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发展(精选12篇)
渗透发展 篇1
物理源于生活, 也服务于生活, 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物理教学中还往往会涉及到各学科的知识, 因此, 加强物理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渗透, 既能提高学习效率, 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一、物理知识与语文知识的结合
语文知识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能力, 同时, 语文知识中又有许多物理知识的影子。如语文课本中的“死海不死”之谜, 就是浮力和液体密度关系的体现;诗句“小小竹排江中走, 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青山走”是选竹排为参照物出现的感觉, 这样使学生置于语文描写的画面中, 既能让学生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又能让学生更有兴趣解读物理方面的知识。
二、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物理与数学有着“亲缘关系”, 数学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工具之一, 许多物理问题都要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在初中物理中一些初等数学知识随处可见, 比如利用数学图像, 理解和判断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光学的学习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几何知识;力学、电学的大量计算涉及到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数理结合的教学, 引导学生实现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两个转化:即把“物理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三、物理知识与化学知识的结合
物理学各方面与化学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是物理学中的原子结构, 才有了化学中的薛定格方程, 也使原子结构更加量化, 没有原子结构作基础, 我们就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物理中电流的化学效应中的溶液内部要发生化学反应, 而化学中也有电解水等类似实验;化学反应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可用能量的转化及分子动理论等物理知识来解释等。
四、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的结合
历史中提到不同时期科技的发展, 其中也记载了不少物理方面的重大事件, 最早可追溯到如三千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天象观测记录。在航空航天与宇宙探索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尤其是最近我国神州九号载入宇宙飞船的发射和回收成功, 使我国宇航技术轰动全世界。把物理学和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能有利地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激发爱国情感。
五、物理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结合
地理与物理是两门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地理问题又能为某些物理规律的理解提供背景材料, 反之, 深刻理解某些地理问题离不开物理知识。如日食、月食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中自然而然的现象;台风的成因等都必须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如果借用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学习物理, 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 又可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六、物理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
把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中渗透有物理知识, 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教育。如生物中讲鱼类时关于鱼鳔的作用就和浮力有关;食物的消化及糖类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又包含着物理的能量转化。
总之, 注重物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 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有用, 思维才能更开阔, 学生个体也能更全面发展。
渗透发展 篇2
“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文/陈娇燕
摘 要:关注发展性评价,是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从事教学的重要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实践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探索。因此,必须通过分析发展性评价参与英语课堂,对英语教师教学的启示性及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的影响,挖掘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发展性学力观;课堂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
自秋,教育部拉开英语教育改革序幕起,从事英语教学的每一位教师,在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改革实质、理解教材变化意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学习方式的改变、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共性要求和个性特长需求、参与各种活动及体验和感悟,发展性评价正缓缓地渗透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发展性学力观与发展性评价
新课改的推进,本质上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承认人与人之间及个体的不同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保障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成为基本命题,故学力观的转变是前提。新的学力观旨在培育学习动机和主动地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体现一种“发展性学力观”.“学习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力”,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评价,评价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教育达到目标的手段。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探索一种有助于教育活动的检点与修正功能的方法,通过收集适合于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方略的判断材料,用于改革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性评价,即所谓的“发展性评价”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必要环节。
二、发展性评价顺应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强调“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结合新改革的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指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因此,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应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所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如何利用发展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也就成为每位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发展性评价运用于英语教学
在课改的实施背景下,从事一线教育的我们面对“发展性评价”(理想)与“选拔性评价”(现实)的挣扎,应借助一些具体的形式进行英语教学。
1.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师在系统采集、分析有关学生学习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特定的标准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教学决策活动。笔者在听、说、读等能力训练中运用测验法和观察法,借助课堂测试、课堂讨论、游戏、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参与度等形式先做教师评价记录,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等来共同得出评价结果,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大方面入手。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笔者利用作品分析法,通过收集学生作品,()如,作文、读书笔记(优美句子摘抄)、日记、英文小戏剧编排等,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表现力等方面。最后,通过自我报告法,让学生做自我报告,借此了解学生的需要、问题、适应、兴趣和态度等。
2.成长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方法是用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进步,主要是通过有目的地收集能够展示学生在一个或者多个学科领域的能努力、进步以及取得的成就,容纳个人技能、思想、兴趣,包括学生的自我反省,因而成为发展性评价的方式之一。比如说,笔者给每位学生备有一个英语成长记录袋,作为学习评价中不可替代的物质化资料。如,记录一阶段的单词库及备考心理,参加演讲比赛的准备过程,编排英文小短剧的小组分工及排练进程等,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表现、能力等多方面的细化、个性化的评价,用于更及时地掌握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等,但在实施过程中需不断调整、实验、修改及反思。
四、发展性评价促学生的“学”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
例如,有的学生在评价自己:“我想学习英语不应只是单纯的做练习,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才是最重要的。”“课前的导入小游戏总是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很期待下一环节。”学生的自我评价言语体现了发展性评价在悄悄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增强合作意识
发展性评价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在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学习、欣赏、取长补短,增强了合作与参与意识。如,在口语操练中,语音语调好的学生能够主动带读或帮忙纠音,既能提高英语口语,又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促进学生科学理性价值观的养成
发展性评价的实施,能让学生在储备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能较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事,有利于良好性格、意志和交往合作精神的培养,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跟着转变,这样,对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发展性评价促教师的“教”
发展性评价突出以“学”促“教”的课程理念。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评价中更主动、互助、合作,同时课堂气氛也更民主、和谐,教师“导”学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真正认识到发展性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既及时反馈了学生的学习,又启发了教师的教学。通过评价,教师也应不断成长,提升自己的素质,在加深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教学法、教育法、心理学、管理学等,利用学科间的交织提升自身素质,并建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从多个角度观察、接纳、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其更客观地认识自我,有助于塑造其人格。在课改背景下,发展性评价正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高等教育出版社,.
[4]戚业国。课堂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审美能力 渗透人文追求 篇3
【关键词】中职 艺术课堂 审美 人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66-02
加强艺术教育是国家对中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艺术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显著的提升,还可以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的理想和人格获得更加健康的升华,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丰富课程资源,促进课程改革
(一)课程资源多元化。所谓艺术课堂上课程资源的多元化,一方面指的是实现艺术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向其他的学科吸纳更多有用的资源,实现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艺术课堂之一的音乐课堂上,谈及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其实不仅仅会涉及到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的运用,还涉及到一些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从音乐技巧、听觉锻炼的角度进行欣赏,同时还可以适当地导入一些人文欣赏方法,例如对《但愿人长久》这首曲子的欣赏,它的旋律优美是一个方面,同时也可以从作词这个要素入手,词的优美铸就了一首经典的乐曲,当教师带领学生领悟了这首词曲所具有的人文内涵时,无疑会对音乐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的利用当前电影电视剧资源,例如《神雕侠侣》中的经典配乐《故乡的原风景》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曲子,在音乐欣赏时,教师不妨为学生播放电视剧片段,让人物和风景更能够烘托出氛围,从而提升音乐欣赏的效果!
(二)课程改革深入化。中职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目标的调整,艺术课堂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素质和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能够让学生分别从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获得一定的进步,感受到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独特性;其次,课堂教学对象的普遍性,在以往的艺术教育课堂上,真正获得了重视的就是少数成就优秀的学生,很显然,这样的教育有失当之处,艺术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部的学生,参与的学生越多就越是容易在全班范围内形成艺术学习的氛围,从而让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最后,教学方案的细节变革。改变传统教学手法,辅以现代教学理念,这是落实课题目标的核心基础。
二、发展审美能力,渗透人文追求
(一)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艺术能力的提升一直都是中职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美术课堂上。美术课堂上会有很多原本看似普通寻常的事物进入到审美视野中,比如说旅游景区中的一些建筑,以往学生在看到建筑时也许只是会习惯性地拍照留念,而对于这些古建筑是什么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建筑艺术风格,有什么样的功用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就会很少涉及,而此时就是美术课堂要给大家普及和补充的时候,作为教师,就可以从最寻常的事物入手,大部分中职院校都会有一些风格独特的建筑,其中较多的是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学生在平时看到这些建筑习以为常,但是经过美术老师的引导,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建筑和其他的建筑有着迥乎不同的风格,能夠从课堂上学习到更多建筑审美的要点。通过美术课堂上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发现真善美的基因就会获得充分的发展,在面对一些美好独特的对象时就能够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学会了审美,学生的精神状态就会进入到更加容易愉悦的状态中,不但提高了精神品质,还提升了生活品味,这就是艺术课堂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二)渗透人文追求。体现人文追求是当前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美术课堂上适当地渗透人文追求,不但让课堂教学显得更加平易近人,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显著的提升。最为典型的就是美术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欣赏,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说戏剧艺术等,戏剧艺术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一种曲艺形式,而实际上它把很多要素和美术课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它的化妆艺术牵涉到对很多色彩的使用。教师通过对化妆艺术的分析能够教会学生色彩的搭配技巧,同时它的舞台所使用的道具和布景则关系到空间造型艺术,从对于上述道具和布景的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一些造型技巧,创造美的能力也会因此获得显著的提升。紧随其后就是对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入分析,戏曲产生的文化艺术背景,它为何被评为国粹,这些都体现了人文知识,通过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深入探讨就可以放大戏曲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和价值,从而让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显著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诉求
(一)创新教学方式。当前十分热门并且被证明为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互动教学法,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方法中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包括学生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帮助和互相提高,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满足于教师单方向的知识传输,而是更侧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当课堂反馈效果好时,教学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学生参与互动的程度成为影响课堂反馈效果的关键。具体来看,互动教学法中最关键的是师生之前的互动,以中职音乐课堂为例,很多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学生的音乐基础有所差别,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音乐之前,有一些学生会在一些兴趣培训班中接触到音乐,学习不同的乐器,获取基本的音乐知识,这一部分学生是教师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带动全班音乐学习氛围的关键,尤其是当音乐课堂内容和乐器的学习有关时,不妨让这一部分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全班范围内演奏乐器,教师给出点评,如此一来,既可以给学生以表演才艺的机会,又增加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关注学生诉求。在中职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诉求,主要是和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对比起来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教师对于相关知识的单方向的传播,而前者则更为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尽管所讲述的课堂内容在实质上差别不大,但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通常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由此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美术课堂上,面对同样的教学主题,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会有所不同,因此就会导致审美的角度有所差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或者是证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与足够多的宽容,鼓励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来解读美术作品,尤其是在创作美术作品的任务布置上,尽可能的给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有的学生对自然风景感兴趣,有的学生对人文建筑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则会因为思维能力较强,所以会喜欢一些抽象派风格的作品创作,对于这种现象,教师需要给予充分肯定,保护学生的创作兴趣!
综上所述,中职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基础上和课程改革深入化的基础上,同时这也是保证艺术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现阶段,就课堂教学而言,则需要体现出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和渗透人文追求的价值目标与方向。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从教者需要不断地采用全新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艺术课堂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给学生带来美的感悟和享受的同时,也让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地升华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付根.试析中职艺术教育的发展[J].文艺生活,2015(3)
[2]霍小剑.浅论中职陶艺教学[J].魅力中国,2013(28)
[3]刘璐斌.地方中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思考[J].北方音乐,2015(8)
渗透新理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篇4
一、以“健康”为中轴, 构建多元化课程
新课标中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 对体育课程的性质再次作了强调, 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而让其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我们就应以“健康”为中心, 协调好体育与各学科的关系, 发挥好体育运动对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 以体育运动来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首先, 在思想观念上, 要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作用, 要能把体育从“副科”的地位中解放出来, 真正能发挥好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在教学实践中, 不能出现“挤占挪”的现象, 要树立学生发展意识, 正确看待体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其次, 要统筹好考试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考试只是作为对学生体能、心理素质测试的一种方法, 它能从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现有水平, 却不能成为唯一评价标准。要综合学生平时的表现、投入、努力等多方面来审视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发展。
二、以“改革”为抓手,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过去, 在推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很多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这一点, 认为新的就是好的, 传统的就都是不好的, 从而摒弃了很多传统教学中优秀的做法。提倡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是要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秀做法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而改革创新, 从而体现课程的时代性。改革不仅要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改革, 还得从教学模式上进行, 真正做到多管齐下, 激活课堂,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过程中来。
首先, 在内容上, 一方面是要创新原有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是要能融入新的, 与学生实际相符的项目。如篮球教学中, 其基本要求是要让学生掌握篮球的运球、传球、攻防等技术, 结合实际, 可将篮球与跳绳、篮球和慢跑等活动结合起来。其次, 在模式上, 要注重从传统的“讲授———示范———集体练习”转变为“引导———合作———小组训练”的模式, 从灌输转向引导, 让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通过对其体育运动兴趣的激发而让其主动参与。以“滑步、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练习环节设计为例, 传统教学中是集体训练, 而应用小组训练模式, 则由组长组织成员训练, 训练中相互纠正错误, 分享收获, 然后再由教师总结, 这样更利于学生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 获得技能的培养。
三、以“发展”为宗旨,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高中体育教学的宗旨是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训练而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但对“发展”内涵的理解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即体育课程教学要能让全体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发展;二是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发展也就不可能同步进行, 教学中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关注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表现, 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 让不同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让学生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尤为重要。传统体育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把学生当作机械的物来对待, 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关注不够。首先, 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就必须要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转变教师角色,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其次, 对于学生个体, 不能以相同的要求去对待学生, 而要从目标、教学流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制定目标、分层教学、分层评价, 让学生个体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如目标的制定,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在教学中要求就应该低一些, 而对基础好的学生, 要求则可以高一些。
四、以“终身”为目标, 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高中体育教学所要做的, 是要通过体育教学而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传统高中体育教学的阶段性较强, 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发展, 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关注不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实终身体育, 不仅要能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来构建体育课程, 还得加强对学生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要能重视终身体育的意义, 把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纳入到学生终身发展的体系中, 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同时, 也要把高中体育作为大学体育的基础, 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知识的传授, 还要注重培养其运动技能。
渗透发展 篇5
严佩珠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针对世界性出现的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短短几年之内,可持续发展已为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和政府所重视和接受,几乎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我国现行的高中教科书中已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最基本的为“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在初中地理课本中,还没有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实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在课本的许多章节中都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清晰地看到教材的精心安排,并能把散布在课本内各章节的相关内容有机地串连起来,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教学重点之一紧抓不放。
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五章“自然资源”,除了简单介绍各资源的地理分布外,均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该资源目前的利用现状及我们应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典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讲课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该资源的利用是否与 人口的发展相适应,是否与环境相协调,资源危机究竟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问题等。就以“水资源”一节的教学为例,我让学生首先举例我们的母亲湖、无锡人民饮用水的水源----太湖目前的水质现状:水浑浊不清、水面漂浮着大量的藻类、夏季发出腐臭等。再提出:太湖的污染是由谁造成的?太湖中蓝藻泛滥的罪魁祸首又是谁?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童心地发现,美丽的太湖是我们人类自己把它污染了:大大小小工厂排出的污水、农村的农药化肥,还有我们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蓝藻泛滥的罪魁祸首还主要是我们家庭用的洗衣粉,洗衣粉中含有丰富的磷,大量没有经处理的含磷污水排入太湖,使太湖出现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泛滥,而鱼虾却难以生存。要是让水污染继续下去,那么我们美丽的太湖将变成一个死湖,鱼米之乡也将无鱼少米了。通过这真实的事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是重要意义,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洗衣用无磷洗衣粉等。这种教学使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出发,由近及远地来认识全球的环境大问题,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有亲身的感受,学习的兴趣更大。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例如先让学生利用星期天亲身去感受一下市中心和锡惠公园两地空气的污浊和清新,再上“森林资源”一课,学生对森林资源的环境作用: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保持 2 水土、美化环境等理解得更透彻,这样,学生们均能自觉地去做绿化的小卫士了。
在讲人口增长过多带来的问题时,我也是让学生从身边说起,谈谈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严重。学生自己举出的真实的例子,对他们理解人口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理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我国推行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重大意义。
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数据对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其直观性、可信性强。说理有根有据,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土地资源”一节的教学中,先展示一组数据:
(1)1930年 世界人口20亿,人均耕地0.53公顷。(2)1987年 世界人口50亿,人均耕地0.31公顷。(3)1949年 中国人口5.4亿,人均耕地0.25公顷。(4)1990年 中国人口11.6亿,人均耕地0.1公顷。
先让学生对比(1)与(2)、(3)与(4)这两组数据,分析其中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得出“人口增多,耕地日益减少”的结论。再让学生对比(2)与(4),算出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教师再举出无锡目前的人均耕地仅为0.043公顷,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从而让学生知道珍惜土地资源在我国、在 3 我市更有其重要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对比,“珍惜每一寸土地”这一基本国策也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了。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世界地理的很多分区亦有渗透。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人口、资源问题,南美洲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保护问题等。均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分散在课本各章节的这些理论贯穿起来。教会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在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行为习惯,而不只是让他们记住有关的知识和道理。让学生从地理课后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自觉地节约用水,自觉地不乱扔纸屑垃圾,自觉地爱护一花一木,并且对周围的人们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作为21世纪的主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是我们地理教师的重大职责。我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教法,吸收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做得更好。
渗透发展 篇6
[關键词]数学课堂 渗透 思想方法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64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蕴含着许多与高等数学相通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服务,要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着想,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渗透对应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应是人们对两类物体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思维方法,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渗透对应思想,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巧,防止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要找出对应的数量关系时,单从字面上分析,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借助于线段图,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分析,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树立对应思想,学生便能轻松解题。
又如教学倍的认识“8是2的几倍?9是3的几倍?”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谁是谁的几倍”的含义,教师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使一根小棒对应着一根小棒,通过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对比,学生发现小棒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启发学生理解“倍”的含义,进而列式计算。这样使学生清楚地找出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对应思想。
二、渗透类比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之间是相通的,如果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类比、迁移,既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解答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不同的知识解答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例如,甲仓库存粮30吨,甲、乙两个仓库存粮的比是3∶2,乙仓库存粮多少吨?
(1)比例法。根据甲、乙两个仓库存粮的比是3∶2这个条件,就可以用正比例来解答,列式为30∶x=3∶2或x∶30=2∶3。
(3)归一法。把“比”与“除法”进行比较,把甲仓库存粮的重量看作3份,乙仓库存粮的重量就是2份。用整数除法中的归一法来解答,列式为30÷3×2。
以上教学,通过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加深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所学知识得到更好的内化。
三、渗透转化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于新的知识或难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思考,转化归纳出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就能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新知教学中常常用到转化思想方法。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是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并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又如,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来计算;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计算。
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也常常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如李老师买了3个排球和2个足球一共用去156元,一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5个排球的价钱,一个排球和一个足球各多少元?这道题就可以用到转化思想方法“把2个足球换成10个排球”来找出等量关系,这样列出正确的方程解答就容易多了。
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许多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建立抽象的概念有很大难度,如果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展开数学概念的教学,运用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比较,能使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具体的事物,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当学生无法直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把小方块一个一个地铺在被比较的两个图形上,这样,不仅比较出了两个图形的大小,而且两个图形的面积都得到了量化,使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亲身体验到小方块所起的作用。接着又通过小方块大小必须统一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任何量化都必须有一个标准,而且标准要统一”,很自然地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3cm,4cm,5cm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着摆一摆,然后通过课件演示之后,就可以得出结论了。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三条线段分别是3cm、3cm、3cm和2cm、3cm、5cm的是否分别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通过这样数形结合的练习,让学生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简捷判断出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把三角形三边知识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民族声乐发展中传统戏曲的渗透 篇7
(一)民族声乐概念界定
民族声乐通常是指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特质的演唱艺术。从民族语言、唱法审美、演唱的艺术形式等角度去分析,都具有不同的认识。民族语言可以来表达民族的思想感情;唱法审美是在民族声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演变而来,形成一种传统的民族唱法;演唱艺术形式蕴含两个层面,狭义讲究是声乐作品的表现特色,广义上指的是说唱、戏曲等传统体裁的声乐形式及各民族的声乐作品。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主要有四类:一是民歌形式,主要是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演唱形式;二是戏曲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三是说唱形式,主要是以叙述故事为主;四是现代创作歌曲形式,主要是采用现代的创作技法和演唱技巧来进行表演。
(二)民族声乐的艺术特点
民族声乐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系统科学的演唱方法,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声音要竖起来的提点,也就是体现美声唱法的打开喉咙并保持共鸣腔体中气息的通畅,同时还传承中国传统声乐在声乐位置与音色的特点。二是对民族特色的传承,主要包含对民族民间声乐演唱形式的传承(五十六个民族繁衍出三百多种演唱形式),在表演借鉴戏曲的表现形式,将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和气质通入到民族声乐艺术当中。三是对艺术美的体现,不论是在演唱方面还是表现方面都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要求音色纯净统一,感情表现的深度要够,深度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四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不同的演唱特点,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时代感的特性,推动民族声乐向前不断的发展。
二、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联系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相互借鉴
传统戏曲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的汲取、借鉴、创新,以此来完善自身的艺术表现体系,在表演上提取了生活的行为方式,并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规范的程式化工作,同时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经历的三百多年的发展,经历的时代的洗礼,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语境下,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发展基础,并使全民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传统戏曲在客观发展上影响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从传统戏曲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相交融,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二)二者演唱中的传承发展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是子父传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在演唱方式上二者是有区别的,传统戏曲坚守演唱的规范呈示和韵律,坚持本土的演唱风格,尊重传统文化文化。民族声乐则是中西结合的文化产物,不论在体裁上海是在演唱方式及表演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音乐机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其次二者在继承中是有联系的。传统戏曲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文化积淀,二者拥有同样的审美标准和教育功能。另外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长期和深远的影响,民族歌剧的产生于传统戏剧是无法分开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也体现出传统戏曲的影子,传统戏曲的唱腔为民族声乐的艺术实践提供二次诠释的养分。现今许多民族声乐艺术歌唱家都有着深厚的戏曲功底,通过他们的演唱,低的二者的演唱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大存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三、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一)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感染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广博高深,富有中华神韵的艺术形式,民族声乐艺术则是延续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并综合西方演唱技巧的一种演唱形式。民族声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传统戏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丰富的作曲依据,民族声乐的作品创作蕴含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从中可以看出戏曲的作曲依据。二是多样的板式变化,传统戏曲拥有丰富的感情和变化复杂多样的唱腔,使得传统戏曲更具有戏剧性,民族声乐把戏曲的表现形式运用于民族歌剧中,把唱腔融合的作品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三是审美意识的感染,传统戏曲的演唱是一种心平气和、不偏不倚、行的端、坐得正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可以让演唱者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中,民族声乐的歌唱者需要借鉴这样的心态去完善作品的诠释和演绎,不仅要拥有好的嗓音条件,还要具备表达作品的理解境界与演唱境界,通过演唱来表达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二)二者表演方式的融合
二者表演方式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舞台艺术的声情并茂。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的演唱都要讲作品的乐色表达出来,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演唱展示出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唱词的表面之上,要把演唱的特点与音乐形象相结合,从而让音乐作品得到进一步升华,演唱时要从容优雅,让演唱效果渡河音乐形象的特点。二是舞台表演的神形兼备。戏曲要修情动于中、必行于气,民族声乐要求人生要表现出人性,因此不论是传统戏曲还是民族声乐,抒发感情为演唱的重点,在表演时面部表情的精准与动作的生动都可以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反应,可以通过恰到好处的演唱的表情来表演,运用肢体的动作深化人物形象。
四、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戏曲的沁润,民族声乐要借助传统戏曲元素的渗透来枝繁叶茂,所以要从现实的角度去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让民族声乐艺术有更广阔的实践舞台,让更多的听众喜欢民族声乐艺术,并让优秀的作品深入人心。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不仅借鉴西方的声乐艺术的精华,同时还强调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戏曲的沁润,民族声乐要借助传统戏曲元素的渗透来枝繁叶茂,所以要从现实的角度去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让民族声乐艺术有更广阔的实践舞台,让更多的听众喜欢民族声乐艺术,并让优秀的作品深入人心。
渗透发展 篇8
目前, 世界范围内低渗透油田资源十分丰富, 分布非常广泛。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 低渗透油田所起的作用、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低渗透油田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流体渗透能力差、产能低, 一般需要进行增产改造才能维持正常生产。储层改造可以解除、弱化钻井、完井及生产作业造成的伤害, 但改造措施本身也可能造成储层伤害。如何减小储层伤害, 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 是增产改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 压裂的概念
所谓压裂就是利用水力作用, 使油层形成裂缝的一种方法, 又称油层水力压裂。油层压裂工艺过程是用压裂车, 把高压大排量具有一定粘度的液体挤入油层, 当把油层压出许多裂缝后, 加入支撑剂 (如石英砂等) 充填进裂缝, 提高油层的渗透能力, 以增加注水量 (注水井) 或产油量 (油井) 。常用的压裂液有水基压裂液、油基压裂液、乳状压裂液、泡沫压裂液及酸基压裂液5种基本类型。
2 压裂改造技术分析
压裂改造技术是低渗透油田试油配套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单井产量和增加可采储量的关键技术, 在低渗、特低渗油田的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2.1 开发压裂技术
低渗透油藏开发压裂技术是在整体优化压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形成的。它以油藏工程与水力压裂力学为基础, 以油藏数值模拟与压裂裂缝模拟为基本手段, 针对油藏特征进行地质建模与水力裂缝建模, 在开发方案编制初期就考虑就地应力方位与水力裂缝的匹配关系, 优化组合开发井网与水力裂缝系统, 提出低渗透油田获得最佳开发效果的井网部署、水力裂缝系统设置及实现水力压裂的实施方案。开发压裂技术集成了近期国内外水力压裂与油藏工程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 为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动用与经济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2.2 整体优化压裂技术
低渗透油藏整体优化压裂技术是在单井优化压裂设计技术的基础上, 融合系统工程及最优化理论而提出的。它把整个油藏 (区块) 作为一个研究单元, 以其获得最佳的开发效果为目标, 在对油藏各参数进行覆盖研究的基础上, 考虑既定井网条件下不同裂缝长度、导流能力对油井产量、油藏开发动态、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中优化出最佳的裂缝尺寸和导流能力, 并进行现场实施与评估研究, 以不断完善整体优化压裂方案。整体优化压裂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室内试验、裂缝模拟、油藏数值模拟、试井分析、现场测试、质量控制和现场实施与监测等。
目前, 整体优化压裂技术已成为低渗透油田一项比较成熟的压裂工艺技术, 在国内外油田得到推广应用。
2.3 低伤害压裂技术
低伤害压裂技术是近年来随低伤害或无伤害压裂材料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压裂工艺集成技术, 在低渗透油田的增产改造中应用非常广泛。低伤害压裂技术的实质就是从压裂设计、压裂施工, 到压后管理等各环节, 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支撑裂缝、储层的伤害, 获得最优化的支撑缝长和裂缝导流能力。它的核心内容是低伤害或无伤害的压裂材料、压裂液体系的开发。其技术要点有: (1) 储层伤害和裂缝伤害的定量模拟和实验技术; (2) 低伤害或无伤害压裂液技术, 如低稠化剂浓度压裂液、低分子量压裂液、清洁压裂液、CO2泡沫压裂液等; (3) 工艺优化技术, 如支撑剂分布优化技术 (如前置液量优化、顶替液量优化、压后返排策略优化等) 、压裂液分段破胶优化技术等。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低伤害压裂技术有:液氮助排压裂技术;清洁压裂液压裂技术;CO2泡沫压裂技术;清水压裂技术;低稠化剂浓度压裂技术等。
2.4 重复压裂技术
水力压裂技术是低渗透油藏改造的主要措施, 但经过水力压裂后的油气井,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导致水力裂缝失效。对这类油井很自然就会采取重复压裂措施以保证油藏稳产增产、提高油田采收率。国内外常用的重复压裂技术有: (1) 疏通、延伸原有裂缝。采用加大压裂规模继续延伸原有裂缝, 或者提高砂量以增加裂缝导流能力。这是目前最通常的重复压裂概念。为了获得较长的增产有效期, 必须优化设计重复压裂规模 (液量、砂量) 。 (2) 堵老缝压新缝。采用一种封堵剂有选择性地进入并有效封堵原有压裂裂缝和射孔孔眼, 再在新孔眼中进行压裂开新缝或部分封堵老裂缝, 在老裂缝缝面再开新裂缝, 从而为侧向油储量提供通道。重复压裂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 在储层评估、选井选层新技术、压裂液、压裂井动态预测、重复压裂裂缝转向机理、重复压裂优化设计与工艺技术研究、裂缝诊断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来, 随着压裂技术的不断发展, 重复压裂技术在选井选层、裂缝转向、定向射孔、转向条件下的油藏模拟技术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重复压裂的单项技术有了很大进展, 已成为老油田综合治理、控水稳油的关键改造技术。
2.5 高能气体压裂技术
高能气体压裂通过推进剂爆燃或化学燃烧, 产生高速、高压气体脉冲, 由炮眼作用于地层岩石上, 压开多条不受地应力控制的辐射状径向裂缝。高能气体压裂不仅穿透近井地带污染区, 使油层导流能力大大提高, 而且增加了沟通天然裂缝的机会。另外, 高能气体压裂产生的压力高于静态破裂压力, 超出岩层的屈服极限而产生一些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 这种塑性变形使裂缝在闭合后能保持一定的残余缝宽。同时, 高能气体压裂破坏裂缝表面的晶粒结构, 形成部分岩石碎屑, 这些碎屑在裂缝中起到支撑作用。高能气体压裂过程中火药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将井内液体汽化, 通过炮眼将热量传递给地层, 使其温度升高, 有效地清除井筒附近结蜡及沥青胶质堵塞。同时, 高能气体压裂动态过程中, 压力变化是脉冲式的逐渐衰减过程, 在井筒附近形成较强的水力冲击波, 对油层的机械杂质堵塞起到一定的解堵作用。因此, 通过高能气体压裂, 可提高低渗透油层的导流能力, 解除近井地带污染, 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高能气体压裂技术无需大型压裂设备、压裂液及支撑剂, 具有施工作业方便快速、对地层伤害小 (甚至无伤害) 、作业费用低等优点, 适用于:天然裂缝发育的油层;污染或堵塞严重的油层;坚硬致密的油层;水敏、酸敏及碳酸盐岩油层;其他增产措施的预处理及综合压裂;有些井隔层太薄, 担心水力压裂压窜, 可采用高能气体压裂。高能气体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增产改造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压裂作业时峰值压力高, 易造成套管损坏等问题, 目前大规模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3 压裂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 世界上应用比较多、比较先进的压裂工艺有重复压裂、分层压裂、复合压裂和二氧化碳泡沫压裂。近10来年, 各国油田对水平井压裂技术在投入了很大研发精力后取得了进展, 压裂技术向水平井发展是一个趋势, 而水平井压裂对软件的设计要求则更为精确。
根据各个油层地质性质和力学性质的不同, 应用Notel-Smith曲线形成压裂压力解释的模式, 就可以对多层的压裂描述得更准确, 建立起全三维模型。有了这样一个更复杂、更精确的工具软件, 就可以对压裂难度很大的井, 特别是水平井进行压裂设计优化, 能更好地指导压裂施工, 并提高压裂成功率。
压裂不仅仅是提高产量的技术手段, 它还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世界上很多油田从开发设计时, 将压裂作为一种更好的油田开发和采油手段。压裂技术正在逐步使油田开发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摘要:低渗透油气藏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压裂是这些油气藏开发的主导技术。可以说, 压裂技术是高效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的利剑。对于低渗透油气藏, 没有压裂技术就没有储量, 没有压裂技术也就没有产量。本文对低渗透油田压裂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压裂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秀峰, 侯维前.低渗透薄互层限流压裂工艺技术[J].2007.
[2]吉德利, 水力压裂技术新发展[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 篇9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发展性学力观,课堂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
自2001秋, 教育部拉开英语教育改革序幕起, 从事英语教学的每一位教师, 在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改革实质、理解教材变化意图的前提下, 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学习方式的改变、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共性要求和个性特长需求、参与各种活动及体验和感悟, 发展性评价正缓缓地渗透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发展性学力观与发展性评价
新课改的推进, 本质上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 承认人与人之间及个体的不同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保障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成为基本命题, 故学力观的转变是前提。新的学力观旨在培育学习动机和主动地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 体现一种“发展性学力观”。“学习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力”, 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评价, 评价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教育达到目标的手段。对教育者而言, 就是探索一种有助于教育活动的检点与修正功能的方法, 通过收集适合于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方略的判断材料, 用于改革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性评价, 即所谓的“发展性评价”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必要环节。
二、发展性评价顺应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 强调“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 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 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结合新改革的目标, 即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 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 指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 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因此,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应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所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 “如何利用发展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也就成为每位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发展性评价运用于英语教学
在课改的实施背景下, 从事一线教育的我们面对“发展性评价” (理想) 与“选拔性评价” (现实) 的挣扎, 应借助一些具体的形式进行英语教学。
1.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师在系统采集、分析有关学生学习信息的基础上, 运用特定的标准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作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教学决策活动。笔者在听、说、读等能力训练中运用测验法和观察法, 借助课堂测试、课堂讨论、游戏、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参与度等形式先做教师评价记录,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等来共同得出评价结果, 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大方面入手。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 笔者利用作品分析法, 通过收集学生作品, 如, 作文、读书笔记 (优美句子摘抄) 、日记、英文小戏剧编排等, 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表现力等方面。最后, 通过自我报告法, 让学生做自我报告, 借此了解学生的需要、问题、适应、兴趣和态度等。
2.成长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方法是用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进步, 主要是通过有目的地收集能够展示学生在一个或者多个学科领域的能努力、进步以及取得的成就, 容纳个人技能、思想、兴趣, 包括学生的自我反省, 因而成为发展性评价的方式之一。比如说, 笔者给每位学生备有一个英语成长记录袋, 作为学习评价中不可替代的物质化资料。如, 记录一阶段的单词库及备考心理, 参加演讲比赛的准备过程, 编排英文小短剧的小组分工及排练进程等, 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表现、能力等多方面的细化、个性化的评价, 用于更及时地掌握学情, 适时调整教学目标等,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不断调整、实验、修改及反思。
四、发展性评价促学生的“学”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
例如, 有的学生在评价自己:“我想学习英语不应只是单纯的做练习, 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才是最重要的。”“课前的导入小游戏总是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很期待下一环节。”学生的自我评价言语体现了发展性评价在悄悄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增强合作意识
发展性评价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 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 在评价活动中, 学生学会了相互学习、欣赏、取长补短, 增强了合作与参与意识。如, 在口语操练中, 语音语调好的学生能够主动带读或帮忙纠音, 既能提高英语口语, 又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促进学生科学理性价值观的养成
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能让学生在储备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 能较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事, 有利于良好性格、意志和交往合作精神的培养, 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跟着转变, 这样, 对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发展性评价促教师的“教”
发展性评价突出以“学”促“教”的课程理念。笔者通过实践发现, 学生在评价中更主动、互助、合作, 同时课堂气氛也更民主、和谐, 教师“导”学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真正认识到发展性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既及时反馈了学生的学习, 又启发了教师的教学。通过评价, 教师也应不断成长, 提升自己的素质, 在加深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学习教学法、教育法、心理学、管理学等, 利用学科间的交织提升自身素质, 并建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从多个角度观察、接纳、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帮助其更客观地认识自我, 有助于塑造其人格。在课改背景下, 发展性评价正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渗透发展 篇10
关键词:中职英语,德育渗透,中职生
中职学校的多数学生缺乏自信、学习基础差、缺乏对师长的尊重和理解, 如果采取中学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中职生, 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教学过程中, 使良好的德育素养在学生的品德形成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笔者从以下四点谈起。
一、言传身教, 进行养成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 教师必须先自己有德, 成为“以德育人”的楷模。 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 如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关爱学生, 对待中职生应投入情感, 关爱、呵护这些问题学生, 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主动爱护、主动接近学生, 清楚他们的自卑感、畏惧感、孤独感;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个性;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多表扬多鼓励, 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师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和素养影响学生, 让他们知道是非对错;用温暖的心和鼓励的言语融化学生恐惧自卑的心, 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吃透教材, 寓德于教
现行的职业英语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旨在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陶冶其情操。 教师应把握学科特点, 把日常交际、课文故事等作为载体, 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 灵活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渗透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时间纪律观念、做人的基本道理、职业规范及环保意识等。
如教学Unit4“Time Speaking”环节时, 结合课本图片、词汇, 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日常交际:
A:What time is it?
B:It’s 6:10./It’s 21:40.
A:It’s time to get up.I usually get up at 6:10./It’s time to go to bed.
简短的对话让学生明白自身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束课堂时,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A Gift from Grandpa, 感受遵时守时的重要性。 笔者将文中的 “No matter what to do, just do it on time”再次引入课堂, 这样在学生训练口语的同时, 强化时间纪律的重要性,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品德的引申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范、 专业技能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学习“The story of Florence Nightingale”时,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及提问, 了解南丁格尔的主要事迹 (Why was she called“The lady with the Lamp?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her?) , 让学生明白南丁格尔对人类护理学的贡献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此, 教师将其护士的职业规范引入课堂, 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是一种鞭策, 对非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是一种职业操守的教育。
将教材中的对话、交际用语、课文故事加以引申, 使这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日常的礼貌会话等渗入课堂, 融入学生的心理, 表现于平日的行动上。
三、利用格言进行德育渗透
格言精辟深邃, 能阐发真理, 陶冶性情, 激励上进。 在英语教学中加以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陶冶。
1.恰当使用教材中的格言。
高一教材课本“More Information”一栏中出示了一些关于时间、学习、励志等格言,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情况, 让学生有选择地记忆背诵。
2.结合课文教学和阅读指导, 使用格言警句, 进行启发激励式教学。
高一下册Unit3“English Study”, “Learning English”中讲了中职学校毕业生为了适应工作需求, 努力学习英语, 最终能用流利的英语服务顾客的故事。 在文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学习英语的方法, 关键是被这些和他们一样的学生的学习精神感动, 同时了解了“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的敬业精神。 课文最后告诉学生: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笔者此时引入新的格言:A man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No pains, no gains.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通过这些简单熟悉的格言, 激励鼓舞学生。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教学中笔者常常会利用这些格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这种教学法, 学生提升了学习动力, 净化了内心世界, 明白了做人准则。
四、利用学生节假日进行德育渗透
节假日是德育教育的良好资源。课堂教学中遇到相应的节日, 笔者会与学生沟通感情, 互祝节日, 并将其延伸。如在International Labor Day来临时, 笔者利用视频把不同行业劳动模范的工作画面呈现出来, 观察学生的表情, 发现这些素材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然后提出问题:Do you respect them?Why?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Do you want to be a person like them in the future?How can you be like them?所有问题的设置都没有离开引导学生对积极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考。学生的表达虽不流畅, 但从断断续续的词汇能体会到学生对劳动的重新认识。又如The Spring Festival来临时, 笔者引入传统节日———春节, 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 体会那么多游子回家过年的意义, 体会父母期待、家人团聚的意义, 在这里可以引申到做儿女的应常回家看看, 引申到感恩父母。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 德育一直是笔者最重视的一个内容。 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有科学文化工作知识的人, 更应该是乐观向上、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良好职业规范的技术型人才。 要想德育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 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言传身教、寓德于教,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学科育德不知在说教中.中国教育, 2010.10.
[2]陈微.知识与道德教育·全球教育展望[J].2008.6.
渗透发展 篇11
关键词:渗透式;音乐活动;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时期是人各方面的发展时期,包括学习能力、行动能力、表达能力、智力、情感和素质的健康发展,这时期幼儿的健康健全发展是保证幼儿未来良好的身心发展的关键,而在这一时期,要如何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幼兒的健康发展,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后,我们看到的渗透式音乐活动的有效作用。
一、渗透式音乐活动保持幼儿的情绪积极性
幼儿从小的自我认知和自信是让幼儿在不断竞争的学习环境中保持身心愉悦的学习心态的重要因素,幼儿的行动力和积极性也是保证幼儿各方面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音乐对幼儿来说是充满乐趣的活动方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音乐教育,在日常环境布置中加入音乐元素,在课上也多配合音乐演唱演奏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环境中去,另外在日常吃饭、午睡等环节中也辅以音乐调节学生的情绪,不仅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也让幼儿把表演穿插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潜移默化的锻炼学生的表现力和胆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发展。
二、渗透式音乐活动提高幼儿的规范性意识
渗透式的音乐活动可以在日常生活各方面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潜意识的暗示、引导和督促,这有助于幼儿养成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加入不用的音乐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性意识,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和个性,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素质品格行为习惯。
三、渗透式音乐活动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正面引导
幼儿在知识水平限制下,只能根据在音乐活动的表现中幼师的指导评价和其他幼儿同学的评价得出一种自我认知,并且通过对优秀的典范进行模仿进行自我提升,这时就需要幼师在渗透式的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不断地暗示和鼓励,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在活动中不同的位置表现出的不同优势进行表扬、帮助改进不足,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在积极的环境中发展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音乐教育渗透到生活中有益于幼儿的幸福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渗透在日常生活教学中的音乐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品格,也可以通过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来促进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让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在课堂中 篇12
一、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开门见山介绍给学生,先入为主
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以识记内容为主的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在新授课时会提出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问题。学生就这一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适时据此导入新课,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规律的把握能够很好的指导我们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这种指向性极强的观念介绍能够方便学生更为准确、具体的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清楚人类社会需要关注的领域,控制人口数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前期知识传授下会形成更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备了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二、通过教学内容及典型案例学以致用,落实行动
可持续发展观念中最关键的是每一位公民能否存在该理念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许多案例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师教学时可以恰当安排、科学设计,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自觉落实行动。
在“自然资源与人类”学习中,由于上一章学习了整体性及差异性的规律,学生就教材中所提及的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做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要求学生在分析区域资源利用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当地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协调发展,谋求整个区域的稳定、持续发展。认识到环境的差异性,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就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选择等方面因地制宜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人口与环境”部分,在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后,引导学生思考当前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为什么我国要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利弊?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什么?这些具有一定梯度且和教学内容、时事发展结合较为密切的设问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兴趣,他们一定会更为积极的参与,所提出的观点也会具有发散性和实践意义。
教师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呈现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等方面的知识,在介绍基本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尽量多展现一些鲜活的实例给学生思考分析。就实施途径中的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农业(农业)举出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下工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好处。可以在给学生补充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案例时要求学生分析其体现的主要思想。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会,去发现日常生产、生活中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提出解决的措施。如笔者所在的高中离农村较近,每到收获季节学校都被烟雾笼罩,结合切身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农村秸秆处理所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会有哪些方面的危害?如何解决?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指出因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秸秆因热值较低往往被随处堆放甚至推入河流、就地点燃,造成河湖堵塞、大气污染、土壤质量降低、火灾导致人畜伤亡等危害;可以通过技术研发、政策保证、经费落实、完善法规等措施来引导农民实施秸秆资源化。
三、教师应强化自身素养,加强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