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七情

2024-07-04

《内经》论七情(共12篇)

《内经》论七情 篇1

《内经》论“喘”

《内经》“喘”字,约有二义

一指喘促病证,常称“喘息”、“喘逆”、“喘喝”、“喘鸣”、“喘呼”,或称“息贲”、“上气”。莫枚士《研经言》释喘:“古之所谓喘,即今之所谓气促。《说文》‘喘,疾息也’。……疾息正今之气促。”

二指脉喘,谓脉搏跳动急迫。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等,此脉喘与喘病之喘迥异,不多讨论。

病在诸脏腑

辨证取穴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于肺,其次在于肾,再次在于肝、心、胃及大肠诸脏腑。《素问·标本病传论》云“肺病喘咳”;《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灵枢·五阅五使》云“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上气喘”。《素问·至真要大论》还明确指出:“诸气郁,皆属于肺。”凡此皆言喘病在肺。

又《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喘咳身重”;《灵枢·经脉》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此言喘病在肾。此外,《脉要精微论》云:“肝脉搏坚而长……令人喘逆”,言喘病在肝。《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暴上气而喘”,言喘病属心。《素问·厥论》“阳明厥逆,喘咳身热”;《灵枢·四时气》“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是言喘属胃与大肠。

概诸所述,喘病属肺亦属肾,并与诸脏腑相关。《难经·四难》曾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便是《内经》理论思想的体现。

喘因多端

致喘的病因颇多,《内经》认为:

有外感六淫所伤致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素问·五常政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少气喘咳”,此乃火热之气所伤致喘。《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甚则喘咳逆气”,此燥气所伤致喘。《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喘咳”,此寒气所伤致喘。《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喘咳有声”,“太阴司天,呼吸气喘”,此湿气所伤致喘。《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此风气所伤致喘。

有饮食劳倦及情志所伤致喘,如《生气通天论》“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素问·经脉别论》“有所惊恐,喘出于肺”;《素问·痿论》“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等。

有因气滞血瘀及水气泛溢致喘,如《素问·调经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脉要精微论》“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平人气象论》“颈脉动,喘疾咳,曰水”;《逆调论》“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等。

又有因脏腑虚实、阴阳失调致喘,如《灵枢·天年》“五藏皆不坚……喘息暴疾”;《素问·奇病论》“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其盛在胃,颇在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喘粗为之俯仰”;《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使人喘鸣”等。

此外还有因针刺误伤致喘,如《素问·刺禁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综上,喘的`病因多端。后世严用和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渡水跌仆,饮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济生方·咳喘痰饮门》)

虚实辨证10种

喘的辨证是以虚实为纲,实喘多而虚喘少。

实喘包括七种主要证候:

一为肺热喘,《素问·刺热篇》云:“肺热病者……身热,热争则喘咳。”

二为肺寒喘,《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

三为肺胀喘,《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四为心痹喘,《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暴上气而喘。”

五为阳明腑实气逆喘,《素问·阳明脉解》云:“阳明厥则喘而惋。”《素问·厥论》云:“阳明厥逆,喘咳身热。”

六为水气喘,《素问·水热穴论》云:“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水气之所留也。”《素问·示从容论》又云:“喘咳者,有水气并于阳明也。”

七为血瘀喘,《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凡诸实喘,皆具有喘呼气粗,胸满气胀,甚则喘息鼻张等特点,诸如“喘粗为之俯仰”“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腹大满膨而喘咳”等等。

虚喘则包括三种主要证候

一曰肺虚喘,《素问·玉机真藏论》云:“秋脉者肺也……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素问·藏气法时论》又云:“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二曰肾虚喘,《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喘咳身重,寝汗出。”

三曰五脏气败喘,《素问·玉机真藏论》云:“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真藏脉见,乃预之期日。”

凡此虚喘,皆以“少气”、“短气”为特点。

《内经》论七情 篇2

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是通过患者精神调摄和医者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治神的理论根据来源于《内经》。从现在的治神法概念来看,治神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医者的神,另一方面是患者的神。《内经》中所涉及的治神主要是从对医者要求的角度来论述。本文从《内经》的论述出发来论述“守神”、“守机”和“守气”。

1 “粗守形,上守神”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神”可以说是血气的升华,是生命现象的总体反映,它体现了内脏的功能和气血的盛衰,即《灵枢·天年》所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分布于全身,其高级功能则为精神活动。人的眼光有神气,面色有神气,脉象有神气,形体有神气,志意有神气。人无病,则神气健旺,表现为脏腑和调,气血通畅,生机勃勃;人患病,则神气有衰,表现为脏腑失调,气血逆乱,生机减弱。当然,神衰的程度还有轻重的不同,必须时刻关注其变化。所以审察患者的神气盛衰,以决定针刺是补是泻,是医者针刺治疗的第一要务。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又如《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用针。”都把患者的神气状态作为是否用针治疗和如何用针治疗的前提。

“粗守形,上守神”中的上守神是指上工以调神为要,上工能把握患者的神气变化。如何把握患者的神气呢?望诊尤为重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而其中目神最为重要。《素问·针解篇》指出“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张景岳对此解释说:“目者神之窍。欲正病人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神使,脉道易行也。”明确指出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医者要注视患者的眼神,频频的目光接触可以使患者安定、平静地接受针刺治疗,引导其精神专一,意守病所,则经气畅达,阴阳平调。

2 “粗守关,上守机”

《类经·针刺类·九针之要》注:“粗守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机即枢要、机道、巧门、时机。在此是指开阖“关”的巧门、时机和机道。何谓关?指针灸所需的腧穴和针具等。而机则是对“关”进行选择的方法。[1]其中包括对正确腧穴的选择,对经气来往时机的辨别与行针手法的选择等。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上工的高明之处在于,针刺时能仔细体会针下气机变化,通过针下感觉知晓经气的往来逆顺变化,随气行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针下的气感,清灵而微妙,倏忽往来,医者必须“心领神会”针下气感,运用纯熟的技巧,入针、行针、出针的出入进退不得有毫发之误。否则,就会如箭在弦,当发不发,坐失良机。

3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当行催气手法出现得气感时,配合紧捏手法,即拇、食两指紧紧捏住针柄不动,令“气”聚于针下而不散,谓之守气。《灵枢·小针解》篇说:“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明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说明守气在具体应用时,必须仔细辨认得气情况,得气时不要随便改变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宜手不离针,持针不动,针尖不要偏离已得气之处,或用治神运气法,贯气于指,守气勿失;或用较轻柔平和手法,促使经气续续而至,绕于针下。守气时医者同样要全神贯注,刺手及押手并用,体会经气的活动,即押手指下的冲动感,刺手针下的沉紧感,针体转动时有吸力等;两眼观察针穴处或针穴远处的肌肉跳动等。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要想针刺得气,医者需心中有数,知何病何穴易得气,何病何穴不易得气;对不得气的患者,要有耐心,细细施行补泻手法或留针候气,切忌手法粗糙或强加刺激,使患者紧张而痛苦,反不易得气。得气之后就应该守气。名老中医黄鼎坚[2]认为,守气这一环节相当重要,守气可起到保持针感和加强针感的作用,从而使有效的刺激量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维持。如果一获针感即松手,这样气散不聚则针感会很快消失,达不到有效的刺激。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4 针道易陈而难入

“守神”、“守机”、“守气”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医者在针刺过程中提出的最高要求。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神属勿去,知病存亡”,此神指医者的神,医者的注意力。要求医者行针治病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从而把握住患者的神态及病势的进退,以获得理想的疗效。医者的持针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在《太素·知针石》篇中有“欲为针者,理通理神”。《灵枢·官能》篇中也提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针艾,理血气调诸逆顺”。由此而知,我们医者在诊疗时,对待病人要言语温和,态度和蔼,慈祥庄重,手法灵巧;同时又要细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才可以正确地运用针灸治疗,施以正确的方法来疏通气血,从而调理一切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诊疗时,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靳瑞教授认为[3]针前要定神、察神、安神、聚神;针刺中要持针入神、进针合神、行针和神(候气、辨气、补泻、)、留针实神;针刺后要嘱咐患者谨慎调养以养神。靳瑞教授的治疗经验对我们学习研究针刺手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5 结语

治神法是针刺治疗的高境界。只有医者的诊疗技术达到较高的境界之后,方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发现一般针灸医生所不能发现的细微变化,运用娴熟的手法来驾驭经气,调和患者体内气血阴阳,而达到“针到病除”的神奇疗效。“守神”、“守机”和“守气”三者是我们针刺所要追求的,也是对针灸医生的一个技能和医道上的要求。针灸医生应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参考文献

[1]刘保延.“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别解[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3(6):12-13.

[2]董江涛.黄鼎坚针刺手法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1):54-56.

《内经》论饮食养生 篇3

谨和五味

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補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其味不同,对脏腑的作用也有所侧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人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若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详细论述了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原作‘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里说明饮食五味太过,也是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不仅认为五味入五脏可养五脏,而且还有五味太过可伤五脏这一相辅相成的理论,可见饮食养生必须依照“谨和五味”的要求,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谷肉果菜五味调和,不能偏食过食,才能“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指出饮食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此外,现代人在日常饮食中多以肥甘厚味为多,这就引起与之相关的很多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指明了过食肥甘厚味的不良结果,其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长期进食高热量饮食,会使阳热内盛,久则可多发疔疮,而且得病就像手持空虚之器受物一样容易,从而强调了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多肥甘厚味,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荤素搭配。即进食时,应有荤有素,合理搭配。因此,全面的饮食,适量的营养,乃是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食饮有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养生法则时提出“食饮有节”,可见“食饮有节”对养生的重要性。节,是指有节律、有节制。“食饮有节”的养生法则包括“饮食定时定量”和“寒热温凉适宜”两个方面。

饮食定时定量

《吕氏春秋·季春纪》云:“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即饮食的摄取宜定时进行。《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饮食定量、适度饮食,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尤其不要过饱。饮食过饱,则会导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过饥,则会出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

寒热温凉适宜

《灵枢·师传》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摄取食物时,应“寒温中适”。“寒温中适”一方面指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应互相调和,另一方面指饮食入腹时的生熟情况或冷热温度要适宜。因为过食温热之品,容易损伤脾胃之阴液;过食寒凉之物,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从而使人体阴阳失调,出现形寒肢冷、腹痛腹泻,或口干口臭、便秘、痔疮等病症。

《内经》八正神明论 篇4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黄帝内经白话文:腹中论 篇5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麽病呢?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可用鸡失醴来治疗,一刺就能见效,两济病就好了。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为什麽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时复发。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而又复伤于饮食,使邪气复聚于腹中,因此鼓胀就会再发。

黄帝说:有一种胸胁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麽名字?是什麽原因引起的?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的失血病,使内脏有所损伤,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经闭止而不来。黄帝说:怎样治疗呢?要用什麽方法使其恢复?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菇,二药混合,以雀卵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饮以鲍鱼汁。这个方法可以通利肠道,补益损伤的肝脏。

黄帝说:病有少腹坚硬盛满,上下左右都有根蒂,这是什麽病呢?可以治疗吗?岐伯说:小腹部裹藏着大量脓血,居于肠胃之外,不可能治愈的。在诊治时,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黄帝说:为什麽会这样呢?岐伯说;此下为小腹及二陰,按摩则使脓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则上迫胃脘,能使横膈与胃脘之间发生痈此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难治疗。一般地说,这种病生在脐上的为逆症,生在脐下的`为顺症,切不可急切按摩,以使其下夺。关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有人身体髀、股等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这是由于宿受风寒所致。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所以绕脐而痛。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黄帝说: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也不能吃芳香药草和金石药,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法癫,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药,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岐伯说:芳草之气多香窜,石药之气多猛悍,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疾坚劲的,若非性情和缓的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黄帝说: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X悍的,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脾属木而恶土,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在甲日和已日肝木主令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黄帝说:好。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麽病呢?是什麽原因引起的?岐伯说:病名叫厥逆。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陰陽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黄帝说:为什麽呢?岐伯说:上本为陽,陽气又逆于上,重陽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陽极乘陰,陰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陽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证;必须在陽气从上下降,陰气从下上升,陰陽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岐伯说: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陽脉是主热证的,外感发热是三陽受邪,故三陽脉动甚。若人迎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陽;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陽明。三陽既毕,则传入于三陰。病在三陽,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陰,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黄帝说:好。

附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鰂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陰,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胫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栗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帝曰:善。

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陽气入陰,入则喑;石之则陽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无邪脉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宝命全形论 篇6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陰陽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陰陽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陰陽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陰陽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扫道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附原文: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婬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陰陽,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做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妇科七情致病的临床特征 篇7

1 妇女的心理生理特征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云:“妇人从人不转主, 病多忧忿郁伤情。加之慈恋爱憎, 嫉妒忧恚, 罔知义命, 每多怨尤, 或有怀不能畅随, ……, 此其情之使然也”。《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女子嗜欲多于丈夫, 感病倍于男子, 加以慈恋爱憎, 嫉妒忧恚, 染着坚牢, 情不自抑”。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 女子性格偏于内向, 多思善虑, 重于情感, 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 故妇科疾病的发生多与七情致病有关, 在临床妇女七情致病比例明显高于男子。另外在女性中不同的个性特征对情志刺激可产生不同的反应, 个性内向抑郁者易产生持久的不良情绪反应, 而个性外向、遇事达观者, 能在短时间内将不良情绪转移, 产生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短。

2 妇科七情致病以肝郁为特点

对于七情致病自古就有许多记载, 《景岳全书》云:“悲哀伤肝”;《普济本事方·惊病抑肝补脾论证》记载:“因惊恐, 肝脏为邪”。可知七情过激虽然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 但皆可伤肝。现代众学者也认为思虑过度可能引起情绪抑郁, 即肝郁证。情志为病的主要病机是气机失常, 但首当其冲是肝之气机运行失常。肝为刚脏, 其主疏泄, 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通而不滞, 散而不郁的作用。其生理作用之一就是调理冲任。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其与足厥阴肝经相通, 而隶属于肝,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足厥阴肝经之气调畅, 则经脉通利, 太冲脉盛, 月经应时而下, 带下分泌正常, 妊娠孕育和分娩顺利。若肝失疏泄, 则可致冲任二脉失调, 气血不和, 从而引发月经、带下、胎产之疾, 以及性功能异常和不孕等。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近年来对于肝郁证辨证标准的研究, 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加以研究得出结论:精神抑郁、烦躁、胸胁胀痛, 或乳房、少腹胀痛, 咽有梗阻感为肝郁症状。肝郁证表现在妇科证候方面由于肝气郁结不畅, 疏泄不及, 气血运行不畅, 冲任阻滞, 可发生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闭经、经行乳房胀痛、妊娠腹痛、缺乳、不孕症等;若气郁日久, 久而化火, 热伏冲任, 迫血妄行, 可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或经断复来。若肝气郁结, 横逆犯脾, 以致脾气受损, 运化失职, 致化源不足, 可见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或水湿内停, 可见经行泄泻、浮肿;若湿热互结, 流注下焦, 伤及任带, 而成带下。

3 妇科七情致病的广泛性

黄帝内经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篇8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纷,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内经》论七情 篇9

黄帝问:人有热饮热食,入胃后,食物尚未消化,汗就流出,有的流自面上,有的流自背上,有的流自腰部。其汗不沿卫气之下焦道流出,为什么?

Q0501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岐伯说:这是外表伤于风气,入内打开腠理,汗从毛发蒸发从肌理泄出,卫气跑出时,当然不沿卫气之道。汗气具有轻漂、活跃、光滑、快捷四个特征,见缝即出,所以不经下焦道,因此定义为漏泄。

D1001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黄帝说:说得好!我听说上焦如雾状,中焦如糊状,下焦如水状,就是这意思。

‖LS76—D0101→B0215‖→‖LS18─D1001‖→‖SW40‖LS56—D0101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黄帝请教岐伯说:希望听听卫气运行时,出入之会合,是怎样?

Q0101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岐伯说:每年有十二月,每日有十二辰。子午线为经线,卯酉线为纬线。

Q0102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

天体四周二十八星宿,而每面七宿,四七共二十八星。房宿、昂宿连线为纬线,虚宿、张宿连线为经线。因此,房宿到毕宿居南为阳,昂宿到心宿居北为阴。

Q0103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南面主管白昼,北面主管夜晚。所以卫气运行时,每日每夜在全身运行五十周,白昼行于阳分二十五周,夜晚行于阴分二十五周,围绕着五脏。

Q0104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所以清晨阴寒退尽,阳气出自眼睛。眼睛张开,就有阳气上行至头部;沿着项部,下行至足太阳经;沿着背部,下行至小指之端。

Q0105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分支,分别于眼外角,下行手太阳,再下行至手小指附近外侧;

Q0106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

另一分支,分别于眼外角,下行足少阳,注入小指和次指附近;

Q0107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

用于沿手少阳经上行部位,斜侧下行至小指附近。

Q0108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

另一分支,用于上行至耳前,会合于颔部经脉处,注入足阳明,用于下行足至足背上,流入足五趾附近。

Q0109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另一分支,从耳部向下,下行至手阳明,流入拇指附近,注入掌内;

Q0110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其中到达足部的一支,流入足心,自足内踝流出,下行到阴处,再度会合于眼睛,就形成一周。

Q0111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所以每天行走一宿,人气运行在身上一又十分之八周;

Q0112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

白天行走二宿,人气运行在身上三又十分之六周;

Q0113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

白天行走三宿,人气运行在身上五又十分之四周;

Q0114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

白天行走四宿,人气运行在身上七又十分之二周;

Q0115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

白天行走五宿,人气运行在身上九周;

Q0116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

白天行走六宿,人气运行在身上十又十分之八周;

Q0117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六;

白天行走七宿,人气运行在身上十二又十分之六周;

Q0118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白天行走十四宿,人气运行在身上二十五周,会合有余数,又十分之二周。阳气退尽在临界阴分,阴分接受人气了。

Q0119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人气初入阴分时,常从足少阴注入肾,由肾注入心,由心注入肺,由肺注入肝,由肝注入脾,由脾再注入肾,形成一周。

Q0120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这就是说夜晚运行一宿,人气运行五脏一又十分之八周,就如在阳分运行二十五周,再度会合于眼睛。

Q0121【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

在阴分阳分运行一天一夜,会合有余数,是全身的十分之四,是五脏的十分之二。

Q0122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这就是,人为什么睡觉、起床之时间,有早有迟,是余数分不尽的缘故。

D0201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黄帝问:卫气到达身上时,上下往来不能预期,要考察卫气而行刺,如何把握时机?

B0201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

伯高说:春秋之分有多有少,日子有长有短,春夏秋冬之分,各有一定规律。然而观察常以平旦作为标志,以黑夜退尽作为开始。

B0202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

这是说一日一夜,滴漏器滴下一百刻。二十五刻,是半个白昼之时间。

B0203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

常如此无休无止,到太阳落水为止,根据日子之长短,分别以此作为标志而针刺。

B0204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谨慎守候时机,病愈即可预期。错失时令违背气候者,百病不得治愈。

B0205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

就是说:刺实症,刺在气来之时;刺虚症,刺在气去之时。这就是说气来气往之时,用于考察虚实而行刺。

B0206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这就是,审慎观察气之所在而行刺,这叫逢时。病在三阳经,须待人气在阳分,而行刺。病在三阴经,须待人气在阴分,而行刺。

B0207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滴漏器水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处;水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处;水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处;水滴下四刻,人气到达临界阴分。

B0208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滴漏器水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处;水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处;水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处;水滴下八刻,人气到达临界阴分。

B0209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滴漏器水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处;水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处;水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处;水滴下十二刻,人气到达临界阴分。

B0210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

滴漏器水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处;水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处;水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处;水滴下十六刻,人气到达临界阴分。

B0211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

滴漏器水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处;水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处;水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处;水滴下二十刻,人气到达临界阴分。

B0212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

滴漏器水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处;水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处;水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处;水滴下二十四刻,人气到达临界阴分。

B0213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水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处。这就是半个白昼之时间。

B0214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

阳处从房宿到毕宿十四宿,滴漏器水滴下五十刻,太阳运行半天。每回运行一宿,水滴下三又七分之四刻。

B0215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纷纷【白分】【白分】,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归纳来说:常以太阳照射到星宿上为标志。人气始于太阳处,所以太阳每行一宿,人气运行于三阳处,运行至临界阴分。常如此无休无止,与天地运行同标志,零零整整,终而复始,每日每夜,滴漏器水下百刻,即结束了。

《内经》论七情 篇10

1、原篇《五音五味》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七《阴阳二十五人》篇,且接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802之后,黄元御云:“以上二段,旧误在《五音五味》。”其迁出、迁入甚是,从之;

3、所迁为遗传体质相关论述,其“妇人无须”、“士人有伤于阴”、“宦者……须不生”、“天宦者……其须不生”四例,作为前文“有须”之延伸解论,其气血多少作为前文之归纳,迁入本位,与《生气通天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C0201→C0205:本段与《五常政大论》SW70-Q0401→Q0405部份重简,义当相参。

C0310判徵: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3025“质判”有异,录以奉考。

C0311右角: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3013“左角”有异,录以奉考。

C0313大宫、左角宫:

1、“大宫”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3032“太宫”有异;“左角宫”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3035“左宫”有异。

2、太宫=大宫;左宫=左角宫;义同。

Q0101胞中:张景岳注:“胞中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惟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

Q0101上循脊里:

1、《内经注评》校注:“《甲乙经》:‘背’作‘脊’。”

2、《内经校释》校注:“《素问.骨空论》王注引、《太素》卷十任脉、《甲乙》卷二第二作‘脊’。”从之。

Q0101循腹右上行:

1、《内经注评》校注:“《甲乙经》腹下无‘右’字。”

2、《内经校释》校注:“《素问》腹中论、奇病论、骨空论王冰注引《针经》作‘循脉各行’,顾氏《校记》云:‘右乃各字之误’。 廖平曰:‘右字误,不分左右。’《太素》卷十任脉、《甲乙》卷二第二并无‘右’字。”

3、姚春鹏译:“沿腹部上行。”

Q0101澹渗:

1、《内经校释》校注:“《素问.骨空论》王注引《针经》 、《甲乙》卷二第二并作‘渗灌’。”

2、澹,dan4,《说文》:“澹,水摇也。”澹渗,取持续渗灌意。

D0201士人:男人。

D0201阴气绝:《内经校释》注:“《论治准绳》唇类引无‘阴气’二字。马莳注:‘阴器绝而不起。’似以‘气’为器。”

Q0201宦:被阉之人。

Q0201宗筋:姚春鹏注:“宗筋,指男子的阴茎,因为它是许多筋的集合处,故称。”

Q0301荣:滋养。

D0402颜:

1、段玉裁注:“颜为眉间,医经所谓厥,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印堂。”

2、据《五色》LS49—D0101“庭者,颜也”可知:颜,即额部。

D0406通髯极须:

1、《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通髯极须,其髯上下相通,而至于须也。”

2、通,全部。髯,ran2,两腮胡子,即络腮胡。通髯极须,即全部络腮胡长至胡须。

D0407此其时,然也:

1、《内经校释》注:“其,作‘则’字解;时,作‘常’字解;然,作‘如此’解。‘此其时然也’乃承接上文,犹言视颜色眉发而知血气多少,原则常常如此也。或释作一般规律是这样的。”

2、《内经注评》注:“时,作常解。时然,就是指常见的一般现象。”

3、据《周易.无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可知:时者,出生之时机也;然者,对也,正确也。全句即:这是出生的时机,太对了!

D0408厥阴常多气少血:与《血气形志》SW24—C0101“厥阴常多血少气”、《九针论》LS78-Q0425句重简,其文有异,录以待考。

D0408少阴常多血少气:与《血气形志》SW24—C0101“少阴常少血多气”句、《九针论》LS78-Q0425句重简,其文有异,录以待考。

D0408太阴常多血少气:与《血气形志》SW24—C0101“太阴常多气少血”句、《九针论》LS78-Q0425句重简,其文有异,录以待考。

LS64——《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64—D0101→Q0802‖→‖LS72—S0605‖→‖SW03‖迁移说明:

1、原篇《阴阳二十五人》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甲乙》卷一将《通天》LS72—D0101→S0605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D0101→Q0802合并,而成《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全篇,皇甫谧所识甚是;

3、黄元御云:“伯高答辞,在《通天》篇。”黄元御所断妙极,从之;

4、在前文少师论述“阴阳五态之人”大略之后,迁入岐伯《阴阳二十五人》细分具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因此部份之迁入,而使天气对遗传特征影响之论述甚为完整。特别是D0101“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句,基本引自《通天》LS72—S0501句,表明黄帝既听过少师之论,亦听过伯高之论,更证本篇与《通天》关联密切。

和悦人生 调和七情 篇11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情志泛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常以情感、情绪、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七情狭义上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广义上是指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为主要状态的情感反应,属于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说得更通俗一点,人的情绪是人对周围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

正常范围内的情绪波动并不伤及人体,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清朝的养生家石成金主张“说七情,和悦人生”,以防患七情失调于未然。“说七情”就是不因外界的刺激而使七情波动起伏,使七情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和悦人生”就是以平和愉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人际关系,以使自己的七情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不使体内阴阳失调。对七情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摄,使其保持平和,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处理负性情绪有五个主要方法:一是躲避,二是转移,三是释放,四是升华,五是控制。转移就是人家惹怒你,你去下棋、钓鱼,当作没发生。释放是找知心朋友谈谈,不要憋在心里。升华就是人家越说你不好,你越要好好的。控制就是控制情绪,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法。

“说七情,和悦人生”,可以避免七情过度所导致的多种疾病,有益于健康长寿,这是中国养生之道的重要内容。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摄生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并说“此十二少者,养性之要契也”。这十二少中,对于情绪的调摄占了绝大部分,可见,调摄七情,保持体内阴阳平和,对身体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白话文:通评虚实论 篇12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什麽叫重虚?赤痢的变化怎样?经络俱实是怎样情况?用什麽方法治疗?

黄帝问道:什麽叫虚实?岐伯回答说: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气不足,就为虚证了。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怎样?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弱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黄帝道:什麽叫重实?岐伯说:所谓重实,如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内外俱实,便叫重实。

黄帝道:经络俱实是怎样情况?用什麽方法治疗?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皮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涩滞的缺少生机为逆。因为一般所谓虚实,人与物类相似,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是精气充足,生气旺盛,边可以长寿。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岐伯说: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却寒。秋冬之时见这样现象的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黄帝道: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岐伯说: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黄帝道: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岐伯说:络满经虚,至陰刺陽;经满络虚,刺陰炙陽。

黄帝道:什麽叫重虚?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黄帝道:怎样辨别呢?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陰血虚少,不似有陰的脉象。所有上面这些现象的病人,可以总的说一句,脉象滑利的,随病可生,要是脉象涩滞,就要死亡了。

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岐伯说: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脉实而涩滞,这是逆象,主死。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岐伯说: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有发热的,亦死。黄帝道:身形肿满的将会怎样呢?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的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象这样的病情,从则生,逆则死。黄帝道:什麽叫从则生,逆则死?岐伯说:所谓从,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黄帝道:乳子而患热病,脉象悬小,它的预后怎样?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黄帝道:乳子而感受风热,出现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症状,它的脉象怎样?岐伯说:感受风热和之气的,尚有胃气,可生;要是实大而弦急,是胃气已绝,就要死亡。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岐伯说:痢兼发热的.,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岐伯说: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岐伯说: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岐伯说: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黄帝道:癫脉象虚实变化怎样?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道: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岐伯说: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陽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

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陰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陽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折手厥陰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陰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陽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陰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陽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陰的经穴各五次,太陽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陰通里穴傍的手太陽经支正穴一次,足陽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陰经筑宾穴三次。

凡诊治消#、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陽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附原文: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陰刺陽;经满络虚,刺陰灸陽。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框然;脉虚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陽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陽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痛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陰各五,刺经,太陽五,刺手少陰经络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上一篇:上半年镇工会总结下一篇:《新春的校园》600字初三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