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

2024-05-19

中医经络(共9篇)

中医经络 篇1

经过我国人民千百年来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 才总结概括出了现今的中医学, 这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中医的诊治灵魂在于“辨证论治”, 其中经络学说是历代祖先总结出的文化瑰宝, 是中医学者必须研究的对象;舌诊在中医疾病诊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历代也是辩证施治的基础所在[1]。

1 经络学原理

1.1 经络学史及其代表学术典籍简析

经络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其中结合了当代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 经过一代代中医学者的总结和记录才逐渐上升为完整的理论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影响深刻。经络学说的真正形成源于《黄帝内经》的问世, 其中对十二经脉进行了详细、系统、完整的论述, 还介绍了奇经八脉的分散及160个穴位的名称及用穴要点。经脉在脏腑和体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 将各个组织和器官连为一体, 并通过此桥梁进行气血运行、调节阴阳, 借此保证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并维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及平衡。《内经》中最先出现“经络”一说, 在《灵枢·脉经》中就有提到经络, 强调了其重要性, 说:“经脉者, 所以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中医常讲的“经气”就是指经络的生理功能, 主要体现在对身体内外两界和身体上下各部的沟通及联系各个脏腑器官方面, 并行气血、营阴阳, 养护人体脏腑组织, 调节器官的功能活动。在现代临床上, 经络学说还可以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解释, 并协助进行疾病的诊断, 指导临床治疗。

1.2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古代的气功和针灸推拿为经络学说的形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尤其是针灸学更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针灸学为例, 总结其利用经络学说进行疾病治疗的原理。针是使用针刺, 灸是使用艾绒, 作用于人体腧穴, 已达到调整经络腑脏气血的目的。针灸学就包括了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内容, 针灸学的施治必须要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 疾病的发生发展反映到经络上, 针灸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经脉、络脉上的特定穴位进行施针以进行治疗。针灸治疗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经络、腧穴、刺灸法在临床治疗上的具体应用, 四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3]。

2 舌诊概论

2.1 舌诊史及其代表学术典籍简析

舌诊属于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中的望诊, 其最早记录在《内经》中, 记载了察舌辩证和治疗。中医认为舌与人的五脏六腑都存在着联系, 脏腑的精气可以上营于舌, 而一旦人脏腑出现病变, 也会在舌上反映出来。所以观察舌质和舌苔, 可以得到脏腑及气血的病理变化, 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舌象会存在不同的变化, 对患者的病情有较为客观的反应, 这为疾病性质的判断和病情轻重的推断提供了良好的诊断标准。在如今的中医临床上, 广大中医学者都结合舌头的望诊以达到对疾病寒热、表里和虚实等性的判断辨别目的, 以判断疾病的轻重深浅。

2.2 舌诊的临床诊断概括

①人体正气盛衰的判断:舌质的颜色可反映患者的气血盛衰, 舌苔情况可反映胃气盛衰。如患者舌质红润, 可判断患者气血旺盛, 若为淡白色, 则为气血虚衰;若患者的舌苔淡白而润, 说明其胃气旺盛, 反之若患者舌头光滑无舌苔, 则为胃气衰败之象, 或为胃阴受损。②病位深浅的判断:在中医临床, 主要通过察看舌苔的厚薄来判断疾病病位的深浅。若患者舌苔薄, 那么表明疾病大多为初期, 病位浅;若舌苔厚, 说明病邪正在逐渐侵入内里, 病位已经较深;说舌质呈现绛色, 说明已经热入营血, 病位已经很深了, 疾病会更加严重。③病邪性质的判断:如患者的舌苔为黄色, 多为热邪入侵;若舌苔白多为寒邪;舌苔腐腻有食积或痰浊;若舌头上存有瘀点或瘀斑, 是中医瘀血表现。④病势进退的判断:上文所述, 舌苔可以反映病位的深浅和病邪性质, 所以舌苔的观察分析也可以得出病势的进退情况。如患者的舌苔有白色转变为黄色或黑色, 那多是病邪已经由浅表侵入内里, 疾病由轻变重, 寒邪转化为热邪;若舌质由润转燥, 多属于热盛导致津液逐渐被损伤;如果患者舌苔由燥转变为润, 从厚变薄, 那么就说明津液正在渐渐恢复, 是病邪消退的表现。

3 小结

中医学博大精深, 是祖祖辈辈经历万千尝试和总结才得出的伟大理论。经络学说和舌诊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概念, 是研究中医学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舌诊作为望诊的重要环节, 要熟练掌握其正气盛衰、病位深浅、病邪性质和病势进退的诊断标准, 为患者解除病痛, 弘扬中医文化。

摘要: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其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指导了诸多临床应用的进行, 针灸学就是其中一种, 二者是紧密不可分割的。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一项, 其中舌质的颜色、润燥和舌苔的厚薄、色泽, 决定了疾病的表里、深浅及转归。为了更好的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知识, 将中医学发扬光大, 本文针对中医症候学之经络与舌诊的临床应用作出总结, 希望能为弘扬祖国医学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医学,症候,经络,舌诊

参考文献

[1]洪尚构.血瘀证舌诊定量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0.

[2]广东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4:15-19.

[3]陈远存, 李果明.应用“模拟人”进行临床体征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医学信息, 2005, 18 (9) :1095-1096.

中医经络 篇2

经脉 络脉 连属组织

经脉主要有正经、奇经和经别三类。

·正经:共有十二条,分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点、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时与体内的相关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如表所示]

·奇经:共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此八条经脉同十二经脉的循行有所不同,虽然大部分是纵行的,左右对称的,但也有横行者(如带脉)和循行于躯干正中线者(如督脉、任脉),故称其为“别道奇行”(《难经·二十七难》集注)。[正经与奇经的区别]。

·经别:亦有十二条,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内脏腑之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于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于体内后,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可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循行部位较经脉为浅。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其中除别络外,大多无一定的循行路径。

·别络:是络脉系统中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躯干部的任脉之络(布于身前)、督脉之络(布于身后)及脾之大络(布于身侧),合为“十五别络”,简称“十五络”。其主要功能是:四肢部位的十二络,主要能沟通表里两经,并通过其循行路线以补充经脉循行分布的不足;躯干部的三支络脉,分布于身前、身后和身侧,起着渗灌气血的作用。[经络与别络的联系与区别]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称其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络脉的分支从较大的络脉分出后,逐渐变小,直到孙络,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状弥散,从而同人体各部分组织发生紧密的联系。

人体经络与中医养生(续) 篇3

人体经络的每一个穴位都是灵丹妙药,通过正确按摩、敲打、刺激经络穴位就能达到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下面我们将用简明易懂的语言介绍各经络穴位的保健作用。

▲心经——清心除烦之要经

中医讲“心主神明,魂魄意志,皆为其统”。有人说,脑才是思维的中枢,心不过是个“血泵”,与情志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一个人心脏跳动的缓急强弱,也就是心脏自身的节奏韵律,完全可以控制人的心理变化。改变了心脏跳动的节律,也就改变了人的心理状态。

按摩心经,就是最好的保健方法。沿着心经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极泉穴,在腋窝顶点,点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劳损性肩周炎;少海穴,在肘横纹内侧端,拨动可治耳鸣、手颤及精神障碍;神门穴,在掌纹边,点掐可促进消化、帮助睡眠、预防老年痴呆;少府穴,在握拳时小指尖触及处,点掐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此外还有4种常用调心的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牛黄清心丸和人参生脉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症状,参选而用。

以下顺口溜也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心慌气短食不下,

可服柏子养心丸。

口燥盗汗大便干,

快用天王补心丹。

夜晚难眠心烦热,

牛黄清心神自安。

常服人参生脉饮,

气阴同补功效全。

▲化生气血的小肠经

《内经·灵兰秘典论》上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化物”是指小肠能够将胃输送来的食物进行加工,分清泌浊,清者化生成气血津液,给全身供应营养,中医叫“运化精微”;浊者通过大肠、膀胱以二便的形式排出,中医叫“排泄糟籼”。

小肠经从小指旁的少泽穴起始,沿着胳膊外侧循肩膀一直向上刮头部,直到耳朵旁的听宫穴,左右各19个穴位。其中有7个穴位在肩膀上,自己按不到,暂时可忽略不记,您只要记住它们的循行路线就可以了,以后为亲人、朋友刮痧按摩的时候会有用。现在要记住的是那些容易找到又确实有效的穴位,

后溪穴:它的功能很强大,按摩又极为方便,位置在手掌面掌横纹小指侧尽头处,可握拳取穴后溪穴为小肠经的“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因此此穴可治腰膝痛、肩膀痛、落枕又因后溪穴是八脉交汇穴,通督脉,督脉人脑,所以又治头枕部痛、颈椎病和神志病。此穴还有个特殊的功效,就是可以治疗麦粒肿,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可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用几上林粘在后溪穴上,点燃,通常缝灸三炷就会有效,病在左取右后溪,病在右取左后溪、灸后一天,麦粒肿通常可自行消退

养老穴:听这个穴名,就可以猜到它的用途,此穴对许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疗效,可治疗眼花目暗、眼睑下乖、听力减退、肩酸背痛、起坐艰难、脚步沉重,此外还有降血压的功效,此穴在手腕上(小指一侧)取穴有一个窍门,先掌心向下,用另一手食指按住腕上尺骨小头最高点,然后再将掌心面向自己的胸口,另一手食指本来按在骨头上、这一转掌,发现食指已经按在了骨缝中了,这个穴正在骨缝中。

支正穴:它在养老穴直上4寸处,是专门治疗扁平疣的。《景岳全书》上说:“正虚则血气不行,大则为疣,小则为痂疥之类,用灸法常效验。”可选择上面灸后溪穴的方法,用艾炷每日灸5炷,连灸1周。

天窗穴:这个穴是笔者最喜欢的穴位之一,“天”指头部,“窗”指孔窍,这个穴最善开窍醒神。目窍开则眼明,听窍开则耳聪,鼻窍开则神怡,所以此穴是我每天伏案工作后必按的法宝: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处相平。点按此穴,通常酸胀感能窜到后背,顿时会觉得肩膀有轻松之感,所以此穴还是预防颈椎病的要穴。诸位经常守在电脑旁的朋友,若能经常按按此穴,自会获益良多。

▲肝经的五输穴消解生活压力

前面已经讲过,五输穴是12经络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穴位(井、荥、俞、经、合),因为具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所以也叫五行穴。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人为合”,可以说将经络气血流注的状态,用不同的水流,形象地比喻出来,由微至盛,从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滔滔江海。

五输穴对内脏病、五官病、情志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强身保健的方便工具,也是系统学习经络的入门之法。下面以肝经为例,讲述五输穴的具体应用。

大敦穴(井木穴):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此穴为木经木穴(肝经属木),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癥,如闭经、痛经、崩漏、围绝经期综合征;同时还是治疗男性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此外,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病在脏者取之井”,若为慢性肝病,此穴更是必不可少的治疗与保健要穴。

太冲穴(俞土穴):在行间穴上2寸,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中。肝为“将军之官”,太冲穴所表现的功能就如一位横刀立马而又宽宏大度的将军,时时保护着我们的身体,而且有求必应。当我们感到头昏脑涨时(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觉得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足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令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发热上火,太冲能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善调理;阳痿遗精,太冲能改善: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必选之穴。此外还善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真所谓“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这种适合各种体质的好穴,我们要备加珍惜才是:

中封穴(经金穴):在足内踝前1寸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封指“封藏”,要封藏什么呢?当然要封藏人体精血,使之不敛轻易牦伤“中封”是保养人体精血之要穴,为肝经金穴,金能克木(这里的“克”是约束之意),所以此穴本身就可抑制肝火过旺金有肃降之性,故此穴可通利小便。“溺窍开则精窍闭”,正是固精之妙法,另外中封还善治脚软无力,步履艰难之症,配合足三里

穴,效果更佳正如《医宗金鉴》上说:“中封主治遗精病,三里合灸步瞪艰。”

曲泉穴(合水穴):屈膝,在膝内侧横纹卜仿‘凹陷中:曲指肝木(木曰曲商),泉指肾水。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肝虚则易倦乏力,肝虚则阳痿早泄,肝虚则心恐善惊,肝虚则血亏不孕,肝虚则头涨眩晕,肝虚则眼花目涩,另外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最善治膝关节疼痛。膝痛则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为护膝要穴,平日可多加按摩,另外曲泉穴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湿症,不论湿寒、湿热、风湿、湿毒均可选用此穴。头涨眩晕,肝虚则眼花目涩。另外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最善治膝关节疼痛。膝痛则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为护膝要穴,平日可多加按摩。另外曲泉穴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湿症,不论湿寒、湿热、风湿、湿毒均可选用此穴。

▲调节内分泌从三焦经入手

三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整个体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归于上焦,脾、胃、肝、胆、小肠归于中焦,肾、大肠、膀胱归于下焦。《难经·三十八难》云:“三焦者,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灵枢》上说三焦经“主气所生病者”,这种“气”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内分泌的功能。

三焦经从手走头,起于无名指指甲角的关冲穴,止于眉毛外端的丝竹空穴,左右各23个穴。

液门穴(荥水穴):津液之门,在无名指,小指缝间。此穴最善治津液亏少之症,如口干舌燥、眼涩无泪。“荥主身热”,液门还能解头面烘热、头痛目赤、齿龈肿痛、暴怒引发的耳聋诸症,此穴还善治手臂红肿、烦躁不眠、眼皮沉重难睁、大腿酸痛等疲劳诸症。

中渚穴(合木穴):此穴在手背侧,第四、五掌骨间。俞主“体重节痛”,木气通于肝,肝主筋,所以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经痛,都是中渚穴的适应证。此穴还可治偏头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体炎。此外,四肢麻木、腿脚抽筋、脸抽眼跳等肝风内动之症,都可掐按中渚穴来调治。

外关穴(络穴):此穴非常好找,在腕背横纹上2寸。外关即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胸中郁结之气可由此排出,外感风寒或风热可由此消散。此穴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结膜炎。此穴更善调情志病,与胆经阳陵泉同用,有逍遥丸之效。与胆经丘墟穴配伍,有小柴胡汤之功。此穴还能疏肝利胆、散郁解忧,可治月经不调、心烦头痛、厌食口苦、胸胁胀满、五心烦热、失眠急躁之症。若脚踝扭伤,用力点按外关穴,可即时缓解症状。平日多揉外关穴,‘还可以防治太阳穴附近长黄褐斑和鱼尾纹,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视。外关穴功效众多,且又是防止衰老的要穴,不可小视。

支沟穴:此穴在外关上l寸。所以与外关穴的功用较为类似。其治疗“肋间神经痛”,即俗称的“岔气”最为有效。当岔气时。用拇指重力点按支沟穴,即时见效。

▲人体血液清道夫——大肠经

皮肤病可以说是最让人心烦意乱的疾病了,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牛皮癣、疥疮、丹毒、疖肿、皮肤瘙痒症……都让人痛苦不堪。在百治无效之际,取大肠经刮痧,通常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用刮痧和刺絡的方法,最善祛体内热毒。若平日常常敲打,可清洁血液通道,预防青春痘。大肠经对现代医学所讲的淋巴系统有自然保护功能,经常刺激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淋巴结核病的生成。下面说说这条经络里面的几位“隐士高人”。

三阍穴(龠木穴):位于食指近拇指侧根部,第二掌指关节后、三间穴最善通经行气,上可通达头面,治疗三叉神经痛、齿痛、目痛、喉肿痛和肩膀痛;下能通腹行气,泄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有研究指出此穴有消炎、止痛、抗过敏的功效。三间穴可作为日常的保健穴。常揉多按。笔者常用大拇指内侧指节横向按揉此穴,效果甚佳。

阳溪穴(经火穴):翘起拇指,拇指根与背腕之间有一凹陷,凹陷处即为此穴。此穴最善缓解头痛及眼痛酸胀,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闭目,掐按1分钟。才能有效。此穴名为阳溪,是指阳气像溪水般穿流不止,所以此穴最善通经活络,经常按摩,并配合练习金鸡独立,可以有效防止脑卒中和高热不退等症。

手三卫穴:曲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2寸。此穴善治胃肠病,与足三里穴并用,效果更佳。此穴还善治腰膝痛,不论是急性慢性,都可点按此穴,可即时缓解症状,手三里穴善消肿止痛,对于头面肿、牙龈肿、肩臂肿都有疗效,此外经常点按手三里穴还是治疗鼻炎的妙招。手三里穴可增强体质,是人体的强壮穴,所以平日可多揉以健身。似乎大肠经上每个穴都有其独特的杀手锏,曲池穴是治痒奇穴,通治各种皮肤病。还能降血压;偏历穴善消水肿;肩髃最散风寒;臂臑能除眼疾,常点揉此穴可预防白内障,还能治疗麦粒肿。

▲人体防御屏障——膀胱经

人体有一个“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那就是我们的膀胱经。有人说,马其诺防线不是没放一枪一炮就被攻破了吗?有什么坚固可言呢?是呀,您说得对,它是那么不堪一击,但它不会被来自外面的进攻所攻破,而是从里面被瓦解的。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是被自己的不良情绪与生活习惯打倒,那么任何外界的疾病也别想战胜我们。膀胱经就是我们抵挡外来风邪侵入的屏障,我们只要经常加固它,把住几处保命的要塞关口,那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膀胱经从头走到足,起穴为目内眦的睛明穴,止穴为足外小趾处的至阴穴,从头到脚,贯穿整个后背,左右各67个穴位把守着我们的身体,是人体中投入“兵力”最多的经络。

膀胱经有许多俞穴,非常重要,如肺俞、肝俞、肾俞等。俞就是通道的意思,俞穴可以直接与相关的脏腑相通。如果胃痛,只要在后背胃俞穴点按一下,疼痛马上就可以缓解。如果觉得心血管有问题,那就多关注一下厥阴俞。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一条在脊椎旁开1.5寸,一条旁开3寸。这两条同样重要。当我们咳嗽时。我们除了要点按肺俞,还要把它旁边的魄户穴也同时点按了。这样止咳的效果才最佳;同样,胃痛除了点按胃俞,也要把胃仓穴一道按了才好;对于心血管的问题,除了要关注厥阴俞,更要关注它旁边的膏肓穴。古人也把严重的冠心病叫做“病入膏肓”,其实当我们的心血管有了问题的时候。通常厥阴俞和膏肓穴这两个地方会经常疼痛或感觉沉重,身体是会提前给您发出信号的。这时您就要多加关注了。您也许会问,你光让我关注有什么用,我得治疗才行呀。那是当然了,早期轻浅的问题,拔拔罐、刮刮痧、按摩几下就会好;虚寒体质的,用艾灸更佳。如果情况没有改善。还是及早去医院检查才是明智之举。

膀胱经的穴位因为都在背后。自己不好寻找和操作,所以不用记得太多,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后侧(承扶穴到委中穴)就是最好的膀胱经锻炼法,最有利于排出体内湿毒。有的人臀部及腿后侧极为僵硬。更需要经常敲打。敲得松软、有弹性就可以了。

膀胱经的委中穴,在膝后窝正中。最好找,这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昆仑穴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中,这个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治头痛、腰痛、足跟痛。因为点按昆仑穴有催产之功,所以孕妇禁用。此穴还能降血压,您做“金鸡独立”时,可以在两脚的昆仑穴同时拔上小罐,降压效果最佳。拔罐若总是拔不住,则说明气血下行不足。可用些软膏将昆仑穴附近涂抹后再拔。当逐渐越拔越有力时,血压也会稳定地降下来了。

膀胱经就说到这里,其实方法不用太多,一招好用就行。

刺激胃俞和胃仓穴可迅速缓解胃痛;

厥阴俞和膏肓穴配伍。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刺激肺俞和魄户穴止咳效果好:

经常敲打承扶到委中部位。利于体内湿毒排出;

中医经络 篇4

经络学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体会中医的实质、快速进入中医殿堂的捷径。经络由经和络组成, 经是干线, 络是分支, 人体有12条主干线, 又称为“十二正经”, 再加上奇经八脉, 共有三百六十多个穴位, 此外还有无数的脉络, 经络纵横交错。这些经络通往五脏六腑, 内脏有任何问题都会在经络相关的穴位上有所反映。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经络学知识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 抵御疾病的侵袭。

目前的人体经络学是我国几千年传统医学的积累, 是无数医学家智慧的结晶。虽然其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但是大部分内容还是几千年经验的积累, 对于大多数人, 甚至是中医学院的学生来说, 想熟练掌握经络学的知识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当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后, 其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经络学, 尤其是制作出一套人体经络学学习系统和查询系统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但经络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与阴阳五行、四季更迭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经络、不同的穴位能够治疗不同的疾病, 同时, 与中西医的其他分支也有紧密的联系。用计算机来存储各个经络、各个穴位的结构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而且不同的用户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向系统中加入自己的经验, 其内容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而目前主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是关系模型的, 以二维表为基本的存储结构, 这种结构要求存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一致, 并不适合用于存储经络和穴位。

2 pureXML数据格式的优势

pureXML技术的出现为经络、穴位的描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pureXML是具有良好格式的XML数据, 其具有层次化的结构, 支持DTD和XML Schema, 非常适合存储异构的数据。研发人体经络学习系统采用XML数据格式作为后台的数据存储方式比关系数据库更加有优势。

目前XML的存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将XML文档分解成关系数据库中的一系列表, 在需要的时候再把相关字段抽取出来组合成XML文档。这种方式适用于XML内容非常规范, 并且业务需求变化不大的系统;

以文本方式保存在文件系统中, 这种方式需要使用DOM或者SAX方式对XML进行解析, 效率不高, 而且由于需要程序员自行维护文件系统, 增加了编程的难度, 系统也不够通用;

把一个XML文件作为一个大文本存储在关系数据库的一个字段中, 很多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存储最大达到2G的大文本, 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丧失了XML文档固有的层次特性, 无法对其内部进行分析检索, 如果分析其内部结构, 又与第二种方式相似, 造成效率低下, 通用性降低;

把XML文档存储在支持XML解析和检索的数据库中, 通过XQuery这种针对XML文档的专用语言, 来检索XML文档。这种方式可以保留XML文档原有的层次结构, 而且可以高效地定位到XML文档中特定的节点, 是最具有潜力的XML存储方式。

目前IBM、Oracle、微软等数据库主要研发厂商都在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最新版本中增加了XML特性, 其中IBM的DB2V9及后续版本是IBM最新推出的“混合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除了支持传统的关系数据, 还支持pureXML这种层次化的数据, 用户可以在一个表中混合存储关系数据和pureXML数据, 还可以使用SQL和XQuery语言自由地查询和处理这两种数据, 是目前对pureXML数据支持程度最高、与标准化组织制订的标准最为接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3 用关系、层次混合模型存储经络和穴位

人体中12条正经、奇经八脉、360多个穴位本身的名称、位置等性质已经固定, 适合使用关系模型进行存储, 而各个穴位独特的属性、点按的手法、适合的病症等信息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存储结构本身也经常发生变化, 适合采用XML格式的层次模型进行存储。

根据人体经络学习系统的需求, 设计关系模型如下:的方法, 其内容随着穴位的改变会有很大不同, 不适合采用固定结构的字段存储, 所以采用XML结构。

此外还包括药品表、时令表、治疗手法表等其他若干张表格, 用于与经络表和穴位表相关联, 因为中医各个分支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完全割裂开来。限于篇幅, 此处省略其他表格的结构定义。

4 使用XQuery操纵pureXML数据

首先给出pureXML中几个基本定义。

定义一:标签。用户自定义的、用一对尖括号括起来的内容, 称为标签, 在pureXML中, 标签是成对出现的, 结尾标签与起始标签同名, 但在名字前面加上斜线 (/) 。

定义二:元素。在pureXML文档中, 一对首尾标签所包含的完整部分 (包括标签本身) 作为一个元素。

定义三:属性。在pureXML文档中, 每个元素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若干属性, 属性由“属性名=属性值”构成, 属性写在元素名称所在的标签中, 属性与元素名称之间、属性与属性之间使用空格进行分隔。

定义四:文本。元素的一对首尾标签之间所包含的内容称为文本 (不包括标签) 。如果文本没有内容, 则首尾标签可以简写为一个标签, 在标签名后面加上一条斜线 (/) 。

下面是穴位表points中cure字段的一个例子:

<穴位id="101">

<名称>筑宾穴

<功效>补肾

<含义>“筑”为建筑房屋之意, 与“杵”相通, 是生活中捣蒜、捣米的工具。“宾”通“膑”, 指膝盖骨。“筑宾”指在膝盖骨旁边再搭一个柱子, 起强身健骨的作用。

<主治>

<强健>膝盖发软

<神智>抑郁症, 癫痫, 恐惧

<解毒>解烟毒、装修气味毒、长期服药体内淤毒, 化痰, 活血, 祛湿

<尿酸>痛风, 结石

<手法>按揉

<相关>太冲穴

在这个例子中, 所有用尖括号括起来的都是标签, 标签都是成对出现的。每一对标签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一个元素, 如“<功效>补肾”, 一个元素中可能包含若干子元素。元素的属性在元素名称后面, 如<筑宾穴id="101">当中的id="101", 表示属性id的值为101。元素除去标签之外的部分为文本, 如“<功效>补肾”中的“补肾”。

XQuery相对于XML, 就类似SQL相对于二维关系表, 使用XQuery可以实现对XML数据中节点、属性以及文本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下面以人体经络学习系统中几个实际例子说明XQuery的主要用法:

4.1 XML数据的查询

如果要查询哪个穴位可以治疗结石, 可以采用如下XQuery语句:

WHERE XMLEXISTS ('$i/穴位/主治[contains (尿酸, "结石") ]'PASSING cure AS"i") ;

其中, XMLQUERY函数是能够使用路径表达式或FLWOR表达式来进行XQuery查询并返回结果的函数, 而XMLCAST是将XQuery查询结果转换为普通字符数据类型的函数, XMLEXISTS函数能够判断一个XML文档内部是否满足一定的查询条件。

4.2 XML数据的修改

假设要把筑宾穴的尿酸项目改为“<尿酸>痛风, 肾结石”, 可以采用类似如下的XQuery语句:

4.3 向XML文档中插入一个节点

假设要在“手法”元素后面插入一个新的元素“<适用人群>所有人”, 可以采用类似如下的XQuery语句:

4.4 从XML文档中删除一个节点

假设要将“<强健>膝盖发软”这个节点删除掉, 可以采用类似如下的XQuery语句:

5 人体经络学习系统的难点与实现

人体经络学习系统最困难的部分在于对中医的理解, 只有对经络学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医、中药、五行、时令等多方面内容深入理解, 才能够建立起全面、高效的模型, 并基于此编程实现, 解决这个困难最好的方法是与医院或者中医相关部门合作, 并反复对项目的需求进行讨论。

其次, 该系统前台通过Java实现, 后台数据库采用DB29.0以上的版本, DB2 9.0以上的版本能够较好地支持XQuery, 但前台的显示需要提供足够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使用户操作起来既不能很繁琐, 又可以实现很多自己定义的内容, 从而体现出XML数据格式的优势。实现便捷性的思路是在页面上大多数选项提供默认值, 使用户直接点击“下一步”按钮即可, 实现灵活性的思路是在页面上提供用户自定义链接或按钮, 允许用户增加自己命名的选项并赋予相应的值。

再次, 要实现Java与pureXML的结合, 即要在Java环境中使用pureXML, 这可以通过选择Java XQuery API (简称XQJ) 来实现, 该API可以从DataDirect下载免费的试用版, 按照说明文档进行安装, 然后把XQJ JAR添加到类路径中, 接下来就可以编写Java代码运行XQuery了。每个程序包含两个部分:建立/访问XQuery数据源;执行XQuery。核心代码如下:

首先建立一个新的数据源, 该对象的类型是com.ddtek xquery3.xqj.DDXQDataSource。然后使用数据源得到新的com.ddtek.xquery3.XQConnection对象。该对象可以接受查询字符串并执行。运行查询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 从XQConnection创建一个XQExpression对象。

(2) 使用XQExpression对象的bindXXX () 方法把变量绑定到查询。

(3) 执行查询, 结果保存到XQSequence对象中。

以下是查询代码:

通过以上方法, 就可以利用Java技术实现XQuery查询, 从而实现该系统。

6 小结与未来改进方向

本文讨论了通过XQuery技术对以XML格式存储的人体经络数据进行管理的方法, 实现了人体经络学习系统。XQuery技术对pureXML数据进行存取, 其固有的层次型结构大大增强了人体经络学习系统的灵活性, 并且能够与传统的关系模型良好地结合与转换, 该技术必然会成为下一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

但目前XQuery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法过于复杂, 程序员学习的难度曲线很大;二是XQuery技术在数据库设计方面不像关系模型那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三是目前各个厂商对统一的标准规范支持程度不一, 给程序的迁移造成了困难。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该技术的深入应用而逐步得到解决的。

下一步, 人体经络学习系统将在前台增加flash格式的人体经络显示, 并且能够与用户进行交互, 允许用户通过点击形象的flash图像来得到相关信息;同时在后台增加智能学习算法, 在数据库中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 根据一些预定义的规则进行推理, 从而得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案, 供专业医师参考。

摘要:讨论了中医经络学内在的网络结构模型, 提出一种通过层次模型和关系模型混合存储经络和穴位的方法, 在DB2数据库中采用pureXML数据格式实现存储, 并利用XQuery技术对人体经络数据在数据库中进行增、删、改、查, 实现了人体经络学习系统。

关键词:人体经络,数据库,pureXML,XQuery

参考文献

[1]Matthias Nicola, Uttam Jain.Update XML in DB29.5[EB/OL].[2007-10-11].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data/library/techarticle/dm-0710nicola/

[2]Brett McLaughlin.Use XQuery from a Java environment[EB/OL].[2008-5-29].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xml/library/x-xjavaxquery/?S_TACT=105AGX52&S_CMP=content

[3]Susan Malaika, Jan-Eike Michels, Christian Pichler.XQuery update[EB/OL].[2008-10-09].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data/library/techarticle/dm-0810malaika/

[4]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5]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6]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中医经络 篇5

痛 【概说】

一、概念: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等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沿革:

(一)《内经》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素问·刺腰痛论》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介绍了相应的针灸治疗。

(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三)《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着于腰部,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着于腰部,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并以突然发作者,称卒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腰痛。

(四)《丹溪心法·腰痛》“肾气虚”是腰痛的病机关键。“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认为“肾气一虚,凡冲寒、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失志、作劳,种种腰痛,叠见而层出矣”。

(五)《七松岩集·腰痛》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浸,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六)《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在辨证及治疗上更为系统。

(七)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指出治疗上应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三、讨论范围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如因外科、妇科疾患引起的腰痛,应参照相关教材辨治,不属本篇讨论范围。【病因病机】

腰痛病因不外内伤、外感与挫伤,筋脉痹阻、腰府失养为基本病机。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部痛。

一、病因

(一)外邪侵袭: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或暑夏贪凉,腰府失护,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腰痛。

(二)体虚年衰: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役负重,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之精气虚亏,腰府失养。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斵丧,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三)跌仆外伤:举重抬舁,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摒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发生疼痛。

二、病机

(一)病因分为外伤与内伤,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代诸脉,亦布其间,故内伤不外乎肾虚,而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以湿性粘滞,最易痹着腰部,所以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内外二因,相互影响,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虚而客,痹阻经脉发生腰痛。诚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曰:“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跌仆、挫闪、扭伤,多导致气血瘀滞,经脉气血失畅而发腰痛。

(二)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阳气不温,筋脉拘急疼痛;湿邪侵袭,其性重着、粘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气血,碍滞气机,可使腰府经气不通,阳气不运,以致肌肉筋脉拘急而痛;感受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不畅而生腰痛。

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闪、扭伤,影响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气血阻滞不通而痛。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说:“跌蹼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三)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内伤腰痛多关乎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滋润、濡养、温煦是主要病机。肾精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二)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三)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病史。

二、病症鉴别 腰痛与腰软的鉴别

腰痛与腰软在病机上有相似之处,主要以肾虚房劳及感受湿邪最为多见。腰软是指腰部自觉软弱无力,多伴有体虚和发育迟缓征象,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足瘫痿,甚则鸡胸龟背等,多发生于青少年。

三、相关检查

(一)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的诊断;

(二)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有助于腰椎病变引起腰痛的诊断;

(三)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引起腰痛的诊断;妇科检查可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腰痛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内伤与外伤。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感受寒湿之邪的症状;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虚损症状,多见于肾虚;

外伤者,起病急,疼痛部位明显,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二)审察脏腑虚实:

肾精亏虚,腰府失养,见腰痛缠绵,酸软无力;

肾阳不足,见腰膝冷痛、畏寒。肾虚日久,不能温运脾土,常伴脾气亏虚,见有腰酸乏力,神疲纳呆,或有水肿,或有泄泻,或有肢冷脘寒等脾肾亏损症状。一般说来,内伤脏腑腰痛多为虚证,也有虚中夹实,伴有寒湿、湿热、瘀血者。

二、治疗原则

(一)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散寒行湿、清热利湿;

外伤腰痛属实,治宜理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二)治疗腰痛应注意补肾固本。

但在外感偏盛时,则应急则治其标,先祛邪,后治本。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三、证治分类

(一)寒湿腰痛证

1、症状: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

兼症: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3、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4、主方:甘姜苓术汤加味。本方有温中、散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腰脊疼痛。

5、常用药:干姜、桂枝、甘草、牛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壮腰。

6、加减:

若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可加熟附片、细辛以温经散寒;

若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仁以燥湿散邪;

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而兼见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等症,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二)湿热腰痛证

1、症状:

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

兼症: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舌脉: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2、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不舒。

3、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4、主方:四妙丸加味。本方有清利湿热,疏筋通络,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湿热壅遏,经脉不舒,腰脊疼痛。

5、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膝。

6、加减:

热象偏重,舌质红、口渴、小便短赤,脉弦数,加栀子、萆薢、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湿热之邪,蕴蓄日久,或热邪偏盛,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酌加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意滋阴而不恋湿;

湿热之邪留恋不去,腰痛兼有肾亏者,可选用既能清热利湿,又有补肾健腰的七味苍柏散。

(三)瘀血腰痛证

1、症状:

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

兼症: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2、证机概要: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脉。

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主方:身痛逐瘀汤加减。本方有活血通络止痛作用,适用于腰部外伤,瘀血阻脉腰痛如刺。

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蟅虫活血祛瘀,疏通经脉;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祛瘀消肿;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并能强壮腰脊。

6、加减: 若兼有风湿者,肢体困重,阴雨天加重,加独活、秦艽、狗脊;

腰痛日久肾虚者,兼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耳鸣,小便频数,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熟地黄;

腰痛引胁,胸胁胀痛不适,加柴胡、郁金;有跌仆、扭伤、挫闪病史,加乳香、青皮,行气活血止痛;

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四)肾虚腰痛证 肾阴虚

1、症状: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

兼证: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舌脉:舌红少苦,脉弦细数。

2、证机概要: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3、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4、主方:左归丸加减。本方有滋阴补肾,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肾阴亏虚,腰脊失于濡养,腰痛绵绵,五心烦热。

5、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龟版胶以滋补肾阴;菟丝子、鹿角胶、牛膝温肾壮腰,阳中求阴。

6、加减: 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化裁;

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杜仲丸。肾阳虚

1、症状: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

兼症: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白,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3、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4、方药:右归丸加减。本方有补肾壮腰,温养命门火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筋脉失于温煦,腰痛绵绵,拘急肢冷。

5、常用药: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阳补肾,强壮腰脊;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滋阴益肾,阴中求阳。

6、加减:

肾虚及脾,脾气亏虚,证见腰痛乏力,食少便溏,甚或脏器下垂,应补肾为主,佐以健脾益气,升举清阳,加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青娥丸,补肾治腰痛;房劳过度而致肾虚腰痛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调理,如河车大造丸、补髓丹等。【预防调护】

一、预防腰痛,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逸适度,不可强力负重,避免腰部跌仆、闪挫。避免坐卧湿地,暑季湿热郁蒸时,亦应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凉。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以发散风寒湿邪。

二、急性腰痛,应及时治疗,愈后注意休息调养,以巩固疗效。慢性腰痛除药物治疗外,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护,避免腰部损伤。

三、避免劳欲太过,防止感受外邪,经常活动腰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极拳等医疗体育活动,有助于腰痛的康复。【结语】

一、腰为肾之府,肝肾同系,乙癸同源,肾之精气,源出于脾,湿邪又易于困脾,故腰痛常与肾、肝、脾等脏密切相关。

二、腰痛病因有外感、内伤、跌仆挫闪。其发病常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挫闪为标。肾虚或为肾阳不足,或为阴精亏虚,腰府失养,属虚;寒湿、湿热、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属实。实证延久可致正虚,虚证又易感邪致病。

三、治疗时实证重在祛邪通脉活络,寒湿腰痛当温经散寒袪湿;湿热腰痛当清热利湿舒筋;瘀血腰痛当活血化瘀通络。虚证重在扶正,补肝肾、强腰脊、健脾气是常用治法。

四、腰痛日久,虚实夹杂,治疗应掌握标本虚实,选用祛邪和培本的方法。一般初起以祛邪为主,病久则予补益肝肾、健脾培本,或祛邪与扶正并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用药亦需互参。

五、治疗本病,除内治外,尚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综合治疗,疗效较好。【临证备要】

一、善用活血化瘀药物

活血化瘀药可用于腰痛的不同证型,疾病不同的阶段所选取的药物和用量也应有别。初发急性期,常选用小剂量的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温通血脉;病情相对缓解期,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剂量与作用;腰痛日久,屡次复发者,可选取大剂量活血化瘀,搜风通络的药物,如虻虫、水蛭、蜂房、全蝎、蜈蚣等。

二、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

腰痛的病因很多,感受外邪、内伤、外伤均属常见,腰痛又与许多疾病相关,因此临床既要根据病因辨证治疗,还要针对原发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办法。泌尿系统的感染、结石可引起腰痛,治疗可参考淋证、水肿病证;肝胆系统疾病、妇科生殖系统疾病等,也可累及腰部引起疼痛,治疗时首先应考虑原发疾病的治疗,切忌腰痛治腰,以免贻误病情。

三、临证当强调综合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牵拉复位、推拿、针灸、拔罐、理疗、穴位注射、药物外敷、中药离子透入等方法,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寒湿腰痛、肾虚腰痛、瘀血腰痛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可配合熨法治疗,以肉桂、吴萸、葱头、花椒,上四味捣匀、炒热,以绢帕裹包熨痛处,冷则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贴之,可提高治疗效果。

【复习思考题】

一、试述腰痛各个常见证型之间的病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经络 篇6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医学等传统文化思想而得到不断发展、已被世界人民广泛所接受的一种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中国传统武术素来有:“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之说[1]。太极拳作为武术拳种之一,博大精深,有遵《周易》、谐八卦、循五行、谙《老》《庄》、修释义、法阴阳、阐儒术、寻医理、通经络之说[2]。太极拳的创造者和后来继承、发展者,其中就有中医学者、专家,他们深通医理和易经,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医理有关思想理论融合到太极拳中,使太极拳理论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中医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学说等,这些理论学说思想贯穿在太极拳理论体系中,我们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地感受到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气息,比如太极拳拳理的中医阴阳哲学思想。

目前,随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的便利与频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严峻考验,备受关注。在新时期,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关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太极拳在继承和发展中,在国际化推广传播进程中,侧重技术动作、套路形式的传播,忽视其内涵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淡薄,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内涵正在不断流失,如果不进行太极拳文化理论的整理、挖掘、弘扬和普及,太极拳的推广与传播也只剩下运动的外壳。

本文试从太极拳基础理论着手,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经络视角下的太极拳运动养生。目前对太极拳健身理论研究论文、专著较多,但从中医经络角度,进行太极拳养生理论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通过论述中医经络基础理论及相关理论,阐述太极拳运动中的意念、呼吸、动作肌肉变化与中医经络联系,以期达到充实、完善太极拳健身养生理论体系,指导太极拳运动实践的目的。

1 经络与经络系统的概述

关于经络的论述,早在2500年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3,4]”。“经,即路径之意。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络,即网络之意。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5]”。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互相沟通,将人体脏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6]。”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经络系统将人体四肢百骸脏腑器官联络成一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病理上是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通路[7]。经络把整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才得以维持。

2 太极拳健身养生中的中医经络理论思想

中医学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最后落实在脏腑功能上,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也是最终体现在脏腑功能上。太极拳是集意念、呼吸、动作三者有机结合,融医学、气功、导引于一体的运动。太极拳进行保健防病的原因在于利用意念锻炼、调息吐纳、动作导引等活动来对脏腑功能、内外关系进行协调,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太极拳讲究“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以体导气”,通过气随意走,促进人体气血运行,拳论中也提到的“气遍身躯不少滞”;练习太极拳时,呼吸均匀细长,心静体松,有利于心血的濡养和心神的安宁;太极拳动作圆活舒展的,全身肌肉收缩弛张有序,协调用力,刺激周身穴位和经络,促进经络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对人体血液循环和脏腑都起到了保健作用。

2.1 太极拳的意念锻炼

2.1.1 意念的释义

意念是主体轻度入静后原神能动的自律性调控自然积淀因的亚无极思维态[8]。意念是人脑潜在功能的轻度活跃。人的意念和构成万物“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感应沟通。“意到气到”、以意领气”,其“意”就是生命场及生命信息流体的气机系统,通过意念对气物质的运动赋予信息量,产生气化功夫。

2.1.2 太极拳的意念锻炼

传统体育养生术,都要求精神意识的支配和调整,通过意念的锻炼逐步使心神舒适,情绪愉快,以达到排除杂念,入静养神,意定神灵的目的。意念的锻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意守身体的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二是注意身体的某种活动;三是想象某种有益的事物或活动[9]。意念锻炼的作用在于,可以调整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可以发挥自我保健和康复能力,可以洞察和控制人体内部的变化。

意守丹田是养生医学、气功最常见的要求。医学、气功家认为,丹田是以脐至关元为直径的一块区域,道家炼丹术认为这里是“炼丹、结丹”之处。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和经络脏腑学说,丹田连于脐,属中央脾土,为后天之本,脐后接命门,中系两肾。肾间动气,三焦元气均发于此。脐中、脐下有任、督、冲、脾、胃、肝、肾的经脉通过,任为阴脉之海,督为阳脉之海,冲脉为血海,可见这里是阴阳、气血、精液、五脏之精贯注的重要地方,古代练功家称此为“五气归元”之处,即五脏真气归结之处,为“生气之源,性命之根”。它具有培土益气,固本生精,调营和卫,温经暖血等重要作用[10]。所以,历代医家,练功家十分强调意守丹田及与丹田相关的丹田腹式呼吸法。

太极拳吸收传统医学思想,逐渐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内养性情即内练“精、气、神”,通过意念练习来进行锻炼。太极拳功法和动作练习中,讲究“用意不用力”,突出强调意念的作用。它靠主观意念集中某一部位,来调整该部位的代谢水平和皮肤血液供应。有研究表明,意守丹田与不意守丹田而仅做放松功时相比,意守丹田部位时皮肤电位变化出现上升。用意在身体某个部位或某个穴位,有利于经络畅通和身体平衡[11]。例如拇指的领劲运转,有利于手太阴肺经畅通;小指领劲,有利于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畅通。再如“搂膝拗步”中,一掌前按时,意念在后手,“左右分脚”中,分掌蹬脚时眼看前手、意想后手,均能起到平衡作用。太极拳练习强调意念的调控作用,通过意念调控人体气血运行,气随意走,调整身体各部位的气血状况,使气血运行畅通,发挥自我保健和康复能力,洞察和控制人体内部的变化。

2.2 太极拳的调息吐纳

2.2.1 气的含义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气”为物质实体,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聚结则成万物,“气”散开则化为太虚。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气”与中医学意义上的“气”不尽相同,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最微细的物质,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气”就成了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种种生命现象,邓宇等在1996年提出的:中医气是现代生物学已经发现和尚未发现的生命活性三要素“‘信息-能量-物质’流的统一体”广义波、多元混合物(体)。

中医学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12]。气的来源有三方面,肾中精气,水谷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肾中之气来自父母,藏于肾中,是先天之精气;水谷之气是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而来,是后天水谷之精气;清气源于大自然,经肺吸入体内。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都要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则脏腑经络功能就会减退,或发生血行停滞等各种病变。

2.2.2 太极拳中气的运行

气的基本特点就是运动,气所运动变化,是因为气内部含有正反两方面——阴和阳,这统一的气叫做“太和”,这方面的相互作用就是气的本性,气有阴阳的对立,又有阴阳的转化,阴阳相互推动,逐渐转移,这是“化”;阴阳相互结合,变动微妙不测,这是“神”。气的运动变化的本性,即“屈伸动静终始之能”,这种变化的能力,也被称为“虚实动静之机”,所谓能和机,即是气的自己运动之内在的源泉,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13]。

“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在不同脏腑有不同表现形式,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表现为“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将人体之气按来源分为:肾中之精气,水谷精微之气,自然之清气。中医学和养生学既重养气,又重调气。气机和调,则人抗拒病邪和衰老的能力提高。对机体来说,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这种协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调气,首先要使气行通畅,其次,要使气机和调。因此养生学把养气、调气作为主要任务,无论动功,还是静功,包括导引吐纳、推拿按摩等,各种功法,最终都以气充、气调为目的。

太极拳习练者在行拳走架中吸收中医养生大量的行气、调气、运气之要决,讲究“以理御气,以气行理”,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中医及气功认为:“丹田,人之根本也,是人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源,太子之府也”。在总结吸收了气功养生有关调气要求基础上,太极拳要求“气遍身躯不稍滞”、“气宜鼓荡”,又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太极拳在行气时,要求“气敛入筋骨”,“气由脊发”,只有气循经络有规律的运行,才能调和气血,达到内壮,增长内劲。行气最后归到一个“劲”,达到气与力合的阶段,这是太极拳的劲力体现。

从养生学角度,呼吸实则为吐故纳新,吸清倒浊,进行气体交换。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上讲“肺主气,司呼吸”,肺影响着气的生成,呼吸均匀调和,则浊气得以排出,清气得以吸入,若呼吸功能减弱,吸入清气不足,势必影响气的生成而导致气虚,机体会出现病变。太极拳主张采用“细、长、匀、缓、深”的腹式深呼吸,以传统哲学“气”为认识论基础,呼吸之气的升、降、出、入为运动特征的,使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通过练功者主动地调整呼吸运动,进而调理人体的气机,使气血畅通,百脉和匀,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保健的目的。

2.3 太极拳肌肉运动与动作导引

2.3.1 肌肉与穴位

现代生理学所称的肌肉,在中医古籍中称为“发肉”。肌肉在皮部下,附着于骨骼关节。分肉和分肉之间的较小凹陷称为“溪”,较大的凹陷称为“谷”。溪谷大多是经络穴位所在之处,也是人体之气汇聚之所,故《素问·气穴论》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14]

穴位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体表联属于经络、脏腑的传导通道,临床上是通过对穴位实施一定的经络穴位疗法,而发挥经络系统对人体的调节作用。肌肉感受野集中的部位恰恰是此块肌肉上穴位所在之处[15],而穴位点处又是肌肉中神经分布最为集中的部位[16]。太极拳练习要求全身放松,动作缓慢均匀,肌肉舒张收缩协调,神经调控协调一致,能够对肌肉处穴位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以指代针,进行肌肉处穴位的按摩与引导,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平衡。

2.3.2 太极拳动作导引

中国医学奠基著作《内经》中“恒动论”充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主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织成分依赖运动互相配合、协调,人们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运动锻炼,从而使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筋骨调柔,达到防病治病目的。这种以“动形”来养生的观点,是导引法的初源,导引与行气练意结合起来,形成以导引术,人们根据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和仿生学特点,创编各种以肢体锻炼运动为特点,以行气养生为目的的导引养生功。导引养生功以中医的经络学说为基础,强调循经取动、循经取穴、循经作势、以指代针,通过肢体导引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治疗脏腑冷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教授[17]创编的“舒心平血功”中,在动作上强调循经旋臂,动其稍节,并安排了较多的握拳、组掌、成勾、叠腕卷指、抖手等动作,使心经、心包经及其位于腕部的神门、大陵两个原穴受到良好的刺激,进行自我按摩,以疏通心经和心包经脉、消积化淤,理气和血,防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太极拳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导引术,套路安排上,注重动作缓慢舒展,,肌肉进行收缩与舒张,协调用力,动作上自然放松,松柔缓慢,对肌肉处穴位产生一种自然“按摩”作用。在练习时强调内外相合,动作与呼吸、意念相配合,与意气相随,“以体导气、以气运身”,通过炼意识使气血循经络而动,从而调动和调息体内的阴阳互补,达到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目的。

3 小结

中医经络 篇7

关键词:中医经络检测系统,穴位探测仪,WUSB,恒流源

0 前言

经络穴位诊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在医学界及临床应用中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经络穴位诊法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系统依据中医经络穴位诊断理论与现代微控制器技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设计出基于无线穴位探测仪的中医经络信息检测系统。实现对人体经络进行反射诊断的研究,采集人体穴位经刺激电流所反射出来的信息,经微控制器处理后,通过无线传输直接与数据库相连,使检测综合信息得以显示。

1 穴位探测仪的硬件系统组成

穴位探测仪实现了对人体穴位阻抗信息的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并在PC机上与数据库相连,实现了对信号的后续

分析及处理。

硬件系统含两个部分:经穴阻抗测量系统和无线传输系统。

1.1 经穴阻抗测量系统

经穴阻抗测量系统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

穴位测量流程图如图2所示。围单片机电路功能主要包括:恒流源电路和阻抗采集电路。

当所检测的穴位阻抗始终大于最大值时,反复检测几秒以后,默认为最大值继续进行下一步。

1.1.1 恒流源电路

恒流源电路主要采用的是MAX515的芯片[7],其为一输出电压可变的串10bits的D/A转换器,MAX515是低功耗,电压输出,10位数模转化器,缓冲区固定增益为2。其特点是:(1)5V单电源供电;(2)被缓冲的电压输出;(3)140μA馈电电流;(4)最大输出电压可达基准电压的二倍;(5)保证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6)可变的输出范围:0V~VDD;(7)8引脚;(8)上电复位。

MAX515的具体输出电压值Vout与串行输入数据和基准电压Vref相关。考虑到被测阻抗较高[5],且不同被测对象阻抗差异较大。又由于人体外形较大,在测量时,人体相当于一根天线,容易给测量带来干扰与噪声。因此要求用于构建恒流源的放大器和跟随器应具有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低噪声、低输入偏置电流。同时为了满足较宽的阻抗测量范围,要求采用的放大器供电电压较宽,所以选用AD620与AD705,其电源电压最高可达±18V。AD620(U1)作为运放器有极宽的电源工作范围:(±2.3~±18)V,仅需一个外接电阻即可得到1~1000内的任意增益范围。AD705k(U2)作为跟随器输出到AD620的基准电压端组成恒流源电路。

U1与U2构成的恒流源,其电流大小Is=Vo/R1,其中Vo为经过R1的电压,R1为90kΩ电阻。其输入人体的电流为I=V/Zx,Zx为人体等效阻抗。电路的优点是加在人体两端的电压,其中一端用来作为参考端即为电路的地端。而流入人体电流大小由芯片MAX515所控制可调范围为0~30μA。

1.1.2 阻抗采集电路

U3和U4为跟随器,它的作用是隔离前后级之间阻抗的互相影响,避免造成测试误差,其器件选用输入偏置电流极小的放大器AD705[8]。

MSP430F1222的ADC12模块包含一个内建参考电压发生器,其电压值可以通过标志位REF2_5V选择为2.5V或1.5V。内部参考电压产生的电压既可以通过转换存储控制器ADC12MCTLx中的SREF选择位设置为内部使用,提供给内核的VR+端口,也可以直接通过VREF+引脚引出,给外部器件使用。

ADC12模数转换模块支持12位精度模数转换,主要由12位的SAR核、采样选择控制、参考电压发生以及16个字转换控制缓冲区组成。ADC12模块的主要特点如下:最高转换速度超过200ksps;采样周期可以通过软件或定时器来编程控制;可以由软件或定时器完成;参考电压源既可以选择外部电压,也可以选择内部电压;内部电压可以通过软件选择2.5V或1.5V;8个可以独立配置的外部信号的输入通道;4个内部通道、温度传感器、AVCC、VeREF+以及Ref+x;每个通道可独立地选择正或负极性的参考电源;可选择的转换时钟源;具有单通道单次转换、单通道多次、序列通道单次以及序列通道多次4种转换模式;ADC内核以及参考电压源能够根据需要分别关闭;具有可以快速解码ADC中断的中断向量寄存器。

1.2 无线传输系统

使用Cypress公司的EZ_USB FX2系列芯片中的CY7C68013。EZ_USB FX2是一款集成了USB2.0收发器的微控制器,电源电压范围为1.9~3.6V。

系统硬件框图如图3所示:该系统主要由无线发送模块、无线接收模块及PC机组成。

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在发送端,首先由电极采集所需的人体穴位信号,随后该信号被送入阻抗信号调理电路进行预处理,再经过AD转换,最后通过无线发送模块送出;接收端通过无线手段进行人体穴位信号的接收,然后通过接口电路CY7C68013模块送入PC机显示并进行最终处理。单片机MSP430F1222和CY7C68013是用来配置nRF2401模块,并控制其完成数据的无线通信。

(1)信号采集模块:信号采集模块由电极、信号调理电路组成,信号调理电路主要由放大器和滤波器组成。由于本系统采集人体穴位信号,这里要用到两个电极,因为一个电极用来握在手中作为接地端,另一个电极用来测量穴位电阻。

(2)无线收发模块(nRF2401模块/射频模块):无线收发模块[6]由射频芯片nRF2401和晶振等一些外围电路组成,实现无线通信连接,其中nRF2401主要完成数据的无线传输和通信协议的解读工作。默认情况下,一次传输的有效载荷数据包的大小为28字节,地址宽度为2字节,CRC校验启用,CRC模式16位,这些默认参数可以通过PC端提供的API进行设置。在发送端,用MSP430F1222实现对于nRF2401的管理控制,它负责配置nRF2401模块的工作模式及向其发送数据。

nRF2401有四种工作模式(配置、收发、空闲、关机),单片机通过设置nRF2401的PWR_UP、CE和CS的引脚状态来选择它的工作模式。单片机与nRF2401的通信主要是通过CLK1、DR1、DATA和CE四个引脚来实现的。

2 软件设计

2.1 软件调试环境

本课题设计所采用的软件调试环境是IAR公司的集成开发环境IAR系统嵌入式(Embedded Workbench)IAR430 3.41版。

Workbench的项目管理模式允许以树状体系结构组织项目,从而可以清晰表现文件之间的隶属关系。

2.2 无线传输的软件部分

软件设计包括单片机的固件设计、nRF2401的驱动程序、无线数据传输程序。

2.2.1 固件设计

固件是指存储在系统硬件中的代码,用于控制硬件系统运行,主要负责USB设备的连接、USB协议和中断处理等,实现主机与外设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MSP430F1222单片机集成了JTAG接口,它是一个四线串行接口:TDI测试数据输入口、TDO测试数据输出口、TCK测试时钟、TMS测试模式选择。利用该接口可移入指令和数据,从而控制目标芯片的地址线和数据线,达到读写目标芯片和仿真调试的目的。MSP430F1222的固件程序就是通过JTAG接口从PC机写入的。

Cypress公司为FX2固件开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固件库和固件架构,它们都是在KeilC51集成开发环境下开发的。固件库提供了一些常量、数据结构、函数来简化设计,使用时只需要提供一个USB描述符表,添加其他端点接收和发送数据的通信代码,以及控制外围电路的程序代码。

2.2.2 驱动程序

该驱动是PC机用来识别、访问和使用此无线收发模块,主要包括初始化函数、无线收发函数和设置无线收发状态函数。

初始化函数:Config2401函数。

它实现了初始化nRF2401,并配置好本机地址等工作。

无线发送函数:void nRF2401_SdPacket(char*SdBuf)函数。

需要发送的数据存放于SdBuf[]数组中,数组长度应该与2401配置的有效数据宽度(DATA_W)一致,默认应该为28字节。如果发送数据少于配置的有效数据宽度,那么在有效发送数据长度之外的数据是无效数据,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包还是一个长度为配置有效数据长度(DATA_W)的数据包。函数无返回值。

无线接收函数:unsigned char nRF2401_RcPacket(unsigned char*RcBuf)函数,实现无线接收数据。

RcBuf[]数组大小应为有效数据宽度,默认为28字节。函数返回0,则代表没有数据可以接收或接收数据失败,函数返回1则代表成功接收数据。接收到的数据存放在RcBuf[]数组中。

无线发送状态函数:void SetSdMode(void)函数,设置无线收发器为发送状态。

无线接收状态函数:void SetRcMode(void)函数,设置无线收发器为接受状态。

2.2.3 无线数据传输程序

数据发射流程(见图4),需要用到的接口引脚为CE,CLK1,DATA。数据接收流程(见图5),需用到的接口引脚CE、DR1、CLK1和DATA。

注意:nRF2401的数据帧中必须包含本机硬件地址,只有符合本机硬件地址的数据帧才会被接收并进行CRC校验,所以一定要注意地址的配置。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可配置为同一地址,这是因为该环境下只有这一个无线设备,所以不必考虑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如果本系统在包含其他无线设备的环境中使用,就必须考虑地址是否冲突的问题。正确的数据包指含有正确的地址和CRC校验码,当接收到正确的数据包时,NewMsg_RF2401会自动把字头、地址和CRC校验位移去,通过把DR1置高来通知微控制器。

3 中医经络信息检测系统

中医诊断信息系统能够快速地实现中医诊疗流程的主要需求,完成病人从医生会诊到出现诊疗结果全过程的处理,并能及时地通过查询界面方便地提取诸如望诊信息、闻诊信息、按诊信息,还包括必不可少的系统设置功能。将中医诊断信息系统的“原穴检测”部分连接无线穴位探测仪,对十二对穴位进行检测,数据则通过无线传输连接PC机进行综合处理。

3.1 中医经络信息检测系统的构成(图6)

中医经络信息检测系统能实现与望闻问切相关的诊断信息的采集,同时能对单项诊断仪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交叉综合比对,以提高早期诊断的正确度,并能将各种症候群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然后综合判断,给出最终的诊断结论。

中医诊断数据库信息包括望诊、问诊、闻诊、按诊信息。望诊信息可选择性地输入望神、望色、望五官、望形态中的47种状态信息,还可以在舌诊部位、舌质、舌苔共140张图片中进行选择。问诊信息中可选择性地输入出汗情况、头痛情况、眼、鼻、口、胸胁、腹部、大小便、月经等39类210种状态信息。闻诊信息有听语声、听呼吸、听咳嗽、口臭、痰腥臭、闻屁臭中的14种状态信息。按诊信息可选择性低输入111种按诊部位状态信息。其他还有常规信息的输入。

系统可对十二对经络原穴阻抗[4]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采用清晰明了的图示方式显示阴/阳、上/下、左/右、大/小等平衡情况,并提出最可能的问题、倾向性问题以及给出建议。

按下“原穴检测”后,自动调用检测程序,检测完成后,在“个人健康档案基本信息”界面中选择“四诊信息输入”进入体质辨识界面或其他。

3.2 中医经络信息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选用常用的SQL Server 2000用来构建系统数据库,选择Visual Studio的成员——Visual Basic作为数据库开发工具。在数据访问接口上选择了ADO及其提供的相应空间ADODC控件(ADO是Microsoft提供并建议在Visual Basic6.0环境中使用的数据访问接口,实际是一种提供访问各种数据类型的连接机制)。

3.3 应用系统的界面构成

中医经络信息检测系统的应用系统界面分为8个界面:

(1)诊疗主界面。

(2)个人信息界面。

(3)体质辨识界面:体质辨识界面为医师对病人进行会诊时用到的界面。医师按望、闻、问、按依次对病人进行诊疗。(1)信息:分为望神、望色、望五官和望形态和舌诊。每个项目下面有几个状态的选项。医师可根据病人的情况加上自己的判断选择一个适合的选项来定义病人当时的状况。舌苔和舌质项目,对于每个状态选项有几张舌图可以供医师参考。(2)按诊界面:按诊部分因为穴位有111个在处理上比较特殊,如果一一列出的话,界面会显得非常凌乱。根据中医的知识,可把111个穴位分为13块区域,比如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贤经、手少阳三焦经等。医师可根据病人压痛穴位,在相应的穴位图谱中选出穴位系统自动加入列表。(3)四诊检测结果:医师对病人的四诊信息和常规信息输入后,按“保存”按钮后,在四诊检测结果界面,系统会自动判断所选四诊内容对应的症候表现。(4)原穴检测结果:医师对病人结束四诊诊断后,可以进行原穴检测。通过调用穴位检测程序和使用无线穴位检测仪(连接于计算机的检测硬件),对病人的十二对穴位进行检测(见图7)。检测后得出的虚实平衡图[3]、五大指标、检测趋势可供医师后续使用。

(4)信息查询界面。

(5)个人信息汇总界面:病人用来查询的界面。病人可用身份证来对某段时间内的进行过的诊疗进行查询。“详细内容”中列出了四诊信息、常规信息、原穴检测和检测趋势。原穴检测将虚实平衡的值做成图表的形式一目了然。

从信息汇总界面,病人可以根据需要查询某一次会诊的详细记录。检测趋势利用同一人的多条记录来预测胃经、心经、小肠等参数的走势,医师可根据这个趋势给予一定的参考信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6)今日诊疗汇总界面。

(7)登录界面。

(8)信息管理界面。

4 结束语

经调研到目前为止,这样一种结合了无线穴位探测仪和中医经络信息检测的系统还未见有报道。本仪器已经在社区医院里使用并得到良好的反应,使用者都认为该仪器使用方便、稳定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前景。本仪器的实现可为中医经络学研究和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曹磊.MSP430单片机C程序设计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建华,杨艳琴,翟骁曙.MSP430系列16位超低功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捷生,沈雪勇,魏建子,等.冲阳穴伏安特性与人体气血盛衰[J].上海针灸杂志,2001(6):29.

[4]蔡少川,张志勇,吉小军,等.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6(14):9.

[5]魏建子,周钰,沈雪勇,等.穴伏安特性与穴位功能特异性[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9):18.

[6]王磊.低功耗便携式心电仪设计与研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1-70.

[7]Eory,A.In-vivo Skin Respiration(CO2)Measurement in the Acupuncture loci[J].Acupunct Electrother Res,1984,9(4):217.

中医经络 篇8

经络三联法即医用羊肠线穴位埋藏, 耳背刺络放血, 耳穴贴压法的联合应用。中医认为银屑病是内有禀赋血热, 情志饮食内伤, 郁久化热、化燥致瘀, 外感风寒、湿热燥毒诸邪搏于肌肤, 内外互动而致经脉气血瘀滞不畅, 肌肤失养而发病。治以活血通络, 清热消斑为法。三联法基于“经络运行于皮肤、腠理、肌肉之间, 内连脏腑, 外达肌肤”的理论, 通过背部相关夹脊、五脏腧穴和多气多血阳明经之曲池、足三里, 取羊肠线的异体蛋白的良性刺激, 以调达任督、阳明之经脉的目的。“耳为宗筋之会”, 全息于身体各部, 通过耳背刺络放血, 耳穴按压, 以起调理全身经脉, 去瘀生新和退热作用。

1 疾病诊断标准

按照1997年我国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1 西医标准

1.1.1 诊断标准

(1) 皮损以红丘疹、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为主, 覆有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 刮除鳞屑和薄膜后, 有点状出血 (血露现象) 。 (2) 皮损形态有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混合状等多种类型。发生在头皮, 毛发呈束状;在指甲处, 呈顶针样改变或发黄变厚。急性期可有同形反应。

1.1.2 临床分期标准

(1) 进行期:发病迅速, 新皮疹不断出现, 可有同形反应; (2) 静止期:无新发皮疹, 原皮损无明显变化; (3) 消退期:皮损变薄, 颜色变浅, 鳞屑明显减少, 直至皮损消退, 皮肤光滑。

1.2 中医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寻常性银屑病属中医之白庀病。 (1) 主症:皮肤出现红疹或斑疹, 并覆有银白鳞屑。 (2) 兼症:皮肤瘙痒, 心烦口干, 鳞屑刮除后有点状出血, 面色无华, 面色紫暗, 便秘溲黄。 (3) 舌象:舌质红, 苔黄;舌质暗或有瘀斑, 苔薄;舌质淡红, 苔少。 (4) 脉象:脉弦数, 脉沉涩, 脉沉细。 (5) 诊断:主症必备。有 (2) 、 (3) 、 (4) 任意一项即可确定。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 血热证:初发或复发不久, 皮损发展迅速, 常见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 色鲜红, 覆有银白色鳞屑, 刮除后有点状出血, 偶见同形反应,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心烦口渴或口干, 便秘溲黄,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 (2) 血瘀证:病程较长, 皮损厚硬呈斑块状, 色暗红, 覆有银白鳞屑,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 苔薄, 脉沉涩。 (3) 血虚证:病程迁延日久, 皮损较薄, 常为斑片状或皮损泛发周身, 色淡红或淡褐, 鳞屑较少, 伴轻度瘙痒, 面色无华, 头晕少眠, 舌质淡红, 苔少, 脉沉细。

1.3 临床量化标准

主要指标根据Fredriksson等于1978年在Dermatologica上提出的国际公认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标 (简称PASI) 。皮损面积:将体表分成4个主要部分, 即头 (h) 、上肢 (u) 、躯干 (t) 、下肢 (l) , 分别占全身面积的10%、20%、30%和40%。A为各部位皮损面积的百分数, 用Ah、A u、A t和Al符号代表皮损波及程度, 以数字表示:0=无波及, 1=<10%, 2=10%~<30%, 3=30%~<5 0%, 4=5 0%~<7 0%, 5=7 0%~<9 0%, 6=9 0%~100%。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三项临床表现, 即红斑 (E) 、浸润 (I) 、鳞屑 (D) 。用0~4分表示:0为无临床表现, 1分为轻度, 2分为中度, 3分为重度, 4分为最严重。计算h、u、t、l皮损严重分值, 得出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标。公式为:PASI=头[0.1 (Eh+Ih+Dh) Ah]+上肢[0.2 (Eu+Iu+Du) Au]+躯干[0.3 (Et+It+Dt) At]+下肢[0.4 (El+Il+Dl) Al]。

2 适应证

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或中医辨证的各证型, 年龄在18~65岁, 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PASI分值在72分以内者。

3 禁忌证

3.1 出血倾向者, 如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3.2 高热、急性炎症、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者。

3.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

3.4 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3.5 其他不宜采用埋线治疗者。

4 操作方法和步骤

4.1 器材

皮肤消毒用品、安尔碘、1ml注射器、镊子、12号腰穿针、医用手套、2~3号铬制羊肠线、2%利多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穴位探棒、耳穴王不留行压籽板等。其中, 穿刺针需针尖端正, 没有钩刺, 锐利适度, 针身无折痕, 无锈蚀, 光滑挺直, 坚韧有弹性, 做到一人一针, 并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再使用。

4.2 操作步骤

4.2.1 埋线

(1) 体位:背部埋线患者取俯伏坐位, 四肢采取仰卧位。 (2) 取穴:一组在脊柱两旁大杼、风门、肺腧穴, 医者拇指在以上穴位进行反复按压, 找出酸、胀、沉较敏感的四个穴位 (大杼:第1胸椎脊突下, 旁开1.5寸;风门:第2胸椎脊突下, 旁开1.5寸;肺腧:第3胸椎脊突下, 旁开1.5寸) 。二组取穴曲池 (双) 、足三里 (双) (曲池:屈肘成直角, 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足三里:髌骨膝眼下3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 (3) 消毒:选准穴位后, 用0.2%安尔碘以中心点半径3cm向外3次绕圈擦拭。 (4) 麻醉: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可因0.3~0.5ml, 以15°角快速刺入穴位正中皮肤后推药, 使皮肤呈橘皮样变化, 形成0.5~1cm大皮丘, 出针。 (5) 埋线:采用注线法, 剪取3号羊肠线1~1.5cm, 后退12号腰穿刺针针芯, 将羊肠线放入针管内;用酒精棉球擦洗双手或戴消毒手套, 医者右手捏针柄, 左手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捏住针体下1/3, 将针尖放在穴位处局麻皮丘上, 垂直压至皮肤产生最大阻力, 然后双前臂用力, 相互协调使用爆发力, 猛然一抖即可一下突破皮肤。这种爆发力局限于1~2cm范围, 不至于因突然用力, 由于惯性使穿刺针一下刺入过深, 损伤深部神经或内脏。向背腧穴注线时穿刺针应向椎体方向略斜刺;四肢穴位直刺, 深入至皮下2cm, 达到肌层。当患者出现酸胀感后, 医者左手一边向下推针芯, 右手一边向上退针管, 将羊肠线埋置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 针孔处用消毒纱布按压1min止血后, 用创可贴固定。一天后去掉创可贴即可, 两组穴位交替, 2周埋线一次。

4.2.2 刺络

(1) 选择耳背后的络脉:医者拇示指在患者耳背压揉几次, 在耳背3个大静脉中选择一个充分怒张的静脉。 (2) 消毒:用0.2%安尔碘擦拭所选部位, 再用酒精脱碘消毒。 (3) 用消毒后所适用的注射器针头, 选准怒张静脉的近端点刺出血, 不要按压, 用湿酒精棉球轻轻擦拭, 每次放血5~10滴为度。术毕用干棉球按压止血。每隔1周放血一次。

4.2.3 耳压法

(1) 取穴:两耳的肺点、肝点、皮质下、神门、荨麻疹、头、四肢皮肤严重部分对称点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肺点:耳甲腔中心凹陷处;内分泌点:耳甲腔底部, 屏间切迹内;神门:在耳三角窝的外1/3处, 对耳轮上下脚交叉前;荨麻疹点:在耳舟内、耳轮结节下) 经耳部消毒后, 用探棒按压以上各点, 找出最敏感的痛、麻、胀点。一次3~5穴。 (2) 用75%酒精消毒耳廓, 左手固定耳部, 然后用王不留行籽, 紧附于小块胶布上, 用小血管钳夹好胶布块的一端, 使药籽对准所选耳穴贴上。 (3) 嘱患者用两指对压法, 每日按压3~5次, 每次按压1~2min, 以耳廓发热、发胀、发散感为宜。每隔2周更换一次。

4.3 关键技术环节

患者治疗前应心平静气, 不要恐惧, 对医生应充分信任。医生在治疗前应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 同时观察疾病表现, 认真耐心的解释、鼓励, 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增强信心, 并将经络三联法作用和治疗优势深入浅出的做一介绍。医生在治疗时要精神集中, 全神贯注, 手法应轻巧, 刺激要适中。

5 注意事项

5.1 埋线应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深度, 背部腧穴深度在2~3cm, 曲池穴在2cm内, 足三里2~3cm, 四肢穴位避开血管和神经, 以出现针感为度。耳背放血不得伤及耳软骨,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2 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溃烂处不宜埋线, 发热患者、结核活动期、急性心脑血管患者、血压过高者、意识不清者、身体极度衰弱者等不宜使用本法。

5.3 极少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 甚至埋线针口出现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 可取出羊肠线, 停止操作, 行抗过敏治疗。

5.4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各查一次肝肾功能, 发现问题随时复查。证实系治疗和对照药物原因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和用药, 采取中西医结合保肝肾治疗。

5.5 口服对照药物迪银片1周左右可能会出现口渴、多汗、瘙痒、黏膜干燥、皮肤脱落。外涂护肤脂类化妆品可减轻症状, 对皮肤剧烈瘙痒者可口服或外用非激素类抗过敏药, 对有渗出物部位可使用爽身粉等, 以保持干燥。

6 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6.1 晕针

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 甚至发生四肢厥冷、昏迷、二便失禁, 应立即停止治疗, 使其平卧, 头位稍低, 松开衣领。轻者饮白开水, 片刻恢复;重者针刺人中、涌泉穴即可苏醒, 必要时采取其他治疗晕针的措施。预防: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顾虑。患者背部埋线采用俯伏坐位, 四肢埋线采取仰卧位;耳背刺络、耳穴按压采取坐位。对饥饿、极度疲劳者, 不要马上操作。

6.2 血肿

埋线和耳背刺络后, 局部疼痛、肿胀较剧, 青紫面积大, 血肿大, 若影响到活动时可先行冷敷加压止血, 24h后再行热敷, 必要时可使用止血药。埋线手法要轻巧, 患者如疼痛较剧应立即退针或改变角度, 以避免刺中大血管。

6.3 感染

埋线后3~4d出现局部红肿, 疼痛加剧, 埋线部位表浅者可能出现化脓, 羊肠线随脓流出, 严重者导致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有感染者行抗感染治疗, 已化脓者切开引脓, 并取出羊肠线, 外盖敷料。埋线时做好各种消毒工作, 术后保护伤口, 不要沾冷水和污物。如敷料脱落, 应及时消毒后再盖上敷料。

6.4 过敏

埋线后局部出现瘙痒、丘疹, 或红肿、发热, 甚至伤口出现脂肪液化, 羊肠线溢出。瘙痒严重者可用抗过敏的软膏外涂, 红肿发热者可局部行抗感染处理, 必要时取出羊肠线, 严重者可口服抗过敏药物。

6.5 创伤

(1) 气胸:患者突然出现胸闷, 胸痛, 心悸, 呼吸困难, 发绀, 胸肋间隙变窄, 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 心浊音界缩小, 触诊可有气管向健侧移位, X线透视可进一步确诊。 (2) 刺伤神经:刺伤神经根、神经干, 会出现触电样放射感。如感觉神经损伤, 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 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若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 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出现上述现象, 应及时抽出羊肠线, 并给予适当处理, 如应用维生素B类药物治疗。出现触电样感觉及放射感者, 一般症状可自行消失, 不需特殊处理。6.6治疗后反应产生原因主要有: (1) 穴位局部组织损伤造成的无菌性炎症反应; (2) 羊肠线的物理刺激反应; (3) 异体蛋白埋植造成的变态反应。埋线疗法术后正常反应多由于损伤及羊肠线 (异体蛋白) 刺激引起。在埋线1~5d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 一般36h达高峰。少数病例反应较重, 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 亦属正常现象, 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 溢出于皮肤表面, 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 用70%酒精棉球擦拭, 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 可持续3~7d, 一般不需处理。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反应, 即埋线后2~24h出现体温上升 (38°左右) , 局部无感染征象, 持续2~4d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埋线后可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现象, 有的还有周身不适、食欲不佳等症状。上述反应一般不需处理, 注意休息, 反应多会消失。若反应较重, 可对症处理。

复习题

1.寻常型银屑病西医诊断标准包括: ()

A.皮损以红丘疹、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为主, 覆有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 刮除鳞屑和薄膜后, 有点状出血 (血露现象)

B.皮损形态有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混合状等多种类型C.发生在头皮, 毛发呈束状;在指甲处, 呈顶针样改变或发黄变厚

D.急性期可有同形反应

2.临床分期标准中的有关概念描述正确的有: ()

A.静止期:无新发皮疹, 原皮损无明显变化

B.进行期:发病迅速, 新皮疹不断出现, 可有同形反应

C.消退期:皮损变薄, 颜色变浅, 鳞屑明显减少, 直至皮损消退, 皮肤光滑

D.消退期:皮损变薄, 颜色变浅, 鳞屑明显减少

3.血瘀证是指: ()

A.初发或复发不久, 皮损发展迅速, 常见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 色鲜红, 覆有银白色鳞屑, 刮除后有点状出血, 偶见同形反应,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心烦口渴或口干, 便秘溲黄,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

B.病程较长, 皮损厚硬呈斑块状, 色暗红, 覆有银白鳞屑, 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 苔薄, 脉沉涩

C.病程迁延日久, 皮损较薄, 常为斑片状或皮损泛发周身, 色淡红或淡褐, 鳞屑较少, 伴轻度瘙痒, 面色无华, 头晕少眠, 舌质淡红, 苔少, 脉沉细

D.病程较长, 皮损厚硬呈斑块状, 色暗红, 覆有银白鳞屑, 伴轻度瘙痒, 便秘溲黄,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

4.以下对穴位的定位方法描述错误的有: ()

A.风门穴:第2胸椎脊突下, 旁开1.5寸

B.肺腧穴:第3胸椎脊突下, 旁开2寸

C.足三里:髌骨膝眼下2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D.曲池:屈肘成直角, 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5.预防晕针的措施包括: ()

A.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顾虑

B.患者背部埋线采用俯伏坐位, 四肢埋线采取仰卧位

C.耳背刺络、耳穴按压采取坐位

D.对饥饿、极度疲劳者, 不要马上操作

6.下列有关神经损伤的描述正确的有: ()

A.刺伤神经根、神经干, 出现触电样放射感

B.感觉神经损伤, 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

C.运动神经损伤, 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

中医经络 篇9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经络推按,药膳,生活质量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严重威胁着病人的健康。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增多[1]。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增长趋势。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防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2011年5月—2013年2月对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给予中医经络推按联合药膳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400例, 其中男232例, 女168例;年龄40岁~75岁;合并高血压76例, 糖尿病39例, 心房纤颤19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在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经络推按组、药膳组、经络推按+药膳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0例, 女40例, 年龄41岁~75岁;合并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0例, 心房纤颤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经络推按组男53例, 女47例;年龄41岁~74岁;合并高血压21例, 糖尿病9例, 心房纤颤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药膳组男57例, 女43例;年龄40岁~75岁;合并高血压17例, 糖尿病10例, 心房纤颤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经络推按+药膳组男62例, 女38例;年龄41岁~75岁;合并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0例, 心房纤颤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4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合并症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及中医诊断标准 (胸痹)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标准制定。确诊的病例纳入研究范围。

1.3治疗方法

4组均给予常规西医一般基础治疗及常规护理。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鲁南制药股份公司生产) 40mg, 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 (拜耳公司生产) 100mg/d;阿托伐他汀钙片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mg, 晚口服;统一发给硝酸甘油片以备在心绞痛发作时含化。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 适当通风, 避免剧烈活动。密切观察病情,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饮食少食多餐, 有节制。保持大便通畅。

1.3.2 经络推按组

根据证型指导经络操及重点穴位按摩:均按摩手厥阴心包经。心气虚为主者:加按手厥阴心包经;脾气虚为主者:加按足太阴脾经;肾气虚为主者:加按足少阴肾经;血瘀为主者:加按足阳明胃经。操作手法:搓热双手, 运气于手, 心、脾、肾气虚顺着经络走向做单方向推按、多方向揉搓3遍~5遍, 并顺经自上而下轻轻拍打3遍~5遍/延伸拍打3遍~5遍, 对侧经络同法操作。血瘀为主者逆着经络走向推按、多方向揉搓3遍~5遍, 并顺经自下而上拍打3遍~5遍/延伸拍打3遍~5遍, 对侧经络同法操作。

1.3.3 药膳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不同证型分别给予不同的膳食指导:辨证施膳方, 在煲汤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入以下中药:心气虚为主者, 加人参、酸枣仁;脾气虚为主者, 加淮山、党参、白术、黄芪;肾气虚为主者, 加熟地、制首乌、杜仲;血瘀为主者, 加川芎、当归、田七。所有中药均15g, 加入瘦肉煲汤, 取汤量约200mL, 每日午餐、晚餐前服用。

1.3.4经络推按+药膳组

经络推按同经络推按组, 药膳同药膳组。2组均2周为1个疗程, 观察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4组病人在实施护理指导前后均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SF-36) 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SAQ) 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病人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所测各参数值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用单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小结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本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是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气机淤滞, 心脉痹阻不畅。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经络推按通过循经推按、多方向揉搓、延伸拍打、循经手法拍打激发经气, 加强循经传感, 加强腧穴的远治作用, 手法拍打能有效激活经多经穴ATP复合酶, 产生足够经穴能量, 打通组织细胞间通道, 加快经穴能量沿经络传导速度, 增加ATP传导数量, 促进受损神经快速复愈[3]。重点穴位按压达到疏通心脉、畅达气血的目的[4,5,6]。中医膳食疗法是具有养生、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通过饮食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发挥作用, 是临床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 中医药保健养生在辨证护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明显优势[7,8]。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通过SF-36及SAQ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治疗前4组SF-36评价及SAQ评价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4组SF-36及SAQ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络推按+药膳组治疗后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中医经络推按配合膳食疗法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9,10,11,12]。

上一篇:增效式对话教学下一篇:领导人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