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体验

2024-09-12

渗透体验(精选10篇)

渗透体验 篇1

新修订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科学课程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 它应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所以, 帮助学生发展较全面而准确的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科学本质教育。

一、在充分体验中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 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 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

在“力的存在”教学片断中, 为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 引导提出问题

(1) 生活化的情境:举重比赛、拔河比赛、骑自行车等生活中有力存在的现象。

(2) 引导提出问题:

问题1:什么是力?

问题2:力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3: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

问题4:力的大小能比较吗?

问题5: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

问题6: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

问题7: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吗?

2. 有效体验, 构建知识体系

(1) 有效体验活动:进行推门、拉椅子、提书包、压书等体验活动。

继续讨论:在推土机推土、牵引车拉故障车、起重机提货物、压路机压路等过程中, 提出问题1:什么物体施加了力?什么物体受到力?

(2) 归纳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就产生了力。

问题2:没有物体, 能产生力吗?

(3) 交流: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每个力都对应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力, 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 叫做受力物体。

问题3:互相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

(4) 实验体验:磁铁吸引铁钉

问题4: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

(5) 体验活动:互相接触而不发生力的作用。

(6) 归纳小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相互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7) 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充分体验中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 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 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求。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 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 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偶尔会出现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实验结论与实验预期不相符。此时如果教师能加以引导, 利用教师或学生的实验误差来让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思考实验数据不符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成功的实验组和没有成功的实验组进行讨论,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让成功的实验组的同学体会到实验操作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让没有成功的实验组理解实验误差的本质, 从而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本质观的教育。

【实验探究案例】:物质升高的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实验】:教材是提供如左下图的实验方案

【学生试做】:实验难以成功

【分析败因】:就如何保证让两个不同的烧杯获得相同的热量时, 教材强调提供两个相同的酒精灯、火焰相同、铁圈的高度相等、石棉网相同等, 但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显然教材所设计的实验要求有点过于牵强。

【提出方案】: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探究,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些讨论组通过讨论设计了如右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无穷的, 我们敢于质疑教材, 敢于提出问题。

三、在充分体验中领悟科学的开放系统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 它不是绝对真理, 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 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征, 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在用大气压解释生活现象——用吸管喝饮料时, 几乎全部的学生会认为饮料之所以进入口内, 是嘴巴吸力的作用, 而并未意识到这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结果。为此, 教学设计为在课前准备了两个清洁的锥形瓶, 一个装满饮料, 另一个装上大半杯饮料, 都塞上穿有硬质玻璃管的橡皮塞, 上课时指定一位公认的力气较大的男生来吸装满饮料的一瓶, 另一瓶请一个女生进行实验, 结果多次实验发现, 女生很轻松用吸管喝到进料, 男生费了很大的劲也没喝到。这时我打开男生的橡皮塞, 再用吸管去吸, 饮料很容易被吸出。通过这两种情形的对比, 学生可以确认, 饮料进入口中, 关键不是吸力, 进而提问:“饮料进入口中是什么在起作用呢?”“尾部未切割的田螺, 我们为什么无法吸出螺肉?”把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明了化。

四、在充分体验中渗透科学思想教育

科学思想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 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是科学思想的具体表现。科学方法是获得经验材料或科学事实的一般方法, 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等, 也是对经验、事实进行思维加工的一般方法, 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假设等逻辑推理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 才会有新的发现, 有新的成就。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便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能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要设计合理的方法, 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在任何一个教学过程中, 都应该也必须渗透类比、归纳、演绎等科学思想与方法。

总之, 作为教育者, 我们需要思索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本质观。由于教师无法教给学生连自己也不懂的东西, 所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就是教师应该对科学本质的各个方面有尽量充分而准确的理解。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该能够应用一些课堂教学方法, 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合适的课堂实践行为,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只有在教学中高度重视科学本质观教育, 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渗透体验 篇2

岱东中心小学

孙秋燕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里美术教学通常被称为小三门或短线学科。“只要再多一点时间”,许多人表示愿意更多地了解美术;许多被困扰的教师也愿意给美术更多的时间,但又常常以“今天时间不够了”来为自己辩护;还有一些人感到自己被掘出美术世界之外,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创造关于美术的东西;另有些人则承认除他们自己的所好,他们一点也不懂美术。或许他们希望将来有闲暇让自己充分享受美术的乐趣。

然而,美术并不是一种脱离学习活动的消遣。儿童的发展研究表明美术活动为新概念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并使之通俗易懂而得以强化。这些新概念被好奇的儿童饶有兴趣地学习着。

正是儿童热心美术的事实,又自相矛盾地加强了它作为一门合理学科的否定性。“如果它是如此充满乐趣,就不可能是教育。”这是许多教师和家长的一种含蓄态度。更坦率的意见则可能承认美术是创造性活动,但又抱怨它太混乱、费钱和好时。可以说没有几个家长在拿到孩子的成绩单后会急切地想知道孩子在学校里的美术成绩如何,所以地处农村的家庭在孩子美术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是无法与城镇家庭相比的。

介于这些具体的原因,我试图在美术教学这片广袤的领域中找寻一块可供我们农村学校实际开垦的土源,我试想过许多方案,学校四周是开阔的盐田,做微型盐雕,可盐的成本太高,况且盐遇湿即化,不宜保存。直到有一天大队辅导员拿了一幅潘洪海的水乡,这是一幅用有色玻璃碾成碎末粘贴出来的工艺画,她要我用沙子将这幅画再现出来,画做出来了,灵感也随之而来,做沙画!正如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讲:“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他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让孩子们亲手将不起眼的沙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成美的成果,明白美术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是纯粹的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美术学习首先是劳动。这也与我校地处鹿栏晴沙之滨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相吻合。

二、具体策略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点带面”的形式展开,主要研究了沙画的材料自制、沙画创作稿的教学、沙画作品创作。按照教学实际构建一个具有可行性操作方向的研究流程,每一步的具体操作规程分述如下:

(一)、沙画材料的自制

1、选沙

制作沙画的沙用建筑工地常用的温州沙为上乘,这种沙的沙质中含有大量晶莹透亮的颗粒,染色后能保持色泽的鲜艳。

2、淘沙

沙子的表面有大量的泥土,必须将这层泥淘洗干净才能使色彩附着于沙粒表层,沙子盛放于容器内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一边用手不停搅动,可使一些杂质随水流冲走,直到流水变清,沙子才算淘洗干净。

3、晾沙

这一步虽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却关系到后面沙子的上色问题,将淘洗干净的沙平铺在吸水性强的旧报纸上晾到七成干最易上色,反之会影响色彩效果。

4、上色

在做这一步时我要强调的是,发动你的学生,让他们每人带几个大口玻璃瓶,将晾好的沙装入大口瓶中,按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能使瓶中的沙子都能粘上色彩为准)到入广告色,用小木棍不停地搅拌,直到看不到沙子的原貌。

5、晒沙

将上了色的沙子平铺于吸水的旧报纸上在太阳底下暴晒,隔一会儿用木棍去翻拍一下,以防广告色粘连沙子结成硬块。

6、碾沙

广告色有一定的粘性,再怎么翻拍也会结成块状,准备接力棒将结成块的沙子碾碎,装入大口瓶中。

到现在为止,沙画的前期准备工作才算告一段落。在这段复杂的准备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工具是教育的要素,人生教育须在人生工具上实现,真的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相苦。‘

(二)、沙画创作稿的教学

孩子的画和画画的过程,这是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不单纯是把周围世界中的某种东西搬到纸上,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进入了这个世界,并作为美的创造者欣赏着这美。儿童的创作——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中十分独特的一个范畴,是鲜明揭示每个孩子个人独特性的一种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这种独特性不可能用大家必须遵循的某种统一法则去概括。不能让孩子幻想的这种绝妙语言来迁就我们成人的语言。要让孩子们彼此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话。

1、引导孩子艺术的观察世界

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思维。要想让孩子变得聪明伶俐,就要让他享受到艺术地观察世界的幸福。我们学校不远处有一片老宅院,兴趣小组辅导的时候我就带他们去写生,孩子们非常雀跃。他们的图画里充满对老宅院黑瓦的留连忘返;对老宅房顶飞檐的惊叹不已;更对圆拱形木格子窗户的情有独钟。

2、鼓励孩子幻想的感受生活

儿童在给周围世界增添各种幻想形象,虚构这些形象的时候,不仅能发现美,而且还能发现真理。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

暑假刚过那会,我给学生一个创作题目《快乐的暑假》,大多数孩子画的都是些司空见惯的内容:游泳、乘凉等等。其中有个孩子画的不同于他人,这是一幅想象画:夏夜深邃的星空挂着一弯明月,调皮的主人带着他可爱的小花猫骑着弯月当木马,开心的神情好似在向同伴炫耀他的快乐,地面上参差不齐的楼群放在地面上更富音乐的节奏感。我因势利导地发动其他孩子,让他们打开想象的阀门将自己平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变成自己意想的、梦幻的、不可思议的,几次创作下来学生们的画与画画的水平都有所提高。

(三)、沙画作品的创作

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情绪;播下一种情绪,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沙画的创作稿有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将这些富于情感与幻想的孩子的画变成那精美的沙画了。这一步可分这样四个步骤:

1、打样

将创作稿轮廓按比例画在准备好的较硬的底板纸上,修整,直到画面饱满。

2、刷胶

沙子画固定用的胶水用白胶最好,准备几支大小不一的毛质较硬的毛刷和毛笔。根据画面块状的不同选择用笔,刷胶时建议多粘胶水容易刷得均匀。这里强调的是,边缘部分衔接一定得细心,否则色块之间会出现漏痕。

3、洒沙

准备一个小勺子,怀着如农民播种的心情,将饱含色彩的沙子洒在涂了胶水的画面上,将胶水完全盖住为止,这时不要急于抖掉,让沙子与胶水充分溶合,过一会有些部位因沙子盖的太薄露出胶水浸湿的痕迹,再重新洒一遍沙上去,用电吹风吹干。

4、喷胶

整幅沙画完成后,白胶加水稀释成液体状,装入喷雾器中,在整幅画面上喷洒一层,这样可起到保护画面沙粒不掉落。

以上就是沙画创作的整个过程,三、主要成效

说沙画创作是唯一吸引有创造性学生的领域,显然过于夸张,然而,发散思维者的互相理解和吸引,艺术特有的氛围,加上工作本身的性质,使沙画创作成为创造性儿童感到愉快的一件工作。

创作的沙画作品参加岱山县美食节展出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对我校的美术教学创艺术特色提供了发展的舞台

(一)、复杂的创作过程锻炼了学生

陶行之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必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沙画的整个创作过程讲究手脑并用,在劳动的创作活动中,锻炼的正是学生的双手能自制出符合创作要求的沙子,能描绘出富于表现力的图画,更能坚韧不拔地将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到劳动学习中来。

(二)、精美的沙画作品感染了学生 每一个初到美术室的孩子都会发出惊讶、羡慕的叫声,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在他眼里还未唤起并非虚假的喜悦之前,我们便无权谈话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极大的鼓舞了我,当我抓起一把黄沙向他们解释这些精美的画是用沙子作出来的,他们更是唏嘘不已,纷纷表示想亲自尝试。

四、思考与建议

在我们周围,人们常以一种不屑一顾无所谓的态度对待美术教学,似乎美术与学习格格不入。我们坚决主张美术是孩子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结合剂的作用。它丰富了孩子们经验的许多方面,并将他们结合在一起。它将审美意识容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加深孩子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理解。通过沙画创作,我努力触及孩子们的心智和情绪,希望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对物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感受。我希望他们发展一种像历史上创作伟大作品的那些人所具有的超群的发散性好奇心。

三环渗透三段交互三实体验 篇3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信息化教学平台 古建筑基础知识

一、《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以下简称导游基础)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历史、民族、园林、建筑、宗教等知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知识广、杂、难以记忆等传统问题。这其中《古建筑基础知识》是导游基础第五章中的内容,具有知识量大、理解难度大、记忆难度大、运用难度大的特点,是学生最难学习的内容。近年来,任课教师为解决其问题,做了诸多教学尝试,其中实践性教学成为最有效果的尝试。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所借助手段也越来越多。笔者常年从事《古建筑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1.交流互动不及时

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带着任务,去实地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些问题通常会通过拨打教师手机、发教师邮件、在教师QQ上留言、调研结束后问教师等多种方式寻求答案。教师通常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有时还疲于奔命重复解答共性问题,这种情况未能让学生及时学习,增加了时间成本。

2.交流参与不够多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一个学习任务往往由一个小组完成,这就为某些学生投机提供了可能。在实际中,一些小组成员不参与、少参与、搭便车参与的现象是存在的,这种行为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和小组的合作关系。师生、生生互动是改善实践性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参与互动交流是需要时间成本的,在相对有限的时间中,一些学生想参与却不能参与,这造成了学生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3.检测反馈不同步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互评、他人(景区讲解员、游客等)评价、教师评价等组成。每方评价都由数字来表达,导致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产生大量教学工作。当评价数据反馈到教师和学生之时,时间就滞后了。不论一堂实践性教学课堂参与度如何高,对于学生而言,其基本目标是掌握知识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参与了30分钟,教师讲解、点评、检测、评价用了10分钟,对于学生具体学到了多少知识往往通过即将下课时的抽测或全班齐声回答的情况来评价,或通过课后作业来反馈评价,有些课程的学习根本没有评价。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评价由多方组成,这造成在课堂中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整个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无法量化。

二、解决《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的技术路径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还存在教学评价体系缺失、师资实践性教学能力不足、多方联动合作体系未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对于以上所有问题,一部分要留给制度、政策来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化在各领域的不断普及已对旅游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它的发展使旅游教育逐步摆脱了以“黑板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掌握和运用旅游专业理论的能力,是现代旅游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是解决旅游职业教育问题的技术路径之一,对于《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样适用。《古建筑基础知识》的问题是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笔者探索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的“三环渗透”“三段交互”、“三实体验”教学应用,以期解决《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并突破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信息化教学平台突破《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难点实例

1.《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内容及目标

以《古建筑基础知识》课为实例,用信息化平台作为突破实践性教学难点的工具。该课要求学生达成如下教学目标(见表1)。

2.三环渗透: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过程三部曲

任何教学活动均由“课前预习—课间学习—课后练习”三个环节构成,《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古建筑知识,加强理论和古建筑实物的融通,笔者要求学生以岳王庙和灵隐寺为调研载体,开展课前实地参观、调研以及课中作业展示、课后实践性反馈等教学活动。而“课前+课中+课后”实践性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展开的。

(1)课前: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学习任务。本课是基于笔者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而实施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在平台中发布预习《古建筑基础知识》知识点、灵隐寺和岳王庙古建筑调研作业、论坛主题讨论、五种屋顶形式视频及制作屋顶模型等任务;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平台中备课和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登陆平台,查看、领取课前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前作业,并按要求将作业作品上传至平台。

(2)课中:信息化教学平台展现教学成果。课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发布“辨别屋顶形式和等级” “示范单体建筑导游词”“导游词模写题目”等,随机抽取学生完成作业;学生通过平台呈现、讲解调研作品,参加一系列在线知识检测,完成画出“开间”模型、选图工作、模拟导游词的撰写等任务。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中,每位学生在平台中动手、动脑,既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一个问题抛出、实际思考者较少的现象,又达到了提升课堂质量的目的,还可以在平台中监测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真正做到“教”与“学”。

(3)课后:信息化教学平台查询学习成效。根据《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的设计,教师课后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发布实践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再回到古建筑中去实地讲解古建筑,并将作业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课后,教师在平台中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学生通过平台查阅教师批改的作业和反馈意见,这又是一次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专业学习。

3.三段交互: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成效三部曲

传统实践性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是面对面进行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程度比较弱,交流互动局限于小范围、个别学生,不能最大效果地做到“人人交流互动”。笔者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增强交流互动的工具,有助于提升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基于此,笔者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交互。

(1)课前交互:掌握问题在先。课前,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领取任务后,根据要求将所调研的作品上传至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找出其共性问题。另外,所有学生都需要在平台的“论坛”中进行主题讨论,把在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通过课前交互,教师可以时时检测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掌握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生生通过平台,彼此了解观点,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有效。课前平台交互,让传统“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群言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课中交互:及时展示成效。课中,每位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教师发布的“辨别屋顶形式和等级”、“屋顶选择”、选择“开间”图片、画出“开间”图、导游词模写等在线测试题目,学生通过平台展示了自我学习参与情况,变传统“课后知识检测”为“课堂及时检测”。教师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起到了全面了解、检测的作用。另外,在传统课堂,教师会根据自我价值判断、喜好来选择作业展示的学生,且每一次都只能选择一位学生。平台中,教师可以每次随机展示出1~8位学生的作业,一个班级的学生最快4~5次即可展示完毕,这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功效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

(3)课后交互:查询反馈意见。课后,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实践作业的批阅,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学生通过在平台中查询教师的批阅意见,可以及时找出自己《古建筑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存在的问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其他同学的实践作业,互相学习交流,这也是一次生生之间的交互。

4.三实体验: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体验三部曲

实践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给学生实践的场所。导游基础是一门基础应用课,对于当前普遍乐于动、而不愿被动接受知识的90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实地 “学”、实岗“练”都是导游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学习导游基础有着最直观的效果。

(1)实地调研。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任务,去岳王庙和灵隐寺实地调研杭州古建筑实物,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完成任务,对杭州两处古建筑有了初体验。课前实地体验,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讲授印象”和“图片展示印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实岗训练。以“岗”为点的实地训练是学生增加自我技能的直接且有效的途径。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根据导游岗位在平台中模写导游词,并加以展示和练习。课后,学生再回到岳王庙、灵隐寺实地讲解古建筑知识的导游词,这本身就是知识不断深化学习的一个过程。当然,以上两种训练方式都是基于导游岗位而进行的讲解实训。

(3)实效反馈。实践性教学除了实地学习和实岗训练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通过平台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及时、全面交互的反馈。在课前,平台会时时记录已完成作业的学生姓名、完成时间,到截止日期会自动统计已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名单,教师通过平台可以时时知晓学生的完成状况。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全面、实效地了解学生作业完成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到学生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及疑问。通过每一个阶段的实效反馈,教师、学生二者之间对于如何“教”与“学”有了认知,对于下一步的“教”与“学”进行直接的评判、产生影响。

5.信息化教学平台突破《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评价难点

本节课是笔者所尝试的一堂实践课,从现场的氛围、测试的掌握情况、现场参与度来看,学生达到了预先目标(见表2)。听课学生与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1)同学评价:“外出调研、视频拍摄、视频学习、作品展示、在线测试、现场讲解等形式,丰富了原本枯燥的课堂过程,我们选图、画图、展示作品、讨论疑问、学习示范导游词、模写导游词、在线测试、再回实地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古建筑基础知识。”

(2)教师评价。①平台实现“课堂+课外”的组合学习。本节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手段,课前教师发布任务,学生领取任务;课中学生展示过程,教师监测过程;课后学生上传作业,教师跟进批改,把信息化教学平台这种教学手段贯彻于教师学生“课前+课堂+课后”等每一个教学学习环节,符合现代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了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最大功效。②平台促成“教师+学生”的互助学习。本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拓展了教学资源,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最大交互。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平台进行了便捷有效的交流,也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学习的过程,而信息化教学平台起到了载体和手段的作用。③平台形成“理论+实践”的共同学习。本课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首先学生通过外出实践调研杭州古建筑,增长知识、提高讲解能力;其次,学生借助图片、PPT等形式进行调研成果展示,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操作的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四、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在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改革春天和信息化深刻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实践信息技术与旅游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旅游职业教育必须突破的课题。本课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解决了《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长期存在的交流互动不及时、交流参与不够多、检测反馈不同步等三个问题,对于解决导游基础中的其他实践性教学有一定通用意义。当然,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应用中,还缺乏有效管理论坛、随机科学分组、学生实地考勤、实地有效管理学生安全等功能,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平台进一步深化的方向。另外,在实践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如:教师和学生唯信息化论,一堂实践课能否起到实效的关键还在于“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信息技术和平台只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工具。对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学习,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中最有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赵卉.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完成新课程实施的三个“突破”[J].职业与技术教育,2014(8).

[2]蔡红,李云鹏.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杨主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语文学科渗透艺术教育的点滴体验 篇4

1. 绘画展示课文内容

冀教版教材第四册的《春日晨景》是一首优美的小诗, 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季热闹、和谐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 动静相宜。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从一组组春天的美丽图片进入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进入到学生认为最美的画面中去, 例如“两岸轻烟杨柳绿, 一园细雨杏花红”, “新荷浮水层层碧, 小草漫坡片片青”。先是对文本的简单理解,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展开想象, 完成一幅《春日晨景》图。学生兴趣盎然, 在他们的笔下, 一棵棵杨柳千姿百态, 一园园杏花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在山坡的小草上加上了放风筝的孩子, 有的同学在新出的荷叶上点上了可爱的蜻蜓……在这节课中, 学生始终积极活跃, 既感受了春天的优美, 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 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妙用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 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 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 学生便会缺乏兴趣, 导致注意力分散。我经过再三思索, 决定对重点段采用动手演一演的方式,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课文第四自然段, 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 如果单单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触、巴、拉、贴) 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 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让学生都把两只手伸出来, 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 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 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 把黑板当作一面墙, 先把手指肚触着墙, 胳膊弯曲, 手指伸直向上拉, 胳膊伸直, 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 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 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 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爬墙的。由此可见, 恰到好处地运用肢体演示, 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 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 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 学中得。

3. 音乐创设课堂气氛, 渲染情景

在教《二泉映月》一课时, 为了渲染气氛, 我首先用录音机放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 让学生听音乐。起初学生没听出什么味道。为了提高大家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趁机补充了这首曲子的写作背景和阿炳的身世, 并让学生读了课文中描写曲子的第五自然段, 然后再从头放音乐, 大部分学生有所感悟, 慢慢听了进去。在学习课文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味, 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与音乐所展现的意境有机地结合, 理解起来就深刻得多了。

4. 情景剧表演,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 有一个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树重要还是鸟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我巧妙地安排了一次课文情景剧表演,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文讲到最后, 我抛出了问题——你认为在《鸟的天堂》一文中, 树重要还是鸟重要?学生众说纷纭, 我趁机让学生自由组合, 说鸟重要的分为一组, 说树重要的分为一组, 并让他们做准备表演一下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他们边表演边辩论, 从而悟出了“树、鸟、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5. 摄影、录像适当插播,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桂林山水》时, 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课上, 有些去过桂林的学生拿来了拍下的照片, 有些学生拿来了拍下的DV, 这些学生像小导游似的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桂林的美景, 没去过的学生也仿佛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为课堂增色不少。

6. 美观的书写, 渗透艺术教育

小学语文, 尤其是低年级教学, 学习生字是一个重要环节。美观大方的板书, 能使学生在学字中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 感受美的教育, 为孩子们养成严谨做事、端正做人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我在教学中总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 工整地书写每一个生字, 力求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培养学生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渗透体验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内容富有文化气息,有着鲜明的人文色彩。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是以人为本,而阅读教学能引导学生在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取得隐性和显性两者互为影响的效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把知识转变为沟通与交流的有效工具,还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高尚、远大的理想价值理念。

一、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中情感及思想相近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强化学生的个体思维。除此之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能促使学生从情境中感知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思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课文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阅读全文,然后播放笛奏鸣曲《荷塘月色》。当悠扬的配乐响起时,学生一边阅读《荷塘月色》优美的文字,一边感受配乐的美妙,能很快融入作者描绘的情感世界,跟随作者情感的变化展开丰富的想象,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图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这种情境中进行阅读,学生必然会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读写结合,构建学生的价值观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写环节非常重要,它不但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它不但能有效积累语言,还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1.动笔写作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说出自己的感想,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续写课文,或者改写某些内容。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笔者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的爱情故事;在教学戏剧《雷雨》时,笔者要求学生把它改编成小说;在教学文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把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2.增加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把课外阅读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写作中。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升华了学生的文化内涵,最终形成独特、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开展语文阅读实际教学时,教师要深入研究阅读教学,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和强化学生读写结合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培养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3).

[2]崔振成.高中价值观教育的诘问与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王新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董海川.我国高中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体验中学音乐课中的文化渗透 篇6

我在音乐教学中走过很多的弯路, 曾经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审美”的深刻含义, 把音乐课上成了综合课, 文学课……听课的老师都认为这音乐课上得四不像。

为了提高自己在音乐教学中的水平, 我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与阅读大量理论参考书籍, 认识到“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认识到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和文化情感爱国等情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 音乐课中应该通过渗透文化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主题, 在这过程中, 又不能喧宾夺主,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上音乐课时, 既能很好地学习音乐, 又能从中得到相应的文化知识, 进而丰富了他们的内涵。

一、在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主题

音乐教师担任了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 教的是音乐课, 而非文学, 也非历史, 更非地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这一主题, 渗透的相关文化应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文化, 渗透这些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 而在此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更多文化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因此, 在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要紧紧围绕音乐主题进行, 这是音乐教师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

我在上欣赏课《白毛女》时, 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在联系感受非常深刻。因为此教学内容题材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我简要讲述了中国解放前夕, 农民们过着怎样苦难的生活, 再结合音像资料, 引导学生进入歌剧《白毛女》所处的时代氛围, 然后跟着故事的主人公──喜儿一起去体会《北风吹》中在欢喜中焦急地等待, 体会《扎红头绳》中的无忧无虑、欢喜开心, 感受《恨似高山仇似海》中“喜儿”变成“白毛女”形象改变所带给学生心灵的巨大震撼, 体会喜儿的愤怒、仇恨、呐喊与反抗, 《太阳出来了》中重回人间的喜悦……学生进入了音乐的特定氛围, 完全陶醉在音乐中了。通过上这堂课, 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渗透相关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去获得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感受音乐带给心灵的震撼。触摸音乐的灵魂, 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 深切地感受音乐, 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文化、道德情操的升华。就这样, 我巧妙地渗透了与音乐紧密相连的相关文化, 从而完美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在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 但不能喧宾夺主。

我们已经知道:在音乐课中, 相关文化的渗透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更深入的体验、理解, 帮助学生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但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 具有不确定性, 它不是其他文化可以替代的, 它只是与相关文化有相通之处。所以, 音乐的文化性拓展一定要适度。在音乐课上, 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阵地, 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 再最终回归到音乐中去;在渗透相关文化时, 不要派生出与主题音乐无关的知识。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机敏的耳朵去聆听, 用深刻的头脑去思考, 用纯真的心灵去感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的呢?根据“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的这一理论,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以审美为核心, 通过文学的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操。通过音乐的美和文化渗透相结合, 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说教。

因此,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教学大比武课上, 学习《西藏组歌》时, 我只设计了几段简明的导言贯穿在要欣赏的歌曲之间。其中一段导言是这样的:“西藏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它与太阳的直线距离最短。对于外界来说, 西藏的魅力无穷无尽, 魅力不仅来自于雪山、高原、山谷, 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尚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 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奇幻的宗教色彩。”这段导言虽然不长, 但它传达出西藏的人文、地理文化, 配上《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 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 又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 可谓是情不自禁、寓情于理、情景交融。这样, 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课堂上学生一双双充满企盼与向往的目光中流露出他们对歌曲深刻的体验与感悟。课结束来, 但从学生的情绪中我感到他们正意犹未尽。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渌汀指出: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 (乐) 曲, 常使人浮想联翩, 回味无穷, 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 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 帮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 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能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 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来感染学生, 使心灵美的花朵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在教唱歌 (乐) 曲前就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词的含义, 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 掌握歌曲的情绪, 理解、体会其内涵。如《国歌》、《歌唱祖国》等, 同学们听到歌声, 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在冉冉升起, 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里的“仁言”是指说理, “仁声”是指音乐。他认为音乐比说理更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寓教于乐”、“寓理于情”, 生动、深刻地引导孩子们求真、向善、爱美,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优良品格, 培养高尚情操, 使之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通过给学生练习唱一些健康向上的歌曲, 欣赏一些优美动听的中外名曲, 传授一些生动丰富的音乐知识, 使音乐不仅仅只停留于欣赏和享受上, 更在于开阔一代人的眼界, 充实一代人的心灵, 提高一代人的觉悟, 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昂扬的斗志和摧不垮的凝聚力。

在课堂上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渗透得恰到好处, 既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音乐的目的, 还让人感到在音乐课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没有让相关文化在音乐课上喧宾夺主, 渗透相关文化又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梅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日本音乐家铃木先生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 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学生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 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应该在“音乐中渗透相关文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贯穿于音乐课和音乐活动中, 把它化作和风细雨在音乐教育中逐渐渗透, 以期收到更好地培养人的作用, 把跨世纪的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继南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孔继南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2]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2]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

[3]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3]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

[4]吉人:《感悟音乐》.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3期[4]吉人:《感悟音乐》.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3期

渗透体验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体验学习,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活动,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体验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与教师传统地位的转变、引导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滋生体验的欲望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我在一次活动课当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矛盾冲突的题目:新华书店有以下一批儿童读物打折出售,你会怎么买?并说出你的理由。书的价格如下: (1) 《西游记连环画》(原价8.50元,现价4.50元); (2) 《作文选》(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 (3) 《儿童漫画》(原价10.80元,现价7.80元); (4) 《童话选集》(原价18.80元,现价13.80元)。在讨论中,许多同学都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有的选择了《童话选集》,因为价格下调了5.0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有的认为买《西游记连环画》合算,因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价格几乎是原来的一半,而《童话选集》下降幅度还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更新颖的观点:我要买作文选,因为它对我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我要买《西游记连环画》,其他的我不喜欢;我要买《童话选集》,其他的我都有了,买来没用……由于每个同学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激发。

二、精心设计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合作中,逐渐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就需要有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时候,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教师提供的四个图形,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的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目的是运用转化思想,借助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直观表象模型,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提供“脚手架”;第二次是在一位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出长方形后,我再次组织学生用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拼出长方形以外的其他图形,目的是在前面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聚焦———三角形的面积理解的一般意义就是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出平行四边形,从而使得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数学理解更透彻。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要让学生的探索成为可能,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并精选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就能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芳把积攒的800元压岁钱从2009年3月1日开始在信用社储蓄一年,那么到2010年3月1日,她可以得到多少元?这样的问题,新鲜有趣,与生活非常贴近,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到附近银行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调查、计算、思考,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了解了金融知识,增长了见识,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渗透体验 篇8

一、课前预习, 让学生体验DIY乐趣

通过预习, 学生会对将要讲述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同时也会产生对教材中难点的疑问。这既有利于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解决重难点,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讲述“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时, 我指导学生回家尝试腌制一些食物。学生们有了充分的体验, DIY了一下。学生腌制了黄瓜、萝卜、苹果、糖番茄等;还有学生做了几个对照实验, 有的番茄不加糖、有的番茄加1份糖, 有的加2份糖……观察番茄的失水情况。根据实验现象, 学生提出了问题:在什么条件下, 植物细胞会失去水分?带着这个疑问, 学生的听课效果自然比不预习要好得多。学生把实验结果带到课堂上, 大家很兴奋, 争相展示, 预习使得课堂学习由枯燥变得有趣。

二、课堂教学中各种体验, 让课堂真正焕发出活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取了生活情景体验、角色扮演体验、实践操作体验等多种体验方式。

1.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在教学中, 我们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离不开生活, 从而增强对生物学实用性的理解。例如:为什么清水清洗红苋菜时未变红, 高温烹饪后苋菜的红色却“跑”了出来?为什么空腹不宜喝牛奶?为什么饿晕后到医院里医生给静脉注射葡萄糖?为什么注射的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 而不是蒸馏水或者是高浓度的食盐?为什么我们在发烧的时候会食欲不振?为什么蔬菜的价格比肉类便宜?H1N1甲流、禽流感、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等, 如何成功预防和治疗?为什么剧烈运动后腿会酸?为什么夏季的食物更容易变质?学生各抒己见, 争执不休, 求知欲马上被激发出来, 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 角色扮演体验, 加强对知识的领悟。

角色扮演体验是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 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 扮演一定的角色, 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在角色扮演中,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例如, 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教学中, 对于氨基酸结构特点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这一重难点内容, 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课堂上请一名学生站在讲台上, 伸开双手, 面向同学。学生恍然大悟:自己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氨基酸分子, 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接基, 脚相当于氢, 头相当于R基, 躯干相当于中心碳。通过自身结构的比喻, 巩固了氨基酸结构的学习。此后, 我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 然后请出一组、两组同学, 手拉着手展示、经过演示, 学生得出了肽键数, 游离氨基和游离羧基数的计算方法。又如:在《通过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有关神经元结构和突触的结构讲述中, 我伸出一只胳膊, 让学生体会到手掌心相当于神经元的细胞体, 手指相当于树突 (短而多) , 手臂相当于轴突 (长而少) 。又伸出2只胳膊, 一只胳膊的手连在另一只胳膊手臂的后面, 让学生体会到轴突的结构。学生很容易理解了突触前膜是轴突的膜, 而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膜。如此富有趣味而又轻松的教学场景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 使生物课堂有声有色。通过角色扮演, 大大提高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 实验操作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做”。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的高低跟学生是否动手做试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 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 若边看老师演示边听就能记住70%, 学生一旦亲自动手去操作就能记住90%。这些数据正说明了学生动手做实验, 对所学的知识能领会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命科学现象或验证生命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实验的考查, 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不仅能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以必修1中《还原糖的颜色反应的实验》为例, 在上实验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自己认为含有还原糖的水果或蔬菜, 结果实验课上, 学生们带来了苹果、梨、橘子、萝卜、甘蔗、韭菜等各式水果和蔬菜。看到这么多东西, 学生的情绪很是高涨, 有的说:“我的水果含还原糖。”有的说:“你的不含还原糖。”……一时间实验室内像炸开了锅, 自己带的东西里面是否含还原糖, 而且他们很希望自己没有带错。我就请他们将水果或蔬菜榨成汁, 收集在烧杯内, 贴上标签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水果蔬菜的名称。接着按照书本上规范的操作, 鉴定。结果发现苹果、梨、萝卜汁液有明显的砖红色沉淀, 甘蔗汁液没有砖红色沉淀, 韭菜汁液和橘子汁液中不能确定到底有没有砖红色沉淀。面对这样的结果, 学生们不再吵吵闹闹了, 他们开始思考, 讨论, 总结……实验课不仅让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现象, 学到了知识, 还获得了很多体验, 很多启迪, 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同时, 学生动手参与后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

三、课后作业, 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希望

作业的批改为老师和学生单独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学生的作业, 教师不要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 评价要恰当、得体、准确。在学生答对时, 我们可以在学生的作业上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如“你真行!”“不错啊!”“看来, 难不到你了!”“继续努力哦!”等等。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在学生答错时, 可以请学生到办公室来, 对其进行适当启发, 循循善诱, 帮助学生一起分析, 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渗透体验 篇9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思品课堂,渗透

当前,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堂的应用效果不佳。无论是学校, 还是思品教师亦或是小学生都普遍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 对“体验式”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此背景下, 从多维度研究小学思品教学俨然成为小学思品教学研究者青睐的课题。

一、小学思品课堂上“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体验式”教学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从学校层面看, 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 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为了树立所谓的“好口碑”以及迎合家长的要求, 办学理念存在偏差, 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次, 从教师层面来看, 部分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观念守旧, 仍是尊崇“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 对情感体验的价值认识不充分。同时, 新形势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很多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内容, 部分教师对此理解不到位不透彻, 对学生“放任自流”, 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学生无法有效的吸收思想品德知识的问题。最后, 从学生层面来看, 受学校教师和家长追求高分数等方面原因的影响, 部分小学生认为“体验式”学习浪费时间, 收获的理论知识较少, 因而从内心排斥“体验式”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的进一步渗透策略

(一) 提高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视程度

1.学校要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 作为教育的先行者, 学校要端正过分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态度, 向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传播“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思想, 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另外, 学校要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 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搭建平台。例如, 学校可以为小学生设立小老师、小门卫、小值周生等工作岗位, 通过小学生对讲课、站岗和维持秩序的亲身体验, 明白尊敬师长、尊重身边的每一个同学的道理, 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学会自我管理的本领, 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2.学生要端正态度, 重视“体验式”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主体, “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于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投入。因此,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关心学生和信任学生, 为其提供情绪支持。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既不能以选择为理由离开课堂中的团体, 更不能湮没于其中, 而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团体的一份子, 要以团体为重, 用提供意见的方式给予团体不同角度的价值经验。

(二) 高效利用思品课堂, 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

1.开展角色体验活动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高度重视角色体验活动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让小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 并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出发, 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 内化相关的学习内容。以三年级下册的《我的劳动感受》为例, 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 让小学生扮演医生、警察、护士、农民等角色, 通过治病救人、维护治安、照顾病人、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展开, 引导小学生亲身体验, 并在活动结束之后表达自己的角色感受, 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以及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角色体验活动能够引导小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 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尝试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层层递进, 增加角色学习, 扩展生活知觉, 最终促进行为的弹性和适应性。

2.开展情境体验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尚小, 他们往往只有在亲身尝试和体验之后才会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小学思品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征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组织小学生进行情境体验, 引导学生深刻的体会教材设计的主旨和内涵。以小学三年级的思品课《我不耍赖皮》为例,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 从而能够在社会性活动中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在学习这一部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分别扮演游戏中的两个人, 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评价,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告知学生在日后的游戏活动、学校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处理, 切不可像游戏中的两个人一样。通过此种情境体验活动, 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如, 在学习《家乡的变化》之前, 小学思品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到家乡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参观, 并在课堂上播放家乡多年前的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并指出家乡发生的具体变化。

3.开展情感体验活动

由于小学生好玩爱动, 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 小学思品教师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基于这一现实, 教师应立足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思品课堂, 争取最大程度的深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 通过调节情感, 利用多种手段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 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目的。另外, 小学思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 并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体验, 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教师在讲授《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的过程中, 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成长的照片, 要求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向其他同学讲述拍摄照片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通过学生的点滴回忆, 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 父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父母都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因此, 作为子女, 一定要孝顺父母, 听父母的话。通过此种情感体验, 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 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开展“体验式”教学

1.增加实践体验活动

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课堂明理, 课外导行。一方面, 小学思品课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另一方面, 小学生生性活泼, 注意力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 向往室外更广阔的空间。这些都要求思品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室内。教师要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通过实践体验活动, 增进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春天的种植》为例, 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小学生到校园的某个角落里种植小树, 每过半个月就带领学生到小树前观察其生长状况, 并利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其记录下来。通过整个教学实践, 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到不光是人和动物有生命, 花花草草也有生命。因此, 每个社会个体都应该关爱身边的花、草、树木等小生命, 不要去破坏其生长。通过思品教师带领小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实践, 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增加创造体验活动

在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体验式”教学法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 小学思品教师应该在导入新课的阶段和课堂的具体实施阶段通过角色体验活动、情境体验活动、情感体验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等具体方式,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以及情感体验展开联想, 获得新的信息和感觉, 产生创造的欲望, 最终达到实现自我创造的目的。以三年级下册的《我是教室美容师》为例,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审美情趣。在导入新课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装饰的很漂亮的教室的图片, 激发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 进而引导学生们利用提前准备好的装饰材料装点教室。通过创造性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 在新的形势下, 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解读和分析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其中“体验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成为研究教育教学较为理想的渠道选择。具体来说, 从学校层面看, 要提高自身的认识, 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从小学思品教师层面看, 要高效利用教学课堂, 通过开展角色体验活动、情境体验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又要培养学生的攻守操作能力, 通过增加实践体验活动以及创造体验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感悟;从小学生层面看, 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重视“体验式”学习。最后, 期待在未来的几年内, “体验式”教学法在各个学科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陆震环.体验教学在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8

渗透体验 篇10

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现象都无疑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结果是教师把-门活生生的语言实践课,上成了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呆板课。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到头来耳听不懂,口不能言,两极分化严重,语言运用能力极差,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外语教学出现了严重危机,而导读体验式教学法就此进行尝试。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导读体验式教学法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2.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

3.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4.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5.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学生80%以上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当其冲。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四会三会等目标不明确不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培养都没有具体目标、无的放矢。

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四、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竞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教师还要不断调查研究,掌握交际动态,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部分中差生不敢说、害怕说错、羞于启齿的语言心理障碍,尽可能多地为中差生提供交际机会,分层、分组组织他们进行情景会话表演,使转化中差生工作上一个台阶。这样,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初步语感,并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了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渗透体验】推荐阅读:

渗透发展07-20

一个渗透05-25

渗透函数05-29

渗透特征05-31

渗透策略06-06

英语渗透06-14

渗透压力06-25

渗透吸水07-13

情境渗透07-22

课程渗透07-23

上一篇:语文应用题教学管理下一篇:高端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