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渗透

2024-06-27

无痕渗透(共9篇)

无痕渗透 篇1

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既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德育的实施重在渗透, 既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也不能让德育与语文脱节, 成为“两张皮”。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托, 要寻找德育的最佳切入点, 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 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同时, 教师又不能只停留在情感激发上, 要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 即把情和理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一、在单元导语中有机渗透

人教版教材以主题单元安排教学内容, 每单元教材前都有单元导语, 其内容从低年级的三言两语到中高年级的一两段文质兼美的概述, 并配上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背景图。这些单元导语既凸显了学习本组课文的专题任务, 提示了学习方法,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只将它当作教材的点缀, 读读了之, 草草而过, 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学习资源。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 所选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父爱和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教师可以先整体把握“忆事生情、以情悟情”的基调进行单元导语教学, 组织学生读一读单元导语, 并思考: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习的要求是什么?让学生忆一忆日常生活中父母的音容笑貌、点滴琐事, 唤起学生的亲身经验和体验, 感悟“父母之爱”。然后引导学生用饱含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述说父母之爱, 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再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父母说说体会。在读一读、忆一忆、悟一悟中, 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思想的渗透。

二、在品词析句中有机渗透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句是作者情感的升华点, 往往几个关键词句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深入剖析品味,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来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结合语境用语言对关键词句进行情景描述, 促使学生的内心与词语丰富的内涵和暗藏的情感产生碰撞与共鸣。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读懂关键词句的含义, 融入自己的情感。在这样充分点燃情感的词句教学境界里,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是《穷人》的教学片段:

师:请读好:“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 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脸色苍白, 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 , 揍我一顿 也好!’”

师: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表情是怎样的?

生: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忐忑不安。

师:桑娜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担心丈夫不同意自己自作主张收养西蒙的孩子。

师:明明知道丈夫回来后可能会揍她, 自己也紧张得不得了, 可为什么还觉得“非”这么做呢?

生: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是在激烈的内心斗争中产生的本能的反应。

师:不写桑娜的心理活动可以吗?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不行, 这样才更真实地反映出桑娜复杂的内心想法。

学生在揣摩“非”字及多处运用的省略号等“文眼”中, 体会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 品味细致的环境描写, 感悟到“穷人”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桑娜在物质上是贫穷的, 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语言文字的深处隐藏着作者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找准作者情感的集中点———关键词句展 开教学, 让学生与作者、与文字同喜同悲, 同爱同恨, 这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好方法。

三、在诵读扮演中有机渗透

学生在诵读与扮演中学习语文, 对文字作品的含义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更深刻, 因为朗诵与扮演能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语言, 学生通过朗诵会发觉那些“不对味儿”“不贴切”的问题, 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在这种精益求精地反复咀嚼文字的过程中, 学生对通过声音、动作、神态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深刻。随着诵读与扮演的开展, 学生会越来越爱说, 语言表达会越来越流畅, 会走向文字的更深处。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 学生能迅速地领悟到这是写乡亲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但是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情感却需要教师机智地借助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这样设计:

师:老人看到搭石不稳时是怎样想的?在挑选新的搭石时他会说些什么呢?当重新摆好搭石时, 他是怎样离开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 :你们能将 老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示出来吗?

(生绘声绘色地演)

在演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有的弯着腰, 小心地踮着脚往前走去;有的遇到不稳的“石头”还摇晃一下;还有的捡到不满意的石头会摇摇头去挑选新的石头;有的自言自语地说, 做人不能只想着自己;有的义愤填膺地说, 前面走过的年轻人缺少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还有的说, 乡里乡亲要互助互爱……学生想象大胆, 在表演中满足自我、勇于创新, 思想、道德、审美教育在揣摩学习语言文字中得到渗透。

四、在课外拓展中有机渗透

人教版实验教材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是实现语文教学省时高效的一种积极探索。在教学中, 仅仅依靠单元中几篇课文的教学无法顺利地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 由于学生对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历史背景了解甚少, 仅靠有限的课堂和几篇课文, 领悟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就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 可以读一读本单元安排的“ 资料袋”“ 阅读链接”, 也可以读一读战争年代的故事, 如毛泽东、方志敏等人物传记, 《小兵张嘎》《鸡毛信》等英雄故事;看一看战争题材的电影, 如《黄继光》《铁道游击队》等电影;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的资料。然后想一想: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点什么?学生通过读故事书、看电影、看新闻、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对战争有了大量的感性的认识, 认识了英雄, 认识了战争, 也知道了战争的残酷, 热爱和平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机渗透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 用课堂感知的道德认识来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在实践中巩固德育情感、强化德育行为。

如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新闻发布会”“好书推介会”“_____ 的周末”等小话题活动,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如: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后, 我引导学生说:你收集的信息有哪些?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情感随之波澜起伏, 芦山人民的安危牵动着学生的每一根神经, 学生自觉地参与到献爱心的活动中。爱国、爱集体、乐于助人的德育认识在行动中自觉践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是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是培养小组合作参与、探究发现精神的重要渠道。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生在策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结合知识点、训练点有机渗透德育内容。如此, 学生的高尚品质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实现了语文知识与人文思想的有机统一。

无痕渗透 篇2

单位及姓名: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关键词] 语文学科 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 相辅相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比如《看雪》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老师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这种对话形式的描述,怎么会不激起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怎么会不唤起孩子们企盼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的情景,看到了那浓浓的乡音,听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两句话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与这种美好的愿望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寄寓教学之中的结果,而且显得是那么“无痕”,那么自然。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德育渗透”意识,这不是思想道德所强加的,也不是什么阶级刻意要求的,而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目标其实就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渗透应当是无痕的、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德育渗透”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一个骨干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他也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只不过他是用一生在备课,用心在预备,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心中有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也能做到“德育渗透”预设,那么,他的课堂就能做到叙事与明理相协调,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相统一,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相一致,德育渗透将是无痕地水到渠成。根据多年的德育渗透实践,我认为可以做好几个环节的预设: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语言方案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如此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意识。(四)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五)在拓展延伸中渗透。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上好一堂德育渗透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我们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要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入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我觉得,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德育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例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体会他的心情,文中四次出现“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第一次是想帮助小树渡过寒冬,第二次是想帮助小鸟不用忍饥挨饿,第三次是想帮助不幸的西西有一双好腿。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参考资料:

1、《全日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陈延海《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4、林弗尧《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融合渗透彰显无痕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081-02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王卓峰,男,佛山市三水区理工学校二级教师、数学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育。(广东 佛山/528137)

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只是班主任的分内事,更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新时期我们如何有效地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渗透在学校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这应是各学科共同奋斗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因此,我们应把教育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进行无痕教育。以下从五个方面谈谈笔者对数学教学进行德育无痕渗透的方法。

一、介绍我国辉煌的数学历史,无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无数的“世界第一”。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向学生们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例如,公元五世纪,我国博学多才的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代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他根据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历法,叫做“大明历”。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而公元1261年,我国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比法国数学家巴期卡早四百多年。还有当今世界著名的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以及陈景润、苏步青教授等的成长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介绍,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为国争光。

二、在互助合作中渗透“无痕德育”

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往往在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点里,以潜形态的状态存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将深层的知识发掘出来,把深层的知识由潜形态的状态转换为显形的状态,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模糊不清的感受转换成明了透彻的理解。

例如,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上册的“反函数”这个课题,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混乱”状态,弄不明白什么是反函数,为何有些函数存在反函数,而另外一些函数没有反函数。此时,第一环节应是教师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的思维,阐述映射其实就是函数。反函数作为其中一种函数,也必须要符合函数的定义。然后提出:哪些同学能求反函数?为什么不能把限制条件去掉?这时,可以让个别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言,形成基本认识。第二环节,应充分发挥小组的互助合作。让优秀的学生带领其他缺乏学习动力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毕竟,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而反函数也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学生不听课,睡觉是常有的事,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再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让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第三环节,检查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在规定时间内教师随机抽查小组内1~2名成员的学习情况。若抽查的成员通过,全组奖励。反之,只要有一名成员不能完成,全组惩罚。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中无痕渗透德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采用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课题来实现的,开放性的数学题,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数学观点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等多种教育功能的提高。因为在开放性课题的教学中,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发掘者、探求者和研究者的身份来面对数学,此时,学生不再是假装学数学,而是真正地研究数学,这就促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去感受数学家的身份和乐趣,参加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尽管两者完全不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数学的实质,因此,数学开放题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现在你是一间手机店的老板,最近网上一款热销的华为低端手机买799元。你也想从中赚一笔,想从经销商那进货200部,同时必须使自己盈利不少于20000元。那么应该每部进货多少元?记得你是一名合法的商人,要纳税(营业税是营业额的5%)。

选取热门话题,协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既迎合学生的口味,又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更使他们明白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自觉遵纪守法。

四、敢于质疑、敢于求真,无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随着课程改革,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化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课程教学过程中已经能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全新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建立数学概念、分析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我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一根线段MN上的点组成集合H(它是一个无限集),以这一线段为直径的半圆上的点组成的另一个集合R(它是一个无限集),集合H与集合R哪个集合的元素更多些。估计多数学生会说集合R的元素会多于集合H的元素。假设你否定这一论断,学生大概会和你理论。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来源于他们不懂将两个无限集元素个数进行比较的方法。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上,当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创造以下活动情境 : 让学生采用图形计算机或计算器来画出一图,图中线段YR垂直线段MN且点R在MN上,再拖动线段YR,让这两线段一直保持垂直关系,观察半圆上的点Y与R相对应的关系。通过这一学生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线段MN上的所有的点所组成的一个(无限)集合H到半圆上的点所构成的(无限)集合R的映射,从而直观地解决问题。

结合信息技术的解题方法,一方面新颖直观,吸引眼球,另一方面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分析问题,处理抽象推理、检验校正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明白有错必改,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五、利用数学的美,无痕渗透真善美

在大自然中但凡美的东西都具有对称性,如花卉、叶片、艺术品、建筑物等。对称的美是数学美的核心之一,如二次曲线、双纽线、玫瑰线、雪花曲线、黄金分割比等。利用图形对称性可以使解题手段更简洁。若在数学问题解答中利用和创造对称性,必然能体验数学的内在美,能产生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动力。数学的内在美主要表现在数学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和创造精神。正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成名后,曾收到一位女士的求爱信:“你有一个出众的名声,我有一个高贵的地位。这两者加起来,再乘上万能的黄金,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一个天堂都不能比拟的美满家庭。”杰克·伦敦连忙回信,他答得很妙:“根据你列出的那道爱情公式,我看还要开平方!不过这个平方根却是负数。”因此,数学的美在培养人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格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数学美,可以培养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真善美,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总之,“无痕德育”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只有“无痕德育”才能让教师真正地与学生做到零距离,真正地走到学生的心里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德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在无痕的影响中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在不知不觉中达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兰珍.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思想[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2]程基石.例说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数学教学通讯,2004(02).

无痕渗透 篇4

关键词: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言之有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注重“授之以渔”。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授之以渔”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品悟文本内容的同时相机渗透写法指导。但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的指导并不能泛泛而谈,它也需要得法。

一、言之有物———扣题目悟内容,教学生拟题选材

课本里的课文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在命题上也准确精巧、独具特色。好的题目,有着传神的魅力和画龙点睛的功效,透过它可以窥视文章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行文的脉搏。教师要抓住文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学习课文的命题选材技巧。如学习《爱之链》一文,当读到乔依对老妇人说的“如果你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给他一点帮助吧”这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文题,让学生明白乔依是让老妇人把爱之链传下去;当读到老妇人在小餐馆用完餐留下钱和纸条这一内容时,可以再次回应文题,让学生明白老妇人正在传递爱之链;当读完全文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为题。通过这样的反复关照,学生就会明白,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人间真爱在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之间的真情传递,是“爱”这根“链条”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爱之链”为题精当得体,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特点。

二、言之有法———读语段品词句,教学生遣词造句、细节刻画

每篇课文都有重难点句子和精彩片段,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富有特色的典型词句和语段,让学生体会这些词句段的妙处,如文中对人物刻画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应让学生体会这些写法的好处。从这些“抓手”切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因为有了语言训练为依托,人文感悟也就“随风潜入”,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1. 体会语言的精妙。

精妙的字词,或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或巧埋伏笔,或精巧生动,如飞来神笔,化平淡为神奇,耐人寻味。对于那些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等,要有“较真”之功,有“纠缠”之术,用心品析字词的精妙所在,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个“冒”字给人鲜明的形象感,把荷花的姿态之美表现出来了。其次,“冒”是向外露,往上升的意思,在这里用“冒”让人感受到了荷花的生命力及作者的欣喜。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燕子》中“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的“痕”、“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这些词语如果换做其他词语,去表达作者笔下的事物、当时的情感,恐怕都是苍白的。

2. 体会语言的精美。

精美的语段往往是课文言语形式上的亮点,这是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句段之所以精美,或采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鲜明特点,或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或采用了议论抒情手法,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教学时要抓住精彩语段,品出丰富的意蕴,悟出巧妙的表达。如《莫高窟》一课对飞天的描写:“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都是四字词语,极具对称美,分句与分句之间,双音节和单音节词互相对应,音节匀称,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管建刚老师教学时就直截了当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最值得我们欣赏的,是它的四字词语,是它对称的语言。”接着,采用老师说句子意思让学生读文中语句的方法,快捷而高效地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表达要根据需要,可以生动细致,也可以简洁明快。再通过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法,通过朗读对比,引导学生体悟语言的意境美。

3. 体会语言的情感。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课文中的作品文质兼美、情感丰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隐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学生对“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中为什么用“伴”产生了分歧。这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弄清“伴”和“拌”各自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当年邓小平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鲜花送给伟人”的录像,同时让学生思考“伴”和“拌”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分析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鲜花伴着骨灰”,字面意思是鲜花陪伴着邓小平的骨灰,实际却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的爱戴和怀念。而如果换成“鲜花拌着骨灰”,仅写出人们把鲜花与邓小平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向大海,难以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

4. 体会语言的妙用。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立足文本内容,善于捕捉文章中写作技巧的精妙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如《掌声》:“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其中“早早”、“总是”、“最后”突出了英子与众不同之处,原因是英子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跛腿走路的姿势,从中也可以看到英子自卑、孤独、苦闷的内心,对句意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三、言之有序———抓结构理线索,教学生谋篇布局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或讲究前后呼应,或巧设悬念,或构思新奇,或结构严谨。精巧的谋篇布局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是最具语文性的内容之一,阅读教学必须高度关注。教师要学会巧妙利用文本丰富、多元的结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吸收这类文本谋篇布局的方式。

1. 分析段落,了解构段方式。

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北大荒的秋天》的第4自然段,《庐山的云雾》的第2、3自然段,《海底世界》的第3自然段;有并列方式构段的,如《燕子》第2、3自然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第9自然段;有问答式的,如《学会合作》的第2、3自然段……每种构段方式又有许多相应的变式,如总分式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变式,因果式也有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式。还有许多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不是单一的,常常是几种构段方式的复合式。如《掌声》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英子,接着介绍英子的表现,最后点明英子那样表现的原因,既是总分式又是因果式。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

2. 理清线索,掌握写作思路。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有通过在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步步把文章写下来的,各段之间又是怎样联系衔接的,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才能在学习别人文章写作层次安排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最后才会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才能具有布局谋篇的能力。如《烟台的海》这篇课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全文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写的。在分述部分,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烟台的海。同时,在一年四季的描写中,作者都是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3. 瞻前顾后,领会过渡照应。

苏轼在《题西林壁》里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识庐山“真面目”,横侧远近高低须相联,这就是所谓的过渡与照应。文章常用过渡句、过渡段来过渡。过渡好,文章各层次之间就衔接自然紧密。如《秦兵马俑》第一部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第二部分写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中间用“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来连接。

照应就是前面写的事,后面有交代;后面写到的,前面有伏笔。文章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构思更加严密。如《白鹭》一文,开头写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写到“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这些标志包括:(1)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2)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它们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3)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它们在全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

4. 依据文体,揣摩表现手法。

语文课本上的范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表现手法值得学习模仿。如动静结合、反衬烘托、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这些手法,学着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廉洁的高尚思想。

探讨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无痕渗透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无痕渗透

小学是培养學生认知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数学中德育的实施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德育,就要明白渗透德育的相关原则,以对症下药: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德育是具有隐蔽性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数学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避免口头说教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讲解分析。德育无处不在,它隐藏在各个学科的教材中,在数学中渗透德育时要与其他学科中的德育充分结合,使它们相得益彰,从而促进数学教学学科德育的无痕渗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

1.教师树立正确的榜样

“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何行为举动都在影响着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普通话准确与否、书写整齐与否、对待学生的耐心程度都影响着学生对德育的学习。此外,教师要对进步较大的同学给予相应的表扬,对其他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其更有学习的动力。

2.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

数学虽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其课外活动却有很多种开展形式,只要教师能够用心地组织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一定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不但能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努力拼搏的精神,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全部参与其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教师所组织的各种娱乐项目都有十足的兴趣,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放松身心,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例如,《激情奥运》一课,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在《轴对称图形》一课,我用课件播放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一个花坛里有几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当一只会“飞”的蝴蝶停留在屏幕中央时,立刻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蝴蝶漂亮吗?今天我们就从这只蝴蝶开始研究。你从蝴蝶不断扇动的翅膀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他们结合蝴蝶的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情形,很快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3.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受用一生,小学正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还应严格要求学生,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认真复习与预习、改正学生的听课态度与方法、规范学生的书写姿势这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使其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完成作业,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使他们更有学习的动力;还应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的习惯,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渗透德育,不但能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使其得到更好的锻炼。

总之,要实现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无痕渗透,就要注重满足学生的需求,立足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充分挖掘相关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德育知识充分地渗透到数学教学当中,使学生提起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有学习动力,努力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佳为.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4):132.

[2]易翠群.浅谈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无痕渗透[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2):128-129.

[3]李俊平.小学数学之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好家长,2015(7).

[4]方海砚.德育无痕,渗透有声:谈数学课堂如何渗透德育[J].考试周刊,2015.

无痕渗透 篇6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而生硬的说教上, 否则学生不但听不懂, 更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那么, 怎样才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真正有效而又“无痕”的德育渗透呢?下面本人通过几个案例浅谈几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与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 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 教材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媒介, 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机械学习和操练过程, 更是情感的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过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进行德育的渗透。

【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11 I can climb第二课时部分, 这一课时我通过几个鲜活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活动场景, 使学生全情投入并亲身感受活动的乐趣, 从而学会了新知缩短书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差距, 是学生在乐中求和、趣中增智、在美中陶情。新课环节是在游戏当中展开, 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将真实的生活场景搬入课堂, 从而让学生学习了新知I can sing/run...结合本课的主题我收集了我国奥运健儿刘翔比赛的图片, 并将一系列奥运会上我国奥运健儿比赛并夺冠的影像制作成课件播放给学生看让孩子们联想到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 这是一次为全国人民瞩目, 让全世界人民震撼的奥运会,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们激情迸发, 这样一来, 由点及面逐步扩展思维, 再到升华思想, 轻松地将习得语言与德育渗透结合在一起。

二、充分利用教材, 渗透德育教育

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材以话题为纲, 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 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教材所选话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而且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渗透了德育教育。因此,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无痕”的德育渗透。

【案例描述】

一、在教授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1 Talk together部分, 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并联系他们刚接触英语爱学敢说的实际情况, 我不失时机的把它设计成一节课题为Make friends (交朋友) 的口语交际课。课伊始, 师生一起欣赏英文歌曲《Auld Lang Syne》, 引入课题后, 就问学生“Let’s make friends, ok?”这我为学生创设了自我体验的“心理场”创设最佳教育情境, 让学生明白“交朋友是一件很慎重的事, 要相互了解。”我率先用同学们刚学过的英文自我介绍, 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此时, 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作为一个朋友与学生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交流。让后放课件适时的出现交友天使传授英文的交友方法, 起着教学定向作用。接着让同学们和同桌、同组、同班同学练习, 在此环节, 我让学生拿着课前制作的英语个性名片自由地找朋友, 交朋友。为了让学生语言张扬个性、发挥语言创造力。我以教材内容为基础, 超越教材, 创设了更具有实践情境的演一演活动。我精心设计了几个生活场景 (放课件) :1、你独自一人出外旅游, 碰到美国的小朋友David……2、你在一次暑假中参加了英语夏令营, 遇到了很多新朋友……3、一次偶然的机会, 你碰到了美国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让学生自由地找搭档, 演一演。激发学生用英语与人交流的愿望, 学会待人真诚大方、文明礼貌。让他们知道主动交朋友, 其实就是把自己推销给周围的人, 这是生活的艺术, 更是如今充满激烈竞争时代的要求。我们不但要学会与身边的同龄人交朋友, 还得学会与不同地域, 不同年龄的人真诚的交朋友, 并让他们懂得“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二、在一次听课活动中, 有一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2 I like Bobby第三课时Talk together!授课教师对教材Big cats部分进行了处理, 主要以视频动物世界作为引导, 化解学生阅读难度, 并把他们整合到句型操练中, 培养学生了解猫科动物, 热爱自然动物的情感。并以保护野生老虎的公益大使———国际巨星成龙的一段极有意义的公益广告“No sale!No killing!”作为结束。孩子们在观看视频中, 先是为视频中动物世界里的猫科动物所震撼而为之倾倒, 从而和公益广告中巨星成龙所呼吁的“No sale!No killing!”产生了公鸣。于是教师适时提出:Animals are our friends.We should protect them.No sale, no killing.让孩子们把动物视为自己的朋友, 使他们对动物的情感得到自然的升华, 又一次轻松的对孩子们进行了真正有效而又“无痕”的德育渗透。

三、及时捕捉契机, 渗透德育教育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一些看似平常却又蕴涵教机的事件, 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契机, 选择好英语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适时、适当、适度地进行“无痕”的德育渗透。

【案例描述】

记得有一次课上, 在教学“What does she/he do?”这个内容, 我请学生依据实际情况“开火车”说说家人的工作, 表现的机会到了, 同学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My father is a doctor.”“My mother is a teacher.”“My uncle is a boss.”气氛挺活跃的。这时, 有一些学生在偷偷地笑, 指着一个女生说:Miss Lin, 她的爸爸是农民, 而有一个女生则低着头, 脸红红的, 好像做了什么错事。对于学生瞧不起farmer职业的思想, 我是这样引导的:”T:Why don’t you like farmers?S1:They are very tired and dirty.T:Yes, they are very tired, because they have to work every day.我边说边用简笔画描绘出一幅农民的画像:头戴草帽, 肩搭毛巾, 大汗淋漓地在田间劳作;同时, 我还板书单词sweat。T:But they are very happy during the harvest time.我边说边画出秋天一位农民收获庄稼的情景, 并板书单词sweet。然后在单词sweat和sweet前分别添加一个单词, 便组成了一句谚语:No sweat, no sweet.在这个案例中, 我对学生的偏差思想没有用“We shouldn’t look down upon farmers.Their work is very important.We can’t live without farmers.”等生硬的话语进行说教, 而是巧妙地利用形象的图画, 配以简练和寓意深刻的谚语, 向学生渗透了正确的价值观,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

四、运用激励机制, 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特点, 选择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度表扬, 让学生在表扬中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案例描述】

我在上课时自备了一系列的生动可爱的英语教学印章, 像Good、Perfect、Activity speaking...在每节课组与组评比的优胜组的每位成员的课本上将会获得老师盖得一枚配有可爱图形与文字的印章, 表现突出的学生也会获得印章, 作业完成得好的会获得“Good writing”的印章, 并神秘的告诉学生, 印章的数量达到一定的数目将会获得老师送出的意想不到的礼物。在我的鼓励下, 大多数学生听课比以前认真了, 举手发言的学生也比以前多了, 作业完成的质量也比以前好了。

通过以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方法的描述, 我们不难看出英语教学中真正有效的德育教育不是由教师“硬”说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引导和启发下“悟”出来的。因此,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必须在“无痕”上下功夫, 重在渗透, 使德育因素能悄然流入学生的心灵,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做到德育如春雨, 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教育基础教育司编写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2

小学英语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刘明

浅谈语文学科德育的无痕渗透 篇7

《诚实的孩子》新授前, 老师说“: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曾子杀猪》, 你们觉得曾子为什么这样做?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今天, 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 看看列宁是怎样做到诚信的?”通过这样的导入, 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调动学生内心, 隐埋的情感, 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 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使思想得到升华。

二、读讲中渗透

1.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 会深深地影响学生, 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

2.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 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 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九色鹿》一文时,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调达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个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让学生感受到调达灵魂的肮脏, 从内心对他产生鄙夷。

3.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 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 启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情感, 提示朗读的要求, 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中渗透

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 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小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 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 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 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1.钻研教材, 寻找德育渗透点。

2.明理提升, 落实德育渗透点。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 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 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 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作为教师, 从古至今其职责不仅仅是教书, 还要育人。不论何时, 我们都要把德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 语文课同样要做到这些, 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用不同的形式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 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 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 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 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 丰富性等特点, 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 需要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关键词:导语,读讲,拓展,渗透

参考文献

无痕渗透 篇8

一天午后, 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 见一群小孩子在捉蜻蜓。他停下脚步, 慈爱的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 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 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一个男孩子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 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虫子, 它都吃。你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孩子们点点头。陶行知从翠贞的手里取过蜻蜓, 高高举起。阳光下, 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 尾巴一撅一撅的。陶行知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谁知道?”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掌握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指着她的尾巴说:“你们看, 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 又细又长, 它用尾巴保持平衡, 调整方向。听说, 它饿极的时候, 还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呢。不过, 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又指着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 结构很复杂, 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睛构成的, 可以看清楚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深的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 好不好?”接着, 把蜻蜓还给翠贞。翠贞看了看小伙伴, 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 放了它, 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一送, 蜻蜓展开翅膀向天空中飞去。

整个对话的过程不露一丝教育的痕迹, 但正是在这种不动神色之中, 陶行知掸去了蒙在孩子们心灵上的灰尘。一句“把他放了, 好不好?”看似漫不经心, 其实别具匠心。它不仅唤醒了学生潜伏的美质, 而且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语文课程讲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我们一直都在探讨的教育艺术。随着课改的深入, 现代信息技术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时间, 我们的“眼球”似乎能用现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上课牵挂, 很多人甚至以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现代化的标尺。其实, 作为农村的课堂教学, 我们应该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中悟出一个道理:文字也罢, 图片、音像也罢, 他们皆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好的工具, 只要用心, 一样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缘起:

课堂上, 我正在引导同学们自读《番茄太阳》, 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自读了解了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一学生大喊:“瞎子!”引起其他学生哄堂大笑。

虽然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调整, 但下课后我的脑海中一直闪现着那一声喊叫及那一阵哄堂大笑:四肢健全的孩子根本不了解残疾人的痛苦, 也根本不尊重他们的人格。这也说明, 当他们为一个“瞎子”而大笑时, 他们的人格也不是健康、完整的。他们太缺少爱心了!

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呢?简单地说教只能“治标不治本”。这是, 我突然想到了新编的习作教材“护蛋”。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护蛋”过程中的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 而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又想到了美国学校对高中生的“性教育”:给每个高中女生发一个“电脑孩子”, 这个“孩子”会“哭叫”、会“饿”、会“排便”, 如果您呢个负责的给“孩子”准时“换尿片”、“喂奶”, 他 (她) 就不再哭叫;如果你对他 (她) 不闻不问, 这个“孩子”会不停地哭叫。而同时, 电脑程序则对你进行惩罚, 随着记录的增加, “孩子”将最终“夭折”。这个活动让很多美国孩子认识到:在我没有充分的财力、精力照顾孩子时, 就不能不负责任的让他 (她) 降生, 所以美国学校的这种“性安全”教育非常成功!这两个案例给了我很好的启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聋哑人的感受?我想, 这也许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于是, 第二天作文课。我微笑着走进教室, 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 你们还记不记得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学生们愣了一下, 他们没有想到我会突然“扯”到电视节目。但随即, 很多学生举起了手。“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她们在无声世界中的感受?”“想!”学生们纷纷回答。“那好, 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聋哑人。希望你们每个人认真体验活动结束后把感受告诉我好吗?”“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 上午的这三节课为无声课。从现在开始不能开口说话, 只能想其他办法交流。”顿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们在悄然无声中开始了这三节课的活动。我看到有的学生打哑语, 有的学生写纸条, 有的用眼神暗示, 大家互相监督, 逐渐进入了“无声”的状态。

下午的综合课上, 我和同学们就此展开了谈话。我能看出来, 每个人都迫不及待的想说。

郭小小说:“今天这三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 我们比聋哑人不知幸福了多少倍, 我们要懂得珍惜, 好好学习。”

花文清说:“老师, 聋哑人真不幸!他其他身体残疾的人不也有很多难处是我们想像不到的吗?我们应该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 尊重他们!”

还有许多学生的说:“三节课快把我憋死了, 想想残疾人真不容易, 盲童明明却笑得那么开心, 那么开朗的生活, 她真坚强!我真佩服她!”

……

无痕渗透 篇9

一、情感教育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理性主义中的认知法、翻译法和经验主义中的听说法和直接法都缺乏情感教育, 而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的情感教育能使课堂瞬间散发出魅力, 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导入和热身环节中, 我播放了一段两分钟的少儿机器人舞蹈视频, 让学生猜测视频中舞蹈的主题并进行动作模仿, 对于学舞蹈的学生来说, 舞蹈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肢体表演或简单舞蹈更是小菜一碟, 所以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主题, 融入课堂, 气氛轻松愉快。在热身环节, 同学们通过观察PPT上显示出的机器人形象, 兴趣盎然地回答其各部位名称和作用, 如:This part is wheel, it can help robot to move around.If the robot is lack of batteries, it will stop working.这个环节我从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入手, 带领学生完成单词—词组—句子的语言输出。努力把情感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

二、情感教育要有“情境性”

在课堂这个有限的天地里, 如何把充满新奇的大千世界通过教师的加工制作再现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教材的情感色彩, 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和课堂教学需要来进行组织课堂教学。利用电教手段,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达到由境入情, 情境交融, 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本节课的复旧引新环节中, 我把课文《江先生与机器人》的故事进行改编, 运用教具配合肢体语言生动地呈现出“我和我的机器人”的故事, 既贴近现实生活, 又能围绕课文内容展开。随后我不断地根据故事抛出问题,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讨论和回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评议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模拟表演过程, 能够高质量地帮助学生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把握。

三、情感教育要注重交流与合作

本节课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呈现出他们课前分为四组讨论的作品内容——“我理想中的机器人”。有两组同学配以PPT陈述, 两组同学配以自制海报来呈现。表演有对话、演讲、小品。例如:First of all, it is able to listen to my command, for example:I said“I want to drink juice”and it can pass a cup to me immediately and said“please enjoy yourself”.Second, it can speak many languages.Such as English:You are so beautiful!French:Bonjour!Korean:撒浪嘿, and Chinese:人之初, 性本善。I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my mother giving me a quote cram school.学生的作品抒发了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体现出他们学习的兴趣, 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也正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并能够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并及时给予纠正与引导。

四、情感教育要有“延伸性”

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言语+38%音调+55%情感”。可见, 情感交流在言语交流中具有重大作用。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学生讨论完他们理想中robots之后, 课堂讨论集中在机器人利弊的问题上, 由此我引发出一个思考:Every coin has two sides.例举了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前曾经失败过8000次, 而被问及失败经历时, 他坦言道:“我们失败, 至少我知道有80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而已。”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轻言放弃。这是一个与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 可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 然后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最后, 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类是否因为太依赖机器人和高科技, 使人类自身活得越来越像机器人?同学们都纷纷举手, 各抒己见:Maybe we should do housework by ourselves.We need to put down our mobilephone and ipad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around us or do some exercises outside.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要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有目的、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并且注意随时随地进行, 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情感教育与英语语言教学统一。这样,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花开无言, 叶落无声, 风过无影, 水逝无痕”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 也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实施情感教育的常态。无言胜有言, 无声胜有声, 点点滴滴的渗透貌似无影无痕, 其实已经或者正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种生活态度也会助力于学科学习!总之, 我们的教学不能单纯从理论到理论, 人为地在师生之间造成距离感, 必须把传授知识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做到情景交融, 才能以情引导人, 以情感动人, 以情启发人, 以情鼓舞人,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翠兰.教育心理学与英语课堂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 2001 (08) .

[2]严明, 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教育探索, 2005 (01) .

【无痕渗透】推荐阅读:

渗透发展07-20

深度渗透10-14

渗透路径10-16

科学渗透10-18

文化渗透10-19

一个渗透05-25

渗透函数05-29

渗透特征05-31

渗透策略06-06

英语渗透06-14

上一篇:框架厂房下一篇:工程进度款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