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经营体制

2024-09-03

多元化经营体制(精选9篇)

多元化经营体制 篇1

多元化经营本质上是一种扩张战略, 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变更和发展到较高阶段下为谋求长远发展而做出的有利选择。多元化是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异质性, 即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跨一个以上产业的经营方式。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分为相关多元化经营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烟草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和市场范围, 进行与烟草主业相关或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最近这些年以来, 我国的纵多烟草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 已经开始了不同程度的相关尝试。烟草专卖制度的实行是符合烟草产业特殊实际的一种选择, 为烟草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烟草企业多元化经营需要不断深入, 因此, 对于经营体制的探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生产社会化趋势下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的必然性

(一) 生产社会化简介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从“非社会的”变成“社会的”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而社会化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两层含义, 它既与“自然”相对立, 又与“个人”相对立。与此相适应, 生产社会化也就具有了两种含义。一是指从“自然的”变成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二是指从“个人的”变成非个人的, 即集体的或人类共同的。对于生产社会化的探讨, 学术界着重于其与“个人”的对立方面。从其与“个人”对立方面看, 生产社会化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劳动资料的社会化拥有, 即劳动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 所以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 生产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二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三是产品的社会化, 由于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各种产品的生产, 因而使产品也由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产品;此外, 在市场经济中, 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也使产品得到社会化。所以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各种资源市场化分配的过程。而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因此多元化经营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促进生产社会化的一个途径, 而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实际上是企业为适应生产社会化趋势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的一种选择。

(二) 生产社会化与多元化经营的诱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生产社会化程度必然会随之提高。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决定生产社会化能够和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 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长足的快速稳定发展。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 烟草企业有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这使得整个烟草行业积累了充足的剩余资源和富余资金。但随着烟草产业逐渐步入成熟阶段, 烟草市场需求开始萎缩并趋于饱和, 并且烟草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依靠规模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 在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下, 需要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从而为烟草行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所以, 作为体现和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是烟草企业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针对烟草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诱因分析, 王再平 (2007) 从内外因角度分析了多元化经营的诱因, 认为节约成本、充分利用剩余资源、为富余资金寻找出路、延伸品牌、分散经营风险等因素是烟草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内因, 而地方封锁、制度约束、健康困境等是外因。对于以上内外因的分析, 内因是关键, 而外因实际上反应了烟草行业及其产品的特殊性。内因中的各因素实际上是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具体方式和结果。

二、生产社会化下实行一企两制的必要性

(一) 生产社会化下实行股份制的优越性

张兰英 (2006) 认为, 随着历史的发展, 社会化的生产不仅要求产品市场化, 而且要求作为生产的活的要素的劳动, 也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即劳动社会化。最后, 作为生产的物的要素的财产关系, 即产权也将走向社会化。因此, 可以说生产社会化揭示了人类从封闭式经济走向开放性、市场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生产社会化的表现来看, 生产社会化要求劳动资料、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社会化拥有和参与, 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资源分配的市场化的过程。而从股份制的定义来看, 股份制也称股份经济, 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 统一使用、合伙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制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把分散的使用权转化为集中的使用权。所以, 从目前经济发展特征与趋势来看, 股份制无疑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因为股份制实际上是在生产社会化下产品、劳动、产权社会化的一种体现。在股份制的推行下, 使劳动资料、生产过程、产品得到社会化的解放, 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制度障碍, 企业也可以集中社会化资源进行多元化投资, 从而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因此可以说股份制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 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适应性提高需要股份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股份制逐渐已成为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相适应的企业制度, 这足以证明在我国生产社会化程度背景下, 股份制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二) 实行一企两制的现实基础

烟草产业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产业, 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从一般性看, 烟草及其制品, 特别是卷烟作为市场大众化的消费品, 需要按照一般商品的市场规律组织生产供应。从其特殊性来看, 卷烟作为一种有争议、对人身体健康会造成一定伤害的特殊商品, 其市场供给又不可一日或缺;另外, 由于卷烟的消费一旦开始并逐渐成瘾后, 其持续性就十分的强。所以, 对于卷烟的销售也不可仿照一般商品, 以免降低国内劳动力质量, 造成经济资源的无偿损失。

针对烟草产业的特殊性, 专卖制度是势在必行。事实证明, 也正是由于专卖制度的实行, 对卷烟生产总量进行有效控制, 保持产销平衡并防止其盲目发展, 从而正确地处理了既要适当满足市场需求又要适当控制市场供应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 专卖制度从本质上讲, 也是政府根据烟草产业特色, 结合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和社会长远利益作出的经营体制选择。

但是, 由于烟草业的高积累功能和对财政的高支持功能, 专卖制度逐渐演变成地方封锁, 使外地烟草很难打入本地烟草市场。在地方封锁的情形下, 我国某些烟草企业的发展空间受阻, 只能将富余资金用于多元化经营。另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 身体健康越来越受重视, 使卷烟市场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且随着国内外禁烟运动的逐渐高涨, 实施多元化经营已成为烟草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 专卖制度推动了多元化经营, 而多元化经营也延长了专卖制度的寿命。

从国内外烟草企业多元化经营领域来看, 大多是从事金融服务、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甚至现代农业与物流等行业。这些行业已不再具有烟草行业的特殊性, 因此, 也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些多元化经营行业实行专卖制度。对于烟草企业的多元化经营, 熊欣荣等 (2009) 认为只有把企业逐步推向市场, 放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中“百炼成钢”, 通过市场化再造“改良”的办法, 才能加快企业转型, 带来长足发展, 真正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要想把烟草企业在更高程度上推向市场, 就必须在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领域推行股份制, 进行国有控股。

由于烟草产业专卖制度的长期实行, 其弊端也逐渐明显。比如:企业的独立自主性差, 对上级和政府的依赖性大, 对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危机感不足, 缺乏主动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内在驱动力。因此, 烟草企业多元化扩张的非经济性驱动力量往往较强, 这使得烟草企业逐渐缺乏和丧失经营活力。针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改革, 秦广辉 (2012) 认为, 通过股份制改造, 国有企业不仅注入大量资金, 还可以加快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增强国有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为国有企业的发展, 参与市场竞争打下了基础。

因此, 通过对烟草企业多元化经营领域实行股份制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从而逐渐消除由于专卖制度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不良风气, 使整个烟草产业的经济活力也为之一新。从本质上讲, 这是烟草企业在经营主业逐渐走向转型时期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在这转型期间, 必须在充分挖掘烟草产业剩余生产潜力的同时为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在多元化经营领域实行国有控股制度, 从而增强烟草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结论

烟草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前生产力水平下所需要和能达到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多元化经营体制。由于烟草产业具有双重属性的现实, 针对烟草主业实行专卖制度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而在多元化经营领域实行股份制, 进行国有控股, 从而适应和促进生产社会化趋势, 填补专卖制度的不足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同时这也是解决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管理难度增加和效率下降等问题的有效方法, 而且有利于促进多元化战略的资金推动型向人才推动型转化的进程。但是也应当注意, 生产社会化程度必须适合当前企业的具体生产力发展状况, 因此烟草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前, 有必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 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进行重点投资以促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或服务, 避免重复建设以造成资源的浪费。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烟草工业, 并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经济发展实际和烟草产业特色的发展道路。专卖制度的实行为烟草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趋势日益明显, 而且由于烟草及其制品具有普通商品与特殊商品的双重属性, 这就决定了我国烟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在继续发展烟草主业的同时, 也要力求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趋势进行多元化经营。而在经营管理体制上, 有必要实行“一企两制”, 即在继续对烟草主业的发展实行专卖制度的同时, 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领域实行股份制以适应生产社会化趋势。这既是烟草产业在21世纪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按照烟草产业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和利用烟草产业优势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资源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产社会化,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体制

参考文献

[1]王再平.烟草产业的发展约束与多元化经营[J].商业时代, 2007, (9) .

[2]熊欣荣, 罗卫, 李建民.市场化再造——烟草多元化企业发展的原动力[J].湖南烟草, 2009, (1) .

[3]秦广辉.论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J].经营管理者, 2012, (2) .

[4]张兰英.生产社会化理论与社会主义观念创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6, (4) .

多元化经营体制 篇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农业部将抓紧研究探索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制定扶持政策和管理服务办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逐步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农业部将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扶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各项生产服务。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启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

此外,农业部还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背景链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其中一条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投入,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对农业的支持体系。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超过

1.2万亿元,这些投入使农业技术装备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比如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超过50%,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传统家庭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增收只有依靠外出打工和承接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两种方式。这也要求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并为这一创新创造了条件。

【内涵】

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四个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它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衔接等不同环节的各种创新,如种植养殖大户、专业户、合作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再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市场”等经营形式。

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家庭农场这种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与大户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比较长远的规划且规模适度。比较典型的家庭农场,如上海松江附近的,全部种粮食,规模在80亩至100亩之间,也就是夫妇二人加上社会化服务所能打理的面积。这样既保证了规模适度,又能在当前条件下实现比外出打工收益更高的目标。

【注意事项】

在鼓励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是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不是另搞一套,必须保障农民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不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这就意味着不能盲目追求集中和扩大规模,流转一定是一个过程,土地经营的规模取决于城镇化的质量和真正能够提供非农就业的水平。其次,要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劳动力转移、老龄化和经营形式创新,在农业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政府、相关企业和组织要抓住机会,为农民提供服务,这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涵。

第三,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进入农村时,一定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要替代农民在生产环节的作用。农业生产不提倡雇工经营,农民给老板干活一般效率都不会高。其实除了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企业能够介入的领域还有很多,包括生产服务、加工、流通和信息收集等。

广播电视的多元化发展体制分析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展体制,多元化

广播电视多元化体制的构建发展, 是以我国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 立足于传媒格局的稳固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体制, 促进广电企业产业化的迅速运行, 迎接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新型机遇与挑战。

一、分析广播电视多元化发展体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变模式的单一化, 提高相应的风险防治水平。

现阶段, 我国广播电视的传媒格局, 依然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在民营资本高速发展与新媒体的发展机遇面前, 传统模式下广播电视产业的格局地位逐渐动摇。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传统模式下的广播电视产业, 开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优势, 不断拓宽广告营销的渠道范围。

2、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运行效率。

从价值视角展开分析, 广播电视产业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多元化。借助于传播媒介与产业, 对其价值内容进一步深化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对核心价值内容与资源、能力的高度集中, 能够有效拓展其他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加大对每一工作流程的严控力度, 实现细节上的成功, 丰富当前多元化的发展体制, 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 保障相应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多元化的发展体制不仅能够及时消除广播电视产业的风险隐患, 保障广播电视产业的生存发展。此外, 在创造发展机遇、推动广播电视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多元化的发展体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可以有效延伸自身的发展领域, 借助于原有的知名品牌与高效资源, 迎合市场发展需求, 及时发现与自身核心价值内容相契合的市场。

二、分析广播电视产业多元化发展体制的表现

1、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

广播电视产业对两方面甚至多方面不同经济用途产品以及服务的同步经营管理, 属于扩张性质的战略意识, 又被称为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 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多元化发展的实时严控。通常情况下, 以简易视角进行分析, 垂直型、相关型以及非相关型属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常见的体制划分形式。此外, 结合与核心业主方联系的紧密程度来说, 可划分为非相关、中度相关与高度相关三大方面。

2、多元化发展体制的规划布局。

首先, 相对于非相关多元化而言, 相关多元化明显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切实切合业主方能力、品牌知名度、技术实力等因素, 针对新型业务制定相应的战略意识、运行系统与经营管理策略, 实现多元化发展体制的高效性。其次, 国际知名的文化传媒产业普遍以传媒产业环节为基础, 对多元化发展体制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工作, 以及趋于成熟化的发展方向。利用成熟的多元化发展体制布局, 推动媒体运营、主题公园以及衍生消费品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固定消费人群, 扩大自身的规模, 从而形成世界范围内多元化发展体制最为成熟的传媒产业。

三、思考广播电视多元化发展体制的战略措施

1、健全企业法人代理架构。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需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 对企业治理提出的相关原则, 充分结合文化国企的实际要求;以出版权与播出权的特许经营为基础, 激发广播电视产业的激情, 不断实践探索出独特且完善的管理股体系。在加大董事会建设力度的同时, 逐渐健全广播电视产业架构中的多元化治理机制, 创设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体系, 培养国有企业形成经营责任、投资责任的追究意识, 为多元化发展体制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促进现代企业的建设进程。

2、实现战略管控模式的快速转型。

在多元化发展体制的模式下, 广播电视产业原有的经营管理体系以及不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 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迫切需要实现向战略管控模式的快速转型。要求广播电视产业以战略管控为基础, 实现不同企业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搭建相应战略平台, 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产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3、积极引进综合素养高的经营管理人才。

为满足多元化发展体制的不同需求, 广播电视产业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现代人才管理模式, 积极引进综合素养全面的经营管理人才, 以及其他专业性人才, 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开放视角迎接人才;充分满足多元化发展体制的不同需求, 实现合理的体制规划, 有力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长足发展。

4、有效拓宽产业的扩张空间。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已经逐渐步入内在价值提升与外延扩张的周期, 长期处于现代产业多元化发展体制下, 难以依靠单一的利润积累实现长足发展。结合国际视角加以分析, 国际知名传媒产业普遍以三到五年为一大发展阶段, 实现产业扩张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体制趋势中, 要时刻保持传媒价值的丰富多样性与多元化。有效避免体制外部商业因素的介入, 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整体结构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实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的公开化, 推动我国媒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天翊.三网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战略转型的思考[J].管理学家, 2013, (3) :218.

[2]施治和.广电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济视野, 2014, (18) :457-457.

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正名 篇4

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正名

多元化经营通常是指企业在原有产品和市场之外进行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有两种途径或两种方式:一种可称之为并购方式,另一种可称之为内生方式.前者是指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兼并而实现多元化经营,后者则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自身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活动而实现多元化经营.

作 者:林金忠 Lin Jingzhong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刊 名:发展研究英文刊名:DEVELOPMENT RESEARCH年,卷(期):“”(7)分类号:F2关键词:

多元化经营体制 篇5

1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将教育经费收入划分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又进一步分为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以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 (最主要是学杂费收入) 以及其他收入。在下面分析中运用该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1.1 投入总量变化分析

将200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的各项数据假设为100, 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分别计算2009年和2010年的数据, 得到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收入定比分析表, 详见表1。2008-2010年, 总体来看, 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收入总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分别为100、104和118。具体来看,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呈现逐年增长, 分别为100、111和138, 与总量增长相比, 增长较快;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呈现增长趋势, 但规律不明显, 主要是投入者投入不均衡导致此现象;社会捐赠经费呈现逐年增长, 分别为100、105和117, 与总量增长基本持平;事业收入以及其中的学杂费收入都呈现增长趋势, 事业收入增长略高于总量增长水平, 其中的学杂费收入2009年增长比例高于总量增长, 但2010年低于总量增长;其他收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大概是2008年的一半。

1.2 投入结构变化分析

根据2008-201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情况, 分别计算出当年各项来源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收入比重逐年增长, 主要是由于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长导致;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占总收入比重很低, 最高年份占总收入比重都没有达到0.5%;社会捐赠经费占总收入比重保持在0.75%左右;事业收入及其中学杂费收入2009年占总收入比重较高, 分别达到45.42%和38.14%, 2010年与2008年基本持平;其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2009年和2010年都呈现明显下降。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1.3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变化分析

2008-2011年江苏省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2009年约为2008年的0.96倍, 2010年约为2008年的1.05倍, 与江苏省本科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相比,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各年低于本科约5 500元;2008-2011年江苏省高职高专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 2009年约为2008年的1.04倍, 2010年约为2008年的1.49倍, 呈现逐年提高趋势, 与本科相比,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差距越来越小;2008-2011年江苏省高职高专生均事业费支出, 2009年约为2008年的1.04倍, 2010年约为2008年的1.38倍, 2011年约为2008年的1.38倍, 与本科相比, 2008-2010年生均事业费支出差距越来越小, 但2011年差距变得更大, 相差约6 570元, 具体情况见表3。

2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来看, 主要来源有两个部分:一是政府财政投入, 二是家庭投入。除此之外, 还有企业和社会其他部门投入, 说明目前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已经实现多元化, 办学资本已经多元化,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2.1 投资观念存在误区

政府、家庭和企业等投资主体都存在重本科教育、轻高等职业教育思想。从政府层面来看, 国家的高考选拔录取划定“一本线、二本线、三本线、高职高专线”4个分数线, 高等学校被人为划分成四等, 高职是最末一等。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是按照“985”、“211”高校等划分等级, 区别投入, 自然高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投入是最少的, 但其办学成本不仅高于中等职业教育, 而且高于普通高等教育。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统计, 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2]。

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苏教财[2012]9号文件整理计算

从家庭层面来看, 一方面, 江苏近几年高考录取分数线, 三本录取线明显高于高职;另一方面, 即使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 也在寻找各种途径获取更高的学历。尽管三本学费大约是高职学费的3倍, 但家庭更倾向于前者, 个中原因, 一是近几年家庭收入提高, 家庭培养孩子数量减少, 而学费基本没有上涨;二是观念导致的, 三本再差也是本科, 高职再好仍是专科。

从企业层面来看, 企业以利润为中心, 投资重心永远是主营业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认为, 现在社会上有两种观念必须扭转过来:一是部分企业把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等涉及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当作包袱甩掉了;二是有的人认为教育行政部门手伸得太长, 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当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副业来抓[3]。教育的外部性很强, 而企业又是以逐利为目的的, 这样一来, 企业就很难在教育方面大量投资, 即使投入, 也更愿意投入普通高等院校。

2.2 投资总量不足, 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衡量一个国家财政对教育支持水平的一般指标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大小。20世纪末, 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平均比例已达4.8%, 而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仍未达4%。将2008年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的各项数据假设为100, 近几年, 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收入总量尽管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分别为100、104和118, 但不仅低于浙江 (100、126和148) 和广东 (100、124和140) 增长水平, 也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100、115和131) , 与上海 (100、109和111) 增长水平基本持平, 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4;也低于江苏本科增长水平 (100、107和137) , 具体情况见表1。从投资主体结构来看, 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中家庭以学杂费投入占比不仅低于广东、浙江、上海,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略高于江苏本科。社会捐赠教育经费所占比重约是江苏本科的1/3。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总和占教育经费比例超过85%, 也体现出其他渠道投入不足, 形成目前不合理的投资主体结构, 具体见表2和表5。

2.3 投资方式过于单一

政府投资方式主要是财政拨款。财政拨款是指各级财政在预算内列支并拨付给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 包括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和其他经费拨款等。对于公办高职院校, 财政拨款包括正常经费和项目经费, 财政部门一般依据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或教职工人数, 根据一定定额核定其正常经费, 也有的是依据以前的经费基数按一定增长比例核定。建立起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对特困生给予特殊补助、减免学杂费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 也是政府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之一。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主要有:企业建立员工大学或设置培训机构、企业全资或控股设立教育集团、企业向政府或社会主管的学校提供资助或捐赠以及向高等职业院校贷款 (例如, 银行贷款给高等职业院校) 等。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2009-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家庭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主要有:缴纳学杂费、支付选择性招生费用和捐赠等。其他主体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主要是捐赠。

3 完善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建议

3.1 转变投资观念,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

首先,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同属于国民教育的体系, 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通用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 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将两类教育变成并列关系, 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为普通高等教育兜底。国家的高考选拔录取划定分数线是按照本科 (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和专科 (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两个层次划分, 从国家层面转变观念,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其次,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果将上述两个问题解决, 政府、家庭和企业等投资主体就会真正转变投资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资金瓶颈就可以得到解决。

3.2 扩大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投资总量, 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1) 江苏省政府要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 要做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 要做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分配以及各种机制的建立。

(2) 构建江苏省高职高专教育经费多元主体投资模式, 优化投资主体结构。模式可以设计为“政府主导、家庭补充、企业参与和社会贡献”, 在确保总量前提下, 政府投入占50%, 家庭投入占30%, 企业投入占10%, 其他投入占10%, 形成“5311”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进一步优化该结构, 形成多元主体合力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局面。

(3)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应实行弹性学杂费制度。建立学杂费支付与经济收入挂钩制度, 建立低收入群体学杂费支付保障机制, 低收入群体支付学杂费不足部分可以采取免费教育券制度, 较低收入群体可以采取优惠贷款制度, 其他群体正常收费。确定专业办学成本, 实行专业差别收费制度。建立预付、及时和延时支付制度等。

3.3 创新投资工具, 多元路径筹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金

(1) 高等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创新投资工具, 为社会闲散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投资路径。可以利用如下金融工具:公益性教育基金、教育股票和教育债券等。在利用这些金融工具筹集资金时, 必须创新投入资金获利形式, 不能单纯以货币形式支付, 还可以以提供教育培训、科研成果等形式来支付, 例如企业购买教育债券,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采用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形式或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形式支付债券本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一些盈利性项目和有一定收费权的项目, 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BOT、TOT等形式引入企业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4]。

(2) 多元投资主体需拓宽各自投入路径。政府除了直接拨款和“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外, 还可以利用税费减免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将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 例如, 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培训企业职工, 提高职工技能的支出可以税前全额扣除, 而不是现在的限额扣除, 企业和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税前全额扣除等。政府拨款的方式从单一财政拨款转向绩效拨款, 将办学质量与资金效能相结合,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促进发展;企业可以直接将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 兴办高等职业教育, 也可利用证券将资金投资于高等职业教育, 例如, 商业银行可以将高职院校借款部分转为股权投资, 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其他主体也可以采用直接投资或捐赠等方式将资金直接投入高等职业教育, 也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3) 可以探索教育彩票的发行, 将所筹集资金部分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政策实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3) :9.

[2]李良斋.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李剑平.重拾国企参与办职教的责任[N].中国青年报, 2012-09-17 (11) .

多元化经营体制 篇6

1 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药品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 其全部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工作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证[1]。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来依靠自身收入维持其运行的机制, 即切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收入与其业务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 扭转社区卫生服务的趋利行为, 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2]。近年来, 许多地方开始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探索, 如在广州、重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并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但是这种管理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 它难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效性, 药品零差率政策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其次, 可能会造成改革成本大而使财政不堪负重;另外, 收支两条线与医保预付制的设计理念产生了冲突[3]。可见, 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 需要进一步去完善。

2 四定服务管理模式

四定管理模式是指通过“定点、定人、定量、定时”将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 使每项工作都有人管, 每一件事都有人做[4]。重庆市北碚区天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行四定管理模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机构、新闻媒体以及社区居民和患者的充分肯定。该服务中心被重庆市卫生局审评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中心”, 并获得“爱心社区医院”称号。但是, 随着四定服务管理模式在重庆市北碚区天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 相应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主要体现在: (1) 基本医疗收入偏低, 公共卫生运行费用太高; (2) 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3) 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和运行机制不到位; (4) 基本药物的推行对中心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 股份制社区卫生管理模式

股份制社区卫生管理模式是指社区员工自己出资购买股权, 通过股份制运营模式,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广州市黄浦区红山街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进行股份制管理模式, 使中心职工的精神面貌、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在逐年提升。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这一管理模式的一些缺陷, 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情况依然有待改善, 医护比例依然不足1∶1, 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卫生服务人才相对缺乏, 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性和总体卫生服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等[5]。

4 三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模式的比较

三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模式比较见表1。

4.1 员工积极性的变化

与四定服务和股份制管理模式相比,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破除了医疗机构“业务收入与个人报酬挂钩”的做法, 但是医生没有了生存压力, 积极性会大大受到影响。股份制管理模式由于每一个员工都拥有自己的股份, 社区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 所以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4.2 医患关系的处理

三种管理模式进行比较, 每一种模式都把能否处理好医患关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通过实践, 三种模式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 相比之下, 四定服务似乎更能体现它的优势。它通过“定点、定人、定量、定时”管理模式, 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通过工作上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朋友式、亲情式的医患关系, 使原来的“社区医生去找居民”, 逐渐变成现在的“居民主动来找社区医生”。医患关系得到大大的改善, 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4.3 专业人才的欠缺

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是社区基础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各项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他们专业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区卫生医疗水平的好坏。在分析的这三种管理模式中, 每一种模式都存在专业人才的欠缺问题。为了改善现阶段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才的缺乏问题, 首先, 需要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设立定时的考核机制;其次, 适当加大人力资源资金投入, 吸引更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从事社区卫生行业。

4.4 宣传力度的不同

一种好的管理模式需要得到好的宣传, 让更多的社区能够借鉴和改善它们并最终为自己所用。与四定服务和股份制管理模式相比, 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似乎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在广州、重庆、北京、上海、杭州等很多社区都采用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但是, 尽管四定服务和股份制管理模式各有优点, 却似乎并没有走进公众视野。

4.5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在建设和谐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显得同样重要。收支两条线、四定服务和股份制的管理模式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但是做得还不够全面。要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 要处理好社区内部的问题。要关注好社区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及时听取员工的建议, 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机制,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一个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次, 要处理好医患关系问题。社区职工要时刻以“适合服务对象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服务理念, 将服务对象的需要当做第一需要, 把服务对象的呼声当做第一信号, 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当做第一标准, 努力实现“人性化流程, 亲情化沟通”的奋斗目标, 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结论

随着医疗体系的发展,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并且在全世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展现出了同样的特点。世界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百花齐放, 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法定关系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契约关系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相互信任关系模式[6]。可见, 不同的地区和环境, 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举办的措施也相差甚远。

通过比较我国现阶段三种典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模式, 我们发现每一种管理模式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一种好的管理模式, 需要我们更好地去宣传它, 让更多的社区去了解和探索它, 使其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完善并最终被人们所接受。当然也不能盲目跟从某种特定的管理模式, 应该根据社区环境的不同, 借鉴并改善其它成功的案例, 从中寻找出一套符合自身社区发展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亚军, 许峻峰, 李楠, 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前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 :30-32.

[2]陆勇, 冯学山.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运行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 (6) :435-437.

[3]刘军民.公立医院“收支两条线”可行吗[J].中国卫生资源, 2007, 3 (1) :42-44.

[4]杨俊刚, 潘金国, 左利, 等.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J].重庆医学, 2012, 41 (30) :3230-3232.

[5]蒋羽萍, 詹嘉莉, 刘永谊, 等.基于股份制的民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及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6) :1791-1794.

多元化经营体制 篇7

近年来, 常常看到一些企业本来经营的好好的, 忽然碰上一个心血来潮而又过分自信的决策者, 不知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 好好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主业不做, 偏偏要去涉足其它的领域, 有了工业, 又想做商业;有了实业, 又想搞金融, 慢慢地行业越做越多, 业务越来越杂, 管理也越来越乱, 到头来变成了一个四不像。更有甚者, 今天刚吃蛇, 明天就想吞象, 盲目扩张, 最后一招失误, 就资不抵债。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败因素分析

多元化经营, 也称为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 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近年来, 企业多元化经营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课题。从目前看, 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利用现有资源, 开展多元化经营, 可以规避风险, 实现资源共享, 产生1+1>2的效果, 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种认为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会造成人、财、物等资源分散, 管理难度增加, 效率下降。那么, 影响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因素有哪些呢?

1、供求矛盾及市场竞争程度

供求矛盾与市场竞争程度是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方面, 也是企业制度和实施经营战略的基础。由于企业分处于不同的行业, 其外部环境千差万别。

改革开放之初, 部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推行多元化战略, 把经营范围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 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取得了成功。殊不知, 当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成功是因为具备了多元化经营的良好外部环境。首先, 当时是短缺经济时代, 市场空间很大。其次, 企业的生产经营以扩大规模、提高能力为核心, 市场竞争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绝大多数行业竞争疲软, 行业壁垒尚未形成, 这些都为新成员或新产品的进入提供了契机。

2、行业或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中的位置

按发展经济学观点, 任何产品都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行业或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 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也要有所选择。企业开拓新领域要力争进入到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的行业或产品中去, 避免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行业或产品中, 这是由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行业壁垒所决定的。

3、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根本依托——核心竞争力

谈企业的多元化经营, 一定要提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问题。为什么我们有些企业能保持业绩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而有些企业则是昙花一现呢?关键就是看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国外优秀的企业, 大多数只投资一个行业, 在这个行业里逐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基础再逐步考虑多元化经营。

成功的海尔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脉络是:首先坚持七年的冰箱专业化经营, 在管理、品牌、销售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行业占领领头羊位置。92年开始, 根据相关程度逐步从高度相关行业开始进入, 然后向中度相关、无关行业展开。首先进入核心技术 (制冷技术) 同一、市场销售渠道同一、用户类型同一的冰柜和空调行业, 逐步向家电与知识产业进军。

三、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对比分析

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都是企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寻求生存发展的手段, 只有正确了解专业化经营及多元化经营的特点, 才能促使企业正确地选择其发展道路。

1、专业化经营的优势与弊端

(1) 专业化经营的优势。一是规模经济的实现。专业化经营的核心要求就是将企业的资源优势集中投放到某一产业或产品领域, 这样有助于降低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 满足顾客需求。二是核心竞争力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任何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形成、强化和持续发展其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都孜孜以求的。专业化经营的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 专攻一点, 不断创新, 永远走在其所在领域的前列, 并且提高该领域的进入门槛, 有效阻挡竞争对手的进入。

(2) 专业化经营的弊端。一是抵抗风险能力较弱。专业化企业生产产品的类型单一, 资源过于集中在某一产业, 因此, 容易形成对某一产业市场的高度依赖, 一旦该行业出现动荡或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减弱, 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三是市场容量及技术的“瓶颈”问题。企业如果只发展单一产业难免会使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也会造成企业的富余资源闲置。另外, 由于企业只针对特定产品进行研发, 而技术创新又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 因此, 企业很容易因为某个开发项目的失败而陷入资金和经营的双重困境中。

2、多元化经营的优势与弊端

(1) 多元化经营的优势。一是分散风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 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新老更替越来越快, 任何一个行业和一种产品都会从繁荣走向衰退。实现多元化经营, 可以丰富企业的产品线, 将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在一起销售, 避免由于单一产品过时或替代品的出现而引起的经营风险。二是资源利用优势。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通过多元化投资可以产生内部化效应和协同效应, 企业能够更广泛地整合自身的研究能力、生产能力、经营能力以及信誉等要素, 有效地利用资源,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 提高竞争力。

(2) 多元化经营的弊端。一是规模经济的丧失。多元化经营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规模经济的代价换取企业经营风险的减小。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效果不明显的行业 (技术含量和资金含量比较低) , 如简单的加工业, 这种经营方略是值得的。但是, 对另一些行业规模经济效果明显的行业则不同, 风险减小的获得收益不足以弥补规模经济丧失的损失, 主要是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产业的发展, 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技术和资金上, 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在技术和资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经营管理费用的增加。多元化经营要求企业管理者选择良好的多元化经营策略, 以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但实际上由于“x非效率”规律的作用, 企业越是多元化, 其机构设置就会越庞大, 业务部门同决策部门以及业务部门之间, 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问题就会越突出。

四、结语

在实业投资领域, 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专业化经营, 尤其是WTO设立并运行后, 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都在寻求自身的比较优势, 而不是面面俱到。人们对于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认识有时就像对时装的看法一样, 今日时髦这样, 明日时髦那样。企业的经营领域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也很难有孰好孰坏之分, 而且见仁见智, 并无一定之规, 以至于一个企业甚至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往往也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停地转换。

摘要:据有关研究表明:从投资心理和资产的运作方面分析, 人们倾向于多元化经营战略;经营的领域要多元化、产品要多元化、资产的分布要多元化……似乎只有多元化才能使企业增加收益、减少风险, 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其它赢利的机会, 就会增加风险。

关键词:专业化,多元化,经营,效益,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大亮, 王希希.企业经营定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美]大卫·凯琴, 艾伦·伊斯.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发松.品牌秒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多元化经营体制 篇8

高校的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 这与其承担的任务相对应, 而实际情况并不是非常乐观,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年的积累, 高校高素质人员比例的下降也比较明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这种反差将尤其突出。此外, 由于受到改革开放的冲击,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大量优秀人才流到国外或国内高收入企业, 而高校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很小。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相当一些高校在某些热门专业上没有引进过人才, 出现了队伍结构的断层。同时现有劳动人事制度, 是以“人才单位所有”为根本理念, 实行单一的人事编制进行控制, 过分强调人员编制, 从而导致在用人上重引进、轻管理, 重稳定、轻流动, 重公平、轻竞争, 重身份、轻岗位。重引进、轻管理是指注重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工作, 能花大代价来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 而缺乏对引进人才的管理和培养, 未能充分发挥引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重稳定、轻流动是指在日常管理中强调人员的稳定, 而不注重流动的作用, 干好干坏一个样;重公平、轻竞争是指在工作中你好我好, 不能奖勤罚懒, 不能通过竞争来激发人员的积极性;重身份、轻岗位是强调人员身份, 不注重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胜任情况, 在分配中不能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这些问题制约了人的积极性发挥, 使高校内部缺乏工作压力和竞争意识, 进而制约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队伍结构的优化。

二、近几年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探索情况

1999年1月, 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99年底,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0年初, 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改革, 规范高等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改进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全面推行聘用制, 建立符合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 健全高等学校的分配激励机制;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2000年, 高等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进展较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许多高等学校根据改革的要求, 建立起了校内岗位津贴制度, 切实提高了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待遇, 初步建立了符合高等学校特点, “按需设岗、因岗择人、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的岗位分配制度。教育部将在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继续修改完善高校职员制度, 逐步扩大职员制度试点范围。

三、高校用人机制应建立多元化体系

现有用人机制的核心症结在于用人机制的单一化, 不能充分体现用人管理体制的多样性。而形成资源共享型、人事代理型和固定编制型等多元化用人机制是当前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资源共享型是指此类人员并非单位所有, 其人事关系可以属于其他单位, 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 来完成学校的某项工作任务, 如课程教学、课题开发等, 此类工作具有性质单一, 任务期限较短, 容易考核总结的特点。人事代理型是指此类人员的档案委托社会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通过岗位聘任, 全身心投入学校某一岗位工作, 学校与其通过聘任制建立中期 (三至五年) 的人事工资关系, 聘任期满, 根据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 学校确定是否继续聘用。固定编制型是指人员的档案、人事工资关系都属于学校, 此类人员是学校的骨干力量, 在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三类人员在引进、管理、分配上都不一样, 形成三位一体的用人机制。资源共享型人员的引进由具体用人部门决定, 归教研室或科室管理, 在分配上, 以“计件性”给予报酬;人事代理型的人员则由用人部门和人事部门共同考核决定, 由系 (分院) 、处室管理, 通过定岗定酬和岗位考核确定报酬;而固定编制型的人员, 最终需学校统一决定, 在管理上, 由学校统一管理, 学校对其进行全面考核, 在待遇上, 除了岗位酬金外, 还享受学校的其他福利待遇, 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执行股权制, 享受终身受益权力。同时, 这三类人员又是相互转换的, 人事代理型人员经过几次续聘后, 根据他对学校的贡献和能力, 可以成为固定编制型, 而固定编制型人员由于不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也能转为人事代理型。学校一般有20%的人员编制为资源共享型, 40%的人员为人事代理型, 40%为固定编制人员。形成一个出入有序、相对稳定、伸缩自如的教职工队伍。

多元化用人机制在根本上克服了单一编制的不足, 通过人员相互转换和流动, 增强竞争意识, 有利于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促进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多层次的管理, 给予各级单位更大的管理自主权, 发挥了各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有利于工作有的开展, 避免相互推诿, 或重复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引进和共享, 有利于队伍结构的优化, 同时也有利于对自身建设的重视, 增强留住人才的能力。总之, 高校用人机制的多元化是改革的发展趋势, 将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顺利进行, 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福利和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 这种用人形式将为所有专业技术人员所接受, 在高校建设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劳动合同法》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影响及对策

(一) 《劳动合同法》对高校用人机制的影响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但目前高校的用人机制非常复杂,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遇到了很多问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也对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的多元化用人规则正在形成。

1.聘用合同制下的固定编制型人员, 并未因《劳动合同法》的施行, 而改变与学校之间固有的“人事行政关系”实质。固定编制型教职工与高校签订的聘用合同并不等同于狭义上的劳动合同, 他们与学校原有的人事行政关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固定编制教职工就可以“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台”了, 反而应该从目前《劳动合同法》的施行看到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2.劳动合同制下的临时聘用人员、人事代理人员, 将因《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而得到规范的法律保护。《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进一步明确了临时聘用人员、人事代理人员与高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保护了这两类人员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高校内部劳动关系。

3.《劳动合同法》首次规定了劳务派遣制度, 为高校资源共享型用人机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现行《劳动合同法》规定下的劳务派遣, 既能解决高校用人受编制、指标限制的难题, 又可避免招聘、遣散员工等问题带来的困扰, 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用人模式。

(二) 顺应《劳动合同法》, 高校在用人机制上的对策

1.健全聘用合同制管理制度, 逐步削减现有固定编制人员规模

大学管理从行政化到法制化, 这是一个国际趋势。高校应当与时俱进, 参照《劳动合同法》, 结合岗位设置工作, 积极推进聘用合同制管理, 把人事行政管理转变为聘用合同管理。为此, 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 严格控制固定编制。目前, 多数高校事业编制管理与聘用合同管理并存, 而这两种管理制度在本质上是矛盾的, 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固定编制出入口管理, 减少按固定编制管理的工作岗位, 相应扩大按聘用合同管理的工作岗位, 逐步确立以聘用合同为核心的契约式人事管理体制。 (2) 加强合同意识, 通过合同明确教职工和用人单位即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重视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授委员会等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2.规范劳动合同制管理, 重视防范用人风险

为规范高校现有人事代理人员、临时聘用人员与学校之间存在的劳动法律关系, 防范高校用人风险, 应该重视以下三点: (1) 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 使内部规章制度成为高校自主管理的主要方式和教职工权利保障的重要依据; (2) 推行痕迹管理理念, 重视工作档案管理, 为日后工作总结、人事争议保存完整的证据; (3) 在处理人事争议时, 理性选择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解决机制, 尽量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理由充分、程序正当, 避免冲突。

3.积极融入人力资源市场, 推行资源共享方式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用人单位, 应当充分利用《劳动合同法》提供的契机, 积极融入人力资源市场, 大胆推行资源共享方式, 具体举措如下: (1) 在一些辅助性、临时性工作岗位 (如设备维护、机械修理等) , 利用“非全日制用工制度”, 灵活用人, 降低成本; (2) 在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服务性工作岗位, 采用“劳务派遣”方式, 提高效率, 转移风险; (3) 针对关键性、重要性工作岗位, 可以大胆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方式, 加强人才交流, 变单位人才为社会人才, 共享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 把多元化用人体系作为高校用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大力发展, 这是时代的要求, 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能够顺应《劳动合同法》的要求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大胆改革, 勇于实践, 相信一定能对高校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校用人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入手, 结合近几年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探索情况, 提出高校用人机制多元化体系, 并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多元化,《劳动合同法》,影响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瑞新.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师资管理模式构建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1994, (3) .

[2].张晓霞.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J].教育导刊.2002, (10) .

[3].罗澍.以劳动合同制度促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 .

[4].杨建顺.教师聘任制与教师的地位——以高等学校教师为中心.中国教育法制评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多元化经营体制 篇9

关键词:农经工作,总结,部署

一、2009年我省农经工作的总结

2009年, 全省农经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农经部门的具体指导下, 经过全省农经系统广大干部的奋发努力, 全面完成了农经各项工作责任制目标, 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做出了显著成绩。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据省工商局统计, 截至2009年12月底, 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数已达23777个, 比去年底增加11005家, 增长86%, 超额完成去年初农业厅订的目标任务8005个, 超额完成267%, 合作社成员数达48.7万户, 带动农户159万户, 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1%, 发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5738元, 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元高1494元, 高出35%。这项工作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农业部去年9月在我省召开了带有现场会性质的示范项目工作会议, 我省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去年11月在农业部召开的全国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座谈会上我省又做了典型发言, 介绍了发展合作社的先进经验, 《农民日报》2009年11月24日予以全文登载。

1.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去年我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由上年1000万元增加到1400万元。为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这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上除安排少数的培训经费外, 省厅集中资金在全省培育扶持了292个示范社。另外, 省财政还专项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1000万元, 扶持了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晋城市以晋市开发办[2009]10号文件, 向全市16个贫困村的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下拨扶贫项目资金165万元, 首开全省扶贫项目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之先河。

2.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6月19日, 农业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 制定了具体的评选标准和办法, 经市、县逐级推荐, 农业厅认真筛选, 确定了300个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发展潜力大的合作社, 作为省级示范社, 12月16日由厅统一命名并进行统一授牌, 真正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晋中市以市政发[2009]96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对2009—2011年全市三年建设2000个高标准规范化合作社做出规划并提出具体的扶持政策。朔州市命名表彰了60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运城市永济市、长治市武乡县等县 (市) 都开展了示范社建设行动, 树立了十佳示范社。

3.加强培训, 努力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去年以来, 省、市、县各级都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班, 对合作社带头人、财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培训合作社带头人和财会人员近万人。

4.具体承办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工作会。这次会议去年9月4—5日在我省召开, 农业部有关司局和各省市的代表共1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为筹办这次会议, 省厅前后用40天时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会议受到了农业部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普遍认为开的圆满成功。

(二) 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规模经营,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省厅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为推进《意见》的出台, 省厅一是组织了省内外调研。在深入我省各地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又先后对重庆、安徽、贵州的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了考察, 对新疆、河北、浙江、湖南等省推进土地流转的具体做法、出台的政策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二是6月11日组织召开了全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研讨会。各市农业 (农经) 局长、部分县、乡、村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对省厅起草的《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进行了研讨, 新绛县、永济北梯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繁峙县郝家湾村村委主任介绍了土地流转的具体做法和经验。通过研讨, 进一步完善了《意见》内容。三是征求了省直11个厅局的意见。

从目前我省的土地流转情况看, 各地已把促进土地流转列入了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强化了对这项工作的引导和服务。运城市、长治市以市委办、政府办的名义下发了文件。运城市委还在新绛召开了由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参加的全市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现场会。目前, 我省土地流转规模呈扩大趋势, 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0×104 hm2, 占到全省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0%, 比去年增长7%;其中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达10×104hm2, 占全省流转面积的33%。全省已建立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试点14个。运城新绛、万荣、晋中寿阳、太谷、临汾襄汾、太原清徐六县36个乡 (镇) 已挂牌成立了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朔州市以朔政办发[2009]12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印发朔州市学习宣传和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实施方案的通知》, 并成立了朔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指导组, 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经管办。

(三) 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去年以来, 经过各级的努力工作, 全省已普遍建立起以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为核心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农村财务“村级联签公开、乡级审核服务、县级指导监督”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据统计, 截至12月底, 全省1291个乡 (镇) 已全部推行了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 全省28238个行政村中有27969个村推行了委托代理制, 占行政村总数的99%。有22944个村已按有关规定实施了财务支出审批单, 占行政村总数的81.1%。

1.加大了督查检查的力度。为促进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的全面推行, 5月份省厅联合省农廉办, 组成3个联合督查组对11个市推行情况进行了督查, 并将督查情况在全省进行了通报, 进一步引起了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 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进展。大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以同办发[2009]2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的实施意见》, 忻州市制定了《关于对违反农村财务管理行为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此外省市两级农经部门还经常不定期地深入乡村进行检查指导, 抓重点克难点, 加快了工作进度, 提高了运行质量。

2.建立了双月报送制度。为了及时掌握各地的推行情况, 省厅对各市建立了定期双月报送制度, 双月底分别对各地的推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并有重点地对推进工作不力的县、市进行了重点督查, 既掌握了全面进展情况, 又克服了工作难点, 推进了工作。

3.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在认真总结各地先进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农业厅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工作的通知》 (晋农经发[2009]9号) , 进一步明确了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代理内容、运行机制, 完善了县、乡、村各级的职责和相关制度, 有效促进了我省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全面推行和规范运行。

4.强化了业务培训。为了规范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工作, 7月份, 省厅组织了由各市及推广进度慢的吕梁、大同、忻州、长治四市各县及重点乡 (镇) 的人员参加的培训班, 对业务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辅导。培训期间, 永济、新绛、陵川、长治县西火镇分别作了典型发言, 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提高了认识, 增进了全面推行这项工作的责任感。

5.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去年农业厅专门安排300万元作为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工作的专项经费, 集中扶持了24个农村会计电算化重点县和14个规范化示范县。省厅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及电算化补助经费使用管理的通知》, 明确了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通过项目扶持, 调动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解决了部分贫困乡 (镇) 的电算化设备,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此外, 市、县也加大了投入。新绛县投资50万元建起了以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信息网, 覆盖了农村16项业务;万荣县投资105万元, 实现了农经管理信息化;临县投资68万元建起了全县的农村会计局域网;武乡县财政拔出60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全县会计委托代理和电算化推进工作的实施。

(四)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得到巩固

1.与省纠风办、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法制办、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农业部、国务院纠风办、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做好2009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晋农经发[2009]5号) , 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具体的贯彻意见, 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部署。

2.按照农业部的要求, 组织各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开展了治理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工作。省负担监管办到长治市、晋城市4个县的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专项检查, 发现和纠正了一批乱收费项目, 目前正在与物价局协调准备取消一些不合理收费项目。

3.规范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今年以来, 省负担监督办积极配合省财政厅扩大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范围, 由原来的祁县、应县两个试点县, 扩大到广灵县、武乡县、方山县、阳曲县等11个试点县, 为保证“一事一议”的有序进行, 财政厅与农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山西省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晋财农改[2009]20号) , 进一步规范了开展程序标准等。截至12月底, 全省共7529个行政村开展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 占全省农村总数的27%, 筹资3686.48万元, 人均1.56元, 筹劳728.8个, 劳均0.3个, 以资代劳工数52万个, 以资代劳金额240万元。另外, 省负担监管办按照《山西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 (晋办发[2007]129号) 文件精神,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统一印制了村民一事一议专用票据8.5万本, 现正在陆续免费发放给村级使用。

4.会同省财政、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对村级订阅报刊限额制标准进行了修订, 规范村级组织的报刊订阅工作, 遏制报刊发行征订中的乱摊派, 努力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五) 农民收入预测和农村经济运行分析有序进行。今年虽然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冲击, 但由于国家“保增长、促内需”政策的拉动, 继续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工再就业,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 预计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可达4244元, 比上年增加147元, 虽然难以达到年初预定增长9%的目标, 但仍然增长3.6%,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 农经基层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2009年各市、县积极贯彻落实永济会议精神, 加强农经队伍建设。大同市会计辅导站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文要求各县建立以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招投标中心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农村“三资”管理中心, 明确了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中心为全额事业单位, 人员编制5—7人, 并要求各级政府解决好必要的办公经费、办公场所。柳林县招聘农经人员35名, 长治县招聘28名专业人员充实到了11个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 录用人员工资经费由县财政预算负担, 人员由县农经局统一调配管理。长治、吕梁、运城三市及所属13个县的农经人员实现了参公, 晋中、大同正在积极申报中。

二、2010年我省农经工作的部署

根据今年中央1号文件、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安排, 2010年我省农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2010年中央1号文件、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主线, 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砥砺奋进, 努力拼搏, 认真做好各项农经工作, 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支撑和机制活力。

(一)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没有落实二轮承包政策的村2010年底前要做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四到户”, 夯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多留机动地和机动地发包不规范的, 按照晋政办发[2004]62号文件要求, 清理和整顿机动地, 规范机动地的发包程序和承包费的使用范围。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 推进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信息化。

2.积极争取加入农业部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 一些条件成熟的市可以参照外省经验先行试点, 逐步建立健全我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3.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在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流转的法律政策规定, 今年力争全省50%的县、乡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为农民搭建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 力争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5%以上, 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3.33×104 hm2 (200万亩) 以上。尽快争取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并适时召开全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场会。

4.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2010年争取所有县 (市、区) 设立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 50%以上的乡 (镇) 设立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庭。

5.加强仲裁员业务培训。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示范章程》等为培训内容, 努力提高仲裁人员的业务素质, 变信访为仲裁, 依法开展调解仲裁工作, 把纠纷解决在当地,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二)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按照“大力发展、规范运行、强化服务、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 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1.按照中央1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 在2—3年内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工程。今年上半年各市、县要认真核实没有合作社的村, 制定全覆盖计划上报省农业厅经管局。省厅总的要求是, 今年全省合作社在行政村的覆盖面要达到70%, 2011年达到80%, 2012年达到100%。今年太原、晋中两市要力争实现全覆盖, 2011年长治、运城两市实现全覆盖, 2012年其余市实现全覆盖,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的领先水平。

2.按照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的要求, 认真组织开展全省“358”示范社建设行动。即:省、市、县三级每年分别建设300个、500个 (除阳泉20个、朔州、晋城各40个外, 其余每个市50个) 、800个 (除不够30个行政村的县外, 其余每个县10个) 省、市、县级示范社。各市、县 (市、区) 务必在今年10月底前以市委农工办或市农委名义对市、县示范社统一发文、统一命名、统一授牌。通过培育扶持, 在全省建成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经济效益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使之成为我省各个主导产业中率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3.加强培训指导。要按照“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 省、市、县三级都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面向以理事长为主的经营管理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专业技术为主的种养能人、以经管干部为主的县乡业务辅导员的培训, 要在全省上下组织万人培训活动。通过培训, 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 指导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4.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 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各市今年一是要选择一批规模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开展信用合作;二是晋中、运城、长治三市要争取银监会的支持, 每个市争取建立一个农村资金互助社;三是省厅要争取与工商局联合出台《农村资金互助社登记办法》。

5.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和类型。各市要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从服务型向实体型转变。支持林农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建立同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试点工作。

6.省厅要积极与省工商局联系与沟通, 争取今年出台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 推动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与省信用社加强协调, 争取出台我省农村土地产权担保办法。

7.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 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 大力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的做法。

(三)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开展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

1.全面规范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工作。去年, 全省已普遍推行了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今年所有乡 (镇) 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中心都要挂乡 (镇) 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牌子, 两位一体, 合署办公。在乡 (镇) 机构改革中争取理顺委托代理中心的机构设置, 稳定人员, 保障运行经费。要全面培训乡 (镇) 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财务人员, 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促进农村会计委托代理的规范运行。

2.大力推进农村会计电算化。今年各地要在巩固全面推行委托代理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农村会计电算化, 按照省里的布置安排, 使用统一的“三资”管理软件, 运用信息化手段指导、监督农村财务管理、资产资源的处置发包, 要完善相关制度, 拓宽服务内容, 提高代理服务质量。

3.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充分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资金、资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 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 充实公开内容, 完善公开程序, 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尽快与省农廉办联合出台《山西省关于加强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 并争取年内出台《关于违反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规定处罚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外省先进经验, 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4.强化农村审计监督。县级农经部门要围绕农村会计委托代理的规范运行, 强化对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 重点做好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农惠农政策资金、土地补偿费、新农村建设专项投资审计以及农民负担专项审计。

5.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 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 推进其他公益性村级债务清理化解试点, 防止发生新的村级债务。

(四)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努力构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1.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保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不减弱, 领导责任不放松, 高压态势不改变, 坚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2.深入开展对中小学生收费、农民建房乱收费、向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摊派乱收费、修建通村公路乱集资、抵扣挪用惠农补贴资金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尽快与省财政厅、物价局、工商局、纠风办联合出台《关于取消部分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项目的通知》, 切实减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担。

3.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 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加强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管理, 充分发挥农经部门的作用, 加强对村级“一事一议”组织实施的指导, 进一步规范议事程序, 力求达到有事能议、议事能决、决事能行。积极配合省财政抓好“一事一议”奖补试点, 认真总结经验, 力争扩大我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的积极性, 不断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4.继续坚持和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农村订阅报刊“限额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 (事) 件责任追究制。

5.继续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今年要对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反映的重点问题重点查处。通报几起加重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担和截留、克扣支农惠农政策资金的案件, 切实树立起我们农民负担监管办的权威, 确保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制度落到实处。

(五) 加强农经统计预测工作, 提高农经统计质量。认真组织好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和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分析, 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确保今年农民收入增长9%目标的实现。

1.加强农民收入的调查分析工作。一是要组织农经统计人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和了解农村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要加强对农户收入的定点调查与典型调查。三是要加强同涉农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统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多渠道了解信息, 认真分析交流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及时为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确保今年增收目标的实现。

2.认真组织完成好农经统计报表。从今年开始增加农经业务季度报表。各级农经部门要严把数据审核关, 对季报、半年报、年报的各项数据要做到客观准确。今后农经业务的各项调查报告、总结数据的上报必须与季报、半年报、年报口径一致, 真实可靠。

3.要加强农经统计机构队伍建设。各市要充实统计人员, 加强业务培训, 努力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对工作的责任感。

(六) 加强农经机构队伍的自身建设, 提高农经人员的素质。

1.各市、县在今年机构改革中, 要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 (晋政发[2007]34号) 文件精神, 争取建立健全与新形势下农经工作相适应的农经机构队伍。各级农经机构要积极争取各级编办和人社部门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确保农经各项工作职能的履行。特别是在目前市、县机构改革之际, 一定要千方百计保留农经机构, 千方百计稳定农经队伍。

2.各级农经部门要加强系统之间的情况交流, 及时报送信息、反馈情况, 指导工作。各市每月必须至少上报省厅一次工作信息。今年上半年召开全省农经工作会议, 进一步统一全省农经干部的思想, 加强农经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上一篇:生态健康养殖下一篇:物业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