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体制

2024-10-16

多元体制(通用9篇)

多元体制 篇1

摘要: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背景下, 我国文化体制得到创新变革;同时, 政策与结构内容都得到优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我国开始对广播电视展开大范围的创新变革, 结合政策、结构、技术与市场等多方面因素, 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围绕广播电视多元化发展发展体制的现实意义展开论述, 分析其体制表现内容, 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展体制,多元化

广播电视多元化体制的构建发展, 是以我国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 立足于传媒格局的稳固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体制, 促进广电企业产业化的迅速运行, 迎接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新型机遇与挑战。

一、分析广播电视多元化发展体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变模式的单一化, 提高相应的风险防治水平。

现阶段, 我国广播电视的传媒格局, 依然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在民营资本高速发展与新媒体的发展机遇面前, 传统模式下广播电视产业的格局地位逐渐动摇。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传统模式下的广播电视产业, 开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优势, 不断拓宽广告营销的渠道范围。

2、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运行效率。

从价值视角展开分析, 广播电视产业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多元化。借助于传播媒介与产业, 对其价值内容进一步深化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对核心价值内容与资源、能力的高度集中, 能够有效拓展其他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加大对每一工作流程的严控力度, 实现细节上的成功, 丰富当前多元化的发展体制, 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 保障相应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多元化的发展体制不仅能够及时消除广播电视产业的风险隐患, 保障广播电视产业的生存发展。此外, 在创造发展机遇、推动广播电视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多元化的发展体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可以有效延伸自身的发展领域, 借助于原有的知名品牌与高效资源, 迎合市场发展需求, 及时发现与自身核心价值内容相契合的市场。

二、分析广播电视产业多元化发展体制的表现

1、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

广播电视产业对两方面甚至多方面不同经济用途产品以及服务的同步经营管理, 属于扩张性质的战略意识, 又被称为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 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多元化发展的实时严控。通常情况下, 以简易视角进行分析, 垂直型、相关型以及非相关型属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常见的体制划分形式。此外, 结合与核心业主方联系的紧密程度来说, 可划分为非相关、中度相关与高度相关三大方面。

2、多元化发展体制的规划布局。

首先, 相对于非相关多元化而言, 相关多元化明显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切实切合业主方能力、品牌知名度、技术实力等因素, 针对新型业务制定相应的战略意识、运行系统与经营管理策略, 实现多元化发展体制的高效性。其次, 国际知名的文化传媒产业普遍以传媒产业环节为基础, 对多元化发展体制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工作, 以及趋于成熟化的发展方向。利用成熟的多元化发展体制布局, 推动媒体运营、主题公园以及衍生消费品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固定消费人群, 扩大自身的规模, 从而形成世界范围内多元化发展体制最为成熟的传媒产业。

三、思考广播电视多元化发展体制的战略措施

1、健全企业法人代理架构。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需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 对企业治理提出的相关原则, 充分结合文化国企的实际要求;以出版权与播出权的特许经营为基础, 激发广播电视产业的激情, 不断实践探索出独特且完善的管理股体系。在加大董事会建设力度的同时, 逐渐健全广播电视产业架构中的多元化治理机制, 创设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体系, 培养国有企业形成经营责任、投资责任的追究意识, 为多元化发展体制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促进现代企业的建设进程。

2、实现战略管控模式的快速转型。

在多元化发展体制的模式下, 广播电视产业原有的经营管理体系以及不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 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迫切需要实现向战略管控模式的快速转型。要求广播电视产业以战略管控为基础, 实现不同企业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搭建相应战略平台, 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产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3、积极引进综合素养高的经营管理人才。

为满足多元化发展体制的不同需求, 广播电视产业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现代人才管理模式, 积极引进综合素养全面的经营管理人才, 以及其他专业性人才, 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开放视角迎接人才;充分满足多元化发展体制的不同需求, 实现合理的体制规划, 有力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长足发展。

4、有效拓宽产业的扩张空间。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已经逐渐步入内在价值提升与外延扩张的周期, 长期处于现代产业多元化发展体制下, 难以依靠单一的利润积累实现长足发展。结合国际视角加以分析, 国际知名传媒产业普遍以三到五年为一大发展阶段, 实现产业扩张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体制趋势中, 要时刻保持传媒价值的丰富多样性与多元化。有效避免体制外部商业因素的介入, 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整体结构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实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的公开化, 推动我国媒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天翊.三网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战略转型的思考[J].管理学家, 2013, (3) :218.

[2]施治和.广电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济视野, 2014, (18) :457-457.

[3]向晓霞.地方电视媒体的发展探究[J].锦绣, 2013, (8) :59-60.

多元体制 篇2

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黄政发〔2011〕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经济开发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类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投融资管理、提高投融资效益,有利于突破资金瓶颈制约、最大限度发挥投融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步伐。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现就推进“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投融资决策管理体制机制

1、创新政府投融资决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决策体系。切实加强政府投融资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相关部门和投融资主体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投融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决定投融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加强投融资规划、计划的咨询论证,成立政府投融资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投融资决策的科学性。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须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政府金融办、财政、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组织编制。

2、创新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下放项目管理权限,赋予县市区、省级开发区市级项目管理权限,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均可按规定自行审批、核准、备案。坚持“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原则,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向民间资本开放。加快推进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电信、市政公用、农林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政策性住房等社会事业及民生领域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改造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产业,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体制机制。整合市县财政预算内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基本建设资金,建立预算内统筹投资基金,作为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引导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建设项目。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和放大效应,有效化解政府投资资金难题。

4、创新国家和省政策性投资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大别山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市厅合作、市部合作,积极争取省直和国家部委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建立涉

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对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住建、文化、计生、环保等部门的涉农政策性投资,根据试验区建设规划,统一组织、分头衔接申报项目,项目资金下达后,在不改变资金投向的前提下,整体调度、突出重点、依法使用、统一实施,使各项涉农政策性投资发挥最大作用。

二、构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5、完善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顺应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和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不断增加的要求,大力发展县域银行业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主体,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必要补充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以黄冈农村信用联社为主体,吸收民间资本入股,积极组建湖北大别山商业银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完善和延伸县域分支机构、营业网点,不断提升网点服务功能。推进村组金融服务站网建设。支持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法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每个县(市、区)都成立1家村镇银行、1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总股本达到10亿元以上。鼓励和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开办业务,扩大对大别山试验区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面。

6、建立地方性的融资平台体系。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在做大做强现有市、县城市投资公司、市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新的投资公司,为市区一体开发提供融资服务。整合现有交通资源,组建大别山交通投资公司;整合水利资源,组建大别山水利投资公司;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组建大别山文化投资公司。制定财政投入、土地收储、民资入股等办法筹集资本,通过依法划入国有或集体资产充实平台资产,提升平台融资能力。做大做实做强各类投融资平台,为政府直接投资逐步退出创造条件。

7、完善信用融资担保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原则,建立完善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现有黄冈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发起设立黄冈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集团公司,组建3—5家担保公司,不断提升担保公司的服务能力,成立融资担保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担保服务行为,不断提升担保行业服务水平。

8、加快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出台专项政策措施,成立强有力的企业上市工作专班,配套专项工作经费,开展专题调研,建立信息档案,统筹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进程。培育更多企业进入省市两级上市后备方案,力争每年实现1—2家企业上柜或上市。加大企业上市奖励力度,对成功上市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企业有功人员按融资额度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9、培育债券发行主体。积极培育和支持资产质量好、信用等级高、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按照“统一冠名、统一申报、统一组织、统一评级、统一发行、分别负债”的方式,组织市内骨干企业申请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加快市县城投公司规范发展步伐,提高运行质效,积极申报争取发行城投债券。积极研究推进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城投等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外政府贷款。

10、建立地方性互助保险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个人从事地方性互助保险事业,允许地方性保险事业进入各险种,鼓励互助保险事业的赔付准备金进入投融资领域。

11、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以园区整体招商、BT、BOT、“飞地经济”等方式,引进央企和知名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12、创新土地经营体制机制。按照“统一储备,有序投放”的原则,不断完善土地储备和开发制度,建立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相结合的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周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由此带来的土地净收益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

三、创新投融资服务机制

13、创新银行信贷投入服务与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银行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支持,制订信贷投放计划,逐年提高信贷投放量和存贷比。全市银行机构存贷比要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在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各地吸收的存款要全部用于当地;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各地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的比例不低于60%,其他商业银行不低于50%。全市各金融机构当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量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长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对涉农信贷投入增幅要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高于上年水平。市政府继续执行对黄冈市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考核奖励办法,并逐年提高奖励额度。各县(市、区)比照市政府奖励办法,制订本地的考核奖励办法。

14、推进金融服务,支持“三农”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不同的抵押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形成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产品和抵押办法。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林地所有权、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贷款。

15、建立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设立经济发展公司,各行政职能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要积极支持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优化行政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投融资服务活动社会化、市场化,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要求,健全工程咨询、融资顾问、产权交易、评估、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体系,为投融资活动提供全面、科学、方便、可靠的服务。

16、畅通信息通道。建立完善投融资信息发布体系与投融资招标信息系统,为投资者提供了解试验区投融资信息和项目选择意向的信息通道。发展改革部门每年公布试验区产业政策和重点建设项目,各金融机构定期公布优先支持的产业和项目目录。

四、建立投融资保障机制

17、建立完善投融资考核奖励机制。出台投融资考核奖励办法,按投融资目标和工作方案,对全市投融资工作进行考核,对在推进企业上市、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债券发行、争取上级资金等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全社会促进投融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8、建设完善投融资人才体系。研究制订投融资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与各金融机构合作、高校联合、党校培训等方式,定期对政府机关和金融机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全市

广大干部投融资理论水平。出台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办法和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投融资高端专业人才,建设一支专业理论素养高、市场运作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的投融资人才队伍。

19、建立投资风险防范机制。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项目,采取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方式,科学慎重决策。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认真做好项目跟踪审计和检查,加强对项目的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建立健全项目跟踪问效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

20、优化投融资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长效机制,不断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

多元体制 篇3

[关键词] 投融资多元化 财务管理体制 改革路径

一、不断深化铁路财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建设主要由国家投资,资金来源依赖于征收建设基金和向银行贷款,由于投资主体、筹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单一,严重制约了铁路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融资能力的增强。根据国务院颁发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显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0万公里,总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建设资金的日益短缺仍将是我国铁路发展长期面临的瓶颈问题。为了满足大规模铁路建设资金的需求,铁道部适时出台了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方案,明确提出以扩大合资建路规模、推进铁路企业股改上市、扩大铁路建设债券发行、合理使用银行贷款等改革重点,并在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运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具体而言,一是撤销全路所有铁路分局建制,由整合后的18个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实现了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体制;二是对新建铁路项目普遍实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由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施工建设、经营管理和还本付息负全责,为铁路建设项目市场化融资创造了条件;三是组建了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以独立企业法人的身份,对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行使铁道部出资人代表职能,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投资行为;四是通过对既有铁路优良资产重组改制实现铁路企业上市,如大秦铁路吸收6家路外战略投资者出资改制、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广铁集团优质资产注入发行上市,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大连铁龙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所有这些举措,不仅对于实现铁路投融资多元化、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于深化铁路财务体制改革和强化财会监督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铁路财务体制改革,建立与铁路新型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克服财务管理存在的“决策缺乏科学性、预算管理薄弱、财务监督滞后”等弊端,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和优质理财服务,是新时期铁路财务部门面临的紧迫研究与实践课题。

二、铁路运输财务体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自本世纪初以来,铁路财务管理体制几经改革,打破了客货网一本账、全路吃大锅的内部核算的旧体系,逐步形成了上下分离、客货网分账核算的新体制,为客、货、网三类企业各自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铁路实行投融资体制多元化、专业运输公司改制上市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有序进行,铁路运输财务体制与其改革和跨越式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缺陷,也逐渐地显现出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多层次的财务决策体系尚未形成

现行的铁路运输企业(除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制的专业运输公司以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由于产权关系不清、权责不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加之在财务决策和日常管理中缺乏科学程序和制度,容易导致独断型财务管理模式产生——即所有重要的财务活动均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个人决策为导向。独断型的财务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如:财务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和长远目标;企业筹集资金继续沿用向上级“跑靠要”的单一模式;资金使用缺少科学计划和明确方向,容易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财会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所谓财会监督包括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两者都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出现而产生的监督。但财务监督本质是由于两权的分离,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对经营者所进行的产权监督,主要体现所有者意志;会计监督本质则是由于经济主体的出现,为了满足相关各方利益要求,对其经济活动过程实行的全面监督,强调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但由于铁路运输企业尚未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造,产权关系不清,代理关系不明,一方面造成财务监督的低效,具体表现是上级单位财务部门通常将财务监督权交给下属单位领导或财会人员,出现代理人自己监督自己的尴尬局面,从而给极少数道德品质低劣的代理人侵吞企业资产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导致会计监督弱化和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情况下各级铁路运输企业的会计人员通常是由单位行政领导人任命,换句话说各级会计人员实际上是相应行政领导人的代理人,因而难免会出现以不实财务信息对付上一级委托人的情形。

3.财会信息质量、透明度不高

财务信息失真是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铁路运输企业也时有发生。造成财会信息控制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制度本身的原因,由于经营者多权在握,对公司内部人缺乏有效制衡与监督机制所造成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财会监督流于形式,缺少应有的约束机制、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透明机制等等;也有企业相关主体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如:少数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往往为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公众利益,披露对经营者有利的虚假会计信息。此外,铁路企业产权改革滞后,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也直接影响了财务信息质量。

4.财会人员管理体制亟待创新

随着铁路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铁路企业财会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不少企业试行了会计委派制或会计负责人委派制,明确了各级财务负责人由上级主管单位任命或报批备案制,这些对加强和改善铁路企业财会人员管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步伐仍显滞后,财会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很明确,尤其是财会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三、新型投融资体制下铁路运输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路径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运输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推进专业运输公司改制,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股份上市等形式,使铁路运输企业成为具有相当经营规模、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铁路专业运输市场主体。因此,紧密结合铁路运输企业改制的实践,改革和完善铁路运输财务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母子公司财务管理体制为依据,构筑铁路企业新型的财务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集团型公司模式比较适合铁路运输企业组织形式的构架,按现代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框架改组铁路局和直管站段,使之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形成的前提下,按照母公司(集团公司或路局)、子公司(直管站段)层级设置相应财务管理机构,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体系,形成企业内(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外(母公司—子公司)多级财务决策机制,从而避免企业财务决策由领导者个人拍板的做法。

2.按公司制要求构建内部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依据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按公司制要求构建铁路运输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首先,必须明确公司制企业内部各权力制衡机构相应财务监督权利,即股东大会行使所有权财务监督,监督的对象是企业的董事会;董事会行使法人财产权的财务监督,监督的对象是企业的经营者;而经营者行使的是经营权财务监督,监督的对象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监事会则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代表股东大会对董事和经理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其次,充分发挥监事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内部审计三个监督机构的作用,真正形成以监事会为中心、三位一体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再次,建立和健全企业外部监督机制,积极依靠经济监督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等对企业会计核算情况实施跟踪检查和监督,定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建立起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

3.强化财务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铁路运输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不仅为企业债权人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原始管理数据。因此,必须通过建立企业内外约束机制予以实施。第一,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完善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程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第二,强化外部约束机制。依靠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第三,明确企业领导人作为会计行为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依照《会计法》规定提高企业领导人责任风险意识,有利于强化其法律责任,防范其利用职权强行指使会计人员作弊,从源头上杜绝做假现象的发生。

4.加快财会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深化铁路运输企业财会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好以下关系问题:首先正确认识现代企业会计职能的嬗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大会计”概念将分解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已成为必然。管理会计代表的是企业利益,它通过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整理等活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履行的是管理职能,应纳入企业内部会计范畴;财务会计代表的是外部利益,它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通过对企业资金运动的客观反应,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部门等提供会计信息,也为管理会计提供直接的资料来源,财务会计属于外部会计,其人员只能由外部委派,以保证会计信息按照客观公正的要求披露。因此,笔者建议:将管理会计从铁路企业财务部门分离出来,并入相应的经营管理部门;将财务会计从现行的所属机构人员编制及隶属关系中分离出来,由集团公司或路局实行全员委派。同时强调对主要会计人员如总会计师、会计主管等的任命或委派,應由所有者或上级单位领导人决定,以中介立场对铁路运输企业实施监督,客观公正地行使会计监管职能。其次,集团公司(路局)应设立专门会计委派中心,除统一负责向下属企业派驻会计人员外,还应对其管辖的会计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培训、注册、推荐以及薪金福利发放等日常管理工作。

5.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激励机制,不断提升铁路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加强会计队伍自身建设,首先,必须启动会计诚信激励机制,把会计人员执行会计制度情况和诚信表现纳入业绩考核范围,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会计法规,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氛围。其次,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一是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以公正立场行使会计职权,真正成为国家财会法律和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二是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专业教育,促使其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更新提高;三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完善会计从业制度,严格确定从业任职资格的条件,实行定期执业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的职业制度;四是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建设,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制度,对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必须不断地探讨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提高铁路会计人员素质水平,最终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从而为铁路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丹杰郝丽: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6(8)

[2]唐跃工陈穗莎:跨越式发展模式下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分析[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6)

浅议科学技术普及的多元投资体制 篇4

据资料显示,我国至今还有1.7亿文盲人口,15-50岁的文盲、半文盲占同龄人口的比例达5.5%。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不足5%,受中等教育以上的青年人口只占适龄青年的10%左右。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千人里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的1/15。另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15国的比较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以上事实表明,我国科普教育的任务是艰巨的,科普事业的发展是紧迫的,仅靠我国现行的、由政府财政拨款、一体化管理的科普体制是难以为计的,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1 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普及投资体制

目前,我国对科普的投入主要来自政府,而最主要、最直接的投入是中央、省、地、县四级财政对各级科协的补助经费,这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财政,多数县级科协科普经费明显偏低。中国科协主要通过实施全国性重点科普项目或资助地方科协的科普活动,来调动和支持社会各行各业的科普工作。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的科普投入有一定增长,但距离科普事业发展的需要差距还很大。由于政府科普经费相对有限,至今未能实施面向全国的、有规模、有影响的科普项目择优资助计划,政府的科普杠杆作用发挥不出来,无力支撑起整个国家的科普宏观框架。

间接投入是有关政府部门在科技、教育项目经费中对本行业、本系统具有科普性质工作的支出。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设立了科普项目,主要是向全社会普及传播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及其研究成果;主要资助的范围是围绕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重大创新研究成果、科学前沿与社会热点问题、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开展的科普工作。各级科技部门近年来也加大了对科普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举办全国科技周活动,资助有关部门在科技周中的科普活动项目,支持各地科研部门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此外,科技部对中国科学院的科普工作给予了重点支持,拉动了中国科学院以同等资助额度对科普项目的投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普工作出现更加活跃的趋势。但是限于科普经费数额小,中国科学院的科普能量还未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此外,社会团体和部分企业、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也是科普经费的来源之一,但比例很小。

2 国外科学技术普及投资体制的介绍

发达国家的科普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出资、企业资助、民间团体与个人捐赠三个方面。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政府恪守“费用分担”原则,鼓励执行机构从企业、民间基金会等其它社会渠道争取其余所需经费,由此逐步建立起了科普组织及科技团体等积极参与、企业等出资赞助的科普社会化组织框架。

发达国家的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每年都会制定相当规模的科普项目资助计划,经费少则数百万美元,多则数千万美元。例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坚持把其航天飞行计划经费的1-2%用于科学教育活动,该机构1999年的科学教育预算高达5410万美元,占NASA总预算的0.4%。通过这些计划,政府向愿意从事科普的科普专业机构、科技团体、大众传媒、大学、研究机构等提供资助,支持它们开展科普项目。政府还经常要求受国家资助的科学研究承担科普的义务。比如英国粒子物理与天文学研究委员会为鼓励大学研究人员搞科普作出规定,受资助的大学研究人员将研究拨款的l%用于开展科普活动。又比如工程与物质科学研究委员会则要求,受资助的研究人员须向公众宣传其研究成果,且以此作为获得资助的一个条件。

发达国家的政府对科普项目通常采取“费用分担”的资助方式,它是指对所支持的项目,政府只提供部分经费(一般为总费用的1/2~1/3),其余经费由执行机构从企业、民间基金会等其它渠道获取。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以政府的资助为杠杆(催化剂),吸取广大的民间力量支持科普,使政府相对有限的科普经费得以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普事业的发展。例如,英国、法国的政府科普拨款计划明确规定,政府对科普项目的资助不超过项目总费用的50%。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仅为要支持的科普项目提供部分经费,支持强度视项目的范围和性质而定,经费不足部分由项目执行者从其它渠道获取,如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基金会、政府其他部门等。科学普及计划在审批项目时将充分考虑项目是否落实了“费用分担”要求。为了鼓励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分担费用,不少国家的税法也对包括科普在内的各种公益事业的捐赠给予税收优惠。例如,美国税法501(C)(3)规定,向非营利组织或完全的公共组织捐赠者,可享受税收优惠。美国制造业公司捐赠额平均占其利润的3.5%。

另一项广泛使用的鼓励公众参与科普的措施是设立科普奖项,对科普工作的优秀个人或单位、团体给予物资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荣誉。例如,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设立了3项奖,以鼓励研究人员搞科普:(1)全国科技周奖。奖额为1000英镑,用于资助研究人员在全国科技周期间进行科普活动。(2)科学传播者奖。用于奖励提出有科普创意想法的有功人员。(3)科普重温奖。奖额1000英镑,资助继续开展已举办过的好的科普活动。

3 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普及

低科学素养水平的公众群体不仅无法承担本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而且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大力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开展,提高国民素质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一方面加大国家在科普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吸引企业、基金会、团体以及个人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建立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科普经费的体制,理顺科普项目经费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对科普经费和物资的严格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在政府拨款方面,应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有关规定,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各级政府要从中央财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除日常科普工作外,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科普频道开设、重点科普选题、大型科普活动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此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政府的科普投资不是单纯的付出,而是一项回报丰厚的投资,政府不应谋求使其最小化。从普遍意义上说,科普能提高广大公众的科技素养,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文化(不至于迷信邪说泛滥),特别是它能唤起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支持和补充学校科学教育,保证未来有技术素养的劳动力的供应,这些回报是潜在的,巨大的。

在赞助捐赠方面,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在企业合作方面,我国企业存在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与投入科普的潜在能力。根据2003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在企业中进行的“企业在科普中的地位与作用”调查课题综合报告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开展过科普活动,企业科普活动在我国企业中有比较高的接受程度,公众对企业在科普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持积极肯定态度,对于开展与产品销售有关的技术咨询活动也有较高的意向。目前国内和跨国公司的一些著名企业已经参与和资助一些科普项目,如青岛海尔集团投资1亿元建成海尔科技馆,既树立了海尔形象,传播海尔文化,又促进了科普事业的开展。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企业对科普的重视程度,支持企业开展科普,加强企业科普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在科普与企业发展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达到科普工作与企业发展双赢,是社会支持科普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科技部已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出台了有关企业开展科普的税收优惠具体政策,这些政策必将调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和资助科普的积极性。科技团体也应更多地研究科普与企业开展合作的结合点,争取企业的支持与资助,并对积极开展科普的优秀企业予以大力表彰,提高这些企业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只有通过相关政策的引导,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才有可能实现科普的社会化,改变科普过于依赖政府单一投入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崔印能.在市场中开辟科普新天地[J].科协论坛,2001,(3).

[2]秦国良,秦玉芹.现代社会对科普教育的挑战[J].教育现代化,2002,(10).

[3]孙定建.对当前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

[4]刘剑波.加大科普投入力度提高公众科技素养[J].中国科技产业,2003,(1).

[5]李成芳.我国科普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3.

多元体制 篇5

经过20年的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具有了初步框架, 基本上形成了教育经费筹集的多渠道新格局, 如下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按照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 可分为“财, 税, 费, 产, 社, 基, 科, 贷, 息”等九个方面。其中, 财 (财政拨款) 和费 (学生收费) 是高校最主要、也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他渠道为高校扩展的资金来源。 (1) 财政拨款。依据《教育法》中有关规定,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应是国家拨款, 政府投入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体。由于我国开展高等教育的历史较短, 高校自身“造血”功能较差, 加之由各级政府举办的高校所占比重较大, 决定了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 也是最稳定的资金来源。财政拨款主要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基本建设拨款、科技三项费用拨款、其他经费拨款等。 (2) 学生收费。自从1994年实行并轨收费制起, 学费收入已经成为学校收入的主要经费来源。这部分收入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标准的提高, 这部分资金已占学校总收入30%以上, 是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 (3) 学校自筹。包括: (1) 产业收入。高等学校兴办的企业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带来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还可以为高校学生的实习提供场所。 (2) 社会捐赠。是指社会对高校的捐赠赞助资金。 (3) 教育基金。是指由海内外公司、团体、个人等在学校设立指定用途或非指定用途的基金, 它主要用于高等教育, 这种基金形成了高校的资金来源。 (4) 科研收入。指高等学校承接国家基础研究或重大应用型研究项目取得的纵向科研经费收入, 以及与公司、企业携手开展应用型科研, 为其提供服务取得的横向合作开发科研经费收入。 (4) 贷款筹资。向银行贷款获取用于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方面的有偿还性的资金。通过与银行合作, 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高校基本建设融资、校办企业融资、学生助学贷款、教师个人消费信贷等服务。 (5) 其他渠道。如税收减免、利息收入等。

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资金来源结构表可以看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及学生学杂费是我国高校最主要的两大资金来源, 但是其合计比例逐年下降, 而高校其他自筹资金截止至2003年达到占高等教育总经费来源的20%, 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作为学校资金来源最主要的两个渠道——政府教育投资和学生收费显得不足: (1) 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低, 政府教育投资不足。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衡量一国政府教育投资多少的客观指标, 已被国际社会公认, 它反映教育在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这一指标在我国一直未突破3% (2004年为2.79%, 2005年为2.16%) , 这不仅低于世界4.9%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 并且距离《教育法》规定的上世纪末应达到4%的目标也相差甚远。 (2) 对学生收费偏低。由于现在的学生交费制度是从原来的免费制度发展而来的, 从免费过渡到合理负担费用有一个过程。考虑到人们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 只对学生适当收取费用, 因而培养学生的成本与学生所交费用相差较大, 国家没能补平, 就表现为学生交费不足, 从而使经费紧张。目前, 一个大学生一年所交费用只占其一年培养成本25%左右。政府教育投资和学生收费不足的事实加大了学校的筹资压力, 使得各高校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

另外, 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资金来源结构表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只是进行了从无到有的结构性突破, 多元化的体制改革的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高等教育德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和学费收入, 一方面, 政府投资的低效、政府的直接干预、政府拨款机制缺乏激励效应使教育机构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另一方面, 尽管经费来源增加了学费投资渠道, 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供不应求情况严重, 所以由学生成本分摊机制建立起来的消费者权威对教育机构效率的影响很小;其他投资渠道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对原有的教育体制形成冲击, 所以无法实现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效率目标, 因此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二、国外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运作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同, 政府投资活动方式也不同。法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是中央集权, 中央通过政府预算提供高等教育经费。美国高等教育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教育制度, 多年来一直沿着教育机会均等化和教育民主化的思路来加强和完善公共教育制度。美国宪法规定由州政府管理高等教育, 州政府是美国公立高等学校的主要投资者, 联邦政府则通过立法拨款、设立科研经费等方式进行资助。据统计资料表明, 1929—1969年的40年间, 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增长了40倍, 美国的国民收入增加部分中的33%是依靠教育资本实现的。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开办人管理其所办之学校, 除法令另有规定外, 应负担所办学校的经费”。所以, 日本国立院校、公立院校、私立院校的经费分别由日本政府、地方政府、私立学校法人负担。国立高等院校的经费由国家负担, 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公立高等学校的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 国家根据的交付税制度等采取措施使其保持必要的水平;私立高等学校的经费由学校法人负担, 收取学费是主要来源, 还有一些收益性事业的收入, 另外,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助性拨款, 资助私立学校健康发展, 对于向私立学校提供贷款、捐款, 奖学金的财团和企业等实行免税措施。在日本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 除了政府拨款、学费外, 其余经费来源还包括校产收入和捐赠收入等。各国政府还采取了另外一些投资方式, 如赠地投资, 减免税收, 基金备资助、设立各类奖学金、学生贷款、立法资助等等。

目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教学与研究所需经费的主要提供者, 凡是属于统一的全国性体系下的大学与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 均可接受联邦政府的财政拨款。澳大利亚机构的经费来源, 其中约有四分之三的经费系来自联邦政府的拨款, 反映出高等教育经费高度依赖联邦政府。

国外的政府投资情况对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具有借鉴意义: (1) 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既不“越位”, 也不“缺位”, 或“有所为, 有所不为”。 (2) 更新筹资观念, 突破制度障碍。 (3) 建立稳定的筹资机构专门为高等教育进行筹资。

三、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运作模式优化

基于以上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运作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模式 (见图1) 。该模式强调应该从高等教育自身以及政府两个层次对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进行优化。

1、高等教育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

单位:%

注:本表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教育经费数据计算所得

高等教育现代产权制度是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建立的制度保障, 产权明晰是建立高等教育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根据实际情况, 要想在我国真正达到教育产权清晰的目标,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明晰高校经营的产权主体地位以及对应享有的财产权利。对高校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劳动力资源的不同所有者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区分, 明确这些高等教育资源的实际主体及各主体占有的资产量。对财产终极所有权和高校法人财产权明确界定, 确认出资者拥有高校财产终极所有权, 据此使高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 自主地从事教育经营活动, 并依法享有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 (2) 对高校内部产权进行分离和明晰, 建立科学、合理、权力制衡的产权治理结构。

2、政府作用的发挥

实践表明, 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中, 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 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的高等教育产业, 不应实行政府垄断。第二, 高等学校是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 不应当成为政府的附庸机构。第三, 各级政府作为国立、公立高等学校的举办者, 要严格履行自己法律上的投资承诺与义务, 确保对这些高等学校的投入, 尤其要确保基本的办学条件。政府不直接干预高等学校的融资事务和经济运行, 并不意味着可以减轻或推卸自己的投资责任, 相反, 政府要根据办学效益与质量评估, 不断增加自己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 (包括总额和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第四, 对于由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私立高校, 政府也应担负投资的义务。第五, 政府应当为营利性私立高校的发展提供友好的政策空间。第六, 作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之一的政府, 在保证自己成为投资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表率的同时, 要为其他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第七, 政府还承担着立法、监督和社会服务的责任。

3、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调整

(1) 限制公立高校的规模扩张, 维持甚至降低公立高校的现有学费水平, 通过扩展民办高校增加入学规模

要稳定公立高等教育系统, 对公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研究型大学缩减规模或稳定规模, 不能再扩大规模, 要维持或降低现有学费水平;对一般公立大学, 适当扩大规模或进行优化组合, 提高办学效率, 主要以教学和应用技术开发为主, 政府拨款主要用于人才培养, 科研经费主要面向市场, 从市场里筹集资金;地方院校, 特别是社区性学院和职业学院, 应以教学和职业培训为主, 适当降低学费水平, 维护教育公平。

(2)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对民办高等教育性质重新进行定位

应当允许营利性资金投资高等教育, 允许民间教育投资者投资营利, 取得回报。由于民办教育促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资金还相当不足, 因此在鼓励民间捐资办学的同时, 还应对民间投资办学提供税收优惠或减免。另外要加快对民办高校的学历认可, 只有大量民办高校的学历得到承认, 民办高校才能吸引大量学生, 实现规模扩张。

4、高等教育财政策略调整

(1) 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应该由单一的拨款方式 (即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方式, 并实行/包干使用, 超支不补, 节余留用) 向综合拨款方式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改革政府拨款的时机已成熟, 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的学科专业, 应逐步实行教育基金制, 科研项目合同制和学生资助拨款的综合拨款制度。

(2) 实行相应的学生资助制度

实行大学收费制度可能损害高等教育的公平, 必须辅之以相应的学生资助制度, 以抵消其负面影响。我国可以实行学生奖贷款制度:一是增加助学金的数量;二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3) 改革高校财务制度, 加强成本核算, 避免浪费和低效率

在我国,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现象, 必须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改革, 并加强成本核算, 以此提高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金芳.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2]张家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及其分担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胡四能.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财政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 .

多元体制 篇6

一、美国社区大学多元合作办学的体制特征

1. 政府“购买制”为平民教育提供资金保障。

美国社区大学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面对战争与和平、政治与经济、人口与社会等复杂变化, 为发展经济、安定民生, 于1917年制定联邦法律, 由各州议会通过税法筹措教育资金, 纳入政府预算, 统筹建立了包含职业教育在内的社区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从10多所不同地域的社区大学的年度预决算统计显示, 政府拨款约占75%、学费约占20%、其他收入约占5%, 其中用于非升学教育 (主要是职业教育) 的费用占60%以上, 反映出政府的投入力度。同时, 政府的投入不是有求必应的“供给制”, 而是市场化的“购买制”, 即:政府按各校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可比性指标出资办学。对社区发展急需的、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设施等, 政府出更高的价格“购买”, 从而激励学校主动服务社区需求, 突出质量和特色。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高失业率, 奥巴马总统宣布由联邦政府投入120亿美元支持社区教育, 这笔资金也是按“购买制”原则, 优先投放到质量高、就业好的职业教育项目。据考察, 联邦和各州、郡的劳动部门在其门户网站上定期发布各类职业岗位需求信息, 成为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各社区大学则坚持平民哲学, 积极促进劳动就业, 形成了“面向平民、服务社区、自由开放”的价值取向, 建立了“就近入学、小班授课、灵活转学、促进就业”的办学优势, 由原来的初级学院、技术学院发展到如今的社区大学教育体系, 成就了百年持久发展。

2. 董事会制度体现了民主开放的治理结构。

美国各州政府虽然是社区大学的主要出资方, 但并不直接对学校实施管理, 学校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社会法人与自然人组成的董事会。以南方德克萨斯州著名的休斯顿社区大学 (以下简称HCC) 董事会制度为例, 其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 担任董事的条件是与学校无经济利益关系的美国公民、本社区居民、行业企业和教育、科技及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成功人士。学校董事通过分区竞选产生, 由州议会任命, 不领薪水, 任期5年, 可连任两届。董事会章程规定其决策形式是定期或临时召开董事会会议, 其职责是聘任和考核校长、审定发展规划、决定重大事项 (如批准年度预决算、认定终身和荣誉职务、审议土地房产交易) 、游说政策、募集资金等。董事会议事时允许任何人旁听, 只有研究特殊问题时才举行关门会议。董事会制度对政府的干预和校长的权力起到制衡作用, 依照民主决策的原则, 充分发挥社区精英治理学校的“智囊”作用, 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兼顾各方利益, 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3. 校长及其团队驾驭着学校的经营管理。

在董事会体制下, 社区大学的校长可从本地、全美、甚至全球精心选聘。校长角色类似企业的CEO (最高执行官) , 其管理理念和经营能力对学校的办学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以HCC的总校长玛丽女士及其团队为例, 总校长是学校董事会的唯一雇员, 并兼任董事会秘书。总校长可独立聘任副校长及以下管理人员和教职工, 学校管理事务主要通过校长会议来决定。校长及其团队要具备很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例如, 针对该校拥有6个学院、23个校区、7万多名注册学生的实际, 休斯顿社区大学创建了“纵向垂直、横向无界”的管理模式, 校长直管学院院长。学院院长直管校区主任, 各项行政事务分别由4个副校长所辖行政部门对各学院进行垂直管理。各学院院长和校区主任则对所负责的学院或校区实施无界化的全面管理, 从而理顺了总校、学院、校区之间的复杂关系, 保证了政令畅通, 提高了管理效率。HCC还建立了统一的对外宣传机构, 加强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等媒体宣传, 使学校占领了休斯顿中心市区的平民教育市场。HCC提出了“关心人的成长、促进社区成功”的理念, 设立了学生服务中心、教师提高中心、公共信息中心、问题辅导中心等, 为师生提供人性化的一站式服务。HCC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在越南、卡塔尔等国家建立国际学院, 招收了6600多名学生, 把美国的技术、文化传播到海外。

4. 他方认证制度监控着教育质量与公平竞争。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社区教育协会 (AACC) 的介绍, 全美共有1195所社区大学和数量众多的公立、私立教育培训机构, 难免存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辩的现象。但政府部门并不直接对教育机构进行评价和干预, 而是由5个设在全美各地的民间性质的教育认证机构, 以资质认证的方式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AACC规定教育机构每5年必须接受1次办学资质的评估认证, 对通过认证的机构颁发资质证书;对“问题”机构暂缓通过认证, 限1-2年整改, 并限制其招生, 待专家回访合格后, 方可通过资质认证;对认证不合格的机构则取消其办学资质, 停止办学活动和政府拨款, 并向社会公布。全美还设有85个民间性质的行业性和专业性认证组织, 主要负责对学科专业、课程、师资、学位、学分等进行评估认证, 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学科及职业标准, 否则不予认证。此外, 各社区大学还自行聘任行业、企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各种顾问委员会, 对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专兼职教师聘任、转学学分等开展咨询和内部认证。这种由非官方、非己方的第三方进行评估认证的制度, 对各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质量起到有效的监督保障作用, 促进了优胜劣汰与公平竞争。

二、多元合作办学体制的优势与启示

1. 中美相关院校办学体制的比较分析。

美国社区大学的办学体制可概括为“政府购买、民主治理、校长经营、他方认证”, 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化的多元合作体制, 即: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教育需求, 政府择优“购买”教育产品, 学校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官企民学等利益主体相互制衡合作发展。这种市场化的多元合作体制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行政化的主流体制相比较, 在资金保障、民主治理、市场运作、质量监控及公平竞争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一, 我国目前除少数地区和城市外, 高职院校举办方的生均拨款水平远低于普通本科标准, 学生学费仍是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 且教育拨款存在“大锅饭”现象, 缺少市场化的“购买”机制。其二, 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管理, 并由学校内部进行监督, 教育教学活动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及社会各界的外部监督。其三, 美国社区大学校长团队是从社会公开选聘, 具有较强的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 而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公开聘任校长和进行业绩考核的机制。其四,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评估工作仍由政府部门组织, 尚未建立以他方为主的评价机制, 也缺少相关中介机构, 难以从源头上防止评估造假和保证公平竞争。

2. 多元合作体制对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启示。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市场机制日趋成熟的新形势和新环境。行政事业性办学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的规律, 为此, 应按照跨界融合、共同发展的改革方向, 破除封闭, 适应市场, 共享资源, 理顺关系, 在融入社会、合作共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 可借鉴美国社区大学多元合作体制的启示:一是打破体制边界, 建立利益共同体, 最大程度地贴近市场, 争取更多形式的合作与支持;二是建立学校权力运行的内外监督机制, 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三是积极发挥校长团队面向市场的自主经营能力;四是重视发挥第三方在各项评价考核中的作用, 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绩效考核的客观性。

此外, 美国社区大学在管理中反映出的“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的教育理念、“根植区域、面向平民、多教并举”的办学定位和“随需而变、经济实惠”的办学特色, 对深化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实践证明,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而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确立办学体制。当前, 应立足本国国情, 着力克服封闭办学的弊端, 大力推进政、企、校跨界融合, 在“中央体制+市场机制”的基本架构下, 加快构建市场化的学校内外部关系新模式, 探索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合力共生”的多元合作体制, 激发高职院校的市场动力与办学活力。

三、在跨界融合中推进学校体制机制改革

1. 突破体制边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我院以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为新的起点, 吸取多元合作办学体制的裨益, 以“融入产业链、合力促发展”为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突破企事业体制边界, 按照股份制、托管制、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 继续深化学院与区域内大中型企业和军队保障性企业的合作关系, 与新兴铸管集团、中钢邢机、德龙钢铁、长城汽车、中国移动、际华轻工等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职教集团和相关专业群;积极完善由政府、行业、企业、教育等各界人士组成的职教集团理事会, 探索成立学校新一届董事会, 共同治理和发展学校。

2. 内外结合强化学校权力运行的监督。

按照科学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原则, 学校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建设, 重要事项坚持实行集体讨论、民主决定, 尤其对基本建设、物资采购、资金使用、职称评聘、干部任免、职工福利、招生就业、奖助学金等师生关心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 坚决做到依法、规范、全面、真实、及时和公开;积极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扩大学校重大决策的透明度。

3. 健全以第三方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验收中, 及时了解分析社会各界对项目建设的评价和反馈意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资金管理、教师资格、学生职业资格等进行评估认证。积极发挥教育部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师资、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作用, 探索按照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建设规范》、《课程标准》开展专业和课程认证的机制。调整健全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专家机构, 进一步明确职责, 代行学校相关部门的部分职能;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立由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企业等服务对象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的机制。

4.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学院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探索建立了“购买制”资金分配机制和多元考核机制, 实现目标、任务、资源相配套, 责、权、利相统一, 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学院面向区域主导产业,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融合邢台钢铁集团、美国洛克韦尔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等中外大型企业合作兴办紧缺专业, 共组订单班, 共担生产任务, 共建实践基地和数字化校园,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与产业契合、学校与企业融合、专业与职业吻合、学业与就业耦合的市场化办学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社区大学的多元合作体制形成于平民高等教育的长期实践, 明显带有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烙印, 客观上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也反映出缺乏宏观调控的缺陷。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值转型、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新时期, 坚持洋为中用、自主探索, 是创造后发优势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 将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推进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 坚持跨界融合、共同发展的改革方向, 定会取得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成果。

摘要:美国社区大学办学体制具有“政府购买、法人治理、校长经营、他方认证”等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化的多元合作体制。借鉴该体制在资金保障、民主管理、市场运作、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 提出了跨界融合、共同发展的改革思路, 并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

关键词:美国社区大学,多元合作,办学体制,借鉴

参考文献

[1][美]乌娜肯.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复兴[J].张彬, 译.经济学家, 2010 (07) .

[2]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多元体制 篇7

1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将教育经费收入划分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又进一步分为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以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 (最主要是学杂费收入) 以及其他收入。在下面分析中运用该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1.1 投入总量变化分析

将200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的各项数据假设为100, 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分别计算2009年和2010年的数据, 得到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收入定比分析表, 详见表1。2008-2010年, 总体来看, 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收入总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分别为100、104和118。具体来看,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呈现逐年增长, 分别为100、111和138, 与总量增长相比, 增长较快;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呈现增长趋势, 但规律不明显, 主要是投入者投入不均衡导致此现象;社会捐赠经费呈现逐年增长, 分别为100、105和117, 与总量增长基本持平;事业收入以及其中的学杂费收入都呈现增长趋势, 事业收入增长略高于总量增长水平, 其中的学杂费收入2009年增长比例高于总量增长, 但2010年低于总量增长;其他收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大概是2008年的一半。

1.2 投入结构变化分析

根据2008-201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情况, 分别计算出当年各项来源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收入比重逐年增长, 主要是由于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长导致;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占总收入比重很低, 最高年份占总收入比重都没有达到0.5%;社会捐赠经费占总收入比重保持在0.75%左右;事业收入及其中学杂费收入2009年占总收入比重较高, 分别达到45.42%和38.14%, 2010年与2008年基本持平;其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2009年和2010年都呈现明显下降。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1.3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变化分析

2008-2011年江苏省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2009年约为2008年的0.96倍, 2010年约为2008年的1.05倍, 与江苏省本科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相比,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各年低于本科约5 500元;2008-2011年江苏省高职高专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 2009年约为2008年的1.04倍, 2010年约为2008年的1.49倍, 呈现逐年提高趋势, 与本科相比,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差距越来越小;2008-2011年江苏省高职高专生均事业费支出, 2009年约为2008年的1.04倍, 2010年约为2008年的1.38倍, 2011年约为2008年的1.38倍, 与本科相比, 2008-2010年生均事业费支出差距越来越小, 但2011年差距变得更大, 相差约6 570元, 具体情况见表3。

2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来看, 主要来源有两个部分:一是政府财政投入, 二是家庭投入。除此之外, 还有企业和社会其他部门投入, 说明目前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已经实现多元化, 办学资本已经多元化,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2.1 投资观念存在误区

政府、家庭和企业等投资主体都存在重本科教育、轻高等职业教育思想。从政府层面来看, 国家的高考选拔录取划定“一本线、二本线、三本线、高职高专线”4个分数线, 高等学校被人为划分成四等, 高职是最末一等。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是按照“985”、“211”高校等划分等级, 区别投入, 自然高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投入是最少的, 但其办学成本不仅高于中等职业教育, 而且高于普通高等教育。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统计, 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2]。

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苏教财[2012]9号文件整理计算

从家庭层面来看, 一方面, 江苏近几年高考录取分数线, 三本录取线明显高于高职;另一方面, 即使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 也在寻找各种途径获取更高的学历。尽管三本学费大约是高职学费的3倍, 但家庭更倾向于前者, 个中原因, 一是近几年家庭收入提高, 家庭培养孩子数量减少, 而学费基本没有上涨;二是观念导致的, 三本再差也是本科, 高职再好仍是专科。

从企业层面来看, 企业以利润为中心, 投资重心永远是主营业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认为, 现在社会上有两种观念必须扭转过来:一是部分企业把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等涉及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当作包袱甩掉了;二是有的人认为教育行政部门手伸得太长, 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当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副业来抓[3]。教育的外部性很强, 而企业又是以逐利为目的的, 这样一来, 企业就很难在教育方面大量投资, 即使投入, 也更愿意投入普通高等院校。

2.2 投资总量不足, 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衡量一个国家财政对教育支持水平的一般指标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大小。20世纪末, 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平均比例已达4.8%, 而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仍未达4%。将2008年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的各项数据假设为100, 近几年, 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收入总量尽管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分别为100、104和118, 但不仅低于浙江 (100、126和148) 和广东 (100、124和140) 增长水平, 也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100、115和131) , 与上海 (100、109和111) 增长水平基本持平, 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4;也低于江苏本科增长水平 (100、107和137) , 具体情况见表1。从投资主体结构来看, 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中家庭以学杂费投入占比不仅低于广东、浙江、上海,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略高于江苏本科。社会捐赠教育经费所占比重约是江苏本科的1/3。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总和占教育经费比例超过85%, 也体现出其他渠道投入不足, 形成目前不合理的投资主体结构, 具体见表2和表5。

2.3 投资方式过于单一

政府投资方式主要是财政拨款。财政拨款是指各级财政在预算内列支并拨付给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 包括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和其他经费拨款等。对于公办高职院校, 财政拨款包括正常经费和项目经费, 财政部门一般依据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或教职工人数, 根据一定定额核定其正常经费, 也有的是依据以前的经费基数按一定增长比例核定。建立起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对特困生给予特殊补助、减免学杂费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 也是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之一。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主要有:企业建立员工大学或设置培训机构、企业全资或控股设立教育集团、企业向政府或社会主管的学校提供资助或捐赠以及向高等职业院校贷款 (例如, 银行贷款给高等职业院校) 等。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家庭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主要有:缴纳学杂费、支付选择性招生费用和捐赠等。其他主体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主要是捐赠。

3 完善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建议

3.1 转变投资观念,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

首先,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同属于国民教育的体系, 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通用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 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将两类教育变成并列关系, 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为普通高等教育兜底。国家的高考选拔录取划定分数线是按照本科 (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和专科 (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两个层次划分, 从国家层面转变观念,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其次,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果将上述两个问题解决, 政府、家庭和企业等投资主体就会真正转变投资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资金瓶颈就可以得到解决。

3.2 扩大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投资总量, 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1) 江苏省政府要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 要做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 要做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分配以及各种机制的建立。

(2) 构建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多元主体投资模式, 优化投资主体结构。模式可以设计为“政府主导、家庭补充、企业参与和社会贡献”, 在确保总量前提下, 政府投入占50%, 家庭投入占30%, 企业投入占10%, 其他投入占10%, 形成“5311”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进一步优化该结构, 形成多元主体合力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局面。

(3)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应实行弹性学杂费制度。建立学杂费支付与经济收入挂钩制度, 建立低收入群体学杂费支付保障机制, 低收入群体支付学杂费不足部分可以采取免费教育券制度, 较低收入群体可以采取优惠贷款制度, 其他群体正常收费。确定专业办学成本, 实行专业差别收费制度。建立预付、及时和延时支付制度等。

3.3 创新投资工具, 多元路径筹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金

(1) 高等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创新投资工具, 为社会闲散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投资路径。可以利用如下金融工具:公益性教育基金、教育股票和教育债券等。在利用这些金融工具筹集资金时, 必须创新投入资金获利形式, 不能单纯以货币形式支付, 还可以以提供教育培训、科研成果等形式来支付, 例如企业购买教育债券,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采用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形式或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形式支付债券本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一些盈利性项目和有一定收费权的项目, 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BOT、TOT等形式引入企业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4]。

(2) 多元投资主体需拓宽各自投入路径。政府除了直接拨款和“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外, 还可以利用税费减免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将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 例如, 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培训企业职工, 提高职工技能的支出可以税前全额扣除, 而不是现在的限额扣除, 企业和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税前全额扣除等。政府拨款的方式从单一财政拨款转向绩效拨款, 将办学质量与资金效能相结合,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促进发展;企业可以直接将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 兴办高等职业教育, 也可利用证券将资金投资于高等职业教育, 例如, 商业银行可以将高职院校借款部分转为股权投资, 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其他主体也可以采用直接投资或捐赠等方式将资金直接投入高等职业教育, 也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3) 可以探索教育彩票的发行, 将所筹集资金部分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政策实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3) :9.

[2]李良斋.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李剑平.重拾国企参与办职教的责任[N].中国青年报, 2012-09-17 (11) .

多元体制 篇8

1 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药品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 其全部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工作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证[1]。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来依靠自身收入维持其运行的机制, 即切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收入与其业务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 扭转社区卫生服务的趋利行为, 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2]。近年来, 许多地方开始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探索, 如在广州、重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并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但是这种管理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 它难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效性, 药品零差率政策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其次, 可能会造成改革成本大而使财政不堪负重;另外, 收支两条线与医保预付制的设计理念产生了冲突[3]。可见, 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 需要进一步去完善。

2 四定服务管理模式

四定管理模式是指通过“定点、定人、定量、定时”将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 使每项工作都有人管, 每一件事都有人做[4]。重庆市北碚区天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行四定管理模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机构、新闻媒体以及社区居民和患者的充分肯定。该服务中心被重庆市卫生局审评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中心”, 并获得“爱心社区医院”称号。但是, 随着四定服务管理模式在重庆市北碚区天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 相应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主要体现在: (1) 基本医疗收入偏低, 公共卫生运行费用太高; (2) 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3) 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和运行机制不到位; (4) 基本药物的推行对中心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 股份制社区卫生管理模式

股份制社区卫生管理模式是指社区员工自己出资购买股权, 通过股份制运营模式,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广州市黄浦区红山街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进行股份制管理模式, 使中心职工的精神面貌、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在逐年提升。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这一管理模式的一些缺陷, 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情况依然有待改善, 医护比例依然不足1∶1, 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卫生服务人才相对缺乏, 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性和总体卫生服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等[5]。

4 三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模式的比较

三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模式比较见表1。

4.1 员工积极性的变化

与四定服务和股份制管理模式相比,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破除了医疗机构“业务收入与个人报酬挂钩”的做法, 但是医生没有了生存压力, 积极性会大大受到影响。股份制管理模式由于每一个员工都拥有自己的股份, 社区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 所以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4.2 医患关系的处理

三种管理模式进行比较, 每一种模式都把能否处理好医患关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通过实践, 三种模式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 相比之下, 四定服务似乎更能体现它的优势。它通过“定点、定人、定量、定时”管理模式, 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通过工作上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朋友式、亲情式的医患关系, 使原来的“社区医生去找居民”, 逐渐变成现在的“居民主动来找社区医生”。医患关系得到大大的改善, 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4.3 专业人才的欠缺

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是社区基础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各项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他们专业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区卫生医疗水平的好坏。在分析的这三种管理模式中, 每一种模式都存在专业人才的欠缺问题。为了改善现阶段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才的缺乏问题, 首先, 需要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设立定时的考核机制;其次, 适当加大人力资源资金投入, 吸引更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从事社区卫生行业。

4.4 宣传力度的不同

一种好的管理模式需要得到好的宣传, 让更多的社区能够借鉴和改善它们并最终为自己所用。与四定服务和股份制管理模式相比, 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似乎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在广州、重庆、北京、上海、杭州等很多社区都采用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但是, 尽管四定服务和股份制管理模式各有优点, 却似乎并没有走进公众视野。

4.5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在建设和谐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显得同样重要。收支两条线、四定服务和股份制的管理模式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但是做得还不够全面。要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 要处理好社区内部的问题。要关注好社区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及时听取员工的建议, 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机制,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一个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次, 要处理好医患关系问题。社区职工要时刻以“适合服务对象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服务理念, 将服务对象的需要当做第一需要, 把服务对象的呼声当做第一信号, 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当做第一标准, 努力实现“人性化流程, 亲情化沟通”的奋斗目标, 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结论

随着医疗体系的发展,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并且在全世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展现出了同样的特点。世界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百花齐放, 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法定关系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契约关系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相互信任关系模式[6]。可见, 不同的地区和环境, 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举办的措施也相差甚远。

通过比较我国现阶段三种典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模式, 我们发现每一种管理模式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一种好的管理模式, 需要我们更好地去宣传它, 让更多的社区去了解和探索它, 使其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完善并最终被人们所接受。当然也不能盲目跟从某种特定的管理模式, 应该根据社区环境的不同, 借鉴并改善其它成功的案例, 从中寻找出一套符合自身社区发展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亚军, 许峻峰, 李楠, 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前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 :30-32.

[2]陆勇, 冯学山.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运行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 (6) :435-437.

[3]刘军民.公立医院“收支两条线”可行吗[J].中国卫生资源, 2007, 3 (1) :42-44.

[4]杨俊刚, 潘金国, 左利, 等.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J].重庆医学, 2012, 41 (30) :3230-3232.

[5]蒋羽萍, 詹嘉莉, 刘永谊, 等.基于股份制的民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及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6) :1791-1794.

多元体制 篇9

1 顺义区医疗事业发展现状

2015 年前, 顺义区内未设三级甲等医院, 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其医疗服务水平、诊疗能力、就医环境、服务意识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 还存在着基层网底服务能力不强, 卫生服务站运行现状不理想, 群众就医不方便;卫生人才、基层医护人员配备不足, 医疗卫生管理水平不高, 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5 年2 月26 日视察北京时, 明确了北京是 “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宏伟目标。随后, 顺义区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区。因此, 加快医疗卫生发展、满足群众健康需求、适应新城功能扩展、加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成为全区深化多元医改、创建顺义特色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

2 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特色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

2.1 不同行政区域医院间实施法人一体化实质性托管

2.1.1 医院间合作模式

为快速提升本区域内儿童医疗服务能力的发展步伐,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主动引进优质医疗资源, 委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以下简称北京儿童医院) 对顺义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实质性托管, 实施“两个医院一个法人、管理一体化”模式, 并于2015 年3 月2 日, 正式签署北京儿童医院托管顺义区妇幼保健院的合作协议, 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正式挂牌为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 成为北京儿童医院在京实施一体化实性托管的第一家医院。

在进行实质性托管的基础上, 医院在实际运行中合理推行分级诊疗制度, 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模式[1]。此外, 两院合作后, 实行“六个不变、两个统一”的合作原则, 其中, “六个不变”为: (1) 财产归属不变, 原财政拨款渠道、财政编码和日常经费投入不变; (2) 人员原身份编制不变; (3) 两院公益性和承担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变; (4) 两院各自相关的各种纠纷、债权、债务的处理渠道不变; (5) 两院接受属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和指导不变; (6) 两院党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隶属关系和组织构架不变。“一个统一”为两院统一进行进行药品、高值耗材的招标和后勤社会化管理。

2.1.2 托管医院的管理模式

2.1.2.1 统一管理。北京儿童医院与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实行实质性合作, 托管医院的管理模式实行“法人治理结构”[2], 即:两个医院一个法人、管理一体化。合作后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增加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的名称。北京儿童医院法定代表人兼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的法定代表人, 采用一套行政班子, 实行总院长负责制,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为总院长,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设执行院长。区政府、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与北京儿童医院共同组建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理事会, 决策权由理事会行使。理事会成员共9 名, 设理事长1 名、副理事长1 名、理事7 名。理事长由顺义区主管卫生的副区长担任, 副理事长由总院长担任, 理事包括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主管处处长、顺义区卫生计生委主任、财政局局长、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所在地的街道办主任、北京儿童医院法律顾问、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执行院长和党委书记组成。理事会办公室设在区卫计委, 办公室主任由区卫计委主管副主任担任。区政府、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与北京儿童医院共同制定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理事会章程, 理事会根据该章程, 原则上每年召开1 次会议, 或根据理事会工作安排临时召开会议, 审议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发展规划、年度财务预决算、基本建设项目、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大额资金使用 (超过300 万元) 、高值固定资产处置、运营情况监督等重大事宜。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党委书记由区卫计委党委提名, 按组织程序任免;医院设执行院长1 名, 执行院长由北京儿童医院提名, 经理事会讨论确认, 按组织程序聘任。执行院长按照理事会和北京儿童医院确定的发展目标, 对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实施全面管理, 享有对其他副院长的提名权。

2.1.2.2 管办分开。两院合作后, 坚持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原则, 实现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 即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的所有权归顺义区政府, 管理权归北京儿童医院。通过开展实质性的整合, 全面提升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保持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非营利性公立医院的经营性质。

2.1.2.3 资源共享。 (1) 两院共享北京儿童医院的历史品牌、医疗品牌、教学品牌、科研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 共用优质医疗资源, 共用教学、科研平台和预防保健资源, 交叉进行领军人才培养, 共建重点学科, 共用院内制剂, 共同进行药品和高值耗材的招标, 共同申报课题等。 (2)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每年从总收入 (含药品收入) 中提取3%的托管费, 按照财务相关规定使用。 (3) 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等优质资源, 根据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的基本建设项目的推进实现逐步转移。 (4) 两院合作后, 北京儿童医院派知名专家到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出诊, 在满足常规专家门诊安排的基础上, 遵照北京市发改委相关政策适当开展特需服务, 满足辖区妇女儿童多层次就医需求, 还将辐射北京东北部地区乃至周边的河北地区, 以促进北京儿童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协同发展[3]。 (5) 两院合作后, 通过两院竞聘的方式实现行政管理中层干部和部分科室科主任的交互调配和聘用。

2.1.2.4 独立核算绩效。实性托管后, 两院岗位按需统一设置, 在职员工根据工作需要在两个医院间进行调配、轮转。绩效分配统一按岗考核发放。

2.2 创建一体化新型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并探索管理新模式

2013 年7 月26 日, 北京市顺义区政府与北京中医医院签订框架协议, 实施北京中医医院托管顺义区中医医院改革。2013 年11 月11 日,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挂牌成立。2014 年11 月5 日, 顺义区中医医联体正式揭牌。由此, 北京中医医院与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顺义区牛栏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6 家村卫生服务站形成了紧密型一体化新型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同时,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与北石槽镇卫生院、南彩镇卫生院、龙湾屯镇卫生院及其15 家村卫生服务站形成松散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北京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双方合作原则为在“一个法人治理架构下, 即:医院资产归属关系不变, 编制管理方式不变, 医院公益性和承担的服务功能及地位不变, 各自相关纠纷、债权、债务处理渠道不变, 医院接受属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指导关系不变, 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隶属关系和组织构架不变” (简称为“1+6 不变”体制模式) , 在上述合作原则基础上, 实现实质性托管并延伸到村级服务站, 创新了市、区、镇、村中西医医疗机构法人治理“四级一体化”实质性突破的管理新模式, 也奠定了建设“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服务体系的组织机构基础。

实施医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理事会审议托管医院发展规划、年度财务预决算、基本建设项目、运营情况监督等重大事宜。实行体系内市级中医医院与区级中医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体化管理, 北京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为同一个法人领导, 医院法人委托执行院长负责医院日常运营管理。改革坚持了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原则, 积极推进管办分开,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实现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开, 开展实质性的整合, 全面提升托管医院的内在一体性、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打破原有行政隶属关系, 实施一体化紧密型管理。体系内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破体制的限制, 牛栏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绩效考核实现“向服务量和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为主”倾斜, 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落实纵向一体化举措:一是实施“四级一体化”中医医联体共建,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与牛栏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亦称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院区) 及村卫生室形成紧密型一体化建设, 顺义医院部分科室迁至牛栏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人员统一调配使用, 实行管理与业务人员轮岗。二是引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管理理念、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举措。三是北京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到顺义医院出诊、查房、带教, 顺义医院骨干到北京中医医院进修、轮训, 提升顺义医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科研及教学水平;顺义医院专家通过到医联体内紧密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查房带教、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修, 到村卫生室进行巡诊等方式进行技术指导。四是实施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与中医医联体模式下的卫生院进行松散型一体化建设,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通过此模式与南彩镇卫生院、北石槽镇卫生院形成松散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在南彩镇卫生院建立骨伤科特色专科, 在北石槽镇卫生院建设疮外科特色专科, 在龙湾屯建设治未病重点专科。

2.3 区政府通过与凤凰医疗PPP合作办医共建顺义特色医疗卫生体系

为改善基层卫生资源不足, 逐步建立运行有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落实国发委投资〔2014〕2724 号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精神, 顺义区政府于2015 年5 月28 日与凤凰医疗集团正式签署《合作共建新型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协议》。在顺义区东、西部选取区二院和空港医院作为试点医院。开创了社会资本进入顺义区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的先河, 开启了顺义区医疗体制多元改革的新篇章。

2.3.1 改革模式

采取国际通行的PPP模式, 即在不改变区政府对医院所有权、医院国有事业单位性质、非营利性质、公益性属性、人员身份等基本属性的前提下, 将医院运营管理权移交给区政府与凤凰医疗集团共同成立的理事会, 凤凰医疗集团对医院注入资金和管理资源, 进一步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 构建有效的运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改革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在公益职能不断强化、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顺义区政府通过系统的考核, 依据考核结果向凤凰医疗集团支付管理服务报酬。

2.3.2 改革原则

2.3.2.1 五变八不变。改变管理体制, 建立以理事会为运行决策机构的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管办分开;改变决策机制, 实现四权分离 (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管权) , 权责清晰;改变运行机制, 由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向现代医院管理机制转变, 实现政事分开;改变监管机制:改变原有行政监管模式, 建立政府、监事会、第三方共同组成的多元监管体系;改变投入机制, 由单一政府投入向与社会资本共同投入转变。医院国有资产权属、医院国有事业单位性质、医院职工身份、行业监管、非营利性、医院公益职能和社会责任、党团工会、医院名称保持不变。

2.3.2.2 三引。引制, 引进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引资, 引进社会发展资金;引智, 引进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

2.3.3 改革的目标

改革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提升存量、增加增量资源的利用效率, 缓解卫生资源不足, 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2) 创新体制机制, 重点建立“养事不养人”的运行新机制, 激发基层医疗机构活力;坚持财政持续投入, 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目标。 (3) 合理配置资源, 建立上下联动的三级特色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2], 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

2.3.4 改革的任务

2.3.4.1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激发医疗机构活力。通过集团化运营、产业化发展, 建立统一运营的集团化管理模式, 实现社区医疗体系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建立“养事不养人”的运行新机制, 激发基层医疗机构活力, 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3.4.2 建立现代治理结构为基础的体制机制。实现管办分开、政事分开, 打破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决策机制和人员任免机制, 以运营管理团队为核心的授权经营机制, 以医师自由流动和充分协作为核心的医疗运行机制。

2.3.4.3 建立新型特色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快捷首诊、重症诊疗、慢病管理、康复、健康护养和心理及精神慰藉六位一体的三级特色医疗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分级诊疗制度,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宏观效率, 合理利用医疗服务资源, 节约医疗费用[4], 以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3.4.4 实现紧密协作。通过新型社区医疗体系的建设, 建立起社区医疗机构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相互支持和可持续的协作运行机制,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 强化基层全科医生等人才培养, 推动看大病不出县的基本目标的实现;合理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支付比例差距, 鼓励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5], 以缓解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患者过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2.3.4 改革举措

2.3.4.1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1) 建立可持续的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凤凰医疗集团首期投入1 亿元人民币的合作运营发展金, 主要用于促提升、建机制。凤凰医疗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形成任何产权及所有者权益。为保障其持续投入积极性, 可按照现有标准延长经营管理权年限。 (2) 建立合理的财政补偿和管理机制。顺义区政府继续保持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主要用于保基本、强基础。

2.3.4.2 建立现代医院治理结构。 (1) 设立统一的理事会对医疗机构实施运营管理决策。理事会拥有医院的运营管理权, 包括经营方针计划制定权、管理人员任免权、制度建设权、财务决策权、经营决策权、重大经营活动权、运营支持服务权、经营管理权附属及衍生的其他权益。理事会是医院的最高决策机构, 由5 名理事组成, 实施委任制, 其中顺义区政府委任2 名、凤凰医疗集团委任3 名。理事会设理事长1 名, 执行理事1 名。理事长由顺义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 理事长具有一票否决权;执行理事由凤凰医疗集团代表担任, 执行理事兼任合作共建医疗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2) 建立统一的监事会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监事会是医院的最高监督机构, 重点监督医院发展方向和公益职能的履行;监督医院经营、管理、资产、财务状况;对理事、院长、财务总监等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对医院运营实施监管考核, 提交年度运营监管报告和医院年度审计报告等。监事会由5 名监事组成, 实行委任制, 其中区政府委任3 名 (包括1 名医院职工代表) 、凤凰医疗委任2 名, 监事会主席由区政府代表担任。 (3) 建立院长管理团队。医疗机构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团队负责制。医院设院长1 名, 执行院长1 名, 财务总监1 名, 副院长若干名, 由理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副院长、财务负责人辅助院长工作, 其工作分工经院长批准后执行。院长主持本医疗机构的日常工作, 组织实施集团理事会的决议;编制年度运营计划和收支预算并负责实施;聘任或解聘各科室和部门负责人, 决定其薪酬事项和绩效考核事项;组织制定各项基本运营管理制度等。

2.3.4.3 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估体系。 (1) 建立由政府、监事会、第三方机构组成的监管和考核评估体系。政府发挥指导和监管作用, 重点从行业监管的角度考核合规性以及指定性任务完成情况, 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监事会重点从运营管理的角度考核医疗质量与安全、基本运营情况和国有资产安全等内容;第三方机构则对医院公益性、成长性等进行考核。 (2) 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标准。考核评价主要目的是为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移, 考核指标主要有5 个方面:一是公益性, 即基本医疗服务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二是业务能力;三是运行管理能力和员工的满意度等;四是成长能力;五是社会各界、患者满意度等。 (3) 考核结果与支付给凤凰医疗集团医院管理服务费直接挂钩。

2.3.4.4 构建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 (1) 由理事会统一运营管理, 全面整合各医疗机构的资源, 对各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 (2) 根据各医疗机构的定位, 重新调整和组织专科设置和布局, 重点开展康复护理和慢病治疗、院前急救能力和服务提升上。 (3) 建立医务人员的多向流动机制, 重点支持社区工作。建立设备和设施中心, 形成资源共享。 (4) 建立以“公益性、安全、工作量、社会评价”为主要要素的绩效考核体系, 逐步完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 建立新机制下的人员管理模式, 以绩效考核体系为支撑, 保证管理团队对医务人员选拔任免的充分权力, 确保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6) 建立合作共建医疗机构间的协作机制, 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的格局, 促进多向转诊的高效运营。

2.3.4.5 建立统一的发展规划。 (1) 力争到2016 年, 将空港医院建设成床位200 张, 重点辐射新城空港城组团、机场组团和周边地区;将顺义区第二医院建设成床位160 张的综合医疗机构, 重点辐射潮白河以东7 镇。 (2) 在空港医院和第二医院重点打造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服务。 (3) 按照美国新型社区医疗机构快捷诊疗中心 (UCC) 的模式, 在社区卫生机构六位一体的基础上, 对目前社区医疗机构进行重组和升级, 实施标准化、连锁化运营管理, 建立现代社区医疗服务连锁网络。

2.3.4.6建立国际化标准。 (1) 质量建设。按照JCI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使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达到国际标准。 (2) 信息化系统。打造现代化医疗信息化系统和ERP资源管理系统;建立患者健康管理和电子病历互联共享的数据平台;建立远程医疗信息化系统, 实现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现代信息联系, 随时协助全科医生进行专业诊断咨询。

2.3.4.7实施统一的集中采购配送管理。按照集中采购组织 (GPO) 的运作方式, 对药品、医用耗材、医疗设备及非医疗物资在内的全部医院物资进行阳光招标采购, 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2.3.4.8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在公益职能不断强化、医疗机构持续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 顺义区政府向凤凰医疗集团支付管理服务报酬, 资金来源由区财政局在区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

3 初步成效

实施法人一体化实性托管、探索理事会领导、决策下的医院法人治理等多元化改革, 打破了医院原有行政区域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 克服了医联体松散型合作模式的弊病, 创建了理事会领导及一个法人治理的执行院长负责的管理新架构, 构建了不同级医疗机构间协同发展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了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6], 有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规划、组织和配置, 有益于体系内各机构间上下协同发展的一致性。

顺义区政府与凤凰医疗PPP合作办医模式的探索, 不仅弥补了政府对医院注入资金和管理资源的不足, 重要的是改革了医院传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进一步创新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构建了“养事不养人”的运行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激发了基层医疗机构活力, 提升了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创新了对公立医院实行公有民营、非营利性的新体制和运行新机制, 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的新模式。

创建市、区、镇、村一体化新型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实行法人治理“四级一体化”是顺义特色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突破, 为城市中医药服务网络与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之间开展有效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上下联动, 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供了新模式, 也为进一步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等奠定了基础。

北京中医医院通过托管顺义区中医医院, 取得了初步成果, 作为托管方, 北京中医医院的品牌效应明显增强, 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不断上升, 管理人才及业务骨干有了事业的新平台, 医院建设犹如接了地气, 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双向转诊的工作量明显增加。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通过“四级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医院托管后 (2014年1月~12月) 其门诊量、出院患者数、患者满意度等较托管前 (2013 年1 月~ 12 月) 明显提升, 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下降, 见表1。此外, 医院科研、教学水平以及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增长, 并于2014 年12 月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 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实现了该区三级甲等医院“零”的突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亲临顺义区中医院进行调研, 对新型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顺义区政府通过实施医院管理体制多元化改革, 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顺义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医改见效快, 初步实现了居民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提质升级的目的, 合民心, 顺民意, 惠民生, 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

4 思考与建议

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要结合当地医疗资源现状和城乡居民医疗需求, 围绕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防止跑偏方向[7]和盲目建设与投资, 避免资源浪费。

在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中, 要加强医疗服务体系的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础, 也是实现新型服务体系或一院多区医院建设协同发展的根本[8]。

建设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要提高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认识, 它既是我国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9], 更是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分流患者、提高效率,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

巩固和发展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要重视赋予其生命力, 要优化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制度环境[10]和人文亲情沟通交流环境, 吸引、感动社区居民;同时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规范体系内上下级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患者之间的医疗行为, 保持健康运行。

提升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效率,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 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和教学培训的信息渠道, 让体系内医务技术人员能分享到体系顶端的先进知识、优良技术、文化交流、品牌营养和即时信息, 与体系先进性同步。

要建立我区新型特色服务体系机构, 尤其对公办民营机构更应建立具有科学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监督评估制度, 以保障服务体系连续性服务提供的始终, 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11], 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吕晶晶.青岛医联体建设初见成效将逐步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2015-03-19) .http://qd.ifeng.com/fgqd/detail_2015_03/18/3676095_0.shtml.

[2]国务院.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R].2015-05-06.

[3]王朝君.京津冀一体化[J].中国卫生, 2014, 12:38-39.

[4]Linden M, Goth H, Ormel J.Pathways to care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general practice patients in a gate keeper and open access healthcare system:a comparison of Germany and the Netherlands[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03 (38) :690-697.

[5]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DB/OL]. (2015-09-01) [2015-09-0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2/c1024-27539356.html]

[6]国务院.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R].2015-03-30.

[7]袭燕.科学规划与构建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4, 4 (1) :36-38.

[8]贾同英, 袁惠芸.上海市三级医院一院多区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 2015, 19 (7) :24.

[9]王虎峰, 元瑾.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5, 5 (1) :11-15.

[10]许四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实践和应对策略[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5, 5 (3) :19-21.

【多元体制】推荐阅读:

多元化经营体制09-03

多元环境07-14

多元控制05-12

多元05-23

多元空间05-26

多元因素06-08

多元供给06-08

多元挑战06-10

多元综合06-21

多元有效07-01

上一篇:广电公司下一篇:外科护理人力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