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

2024-09-07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共10篇)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 篇1

D0210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心经异动,就病喉干、心痛、口渴而思饮,这就是臂厥。以下是心病主要症状:眼黄、胁痛、上下臂内侧后沿痛,其掌内热而痛。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二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11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之血管,起源于小指之端,沿手外侧上行至腕部,自手踝内流出,沿前臂骨下沿直上,自肘内侧两筋之间流出,沿后臂外侧后沿上行,从肩后骨缝流出,绕行肩胛,交会于肩上,流入缺盆,连络心脏,沿咽喉下穿膈膜,抵达胃部,归属小肠;其分支,从缺盆沿颈部上行面颊,流至眼外角,转而流入耳内;其分支,离开面颊上行至眼眶下方,抵达鼻部,行至眼内角,斜连于颧部。

D0212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太阳小肠经异动,就病咽喉痛、下颌肿、不可用于环顾、肩部似被拔起、上臂似被折断。以下是髓液生病主要症状:耳聋、眼黄、两颊肿,颈部、下颌、肩部、上臂、手肘、手臂外侧后沿痛。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二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 篇2

任脉自小腹直上部份,贯穿肚脐中央,上贯心脏,进入咽喉,上行至颐部,环绕口唇,上行连系两目之下中央。

‖SW60—Q01071‖→‖SW60—Q01083‖→‖SW57‖Q0107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脉生病,男子内结七种疝病,女子生带下、癓瘕、积聚。

‖SW60—Q01084‖→‖SW60—Q01071‖→‖SW57‖SW60—Q01084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此脉生病,自小腹以上,冲心而痛,无法大小便,形成冲疝;女子病不孕、膀胱不利、痔疮、溺尿、喉干。

Q0107【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

冲脉,起源于腹街,合并足少阴肾经,沿肚脐左右上行,到达胸内然后分散。

Q01072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冲脉生病,异常邪气导致胸腹里急。

Q0108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督脉,起源于小腹以下,横骨中央。女子督脉,流入连系阴廷、阴道口,阴道口,即尿道口之端。其络脉沿着生殖器,会合于会阴部,绕过会阴后部,从臀部分开绕行至少阴经,与太阳经内络脉会合。足少阴经上行大腿内侧后沿,贯穿脊椎,归属肾脏。

Q01081【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随太阳经起源于眼内角,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流入连络脑部,返流离开下行项部,沿肩膊内侧,自脊椎两边抵达腰内,沿脊椎流入,连络肾脏。

Q01082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其中男子督脉,沿阴茎下行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

‖SW60—Q01073‖→‖SW60—Q01082‖→‖SW57‖Q0107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生病,脊椎僵硬、身体反张。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 篇3

所有针刺之禁忌:行房之后勿要刺,刺完之后勿行房;喝醉之后勿要刺,针刺之后勿醉酒;发怒之后勿要刺,刺完之后勿发怒;劳累之后勿要刺,针刺之后勿劳累;吃饱之后勿要刺,针刺之后勿饱食;饥饿之时勿要刺,针刺之后勿饥饿;口渴之时勿要刺,针刺之后勿干渴。

C0137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大惊大恐之人,必先定其情绪,方可针刺;乘车而来之人,要躺下休息,约一顿饭时间,方可针刺;步行而来之人,要坐下休息,约行十里路时间,方可针刺。

C0138【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所有十二刺禁忌,其脉动紊乱脉气发散、营卫二气异常、六经之气循行无序,因在此时针刺,就会外病深入五脏,内病波及六腑,就会邪气再生。庸医未能明察,这叫残害身体。身形粗笨、大量溢精,就会消蚀脑髓。津液不能消化,流失五味之精。这就叫失气。

SW52——《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52—Q0119‖→‖SW52—Q0132‖迁移说明:

1、所论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移;

2、《素问悬解》置于卷七《刺禁论》篇末,并云:“皆刺禁也。”从之。

D0101禁数:

1、张志聪注:“数,几也,言所当禁刺之处有几也。”

2、禁,禁忌,即针刺之禁忌;数,数量。禁数,禁刺部位之数量。

Q0101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1、《内经校释》注:“指人面南而立,左东右西的位置。肝主春,其气生,位居东方,故云肝生于左。肺主秋,其气降,居西方,故云肺藏于右。此指脏器之气化功能,非指脏器本体所在部位。”

2、《太素》卷十九《知针石》注:“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

Q0101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1、《太素》卷十九《知针石》注:“心者为火在夏,居于太阳,最上,故为表;肾者为水在冬,居于大阴,最下,故为里也。心为五脏部主,故得称部。肾间动气,内理五脏,故曰理也。”

2、《内经校释》注:“意谓心为阳中之阳,故布阳气于表。肾为阴中之阴,故主阴气于里。张志聪注:‘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肾为阴脏主水,水性寒凝,故肾气主治于里。’部,分布也。”

3、部,部署也;表者,皮肤也,经络之所居也;心主脉,血气部署于皮部,故云心部于表。肾主水,水居于内,为里,肾气主治于内里,故云肾治于里。

Q0101鬲肓:

1、《太素.知针石》注:“心下膈上谓肓。”

2、黄元御注:“心下膈上曰肓。”

3、鬲,通膈,即横膈膜;肓,心脏与横膈膜间脂膜。

Q0101中有父母:

1、黄元御注:“中有父母,肺为父,心为母也。”

2、《太素.知针石》注:“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营卫于身,故为父母也。”

3、中者,内也,胸腔也;心为君主之官,为腰上之阳脏,故为父;肺为相傅之官,为腰上之阴脏,故为母。心气与肺气,均为维系生命所必需,故云父母。

Q0101小心:

1、《内经注评》注:“历代注家颇有争论,……其一为门,吴崑和张景岳等亦从之。其二为心包络(马莳);其三为膈俞穴(张隐庵)。我们认为应指膻中,详见后讨论。”

2、《内经校释》注:“历代医家之分岐,主要在于对‘七节’与‘小心’的理解不同……《甲乙》、《太素》均作‘志心’……详此二处,一为肾脏所属,一在横膈,心肺所居,究系何处,难以定论,待考。”

3、《太素.知针石》作“志心”,并注:“脊有三七二十一节,肾在下七节之傍 ,肾神曰志,五脏之灵皆名为神,神之所以任地,得名为心,故志心者,肾之神也。”

4、黄元御注:“肾居脊骨七节之旁,七节之旁,内有小心,肾间动气,心火之根也(自尾骶骨以上,七节两旁为肾俞穴,其中则命门外俞,是肾之位也。)”从之。

Q0102→Q0106刺中心……其动为吞:

1、《素问悬解》卷七《四时刺逆从论》云:“刺五脏中心至其动为吞一段,与《刺禁论》同。”黄元御所识,颇具慧眼。

2、《四时刺逆从论》黄帝之语,实引于《刺禁论》岐伯之论,即‖SW52—Q0102→Q0106‖=‖SW64—D0301‖。

Q0107胆:《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作“胃”,并注:“脾陷则为吞,胃逆则为呕,升降反也。”

Q0108跗上:fu1,足背上。

Q0109溜脉:

1、姚春鹏注:“与目相流通的血脉。张介宾:‘溜,流也。’凡血脉之通于目者,皆为溜脉。”

2、《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注:“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语),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语),溜,注也。面中溜脉者,脏腑精气所溜注也,刺之泻其精气,故不幸为盲。”

Q0110脑户:《内经校释》注:“穴名。位于枕骨上,强间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

Q0113郄:

1、《校内经释》注:“即腘中,指足太阳之委中穴。”

2、郄,xi4,腘窝。

Q0114气街:

1、《内经注评》注:“穴名,在鼠蹊窝中央,仰卧,从耻骨缝际上边外开二寸,归来下一寸曲骨旁取之。又名气冲,足阳明胃经穴。”

2、气有头街、胸街、腹街、胫街。依前后文例,此当言街,而非言穴。

Q0114鼠仆:王冰注:“今刺之而血不出,则血脉气并聚于中,故内结为肿,如伏鼠之形也。”

Q0116根:王冰注:“中有脓根,内蚀肌肤,化为脓水而久不愈。”

Q0121客主人:

1、《内经注评》注:“上关穴,属足少阳经。”

2、黄元御注:“客主人,足少阳经穴。”

3、GB-12346-90云:“上关,耳前,颧弓上缘,下关穴正上方。”

Q0121内漏:

1、《类经》二十二卷第六十四注:“脓生耳底,是为内漏。”

2、《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注:“刺其内陷中脉,经气损伤,故脓水流溢,闭塞不闻。”

Q0122髌:bin4,膝盖骨。

Q0122液:据《决气》LS30—Q0401“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可知:此液,独指髓液。

Q0124舌难以言:《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注:“足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灵枢.忧恚无言》语),《脉解》:‘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正是此义。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亦缘此故(足少阴脉循喉咙,系舌本)。”

Q0128掖下:即腋下。

Q0130刺腨肠:腨,shuan4。

1、腨肠,姚春鹏注:“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又名承筋。”

2、《全本黄帝内经》译:“针刺人的小腿肚时。”

3、《素问悬解.刺禁论》注:“腨肠内陷,足太阴之经也(阳明在骽外之前行,太阴在骽内之前行,内陷在胫骨腨肠之交)。”

Q0131匡:《素问悬解》卷七《刺禁论》注:“匡,目匡也,刺匡上陷骨中脉。宗脉穿漏,故流泪不止,精气脱泻,故失明不见。”

Q0131为漏、为盲:

1、《类经》二十二卷第六十四注:“刺匡上而深陷骨间,中其目系之脉,则流泪不止为漏,视无所见而为盲也。”

2、黄元御注:“刺匡上陷谷中脉,宗脉穿漏,故流泪不止;精气脱泻,故失明不见。”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 篇4

‖SW59—C0101(五脏……各六)‖→‖SW58-Q0301 ‖已迁至《气穴论》

‖SW59—C0301(分之所在穴空)‖→‖SW59-C1301 ‖迁移说明:

1、《内经校释》引吴昆注:“分之所在穴空者,言上文六十八穴,皆阳明部份所在之穴孔也。”

2、依前后文例,本句多出,显见窜简,迁入本论SW59-C1301“脉气所发者”句后,作为结语,义理双通。

C0000关于《气府论》篇名:

1、《内经注评》按:“气府涵义有二:第一,篇中所述手足三阳经和督、任、冲脉的脉气所发穴位,在各经脉气交会处,称做气府;第二,三阳经脉属六腑,脉气所发穴位称气府。”

2、《素问直解》卷之五《气府论》按:“伯承上篇《气穴论》,而复言‘气府’也。手足三阳之脉,六腑主之。故脉气所发之穴,即为气府。手足之阳,合督、任、冲脉,凡三百六十五穴,亦应一岁之数,所以承气穴而补其未尽之义。”

3、《太素》置于卷第十一《气府》,独立成篇。肖延平按曰:“此篇见《素问》卷十五第五十九《气府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三第一至二十二,惟文法编次与此不同。”

4、《类经》置于七卷九《气府三百六十五》,独立成篇,并注:“《素问.气府论》全。”

5、《素问吴注》云:“六阳孔穴,皆气所居,命曰气府。”

6、据《脉要精微论》SW17-Q0102“夫脉者,血之府也。”又据《六元正纪大论》SW71-Q3702“厥阴所至为风府,为舋、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可知:三阴三阳之脉,即气血之府。

C0101七十八穴:姚春鹏注:“此穴位数目,诸家说法不一;杨上善作七十三穴,王冰作九十三穴,吴昆作九十一穴。张介宾:‘详考本经下文,共得九十三穴。内除督脉、少阳二经,浮气相通于本经,而重见者凡十五穴,则本经止七十八穴。近世经络相传,足太阳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即下文各经之数,亦多与会时者不同。’”

C0101两眉头各一:

1、《素问直解》卷之五《气府论》注:“两眉头各一,攒竹穴也。”

2、《类经》七卷九注:“本经攒竹二穴也。”

C0101项:

1、《内经校释》校:“原作‘项’。《新校正》云:‘所以言入发际至顶三寸。傍五者为兼四行傍数有五行也,相去三寸者,盖谓自百会顶中数左右前后各三寸有五行,行五,共二十五穴也。后人误认,将‘顶’为‘项’。今据改。”

2、《类经》卷第十一《气府》、《类经》七卷九《气府三百六十五》、人卫影印《素问.气穴论》均作“项”,从之。

C0101侠:通挟,夹,即左右两边。

C0101尻:尾骶骨。

C0101二十一节,十五间:

1、《素问悬解》卷四《气府论》注:“挟背以下,自大椎至尻二十一节,脊骨十五节间两旁各一,是太阳之外行也。”

2、《太素》卷第十一《气府》杨上善注:“太椎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有一输,为三十输,六十一也。”肖延平按:“王注云:‘十五间各一者,今《中诰孔穴图经》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谓附分、魄户、神堂、譩譆、鬲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十三也。’《甲乙经》所载背自第二椎两傍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俠脊凡二十六穴,共穴名自附以下与王注同。惟《甲乙经》云:‘自第二椎两傍’本书杨注云:‘自大椎以下。’不能无异。且经云:十五间各一。杨注云:‘十五间两傍各有一输,与经文正合,惜未详析穴名耳’。”

C0101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1、《类经》七卷九注:“谓委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也,左右共十二穴。”

2、《太素》卷第十一《气府》注:“从足上指上至委中,有井、荥、输、原、经、合等左右十二输等。”

C0201角上各一:

1、《内经注评》注:“张景岳、吴崑注作二颔厌穴,今从其注。”

2、高士宗注:“颔厌二穴。”

C0201锐发:高士宗注:“锐发,即鬓发。”

C0201客主人:

1、《内经校释》注:“即上关穴。”

2、高士宗注:“一名上关,在耳前之上。”

C0201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

1、八间,姚春鹏注:“指八肋之间。”

2、高士宗注:“腋下三寸,渊液穴也。腋下为胁,胁下为胠,胁下至胠,有辄筋、大包、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膠八穴之间,左右各一行,计十六穴,合左右渊液,凡十八穴。”

3、掖,即腋。胠,qu1,胁下空软部位。

C0201足小指次指:《内经校释》译:“足第四趾。”从之。

C0301面鼽骨空各一:

1、王冰注:“鼽,頄也。頄,面颧也。”

2、《内经注评》注:“面鼽即颧骨。鼽与頄同,古字通用。”

3、《类经》七卷七注:“四白二穴也。鼽,頄同,音求。”

4、高士宗注:“穴居骨内,故曰骨孔。”

C0301膺中骨间各一:

1、《太素》卷第十一《气府》注:“膺中,膺窗也,左右二穴。”

2、《类经》七卷七注:“谓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左右共十二穴也。”《素问悬解》、《内经校释》亦作此解。

C0301鸠尾:鸠尾,穴名。

C0301胃脘:脘,通菀,院,园;胃脘,即胃腔之内。

C0301气街:

1、《内经校释》注:“指气冲穴,左右各二穴。”

2、《类经》卷第十二《气府》注:“气街左右二穴。”

3、《素问直解》卷之五《气府论》注:“《骨孔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卫气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此气街动脉,乃腹气之街,左右肓腧二穴。”从之。

C0301伏菟:菟,即兔;伏菟,穴名。

C0301分之所在穴空:

1、《内经校释》引吴崑注:“分之所在穴空者,言上文六十八穴,皆阳明部份所在之穴孔也。”

2、各部份之所在气穴、骨空。

C0401曲掖上骨穴各一:

1、高士宗注:“肩端尖骨,从后下陷,是为曲腋,曲掖上骨,两臑腧穴,举臂取之。”

2、《内经校释》注:“指臑俞穴,左右凡二穴。掖,腋同。张志聪注:‘谓臑俞二穴,挟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

C0401上天窗四各一:

1、《内经注评》注:“王冰、张景岳注作天窗、窍阴二穴,今从其注。”

2、《素问悬解.气府论》注:“上天窗四寸各一,窍阴(足少阳经穴,在天窗上四寸)、天窗,左右四穴。”

3、《内经校释》译:“两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

C0401肩解:高士宗注:“肩外解分之处,两秉风穴。”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 篇5

‖LS62—D0501→D0601‖→‖LS76—B0215‖→‖SW40‖迁移说明:

1、所论营卫之行,与原篇《动输》前后文意不属,凑篇之简,当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五《营卫生会》,并云:“此段旧误在《动输》。”

3、所论营卫之行,与前文《营卫生会》LS18-Q0101“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相互呼应,迁入本论本位,作为结语,义理相通。

Q0501大络:此“络”并非络脉,与后文径向之“四街”相对,宜解为横向联络。大络,即大的横络。

Q0501四街:《内经注评》注:“指头、胸、腹、胫四部的气街,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径路。《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D0601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1、《内经校释》注:“守山阁校本注云:“按如环无端三句,系八卷《脉度》篇文。”

2、本句引自《脉度》LS17—Q0301,亦与《营卫生会》LS18—Q0101“常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之义相通。全句为,这就是所谓的如圆环没有端口,不知其标志,周而复始。

LS32——《平人绝谷第三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2—D0101→B0107‖→‖LS56—B0203‖→‖SW40‖迁移说明:

1、原篇《平人绝谷》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整体迁出;

2、《太素》置于身度卷第十三《肠度》,接于《灵枢.肠胃》之后,合而成篇;

3、《甲乙》置于卷二第七《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篇尾;

4、在伯高论述“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之后,随即阐述“谷不入”、“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作为解论,前后呼应,故此迁入,义理相通。

5、本篇实乃绝妙、精准的肠胃解剖学专论,上古之时,先哲们能有如此精准之论,令人不由大赞!

B0101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

1、胃之周长为一尺五寸(即34.7厘米),直径为五寸(即11.6厘米);

2、中国之圆周率,最早见于《周髀算经》(约公元前二世纪)“径一而周三”之记载,而本篇胃之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正合《周髀算经》“径一周三”之法。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明涉《周髀算经》之法,可为考证成书年代证据之一。

B0101横屈:横陈屈卧。

B0101上焦泄气,剽、悍、滑、疾,出其精微:

1、《内经注评》注:“泄,宣泄之意。张景岳云:‘精微剽悍滑疾,言水谷之精气也。’全句意为,进入胃中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上焦的宣泄发散作用,将剽悍滑疾的水谷输布于全身。”

2、剽、悍、滑、疾,独指该气(即真气、水汽)之四个特征:

A、剽,即慓,通漂。据《管子.地员》:“浮流五剽之状”、《史记》:“轻浮,轻薄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可知:剽即轻漂;

B、悍:《说文》:“悍,勇也。”即勇猛、激烈、活跃;

C、滑:本意指光溜、不粗涩,与“涩”互为反义词,滑即流畅;

D、疾:《根结》LS05作“慓悍滑利。”疾、利,即敏捷、快捷。

3、剽、悍、滑、疾,即该气(真气、水汽)具有轻漂、活跃、光滑、快捷四个特征。“剽、悍、滑、疾”四字,原位“出其精微”之后,然具此四个特征者,唯真气(含水汽)也。故“剽、悍、滑、疾”四字,当迁“上焦泄气”之后,以使义理俱通。

4、据《营卫生会》LS18—Q0601“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可知:“出其精微”之前,必有“中焦”二字之漏,故直译从此。

B0101下焦下溉诸肠:

1、《灵枢悬解》卷六《平人绝谷》注:“六腑皆曰肠,义见《难经》,肠胃得精气之养,所以不死。”

2、下焦者,胃之下焦物也。溉,据《广韵》:“溉,灌也”、《说文》:“溉,一曰灌注也。”取灌注意。诸肠,通指大小肠。

B0102小肠:即当今所称之十二指肠和空肠。

B0102少半:即1/3。

B0102长三丈二尺:该长与《肠胃》篇LS31—B0104“三丈三尺”有异,然统计总长,确为“三丈二尺”,即“三丈二尺”为正,“三丈三尺”为误。

B0102大半:即2/3。

B0103回肠:当今所称之回肠和结肠上段。

B0104广肠:当今所称之直肠和乙状结肠。

B0104八分合之一:即八分之一(1/8)合。

B0106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与《五脏别论》SW11—Q0104“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同义。

B0106神:指精神。依据如下:

1、《六节脏象论》SW09-Q1205“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2、《营卫生会》LS18-Q0102“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此神,即先天之精。

3、《平人绝谷》LS32—B0106“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此神,即后天之精。

B0107日再后:再,两次;后,后阴之排便。日再后,即每日两次大便。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 篇6

1、黄元御注:“伯高答辞,在《通天》篇。”黄元御所断妙极;

2、本句引自《通天》LS72—S0101句,不同的是,本句为伯高之言,被引作少师之言。看似有所出入,实则表明:伯高与少师都对先天遗传有专门研究,堪为巅峰级大家。

3、天地之间,阴阳之事也,言空间也;六合之内,四时之事也,言时间也;不离于五,五行之事也,言物质也。《淮南子.时则》曰:“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即六合之正解。六合之内,即孟仲季月六合之内。

D0201遵循而却:

1、《内经校释》注:“遵循同‘逡巡’,逡巡,却退貌。此即却步而不敢向前,表示非常恭谨的样子。”

2、《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遵循,与逡巡同。”

3、据《说文》:“遵,循也。”遵即沿着;据《说文》:“循,行顺也。”循即顺行、转圈;据《说文》:“节欲也。”按“退也。”却即却步、驻足。遵循而却,指黄帝沿着座席转了几圈然后驻足。黄帝欣喜之态,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Q03011似于苍帝。其为人:

1、《内经校释》校注:“《甲乙》卷一第十六无此七字。”后文仿此。

2、不从《甲乙》去人事之删节,当从《灵枢》原文。参见《阴阳二十五人之五色帝探原》。

Q03011好有才:

1、《内经校释》译:“有才智。”

2、姚春鹏译:“有才干。”

3、爱好钻研学问。

Q03011能:即耐,承受之意。

Q03011感:据《周易.咸卦》:“《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可知:感,即感染、感应。

Q03011佗佗然:

1、《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佗佗,筋力松懈,足膝迟重之意。”

2、《内经注评》注:“描写其雍容自得之神态。”

Q03012遗遗然:

1、《内经注评》注:“形容消极退让,迟滞不前的样子。”

2、马莳注:“如有所遗失然,行之不骤而驯也。”

3、据《管子.枢言》:“纷纷乎乱若丝,遗遗乎若有从治。”可知:遗遗然,即从容不迫。

Q03013左角:《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右之下为左角。”

Q03013随随然:《内经注评》注:“随随然,即柔顺,随和的意思。”

Q03014推推然:

1、张志聪注:“推推然,上进之态,如枝叶边之上达也。”

2、《内经注评》注:“形容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

Q03015栝栝然:栝,gua1。

1、张志聪注:“栝栝,正直之态,如木体之挺直也。”

2、《内经注评》注:“炊灶木叫栝……栝栝然,说明其人行为方正、端直。”

Q03011→Q03015木形之人……栝栝然:《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上角,木形之全者,左之上为太角,右之下为左角,右之上为钛角,左之下这判角(判,半也。)于上角而分左右,于左右而分上下,是木形之五人也。比于足少阳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皆属木也。遗遗、随随、推推、括括,形容其象也。下四段,皆仿此。”

Q03021【月引】:

1、《内经注评》注:“ 指脊部肌肉丰满宽广。”

2、张景岳注:“【月引】,当脊肉也。”

3、yin3,背脊部。

Q03021疾心:

1、《内经校释》注:“《千金》卷十一篇第一无‘心’字。按《千金》似是。如作‘疾心’与下‘急心’义重复。”

2、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可知:疾,通嫉,妒嫉。疾心,即有妒嫉心。

Q03021少信:

1、姚春鹏译:“缺少信心。”

2、《内经校释》译:“但少信用。”

3、据《道德经》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通天》LS72—S0602“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窍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可知:解作少轻信,方合该类人特征。

Q03021核核然:《内经注评》注:“为人正直、朴实。”

Q03031小手足:《内经校释》注:“‘小’疑应作‘大’。上文曰:‘圆面、大头、大腹’而手足独小,何以上下相称?故应作‘大手足’上下文方合。”录以奉考,译从原文。

Q03022质徵:《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质徵亦作太徵。”

Q03022肌肌然:

1、张景岳注:“肌肌,肤浅貌。”

2、《内经注评》注:“行为浮躁,见识肤浅。”

Q03023慆慆然:

1、《内经注评》注:“乐观而喜悦的神态。”

2、张景岳注:“慆慆,不反貌,又多疑也。”

3、慆,tao1,古通韬。据《通天》LS72—S0302“少阴之人”相关论述可知:慆慆然,宜从张景岳解作“猜忌多疑。”

Q03024鲛鲛然:

1、马莳注:“鲛鲛者,踊跃之义也。”

2、《内经注评》注:“言性情活跃,爽快。”

3、鲛,jiao1,即鲨鱼。鲛鲛然,以鲨鱼之态,喻右徵之人性格活跃爽快。

Q03025质判:《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质判,太徵之半也。”

Q03025支支、颐颐然:《内经注评》注:“支支,排解分散的意思。颐然,指悠然自得的神色,总的说明这种人善于排解忧虑,表现得轻松愉快,怡然自得。”

Q03031小手足:小手小脚。

Q03031敦敦然:《内经注评》注:“形容待人诚恳、忠厚。”

Q03032婉婉然:《内经注评》注:“处事圆滑机变,性格温柔和顺。”

Q03033坎坎然:

1、《内经注评》注:“形容性情端庄持重。”

2、姚春鹏注:“喜悦貌。《尔雅.释训》:‘坎坎,喜也。’”

3、从《尔雅》,取心情愉悦意。

Q03034枢枢然:

1、《内经注评》注:“说明思想作风灵活,敏捷。”

2、张景岳注:“枢枢,圆转貌。”

3、枢枢然,喻少宫之人如圆滑之门枢,性格灵活圆滑。

Q03035 左宫:左手宫音。

Q03035兀兀然:

1、《内经校释》注:“独立不动的样子。”

2、《内经注评》注:“说明不畏困难,勤劳勤勉,独立自主的精神面貌。”

3、兀,wu4,高高突起,高而上平的秃山。兀兀然,从《内经注评》取勤勉独立意。

Q03041骨发踵外:

1、《内经校释》译:“足跟坚壮,其骨如生在足踵的外面一样。”

2、骨从脚跟外露。

Q03041急心、静悍:

1、《内经注评》注:“指性情爽快,精明,沉着,坚强。”

2、心情急躁,宁静时强悍。

Q03042廉廉然:

1、张志聪注:“廉廉,如金之洁而不污。”

2、《内经注评》注:“即洁身自好的意思。”

Q03043脱脱然:

1、马莳注:“脱脱然者,无累之义也。”

2、《内经注评》注:“指潇洒舒畅,无牵无挂的神态。”

Q03044监监然:

1、张志聪注:“监监,如金之鉴而明察也。”

2、《内经注评》注:“比喻善于考察和明辨是非。”

Q03045严严然:

1、《内经校释》注:“严肃庄重的意思。《荀子.儒效》:‘严严兮其能敬已也。’杨注:‘严严,有威重之貌。’”

2、《内经注评》注:“指严肃、庄重的神态。”

Q03051廉颐:

1、《内经校释》作“广颐”,并校曰:“原作‘廉’,据《甲乙》卷一第十六、《千金》卷十九第一改。”

2、姚春鹏注:“形容颐部如棱形。廉,棱形。颐,是口角后腮下部位。”

3、从原作“廉颐”。廉,瘦削;颐,腮部。廉颐,即瘦削的腮部。

Q03051延延然:《内经注评》注:“修长的意思。”

Q03051欺、绐:

1、《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众之所以相欺者,众人疑惑而不能辨也。”

2、《说文》:“欺,诈欺也。”绐,dai4,《说文》:“绐,缠也”、“丝绐则纾而紊绕。”欺、绐者,欺诈、纠缠也。

Q03051汙汙然:

1、姚春鹏注:“卑下貌。”

2、《内经校释》作“汙汙然”。并校注:“熊本、周本‘汗’并作‘汙’。《甲乙》卷一第十六、《千金》卷十九第一‘汗’并作‘污’……作‘汙’似是,‘汙’、‘污’古今字。‘汙汙’,卑下貌。”

3、汙,wu1,即污。据《说文》:“污,秽也,一曰小池为污。”可知:汙汙然,即肮脏、下作。

Q03052颊颊然:

1、姚春鹏注:“快意,得意的样子。颊,与‘惬’谐音相通。《说文.心部》:‘【惬下心】字’,快心。张景岳:‘颊颊,得色貌。’”

2、《内经注评》注:“指面部常有得意的神色。”

Q03053纡纡然:

1、《内经注评》注:“yu1,指禀性纡曲而不直爽。”

2、姚春鹏译:“性情纡曲,不直爽。”

3、据《周礼.考工记.矢人》:“中弱则纡。”郑注:“纡,曲也。”可知:纡纡然,即性格纡曲不直。

Q03054众:《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众,众羽。”从之。

Q03054洁洁然:《内经注评》注:“性情坦白,洁身自好。”

Q03055桎:《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桎,桎羽。”

Q03055安安然:《内经注评》注:“指心地坦然,胸怀宽广。”

Q0401形胜色,色胜形:

1、《内经校释》注:“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学说而言的。如木形之人色见黄,为木能胜土。火形之人色见白,为火能胜金等,为形胜色。若火形之人见黑色,为色胜形。马莳曰:‘人有形胜色者,如木形人而黄色现也;有色胜形者,如木形人而白色现也。’”

2、《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形胜色者,如木形而黄色。色胜形者,如白色而木形也。”

Q0601髯:

1、髯,ran2,《汉书.高祖记》颜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2、《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足阳明之上者,挟口,环唇,而为髯(口旁须)。足阳明之下者,会于气街,而为下毛。”

Q0601两吻多画:姚春鹏注:“张景岳:‘吻,口角也;画,纹也。阳明血气不充两吻,故多纹画。吻,口角。画,口角的纹理。’”

Q0601瘃:zhu2。

1、《内经注评》注:“足部冻疮。”

2、《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瘃,足寒裂也。”

Q0602通:据《韩愈.师说》:“皆通习之。”通即整个、全部。

Q0602足少阳之上……无肉:《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足少阳之上者,下大迎,加颊本,而为须髯(在颐为须,在颊为髯)。足少阳之下者,出膝外,抵绝骨,而为胫毛。”

Q0602胻:heng2,小腿。

Q0603恶眉:

1、《内经校释》注:“眉毛焦枯稀疏。张志聪:‘恶眉者,无华彩而瘁也。’”

2、恶眉,难看的眉毛。

Q0603踵:zhong3,脚后跟。

Q0603足太阳之上……踵下痛:《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足太阳之上者,起目眦,上额颐,而为眉。足太阳之下者,贯腨肠,出外踝,而循踵。”

Q0604手阳明之上……则手瘦以寒:

1、《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手阳明之上者,挟口,而为髭(口上曰髭,口下曰须。)手阳明之下者,从臑外上肩,而为腋毛。”

2、髭,zi1,据《说文》:“髭,口上也。”可知:髭,即口上胡须。

Q0605手少阳之上……而循踵:《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手少阳之上者,交锐眦,而为眉。手少阳之下者,起名指,循手表,而走腕。”

Q0606须:《礼记.礼运》:“须,谓颐下之毛”、《说文》:“须,面毛也。”

Q0606手太阳之上……则掌瘦以寒:《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手太阳之上者,循颈,上颊,而为须。手太阳之下者,循外踝,而上臂。”

Q0701调:周密分析、综合分析。

D0801刺其诸阴阳:

1、《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作“刺阴阳逆顺。”

2、刺二十五人阴阳之病变。

Q0802导而下之:《内经校释》译:“应该采取上病下取的取穴方法是,以导引病气下行。”

Q0802推而休之:《内经校释》注:“《甲乙》卷一第十六‘休’作‘往’。周学海曰:‘休’字疑误。’《灵枢.官能》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似应据本书官能篇改‘休’为‘扬’。”译从“推而扬之”。

Q0802因而迎之:

1、马元台注:“针已稽留,而气尚未定,必因而迎之,随即有以推之耳。”

2、张介宾注:“稽留下至,言气至迟滞者,按之引之,而使其必来也。”

Q0802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

1、《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明于经隧之滑涩行止,乃能维持之,而得其平也。”

2、必须明白脉中状况,才能持针行刺。

Q0802菀陈:据《小针解》LS03—Q3101“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可知:菀陈,即瘀滞之血。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 篇7

‖LS54—D0101→Q0601‖→‖SW01—Q0401‖迁移说明:

1、 原篇《天年》非独立论文,《灵枢》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卷二寿限篇,将《天年》LS54—D0301→Q0601置于《上古天真论》SW01—D0201之前。杨上善深明《天年》与《上古天真论》之关联密切,从之;

3、 《甲乙》将《天年》LS54—D0501→Q0501置于卷六第十二《形气盛衰大论》,与《上古天真论》SW01-Q0201→Q0217合而成篇。皇甫谧深明两部之关联密切,从之;

4、所迁部份,主论生命从生到死全程之生理特征,与《上古天真论》女七男八节律相得益彰,义理相通。迁入本位,作为天真之论,论述犹为完整。

D0101气:气,在《黄帝内经》中,乃频繁出现之广义字,亦是中医学之重要名词。气,有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五脏之气、六脏之气、气态之气、液态之气、固态之气、气候之气、正气之气、邪气之气、病气之气、物质之气、情志之气等丰富内涵,当视语境而解。此气者,物质之气也。

Q0101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1、 基,基础;楯,shun3,《说文》:“阑栏也。”即栏杆上的横木,取保障意;

2、 《内经校释》注:“形容人体胚胎的形成,全赖父精母血,阴阳两性结合而成。阴血为基础,阳气为外卫,阴阳互用,从而促成了胚胎的发育生长。”此注深明自然之道、生命之理,与时俱进,堪称完好!

Q0201荣卫已通:

1、 荣,即营气;卫,即卫气。全句即营卫二气已经通畅。

2、 “荣气”,《素问》多作“荣气”,《灵枢》多作“营气”,而“荣气”与“营气”,实为一气。湘楚方言中,“荣”与“营”,读音皆作云(yun2),楚人参与《黄帝内经》形成,或可为据,录以待考。

Q0201神气舍心、魂魄毕具:

1、 神、魂、魄,在《黄帝内经》全书中,并非唯心之鬼神迷信,而是基于唯物、定义明确的心理学名词。详见《本神》LS08—Q0102“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2、 据《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可知:神者,自然神也,造物主也。

3、 全句为,自然神气入驻心脏,神魂体魄全都完备。

D0301卒:通猝,突然。

Q0301肌肉解利:《内经注评》注:“指肌肉润滑,通利无滞。”

Q0401使道:

1、《太素》杨上善注:“使道,鼻孔使气之道。”使道即鼻道,从之。

2、据《师传》LS29—Q1302“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可知:使道,即使气之鼻道,而非其它部位;据《师传》LS29-Q13013“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确知:“使道”与“人中”,并非一物,若将“使道”解为“人中沟”,失矣。

Q0401基墙高以方:

1、《灵枢悬解》卷六《天年》黄元御注:“基墙,面部之骨肉也(骨骼为基,蕃蔽为墙)。”

2、基墙,复见于《五阅五使》LS37—Q0301“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寿夭刚柔》LS06—B0701“墙基卑,高不及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全句即:面部饱满而方正。

Q0401三部三里起:

1、《内经校释》注:“三部三里,指面部的上中下三停。起,高起而不平陷。马莳:‘面之三里,即三部也,皆已耸起。’又张志聪:‘三部者,形身之上中下,三里者,手阳明之脉,皆起发而平等也。’兹从马注。”

2、《灵枢悬解》卷六《天年》注:“三部,人上、中、下三部。三里,穴名,手阳明三里在肘下,足阳明三里在膝下。起,丰起也(肘膝臂胫之间,关节之大者,故欲其丰起也)。”

3、三部三里,孰是孰非?其意莫明,不译待考。

Q0501→Q0503走、步、趋:据《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说文》:“步,行也。”可知:慢行为步,快行为趋,快趋为走。走者,跑也,如“走马观花”。

Q0504颇:偏颇,倾向。

Q0507皮肤始枯:《灵枢》原作“皮肤枯”,《甲乙经》卷六第十二作“皮肤始枯”,从《甲乙经》。

Q0508魂魄离散:

1、《内经校释》作“魂魄离散”,并校曰:“原作魄离,《甲乙经》卷六第十二作‘魂魄离散’。”

2、据《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又据《本神篇》LS08—Q0102“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可知:魂魄离散,即精神分裂、意识模糊,正可诠释下文“故言善误”,故从《甲乙经》、《内经校释》作“魂魄离散”。

Q0601空外以张:

1、《灵枢悬解》卷六《天年》注:“空外以张,空窍外露也。”

2、据《师问》LS29—Q1305“鼻孔在外,膀胱漏、泄。”可知:空外以张,即鼻孔外翻。

Q0601乱而相引:

1、《内经注评》注:“乱为真气乱,这里指正气乱而邪气入。”

2、《灵枢悬解》卷六《天年》注:“乱而相引,邪气逆乱而相牵引也。”

3、据《五乱》LS34—Q0301→Q0306“乱于心……乱于肺……乱于肠胃……乱于臂胫……乱于头”五乱之论、《宣明五气篇》SW23—C0108“五邪所乱”之论可知:此乱,宜解为五乱。乱而相引,即五乱相互引发疾病。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 篇8

‖SW23—C0101→C0113‖→‖SW15‖迁移说明:

1、原篇《宣明五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所论为内容广泛之归纳要论,作为《玉版论要》组成,迁入本篇,正当其位。

‖SW23—C0109(名曰……不治)‖→‖SW23—C0108(阴出之阳则怒)‖→‖SW15‖迁移说明:

1、原位C0109“冬得长夏脉”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对照《九针论》LS78—Q0422“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可知:本句为《宣明五气》SW23—C0108句漏简,作此迁移,则迁出位、迁入位义理皆通。

C0102噫:嗳气。

C0102肝为语:《全本黄帝内经》译:“肝气失调会多言语。”

C0102哕:yue3,呕吐象声词,干呕。

C0102水:水胀,详见《胀论》。

C0102癃:《宣明五气篇》SW23—C0102“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即为本解。

C0107五病所发:本句与《九针论》LS78-Q0421句重简,义同。

C0108痹:与《九针论》LS78—Q0422“血痹”有异,存疑待考。

C0108巅疾:与《九针论》LS78—Q0422“癫疾”有异,存疑待考。

C0108瘖:yin1,通喑,哑,失声。

C0109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1、原位C0109“冬得长夏脉”句后,详见迁移说明;

2、据《灵枢.行针》LS67—Q0401曰:“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故曰颇有阴。”可知:全句意即名叫阴气出现在阳区,病易怒,不能治愈。

C0110肾藏志:与《九针论》LS78—Q0423作“肾藏精、志也。”有异。因肾将膀胱、三焦两腑,故当从《九针论》“肾藏精、志”之义。

SW24——《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24—C0101‖≈‖LS78—Q0425‖→‖SW15‖迁移说明:

1、 原篇《血气形志》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血气形志》篇,似可迁入《调经论》,然《调经论》论述完整,无可容之位。而六经血气归纳著之玉版,形成要论,名至实归;两节虽有重简,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SW24—C0102‖≈‖LS78—Q0427‖→‖SW15‖迁移说明:

1、 原篇《血气形志》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血气形志》篇,似可迁入《调经论》,然《调经论》论述完整,无可容之位。而所论十二经阴阳表里关系及刺法著之玉版,形成要论,名至实归;

3、 两节虽有重简,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SW24—C0104‖≈‖LS78—Q0411‖→‖SW15‖迁移说明:

1、 原篇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血气形志》篇,似可迁入《调经论》,然《调经论》论述完整,无可容之位。而所论形志之苦乐归纳著之玉版,形成要论,名至实归;

3、 两节虽有重简,然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SW24—C0105‖≈‖LS78—Q0426‖→‖SW15‖迁移说明:

1、 原篇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血气形志》篇,似可迁入《调经论》,然《调经论》论述完整,无可容之位。而所论六经血气归纳著之玉版,形成要论,名至实归;

3、 两节虽有重简,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C0101夫人之常数……此天之常数:本节与《九针论》LS78-Q0425、《五音五味》LS65-D0408重简且文字稍异,录以奉考。

C0101多气少血:本句与《九针论》LS78—Q0425“太阴多血少气”相反,而据《血气形志》SW24—C0105“刺太阴出气恶血”可知:当从“多气少血。”

C0102心主:

1、《内经校释》注:“指手厥阴经。”

2、心主即膻中,即手厥阴心包经。依据如下:

A、《阴阳离合论》SW06-Q0102“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B、《胀论》LS35-Q0502“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C、《周易.家人卦》:“《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黄帝内经》与《周易》所言,似具明显的母系社会特征,“心主”之名或与此有关,录以奉考。

C0104醪:汁渣混存之浊酒。

C0104嗌:yi4,咽喉。

C0104苦:《内经校释》注:“有疾病或痛苦的意思。”

C0105刺太阴出气恶血:

1、本句与《九针论》LS78—Q0426“刺太阴出血恶气”相反,存疑待考;

2、因太阴多气,气有余而当泻;太阴少血,血不足,故恶出血。

LS78—《九针论第七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8—Q0411‖≈‖SW24—C0104‖→‖SW15‖迁移说明:

1、所迁与原篇《九针论》所论九针主题不符,显见漏简,宜迁出;

2、《黄帝内经》归纳之要论,迁入本论本位,作为《玉版论要》组成,名至实归;

3、与《血气形志》重简,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LS78—Q0425‖≈‖SW24—C0101‖→‖SW15‖

迁移说明参Q0411。

‖LS78—Q0426‖≈‖SW24—C0105‖→‖SW15‖

1、 《素问悬解》置于卷七《口问》篇末,黄元御云:“旧误在《九针论》,此与《素问.血气形志》相同。”从黄元御之识,不从其迁入位;

2、 迁移说明参Q0411。

‖LS78—Q0427‖≈‖SW24—C0102‖→‖SW15‖迁移说明:

1、 所迁与原篇《九针论》所论九针主题不符,显见漏简,宜迁出;

2、 《灵枢悬解》置于卷七《口问》篇,并曰:“此与《素问.宣明五气篇》同。”黄元御所识,甚是;

3、 《黄帝内经》归纳之要论,迁入本论本位,作为《玉版论要》组成,名至实归。

‖LS78—Q0412→Q0424‖≈‖SW23—C0101→C0113‖→‖SW15‖

迁移说明参前。

Q0402噫:《内经校释》注:“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

Q0411熨引:《内经校释》注:“用药物温熨导引。”

Q0411咽喝:据《血气形志》SW24—C0104作“咽嗌”可知:“喝”为“嗌”之误,当从“嗌”。

Q0411甘:据《血气形志》SW24—C0104作“百药”可知:“甘”为“百”误,当从“百”。

Q0411筋脉:《血气形志篇》SW24—C0104作“经络”,与本句“筋脉”有异,存疑待考。

Q0411是谓形:《血气形志篇》SW24—C0104作“是谓五形志也”,当从。“是谓形”之下,当脱“志也”二字。

Q0412肾主欠: 与《宣明五气篇》SW23-C0102“肾为欠,为嚏”有异,录以奉考。

Q0413膀胱不约为遗溺:与《宣明五气篇》SW23—C0102作“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对照,显见有“不利为癃”四字之脱,语译从《宣明五气篇》SW23—C0102之句,以括号标明。

Q0414淡入胃:《内经注评》注:“淡味在五味之外,因其优先进入属土的胃,当与属土的甘味同类。王逊:‘淡附于甘,故淡入胃’。”

Q0421五发:

1、《灵枢集注》注:“即《调神论》之所谓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犹沉之义,盖因本气自逆而发病也……故言五脏发病,有因所生之母气而为病者,有因本气自逆而为病者,以五脏错综而论之,皆能为病者也。”

2、本句与《宣明五气篇》SW23-C0107“五病所发”重简,义同。

Q0421阴病发于骨:

1、《灵枢集注》注:“王子律曰:‘肾为阴脏,在体为骨,故阴病发于骨。’”

2、张隐庵将阴阳实指,此解经之正法也,从之。

Q0421阳病发于血:《灵枢集注》注:“心为阳脏,在体为脉,故阳病发于血。”

Q0421阴病发于肉:

1、 原作“以味发于气”,与前后文例大异,义颇费解,疑为错简。

2、 《全本黄帝内经》作“阴病发于肉。”

3、 《灵枢集注》作“阴病发于肉”,并注:“脾为阴中之至阴,在体为肉,故阴病发于肉。”

4、 《宣明五气篇》SW23—C0107作“阴病发于肉”,从之。

Q0421阳病发于冬:《灵枢集注》注:“肝为牡脏,逆冬气则奉生者少,春为痿厥,故肝脏之阳病发于冬。”

Q0421阴病发于夏:《灵枢集注》注:“肺为牝脏,逆夏气则奉生者少,秋为痿疟,故肺脏之阴病发于夏。”

Q0422血痹:《宣明五气》SW23—C0108作“痹”,录以奉考。

Q0423肾藏精、志:《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作“肾藏志”,与本句有异。然考虑肾将膀胱、三焦两腑,当以本句“肾藏精、志”为是,从之。

Q0425阳明多血多气……少阴多气多血:《内经校释》注:“六经气血多少的论述,并见于前面《五音五味》及《素问》血气形志篇。三篇论三阳经皆同,而于三阴经气血的多少略异。古代医家多认为以《血气形志》篇的记载,较为准确,为慎重起见,本文未从改,备作进一步研究的资料。”

Q0425多血少气:与《血气形志篇》SW24—C0101“多气少血”相反,与《五音五味》LS65-D0408句重简。宜从“多气少血”,直译且从原文,存疑待考。

Q0426出血恶气:与《血气形志篇》SW24—C0105“出气恶血”相反,与《五音五味》LS65-D0408句重简。宜从“出气恶血”,直译且从原文,存疑待考。

Q0427足阳明太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1、 《太素卷十九.知形志所宜》,本句之后有接“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2、 《太素》后接之经文,王冰置于《血气形志》SW24—C0102句后部,录以奉考。

《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五) 篇9

‖SW36─C0101→C0510‖→‖SW35—Q1003‖迁移说明:

1、原篇《刺疟》无问无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五置于《十二疟》,肖延平按:“此篇自‘足太阳疟’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六《刺疟篇》。篇首‘疟而不渴’至‘为五十九刺。’《素问.刺疟篇》,编次在后。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七第五,又见《巢氏物语》卷十一《疟病诸候》,惟编次小异。”

3、对于《刺疟篇》C0304→C0401句,《新校正》云:“详从前‘疟脉满大’至此,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续于此也。”王冰处置,甚是;

4、《甲乙》置于卷七第五《阴阳相移发三疟》,接于《疟论》SW35—D0101→Q1504之后,从皇甫谧之疟论分类;

5、所论为丰富的十二疟病态及刺法,接入《刺疟篇》帝问“攻之奈何?早晏何如?”之后,帝问伯答相合,与《疟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0101熇熇暍暍:

1、《内经注评》注:“形容热势很盛。”

2、马莳注:“仲景以暑症为暍,而此云暍暍者,其热似暑证之热也。”

3、熇,he4,热;暍,ye1,《说文》:“暍,伤暑也。”极热状。熇熇暍暍,热如伤暑状。

C0101郄中:

1、《内经校释》注:“即委中穴,在膝弯中央横纹处。”

2、《素问悬解》注:“郄中即太阳之委中,在腘外廉,微动应手。”

C0102【亻亦】:yi4,无力。

C0102惕惕然:

1、《内经校释》注:“惕惕然,恐惧的样子。”

2、《玉篇》:“惕,惧也。”即畏惧。

C0103洒淅洒淅:

1、《内经校释》注:“恶寒战慄的样子。”

2、黄元御注:“洒淅,寒栗之貌。”

2、洒淅洒淅,哆哆嗦嗦寒颤。

C0104大息:《内经校释》注:“即太息,指深长的呼吸。古无太字,大即太。”

C0104多寒热:《内经校释》校:“《甲乙》卷七第五作‘多寒少热’。”并译作:“多发寒热而汗出。”

C0105牖:

1、《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2、《百度百科》云:“秦多用牖,窗少见。”

C0106癃:据《宣明五气篇》SW23—C0102“膀胱不利,为癃”可知:“癃”,即膀胱不利;“小便不利”,言尿道不畅;故“小便不利”与“癃”,不可混为一谈。

C0106意恐惧:

1、《内经校释》注:“张志聪注:‘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经云:肝气虚则恐,盖肝脏之神魂不足,故意恐惧也’。”

2、《素问悬解》注:“肾主恐,木陷于水,则意常恐惧,是其肝气不足(《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也)。”

2、因“肝藏魂”、“肝气虚则恐”,故译作“惊魂不定”。

C0106悒悒:悒,yi4,不畅状;《内经校释》译:“腹中悒悒不畅。”

C0201寒热甚:《素问悬解》卷八《刺疟》作“寒甚则热。”其义顺,译从其意。

C0205宛转:马莳注:“宛转而难于转身也。”

C0205眴眴然:

1、马莳注:“目眴眴然,水亏则火盛,故目不明也。”

2、眴,xuan4,通眩。眴眴然,即视力模糊。

C0206且:将(副词)。如《淮南子》:“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

C0206支满、腹大:

1、《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食则中脘壅塞,甲木莫降则左胁支满,辛金莫降则右胁支满。腹大者,胃气胀满也。”

2、支满、腹大,即两胁支满、腹部膨大。

C0206横脉:

1、黄元御注:“刺足阳明,解溪也,足太阴横脉,商丘也。”

2、王冰注:“横脉,谓足内踝前斜过大脉,则太阴之经脉也。”

3、横者,络也,横脉者,络脉也。

C0301跗:fu1,通肤,足背皮肤。

C0303刺背俞:《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宜刺足太阳之背俞,以泄其阳。”

C0303伍胠俞:

1、《内经注评》注:“伍应作五。即魄门、神堂、魂门、意舍、志定。”

2、张景岳注:“胠者,胁也,五脏俞傍之穴,以其傍开近胁,故曰五胠俞。”

3、《内经校释》注:“伍胠俞,诸说不一。杨上善指为‘两胁下胠中之输有疗疮者。’王冰、马莳均指为譩譆。吴昆指为魄户、神堂、譩譆、高关、魂门五穴,张介宾、张志聪均指为魂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五穴,不知孰是,今并存之。”

4、胠,qu1。黄元御注:“用中针,取其傍五胠之俞各一,谓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五穴。《水热穴论》:‘五胠俞,旁五,以泄五脏之热’,即谓此也。胠,胁也,其俞旁通胁肋,故曰旁五胠俞,即旁胠五俞也。”

C0303 刺指井:

1、王冰注:“刺指井,谓刺至阴。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韮叶,足太阳井也。”

2、《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刺足太阳之指井(至阴),以泄之寒水也。”

C0304疟脉,满大……适行,至于血也:

1、《内经校释》注:“《新校正》云:‘详此条从疟脉满大至此注终,文注共五十五字,当从删削,经文与次前经文重复,王氏随而注之,别无义例,不若士安(即皇甫谧)之精审不复出也。’《甲乙》卷七第五无此条。元刻本,道藏本无‘至’字”。

2、看似重简,实为解论,王冰甚是,不可删削。

C0401先发如食顷:《内经校释》译:“一般在病还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间进行治疗。”

C0404舌下两脉:

1、《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舌下两脉者,任脉之廉泉也。”

2、后文C0405“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即为本解。

C0507刺三阳经背俞之血:《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谓足太阳之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也。(六腑之俞,是手足三阳经之气通于背而出于足太阳之经者,故曰三阳经背俞之血也。)”

C0508胻:即【骨行】,heng2, 小腿。

C0508鑱针:鑱,chan2,九针第一针名,详见《九针论》。

C0508绝骨:

1、《内经校释》译:“绝骨穴。”

2、据《针灸大成》云:“又名悬钟。足少阴胆经。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凹陷处。

3、《素问悬解》注:“针足少阳之绝骨,出血立已。绝骨本名悬钟。”

C0509至阴:

1、《内经校释》注:“刺后原有‘至阴’二字,《甲乙》卷七第五、《太素》卷二十五十二疟均无此二字,以此于义为顺,据删。”

2、仍从原作,未敢妄删。据《人体经络使用图册》可知:“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

C0510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1、《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湿疟汗不出,郁热内蒸,当按热病五十九俞,用五十九刺之法,使之汗泄而热退。详见《水热穴论》。”

2、本句与《四时气》LS19—Q0102“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重简,参见《四时气》LS19-Q0102之注。

《黄帝内经素论》第:海论(四) 篇10

28脉一天一夜运行五十周,以营运五脏之精气,不应五十营之数的,名叫狂生。所谓五十营,是指五脏都禀受精气时,切脉气口,数脉动次数。五十次脉动而无一次停顿,是五脏都受精气;四十次脉动而停顿一次的,有一脏无精气;三十次脉动而停顿一次的,有二脏无精气;二十次脉动而停顿一次的,有三脏无精气;十次脉动而停顿一次的,有四脏无精气;脉动不满十次而停顿一次的,有五脏无精气。预测患者死期,要旨在《终始》之论。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是指以此作为标准,用于分析五脏状况。予之短期,是指脉动时快时慢。

‖LS14—D0101→B0236‖→‖LS33‖LS14—D0101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

黄帝请教伯高说:《脉度》中谈到二十八条经脉之长短,用什么来确定?

B0101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伯高说:先测骨节之大小、宽窄、长短,那么经脉长度就确定了。

D0201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黄帝说:我想听听众人骨节之度量。身高七尺五寸(173.3cm)的人,其骨节的大小、长短各是多少?

B0201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

伯高说:头骨的最大周长,二尺六寸(60.1cm)。

B0202胸围四尺五寸。

胸围四尺五寸(104.0cm)。

B0203腰围四尺二寸。

腰围四尺二寸(97.0cm)。

B0205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前发际以下到颐部,长一尺(23.1cm),君子终折。

B0206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

结喉以下,到缺盆内,长四寸(9.2cm)。

B0207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缺盆以下到胸骨,长九寸(21cm)。过长就肺偏大,不足就肺偏小。

B0208【骨曷】【骨亏】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

胸骨剑突以下到天枢处,长八寸(18.5cm)。过长就胃偏大,不足就胃偏小。

B0209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

天枢以下到耻骨,长六寸半(15.0cm)。过长就回肠宽而长,不足就回肠窄而短。

B0210【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

耻骨,长六寸半(15.0cm)。自耻骨上沿以下,到内辅骨之上沿,长一尺八寸(41.6cm)。

B0211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

内辅骨上沿以下,到内辅骨下沿,长三寸半(8.1cm)。

B0212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

内辅骨下沿,下至内踝关节,长一尺三寸(30.0cm)。

B0213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

内踝骨尖以下,到足底,长三寸(6.9cm)。

B0216【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

额角以下到锁骨,长一尺(23.1cm)。

B0217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

穿行腋窝内不显示的,长四寸(9.2cm)。

B0218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腋窝以下到最末肋骨,长一尺二寸(27.7cm)。

B0219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

最末肋骨以下到大腿骨,长六寸(13.9cm)。

B0220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

大腿骨以下到膝窝中央,长一尺九寸(43.9cm)。

B0221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膝窝中央以下至足外踝,长一尺六寸(37.0cm)。

B0222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

足外踝以下到京骨,长三寸(6.9cm)。

‖LS14—B0214→B0215‖→‖LS14—B0222‖→‖LS33‖LS14—B0214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

膝部腘窝以下,到跗属,长一尺六寸(37.0cm)。

B0215【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跗属以下到地面,长三寸(6.9cm)。所以骨骼粗大就会太过,骨骼细小就会不足。

公众号:其人颂经

★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三(下)

★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四

★ 黄帝内经白话文:经络论

★ 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

★ 论责任

★ 论天人合一

★ 论死亡

★ 论道德

★ 论高尚

上一篇:关于青春的好句子下一篇:范仲淹《岳阳楼记》高攀龙《可楼记》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