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教学(共12篇)
《内经》教学 篇1
《内经》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系统记载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中医学理论特有的思维方法。历代中医教育均将《内经》作为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学习的必修课程。目前, 由于本科生教学学时多设置为54学时, 《内经》教学内容与全文比较有大量删减, 称为《内经选读》或《内经讲义》。因此, 学生对《内经》原文学术思想及理论观点的理解难免受到影响。《内经选读》教材编写的不断改革, 在内容取舍和理论解释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合理性, 该现状极大妨碍了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原貌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为能够较好地完成《内经选读》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尽量理解原文, 发挥中医经典教学所承载的导航作用[1],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适当考证《内经》原文释义
在教学过程中, 对《内经》原文中某些文字的释义进行适当考证。《内经选读》教材中不少文字均有多种涵义, 教师应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阐释《内经》理论的思想内涵。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气平均”, 论述了人体生理活动的最佳状态。关于“平”字的理解, 可意为平衡、平均, 但实际均不完全符合经文原义。结合后世诗词中的涵义, 如““春春江江潮潮水水连连海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此处“平”应理解为饱满、满溢之意。另外, 如《灵枢·本神》中记载:“因悲哀动中者, 竭绝而失生”, 教材中“竭”注释为“衰竭”, 但根据临床实际情况, 应理解为阻碍、不通更妙。
2 引导学生辨证看待《内经》中不同的理论观点
关于脏腑的认识是《内经》中的重要内容, 其中, 在脏腑的概念、脏腑数目、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脏腑络属、脏腑功能认识、脏腑与官窍对应关系、脏腑与五神五志、脏腑与时令、脏腑与经络、脏腑与五味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的理论观点。《内经》所涉及的医家有岐伯、伯高、少师、少俞、雷公、鬼臾区等, 这些医家的学术观点各有不同, 对某些理论问题的认识亦是仁者见仁。例如《内经》中存在着“脾主时”与“脾不主时”两种观点, 虽说法不同, 但均认为脾属土, 统管其他四时、四脏, 并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故为根本。对某一脏, 有“肾治于里”“肾为之主外”及“心开窍于舌”“心寄窍于耳”的不同论述。针对同样部位所属, 也有“心部于表”和“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的不同观点。因此, 分析《内经》产生的原因及社会背景, 丰富其理论的研究内容, 同时了解《内经》不同理论的出发点, 归纳其临床意义, 可为指导学习经典及临床实践开拓新的思路, 对掌握《内经》学术观点及理论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3 正确看待《内经》理论观点, 既要继承发扬也要与时俱进
《内经》是部伟大的著作, 但亦非字字珠玑, 句句真理。作为教师, 应引导学生不要盲从经典著作, 明确告诉学生, 在学习《内经》的过程中, 既要继承和发扬, 也需要与时俱进, 去除糟粕。例如“十二五”规划教材中第八章节选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内容:关于真人“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至人“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 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 视听八远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等养生方法和理念, 对教学者和学习者而言意义不大。
《素问·热论》论述外感热病发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及证候, 提出六经辨证分类法, 对后世外感热病的研究影响较大, 为《伤寒论》的理论基础。但《素问·热论》中所论述的六经传变、六经分证框架相对比较局限, 实际仅涉及《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和阳明病, 治疗方法较局限。《伤寒论》则建立了六经辨证大法, 同时补充了热病后期的虚证、寒证, 治疗上也提出了“八法”论治, 多为后世遵从。
因此, 作为《内经》的教学者和学习者, 应学会去粗存精, 把教学双方的有限精力合理分配。
4 结语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学经典巨著, 构建了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蕴含着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与深刻的哲学思想, 其作用与地位乃后世中医学难以企及和超越。《内经选读》作为理论提高课, 应在中医学本科生在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 甚至《中医内科学》之后开设。通过《内经》的学习, 可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学形成的历史渊源、中医学理论建构的思维方式及中医学理论的辨证思想。
综上所述, 在我国现行中医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下, 《内经》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中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代代传授, 更是将中医学的原创思维和辨证方法薪火相传, 为中医事业遵循自身规律发展保驾护航。因此, 《内经》课程的教学者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王小平.论内经教学的目的及实现对策[J].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 2012:340-341.
[2]朱鹏举, 陈士玉, 谷峰.内经教学应做到两个不盲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3 (6) :121-122.
[3]王庆其.内经选读[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4]谷峰, 鞠宝兆, 孙松辉.内经选段式教学与体系式教学的有机结合[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2, 4 (2) :170.
[5]陈子杰.《内经》有关脏腑认识不同理论与观点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6]陈玉龙, 高小玲.《内经选读》课程的定位与任务[J].光明中医, 2012, 27 (9) :1923-1925.
《内经》教学 篇2
「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以表里阴阳治病,虽为医家职能,仍属下工之分。人身安危,根本之法,在于治未病。《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调理肠道,乃至保全性命,治本之策,仍在于养心。《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质言之,止欲弱志、省思减虑、返朴归真,乃养心之术、性命之道也。
与《黄帝内经》成书于同时代的《老子》书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所抱之「一」,即《内经》养心全命之道。天地万物,无不以此「一」为终始。得一守一,殁世不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古人贵下贵弱贵虚,德若水流之柔弱、墙埤之卑下、川谷之虚空,治身治国无不此为本。后,人口繁殖,私心聘驰,利欲大张,柔弱弃以刚强,卑下蹴以贵显,虚空毁以争竞。大道遂为天下裂。私愈驰,欲愈张,世愈繁,道愈坠。疢瘵疽痈害身,匪寇盗贼乱国,皆失之于未得「一」矣。是以《老子》戒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得一守一,营魄不越,精神涵守,心恬气和,还淳复朴,故能如婴儿,无知而自知,无为而大为,无生而无死,无终而无始,与天地日月偕同。此即「天人合一」之圣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生于一,明矣。中华文明,生于斯,成于斯,盛于斯,一之德矣。
身之主为心神,国之主为君王。心神和平,人身安固;君王贞静,国家大治。其要,皆在于「抱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所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那是痴呆,而是预为制定规则、订立约法,上下行止都遵守这规则约法。利有约束,权有衡制,天下大公。君主垂拱无为,人民化正富朴,国家长治久安。此安邦经国之宏猷矣。所以《老子》五千言又谓为帝王术。太平治世,无他,法制耳。中国农耕社会,无「法制」这一现代政治术语,乃以「宪」摄政。「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是也。宪者,法也,大也,理也。下至升斗小民,上至士人大夫,最高至司国器之君王,都要敬天遵宪。如有违宪,既使贵为帝王,亦会被弼臣废黜。国家薄敛轻赋,人民文明富足,国民谐和两安,「宪」为之枢机。其义类似于现代社会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现代政治语境中的涵义,即确立市场原则,减少政府干预,实现社会公平自由。谓中国自古以来是「市场经济」,大体没错,只是到了六十多年前,才一变为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
一之功弘周,一之德煌煌,然,噍口棼竞,胼胝营役,如何能得一至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隳黜机心慧巧,蠲忘利欲荣禄,自然同于大通。通,一之境也。是以贤哲谆谆:「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以无德德之,以无为为之,以不得已而应之。智虑无累于心,精神无耗于外,元气充盈于腹肠,性命之本固强。考之医理,心淡志恬,精气不外耗而蓄养于内,元阳充沛,推动肠道蠕动,促进肠道吸引精微营养和排泄糟粕渣滓,入出通利,体内洁净,身体康强。吃斋念佛,打坐参禅,乃至风靡东西的印度瑜伽,无不以虚心恬志、凝神养气为圭臬。养心得法,体内真气氤氲,元阳纯一,全生延命,不过凡夫俗子之福,夺天地造化再造乾坤,却是壶中应有之义。「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黄庭内景经》)「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抱朴子内篇》)丹书浩瀚,不过「抱一」。明乎此,道毕矣。
养心,即是修行。修行,不是拜菩萨烧高香,是修正你自己的内心,即「抱一」。心中澄澈,情欲无牵,你就是佛,就是仙。所以佛偈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明人《西游记》载唐玄奘西天取经,指所取经帙,皆是伪经。心无所住,即无挂碍;真经无字,即见大明。明在心中,无须纸传。故释经三万六千卷,不出一部《心经》;心经二百六十数,不过「心无挂碍」四字。唐僧初取无字书,奈何肉眼凡胎不识真经,又颠倒返还取来有字伪经,传于东土,流于后世。《西游》作者苦心孤诣,寓意深远,能会其意者,寥若晨星。是以释子千万,真佛无见矣。
拓展阅读:内经解梦
说起梦来,总有种玄妙的感觉。古今中外各路大拿,都试图从梦里挖出一些宝贝来。追寻命理的有周公解梦,研究心理的有弗洛伊德,喜爱电影的还有盗梦空间……
当然,梦也跟身体状态息息相关。来看看内经如何解梦吧。
梦是什么?
医生说:
大脑在睡眠时因为「不安分」而「任意拼接」的无彩色的电影。
文人说:
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梦是一种糊涂的放纵;
苏东坡「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梦就是人生的写照。
《内经》论饮食养生 篇3
谨和五味
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補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其味不同,对脏腑的作用也有所侧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人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若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详细论述了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原作‘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里说明饮食五味太过,也是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不仅认为五味入五脏可养五脏,而且还有五味太过可伤五脏这一相辅相成的理论,可见饮食养生必须依照“谨和五味”的要求,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谷肉果菜五味调和,不能偏食过食,才能“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指出饮食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此外,现代人在日常饮食中多以肥甘厚味为多,这就引起与之相关的很多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指明了过食肥甘厚味的不良结果,其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长期进食高热量饮食,会使阳热内盛,久则可多发疔疮,而且得病就像手持空虚之器受物一样容易,从而强调了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多肥甘厚味,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荤素搭配。即进食时,应有荤有素,合理搭配。因此,全面的饮食,适量的营养,乃是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食饮有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养生法则时提出“食饮有节”,可见“食饮有节”对养生的重要性。节,是指有节律、有节制。“食饮有节”的养生法则包括“饮食定时定量”和“寒热温凉适宜”两个方面。
饮食定时定量
《吕氏春秋·季春纪》云:“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即饮食的摄取宜定时进行。《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饮食定量、适度饮食,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尤其不要过饱。饮食过饱,则会导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过饥,则会出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
寒热温凉适宜
《灵枢·师传》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摄取食物时,应“寒温中适”。“寒温中适”一方面指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应互相调和,另一方面指饮食入腹时的生熟情况或冷热温度要适宜。因为过食温热之品,容易损伤脾胃之阴液;过食寒凉之物,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从而使人体阴阳失调,出现形寒肢冷、腹痛腹泻,或口干口臭、便秘、痔疮等病症。
背诵在《内经》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篇4
自读书认字起, 背诵作为一种重要的启蒙教育方式一直渗透在教学之中, 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中医教学中, 经典是中医学之本源, 是中医创新的源泉, 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背诵, 对于《内经》的教学亦是如此。立足学生的视角, 背诵能够加深对《内经》文章及其理论的理解与记忆, 能够找出自身对《内经》知识点认知的盲点;立足老师的视角, 学生背诵《内经》能够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使学生做到带着疑问进课堂, 以此提升教学效果。背诵在《内经》学习乃至整个中医学习中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 它是学习的基石, 尽管如今多媒体等高科技教学极其便利, 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仍有些是应该保留的。背诵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 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医传统教学的内在要求, 其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存在的合理性, 在《内经》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背诵对《内经》教学的意义
(一) 背诵《内经》是学习中医经典的基石
经典理论是中医之本, 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于养高质量的中医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背诵《内经》体现中医经典课程的传承, 只有熟背《内经》才有可能把中医经典的知识把握牢实, 才有可能在中医临床应用时游刃有余, 所以《内经》的背诵教学是当下中医教学应有的趋势。而且在背诵《内经》的过程中, 对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偏僻字词都会有所了解,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 激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浓郁兴趣, 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二) 背诵《内经》是搭建中医知识网络的重要方式
内经课程设立于大一下学期, 就课程开设的时间和与其他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关系来看, 其紧密联系中基、中诊、中药等基础课程, 对接临床中医理论课程, 后启方剂等课程, 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中医理论课程的过渡课程, 对中医学基本知识的初步认识以及中医文化的追根溯源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背诵《内经》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传统文化, 对其中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能够对文章中精辟的中医用词和临床的专业术语熟记于心, 在临床中可以用经典的语句概括病因、病机、症状、治则等内容;能够在理解、整理、归纳、深化理论知识点后, 对知识点的把握从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理解,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医学的学习和认识, 有利于知识体系的串联, 从而达到搭建中医知识网络的目的。
(三) 背诵《内经》是建立中医思维的关键环节
中医理论大多数是有长时间累积的临床医学经验总结形成的, 取象比类的方法是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 因此中医的思维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 如果学生对于中医经典的背诵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 那么学生必然对中医的基本语言素材匮乏, 不仅不可能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 而且在医学临床中也不可能达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目标。很多中医的理论知识点之间并不是简单且直接的推理关系, 所以想要学好中医, 学生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背诵, 《内经》作为中医经典的重要课程, 更应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经典语句进行背诵, 以达到形成学生中医思维的最终目的。
(四) 背诵《内经》是提升医学人文修养的途径之一
《内经》聚古代哲学思想、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相关前沿学科等为一体, 在思维方式、治疗原则、治疗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等方面独树一帜, 囊括相当丰富的知识结构、古代文化、先哲思想等, 蕴藏着深刻的做人哲理、处事之道、医德修养等, 它不仅对中国医学伦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且也是后世医生的工作生活准则。医生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 在气质、技能、素养等方面区别于其他行业, 对于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常说的医德尤为看重, 所以背诵《内经》不仅是对个人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医德涵养等的提升, 也是在接受前人“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教诲。
三、背诵在《内经》教学中的试行
(一) 背诵在《内经》教学中的应试意义
应试作为学生时代的鲜明标志, 也是当代教学的一个特点。一定意义上, 如果没有考试就没有检验, 没有检验就没有差别, 没有差别就没有动力, 没有动力就没有上进。换言之, 学习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对应试的顾虑。根据长期以来的内经教学经验来看, 背诵《内经》对复习、做题、考试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试的复习压力, 这种显而易见的裨益是要求学生在《内经》学习中进行背诵的原因之一。
(二) 背诵在《内经》教学中的试行统计
在内经课程的教学试行统计中, 以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班为调查对象,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班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为“对于《内经》教学中应用背诵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作用”。通过整理、统计学生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得出了以下的统结果:就50份针对“背诵对《内经》教学作用的意义”的书面资料中, 45份表示赞同, 5份未表态, 赞同占92%, 未表态占8% (注:5份未表态中有1份否定背诵这种教学方式, 但并未具体阐述否定的原因) , 绝大部分学生是认可背诵在教学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的。
(三) 背诵在《内经》教学中的反馈和简析
背诵看似枯燥甚至艰难, 但是对于《内经》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收集到的50份问卷调查表的反馈, 认为背诵在《内经》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生中, 仅仅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是从一开始就喜欢背诵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而其余认为背诵在《内经》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生, 一开始都认为背诵过于枯燥, 过于无趣, 过于机械, 过于浪费时间精力,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 都能从背诵中找到学习《内经》的诀窍, 找到背诵给予自己前所未有的深刻体会和成就感、满足感, 从而转变了对背诵的看法, 学习心态也从“被动型”接受知识到“主动型”吸收知识这一巨大的转变。
从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 理解是基础, 背诵是途径, 贵在心神合一, 不急于求成, 不浮不躁, 不卑不亢、持之以恒, 学生从背诵《内经》中能够找到学习的方法和经验。纵观成就卓越的中医大家, 大多数中医大家都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 熟读经典并灵活应用经典, 《内经》作为医学经典之一, 背诵应得到重视。
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 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非议,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教学特点。“传中存变, 变而再传”不仅是中医学术传承的特征, 也是科学文化延续发展的轨迹。背诵《内经》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是对中医经典内容的深入把握, 是搭建中医知识网络的重要方式, 是建立中医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也是提升个人医学人文修养的途径之一, 所以在《内经》教学中应该倡导“背诵回归教学”。
摘要:背诵中医经典原文, 背诵药赋方歌, 被视为打牢中医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以背诵与《内经》教学的关系为切入点, 分析背诵对于《内经》教学的意义, 并且参照长期以来的《内经》教学经验, 认为背诵对于《内经》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 因此试图把背诵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渗透到现代教学中, 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背诵,《内经》,教学意义,教学试行
参考文献
[1]郑连聪.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中的背诵之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2]周迎春, 陈静.浅谈中医经典教育与中医人才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 2006 (4) .
[3]董正华, 赵天才, 杨轶.强化经典课程教学, 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 .
[4]朱邦贤, 尚力, 黄博韬.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之我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 (5) .
《黄帝内经》介绍 篇5
(一)成书于先秦、战国之时。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明代桑悦、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第一、二》中以为《素问》是“七国时书也”、“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所为而托于上古。”
(二)成书于虞国、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程颢、司马光等。他们认为“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邪?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斗中说《素问》“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成书于西汉时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类稿》认为《素问》“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则黄帝时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由仪狄是生其前面彼时人已皆伪邪?《脉要精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欲血而受,则罗与欲血皆汉时事邪?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在这里,朗玻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河》产生于西汉时期。
对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古人的看法主要就有这些。然而研究并没有到此结束,当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们通过对《内经》和《周礼》及《史记·扁鹊仓公传》的对比,说明三者在学术思想上的一致性,并通过对《素问》文学结构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出自于先秦而不可能迟于扁鹊。并通过分析前人的成说和大论的内容,认定这一部分内容出自于战国至东汉之间,而且经过多数医家汇集而成。至于《灵柩》,作者先通过对其书的真伪的分析,判定《灵柩》与《针经》实即一书,而后又得出结论,“《灵柩》和《素问》一样,基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东西,因而它亦并不是成于某一人之手,”至于《素问遗篇》,则属伪书,其时代不出于唐宋之间。
还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篇章,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同时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而是由许多医家和学者写成于不同时期。《内经》中的篇章既有写成于战国时期,又有成于秦、汉甚至更后。究其论据有五:其一,《素问》的有些篇章用干支来表示时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以后的事。其二,《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其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其四,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更早。其五,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黄帝内经》说心理 篇6
王晨霞,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江苏盐城市人民医院、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1990年至今任掌纹医学研究所所长。自1986年起,她开始致力于掌纹医学研究,被称为“掌纹诊疗第一人”。著有《现代掌纹诊病》、《现代掌纹诊病图谱》、《家庭健康看掌纹》、《自测健康看掌纹》、《常见病诊疗看掌纹》。2007年出版《“掌”握自己的健康》。这些书籍因为实用性强,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及好评。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思想也逐渐丰富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是《左传》,书云:“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后世思想家用“爱”来代替“好”,便成为“六情”说的典型提法。《说苑》、《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疗法的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疗法的萌芽时期。
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
《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了这个事件。
齐国的齐闵王生了重病,让人去宋国请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看完病对太子说:这个病非得激怒闵王让他发怒了,病才可以好,但是他一发怒,会杀了我的。太子说:只要父王的病好了,我和母亲会以死保护你的。文挚就答应给闵王治病。第二天,他与太子去见闵王,就先做了三件让闵王不高兴的事情,闵王已经开始发怒了,这时,文挚不脱鞋,就直接登上闵王的床,故意踩着闵王的衣服,大大咧咧地问闵王的病情,闵王气得不理他,文挚就更加出言不逊,进一步刺激闵王,闵王一怒而吐出堵在胸中的黏痰浊物,病好了。但是闵王还是认为文挚触犯了他,非要杀掉文挚,无论太子和皇后怎么说也不行。最后,闵王还是把文挚放到鼎里给蒸了,成了医学史上的一大冤案。吕不韦曾经感慨地说:给圣明的皇上做忠臣容易,给昏庸的皇上做忠臣,实在是太难了!
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中期的《黄帝内经》,探讨了心理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比如,人的心理现象与人的身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喜怒哀乐都是人们常有的情绪,那么,这些情绪与人的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对此,《黄帝内经》作出了阐释。《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联。《黄帝内经》又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黄帝内经》提出“形神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而且要以脏腑气血等生理机能为基础。
对于人的躯体疾病,《黄帝内经》已经注意到寻找致病的心理因素,从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多方因素去阐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其中,喜怒、惊恐都是心理因素,表明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都精辟地说明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以损害人的健康,造成疾病发生,甚则危及生命;良好的情绪则是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重要“法宝”。
《黄帝内经》中阐述的心理学内容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心理学,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曾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这首先就是《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贡献。
“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肺在志为忧(悲)”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内经·咳论》浅识 篇7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寒邪及内有寒饮
《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 不但主呼吸之气, 还主一身之气, 并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肺气宣通清肃, 则脏腑经络之气就能随之而运动不息并保持通畅。然肺为娇脏, 不耐邪气之侵, 外感寒邪, 内停寒饮, 外内合邪并而伤肺, 则肺气宣降失常, 气机不畅, 肺气上逆, 发而为咳。
1.2 脏腑感邪, 波及于肺
《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藏各以其时受病, 非其时, 各传以与之。”意在言明, 他脏感邪亦可导致咳嗽的发生。咳嗽主要病变部位是肺, 肺为脏之长, 受百脉朝会。五脏各在相应的时令感寒受病, 致气血混乱, 传至于肺, 发而为咳。
2 辨证分型与传变规律
《内经》将咳分为五脏咳与六腑咳。五脏咳除肺咳外, 还有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咳为肺之本病, 他脏咳是邪气侵犯五脏经脉, 导致各脏经脉气血逆乱, 反之影响于肺所致。他脏自病为本, 咳为标。六腑咳即胃咳、胆咳、大肠咳、小肠咳、膀胱咳、三焦咳。发展至六腑咳为五脏咳迁延不愈, 致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咳嗽生变所致。故六腑咳病程较五脏咳长且病情重, 五脏咳常表现为“泄”, 六腑咳常表现为“痛”, 即《内经》言“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 微则为咳, 甚则为泄、为痛。
3 治疗法则及验案举例
3.1《咳论》篇中对治疗法则只以“治藏者治其俞, 治府者治其合,
浮肿者治其经”一言而概之, 不难看出, 这种随证分经取穴的原则, 蕴涵着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即辨证论治。咳嗽由于感邪方式的不同, 五脏六腑致咳的病机不同, 采用中药施治的法则亦应随证而变化。在临床诊治咳嗽的过程中, 首先应分清是外感还是内伤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 并分清标本、虚实或是虚实夹杂, 以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 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2 病案举例
尚某, 男, 48岁, 农民。2009年4月7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急暴躁, 自述咳嗽5d, 口苦咽干, 咳时面赤, 痰少质粘且不易咯出。咳时胸胁胀痛, 常因情绪波动而增减。2d前因与妻子大吵后病情加重, 自服止咳药无效, 至今未愈来诊。来诊见:咳少量粘痰, 胸胁胀闷不适, 口苦, 咽干, 大便干燥。舌红, 苔薄黄少津, 脉弦数。
辨证分析:四诊合参证属肝郁化火, 肝火犯肺。患者为性情急躁之人, 正直春季阳气升发之时, 复因情志刺激, 则肝火袭肺, 致肺气失调, 上逆为咳。肝火灼肺, 肺津少而失职, 则聚为痰, 且量少而粘。肝气不舒, 肝经受阻, 则胸胁胀闷不适。肝火上炎则口苦咽干, 肺移热于大肠则大便干燥。舌红, 苔薄黄少津, 脉弦皆为肝肺郁热之象。治以清肝降火, 清热止咳之法。自拟方药如下:陈皮20g、柴胡20g、郁金20g、白芍20g、竹茹20g、瓜蒌15g、杏仁15g、桔梗10g、浙贝10g、黄芩15g、麦冬20g、甘草10g。6剂水煎服。二诊患者咳嗽明显好转, 其他症状亦减。遂又开3剂, 巩固疗效。
4结语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四季皆可发病, 春冬季节高发, 与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相似。初发病情轻且亦好转, 但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可传为他病。《内经·咳论》对后世医家认识及治疗咳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言简意赅, 字句中无不透漏着医者认真诊病的医学态度。故对待咳嗽病证, 无论病情轻重, 都应严谨以待, 辨证施治, 以达到最佳疗效。
摘要:《黄帝内经·咳论》对咳之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疾病转变规律、治疗法则等作了精辟的论述, 是后世医家临床诊疗咳病的重要理论依据。深入理解、分析《内经》理论, 对准确了解、掌握疾病发展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经》“祝由”疗法 篇8
“祝由”二字, 出自《素问》。祝, 告也;由, 病之所从出也, 是指上古时代通过祝说患病缘由, 并给予安慰和暗示, 从而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精神疗法。“祝由”是一种治疗“神”病的方法, 由来已久, 古代为巫所事, 故多视其为巫咒之属。元代开始“祝由”被正式列入十三科之内。故吴瑭说:“近时以巫家为祝由科, 并列于十三科之中。《内经》谓信巫不信医不治, 巫岂可列之医科哉?吾谓凡治内伤者, 必先祝由, 详告以病之所由来, 使患者知之, 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 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 婉言以开导之, 庄言以振惊之, 危言以悚惧之, 必使之心悦诚服, 而后可以奏效如神。”可见, 《内经》所谓的“祝由”疗法, 是有医学心理学成分的, 应同后世的巫术、迷信相区别。
1 “祝由”法的使用
由于在许多疾病过程中, “神气”或多或少要受影响, 除采用药物、针灸等法, 或补精安神、或养心安神、或疏肝调气以畅神之外, 通过医师对患者祝告病出、病势和调摄方法等, 也是一种直接治神的方法, 而且此法是十分重要而可行的, 但当今医生知晓善用者不多。“祝由”法的使用, 必须要有“两知”, 即一知“百病之胜”, 二要“先知其病之所从生”。
1.1 “百病之胜”
主要指五行相制的规律, 即“以情胜情”法。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1) 情志之胜法: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 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恐伤肾, 思胜恐”。则指出了“以情胜情”的具体方法。 (2) 语言之胜法:在《灵枢·师传》篇云:“人之情, 莫不恶死而乐生, 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则属语言之胜。 (3) 以诈制诈法:在《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云:“移精变气, 可祝由而已”, 即以诈制诈法, 则是暗示法。 (4) 五味相制法:从药食气味考虑的治疗方法, 如狂证夺食, 治以滋阴熄火之品。
1.2 知其病之由生
病之所生, 其由甚多, 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 一定要采用中医的理论辨证分析, 察明病因病机, 然后进行辨证施治。但究竟采用何法相制, 必“先知其病之所从生”, 才能有的放矢, 法到病除。
2. “祝由”法的现代价值
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要求人们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看待健康和疾病, 考虑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都应首先考虑心理社会因素。如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所以在临床上更应该多采用《内经》“祝由”疗法, “先知其病之所从生”, 然后采用“百病之胜”的多种治疗方法, 可祝而已矣。
遵《内经》理论治疗“痹” 篇9
1 痹病
“痹”, 作为一个中医病名, 在《内经》中论述颇多, 并有2个专篇论述, 其意有二:一为广义之痹, 从病机而言, 凡一切因邪所致气机闭阻、气血不通者, 皆谓之痹, 如肺、心、肝、肾、脾、肠、胞、喉、食痹等 (均属于内科杂症范畴) ;二为狭义之痹, 从病症而言, 如行、痛、著、周、众、骨、筋、脉、肌、皮痹 (统称形体痹) 。
本文所论, 狭义之痹;其与西医学所说的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临床表现颇多类似之处。
2 治疗理论
2.1 祛除外邪, 三法同用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 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治疗运用:《内经》显然是在强调, 导致痹病的外邪是风寒湿缺一不可, 指出了痹病的病因学特点, 即为合邪;其意更在于提示祛邪治疗, 必须祛风、散寒、除湿三法同用, 方为适宜, 具体中药分别如防风、僵蚕、桂枝、细辛、薏苡仁、苍术等。
2.2 祛邪三法, 各有侧重
《素问·痹论》云:“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
治疗运用:痹病虽由风寒湿三气联合入侵所致, 但在具体的质与量上, 却存在着强弱的差异;加之邪气不同, 其致病特征各异, 故而有行痹、痛痹、著痹之别, 提示治疗虽然祛风、散寒、除湿三法同用, 但又必须各有侧重。
一般说来, 由于“风者, 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 , 疏泄无定, 邪气流窜, 故以风邪为主所致之痹, 因而谓之行痹, 亦名风痹, 斯时可添加豨莶草、海风藤、乌梢蛇等中药;“寒则气收” (《素问·举痛论》) , 性主凝滞, 经络气血因之痉挛不畅, 故以寒邪为主所致之痹, 因而谓之痛痹, 亦名寒痹, 斯时可添加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药;“因于湿, 首如裹” (《素问·生气通天论》) , 湿性粘滞重着, 经脉气血因之凝滞不行, 故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 因而谓之著痹, 亦名湿痹, 斯时可添加蚕砂、防己、木瓜等中药。
2.3 时位有别, 治宜各亦
《素问·痹论》云:“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以夏遇于此者为脉痹, 以至阴 (长夏) 遇于此者为肌痹, 以秋遇于此者为皮痹”。
治疗运用:《内经》此论, 意在指出痹病的发生、进退, 还与四时气候有关, 即时令不同, 其气候特征不同, 而相对易于发生某个部位的痹病, 或以某种为主。一般来说, 春时多风, 肝所主时, 以筋痹为主, 适时用药宜加强祛风与活络通筋, 药如防风、海风藤、豨莶草与僵蚕、地龙等;夏时炎热, 心所主时, 以脉痹为主, 适时用药又宜酌情清热与加强活血通脉, 药如银花藤、秦艽、黄柏与当归、丹参、川芎等;秋时多燥, 肺所主时, 以皮痹为主, 适时用药又宜兼以滋润与疏利表卫, 药如天冬、麦冬、百合与升麻、牛蒡子、蝉衣、麻黄、桂枝、细辛等;冬时多寒, 肾所主时, 以骨痹为主, 适时用药宜加强散寒与强壮骨节, 中药如制附子、肉桂、干姜与川断、补骨脂、怀牛膝等。
有关行、痛、著与筋、脉、肌、皮、骨之间的关系, 此乃《内经》对形体痹的分类[2], 前者从病因病症而分, 后者据发病部位而别, 行、痛、著痹可发生在任何一个部位, 而筋、脉、肌、皮、骨又可发生任何一种痹病。至于《灵枢·周痹》中所提到的周与众痹, 亦属于形体痹的范畴, 周痹的特点是全身性的筋肉疼痛、而周身游走, 众痹的特点是疼痛上下左右对称、阵发性发作, 但不周身游走。
2.4必须通经、疏通营卫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逆其 (营卫) 气则病, 从其 (营卫) 气则愈, (营卫) 不与风寒湿气合, 故不为痹”。
治疗运用:《内经》所论, 虽明确指出痹病虽有邪气偏胜之异、症状特点之殊、形体部位之别, 但其根本的病机却在于“合”[3]。因此, 临床治疗必须行气活血、疏通营卫, 具体药物如青皮、木香、鸡血藤、乳香、没药等, 此亦即“逆其气则病, 从其气则愈”的意义所在。
2.5 益气养血, 贯穿始终
《素问·痹论》云:“荣者, 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藏, 洒陈于六府, 乃能入与脉也, 故循脉上下, 贯五藏, 络六府也。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慓疾滑利, 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 熏于盲膜, 散于胸腹”。
治疗运用:营卫气血, 是人体正气的范畴, 流行于经脉之中, 有滋养、温煦形体的作用, 更有抗御外邪、保卫形体的功能, 尤其是卫气。这与《内经》全书一贯重视外因、强调内因完整的发病学观完全一致[4]。因此, 治疗痹病祛除外邪、疏通营卫等虽属必要, 但扶助正气、养营益卫更是必须, 是以黄芪、党参、当归、枸杞等药, 则在必用之列, 更须贯穿始终。
2.6 兼顾体质, 因人治宜
《素问·痹论》云:“其寒者, 阳气少, 阴气多, 与病相益, 故寒也。其热者, 阳气多, 阴气少, 病气胜, 阳遭阴, 故为痹热”。
治疗运用:本篇所举素体阴虚与痹热、素体阳虚与痹寒的关系, 便以说明治疗不仅审因祛邪、辨证定位, 还要注意体质因素, 对病症的表现与病机的变化、转归等影响, 方能更好的提高疗效, 此亦《内经》因人制宜治疗观的具体体现。具体用药如素体阴虚者, 可适当加入生地黄、女贞子, 病程日久甚至龟板、鳖甲等;素体阳虚者, 可适当加入杜仲、巴戟, 病程日久甚至鹿角胶、海马等。
2.7 止痛选药, 部位有别
《素问·痹论》云:“五藏有俞, 六府有合, 循脉之分, 各有所发, 各随其过, 则病瘳也[5]”。
治疗运用:《内经》此论, 虽是指针刺原则, 即根据痹发何经何脏、何处何部, 既要循经取穴, 又可局部取穴, 其意在辨证与对症、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用于药治亦应如此, 既当视病因、病位、病机、四时、体质等“各有所发”, 辨证治之;亦可按疼痛的具体部位而选加相宜的药物。如头项痛甚选加白芷、羌活、葛根, 肩背痛甚选加威灵仙、羌活, 腰部痛甚选加独活、香附、桑寄生, 上肢痛甚选加桑枝, 下肢痛甚选加牛膝、松节等, 痛久入络或全身性痛者, 选加乳香、没药、血竭、海桐皮、徐长卿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许滔, 吴光炯.《内经》的复杂性思维探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14) :71-71.
[2]王洪图, 李云.皇帝内经太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309-309.
[3]潘大为.《内经》中的胆与神志[J].江苏中西医, 2008, 40 (11) :15-15.
[4]张灿玾.皇帝内经文献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5:133-133.
《内经》教学 篇10
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是通过患者精神调摄和医者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治神的理论根据来源于《内经》。从现在的治神法概念来看,治神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医者的神,另一方面是患者的神。《内经》中所涉及的治神主要是从对医者要求的角度来论述。本文从《内经》的论述出发来论述“守神”、“守机”和“守气”。
1 “粗守形,上守神”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神”可以说是血气的升华,是生命现象的总体反映,它体现了内脏的功能和气血的盛衰,即《灵枢·天年》所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分布于全身,其高级功能则为精神活动。人的眼光有神气,面色有神气,脉象有神气,形体有神气,志意有神气。人无病,则神气健旺,表现为脏腑和调,气血通畅,生机勃勃;人患病,则神气有衰,表现为脏腑失调,气血逆乱,生机减弱。当然,神衰的程度还有轻重的不同,必须时刻关注其变化。所以审察患者的神气盛衰,以决定针刺是补是泻,是医者针刺治疗的第一要务。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又如《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用针。”都把患者的神气状态作为是否用针治疗和如何用针治疗的前提。
“粗守形,上守神”中的上守神是指上工以调神为要,上工能把握患者的神气变化。如何把握患者的神气呢?望诊尤为重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而其中目神最为重要。《素问·针解篇》指出“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张景岳对此解释说:“目者神之窍。欲正病人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神使,脉道易行也。”明确指出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医者要注视患者的眼神,频频的目光接触可以使患者安定、平静地接受针刺治疗,引导其精神专一,意守病所,则经气畅达,阴阳平调。
2 “粗守关,上守机”
《类经·针刺类·九针之要》注:“粗守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机即枢要、机道、巧门、时机。在此是指开阖“关”的巧门、时机和机道。何谓关?指针灸所需的腧穴和针具等。而机则是对“关”进行选择的方法。[1]其中包括对正确腧穴的选择,对经气来往时机的辨别与行针手法的选择等。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上工的高明之处在于,针刺时能仔细体会针下气机变化,通过针下感觉知晓经气的往来逆顺变化,随气行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针下的气感,清灵而微妙,倏忽往来,医者必须“心领神会”针下气感,运用纯熟的技巧,入针、行针、出针的出入进退不得有毫发之误。否则,就会如箭在弦,当发不发,坐失良机。
3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当行催气手法出现得气感时,配合紧捏手法,即拇、食两指紧紧捏住针柄不动,令“气”聚于针下而不散,谓之守气。《灵枢·小针解》篇说:“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明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说明守气在具体应用时,必须仔细辨认得气情况,得气时不要随便改变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宜手不离针,持针不动,针尖不要偏离已得气之处,或用治神运气法,贯气于指,守气勿失;或用较轻柔平和手法,促使经气续续而至,绕于针下。守气时医者同样要全神贯注,刺手及押手并用,体会经气的活动,即押手指下的冲动感,刺手针下的沉紧感,针体转动时有吸力等;两眼观察针穴处或针穴远处的肌肉跳动等。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要想针刺得气,医者需心中有数,知何病何穴易得气,何病何穴不易得气;对不得气的患者,要有耐心,细细施行补泻手法或留针候气,切忌手法粗糙或强加刺激,使患者紧张而痛苦,反不易得气。得气之后就应该守气。名老中医黄鼎坚[2]认为,守气这一环节相当重要,守气可起到保持针感和加强针感的作用,从而使有效的刺激量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维持。如果一获针感即松手,这样气散不聚则针感会很快消失,达不到有效的刺激。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4 针道易陈而难入
“守神”、“守机”、“守气”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医者在针刺过程中提出的最高要求。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神属勿去,知病存亡”,此神指医者的神,医者的注意力。要求医者行针治病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从而把握住患者的神态及病势的进退,以获得理想的疗效。医者的持针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在《太素·知针石》篇中有“欲为针者,理通理神”。《灵枢·官能》篇中也提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针艾,理血气调诸逆顺”。由此而知,我们医者在诊疗时,对待病人要言语温和,态度和蔼,慈祥庄重,手法灵巧;同时又要细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才可以正确地运用针灸治疗,施以正确的方法来疏通气血,从而调理一切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诊疗时,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靳瑞教授认为[3]针前要定神、察神、安神、聚神;针刺中要持针入神、进针合神、行针和神(候气、辨气、补泻、)、留针实神;针刺后要嘱咐患者谨慎调养以养神。靳瑞教授的治疗经验对我们学习研究针刺手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5 结语
治神法是针刺治疗的高境界。只有医者的诊疗技术达到较高的境界之后,方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发现一般针灸医生所不能发现的细微变化,运用娴熟的手法来驾驭经气,调和患者体内气血阴阳,而达到“针到病除”的神奇疗效。“守神”、“守机”和“守气”三者是我们针刺所要追求的,也是对针灸医生的一个技能和医道上的要求。针灸医生应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参考文献
[1]刘保延.“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别解[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3(6):12-13.
[2]董江涛.黄鼎坚针刺手法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1):54-56.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篇11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
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个人对生命进行把控,只有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谈到健康层次,《黄帝内经》讲“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根据现代寿命计算标准100-120岁是人的自然寿命,而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仅为82-83岁,刚刚达到下寿标准。“道法自然,生生大德”,按照天时规律、自然法则进行养生才能长寿。广西一村多长寿老人,据采访调查,按时饮食、粗茶淡饭、素食为主、思想简单、知足常乐是其长寿秘诀。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有三,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1、未“病”先防:发现早期的疾病征兆,提前预警。
2、既“病”防变:已经出现病症后,积极治疗调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3、愈后防“复”:疾病治愈后,注重日常基础保健,使病不再复发。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又称次健康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阳性指标,无器质性病变。更确切地说亚健康主要指疾病的起始阶段、疾病的早期阶段。疾病一天天地走近,而人类没有知觉,不曾察觉疾病的到来。身体的不适必有问题,要及时进行调节,不能完全依赖于医生的诊断结果。
另外现代社会过劳死现象突出,2010年8月23日神州数码原CFO贺军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无效逝世,年仅49岁。2011年7月2日凤凰网原总编辑、百视通原COO吴征游泳时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病逝,年仅39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调精神压力、起居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等都是导致身体亚健康的因素。
天人相应养生观
人生于天地之间,应当具有共生意识,不能肆意的破坏环境,应当具有人与天合一、身与土不二的共生观念。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以人身体中的五脏为中心,不同脏器之间存在联系:肝胆、脾胃、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而五脏又与外部世界相互关联。
《黄帝内经》中的“四时调神,养生之道”: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四时养生的精髓即为:把握当前,弥补上一季的遗憾并为下一季做准备。
养生小妙方
补钙妙方:食用骨汤、豆类等补钙食物。
护肾妙方:下午五到七点需安静、止语,尽量避免过多应酬。
减肥妙方:赤豆、薏米仁磨成浆,早餐时食用可达到很好的减肥效果(注:赤豆、薏米仁磨浆可减肥;赤豆、薏米仁煮水可怯湿)。
通便妙方:直接食用蜂蜜(不必喝蜂蜜水,否则过多的水会造成蜂蜜营养成分流失)。
老人精枯便秘:芝麻、核桃仁加少许盐可治疗便秘。
食用鸡蛋妙方:不剥壳的白水煮蛋最好,营养成分容易吸收。
晨起喝水妙方:早上起床后尽量喝白开水,而非盐水、蜂蜜水等。
运动养生妙方: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习练时应注意配合呼吸。
nlc202309011201
治疗失眠妙方:要注意睡眠时间;睡前食用适量大枣(年轻人适合吃红枣,年长人适合吃黑枣);温水泡脚(选用天然盐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泡脚时按摩使脚放松)。
增加抗氧化性妙方:吃30~50粒黑加仑葡萄干(抗氧化环节可排掉身体内部的有害物质,葡萄皮、葡萄籽抗氧化性最强。注:糖尿病人慎用)。
缓解更年期症状妙方:适量食用鹰嘴豆(注:子宫内膜增厚者慎食过多豆类)。
支撑生命的三种气
支撑生命的气有三种:
自然清气——气:生命与外部世界(此自然清气是人类呼吸的气,自然清气需要注意环保问题)。
辟谷可调节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辟谷之时营养来自于食气,吸收日精、月精(注:60岁以上避免采用此法)。
先天之气——炁:生命与父母(“炁”从“无”中来,是先天而来、与生俱来的,新的生命在孕育,从无到有,如果没有“炁”,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哪怕试管婴儿也需要精子卵子。先天之气不需要呼吸得来,它来自于母体的供养给予,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婴儿呼吸第一口空气、吃第一口奶、喝第一口水都各不相同,因人而异)。
后天之气——氣:生命与水谷(吃有生命的东西,完整的东西,如米、水果、鸡蛋等,这些食物具有生发性,特别是含有胚芽的糙米,生发性最强,但食用前应先浸泡去掉有害元素——砷。注:特别疲惫时可优先选择食用水果)。
人的活动要符合天时,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例如:25岁是女性最佳生育时期;更年期的男性、女性要注意脑梗、心梗等疾病。
五脏调和,百病全消
《黄帝内经》素问篇记载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对人的身体极为重要,具有多种功能:
1.卫外:抵御外邪(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2.推动:运化,生成,输布。
3.气化:气机运行变化。
4.温煦: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人体四肢冰凉是阳气不足的表现,阳气可以保命,十分重要。四肢冰凉者可以服食适量红参。野山参、白参补气力量最强,特别是野山参必要时可以用来救命;适量生晒参则可以用于平时补气。徐教授结合自身养生经验,推荐同修在冬至时服食人参、枸杞、山药等食物。
增加阳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灸法升阳:上古长寿之人“彭祖”有“彭祖炼脐法”,即将槐树叶置于秘制药丸下,每年中秋时节灸于肚脐处,一岁一丸,两岁两丸……以此类推。
2.运动升阳:体育锻炼,调动身体中阳气。
3.喜善升阳:人常存善心、知足常乐都可以增补阳气。
人的体质可分为九种: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需要按照自身的体质特点进行养生才能事半功倍。
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篇12
1 《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
1.1 《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刘霞[1]认为《内经》参照和汲取《周易》阴阳对立统一学说, 探讨人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得出结论:人体是由许多阴阳对立的方面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人体必须保持相对的阴阳动态平衡, 调理阴阳平衡, 应作为养生的总原则。另外, 《周易》的“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内经》中也可寻到踪迹。《周易》与《内经》的共同特征, 都充分体现着唯物辩证法思想, 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
1.2 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尹亚东等[3]比较《道德经》和《内经》的文字及意蕴, 认为以“天人相应”为指导, 以顺应自然为原则, 重视“养神”和“养气”的《内经》养生思想是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陈力[4]认为顺应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致虚守静是《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而顺应四时阴阳、节制嗜欲、清虚养神是《内经》所述养生的基本原则。
2 《内经》养生原则
2.1 综合调摄, 顺时为先
虽然《内经》作者并没有直接提出整体观念, 但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涵盖了其综合调摄的养生主旨。孙松辉[5]认为顺时养生就是按照自然界阴阳消长的时间性、规律性变化, 采用与之相应的养生方法。周章玲等[6]认为《内经》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 从环境的四时、昼夜等节律和体内生物钟角度阐述了因时养生防病的思想。其实, 顺时养生既是原则又是方法, 如《内经》中“服天气而通神明”, “顺四时而适寒暑”,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等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形神兼养, 调神第一
党炳林[7]认为形指形体, 神指精神情志。形统于神, 神明则形安, 养神以统形, 神旺可通过清静宁神、积精养神、四气调神、修性怡神等来达到。形神兼养, 神为首务, 神明则形安, 神为生命的主宰, 所以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另外, 《内经》在认识到形神统一、形神共养的基础上, 又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的重要作用[8]
3 《内经》养生方法
《内经》作者不仅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而且还全面论述了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涉及到四时环境、饮食起居、精神情志、运动锻炼、房事等方面。
3.1 法于阴阳, 顺应四时
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 进行养生调摄, 对预防疾病, 保持健康,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故“顺时养生”为养生方法之首[9]。
3.1.1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后世对此语理解多有发挥, 但公认其为顺时摄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任占敏等[10]认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根本思想是提示人们要顺应四时阴阳, 阴阳四时不仅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的纲要, 也是人类生命活动、养生防病的根本。
3.1.2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内经》提出要适时避邪, 即使正气充盛, 对外界的致病因素亦是避之为妥,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这种积极防御外邪的防病保健思想, 对后世“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有指导意义[11]。
3.2 食饮有节, 谨和五味
胡静[12]认为饮食养生在《内经》中有多篇专题论述, 占有很大篇幅, 是《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指出饮食“量”和“味”要适宜, 不论是饮食保养, 还是病后调养, 饮食都要“以味为核心, 以养为目的”, 提倡平衡的膳食结构;再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谨和五味, 以食 (味) 养生, 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以食 (味) 养疾, 如病后饮食调养等。
3.3 起居有常, 不安作劳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故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正常的劳动和体育活动, 有助于气血流通, 增强体质。劳力过度则伤气, 劳神过度则伤心脾, 房劳过度则伤肾, 过度安逸则易致气血不畅, 脾胃功能减退, 体质虚弱[13]。
3.4 调摄精神, 和调情志
《内经》养生理论强调精神的调摄, 认为必须保持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达到“形与神俱”, 才能“尽终天年”。这种神形统一的整体观, 是精神养生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且已经被现代医学心理学所肯定[14]。
3.4.1 顺时调神
《内经》养生理论认为, 人体的神志变化应与四时之气保持一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夏三月,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秋三月,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冬三月,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充分体现《内经》顺时调神的养生方法。
3.4.2 恬谈虚无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恬淡虚无”, 是指思想安闲清静而无杂念的状态。清静神养生思想始于老庄, 虽然思想消极, 但就养生而言, 却是大有益处。于睿等[15]认为主要是调和情绪, 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 排除杂念, 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 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 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
3.4.3 调和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之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反应。过度的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气机失调, 从而发生多种疾病[16]。所以对于养生而言, 重视情志的调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3.5 和于术数, 勤于锻炼
“和于术数”即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之法, 或《素问·阴阳应象大沦》中“七损八益”, 《灵枢·本神》中“长生久视”之类。《内经》养生理论强调在重视精神修养的同时, 也注重形体的锻炼, 主张通过锻炼形体来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17]。
3.5.1 导引按蹻
彭旭明[18]认为《内经》虽没有记载导引的具体动作及呼吸吐纳的方法, 但强调了一年四季有规律性的起居及调神、调志在导引养生中的重要性。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中央者, ……其治宜导引按蹻。”
3.5.2 呼吸吐纳
刘小华[19]提出吐纳服气经历了由外丹到内丹的演变过程, 《内经》提倡“采身心并练、内外兼修之长”, 通过精气神之内练, 达到练精化气, 练气化神, 炼神还虚的功效, 将人体生殖之精中的元阳与生命中枢中的元阴互相置换, 返还媾胎之初的原始生命状态, 从而使衰老机制得到逆转, 生生之化不绝, 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3.6 男女有别, 养血固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 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 发始白。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而男子“五八肾气衰, 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 面焦, 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 天癸竭, 精少, 肾脏衰, 形体皆极”。所以在老年人的养生过程中, 女子主要以养血为主, 而男子则应该注意调理肝肾的功能, 尽量避免肾精过早的枯竭[20]。
4 结语
【《内经》教学】推荐阅读:
《内经》刺热01-22
内经的由来06-03
《内经》论七情07-04
《皇帝内经·素问》07-25
《黄帝内经》英译01-23
《内经》五脏生成篇11-16
内经 脉要精微论11-12
内经素问:长刺节论11-21
黄帝内经(医史文献)12-02
《黄帝内经》中的心法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