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互动

2024-07-22

多元化互动(精选12篇)

多元化互动 篇1

爱普生在教育领域一直矢志不渝地为全国的互动课堂提供优质的服务, 此次“爱普生互动课堂中国行”活动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 旨在提升用户在教育互动投影机使用上的专业性和熟练性, 为教育用户带来全新的互动课堂体验。

3月3日, “爱普生互动课堂中国行”走进温州市新桥第一小学和温州市实验小学, 开展了为学校教师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培训人员主要针对爱普生互动投影机CB-595W i结合SMART Notebook教学软件应用方面, 进行演示、指导、现场交流。两者结合后强大的互动功能和新颖的呈现方式不仅能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还能帮助教师增强课堂互动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温州市新桥第一小学一直在使用爱普生的教育投影机, 只不过当前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是课件教学与白板教学相结合, 课堂的互动多以言语互动为主。本次活动的体验机, 不仅突破语言互动的局限性, 而且完美的融合课件教学和白板教学, 还可让互动模式更加多元化, 如通过“手指触控”进行书写等。还可通过SMART Notebook教学软件获取文字游戏、智力测验等丰富的互动学习内容。以往的课件制作比较麻烦, 而使用SMART Notebook教学软件后, 教师可以在SMART Notebook自带的丰富的图库中查找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包括图片、3D图像、视频、音频等, 非常便捷。对于学生来说, “寓学于乐”, 趣味性十足。

该校教师表示:“对于教育工作者本身来说, ‘爱普生互动课堂中国行’非常有价值, 可以体验到新颖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希望爱普生今后能多为教师进行SMART Notebook教学软件和爱普生CB-595W i相结合的应用培训, 增强教师在使用上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性, 将其使用价值达到更大化, 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效果。”

温州实验小学教师也对本次活动感触良深, 作为爱普生互动投影机的忠实使用者, 很欣喜地看到了爱普生CB-595Wi超短焦互动投影机与SMART Notebook教学软件的良好融合, “硬”“软”结合使得白板教学的画面更为直观、明了。所谓的直观、明了, 在于它能够把视频、音频、IE浏览器以及P P T整合为一个整体, 这样对于“寓教于乐”教学方式的推广和延伸有很大的帮助。

“爱普生互动课堂中国行”活动让教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创新对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革。爱普生在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加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同时, 也为学生们带来更加趣味性的学习体验。现代教育更注重于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对于教师而言, 是一种挑战, 同时也是一种突破。相信在爱普生的帮助下, 教师能更方便地探寻适应这一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完成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不断迎击挑战, 并最终实现突破。

多元化互动 篇2

作者:淡烟疏柳 出自:人间有味是清欢„„ 浏览/评论:852/0 日期:2007年6月29日 16:34

一、课题实施的目的意义及价值取向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战场,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形成技能的主通道。

生活是立体的,不只有时间和空间,还有立体的人存在,所以,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学生是复杂的。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教材,也是多元的,课堂学习目标效果也是多维的。因此,课堂丰富的内涵,也应该是立体的,是在时空领域中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然而,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极力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填鸭式”“放羊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是配角,甚至成了观众、听众,学生学什么、讨论什么、怎样学、怎样讨论、每个人、每一步、每一环都得听命于老师,发挥不出自己的主体性、探究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从课堂上看,学生表面上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想做的不能做、想学的不能学,缺乏双向的交互性,造成情感陶冶、启发诱导的弱化,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

新课标就是针对这一教学现状,在批判继承了我国传统教学经验、广泛吸取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学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它是着眼未来、指导性的课程教学纲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时代特征的体现,无非就是两个字——主体,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是一个特殊的阵地,是师生之间、班集体成员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过程,是师生双方作为主体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场所,也是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交往之中发展个性,成就未来,我们的课堂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是教师极力施展才华的舞台,不能仍是学生被动参与、被迫接受的播放器,应该彻彻底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模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极力创设多元互动立体化的课堂,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整合有效课程资源,激活学生探究欲望,张扬学生独特个性,发展学生立体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和学习,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是一种新型的学习阵地,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突破了原有的“单

一、平面、线性”的模式,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诸多动态因素间的多元互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非线性交互的开放的通道,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拓宽思考,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课题的内涵及研究内容的具体操作实践

(一)课题的内涵

1、多元的课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而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八种智能类型,倡导“每个人的智力都有发展和提高的可能,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可以成才,每个人都有潜能可挖”。他认为,“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做到不扼杀学生的潜能就行。”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学生无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人人都是可育之才,学生的差异只是学生智能优势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大多数学生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综合素质都很优秀的情况下,也会有一项智能特别拔尖。并且那些暂弱一些的智能,也可以在强项智能的影响带动下,慢慢被激活,重新变成强项。我们的课堂,就要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创设一个多元的课堂。

多元的课堂,就是在“尊重人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用多维的视野和方法去看待人的智力,面向每一个学生,普遍关注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能用来有效地进行学习,积极为学生的潜能开发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的活动。

多元的课堂,要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并重新认识学生观。首先,要尊重学生,学生也确实是希望老师尊重他们, 尊重他们的人格。其次,对每一个学生要平等地看待,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光偏爱好学生,差生也应该得到关注,甚至对差生更应该关爱。第三,课堂上师生要平等,以往教师居高临下,主宰一切,课堂上教师说了算,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学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抹杀了学生个性发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元的课堂,要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并重新认识教学观。在课堂中,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学生方法,要求学生勤用脑、重理解,采取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尝试研究性学习。

多元的课堂,要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并重新认识评价观。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更何况是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并及时鼓励、表扬。

2、互动的课堂。

互动的课堂,就是动态的课堂,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男女之间、优差之间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形成多元的、多情境的、多内容的、多维度的、多形式的、全方位的、立体式的互动,在交互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是学生愉快求知的殿堂。

互动的课堂,根据互动的目的与内容来分,有关于知识的教学互动、关于情感的教学互动和关于行动的教学互动。关于知识的教学互动指的是主体间分享知识的一种互动活动,它既以知识的生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目的,也以各种知识为互动内容。关于情感的教学互动的的可能仅仅是为了达到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可能是作为关于知识的教学互动的辅助方式,互动的内容涉及感受、态度、价值观等情感方面。关于行动的教学互动,其目的常常是为了形成某种行为方式,其内容并不仅仅指某种行为方式,也指与这种行为方式相关的知识与情感。

根据教学互动主体的发展来分,既有补充性的教学互动,又有对称性的教学互动。补充性的教学互动是指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经验、知识、理解等方面得到补充的互动形式;对称性的教学互动是指师生在互动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具有同等的权力。

按照教学互动主体的构成来分,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再作进一步的细分,师生互动又可分为师个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师组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和师班互动(教师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又可分为个个互动(学生个体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个组互动(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个班互动(学生个体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组组互动(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组班互动(学生小组和全班学生的互动)。

按照教学互动的媒介来分,大致可以分为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两大类。课堂教学中的言语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借助口头语言进行的人际交流和沟通,具体来讲,言语互动主要有问答、讲听、讨论、要求和评价这几种基本的形式。非言语互动又有通过身体或手势进行的非言语互动和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的无言语互动两种形式。通过身体或手势进行的非言语互动具体是指运用非语言符号,如辅助言语、目光、表情、姿势、手势、与他人的距离等进行的人际交流和沟通;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的无言语互动具体是指利用各种教辅材料,如图画、投影、小黑板等教学用具进行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当然,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互动中,这两种类型的教学互动方式不见得必须要单独出现,而通常是同时存在、相互配合的,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按照教学互动的方式来分,主要有单向互动、双向互动和多向互动。课堂教学中的单向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单向的互动,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只是负责信息的发送,既不管学生接受信息的情况,也不负责接受学生对信息的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听讲,没有机会与教师交流;双向互动是指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的互动方式;多向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全面开放,多向传递、反馈的互动形式。

按照教学互动的组织形式来分,有正式的教学互动与非正式的教学互动。正式的教学互动指的是主体在互动时有共同的目标和协作的意愿,有比较明确的任务,并且是有组织的,如师生之间的问答、讨论等;非正式的教学互动指的是主体间没有明确目的的一种互动,并不直指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也没有教师或学生的组织,如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学生之间在未经教师许可之下的交谈与讨论,或者是学生的开小差。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的是正式的教学互动,非正式的教学互动有时能促进正式的教学互动,有时也会妨碍正式的教学互动。

以上是把教学互动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的分类,实际上也可以对教学互动的某一组成部分进行分类。按照互动的属性,可以把学生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教学互动分为同质的教学互动和异质的教学互动。同质的教学互动是指由一群有相同或相近的属性的主体进行的互动,如学生在小组内的个个、个组互动时,小组内的成员都愿意参与互动,为完成小组互动的任务共同出力、贡献智慧。异质的教学互动是指由一群相异属性的主体进行的互动,如在小组学习时,小组内的成员有的不愿意参与小组互动,采取观望的态度,有的甚至做一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事情。

3、立体化课堂。

立体化课堂,就是让有限的课堂向前后、上下、左右延伸,向空间的无限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学生道德行为的强化不必非要在课中进行,完全可以把课堂立体化,充分运用课前准备、课中拓展和课后延伸再加上讲评督促的方式,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道德认识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立体化课堂,要打破单向推进的封闭性的“线性课堂”,建构互动发展的开放性的“多维课堂”,就是要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体课堂结构,就是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线,借助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的有效合和学习形式,三线并进、互动发展的课堂。

立体化课堂,既为全体学生的个体发展创造了时空,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能充分发挥班级教学这种群体教学形式的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之间展开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效打破全靠依赖教师的牵制和灌输,来拉动学生发展的单

一、线性化教学模式。

立体化课堂和传统课堂的组成要素完全相同——教师、学生和教材,但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所处地位完全不同。线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跟着老师来学课文的,教材是最神圣的,教师是最权威的,三者之间,学生的地位是最低的,要完全听从于教师,屈从于书本。立体化课堂,教材和教师是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服务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自主发展的桥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自主发展的高级服务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三者之间,学生的作用和地位是最高的。立体化课堂,是教师组织协调下,学生自主学习、多维发展的多层次交互,是依靠个体的自主实践活动得以形成素养并获得发展的过程,是关注人性(人的立体性)、关注创新(立体思维)、关注效率(立体利用时间)的、系统的现代教学操作体系,是一种现代教学思想,又是一种系统的教学策略,它呼唤学生个性的飞扬,呼唤学生学习的天堂。

2、研究新型互动式特色课堂。

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信息化资源”

这里的信息化资源是指能够影响和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一系列内外部支持条件,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和媒介整合教学系统要素中的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及其结构的方式。共主要功能是对学习的支持、帮助、促进,包括学习者从中获得知识、加速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的每一方面。

(2)“非线性交互”

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交互性,媒介内在的交互性,人——机交互性,人——材交互性,脑内各区功能的互动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性,创设师生实时互动、沟通、交流的人文环境,将学习寓于交互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交互方式,变线性交互为非线性交互。

(3)“探究性学习”

这种学习活动主要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来完成,是经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的调查、尝试、互动、整合,解释现象,使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主动探索。

(4)“动态性整合”

整合不仅要贯穿在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而且不同的整合阶段有不同的生成产物。动态性整合是一个“合作探究——整合生成——合作探究„„”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个个体或小组将阶段结论放置于公共社区(如专题讨论区、留言板等)予以展示和评价,每位同学依据自己的视角和探究体验参与评价;教师参与评价,并要组织和控制评价的顺利进行。经过评价后,个体或小组审视并整合自己原有的探究成果,生成新的思考的措施,再回到新一轮的探究学习中去。经过一次又一次反复的整合生成,就可以产生比较成熟的结论,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二)研究的内容

1、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物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物化环境包括文字、实物、图示、音像等多种信息和载体,甚至包括教室布置、外面噪声、光线等。这些物化环境通过视觉引起心理反应,它们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它可以把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心理化环境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氛围”,包括情绪、心境、兴趣等,它对课堂教学各要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是潜在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如和谐平等的师生、同学关系,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等。

2、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研究。

这一方面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围绕“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着重探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用,研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学生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习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互动”等各种互动形式的教学组织和策略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多元理解、多元评价、师生互动是双方以自己的固有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生之间的这种交互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师生互动使得教学成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平等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现代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探索者。通过课堂中学生与同伴间的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在实质性的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质疑不同见解。通过“师生互动”基础上的“生生互动”的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得到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关系也会变得更为生动活泼。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人”与“境”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研究表明儿童学习的心理机能也就是认知的、行为的和环境的诸决定因素之间的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儿童与他们的学习环境是彼此交互决定的因素。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能使儿童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让环境的潜能现实化,让儿童的潜能被激发为方法。

学生与教学中介的互动。教学中介包括教材、教学手段和其他媒介。教材作为教学的媒介和素材,一直以来被许多教师当作圣经而不可更改,其实教材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与发展的素材,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深刻性,但只是代表作者和编者的心意,并不是学生思想的完全和真实体现,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的实际,因而教学中应适当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对话、交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发挥教材、网络、媒体与教学手段以及师生主体的最大整合效能。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口井,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研究表明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3、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着重研究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水平的评价,试图探索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学习的评价机制;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角色定位、学习环境的营造、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资源整合的综合评价,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理想式的评价标准”。

三、课题实施的策略步骤

1、课题实施的阶段安排及时间安排

(1)学习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A 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制度。B 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研究常识。C 界定课题研究范围。

(2)启动研究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A 对互动式理想课堂状况进行分析归纳,课题组成员回顾自身、同事在关注互动构建理想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得失,并分析原因。

B 探讨“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教学策略,并开展实践研究。

C 初步构建课题研究主体框架,撰写“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的实施计划方案。D 针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的途径、措施、方法。E 修改“多元互动立体化课堂”教学教案及相关的材料。

(3)总结提炼推广阶段(2008年9月-2010年7月)

A 仔细阅读学生的课堂学习日记,教师从中获得教学启示,适时反思,并进行分析归纳。B 全面回顾课题研究情况,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

C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性论文;教育叙事、随笔和案例;收集优秀的学生课堂学习日记。

四、预期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设想

1、正确理解、制定三维目标。

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目标时,第一次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立体设计,这是对人(主要指受教育者学生)的立体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的立体性的科学认识。三维立体目标的确定,正是基于对学生主体立体性的认识,进而要求我们看到教学过程的立体性。那种在备课时把传统教学目标分割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贴标签式的表述法,是对三维立体目标、以及以人为本现代教学理念的形而上学的理解,这不但无易于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有时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这三个维度,人为地将三种立体的目标进行分割,会对教学造成严重的伤害。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呢?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事实,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应该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整体。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入手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在理解和探究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快乐,是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例如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口头或书面测试的方法进行评价;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达成的程度。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或活跃、高兴、激动,或痛苦、冷淡、无动于衷,这些表现都是我们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据。二是可以用访谈的方法,教师采用简要的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从中了解他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他们对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

2、阅读教学的价值观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文本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确立新的教学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养。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元解读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内涵进行不同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倾听,分辨对错,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察觉出见解的独特和新颖,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同时还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之间的辩证关系。多元解读不是“多元价值观”,例如:有的学生认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是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教师如果不给以正确的引导,就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标准”也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并不是无视文本本来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多元智能,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3、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

新课标强调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从认知论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一般都是先从具体的、感性的文字抽象为理性的内涵,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从学生学习的心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直观——表象——抽象——具体的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融为一体,两者建构了学习的合理的认知结构。这位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整体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

整体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千篇一律,作为一种教学的策略,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面对着教材丰富多彩的体裁,五彩缤纷的内容,整体学习的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4、促进“对话”,张显教学的生成性。

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理解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目的是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同时使学生通过多项对话,知识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共同发展。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想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想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接受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架起一座帮助学生扫清障碍的桥梁。

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传统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是靠对话过程中生成。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可以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与此同时,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展开深入地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只是意义的构建。

多元互动,合作共赢 篇3

广州市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语文科组是一个团结奋进、朝气蓬勃、开拓创新的集体。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充分认识校本研训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多元互动,合作,共赢”的教研活动。

一、研训管理:

(一)三级管理,凝聚教师群体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我们坚持“科组——组级——班级”三级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校本研训管理、活动、评估、保障、档案等一系列制度,强化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和集体备课研究。坚持每周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质量监控情况,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加强科组理论学习,重点加强和谐年级组建设,主管语文教学的行政坚持定期检查教案、学生作业、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分析、集体备课记录,增强了年级组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帅小争光”是每一位老师的心声,教师个人与团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建档归类,统一规范管理

档案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参加校本研训的各种材料,以分类和成盒的形式建档记载。它包括学校档案和个人档案,既是对教师参加校本研训的记录,也是一种“量”的积累。档案由学校统一管理,具体负责进行搜集、整理和组织鉴定,确定专人保管,档案存放设好专柜。档案材料做到系统、完整、准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全面、历史地反映教师校本研训的全过程,使校本研训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二、研训模式:

(一)研训内容——学习前沿理论和专业技术

1. 推进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

我们科组以《语文课程标准》《广州市中小学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为指南,正确把握课程目标和贯彻《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努力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由科组、级组组织安排教师进行集体学习,认真扎实推进。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进行“新课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和探讨,提高科组整体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整个科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 开展自我反思与总结提升

自主学习是校本研训的基本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围绕个人发展规划,制定自主学习计划;积极参与相关的问题探讨和课题研究;通过学习观摩、自我评价、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札记等形式,开展自我反思,及时总结提炼教学实践经验。每学期每个教师必须有一节校内的教学研讨课,学校骨干教师每学期必须有一节课堂教学的展示课。期末每个教师必须交八份以上课堂教学教后反思。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及时总结、反思,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和经验总结,硕果累累。

(二)研训形式——互动式、合作式,探索一校多区的教研模式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训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加强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要求年级组的学习实行组内人员轮流主持制,做好会议的组织和记录;教研组每月必须组织一次主题研讨活动,组内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次主题发言,具体由教研组长负责;备课组每周必须有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长负责好活动的记录。

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学诊断、案例分析和专题研究等形式,集思广益,同伴互助,在共同研究中互相启发、促进思考、分享经验,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组内的名教师、教学骨干,充分利用自己积淀的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积极发挥指导和互动作用。平时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或收集到最新或最实用的信息,他们都会拿来与大家分享。通过同伴协作、互助交流,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达到师师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树名师典型和身边典型人物,内外结合,激发教师向典型人物学习的热情。通过专业引领、示范辐射、以点带面、层层递进等方式,促进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家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共赢,共同成长。学校还为语文科组的老师提供了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拓宽教师教学视野。学校先后共派出了20多位教师到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这些老师走出去学习后,回来又在科组内汇报交流。

让早期阅读在多元化的互动中优化 篇4

一、“阅”的环境———营造探索性互动阅读环境,开启“早期阅读”之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了给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将阅读屋巧妙地放置在小舞台上,并铺上浅蓝色的地垫,设置便于取放的各种形状图书架,提供大量与幼儿年龄相符的阅读材料。还提供一些舒适的软垫、轻柔的软沙围隔等塑造温馨的环境,让幼儿利用一日各衔接环节(如区域活动、餐点后、离园前等时间)随时接触图书。阅读屋是开放的,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取放,我们开展“图书管理员”竞聘活动,由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并设置“图书借阅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小组分批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回家阅读。这一互动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幼儿阅读兴趣。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主题墙外布置新闻发布墙,结合本班幼儿中发生的好人好事,在电视节目和周围环境中,把他们感到新鲜有趣的事在认识字的范围内编写一些儿歌、小短文、小故事放进新闻发布墙中,供幼儿阅读。同时由幼儿担任新闻发布墙的小主人,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将自己见到的事情记录下来,由于幼儿读到的都是自己同伴身边发生的事,因此能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阅”的指导———营造互动式师幼活动氛围,构建“早期阅读”桥梁

师幼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受到较多关注的互动方式, 专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阅读时,主体应是孩子,如孩子的心灵、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成功感等。

1.“问 题 式 ”互 动 。

幼儿在阅读图书时常常只专注于单幅图观察, 往往缺乏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注意帮助幼儿将前后画页联系起来看, 从而形成对整个故事人物情节的理解,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此时教师的“互动”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抓住故事情节线索, 提出适宜性问题,辅助幼儿理解故事。如在绘本《母鸡萝丝的散步》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当母鸡碰到狐狸的时候, 谁会帮助她呢?”“如果你是母鸡萝丝 , 你会怎样对付小狐狸呢?”“母鸡萝丝最终有没有让狐狸得逞呢,为什么?”这些问题设计一环紧扣一环,高效地与幼儿互动,有利于帮助幼儿理清故事情节线索,使他们全面、具体地理解故事。

在图书阅读活动中,幼儿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怎样通过师幼互动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并不断缩小差距呢? 我们认为应根据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回答。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从不同方面多讲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则可少讲一些,让幼儿在“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的互动中找到阅读的成就感。如阅读活动《草地上的空罐盒》中,能力弱的幼儿在回答“空罐盒会滚向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时遇到了阻碍,于是我们将问题进一步细化:“空罐盒会滚向哪里,谁发现了它,会怎样做? ”通过问题的细化,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很快答出了问题。当教师从教的互动转向学的互动时,教学效果将大有不同,从而使幼儿与教师的互动更深入、更融洽、更有趣。

2.“肯 定 式 ”互 动 。

互动在幼儿“闪光点”、“兴趣点”上。其一我们寻找观察幼儿的闪光点,如思维上孩子突发一想,灵机一动,异想天开,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等,这些都是幼儿的闪光点,教师及时以积极情绪互动;其二避免用一贯的表扬:很好,真能干,这些话幼儿听多了并不会兴奋,反而会麻木。为了提高表扬质量,教师应以积极、兴奋的表情回应孩子,用具体的事例鼓励孩子,如“你的眼睛真亮”,“谢谢你 ,帮助老师发现书中的秘密”,等等 ;其三对幼儿“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若表扬,要掌握表扬内容,适度因人而异,内容要具体,如“你能找到连老师都没发现的秘密,真的很棒”。

3.“自 由 式 ”互 动 。

分组阅读活动使阅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重组,为幼儿思维碰撞、语言交流、情感丰富等提供更多时间、空间和多层次互动机会。如在阅读活动《懒猪的梦》中,幼儿都能根据自己意愿、兴趣,在同一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通过和教师一起谈一谈“如果我是懒猪,我会做什么样的梦”,扮演角色“懒猪、孙悟空、妖精”进行表演游戏等多种感受和体验 , 都能激发幼儿内心喜悦,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进一步发展平等良好的师幼关系。由于小组化教育空间相对增加,教育关照度增加,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主动参与时间,让幼儿有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通过小组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积极引导鼓励幼儿,让幼儿在教师期望、激励之下,提高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大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阅”的合作———营造讨论式幼幼互动效果,共促“早期阅读”前行

为了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更为融洽与自然, 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为他们提供符合每一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机会。分组讨论式阅读能更多地构筑起多向互动平台,不仅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双边活动,更是提高生生间多边活动的良好平台。可以大大增加幼儿间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 选择自己喜欢或认同的作品一起阅读,从而提高幼儿阅读积极性。

1.选 择 自 己 喜 欢 的 伙 伴 一 起 讨 论 ,是 幼 幼 互 动的 基 础 。

鼓励幼儿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结成小组, 对幼儿来说没有任何“压力”,很自然。他们只是欣喜地和自己的好朋友手拉手,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幼儿之间讨论氛围轻松愉悦,而且幼儿说话态度可以无拘无束,讨论内容自然更广泛,这是幼幼互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

2.根 据 自 己 感 兴趣 的 内 容 一 起 讨 论 ,是 幼幼 互 动的 关 键 。

在阅读活动前公布分组阅读内容, 提供幼儿可选择结成小组的范围,这是有序指导小组形成的重要方式。因为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常较为关注, 他们不会在乎小组有哪些成员,只是关注活动开展方式。比如绘本阅读《三个咕噜噜》中我们将分组内容设定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组寻找画面中你觉得前后有相关联的图片,一组阅读狐狸表情变化的线索,还有一组则是关注故事情节的变化。每组幼儿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内容讨论、探索,于是孩子之间经过“讨论———磨合———一致”的过程,让幼幼互动更深入、更有效。

3.随 机 编 组 进 行的 讨 论 ,是 幼幼 互 动的 重点 。

引导幼儿根据一定任务结成小组,随着任务变化,幼儿组成的小组随之发生变化,幼儿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小组。比如在阅读活动中,我经常将绘本中需要重点阅读的画面以小图书形式提供给幼儿,或者将幼儿分成小组统一阅读大图书,引导对看不懂的地方讨论、提问。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暂不作答,而是以朋友身份参与幼儿讨论中,鼓励他们自己找出答案。让幼儿共同观察、讨论,能促使不同层次幼儿得到发展。因为提问的幼儿有一个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应答的幼儿有一个倾听———思考———回答问题, 甚至是质疑问题的过程,每个幼儿都要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想象、疑点或看法,同伴间的互动能真正让他们从“学会”到“会学”。当教师遇到幼儿的观点有分歧时,不要急于下结论,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独到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幼儿善于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品质。

多元化互动 篇5

(江?K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高徐小学,江苏 扬州 225248)

摘 要:音乐课堂要追求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打造动感快乐的课堂,让音乐教学多元化,让学生活力十足。文章从任务驱动、学习互动,鼓励展示、情感互动,结合舞蹈、动作互动等方面入手,研究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元互动;优化课堂;学习互动;情感互动;动作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67-01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要注重追求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打造动感快乐的音乐课堂。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在具体教学中运用教学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可以学会课堂上的自主互动,体验各种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因此,教师要采取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音乐素养,让学生在动感的音乐课堂中收获快乐。

一、任务驱动,学习互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积极投身到学习中。而学生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为了让学生能够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互动交流,这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推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例如,教授歌曲《妈妈的歌》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明确的任务,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学习。教师在教授这首歌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学习任务,比如要求每组派出一名同学把这首歌的歌词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朗读前,要给学生留出小组内相互交流和练习的时间,并让小组成员选出本组朗读最棒的同学进行展示。这个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练习与相互学习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歌曲的节奏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歌曲的节拍打出来。当然,这个任务同样需要给学生留出小组内讨论和练习的时间。学生通过练习可以逐步掌握这首歌曲的节奏,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提出新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动去完成,这个完成过程既能教会学生如何分享,也能教会学生怎样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互动学习,让音乐课堂变得和谐美好。

二、鼓励展示,情感互动

音乐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意识,要让学生敢于展现自我,能够与同学进行情感互动。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他们把音乐课堂当成展示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学会用真挚的情感去展示音乐作品。例如,教师教授歌曲《快乐十分钟》时,就可以开展学生展示活动。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旋律后,教学应进入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展示表演。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表演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同学们,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演唱《快乐十分钟》这首歌曲最合适?”“用快乐的情感最合适。”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那就让我们怀着快乐的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吧,看谁能获得最佳演唱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应该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演唱。为了能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并分别设置奖项,比一比谁在演唱中将情感运用得最到位。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展示活动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活动全方位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示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检验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舞蹈,动作互动

若想让音乐课堂动感十足,就要在教学中结合舞蹈元素。音乐是用声音来展现音乐作品的美,而舞蹈则是以人体为载体,以形体动作为手段展现音乐作品的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音乐与舞蹈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呈现完美的音乐作品。例如,教授歌曲《铃儿响叮当》时,教师让学生自由创编舞蹈动作。教师指导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们自由结组、自由创作。有了自由,学生们在互动合作中的思路就会更开阔,创编的舞蹈动作就会更丰富,从而为创作出高质量的音乐舞蹈作品提供有利条件。在创编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越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得越好,创编的质量就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语言激励学生,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创作。比如,“你们真是舞蹈小天才!”“你们的创编太有新意了!”这样的激励,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充分享受这种舞蹈创编过程,从而创作出精彩的音乐舞蹈作品。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互动手段,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结合音乐旋律展现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创编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音乐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音乐知识,并能在多元互动中享受自主合作带来的快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多元互动教学方法的研究,要利用学习互动、情感互动、动作互动等方法促使学生不断提升音乐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动感快乐的音乐课堂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篇6

【关键词】语文;多元互动;主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润泽,是灵魂的净化,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与追求。在大语文观的理念之下,中学语文教学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在开放、鲜活且富有生机的课堂环境中,让生本、生生、读写等全面互动,充实阅读内容,积极碰撞思维,并促成读写结合,让阅读的厚度和高度增加,以此拓展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生本互动,开放课堂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在同一主题之下进行的群文阅读,能有效避免零散阅读造成的支离甚至是遗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一个主题的理解、分析、解读,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知识框架,使中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感悟,在阅读中成长。在主题阅读活动中,我会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课堂,确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立足文本、沉静思考,也让学生敢于个性表达,说出自己的感悟。

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主题阅读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等之后,选择《三颗枸杞豆》等文及课外的《风筝——孩提记事》(贾平凹)《爸爸的鸽子》(林清玄)《童年笨事》(赵丽宏)等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在导入中,我告诉大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精彩的百草园,那里是我们童年的港湾和乐园,是我们最快乐的记忆和最温暖的注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看到学生的默读速度很快,有的学生嘴角微微一翘,非常陶醉;有的学生则若有所思,用笔写着旁注;还有的学生则边读边不时勾画,被里面的话语吸引……学生们全神贯注,进入了阅读状态。之后,我们就“如何看待不同时代的童年”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引用书中的经典话语,又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畅快地表达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和期许。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学生说:童年快乐了,人生就有了快乐的底蕴,即使以后遇见困难,也不会绝望。

在主题阅读活动中,中学生们可以读到丰富多彩的书籍,除了文学类的,还包括自然类、历史类、天文类等,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有了提高,不再只做“听话的孩子”,也敢于用自己的方式畅快表达。

二、生生互动,碰撞思维

在主题阅读中,老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让中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在阅读中比较、鉴赏,与同学之间就某个问题或主题交换意见或探讨辩论,不断碰撞思维,不断完善、弥补、优化个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有了充实的、高质量的阅读,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空乏、苍白,也不再局促、狭小,而是多了真知灼见,多了富有创建性的见解,而课堂也成为流动而多彩的生成课堂。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主题阅读中,学生们一次次被文中的真情打动,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我也给大家印发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老舍的《我的母亲》、席慕蓉的《小红门》等,而后在主题学习课上让大家讨论为什么说亲情是“至爱”?你如何理解?有的说,读完这些作品,我非常感动,几次都禁不住落泪。亲情就是我们最真挚的爱,是一生的依靠和牵挂;还有的说,与母爱的温暖、直接不同,父爱可能会更含蓄,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误会。《背景》中,父亲只是默默的付出,为家里的生计,为孩子的前途……当他离开时,儿子才惊觉“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觉得这就是至爱;还有的说,我认为母爱是无私、无畏和博大的,《合欢树》中母亲把痛苦装在自己心里,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儿子,那个场景令人心酸……

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中学生自我意识全面苏醒,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主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并逐渐学会批判、归纳,能清晰的思考、智慧的表达,会阅读、乐阅读。

三、读写互动,实践应用

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大主题,而中学主题阅读活动就是基于单元内容,再加入与之相关的课外内容和实践拓展训练,实现读写一体化,形成一个“大单元”体系,让学生从明白“写了什么”再到“怎样写、为什么写”,从读到写,将积累的情感化为文字一吐为快,将个性的观点涌入笔端自在表达,将阅读的快感转化为写作的灵感,写出亮点,写出文采,实现读写的双赢。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的主题阅读活动中,我们进行了读写训练,张子萌同学交上的一篇美文《黄山游记》获得大家的赞扬。文中写道:黄山,以秀丽而驰名中外,而我也早就想领略它的风姿。这个愿望在今年暑假实现了……下了缆车,远观莲花和天都两峰,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近处山崖上哪千年古松,正在长着双臂欢迎我们这群远方的来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登上光明顶,看到千峰竞秀、霞光万丈,我感叹:不虚此行!小作者抓住了写景散文的特点,景中含情,读来回味无穷。

成功的主题阅读,“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学生们从阅读中悟到道理,积累丰富的素材,更从阅读中学会写作的立意、章法,实现了以读促写、一写促读的目标,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中学语文主题阅读以单元主题为主线,在多元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精心、深入阅读,在开放的语文世界中尽情遨游,在生机盎然的语文阅读中获得震撼,唤起他们的心灵共鸣,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深化他们的思想认知,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同时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多元化互动 篇7

1 高校图书馆多元化互动服务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可为大学生、教职工提供所需的材料与资源,满足读者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每所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图书馆发展与建设的关键是以服务为宗旨,强调服务的人性化与规范性,能够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读物与材料等。传统的图书馆互动服务模式分为两种,即面对面的互动服务模式、读者与图书馆的互动服务模式。这两种服务模式相对传统,已经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服务工作缺乏创新性。

新时期,网络技术、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图书馆的运作系统变得愈发重要,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发展之中,可实现图书馆建设的现代化与信息化,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传统单一的纸质性借阅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电子产品与信息技术等发展,使电子版本的图书内容备受读者喜爱。

目前,读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更强调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与信息化,为满足现状,构建多元化的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模式是关键。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对图书馆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冲击,图书馆只有提供更为多元化、系统化与个性化的互动服务,才能吸引读者,增强读者对图书阅读的好奇心。因此,将最具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之中,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2 高校图书馆多元化互动服务模式的构建

2.1 传统的互动服务模式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互动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其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大学生、教职工等群体,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应用价值,强化图书馆与读者的有效交流与互动是关键。虽然传统的互动服务模式相对单一,但是其属于图书馆互动服务模式构建的基本形式,能实现图书馆与用户的友好互动与沟通。尽管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冲击,传统的互动服务方式仍旧具备很强的生命力。通常来讲,传统的互动服务模式分为面对面互动模式、图书馆与读者互动模式。

2.1.1 面对面互动服务模式

面对面的服务主要表现在咨询方面,是图书馆的相关人员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旨在满足读者的需求。服务人员利用其专业化的视角、经验与技能等,对信息予以分析、浓缩与提炼等,为读者提供最专业化服务。服务人员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能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有价值性的建议,能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目标图书。面对面的服务中,应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更为优质的增值服务。第一,在图书馆内,应设置各类学科的咨询员或服务人员,以服务高校为重要宗旨,能为大学生或教职工提供学科相关的一些资料与资源,能及时对馆藏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进行整体性的搜集,将搜集的结果与情况及时反馈给图书馆管理部门。第二,强化对用户的教育工作,根据学科的性质来设定资源信息,并安排一定的图书服务培训课程等。第三,应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有效共享,做好信息推送、资源分享、咨询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内容,开发与信息相关的多项功能,打造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体系。第四,应设置与学科相关的博客,以此与相关的信息推送部门联系,将图书馆的资源及时反馈给学生或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咨询人员应明确了解用户的需求,对用户的相关需求予以跟踪,并根据学科的变化以及高校教育方向的变化来调整图书馆学习资源,为不同的用户选择不同的图书馆信息推送模式。

2.1.2 图书馆与读者互动服务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互动服务模式,除了面对面的服务形式外,还存在着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例如:图书馆支持院校内的一些知识竞赛、书画作品展览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其在参与、支持的过程中,实现了图书馆与读者的有效互动。图书馆通过举办一些创意性的活动,可大大吸引读者或用户的目光,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与受关注度。同时,在高校中,社团很多,歌咏社、乐器团、舞蹈团、大学生就业协会等,图书馆应深入到社团内部,支持社团的文化活动,如书画大赛、读书协会等。此外,为了深度强化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可让学生参与到图书的工作中,进而更了解学生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有利于确定图书馆藏书的补充方向。

2.2 网络环境下的有效互动服务

2.2.1 打造一体化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信息采集、编制与检索功能,进而形成完整的ICP网站,可为读者提供相应的远程推送服务,能将相关的图书信息资源传递给相关的读者或用户。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使高校的图书馆都拥有自身的图书服务网络站点,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图书馆信息,操作员可将图书馆的全部图书类型上传至网络,并根据图书的类型、学科进行划分,在网站中设定不同的模块与专栏,这样读者或用户在浏览校内图书馆网站时,只要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即可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在网站中,除了具备基本的电子图书信息外,还应具备在线实时咨询功能、目标文献的检索功能及其他服务,构建集多种图书信息于一体的服务模式,可大大提升读者的满意度。

2.2.2 以Web 2.0 为重要载体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前来浏览与应用。Web 2.0 强调网络与信息技术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图书馆应用Web 2.0,应充分结合自身的运行特点、读者的实际需求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其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服务的主动性,将各方面的信息推送给用户,让用户获取丰富的图书信息,进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同时,为了扩大影响力,图书馆可借助时下最为常用的QQ社区、微信公众号、微博、豆瓣网及道客巴巴等平台,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有效宣传与推广,可大大提高浏览率。此外,还可以调查大学生平时最为关注的网站、话题与内容,选择合适的网络社区,开展图书馆的互动服务工作。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用户或读者可通过网络环境与馆员或咨询人员进行沟通,借助QQ、E-mail或BBS实现在线的互动与交流,其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用户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与馆员进行沟通,就一些专业性的知识进行探讨,进而达到有效的互动。

2.2.3 利用无线网络与电子产品实现信息推送

目前,3G、4G网络等的发展,使信息的推送变得更为简便。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让用户实现了在线视频观看与阅读,电子产品能将视频、文件、文本等以电子信号的方式传递给相关人员。当前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与电子产品实现更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大大提高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水平。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互动服务模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在传统互动服务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实现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有效利用,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的规范化建设,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利于图书馆运行模式的有效构建。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通过构建多元化服务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其的高效运行。高校图书馆多元化互动服务模式,包含传统的面对面互动服务、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服务、基于网络平台的图书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图书馆与图书馆间的服务与沟通等。这种多元化互动服务模式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合理化建设,更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贾赟.高校图书馆多元化互动服务模式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篇8

关键词:语文,多元互动,主题阅读

阅读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润泽,是灵魂的净化,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与追求。在大语文观的理念之下,中学语文教学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在开放、鲜活且富有生机的课堂环境中,让生本、生生、读写等全面互动,充实阅读内容,积极碰撞思维,并促成读写结合,让阅读的厚度和高度增加,以此拓展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生本互动,开放课堂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在同一主题之下进行的群文阅读,能有效避免零散阅读造成的支离甚至是遗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一个主题的理解、分析、解读,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知识框架,使中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感悟,在阅读中成长。在主题阅读活动中,我会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课堂,确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立足文本、沉静思考,也让学生敢于个性表达,说出自己的感悟。

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主题阅读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等之后,选择《三颗枸杞豆》等文及课外的《风筝——孩提记事》(贾平凹)《爸爸的鸽子》(林清玄)《童年笨事》(赵丽宏)等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在导入中,我告诉大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精彩的百草园,那里是我们童年的港湾和乐园,是我们最快乐的记忆和最温暖的注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看到学生的默读速度很快,有的学生嘴角微微一翘,非常陶醉;有的学生则若有所思,用笔写着旁注;还有的学生则边读边不时勾画,被里面的话语吸引……学生们全神贯注,进入了阅读状态。之后,我们就“如何看待不同时代的童年”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引用书中的经典话语,又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畅快地表达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和期许。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学生说:童年快乐了,人生就有了快乐的底蕴,即使以后遇见困难,也不会绝望。

在主题阅读活动中,中学生们可以读到丰富多彩的书籍,除了文学类的,还包括自然类、历史类、天文类等,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有了提高,不再只做“听话的孩子”,也敢于用自己的方式畅快表达。

二、生生互动,碰撞思维

在主题阅读中,老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让中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在阅读中比较、鉴赏,与同学之间就某个问题或主题交换意见或探讨辩论,不断碰撞思维,不断完善、弥补、优化个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有了充实的、高质量的阅读,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空乏、苍白,也不再局促、狭小,而是多了真知灼见,多了富有创建性的见解,而课堂也成为流动而多彩的生成课堂。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主题阅读中,学生们一次次被文中的真情打动,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我也给大家印发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老舍的《我的母亲》、席慕蓉的《小红门》等,而后在主题学习课上让大家讨论为什么说亲情是“至爱”?你如何理解?有的说,读完这些作品,我非常感动,几次都禁不住落泪。亲情就是我们最真挚的爱,是一生的依靠和牵挂;还有的说,与母爱的温暖、直接不同,父爱可能会更含蓄,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误会。《背景》中,父亲只是默默的付出,为家里的生计,为孩子的前途……当他离开时,儿子才惊觉“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觉得这就是至爱;还有的说,我认为母爱是无私、无畏和博大的,《合欢树》中母亲把痛苦装在自己心里,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儿子,那个场景令人心酸……

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中学生自我意识全面苏醒,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主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并逐渐学会批判、归纳,能清晰的思考、智慧的表达,会阅读、乐阅读。

三、读写互动,实践应用

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大主题,而中学主题阅读活动就是基于单元内容,再加入与之相关的课外内容和实践拓展训练,实现读写一体化,形成一个“大单元”体系,让学生从明白“写了什么”再到“怎样写、为什么写”,从读到写,将积累的情感化为文字一吐为快,将个性的观点涌入笔端自在表达,将阅读的快感转化为写作的灵感,写出亮点,写出文采,实现读写的双赢。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的主题阅读活动中,我们进行了读写训练,张子萌同学交上的一篇美文《黄山游记》获得大家的赞扬。文中写道:黄山,以秀丽而驰名中外,而我也早就想领略它的风姿。这个愿望在今年暑假实现了……下了缆车,远观莲花和天都两峰,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近处山崖上哪千年古松,正在长着双臂欢迎我们这群远方的来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登上光明顶,看到千峰竞秀、霞光万丈,我感叹:不虚此行!小作者抓住了写景散文的特点,景中含情,读来回味无穷。

成功的主题阅读,“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学生们从阅读中悟到道理,积累丰富的素材,更从阅读中学会写作的立意、章法,实现了以读促写、一写促读的目标,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多元文化互动的舞蹈对话 篇9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据统计, 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又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因此,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又具有时代特征。

2、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传承、传播和交流往往借助于传播媒介来进行。自古以来, 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那些具有开放心态, 能够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文化。在古代, 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主要是通过信使、商旅以及人口流动来进行的, 比如我国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和文成公主等, 他们在为异域带去汉文化的同时, 又为汉文化注入了外族文化的新鲜血液。

在古代, 由于媒介的发展水平较低并且人们尚没有形成利用媒介进行文化传播的意识, 媒介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到了近现代, 媒介的发展既使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成为可能, 又激发了人们利用媒介来传播文化的意识。各个国家和民族纷纷借助报纸、电讯、卫星、网络等等来传播和繁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

二、舞蹈是传播文化的媒介

除了报纸、电讯、卫星、网络等, 舞蹈也是加强各文化交流的媒介。舞蹈这种表现形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能够本质的反应或保留人类某种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的事物, 即舞蹈的文化价值所在。在一代代继承和发扬过程中, 舞蹈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自然地起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媒介作用, 使人类的文明源源不断, 奔流不息。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是舞蹈最具价值与意义的伟大功能和作用。

当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之前, 甚或人还未成其为人之前, 人与人彼此之间的眼神互递, 或者形体动作的传情达意, 就使传播这一现象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舞蹈传播中华文化

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成就了民族舞的多样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傣族舞典型的当数我国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 其中, 代表作《雀之灵》的灵感即源于傣家文化。傣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热爱自由、性情敦厚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地区, 具有悠久的乐舞文化的历史传统。发源于我国云南地区的傣族舞展现了云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傣家女子的生活习惯, 通过舞蹈这种语言向全世界展现了傣家的文化。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舞蹈的特点是热情奔放, “筷子舞”即展现了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我们常常观赏此类舞蹈有耸肩、圆臂的特点, 这些恰恰体现了蒙古族同胞日常中挤奶、摔跤等生活方式, 是他们衣食住行以及民情风俗的再现。同时, 蒙古族女子将盅碗置于头顶之上表演“盅碗舞”, 也表现出她们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看到有着长长袖子的服装, 那便是藏族服饰的特色了, 藏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造就了藏族古老、独特而又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刚柔相济, 手捧圣洁的哈达, 如同一朵高山的雪莲、一群洁白的羊群、一条雪山的江河。

2、舞蹈传播国外文化

在我国, 不同民族皆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民族特色, 传播了民族文化, 世界其他国家亦如此:在日本舞蹈中, 舞者穿着和服, 多使用手巾、扇子等道具, 无一不是日本文化的符号。20世纪80年代, 在美国黑人青少年当中开始流行这样一种舞蹈——街舞, 它年轻、有活力, 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街舞也是一种民间舞蹈, 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的组成部分, 由于这种舞蹈出现在街头, 不拘场地器械, 所以称为街舞, 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和竞赛性。而英国是社交舞、国际舞的发源地, 能够展示男性绅士、洒脱自如之气质, 展现了西方的文化底蕴。

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于17世纪在法国兴盛, 19世纪, 柴可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不仅是世界乐坛上的不朽作品, 也成为芭蕾的典范作品。优美, 高贵、典雅, 芭蕾被称为崇高的艺术。

三、舞蹈对话

国内外各民族皆通过舞蹈这种表现形式传播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那么这些多元文化是否也有交流, 是否可以通过一支舞蹈呈现多元文化, 下面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

《红色娘子军》这部舞剧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 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 该剧很好的再现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 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 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色娘子军》通过芭蕾讲述我国的历史故事, 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 红头绳、花棉袄、棉大衣, 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传统而言, 芭蕾这门艺术本是舶来品, 其中充斥着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影像。很难想象, 当军帽、军鞋、长衣、长裤与芭蕾舞剧“互动”后的革命形象会是怎样的感觉。但恰恰是这种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与背叛, 展现出了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 体现了中华文化。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的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 同时也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芭蕾”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红色娘子军”这个内容题材, 已经构成了舞蹈的对话以及文化的互动, 不仅如此, 单单是“红色娘子军”这个内容题材也体现出一种文化来, 那就是中国女性勇于反抗的精神以及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展现了半边天风采, 而且这种革命精神和英雄气节已经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之中, 展现了东方的精神面貌和文化, 这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让观众在中华民族艺术和西方经典表现形式的融合中, 体会到高雅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更有益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 舞蹈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这篇文章即通过舞蹈这种方式来说文化——多元文化是如何互动的, 以及是怎样通过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使舞蹈进行对话的。本文按照文化的传播, 舞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以及舞蹈对话的思路展开。

关键词:文化,文化传播,多元文化,舞蹈

参考文献

[1]贺春英.中西文化之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5) .

[2]央泉, 谷野平.在多元互动的比较中审视中国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J].中国文化研究, 2009 (01) .

[3]罗新星.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文化软实力[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02) .

[4]田丽萍.探究中西方戏剧舞蹈文化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S2) .

多元化互动 篇10

关键词:趣味,识字,方法,探究,互动性教学

本文系基于“兰州市2012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而作。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小学生识字的关键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必须达到小学阶段识字总量的一半左右。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来讲, 生性比较好动, 自制能力较弱, 正值学习习惯养成阶段, 可以说, 这样的识字任务是很重的。然而,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们接受信息最快、可塑性最大、学习兴趣最盛之时, 因此这样的识字量要求也是必需的。作为语文老师, 要充分认识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悉心研究他们的学习规律, 积极探索多元化富有针对性的高效识字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弱, 兴趣点转移较快,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准确、及时引导他们的兴趣点落在识字上面, 使他们在识字过程中兴奋、愉悦, 收到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一、鼓励式识字教学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简单而深刻的教育学名言应该被为人师者时刻谨记, 自觉践行。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探索多种激励办法, 如:定期组织识字比赛、举办识字方法交流会、结成识字帮扶小团队等等。要将“赏识教育”付诸实践, 经常当众表扬喜欢识字、识字较多、有办法识字的学生, 正强化激励他们进一步加强识字兴趣, 营造良好的“比、赶、超”班级识字学习氛围, 发挥“罗森塔尔效应”, 让期望效应积淀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 激励每一个孩子都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二、群体性参与识字

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从不同角度探讨识字方法, 借鉴学习不同识字方法, 在一种热烈而活泼的讨论过程中, 大家的兴趣被充分点燃, 创新性被有效激发, 不仅识字过程变得充实有趣, 而且使得孩子们的记忆高效牢固。如:我在讲《弯弯的月亮》一课时, 将一个大大的“坐”字写在黑板上, 请孩子们争相发言, 说出自己识记这个字的独特方法。孩子们兴高采烈、各抒己见, 纷纷讲自己的巧妙方法。有孩子说:两个小人土上坐;也有的孩子说:两个小孩爬土坡;还有的孩子说:两个小孩在玩土;表述方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而对于他们的想象, 无论多么“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都应该予以认可和肯定, 不该以统一标准束缚他们想象的翅膀, 让“唯书”、“应试”等片面思维熄灭创新火花。

三、小卡片随时识字

即时性、反复性的识字强化措施, 对于加强识字效果, 加深记忆很有帮助。在班上倡导孩子们将自己记的不牢固的字写在小卡片上, 花花绿绿的可爱小卡片被他们随身携带, 时不时地可以掏出来看看, 每个生字在熟记后便可被擦掉重写, 换上新的生字, 这样的识字方法不仅通过重复起到强化作用, 帮助他们加深记忆, 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养成自主学习、自觉识记的良好习惯, 如果说其他方法是识字教学中“授之以鱼”的话, 无疑, 这类方法则是“授之以渔”了。

四、发散性思维识字

小学生具有很强想象力, 可通过调动他们的发散思维, 激发其丰富联想, 促进有效识字。如, 笔者曾在教学“游”字时, 先告诉孩子们一些关于这个字的读音、意义、结构等, 然后鼓励大家结合生活经验, “编造”几个与这个字有关的小故事。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纷纷举手, 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或“臆想的”故事:去年夏天, 我去游泳馆游泳时, 碰上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游泳……在他们富于激情的讲述中, “游”这个字被大家牢牢记在脑海。也许, 参与其中的孩子中有人可能事后无法牢固记住这个字, 但相信肯定记得住当时学习这个字时同学们所讲的精彩故事, 于是, 这个字的相关信息很快被回忆起来, 起到“联想记忆”效果。

五、“心”、“口”并用唱记法

利用唱儿歌帮助识字, 不啻为一种轻松而高效的识字方法。在“王老头, 白老头, 同坐一块大石头”、“小虫张口, 身儿弯弯”等朗朗上口的儿歌中, “碧”和“强”等字被孩子们轻松记住。

值得指出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 需注重鼓励孩子们自己编唱识字儿歌, 通过这种方式, 既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性和积极性, 而且因为“心”“口”并用, 使得孩子们记忆更为持久和牢固。

六、词中识字、句中识字

识字固然关键, 但识字并不是孤立和片面的。单个的字只有在词语中、句子中才能体现丰富意义, 不能为识字而识字。孤立、脱节的识字思维导致的结果不容忽视, 会让孩子们形成机械化学习、死板化学习的不良习惯。识字既然为说话服务、为写句子服务, 那么, 识字从一开始就不能脱离了词语和句子, 合适的做法应该是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字词结合, 字句结合, 把它们有机统一起来, 在强调整体性语文知识习得的前提下, 使得识字教学润物无声, 自然而然。

七、结语

总之, 识字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并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 不可追求低效率、无质量的识字教学, 如机械化识字、逼迫性识字、以多为好的识字等等, 这样的识字教学是短视的、无益的。应该提倡一种基于学生强烈兴趣的多元化趣味识字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 通过灵活多变、充满趣味的方法引导, 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自然状态下自主性识字, 并养成良好的自觉识字习惯,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让科学发展观在语文教学中生动、自然体现。

参考文献

[1]、姜丽丽,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2010 (9) .

[2]、杨国明,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探讨, 考试周刊2010 (34) .

[3]、王德仙, 缅甸语第一人称代词的文化内涵初探——兼与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 保山学院学报2010 (3) .

多元互动,打造“生活大数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元互动;教学互动

在初中教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句话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却精妙地揭示出了数学学科和现实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将生活中以及其他学科中出现的,可以用初中数学的道理加以阐述和说明的现象引入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将多元化的科学道理用数学的语言加以描述,就能有效增强初中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进而提升初中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初中生树立“生活大数学”的学习理念,帮助初中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创造多元互动机会,沟通“生活”与“数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调动初中生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先阐述生活现象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然后,在现象中,提出与教学课程内容有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相关印象,在“生活”与“数学”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因为对于生活现象的兴趣而提出比以往更多的问题,从而有效创造出数量更多且更多元化的互动机会,增强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正数和负数”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大家在今年过春节的时候,有没有收到压岁钱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花掉这些压岁钱的?谁愿意站起来和大家说说?”一位男学生立刻站起身大声地说:“买了好玩的玩具。”教师接着再问:“你的压岁钱,买玩具之后,有剩下吗?”男学生小声地说:“没有剩下,还多和我妈要了点钱才够。”这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买了书,压岁钱还剩下不少,让我妈妈帮我存起来了。”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并在他们的名字后面标注一个“正号”,一个“负号”。然后教师从分析这两位学生手中的压岁钱的多少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到,那些剩余的压岁钱就相当于个人资产的“正数”,而花光了压岁钱之后又借的钱就相当于个人资产的“负数”。一个简单的认识正数和负数的过程,学生也对个人资产和理性理财建立了基本的认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深多元互动效果,融合“数学”与“生活”

初中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所以容易出现对于前期学过的知识点掌握不牢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教师不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节奏完成教学计划。这时就需要教师注重在知识点的讲解时更多地融入生活的元素,利用“同理”关系,将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方便理解的生活现象,从而利用多元化的教学互动,加深学生对互动教学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性地回忆起相关的教学知识点,进而达到在生活中温故知新的效果。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三条边的边长、角度都对应相等的“判定条件”的印象,教师可以将三角形抽象化,以家庭关系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全等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对应相等,还有一样东西是以全等三角形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猜了几个答案,但是没有人猜对。这个时候,教师略带感情,语速缓慢地说:“在你们的家里,你们的爸爸、妈妈和你们自己,你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全等三角形。”学生充满不解地互相对望。教师继续慢慢地说:“你们的爸爸对你们的妈妈的爱,和你们的爸爸对你们的爱,和你们的妈妈对你们的爱,都是相等的。就像这等边三角形一样,三个角就是爱的方式,三条边就是爱的深度。当你们也像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一样去爱他们,回报他们,你们家里的全等三角形就出现了。”在教师的点拨下,所有学生都恍然大悟,有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全等三角形的形状之后,竟然流下了眼泪。深层次的互动打动了学生的心,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三、创新多元互动方式,营造“生活大数学”

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非常大,除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带来的压力之外,升学的压力也开始在无形之中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多重心理压力的重压之下,难免会有学生因为对于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效果不理想而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要想帮助所有的初中生保持一个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就必须时刻督促学生学习。可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于他们的学习状况和生活节奏的过分干预,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反效果。所以,既要达到敦促学生学习的目的,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创新教学互动的新方式,采用创新的“数学学习心得交换日记”的方式,进行创新式的多元互动教学。这种方式可以贯穿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将学生每天的作业布置成完成一些习题以及一篇以完成数学作业的感受为主题的数学学习日记。这样一来,学生既没有办法抄作业,也没有办法逃避作业,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通一个相对私密的教学互动渠道,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持续促进。

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既需要调控教学节奏,帮助初中生适应多学科学习的全新节奏,又要帮助初中生养成健康的数学学科学习习惯,按照学习计划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所以,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只有主动出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互動,将教学的压力转移到生活当中,这样才能降低教学的难度,更好地将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上,不断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方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良和进步,帮助初中生树立“生活大数学”的学习理念。

参考文献:

[1]尤进芬.初中数学思维多元化教学浅议[J].学周刊,2011.

[2]冯树东.数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

多元化互动 篇12

一、利用合作教学,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活力四射

合作教学是时下很多教师均十分乐意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促使学生对每一个发现的问题多次、反复思考。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就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尽量多地留出时间,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引导学习小组合理分工, 要求每一个个体愿意主动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所得。在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之间的思维碰撞中, 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变得活力四射。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不仅仅要给予学生自主展现的机会, 更要意识到自身的主导作用, 对关键知识点、思维转折点及时点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加速度”的学习中, 就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内容是探讨物体的质量和力对加速度的影响。教师首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归类, 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 编成三个组, 每一组既要有高层次的学生, 也要有低层次的学生, 均衡组合。另外在分组时教师还注意了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每一组选派一个组长, 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活动。小组成员通过明确分工, 利用实验器材分别去测物体的质量、加速度以及物体受到力的大小。组长列出实验的要求, 主要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和力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 要注意物体的质量、力、加速度这些要素的变换。以第一次实验数据为基础, 分别改变物体的质量或受力情况, 再次进行实验。在实验时, 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小组中,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到加速度知识, 让他们通过合作, 正确地得出和理解关系式。

二、利用活动式教学,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活力四射

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物理很难学, 主要由于该学科不只需要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准确记忆, 更需要对相关原理和过程的深入思考。这些均需要学生能够将相对固化的知识点和现实实践有机联系起来, 活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机械、抽象的知识鲜活呈现, 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活动式教学的内容可以有很多, 可以是概念性的活动, 也可以是实验式的活动,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还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快慢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式活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说出概念的内容, 在讲解之前, 教师先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站在教室走廊的两端, 教师喊开始走时, 学生甲和乙同时以匀速向走廊的另一端行走, 教师提前安排了学生甲和学生乙的行走速度, 最终是学生甲先走到终点。其间分别要求两名学生记录时间。然后教师给出了走廊的长度, 让学生们计算两人的速度。第二次, 要求学生甲和学生乙仍然保持甲先到达终点, 让两人进行忽快忽慢式的行走。依据时间和路程, 计算两个学生的平均速度, 通过学生表演,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了物理运动中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与联系。活动式教学,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方面, 非常有优势, 通过开展一些小的表演活动和实验活动, 使得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得到改善, 学生的主体性更好体现,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切实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探究式教学,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活力四射

探究式学习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 其主要通过自我学习、讨论方式探究所学内容。学生通过与同学的探讨, 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中, 教师进行了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运动中的加速度, 同时研究质量以及力对加速度的影响。可以在实验前让学生说出猜想和看法, 接下来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本次实验提供的器材有:水平的木板、小车、细绳、纸带、定滑轮以及质量比较小的重物, 教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实验方法后, 由学生自己去实验, 证明或推翻自己先前的想法。实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它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解决了疑问,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关注物理知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课堂上的快乐学习与活学活用。

上一篇:辩证思想下一篇:非理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