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白话文:四气调神大论

2024-07-04

黄帝内经白话文:四气调神大论(精选3篇)

黄帝内经白话文:四气调神大论 篇1

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本章要点】

一、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二、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⑤。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⑥,不亦晚乎?

【注释】

①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②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丽;蕃秀,即繁茂秀丽的.意思。

③飧泄:是消化不良而导致泻泄的一种疾病。

④藏德:即隐藏,使不外露。德,这里指自然界中促进生物化作用的力量。

⑤未央绝灭:即生命到寿命的一半就死了。

⑥锥:泛指兵器。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

如果天气阴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

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竭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阳就不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

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泻泄等疾病。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

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是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黄帝内经白话文:四气调神大论 篇2

【摘 要】 详细解读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同时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构建四季养生的框架,旨在通过经典古籍养生著作指导人们如何按照四季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调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季养生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47-02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huangdi neijing "four gas god theory" of the original,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modern life, to build the framework of the four seasons health, through classic health work instruc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rule of four gas how to adjust their daily life work and rest, and cultivate their own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in order to prolong life.

Keywords:Heheshuyang recipe;entecavir;chronic hepatitis B;therapeutic effects

《黃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天气对地球及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为温、热、凉、寒四气,人体的阴阳也随着四时出现节律性变化,因此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顺应四季温(春)、热(夏)、凉(秋)、寒(冬)的变化节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起居习惯、身心行为,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这即是四季养生的原则。

1 春季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是从立春开始,立春后三个月共九十天,其中包括两个节,六个气,即春天、春季。“发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养精蓄锐后的好东西到春天发出来,所谓“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另外一层意思是指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会复发,因此春天是很多疾病暴发的季节。“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春天很容易出现温热性的感冒,而非“伤寒”,主要的症状是咳嗽、嗓子红肿热痛,甚至出血,心率加快,最后高热、昏迷、抽搐。此种“发陈”,也称为“伏气温病”[1]。另外,中医认为,春天对应的是肝,很多肝火、肝气过旺的人,到春天,就会出现莫名的烦躁、易怒、易激惹,这是旧病发作的症状,临床上,可以通过清泄肝火来改善症状;而有些人平时胆小怕事,做事优柔寡断、阳痿、甚至筋骨比较软的人,正好借助春天这个劲,多吃辛辣食物,或者喝点酒来升发肝气。另外现代人习惯加班熬夜,人为增加了光照时间,所以很多人都是发散太过而收敛不足,所以对于这类病人在春季可以饮用乌梅汤,以收敛阳气。

在精神情志调养方面,“以使志生”指在春天,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鼓励自己多做计划。另外,植物在春天发芽生长,很多动物在春天产仔,所以春天不宜杀戮、砍伐,而应播种,促进万物生长、发育、生根、发芽,即谓“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意即在春天应该学会给予,即使别人有错,也不应该在春天清算旧账,否则就是违反天地之气[3]。

从养生的结果来看,“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就是养生发之气的应当遵循的规律,如果违反此规律,“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对应木,木对应肝,因此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就会伤害到肝;木生火,火生土,意即在春天如果阳气升发不足,到了夏天阳气不足,身体提供在这个季节生长的能量和气血就不够。

春天不是杀戮的季节,因此春天是不吃肉或应当少吃肉的季节,而是消化的季节,是把冬天储存下来的营养转化成气血、精神能量的时候。应该多选择发芽的东西,如豆芽、嫩香椿、春笋、蒜苗等。因此养生应该注意“五谷为养”。

2 夏季养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到夏天,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一升一降,这种交流就开始了,故谓之“天地气交”。作为人类来讲,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万物华实”表示植物开始开花结果,比春天的生长状态更加殷实[4]。

从情志调养来看,“怒”是肝气动了以后,被压抑的状态,怒伤肝,因此《内经》教导人们学会“制怒”。一是“无恚嗔之心”,以不怒为最高境界;二是将怒气转化出去,否则无形的怒气如果结合痰、瘀血等其他病邪,就会变成有形的东西,例如肿瘤。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有些患者生气之后进食,容易出现胃脘不适,原因就是足阳明胃经从面走到足,而肝气往上走,这时就容易出现肝气犯胃,又名肝胃不和、肝胃气滞,表现为胸肋胃脘胀满疼痛、呕吐、呃逆等。中医可通过“疏肝解郁”的方法,服用一些疏肝理气药,这些药都有辛味,辛主发散,可根据辨证选用舒肝丸、逍遥丸;如出现生气后胃脘不适,可辨证服用良附丸、香砂养胃丸等,吃完药后会有好转的表现,即开始打嗝、放屁,接着郁积的肝气也随之消散。“使华英成秀”是指让开出的花蕊受精结果。“使气得泄”,指在“无厌于日”的前提下让体内积攒的气或是污浊的东西排泄出去;反之,如果整天开着空调、风扇,气没有泄出去,虚邪贼风就通过扩张的毛孔侵入人体,所以,在夏天如果调养不当,就容易中风。“使气得泄”是一种浑身舒畅的感觉,现代人口渴就喝冰镇饮料,而气被冷饮冰镇后泄不出去,反而被困在体内,其后果是口渴改善不了,还会出现肠胃不适、皮炎等各种问题。古人讲“生津止渴”,意即只有让体内产生津液,才能消除焦渴的状态,所以口渴后应该喝杯热茶,气泄津出,焦渴很快消失。“若所爱在外”,夏对应心,心主神明,包括感情、情绪,心气在夏季变得很旺,因此在这个季节应该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从养生的结果来看,“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就是顺应夏季,要生长和孕育果实的道理。孕育果实需要一个热烈的阶段,否则就发育不好,现代社会很多男性精子数目减少,女子卵泡不成熟,与夏天用空调、冰箱以及喝冷饮有关。“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心包括“肉心”和“心神”,违反了夏气,就容易出现抑郁症、躁狂症、心脏病等。另外逆天地之气,到秋天就容易出现疟疾,其实这就是伏寒在身体里面发散不出来的表现。“奉收者少”到了秋天,就没有东西可收获,“冬至重病”有两层意思,一是到冬天还会再次犯病;二是冬至那天,阴气最重,阳气最弱,就很可能在冬至出现重病。

总之,在夏天应该适当吃热性食物,因为夏天人的阳气和能量是往体表、四肢走的,而这时腹中是凉的,所以夏天应避免腹部受凉。故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吃姜也是为温暖肠胃。另外,中医认为水中生长的东西是寒性,很多人吃了海鲜后会拉肚子,如果没拉出去,阴寒之物留于体内,往后就容易出现荨麻疹等一系列过敏性疾病。现在流行吃海鲜、喝冰镇啤酒,故很多人出现痛风就是夏天饮食不当而导致的疾病。

3 秋季养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此谓荣平”指平和并且从容不迫。“容”的原因是春生了,夏长了,所以到秋天就该收获。所以,平时有准备,身体健康的人就活得从容不迫。不健康的人看到树叶纷纷落下,自己没有收成、没有结果的时候就悲;另一种就是,春天不生,夏天不长,秋天就愁。因此健康人的状态是“容平”,不健康人的状态是“愁悲”。

从情志调养来看,“使志安宁”,指心神、志向回归身体,并且收回自己的锋芒才会心安而不惧,否则当秋天的肃杀之气来临之际,心神就会受到伤害,产生莫名的恐、惧、怕等不良心理。“以缓秋刑,收敛神气”,做到精神内收,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养收”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收获历经春天的生发、夏天的成长而得到的成果;二是把自己发散、发泄在外的阳气和能量收回来;三是收敛神气。

从养生结果来看,在秋天要拘谨收敛,不要向外表露自己的心愿和志向。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因此秋天可以趁着“天气以急”,通过深呼吸来清理肺里的浊痰、粘液,让肺气通过呼吸吐纳变得更加清净。“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应了秋气的变化规律,能获得秋天的能量,这就是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道理。秋主收,秋气通于肺,肺属金,冬主藏,冬气通于肾,肾属水,金生水。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肺脏,到冬天就会漏精、漏气、漏神。

总之,在秋三月里,对心理的养护方面应该注意避免“悲”和“愁”。《伤寒论》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此证为“脏躁”,用甘麦大枣汤调治。甘草味甜,小麦滋补肝气,大枣补脾,全方具有温补肝气,以减少“金克木”之力。何为“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就是愁了。因此,在秋天,自然万物到了该收的时刻,人们应该学会该放弃就放弃,应该积蓄能量,准备来年的“生”、“发”、“收”。

4 冬季养生

“冬三月,此謂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的,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立冬三个月以后,到了二月的四、五号就是立春,中间的这三个月叫“冬三月”。冬者,终也,就是剧终、终点的意思。一年中,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到了冬天就该闭藏了。“闭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身体不要暴露在外面;另一个意思是让自己的心神和意志在冬天不要轻易外露。如神藏穴和神封穴为藏神的穴位,是禁针的。如果神被邪气所扰,人就会出现胸口憋闷,这时可以通过拍击胸口正中的膻中穴来宽心顺气。

从行为方式来看,冬天应该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使皮肤毛孔开放而导致阳气外泄。在冬天,人体腠理关闭,毛孔闭合,这时人应该衣着厚实,防止寒气入侵人体。因此,从中医养身角度来讲,不主张“冬泳”。否则“泄皮肤”后就出现“使气亟夺”。其指身体里微不足道的阳气被阴寒之物掠夺了,最后导致出现阳虚阴寒的病症[5]。

从结果来看,如果违反了冬天的养藏之道,还在“开泄”的话,就会漏精、自汗;或是小便里面含有糖分和蛋白,小便浑浊,或是有泡沫;还有些人表现为流口水、鼻涕、眼泪,女性会出现白带多,男性会出现遗精或是漏尿,这些都是冬天养藏得不好的表现。冬天对应肾,肾属水,水生木,春天对应肝,若冬天出现漏精,到了春天,会出现肝气、肝血不足,会生发不起来,表现出来就是“痿厥”,“痿”是肌肉无力,“厥”为四肢逆冷的表现。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依据四时气象本于天,将调摄之法用于人,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养生之道。《灵枢·本神论》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因此,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谨守效法自然、顺应四时之宗旨,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颖.《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0,31(5):56-57.

[2]熊鹏辉.阴阳与中医养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4):28.

[3]董一帆,张光霁.论“生生”在《内经》养生思想中的体现及其对现代养生学启示[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389-391.

[4]张玉辉,陈延滨,王欣彬,等.《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6):53-54.

[5]熊鹏辉.五志与中医养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17.

黄帝内经白话文:气交 变大论 篇3

五运气化太过怎样?五运不及怎样?五星与天运正常相应的规律是怎样的?

黄帝问道:五运交 替,与在天之六气相应,一周六步之内,陰陽往复,陽去陰来,寒一去暑亦就跟着来了,真气与邪气都争,内外不得统一,六经的血气动荡不安,五脏的本气相互倾扎而转移,太过则一气独胜,不及则二气相并,我要知道它起始的原理和一般的常规,是否能讲给我听?岐伯说:你问得很好!这是应该明白的道理,它一直是历代帝王所注意的问题,也是历代医师传授下来的,我的学问虽然很肤浅,但过去曾听老师讲过他道理。

黄帝道:我听人家说,遇到适当的人而不教,就会使学术的相传受影响,称为“失道”;如传授给不适当的人,是轻视学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虽然没有很高的修养,不一定符合传授学术的要求;但是群众多疾病而夭亡,是应同情的。要求先生为了保全群众多疾病的健康和学术的永远流传,只要先生讲出来,我一定按照规矩来做,你看怎样?岐伯说:让我详细地讲给你听吧!《上经》说::研究医学之道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他学说才能保持长久。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又问,这是什麽意思?岐伯说:这是为了推求天、地、人三气的位置啊。求天位的,是天文;求地位的,是地理;通晓人气变化的,是人事。因而太过的气先天时而至,不及的气后天时而至,所以说,天地的运动有正常的变化,而人体 的活动也随之起着相应的变化。

黄帝道:五运气化太过怎样?岐伯说,木运太过,则风气流行,脾土受其侵害。人们多患消化不良 的泄泻,饮食减少,肢体沉重无力,烦闷抑郁,肠中鸣响,肚腹胀满,这是由于木气太过的缘故。在天上应木星光明,显示木气过于亢盛的征象。甚至会不时容易发怒,并出现头昏眼花等头部病症。这是土气无权,木气独胜的现象,好象天上的云在飞跑,地上的万物迅速变动,草木动摇不定,甚至树倒草偃。如病人的胁部疼痛,呕吐不止。若冲陽脉绝,多死亡而无法治疗。在天上应金星光明,这是显示木胜则金气制之。

火运太过,则暑热流行,肺受火邪。人们多患疟疾,呼吸少气,咳嗽气喘,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水泻如注,咽喉干燥,耳聋,胸中热,肩背热。在天上应火星光明,显示火热之气过于亢盛的征象。在人体 甚至会有胸中疼痛,胁下胀满,胁痛,胸背肩胛间等部位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身热肤痛,而发生浸婬疮。这是金气不振,火气独量的现象,火气过旺就会有雨冰霜寒的变化,这是火热之极,寒水来复的关系。在天上应水星光明,这是显示火盛则水气制之。如果遇到少陰或少陽司天的年份,火热之气更加亢盛,有如燃烧烤灼,以致水源干涸,植物焦枯。人们发病,多见谵语妄动,发狂越常,咳嗽气喘痰鸣,火气甚于下部则血从二便下泄不止。若太渊脉绝,多死亡而无法治疗。在天上应火星光明,这是火盛的表示。

土运太过,则雨湿之气流行,肾受邪湿。人们多病腹痛。四肢厥冷,情绪忧郁,身体困重而烦闷,这是土气太过所至。在天上应土星光明。甚至见肌肉枯萎,两足痿弱不能行动,抽掣挛痛,土病则不能克制水,以致水饮之邪积于体内而生胀满,饮食减少,四肢无力,不能举动。若遇土旺之时,水气无权,土气独旺,则湿令大行,因此泉水喷涌,喝水高涨,本来干涸的池泽也会孽生鱼类了,若木气来复,风雨暴至,使堤岸崩溃,河水泛滥,陆地可出现鱼类。人们就会病肚腹胀满,大便溏泄,肠鸣,泄泻不止。而太溪脉绝,多死亡无法治疗。在天上应木星光明。

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邪气伤肝。人们多病两胁之下及少腹疼痛,目赤而痛,眼梢溃烂,耳朵听不到声音。燥金之气过于亢盛,就会身体重而烦闷,胸部疼痛并牵引及背部,两胁胀满,而痛势下连少腹。在天上应金星光明。甚则发生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肩背疼痛,尻、陰、股、膝、足等处都感疼痛的病症。在天上应火星光明。如金气突然亢盛,水气下降,在草木则生气收敛,枝叶枯干凋落。在人们的疾病多见胁肋急剧疼痛,不能翻身,咳嗽气逆,甚至吐血衄血。若太冲脉绝,多死亡而无法治。在天上应金星光明。

水运太过,则寒气流行,邪气损害心。人们多患发热,心悸,烦躁,四肢逆冷,全身发冷,谵语妄动,心痛。寒气非时早至,在天上应水星光明。水邪亢盛则有腹水,足胫浮肿,气喘咳嗽,盗汗,怕风。土气来复则大雨下降,尘土飞扬如露一样的迷蒙郁结,在天上应土星光明。如遇太陽寒水司天,则雨冰霜雪不时下降,湿气大盛,物变其形。人们多患腹中胀满,肠鸣便泻,食不化,渴而妄冒。如神门脉绝,多死亡而无法治疗。在天上应火星失明,水星光芒、黄帝道:很好。

五运不及怎样?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木运不及,燥气就会旺盛,生气与时令不相适应,草木不能当时生荣。萧杀之气亢盛,使劲硬的木受刑而碎裂如辟,本来柔嫩苍翠的枝叶边为萎弱干枯,在天上应金星光明。人们多患气虚寒,胠胁部疼痛,少腹痛,腹中鸣响,大便溏泄。在气候方面是冷雨不时下降,在天上应金星光明,在五谷是青色的谷不能成熟。如遇陽明司天,金气抑木,木气失却了应有的生气,草木在夏秋再变繁荣,所以开花结实的过程非常急促,很早就凋谢,在天上应金、土二星光明。金气抑木,木起反映而生火,于是就会炎热如火,湿润的便为干燥,柔嫩的变为干枯焦槁,枝叶从根部重新生长,开花结实并见。在人体 则炎热之气郁于皮毛,多病寒热、疮疡、疿疹、痈痤。在天上应金、火二星,在五谷则外强中干,秀而不实。白霜提早下降,秋收肃杀之气流行,寒雨非时,损害万物,味甘色黄之物多生虫蛀,所以稻谷没有收获。在人则脾土先受其邪,火气后起,所以心气亦继之亢盛,火气克金,金气乃得抑制,所以其谷物不能成熟,在疾病是咳嗽鼻塞。在天上应金星与火星。

火运太及,寒气就旺盛,夏天生长之气不能发挥作用,万物就缺乏向上茂盛的力量。陰寒凝滞之气过盛,则陽气不能生化,繁荣美丽的生机就受到摧折,在天上应水星光明。人们的疾病是胸中疼痛,解部胀满,两胁疼痛,上胸部、背部、肩胛之间及两臂内侧都感疼痛,抑郁眩晕,头目不清,心痛,突然失音,胸腹肿大,胁下与腰背相互牵引而痛,甚则四肢踡屈不能伸展,髋骨于大腿之间不能活动自如。在天上应火星失明、水星光明,赤色的谷类不能成熟。火被水抑,火起反映则生土气来复,于是埃尘郁冒,大雨倾盆,水气受到抑制,故病见大便时时溏泄,腹中胀满,饮食不下,腹中寒冷鸣响,大便泄泻如注,腹中疼痛,两足急剧拘挛、萎缩麻木、不能行走。在天上应土星光明、水星失明。黑色之谷不能成熟。

土运不及,风气因而流行,土气失却生化之能力,风气旺盛,则草木茂盛繁荣。生化无能,则秀而不实,在天上应木星光明。人们的疾病多见消化不良 的泄泻,上吐下泻的霍乱,身体重,腹中痛,筋骨动摇,肌肉跳动酸疼,时常容易发怒。寒水之气失制而旺,在虫类提早伏藏,在人都病寒泄中满,在天上应木星光明、土星失明,黄色之谷类不能成熟。木邪抑土,土起反映则生金,于是秋收之气当令,出现一派严肃峻烈之气,坚固的树木也不免要枝叶凋谢,所以胸胁急剧疼痛,波及少腹,常呼吸少气而太息。凡味甘色黄之物被虫蛀食,邪气客于脾上,人们多病饮食减少,食而无味。金气胜木,所以青色之谷受到损害,在天上应金星光亮、木星减明。如遇厥陰司天相火在泉,则流水不能结冰,本来早已冬眠的虫类,重新又活动起来。不及的土运,得在泉相火之助,所以寒水之气不致独旺,而土得火助木气不能克土,所以也没有金气的反应,而人们也就康健,在天上应木星正常。

金运不及,火气与木气就相应地旺盛,长夏之气专胜,所以万物因而茂盛,干燥烁热,在天上应火星光明。人们多患肩背闷重,鼻塞流涕,喷嚏,大便下血,泄泻如注。秋收之气不能及时而至,在天上应金星失明、火星光明,白色的谷类不能即使成熟。火邪抑金起反应而生水,于是寒雨之气突然而来,以致降落冰雹霜雪,杀害万物,陰气厥逆而格拒,使陽气反而上行,所以头后部疼痛,病势连及头顶,发热。在天上应水星光明、火星失明,在谷类应红色之谷不能成熟。人们多病口腔生疮,甚至心痛。

水运不及,湿土之气因而大盛,水不治火,火气反而生旺,天气炎热,不时下雨,万物的生化很迅速,在天上应土星光明。人们多患腹胀,身体困重,大便溏泄,陰性疮疡脓水稀薄,腰股疼痛,下肢关节活动不利,烦闷抑郁,两脚萎弱厥冷,脚底疼痛,甚至足背浮肿。这是由于冬藏之气不能发挥作用,肾气不平衡,在天上应土星光明,水星失明,在谷类应黑黍不能成熟。如遇太陰司天,寒水在泉,则寒气时时侵袭,虫类很早就冬眠,地上的积水结成厚冰,陽气伏藏,不能发挥它温 暖的作用,人们多患下半身的寒性疾病,甚至腹满浮肿,在天上应土星光明、火星失明,在谷类应黄色之稻成熟。土邪抑水而起反应则生风木,因而大风暴发,草类偃伏,树木凋零,生长的力量不能显著,面色时时改变,筋骨拘急疼痛,活动不利,肌肉跳动抽掣,两眼昏花,视觉不明或失常,物体视之若分裂,肌肉发出风疹,若邪气侵入胸膈之中,就有心腹疼痛。这是木气太过,土气受伤,属土的谷类没有收获,在天上应木星光明,土星失明。黄帝说:很对。

希望听你讲一讲五气与四时相应的关系。岐伯说:问的真详细啊!木运不及的,如果春天有和风使草木萌芽抽条的正常时令,那秋天也就有雾露润泽而凉爽的正常气候;如果春天反见寒冷惨凄霜冻残贼的秋天气候,那夏天就有特别炎热的反应。它的自然灾害在东方,在人体 应在肝脏,其病所内在胠胁部,外在筋骨关节。

火运不及的,如果夏天有景色明显的正常气候,那冬天也就有严肃霜寒的正常时令;如果夏天反见萧条惨凄寒冻的冬天气候,那时常会有倾盆大雨的反应。它的自然灾害在南方,在人体 应在心脏,其病所内在胸胁部,外在经络。

土运不及的,如果辰、戌、丑、未月有尘土飘扬和风细雨的正常时令,那春天也就有风和日暖的正常气候;如果辰戌、丑、未月仅见狂风拔倒树木的变化,那秋天也就有久雨霜雪的反应。它的自然灾害在四隅,在人体 应在脾脏,其病所内在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运不及的,如果夏天有景色明显树木茂盛的正常时令,那冬季也就有冰冻寒冷的正常气候;如果夏天出现如火烧灼的过于炎热的气候,那秋天就会有冰雹霜雪的反应。它的自然灾害在西方,在人体 应在肺脏,其病所内在胸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运不及的,辰、戌、丑、未月有尘砂荡扬而无暴雨的气候,则时常有风生发的正常气候;如果辰、戌、丑、未月有出现飞砂走石的狂风暴雨的变化,则时时会有吹断的树木飘荡的反应。它的自然灾害在北方,在人体 应在肾脏,其病所内在腰脊骨髓,外在肌肉之会与小腿膝弯等处。

要之,五运的作用,好似权衡之器,太过的加以抑制,不及的加以帮助,正常则和平,反常则必起反应,这是生长化收藏的道理,是四时气候应有的规律,如果失却了这些规律,天地之气不升不降,就是闭塞不通了。所以说:天地的动静,受自然力良的规律所控制,陰去陽来、陽去陰来的变化,可以从四时寒暑来显示出它的征兆。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先生讲五气的变化与四时气候的相应,可以说很详尽了。既然气的**是互相遇合而发生的,发作又没有一定的时间,往往突然相遇而生灾害,怎样才能知道呢?岐伯说:五气的变动,固然不是经常存在的,然而它们的特性、生化的作用、治疗的方法与表现,以及一定的损害作用和变异,都是各有不相同的。

黄帝又问:有哪些不同呢?岐伯说:风是生于东方的,风能使木气旺盛。木的特性是柔和地散发,它的生化作用是滋生荣盛,它行使的职权是舒展陽气,宣通筋络,行时令是风,它的异常变化是发散太过而动荡不宁,它的灾害是摧残散落。热是生于南方的,热能使火气旺盛。火的特性是光明显著,它的生化作用是繁荣茂盛,它行使的职权是明亮光耀,行时令是热,它的异常变化是销铄煎熬,它的灾害作用是焚烧。湿是生于中央的,湿能使土气旺盛。土的特性是洋溢,它的生化作用是充实丰满,它行使的职权比较安静,行时令是湿,它的导演变化是急剧的暴风雨,,它的灾害是久雨不止,泥烂堤崩。燥是生于西方的,燥能使金气旺盛。金的特性是清洁凉爽,它的生化作用是紧缩收敛,它行使的职权是锐急的,行时令是干燥,它的异常变化是肃杀,它的灾害是干枯凋落。寒是生于北方的,寒能使水气旺盛。水的特性是寒冷的,它的生化作用是清静而安谧的,它行使的职权是凝固严厉的,行时令是寒冷,它的异常变化是剧烈的.严寒和冰冻,它的灾害是冰雹霜雪。所以观察它的运动,分别它的特性、生化、权力、表现、变异、灾害、就可以知道万物因之而起的变化,以及人类因之而生的疾病了。

黄帝说:先生讲过五运的不及太过,与天上的五星相应。现在五运的德、化、政、令、灾害、变异,并不是按常规发生的,而是突然的变化,天上的星星是不是也会随之变动呢?岐伯说:五星是随天的运动而运动的,所以它不会妄动,不存在不应的问题。突然而来的变动,是气相交 和所起的偶然变化,与天运无关,所以五星不受影响。因此说:常规发生是相应的,突然发生是不相应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道:五星与天运正常相应的规律是怎样的?岐伯说:各从其天运之气的变化而变化。

黄帝问道:五星运行的徐缓迅速、逆行顺行是怎样的?岐伯说:五星在它的轨道上运行,如久延而不进,或逆行留守,其光芒变小,叫做“省下”;若在其轨道上去而速回,或屈曲而行的,称为“省遗过”;若久延不进而回环旋转,似去似来的,称为“议灾”或“议德”。气候的变化近则小,变化远则大。光芒大于正常一倍的,气化亢盛;大二倍的,灾害即至。小于正常一倍的,气化减退;小二倍的,称为“临视”。省察在下之过于德,有德的获得幸福,有过的会得灾害。所以五星之象,高而远的就小,低而近的就大;大则灾变近,小则灾变远。岁运太过的,主运之星就向北越出常道;运气相和,则五星各运行在经常的轨道上。所以岁运太过,被制之星就暗淡而兼母星的颜色。取法天地的人,看见了天的变化,如果尚不知道是什麽道理,心理非常忧惧,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好,妄行猜测毫无征验,徒然使侯王畏惧。

黄帝又道:其在灾害方面的应验怎样?岐伯说:也是各从其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时令有盛衰,侵犯有逆顺,留守时间有长短,所见的形象有好坏,星俗所属有胜负,征验所应有吉有凶了。

黄帝问:好坏怎样?岐伯说:有喜悦有愤怒,有忧愁有悲伤,有润泽有燥乱,这是星象变化所常见的,必须小心观察。

黄帝又道:量象的喜、怒、忧、丧、泽、燥六种现象,对星的高低有无关系?岐伯说:五星的形象虽有高下的不同,但其应于物候是一致的,所以人体 也是这样相应的。黄帝道:对。

它们德、政、化、令、的动静损益是怎样的?岐伯说:五气的德、政、化、令与灾变都是有一定规律而不能彼此相加的,胜负和盛衰不能随意增多的,往来大小不能随便超越的,升降作用不会互不存在的,这些都是从运动中所产生出来的。

上一篇:对头词语解析下一篇:支付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