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渗透

2024-10-18

读写渗透(精选8篇)

读写渗透 篇1

“读写渗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大家好:

我来自熊岳镇金海港小学,我校在2007年申报了市级科研课题《读写渗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对象是4、5学年的学生。我们经过2年的研究,此课题于2008年9月已经结题了。今天很荣幸能在大会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希望同志们能多给予意见和建议。

一、课题的提出:

1、按新课程标准要求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45万字。”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对习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要读写渗透。感悟积累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怎样进行读写渗透,怎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很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生普遍存在习作的困扰

目前,小学生的习作是困扰小学语文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不仅在阅读积累量上不够,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中阅读积累和习作的有效转化不够。阅读在质的方面,更是极大程度地停留在表面积累的低水平上。作文中出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法表达”的现象。因此,如何实现学生阅读与习作的有效结合,搭建读写互促的新平台,让学生在读写渗透中有效提高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3、地域影响,信息储备受限

我校地处农村,因为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家庭语言环境差,文化信息来源极其有限,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窄、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对我校四五学年学生进行作文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82.2%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法表达”;有85%的学生认为“习作过程中缺乏的是参考资料和知识储备”。学生因知识面窄,加上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我校学生习作长期陷于“少(字数少、)慢(速度慢)、差(质量差)”的困境,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改变我校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探索落实课程标准的途径,我们提出了“读写渗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本课题凭借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实施以课文为基点的幅射性教学,拓展教学视野,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着眼于解决小学生习作“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这个习作的“瓶颈”,在教学中寻找规律性东西或拓展点,在“不变”中求“万变”,在“不变”中求异、求新,多角度、多元化的进行解读与拓展延伸。研究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可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读写渗透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读书,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

二、经过两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在《读写渗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究,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成果。

“读写渗透”从表面上看分为读和写两大块,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读是基础,写是核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将读与写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那么,在试验中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实施读写渗透教学的呢?

我们的试验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培养读书习惯,注重知识积累

朗读——摘抄

1、课内教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自学的条件,让学生自读、自学,自己体会揣摩,充分发挥潜能。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出成效。教给学生各类文章的不同读书方法。例如:写人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特点,看看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或性格;写事的文章可抓住事情的发展过程,按时间、地点等顺序读懂。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教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调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每人准备一本摘抄本,并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摘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要求学生看书时要做到:眼看、口诵、心思、手写,从而养成眼、口、手、脑联合攻读的不动笔不读书好习惯。

2、课外重积累,培养阅读能力。

随着读书积累的深入,老师教给学生自己选择书刊的方法。我们学校4-6学年每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室自由选择图书,鼓励读一读文学名著,让他们接触浅显的自然科学丛书,同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略读、浏览、速读等读书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上。而且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学生在积累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不少素材,但真正需要运用时,再去找资料显得比较忙乱,老师则教他们做好摘记的进一步提炼,分门别类归拢好。此外,教给学生读背的方法,提高积累的效率和质量。有一部分老师还让学生参考正规报纸的格式,凭借平日的丰富积累,自办手抄报,创设一种交流的机会与环境,让同学们在办报中展示个性,发挥创造力,在相互传阅中,在相互交流中体味积累的快乐.(二)课堂写作训练,激发表达欲望

1、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实施读写渗透

首先,让我们的老师吃透教材,研究怎样从课本出发,挖掘课文中习作资源,有效积累习作素材,储备语言。如果,老师们认真地阅读一下我们手中的教材,你会发现,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它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以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为例,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后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第15课《落花生》课后作业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读完本篇课文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比如松树、蜡烛、火柴,)说说体会到的做人的道理吗?”除此之外,几乎每一篇精读课文后都有这样的习题,“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形式,从而体会感情的不同。”最多的,莫过于“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在每篇课文的重点习作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习作素材,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说写练习中,为自己的表达服务。把说、写、评、导、改融合在学生习作训练的全过程中,这样从部分到整体,整体中有部分,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可控、高效、开放、有序的系统。

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引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

从表现形式来看,我们将具体的“读写渗透”方式概括为三种:仿写、补写和续写。下面逐一举例说明: 熟读——仿写

通过让学生熟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活”,“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从而让学生做到愿写、能写、乐写。我自己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在教学实验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A、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刘宏岩老师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的感觉这么美?从而引出“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在明白了什么是“打比方”之后,然后让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想象一种事物,用“打比方”的方法造句。比如说:玻璃球。流光溢彩、五颜六色的弹珠,一下子引起了同学们兴趣,有的同学说:“黑色的弹珠就像是乌龙的眼晴,神秘莫测。”有的同学说:“红色的弹珠好像是海底的珊瑚。”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指导学生能根据“不管„不管„总是„”“哪儿„哪儿„”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了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B、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组时,学到的动物外形和性格特点描写时,我们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描写的顺序和描写的方法上,要求同学们按照文中的方法,描写自己身边的小动物的外貌;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父亲的外貌描写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一段描写,仅仅用了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父亲在地震中挖儿子挖了36个小时之后的形象子展现在大家面前。文中是这样写的“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学到这段时,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师出示了一组照片,请一个同学进行了口头的描述,并让大家猜猜她描述的是谁?如是猜对了,说明她的描述是成功的,相反则是不准确的。当时,这位同学是这么描述的:“她不过十岁左右,两片厚嘴唇,胖乎乎的小脸,头发有点长,似乎要遮住眼睛了,喜欢穿一身深色的衣服,显得很稳重。”让同学们学会观察并且仿照学到的方法进行描写。课后要求同学们仿照文中的描写,写一下你熟悉的人的外貌。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C、仿思路。

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教学游记课文时,引导学生按照参观的顺序学习课文,熟读课文之后,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回忆自己曾游览过的地方,构筑文章骨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按游览顺序写作,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

仿写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句段训练逐渐过渡到篇。(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可以进行这样的“读后写”练习: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抓住陶罐和铁罐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再引导学生把陶罐和铁罐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互换,先用文本来仿《铁罐和陶罐》,在运用文本的基础上再跳出文本,让学生抓住两样在某一方面有联系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命题和创造,可以是《小溪和大海》《公鸡和母鸡》《白猫和黑猫》《小青石和小黑石》《铅笔和橡皮》等等。)

2、熟读——补写

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也对创新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学习《卡罗纳》时,引导学生思考:卡罗纳在失去母亲时是多么痛苦啊,当我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他的心里想些什么了?请写一下?

再以《新型玻璃》一课为例,审题入手,猜想新型玻璃的特点——初读课文,掌握字词——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学习5种玻璃的特点、用途及说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本文说明方法,推销、介绍各种新型玻璃——转换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运用。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对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都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一个“新”字。学完之后,我们是这样进行读写渗透教学的:①教师布置学生补写课文,“假如你就是一位科学家,你想发明什么新型玻璃”?②评价。③把你们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写成一段话加以介绍,插到课文当中去,使它和原文融为一体。④大家注意听,看他是怎样介绍的。特别注意听别人是怎么给他评改的,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⑤同桌互相交流,互相修改。充分放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搭设的交流平台中,经过反复多样的口语表达强化,将对课文内化,用自述的形式体现出来。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这一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小组达到团队水平,在平时明确分工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喜欢的新型玻璃,将课文内容转为自述内容,在共同的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选出优秀汇报员,有条理地介绍。在师生与生生互动评价中发现优点,弃其不足,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尊重学生个性体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自用。

3、熟读——续写

是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后,布置学生写一下,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卷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事情又将如何?学完《草原》课文后,续写一下后面的情景。等等。

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

2、作文教学中实施“读写渗透一体化研究”教学模式。

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将课文与作文教学打通,依据大纲对各年段作文的训练目标,在教学中活用课本,通过读写相容、互补,有计划地分散落实一些习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创新垫定扎实基础。我们在试验中,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出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新模式,是本课题的一个研究重点。我们借鉴国内外作文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验与研究,总结构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放式,多向互动作文教学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1、作文课基本程序:

听读材料思维组织,想象构思积累素材→同桌互说互改→当众口述→集体评改→吸取精华,润饰加工,再评再改。

2、常见的习作训练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看图说话写话的课堂教学模式:

独立观察—尝试口述—互说评改—尝试写话—导评完善 ②.命题习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引导审题—交流选材—指导构思—口述评议—起草修改(四年级)

独立审题—自主选材—独立构思—口述评议—起草润饰(五年级)

③习作评改课的教学模式:

重温目标—例文评改—归纳方法—互评自改—精批评赏—再改成文

我们始终坚持“导重于批,批重于改,评重于批,口评重于笔评”的批改原则。批改方法上,我们不主张精批细改而致力于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批改的步骤是:先由教师示范改,再让学生互改,最后学生自改。学生在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练改,改中练读。教师在批改时采用积极评价原则,多肯定,尽量以最小的幅度修改,尤其是困难生的作文。优等生的作文从立意谋篇处品评;中等生的作文从精彩句段处赏析;困难生的作文则从好词好句处大加赞扬。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欢悦,充分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自批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促进元认知的形成和发展。而互批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又了解了同伴的写作技巧,达到资源共享。

我们所确定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读中学写,写中有读,读写有机结合。这些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灵活的调整,我们强调习作教学模式,但不模式化。

在实验中,我们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各项测评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

(1)分数激励。根据学生原先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评分策略。后进生的习作,永远不打不及格的分,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后进生只要有点滴进步,都要奖励分数,对于优秀学生的习作,则要求其有创新,构思,灵活的写作手法才能给予高分数。

(2)评语激励。我们把评价贯穿到构思阶段、口述阶段、书面表达阶段。在各个阶段,都要求师生共同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三、研究成果

(一)通过实验研究,制订了由“读”到“写”的12种二级语言转换模式。

一级 二级(1)读中理解解题→ 结合作文练审题、拟题(2)读中学分段、归纳段意→结合作文列提纲(3)读中概括主要内容→ 结合作文练选材(4)读中学分主次内容→结合作文练详略(5)读中学归纳中心→ 结合作文练立意(6)读中学捕促重点段→ 结合作文练写重点段(7)读中学段落结构式→ 结合作文练谋篇(8)读中学作者的观察方法→结合作文练观察(9)读中学学词句锤炼方法→结合作文练词练句

(10)读中理解事物联系(前因与后果、环境与事物、动态与静态、事物与联想、外表与内心、顺叙与倒叙等)→结合作文练逻辑(11)读中学描写→结合作文描绘

(12)读中学变体(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结合作文练变体

三、活动展示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1、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力争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实验阶段熟读课标推荐的“优秀古诗文”中的大部分。背诵部分精选的古今中外名篇。

2、重视引导典范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丰富语汇的同时,体味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思,提高语文素养。创造条件使积累有效化。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学生读写的成果。经常举行课内外结合的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使学生才艺得以展现。开展系列读写辅导和竞赛活动,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举行作文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文章段落进行诵读,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讲故事,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笔记展示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乐趣。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平时的积累。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展示交流自己的习作,并促进了我校语文总体成绩的提高。

四、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实施读写渗透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一)对学生的影响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两年多来,在课题的引领下,我校的作文教学成绩斐然,学生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2、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3、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三)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1、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我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正处大幅度发展的最佳时期,从校园环境到办学条件,从师资结构到学生来源,从教学质量到社会反响,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此研究课题正激发着一大批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了我校发展的智力保障。

2、使学校的课改工作不断深化

“读写渗透”的研究课题,帮助语文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注重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相联;重视学以致用,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使我校语文教育更加开放更加有效,使我校的课改工作更加深入。

3、发挥了教育科研的辐射作用

五、实验后的反思

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努力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有效”性。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并不意味着本项实验研究活动的结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进行实验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由于这一课题搞的时间不长,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不够均衡。特别是离终极目标“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在全校更全面更深入的开展读写渗透研究,整体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成为今后我们需要继续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三)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

读写渗透 篇2

一、细读文本, 树立光辉榜样

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 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描写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中涌现的少年英雄事迹的课文, 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1. 热爱祖国, 英勇献身。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涌现出了无数少年英雄, 有王二小、张嘎、海娃、雨来等。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王二小》一文, 讲述了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通过教学, 要让学生理解王二小的一生虽然短暂, 但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被传颂, 他所谱写的生命之歌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曲来渲染氛围,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树立学习的榜样。

2. 发挥特长, 机智脱险。

有不少少年儿童从小苦练本领, 遇到危急时不仅能挺身而出, 而且能安全脱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一文, 讲述了少年英雄雨来聪明勇敢, 游泳本领高强, 为了掩护革命干部, 机智地同敌人做斗争的故事。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读写结合的小练笔“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 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请你想象雨来是怎样机智地逃生的?”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从练笔中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懂得遇到危险、遇到坏人要发挥聪明才智, 想办法安全脱险, 保护自己的生命。

3. 巧用口哨, 传递信息。

有的少年儿童有不少才艺, 如吹拉弹唱、学小鸟鸣叫等, 不仅能给别人带来欢乐, 而且遇到紧急关头还能发挥一技之长来传递信息。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文, 讲述的是小夜莺在危急中充满智慧机警, 是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他以歌声为线索, 用歌声引诱敌人, 用歌声来向游击队传递敌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小组讨论, 想象小夜莺是怎样“发挥夜莺的歌声”来传递信息, 抓住有利时机, 有效地消灭了敌人的。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并通过小练笔来拓宽习作渠道, 提高写作水平。

二、感悟文本, 彰显少儿智慧

华罗庚说:“没有雄心壮志的人, 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 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在语文教材中, 就有描写古今中外的少年, 从小爱科学, 具有雄心壮志, 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解决难题, 彰显自己的才智的故事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 想方设法, 解救生命。

遇到疑难问题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文, 司马光用砸缸的方法救小孩, 体现了机智、聪明的品质。学习课文后, 让学生同桌、小组议一议:司马光是怎么救小孩的?除了用砸缸的方法外还有什么办法是最有效的?让学生通过交流互动明白遇到难事、遇到危险时不要慌, 要多动脑筋, 想出最佳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做一个善于思考、机智勇敢的好学生。

2. 拓展思维, 彰显才华。

遇到问题, 要学会拓展思维, 想出最佳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称象》一文, 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比官员强, 比官员妙, 这实在是难能可贵。教学中通过读课文, 观看画面, 听录音, 交流讨论, 在学生了解曹冲爱动脑筋, 富于联想的品质的基础上, 用“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为例用“______一边______一边______”造句, 在提高学生运用词语能力的同时, 拓展学生的思维。

3. 善于观察, 探索奥秘。

有许多科学的难题需要人们去追求、去探索, 在解开科学的奥秘的同时, 也为人类造福。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讲述了儿时的张衡偎依着奶奶在数星星, 因为他善于观察, 发现了星星有规律地在动……长大以后的张衡刻苦钻研天文学, 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读、轮流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品读, 让学生感悟张衡从小“认真观察”“耐心地数星星”和“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是他成才的基础。要让学生明白: (1) 张衡这种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是他成才的基础; (2) 要善于把握儿时的好奇心, 对观察到的奇怪现象要追根究底; (3) 只有从小爱科学, 刻苦钻研, 长大才能卓有成效, 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教育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热爱科学的好学生。

4. 奇思妙想, 化险为夷。

在生活中遇到危急的难题, 要当机立断, 想出最佳解决方法, 化险为夷。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爱迪生救妈妈》一文, 讲述了爱迪生的妈妈得了阑尾炎, 病情十分严重, 必须马上动手术, 多亏小爱迪生急中生智, 想出了办法把昏暗的灯光聚集在一起, 救了妈妈的命。通过分析课文的彩图, 观看录像和精读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把“妈妈患了急性阑尾炎, 必须马上动手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拿着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爸爸恍然大悟, 医生非常高兴———医生夸奖他真聪明”的过程写出来, 既让学生感悟爱迪生的聪明, 爱动脑筋, 善于想办法的可贵品质, 又让学生了解爱迪生救妈妈的全过程, 启发学生学习爱迪生爱动脑筋, 善于想办法的可贵品质。

三、拓展文本, 凸显少儿奇才

1. 心怀好奇, 质疑问难。

少年儿童在玩耍中, 观察到奇怪的现象, 就不要轻易放过, 要质疑问难, 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寻找奥秘, 探索事物的由来, 做一个勇于探索奥秘的人。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一文, 讲述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 在家乡草地上的巨石旁边捉迷藏, 他对孤零零的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 直到他出国留学后, 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课文体现了李四光从小勤于思考, 善于动脑, 数十年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教学时, 要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观看插图, 品读、欣赏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讨论交流: (1) 李四光看到孤零零的巨石为什么会产生疑问?小时候找到答案了吗?他是什么时候才找到答案? (2) 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启示?并让学生完成填空题: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力量______。它应该______。可它______?使学生在交流讨论和小练笔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探索的科学品质。

2. 学会玩耍, 有效观察。

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玩出了名堂》一文, 讲述了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 玩出了名堂, 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的有趣故事。教学时要重点突出: (1) 列文虎克从“喜欢玩镜片”到“发明创造”的过程。列文虎克利用工作机会, 一边看守大门, 一边磨镜片, 先做成放大镜, 可以看到细微的东西;在玩放大镜时, 有了惊人的发现, 做成显微镜, 发现了微生物。 (2) 列文虎克玩出名堂, 受到重视和赞赏。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 玩出放大镜, 发现了微生物, 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重视, 就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通过学习课文, 要让学生以“你在玩耍、观察中发现了什么现象?请写一篇观察日记”进行小练笔, 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四、发挥想象, 憧憬美好未来

1. 奇思妙想, 憧憬未来。

科技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未来将会出现崭新的世界。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8的要求是:写自己的奇思妙想, 还可以写科幻故事。因此, 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本, 学习作者精心选材, 巧妙拟题, 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 写好想象作文。 (1) 要想象美好的未来。习作要突出憧憬想象, 要写奇思妙想, 就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想象未来的家乡、未来的学校、未来的“我”, 还可以想象未来美好的东西, 把想象写出来; (2) 要按照想象的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 在把来龙去脉写出来的同时, 重点把过程写详细、写具体。

2. 发挥想象, 突出理想。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3的要求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盏明灯, 可以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那么, 如何写出自己的理想呢? (1) 放飞理想, 寻找素材。要引导学生首先确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是想当宇航员、解放军、医生, 还是想当教师……确定了自己的理想, 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如一位学生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 在习作中他写道:“我看了白求恩大夫冒着枪林弹雨, 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的电视, 深受感动。现在白血病、癌症的患者很多, 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 我将来要当一位著名的医生来挽救病人的生命。” (2) 按照顺序, 条理清楚。写想象作文, 要按照一定顺序, 先写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再写为什么要树立这种理想, 然后写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这样写, 想象作文才能完整地体现自己的理想。

3. 融入情感, 展现理想。

读写一体,多元渗透 篇3

一、“情”与“感”循序引导,“读”与“写”顺理成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深层次出发,调动学生最为本质的“读写”积极性,使得教学环节不断强化积累,最终做到厚积薄发。笔者认为,从“情感”角度对学生进行循序引导,采用“多元”的策略调动学生的读写情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批文以入情”,让学生通过诵读,产生感情;通过感情调动,获得写作的情怀,从而为读写融合火花的碰撞奠定基础!

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教学中,我便采用了“情感循序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做到“读写融合”。

【教学情境1】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我们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在课程开始前,请大家先集体诵读一遍课文!

(学生们认真朗读)

教师:大家读得很不错!读完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1:老师!读完后,我的心情很沉重!我体会到,今天我们幸福生活的背后,是无数先烈付出生命而换来的!

学生2:老师!读完后,我很自豪!我为我们的祖国有这么多英勇、顽强,不畏列强的英雄而倍感自豪!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今天得到的幸福生活,是由近一千多年以来,无数反对内外敌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人们英雄换来的!请大家带着感恩、崇敬的心情再次阅读文中周总理书写的碑文!

(在我的激励和引导下,学生们的情绪异常澎湃,极富感情地诵读了课文)

教师:读完后!大家想不想用手中的笔抒发一下本堂课的情绪?

学生3:老师,我想!想用笔抒发对英雄的感恩!

学生4:老师,我要用笔抒发对他们的崇敬!

教师:好!今天我们的写作练习题目便是: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文为背景,写一篇表达你情绪的文章,题材不限!

【分析】 情感引导是一种策略!有效地运用,便能将“读”与“写”有效融合起来!从多元的角度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让他们接受感情的熏陶,获得写作的灵感,最终享受写作的过程!

二、“课内”与“课外”交替渐进,“读”与“写”一体融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应注重实效性,注重课内、课外的融合。初中语文读写教育的真正融合,也需要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的双重效应!笔者认为,上述教学思想是“读”与“写”真正融合一体的关键环节!

【教学情境2】

教师:请大家阅读一遍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

(学生认真阅读)

教师:西双版纳是我国最美丽的旅游景点之一!大家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了吗?

学生1:老师,通过阅读,我仿佛看见了西双版纳碧绿的蓝天、参天的大树!

学生2:读完后,我萌生了去西双版纳旅游的念头啊!

教师:大家的想法很好!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图片、文字资料,自己动动手,整理一下,作为一次写作练习!写得优秀的同学,我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课后,学生们纷纷利用网络、书报等资料媒介,为自己的小作文寻找素材,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便摆满了大家的“作品”,很多学生的作文中还添加了一些西双版纳的风景图片,创意十足!

【分析】“课内”与“课外”交替渐进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将其运用在语文读写教学中,真正使“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得到体现,学生也能够在课内、课外的互动操作中,找到语文读写练习的沟通桥梁,感知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读写融合是初中生语文实用技能得以真正提升的基础!为此,教师应敢于创新“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大胆革新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动感、活力的“读写”教育课堂,让他们体会到“读与写”带来的魅力!

读写联动论文 篇4

摘要:教师要善于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抓住读写联结点,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关键词:读写联结点 模仿 创造性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由此可见,阅读应成为学生习作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与写作,一个是吸收一个是表达,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抓住读写联结点,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一、抓住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造句训练符合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如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都是几篇课文中的好词汇集,阅读理解后即加以运用,就能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词句,同时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选择几组优美的词语写一段话,既检测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运用词语的能力。

二、抓住典型的句段形式写片断。

课文中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有一些课文,在思想教育、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在学完《棉花姑娘》一课后,我给学生又提供了能捉蚜虫的猫头鹰、乌鸦、螳螂、蜻蜓,让学生模仿着课文的结构形式说一说写一些。学生们依葫芦画瓢,很快就补充了4个片段。如 蜻蜓扇动着翅膀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蜻蜓姐姐,请您帮我捉害虫吧!”蜻蜓摇摇头说:“对不起,我只会捉池塘里的蚊子,你还是找别人帮忙吧。”再如在学完《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说明方法把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介绍清楚的方法,放飞想象的翅膀,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或其他新型产品。学生们兴趣高昂,纷纷设计出了奇思妙想的产品。

三、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写感受。

在阅读课上,让学生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例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这课时,让学生写写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会怎样夸奖他呢?学生们写到小伙伴说:“爱迪生,你真棒!没想到你能用我们做的游戏救了妈妈的命,看来我们以后玩的时候还得记着会用!”像这些地方,如能引导学生加以合理想象,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抓住古诗改写故事。

有些古诗文本身就是一幅图,图中描写着一个动听、美妙的故事。当学完某首古诗后,我利用古诗词改写小故事的形式,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如学完《杨氏之子》后,课堂上我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他们观察古诗的插图,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入手,大胆拓展开来去想象图画上面以及背后的故事,课堂上我点名一两名学生口头说故事,全班同学点评,在这个引导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各自编写一个故事。从作业情况来看,各有特色,效果非常不错。

读写结合总结 篇5

我们的“读与写”活动从开始酝酿到付诸实施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总结,修正,经历一个不断思索,改进的过程。到今天我们的活动已经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而且有了令人慰的成果:首先是我们大家饱含激情的参与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再者是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开动脑筋,说出肯綮中的的言论供大家欣赏,揣摩,最后共同进步,这实际上是最值得欣慰的。细想来,我们的活动可以概括为为以下的“三个一”,那就是“一种理念,一次尝试,一个平台”。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成了我们整个活动成功有序进行。

一种理念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育方式和理念经历了太多的变迁,从开始的模仿苏联的“红领巾模式”到今天的在新课标倡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变更又不断充盈的过程。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我们的教材如何变更,我们的方法怎样改变,但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就是对“读与写”的研究和探索,因为我们抓住了语文教育教学当中一个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输入方式,而“写”又是最基本的输出方式,两者结合起来是反映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为直接而且最为有效的证明,并且我们可以从古人“厚积薄发,读而后现”经典成才之路上找到依据。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一活动具体化,系统化。而在我们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把“读与写”活动的本质概括为:“读写结合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从教材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习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只是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说对于一篇课文我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不仅要知道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可是究竟怎样走出来,怎样让学生知道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没有抓手,缺少具体的操作策略。鉴于此,我们试图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进而探索编写出一套一到六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的经验材料。而后,就有了我们具体实施活动的指导与实践。

一次尝试

尽管“读与写”活动在人们的倡导中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具体实施起来却是一次尝试,所以这一活动从一开始就倾注了大家的心血。从徐老师的倡导,发起,统筹规划,到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实施,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这里做一下简要的叙述:2012年10月份我们召开了全旗“读写结合”教学研讨活动,初步收获了一些好的经验,分享了大家的一些智慧。之后,锦山小学、锦山中心校、十家中心校三所学校还把这一内容确定为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接下来我们聘请的承担编写任务的六位优秀教师,牺牲了整个一个寒假的休息时间,为大家编写了高质量的“读写结合教学环节设计”。然后,新学期伊始,我们开始实施整个的活动计划:首先,我们通过网络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及时看到大家观点。然后是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以随机交流的方式或者是发帖,跟帖交流的方式传递思想,求取进步。另外,我们要求交流的时候尽量让问题具体化,精确化,这就避免了一些假话,大话,空话的出现,使我们的交流有题可论,有的放矢。当然,我们并不排斥一些有见地的教育理论,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有分量的营养,充盈我们的大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专门的人员对活动的次数和质量进行监督和统计,这样保证了整个活动能够正常而且有序的进行。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活动计划开始之后大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着实令人欣慰。首先是徐老师的率先垂范,给大家以精神支持和专业引导,使大家有信心,不盲目,并且不断受益。另外,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有真知灼见,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收获,更是大家思想升级的动力。再者,在大家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团结一致的和谐精神得到进一步验证,是我们这个活动设计伊始所不曾预料的,尤其令人激动。总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这次尝试正在有序,有活力的进行着,我们会让它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创造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奇迹。

一个平台

我们的这一活动能够有效,有序的开展,得益于网络这个平台。新型的科技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涌现,使我们惯常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可以用极快的速度传递自己的思想,接收别人的理念,这是效率的见证。从活动设计伊始,我们就关注了qq交流的价值,因为在现实的网络交流中,我们每个人最常用的聊天方式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的初衷就在于怎样让闲聊变得有价值,让闲聊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所以在徐老师的提议下,我们建立了一个专门用于交流的群,这个群有主题上的说明,是专门为语文交流而设计的。而群的内部有着极为细致的划分,群空间里有典型的群论坛,论坛分为一到六年级六个讨论版,这样分属于不同年级段的老师可以很快的找到自己跟帖的位置,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另外,大家在发帖的时候既可以原创,又可以跟随,这使得大家的思想也具有了体现的灵活性。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交流,大家可以不用谋面却可以畅所欲言,其乐融融,其情悠悠。

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篇6

随着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也呈现多样性,但多种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法上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因为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框架。阅读与写作虽然各有各的训练任务,但又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是升华。作为教师,要把读与写很好地统一起来,使读有利于写的提高,使写有利于读的表达。只有读写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读悟结合

一篇文字优美,描写生动的好课文,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读好一篇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内容,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种激发。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将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欲望。只要学生有了这样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灵感,才能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才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例如:学习了《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后,学生被文中美好景色和欢乐有趣的生活所吸引,被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思念的真挚情感所感染。最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分别出示三组句子,让学生读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特点。学生会从第一组句子中发现作者是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从第二组和第三组句子中体会到,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再模仿写法,再现童年生活的乐趣,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这样潜移默化,从文中学习,领悟了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受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读说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清楚、连贯地叙述出来,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词汇,锻炼语言的准确生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有推动作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感人、叙述生动、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教材,进行概括性复述、创造性复述、补叙复述等。就拿创造性复述来说吧,创造性复述就是改变形式的复述。这种复述就是不拘泥于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全文或其中的某一段落、某一部分的内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组织语言复述。复述形式有:改变人称的复述,变换叙述顺序的复述,扩充情节的复述等。由于形式新,容易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所以也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学期我教完《鲸》之后,采用以“第一人称自述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说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自述前,我做了如下的引导:“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大家都了解了鲸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现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那只可爱的鲸,你会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吗?鲸的样子能说得清吗?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结合板书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把鲸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都能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鲸,完全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听的同学也是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儿童天性好奇,结合课文内容,利用恰当的复述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说,恰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升,语言得到积累,思维得到激发,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写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教学中我做了几点尝试:

1、学习写法,进行仿写

读写结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根据教材的写作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某些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例如教学《开国大典》,反复仔细研究教材,确定了教学流程:以“足球周的足球比赛”为话题口头作文,形象解读场面描写──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重点研究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循法自学课文其它部分(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几个大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总结归纳全文场面描写特点──以“足球比赛”为话题学写场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学生在领会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仿写,自然是水到渠成,许多同学写了《精彩的足球赛》,当时场上的紧张气氛、队员的表现、观众的表现等突出了“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文章比较生动、具体。

2、有感而发,勤于练笔

读写结合要以把握和理解课文为基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思想情感、表达特点、写作方法等多方面资源,调动学生的最大能力兴趣和表达欲,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模仿中得到锻炼提高。写读后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读写渗透 篇7

一、个性解读, 创新读与写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 在语文课堂的读与写实践中, 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有利于被动读写成为主动读写, 同时从思维的封闭性走向创造性。比如, 《坐井观天》的教学之后的拓展延伸, 让学生想办法帮助青蛙了解外面的世界很大这个知识。很多同学都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青蛙跳出井口, 如用桶吊出去、用绳子牵出去、用牵牛花的茎牵出去等, 其中有一个孩子的想法就很奇妙, 他说:“可以用索尼牌摄像机拍下外面的世界拿到井里放给青蛙看。”且不说这个方法的可操作性, 他至少突破了一定要把青蛙请出去的思维定式, 大胆地进行了个性解读。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由支配者成为引路人, 放下身段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才有教与学的相长, 才能在这样的情境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读写能力。

二、精品练笔, 创新读与写

笔者听过很多示范课, 每课必是读写结合进行练笔, 至少也要同写作挂上钩, 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如果真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 那也未尝不是好事, 问题是学什么就马上写什么, 这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吗?这样的读写结合只能是“近距离的模仿”, 模仿的只能是文章的表达技巧。不是说不能近距离模仿写作技巧, 问题是如果我们的读写结合, 整个都是这样的“结合”, 没有其他, 这就成了大问题。这样的读写结合, 充其量只是将阅读教学中肢解出来的写作技巧灌输给学生, 然后逼着学生操练, 如此而已!因此, 要提倡精品练笔, 有需要则练, 有需要才练, 这样的创新读与写,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只有认识到精品练笔的重要性, 并进行相关创新读与写, 从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待读和写, 更好地把握创新读与写的关系, 才能真正使语文学习充满生命力。比如, 在学习《雨中的树林》之时, 让学生了解了雨中的树林充满了童话的色彩, 并想象晴天的树林是个怎样不同的世界呢?让学生学着拟人化手法, 写上一段话, 突出描写晴天的树林的景色, 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之窗, 思路顿时活跃, 能写出不少精彩的段落。

作品之一:晴天的树林是个声音的乐园, 走进去你会忘记自我。大风吹着透明的喇叭, 奏出了动人心弦的音乐。小溪静静地流淌着, 溪里的小鱼谱着一支支美妙的乐曲, 当几根树枝落入溪中, 鱼儿就吹着笛子伴奏。火辣辣的太阳照耀着草地, 知了变成了不怕热的音乐家, 大树给它遮阳, 花朵当它的舞台, 知了就在舞台上又唱又跳。

作品之二:晴天的树林是个音乐世界, 走进去你就会变成一个音乐家。每棵树会送给你很多欢乐, 你还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美丽的蝴蝶为你跳舞, 可爱的鸟儿给你伴奏, 摇动的树叶帮你指挥, 有趣的青蛙为你歌唱。路过的兔子都想参加了, 飞过的老鹰也停下来欣赏。在一旁的喇叭花忍不住吹起喇叭。咦, 地下也有音乐?哦, 原来是地下的鼹鼠听到了, 也来参加。连那些阳光也会变魔术, 照在地上形成一个舞台, 为他们准备展示的机会。

三、活力作文, 创新读与写

在学习文章时, 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文中的人物同欢喜, 共悲伤, 在感情上融入, 用心灵去感受, 这样真正地“读”文章, 再进行“写”, 就能写得入木三分, 并有创新的火花。创设活力作文的创新读写教学, 营造良好的语文情境和轻松的语文氛围, 采取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在作文中提出说理性问题或扩散性问题, 鼓励学生争辩和讨论,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也可以利用课文插图或语言启发想象、让学生读写或编故事结尾以及让学生写想象作文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读写能力。“读文章当然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要是自己来写故事, 一定更有趣!因为这样, 故事的发展就由我们自己决定了!你希望怎样就能怎样。”“当你开始写作文了, 就请记住:你现在就是一位作家, 你要开始你的创作了!”这是应该常常对学生鼓励的话,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 希望学生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别人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作欲望, 这就需要活力作文的激发。比如, 先阅读《三只苍蝇》这个故事:从前, 有三只苍蝇, 它们同时接到一个任务, 就是让它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从福州飞到北京。第一只苍蝇刚听完命令, 就出发了, 一路上, 它都没有休息, 不停地飞啊飞啊, 结果还没飞出福州城, 就累死了。第二只苍蝇, 它听完命令, 也上路了, 它一路上飞一会, 就飞到麦当劳吃一下汉堡, 再飞一会, 又飞到肯德基喝口可乐, 结果一个月, 还没飞出福州城。而第三只苍蝇, 听到命令后, 马上飞到福州阿波罗酒店, 坐上了机场大巴, 一个小时就飞到了福州机场, 接着坐上了福州飞往北京的飞机, 过了两个小时, 就到达了北京, 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本身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改编故事, 当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完, 再让学生也以《三只苍蝇》为题, 自己写一篇故事。学生在深刻领会了这个故事的结构和内涵后, 写出了饶有趣味的故事。

作品之一:有一天, 三只苍蝇很饿, 它们看见了一块大蛋糕, 很想吃, 可是蛋糕旁边站着一个人。第一只苍蝇, 不管三七二十一, 猛扑过去, “啪”的一声, 就被打死了。第二只苍蝇, 东躲西藏的, 飞来转去, 结果半天没有吃到一口蛋糕。第三只苍蝇, 则悄悄地绕到蛋糕和那个人的背后, 美滋滋地享受大餐。

作品之二:有三只苍蝇, 得到一个任务, 要把三堆垃圾扔进附近的一个垃圾箱里。第一只苍蝇, 很勤劳, 马上就干了起来, 托起一个垃圾就去扔, 再飞回来, 再托, 再扔, 一直不停歇, 累得半死, 没扔完。第二只苍蝇, 慢慢做, 一天做一点, 许久了才扔一点点垃圾。第三只苍蝇, 去拿了个垃圾袋, 把垃圾全装进袋里去, 再一次性把垃圾用车推走。

作品之三:有三只苍蝇, 比赛谁能先到海底。第一只苍蝇, 想到没想, 就跳下去, 可不到0.1米深的地方, 翅膀粘满了水, 就溺水了。第二只苍蝇, 锻炼了一身的肌肉, 翅膀吊在岸上的长带子上, 可还是只能到达很浅的水面。第三只苍蝇, 搭载在人类的潜水艇里, 坐在椅子上, 一边欣赏海景, 一边快速下潜, 一下就到了海底。

作品之四:有三只苍蝇, 他们争夺一个无人归属的岛屿, 接受了这样一个考题:看谁能将一个油桶推翻, 谁就能拥有这个岛屿。第一只苍蝇, 信心满满地来到油桶前, 它以为自己力大无比, 狠命推油桶, 三番五次, 它的碰撞, 还是使油桶无动于衷, 自己还摔得鼻青脸肿, 重伤而亡。第二只苍蝇, 一直不断地冥思苦想, 迟迟没有行动。第三只苍蝇, 想了想, 趁一个年轻的壮汉在油桶边时, 去叮他, 那壮汉一生气, 手一挥, 脚一踢, 油桶就自然踢翻了。

如此等等, 许许多多的《三只苍蝇》作品产生了, 学生们通过这个原始的故事引发出来的延伸故事, 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又发展了他们的读写结合的能力。

总之, 要正确认识读与写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关系。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 而写是由“内”向“外”的倾吐过程, 读与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读的过程中, 文本的文字语言, 通过内化、吸收, 可以变成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 从而达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读与写是相互促进的, 又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教学中, 读与写不存在谁吃掉谁, 谁吞并谁的现象, 读与写两者合则双美, 离则两伤。

所以笔者觉得鼓励学生去读去写, 去读写结合, 决不是意味着鼓励学生去抄袭, 或者是简单的摹写。我们的读写应是“似范其貌, 实取其神”。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 在创造的基础上创新, 做到真正的创新读与写, 这样的语文课堂, 才是流动的课堂, 智慧的课堂, 有生命力的课堂。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叶圣陶先生在多年前已经告诉我们: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

读写结合,创新读写 篇8

一、如何培植学生读写的基点

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但这一切又都由“兴趣”主使,其实孩子的表现欲很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们观察世界有独特的视角,对事物奇异的想象也常使大人自叹弗如。其中抓住兴趣这一触发点,就能激发孩子潜在的写作能力。

1.设立“每周话题”让学生上台练说

为了扫除孩子从“说”到“写”的障碍,我在班级里设立了“每周话题”,并提前将话题告诉学生,诸如“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我的生日”“我家的喜事”等。这样让学生的表达有对象、有目的,可利用晨会课的时间,挨着学号上台练说。讲得不好的同学我可以提醒他,对说得好的同学我大加表扬。学生积极性高了,话题准备更充分了,话题内容更丰富。在练说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教他们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使孩子们感到说一段话并不难。渐渐地,他们胆子大了,也越来越爱说了。

2.开设“每天一读”让学生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并且还指导学生课外看到的优美句子及时摘录在自己的记录本子上。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好段好篇欣赏会,并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集体交流,每学期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扩大了视野,还吸取了广博的知识。

二、如何搭设读写的支点

1.语言形式的仿写

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

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落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复说”句式等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句式仿写主要适用在低年级进行)。段式仿写对象为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为: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二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景,达到运用的目的(段式仿写适合在中高年级进行)。

2.语言材料的仿用

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就是一种“移植”,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祖父的园子》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其中课文第16节排举了大量事物细致描写了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文笔清新活泼,句式上都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式特点和语言特色,很值得学生模仿,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请仿照第16节的句式规律,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

三、如何寻求读写的亮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习作思维,教师应有创造性的教学技巧。

1.边做边写

在练习写作时,注意动手动脑,加深情感体验,展开自由想象,边做边写。有一次我带领学生阅读有关地球知识的读物后,把学生分成几组,地球用泡沫塑料、牙签、颜料、胶水等做个模型。有个小组选了“热带雨林”他们用一块放行的塑料做好了树干、树枝、树叶等,这样粘来粘去,一座“热带雨林”的模型做好了,还有一组是“沙漠”。看着他们精心设计的模型,听着他们奇特的想象,我首先表扬了他们,而后激励他们“这么出色的模型,如果能配上文字说明该有多好啊!”孩子听了奋笔疾书,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习作诞生了。我请学生当堂读一读,不仅送与了夸奖和微笑,同时趣味也更浓了,也更乐于动手、动口、动笔了。

2.写“不经意作文”

所谓“不经意作文”,就是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等到他们知道是写作文时,作文练习已经完成,作文教学的目标亦已达到。

我们可以经常捕捉他们生活的浪花,即时指导学生练习。一天,一个小朋友十分漂亮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她今天过生日。正好本学期也有一篇习作“介绍一位熟悉的人”我便把这名学生带到讲台前说:“同学们,她今天漂亮吗?谁能说说她怎么漂亮?”学生纷纷举手,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说的顺序,重点介绍同学的身材、长相、神情及衣着。”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漂亮的——》为题,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这种又生活的浪花引发出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训练的要求,整个过程自然而富有情趣。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

读写结合更多训练类型的创生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索。朱作仁先生说,读写结合是一座“富矿”。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掘,它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上一篇:铁路桥梁施工安全强制性规定下一篇:得罪上司后的几种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