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精选12篇)
中医心理 篇1
1 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 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其中心理健康即是指良好的心理状态, 它能使气机通调、血脉和畅、阴平阳秘, 促使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产生良好的防御能力, 从而对健身防病、延年益寿大有裨益。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何来”[1]。而心理因素异常, 则会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紊乱。《灵柩·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2]”恰如其分地指出情绪对人体的影响。同样, 躯体形式障碍作为一种与心理因素有关的慢性波动性心理疾病, 也可造成精神活动的异常, 如《灵柩·本神》“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气虚则悲, 实则哭不休[3]”对此作了精辟论述。
2“空巢”老人心理危机的现状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专家指出,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人们的工作变动日益频繁,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加速, 促使历史上以大家庭为荣, 追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中国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 这本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改变的结果但因此而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 由于社会能给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所和机会很不够, 再加上人们观念上重视“经济赡养”、轻视“精神赡养”, 最终导致“空巢”老人出现心理危机甚则心理障碍正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在全国3.4亿个家庭住户中, 至少有2340多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料。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0%, 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老人成为“空巢”老人。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生理功能逐渐衰退, 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心理上也就更加脆弱, 可以说, 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最为严重的伤害。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持和依靠, 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 因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 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导致失眠、头疼、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 甚至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因此, 有效预防“空巢”老人出现的心理危机, 使那些“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3 中医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3.1 疏泄开导法
疏泄开导法是一种首先鼓励来访者把心理问题坦诚说出来, 然后通过医生的语言去影响和改变病人心理行为的方法。《灵柩·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 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4]”通过“告之”、“语之”、“导之”、“开之”等有效方法, 来劝慰和帮助病人减轻或排解其心理压力, 调整情绪, 告诉“空巢”老人, 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 二者不是附属关系, 子女就像鸟儿一样, 幼时依偎父母, 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 子女的离家是他作为一个社会人已经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子女离开后, 父母就应当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规律, 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种花、养鸟、书法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有条件的老人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活动, 结交新的朋友, 与社会的交流是开阔胸襟、预防心理危机的最好方法。况且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斩断了与父母的关系, 当今世界交通资讯日益发达, 人们沟通感情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 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一样可以传递温馨的情感、建立牢固的情感支持系统。
3.2 移精变气法
移精变气法即祝由法。祝, 告也;由, 病之所由出也;祝由法是古代一种原始心理疗法。该法与巫医的“祝祷”截然不同。巫医的祝祷完全是主观臆断, 妄下结论。而移精变气法则是针对病因寻求改变“空巢”老人精神状态的有效方法, 让其重燃对生活的激情, 找回感觉, 以调整气机, 使精神内守, 心情顺畅。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 惟其移精变气, 可祝由而已。[5]”
3.3 养心宁神法
中医“心藏神”的涵义是指人的思维活动由“心”主“宰”, 如《灵柩·邪客篇》云:“心者, ……精神之所会也[6]”指出心为精神活动的中枢。《灵柩·本神篇》又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7], 说明接受外界事物刺激而发生的思维活动是由心来完成的。心病医心, 对症下药, 首先要设法冲淡老人的“空巢心理”, 让他们学会自我调适, 可找一些有关心理学、保健学等方面的书籍翻阅, 打打太极拳等, 都是养心宁神、增进自身修养的好方法, 如此一来可以长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而心态平和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成功和健康长寿。
3.4 因势利导法
要让“空巢”老人的子女们充分认识到“空巢”老人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事实,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够有的放矢地为父母的身心健康做一些实事。与“空巢”老人同城的子女, 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常回家看看;外地子女要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或书信等形式进行感情的交流, 让老人摆脱心理危机, 最终走出困境。
此外,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还有许多, 如:理喻法, 自我调整法, 暗示启迪法, 转移升华法, 潜移默化法等, 都是从不同的角度, 给予人们心理上的调适, 以求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
中医心理 篇2
征文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2011.北京)拟于2011年5月6-8(星期五~星期日)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
中医心理学与其他许多学科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目前中医学中富含的心理学思想逐渐被大家所认识,中医心理学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突显。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心理学的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医心理学的探索、研究与运用,它已经成为中医药学新世纪发展中的新的亮点。无论是对传统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和方法的整理研究,还是以中医心理学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方法的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医心理学与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相互渗透和交叉,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的精华,推动临床心理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从而促进中医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本届会议以“贴近临床与实用”为主题,将努力展现中医心理学近五年来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突出一些具有临床实际操作意义的技术。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中医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包括海峡两岸学者,以及美国、德国和澳地利等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及讲座,介绍中医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会议期间将同时举办若干分论坛,如《首届海峡两岸临床心理学高峰论坛》、《首届中西医结合临床心理学研究论坛》等。会议形式将采用大会专题报告、分组论文交流、专题研讨、典型病例讨论等等。我们热烈诚挚的欢迎各个相关领域的学者积极投稿及参会。我们也欢迎您在本次大会上发表您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观点。
征文内容:
1.心理疾患与和谐社会、心理疾患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心理疾患治疗的实用技术及心理学产业发展等。
2.中医心理理论与基础研究、中医心理诊断学研究、中医心理学文献研究、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的挖掘与整理研究、特殊群体心理异常的干预、重大突发事件
下的中医心理干预、心理疾病的中医药干预研究、心理疾病的非药物疗法(针灸、气功、推拿、其它)、中医气功学与心理学、催眠心理治疗研究、中医健康心理学的方法学研究、中医心理学与内外妇儿各科关系研究等。
论文要求:
1.所投稿件应为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科学性、实用性强。
2.来稿请按征文范围和内容,提供3000字以内的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标题3号宋体字,姓名及单位小4号宋体字,正文5号宋体字。题目、作者、单位、邮编、邮箱、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完备。
3.附有第一作者或联系人的职称、简介、从事的研究方向、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4.为了使这次国际大会能够达到较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效果,论文最好有中英两种文字并附有中英文摘要。如果不能翻译成英文,大会将提供翻译帮助,但每篇稿件需将翻译费100元。大会将在最后给参会者提供中英文对译的大会资料。
5.论文稿件可邮寄或电子信件方式发送或寄送。
6.截稿日期:2011年3月31日。
7.投稿电子邮箱:huiwu_tcmitorg@126.com
联系人:王芳,张鑫,刁倩,赵莹莹,洪兰
电话:010-83114725;***
传真:010-88001433
邮箱:huiwu_tcmitorg@126.com
网址: 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交流网http://.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广内大街北线阁5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睡眠医学门诊)张鑫收
邮编:100053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医心理治疗趣闻 篇3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尊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得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怡悦疗法
中医心理 篇4
1 学生学中医心理变化
1.1 开课前, 对中医充满好奇与不信任共存
学生毕竟生活在中国, 多多少少接触过中医, 现在学校里开设了这门课程, 对学生来说, 第一次接触到新鲜事物时, 都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想知道八卦、阴阳、肾亏这些听过又不甚了解的东西是什么, 学中医是不是会很好玩, 能象小说里说的悬丝诊脉、刮骨疗毒、起死回生那么神秘又有效吗?但学生在觉得好奇新鲜的同时, 却并不完全相信中医, 持一种怀疑态度。这是他们在学习中医之前已经学习了部分西医的基础知识, 很容易将所学的有限西医基础理论与中医理论对号入座, 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造成的, 也是现时不少自然、社会学者认为中医不符合逻辑关系, 不科学的观点和思想影响了学生, 使他们逐渐产生中医不科学的观念所造成的。
1.2 开课后, 存在想学好学懂又厌恶学习的心理矛盾
我曾在开课之初统计上课出勤率超过90%, 这说明学生存在主观上渴求知识, 有想学好学懂知识技能的愿望。但客观上, 目前教材内容多, 课时偏少, 学科跨度大, 中医理论模糊抽象, 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 概念难以理解, 各种定义和术语读起来绕口晦涩, 理解与记忆难度极大, 听课似懂非懂等又让学生感到中医学习起来乏味无趣, 抱怨中医“玄奥”、“难学”, 产生了厌学情绪。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调查后发现:84.62%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中医课, 66.58%有兴趣学习中医, 51.29%表示学习枯燥[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调查显示49.6%学生有兴趣, 87.3%表示中医有用[2]。南昌大学一附院的学生中52.2%有兴趣学中医, 但超过50%的人觉得枯燥[3]。我曾对150名学生调查, 同意中医有用的占81.33%, 有学习兴趣的为56%, 但觉得学习枯燥的占68%。可见, 中医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是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因。
1.3见习实习时, 存在跃跃欲试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心理
通过课中病例分析及见习实习所见所闻, 学生对中医的有效性还是能做出肯定的评价的。在临床实践阶段, 学生希望通过亲身操作来检验学习效果, 证明中医理论在医疗过程中是否正确。然而, 由于所学知识未能融会贯通, 往往又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尴尬。
2应对学生学习中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2.1课前预热
考虑到刚接触中医的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是一片空白, 传授知识时应采取由浅入深的策略。在开课前, 中医教研室可在学校宣传栏内张帖一些内容轻松愉快的关于中医知识的海报, 或开办一些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来阐释中医奥秘的中医讲座, 通过这样一些预热的方式, 让学生对中医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初步认识, 产生好感, 增加学习的兴趣, 消除不良的思想对学习的阻碍。
2.2教学改进
应充分肯定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好学懂中医的主观意愿的, 只是学习上的枯燥乏味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这时应满足学生的需要, 避免厌学情绪发生。在目前教学内容不能减, 教材不能变, 课时不能增等情况下, 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要把枯燥乏味、深奥抽象的中医理论、概念、术语讲授得娓娓动听、浅显易懂、易理解、易记忆、会应用, 就需要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改进。教师要修炼深厚的中医功底, 还要了解西医;要掌握中医最新的前沿资讯, 还要跟得上西医学发展的脚步;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只有自足, 才能施人。在教学观念上, 除了以往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外, 现在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要让学生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和远期应用的实际能力, 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已不能适应当今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差。可采用目标教学的模式, 能使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明确学习的目标, 使教学活动有序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采用问题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法, 能加强师生互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课堂当场消化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中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有的放矢、前后呼应, 这样, 学生接受的知识就容易形成系统。课中不时变换讲课形式, 适当穿插一些有关的轶闻趣事和临床事例, 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知识加深印象, 也便于记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 或者借助现代的各种仪器, 使教学生动有趣, 把中医理论中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述望诊尤其是舌诊时, 运用数码相机在临床上拍摄或运用扫描仪从其它媒体得到典型的常见的生理病理舌象, 通过计算机处理, 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形式演示出来。讲述脉诊时, 可结合现代的脉象仪,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各种典型的病理脉象真正的手下感觉, 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 大大节省讲述时间, 学生感觉易理解及记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重视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临床见习实习中
所谓刀不磨不快, 学不用不牢。学生都有一种学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怎么用的疑问, 总有一种尝试用实践去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冲动。充分满足学生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愿望, 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临床见实习中, 是克服他们跃跃欲试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心理的关键。在见习实习带教时, 鼓励学生从这一刻起把自己当成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来看待, 能使学生克服羞涩的心理, 从而大胆主动地面对患者。要精心安排好临床病例, 对学生仔细讲述整个诊疗过程, 以及中医的各种理论在诊疗中如何应用, 如何贯通。如通过对用宣肺法使患肺病又便秘的病人得以通便这个病例的讲解, 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道理。让学生亲自体验舌诊、脉诊、辨证在诊疗中的重要意义, 看到应用中医治疗的良好效果, 从而提高学习中医的热忱。除了带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实践, 还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 通过各抒已见、去伪存真的探讨, 帮助他们的知识在脑中强化、交融。然后遣方用药, 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应用中医治病的成就感, 有助于中医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厌学中医的心理有自身的原因, 但更多的是外部因素造成。中医教育者应换位思考, 以学生的角度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然后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作出适应学生需要的改进, 积极消除影响学生厌学中医的外部因素, 以此改变学生自身的思想壁垒, 学生学习中医的热忱一定会从新燃起的。
摘要:通过对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以期达到满足学生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学,学生心理,教学改进,西医院校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李展, 何源浩, 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9) :62-63.
[2]董克礼, 罗柳阳.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1) :217-219.
中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5
1.方法
1.1研究对象
贵阳中医学院-级学生5406人,男1763人,女3643人。年龄17-22岁间。
1.2研究工具
使用樊富民[1]等人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量表“UPI”对入校不同时长的大学生集体使用电脑施测,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涵盖了身体健康状况、情绪反映、自我认识等方面,可分类解释也可按总分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身心状况。
1.3统计分析工具
所得数据全部在SPSS19.0软件处理。
2.结果
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2=-254.87,p=0.00<0.05)。刚入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1学期末(Z=-10.19,p=0.00<0.05),也显著好于2学期末(Z=-14.58,p=0.00<0.05)和3学期末(Z=-4.426,p=0.00<0.05)。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2学期末(Z=-3.39,p=0.01<0.0)。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Z=-0.77,p=0.4>0.05)。2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Z=-0.59,p=0.55>0.05)。
3.讨论
浅谈对中医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住院病人;中医治疗;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01-02
整體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的最佳护理?中医科的病种纷繁复杂,疗效周期相对西医来说比较长,病人会产生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反应或者普遍存在急躁不耐烦的心理现象,因此对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的要求更高,要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心理护理方法缓解其心理问题?以下浅论中医科住院病人可能产生的几种心理问题及护理方法?
一?对紧张?恐惧?忧虑的心理护理
《素问.阳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内经》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又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不仅将人体情志活动称为七情,并且认识到七情所伤是重要的致病原因?不同的情志会引起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情志改变,而不同的情志,又可以直接影响不同的脏腑功能,从而产生新的疾病?如何灾中医治疗过程中,设法消除住院病人的紧张?恐惧?忧虑?愤怒等情绪因素的刺激,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是中医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的首要任务?
(一)调畅情志法? 首先,护理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视病人为自己的亲人,拉近与病人的之间的距离,消除医患隔阂,热情服务病人,从而解除其紧张情绪,令其放松心态,诱导病人主动讲述心中所思所想,进而了解病人所需,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大多数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较为忧虑,甚至感到恐惧,护士应及时讲解相关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病人自己查询相关疾病资料,或者与相同疾病病友交谈,了解自己疾病需要注意的事项,对疾病治疗加强信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移情易性法? 移情易性的心理护理方法是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他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患者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或改变病人的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从某种情感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等等?通过护理人员的问寒问暖?学习交谈?讲述病理等活动,扫除病人因心的杂念;或改变其错误的认识与情绪;或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思想情操等,使每一个病人都能正确认识病情?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古文中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护士应鼓励住院病人多看看书,听听广播?音乐,与家属朋友谈心,用良好的情绪去抑制不良的情绪,起到调神去疾的作用?同时要教育家属正确进行心理护理,多谈论让大家开心的话题,或者病人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患者在生活工作中引以为豪的话题,让患者始终处在一个心情愉快的环境之中?另外还可以联系病人最想见的亲人?朋友来医院探望病人,鼓励病人用积极的心态配合医院治疗?
二?对中医治疗不信任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14677人参与)表明,8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相信中医?不过,调查中仅有27.7%的人声称,如果生了病,愿意首先看中医?中医科有一部分病人是通过西医治疗或手术后转入中医科,平时对中医不太了解,对中医治疗持怀疑态度?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用专业的专科知识,讲述祖国中医的博大精深;娴熟的治疗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及认可,及时讲解中医科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疾病,有些疾病如术后康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不是单纯的吃中药,同时讲解中医治疗的原理及作用,中药的服用方法及作用,建立与病人共同监测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病人接受中医中药,信赖护士,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讲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讲明中医与西医治疗的区别和兼容,中西医标本兼治,对其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三?轻视病情
有些病人病情不是很重,希望入住中医科调理康复,这部分病人大多对自己病情不以为然,例如部分痔疮病人,常常认为术后就可痊愈,护士应着重强调术后保健的重要性,例如起居?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复发也是很重要的?通过临床观察得知:护士认真做健康宣教且病人遵循者,痔疮复发率较小,反之痔疮复发率及二次手术率高?又如腰椎间盘早期病人,部分病人病情不是很重,有些仅在体检时查出此病或偶尔疼痛?该病人要求卧硬板床休息,有些病人认为没有必要,仍旧下床做剧烈活动?护士应严格监督,改变其轻视病情的心理,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的原理,告知其谨慎活动,以免加重病情,而使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护理中总结得知:护士认真做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告知病人重视病情,病人积极配合者,疼痛缓解较快,反映治疗效果较佳,反之疼痛缓解慢或疼痛继续加重?
四?对治疗失去信心
有些恶性疾病晚期和患慢性疾病的病人,入住中医科时,往往对疾病治疗已经失去信心从而产生不配合情绪?中医说“神藏气中”,“气载乎神”,所谓“神气”在该类病人的心理护理中更为重要,很多慢性病人在承受了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而没有了精?气?神?
(一)清净养神法? 为其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提醒病人保持清净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使其少思少虑,做到精神内守,心平气和?
(二)顺情解郁法? 对于这类悲郁情绪的病人,不要压抑其感情,首先,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顺应其意志和情绪,满足其身心需要?应理解病人的悲郁和愤怒,不可与其相争,病人大多因病生愤,发脾气是对自己患病感到不满,而非针对护理人员?其次,应引导其向医护人员或家属哭诉倾泄苦衷,借此使其悲郁之情得以发泄而舒展,使气调而有益疾病?解除其悲郁情绪后,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产后忧郁症的心理干预及中医调护 篇7
摘要:产后忧郁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 发生率占分娩妇女的5%25%。妇女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乏力、对事物缺乏兴趣、社会退缩行为、自责、自罪、担心自已或婴儿收到伤害, 重者可有伤害婴儿或自我伤害的行为。西医学称为“产褥期抑郁症”。本病一般在产后1周开始出现症状, 产后46周逐渐明显, 平均持续68周, 甚至长达数年。若不及时诊治, 产妇可伤害胎儿或自杀, 应当重视, 尽早发现尽快治疗。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对20例产后忧郁症采用了心理干预及中医调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中年龄1840岁, 初产妇12例, 经产妇8例, 其中生女孩7例, 生育畸形儿2例, 死胎1例, 经济困难2例, 产后母亲角色适应不良8例。
关键词:产后忧郁症,心理干预,中医调护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28-529.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9-220.
中医心理 篇8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阳中医学院2012-2014级学生5406人, 男1763人, 女3643人。年龄17-22岁间。
1.2 研究工具
使用樊富民[1]等人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量表“UPI”对入校不同时长的大学生集体使用电脑施测, 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 涵盖了身体健康状况、情绪反映、自我认识等方面, 可分类解释也可按总分评价, 能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身心状况。
1.3 统计分析工具
所得数据全部在SPSS19.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据表1可知, 女生心理问题严重度显著高于男生, Z=-6.53, p=0.00<0.05。
2.2 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据表2可知, 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 (χ2=-254.87, p=0.00<0.05) 。刚入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1学期末 (Z=-10.19, p=0.00<0.05) , 也显著好于2学期末 (Z=-14.58, p=0.00<0.05) 和3学期末 (Z=-4.426, p=0.00<0.05) 。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2学期末 (Z=-3.39, p=0.01<0.0) 。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 (Z=-0.77, p=0.4>0.05) 。2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 (Z=-0.59, p=0.55>0.05) 。
3. 讨论
对量表总分的比较可以发现,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性别上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女生比男生严重[2]。一方面女性的生理周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女性对自身问题的评价过于悲观;另一方面,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使男生将自认为明显不符合男生特质的选项直接否定, 其结果就是, 女生敢于承认软弱或无能, 而男生倾向把自己描绘得“无所不能”。
比较测验总分, 发现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 刚入学时最轻, 第1、2学期后逐渐加重, 到第3学期减轻。入学时的心理问题最轻, 和其他时候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提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教育不能停留在只监控其入学时的状态,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最好对在校生进行连续的监测和指导。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方法:用大学生人格量表 (UPI) 对540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 比较不同的性别、入学时长被试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底于男生被试 (Z=-6.53, p=0.00<0.05) 。不同入学时长被试在心理问题 (χ2=-254.87, p=0.00<0.05) 上有显著差异, 刚入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其他入学时长的被试。结论: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
关键词:心理健康,UPI,入学时长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93年会论文, 1993, 16.
中医心理 篇9
中医学历来以经验医学著称,缺少广泛的临床实践和名师指点很难体会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微妙,这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特性正是隐性知识思想的体现,而中医院内中医隐性知识之所以难以转化和共享,除了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性和知识拥有者不愿共享之外,更与心理契约紧密相关。
1 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
阿吉里斯(Argylis)早在1960年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他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员工与组织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长期研究表明,心理契约认为组织和个人之间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彼此信任,这一期望如果被满足,则双方的契约关系将持续,组织和个人会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否则双方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过去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组织的雇佣关系中,事实上心理契约可以延伸到多种领域,如教育领域及医疗领域[1]。
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其结构包括3个维度,即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2],在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管理中,交易维度是指国家、医院等组织为中医专家提供相应报酬、绩效奖励、晋升或发展机会等利益,同时员工承担相应的基本工作任务。关系维度是指隐性知识主体和受体双方关注长期稳定的发展,双方为彼此事业的发展与成功承担责任。团队成员维度是指强调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的责任,建立密切的人际交往关系和社会联系,营造良好的组织信任和人际环境。
2 心理契约在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管理中的重要性
迈克尔·波兰尼(Mickael Polanyi)1958年首次提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3],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指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有形载体清晰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虽然根植于人的头脑中且难于表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一定量的显性知识。传统中医除去小部分是清晰的显性知识,更多的是依靠感知、判断和经验领悟出来的隐性知识。在中医院中医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中,自然的形成了以中医专家和医院、师傅和徒弟为双方的心理契约,因而理解和管理心理契约对于实现中医隐性知识的高效转化和共享具有重大意义。
2.1 心理契约可以保持隐性知识主体的期望张力
中医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和私有性的特点,因而其共享的程度和数量很大意义上取决于知识主体从交流中得到的回报,回报与他期望目标的差异越小,显性化以供转移的知识越多。在正式的书面契约中,很少涉及到较高层次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心理契约来互相约定,因而如果以隐性知识转移主体与受体的需求为切入点进行激励,满足其高层次的需要,必有效提高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
2.2 心理契约可以提高隐性知识受体的意愿和激情
中医隐性知识主要在“干中学”过程中获取,如果忽视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的提高,简单模仿甚至机械套用,只会导致临证施治过程中难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心理契约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受体注重培养自身吸纳知识的能力,如洞察力、学习能力、知识保持能力等,从而增强知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知识关联度,提高中医隐性知识主体与受体转移与共享的兴趣和激情。
3 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中良好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3.1 通过激励提升交易维度
中医院是以心理契约为准则的集体,应加强心理契约的维护,实现双方的期望和承诺,从而激发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的动力。一方面,通过技能工资制与绩效工资制相结合来满足中医专家合理物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医专家师授过程的定期考核,对于乐于参加名医师带徒的中医专家给予其在申报课题、岗位竞聘、评优争先方面一定的优先权,建立多种培训机制,如职业培训和学习教育等,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和维持中医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心理契约的重要保证。
3.2 通过信任建立关系维度
基于医院和医护人员,中医专家和徒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建立的各种关系网络,是提高中医隐性知识转化效率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医专家把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到医院共享平台,是期望组织或对方给予自己等量的回报,缺乏信任机制,师傅和徒弟无法建立长久的“关系型”心理契约[4]。医院应大胆的对员工进行适度授权,鼓励中医专家对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想法和建议,营造相互分享和学习知识的氛围,培养医护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支持感,建立中医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的长期信任机制。
3.3 通过沟通和学习提升团队成员维度
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需要沟通路径,主要有面对面的交流、部门间的交流等。医院应整合各学派各学科中医资源,通过名医工作室、交流论坛等形式打破学科和流派界限,鼓励不同学科的传承人交流学习,通过中医知识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新实现知识衍生。其次,隐性知识是个人和组织学习的基础,医院应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营造上级医师带教、查房、会诊及年轻医生的轮转制度,定期开展学术活动以加强老、中、青医生之间的纵向联系,从而为达成与维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创设氛围和空间,为增强中医专家转化和共享隐性知识的热情与信念,激发共同信守契约所对应的承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荣华,国世忠.心理契约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2010,14(2):66-68.
[2]汤欢,赵勋.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2:44-46.
[3]科洛波洛斯,弗雷保洛.知识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32.
中医心理 篇10
1 骨折后心理应激变化
临床调查显示,焦虑与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张氏[2]对120例老年骨折患者采取老年抑郁量表(GDS)和自行编制的个人一般情况问卷调查表发现50.83%患者明显抑郁。尚氏等[3]对骨折患者选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表(SAS)、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并与健康老年人对照,发现老年骨折患者焦虑发生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陈氏等[4]用Zum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老年骨折患者,将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调查问卷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表明老年骨折患者情绪明显不稳,心理变化以焦虑抑郁为主。
2 老年骨折心理异常治疗
2.1 中药
部分医家辨证老年骨折以肝肾阴虚为主,认为治疗应滋补肝肾。庄氏[5]认为老年患者受骨折刺激,肝郁气滞是其病理关键,采用疏肝解郁汤明显缓解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焦虑情绪。有医家治老年骨折以疏肝解郁、健脾养心为主,张氏[6]治以结郁为主,兼顾心脾,越鞠升降汤加减治疗骨折后抑郁,临床效果显著。曹氏等[7]用逍遥散加味治疗骨折后抑郁症有效率为92.1%,其重用柴胡以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或采用穴位贴敷活血化瘀,调和阴阳治疗老年患者骨折后情志失调郁证,郑氏[8]认为“元气不足,经脉不畅,气滞血痕,痕血内蓄”是老年人髓部骨折术后谵妄的中医病理学基础,用大黄、芒硝、冰片等穴位贴敷涌泉穴,其谵妄发生率、平均持时间、DRS评分等指标明显改善;可见中药穴位贴敷能有效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减轻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据报道[9],“耳为宗脉之海……耳者,经脉之所聚也”,耳廓有丰富神经,刺激耳穴有镇静安眠的功效,用于骨折后失眠患者效果显著。临床用中药天麻提取物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老年骨折后焦虑症,并与劳拉西泮对照,天麻素组疗效明显高于劳拉西泮组,且不良反应少。吴氏等[10]认为谵妄是老年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采用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明显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2.2 中医情志疗法
中医情志疗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情志相胜法,怒、喜、思、忧、恐中医称为五志。老年骨折患者突受骨折惊恐刺激,直接导致情志异常。朱丹溪提出“因七情而引起的病,宜以人事制之,非药所能聊也……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李氏等[11]通过讲解相关笑话,调节患者愤怒的情绪;满足患者意愿、感情和生理需要,去除抑郁障碍;根据患者需要采取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方法适当调整,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障碍。姜氏[12]将呼吸调节法和话语支持法用于老年骨折患者,对比发现具有显著效果。魏氏[13]收治72例年龄60岁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紧张、恐惧、思虑、忧郁等股骨骨折病人,应用中医情志疗法后明显好转,治疗积极性提高。张氏[14]认为条件允许应尽量满足患者要求,条件不允许应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充分理解,能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2.3 其他
功法练习包括中国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功法要求气守丹田,恬淡虚无,神气内敛,强调意识暗示作用以及情绪对疾病影响。患者肢体可以活动时建议患者练习功法。刘氏等[15]认为连续练习八段锦12周对异常心理状态如忧郁、紧张和焦虑有积极作用,被测者情绪状态及强迫、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明显改善。吕氏等[16]研究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实验具有良性结果。石氏等[17]调查健身气功·易筋经对老年人心理治疗作用,6周锻炼显著改善心理调节能力,练功者焦虑和抑郁水平有所降低。
3 结语
中医心理 篇11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一)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医药大学生经过激烈的高考角逐,步入了中医药院校这座“象牙塔”,在一项对中医药大学生报考专业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基于学生择业因素,中医药院校农村生源要明显多于城市生源。来自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遍表现得朴实肯学,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差,农村生源学生想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家乡的医疗状况,学习动力足,学习毅力强。但不善于人际交往,敏感度比城市生源学生要高,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常表现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
(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医药大学生在学习中医药文化过程中,常出现对新的学习方式和环境的不适应,面对浩瀚的中医药文化常感无从下手,加之中医药理论体系讲究大同,哲学理念明显、思维方法独特,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勤学多思的学习方法。
(三)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医药院校普遍存在女生多于男生的现象,但男生职业发展前景要明显优于女生,除了家庭、社会因素外,心理素质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许多调查表明,男女生在智力水平上相当,但男生心理素质优于女生,抗挫折、抗干扰能力强。女生特殊的生理构造及相对优越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备受老师、家长的宠爱与呵护,使她们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不能悦纳自我,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心理,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生要长。
二、影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初步“象牙塔”的适应性问题。中医药大学生自身角色的转换带来了相应的适应性问题。结束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刚刚进入大学的个体将面临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医学知识的枯燥,加之中学阶段树立的“大学是天堂”的错误价值观,都给大学生带来了适应性问题。
(二)步入“象牙塔”的人际交往问题。在当代社会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对情感教育的忽视和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致使“小皇帝”、“小公主”在步入大学后,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能正确处理自身需求与他人需求之间的关系,面对矛盾时,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处于“象牙塔”中的青春期问题。大学生活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期,是步入成年期的关键阶段,伴随自身生理的成熟,加之对医学知识的初步了解,对异性的好感产生的性意志、性理性不够完善;对自身及家长身体状况的担忧心理;对自己的相貌、体态不美而不能悦纳自我的心理;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压力、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安心理等等。
(四)离开“象牙塔”前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问题。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部分大学生却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过于功利性、学习中的挫败经历、对浩瀚中医药文化的恐惧,导致学业方面的问题。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1)心理健康防护网人员培训。每学期开展两次心理健康防护网人员培训,使培训人员意识到自身责任,充分发挥其在班级的重要心理防护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团体素质训练。每学期开展一次团体素质训练,通过团体协作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应变能力和集体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信任和理解,提升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的能力。(3)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每学年举办一次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以“5 25”心理健康教育日为契机,实施“心理阳光工程”,举办心理情景剧展演活动,通过学生演绎生活中的点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的能力。
(二)坚持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医药高校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位置,将心理危机干预列为重点。通过量表等手段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加强中医药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三)坚持中医药大学生医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中医药大学生课时多,学业负担重,选择中医药学专业就是选择了吃苦耐劳、终身学习、不计名利、埋头苦干。中医药大学生本科阶段基本上都是在学习公共基础和基础理论课程,加之现代中医药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仅靠学生阶段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而医生特殊的工作性质也要求医学生要有高尚的医德。
中医心理 篇12
1 社区中医心理治疗的特点
1.1 中医辨证论治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在社区推广中医心理治疗首先需要提升老百姓对中医心理学的认知度和需求水平。中医心理门诊首先借助中医辨证论治以解决老百姓的躯体不适症状入手。由于中医心理疗法与传统中医疗法相得益彰, 可在中药、针灸的基础上结合运用, 这样更容易满足患者就诊的自主选择权[2], 从而建立老百姓对中医心理医生的信任关系和依从性, 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治疗奠定基础。
1.2 个体心理治疗与团体心理治疗相结合
社区个体中医心理治疗主要针对门诊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身疾病患者, 失眠、焦虑等心理患者、亚健康人群开展一对一的预约心理治疗, 其中包括低阻抗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心理治疗[3]、放松疗法等。中国人常常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4], 习惯接受药物、针灸、理疗一类化学、物理治疗方式。谈话性心理治疗因其“看不见”、“摸不着”等特点而难以满足患者的心理期待。低阻抗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心理治疗、放松疗法等中医心理疗法本身具备中医学, 特别是气功的神秘性和特殊性, 因而比较容易被老百姓尝试及接纳。
除了个体化诊疗外, 中医心理门诊同时定期组织社区团体中医心理治疗。招募失眠、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医生带领下定期练习八段锦和放松功等, 以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睡眠质量,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5], 满足个体归属感。团体治疗是个体中医心理治疗的有力补充。此外, 中医心理医师也以社区科普讲座的形式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惑, 为社区工作者提供集体心理减压。
1.3 心理预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中医心理治疗与“治未病”的中医理念紧密结合, 除了解决广大居民、老百姓已有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外, 还定期举办中医心理进社区的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对心理问题, 争取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2 开展社区中医心理治疗的思路
2.1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影响心理治疗是否有效的重要, 甚至是决定性因素。西方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强调个体的潜能、自尊、自主性, 在倡导“平等自由”的西方社会十分受用。但这与中国人的社会化特点和人际交往方式存在诸多冲突[6]。建立和维护医生合理权威性是切合国人, 特别是心理患者就医心理和文化期待的[7]。国内心理患者易于接受医生的权威地位, 期待医生提出积极地、富有建设性的建议[8]。针对以老年患者为主体的社区居民, 社区中医心理医师需要给予患者人格上的充分尊重, 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的同时适当运用低阻抗意念导入性心理治疗以营造神秘感与权威性。这样可以有效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提高就诊依从性。另一方面, 也可以减少低年资中医心理医生的不适应感, 增强自信与自我接纳程度。
由于社区医院就诊人群多为附近居民, 因此社区医院心理医师与综合医院相比, 更容易被双重关系而困扰。但因为心理医师同时也是中医师, 患者就诊前后甚至不用承认接受了心理治疗, 而坚持仅仅接受了特殊的中医治疗即可, 既不必因为接受心理治疗而感觉没面子, 又可免除患者与医生在其他场合见面的尴尬。
2.2 治疗方法
开展意念导入性心理治疗时, 作为低年资的社区中医心理医生初次治疗不必因为门诊量过大而缩减与每位求助者会谈的时间。相反的, 他们有相对大医院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求助者的病情及一般情况, 因此容易建立更加牢固而和谐的治疗同盟。
带领社区居民练习八段锦、放松功, 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均能够有效帮助低年资中医心理医生在最短的时间, 最广泛的群体中树立权威性, 建立与居民的亲和关系, 提高个人与治疗的知名度。团体的归属感和治疗本身的作用能够减轻患者躯体不适, 缓解不良情绪。社区居民以个体方式参与团体治疗, 期间与医生相互接触、充分互动、逐渐了解, 医生逐渐将心理学知识逐层渗透, 老百姓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慢慢接纳心理治疗, 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 并亲身感受心理治疗的乐趣与疗效。这样在团体治疗之外, 老百姓更有可能尝试或接受更加针对症结的个体心理治疗。
与传统中医疗法相比, 中医心理疗法更强调将患者注意力引导至外界, 更鼓励患者扩大人际交往[9]和提高社会化水平, 因此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 由于中医心理治疗师更关注患者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资源, 而不是症状本身, 因而能够从“症状——关注症状——发现新症状”的恶性循环中跳脱出来。由个体的不平衡关注到夫妻、亲子甚至整个家庭系统的内部不平衡, 能够更有效的帮助患者减少过度思虑和病态关注, 从而减轻身体症状。
2.3 环境设置
开展中医心理治疗仅需治疗桌椅、治疗床、钟表、电脑、音箱等低价而简洁的基础设施, 比较经济, 社区医院容易配备, 也无需特别装饰。
2.4 挂号及预约方式
社区中医心理治疗师除每周固定开展团体治疗项目外, 其余时间可通过全天或半天门诊预约挂号的方式, 确定每位患者的就诊顺序及具体时间。这样能够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 同时方便安排医生的其他工作。
一般而言, 心理医师具备为高付出、低回报的职业特点。心理治疗师除了应对自己的烦恼外, 还要从职业的角度分担来访者的烦恼和痛苦。因为心理医生在封闭环境里进行治疗, 期间接收电话等均受到限制, 更少有闲暇时间与同事交流。在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后, 回到家里的心理医生常常筋疲力尽, 没有精力与兴致跟家人有更多的互动[10]。然而社区中医心理医师由于较少触碰患者负性信息, 相反的, 在治疗中常常给予患者正面的强化与暗示。由于治疗是对医患双方正向调节的过程, 因此更能够有效减少职业枯竭的可能[11]。而社区工作要求中医心理治疗师除了治疗本身外, 还从事预约咨询、文案整理、科普讲座、宣传、科研等一系列周边工作, 能够帮助医师分散工作注意力, 减少挫败感。
诚然, 社区中医心理治疗正处于开拓与摸索阶段, 社区中医心理医生正在面临着现实的考验。除了需要具备独立、自信、勤勉的人格特质, 拥有自我成长的欲望与动力外, 社区中医心理医师还需要在治疗和生活中对自己的优势与局限性保持清晰的判断, 在治疗中扬长避短, 更需要拥有对专业执着追求、孜孜不倦的热情, 高尚的医德,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不计较个人得失与荣辱, 以患者利益为根本利益, 自我满足、自我悦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惠玲, 马彦, 汪卫东, 等.对中国人阻抗问题的认识[A].国际中医心理学与系统生物信息学论丛[C].新加坡:新加坡中医药出版社.2010, 96~97
[2]徐惠玲, 马彦, 汪卫东, 等.浅谈阻抗中的选择自主权问题[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31 (2) :44~46
[3]汪卫东.中医系统心理疗法 (SPT) 之一-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暗示诱导性想象疗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 (3) :254~255
[4]文崇一, 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1
[5]林颖娜, 汪卫东, 张容瑞, 等.不同养生功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糖代谢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 2009;28 (1) :185~189
[6]张莉, 陈家麟.中国大陆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 :169~173
[7]曾文星.文化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6
[8]李鹤.对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J].心理与健康, 2005;5:44~45
[9]汪卫东, 闵妍, 吕学玉, 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中医系统心理疗法 (SPT) 之六[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0;32 (5) :55~56
[10]John C.Norcross, James D Guy, Jr, 别把烦恼带回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中医心理】推荐阅读:
中医药的心理应激08-16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08-28
【长春中医药大学专业】长春中医药大学招生网站-长春中医药大学分数线10-10
中医门诊07-17
中医康复10-15
中医调治05-08
中医医案05-13
中医经络05-19
中医药物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