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实效

2024-10-05

多元化实效(共10篇)

多元化实效 篇1

教师要夯实基础,努力强化自身素质,及时吸收新理念,创新思维,综合运用多元化教法,做一个能教、会教、善教的合格教师,以此引导、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成为激励者、参与者、创新幼芽的培育者,让每一位学生都张扬个性、自主学习、充分发展。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一、强化自身素质,用自己的工作热情感染学生

教育是对人的提升,也是对生命的提升。学校教育是否有效,将对在校的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教育活动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否对学生有帮助、有影响。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励者,要不断地适时地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激发“学”的情感,发挥评价的正导向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学生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法,而且要具有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和负责、踏实的工作态度,切实把教学常规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用自己的苦教去影响学生的苦学,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规范性去影响学生的规范性,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强化目标意识,确保每节课的实效性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课堂教学都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有些教师备课只是一种形式,对教材钻研不够,对学生了解不清,无法确定教学目标,即使把教学目标写在课时计划里,并按此目标做了,也没有真正认识课堂目的,且没有认真设计教学流程,不知道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如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该下功夫的地方不下或少下,该讲的不讲或讲不到位,要少讲的却大讲特讲,结果使预定目标失效。目标太多或目标不切合学生的实际,也等于没有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有急于求成而导致课堂失效的,误解了“大容量”的含义,一节课中目标、重点不明,补充内容过多或过杂,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表面上讲了很多内容,课堂气氛不错,但课后学生头脑却空空如也。其实一节课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是重中之重,对于重点内容、典型例题应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去思考,直到感悟,通过不断“重复”提升其内涵,掌握其本质和要领,挖掘隐含的思想方法。在一题多解中寻求最优解,在多题一解中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实质,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有所讲,有所不讲。教师应认真准备每一节课,明确目标,找准重点、难点,确保一节课让学生都弄清一至两个关键性问题,想方设法地促使学生真正深有体会,确保目标得以实现。

三、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于强调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观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教师还应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要采用发现式、启发式、讨论探究式、互助式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激励者、参与者、创新幼芽的培育者,让每一位学生都张扬个性、自主学习、充分发展。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提问。问题设计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在提问的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读书,通过人人参与不同形式的读书,让他们提问题、说理解、谈感悟,进行比较,展开想象,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取知识。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积极主动地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按照当代“人本教育”的观点,“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后者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这是谁都具有的,对于其他人也许不是新的,但能产生出他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就学校教育来说,创造性教学正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所有学生的一切潜能。有了创造性教学的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杠杆和法宝,而会“为创造而教”,创造性地教;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按学业成绩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从而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

创造性教学要培养创造型学生,就必须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也就是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而不像传统的教育观,以统一的模型化的目标要求学生,依据一个规格、一种模型把学生制造成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标准产品。

多元化实效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提倡创新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高效的教学途径,打造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特定情境之中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要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散步》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母亲》,在饱含深情的音乐中,同学们的眼角都涌现出了泪花,引发了内心情感的共鸣,将学生的热情带动了起来,甚至很多同学情不自禁跟着哼唱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学活动井然有序的开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站在角色角度上思考问题,谈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同时心理位置发生改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变色龙》这节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将文章中精彩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出来,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实行有效分层教学

因为能力的高低不同,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追求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很多教师通常会以统一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并不能适应教学的节奏,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热情必定会大大折扣。因此,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教学,针对学生所处层次的不同设计梯度目标,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目标,编排教学方案,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我们可以降低要求,能够不出现错别字,熟练运用标点符号,保障语句通顺即可;对于有一定较差的同学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一些表达的技巧,使自己的文章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眼球;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表现在文章中,使自己的文章出采,提高写作水平。这样一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按照方向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水平。

三、注重德育教育渗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蕴含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人物的英雄气概、奉献精神和伟大胸襟,所以,我们要挖掘这些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会红军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坚持终会见到成功之门,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希望存在,比如“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陶冶学生情操,能够培养健康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另外,我们可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作品,将其中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节课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愚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再例如,在学习《背影》这节课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父子神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接受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注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陶冶学生情操,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2]熊开明等人编著.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郭小红.如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4)

多元评价讲求实效 篇3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 多种评价方式已代替传统的评价模式, 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我把“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 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否积极探索研究, 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 尊重个性差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确立自信心, 提高学习效率。

一、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天生喜欢被鼓励和赞美。课堂上, 教师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 都会使学生们感受到器重、关切,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 冬日的暖阳, 和谐而融洽。

1. 口头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是评价方式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方式, 特别是当众口头评价。“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感情投入, 即用简短、恰当的语言, 热情地给予鼓励。如当学生回答正确, 或者回答得很精彩时, 教师给予鼓励:“你读得真好, 声情并茂!”“老师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你的见解很有新意!”这些激励的话语就像给学生的生命注入了兴奋剂,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快乐、富有成就的趣味性活动。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如“你读得不错, 但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这一点有同学已经讲过了, 不过你再强调一下也是好的, 能引起大家的注意。”等等, 用这些带有丰富感情色彩的语言评价学生,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得到了自由和谐的发展。有时, 面对教师的课堂设疑或学生的质疑, 学生情绪高昂地纷纷举手回答问题, 可当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时, 他们却愣在那里, 满脸茫然, 回答不上来。对此, 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整个心理过程, 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既不稳定又不持久, 且容易受到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应当恰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如“老师知道你已经想出了问题的答案, 只是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不要着急, 再想一想”, 这样的激励既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还调动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 体态评价。

在课堂上, 体态评价能拉近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个真诚的微笑, 一个夸奖的手势, 一个肯定的眼神……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 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方式, 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响亮, 我由衷地为他竖起大拇指;一位学生比较内向, 胆子小, 回答问题时断断续续, 我就向他投以信任的目光……我从不吝啬这小小的举动, 不吝啬这真诚的评价, 因为它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3. 介质评价。

在教学中, 我还注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具有促进学生进步的活动。如“合作小金星”“思考小博士”“创新小能手”“进步章”“质疑章”,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盖“加油章”, 利用奖励晋级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步。

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 使学生在评价中发展、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实践评价,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 自评。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对自己学习表现的认知与判断。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 认识自己, 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 我请她自我评价一下, 她说:“我认为我读的还是挺有感情的, 只是声音还有些轻。”我说:“那你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肯定能读得更好。”她又读了一遍, 这一回读得既响亮又有感情, 同学们都为她热烈鼓掌。

2. 互评。

互评可分为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两个方面。

(1) 学生互评。

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能力。教师让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则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 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

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 可以同桌互评, 小组互评, 全班互评, 甚至可以找对子互评。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 一位学生朗读“顿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时, 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道:“他读得还可以, 不过我认为‘带着五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要读得快些, 有力些, 以表现读者对五壮士的爱和对敌人的恨。我可以把这个句子读一遍给大家听。”当这个学生读完后, 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表看法:“我觉得‘砸’字要加重音, 这样更能体现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铭心的仇恨。”经过相互评价, 学生既体会到了句子的含义, 也容易养成敢于评价、一分为二评价的好习惯。

(2) 师生互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 也不只是一个教学的设计者。我经常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们的学习中去, 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 在其间进行点拨、引导。这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拓宽了双向交流, 让学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更高了, 而自己也能从学生的评价中,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多元化实效 篇4

【关键词】思政教育 学生管理 个人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45-02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多样的形式来推行资本主义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高校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欧美腐化思潮的侵袭,如何更好地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趋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秉承“共性与个性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工作观念,以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充满激情、认真踏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从多元化的管理理念探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思政工作教育者的工作效率。

一、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

学生管理工作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而思政教育工作者个人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对自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1.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这就需要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从知识结构来说,就需要扩充结构内的知识储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应朝着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以丰富的知识框架来构建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思政教育者应积极思考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以探究式、互动式、颠覆课堂、创设情境等方法有效地把思政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投入到课堂情景当中,积极地参与与思考问题。

2.总结工作经验,把握规律,敢于创新,优化效率

思政教育工作者已积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何对已有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与升华,这对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提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改变现有的工作理念,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探析,把握已有的教育规律,敢于改变观念,转换自我角色,不仅是课堂的教育的主导者,更是学生教育的引导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优的学习氛围。

二、依托团学活动为工作切入点,开展多样式的思政教育活动

高校思政教育应结合团学活动自身先天具有的优势,优化校内外丰富的资源,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野外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乡村支教活动等,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多重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更加懂得珍惜当前生活,以积极进取拼搏的态度,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针对团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以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测评,主要从实践活动的主客体、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开展形式、管理机制及实践结果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在实践中发现存在制定计划的不足,再次健全和完善团学活动的评价机制。

三、建立与完善思政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思政教育机制

1.以人为本,搭建文化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宗旨,丰富学生的日常活动内容,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高品质的文化平台。创建多元化的媒体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才智的平台,例如:创立电子杂志、开通微博平台、微信公共平台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公共平台的管理中,提升学生敏锐的洞察力、逻辑框架的完整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衔接的连贯性等综合能力。

2.思政教育以奖勤助贷工作为契机,提升班风、学风的文化氛围建设

思政教育管理者以有效地实施奖勤助贷工作,就需要营造舒适、温馨、良好的班级学习文化氛围。从学习和工作两个方面树立典型形象,以学习为主体的优秀学生代表、以参加活动为主体的优秀工作者,推动班级群体的班风、学风的整体建设。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班级公约,细化与量化评分标准,塑造班风、学风文化氛围,使得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操作性。

3.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

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合理的体育活动的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为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晨跑活动、素质拓展、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体育活动,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形成以奋发图强、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以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集体精神,以强身健体、磨练意志的顽强精神。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由于年龄与心智发展水平的特殊原因,造成了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不适应情况。思政教育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心理咨询主题班会、心理专家座谈会、师生个别谈心、体育活动等方式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生活环境。

四、小结

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总会受到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制约与影响,局限了工作者的思维视野与角度。我们应在提升与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改造与创新思政教育的管理理念与教学实践形式,以多元化的理念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增砖添瓦,实现自我最大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02).

搭建多元平台促进教研实效 篇5

课改以来, 东湖区教研中心始终以弄潮儿的胆魄、教育参谋的使命感, 站在课改大潮的风头浪尖。在区教体局的领导下, 注重教学教研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积极地承担起了引领全区课程改革实验的重任, 吹响了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号角, 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连续三届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教研室, 连续两届获得“省电教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我区网络教研被评为省级特色教研成果。

一、立足学校, 促教研制度化

1. 下校调研, 指导校本教研

为了落实教研重心下移, 我们深入学校搞调研, 制定了《东湖区校本教研方案》, 指导学校形成校本教研制度。同时, 注重对学校校本教研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每周, 我们组织全体教研员下校两至三天, 深入课堂, 深入备课组指导校本教研。在广泛听课的基础上, 分学科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透过教学行为看理念, 通过研讨思改进, 实现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实践指导, 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每个学期, 区域内所有学校都能得到我们的具体指导。这一举措, 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他们说, 这是真正把指导、服务送到了基层, 让更多的人受益, 提升了教研实效。

2. 多法指导, 变革课堂教学

在校本教研指导中, 我们聚焦课堂, 制定了科学、全面的《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采取多种形式指导课堂教学。主要有:

(1) 跟踪听课: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薄弱的学校和学科, 教研员首先与执教老师交流教学中的误区, 约定再次听课的时间。然后由执教老师与教研员共同商定教学方案。接着教研员在下校听课中验证教学方案的可行性, 并当场作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点评, 并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做深层次的剖析, 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这种有针对性的听课评课活动, 使老师们受益匪浅。

(2) 研课听课:为了给每所学校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我们提前一周通知听课学校, 由校级骨干老师带领同年级 (学科) 教师共同研讨形成教案, 分管学科教研员认真修改后, 再听课。教师们群策群力、教研员的课前指导给予了执教教师很大的帮助, 所听的课质量比较高, 老师进步明显。在听课后, 各学科教研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 选出更具有推广性和研讨价值的课, 再次与执教教师及其研讨组面对面作课, 最后推荐其在全校进行公开观摩。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教研员深入课堂的帮扶, 帮助学校或教师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 努力缩小了校际之间在教学上的差异, 减小了课改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落差。

(3) 校长听课:在区教研中心的指导下, 学校充分调动内力, 校长们纷纷当好校本教研的领头雁, 深入课堂听课指导, 多数校长每学年听课达八十节以上。有的校级领导听课达到了一百多节。学校领导每学期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状况做出书面分析,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校长的带动, 加快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3. 搭设舞台, 促进自主研修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我们定期召开全区性的大型教学研讨和展示活动, 通过“课例观摩、专家点评、对话交流”三个步骤, 让参与活动的执教老师、教研员和听课者围绕课例坦承而热烈的对话, 促使每一个与会者反思教学, 有效提升教师的自主研修。

我们还不断地推出典型, 推广经验。如:我区百花洲小学建立以课题为龙头的校本教研制度后, 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就组织全体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百花洲小学现场取经, 学习他们探索出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行动研究模式, 以此带动各校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 争创特色。在各校积极实践的基础上, 召开全区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结果涌现出了以教研组为主体的“教研沙龙”、“一课多试”、“微格研究”等各种教研模式, 使我区各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江西省首届局长、校长谈校本教研的征文评比中, 我区各校纷纷撰写文章参评, 9篇获一等奖, 8篇获二等奖, 获奖数量居全市之首。

二、区域联动, 促教研合作化

我区有全国优秀教师4名, 特级教师3名, 省学科带头人5人, 市学科带头人25名, 区学科带头人16名, 名师队伍不断壮大。为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示范作用, 我们打破传统以学校为单位建立综合教研组的单一模式, 建立“区———学片——学校”三级教研平台, 以学片为单位, 以名校、名科或优势学科为龙头, 以“大校拉小校, 强科扶弱科”为手段, 创建了区域校际教研协作共同体。

我们以强强联手、就近组合、区间组合、同主题组合等多种形式, 组成了一个个教育教学研究小组, 以团队研究的方式来提炼名师的特色经验;通过讲座、示范课、研讨课、评析等多种形式在全体教师中分享、辐射。

每次活动, 遵循“围绕一个主题,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原则, 通过平等对话、学术交流, 在反思、研究、解决问题上有所突破, 在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上有所提升。每年, 全区小学各学科开展教研共同体活动90余次, 覆盖全区所有学校, 参与人数近4000人次, 实现了“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共享”, 推动了各共同体的均衡发展, 整体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三、网络教研, 促教研广泛化

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 早在2001年, 我们就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实现在线管理和在线指导的县区级教研网站——“东湖教研在线”,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

1. 设置栏目, 合理丰富

经过深入地思考、周密地策划和几次调整、改版, 我们合理设置了栏目。目前, “东湖教研在线”设置了“课程改革”、“学科论坛”等8大版块近50个栏目, 为全区学校和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有先进理念的研究成果, 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课程资源……畅游在这里, “教育视界”中的“专家视点”、“信息广角”等栏目汇集的前沿的课程思想和教改理论, 让老师们茅塞顿开;“课题之窗”中的“研究进展”、“实验成果”等栏目可让实验学校的研究足迹和科研成果得到充分而及时的展示和交流;“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样本班追踪”、“感悟交流”等栏目展现的课改先行者宝贵的经验、创造性的工作方法以及实验者真实、丰富的反思体会, 让老师们找到了良师益友, 课改不再是孤军奋战;“学科研究”中的“教材教法”、“教研推荐”等栏目提供的老师们渴望得到的教学资料, 让他们不再困惑于教学中的疑难。用老师们的话说, “东湖教研在线”成为了他们添加智慧燃料的“港湾”、闯过教改难关的“伙伴”。

2. 建章立制, 共建共享

我们高度重视学校间、教师间资源的分享。制定了《网站通讯员管理制度》、《网站资料上传统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促进学校及时地运用网站资源, 经常性地参与网站建设。各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发布领导小组, 利用学校的骨干教师、网管人员, 每月及时、保质保量向网站各个栏目上传学校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等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老师们也把教学反思、优质论文、优秀课件等发布在网上, 一篇案例、一点随想、一个话题、一种思考, 形成了校与校之间、师与师之间经验共享, 困惑齐研的生动局面。

3. 及时反馈, 有效指导

我们在网上开设了“听课反馈”和“教研点评”栏目, “听课反馈”及时全面地反馈每所学校听课的整体情况;“教研点评”则是教研员们就听课和调研中发现的闪光点与共性问题撰文点评,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网络平台的辐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全区学校、教师可在第一时间学习、共享教研资源, 防微杜渐, 大大提高了教研指导的时效性和影响面。

4. 互动研讨, 专业支持

我们努力发掘网站的潜能, 不断创新网上教研形式, 优势尽显, 使得广开言路的“校长论坛”、集思广益的“网上案例诊治”、蓬勃兴旺的“课堂教学沙龙研讨”、方兴未艾的“备课室”等网上教研方式一一涌现, 建立了一种教师参与主动、充分、便利, 实现了区域性的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交流的研究途径, 形成了平等交流、合作互助、经验互补的良好教研氛围, 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 填补了传统教研方式的不足。论坛还链接国家、省、市学科专家, 与一线老师共同探究教学, 这种教研方式深受我区教师的欢迎, 往往一个帖子发出后, 教师们竞相参与网上讨论, 最多的帖子有近800人回帖。近两年来, “学科论坛”已发布主题788个, 回帖总数近2万个。

正如国家教育部课改调研组的专家们所指出的:“东湖区在实施新课改中非常重视区教研中心的业务引领作用, 并以教研中心为核心和纽带, 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 整合全区教研资源, 形成合力, 为各所学校和所有教师实施课改提供帮助。东湖区教研中心在课改中以信息化带动教研工作的现代化, 积极依托网站优势开展网上教研, 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教研时空, 为教师课改服务。”还得到了《江西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高度评价。

多元化实效 篇6

一、学生参与评价, 突出学生主体

1.学生自评,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反思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 它能促进学习的深化,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 英语教师可以多展开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深入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让学生在自评和反思中得到提高和发展。例如, 英语教师每天都安排学生进行英语汇报 (此项活动在课前三分钟进行, 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由于这项活动英语教师并未指定内容, 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汇报。自评环节可以设计在学生汇报结束, 让学生及时反思, 以促进学生改进。

例如, 有一次课上, 一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汇报, 他给大家做的汇报是讲故事, 故事主题:My dog and me.内容大致如下:I like dogs.Dog and I are friends.One day, I play with my dog.But he ran away.I felt lost...He came back in the evening.I am happy now.本身该名小学生讲故事时可以融入面部表情, 以将故事呈现出来, 但是这名学生只是很简单的、面无表情的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显得有些突兀, 效果不佳。为此, 当学生讲完故事, 英语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进行了自我评价。因为故事讲完后, 下面的同学基本没有什么反应, 因而该名学生估计已经发现自己的问题。学生自评:我觉得我英文表达还可以, 但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没有融入感情和动作, 故事不能感染大家。因此, 我争取在下一次做汇报时, 注意这两个问题, 希望能利用故事感染大家。从学生的自评中可以看出, 该名学生能认识到不足, 也有了争取改进和突破的动力。

2.学生互评, 帮助学生共同成长。学生互评也是英语课堂上运用得较多的一种方式。通过学生互评, 能够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因为同伴间的建议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3年级下册中的Unit 6 What time is it? 这一单元时, 设计了模拟对话活动, 让学生自主找搭档, 进行对话练习。学生学习了基本的句型:What time is it/it’s.../it’s time for.../wake up/hurry up, 能够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之后, 英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对话活动。有两名学生的对话如下:

片段1:

A:Wake up, wake up...It’s 7 o’clock.

B: Oh, it’s time for breakfast.I will be late for school.

A: Yes, hurry up.

片段2:

B:Ring, ring, ring...Oh, it time for class.

A: Oh, no, no, no.

B: Hurry up...

A: I know.It is 8:00 o’clock.

以上是学生的两个对话片段, 学生对话完毕, 英语教师并没有马上点评学生的对话如何, 而是引导学生展开互评工作。学生A开始点评B:我觉得B和我配合得很好, 在将wake up时, 还附上了动作, 让对话更逼真, 更具感染力。但是, 在片段2时, 有一个小语法错误, 应该是It is time for class, 而B说出It time for class, 希望他下次注意。学生B对学生A的评价是:发音很清晰, 表达也很流利。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在模拟对话中, A没有融入肢体语言, 感染力稍微欠缺一点。

由此可见, 英语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和其他同学的表现上, 不易分心, 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二、教师及时评价, 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的评价犹如滋润学生干渴心灵的“及时雨”。小学生不仅爱表现, 还渴望教师的表扬, 以让自己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学习英语。因此, 英语教师必须及时评价学生和课堂, 以促进课堂实效的提高。英语教师在评价时, 不应以结果作为唯一标准, 而应尽量挖掘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 以此激励学生。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4年级下册中的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这一单元时,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取得很好的效果。

T:Do you like drawing?

Ss:Yes.

T: Who can draw a tree for me?

S1: I can. (Run to the blackboard)

师点评:Wow, the picture is very beautiful.Wonderful.Please say“I can draw the tree, so easy”.

T:Who can draw a bird for me? Raise up your hand.

S2:I want to have a try.

T:You can do it.I believe you.

在英语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2画出鸟的图片, 但是画的水平一般, 但是在读英语I can draw the bird时, 声音很响亮, 发音也很清晰、标准。此时, 英语教师随即点评:这位同学表现得很好, 虽然画画水平一般, 但是英语说得非常好。You really do a good job.根据学生的情况, 英语教师引出句型:It is a little difficult for him to draw a bird.根据两个学生的表现, 学生很快明白easy和difficult的意思, 课堂效果很好。

三、趣味书面评价, 激励学生上进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 英语教师会设计一些书面作业, 引导学生通过作业完成对知识的巩固。此时, 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趣味书面评价, 激励学生上进。

例如 , 在学习完 小学英语5年级上册 中的Unit 8 A t Christmas这一单元时, 教师布置了一些作业, 并当堂批改, 以趣味性的书面评价, 赢得了学生的心。本次作业是:请在一张纸上写出你收到过的圣诞礼物, 要求写上礼物名称和对应的图片。学生要安排好版面, 以让整体看起来美观又大方。在学生的作品中, 有doll, pen, new clothes, CD, ball, yo-yo等等。在学生的作业中运用趣味评价, 激发学生上进。如:Well done.Excellent (画上大拇指) ;I am proud of you.Great. (画上笑脸和大拇指;You need to pay attention on your handwriting (画上一支笔和小委屈的脸) 等等。这样的评价贴合学生的年龄, 深受学生喜爱。在趣味评价中, 学生倍受鼓舞, 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

四、档案袋评价, 记录学生成长

档案袋评价 (portfolio assessment) 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利用这一评价方式, 英语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情况。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6年级上册中的Unit6 Keep our city clean这一单元时, 教师展开了一次调查实践活动, 并引导学生将实践成果记录下来, 并放到档案袋中。实践主题:调查你所生活的城市的环境情况, 指出存在的问题, 并谈谈你能为“清洁城市”干点什么。此次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 学生通过调查, 了解到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是:black smoke, rubbish。作为学生, 可以为“清洁城市”所做的是:take bus to school;plant more trees;put rubbish in the bin等。学生还将搜集到的城市污染的图片放到档案袋中, 记录实践中的成长。而英语教师, 可以通过翻看学生的档案袋, 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由此可见, 利用档案袋评价是非常不错的方式。

总之, 实施评价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英语教师, 必须善用多元评价, 提高英语课堂实效。

摘要:多元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从目前来看, 小学英语课堂评价存在以下问题:重教学、轻评价;多是以考代评, 不注重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师评为主, 忽视学生的参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抑制了课堂实效的提高。为此, 本文将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实例, 深入分析如何运用多元评价, 促进小学英语课堂实效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英语,提高实效,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段德凤.小学英语评价策略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2009 (5) .

多元化实效 篇7

一、改变传统教学形式

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格局是建立在对当前我国教育现状和我校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基本素质决定了学生自身成才的多元化途径和发展的多样化选择。针对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模式和学生自身发展多样化的目标, 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也必须进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全校课程统一安排、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 考核方式相同。这一模式侧重理论教育, 依据统一的教材, 通过知识的讲解, 按部就班地传授教学内容, 对学生个性的多样化、理论基础认知的多层化、个体素质的多元化重视不够, 导致教学内容教条化, 学生厌学情绪增加, 最终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参差不齐, 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不一样, 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甚至有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高中时期所学知识有很多重复, 导致课堂上一部分学生“重复吃”, 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另一部分学生“不想吃”, 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为改变这种状况,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从何入手?我们认为, 必须从“两个实际”出发, 即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就是适应学校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格局, 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 都注入新的元素, 使教学模式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格局中,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角度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育观念上由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教育教学体系的主导者, 学生学好或学不好是学生的事, 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也从社会大环境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差等方面找原因;课堂教学的内容以教师的喜好为转移,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种种表现导致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总是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因此, 转变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的切入点。以学生为本, 就是让学生在自身实际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实现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目的, 通过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 注重培养其综合的应用能力来达到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学生选课自主化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怎样做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怎样做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头脑, 怎样做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结合起来。只有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从学生健康成才的需求出发, 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 我们认为首先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来改变教学的形式。其中主要一点是实行学生自由选课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这种探索是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制订的,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兴趣爱好选择了不同要求的教学班后, 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了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 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如果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理论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作用, 可以引起其进一步学习理论的兴趣, 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具体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都要随之做必要的改革。教学的目的应由侧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转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上来。在考虑和吸收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点、合理继承传统的同时, 努力尝试以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的运行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 使政治理论课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真正提高。

三、实践教学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和模式。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适应学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 实践教学大有可为。社会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多种要求, 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的, 需要到实践中去锻炼, 去培养。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为了适应学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必须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进行全校各部门联合起来的综合实践教学改革。其次, 把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扩大。以前, 我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比较狭隘, 认为到工厂企业, 下基层、到农村, 参观革命圣地、名人故居等实践, 限制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今, 随着社会发展, 观念的改变, 实践的领域也在扩大, 还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义务支教、社会普法、法律服务、挂职锻炼、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群众性科技文化体育活动, 如学生参加学校或院部组织的各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都纳入了社会实践的考核范围。这样可以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机会, 既培养了学生的品格, 又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第三, 形成具体的实践运作机制。社会实践涉及到教学、学生社团、学生社区等多部门, 具体组织实施由主管学生事务的机构处理, 各院部党总支 (直属党支部) 和专职辅导员为主负责具体实施。其中, 属于思想政治课范畴的实践教学, 由政治理论教研部负责和指导;“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课程则由各院部党总支 (直属党支部) 负责。党委学工部会同政治理论教研部制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大纲, 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实践教学范畴与要求、成绩考核等做出统一规定。科学合理的机制可以保障实践环节的正常运行和良好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强调以人才培养多元化为目标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并不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而且可以强化这种功能。只有这样, 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摘要:人才培养多元化是我国高校当前发展的趋势。政治理论课要适应时代要求, 要从培养多元化人才的目标出发, 学生选课自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社会实践立体化的模式是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多元化实效 篇8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融会贯通, 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意识, 已成为课程改革研究专家的共识。基于此, 挖掘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元素, 丰富学科教学的素材, 多元融合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 特别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共同点, 让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律动学生的生命, 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伴奏而变得更有意义。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笔者致力于挖掘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关联, 寻找两者之间的交叉因素, 取之于教材, 用之于课堂,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师生双边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又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外延, 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有了新的更为丰富的注解。

一通过多元融合扩展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表现为教法死板, 形式单一, 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 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 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 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 从而促使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个体的发展, 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就如何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来说, 笔者的做法之一就是发挥班级内部文化基础好, 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的骨干作用。如在处理《音乐鉴赏》教材中的《艺苑撷英》板块时, 笔者就先了解班级哪些学生的诗词功底较好, 布置他们提前预习, 把握曲艺音乐的内容和情感, 让他们在学习这一板块时主动理解, 积极作答。例如, 有位学生对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诗中“我失骄杨君失柳”的痛惜之情和对杨、柳两位革命烈士的悼念之意把握得很准, 表述得很到位, 不仅如此, 他还在课前将配上苏州弹评的改词练得十分准确, 在课堂上即兴演唱。这个学生个体得到了充分锻炼, 课堂气氛也得以活跃。通过这堂课, 笔者发现只要教师精心预设, 音乐课堂也能充满互动。

二通过多元融合延伸音乐课程的教学长度

传统音乐教学表现为内容传统, 风格单一, 落后于时代发展, 特别是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主题的要求。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究其原因, 学生对音乐课的理解要么是教科书上的内容, 对几首歌曲的学唱, 怎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口味;要么是枯燥乏味的音乐理论、音乐修养, 在年轻的学生看来, 这就是古董的东西。一度, 我们的音乐课堂吹进了时尚的风, 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前卫曲风成了教学素材, 课堂看起来其乐融融, 师生彼此都乐在其中。笔者个人则认为这不可取。因为这些流行乐曲及曲风在全社会的推波助澜之下, 已经充斥了大家的眼睛和耳朵, 想要把它学会轻而易举, 想要把它忘掉比擦去口香糖还难。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 还能在我们的学生的记忆中留下什么?这是作为教师必须思考的。

笔者在上学的时候曾经有幸听过一节《黄河号子》的公开课, 教师用浑厚略带沙哑的男高音, 把黄河岸边纤夫的艰辛演绎得淋漓尽致, 至今课文内容已经淡忘, 但该教师当时的风采依然留存。于是笔者就有了教学主张, 要把教学主动权还给学生, 笔者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有意地留出一页提问学生:“有没有语文课上的音乐要音乐老师来帮忙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一位学生找来了马步升的《绝地之音》中的片段:

那人高扬起手臂, 鞭梢也张扬起来, 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 那人唱了起来, 细听, 那歌无词, 也无统一的曲调, 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 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 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 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

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题目, 笔者请教了语文组的同行:这是一种原生态的, 人在极其艰辛、近乎绝境之上的一种不畏自然、顽强乐观的自然态度流露, 不一定是发出“咧”“lie”之音, 声音本身并不重要, 主要是读者、听众能不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传达。于是, 笔者找来了陕北民歌, 与同学们一起听, 一起感受音乐, 感悟音乐传达的精神。

三通过多元融合提升音乐课程的教学品味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音乐教师在旧有实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 不断刷新自己的教学身份, 深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成为在教育观念、艺术修养、业务能力等方面焕然一新的新型音乐教师, 才能彻底有效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比如, 在组织对《摇篮曲》的教学赏析时,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母爱。又如,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教学设计可以从标题的修辞入手。此外, 还有很多乐曲标题特色、歌词修辞欣赏以及流派、曲风的生成背景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欣赏有着天然的共同性。

音乐教育从来都是与社会生活, 与人文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劳动创造文化, 劳动同时也创造音乐。音乐是一种文化,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 其地位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尝试多元融合各学科共同的元素, 面向全体学生,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多元化实效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实效化

G623.5

一、小学数学课堂预习的重要性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课前的预习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对新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以质疑、期待的态度参与到课堂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注力。与此同时,教师的课堂讲授也能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有效检验,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来,使课堂气氛融洽,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未知的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无形之中

就能加快对知识的吸收速度和程度,进而增强学习自信心。特别是一些基础知

识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提前预习可以让其面对新知时不至于产生害怕、恐慌等心理,有利于其学习新知及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前预习

(一)有梯度地布置预习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课前预习,自然是不行的。在数学课前预习的布置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悄悄在心里划分,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预习的要求做到分层次,在预习的提纲中呈现出必须预习和选择预习的内容,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有事可做。再次是将预习结果分层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给学习比较吃力的这些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体会到预习的好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前预习不能忽略个体的因素,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我会把预习分成必选题、选预题和探究题。必选题是对每位同学的要求。这类题型与旧知识紧密联系,一般比较简单只要认真读两遍书都能做上。选预题带有一定的诱发性,又具有难度,这类题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预习要求;探究题是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己钻研探究的预习题,这种题一般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这样的预习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孩子通过课前预习都能在上新课时有话说、让每一个孩子在预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也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二)提高預习的针对性

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学生很有可能要通过汲取教材以外的知识来更好地完

成教师设定的预习要求和目标。如果学生和教师对课外内容的控制出现问题,

就会使得课前预习活动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活

动时,要明确课前预习活动与课外内容之间的关系,要多选择可以活跃学生思

维的课外内容,尽最大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前,可以要求学生这样预习:1.首先找到课本对应页,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划下来,多看几遍,看看是否能够理解,然后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2.按课本上的要求,找一找周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然后记下来。3.试着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会了就标上对号,不会就标上问号。4.书本上的“想想做做”你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5.再一次看书,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什么,想想还有什么疑难之处,记下来。这样坚持下去,到了后期,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预习了。可见,只有控制好课外内容的范围,多选择可以活跃学生思维的课外内容,才能最大化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并且,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外内容,如果课外内容设定过宽,就有可能出现“模糊焦点”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消化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

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就把a叫做b的倍数,就把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 动手实践、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1.老师考查。在课上用二、三分钟检测一下学生的预习效果,或是将学生的预习作业收上来改,对学生的预习作业及时给予激励与评价,也可以评出较为优秀的预习作业。

2.学生交流。课前让学生对预习作业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预习时出现的问题,遇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共同探讨出正确的方法,学生互相帮助,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是他们中最进步的孩子,有时发现他们的讲解并不逊色于老师,通过他们的互相督促更有助于他们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永发.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与引导[J].教育:教学科研,2014(4):27-27.

多元化实效 篇10

多元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借助管理学中的态势分析法即SWOT分析。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 (优势) 、weaknesses (劣势) 、opportunities (机会) 、threats (威胁) 。研究多元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身的竞争力和存在的消极因子, 分析多元媒介存在的外部政策环境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通过客观列举多元媒介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 帮助高校集中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力量整合资源, 在运用多元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合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元媒介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上的作用。

一、多元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的SWOT分析

(一) 多元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的优势

1.丰富教育内容

随着媒介尤其是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 信息传播一日千里, 网络上可以加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不仅有发展成熟的传统媒体带来的深度剖析和报道, 更有网络新媒体带来的短、频、快的信息浏览, 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运用,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增长了学生的眼界。

2.创新教育方法

新媒体是基于网络科技、数字信息、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传播方式, 主要是指网络媒体和数字媒体。新兴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和教育方法。因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优势被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理论教学、面谈教育、社会实践等教育形式扩展到远程教育、网上学习、交互式探讨等新的教育形式。借助新的接收终端, 如飞信、微博、微信、手机游戏等形式,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正面教育。

3.增强教育互动

传统媒介主要是通过单向的信息传播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 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新媒介运用网络、通信、数字等新兴技术开辟了交互渠道, 将传统媒介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的多种对话方式, 受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看法通过网络留言、观点分享、线上聊天等方式反馈给教育者, 教育者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丰富教育内容, 调整教育方法, 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偏激、消极、片面等心理问题, 在交流和互动中答疑解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 多元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的劣势

1.信息内容庞杂多样

媒介的多元化迅速发展决定了随之而来的信息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网络媒介更是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地球村中,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摩擦, 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 信息的不可控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不成熟, 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千头万绪、鱼龙混杂, 大学生对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动机缺乏理性的分析和选择, 潜意识中很容易接受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引导和影响,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多元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上的优势。

2.学生容易产生媒介依赖

强互动性一方面增加了交流教育的趣味性, 但另一方面也淡化了人际交往, 将交流局限在线上而不注重日常实践。很多大学生沉浸在网络的虚拟社交里面变成了宅男宅女。尤其是多元媒介的融合发展, 出现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型载体, 比如智能手机, 其强大到可以代替电脑、电话、游戏机、播放器等, 校园到处可见的“低头族”充分证实了大学生对新型媒介的依赖日益强烈。很多大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如鱼得水, 但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却是行动低能儿, 甚至连基本的人际交往都无法顺利处理。此外, 新的媒介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教科书、同学、老师, 而是通过网络直接寻找现成答案, 有事找“百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三) 多元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的机会

1.高校对思政和新媒体的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信息迅猛扩张的新时期, 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教育, 是高校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大学生价值层次,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步骤,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前途和命运。为此, 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 德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跃居各大高校的发展战略地位。尤其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实践探索、内容创新、成果反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形势下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学校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载体, 重视发挥新兴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下, 各大高校学生媒体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 成为各高校校园新媒体及社团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促进高校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2.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空前发展, 在此基础上, 传播媒介呈现多元融合的新态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法远远打破了传统的局限, 新型的媒介载体不断涌现而出。多元媒介因其强大的音频、视频、图像技术功能, 应用已经延伸到商业、军事、生物、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 高校借助新的媒介通过活动交流、网络宣传、线上互动、终端推送等多种形式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导向性影响。

(四) 多元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的挑战

1.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还不够成熟稳定

尽管各大高校在国家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看到了运用新兴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 相继筹建了新媒体工作部, 强化对教育信息的输送,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问题, 比如信息更新不够及时, 内容不够创新, 队伍不够专业, 高校校园宣传阵地校园网、广播台、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或者缺乏时效性, 或者是一味地从网络上复制和转发相关内容, 缺乏独创性。同时由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缺乏媒介使用技能, 宣传人员缺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 校园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难以充分实现。

2.缺乏专业的教育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般是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团委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队伍。随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队伍暂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转变, 教育的传统方式和新的方式无法得到很好的融合, 老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和运用能力较差, 年轻教师对新技术的采用也是处在摸索和实践阶段, 很多媒介管理者都是辅导员、学生会干事等兼职人员, 对信息的筛选、编辑、更新、推送、监督规范性不够, 媒介运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多元媒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1.建设专业队伍, 加强对媒介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建设一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的教师和学生干部队伍, 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又有新媒体应用技术知识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媒介的使用能力, 充分利用多元媒介进行信息的筛选、编辑、更新、推送;设立网络信息监督管理员, 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审核, 保证校内网络的安全、健康, 占领宣传教育主流阵地。

2.整合媒介特色, 丰富教育方法

由于高校对新媒体的重视, 在很多高校中新媒体已大行其道, 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融合媒介同台竞技, 被广泛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多媒体课堂、电视、论坛、贴吧、校园广播、校园网、QQ群、手机飞信、微博、微信、LED显示屏、宣传片播放屏、手机APP都可以用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潜移默化的引领平台, 结合各种媒介的特色, 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的同时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入侵, 同时也容易产生依赖性, 应对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他们面对多元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回应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专业教育, 除了对学生恢复基本的媒介素养的理论教育之外, 还要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了解信息产品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认识和利用媒介,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打造绿色网络、文明宣传、科学使用的氛围。

在信息化时代, 多元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国家和高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展新媒体的背景下得以广泛运用, 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教育内涵和更为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全面分析多元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克服劣势, 利用机遇, 迎接挑战,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崔焕彩.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 2011:37.

[2]罗文健.“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 (4) :66-71.

[3]王定功, 高爱荣.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 :130.

[4]郭玲, 李春华, 姜楠.基于SWOT分析的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7) :102, 105.

上一篇:中医心理下一篇:单元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