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共12篇)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篇1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同时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3]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我认为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教师对“教”的反思和学生对“学”的反思两大层面。
一、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备课阶段的反思。
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二)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思考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好用的。
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使自身思维具有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通过对所解问题的结论的反思,学生可以提高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提高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能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师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依据“反思性”教学理论, 从教师对“教”的反思和学生对“学”的反思两个方面, 论述了“教学反思”, 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 激发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教”,学生,“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上海教育科研, 2002, (6) :32.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7.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篇2
论文摘要:卓越课堂是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对课堂深层次、全方位地把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创建一个和谐得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建模能实现教学创新,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卓越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改研究的主要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但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依然存在,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由于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近年来,我校课改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本学年,教师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围绕“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开展了“参与,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活动。
课堂是实施学习活动的主渠道,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是学习活动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懂得方法和技能,加强训练又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关键。于是我们教研组教师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努力探究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双主共学”为理念,建构“问题导学、探究体验、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们发现:数学教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并以此模式思考教学的目标、方法、进程以及预计其效果,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实,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教学建模能使教师实现教学创新,促使其专业发展,也能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下面就谈谈我们对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一、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根据学生的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
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提出来,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套圈游戏”的问题情境。大家先是随意站着投圈,发现这种方式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但有的规则也不公平:如果站成一横排,越是两边的学生越是“吃亏”;如果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同学们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就都很公平。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呢?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的特征的兴趣,自然过渡到了探究体验的环节。
二、参与探究体验的过程
“探究体验”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并在同伴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如在“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师先请学生说一些比值是2的比,并将这些比按前项从小到大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得到初步规律:“前、后项都变了,比值不变”,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呢?”接着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要求学生对这些算式任选几个作为研究对象:先独立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依次发言;最后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研究的是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并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充分表达意见,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展示交流的过程
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这一环节是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后由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的过程。在交流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做到正确的角色定位: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其次,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最后,培养学生适时转换的能力,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时,代表小组进行交流的同学,不仅要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集体探究成果,也可以代表他们组,提出疑难问题向同伴和老
师请教。在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对交流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对他们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他们的不足,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交流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四、落实应用拓展的过程
“应用拓展”是运用在探究中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拓展,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开放题的基本方法是:
1、条件开放:条件不足或多余。
2、结论开放:有多个合理的答案。
3、策略开放:有多种合理的策略。同时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例如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后探索: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但6个面仍要连在一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
五、完善检测反馈的过程
运用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相长 提高效果
在基础教育里,英语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这一怪现象存继了多年,一直到现在还困扰着很多人。这种怪现象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卷面测试时,往往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有个别学生的卷面成绩相对较高,可一旦让其用英语表述生活情景,或让其进行对话时,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哑吧”!其二,大部分学生的卷面成绩糟糕透顶;与他们对话,情况之糟更不用说。特别是出现第二种现象的学生,他们厌烦学习英语,在长期的厌烦态度中艰难度过,几年下来成绩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多数人因为英语成绩差而错失了升学良机。
究其原因,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学习英文与学习中文相比,在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使用频率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如果按照学习中文的方法去教学英语,往往只能收到“少差费慢”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曾试着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取代“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英语的情景教学就是通过适时适地创设生活场景,把学生引入预设的“圈子”,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其参与“生活”,使他们在愉快的英语语境中学到相关的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作。其实情景设置比较简便,操作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强。
还原生活是创设情景片断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愿望。笔者在教八年级第七单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时,首先展示了课前准备的食物,引入本单元的主题,然后介绍任务及要求,之后引导学生阅读A部分提供的信息,并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排序,让学生为我提供制作奶昔的提示语,我则按照学生提供的提示语示范完成了奶昔的制作。在这之后我便和学生互换角色,尝试着把制作香蕉奶昔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顿时,班上的四人小组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像小蜜蜂似的围绕知识点互相争论,共同选用所需的语言结构,认真准备制作过程中的表述内容,一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活动以后的第二天,我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小测检查,一个班40多人,全部都能达到及格,多数学生还达到了满分,而且有不少同学自信地表示,可以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苹果、橙子等水果奶昔的制作步骤了。
图画方式进行情景设定也是一种简易可行的方法。在《Goforit!(新目标)》的初中英语课本中,它分了AB两部分,在A部分的知识点中都有一幅图画开篇,它紧紧围绕着新语言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为操练课文话题的目标作了有效的提示。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图画,能降低教学难度,为四人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提供直观的情景。除了这些图画以外,我们也可以根据情景设置的需要,自画一些简笔画来丰富教学。笔者在教What??sthematter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能把身体的各部位名称用英文表达,我就请了一个简笔画水平较高的学生画出身体的各部位,然后要求全班学生在抢答时应先把手放在自己身体的相关部位后再大声说出这一单词。众多学生都在这些直观而必需的知识点面前表现得相当积极,就连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不甘示弱,积极参与起来。
其实情景教学的情景设置除了还原生活法和图示法外,还有诸如游戏法和音乐法等。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单调的氛围中带进了丰富的乐境里,提高了学生在单位时间里的利用率。有人曾做过对比实验,得出这样一组数据:初中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大概每节课只有十五分钟左右,一节课的有效利用率大约也就是33%;如果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手段,它的有效利用率能高达70%左右。长期使用这种手段进行组织教学,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情景教学除了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外,还有激发和鞭策功能。情景教学能够从多方面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首先他们明白,假如有一天自已就生活在这一环境中时,如果自己不能用这种语言表述这种场景,不就意味着自己成了哑巴聋子吗?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会明智地要求一定要干。有了这样的心理需求,他们就会像一个小孩子不刻意间学习生存技能一样,自然而循序渐进地完成着老师引导的教学任务;其次,为情景教学胜利开展而设置的四人探究小组,内部的微妙关系也在健康地刺激着每一个成员,他们明白要为集体和为自己赢得尊严,因此他们也会自觉而不自觉地努力着。这样就转变了一种学习理念,即把“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式变为了“我要学”的主动需求式,这种理念转变下产生的能量是不可比拟的。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篇4
一、创设民主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发扬民主,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增强学习的信心。如果老师对学生老是板着脸,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在这样关系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学生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思维就不能展开,试想这样的课怎么会生动活泼,这样教学效果怎么会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听取学生意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王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答道“喜欢”,接着王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今年暑假我还特地去看过大海。大海是那样辽阔美丽,白帆点缀着碧蓝的海面,洁白的海鸥在海天之间翱翔。望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海底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那里有没有阳光,有没有声音?有没有深山峡谷,有没有动物、植物和矿产呢?我是多么想知道这一切啊!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想的一样吗?”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谈对话,创造出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寓教于乐,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学生记“顺口溜”之所以能那么轻松,是因为他们乐于学,产生了兴趣。同样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寓教于乐,诱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好奇心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究知识的火炬,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对新授课感兴趣,就要使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才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小学生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会生字,笔者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生字设计成谜语,让学生在猜谜中识字,如“左边绿,右边红,左边喜雨,右边喜风。”(打一季节名称),于是学生会先找出春、夏、秋、冬四个字,这其中只有“秋”是左右结构,再一想“秋”字左边是“禾”,“禾”是绿的,喜雨,雨润禾苗;右边是“火”,“火”是红的,喜风,风助火威。于是断定,就是“秋”。而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会对秋字的左右结构印象深刻,同时想到秋时,也多会联系到绿的禾苗,红的火苗,这又加深了对字的印象。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的注意力只在15分钟左右,一节课,要使学生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不可能的,如果能把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画一画、演一演等内容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起到凝聚学生注意力,缓解学生学习疲劳,重新诱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效果,学生在儿歌的欢快声中做游戏,在配乐故事中受启迪,在猜字谜中巧识字,在画一画、演一演中练能力。学生就能轻轻松松做练习,在和谐愉快的环境里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创设小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
开展互助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往共事的能力和学会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分享吸纳的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之间建立起合作的学习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可以:①以问题为线索,组建学习小组;②学生与小组、教师之间实行多元互动,也就是在互助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在自己或小组承担的任务落实时,可能要与教科书、多种信息资料、与教师、与问题情景、与参与的不同群体进行多角度、多内容、多方位的多元互动;③注重开放的学习过程,强调个性学习的体验建构。在互助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坦诚地用语言、文字、图示或实物等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体验,还要虚心接受老师和同学各自特有的见解、方法和策略,要真诚与之进行质疑、辩论、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的人格相遇、思想碰撞、心灵沟通、方略研究过程中,都要依据自己的智能储备、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对合作学习的各方参与进行评价、选择与分享,并与自身的智能结构进行新的组合、调整和建构,体验并内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建构。开展合作学习,在自学、讨论、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协作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交流、合作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上面论述了几种常用的具有普遍性的情境创设方法,除此以外,还有运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等许多方法可以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各种创设方法往往综合运用,例如创设民主情境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两者相辅相成,创设小组学习情境,更需要在创设民主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总之,各种创设方法的选择也要根据教学环境的情况来决定,因人、因事、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特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创设民主情境,增强学习信心,创设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
提高幼儿教学效果的策略 篇5
提高幼儿教学效果的策略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提高幼儿教学效果是教师的追求.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一是关注幼儿日常生活重视课前准备活动,二是巧用有效的教具和教学手段,三是沉着应对教学活动中生成的.问题;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探索、认识、提升,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作 者:李江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泸州,646000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612 关键词:幼儿 教学 效果 策略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今,教育的趋势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数学教育亦是如此。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更新观点、开拓创新,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获得。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5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和的课堂气氛。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又佳,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因为他们关于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她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后者老师也用心备课,教案无可挑剔,目的明确,内容完备,方法科学,上课有条理,但学生却没有反映,老师只是一个现场播音员,把教案中所写的从头到尾讲一遍,与学生无关,甚至似乎与学生有仇,整节板着脸,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然后上完课大叫“学生不配合,没办法教”,而事实上是教师本身没有努力,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前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有问题的学生,而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和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生任务。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笔者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笔者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三、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
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注重非智力因素
在目前的学习压力下,普遍的心理困扰有:学习竞争激烈,课业压力过重,各方面的期望过高,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等造成厌学情绪加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战胜困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关怀以及和谐气氛下学习成长。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篇7
1.对教材熟悉程度不够。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教材的内容在不断的摸索, 改编。就以我教学的小学数学为例, 新编人教版的小学数学加强了“四能”的培养, 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 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针对实验过程中教师的经验和反馈意见, 对教学内容, 编写体系作了适当的调整。如“认识时间”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加上生活中精确表达几时几分的机会不多, 所以现在后移到二年级上册。并且降低难度, 只要求认识几时5分, 几时10分, 几时半。新教材在二年级上册还介绍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思想, 增多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 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跳跃性。对教材不够熟悉, 各年级知识断层, 教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 时刻解读新教材。
2.对学生了解程度不够。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 只有学生爱学、乐学, 我们传授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兴趣, 才会认真去学, 教学效果才能提高。对学生不熟悉, 不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思维方法、知识基础等情况。教学设计就不能体现学生学习需求, 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不够。我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小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 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 做起事情来热情高涨。一旦兴趣消失了, 就很容易放弃所做的事。如果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调整教学方法, 不善于用情绪和语言调动学生的热情, 那就会呈现:老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 教学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 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钻教材, 把握教材知识的编排特点, 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新编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 不但重视知识的掌握,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要抓住这个走向, 认真编写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课时计划。教学时,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而不是教师把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全部一股脑儿地全告诉学生, 这样他们不动脑筋, 死记硬背, 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而且他们的辨析能力、操作等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与提高。所以, 教师要让出课堂, 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师生互动, 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 有活力。
二、了解、关爱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每个学生各有各的特点, 有的很聪明, 但贪玩, 学习兴趣不浓;有的学习非常刻苦, 但学习方法不对, 效果并不明显。有的同学不喜欢数学, 就因为他太理性化, 太枯燥, 而喜欢生动的语文。教师应该去熟悉自己的学生, 关心他们,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与思想动向,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为他们好, 老师是爱他们的, 进一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一堂课的成功, 首先要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能积极提出疑问, 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 努力去寻求答案,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是注意力不持久, 精力容易分散。因此, 教学时, 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需要, 运用一些实物学具、多媒体课件, 直观展示数学理论, 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我先让孩子用4根小棒摆学过的图形, (正方形) ;再用3根小棒摆学过的图形 (三角行) ;最后用2根小棒摆学过的图形 (角) , 让孩子在操作学具中初步认识角。然后, 使用课件演示实物中的角, 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感受角的存在, 最后后通过利用实物观察, 让学生亲自去触摸角, 更好地认识角的外部形态及特点。极大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2. 用形象生动数学故事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 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 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故事, 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 一说有故事可听, 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 瞪大他的眼珠子, 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 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 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因此,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动物王国里正在召开自行车车技大赛。裁判是大象, 参赛的队员有老虎、狮子、长颈鹿、猴子和大灰狼。他们骑的自行车车轮的形状各不相同, 老虎骑的自行车车轮是长方形, 狮子骑的自行车车轮是正方形, 长颈鹿骑的自行车车轮是三角形, 大灰狼骑的自行车车轮是梯形, 猴子骑的自行车车轮是圆形, 大象宣布比赛开始。同学们想一想, 哪种动物会获得第一名?为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猴子。就这样, 引入了圆的知识。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教学难点, 我也通过数学故事---图形王国2个开口一样大而两条边长短不一的角为谁大、谁小而发生争吵的故事, 巧妙地让孩子在动画故事中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 学到知识。
3. 用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安排有趣的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合作的意识, 并由无意注意上升到有意注意, 发展间接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数学广角”的排列组合时, 我设计了“智破密码锁”的游戏 (密码是1、2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中较小的那个数) 。老师刚说完孩子们就开始摆卡片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有个孩子说:“密码是12, 因为1和2能组成12和21这两个数, 12是较小的。”然后, 我又设计了“拼数游戏” (用1、2、3可以拼成几个两位数) , 先叫孩子以小组为单位用卡片拼数并记录下来再小组汇报。大部分的孩子都把这些数拼出来了, 还有部分孩子用了不同的方法。紧接着, 我又设计了“握手游戏”、“搭配衣服的游戏”。整节课, 我就通过一系列的游戏,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轻松了解事物的排列规律。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篇8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 游戏活动激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理论的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 学起来困难, 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不妨用游戏活动转变教学方式, 来吸引学生。小学生都喜欢游戏, 在玩的过程中在无意注意中学到了知识, 学起来很轻松。例如, 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 让其中一个学生用卡片出一道算术题, 其他几个学生在各自的卡片上写出答案, 进行配对验算, 如果答案正确的就是一组朋友了, 没有对上的就不能做好朋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玩角色扮演游戏, 要求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场景, 如扮演商场中的顾客和售货员, 练习加减运算。
2. 表扬鼓励学生。
我们总听到有人说有的孩子是“人来疯”, 家里人越多, 孩子越活泼, 尤其是被大家表扬了, 更是活泼, 这就说明孩子希望被表扬、称赞的心理需求。小学生这种心理就很重, 当学生被教师夸了一句后, 会在课下引以为荣, 会去告诉家长, 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学习兴趣高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对每个学生都要表扬到, 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 哪怕是很小的方面, 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心理效益, 学生自然会积极地响应, 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 即便差生也没有自卑感。例如, 我对回答问题声音小的同学说:“你说的完全正确, 如果下次回答声音再大点就更棒了。”“你说得太好了!”“你们是最听话的学生。”除了口头表扬外, 还有其他多种表扬形式。例如, 教师在作业批改时, 在作业本上写上表扬的话语:“你的作业非常整洁。”“你写的字很工整。”还可以画上表扬的图示, 一个小笑脸、用英文写OK等, 让学生感到很新奇。同时, 教师也不能忽视体态激励的作用, 当学生有进步时, 教师竖起一个大拇指, 朝学生点点头, 给学生一个微笑, 拍拍学生的肩膀等, 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悦。
3. 动手操作引趣。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属于形象思维, 他们对于直观的认知感兴趣。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说、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 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 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细胞, 促使思维活跃, 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 教师让学生把纸剪成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的形状, 学生在剪的过程中, 对图形加深了认识。
二、增强教学的育人教育功能
现在的教育过多地注重文化教育, 忽略了道德教育, 致使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不良的思想品质, 这样的教育是在走极端, 急功近利, 最终会阻碍他们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 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
例如, 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 要互助合作, 学会尊重别人, 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 取长补短, 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之间交往要有礼貌, 互相帮助, 使用文明用语等。
2. 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 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小学数学教材, 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 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 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 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 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 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 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的长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 长6300千米。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 引用这样的数据:“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 养活了占世界上21%的人口。”简单的两个百分数, 自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人口教育。还可以通过介绍祖冲之在1500年前计算出圆周率的精确度, 比欧洲早1000年,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品德规范的认识, 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辨别、校正、调节作用。由于品德评价法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正确与错误的评价, 具有导向作用, 因而它能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价值观等观念。二是有利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由于道德评价的对象除了道德认识这一层面外, 更重要的和更多的是评价的外在行为, 因此, 它可以促使学生把道德认识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三、摆正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 师生关系一直是令教师感到头疼的事情, 尤其是面对小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 调皮捣蛋。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听话, 就摆出严厉的教态, 用批评、斥责和体罚来加深学生的正确学习意识, 认为“不打不骂不成才”。这样做会有一些效果, 但是它属于强制性的教育, 学生的听话只是因为惧怕教师, 为了应付教师, 学习上仍然不能真正投入进去。就像有的学生上课是听话了, 但是坐在那儿, 心思没在课堂上, 不愿意用心学习。有的学生说, 不喜欢教师, 所以不想学习。这就是教育的方式没有被学生认可, 自然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 一定要摆正师生关系, 不要认为自己是权威, 学生就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听话, 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俯视学生, 用严厉的眼神去威慑学生, 用冷冰冰的面孔去面对学生, 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讽刺学生。这些都让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 也会让学生的身心受到影响, 有悖师道。
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把小学生看成一个有思想的个体, 多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在和学生相处时, 要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思维、认知, 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和学生处在同一个位置, 大家在教学中没有上下之分, 都是学习的伙伴, 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 要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对待学生。
综上所述, 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掌控,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让教学过程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和培养方向。教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人, 转变教学观念, 完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篇9
一、大班教学的困难
大班的短处是人多, 不利于个体操练。英语教学目的之中对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及操练而实现的。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必须以学生个体参与为前提。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 学生个体参与发挥的空间捉襟见肘;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目前许多高校实行的分级教学也只能是依据考试分数制定的相对分级, 而学生能力的真正分级却难以实现。因此在大班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科学教学方法又成为对教师的严峻考验;学生容易形成“随大流”、“孤立”思想, 这种心理障碍会逐步演化为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大碍。
二、如何提高大班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于大学英语的学习内容和目的与中学英语不同, 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变化。在中学阶段, 教师起着传授知识的主导作用, 学生习惯于对教师的依赖, 而到了大学如果再保持这种习惯势必对适应大学英语学习造成强势阻碍而影响学习效果。在大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的是指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将技能进行指导式的讲解, 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的大量实践才能获得。提出学习目标:预习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多元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感情目标、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 学习才有方向, 学习才能变得主动而积极;指导预习、教给预习方法:简要地指导学生听、说训练, 单词识记和阅读课文等预习的方法, 教授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 引导他们自觉学习, 学会发现和学会思考。例如:阅读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推测词义, 辨认主题句, 寻找支撑句、确定文章主题, 推断故事结局等阅读技巧以及介绍“scanning”等阅读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促使学生能真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协调集体操练和个别操练。解决分组, 配对活动的具体问题, 保证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参与的主要形式是操练。大班因人多空间小, 分组活动要受到限制, 因此要注意:分组操练的座位以前后四或八名学生组合为宜;一开始应向学生介绍指挥分组活动时的特殊手势, 如击掌三次表开始;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在分组活动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分组活动要快速进行, 时间不宜过长;分组活动内容的选取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 活泼的课堂气氛。21世纪的人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功, 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商 (情感因素) 将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教师总是威严地处于领导地位, 学生只会敬而远之, 使课堂气氛沉闷、紧张。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友好的态度与学生相处, 采取信任的方法对待学生, 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语言鼓励, 用微笑, 注视, 点头, 肯定手势组织课堂教学, 必定会营造出平等、和谐、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这就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建立起自我信任感, 合理的进行自我表现。师生关系融洽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你这位老师, 就会自然而然地、乐意地学习老师所教课程。由此可见, 建立了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就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制作科学的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 应当以促迸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为着眼点;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 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课件应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 创造视听情境, 使教学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生动形象, 课堂氛围轻松高效, 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的本意;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甚至误认为, 多媒体用得越多, 学生参与率就越高, 效率就越高。事实上, 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 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 即使有所训练, 也很不足。刻意地追求现代化, 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教师就成了“放映员”, 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 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机械的课件展示;注重各类媒体的结合应用。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 如实物、板书、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 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 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 发挥其各自的长处。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正东, 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科学出版社, 1999.
提高识字教学效果初探 篇10
新课程改革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不甚乐观, 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提高识字效率, 同时又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 本人进行了有效探索。一、让学生走上舞台当“主角”在教学过程中, 儿童如果不参与自己的真实活动, 教育就不能成功。事实证明, 那种学生围绕老师转的传统式教学, 已经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应在“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的智能、潜能, 使学生由“配角”变成“主角”,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而老师则由以往的主宰者, 传授灌输者变为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导演”。二、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1.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好奇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把生字分类, 并使生字出现在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 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 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吧! (谜语:一口吃掉牛尾巴) 同学们听到这儿脸上都闪着兴奋与好奇的光彩, 情绪高涨, 个个都跃跃欲试, 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最正确的, 急着想告诉大家。这时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谁说的对啊!”同学们齐齐声说:“想。”“那么, 请大家翻开书, 读一读《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生字。”这样设计导语, 就能使学生积极并主动地参与识字。2.授人以渔, 培养学生兴趣古语“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供一生”。识字教学亦然, 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才能提高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的实践中, 我不断帮助学生总结识字方法, 为学生自主识字提供了基石。 (1) 利用“想象”, 快乐识字。低年级孩子好动、好奇心强, 把一个个的生字宝宝想象成一个个情境,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孩子们愉快地识字。比如“吃”字, 学生往往多写一横, 成“”, 这时不妨想象一个动作情境, 请一名学生上台, 让其嘴里横衔着一支笔, 再给他一块糖让他吃, 自然吃不成, 因为他嘴里横着一个东西。这样, 学生会深深地记住这个“吃”字。 (2) 掌握规律, 主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艺术性的创造, 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灵魂, 很多汉字具有能看字辨义, 读字辨形的特点。因此, 引导学生领会这些特点是很有益处的。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3) 动手描画, 理解识字。让学生根据画面猜字, 或者根据字来画画。这样将描画与识字结合起来, 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绘画中认识了生字, 激发了他们的识字愿望, 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绘画和想象能力。飞, 第一笔横折弯钩像鸟的身子, 弯钩里的一撇一点就像小鸟展开翅膀。再如教学时, 可以画一些简笔画, 让学生依据画面来猜字, 学生的识字兴趣会很高。诸如“森”——画上画着三棵树;跑——画上左边画着一只脚, 右边画着一个书包;会——画上画着一个人在云上走……看画猜字, 看字画画, 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 学是孩子的天职, 这样既顺应了学生的天性, 又完成了学生的天职, 何乐而不为之。 (4) 巧猜字谜识字。猜谜语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饶有兴趣的活动, 根据儿童好奇心强这一特点, 编一些谜语让学生猜, 能激起他们识字的愿望。如教学“坐”字时, 可以让学生猜字谜“两人坐在土堆上”。学生在愉快之中既学会了新字“坐”, 又巩固了旧字“人”和“土”, 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了, 可谓是两全其美。除了老师出的谜语之外, 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编谜语。可见, 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 当我们不再以长者自居, 俯下身来, 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探索时,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 孩子们的思维之广阔, 潜能之无边。只有相信他们, 为他们营造更多的锻炼空间, 相信孩子们会更主动地学习, 更好地发展。三、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方式识字俗话说“学无定法”, 识字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主动学习汉字提供了一个“支点”, 关键还是在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识字能力”, 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总之, 在我的识字教学研究中, 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我们的识字课堂也不再单调, 在识字的学习中, 开启了孩子们的心智, 激荡着孩子们充满灵性的创造。筻
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果探讨 篇11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中职生大多在数学学习上遭遇过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 “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不强。这样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教育观念的核心是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其次要有爱心,一名对学生缺少关爱教师,用再好的方法都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爱,在课堂上教师应多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应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的上进心,激励学生超越自己。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重视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人人爱动脑,个个乐回答”。让学生真正“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仅有信心是不够的,基础不好的学生心情大多处的抑制状态,感到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甚至厌恶和抵制已非一日之久。但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兴趣和进取心。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枯躁乏味的负面特点,和谐师生感情.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很多,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则是主要方式。下面就几种有效的课堂情境的创设谈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创设新颖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新颖有趣的东西,总是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善于创设新颖情境的教师,总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学生的欢迎。创设新颖情境,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授课内容上,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如:在讲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时,不急于下定义,可抓住男生喜欢踢足球的特点,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点球位置离球门多远?”学生立即作出回应: “有12码”。课堂气氛马上会活跃起来,跟着再问:“ 12码是哪个位置到哪里的距离?是如何度量的?”学生一时议论纷纷,展开讨论,这时及时向学生作正面回答,跟着下定义,就突出了内涵,正处在积极思维状态的学生接受这一新概念,掌握得快而且牢固。
(二)创设惊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在教学创设一个个“惊奇”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的状态。
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引人故事:有两个人曾经是儿童时期的好朋友,一个爱学习,读完了博士,留校任教。另一个从小就开始做生意,资产已有几百万元。一日,两人相遇,商人笑教师白读了那多年的书,他夸下海口要赞助教师一笔钱。教师不气不恼,说:“那好吧,我也不多要,你只要今天给1分钱,明天给2分,以后每天给前一天的两倍钱,给一个月就可以了。”商人满口答应。结果,一个月后商人负债几百万元。通过这个故事引出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教育了学生知识就是财富,要努力学习.
(三)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就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如排列组合内容极具抽象性而成为中职数学“教”与“学”难点,我们不妨将教学内容进行转换,让学生走进题目当中,成为“演员”,成为解决问题的决策者。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从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得到启发,逐步适应排列组合思维方式,从而解决问题。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题目转换的等价性,可操作性。
例如:在讲解“将编号为1-5的5个小球放进编号为1-5的5个盒子中,要求只有两个小球与其所在的盒子编号相同,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的问题时进行如下教学:
仔细审题:从小球和盒子都已“编号”着手,清楚这是 “排列问题”,然后对题目进行等价转换。
转换题目:让学号为1-5的学生坐到编号为1-5的五张凳子上,要求只有两个学生与其所坐的凳子编号相同,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解决问题:选一名学生来安排这5位学生坐位子(学生争着上台,积极性极大的提高),其他同学也都积极思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出谋划策”,再经过适当的引导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
(四)创设竞赛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争强好胜是中职生的特点之一,一听比赛就跃跃欲试,精神倍增。课堂教学形式竞赛化,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为此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把学习变成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能力。
比如:把班上学生分成四组,阶段积分表彰。
A、课堂提问抢答加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速度。
B、练习中各组每人做一题,由代表上台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这样可使同组学生互相帮助,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树立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C、解答中,有好的方法者加分,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篇12
一、以阅读为本, 在读中感悟
以阅读为本, 并不是像那种私塾式的教学, 让学生整节课捧着书, 摇头晃脑地背诵课文, 这样有口无心的读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要思考的是教师如何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逐步地去理解文章。我以为, 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 以读为本”, 自觉地将“读”贯穿到教学全程。所以, 阅读教学一定要坚持从读入手, 以读为主。只有学生在读中自己去发现、吸收和品味, 才能真正领悟文章里的感情, 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勇于质疑, 开拓思维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生只有遇到了困难, 觉得自己有问题要解决, 才能积极去思考。所以, 课前教师要下工夫,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恰当的问题, 使他们带着问题去读, 并能够使他们积极思考, 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的, 这是阅读质量提高的保证。这就如古人所说的:“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学生只有有了问题, 才能去思考问题, 然后有所创造, 有所发现。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敢想、敢问, 注重学生质疑水平的培养, 从而开展问题教学, 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阅读而能提出问题, 不仅是学生在认识上的突破, 也是学生思维的开拓, 能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巨大的能动性,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学生一旦深入到情境中, 就会调动原有的经验参与阅读活动, 解决自己可以读懂的, 整理出尚未读懂的问题, 形成一种积极的阅读状态。既可让学生们集中质疑, 也可随机提出;可先分组进行, 然后集中交流。让学生踊跃提出问题, 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由理解性向创造性阅读迈进, 也可以使学生由“读会”迈向“会读”这最关键的一步。
三、交流讨论, 论中释疑
讨论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质疑的升华。“引议释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取长补短, 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针对关键性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不要着急给出答案去“堵塞”学生的思考, 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让学生把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感悟、对情感的体验交流出来, 引导他们注意文章里的人物,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乐于交流讨论, 展示个性化的阅读。这样, 学生在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时, 就可能突破思维定式, 有所创见。如讲《落花生》这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本文为什么重点是“议花生”而不是“种花生的过程”呢?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他们就体会不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熟读、思考、讨论、点拨这样的过程, 他们才能体会作者写作重点, 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学生们经过交流后, 问题解决了, 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只有突破“为教而说”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说”才会更加多样化;只有开放教学过程, 让学生想说就说, 他们的说才体现出个性化;只有讨论形式多样化 (同桌式、小组式、集体式等) , 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参与, 才会落实全员;只有多多练习, 学生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不能怕学生说错、啰唆、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等, 要知道这些都是学生进步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是很正常的。让学生充分地讨论, 能凸现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自己阅读、自己提问、自由讨论, 能使学生拥有阅读的整个过程。
四、以阅读促进写作, 写中运用
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阅读的最终目标, 写作能够表达出人的思想, 是学生发展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所以, 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训练、思考训练、语言训练密切配合, 为学生们写作铺垫。其次, 在阅读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积累知识, 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进行积累与运用,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积累和应用的方法, 从而形成良好的积累和应用的习惯。这样, 就能使学生自如地运用积累来表达生活、情感, 做到“言之有物”, 解决他们无话可写、无事要写、无感可发、无情可抒的问题。所以, 我让学生们都要准备一个“采集本”, 把平时读到、看到和想到的优美词语、句子、段落记录下来, 时间长了,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积累许多的好词、好句、好段。另外,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知识迁移, 可以安排学生去模仿好的文章, 这样就有利于把别人的语言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在阅读中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最后, 要提倡广泛阅读。教师在抓好学生课内阅读的同时, 还要注重他们的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能丰富词汇, 开拓视野, 提高读写能力。我曾听过一次有关作文的报告, 记得当时专家就现在学生们的写作现状, 提出要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就一定要让学生开展大量阅读。反过来, 经常写作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也会有促进作用。
总之, 教师要遵照阅读教学的规律, 去启发、引导、点拨, 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不会到逐渐学会阅读。一节好的阅读课, 教师应该把学生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 使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轻松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给学生质疑的权利, 为学生搭建讨论的平台, 使学生积累写作知识, 让他们通过读、问、议、写等过程, 真正提高阅读水平。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推荐阅读: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浅见09-22
提高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09-03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07-06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05-11
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09-09
多维关注提高教学效果10-07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05-10
说课提高教师教学效果08-01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09-16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