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学效果

2024-12-01

教学教学效果(精选12篇)

教学教学效果 篇1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艺术。因此, 研究教学的艺术性, 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讲究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 又是对学生语言作示范。作为语文老师, 应该是运用语言的典范, 其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规范、准确严密, 而且要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有童趣、有激情、有感染力, 使学生由喜爱教师的语言, 到喜爱教师的语文课, 再到喜欢学语文, 并一直保持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阅读教学中, 使学生喜欢读所学的课文是理解、鉴赏这篇课文的前提。因此, 精心设计导言, 尽快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景中, 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欲望、阅读期待, 就显得十分重要。

讲授《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 我设计了如下导言:“《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 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先生, 在细致观察冬天济南景色的基础上, 不仅用平实、鲜活的文字描写了客观事物, 而且在字里行间传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让人读了如临其境, 深受感染。现在, 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 看看作者是怎样饱含深情, 使济南冬天的美景跃然纸上的”。这样的导言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理解欣赏课文的活动之中。

导言的设计, 不能千篇一律, 课文不同, 教学目标不同, 导言也应有所不同。可以设计激发兴趣、引入情景的;也可以设计介绍作者或时代背景的;还可以设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发现的等等。

讲读一篇课文, 精心设计导言固然重要, 而斟酌结语也不容忽视。结语要因文、因讲读方法的不同而异。有的结语可以根据板书加以归纳;有的可以根据课文的写作特色进行小结;有的可以照应导言加以生发;有的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或继续探究。结束语不管怎样设计, 都应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我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根据板书设计了如下结语:“这篇纪实散文, 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 中间由不理解父亲到深深被父亲的爱所感动。在情感达到高潮时, 细致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背影’, 结尾的‘背影’描写, 既是对父亲‘背影’的点化, 又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深化。”学生跟着我的手势, 借助板书, 一起回顾。这样, 学生对父亲饱经风雪、老境颓唐的背影深受感动, 个别的还眼含泪珠。课已结束, 但情未了, 给学生留下无限回忆、遐想空间。

当然, 讲究语言艺术, 不仅仅指精心设计“导语”“结语”, 还应贯穿于每篇课文教学的始终, 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学生的语言, 纯洁学生的语言, 发展学生的语言, 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讲究创设情景艺术

1. 音乐渲染情景

通用音乐来渲染情景,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作者的感情。我在讲授《迢迢牵牛星》时, 以大家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导入, 教学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悲剧氛围中, 为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的感情做好了铺垫。然而, 我又采取配乐朗读形式, 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等到分析这首诗时, 无需教师多言,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诗歌的内涵。

2. 图像展示情景

借助多媒体图像直接展现课文所描绘的艺术画面, 比语言描绘更具体、更直接、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讲授《美猴王》之前, 我先让学生看一段由《西游记》改编成的动画片, 要求看完后用一句话概括出情节。于是我播放了“石猴出世”的一段动画, 未等看完, 就听见底下有的学生说:“石猴出世”“美猴王出世”, 我借机板书了“美猴王”三个字, 说:“今天学习的课文《美猴王》就是对这个动画片内容的具体描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这只聪明伶俐的石猴的”。只见学生们兴趣盎然, 面带笑容, 积极而又愉快地打开课文。

3. 表演展示情景

对那些描写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的课文, 通过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学生既熟悉了文中角色和课文内容, 又在展示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入景入情, 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表达的情感的体验。如授《犟龟》一文, 我让学生把本文改编成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表演。由五位同学分别饰乌龟、蜘蛛、蜗牛、壁虎、乌鸦, 由一个同学旁白。学生自编自演, 兴趣浓厚。通过表演, 既促进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深入理解, 又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

良好的课堂氛围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 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多种要素, 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

第一,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确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教学, 才能是民主的、平等的。在这种学生观的指导下, 教师才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尽可能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充分展示的机会。

第二, 教师要怀着一颗爱心进课堂。慈爱和微笑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 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是创设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正如学生所说的那样:炎热中老师的微笑如绿荫, 带给我们一片清凉的天空。寒冷中老师的微笑如炉火, 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世界;有了进步时, 老师的微笑, 是我们最高的奖赏;遇到困难时, 老师的微笑, 为我们鼓起前进的风帆。

第三, 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 做到情绪饱满, 态度和谐, 语言亲切, 富有激情, 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师还要不断恰当地运用表扬、激励等手段, 使学生 (特别是“差生”) 能体验成功, 获得自信, 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激情。

总之, 具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学,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还能达到优化课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教学效果 篇2

论文摘要:卓越课堂是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对课堂深层次、全方位地把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创建一个和谐得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建模能实现教学创新,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卓越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改研究的主要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但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依然存在,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由于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近年来,我校课改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本学年,教师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围绕“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开展了“参与,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活动。

课堂是实施学习活动的主渠道,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是学习活动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懂得方法和技能,加强训练又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关键。于是我们教研组教师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努力探究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双主共学”为理念,建构“问题导学、探究体验、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们发现:数学教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并以此模式思考教学的目标、方法、进程以及预计其效果,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实,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教学建模能使教师实现教学创新,促使其专业发展,也能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下面就谈谈我们对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一、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根据学生的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

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提出来,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套圈游戏”的问题情境。大家先是随意站着投圈,发现这种方式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但有的规则也不公平:如果站成一横排,越是两边的学生越是“吃亏”;如果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同学们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就都很公平。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呢?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的特征的兴趣,自然过渡到了探究体验的环节。

二、参与探究体验的过程

“探究体验”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并在同伴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如在“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师先请学生说一些比值是2的比,并将这些比按前项从小到大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得到初步规律:“前、后项都变了,比值不变”,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呢?”接着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要求学生对这些算式任选几个作为研究对象:先独立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依次发言;最后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研究的是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并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充分表达意见,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展示交流的过程

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这一环节是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后由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的过程。在交流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做到正确的角色定位: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其次,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最后,培养学生适时转换的能力,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时,代表小组进行交流的同学,不仅要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集体探究成果,也可以代表他们组,提出疑难问题向同伴和老

师请教。在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对交流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对他们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他们的不足,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交流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四、落实应用拓展的过程

“应用拓展”是运用在探究中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拓展,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开放题的基本方法是:

1、条件开放:条件不足或多余。

2、结论开放:有多个合理的答案。

3、策略开放:有多种合理的策略。同时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例如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后探索: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但6个面仍要连在一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

五、完善检测反馈的过程

实施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篇3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中,新生入学成绩很低,与市重点学校入学成绩(录取线)相比,差距在100分以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的个性不同,使他们的学习差异较大,数学学习差异更大,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辍学。要扭转这种教学被动局面,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同时班上的少数优生也得到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层次教学”模式。

在层次教学的操作过程中,我首先对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以及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现状做一个客观,细致的分析,然后将其划类分层。在此基础上我主要抓了以下环节: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首先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60%、20%,学生分层可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层,成功教育挂帅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十分注意从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等多方面进行设计。(一)对后进生,我给他们制定的目标就是弄懂每个章节里的定义和公式并能通过例题的分析对这些定义和公式在感性和理性上获得进一步的认识,然后运用这些定义和公式去分析和解答“再现题型”,这样他们学起来既轻松又有兴趣。(二)对中等生,我给他们制定的目标就是尽快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每个章节的定义和公式并能找出规律的性的东西,不仅能懂得这些定义的由来和掌握简单的推导过程,而且能对它们的内容进行解释举例。在常见的简单变形后的题型也能进行计算、判断和推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较快而准确地完成“再现题型”的练习,指导他们分析解答“巩固性题型”,并且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方法去解答,以期达到优等生的水平。(三)对于优等生,我给他们制定的目标就是多角度全面地对每个章节进行认识和理解并要求他们对定义和公式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样他们就能掌握符合规律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还指导他们对“提高性题型”及其他各种题型的练习,并且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综合性、技巧性、灵活性较强的题让他们去分析去解答,为他们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打好基础。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他们分析解释各种题型时,既要鼓励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又要提醒他们重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三、课堂教学层次化,培养兴趣领先

分层次教学"的每一堂课,要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恰到好处地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因此,应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復习引入。当新知识引出后,应及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对目标做适当说明或解释,以引起学生注意。

首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尽量使C层学生不作陪客。教学方法要根据灵活多变及时调整的原则,其次充分调动讲,练,议,评,听等多种手段,从认识,思维,应用,操作等方面进行信息交流。;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巧于设问,善于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受益匪浅;运用归纳法,连缀法把零散的知识点概括整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可实行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分层教学。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分层教学,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层次利用多媒体系统的智能交互系统和题库来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多媒体系统,可将听不懂的课反复多听、多问,直至弄明白。

四、布置作业层次化,全体学生争锋

课堂上我设计两种或三种水平的练习题,即基础题,提高题及思考题。基础题要求各层次学生全做;提高题要求优等生全做,中等生部分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不做;思考题优等生选做(或思考)。与此同时,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与变化,及时调整层次,这样不至于让差生感到困难,而放弃对数学的学习,让优等生过于轻松,兴趣减退。

五、课外辅导层次化,互帮互助成风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经常采用面批作业,面改试卷,质疑答疑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双基,改正缺点,因人制宜。有计划,有目的的给学生开小灶,给优等生分配帮教对象,让中等生结对子等,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互帮互学的浓厚学习氛围,即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要使分层次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课外管理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必须加强检查,采用小测试,小检验的方法多次进行检测或抽样调查,使每一步工作都落到实处,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类小结,充分肯定不同层次有进步的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或不批评,使学生愿学,乐学。另外还要根据不同情况找学生个别谈心,对学生提出要求,给以鼓励,找出毛病,限期改正,理解,热爱,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其转化。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智力和能力因而得以超常发挥。

其次.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给学生信心和勇气。

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篇4

一、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备课阶段的反思。

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二)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思考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好用的。

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使自身思维具有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通过对所解问题的结论的反思,学生可以提高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提高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能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师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依据“反思性”教学理论, 从教师对“教”的反思和学生对“学”的反思两个方面, 论述了“教学反思”, 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 激发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教”,学生,“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上海教育科研, 2002, (6) :32.

MBA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论文 篇5

代写管理类论文院校任职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构建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中心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并力争把院校任职教育办成我军内部的“MBA”。

关键词:军校任职教育 MBA 案例教学法

目前,案例式教学已被广泛运用于任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然而,人们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似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对这一教学模式在任职教育中的巨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在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全案例化”教学,坚持教学活动完全围绕案例讲授和讨论展开,充分尊重案例在教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作用,自觉地将案例教学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产生了显著效果。

借鉴MBA成功经验,在军校任职教育中引入“全案例化”教学法,对于改革现有任职教育模式,提高军校任职教育教学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任职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要求正是MBA教学的优势所在

案例问题专家、哈佛大学的Mark教授说:“案例方法的主要好处之一是学生所学的是内在的东西。他们不能写下来但他们能学习如何尽力处理棘手的问题。”可见, MBA案例方法侧重的是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知识的获取。

任职教育学员修完所有课程后,应该对即将面临的部队岗位职务的所有工作、所有活动和所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干些什么,该怎么去干,避免出现到部队后“挂起来”和“靠边站”的现象。

1.任职教育要以培养指挥员“战场非程序性决策”能力为目标

管理科学中的决策分为两类,一类叫程序性决策,另一类叫非程序性决策。

比如一个地方的日常工作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如果完全按规章制度来办事,作出决策并不难,这种决策叫程序性的决策。

然而,在军事指挥活动中遇到的很多情况是原来没有预计到的,这种情况下作出的决策叫非程序性决策。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非程序性决策所占比重非常大。

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出有非程序性决策能力的部队基层指挥员。

战场上的创造性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呢?这不是书本就能告诉你的,也不是单靠实践经验就能得出的。

要有清晰的思路,要深刻了解现实,再加上院校任职教育的专门培养。

这就要构建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中心的新型培训体系,重点增强学员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军事指挥管理属于一种特殊的职业管理与决策。

由于管理问题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管理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管理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管理教育具有其特殊的规律。

有些知识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教给学生,而有些则无法传授,特别是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作为贴近实战、培养和锻炼学生管理技巧、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它利用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和实战模拟法等手段,使学生们经常处在管理者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调动自身的所有知识和潜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未来实战环境中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

而对部队指挥员实际能力的培养,正是我军开展任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着眼点。

彼此相通的培训目的决定了两者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2.培养职业经理人“非程序性决策”能力正是MBA办学优势所在

MBA教育为职业经理人培养“非程序性决策”能力提供了近似实战的良好氛围,而案例教学则是MBA教学中最核心、最成功也是最普遍的方法。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10所优秀工商管理院校基本上都是以案例为主或案例与理论相结合。

加拿大安大略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在二年学习期间要学习650个案例,而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则要学习800个案例,案例以全世界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涉及各种主要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使学生成功地掌握经营企业的思路和方法。

重视过程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重视;提高;过程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49-01

一、重视过程教学经历生成过程

1、问题——自提自解

对新课程,鼓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运用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先寻找解决办法。在学生自主解题无法排除思维障碍时,教师根据其思维受阻的关键所在,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检查原因,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加以提示,让学生自己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习题——自设自纠

荷兰数学家弗顿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是实行‘再创造’。”训练学生广开思路自设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大有益处。教师给予学生自设习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题目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进行改编,允许学生选择并回答自己所设计的问题。这样,习题不囿于统一模式,练习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学生在自设习题中出现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我领悟、自我纠正。学生经历自我纠错的过程,对知识消化、理解就越深,会有效地改善教师单向批改作业的不足。

3、算法——自理自选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种任务和要求,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算法、经历不同的过程而达到不同的程度。对学生这些因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差异而从不同角度思维的算法,教师应积极地给予肯定,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各种算法的抽象过程,尝试多角度、多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不要习惯性的把自己认为最优的算法灌输给学生,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他们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优化算法的体验中,只要教师对其发现和创造不作任何预设的“圈套”,那么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转向多样性、灵活性和广阔性的基础上,会认同其它更加合理的方案,并完善自己的算法。

4、反思——自测自评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体验到“再创造”的成果喜悦,又感受到有待努力之处。例如,教师可给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找出哪些问题可以用数学方式解决并从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学生通过课堂反思会不断地转变和纠正自主学习的方向。

二、渗透学法教学 提升生成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教师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把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授课的主攻点,尽可能多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思维就会插上放飞的翅膀。

1、预习铺垫 化归生成

当学生对新知不能用化归方式来解决时,必然产生“心求通而未能达”的疑问心理和急于解决的探求之心。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化归预习,独立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就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课间释疑就有重点和目标,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温习沟通 迁移生成

学生要实现原有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前置的认知基础,通过认知同化和有关旧知识的温习内化,引导学生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联点”,辨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旧知识尽量沟通新知识,发挥知识正迁移的作用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知识迁移的方法,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3、复习整理 串联生成

教师通过合理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把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学生经历复习整理自我沟通的过程,会达到知识泛化,形成完整的网络知识结构。这样复习,学生通过逻辑思维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自主学习的检索频率会大大提高。

4、练习推导 应用生成

选择教学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篇7

1. 选择甜甜的语言

一个小朋友不爱吃饭, 父母很为难。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饭裹进了椰壳里, 结果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把语言包装一下, 给语言裹上一层糖衣。教育效果会更好。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 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 遂将他制止, 并责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 见王友已等在门口, 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了手, 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 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 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 再奖你一块, 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谁都有犯错的时候, 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而像陶先生这样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 让“甜甜”的批评引导学生, 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的、消极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 给学生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 从而体现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2. 选择温暖的语言

我儿子小的时候, 每次上幼儿园就哭着不去, 一次刚刚哭到门口, 老师迎面过来, 笑着接过他, 亲热地抱着他说:“老师可喜欢越越了, 你不来老师会哭的, 你来了老师就笑, 你是想让老师哭?还是想让老师笑?”孩子说:“我想让你笑。”

温暖的语言就像春雨, 滋润着孩子幼嫩的心灵, 它包含着教师的爱心,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挚爱的温暖, 这样教师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 也会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自然流畅, 学生自然会因为爱上自己的老师而接受老师的教育。

3. 选择宽容的语言

前几年, 我班有个学生爱给老师起外号, 我也毫无例外得到他的“关爱”。当我听到他给我的外号时, 并没有生气, 而是微笑着告诉他:“你很聪明, 要是把你的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上, 你的成绩会更好的。”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 老师, 我会好好学习的。”果然, 他有很大变化。

宽容的阳光照耀了这名同学的心灵。多说宽容的话,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温暖, 也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是一位智者。给学生一次宽容, 你就多开一扇心窗, 拥有一份生活的温暖, 收获一份感恩的心情和成功的喜悦。

4. 选择鼓励的语言

有一个学生在初二时, 妈妈自杀身亡, 这种失去亲人的打击使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从那时起她郁郁寡欢, 上课萎靡不振, 甚至连作业都懒得交。我找到她, 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 就坚强地面对它, 妈妈原来那么疼你, 她也希望你过得更好, 若地下有知, 她一定会说她时刻都在关注你的进步。”学生泪流满面, 说:“我知道了, 你看我的行动吧。”

一句温暖的鼓励, 在成人的眼中也许微不足道, 但在孩子的心里, 却是希望的火种, 尤其是在失去亲人、痛彻心扉的时刻, 它温暖着孩子的心灵, 燃起孩子追求进步的烈焰。多说鼓励的话, 就会使学生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5. 选择信任的语言

我们都遇到过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 很多学生会说忘在家里了。对此我们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真的忘了吗?那就回家拿来吧。”第二种:“为什么老是忘拿作业?明天补交。”第三种:“老师相信你一定认真完成了作业, 可惜老师只有明天看到你的杰作啦。”

第一种说法透出老师对学生的不信任。第二种说法传达出的信息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耐烦和不满意, 学生听后的感受是疏远与排斥。第三种说法, 教师传达出的信息是信任、体谅, 用时又表示了遗憾, 而且暗示学生:老师非常希望看到学生“认真完成”的作业。相信学生听了这样的话, 如果真的忘了带来, 就不仅不会感到委屈, 反而会感到后悔;如果学生确实没有完成作业, 回去以后就会“认真完成”。充满理解和信任的语言似一股清泉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 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显著教育效果。

6. 选择尊重的语言

我班没有一个学习好的学生, 他们大都接受能力很差, 理解能力也很一般, 但他们有个优点就是听话, 学习新东西特别慢, 我很焦急, 但从不批评他们, 我知道他们在课下很用功, 一时不会就慢慢掌握。尊重他们, 他们都知道, 学习更加努力, 对老师也更加尊重。

尊重是一种教育智慧, 一种教育艺术。多说尊重的话, 就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理解, 并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个“大写”的人。

7. 选择理解的语言

有一个学生在分发班级牛奶时, 把多余的两包留下了。同学告诉了班主任, 班主任请来那位同学, 微笑着说:“你不辞辛苦帮助班级干活, 值得表扬, 看, 还满头大汗呢, 给你擦擦。”这个同学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 我刚才分发牛奶时, 把多余的两包留下了, 我错了。”“你这样做, 肯定是有原因的, 能告诉我吗?”学生的脸一下子红了, “我妹妹昨天发烧, 我们家买不起, 我想留给她喝。”老师说:“你关心妹妹, 说明你有爱心, 给她吧, 老师给你出钱。”学生感动得连说以后再不这样了, 谢谢。

这个老师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动, 他没有直接说孩子自私, 而是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 及时表扬这个学生关心妹妹的行为, 理解他这样做的苦衷, 引导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错误中挖掘闪光点, 首先了解学生行为的动机, 而不是急去评价结果, 更不是简单的一罚了之。

开展情境教学, 优化教学效果 篇8

一、音乐教师熟悉看透教材尤其重要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熟悉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速度、力度、节奏、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 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内在因素, 特别是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 并运用它来为课堂教育“情景交融”作好铺垫。如我在以前指导一位实习教师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 为她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声多媒体片段, 学生在屏幕看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泥瓦房”里, 在昏暗的灯光下, 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搞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 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 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 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 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 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多媒体镜头的播放, 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 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情景, 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二、运用肢体语言, 完美“情景交融”

教师应当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肢体动作, 来表现音乐景象与情景。如多媒体在播放范唱曲:腾格尔的《天堂》时, 教师可以用一个较大幅度的缓慢抬手、远眺的形体动作, 来表现辽阔的草原情景。又如:在为学生演奏《伏尔加河船夫曲》的时候, 教师可以用沉稳的演奏姿势, 痛苦而艰辛的脸部表情, 来表现受尽苦难煎熬的劳动人民挣扎在伏尔加河旁齐心拉纤的情景。通过逼真的形象, 真切的情感, 深远的意境, 丰富的哲理等方式的情境设置, 形象地再现了教材的所描绘的情境, 使学生更好领悟音乐、理解音乐。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下, 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从而使之主动地体会到情境的趣味性, 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可以用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的实践来展现情境

当我教《我的家乡多么美好》时, 我首先讲起二十多年前的交通情况, 到最临近的乡镇钱库, 一般是走路过去, 要一个半小时, 如果要坐船要要一个小时, 我问学生现在到钱库要多少时间?学生展开热烈地讨论, 在讲的过程中我轻轻地播放《我的祖国》, 结果导出我们的家乡比以前更美好了, 学生很快地学好《我的家乡多美好》。如教到《踏雪寻梅》时, 我说现在已近是冬天了, 那我们怎么样让自己在冬天的读书生涯更充满乐趣,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边轻声播放《踏雪寻梅》的音乐, 接下来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 如果和着音乐的节奏, 在梅花丛中像张国老一样骑着毛驴看课本又是多么惬意啊, 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的这首歌, 你听出了什么?学生很快地回答出:驴蹄的铃声和二声部, 接着学生很积极地学好二声部, 而且有模有样。

四、多种感官共振帮助理解作品内涵

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为主, 辅助文字、图片等影视资料来鉴赏音乐, 激发多种感官的参与欲望, 从而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的逐渐理解。如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我找来端午节赛龙舟的影视资料, 把原音消去, 换上《金蛇狂舞》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学生们完全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 边欣赏边喊加油, 还随节奏拍打起了桌子、文具盒……这样一来, 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让学生眼中能“看”, 耳中能“听”, 手中能“舞”, 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亲生体会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五、切入流行乐器, 有效激活音乐课堂

流行乐器的新奇与美观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课堂上的学习氛围突然间高涨, 借此拉近了学生与传统乐器的距离。如民族器乐离学生的距离较远让我想到“女子十二乐坊”, 它就是发展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典型的、成功的代表。于是我从“女子十二乐坊”切入教学, 同学们如痴如醉。她们将中国传统的乐器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完美结合, 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激情的现场表演, 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 以其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和充满震撼力的表演在国内外弘扬中国的民族音乐。当我从原始时期的骨笛、骨哨……娓娓道来时, 同学们深深为我们的民族器乐所震撼, 为我们意蕴深刻的民族音乐所折服, 竹笛、二胡、古筝、箫的幽远意境让同学爱不释手, 如此引导学生去关注传统的经典音乐来得十分恰当, 课堂氛围被有效地激活, 学生与民族乐器的距离在沉醉中靠近了。

六、引入流行影视作品, 加深理解经典音乐

影视作品的盛行播放也感染了追求新事物的学生, 触动了他们了解流行的神经, 利用这一契机及时向学生介绍作品并进行欣赏可以让学生的需求变为现实, 让教师的教学目的也能得以实现。如当张艺谋执导, 章子怡、金城武与刘德华等主演的影片《十面埋伏》上映后, 学生们非常想了解《十面埋伏》这首曲子。机会不容错过, 于是我在课堂上适当播放电影镜头同时介绍乐曲《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 揭示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 结合乐曲内容, 分析出曲中表现的那种磅礴的大战场面, 学生们被乐曲的表现力深深吸引, 有身临其境之感, 回味无穷。充分用好各种资源, 让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因为电影《十面埋伏》, 所以我们欣赏音乐《十面埋伏》, 借用学生喜欢的影视作品来学习其中的音乐知识, 在学生有兴趣了解并有一定知晓的前提下, 不但可以欣赏经典音乐, 而且能加深理解经典音乐, 可以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上一个层次。

七、观看表演录像,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放映演唱演奏的录像, 能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两方面, 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形象, 通过音乐美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 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如郎朗以其超凡的个人魅力与对音乐的痴迷和热情地演奏二胡独奏曲《赛马》赢得了全世界乐评人和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穿上了红色中式上装与父亲演奏钢琴、二胡二重奏《赛马》, 父子俩你来我往, 大有骏马飞腾、鬃毛耸立之势, 朗朗自信的眼神, 飞扬的头发, 兴奋的表情, 学生在看演出同时, 欣赏了经典, 丰富的画面给予学生直接感受, 带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经典音乐情趣, 也利于学生有效的参与学习。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篇9

一、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牛顿说过:“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应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规律,进而建立理论。”实验能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研究自然,揭示自然的奥秘。新教材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了较好的处理,进一步揭示了研究物理现象的基本方法———实验观察法。

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尽管他们知道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观察分析实验。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充分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和边学边实验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如在研究声音产生的规律时,同时演示播放音乐的喇叭纸盘上的一些纸片出现的现象和正在发声的塑料尺表现出来的情形,让学生观察,然后同学生一起找规律分析,再归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再如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也是让学生观察演示,然后共同分析得出规律。

初中学生不仅要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但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不够成熟。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一些简单易行,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材料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对物理感兴趣,促使他们把过去对物理实验的好奇感变成学习物理的动力。例:在光学学习中七巧板转动成为白色板的实验,很多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我要求学生回家去做,绝大多数学生做的七巧板,由于采用的色彩不符合要求,转动后是乳白色或其它色彩,对此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后来基本上符合要求。再如课本上的小孔成像实验,我也布置学生自己回家去做,学生们用易拉罐按书上的要求做但效果不好,我提醒大家能不能在罐里加一个纸筒,在筒底放一个半透明纸,从纸筒里看小孔成像情况。学生们做成后效果很好,随纸筒底到小孔的距离不同成像的大小也不相同。他们从小实验中体会到物理实验在学习物理知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指导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实验能力培养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学物理的兴趣。

二、加强引导,克服“注入式”教学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刚接触新课程时间不长,还不能从原有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认为新教材的新教法不能一讲到底,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实这正是新课程要达到的目的,使广大教师从“注入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材中有很多小的标题,它们能帮助学生把握这部分教材的中心,同时也提供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沿着教材的思路多在引导上下功夫,而不能采用“注入式”方法,硬把知识塞给学生。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小标题采用相应的教学的方法,教材中的“活动”主要由学生用身边的和实验室中的器材自己完成。在“信息快递”、“生活物理社会”、“方法”等小标题中,让学生去读去想,教师适时指导,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教学中我先提出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有目的地思考,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自行完成问题。

教材中留给学生的填空,一定要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去完成,在动手与动脑时遇到的问题,我们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导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再由他们自己总结出结论,学生由此掌握的知识牢固,学生的兴趣也容易激起。

三、加强探究,提高探究能力

在新教材中探究学习的内容很多。“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会探究并从中获取知识及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的学习意识。我在教学中总结出:要想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成效地实施“探究式学习”,主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首先,要明确过去的课堂是教师的一个人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现在的“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经常的“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成绩自然上去了。

其次,“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从过去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整个的课堂上教师更像一个主持人。同时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应注意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不要板着一副面孔,应多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的距离近了,学生就会盼上物理课。当然这样的教学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要多费心,功夫在课后。要把握好这样的课堂教师就要导得恰当,导得适时,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中还发现这样的事实: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要比在其它地方的效果好,这也源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初中学生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一有机会我就将学生带到多媒体、实验室上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如何用语感教学升华教学效果 篇10

一、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教育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 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激励, 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情操, 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 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小鹰学飞》中有这样一处:“小鹰一抬头, 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发挥想象, 说说小鹰看到这些会想些什么, 它会怎么做?《夕阳真美》一课的教学, 我为了是学生充分感受到夕阳的美, 指导学生观看夕阳图, 感受它的美, 并且让学生对夕阳的美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揣摩狐狸和乌鸦的神情, 动作, 语言等进行表演。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了《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 我们学了丹顶鹤的外形, 老师就乘机让学生去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使学生能把知识迁移, 融会贯通, 活学活用。语文教学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 让学生个体和集体形成协同发展的动力。

二、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建构, 它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理解基础上的, 教学中一定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枯燥的语言分析, 摒弃形形色色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突出重点, 引导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一文中:春天到了, 孔子带领学生来到泗水河边游玩。弟子们有的垂钓, 有的赏景, 有的嬉戏, 而唯独“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 意味深长地发表了一番“水是真君子”的论述, 不仅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他的弟子, 而且对我们后人也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学生凭借语言材料, 通过品读、体味、深有感触, 原来司空见惯的水, 也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紧接着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同学们, 我们长大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三、注重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语言的示范

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大脑使用比较多, 而双手仅仅是举手而已。让学生的双手也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呢?这要教师要根据教材, 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起手来, 通过动手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比如上《乌鸦喝水》这一课时, 教师往往采用边读边想或者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方法, 让学生学习课文。如果让学生动手体验, 那收到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以小组为单位, 分成三组, 给第一组的同学半瓶水, 细石子;给第二组同学也是半瓶水, 粗石子;给第三组同学小半瓶水, 细石子, 然后让学生学乌鸦的样子, 把石子一粒一粒地放进瓶子里, 然后去观察瓶中的水有什么变化。第一组的同学发现水升高了, 第二组的同学发现水没有升高, 第三组的同学发现水是升高了一点点。大家通过动手实验发现, 聪明的乌鸦不仅想到了朝小瓶里叼石头使水位升高, 让自己喝到了水。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乌鸦知道石子的大小与能喝到水有密切的关系。乌鸦懂得只有叼细石子才能使水位提升而喝到水, 如果叼粗石子的话只能无功而返, 徒劳无获了。它还知道水瓶里的水太少, 即使叼细石子, 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师这样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动手实验, 得到的收获远远比讲、读、想来得多。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动起手来, 往往能起到“它山之石可攻玉”的教学效果。

四、单纯重视语言表达——同时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 是生活给了语文以生命。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 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 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最大的麦穗》一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 引导学生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 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学生有的说:时间一去不回头, 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有的说: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 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 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 不能脚踏实地, 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有的说:我认为, 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 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这就是生活语文, 它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博大的天空。我们的语文老师, 更要把生活引进课堂, 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进而增长才干。因为, 生活, 才是真正的语文, 才是真正富有生气的语文。

改革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 改革 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物理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物理课。” 所以,物理教学中实验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传统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实验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也使得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方面的教学差强人意,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改革实验教学,来充分体现物理实验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许多教学一线老师苦苦探索的教改难题。近些年来,笔者利用学校提供的先进教学硬件,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具有的多种功能,尝试着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期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加强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现粗浅地谈谈自己改革实验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探索,期待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一、模拟实验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教学的难点。该规律是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总结得出的结论: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分别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三个不同的区间的某个具体位置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很容易地总结出凸透镜的各种区间内成像的特点和像距的范围。但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不同的位置连续进行实验,因此对从实验得出的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总是理解不深,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完成从局部的静态分析到完整的动态分析的思维过程,我制作了一段简单的动画来模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整个模拟过程直观、连续,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动态的、系统的认识,很容易地就掌握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熟练利用这一规律解决怎样调节照相机、幻灯机物距和像距的难题。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物理的兴趣日趋高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得以提高。

二、重现探究过程,加深概念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结论的得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推理得到的。但有些实验过程或是动态、瞬时的,或者实验本身就不易观察到,这对后面的分析和推理客观上设置了障碍,使得结论的得出缺乏了“看得见”的依据。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把实验过程由动态变静态、变枯燥为生动,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做功使乙醚燃烧”可操作性较差,燃烧前空气的变化情况观察不到。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学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对由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分析得出的“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的结论一知半解。基于此,我在完成该探究实验的演示后,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把实验过程通过“慢镜头”一一回放,特别是乙醚燃烧前空气的变化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再加上老师的旁白,学生们清楚地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的结论深深印在了脑海中,加深了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自制实验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电学部分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抽象难懂。在实验教学中,怎么变“看不见”为“看得见”,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同学们形象地理解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等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初中电学的知识体系呢?我冥思苦想多日,最终自学软件知识,用FLASH、POWERPINT软件精心编制了一套初中电学部分实验系统课件“电路”,来攻克这一教学难关。这套类似游戏的电学系统课件把初中电学部分的实验全部整合起来,同学们随时可以通过“向导”提示的操作在计算机上进行安装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等实验操作,还可实时检测电路连接的正确性。这样的一套模拟电学实验系统课件,学生不再受时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可像玩游戏一样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电学知识的理解,使得他们能熟练地解决有关电学的综合问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的这套“电路”实验课件中,还配有声音、电闪等效果来刺激学生们的各种感官,这样学生们在操作时会变得情绪异常高涨,思维异常活跃。这样的实验教学,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进行实验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上,为了消除实验的安全隐患和避免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很多实验都有特定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在上电学实验课时,通常教师会多强调一些实验“注意事项”:电池组不能短路,电流表电压表应正确接入电路,正负接线柱不能接错,不能超量程使用等。这些“不允许进行的实验操作”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偷偷进行一些“地下操作”,由于不遵守实验规则,特别容易损坏仪器。为了既做到保护仪器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我设计了一个“电路连接”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利用该课件,学生在计算机上可根据提供的电路元件任意连接,模拟实际电路,很多传统实验看不到的效果就会呈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错误连接电路,当闭合开关时,课件就会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形式告诉学生这样的操作后果,警示学生必须遵守操作规程。这样的实验改革,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不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片“沃土”。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篇12

一、巧妙引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如讲七年级上册进行“观察根毛”的实验时,首先我提出:“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你家里的阳台、窗前种的花卉和菜地里的蔬菜出现萎缩时,你会怎样做”?(学生答:浇水)对,通过浇水,过一段时间,叶片便伸展如常,这说明水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而运输到叶片,从而使叶片恢复正常状态的。那么,根为什么能吸收水分呢?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与它的吸水功能相适应呢?然后,引导学生将“根毛是植物吸水的结构”作为假设来进行验证,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根毛与吸水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课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更以渴望追求答案的心理上好课。

二、巧设问题

课堂上恰当的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好能调动学生思维的,并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八年级上册《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课文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不能通过概念而获得相关知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互相观察耳垂着生方式,明确有耳垂与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耳垂男性与无耳垂女性结婚,生下的孩子有耳垂,这是为什么呢?父亲的有耳垂或者母亲的无耳垂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孩子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直观教学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而教材的知识点较多,有些理论性较强又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直观教学(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图表、幻灯机、投影、录像、演示实验等)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如七年级上册讲“根的类别和根系”时,我用花生、白菜等根系说明直根系;用水稻、玉米等根系说明须根系;用萝卜、榕树等不定根说明变态根。我还拿出野外实习时拍的榕树的气生根包围苦楝树,形成榕树腹中有一棵苦楝树的景观,介绍给学生,指出榕树的气生根、板根等现象;同时挂出各种根的彩图,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作生动准确的解释,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是指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再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或辩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新的知识围绕问题加以讨论、分析、归纳,找到问题的焦点和要害,进而正确理解问题的实质,得到正确结论。如讲七年级下册《预防传染病》,由于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从亲身体验的事实入手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蛔虫病、肺结核等)。这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传染病为什么会流行?是怎样传播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最后以近期,墨西哥、美国等地爆发新型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例,学习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措施,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对待患有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学生答:隔离、治疗等);为什么要用消毒水对校园、教室等进行消毒?(学生答: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意义何在?(学生答:保护易感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是新教材中的亮点,设置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仅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从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从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的头脑。如讲七年级下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活动,我先创设了一个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慢咽,同时思考如下问题:馒头在口腔里“吃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器官参与?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答:馒头在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作用下由块状变为糜状);接着又问学生,细嚼馒头时,还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点甜),这时引出探究性问题:馒头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没有甜味,那为什么在口腔里充分与唾液混合后就感觉到了甜味呢?难道是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这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这样学生通过亲自设计、操作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而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在备好课和备好学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优化了生物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中学生物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 本人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手段:如巧妙引导、巧设问题、直观教学、指导自学、探究实验等教学方法。这样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下一篇:教学改革的八大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