。社交媒体为公众释放和表达意见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民间话语是媒体必须重视的话语主体。近年来, 民意测验表明, 公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度呈下滑趋势, 新闻工作者受社会和公众尊重的程度越来越低。公众的矛头直接指向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滑坡。媒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出现危机。

公众对于媒体的过失不能够采取恶意攻击的方式, 对媒介的批评需要做到理智和客观。同时, 公众还需要以经常性的自我审视和审美志趣的提高来自觉抵制低俗、媚俗乃至恶俗文化的负面影响, 从而推动媒体的良性发展。

想要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仅仅依靠传播者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显然是片面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而且必然是一项长期持久并且不断更新的教育模式。同时, 要增强信息透明度, 在政府、媒体、专家和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高信任度的“伙伴”关系, 以对缓解风险社会引发的群体焦虑和促成有效的风险沟通起到助推作用。

三、广告主和资本家

美国新闻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广告主和资本家。为了谋求利润, 媒体与广告主、资本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 新闻媒体又以“第四权力”标榜, 新闻实践中与广告主、资本家会相互制约。

《华盛顿邮报》言论版的报头下面标注其是“一家独立报纸”。但是, 这家美国主流报纸的独立性也遭到质疑。超过3万民众在网上签名请愿, 敦促《华盛顿邮报》在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时向读者充分披露其“利益冲突”。2014年1月13日, 《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吴成良以《大老板与中情局唱“二人转”——< 华盛顿邮报> 独立性遭质疑》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2013年, 亚马逊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以个人名义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贝索斯成为该报的唯一所有人。2013年, 亚马逊与中情局签署了一份价值6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大单。而且贝索斯称, 亚马逊将来还可能获得更多合同。正是这种利益纠葛使得《华盛顿邮报》遭多方质疑。

追逐利润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对新闻伦理构成挑战, 甚至严重破坏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一方面, 媒体会愈发屈从于广告商和资本的压力, 无法充分坚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全面性原则;另一方面, 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也会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 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会日益被边缘化和非主流化。

新媒体时代, 新闻记者需要适应更快的新闻采访、写作和传播的节奏。因为在核实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 会伤害新闻的准确性, 新闻记者的偏见会影响事实真相的呈现。这几乎成为恶性循环。新闻媒体的“社会公器”的角色期待越来越受到私人资本的影响和控制, 很难形成持久的公信力。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媒体之间的分野会越来越鲜明。当然, 造成媒体水平参差不齐的因素包括经营和管理等。

四、新闻界的伦理话语方式

新闻学的专业性在全媒体的生态环境中被削弱。按照文化市场和文化工业的固有逻辑, 无论是公众话语还是私人话语, 都是一种商品、一种娱乐和一种消遣, 而人们则是购买者、消费者。乔治·华盛顿大学新闻学教授斯尔威·卫斯波得提出了“新闻重置”一词, 即当新闻生产与消费环境及条件发生变化时, 新闻业需要重新找到新闻的角色和定位。

任何时代, 尤其是在新闻业已经独立发展成一种的职业之后, 新闻界必须对新闻职业精神的职业伦理形成共同的信仰, 积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当前,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已成为全球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向和热点。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势头给新闻界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单”。作为塑造公众价值观念重要力量之一的媒体, 如何尽可能地消弭“知识鸿沟”带来的两极分化, 更好地保护公众的隐私权、名誉权等, 都成为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

“道德冲突构成了大众传播主体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 是传媒主体各种道德矛盾的集中反映。传媒主体就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中实现自身的道德责任承担, 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关系。”[2]

新媒体层出不穷, 带给传统媒体极大的生存压力。信息传播中的伦理边界问题进入到公众的视野。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和自媒体。

美国报业协会是拥有2000多个会员单位的美国主流报刊专业协会。报业协会担负三大职责:和政府沟通, 说服国会、政府, 防止在新闻出版、言论自由、发行渠道等方面的立法损害报业利益;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和沟通, 避免不实报道影响报业的发展;进行市场开发, 寻找报业发展的机会, 如挖掘在营销方面做得好的典范, 在整个报业进行宣传推广, 帮助报纸了解新媒体的盈利模式。[3]

如今, 美国报业协会裁员80%, 这是严峻的媒介生存环境所导致的。新媒体的冲击改变了公众获取和阅读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纷纷开始数字化战略的探索。印刷广告收入、发行收入和运营支出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

美国的新闻媒介从性质而言, 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企业, 为了攫取更多利润, 媒介不可避免地会迎合受众的需求, 甚至不惜违背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当然, 新闻媒介的私营企业性质可以使其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 至少从表面上可以自由行使公共话语权, 以“意见的自由市场”来对抗政府可能的控制。

事实上, 美国新闻媒介的言行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新闻界在制约社会各种力量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力量所形成的合力的制约。新闻界以“社会公器”作为标榜, 其运作机制应围绕着新闻职业精神展开。新媒体环境下, 媒体话语应拓展与政府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渠道, 协调利益冲突, 加强新闻伦理建设。

参考文献

[1]郭人旗.后喻文化与“新媒体政治时代”——2008美国大选观察[J].新闻世界, 2009 (7) :149.

[2]黄富峰.大众传媒伦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49.

多元学习环境 篇8

一、客家文献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客家文化典籍是客家民系之基,文明之源,涵盖客家民系演变成为汉民族八大民系过程等丰富信息,是中国历史移民的产物。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产生的客家文献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经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里,客家人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生存方式,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的激烈碰撞中,创造出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宝库,成为客家人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客家民系共同的精神家园[2]。

客家文献博大丰厚,涵盖了客家人经济、思想、习俗、变迁、发展等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一席。通过对客家文献资源进行系统化建设与创新,可让客家人更直观地了解客家族群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对研究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展现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客家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来搭建一个认知历史文化沉淀和实现当代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二、多元载体下客家文献资源的构成

客家文献是反映客家地区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客家人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是内容涉及客家地区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客家文献[3]123。客家文献载体不仅仅包括记录文字和音像的简单有形载体,而且包括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一切知识的有形及无形载体。客家文化文献资源从记录形式上划分,有文字文献、图片文献、音像制品文献、数字网络文献;从文献载体上划分,可分为纸质文献和非纸质文献。

1.纸质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图书馆、研究机构等比较系统收藏的正式出版物,这类文献主要是研究客家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法学、文学、教育、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门类。二是客家地区官方机构出版的非正式出版物,如地方志、地方文史资料、内部期刊和会议资料等等,征集时应厘清文献的渊源,文献的分布状况、密级等级及获取渠道,保证文献的可持续性。三是散落在民间的由私人收藏的家谱、族谱以及一些非物质文化的纸质记载,如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闽西客家山歌等的乐谱、戏谱。四是现代关于客家历史、文化、典籍、科技、宗教、风俗等内容的研究资料,包括国外研究客家文化的各种学术成果,这部分文献资料的范围比较广泛,内容翔实,如现代编纂的客家文化典籍联合目录等。

2.非纸质文献。

(1)多媒体资源。主要包括以缩微胶片、磁盘、网络等形式保留下来的客家图书资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缩微胶片是为了保护历史典籍,对文献采取的一种复制形式,文字和图片资料是其主要内容。磁盘和网络形式保留的资料内容则形式多样,既有文字和图片资料,又包含音像视频资料。文字和图片资料也有新的形态出现,既可用数字化形式复制保留的古代典籍,也有用电子书的形式出版供读者阅览利用。音频和视频资料多数是现代产生的资料。音频包括原始的录音资料和代代相传的口述资料,视频是用影像记录客家传统工艺、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客家特产等特色浓郁的客家文化。近年来,政府或文化机构拍摄的记录客家独特的节日或节庆活动的纪录片,在网络上传播的一些客家艺术作品制作方式和展示,也属于客家的非纸质文献。

(2)实物资源。这部分资源包括客家文物古迹、客家建筑与装饰、客家服饰与饰品、客家生活用具等,这些历史遗存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形式上属于文物的范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献,但通过对实物的记录、分析、研究、形成的图片、文字资料有利于研究客家文物的构造、沿革、历史价值,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3)无形资源。这部分资源指散布在民间,无特定载体,仅靠口手相传保留下来的只存在于一种文化的传承之中。如客家语言、客家饮食、客家音乐舞蹈、客家民间美术、客家民俗民风等,这些资源都是以自然的形态而存在,如无后人的挖掘、传承与发扬,极有可能濒临失传而消失于无形之中。因此这些资源急需通过录音、录像、摄影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加以整理、标注,然后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

四、客家文献资源建设及创新

赣南师范学院地处客家文化的摇篮——江西省赣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客家文献资源。笔者就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客家文化资源建设的全过程,从当前客家文化传承状况的实际出发,围绕客家文化自身特征和新媒体优势,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资源建设创新。

1.文献资源建设创新思路。传统资源建设以纸质资源收集为主,在当今信息时代,资源建设的重心逐渐转到资源的数字化上来。在资源数字化的初始阶段,是将传统方式下收集的纸质文献进行扫描处理,数字化加工不够深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电子资源利用方式,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上要寻求突破和创新。

(1)思想理念意识上的创新:图书馆要持续发展必须有突破有创新,创新包括四个方面: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资源建设创新。纸质资源建设是基础,是立馆之本,数字资源建设是核心,任何创新都必须围绕资源建设这一主题,没有资源,图书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图书馆还必须抛弃传统的旧观念:即资源建设就是购买资源,拥有资源的自主权。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数字资源的使用权也是资源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

(2)技术手段的创新:不再局限于纸质资源的简单数字化,要运用当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全文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各类载体资源进行加工、包装和整合,在数字资源的呈现方式上不仅仅是静态的文字、图像,还可实现资源三维动态的展示,并辅以多媒体环境,以实现载体多元环境下光、电、3D虚拟的资源实景再现。

(3)建设方法和途径的创新:文献资源建设可采用多样化形式,如创建具有较大影响的客家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民间工艺品、建筑、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旅游、土特产品等文化艺术品牌;制作优秀的客家题材的影视作品;征集和收藏客家文物、建立客家实物资料数据库等。因此,客家文献资源建设,重点宜放在激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给珍贵客家文献一个舒适的“家”。同时,在馆藏、保护、修复等环节下功夫,应秉承“在保护中传承,在研究中创新”宗旨,将蕴藏在故纸堆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力图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客家文化保护的浓厚氛围。

2.资源建设途径的多样化。资源建设不应受建设经费、人员和技术等的制约,可以广开门路多种途径开展资源建设,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采用的途径有:(1) 紧张的客家资源采购经费用于满足学校客家研究人员提出的有高度研究价值和迫切需要的客家文献。(2)充分利用本校自身科研力量,结合科研课题,共同合作开发自建资源以弥补经费的不足;每年一度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绝佳的客家资源收集机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5]。图书馆派出人员参会可以收集到各种客家资源素材。(3)采取版权共享、利益共享的方式,图书馆提供客家资源素材,借助专业公司的科技力量和市场能力合作开发数字资源。(4)和各地客家研究机构、民间组织进行资源交换,共建共享。

为了保护、传承、宣传客家的优秀文化,必须科学挖掘、协力整理客家文献资源,进行多层次、系统化、网络化建设,把客家文献纳入到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学化技术服务平台之中,以此促进客家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推动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图书馆人的神圣使命。

摘要:客家文献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鲜明的时代性,体现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蕴含着极珍贵的史料价值。本文结合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客家文献建设过程,探讨载体多元环境下客家文献资源建设创新的举措。

浅谈幼儿园多元阅读环境的创设 篇9

一、激发兴趣,创设环境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指导阅读的关键。

(一)从情感入手,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不是每个幼儿都天生就喜欢读书的,所以我从他们喜欢的方式入手,引导他们喜欢看书。例如:在让幼儿阅读《水果屋里的毛毛虫》这篇短文前,先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生长过程:毛毛虫——蛹——蝴蝶。不但让幼儿去捕捉蝴蝶,观察蝴蝶的幼虫,还通过多方面的亲身体验,使幼儿真实地认识了毛毛虫就是蝴蝶的幼虫。通过观察、体验,幼儿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具备了这篇文章的相关知识;幼儿阅读时也就轻而一举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读书兴趣就被激发而起。

(二)创设相应的环境,保持阅读兴趣

1. 设立图书区,每周更换一次书目,并及时向幼儿介绍新书目。图书的类别根据幼儿的阅读水平和兴趣而定。

2.每周组织一次自由阅读图书活动,幼儿间对阅读内容互相交流,我则根据发现的阅读兴趣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书架上的书目。

3.建立图书借阅制度。幼儿通过借书卡的形式,把喜爱的书带回家阅读。这样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方便辅导。我还在建立借阅制度之前进行爱护图书及借阅规则的教育,使幼儿从小遵守按时送还、破损了要修补、丢掉了要赔偿等规则。

4.开展与图书有关的角色游戏。如听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后,我就让幼儿自己选择最喜欢的角色表演,引导幼儿学说角色间的对话。又如“小小播音员”的游戏中,幼儿用大盒子做成电视机,在其中做主持人,表演“图书广告”和“故事大王”的游戏。在做图书广告时,他们会热情地介绍:“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新书,名字叫《XXX》,主要讲的是……欢迎大家到欢欢书店来购买。广告节目后,小观众中就会有人主动找主持人借书看了;还有的幼儿则喜欢把自己在家阅读的图书带来,在“故事大王”节目中播讲,很有激情。

5.为幼儿提供各种条件,让幼儿将已获得的阅读经验运用于新的情景之中。如春天到了,带幼儿到园外欣赏春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用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将这些感受用图画故事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经验迁移的目的。

二、选好图书,指导阅读

(一)从实际出发,科学选择和安排阅读图书

1.选择图书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即便是大班儿童,初学阅读时,我们也选择难度小且易读的图书。例如,文学书注意角色少、背景简单、角色间关系不复杂等特点;手工书选择图示形象较大、符号说明较少、制作工艺简单的图书;以后随阅读水平提高而逐渐增加难度。

2.注意幼儿的体别差异,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图书。这样的书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3.选择书目还应考虑幼儿即将入学这一特点,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有汉字、拼音、数字和图示说明等简单文字符号意识的书籍。在阅读画面的同时,对照文字进行符号意识的渗透,有助于日后对书本学习的适应。

(二)教给幼儿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组织认识图书活动。认识图书的基本结构——封面、封底、书名、目录、页码等,学会从左至右按页正确翻阅书的方法,并注意让幼儿在适宜的光线下阅读,阅读姿势正确。

2.教幼儿学会看文学图画书。幼儿不识字,所以观察画面后能正确理解很重要,有三点应注意:

(1)让幼儿学会观察单个画面中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间关系。在阅读中允许幼儿模仿画面动作以帮助理解。我常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画面的方法。如阅读《大象救兔子》:

师:画上都有什么动物?他们在干什么?

幼:画上有老虎、兔子和大象。大象在洗澡,老虎要吃兔子,兔子吓得拼命地跑。

师:你从哪看出老虎要吃兔子的?

幼:我看见老虎张着大嘴呢!

师:你怎么看出兔子在拼命地跑?

幼:我看见兔子这样跑地(边说边学着画上兔子奔跑的样子,伸开四腿,一脸惊恐)。我觉得兔子特别害怕,所以说它拼命地跑。

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幼儿逐渐养成仔细观察画面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学会看画阅读了。

(2)学会看连环画。除会按顺序号观察画面外,我还注意引导幼儿寻找画面的共同点、不同点和衔接点。共同点是故事发生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不同点是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不同),而衔接点则是将每个画面连接起来的“粘合剂”,具有使故事连贯而丰富的作用。如《猴子过河》(图二、图三),一幅是猴子挤着过河,一幅是排队过河。怎么一下子就有秩序了呢?画面并没有显示。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是猴妈妈让他们排队的。”“是他们围在一起商量的。”在故事完整讲述时,孩子们就能用上这些情节进行衔接,使讲述完整而丰富。

在观察中,遇到幼儿理解有偏差时,我组织他们模仿画面动作和讨论,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判断等阅读习惯。

(3)图片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符号,比如,图书中经常出现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在中大班,教师应引导幼儿去关注这些符号,并理解这些符号在图片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4)学会看背景、人物变化不明显的画面,会找出并理解画面中“细节”的变化和意义。如《小马过河》中水纹的变化预示了小马要过河和正在过河的情节。没有教师指导观察“细节”,幼儿很难发现与理解。因此,“细节”观察是阅读后期的难点问题,引起我特别的重视。

三、家园配合,增强效果

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单方面所能胜任的,而要与家庭教育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向家长朋友介绍了入学前做好阅读图书准备的重要性,指导家长辅导幼儿阅读图书的方法,帮助家长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指导幼儿进行阅读。同时提倡家长重视以书作为鼓励鼓励幼儿的手段,这样不但提高了书在孩子们心中的价值,无形中还深化了学习动机,一举两得。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们来到人世后,应尽早为他们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的确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必须早在幼儿期就应进行训练,让幼儿尽快适应语言、文字、图像等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环境,提高阅读能力,逐步达到独立阅读,为幼儿入小学学习,获得知识,增长智慧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元学习环境 篇10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教授于1983年首先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有8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8种基本智能彼此既联系又相互独立,每种智能都由不同的核心组成,并以不同的形式得以表现和发挥。加德纳指出,智能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加德纳还指出,智能还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将人们的教育视野向人的发展可能性聚焦,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健全人格,达到提高人的素质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把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作为教育的宗旨,认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学校教育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该怎样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怎样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丰富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至关重要。既然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那么环境也应当提供各种智能得以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因此,教育应当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开发他们的各项智能,使他们的智能形成优化的结构。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只涉及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等方面,对于空间智能、社交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则没有足够的展现与发展的环境。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好能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这样一种适应性、触发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和强化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中,学生既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电脑谱曲、多媒体创造,使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等多种智能得以发展,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和展示各种虚拟现实的学习情境,开展学习,模拟活动,使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通过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应通过给学生提供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以发展这种能力,因为只有在共同的工作中学生才可以学会分担责任,倾听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协商,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等,从整体利益出发进行合作,欣赏合作者的特别贡献等。应用信息技术,就可创设这样一个有利于沟通、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教师可利用开放、共享、交互的信息化资源,为学生创设开放、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可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通过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和责任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3.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多种智能协调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多种智能的组合。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与此是相吻合的。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指运用网络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首先,研究性学习课题,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课题所涉及的问题总是要包含多方面领域的知识,超出了单一智能的范畴,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智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爱好、智能强项等不同的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其次,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学生自己分析任务和条件,设计活动方案,选择研究方法,通过Internet查询网上信息资源,以同伴协作方式解决问题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的信息技能,还要组合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组合和发展。

4.通过整合,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也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二是信息技术与多元智能发展的整合。这种整合的思路就是把多元智能的特点与相关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予以实施,以此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例如,对于那些具有音乐节奏智能优势的学生,他们所具有的智能特点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等表现出敏感,对环境中的声音刺激特别是音乐刺激能够作出灵敏的反应。根据这个特点,教师既可以设计针对音乐节奏智能的课程,使用一些音乐文化辅导软件、唱歌软件等,可以增进他们优势智能的发展,还可以使用音乐节奏智能作为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缓冲剂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帮助学生进入愉快学习、有效学习的境界,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音乐节奏智能的发展。

5.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和认知过程都不相同,所以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批评家方式难以了解学生在认知上的个别差异。教师在多元智能的素质教育中,应该从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出发,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和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智能发展。评价或测验的目的不应该是对学生分类和排名,而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同时也是为了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每位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智能,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条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创建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开展多元智能的测评,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情境创设,现实虚拟,使教师能够在学生的作品创意、建模、创作、操纵、自我评价等过程中,较全面地对他们的多元智能进行测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评价工具,注重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如各种基于计算机的多元智能测评软件系统,可以忠实地记录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时间、方式和结果,并且可以给学习主体提供信息反馈。在这种评价过程中,学习主体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信息反馈,帮助学习主体阐释和表达所学知识,帮助学习主体反思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支持学习主体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系统体系以及支持学习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养成等。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以其显著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特性、情境性、社会文化性和创造性给当代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完成这一重大课题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造就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以其显著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特性、情境性、社会文化性和创造性给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开发学生多元智能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需要,信息技术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提供了实施的技术保障和促进条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造就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元智能,教育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钟祖荣.人人有八能,扬长育英才[J].北京教育,2003,(11).

[3]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4]黄宇星.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J].教育评论,2003,(3).

[5]薛惠芝.论素质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3,(7).

上一篇:一体两翼三维下一篇:学生词汇学习培养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