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渗透(精选12篇)
背景渗透 篇1
人以文化来交流。由于文化的差异,生活习俗的差别,往往造成不同文化下的人在交际时的障碍和误解。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往往会为自己或他人保留一定的个人时间和空间,而东方人则把周全、甚至无微不至视为热情好客。文化传播来源于时间、空间、语言、非语言、行为、背景的组合,人们时常把语言视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其实不然,非语言的传播和现象是最令人敏感的。这种非语言的传播包括最大成份的情感色彩很难被另一种文化下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文化犹如一台超级电脑,操纵着每个人的行为、情感和反应,紧紧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特别是在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西方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以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二、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习语
让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习语时,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习语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直译:今天是昨天的学生。)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和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的原因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三、利用校园广播了解西方文化背景
英语中许多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交际意义。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势必受到很大限制。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又包罗万象,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介绍。因此,我们应尝试发挥校园广播的优势,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精选内容,以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帮助学生增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创办校园英语广播的目的是辅助、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因此,在节目编排时考虑到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主要分以下五个栏目:(1)音乐专题。介绍Country Music,Classical Music等几种音乐,并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也可以点播英文歌曲。(2)背景知识专题介绍。题材涉及面很广,主题为英美学生生活、青年、家庭、社会、职业、节日等。(3)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4)采访、座谈。充分利用聘有外籍教师的优势,通过学生与外籍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学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5)学生佳作。此栏目是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周一是学生精神状态的低谷期。因此,我们将音乐专题安排在每周一中午播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我们将其他栏目的播出时间尽可能安排在相关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前后,以求得最佳收听效果。如在上对话课前播出“背景知识专题介绍”,这样使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上好对话课,并为上阅读课作好准备。上完阅读课后,再播出“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接下去便是“采访、座谈”,围绕本单元的话题,同外籍教师交流对本话题的看法。当一单元结束时,播出由学生自己创作的“学生佳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校园英语广播在加强对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上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背景渗透 篇2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需要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各自差异选取适当的施教模式,从而在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由传统的基础知识学习逐渐发展成为了对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德育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理应积极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传递和德育渗透,从而为学生良好素质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生字、词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作用。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对字形、字意发展过程的探索和学习,便可以很好的理解和体会到许多深刻的道理。
例如,在汉字“生”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将“生”字形象地转化成为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的方式,在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理解破土而生的艰辛,充分培养其扎实刻苦、努力向上的耐心与恒心。再如,在汉字“孝”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孝”字的古文形状的方式,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出“孝”字的真正含义,进而加强学生对于父母亲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就小学生群体而言,由于其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接触和学习到的生字词大都较为简单基础,因此教师在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就更应该不断加强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实际之间的相互结合,从而在促进学生更好的对字形、字义进行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智慧与德育渗透的影响作用,更好地促进其自身良好道德素质品质基础的养成。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由于小学生年龄、生活经历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多数都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短小精炼、语言优美、立意突出等优势特点,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经典课文《开国大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围绕“开国大典”这一中心主题,对文章内容进行故事引申和拓展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新中国建立过程当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艰辛,以及老一辈国家建设者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和毫不退缩的勇敢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更好的珍惜眼前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养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再如,在课文《丑小鸭》的讲解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出要坚持自己理想追求,并勇于?樽约旱哪勘旰托拍畈欢系钠床?奋斗这一主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勇于面对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干扰促进其养成坚强独立的良好意志品质。
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存在着众多优秀的德育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理应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切实立足于文本内容,选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品质进行渗透式教育,从而为学生在今后良好素质水平的养成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写作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由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因此与上述两种渗透方式相比,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相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语文写作作为小学生自身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对于发掘学生内心思想,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同样意义重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最重要的是要在不断增强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不断养成记日志、记录心得体会以及生活感悟等方式,及时有效的通过写作的方式,将自身情感与情绪充分的表达出来,从而在不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增进教师对于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程度,进而帮助教师在课堂德育教育的开展过程当中,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的贴近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对于德育渗透的接受程度,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加游刃有余的进行展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理应积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从小学语文的生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展开,促进学生在日常基础学习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情感品质及道德素养水平,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水平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篇3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育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正确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和理解。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很多模块都渗透了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些有关背景知识还能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拓展视野。
二、树立文化意识,教学同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这两句话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三、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鄄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民族文化交流日益迫切的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更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涉及文化介绍的课文和日常生活的题材比统编旧教材增加了很多,内容涉及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通过日常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这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层面。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像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浓厚兴趣和坚毅的品质,让英语学习在比较中进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景渗透 篇4
一、轻视情感教育的主要原因
1. 来自社会的影响
第一, 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 一段时间内, 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 一手硬、一手软, 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泛滥, 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 个人实惠才是“实”的, 因此, 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二, 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 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 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 甚至弄虚作假, 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 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 来自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父母, 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 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 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 哪怕是死记硬背, 哪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只要能及格就行, 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 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
3. 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而应试教育特别是选拔式的升学对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4. 教材的影响
政治课教材虽说在不断改进, 但如何适应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
5. 教学方法的影响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 学生背条条, 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 缺乏兴趣, 以至影响学习。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 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 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 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 那么, 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通过沟通思想, 转变学生情绪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重情提效的策略
基于以上考虑, 我在政治课教学中特别注重情感教育,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注重科学性, 以理服人
虽然中学政治是常识课, 但在教学中不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 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 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 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 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 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2. 增强趣味性, 以情动人
在教学中, 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 以此来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同时, 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 补充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生活实例, 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 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了,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 情感共鸣就能产生,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 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从而不断促进教学效率的显著提高。
3. 寓教于乐, 快乐学习
配合教学,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使教学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 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 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使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我不仅在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 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同时, 还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很多同学都反映在学习以后, 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 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了,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 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 正面教育, 促进发展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政治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是如此。首先, 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 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 更不能歧视学困生。对优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要提出新的要求。对学困生, 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 还要尽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在政治课教学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同学的活思想之间的矛盾。我的做法是, 鼓励同学畅所欲言, 并帮助分析归类, 用所学知识去辨别, 一般情况下, 可以达成一致意见。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背景渗透 篇5
本文来自http//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
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
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背景渗透 篇6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 渗透策略
对于文化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在英语教学中,可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等整个系统的总称,具有广泛的运用领域和范围,包括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文学艺术、思想观念等内容。
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语言知识,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服饰、语言习惯、手势动作、外貌体型、思维方式、时空观念等。通过让学生了解非语言知识,能够加快了解文化背景的进程。第二,跨文化障碍因素,即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意义、问候方式、社交礼仪、委婉语的用法等。这些因素都会干扰人们对语言的具体判断,引导理解上的偏差或失误,因此必须引起重视。第三,西方思想、行为习惯、表达方式的学习。这些内容也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以保证文化交流的通畅性。第四,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环境的了解[1]。
一、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必要性
1.英语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具有统一性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语言的不同形成背景及使用环境,从而才能在对语言文化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文化作为语言的灵魂,对语言的产生具有重大的意义。不同的文化会对语言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文化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世界上语言种类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够更好地传播和保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因为有语言的存在,才能够积累下来,并充分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范围、不同种群的不同生活方式等内容。因而,文化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只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向学生充分展示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才能发挥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魅力,帮助学生抓住英语的灵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
2.文化背景知识渗透与英语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关联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能够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由于英语产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与中文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结构及语系与母语的差异是学生要面临的最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2]。针对这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有利于通过不同的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语言的学习不再局限在传统枯燥的单词、语法等内容上,而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将从课本知识或者单词等内容延伸到背景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之上,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现状与不足
1.教师重视程度低,渗透方法单一
由于文化背景知识往往不在考试范围内,许多英语教师没有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虽然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是可以运用到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如运用图片、多媒体等,也可以加入互动讨论的环节。然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实际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讲授的形式,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不仅没有引发学生的兴趣,反而导致学生心生厌倦,甚至自暴自弃。
2.渗透素材不足
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包含不同国家的服饰、语言习惯等非语言知识,又包含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意义、问候方式、社交礼仪、委婉语的用法等跨文化差异,还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等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非常丰富,素材也非常多。然而,目前学生的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素材非常少,且往往只是只言片语,不成系统,学生难以通过阅读教材素材真正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一方面,教师往往没有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教学产生重视,没有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即使教师进行了文化知识背景的补充和拓展,但受个人能力限制,往往无法形成全面、完整、系统的文化知识背景的素材,这就大大限制了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教学效果。
3.缺少中外文化差异对比
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以英语写作教学为例,由于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宣扬委婉、含蓄,而英语国家则宣扬开放、外向,这就造成了文字表达上的不同。写作中,中国人通常将重要内容搁置,在写作开篇进行较长的铺垫,而西方人的文章则主张一语中的。这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会造成写作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不同文化的差异,增强中外文化对比的专题内容。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以后进行实际英语运用时避免出现触碰不同文化禁忌等问题,造成矛盾或冲突。如,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反感涉及隐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文化习惯,从而避免具体交流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优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3]。然而,目前我国在英语教学文化知识背景方面,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成体系的文化差异对比介绍,导致学生无法对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背景原因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这大大降低了英语教学的学习效果。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策略分析
1.采用现代化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学的现代化也在进一步推进。这就使得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在保留原有的课堂讲解、讲座、竞赛等手段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情景片段、电影欣赏等形式。这就使得文化背景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渗透,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保证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多角度地了解到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情况。在加强学生对语法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其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4]。学生在接触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之后,还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后的英语学习,增加了学生答疑解惑的即时性和自主性。
2.针对不同的英语课型采用不同的渗透方式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发音等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内容。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英语词汇和全面的语法知识,才能保证交流的流畅和准确。然而,由于词汇、语法等内容的记忆非常难,且枯燥乏味,这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语言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尽量将词汇及日常用语等与英美的具体文化联系起来。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硬性记单词或者背语法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将文化背景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要加强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对英美文化进行介绍,如视频或听力材料等,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观影或听力结束后将所学到的内容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消化与吸收。同时,也可以采用表演、演讲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记忆,使得学生能够增强对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英语课程种类,应该采用不同的渗透方式,具体的教学方式如下。
(1)针对英语阅读课程。教师应该在协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时候,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扩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在获取相关词汇、语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等,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进行自主解读,并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查找资料所获得的知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巩固学习,增强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阅读材料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结构等进行解读,在充分对比中文语言方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完全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和语言风格上的独特性,从而提升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进一步完善语言学习考核制度。通过设置不同的阶段性考核制度,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收到教学反馈,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使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能够最终服务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学生对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学习知识的掌握[5]。
3.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增加文化知识比重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教学的必备工具。要增强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就必须增加文化知识教育在教材中占据的比重,为学生获取充足的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途径。比如,在阅读教材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关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内容,使学生在进行阅读练习的时候就能获取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综合性的课本或者读物中,设置相应的道德伦理部分,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对于音乐、体育、科学等教材,则可以通过讲解西方音乐发展历史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西方人文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介绍相应的西方体育名人以及国外的先进技术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增进对西方文化、社会、科技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将文化背景知识运用到英文学习中,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学生在充分掌握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英语学习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农民”的英语单词有两个“peasant”和“farmer”,若简单对词汇进行机械式记忆,会造成记忆不牢等现象。因此,教师在对两个词语进行区分时,应该提出两个英语单词的形成背景。首先,“peasant”是贬义词,多用于形容“土包子、没文化”,而“farmer”则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场主等。通过这样简单直观的描述,往往会增强学生对词语的了解,避免认识错误,造成今后具体应用过程中与语境不统一。
4.优化教学方法,激发语言潜能
随着当前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等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极大地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潜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宽思维模式。通过不同途径的渗透方式,将文化背景知识传播到学生的学习之中。首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一定的辅助课程,进行专门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而在该课堂上则可以通过电影鉴赏、音乐赏析等方式进行,提升课程的娱乐性,在无形中传播文化知识。其次,在相关课堂中,教师在讲解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同学生在语言文化上的交流,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对英语知识进行分享和理解,从而扩散其思维,激发学习潜能。
5.改善学习环境,创设跨文化情境
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善。通过建立英语角、英语口语演讲平台等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机会。同时,学校应该营造适当的英语学习氛围,增加双语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如此,教师和家长应该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英语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提供充足的英语阅读机会,增加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等。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国家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的学习对于国家、社会、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人们对英语教学方式研究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对英语学习带来的阻碍。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增加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李媛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刘桂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 郇婷婷.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J].网友世界,2013(13).
[4] 张芳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与高校英语教学的探讨[J].海外英语,2015(5).
[5] 何燕燕.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J].神州,2014(3).
[6] 霍小静.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策略[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1).
背景渗透 篇7
一、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紧迫性
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教师对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众说不一,有必要统一思想认识。《中学德育大纲》已有明确的论述: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的德育意识还不够强,对德育内容的认识还有很大差距,挖掘、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还不够深入。因此,进一步开展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研究很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二、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中学英语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要组织教师认识学习中学德育大纲,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寓德”落到实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等。在道德教育方面,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教育、集体主义的教育等等。中学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包含了这些思想内容,在课堂中应注意点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以活跃的思维辩证地对待一切事物。培养学生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的性格,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人物传记和科普类文章。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绝不能单纯地为了“渗透德育”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潜在的德育因素,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又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样,才称得上全面完成了英语教学任务。
三、寓德育于英语教学活动中策略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不仅要深钻吃透教材,要懂得德育工作的原则方法,还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观察,勤思考,这样才能自觉地将授知识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 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兴趣、爱好、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有意义的课内及课外实践活动,让英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设法让学生懂得,学好英语是学习者自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需要,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要学好英语的愿望,从而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发展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2. 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要想使学生对英语感兴趣,教师除了认真教育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外,还应该在教学中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变自己的常规教学方法及模式,让学生始终感觉到有一种新鲜感,并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组织书写、朗诵、阅读、征文、口语和唱英文歌曲等比赛,使学生尽可能地多使用英语,在应用中尝到乐趣。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师生间感情的培养。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并且会兴致勃勃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背景渗透 篇8
1 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的重要性
在英语课堂上,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学英语的环境, 坚持用英语讲课, 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和学生们对话,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还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英语世界。同时, 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英语讲课, 又能使学生巩固和复习所学的知识, 使师生都进入到角色中, 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交际沟通, 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2 交际法中渗透文化背景的必要性
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 不但包括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传统风俗, 还包括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以及价值观念等等。在英语教学中, 在语法方面,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 尽管能够正确的将英语, 但是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能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英语的使用和理解是非常有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生活习惯, 才能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英语进行交流。并且为了能够使学生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表达, 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等,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徐云, 2010)
3 交际法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3.1 能够引导学生获得外来文化信息, 树立学语言即学文化的思想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模式, 学生汲取的文化思维模式信息越多, 语言就掌握得越好。在英语教学中, 受到本国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 一部分学生认为坚持热爱本土文化, 是爱国的表现, 对待事物头脑中固有一种看法和观点, 认为接受英美国家的文化习惯, 就是摒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因此, 对于这部分学生, 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心扉, 拓宽他们的视野。不但要传授知识, 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给予及时的调整和引导, 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都非常敏感, 认为互联网上外来事物都是时尚的、前卫的, 进而很多学生对一些非主流文化进行模仿, 对一些非课堂获知的外来文化信息来者不拒, 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学语言即学文化的思想, 鼓励学生对异域文化采取“吸取精华摒弃糟粕”的积极态度。
3.2 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背景的认识, 正确使用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 在话语层次上和区分中外文化背景中, 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如:当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问:“你要去哪里?”或者“你吃饭了吗?”来表示我们的礼貌, 但是碰到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要是我们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并不能代表我们礼貌, 相反他会认为我们在干涉他的私生活。而如果你问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则会误会你要请人家吃饭。以英语母语的人通常会说:“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而当某人夸奖你某件事情做得好的时候, 按照我们中国的习惯我们会表示谦虚:“我做得不好”。当某人称赞你的衣服很漂亮的时候, 会说:“你今天很漂亮”, 你会说:“没什么的”, 但是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 人家为了表示欣赏和感谢对方的赞美“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时, 会说:“Tank you.”或者“T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再如, 在我国问朋友挣多少钱, 是一件很平常的时候, 但是在英语国家, 这是绝对不可以的。由此可见, 一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到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因此, 教师要在话语层次上, 帮助学生区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
3.3 引领学生比较异同, 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在英语交际法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比较英语国家文化和我国文化的差异, 充分挖掘教材中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如:在西方人眼中, 沉默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而我国则认为是一种有礼貌和修养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要改变学生“沉默是金”的中国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鼓励学生学习西方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热情奔放的特质。再如:对“狗”的认识上, 中西方的差异也很大, 一般情况下, 我们用狗喻人, 都是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贬义词, 但是在西方国家中, 则把狗比喻成幸运儿 (lucky dog) , 或者比喻成最重要的人物 (top dog) 以及爱屋及乌 (Love me, love my dog) 。因此, 教师当讲到这些词汇的时候, 不但要对词的意义、用法以及搭配进行传授, 还要对词的文化内涵和母语的差异性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汇的正确学习。而在知道学生写英文书信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语篇和文体方面上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为了使学生学到形象具体的文化知识, 要尽量符合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3.4 利用情景创设, 锻炼学生纯正发音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应当利用情景创设,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能够以情景再现的场景尽量让学生去演绎。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 是为学生创设模拟交际环境, 如:宾馆、圣诞节、机场、售货员以及邀请客人等情景。而在这写情境中, 教师为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分配学生演商人、服务员、老板、医生以及狱卒或者警察等不同的社会生活角色, 使学生在这些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还能更容易地把学到的语言运用到其中, 提高了口语的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符合英语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另外, 学生都喜欢看影片, 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影片中的角色, 让学生自己表演喜欢的片段, 真实地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 从而锻炼自己的发音。同时,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融入到了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 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因此为了增加英语教学的文化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真实的文化氛围感受。如:听英文歌曲、看英语影视作品或者通过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等等, 把异国风土人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 也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特征理性的认识。并且还可以定期剧本展览、组织相关的文化知识讲座等活动, 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特征感性上的掌握, 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张海峰, 2010)
4 总结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因此, 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且在英语交际法教学的实践中, 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逐渐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用上, 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有效地运用自身掌握的语言知识技能。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交际法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 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鼓励学生多接触和使用外语。而为了提高英语交际法教学的质量, 在英语交际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是当前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交际法教学的重要性和文化背景的必要性, 主要探讨了英语交际法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交际法,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参考文献
[1]徐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背景知识融入初探[J].学生之友 (初中版) , 2010 (12) .
背景渗透 篇9
1.1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作为语言内容而存在
英语作为世界各国广泛运用的语言,已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得到了发展。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为前提,一旦缺少了文化的背景知识学习,就会给语言的学习带来障碍。英语作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工具[1],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释义中国文化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文化渗透不只是英语教学重心的转移,更是语言教学的深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若与文化割裂即可产生文化障碍,文化语言就会失去活力[2]。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英语文化学习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开始注重将文化内容加以深入与渗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模式,拓宽知识视野,强化学习动机,增强语言感悟能力、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将大学生培养成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1.3 建立完整的文化认知系统是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网上文库查阅:现代文化系统称之为从西方引进的“科学的认知系统”,所谓科学的认知系统,就是将文化理念的整合与管理,通过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对文化理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炼、创新、升华,形成统一的文化认知系统。文化渗透引入到英语课堂,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人际沟通能力。教师利用情景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以便更好的体验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2 大学英语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
2.1 注重基础语言,缺乏文化渗透意识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人际沟通能力。而目前的教学多重视基础语言结构,如:发音、词汇、语法,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语言之间的文化联系;大部分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然后拿到毕业所需学分;对教师而言,片面地关注学生能否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把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跨文化的交际技能,是否知晓一门外语所具备的文化知识却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跨文化语言技巧运用不足,致使用词不当、交际受阻。而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学习一种语言与了解这种语言中潜在的文化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所学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介绍和引导,那么由于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将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深入及理解。
2.2 渗透文化教育的资源不足,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目前的英语教学,缺少渗透文化教育的教学大纲,教科书中所描述的模拟场景对话中,自然情况及时代背景介绍偏多,文化渗透的任务模糊不清;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鉴赏力[3]。实践感知:在与外宾交际时,他们可以容忍发音和语法的错误,但是很介意文化的表达。所以,英语教学必须强调英语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使之真正理解这门语言,凭借英语研究国外的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2.3 思维方式固注,语言使用习惯化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如果我们仅仅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习惯和西方国家交往,必然引起由于不同文化观念而形成的理解差异,进而导致交流不畅,甚至引起冲突与不快。近年来,国际教育界一直倡导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的教育理念[4],大学英语教师应紧紧跟随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与实践。
3 大学英语文化渗透的实施对策
3.1 以词汇为基础,增强文化渗透内涵
在英语语言极其丰富的词汇中渗透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学生产生词汇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有利于针对词汇多层含义的掌握。据统计,今日英语的词汇量已超过一百万[5],比其它主要语言的词汇量要多的多。在一些有关语法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渗透文化现象的表达方式,如果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其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则可以避免很多语法方面易犯的错误。如:在给学生讲述饮食中刀叉使用时,要明确传达给学生西方用餐的习惯及礼仪。
3.2 以角色扮演为演练,渗透文化现象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情景是生活中真实场景的再现,在环节教学中,以角色扮演渗透文化的深层含义,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日常交际的实际情况,以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情感,激起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融入语言环境也可以通过阅读国外的相关文学著作、小说、杂志、报刊等来实现,学生会获得情感的满足。英语语言学习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的能力。如:在实际交流中询问人的姓名多数采用更为委婉客气的语言,如果学生对语言使用的文化习俗不甚了解,在交际中则难免有失礼节。另外,对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应了解。
3.3 以听力训练为重点,强化文化渗透意识
在进行听力测试时,学生能听出录音原文内容,而在答案选项中出现错误。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不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而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语言、社会风俗、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6]。这些均构成了与其他社会在文化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忽视了文化差异,就会出现理解困难。因此,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讲授语言形式,多听多练外,还应重视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加强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使英语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自如。
3.4 以生活习俗差异做比较,渗透文化思想
比较法是教师促进学生对于各种对象与现象的相同性、相似性、恒等性、差异性等的重要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来讲授英语母语国家的文化。对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内容分类比较,进行专题介绍。如:介绍英美报刊的概况,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英美主要报刊及通常排版格式,并与我国主要报刊作相应比较;通过阅读理解等练习形式的文章进行相关的介绍;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通过与这些媒体工具的合理运用,能让学生自然直接地领会不同文化间的区别,感受时代的气息。
结束语
文化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教育,营造具有国外文化背景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西方的文化气氛,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知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且有针对性地吸收英语文化。加强文化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阅读技巧的同时,激活他们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从而获取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摘要:英语教学是一种以跨文化意识组织的外语教学,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学习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既要重视基础语言教学,还要重视相关文化的渗透,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文化的适应性,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基础语言,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尹丹.本土与西化的重构:我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9月,第7卷第9期.
[3]杨清玲.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0期.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背景渗透 篇10
关键词: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理念,渗透
现如今, 即便是曾经呼风唤雨的“海归”也会蜕变为四处碰壁的“海待”, 也难怪“天之骄子”就业无门。前些时曾有报道, 某地将遣返低素质的农民工, 以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缺少的不是高学历的大学生, 也不是低素质的农民工, 而是技术高手和能工巧匠。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按说, 这样的大气候下的职业教育应该是门庭若市;但实则却处在社会不认可, 百姓不认同在尴尬境地。面对国家对普通高考的轮番炒作, 老百姓早已迷失了方向, 加之好面子的“传统”, 对“旁门左道且带有欺骗性质”的职校当然是嗤之以鼻。招生、固生、就业中怪现迭出, 职业教育在风光的背后却是危机四伏。
二、渗透的提出
面对这样的困境, 我们可以借鉴德美英法等国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不断加强体制上的改革;个人认为当务之急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强对职业教育理念的渗透, 改变国人的观念, 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一) 渗透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早在19l3年,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就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认为普通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需要加以改良。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六条中提出, 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 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今年的两会上,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朱天慧呼吁, 国家承担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延伸到一种完全的职业教育。她认为义务教育不是终结, 因此建议国家和政府把义务教育延伸到一种职业教育的结束, 这对和谐社会的建立会有很大的帮助。
不仅如此, 国外教育家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倡导的劳作学校及劳作学校精神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书中指出学校应该教给儿童生活和劳动的本领, 要让青少年“了解整个生产技术状况”, 研究“整个生产部门及其相互关系”。
(二) 国外职业教育渗透的做法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 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应。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 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1. 英国的职业指导与职业库
英国总督学兼“教育标准办公室”主任大卫?贝尔指出, 从现在的情况看, 职业教育应从中学抓起。使孩子更早接触职业教育,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观念,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英国还专门立法以保证青年人接受职业指导的权利, 保证所有13岁以上的年轻人接受平等的职业指导的权利。2003年上半年, 英国政府宣布职业教育应当从学生11岁开始提供。英国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职业库”。“职业库”包含有最新的就业机会信息, 以及大学或训练机构等继续学习机会的信息。
2. 美国的职业分段教育
美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实施相应的职业分段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内分三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职业了解阶段, 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观念。第二阶段为职业探索阶段, 主要通过一般的职业训练来引导学生作尝试性的职业选择。第三阶段为职业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习课程因人而异。准备就业的, 集中学习一门职业课程, 以掌握职业技能为主;准备进入中等教育以后机构的, 则要把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结合起来学习。
3. 德国的职业义务教育
德国的小学还是统一的知识学习, 初中后就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他们认为与其对学生实行普通义务教育, 不如对他们进行职业义务教育, 比千篇一律的普九教育实用得多。毕竟社会更需要有技术、有手艺的人, 用不了那么多搞学问的。
4. 瑞士的职业准备教育
瑞士有着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第一部分是职业准备教育, 在初中学校和职业指导中心进行。主要内容是为学生提供有关职业和学徒职位的信息, 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倾向。比如, 在伯尔尼州因斯镇立学校, 职业指导课程从6年级开始, 9年级毕业前学生确定未来的专业方向。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在8年级时就确定了未来的专业方向。在专业定向时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得到充分的尊重。职业指导课程不仅面向学生, 也面向家长。
(三) 渗透什么样的理念
1. 了解并增强职业教育的意识
在中国老百姓眼中, 似乎只有语数外、数理化, 问及职业教育, 均不知所云。直到有一天, 自己的孩子无可奈何要上职校了, 才多少知道一些皮毛。对于突然面对的职业教育很是茫然, 且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学生更是。因此, 在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加强并普及好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远比死命抓着高考这一根稻草更重要。
2. 树立“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平等的理念
职业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 是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也是提升职业技能、重塑“Made in china”的重要基础。教育部明确指出, 中职教育是类型教育, 不是层次教育, 两者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蔡元培认为, 职业教育是西方近代大工业的产物, 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差, 要求其适耳。家长要对加深职业教育了解, 绝不能偏听偏信, 人云亦云;要知道,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在普通教育中发展。好好为你的孩子设计职业生涯, 比盲目迷信升高中考大学对孩子的一生更有利。
在德国,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是平等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并不只是学会一种谋生手段, 更重要的是这种技能赋予人生一种意义, 比如说价值观念、职业认同等等。所以, 德国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比较高的职业认同感, 对自己人生和职业的定位比较准确。
3.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
其实, 老百姓之所以对职业教育有偏见, 多半源自于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 正确评价、对待职业教育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职业教育者在面对存在的问题时, 更须增强信心、努力做到不自卑, 不抱怨, 不浮躁, 不攀比, 扎扎实实做好一点一滴工作, 以质量、特色树立自身形象, 取得社会认可, 做到有为有位。
4. 树立“培养人”远比“培养人才”更为重要
“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由来已久,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生活可分为高级的闲暇生活与低级的职业生活, 人们对职业的理解始终处于非常实用和狭隘的状态。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时常出现“只见职业不见人”、“人被职业技能所淹没”的现象。培养出来的也是一批批逆来顺受的“技术木偶”, 进而陷入近一百年前所提及的“狭隘的”“职业主义教育”的泥潭中。社会发展需要创新, 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 需要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人才, 不是只懂的职业技能的“影子”和“回声”。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职业性发展, 而不是单纯地培养作为职业工具的人, 因此, 培养人远比培养人才更为重要。培养的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 应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具有创业能力的技术人才。其实早在战国时期, 被学界誉为在我国率先实行职业教育的第一人的墨子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则认为:一切早期的职业预备都是间接的, 而不是直接的, “预先决定一个人将来的职业, 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做准备, 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 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他还说:“这种训练也许能培养呆板的机械的技能, 但是, 它将会牺牲使职业在理智上有益处的敏捷的观察和紧凑、机灵的计划等特性。”
三、几点可行性的做法
(一) 开设课程的思路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劳技课、自然课、职业与人生, 也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卫生常识、厨房技巧。其目的不光是为了掌握几项职业技能, 更是为了发展自我意识;增进职业机会意识;发展决策技能;学会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切记, 在义务教育阶段, 如果所开设的职业技能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技术, 那样会把学生限制在某一阶层, 阻碍其今后的发展, 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尤其要避免这要点。实践已经证明所谓的半对半的综合中学是不可取的, 也已被历史所淘汰。
(二) 请进来, 走出去
中小学可以利用假期, 以课外兴趣组或夏令营等方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职校或相关企业参观。通过走访, 学生应能真实感受什么是职业教育、实际的工作岗位与他们所学之间的联系。
我们也可以请相关职业教育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能手、职校优秀毕业生校讲学, 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介绍职业教育的发展, 当前热门职业技能, 展示他们的事业成就和有关见解, 回答学生的疑问, 传授技术秘诀。
(三) 职业证书制
为了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认同感, 可以尝试实行初级职业证书制, 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促进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意识, 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有朋友知道, 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上, 孩子们特别愿意去同时也是家长特别愿意带孩子去的一个场馆就是“育乐湾”,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当一回警察, 做一回邮递员, 足足过把当大人的瘾。由此可见, 真实的职业体验远比枯燥的义务教育课程更具诱惑力。
种种理论与实践均表明, 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教育的理念的渗透是可取的、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只要我们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就一定能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彻底解决当下职业教育的困境, 培养全民的职业精神, 创造适合本国国情的职教模式,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丹.杜威“新职业教育思想”述论[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4) .
[2]赵北志.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 1999, (6) .
背景渗透 篇11
【关键词】高中音乐 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
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灵活变通,深化教育
采用灵活变通教育能变平淡为曲折有味,这样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能深化教育效果。如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介绍一下,这是三十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灭绝中国的侵略战争,祖国大片国土处在日本军的铁蹄蹂躏之中。侵略者们烧、杀、抢、掠,很多与你们同龄的学生们失去了爸爸、妈妈,无依无靠,在死亡线上挣扎。中华民族不愿做亡国奴的热血儿女,拿起了枪,同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为了民族的解放,很多人倒下了,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国土,染红了国旗,染红了我们佩戴的红领巾。老師声情并茂,同学们思想受到了很大振动。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有的同学热泪盈眶,在国歌雄壮、激昂的曲调声中范唱,合唱充满了激情。仿佛在向为国捐躯的英灵们表达自己深深敬意。通过课堂这样的教学,同学们每周学校组织的升旗仪式,每个同学都能认真地对待,同时,学生们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并告诉同学们不论在什么场合下,只要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声音都要庄严、肃穆。时时记住,祖国在我心中。
二、运用对比,体验情感
强烈对比产生的鲜明形象具有格外感人的力量。使人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欣赏《小白菜》时,可巧妙地采用对比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幸福快乐与小白菜的痛苦进行一系列对比,使学生产生深切的悲悯之情。在教授歌曲《生长在祖国怀抱中》时为了把这首歌演唱的欢快活泼富有激情我在教歌前先进行启发,让学生讲述遇到最高兴事的心得体会,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讲述着自已上公园,过生日,游名山大川的兴奋心情那抑制不住的激动,跃于脸上,我紧抓这时机向学生们讲述旧社会学生们的苦难生活,他们忍饥受冻连吃都吃不饱,哪里还谈得上过生日、上公园······。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生长在新中国是多么幸福和愉快。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更加珍惜现在美好时代,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三、渗透自然,水到渠成
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一定要自然,不能强拉硬拽、牵强附会,关键是找好作品切入的切入点。做到“润物细无声”,高中音乐课中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如《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在该作品的教学中,我首先讲解分析作者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诵歌词,然后欣赏。欣赏之后分析旋律、曲式,让学生用心去体会祖国壮丽山川、人民建设祖国无比兴奋的心情;富有特色的曲调展现了祖国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与歌颂。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自己身边的变化,使空洞的情感由然而升到了具体的情感体验,着实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学课。
如《黄河大合唱》,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人声演唱的各种形式(独唱、轮唱、对唱、合唱)而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师生共同回忆历史,引导学生讨论假设自己在当时的时代?会怎样?从假设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抗日的伟大爱国情怀。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德。
四、利用学科特点,以“美”感染学生
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上,我们通过美的典型,美的语言等,把作品中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去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写具体的情节故事和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表达的感情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共鸣,并由此获得美的享受。
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有的学生认为从个人的生活道路去想象,从中悟出“要做生活的强者,与生命之神去拼搏抗争,直到驶向幸福的彼岸”。也有的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想象:“革命阶级要战胜反动阶段,必须通过艰苦的斗争,战胜各种黑暗势力,最终取得胜利,走向光明”。这一切都说明,好的音乐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
如在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曲式结构上认识,在节奏音型上感受,在风格色彩中去体味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比较两个主题的不同,听录音再次去感受,而后组织学生讨论、产生联想,比较旋律音响所产生不同流水的形象,再请学生用语言描绘不同流水形象,有的同学这样说“如叮咚山泉”。有的“如涓涓细流”,有的说“奔腾的江河”。有的说“汪洋大海”。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山泉、小溪的长途跋涉及坎坷历程最终归宿大海,它的这种历程最终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而联想到自己,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读书、做事就要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归纳与总结完全由学生来做,而不停留于教师的总结之中。不仅提高和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情怀,更在欣赏中提高学生的情商。
背景渗透 篇12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方法,渗透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1)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 根据话题、文化背景中讲出得体、恰当的话。然而, 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 我们从日常的交际错误中可以看到这一点。交际错误分为两种, 一是语言错误, 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在与英语本族人交谈时, 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 与此相反, 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时不礼貌的, 甚至是冒犯。例如:学生们在商店里或街上看见外国人就问“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非常尴尬, 不知该不该回答, 也不知怎样回答。因为在某些国家, 这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能使用。
(2)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有助于掌握英语语法, 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 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 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 不能说“He's my a friend”, 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 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一看到if, 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 “打得赢就打, 打不赢就走, 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 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 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 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对于学习英语语法, 减少Chinese English (中国式英语) 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2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内容
(1) 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
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 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 诸如: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 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打招呼时, 不明知故问 (如:您在看书?) , 也不问别人是否吃过饭了 (除非您想请对方吃饭) ;对别人的称颂要表示感谢等等。中、西文化在请客, 吃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 总喜欢向客人敬酒敬菜, 一而再, 再而三, 生怕客人没有吃饱喝足。西方人, 特别是美国人请客、吃饭不一样, 男主人或女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你要是想吃想喝, 就接菜接酒, 不要假装斯文, 不要指望主人会敬第二次, 否则你自己挨饿受渴。在主人向你敬酒时不要一饮而尽, 应只饮一小口。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 (help yourself) , 不要拘谨,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主人敬给你的菜是什么味道, 你可以要一点点, 尝一尝, 不要全然拒绝。如果的确不喜欢某个菜, 你可以老实地, 但又客气地说你不习惯吃这种菜, 但是放在你盘中的菜, 杯中的酒, 最好把它吃光、喝光。在餐桌上进行对话、交际就要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习惯要有所了解, 否则你可能要么会饿肚子吃不饱, 要么会把整个场面弄得很尴尬。
(2) 感谢与答谢:
“Thank you”这句话不论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 它用来表示感谢。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 两种语言之间是有差别的。如给老师送礼物时的一段对话:
——Happy birthday !Miss Huang !Here are some flowers for you, its our best wishes!
——What beautiful flowers! Oh, a diary, too.Thank you!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 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 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 可能招致“贪心”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对别人所送的礼品, 一般都是当面打开称赞一番, 并且欣然地道谢。
(3) 恭维与赞扬:
在美国社会中赞美、恭维语在各种场合被经常、广泛地使用。在美国学校,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赞扬来鼓励学生, 如:You know something, Tom. You did a good job。两位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 在坦率地评价对方做的事情之前通常要先赞扬一番, 如:On the whole, the play was a great success but the ending still left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两位近来不曾相见的朋友或同事再度相见时常恭维几句作为问候的一部分或代替问候套语。如: Hi, Mary,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look so good, You’ve lost weight。
(4) 禁忌语和体态语:
在美国禁忌语和体态语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 我国电影“金鸡奖”, 先译成“Gold Cock Prize”, 谁料到一词除了“公鸡”之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 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 后改译为“Gold Ro-oster”。在体态语中, 伸出食指和中指, 中国人表示“二, 可美国人表示“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 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眼里却是“二”, 就是这个“二”和“八”, 在中美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3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方法
(1) 比较法: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如表示关心的对话:
A: Hello, you look tired today.
B: Yes, 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 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 但根据英文习惯, A只须说“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 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
(2) 阅读文学作品或专题介绍: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 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 因此, 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 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有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 从中了解文化知识。
4结语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它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它是培养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本人认为, 中职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 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 也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 从而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艳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 2006:98-99.
[2]张迪.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6, (3) .
[3]欧洁.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 2004.
[4]唐楠.在艺术中专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辽宁师范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