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有效

2024-07-01

多元有效(共12篇)

多元有效 篇1

语文教学多元评价策略是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行为的优劣和成败进行鉴定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使学生能够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评价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一、教师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使学生通过评价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教师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

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不能开口就是“很好”“你真棒”之类的话语,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被表扬的具体指向,不但要热情洋溢,还要具有针对性。要做到这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作为教师,它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

二、学生自评

让学生参与评价,让自己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明白自评的内容。我在平时引导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情况时是这样做的:以一周为单位,对背诵、默写和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参加课堂主动程度、作业情况及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要求每位学生针对自己的一周学习现状进行总结、反思,并提出下一单元的努力目标。我则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写出简短的评语,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则提出希望和要求。另外,我请家长在周末写简短的反馈意见。这样有利于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二是要抓住评价契机,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评价自己参与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帮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进行反思,并有针对性地自我改进。

三、学生互评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评是评价活动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对同伴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描述,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伙伴的学习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会欣赏他人。

例如,在写作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批改文章的方向,即构思、选材、组材、立意、语言。我印发一份需批改的作文,让学生细读三遍以上方可动笔修改。其次,我让他们分三步走:一改,改错别字、病句;二评,总评句、段、文的优与劣;三谈,谈读过此文后的感受,并对错别字、病句的修改作些硬性规定。最后,在批改的卷面的整洁程度上我也提出要求,且每次的评析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从而给学生以紧迫感,促其提高效率。在学生“互评”之后,学生可向全班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四、家长评价

教师可逐步引入家长评价,并指导家长如何操作。我请家长对照学生在家的具体表现,用不同的符号反馈。如果是学生自觉地完成了相关项目,家长就在该项目下打上两颗“★”,如果该生需在家长监督下才能完成一些项目,那么家长就在该项目下打上一颗“★”,同样,如果学生根本没有完成,家长就在学生没有完成的项目下打一个“〇”。

同时,我还请家长在周末对孩子在家一周的学习情况进行简要描述,然后教师根据家校联系本上的记录情况进行反馈,对在家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及时加以教育、引导,并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个人档案。这种方法一方面可发挥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关键词:家长评价

多元有效 篇2

摘 要:“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多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2-01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而多元解读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文本解读要求答案的统一性,精确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唯教参是从的一元解读走向了多重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多元解读来自于文本意义的多元化、文本形象的多元化和学生理解的多元化,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深入了,课堂也活跃了。

虽然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有界,阅读可以多元,但是必需有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永远只能是哈姆雷特,这个不变的哈姆雷特就是“界”。也就是说,“多元解读”必须立足于文本,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如何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1、立足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比如《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再如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文章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2、揣摩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摩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3、探究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4、把握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

大凡美文佳作,皆虚密有度,松张有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便是对作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生动写照。而这些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不经意间便成了读者走进文本的孔眼,成了解读作品的门户。对文本进行补白,必须是在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也就是说,如果不细读文本就不可能设计出很好补白,就更谈不上一个“巧”字了。细读文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先是读厚,再是读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本。体现出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刻领悟。如果没有智慧和领悟的碰撞,就很难设计出恰当的补白。如某位老师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随教师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接着教师承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有的说:我――我――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里有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生成性,与小弗郎士一样,他们也在经历人生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多元解读与有效阅读 篇3

关键词:语文课改;多元解读;有效阅读

新课程改革后,与传统应试教育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自主性的发掘和提升。在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展现个性风采。随之,“多元解读”成为新课改在阅读领域的最大热点。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阅读教学课程中文本多元解读的课堂出现了不少违背文本本意的形式主义。因此,怎样有效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意,成为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阅读教学自然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的需求,突出阅读的针对性,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潜力,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成为重要

议题。

一、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之所以遭受业界的批判和质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牢牢控制着“话语权”,导致了“一言堂”教学模式,更有甚者用教科书上的结论代替学生的理解,追求“标准化”“一元化”,否定文本多元解读的可能,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度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

文本阅读需要多元解读,即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进而完成自我情感体验。这种阅读方式提倡和鼓励阅读者对文本有多种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言之成理即可”。它带给语文阅读热烈和快乐,使学生的阅读方式从单调变为多样,阅读素养从低下不断提高,也让阅读思维从狭窄通向广阔,对文本意义的挖掘也更加深透。

二、伪多元解读与有效阅读

当然,多元解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多元”,而且是科学有效的。否则就只能算作“伪多元阅读”“误读”。

以科学的多元对话为基础的“有效阅读”方式,不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狭义阅读”,而是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有广度的阅读”;不是停留于表层的“浅尝辄止式阅读”,而是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探究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是结合文本本意、对作者进行知人论世、加上读者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的阅读方式。

“伪多元阅读”是解读者对文本内容的误解或曲解。他们所谓“探究式阅读”的结论是脱离作者和文本的,是“无中生有式”阅读。也就是说,“伪多元解读”既不尊重文本文字本身,也是对文章原作者写作意图的亵渎,它更忽视了对阅读者个人阅读能力和水平的尊重。当然,受阅读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限制,阅读主体会有一些独特的情感体验,但这一定是在文本中分析得出的。

三、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虽然一直以来针对语文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是不是越热闹、学生越能畅所欲言就一定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呢?对此,大家的观点应该是一致的:讨论的热烈应该是建立在对文本、对作者、对知识点正确把握基础上的探讨和争辩。因此,阅读课堂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知无不言,尊重和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领悟和体会,这有利于文本的深入、全面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一味简单机械地认可学生错误、荒诞、毫无根据的文本解读。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忌凭空想象,人为拔高。语文教师自身要对文本内容和主题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到位,这就对教师素质和备课过程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首先,教师要立足整体,对文本有整体、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全局观,用科学的态度引导学生看问题;其次,应发挥积极教师正向的引导作用。

2.忌片面武断、断章取义。文本是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不能生硬地割裂开来。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断章取义,摘取文中的只言片语,还分析得头头是道,觉得理由充分,就如我们经常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来勉励自己,要在有限的生命,不懈追求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素养,殊不知,庄子的本意是想表达“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就犯了片面主义、断章取义的错误。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全面、整体把握文章。

3.忌凭空臆想、无中生有。受自身阅历和生活体验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时会加上一些自己的情感经验和常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符合大众认识的,作者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反弹琵琶式的议论比比皆是,所以,学生不能脱离文本,主观臆断,尤其忌讳的是无中生有。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阅读,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引导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多元教育有效途径初探 篇4

一、广泛宣传, 树立多元教育理念

(一) 以“了解天性, 幸福成长”为主题, 强化老师们的意识。

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 正是我们作为人而存在下去的价值, 正因为每个人不同, 所以我们各有各的长处, 也各有各的短处。据此,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身边选择一位或几位学生作为研究个案, 撰写研究案例, 推进多元化培养意识的形成。

(二)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提炼相关的基本观点。

1.教育观: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多元化教育, 个性化发展。

2.人才观: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人人成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

3.教学观:正视差异, 善待差异, 才是关爱生命;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开发潜能,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研究教法要注重研究学法,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以学定教。

4.学习观:学习在于凭借原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 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开发潜能;学习是学生运用智能强项, 自主选择、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过程。

5.评价观:评价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 改善课程设计,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 就多一批好学生;智能档案夹, 帮助教师利用教学活动达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 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进步;评价要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 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从“谁聪明”到“每个学生哪方面聪明”。

6.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连续体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策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唤醒学生的潜在智能, 运用多元智能解决问题, 在师生合作中构建新知;即时纠错, 即时转化, 即时激励, 即时强化。

二、科学引导, 对学生进行八个维度的测试

我校与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积极联系, 在王礼桂教授的帮助下, 用加德纳教授制定的多元智能量表为学生进行测试, 帮助学生、家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智力潜能发展的情况,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测试, 我们发现:

(一) 学生的智能类型并不是单一的, 大多数孩子比较突出的有2~3个方面, 个别学生甚至更多。

(二) 学生的智能类型与家长的期望并无太大关联,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逻辑思维或音乐智能方面有突出表现, 但调查发现, 孩子在自然观察方面比较突出, 与学习成绩相关的智能类型呈分散分布。

(三) 家长对测试结果的关注度较高, 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帮助。

三、积极探索, 开展多元课堂实践活动

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我校在多元智能理念的主导下, 构建了“双主”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研究活动, 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

“双主”教学模式是指: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 以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作为提升思维品质的载体, 反应数学实践的特点和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亲身实践、课外活动等) , 在此基础上, 引导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发现和探究问题, 从而深切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 并最终实现知识建构和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

(一) 数学学科以“综合与实践”内容为突破口, 着力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构建高效课堂, 探索“双主”的教学模式。“双主”数学教学模式强调:在思维模糊处,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让孩子们主动置身于实践之中。在思维发生处, 教师要敢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让孩子们大胆投身于实践之中。在思维深入处, 教师们要有意设置障碍, 让习惯了思考的孩子们, 善于施展才能沉迷于实践。在课后延伸处, 精于实践。课后延伸, 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每节课必须留有充足的练习时间, 巩固知识, 拓展思维, 培养能力;二是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二) 语文学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抽象、枯燥的文字变得形象直观, 采用图片刺激、音乐创设等手段, 为孩子们提供声、文、图、动的学习环境, 多方位调动学生在课堂的关注点, 提高教学效率。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建了新的评价方式, 试卷只是检测学生的成绩的一条途径, 还可以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外知识的丰富性、课外读物的阅读量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我校在测试时改革试卷题型, 加入“画画、编故事”等活泼的题型,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渗透着多元智能的理念。

(三) 英语学科注重五大过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评估。力求建立新型的多元课堂:语言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语言学习=学习+交际;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语言。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更加注重对语言实践活动的关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四) 美术学科从作业评价入手, 通过对评价的改革,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 美术团队不断探索寻求一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并能快速提高的方法。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学生早已不满足最初的甲乙等级式评价方式, 因为笼统的评价不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明确美术作业的优弱区。于是教师们将低中高年段分成三个小组, 分别由我校三名美术教师带领, 进行评价模式的改革实验。

其他学科也在多元理念的大背景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四、大胆创新, 开设特色课程

(一) 开设外教特色课程

根据家长的要求和建议, 我们今年实现一年级全覆盖, 为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训练提供新途径。在外教课上我们要求教师进行浸泡式的英语教学,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的听说训练。

加德纳对语言智能的定义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把文法、音韵学、语义学、语言实用学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学习语言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与条件, 比如:阅读材料、录音带、写作工具、对话、讨论、辩论及故事等。

(二) 开设特色培训课程

针对教师和家长, 我们开设了多元培训课程。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 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学生在学校和其它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优势。

学校为每一位班主任配备, 向家长推荐了《你的蜜糖, 他的毒药———认识禀赋天性的差异, 做聪明的家长》一书, 作者泡爸借鉴美国奈德·赫曼博士的全脑概念讲述了亲子教育的理念, 强调人的大脑有多种思维偏好, 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引发父母更多的思考, 给家长更多理性的方法指导。从接受孩子的不同, 认识孩子的思维偏好, 如何做孩子的导师, 清除错位的沟通等4个方面, 帮助教师和家长理性看待家庭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 我们告诉父母、老师:请别要求孩子向某某学习, 向谁谁看齐, 因为每一个孩子, 都会有自己的特长, 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优势, 就让孩子做好自己, 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并帮助孩子的自我个性得到发展和延伸, 就是我们作为大人对孩子最好的爱与呵护。

五、因材施教, 开展特色活动

加德纳曾指出:“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发挥的地方。

(一) 通过提供给孩子一些有趣并能让他们兴奋的经历, 让孩子走过反复和成功、挑战和失败并重的一段历程, 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各种才能。因为我们知道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潜力, 所以家长能否保证孩子有机会探索和寻求每一种智能 (并不仅仅局限在那些家长可以轻松提供的机会) 这一点很重要。

在开学之初, 我们就分年级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科技、英语、信息等六大类包括足球、电脑、舞蹈、科学、美术、声乐、英语故事、羽毛球、七巧板、篮球等, 计42个走班, 要求辅导教师制订培养计划, 班主任和家长向学生推荐, 由学生自由选择, 为学生搭建学习和体验的平台。

(二) 要求每位教师在身边至少选择一个孩子作为潜能开发的对象, 为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 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不同的方式成长, 并对个案进行研究、记录, 目前已收到案例57篇。

教师们从艺术类特长、人际交往特长、空间智能、逻辑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培养, 收得较好的效果。

六、系列活动, 初显成效

(一) 达成初步共识

1.人有多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首先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人才观, 主张用全面的标准去衡量人的各个方面, 而非像以往一样, 衡量人的标准仅仅局限于 (或说主要局限于) 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样, 我们就不应再以学科成绩来给学生进行有意无意的分等了。也许这种观念的建立, 才算是真正触及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本质内核。

2.智能是实践性的、动态的

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定义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 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它将智能定位于一种实践能力,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 认为智能是一种素质, 是所谓的“智商”, 是先天形成的, 静态的。智能是动态的、发展的, 它的形成既有先天的成份, 又有后天教育的痕迹。但对于人的发展来说, 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都是相当重要的, 先天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因而我们要对儿童的智能倾向进行观测分析, 以寻找适合其先天智能基础的后天培养发展方向;同时, 后天的教化, 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强化其优势智能, 弥补其弱势智能。当然, 这二者并非同等重要, 作为学校教育,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并实施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教育策略, 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能。

3.人有不同的智能优势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不是智能的高低, 而是智能的类型。它将智能分为8种相对独立的类型, 每种类型内部又都有不同的分支。客观上说, 每个人都拥有这几种智能, 并都有一定的层次, 每个人的各智能之间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 因而不同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如此一来, 我们考察教学对象和交往对象时, 就能避免以一人的优势智能去与另一人的弱势智能相比, 很大程度上能改变我们对学习后进生的看法和评价。

4.各智能类型间可以相互促进

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 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思想在教学上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那就是, 我们可以通过此智能发展学生的彼智能。例如, 可以运用图画、动作、音乐、数字、符号、色彩、文字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他的语言智能比较弱的话。这样, 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使我们得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 我们所选择的方式应适合学生的智能类型和智能水平, 否则仍然难以被学生所接受。

5.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因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对学习内容敏感性的不同, 因此, 教师的教学就不应始终运用一种方法, 采用一种形式。研究证明, 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 也没有一个学生适合每一种方法。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分析班级成员的智能差异及构成, 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消解这一差异带来的学习效果的不同。由此可见, 科学、合理的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手段组合运用的, 切合了每一位学生智能类型状况和智能发展水平的。

(二)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研究性学习”等, 都可以在该理论中找到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其作为理论支撑, 就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教育价值论、教育理念体系建设方面的借鉴, 而且还可以直接指导我们进行教育策略和方法的革新。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建立了“双主”课堂模式。

该模式入选武汉市“高校课堂模式”, 数学学科进行了全国十城市展示活动,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并在《成才》2013年第9期杂志上发表了我校撰写的《聚焦课堂兴研立新寻路学科建设》一文;美术学科在武汉市开展了作业评价改革专题活动, 取得显著效果;徐皓参与撰写了《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技能研修》一书。

2.形成走班培训机制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 每学期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 现在已经形成六大类、42个走班, 今后还将根据需要进一步调整。

通过多元培训, 我校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2013年在楚才作文大赛中, 共有98名学生获奖, 一等奖居硚口区首位, 突破我校该项比赛历年最高人数;在楚天英语大赛中, 有96人获奖, 其中特金奖5人, 创下历史记录。

多元有效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企业需求为主体的“用工荒”和以农民工及大学生等群体为主体的“就业难”相互矛盾的两个问题凸显。“用工荒”反映了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种人才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就业难”反映了各类教育机构未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技术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支撑力量,“就业难”和“用工荒”等看似尴尬的问题也是对职业教育如何发挥其作用的现实考量。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属公共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点:一是职业性,主要体现在针对岗位或职业的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二是实训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技能培养过程的实训性,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三是经济性,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1];四是终生性,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每个人在一生中需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掌握和应对新技能及新发展。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肩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其供给的有效性是扩大人才输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问题

自以来,我国的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及大学生就业难却愈演愈烈。人力资本市场既供给过剩,又供给不足。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反映出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短缺,同时缺乏技能或不具有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却呈现过剩状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底,我国农民工达1.32亿人,达到2.3亿人,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而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人社部调查显示,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企业对初、中、高级工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42、1.44、1.6,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更高,分别为2.36、2.36、2.2,技能的缺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2]。因此,我国人力资源供给过剩的实质是劳动者素质“低”,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实质是职业技能教育“弱”。

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式,我国职业教育呈现既供给不足又需求不足的窘境。供给不足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从质量和数量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典型表现是“用工荒”现象;需求不足是指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的需求方面,主要表现为职业学校的“招生难”现象。目前在政策层面对职业技术教育给予了大力扶持,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环境、资金不足、针对性不强、技术含量不高或流于形式、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等发展障碍仍不容忽视。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技工学校数量由的4395所下降到20的3077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1611所,比减少4324所,减少比例为27%[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虽然近年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使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得以维持,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仍需引起重视。

(一)学历职业教育供给困境

随着教育供给的不断改善,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却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首先,学历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成为了“落榜生”、“劣等生”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普遍遭受鄙视成为“次等教育”,这也是学历职业教育生源素质较差、生源萎缩的重要原因。其次,受资金、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等导致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降低。最后,为了短期利益,部分企业在招工过程中不能有效推行持证上岗等规章制度,并且秉承“只用工不培训”的思想,这助推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供给困境

非学历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乡新生劳动力等群体的初级技能培训。非学历职业教育是人力资产增值、企业增强竞争力及组织效益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如美国政府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每年达600亿美元;法国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占全国教育经费的`25%;新加坡在培训方面的政府投资达3000万新元。

我国政府和企业虽然也意识到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政府和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投入还有待提高。首先,职业教育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乏对企业高新或先进技术的针对性;其次,职业教育机构限于资金、设备等客观条件,无法进行基于企业先进技术的有效培训;再者,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缺乏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的重视或制度约束,大量在职员工对于技术水平提升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职业教育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政府部门通过“阳光工程”、“劳动力就业培训”等补贴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已经在我国基本形成。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教育的供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民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并没有明显释放或爆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跨越传统教育的范畴,建立在深刻认识职业教育问题并对职业教育本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一)职业教育供给与供求基本原则的偏离

教育供给和需求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存在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职业教育供给涉及数量、质量、结构、公平和效率等五个方面,即职业教育有效供给应当数量均衡、质量满意、结构合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4]。第一,数量均衡。教育供给以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为基础,需求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次和指向,国家和个人的投资需求最终会以企业人力资本需求的方式体现,在满足职业教育供需均衡的前提下侧重于职业教育输出和社会需求人力资本的供需均衡。第二,质量满意。职业教育在数量供需均衡的前提下要充分提升教育质量,从而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如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的社会适应性、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第三,结构合理。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必须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对应。第四,公平优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的60%~70%来自农村,中职生家庭属于中等以下收入阶层[5],为社会基层劳动者提供基础性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不仅事关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公平正义的维护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五,兼顾效率。教育供给的有效性不仅是教育供给机会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教育需求的充分激活,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我国职业教育供给困境的根本原因是职业教育没有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适时调整或转变供给的基本要素,职业教育的供给、教育的产品输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还未能建立起需求驱动的职教供给体系,职业教育供给的形式、数量、结构和类型等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公正及质量等相互平衡方面还有待完善。职业教育供给偏离市场需求,供给过程满足不了市场对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市场对职教供给低效的这种结果反作用于职教的供给数量、质量和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公众、企业和社会对职教供给的消极应对。

(二)职业教育缺乏良好的发展氛围

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公众对其认识极不相称。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二流教育”,相对于同层次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招生层次中居于最低端。同时,地方政府和学校未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一方面,普教招生高烧不退而就业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就业形势非常看好而门可罗雀,两者形成强烈反差。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

(三)市场需求的导向功能不强

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直接驱动力,也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具体体现。“用工荒”的实际原因是教育和市场的脱节,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技能人才在择业时具有明显的职业选择优势,进入社会后在岗位上技能的价值能够得以有效体现,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而发展的前提就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市场引导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市场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让市场成为职业教育产品输出,服务供给的指挥棒。职业供给的前提是市场需求,除了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要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以外,企业和市场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方也应主动与教育机构合作,为职业教育供给提供明确的导向。

(四)职业教育供给低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社会共同努力,需要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也需要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更需要民众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转变。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是社会中相关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职业教育供给缺乏有效性的结果。

影响职业教育供给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职业教育的定位,也就是教育供给能否按照市场需要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师资和管理,即教育能否按照市场需求保质保量完成人才培养,一般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教育过程管理等因素;三是职业教育供给对企业作用的发挥,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者和最大受益者,其参与程度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作用发挥和继续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参与包括资金支持、培养过程参与、人才使用和跟踪培养等,学校主动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是保障职业教育供给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职业学校在家长心目中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看好的情况下,这些学生进入岗位并没有体现出职教毕业生相对于普教毕业生的技能优势和价值。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管理缺乏针对性措施;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规范学生管理方面缺少职教特色,使得社会、家长对职业学校成人、成才的管理缺乏信心。再加上目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良好环境尚未真正形成,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上升渠道不畅通。企业在招聘、用工管理等方面对技能人才重视不够,缺乏对技能人才重视的具体措施和氛围。全方位、立体化、多部门共同参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产品供给体系尚未确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供给缺乏有效性。

三、多元合作职教供给模式的构建

世界职业教育的两大思潮是学校本位职业教育思潮和多元化职业教育思潮。多元化职业教育思潮认为,社会发展中的劳动力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在职培训和企业本位教育上,以避免职业教育的资源浪费。多元化职业教育思潮的理论自二战以来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和发展,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度”、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基于我国实际,为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应该以学校职业教育供给为基础,发展多元职业教育供给模式。

(一)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人才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机构或个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构建良好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应当从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打造一个引导、供给、监督、使用的共同体。关键是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各司其职,同时在供给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协调,在现有职教资源基础上充分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图1 提升供给有效性的保障体系

1.各主体的合作互动

首先,各主体的职责。个人作为职业教育供给的“第一站”,其职责主要在于购买服务、请求或主张权利等。社会作为包含多种个体的共同体,不仅要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也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主体进行监督。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市场需求的重要载体,其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企业基于自身需求配合其他部门提供职业教育供给也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保障部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督管理等是其基本职能,政府应承担起制度建设、财政补贴、服务购买与供给等管理职责。

其次,主导和部门间的监督。职业教育供给有效性的提升不仅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职业教育供给在不同角度具有不同的属性,在供给的需求方面,企业具有主导作用;供给主体基于公平正义应以政府为主;服务购买和权利实现以个人为主;发展氛围则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各方积极参与。同样,个人在教育需求方面具有向供给主体请求和监督的权利;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职业教育供给的直接监督,其也有权利和义务对职业教育供给过程进行监督;社会除了提供职业教育,还可以通过政府及其合作对职业教育供给进行监督。

2.各主体行为取向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行为主体的行为价值取向对于事业的发展具有内在驱动力的作用。首先,在市场经济中,职业教育不仅在内在素质方面对个人是一种提升,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自我价值充分实现的重要渠道。其次,社会作为利益共同体,在全社会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再者,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效的职业教育供给不仅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政府作为公民让渡权利的产物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呵护既有利于政府合法性的体现,也有利于公民发展需求的实现。

(二)政策及管理建议

第一,以学校职业教育为基础,创建多元合作职业教育模式。职业学校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基本素质教育,同时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以职业学校为主体进行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积极创新合作方式和内容,突破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用学生乐学、积极参与的教学形式增强教育过程的实效性。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权益,同时要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合作增强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二,增强企业的本位意识,实现职教供给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以制度化的方式使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受益者承担教育过程中可以承担的部分。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的技术教育支出80%以上是由企业承担。发挥企业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性、培养效率、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职工培训的投入,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加强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成长。

第三,强化社会本位职业教育意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有不同的对象、层次和人才培养模式,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如针对适龄人口的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性职业教育,针对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短期技能培训等。倡导并发展“终身教育”,使教育过程不仅可以满足在职人员的学习需要,也能促进员工和企业、社会的同步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供给多元合作模式构建的基础是通过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以及供给对象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职前教育为终身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过程等方面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多元主动参与的多元化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运行机制确保供给的有效性;激发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提高有限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现代职业教育基于实效性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18-19.

[2]刘万霞.“技工荒”视野的职业教育需求测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0(10):58-61.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学有所教——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J].教育研究,(3):3-25.

[4]陈福祥.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基于制度分析的角度[D].重庆:西南大学,:68.

[5]张秀兰,胡晓江,屈智勇.关于教育决策机制与决策模式的思考——基于三十年教育发展与政策的回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38-158,160.

[6]郝克明,杨银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J].教育研究,2010(3):3-14.

[7]肖化移,李铁林.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5S):62-64.

Construction of Multifaceted Cooperation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 Study on the Enhancement of Supply Effectiveness

HE Shu-xia

(College of Commerc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hortening of updating cycl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of difficulty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contents, the requirement for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 is urgent. However, influencing by the factors that the supply princip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ack of conducive atmosphere, and the guidance function of market demand isn’t fully exerted, the supply of vocational confronts with predicaments, and the supply is also inefficient. Therefore, the high effici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participated by society, vocational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China.

多元评价,让英语课堂更有效 篇6

一、评价主体,走向多元,让评价更有效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应走向多元。以往的课堂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主体,学生处于“听评”阶段,因而评价有效性不高。为此,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走向多元的第一步是将学生列入评价主体。首先,教师自我评价。教师的作用是主导,是“教”,教之后,教师也需要对自我评价,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让课堂教学更有效。这部分,学校可以统一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自评表”,并利用一定的激励方法,促进教师自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包括四大内容:英语准备状态、教学实施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反思。例如:在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6上中的Unit3 Holiday fun这一单元时,教师结合评价表进行自我反思,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反思“英语准备状态”为例,本次课教师结合新课改提倡的三维目标设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单词、句型,如holiday, Summer Palace, fashion show等。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运用过去式进行问答;了解英国学生的放假情况,体会文化差异。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增强对祖国、世界的了解欲望。教师对照自评表,反思目标设计,以不断优化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其次,学生对教师评价。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导入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是否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能否按照教师的教法学到知识等。总之,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够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评价方式,走向多元,让评价更有效

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也要走向多元,以此助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5上中的Unit 4 Hobbies这一单元时,教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利用问题与学生互动。师:Whats your hobby? 有学生说“I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Why”?学生回答:“It makes me happy all the time”。教师展开即时评价,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Wow, very good.You must be a good singer.有学生说“I like reading”,教师展开即时评价:Good job.Reading can benefit us a lot.即时评价让学生的表现得到肯定,也刺激学生融入互动中。又如:在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5上中的Unit 8 At Christmas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问题,并采取延迟性评价,取得很好的效果。圣诞树是圣诞节中必不可少的,但学生对于如何装扮圣诞树了解得不够深入。为此,教师以此作为问题切入点,调动学生思考:how to decorate a Christmas tree?有学生回答“We can put light, stars and other beautiful things on the tree”;有学生回答“We can put presen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师:What do they put on the top of the trees? (检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此时,很多学生摇摇头。教师不急于做出评价,也不给出答案。突然,有一个声音说着:“A star or an angle on the top”。延时评价,也就是意味着教师要“等”,等出精彩。

三、评价手段,走向多元,让评价更有效

评价主体、方式多元化,评价手段也应走向多元。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还是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都要呈现出评价手段多元化的特点,以让评价更有效。例如:在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4下中的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多元评价手段评价学生的作业,取得很好的效果。针对这一单元,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设计手抄报,将每一个学科都展现在手抄报上,并利用英文简单介绍自己最喜欢哪一门学科?为什么?这个作业灵活,开放性强,因而学生参与作业,完成作业的兴致很高。对于学生的手抄报作品,教师以书面评价手段进行综合点评。但是,教师并未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英文书写上,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手抄报的整体设计上。如:是否每个学科的特点都突出?学生的整体设计效果如何?是否美观?等。然后,教师利用书面评价点评作品,如:Wow, it is amazing.You really do a good job.(在作品上画上栩栩如生的大拇指和笑脸,表示鼓励和赞赏)在第二天的作品呈现上,教师让学生轮流上来表述自己喜欢哪一门学科,为什么,并结合学生的作品做综合点评。这一环节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让评价不断向更广的方向发散。最后,采取档案袋评价手段,让学生将手抄报成果,以及作业体会等,放在档案袋中。

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多元化评价,有效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数学教学课程应提出数学学习新的评价模式, 评价的内容与重点既要关注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要重视他们对数学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发展。做到及关注结果, 也重视过程。因此, 建立有效全面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不仅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是关注学生自我发展, 体现教育中“人”的重要方式。

一、多元化评价实施的意义

1.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家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愈渐重视, 国务院和教育院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纲领》中明确指出必须建立全面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 而不能在单纯的以学习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1]。而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加深学生对自身的了解, 让教师能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优势和劣势, 以制定更好的教学方式。多元化评价打破了传统教育评价中的单一的标准和目的, 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弊端。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2. 是完善和改革现有评价系统的有效方式

目前数学教育中所使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学生数学的考试成绩为导向, 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二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 通过设定预定的数学目标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三是采用素质综合评价的方式, 通过对学生日常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及成绩综合评价[2]。

第一种评价方式目前仍是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和一些城镇中主要运用的评价方式。该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 虽然与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不符, 但因为有着长久的使用历史而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改变。第二种虽然在前一种方式上有所进步, 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观念, 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在该种方式中, 结果仍具有占有比较重要的导向地位, 也更加看重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知识技巧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第三种方式虽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但仍将各评价内容量化。虽然该种方式能有效鼓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但对学生又很强的规范性,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创新能力。无论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多元化评价方式要重视从不同层面出发, 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共性, 从而完善和改善评价体系。

二、多元化评价的基本要素

1. 全面性

数学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要点和技巧的掌握, 还要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思考、理解、应用、计算、反思、检验等能力, 所以以上这些也应该纳入到评价中。作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即评价的主体, 也应该包括多方面的, 如评价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 还应该让家长、学校、学生也参于到其中。依托多元化评价不仅能有效评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 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塑造、价值观念也能很好的进行评估, 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2. 教育性

建立多元化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数学教育。建立评价不应只是仅仅局限在学生对数学结论或知识点的掌握, 而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数学精神。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探究更多的解题方式或思路, 随后从中选择出最优的方案, 并详细讲明该方案的优势在哪里。让学生明白, 数学解题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但每一种方式都应该有着严谨的逻辑思维。

3. 发展性

多元化评价虽然具有一定的甄别和筛选功能, 但并不只是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简单地做好坏之分。评价人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优势和弱势进行详细的比较,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价值观, 更好的探究自我学习数学的方式。

4. 可操作性

一套好的评价系统的建立, 需要多个客观条件支持, 也受到多个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制定多元化评价时要考虑的评价对象的学习环境、背景, 考虑到评价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等。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和目的, 以保证多元化评价的顺利进行。

三、多元化评价建立过程

1. 重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是实行多角度评价的具体表现, 从根本上保证了评价信息的多元化, 有利于实现评价对象的自我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必须包括学生自身、同学、朋友、教师、家长和学校。素质教育始终强调,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是处于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 更应该重视并突出这一理念。由学生自己完成对自己的评价, 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 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数学学习结果评价的公正性, 对学生的自我观察力、自我评价能力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中, 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学生能够通过和教师的交流, 改变以往看待数学学习的角度, 从而探寻到更适合自身数学学习的方式。

2. 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与目的

不同的评价目的应该参照不同的评价标准。数学学习的内容并不单一, 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也不单一, 如果评价标准和目的单一, 就与整个多元化评价相矛盾了。根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 关于数学学习的目的可以明确为: (1) 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2) 重视对数学解题过程的探究, (3) 养成数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5) 实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

前两者能通过具体的解题过程或测试完成评价。但在测试过程中, 评价主体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 全面了解其对数学知识要点及技巧的掌握程度。而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道简单的测试题便可以完成的, 是需要评价主体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过程, 如建立学生档案或每个学期学生课堂评估表现。在结合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准确的评价出关于数学思维能力的结果。第四点目标中涵盖的内容更为抽象, 广泛, 它包括学生对于数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如有些学生对数学具有足够的学习欲和好奇心, 对于数学的态度也就更加积极, 自然也就更愿意主动学习数学, 学好数学;而有些学生认为数学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慢或理解能力差, 因此始终对数学无法提起兴趣, 以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数学, 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第五点是探究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能力。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数学, 数学仅仅只是简单的数字运算?这些都是该目的所要考虑的内容。

在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时, 要重视各个目的之间的关联性。其五点目的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确定最后的评价结果时, 要综合看待这五点目标的实现, 才能对评价对象做出更为全面、实际的综合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从多个角度, 采用多个评价主体多进行的一个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 是当前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手段。多元化评价必须实现可操作性、发展性、教育性等基本要素, 从多个角度, 采用多个角度、多个目标和标准共同完成。重视突出多元化评价的多元性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结合其实际实施情况, 才能有效的发挥多元化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爱玲.试论有效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4:52-55.

[2]王学珍.开放教育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的实践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1:89-92.

多元有效 篇8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幼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计算机。所以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 可以定时开展一些幼儿与计算机的互动活动, 利用计算机设计一些情境游戏, 给计算机设定语音提示对幼儿进行提问, 通过与计算机游戏的方式达到教学的目的, 让幼儿在沉浸游戏的同时大胆回答问题。通过计算机设定好的一些卡通形象对幼儿问题回答的对错给予赞扬及鼓励, 不会造成幼儿心理上的负担和负面影响, 反而增强了其自信心。幼儿处于发育时期, 对声音、画面有很强的感知力, 计算机屏幕上的美丽画面、悦耳声音以及生动的卡通形象很容易吸引幼儿的关注, 对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启发和调动, 在教学上实现了手脑并用, 让幼儿在活跃的上课氛围里能够进行积极地思考。幼儿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所以在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他们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并在游戏式学习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游戏过程中也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团结协作, 有利于培养他们相互帮助、互相分享的团队精神。在体验计算机虚拟化的游戏同时快乐地学习, 有利于幼儿开朗性格的培养。

2 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

幼儿的思维是最纯粹的, 所以他们的语言是内心世界的直接反应。幼儿正处于思维形成和语言学习的最重要阶段, 作为启蒙的幼儿园教育,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语言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为幼儿精心设计语言环境程序, 让幼儿在这个环境里做到想说、敢说, 更重要的是喜欢说。例如, 在计算机教学系统中利用卡通形象或者是选用优美的声音进行语音提示, 创造一个情境对话学习程序, 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跟随计算机的语音提示进行复述, 熟悉情境内容, 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的语言教学方式让幼儿对教授的语言内容印象加深, 使其语言掌握速度加快, 对语言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 有利于幼儿道德品质良好形成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也是幼儿教育的最本质目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新近发生的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关于道德品质方面的信息, 进行有效地整合, 并编成问答题目放置在计算机教育系统中。在教学过程中, 让幼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回答。例如, “请判断以下行为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或者“宝宝的以下行为哪些是我们该学习的, 哪些是我们该纠正的?”而后根据幼儿的回答, 计算机给出评分, 对于答对的题目要予以充分的赞美并鼓励他们学习好的道德素质, 对于答错的题目通过一些卡通动画的设计指出答错的题目中存在的不良道德行为或者是好的道德行为, 这样会加深学生对不好的或好的道德行为的印象, 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对这些有正确的判断。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幼儿在判断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取向, 对幼儿道德品质的良好形成有着积极意义。

4 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技术的发展, 让幼儿对一些现代科技产品都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科学的了解很浅显, 以至于对科学的认知度不够, 学习起来兴趣也不大。所以为了让幼儿能更深入地对科学进行了解, 教师应该从生活或者是媒体中幼儿相对熟悉的科技成果开始, 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对生活的种种影响, 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人物和事件, 如中国嫦娥号人造卫星绕月飞行, 成功对月球进行探测, 还有翟志刚等太空飞行员, 成功完成太空飞行任务等。教师可以收集有关这些方面的图文、声音资料并通过一些卡通形象进行演绎, 再结合一些有关科技的传说教授给幼儿, 定期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如参观一些科技馆。这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5 有利于对幼儿艺术情感的培养

幼儿艺术情感的培养主要是美育教育中的艺术熏陶。幼儿通过艺术学习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 情感抒发中也蕴含着艺术的美, 这有利于幼儿的健全人格形成。教师可以在网络媒体上寻找最新的适合幼儿的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资料素材, 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 选出最好的进行教学, 为幼儿创建一个全方位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幼儿搭建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展台, 积极地鼓励幼儿进行创作, 引导他们互相欣赏, 互相勉励。例如,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汇集到一起, 做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让幼儿相互评价, 大胆直言, 在表达自己独特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向其他同学学习他们优秀的艺术表现, 最终丰富自身的艺术情感。

6 结语

信息技术的强大教育功能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图像、声音等学习素材, 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手、脑、眼三者应用, 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达到了幼儿多元素之发展的教育目的,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好奇心, 激发了幼儿强大的学习潜力。

摘要: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幼儿的性格、品德、情感等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信息技术从哪些方面促进幼儿多元化素质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多元评价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多元评价,有效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向转向多向,增加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反映信息而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一、教师评价学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自古以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都具有显著的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一旦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与肯定的评价之后,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往往都会成倍地激增。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在教学中我面向学生个体,对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指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尽量用语委婉,不挫伤其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这里以作业评价为例: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如果只以最后的答案是否正确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那么学生就会只注重如何尽快得出标准答案。如果我们把书写是否整洁、解题思路是否清晰、解法是否富有创造性等方面也纳入到教师的评价当中,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富有创造性、解法独特)给予更高的评价,那么学生就会自然地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期望,更加关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发现,如何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二、学生评价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评价方式基本是教师评价学生,而学生较少评价教师。新的评价观要求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教师不应唱独角戏似地评价学生,而应给学生评价教师的机会,从而使师生之间的评价成为双向评价。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学生评价教师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评价教师,勇于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我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故意没有按照运算顺序去教。刚开始,只有几个大胆的学生敢说老师错了。在我的鼓励下,向我说不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很虚心地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还向他们请教怎样做才能做对。此环节的设置,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励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和错误,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必然使学生懂得如何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学生挑战老师,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评价,不仅营造了平等、民主、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三、学生自我评价,增强数学学习自信

学生自我评价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把握,有利于其增强自信。自我评价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评价自己的数学学习,我让学生采用写数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数学日记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说话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惑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数学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而写数学日记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维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数学日记还可以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还能从检查学生的数学日记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改进教学,因材施教。

四、学生评价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伴之间的影响有着较大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因此生生互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可以锻炼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客气地指出不足。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将不同的解题方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和评价。有学生主动举手起来说:“某某同学的答案虽然正确,但写的是分步算式,步骤太多,太麻烦。”有的说:“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就应该灵活运用。”……在同学们互评后,我及时做出评价,肯定他们评价得好的地方,纠正不足之处。在学生之间的自主性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怎样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家长评价孩子,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

具有教育者身份的家长,对孩子的恰当评价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给予孩子鼓励。一些课外探究题的观察与调查,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完成。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忙测量出自己卧室的长、宽或边长,再计算出周长。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为第二天的教学打好了基础。在课上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真正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家长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作为课外的指导者和评价者的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督促和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外观察的持续性,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更有利于亲子之间的交流,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

多元有效 篇10

下面我以表演游戏《狼来了》为例, 谈谈如何在表演游戏中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表演内容的选择

表演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做重要的环节, 表演游戏的内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表演游戏的内容呢?

1. 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表演内容。

在开展表演游戏之前, 我们举行了“经典民间故事欣赏活动”, 我们准备了一系列的民间故事, 如《半夜鸡叫》《狼和小羊》《狼来了》等。当孩子们听了《狼来了》的故事后, 对故事的内容十分感兴趣, 孩子们也常常在区域活动的时候自演自导的进行表演。所以我们选择了故事《狼来了》为表演内容, 这个故事角色个性分明, 情节简单, 对话多次重复, 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 故事内容积极向上,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选择表演内容的时候,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故事的内容是否积极向上, 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故事《狼来了》是一个有关诚实做人的经典道德教育故事, 其教育目的在于告诉幼儿做人应诚实, 不以通过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更不能以说谎去愚弄他人。孩子们可以通过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和动作, 充分理解故事传达给我们的正面意义。

3. 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创作空间。

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 同时也是幼儿创造想象的过程。在《狼来了》的表演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对故事的了解, 用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出故事中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有些幼儿还在表演的时候还能自己适当的增加对话和动作。这一切都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在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有效的表演游戏环境

表演游戏的环境创设关系到是否能顺利的开展表演游戏, 同时也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良好契机。

1. 师幼共同参与表演游戏环境的创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 创设有意境的、丰富的游戏环境, 会使幼儿萌发参与游戏的愿望。在环境创设之前, 我们组织幼儿在设置好场地的班级里走一走、看一看, 激发幼儿创设环境的愿望;我们还组织幼儿观看一些表演游戏环境创设的图片, 再根据故事中情节的需要, 共同商量表演游戏的环境布置。如:在表演游戏《狼来了》中, 班级里有的幼儿就提出来:“老师, 羊儿喜欢在长满鲜花和小草的地方吃草和玩游戏, 我们应该做一个漂亮的草坪。”于是, 我们就商量决定自己做一片草地。还有的幼儿提出:“山下的农民在田野里干活, 我们应该有长满蔬菜的田野。”于是我们班级中就出现了草坪和田野的场景。

2. 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的设计与准备。

道具是表演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 它也是最能吸引和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在游戏中启发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半成品材料或废旧材料加工制作道具, 也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良机。为此, 我们尝试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 这些道具应该怎么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 并注意引导幼儿通过动手动脑一起来制作游戏所需要的道具, 让幼儿参与到道具的设计与准备中来, 使幼儿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 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如:在《狼来了》表演前, 我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在表演的时候我们需要哪些道具?有的幼儿说:“应该每个人都有一个头饰, 这样才知道他演的是谁呀”, 有的幼儿说:“小羊倌应该有一个羊鞭, 用来赶小羊的”, 还有的幼儿说:“村民在干活的时候, 手上应该有锄头的”……于是, 我就请幼儿分成7个小组, 在组长的带领下, 分组准备游戏所需的道具, 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废旧物品和妈妈完成的半成品, 孩子们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制作道具的活动中, 成果颇为丰富。幼儿准备的道具更适合他们在表演中使用, 而且能不断深化游戏内容, 锻炼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三、表演游戏中有效的指导方式

在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接触过表演游戏, 但是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角色意识不强, 游戏的目的性差, 坚持性也不够。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我先组织幼儿观看《狼来了》的表演游戏视频, 让幼儿再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再让一些能力强的幼儿与我进行合作表演, 通过师幼合作表演,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起了孩子的共鸣, 同时也激起了其他观看孩子参与表演欲望, 都想自己来参与表演。于是我便让幼儿开始分组, 自己讨论选择喜欢的角色, 然后分组表演。每组表演之后, 我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让他们的语言更生动, 表情更丰富。在经过几次的指导之后, 我便不再参与幼儿的表演, 让孩子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去想象、创造。虽然刚开始有点难度, 但是孩子们都非常的投入, 兴致也很高, 连一些平时很少发言的幼儿, 都积极主动的要求参与表演。

四、注重表演游戏的评价

我们都知道, 在表演过程中, 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也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 在表演游戏过后, 有效的评价同样也可以激发孩子再次表演的积极性。在每次《狼来了》表演游戏结束后, 我都会和孩子一起进行评价, 如:今天谁演的小羊倌最像?哪些小朋友合作的好?哪些小朋友的语气和别人不一样?哪些小朋友的表情做的最到位。在评价的过程中, 主要以表扬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为主, 帮助幼儿树立再次表演的信心。

随着幼儿教育科研和改革的逐步深入, 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我将继续学习、研究,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使幼儿在表演游戏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让我们有效迁移,多元而教 篇11

[关键词]有效迁移 多元教学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64

新课改以来,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或智能长项,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促使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达到更好的有效教学呢?人的非单一性智能特点,迫使音乐教学更“多元”,因此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各种智能。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成长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学会有效迁移,让教学多元化。这样教学,教者轻松,学者快乐。

一、迁移,让节奏变得活泼

“为迁移而教。”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学习才渐渐明白,“为迁移而教”实际是一种教法的创造、创新,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力的一种教学手段;不是为教1+1=2而教,而是让学生知道2是由1+1得来的。换种思维,换种教法,即可事半功倍。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最“原始的音乐”,它是人类自然、直接、即兴的情感流露,是最本能的音乐。在普通的节奏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因此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普通的边读、边唱、边击的节奏训练,单调、乏味,抑制了学生的兴趣。这时,如果教师能关注到学生智能的差异,把枯燥的节奏训练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那么学生就能把被动的灌输训练转变为主动的自育学习,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还培养创造性思维,并让音乐智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进行归类比较,让学生模仿动作,并反复练唱、分析对比。如,小学一年级苏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八分附点音符。在新授课前,我做了两个节奏的对比练习:知了叫( 真热闹)、青蛙叫(呱呱 呱呱 爱唱歌)。让学生说出八分音符节奏和附点节奏的区别。其中,有一位平时很调皮的学生给附点节奏起了个外号叫“瘸子节奏”,还进行了生动地模仿,并把瘸子走路和原地踏步的动作作了比较,学生们被他的表演逗乐了,同时很快记住了这两个节奏的唱法。尽管他的模仿似乎有些不妥,但他的表现却给了我一定的启发。我及时适当地肯定他的联想并让其他学生学习他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后来,他在课堂上特别认真,歌曲也唱得特别好。接下来,在唱《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首歌曲时要求学生分别用的节奏进行演唱。在比较演唱前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学生注意这两种唱法有什么不同,并准确地演唱。结束后,学生举手回答,有的说附点节奏两个音前长后短,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这种节奏很常见,如“”前音长而强,后音弱而短,学生很快运用节奏举出“”“”等例子;也有学生说附点节奏一跳一跳的,我引导学生说出附点节奏有“跳跃、有弹性”的特点;还有的学生说附点节奏很有力,我让他们想一想我们熟悉的哪首歌曲里有很多附点节奏,并从中体验附点节奏的力量。他们马上想到《队歌》等歌曲,并庄严有力地唱了一遍,特别准确,附点八分音符这个知识点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又如,在学习音乐小知识“”记号的教学中,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是跳音(断音)记号,学生很难亲身体会到声音跳跃的感觉。但是把这种枯燥的乐理小知识迁移到实践小游戏中,如让他们听乒乓球落在桌面上的声音、玩鼓面上的小米粒等,乐理知识就会变得简单易懂了。这不但促进了学生听音记谱,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这样,学生一边模仿、辨析,教师在一旁引导、肯定,在实践体验下,学生很快学会了断音记号的正确唱法。这样的迁移教学应该是成功的。值得注意的是,为迁移而教不是玩花样,不是只要“迁”就能“移”。

二、迁移,让歌词变得易记

音乐课,应该寓教于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音乐课程有突出的实践性质,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旧形式,甚至可以在同一个教学环节中,从多元起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促其积极参与到音乐的各项实践活动中。

音乐课中,学唱歌曲是核心环节,学生通过学唱一首首儿童歌曲,从中体验歌唱的乐趣。想要学会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其中认读歌词记住歌词内容是低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刚刚踏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才刚起步,语文课上学汉字的进度与音乐课上接触的歌词内容不一致,使得他们对音乐课上学的歌曲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背唱,影响了学生的学地质量。为此,很多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地练唱以达到熟练背唱。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的方法不能长期惯用。这时,我们就要从音乐特性出发,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合理利用隐形的迁移教学手段。针对低年级学生爱玩爱乐的天性,同时也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尝试通过学生喜欢的节目——“我爱记歌词”来改变单一的记唱方式,让歌词记忆迁移到娱乐中。首先,我通过图示法、听唱法、接唱法等常用的方法,引导学生熟识歌曲旋律,并能完整演唱歌曲。然后在新课的巩固拓展中,我和学生一起玩“我爱记歌词”,并进行小组比赛。一开始,我作为主唱,学生单一接唱,从一句、两句,或者几句开始。很多学生由于没有认真聆听或歌词不熟练而不能准确地接唱,影响了小组成绩。后来,学生听得更认真,接唱更准确,慢慢地就能完整地背唱歌词了。课中,我会评选“最牛接唱员”“最牛接唱组”。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学得也越来越快,容易跑调的学生也能准确地演唱了。通过表演,学生不但记住了歌词,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迁移,让表达变得灵活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教育不是说教,而是有意的引导。音乐智能的展现可以超越音乐本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创造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教育环境,多元起点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讲,教师要尝试把其他几项智能领域的教学内容充实到音乐教材中来,使重新组合的音乐教学内容体现人类智能的多元化。音乐课要实现学科综合并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知识环境。

音乐欣赏中,一般包含的角色较多,如《狮王进行曲》中的狮王、小动物;《卡门序曲》里面的牛、斗牛士、观众;《玩具兵进行曲》里的玩具、娃娃;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乐意并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表演把他们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歌曲《愉快的梦》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旋律,在感受歌曲情绪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长项进行分组合作,用自己最喜欢或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乐曲的内容。学生喜欢这样的组合方式,会自觉地分成画画、舞蹈、节奏律动、语言表达等若干个小组,认真地聆听、感受音乐,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肢体语言、图画等形式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们创设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让拥有不同智能长项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兴趣起点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人人参与、互动合作的教学氛围,确保以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为目的的音乐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又如,在高年级欣赏音乐童话《彼得与狼》之前,我先让学生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彼得”“狼”“猎人”“小鸟”“猫”等角色。接着,聆听表现童话中各个角色的不同音乐旋律,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听后的感受。语言智能占优势的学生用精练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每段旋律表达的不同情绪,描绘出每个角色的性格、动作神态,如三支圆号演奏的狼的音乐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表现了狼的凶残和可怕的形象。而身体运动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则将自己的感受用形体语言将灵活的小鸟、谨慎的猫、勇敢的彼得等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不管学生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只要能参与音乐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促使学生围绕音乐活动的内容充分地发挥、发展自己的智能长项。

四、迁移,让情感变得细腻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童话中的角色对成年人而言,只是带点艺术夸张的角色,而对儿童来说,他们却是朋友、伙伴和家人。”走进海师附小的校园,到处是童话——童话窗、童话林、童话壁、童话墙,写满了学生的童话小贴士、童话提示语,孩子们生活在童话的世界,明辨是非,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现在教材中的很多作品以童话歌曲为主,很多歌曲形象生动,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在教唱二年级歌曲《两个好朋友》时,我找来十分流行的成人歌曲《老鼠爱大米》,学生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大都会唱并喜欢在班级中随口吟唱。我随即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这首歌拿来斟酌、思考、提取、升华出适合儿童并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进行欣赏:《老鼠爱大米》歌碟的背景动画讲述了两只小蜗牛之间的离散童话故事:两只蜗牛因为一次互相帮助成为好朋友。一天,它们中的一只被人类带走了,这次离别使对方日夜思念并日夜找寻。从这里可以教导小孩子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真诚相待,像小蜗牛一样和睦,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就这样,学生唱得不亦乐乎,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音乐情感。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这充分说明了音乐可以以情动人,并具有直接触动人灵魂深处的感染力量。音乐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思想载体,而且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使人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体验。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并能有效地化解音乐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歌曲的蓄意。设计音乐活动时,教师要树立“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学观,根据教育的特性,结合教材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地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多元有效 篇12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他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必须及时巩固消化.如何巩固消化?教师设计学生作业就是最好的形式之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来进行数学学习.”新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数学作业也要体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本文从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策略及作业设计的意义略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数学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方式多元满园春

1. 作业设计要精练

作业设计要精心选择作业题, 要使学生既减负又增效教育家卡罗尔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实际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或掌握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学习任务的时间越少, 学习的达成度则越高, 但是不能单纯理解为数学作业量少, 学习时间少, 效率就高.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作业设计应科学合理.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每次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的教学目标从课本或课外习题中精选出合适的作业.精选的作业题既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因为学生的作业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这对于当前泡在书堆中的孩子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单纯强调多练是不行的, 只有练得准, 练得巧, 练得及时, 效果才会更大.

2. 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且让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 那么学生把学数学、做数学作业当作负担的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因此, 设计作业时, 应充分了解学情,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乐于尝试的题目来.尤其应该关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 题目的设计也应当关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争取多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或带有一定趣味性与创造性的题目.

3. 作业设计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因素, 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学习差异.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 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因此我们要承认学生差异, 面向学生差异, 不是把差异看成问题, 而是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 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差异, 可以分层设计作业.所谓有层次是指每次作业题要有深有浅, 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

根据每次作业的构成, 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些提高题分配到每次作业中去, 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 使全体学生“人人有长进”.

4. 作业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 教育起源于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 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 设计作业:农场里有100棵果树, 水果在收获前, 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果树的产量.你认为该怎样估计呢?

5. 作业设计要具有实践性

生活实践性作业,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生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如在讲授《制作统计图》前, 提前一周布置这样的作业: (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 通过各种渠道制作一张有关我班学生零花钱的统计图; (2) 要求制作形象统计图, 各小组撰写制作感受, 以备上课交流.一周后, 各个小组都展示了从不同的角度调查的统计图:有全班一周内各小组零花钱条形统计图, 有全班一周六天零花钱折线统计图, 有一周各小组零花钱用途的扇形统计图, 等等

二、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重要意义———有效作业花更艳

1.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计富有情景性、生活性和个性化的作业, 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他们会越来越喜欢数学.

2. 可以转变学生的思想方式

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 为的是让学生以后自己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学习, 为的是学生能够以后自己学习.教师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由被动的完成作业转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和学会知识的应用问题,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

3. 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通过布置分层作业和个性化作业, 学生从原来重复的、一刀切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不再感到作业是一种负担, 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业后, 还会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多元有效】推荐阅读:

多元环境07-14

多元控制05-12

多元05-23

多元空间05-26

多元因素06-08

多元供给06-08

多元挑战06-10

多元综合06-21

多元本位07-03

多元音乐07-05

上一篇:旅客运输心理学下一篇:疑难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