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策略

2024-06-06

渗透策略(共12篇)

渗透策略 篇1

摘要: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可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变式教学中领会“转化”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

关键词:转化,渗透,数学思维

对学生来说, 数学知识重要, 具备数学思想和意识更重要。“转化”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 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 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 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 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更有益于思维的拓展。笔者以小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维。

一、经历探索, 感知“转化”,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只教会学生做几道数学题, 而是让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 切身体会, 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 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领会数学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转化”策略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在过去解决问题中学生有过运用转化策略的经历, 只是并未将应用提升到策略这一高度。因而, 学习这一策略必须先对这一策略的应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感知。

借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中例题1 的学习,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亲自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步骤。第一步, 放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困惑。如例题1 中的两个平面图形是不规则图形, 学生通过将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相比较后发现无法直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第二步, 引导学生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使学生对“转化”思想从无意识地感知逐步发展为有意识地运用。第三步, 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较复杂时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使问题变得简单, 使学生体会“转化”数学思维的价值。在随后的练习过程中, 笔者仍不时地组织学生来体验转化的过程, 思考每次通过转化将什么问题转化成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运用转化的策略、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进而使学生形成能完整运用“转化”思想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

二、应用变式, 领会“转化”思想,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变式训练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 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应用变式教学, 就是引导学生在解答某些数学题之后, 进行联想、猜想, 对题目的条件、解决过程和结论作进一步探索。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变式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桥梁作用, 在最近发展区之中能把学生从已知的此岸渡到未知的彼岸。“转化”思想本身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应用变式能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转化”思想的实质。在明白并领悟“转化”的实质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之后, 对于具体如何运用“转化”策略而言, 关键是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究竟如何寻找到“转化”的突破口, 如何去实现“转化”。

教材安排的练习中有些问题涉及较为特殊的“转化”方法, 如例题1 后的“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是对数字变化规律与图形变化规律的考查, 由图形观察分割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减去最后一次分割后剩下的部分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 这里的“转化”需要学生运用灵活、创造性的思维。又如练习十四中第2 题的第3 小题“求大正方形中小正方形的面积”, 在不知道小正方形边长的情况下, 正面思考显然会进入死胡同。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 让学生充分思考, 去主动探究如何转化, 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去揭示规律、方法, 运用掌握的方法去探究未知的数学知识, 并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优势, 使学生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 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 这应该是数学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衡量数学教学成效的最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3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徐希杨.用逆向思维策略巧解题[J].中学生数学 (初中版) , 2006, (6) .

渗透策略 篇2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是指: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与方法具有普遍而强有力适应性的本质思想。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通向科学殿堂的桥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利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1)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2)对应的思想

解答分数应用题采取对应的思想方法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解题方法。分数应用题的对应关系是指量与率的对应关系。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量与率直接对应,在复杂的应用题中,量与率的对应关系是间接的,这种间接的对应关系,有时“量”是隐蔽条件,有时“率”是隐蔽条件,也有时“量”与“率”都是隐蔽条件。因此解题方法的形成,就建立在清晰、明确的量与率对应的前提下,这是解答较复杂分数应用题的重要环节。而画图策略在帮助我们明确对应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转化的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有些应用题,按原题的条件,数量关系解答起来比较复杂,如果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变换一种方式去思考,恰当地运用直观图形转化题中的数量关系,把原来的问题转化为另一种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打开解题思路,顺利解决问题。例如:条件的转化,单位“1”的转化、行程问题、分数问题与比例应用题之间的转化等等。

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渗透上述数学思想方法外,还可以适时渗透假设的思想方法、比较的思想方法、分类的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等。在教学中渗透和运用这些教学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智能,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图形不仅直观、简洁、利于思考,而且其信息量大,概括性强,同时图还有助于记忆。因此,图形是帮助人类思考的极好工具。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确实,“画图策略”在理解概念、解决问题以及空间与图形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大致归结为以下三个优势:

第一,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过程。

低年级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当理解困难时如果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就能化抽象为直观,揭示概念本质;化复杂为简单,呈现数量关系;化隐性为显性,再现想象模型;化无序为有序,梳理事件规律等等。第二,它切合小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都会经历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而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读题、明确问题、寻找条件,把文字转化成图画,发现数量关系,再把图画转成思维,这一系列脑力活动完整地搭建了这个从“外化”到“内化”过程。

第三,它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明显效果。

有浓厚的兴趣才有探究新知的欲望,才有学习的动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纯粹的文字数学题并不感兴趣,注意力也不能持续太长。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动笔画一画,就能让学生在不经意地涂画中轻松地学会知识。

认识到了“画图策略”的优越性,怎样引领低段学生得以掌握呢?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方面是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画图策略”的正确导向作用。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尤其是教师在“画图策略”技能上的素质。

教师需要对数学知识和画图策略的应用上研究透彻,寻找最精当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精心分析,寻求对不同知识板块个性化的图解。

对学生渗透德育小策略等 篇3

一、善于结合,于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如,我在教授10以内数字比较大小一课。在运用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0~9十个数字各自意义,并在确立大小多少概念的基础上,适时引入了《0与9的争吵》这则童话,讲述0与9比大小,9自高自大,而0通过与1合作而大于9的小故事,使初入校园的小学生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并教导他们“做人要谦虚,做事要团结”,为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勇于拓展,于课外历练中渗透德育。如,在美术教学中讲授《可爱的蚯蚓》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不知蚯蚓为何物,便决定带学生去挖蚯蚓,进行一节生动的实践课。有的孩子挖到了,却不知是不是;有的知道是,却没有胆量拿起来;还有的根本不会用工具,不知道怎么挖。一节课,我教孩子真正认识了蚯蚓,更教他们要重视实践、要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知道蚯蚓不会咬人、无毒等)敢于冒险、要热爱劳动。

三、精于引导,于班队活动中渗透德育。我重点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各种“争章夺星”教育活动。多年来,先后组织了“我心中的祖国”“我为神七骄傲”等主题演讲活动;“我和乌鸦比感恩”“我是社会小主人”“假如我是校长”等征文比赛;“我爱我的家乡”“我们的节日”等绘画书法展览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不断对学生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我还把一些班队活动课交给学生自主安排设计,从课堂设计到课堂组织,从活动主持到纪律维持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在亲历亲为中感受老师的辛苦,感受遵规守纪对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

(林甸县实验小学 吴艳芳)

关注和教育留守学生“四法”

1.情境感染法。自卑的留守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文饰性”,认为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不愿主动与人交流、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我们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情感氛围,以弥补家庭环境的缺陷,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没有歧视、没有怨恨,充满平等和友爱的环境。

2.榜样示范法。青少年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J生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虽饱尝家庭的不幸,但通过自身努力,靠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也可以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伟人作为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感召力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3.自我欣赏法。班主任应帮助他们欣赏自我。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如在球类、棋类、歌咏比赛中,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要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4.委以重任法。心理自卑的留守学生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总是渴望受到尊重。班主任可以“委以重任”,发挥他们的才能,如担任科代表、主持文体活动或管理班内其他事务等,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找回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还有助于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和学习中,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湖北省十堰市谭家湾镇十方院村小学 陈龙才)

立体“优”读,亲近经典

1.课内和课外整合。学生语言的生成一方面来自于朗读和背诵,另一方面来自于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细细欣赏语言,咀嚼语言,玩味语言的妙处,学习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批注阅读,个性阅读。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聆听人类生动、富有变化的语言。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指导学生划一划精彩段落,写一写阅读感悟,抄一抄优美词句。学生在与大量的语言材料接触中学习鲜活、灵动的语言,在潜心阅读中丰富内化语言。

2.推荐和自主整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指导学生分年段、分层次由浅入深阅读。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必读5本经典书籍,选读10本其他书籍。增加趣味,增加阅读的数量,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系列中外名著的推荐,学生阅读水平在提高,词汇在丰富,阅读能力在螺旋上升。除了推荐的阅读书籍,还需要学生自主地潜心阅读。灵活多变的课外书籍个性迥异,风格独特,或幽默,或灵动,或深沉,或内敛。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自主阅读,快乐阅读。

3.专题和拓展整合。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好一本书,还要读好系列书,这样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会有更深的感悟。如有的学生对电影《哈利·波特》感兴趣,可适时向学生推荐《哈利·波特》系列书。读完系列书后,作者那充满奇特想象、善于变化夸张的语言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例如学完了《恐龙》一课,学生对恐龙的兴趣还很浓厚,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恐龙的科普知识书籍,再让学生当解说员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这样既增长了知识,又学用了语言,一举两得。

(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孙洪伟)

让学生互批作文,作文不再难

一、激发兴趣,引导互改。教师可引导学生互改作文,让学生来当老师,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批改前,制定一个基本的评改标准:照写作提纲,立足全篇,从审题、选材、确定中心到组织材料,看看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命题是否妥当等。通过反复训练,教学生互改作文的标准和方法,使学生有规可循。初次修改,要求学生先从语言修改人手,着重考虑词语是否用得准确,结构是否合理,句与句是否通顺等。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批改,并写出批语。

二、区别要求。分类互改。教师可按学生习作水平分为三类,然后把三类不同类别的习作互调互改。让一类学生(上等水平)改二类学生(中等水平)的作文,二类学生改三类学生(下等水平)的作文,三类学生改一类学生的作文,并提出不同的批改要求。一类学生可了解水平较差的作文的不足之处引以为戒。二类学生可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对写作文充满信心,也能通过一类学生的批语,找出自己的不足。三类学生能够逐步向二类学生靠近,更能在批改一类学生的作文时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创作佳作的强烈愿望。如此,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有效的。

三、让学生“改”中学“写、读、思”。学生批改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被改作文进行反复阅读,这一过程涉及到了习作的中心、结构、顺序、方法、语言等多方面的信息。学生通过别人习作的阅读分析,把信息提炼出来。这一信息的提炼过程,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过程。同时,学生互改作文,找错选优,对同学文章的修改,也是他们对自身的一次洗礼,能找出差距,也可以发现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思维能力。

(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小学 陆秀敏)

指导学生造句出新三小招

第一,在内容上,要求学生尽量别出心裁。我平时要求学生:其他同学已造过的句子我不造,要别出心裁地造别人没造过的句子。例如:用“做客”造句,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只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做客。”有少数学生写出更为具体的句子。我启发学生:“这个同学哪里写得好?他在造句时增加了什么内容?试一斌,你能不能也加一些内容?”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造的句子就会有所改变、有所创新,思路就会开阔起来。“阿姨,你愿意到我家做客吗?”“做客一定要讲礼貌,不能随便翻人家的东西。”“小鸟在枝头叫着,好像在欢迎朋友们来做客。”

第二,在感情色彩上。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有些词既可以是褒义词,又可以是贬义词,对于这类词,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从感情色彩上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骄傲”这个词,学生更熟练运用它的贬义,对它的褒义很少用到。我举例:“中国的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我们是不是感到很……?”学生马上领悟过来,纷纷发言:“经过我的努力,这次语文测验我考了98分,妈妈夸我真棒,还说我是她的骄傲。”“今天我为自己是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骄傲,明天我要让学校为我骄傲。”

第三,在句式上,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同一个词,可以造陈述句,也可以造反问句,可以造比喻句,也可以造拟人句,甚至夸张句。例如“敬佩”这个词,有学生说:“老师上课精彩,知识渊博,真让我敬佩。”我给予肯定后提示他们能不能换一种句式。于是就有了“老师上课精彩,知识渊博,怎能不让我敬佩呢?”“老师上课精彩,知识渊博,我不得不敬佩他。”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 王桂芹 丁维升)

科学提问,提高阅读训练效率

1.提问要有启发性。初学课文,提问要有概括性;讲析课文,提问要有研究性;提炼中心,提问要有深刻性。例如,学习《西湖》,通过初读课文,提出问题:课文写了西湖的景色有哪些特点?这样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讲读西湖的水的特点时,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内容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特点、感受”结构形式,再让学生运用此方法自学第三节。在学习全文后,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会这样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之中?以此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中心。

2.提问要精练。要“问”出知识内涵,要“问”出知识本质,要“问”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如教《桂花雨》时,学生自学“摇桂花”部分,提出问题:为什么摇桂花对作者是件大事?作者是怎样摇桂花的?这样的问题既扣住了课文的内容,又挖出内涵。

3.提问要有度。坡度,是指提出的问题难易恰当,既合学生的“胃口”,又能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以此扩大阅读训练面。广度,是指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深度,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深刻性,特别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段,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浅谈学习策略的渗透 篇4

一、英语学科常用的学习策略

1. 词汇记忆策略。

很多学生总是根据课本后面的生词表, 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孤立地去记单词, 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 而且效果不佳。记生词时要结合其使用的场合或情况, 根据上下文来记忆。最好同时记住生词所在的句子, 即所谓的词不离句。要做到“五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同时可按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按音节拼读、记忆生词。如:international这个生词, 可根据单词的读音规律, 把单词分成若干个音节进行记忆。此外, 还有图表记忆策略、歌诀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等等。

2. 听力策略。

不少学生在进行听力测试时因为听力策略选择不当, 往往失分较多。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必须听清每个词, 因而当某个词未听清时, 往往心里发慌, 影响听后边的内容。其实, 我们不太可能也无须听清每个词。要有正确的听力策略:听前快速浏览各小题, 一定要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得信息, 推测各小题需要听的信息, 组合各小题信息, 猜测听力材料大概谈论什么, 预测各小题可能选择的答案;听录音时, 注意短文中有关who (人物) , when (时间) , where (地点) , what (事件) , why (原因) 的信息, 尽量“捕捉”读得最响亮的词, 然后组合这些词并加以推测, 便可基本了解录音的大概内容, 修正预测;最后回忆所听内容, 做出最后选择。

3. 阅读策略。

做好阅读理解题, 关键是要掌握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策略。总的来说, 有意群扫描式阅读、浏览、跳读等几种阅读策略。不管采用何种阅读策略, 做阅读题时, 应先阅读一遍问题和选项, 切忌不带问题进行阅读。

要使阅读质量有保证, 在阅读中应纠正不良阅读习惯。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有: (1) 出声阅读。此习惯会降低阅读速度, 减少阅读量。 (2) 唱读。学生很容易在阅读课文或其他材料时, 刻意追求形式而忽略了阅读的宗旨———理解。 (3) 指读。不利于从阅读中迅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4) 只读不思考。这种习惯导致读过之后不留印象, 有害无益。

4. 写作策略。

写作练习应由易到难, 由词、句到段, 最后才到篇。这个过程是由控制写作向引导写作和自由写作发展的一个过程。首先是控制写作。即让学生按不同体裁和主题整理一些范文, 看别人如何组织写作, 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子, 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语句排序、填空练习或解答问题, 用适当的语句把这些答案重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其次是引导写作。即教师指导学生拟定若干写作提纲, 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文。再次是自由写作。在这一阶段, 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主题。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用英语记日记、写信等, 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也可每天定一个统一的题目让学生写。

可以利用课文进行写作策略训练, 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改写对话。即根据对话内容将对话体改成叙述体。第二, 缩写课文。培养学生宏观上总结、概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以及微观上遣词造句、组段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问答 (听、说) 及根据关键词缩写课文。第三, 仿写。要求学生利用已知信息, 仿照课文, 采用“改头换面”的方法, 写出自己的文章。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

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 能提供学习策略上具体详尽的步骤, 要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每种策略应用的多种可能性, 使学生能形成概括化的认识。

2. 策略教学秩序的安排要科学。

应先易后难, 先简单后复杂;先学基础的、应用范围较广的, 后学较特殊的、应用范围较窄的。

3. 一次只教少量常用策略。

能提高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效率的策略是难以穷尽的, 而教学时间有限, 应选择重要的常用策略, 而且一次只能教少量的策略。

4. 训练不宜密集进行。

不能在短时间内采用大量练习的突击方法。在策略学习中, 安排一些与学过的策略有某种联系的例题、习题, 让学生不断地运用和巩固学过的策略, 适当地延长训练的间隔, 且每次训练只能围绕一个中心进行, 切忌贪多。

5. 让学生知道何时使用某一策略。

一般来说, 不同策略适用于不同内容和不同任务情境, 只有当学习材料与特定的策略有内在契合性时, 策略的使用方才有效。

6. 让学生主动检查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检查所学策略的效果, 并把效果的好坏与任务条件联系起来。

渗透策略 篇5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还是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和课程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识字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基础打得牢与否。教育部2011年11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要求: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第二学段要求: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识字教学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熏陶作用。

关于汉字文化,何久盈曾说,“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汉字并解释汉字现象;二是对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从文化视角实施汉字教学,心理上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方法上要符合汉字的字理特点,内容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表意特征,目标上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到:

一、将渗透汉字文化逐学段融入到小学识字教学系统工程中

小学的识字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初学简单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到复杂的形声字,汉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汉字看成是单个的个体,因为识字的过程也是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汉字,既要照顾到字与字之间的文化联系,还要照顾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认知发展能力的规律。

1.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形态还原,打识字教学基础。第一学段的学生在认知上擅长形象记忆,对直观、具体的材料记忆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感性特点,将看图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将汉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这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象形字及指事字上,可以用看图识字或浅析字理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中,特别是讲到典型的象形字,应当还原汉字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字的编排是根据课文内容出现的,并没有按照由简到繁的规律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些字时有必要将简单的字先讲解,做好铺垫。比如,讲到“虫”,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鸟”、“鱼”,同类举例;讲到“友”,可以回忆起前面的“手”、“又”,讲点字理;讲到“乌”,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鸟”,并进行辨别; 讲到“羽”,可以回忆起前面的“鸟”、“毛”、“飞”,让学生连词成句;讲到“寸”,给学生讲讲关于“寸”的故事。又如,象形字的教学,笔画简单的可以直接出示图片;笔画复杂的如“兔”,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里是兔头,哪里是兔身,哪里是兔尾。

2.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相互联系,提识字教学层次。第二学段的汉字教学,有了第一学段的积累,识字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1)教师启发学生找寻具有“亲属关系”的旧字,教授识字方法。比如,讲到“晶”,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品”、“明”,即回忆会意字的造字法;讲到“初、被”,要给学生讲讲“衣”,再延伸带有“礻”旁的字,并进行辨析。

(2)对形声字的批量生产有所提示。可以先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字进行讲解。比如,学生学习新字“汪”,而学生已经学会了“河”、“湖”、“注”、“漠”等字,就可以告诉学生“氵”是形旁,表意;右面的是声旁,表音。学生也许会想到“江”这个字,左面的“氵”是形旁表意可以理解,但右面的“工” 是声旁表音不能理解。这时教师便可以顺势让学生找几个左面不是“氵”而右面带“工”的字,学生会找到许多,如“扛”“缸”“杠”。当学生读完这些字似乎已经悟出了一些道理。

(3)重点讲解具有文化内涵的字。第二学段中,大量出现会意字及形声字。教学上可以借字发挥,举一反三。比如,让学生思考:为何“信”是由“人”和“言”组成?纸张明明是木浆做的,为何是“纟”旁呢?“即”和“既”半边相同,用法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诸如此类,教师要勤于提问,激起学生兴趣后顺势讲解。

3.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文化内涵,传识字教学真经。第三学段的学生有了前两个学段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有了对汉字文化的求知欲,教师需要加大对汉字文化的系统渗透。此学段的教学,不能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对识字的教学就放松了。而是应当更系统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讲到“楚”,可以给学生讲讲“痛楚”这个词;讲到“昏”,可以给学生讲讲“婚”,以及它们的关系;讲到“冤”、“逸”可以给学生讲带“兔”的缘由;讲到“仁”字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仁”的含义,讲解“仁爱”的思想,等等。讲到多音字时,可以帮助学生辨别一些多音字的不同用法。这样,学生积累的汉字越多,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也越多。

这样,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效记忆的识字系统,虽然加重了教学任务,但从长远看,教师既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科学的识字教学评价模式

学校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成绩成了指挥棒,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就唯分数而教学。这种短视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师教学汉字的目的性发生偏离。教师看不清低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差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词、造句等练习上;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兴趣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果学校能抛开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给教师以更多的时间用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汉字教学,势必带来可喜的成果。在评价内容上,教师不能单纯追求识字的数量,而应多关注学生识字的质量及识字的能力、识字的兴趣等。学生在识字中出现回生现象,教师应适当安排,加以巩固。比如:教师用生字编故事、拓展有生字的美文进行阅读等。用学生较容易接受的形式测评学生。笔试不是唯一的检测方式,学生的发言、作业、对字词的见解、对字词的运用等等,都可以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在评价结果上,教师只分优、良,保护好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将小学的识字教学作为渗透品德教育的渠道

古代识字教学的教材,非常强调“文以载道”的功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知识的传授。其中所讲的道理未必全是正确的,却涉及了多方面的文化信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都是教育部规定的小学语文必读书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选择相关的一些汉字进行深入剖析,学生在明白字义的同时,理解了文意,并洞晓了古文中所传授的道德内涵。古文虽离我们遥远,但教师对其中某些汉字进行文化渗透,其深邃的内涵孩童就能轻松掌握。如学习“孝”字,上面是“老”字头,表示老人、长辈;下面是“子”,表示孩子、晚辈。老在上,子在下,表示晚辈要孝敬、尊敬长辈的意思。孝敬长辈、尊敬长辈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将它传承下去。

四、提高汉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识字教学是基础,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这个基础。如果不能够保证识字教学的基础教学地位,只是走马观花,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再费力气,其根基都不会牢固。只有提高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才能够重视识字教学,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只有重视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才会有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学生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被汉字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

我们之所以强调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即是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学生能认得许多汉字,也能将汉字所连成的句子读顺,但读完后却不知道整个句子的意思,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记住汉字,记清字形,并不意味着识字任务的完成;而通过识记能够理解字义,并最终能够自由阅读,才真正达到了识字的终极目的。

五、将识字、阅读、写作有机联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都不是单列的,三者是有机结合的。识字教学本就是在教学课文中完成的,学生学习生字需要在课文中理解消化,在写作中具体运用。因此,教师在三者的具体教学中需要整体把握,有机结合。比如,第一学段的教学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并不意味着第一学段就放弃阅读与写作教学。因为语文的教学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抓重点的同时要兼顾其他。教师在布置教育部规定的阅读书目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以提升学生的识字量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师在每一个学段都应针对学生年龄,布置灵活多样的写作题目,如:运用新学词语编写广告词、仿照句子造句子,或是给几个作文题让学生选择写作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字词。阅读、写作和识字并不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

六、适时自我学习,深入识字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篇6

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亦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可见,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在我们小学的科学教学应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结合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互助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科学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交流自己的思想,更能集思广益,迸发思维的火花;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比如:在教学《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二、结合科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所谓意志,就是指人们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能够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对困难做出正确的意志努力,它包括:自觉、坚定、恒心、果断、自制、毅力等,而这些品质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在我们的科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这方面的资源,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在教学“种子的发芽”的活动、四上“观测天气”的活动中,一开始学生们兴趣盎然,但这种兴趣最终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我采用了全程关注的方法,给每个小组分发了观察记录表,每隔两天进行批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时刻关注他们;此外,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我把观察活动分成几个阶段,在观察活动搞一段落时,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最后,在全校的范围内把他们的观察成果进行展示和评奖,让他们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磨练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自觉、坚定、恒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实证意识。如在教学三下《指南针》这节课中,讨论如何使用指南针时,别的小组都认为指南针中有绿点一头指向北方是北极,其中一个组却提出了有绿点的一头指向南方是南极。当时我让这个组把指南针拿到实物投影仪上来给大家演示,结果确实是这样。我表扬了这个组敢于质疑的精神,并用磁铁进行了实验,经过验证和讨论,学生们都认为可能是工厂的工人把绿点搞错方向了。当全班的掌声响起来时,这组的学生高兴得快蹦起来了。本来一句话就可以带过的意外,我们足足用了五六分钟,但在这个过程中,全班的学生他们都感受到:该是怎样就是怎样,用事实说话!

四、在科学活动的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纸》、《指南针》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造纸术、指南针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使学生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又如,在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时,有一个组在介绍我国“嫦娥一号”探月事件时,我又出示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时的视频片段和介绍“嫦娥一号”整个工作流程的视频资料进行补充和介绍,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祖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为自己拥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农民的创业理念渗透策略研究 篇7

创业理念是指创业者用坚强的毅力, 克服各种困难,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创业理念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要有宏伟的志向。

中国有句俗话:“心有多大, 事做多大。”立志容易, 守志难。许多人创业初期, 壮志满怀, 过不了几年, 就消磨光了。所以, 守志的过程, 实际上是战胜自我的过程, 遇事一定要紧紧盯住确定的大目标。

2. 要有冒险精神。

中国人最不提倡的一种宝贵品质是“冒险”。中国普通百姓只能过平庸与无聊的生活, 卑微而绝望。只有生命中增加了冒险这个元素, 一个人才能有创业的激情。其实冒险是中国最最稀缺的一种优良品质。

3. 要有坚定的毅力。

创业都有一个美好的设想过程, 但是往往走到那里不一定美好, 你要告诉自己每天走过的路当中碰到的事情会很多, 困难会很多, 要准备好接受挫折和困难。所以说失败是绝大部分创业者一定会碰到的问题。

4. 要有乐观和主动的心态。

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 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乐观和主动的心态去拥抱。当然变化往往是痛苦的, 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

5. 要有永远的激情。

创业初期容易产生激情, 但更容易因挫折而失去激情。短暂的激情只能带来浮躁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它不能形成巨大的能量;而永恒持久的激情会形成互动、对撞, 产生更强的激情氛围, 从而有助于创业成功。

二、农民创业理念的缺陷分析

1. 缺乏创新精神。

不仅仅是农民,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在家听父母的, 在学校听老师的, 在单位听领导的, 这样从小就形成了“唯上”“唯权威”的思想, 形成了“冰融化了只能是水, 而不能是春天”的思想。

2. 小农思想严重, 冒险精神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本位思想严重。即大多数农民只考虑一家一户的利益得失, 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二是缺乏长远眼光。大多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 他们只注重那些立竿见影的短期项目, 也很容易一哄而上。三是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 缺乏冒险精神。

3. 独立性较差, 依赖性较强。

不少农民“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观念落后、依赖性较强, 不能够积极主动发家致富, 缺少自力更生的劲头。

三、农民创业理念的渗透研究

1. 通过对比研究分析, 培养创业激情。

上世纪80年代的温州农民和四川农民都属于最早开始闯荡的人群, 温州农民闯荡中国的方式是修理雨伞、钢笔、铁锅, 或者倒卖点零用百货, 总之到处的流浪。四川农民闯荡的方式是直接去广东打工。80年代敢于出来闯荡的人都是用勇气的人, 因为那个时代信息不发达, 交通不方便, 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抱以深深的恐惧。四川人和温州人都有勇气和魄力, 但是由于思路的不同, 走上了不同的发财致富道路。30年过去了, 温州农民已经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群, 他们掌握了足够先进的经商技能, 他们的财富甚至可以让他们的后代走出国门, 到欧洲去经商;而四川农民的第一代打工者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们大多在四川老家继续贫寒的生活, 而他们的晚辈循着父辈的足迹, 继续一窝蜂的拥挤到广州接受老板们的残酷剥削, 成为社会最贫穷的一类人。温州农民的艰苦创业让他们自己和后代彻底摆脱了贫穷, 而四川农民的辛苦打工换来的是子孙无穷无尽的悲哀和贫穷。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命运, 不同的理念决定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思路决定不同的出路。在培训过程中邀请温州在徐州的创业者徐州新世纪建材装饰城董事长叶晓武给学员们讲他自己的创业故事:1998年10月投资一个多亿创建新世纪建材装饰城, 装饰城占地1000亩, 自开业以来, 已吸引入驻经销商2400多户, 现在已成了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最大的装饰材料集散市场。叶晓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只是一个农民小商贩, 本钱不超过1000元, 就是凭着一股创业的精神和信念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2. 创业示范推动, 增强创业的可行性。

徐州睢宁的王正中, 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近年来, 大宗水果供过于求, 价格一直较低。与此相反, 近年杂果市场行情却非常好。如冬枣卖到20元/千克, 桑果5~6元/千克, 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大宗水果。他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对未来市场形势以及土壤情况进行分析, 专家认为今后8~10年, 杂果市场前景总体看好, 而且当地土壤也适合种植, 他于2006年果断承包了40亩荒地, 种植了冬枣。杂果中的枣是我国重要的果类食品资源之一, 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在日常食用的水果中, 维生素C的含量最为丰富, 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 长期食用, 具有养血安神、镇静、催眠、增强肝功等作用。枣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果品, 含有抗癌物质, 具有生物活性, 有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和抑制癌细胞增殖功用, 既可以鲜食、干食, 又可入药, 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果品。王正中在2007年就收入近30万元, 2008年更是达到41万元。丰县的刘方云也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农民典型。他通过报纸介绍了解到树莓发展正当其时。果实为聚合浆果, 柔嫩多汁, 色泽宜人, 风味独特, 具有多种利用途径和很高的药用价值, 除鲜食外, 还可制造果酱、果汁、多种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品等。自50年代以来, 树莓种植业在欧美发展很快, 尤其是美国在树莓品质改良, 果实保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树莓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但在国内无论是树莓生产还是产品加工基本上是空白, 市场缺口很大。为此, 2008年他通过熟人介绍专门到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镇树莓种植地学习树莓种植技术。2009年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3. 技能培训推动。

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目前, 徐州生物理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采取了两条途径齐步走的方式对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一是针对某一种技术进行到校集中培训, 截止到2009年底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50期, 培训农民48900人。通过培训绝大多数农民掌握了一、二项实用技术, 开拓了视野, 为创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派有经验和技术的老师到县、乡镇、村蹲点, 手把手的进行帮扶, 向他们传授技术和技能。学校已和丰县结成“扶贫脱困、就业创业”对子, 学校从2008年开始派5位老师常驻乡镇、村, 为当地农民的创业插上了技术的翅膀。

四、政府应加大政策力度, 促使农民创业走上新的台阶

经过培训, 农民的视野开阔了, 创业激情高了, 但在创业时仍然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困难在考验着农民, 同时也考验着当地政府。根据我们调查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启动资金难、用地难以及创业环境依然较差。

1. 首先是创业初级阶段资金难。

创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创业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很多农民没有办法筹集到资金, 如果贷款也只能是小额贷款, 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金额大点的就需要担保或者抵押, 而很多农民没有财产抵押, 也找不到人担保所以启动资金就成为农民创业最大的难题, 造成返乡创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是供给渠道少。目前乡镇以下吸收存款的机构有农行、农信社、邮储等, 而真正放贷的只有农信社。农行是全国性的大银行, 业务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的企业;邮政储蓄则只有存折质押贷款等业务, 服务种类少。二是贷款利息高。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月息为9.9厘, 加上贷款申请过程发生的交际费用, 月息实际超过1分, 年利息超过12%。当地应尽早成立农民创业担保公司, 为农民的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2. 其次是用地难。

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用地非常大度, 有些地方在土地上甚至要贴部分资金, 而农民创业用地就很难, 应将其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是在现有的各类园区中, 安排必要的场地, 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 支持农民创业。二是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各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直接用于农民创业用地。三是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 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创业用地。四是在不影响水土保持, 不损害农民权益, 不污染、不浪费的前提下, 适当扩大荒山、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利用。

3. 再次是创业环境差。

近年来, 各地为了发展经济, 纷纷出台了对外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 优化投资环境, 但农民创业却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对农民创业缺少具体明确的扶持政策。在些人甚至认为, 农民创业只需要按现有的政策办, 不需要有特别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郭军盈.中国农民创业问题研究.农业经济管理, 2007年06期.

[2]Donald F Kuratko.Riehard M Hodgetts Entrepreneurship-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2004.

高中体育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策略 篇8

一、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体育美

体育美作为人文体育或健康体育的重要内容, 很长时期以来很少有教师对其从理论上进行阐释、分析以及揭示这种文化现象的哲学意义, 这也间接地影响到体育的“美育”功能。体育教师了解体育美的感染性、社会性、创造性, 会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增强对体育运动的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师在掌握基本美学理论的前提下, 结合课程内容阐述美学原理,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丰富多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既有针对性又不失趣味性,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不断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热爱。

二、体育美的核心是和谐统一

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审视和体验体育运动的美, 以艺术化的教学, 情感施教,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 达到体育教学教与学、师与生、内容与形式、增强体质与掌握技能、认知与情感体验全面和谐的统一。和谐是“真”的统一。正确的技术动作能产生美感, 那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术动作, 才能表现出美来。许多学生在体育课中, 迫切希望能尽快掌握正确动作, 一旦没学会动作, 便十分着急, 要求教师尽量多做正确动作的示范与讲解, 甚至请教师单独辅导。一旦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后, 学生心情十分愉快, 练习劲头更大, 学习兴趣更浓。还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 要求动作在幅度、力度、节奏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协调感、韵律感和自由感。不难看出, 学生的这些行为就是一种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学生已经能够对某个动作做出粗略的评价, 能较准确地判断动作是否正确、动作是否优美。这样学生既作为参加者, 又作为观赏者, 从而使表现体育美的能力和欣赏体育美的能力, 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同步增长和提高。

三、体育竞赛要淡化情感中的功利色彩

在教学中, 教育学生在欣赏体育运动或比赛时应保持适宜的审美心境。不要过分看重输赢, 淡化情感中的功利色彩, 做参与型的观众, 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地。如高高的跳台上, 跳水健儿飞跃而起, 腾空翱翔, 然后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转体, 最后似疾箭般地刺入碧波之中, 溅起一朵小小的水花。再如宏伟的体育馆内, 武术表演者将古色古香的攻防格斗动作融为动态的形象, 动静疾徐, 节奏鲜明, 显示了神形兼备的民族风格, 令人赞美不已。还有体操选手在鲜艳的地毯上腾跃, 时而凌空飞旋, 时而平衡凝定, 那曲线流畅的身材, 做出协调而轻柔的动作, 可谓美极。悦耳的乐曲和花样滑冰以及轻快的节奏, 雅丽的服装衬托出梦幻般的身影, 构成具有声、色、光、形的运动图案, 使人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四、在体育欣赏中潜移默化美育

体育欣赏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育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人们艺术审美需要的满足。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和热爱向往之情。教师组织学生观赏体育表演或体育比赛, 如艺术体操比赛中运动员做揉动连绵的波浪动作、做轻盈高飘的转体动作、做稳健优美的平衡动作, 都能给学生以最强的美的感染。更有足球运动员紧张激烈的争夺, 熟练默契的配合, 能把学生带入神话般的梦幻境地;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上千姿百媚的舞姿;跳高运动员腾空飞跃横杆;帆船运动员搏击惊涛骇浪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运动画面足以使学生陶醉, 不仅能激励其对体育美的追求, 更能激发其创造美的志向。

五、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隐含丰富的美育资源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把富有专业内涵的体育动作, 通过美的肢体语言, 示范给学生, 传达教师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 可以说, 这种美是人本质力量的直接或理想的形象显现, 与人的精神品质息息相关。例如, 面部表情、举止、身段、体魄、仪表、动作神态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象表现的判断、欣赏和感知而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 并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教师把各种形式的美的形象, 呈献在自己的学生面前, 深深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达到净化灵魂、提高境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美育目的。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篇9

一、德育渗透的意义

渗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把自身所教授学科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用不易察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即指英语教师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用学生不易察觉的方式,将德育和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结合起来,把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无痕地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接轨。这将有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二、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

(1)教师的思想教育意识淡薄。有个别英语教师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品德老师的事情,不是英语教师的任务,他们认为只需对学生的英语教学负责,可以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觉得,小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英语启蒙阶段,口语和听力的培养是英语课的重中之重,思想品德教育与之相比重要性略低。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对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他们自身就对德育不够重视,再加上普遍担任多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课下也很少有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所以很少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重形式,轻内容,思想道德教育标准不明确。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它是每个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应以此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可忽视三维目标,同时结合人文教育理念。对英语教师的备课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都很全面。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落实不够到位。

(3)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制度缺失。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小学重视课程教学,忽视德育,学科德育在学校德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正是因为缺乏重视,才阻碍其发展。学校德育管理方面,一些领导者认为,德育工作与学习无关,另外,加上小学教育中,德育制度体系和评价机制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评价仅限于智育方面,德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则由于种种原因被忽略了。因此,英语教师更不重视德育渗透问题了。

三、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1)英语教师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有了新的内容,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培训,还应更注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饱满激情影响学生。只有教师表现出极为真实和丰富的一面,才能感染学生,才能避免课堂的枯燥,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2)利用科学评价机制,将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在学校教育中,适当提高德育指标分值在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所占比重,教师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态度也会随之转变。在集体备课阶段,学校可组织教师研讨具体标准,对英语教学中应进行的德育渗透点进行充分挖掘。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时,就应围绕教师授课中德育理念及相关知识渗透情况及渗透效果来进行,还应把授课方法与课堂实际运用情况与之结合起来。用这样的标准实施评价,教师就会更加注重英语学科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尽量达到高质量的英语教学目标。对于有着较好德育渗透效果的英语课,可作为示范课在学校予以推广,以便提供更多学习及交流的机会。对于那些深挖教材,并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师,学校可以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以提升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实施德育的积极性。

(3)用制度做保障。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确保德育工作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实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落到实处,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要对英语课堂上的德育渗透提出明确要求,把学科德育研究和实践提升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高度,增强学科德育的价值,提高其地位。学校领导应对英语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管理,应大力支持这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4)积极挖掘英语教材的德育因素。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还是文化载体,英语教材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是很好的德育资源,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和加以利用。英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到德育的切入点,把德育工作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还要依靠教学大纲,制订相应的教学规划,要把德育工作细化到教学规划之中。比如译林小学英语6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就是很好的德育资源,鼓励学生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增强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总之,英语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落到实处,以确保德育工作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实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德育渗透的意义、德育渗透的问题、德育渗透的策略三方面对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渗透作用,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莉.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策略研究 篇10

一、各级党委领导, 相关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 建立合作机制

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是打着宗教的旗号, 进行有政治企图的颠覆, 企图颠覆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要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争夺教育阵地、争夺青少年、争夺下一代、争夺未来, 就是要动摇我们的思想基础和执政根基。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破坏民族团结以及和谐的民族关系。我们与宗教极端主义的斗争, 既不是民族问题, 也不是宗教问题, 而是一场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争夺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实质和危害性, 要将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作为重要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建立党委一把手负责, 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对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工作要有具体的部署和长远的规划,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各级领导要坚定立场, 要深刻认识非法宗教活动、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危害性。各相关职能部门, 比如公安部门、交通部门、海关部门、宣传部门、安全部门、宗教管理部门、进行民族事务管理的相关部门和教育部门建立齐抓共管、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对进行宗教渗透的非法组织和人员要严厉打击。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方式具有隐匿性, 渗透的方式不断翻新, 各个部门密切关注宗教渗透的动向, 要相互协作, 密切配合, 做好防范工作, 了解信教群众的思想动态, 加强新闻舆论宣传的力度, 并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非法宗教组织和相关人员, 严厉查处非法地下教学经、依法治理非法宣传品、非法聚会。

二、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 农村人口1 260多万, 占全疆人口的65%, 农村人口中有90%以上是少数民族群众, 这些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 其中伊斯兰教在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群众中影响力最强, 信教群众多, 宗教氛围浓厚, 因此, 宗教迷信在这些地区影响也最大最深远, 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公共基础设施落后, 农牧民人均收入低, 居住分散, 交通闭塞。宗教极端势力利用经济贫困、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因素, 过分渲染政府政策落实不力, 蓄意夸大新疆少数民族未脱贫人口的贫困问题, 渲染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 鼓吹他们是“正义、仁慈的领袖”能够带领人们进入“天堂”。可见贫困导致人们滋生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 再加上宗教极端势力别有用心的推波助澜, 极端思想便油然而生, 从而为宗教极端势力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各级政府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依托各乡镇场农业资源优势, 积极引导农牧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 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广辟农牧民增收渠道, 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宗教极端势力在进行宗教极端主义宣传时, 篡改宗教教义, 不允许信教群众唱歌、跳舞, 看电视、看电影, 不能听爱国宗教人士讲经, 不能与不信教的少数民族干部来往、结亲、送葬, 煽动排斥现代服饰和民族服饰。教唆信教群众抵制政府管理, 损毁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等国家法定证件。要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 必须弘扬科学精神, 破除封建愚昧落后的传统观念,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倡导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

文化是引领新疆发展的灵魂, 在民族地区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 一方面要注重吸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又要超越传统文化, 注重克服民族文化自身的狭隘性, 剔除封建陋习, 改造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落后文化。在传播先进文化过程中, 要让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真正弄清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真正明白什么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让广大群众能够区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和宗教极端思想的表现和本质。要让各族群众明白, 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外族文化, 注重本民族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才能打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推动经济发展的、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疆文化。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坚决抵制把民族风俗宗教化、把宗教活动极端化的行为, 要加强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建设, 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的土壤。

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 重视各族群众的首创精神, 推动文化创新。鼓励农民围绕“去极端化”的重点, 自编、自导、自演, 创作文化精品。促进农民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增强文化造血功能, 坚决抵制“三股势力”反动宣传, 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破坏。通过创新载体,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淡化宗教氛围, 增强各族人民的“四个认同”, 引导群众接受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增强现代观念。比如通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竞赛, 增强各族群众的交流, 聚拢各族群众, 筑牢各族群众团结的思想感情基础。举办集体婚礼, 回击宗教极端势力“婚礼不唱歌不跳舞”的谬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引导各族人民群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共建美好家园, 用开放、先进的、科学的现代文化批驳、遏制非理性、排他性、迷惑性的宗教极端思想, 全力推进“去极端化”, 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从而促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阵地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要建设一支政治上强、能力上强、作风上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近些年来宗教极端思想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形势严峻, 向未成年人、青年人和女性渗透加剧, 宗教极端思想对爱国宗教人士造成冲击, 对民族风俗习惯造成破坏。在新疆基层管理部门对非法宗教活动、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特殊危害性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干部法制意识不强、对上级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机制落实不到位。有的干部管理方法简单, 甚至存在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

习近平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 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飘扬起来。”在农村,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形式是加强党内外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党组织应该成为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一方面基层各族党员干部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提高政治素养, 加强自身素质。要廉洁自律, 密切联系群众, 立足于农民的需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农民办实事。这会为农民提供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也会在农民的心目中树立党的威信。另一方面, 基层党团组织要定期调研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 及时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 在党员中展开分析讨论, 辨明是非, 统一思想, 然后回到农民群众中给予指导;对于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反馈, 党团组织要向上一级单位认真反映, 党团组织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农民群众, 要给予及时热情的帮助;发现问题时, 农村各基层党团组织要快速行动起来, 及时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波动, 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农民学习相关的法律, 比如, 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以及宗教等基础性法律法规。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 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使各族掌握同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法律武器, 提高防范能力, 引导农民旗帜鲜明地批判“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错误思潮。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思想引导作用, 贴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实际、贴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生活、贴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思想特点, 有针对性的开展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榜样示范引领, 利用各种活动形式, 比如通过文艺活动、绘画活动等形式将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传播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基层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旨, 向群众宣讲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性。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 信仰上互相尊重, 促进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和谐相处。基层干部要充分认识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危害性, 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疏堵结合, 一方面对宗教极端势力要高压严打,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教育疏导, 在“去极端化”上主动进攻,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设防范抵御宗教渗透的坚强堡垒。

对部分外来分裂分子或流动人员在本地以经商的名义, 组织、串联参与地下教经点, 拉拢欺骗信教群众, 基层干部要敢于挺身而出,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语言通、情况明的特点, 教育各族群众认清极端宗教思想的实质, 旗帜鲜明地抵御“三股势力”渗透, 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筑起铜墙铁壁。

五、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要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民,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长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宣传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可以通过墙体标语、墙体画、板报和宣传栏、红色电影、文体节目、国旗等载体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设立文化长廊, 以漫画形式表现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主题, 宣传爱国楷模的故事, 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总目标, 组建宣讲团, 围绕“去极端化”这一基本内容, 让各族群众充分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实质, 认清宗教极端活动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带来的严重危害。大力营造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浓厚氛围, 让群众自觉树立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自觉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用通俗语言向农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新疆“三史”、“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四个意识”, “去极端化”和党的各项惠民政策, 引领村民感恩伟大祖国, 坚定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六、加强对宗教组织和宗教事务的管理, 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

要依照《宗教事务条例》和自治区相关配套法规, 加强对宗教组织、宗教事务、宗教活动、宗教人士进行管理。从严治理“三非”, 压缩宗教极端思想的生长空间。要坚持宗教活动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不得妨碍正常的社会秩序。严禁宗教极端势力干预世俗生活。

要充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 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宗教政策和相关法规, 学习现代文化,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宗教人士的带动引领作用, 把伊斯兰教主张的爱国、和平、团结、宽容、善行等教义贯穿到讲经解经活动之中, 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树立正信、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抵制极端思想的影响。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突出成效。

摘要:宗教极端是暴利恐怖活动的思想基础,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有利于推动新疆的团结和谐、繁荣富裕, 促进新疆的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途径主要有: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实质和危害性, 建立党委一把手负责, 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阵地作用;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宗教组织和宗教事务的管理, 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 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树立正信、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抵制极端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策略

参考文献

[1]常庆.宗教极端势力与中亚地区的安全[J].国际观察, 2000 (4) .

[2]艾尔肯·沙木沙克, 阿布都米吉提·阿不来提.新疆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实证研究——基于喀什地区“伊扎布特”犯罪组织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3 (4)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文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105-01

高中历史学科中提倡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理解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受到人文思想的感染,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使其在实践中提高思想境界。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相吻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修养。

一、引导学生关注课本里的人文教育内容

高中历史课本中讲述了各类历史事件,主要是以陈述的方式为主,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些历史事件意味着什么,使得学生在阅读这些历史事件时,往往忽略从其他角度思考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意义等。学生如果“学而不思”,那么他们从历史课本学到的知识将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人文思想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例如,在高中历史“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课堂中,学生从历史课本中知道罗马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并知道了罗马的民主制度与现代的民主制度有区别。罗马的民主制度将人分为贵族、平民和非平民三个等级。贵族和平民都享受有一定的财富和权力,非平民没有民主的权力。罗马的三个等级并非一成不变的,贵族如果破产就会变成平民,平民如果违反某些规则将会降为非平民,非平民如果得到某种特殊的途径就有机会变成平民。罗马的民主制度有一定的优越性,当时很多其他国家的民众为了获得平民权力而到罗马,为罗马效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进行人文思考:一个有等级又赋予人上升空间的民主制度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展开一连串深入的思考,学生就能把课本上的知识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为自己树立崇高的理想作铺垫。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文教育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文思想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就是让他们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寻找人文教育的内容,在过去的事件中探索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规定信访者可以使用网络越级上访的形式,不再允许越级走访。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人文角度思考,我国要求信访者使用网络越级上访的决定是否正确?这个政策是否能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此外,教师应教会学生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剖析问题。从横向角度分析来看,国外没有信访制度,民众习惯采取法律的方法解决自己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从纵向角度分析来看,有的学生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信访这一渠道有不同的意义。用人文的思想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学生就会明白允不允许人们越级上访只是政策服务于民众的一种形式,政府要解决人们对不准越级上访事件的不满,就要先缓解官民冲突,让民众愿意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因此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人文教育,用人文思想考虑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事件就是生活的镜子,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历史认识水平和是非判断能力。

三、引导学生关注实践中的人文教育内容

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历史课本知识,而且需要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这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提升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时,一般采用研究与实践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人文思考与实践相结合,让自己的人文思考变得更成熟、更有意义。

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的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宫殿的历史变迁。一名学生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到,中国宫殿的雏形是从夏朝开始建立,从夏朝始,统治者就提出龙的图腾为皇族的象征,还提出了“九”字为至尊的数字,不同等级的人需使用不同规格的宫殿。夏朝的宫殿建筑思想在商、周时代逐渐增强,故宫就是集这种思想于大成者,它以建筑的形式反映出皇权的绝对威严。最后,这名学生通过自己的人文思考写出一篇文章,提出皇权的虚幻性与欺骗性。可见,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人文思想,就是把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深入地了解历史。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各种路径渗透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树立崇高的价值观、拥有更远大的理想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应引导学生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完成探究历史、思考历史、参与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学习历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

小学英语课堂的文化渗透策略探讨 篇12

一、精心设计问题, 引领西方文化

在我国教育教学当中, 英语是被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的。但是这一语言和学生的母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的, 不论是在表达形式方面, 还是文化背景方面, 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语言, 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渗透, 让学生逐渐了解更多的语言文化知识。

在传统教学当中, 教师一般都是机械地进行讲解, 直接将备课内容呈现在课堂上, 以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没有意识到文化渗透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主地对英语文化背景进行讨论和分析。巧设疑问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某些文化内容, 来设定一些问题, 由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对西方的文化背景有更加具体的了解。

比如, 在学习数字的时候,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What is your last love number?”很多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会回答“Four”, 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数字。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6”和“8”都是比较吉利的数字, 而“4”和“死”同音, 所以人们不是很喜欢这个数字。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Do you love the number thirteen?”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数字都是持中立的态度, 不喜欢也不讨厌。但是在西方“13”这个数字是比较忌讳的, 很多人都不愿意提起这个数字。关于这点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中的一种就是:耶稣受难前和弟子们共进晚餐, 而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他的弟子犹大, 就是他出卖了耶稣。晚餐的日期又恰巧是13 日, 所以“13”从此成为了不幸的代码。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在哈弗拉宴会上, 一共出席了12位天神, 一个不速之客——吵闹与烦恼之神洛基突然闯入宴会。这第13 位来客的闯入, 导致麻烦的出现。所以说这个数字在西方人的眼中代表着不幸和灾难, 这和中国文化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这样的文化背景, 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利用信息技术, 渗透西方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其在教育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它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同时,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内容, 来进行文化的渗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以及动画视频, 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语言情境当中去。学生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学习语言知识, 了解文化背景,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与认知能力。并且, 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开展文化讲解, 使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

比如,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电影。看电影是学生都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多媒体来让学生观看电影, 能够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 了解到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背景。其实, 文化渗透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 有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但是, 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出过国, 所以说他们了解西方文化最直接有效途径就是电影。通过影片情节的展示, 学生们能够看到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例如他们的早餐习惯就是吃面包和牛奶, 并且喜欢喝咖啡, 这和传统的中国早餐有着很大的区别。另外在生活习惯方面也有差异, 比如在吃饭时, 西方人讲求一个安静的就餐氛围, 这与中国人追求的热闹的就餐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通过观看电影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从这些细节方面了解西方文化。

三、更新作业形式, 学用西方文化

教师要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不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都要进行文化的渗透和学习, 让学生在了解语言大环境的前提下, 学习这些知识点, 这会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另外, 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都是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然后学生机械地去完成。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需要改革更新作业形式, 利用多种途径来让学生接触语言文化。

比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档英文栏目或者是进行英语阅读, 根据其中的内容, 学生能够了解到有关西方的时事新闻或者是生活文化习惯等。这样的作业内容远比做题目来得开放, 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同时, 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更多地接触了英语, 让他们耳濡目染地学习, 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听说能力。

上一篇:含煤地层特征下一篇:素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