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浅见

2024-09-22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浅见(精选10篇)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浅见 篇1

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和纪律法制教育的必修课, 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 如何上好政治课, 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际, 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 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思维, 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初中政治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 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 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 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如在讲“保护环境”这一节时, 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景, 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 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谈到:“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 他们在后面又扔了, 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 我想到清洁工人, 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 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 真是不应该。”至此, 模拟情景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 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 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 喜忧同伴, 增长见识, 提高觉悟, 培养能力。

二、培养学生兴趣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 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 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为此, 我首先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节课, 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 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 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特殊心理, 精心设计导言课,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 学科的内容“有趣”, 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 七年级的第一堂课, 我没有急于讲解课本内容, 而是让学生讲讲自己刚来到新学校的所见所闻, 谈自己对新环境、新伙伴、新老师的感受和看法, 说说自己的性格、介绍自己, 这样一来, 学生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的拘束感大大减少,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 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 我开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面对相同的环境, 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这样正常吗?为什么大家的性格都各不相同呢?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形象的呢?等等。通过提问, 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 第一堂课就体会到课堂讲的知识都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 政治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 背背知识点, 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剖析解决心理问题的课程, 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社会实际是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也是政治课的学科特色。政治课教师应当尽量使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太抽象, 概念多, 趣味性少, 所以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无味。在政治课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思想实际, 把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才能使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来自实际实践, 而又能用它指导社会实践, 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 才能使学生们主动去学。例如, 我在讲我国的人口形势的时候, 我没有急于讲教材, 而是先讲了我们乡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素质情况, 然后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乡的人口素质较低?再联系当前农村的教育现状, 然后得出结论:人口多导致人均教育经费不足, 进而导致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使得我乡的人口素质较低。这样就把教材的理论拉回了实际, 学生也就比较容易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 养成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 提出问题, 发表自己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总之, 我们在实际中不断摸索, 不断探索政治课的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逐步提高学生政治课学习的效果。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和纪律法制教育的必修课, 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结合教学实际, 本文作者分析了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浅见 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础课;提升;教学效果

中国分类号:A81

一、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犹如一整块钢铁,是肢解不了的。”因而,只有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只有从整体上整合《马克思主义基础》的课程内容,才能使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更加连贯、透彻。

(一)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宏伟,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诸多个别论断和个别结论的机械总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释了“世界是什么”以及“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两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并将对唯物辩证的自然界的研究与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统一起来,创立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因而它是構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论断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趋势,实现了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根本变革。 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贴近实际的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无产阶级谋求解放。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归宿。

(二)完整把握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与它对经济现象和事实的分析之间,在理论上是完整的,在逻辑上是严密的,它们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如果把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整体分割开来,都会使它丧失自己的原有性质,并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科学的理论前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难以理解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范畴,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就不可能从空想变为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的归宿,就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革命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不可能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规定明确的方向。 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一改学生“知行脱节”的现状,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必然要求。

(一)开展科学的实践活动课程

过去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突出特点是“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要提升此门课的授课效果,必须要以新“三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代替传统的“三个中心”。另外,传统的课程学时分配也应该加以调整,比如,压缩《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学时数,将总学时的30%用于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的实践活动课程,并且要确立一项开展和完善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使之常态化、规范化。这样一来,根据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各种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开展期间,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原理对社会现象和时政要事进行分析,增强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假、恶、丑现象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判断,并能够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通过开展科学的实践活动课程,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同时,也使学生真正做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二)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学校附近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要根据学校的特点以及各个专业的特征开展,其内容要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要与教学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结合。同时,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要做到形式上有所创新,风格上不拘一格,时间上科学合理。

(三)开辟第二课堂

提高英语有效教学之浅见 篇3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

许多教师通常选用这样的模式教学课文:设计一个巧妙的开头, 然后提炼一条可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线索, 沿着这条线索逐一讲授课文中的生词、新句, 最后回归课文, 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练习。看似流畅的教学实际却存在严重的课堂损耗:为了有一个完美的开始, 教师在教学的引入和呈现环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导致这两个环节耗时过多, 学生对所学语篇的学习、理解和感悟的时间变少, 学生对生词、新句虽有一定的印象, 但对语篇的印象并不深刻, 获得的知识也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而不是一条串起来的项链, 也就是说, 学生无法从语篇的高度整体理解课文, 这样的教法偏离了语篇教学的主旨。

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应紧扣教学主题, 采用快捷的方式引入, 合理安排新授环节。比如, 有的单词和句型可以结合导入过程呈现, 有的单词和句型则可以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或在提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呈现。

那么, 如何确定哪些单词在课前教, 哪些在课中教呢?我认为, 预计学生能根据课文上下文猜测、理解的词可以放在课中教学;如单词比较难, 词义在上下文中也不容易推测,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前导入时教学。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学习、体验和感悟所学语篇, 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感知、理解, 以及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二、课堂上教与学的比例界定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少教多学, 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用英语的条件, 让他们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和自主生成,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获得学习的经验。

1. 归还学生的话语权

许多教师总是把课堂的话语权牢牢抓在手中, 以设计好的问题串起整个教学流程, 使教学过程顺畅、贯通。新的语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改变在课堂中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巧妙点拨, 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使之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比如, 我在教学6B“Seasons”时, 在引出spring之后让学生说说“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What can you see in spring/...?”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有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拓展了思维。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提问, 对学习材料发表个人观点, 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测, 由跟从教师学习的被动状态转变为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状态,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不仅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自主提问, 还可以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寻找答案。教师要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上下文捕捉相关信息、自主探究, 从文中找依据解决问题。仍然是6B“Sea-sons”, 在学习课文之前, T: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New York?If you are Yang Ling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然后由生提出问题, 然后联系课文, 找出关键词句回答问题的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 在语境中合理猜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合理猜测,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活动, 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5B Unit9“The English Club”中“different”时是这样进行的。

T:SI and S3have the same hobby.S2 and S3 have different hobbies.

学生们立刻就清楚了“different”是不同的意思, 然后我很快进行了填空练习:Beijing, Beijing the same city.

Beijing, Shanghaicities.

学生对所学很快学以致用, 体会其中乐趣, 从而激发了进一步的求知欲。

2. 在阅读中感悟———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师可以赋予学生特定的角色, 指导学生带着文中人物的情感, 用不同的方式朗读, 在朗读中品悟, 在感悟中记忆, 充分理解语言的意义, 感受语言的魅力, 逐渐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语篇一般有三读。

(1) 初读。整体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即泛读。可安排比较简单的问题。如以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为例:

Tony White is a visitor.The children are talking to him.have two questions here, who can read them out?

Listen and answer

Q1: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at the English Club?

Q2:Who are they?

(2) 细读。语篇一般由几个部分 (段落) 组成, 对于重点部分及重点词汇、句型,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 做到熟能生巧, 举一反三。

如以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为例:

(3) 再读。在深入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后, 再次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 形成流畅、完整的记忆, 为接下来的复述课文、模仿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以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为例。

Read and fill in the form

3. 在比较中领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在比较中得出规律和结论,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时, 很多语言点并不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语言点放在相关的一组句子中, 让他们通过比较句子的不同点, 深刻理解该语言点。

4. 在运用中掌握——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多提供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边学边用, 学了就用。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理解, 而且会触类旁通, 真正提高和发展了语言交际能力。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浅见 篇4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

俗语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备好课,写好教案,准备教具。备课时教师要考虑清楚如何讲,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做练习等等;同时,考虑用什么教法、学法、了解学科新动向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差错发生。

二、重视课前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教学前,做到堂堂有趣,课课更新,争取在课前导入中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学生感到很有意思,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学生们讲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使学生知道,乌鸦很笨,听了狐狸的几句美言,就上当受了骗,把嘴里的肉给了狐狸。而《乌鸦喝水》中的乌鸦就很聪明,那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学了课文你就会明白了。这个故事讲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来了,而且很高涨。

2.观察实物,激发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孩子初学课文时,困难较大,越是鲜明、具体的形象,越是能激发人的感知兴趣。在学习《升国旗》时,课前不妨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国旗,然后,让学生说说升国旗时,我们是怎样做的。在此基础上,对孩子们讲:“你们想不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吗?孩子们兴趣盎然,开心极了。

3.听唱歌曲,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低年级的孩子们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心理特点,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5》时,先让学生听一听大海的声音,海鸥的叫声,紧接着听《大海》这首歌曲,然后问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你觉得大海美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识字5》共同领略大海风光。通过听歌曲,学韵文,使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习了这篇韵文。

4.做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玩游戏是学生最高兴的事了,学生经过放松后投入学习中,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在教学《人有两个宝》这篇课文之初,我先教给孩子们一种《手指操》学生兴趣很高,等学生学会了,我对他们说:“手是我们的宝,用手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而手又是大脑指挥的,所以大脑也是我们的宝。因此,我们有两个宝。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人有两个宝》。”此时,学生对娱乐兴趣十足,学习的欲望非常强,课文也学得特棒,整节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中形式多样,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情境表演,活跃气氛。爱表演、看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寓言故事时,我让学生表演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表演前,可提示学生想象小松树的表情、语气及动作是怎样的?通过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理解了小松树说话时的得意及骄傲的神态。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学时,如果单纯地逐词逐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听起来会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将会丧失殆尽。教学时,叫师应尽量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去理解文本。如在教学《春到梅花山》时,借助多媒体,紧扣词句,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

3.游戏活动,调动兴趣。儿童的天性是好动不好静,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声母和韵母时运用纸牌开展“声母和韵母手拉手”的活动。在识字教学时可以开展活动“给生字宝宝找家”等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4.画画说说,培养能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动眼动口,还要让他们动脑动手,手脑并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绘画,图文结合。如学完课文《这儿真好》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幅画。学生画完后可以选出画得好的画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口头描述画面情景。通过画与说,逐步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实践证明,画画说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梯度的开展教学。教师要密切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尤其是一小部分弱势群体,要忧其所忧、乐其所乐,给他们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对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要有意识的设计不同层级要求,进行不同程度地提示、点拨、启发、引导,如果发现他们一旦有点小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结果证明,一小部分弱势群体在课堂上,小手举起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了参与的欲望。

另外课堂中还可以用电子白板、一体机等,用声音、图片、视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从而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基础年级化学教学达成度浅见 篇5

1. 基础年级化学教学达成度范围

所谓达成度, 从学科角度来看, 包括基础知识的达成度;学生应用知识时阅读、解决问题的思路、答题文字概括等方面规范性的达成度;学习化学基本方法的达成度等。其实初中化学学习与高中有很大差别, 初中的知识内容少且难度不大, 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低, 通过识记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进入高中后, 化学科目的学习内容多, 课时少, 不管是知识层面还是能力方面, 对学生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了, 如果还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因此, 教师在高一刚开始就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在平时教学、练习、讲评中逐步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答题技巧等。

2. 准确设定教学目标

能否提高教学的达成度,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达成标准的前提。在设定同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目标时, 应在表述上各不相同, 具有个性化, 但目标设定的指向应该是一致的。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描述为: (1)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 说出什么是离子反应。 (2) 能够根据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反应事实写出离子方程式。 (3) 能够说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清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能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该如何学习, 该掌握些什么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各个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往往出现指向不一致, 这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考纲的理解不够透彻。虽然现在各地区所用教材版本不同, 所引用的材料不尽相同, 但其内涵是一致的。可是大部分教师很难把握其内涵, 以至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指向不正确, 所以我们不能以教材为依据, 那么我们设定教学目标时到底以什么为依据呢?我们应该依据考试说明,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教学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直指将来的高考, 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 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的达成度。

3. 教学过程应重体验轻讲学

在学生的认知中,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每一个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积极性都是很高的, 可是到后来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了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不停地对学生强行灌输,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少体验过程, 没能真正领悟, 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 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不到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做到知识层面上的处理越少越好。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 学生只要知道根据电极材料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判断电极即可, 偏偏有些教师总结了很多规律, 如根据有无气泡, 电极质量的增、减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 内容多了学生记不住, 反而出现规律越多学生运用时存在的问题越多的现象。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体验思维互动越多越好。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中离子反应的认识可以先通过Na2SO4+Ba Cl2=Ba SO4↓+Na2SO4反应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从感官上先认识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白色沉淀为Ba SO4, 然后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画出反应前后物质在烧杯中的存在形态, 进一步体会Ba2+和SO42-结合生成Ba SO4沉淀, 而Na+、Cl-依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溶液中不管是形态还是数目都没有变化。再让学生用文字概括, 不仅更深刻地感知离子反应的含义与实质,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要比教师在那边分析或播放微观粒子运动的视频效果要好得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不是我们教师去告诉他们正确的结论或错在哪, 而是在他们需要帮助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 引导他们去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 并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体会错误原因, 这样才有进步, 才能实现高达程度。

4. 注重达成度的检测

在教学设计的最后, 选择合适的习题检测本节课的达成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般可以每个教学目标选择1~2道题目, 这样检测题的题量一般在4~6题, 在选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具有典型性的题目, 切忌选择与教学目标脱节、难度过高的题目, 这不仅不能体现达成度情况, 还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做完检测题后, 教师要统计目标的达成度, 当低于教师所预设的目标时, 就要反思为什么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是教学过程中方法处理不当, 环节设计不合理, 还是检测题的起点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何处理才能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提高妇产科护理教学之浅见 篇6

1 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对护士“角色”的认识

“医院是最接近生命的, 也最接近死亡。”而护士就在第一线。我们有的学生, 学了两年护理, 对护士将来要干什么却一无所知, 这种学生对职业的盲目与临床护患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激化、护士的职业茫然、甚至抑郁、改行等现象都有很大的联系。“不就是输液打针吗?”其实做一个合格的护士哪有那么简单呢?让学生提前知道护士这一“角色”是做什么的, 要怎么去做, 才能使她们尽快融入角色之中, 才能有助于其职业素养的形成, 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南丁格尔所说的“就像经过训练的天使一样”的合格人才。

在社会制度和结构中, “角色”是一个特定位置上的存在。妇产科的护士们只要对这个角色做到很好的把握, 就可以跟患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进而改善了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而这样就可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要做好这个角色, 就要了解病人这个角色的权力, 要尊重病人享有的权力, 才可以把护士这个角色的义务完成。

第一, 护士就要对各个患者的态度一样, 对患者是否违反了道德和政策等行为上, 不能存在个人的观念来进行判定, 同时, 护士在对待病人上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而只有这样才可以尊重病人间的隐私, 尊重病人的人格, 才可以在各个方面上满足病人的要求。病人角色的权力有:护理的权利, 有知情的权力, 有同意的权力, 有被告知的权力, 有得到及时医治的权力, 有监督的权力, 有要求保密的权力等等方面。护士角色的义务有:为患者保密的义务, 为患者排忧解难的义务, 听取患者的意见, 听取患者反映的义务, 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义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护理知识的义务等等方面。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 常遇见因社会问题引发的护患之间的矛盾。在病人中有未婚生育、超生、性病等疾病时, 由于护士个人的道德观念, 使其在工作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特别注意, 甚至议论、嘲笑、传扬等言行。这从护士角色上分析其实是不正确的行为, 违反了平等、为患者保密的原则, 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就不断渗透这样的正确观念, 教育学生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热心相助, 只有这样才可以温暖患者, 帮助她们战胜疾病或顺利分娩, 而不能在课上把这些事例当笑话来讲, 给学生留下不尊重患者的印象。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将来发生类似的问题而引起患者的消极心理, 影响治疗及康复, 以及引起医疗纠纷。

第二, 护士要加强语言修养, 在谈话方式上、方法上及语言技巧上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语言性交流, 是护患交流的主要形式。患者入院后, 护士为使其尽快适应病人角色, 接受治疗, 应该通过主动介绍医院科室情况、谈心、询问等方式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 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护理, 在语言交流时, 护士应注意:在方式上, 应引导患者说话, 认真倾听, 根据患者的谈话提问而不是自己侃侃而谈一大堆医学术语, 使患者产生恐惧感和距离感。当护士认真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时, 她就会感到来自护士的同情和关注, 继而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赖感;在方法上, 要让患者说出个人感觉, 避免诱导病人。不要问有或无某症状, 使患者只能局限回答“有”、“没有”, 而应该问“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舒服”等。这样护士就较详细地了解了患者真实的病情现状;在技巧上, 首先要注意言语适度, 语速适中, 通俗易懂, 表达准确, 增进护患关系;与患者交流要注意把握“度”,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 护士不能解释的或不会解答的, 应向患者说明或请上级领导解答。不可不懂装懂、信口雌黄。其次, 在知情、告知的基础上, 对于影响患者治疗信心的病情及诊断仍应坚持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于患者的隐私也应该给予尊重和保密。因此, 让学生锻炼语言的基本功非常重要, 尤其对那些偏于内向的孩子, 在校期间的着意训练也许会决定她们将来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度过。

第三, 护士也要掌握好非语言性交流。比如护士的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都影响着病人情绪。当性病患者就诊时, 护士如果用异样的目光与其接触, 就会挫伤她们治病的信心, 当孕妇临产时, 护士能给她倒杯水、喂喂饭, 或为她们擦擦汗, 锤锤腰, 都能使产妇感到温暖, 增添信心。像这样的事例多举一些, 在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给学生们, 从而提高她们的护士角色素养。

护士的角色, 决定了患者对护士的一言一行都是极其敏感的。护士的一句话, 或者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及护患关系。让学生理解“角色”的重要, 给她们一个准确的定位, 会使她们将来能顺利地进入工作情境, 工作事半功倍。

2 职业教育以养成教育和技能的培养为主, 尤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

南丁格尔说过, “护士是熟练技术的手、冷静看出细节的头脑、爱与温暖的心”, 熟练技术的手是放在第一位的。在教学中一定要改变轻实践、重理论的错误方法, 妇产科护理的教学尤其如此,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训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有熟练的技术呢?

根据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 关于记忆效果与感受类型的关系, 听讲只能记忆知识总量20%, 听-看也只能掌握50%, 而听—看—做或亲身实践却能掌握多达90%, 可见要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我们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技能的掌握分会、好、精、绝、妙五种不同程度, 在教学中, 只让学生掌握到会还不够, 起码要达到好, 即以熟练为准则, 以达到习惯性、下意识为更高的目标。, 一种技能的训练要达到熟练的效果起码要练习20次以上, 因此没有足够的实践训练简直是空谈。那么如何来安排学生的实践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 究竟要怎么做呢?

根据心理学理论:顺利完成任务者, 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 而未完成任务者, 紧张情绪却持续存在, 且呈加剧倾向。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齐加尼克”效应告诉我们:在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 要想出色的完成好, 应维持一定的紧张性, 但要适度;不应过度紧张, 否则会降低效率;另外要维持工作任务的复杂性, 太过简单的也会失去继续完成的兴趣。

因此, 在安排学生实践课时, 一定要想得周到, 对全部过程都加以详细的安排筹划,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每次实验课都要认真准备所用器具、模型等。

(2) 训练前教师先正确的示教, 后学生分组训练, 每两个同学为一组相互练习, 教师巡回矫正反馈。

(3) 实践结果检测:分别在每组抽出一位学生进行演示, 由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讲评, 并将结果作为小组成绩。

(4) 完成实验报告, 总结实践体会。

(5) 对于难以实践的项目配合相关录像、动画、Flash、临床见习, 使学生能清楚了解全过程。

在安排第一节实践课前, 一定要向学生说明对实践活动的安排, 让她们明白通过练习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不是可做可不做, 更不是敷衍了事, 大家都得练到。也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而是要熟练掌握技能的需要, 不用太过紧张, 争取有所收获。两人一组、教师巡回、每组抽查记分的方法可以使其维持一定的紧张性, 另外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合理安排要抽查的内容, 难易适度为好, 当然不要事先告知抽查的项目, 否则学生不抽查的项目就有可能练不到。

除了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外, 争取机会安排见习课, 让学生熟悉其所练实践操作发生的情境, 这一点也很重要, 能帮助其理解和更快进入临床工作角色, 为其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见习课应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在老师指导下了解病史, 准确体格检查, 仔细观察病情, 正确学习病历书写格式, 总结病史, 通过综合分析,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在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临床思维方法, 以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巩固和加深理论。

3 目前的考试方法迫切需要改革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妇产科护理学考试均是课堂学习结束时由教师出试卷进行考核。这种考试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1)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2) 不利于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所学知识不能综合运用,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改革考试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确立“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还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如何改好呢?

考前2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医院妇产科采集临床典型病例, 作为考试资料。然后把学生分为3或4人一组。每组发放临床患者病例1份, 各小组根据病例查阅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 提出护理问题, 制定相应的措施及措施依据。1周后每组写出1份护理病历报告上交。

考试和计分方法:每小组根据自己病例所涉及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根据内容的正确性和交流技巧评分。小组病例报告30分, 交流技巧30分, 闭卷考试40分, 三者综合分数为个人的考试分数。

通过上述安排, 期望能从以下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病例讨论、角色扮演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病例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使其从以往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主动思维, 学生们认真讨论病例、查阅相关资料, 并积极向教师请教, 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发挥,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单纯的理论考试方法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 学生与“患者”缺乏交流。这种新的考试方法里, 学生采集病例、小组组织练习, 学生们互相扮演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等角色, 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学生共同收集资料、共同讨论、共同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合作练习, 培养了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以及爱伤观念和组织管理能力。此方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护理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输入而忽略了能力的输出, 造成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脱节。以往考核方法中, 学生被动地被安排学习、考试,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法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以创造教育见长的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强调学生“试一试”。病例讨论让学生自己从病例中发现护理问题, 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予以解决。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 锻炼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思维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也能鼓励其大胆思维, 勇于创新, 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缩短从课堂到临床的距离, 为临床实践工作夯实了基础。现在开设的专业课课程, 没有创设不同情境进行的训练。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能力, 因材施教, 从临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增强学生进入临床的自信心。

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 教师能真正发现不及格学生的差距在哪里, 在今后的教学中, 重点从这些方面训练她们, 帮助其克服困难从而有所提高。

“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像护士职业——集人类心灵之美与行为之善与双手之巧与意态之柔于一体, 并让它们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如何从全方位提高妇产科护理的教学水平, 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能力, 打造合格的护理人才, 是我们现在亟待探寻和解决的难题, 提出以上三点浅见, 希望抛砖引玉, 与广大同仁共同思考。

摘要:目前, 中等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 妇产科护理教学所遇到的现象及发现的问题, 客观分析和论述了一些观点和方法, 如: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护士“角色”的认识;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及实践课采用的方法探讨;对目前的考试方法的看法和改革措施的探讨等。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护士角色,实践技能,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志坤.关于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6) ∶7.

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之浅见 篇7

地理教师要实现地理课的高效率, 首先, 教学目标要明确, 重难点要分清, 详略要得当, 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适当的方法和多种方法进行讲授。其次, 要注意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活跃课堂的气氛。再次, 要从语言上进行总结, 讲究语速、语调, 语言的精练和直观, 让学生听得懂, 听得明白。

一、注重备课, 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能力归根到底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理解和应用的程度, 是对各知识点的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 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 要把握教材在全册书中的地位, 它对其他教材的重要性、影响性。还要弄清各册教材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规定。教师要依纲扣本, 把教材与大纲联系起来。有重点地进行“双基”教育。备课时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情况、各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吃透学生。切实做到眉目清楚, 心中有数, 因材施教。备教材时, 要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理清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尽量用课本的文字或材料中的文字作答, 答题效率就有可能得到提高。

二、关注社会生活, 联系实际, 特别是社会焦点、热点。

通过联系社会生活, 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很有用的, 是有必要学习的,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能够积极参与。做到把课本与社会生活结合,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映地理学科获得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最新地理学科进展和科技成果, 开阔学生视野。还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用它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比如在讲“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时以“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活动的新闻报道为背景, 引入大量西北地区沙漠化的图片, 引起学生关注, 并引导学生思考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 总结沙漠化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等等, 针对出现的情况,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 然后总结出应合理利用水资源, 构建防护林,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等, 并以“不要让人类的最后一滴水是我们的眼泪!”这一宣传标语提醒大家注意用水, 从而既掌握课本知识, 又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保护环境的作用, 由衷地感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内容广而多,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是难以掌握的。有些东西甚至是枯燥的,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挂图等直观教具, 甚至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及时了解地理时事新闻, 并充分运用在地理课堂中, 可以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于时事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 不少新闻还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 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既可以在地理课堂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 又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方面易于学生理解, 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地图册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 地图内含大量信息, 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 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2. 设计地理略图, 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 适当设计一些地理略图, 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地理基础知识。教师在画地理略图时, 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 且随着老师的粉笔和语言自然转移, 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3.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的直观优势。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效途径之一。它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展示两个或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特点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在教育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利用多媒体, 解决了很多在传统教学中用“粉笔+黑板+挂图”解决不了的问题,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灵活运用幽默风趣和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思维的深度和速度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好的课堂气氛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而且印象深刻, 兴趣也容易提高。课文中常有一些枯燥抽象的内容, 教师若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加以佐证, 一方面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积极参与课堂。民以食为天, 说到吃, 同学们一定有兴趣, 讲农业地域类型中的水稻种植业这一课时, 以一则新闻报刊短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2030年,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 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开始多数学生反应强烈, 大家议论纷纷, 积极思考如何才能解决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少的难题, 通过引入后面的内容, 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 从而让学生自学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及季风水田的特点, 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五、注意课堂上的语言表达。

课堂上要把知识传达给学生, 就要很好地驾驭语言, 恰当地表达、交流, 讲究语速、语调, 语言精练和准确。满堂灌的教学, 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消化和思考,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我有时候上课讲到激动之时就滔滔不绝、顾及不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堂课下来, 效果不是很理想, 后来就逐渐调整语速和教学节奏, 使自己讲的知识学生都能听清楚、听懂。否则你就是用再好的手段、方法都不会事半功倍。

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率的个人浅见 篇8

关键词:中专语文,提高,教学效率,对策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只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多新颖与多巧妙, 更重要的是看能否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语言的锤炼。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积极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1. 在联想、想象中活跃主动思维

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与想象对一个人的思维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读写教学中,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如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中说“写文章的人如同化妆师”, 可让学生进行联想, 说说写文章的人还像什么。也可让学生写写联想短文。由于选入教材的大部分课文属于文学作品, 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 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学生要想更好地理解课文, 离不开想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荷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描写光与影的和谐是“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需要想象。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描写北国的槐树落蕊“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对这一句子的理解也离不开想象。至于学生作文, 更需要合理的想象, 才能绘声绘色地再现生活中的人和事。

2. 在互助合作中活跃主动思维

现代科学的发展, 问题的解决必须凭借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让学生学会互助合作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学会互助合作,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条件和时机。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如学习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时, 我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感知。按课文四个版块,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 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 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分析第一部分时, 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 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教师可补充问题。以此更换。学生都具有集体荣誉感, 所以提问都非常积极, 这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 所以分组合作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而且活跃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二主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1.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同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分析问题,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 都持审视、怀疑的态度, 对于学习中的问题敢于质疑问难, 大胆假设猜想, 树立“怀疑——批判——修正——创新”的思维理念。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 (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 。利用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2. 调控课堂气氛, 让课堂生动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变化教学方法和方式, 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组合、变换各种方法 (如讲解、提问、范读等) , 还要灵活巧妙地变换各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 (如讨论、表演、说唱等) 。这样, 课堂教学能做到动静结合, 有张有弛, 灵巧地变换教学节奏, 使学生不会感到心理疲乏或枯燥, 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三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 讲究给学生以教学语言的美感

1.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

语文教师讲课的对象是青少年, 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十分重要。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除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外, 语言的生动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 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语句, 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要求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 绘声绘色, 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 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那么他便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 吸引学生注意, 振奋学生精神, 让学生听了便“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教材化难为易, 调动学生的激情, 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情绪,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感情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要想把无声的文字, 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 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就必须“披文以入情”, 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 拨动学生的心弦, 打动学生的心灵。口不动手的“君子型”教师很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的学校往往是老师教一套、学生听一套、企业用一套, 各不相干, 这就丢掉了企业向学校抛出的橄榄枝。

三抓住机遇, 改善职业教育现状

针对以上笔者在从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我想不仅是从业人员要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 整个社会都要提高对中职生的认识, 给他们宽松的环境、进取的途径。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企业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要考虑我们所处的城市有哪些就业机会, 开设一些实用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或使暂时不能就业的学生, 可先学到一些谋生的手段, 如烹饪、裁剪、机械、维修等, 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也可开设一些短期的培训班, 如半年、一年的, 做好毕业学生的后续培养。

充分唤醒社会意识, 这对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外开辟了一条成才之路, 它有利于人们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现人生价值, 促进就业并以此改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符合现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然而这需要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殊价值。我们的学生来自于每一个家庭, 没有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在信息如此畅通的时代, 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甚至政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让老师、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蓝领, 特别是高级蓝领

(上接第190页)

如:悲的地方, 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 讲得学生开怀大笑;美的地方, 讲得学生神往;丑的地方, 讲得学生厌恶。教师必须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 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唤起其各种感知觉, 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 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如果教学语言枯燥, 缺乏情感感召力, 就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绪, 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

(上接第191页)

第二, 综合实训部分要给出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 大约40个业务内容, 结合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 明确会计核算程序及建账要求, 建立一本总账和两本日记账, 学生人手一套。首先根据资料建账, 其次是根据业务资料编制记账凭证, 再次是根据要求的核算程序登记总账和日记账, 所有业务登记完以后进行结账, 最后根据总账余额进行试算平衡, 如果试算平衡, 则可以依据平衡表来编制财务报表。编制完报表以后将凭证装订成册。

如果说单项实训使学生对理论课上的概念和理论有了充分的理解, 那么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帮助学生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要使自己的毕业生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使企业使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投入回报更加丰厚。

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要求中职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才能不那么快被时代所淘汰。笔者认为具体措施有: (1) 对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要采取“校企双挂”的培养模式, 定期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使教师及时了解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2) 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 以他们的亲身体验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传授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3) 经常让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技能比赛、学术交流, 并

现在的人才规格大致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 相应地由不同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来完成。多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认识到, 作为一名职教老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 将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社会还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教育不是每天看着学生怨天尤人, 而是帮助引导他们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因此我更要正视自己的责任, 认识到从事职业教育事业是一项既艰巨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希望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培养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为当地用人单位所欢迎的职业道德优秀、人文素质良好、技术技能过硬、能力结构适用、发展后劲充足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运用各种方法 (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 , 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 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 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 同时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责任编辑:陈晨]

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几点浅见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效率;提高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廣大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积极进取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全面持续发展。以下是笔者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年龄特征,在他们刚刚接触英语时,会对英语充满了好奇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还会在学习某一单词后,问到一堆的相关单词。例如,在学习了苹果的英语单词“apple”后,学生们还会问葡萄、桔子、香蕉等单词怎么说。此时,英语教师不要搪塞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肯定他们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探索英语知识的奥秘。

另外,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学生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度不可能是同步的,作为教师,应运用各种激励性语言,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采取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等方式,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态度。当学生出现应用过失时,不要责备和训斥他们,而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和柔和的语气,并鼓励他们大胆应用、不怕出错。例如,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不能只让他们坐下,而应用温和的语气对学生说:“Don’t be afraid.Think it over and try again.I’m sure you can find the answer!”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要高兴地说:“You are very clever!”“You are great!”“Very good!”等表示很棒的语句。经过实践证明,在分层次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利用表演等形式,促进小学生参与教学

艺术表演形式本身既形象又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利用艺术表演实施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例如,唱歌就是一种很好的表演形式。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欢快节奏以及优美旋律,能有效打动学生的心弦,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将一些简单易学的英文歌曲引入教学,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对知识的记忆速度。

例如,在学习关于颜色的单词以及I have a...和It’s...句型时,我们就可以将新学的单词套用进这两个句型中,并用《两只老虎》的曲调来设计歌谣:I have a cat.I have a cat.It’s black.It’s black.I have a fish.I have a fish.It’s red.It’s red.I have a dog.I have a dog.It’s orange.It’s orange.I have a kite.I have a kite.It’s blue.It’s blue.”这样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歌谣,能够很快引发他们的兴趣,并在欢快优美的歌声中掌握新单词和新句型。

三、开展竞赛活动,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竞赛式教学,那种热烈的竞争气氛可以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完人体部位单词后,可以开展听音画画的竞赛;在学习颜色和水果时,可以采用听音、画画、涂色的竞赛。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教师说:Draw an apple,每一小组的四人代表,就会立刻跑到黑板前,画出一个苹果;紧接着教师再说:Colour it red,排在第二位的小朋友又快速跑到黑板前对苹果进行涂色。以此类推,最后看哪一组又快又对的即是获胜者。在教学单词时,可以用“看口型,猜单词”的竞赛方式,来“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此时,无声的“语言”,即教师的口型就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命令”,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教师的口型上来,都想猜出教师所说的单词,想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这种竞赛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为热烈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位同学的情绪,使他们都想参与,都想为自己的组或自己获得一份荣誉。

当然,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和研究将是一项长期的、充满困惑和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一小学)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浅见 篇10

教师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称为教学行为。思想政治是我国精神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行为使得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良好的教学行为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更好地引导学生。因此,重视初中政治教师教学课堂行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现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2.初中政治教师教学课堂行为现状分析

2.1 教师教学课堂具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初中政治教师教学课堂行为分为讲述行为和交流行为两种行为方式。课堂上,政治教师以口头表达形式向学生教授相关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基本观点,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师在课堂中基础的教学行为,讲述行为。交流行为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包括非语言方式、语言方式)进行传授、反馈教学信息。通过交流行为让学生认可并接受政治思想指导,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以及真实性,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目前,教师对知识结构的认识、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学生三方面主要因素影响着教师教学课堂行为。

2.2 教师教学课堂行为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政治教师没有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深度研究,课堂上的讲授照本宣科,授课时没有很好的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进行传授。其次讲述行为依旧占据授课的主导,授课方式单一,教师所选取的话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在板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及教学环境的优化都有待提高。课堂作业、课堂提问的频率普遍偏低,没有紧密地与社会实际内容相联系。

3.提高教师教学课堂行为具体策略

3.1 呈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还是情感观念和价值体现的引导深化,都要依靠呈现在课堂上的内容。多媒体、板书、讲述、交流等多种呈现方式可以优化授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题内容以及话题的选择设置需要与社会时政热点紧密相连,丰富专题内容,贴近实际,从而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整个课堂授课效率。例如,八年级思想政治(人教版)上册第八课,第一小节的“合作竞争”,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与当今社会竞争现象相结合,以“马云的竞争”“奥运”设置专题,从学校的比赛,身边的竞争说起,分析当今社会是个竞争合作相结合的社会。采用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故事等方法突出本课重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认识到该如何与人合作,让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同时也认识到嫉妒的不良影响。

3.2 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思想政治中的课程多为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抽象并且缺乏趣味。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规范语言表达,增强语言严谨性。不仅需要教师对理论的解读精准规范,还要注意讲解时的语速语气,使得理论的讲解富有活力。在讲解九年级思想政治(人教版)中2.2.3章节中的“党的基本路线”时,教师通过抽象思维和归纳,以准确的语言帮助学生理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以生动表达形式,给学生讲解并且一起讨论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3 丰富教学模式

依靠分享、辩论、演讲、话剧、媒体网络等多种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比如,在九年级思想政治(人教版)中,第1.2.3章节里说到“承担关爱集体责任”这一内容,就可以让学生针对集体和责任进行演讲,表达各自的观点。让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够在课堂中适当加深或减轻授课难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可以大幅度提高,根据课本的基础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3.4 加强与学生交流,增强情感教育

授课忌讳教师照本宣科,自问自答,拒绝与学生进行交流。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丰富的情感教育、爱国思想、积极上进的篇章。通过这些课程的讲授,教师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学生的爱国思想。主动去发现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教师的授课,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目的。如,可以通过相互分享故事,心得等方式,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提高授课的有效性。

4.结语

上一篇: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下一篇:背景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