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迁移

2024-08-25

读写迁移(精选5篇)

读写迁移 篇1

从写作思维过程看, 写作离不开模仿。作者偶然看到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便会有意识地仔细观察, 心理活动进入“浅度心理场”。经过多角度的仔细观察和思考之后, 心理活动进入“深度心理场”。在这个心理场中, 思维首先对事物的外部形态、内在结构进行模仿, 然后与别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 探求其内在实质, 接着对其实质进行模仿, 经过多次模仿, 作者对这一事物就进入了完整深刻的阶段。最后才能通过语言系统, 使事物变成写作的题材。

从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看, 写作更离不开模仿。写作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 也不构建在简单认知的层面, 而要经过循序渐进地训练才能形成。这种训练分三个阶段:模仿———反复迁移———内化。学生读了某篇文章, 在老师的点拨下, 对某种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和运用程序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 再在老师的指导下, 进行模仿训练, 使之逐步由感性向理性过渡。并把这种理性思考内贮在头脑中, 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训练, 使之成为一种技能, 达到操作程序自动化, 写作能力就形成了。

所以学写作, 必须从模仿开始。

至于例文, 无须东寻西找, 手中的语文课本就是极好的例文, 初中语文课本名篇荟萃, 每一篇文章无论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借鉴的, 用好用足这处宝藏, 对写作大有裨益。

笔者曾尝试模仿法作文教学,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谓模仿法作文教学就是将课文作为写作例文, 针对学生平时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学时有意识地将文章的教学与写作指导挂上钩, 这样既完成了阅读教学, 又进行了写作教学, 一举两得。

一.从课文中挖掘素材, 丰富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 无话可说, 只得胡编乱造, 于是就产生了令人生厌的“假、大、空”的文章。其实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 学完课文后, 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 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

1. 挖掘文中的略点、隐点、续点、触点进行写作训练

(1) 所谓略点, 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略写的部分。

如教了《春》后让学生扩写“春耕图”;教了《邓稼先》后, 针对“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让学生写一段稼先的心理描写。

(2) 补写隐点

所谓隐点, 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没写的部分。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模仿它的写法去写作隐写的内容, 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这一段动词运用很贴切, 让学生找出并细细品味, 然后仿照捕鸟, 运用一些贴切的动词补写塑雪罗汉的具体情境;课文《芦花荡》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让学生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 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3) 续写续点

有些课文学生学了后往往觉得意犹未尽, 这时就要用续写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教了《皇帝的新装》后, 让学生续写《皇帝回宫以后》;教了《喂———出来》后, 让学生展开想像, 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下面是包阳曦对《喂———出来》的续写:几天后, 有一个带着绳子的秤砣从天而降, 砸到了一个工匠的头上, 工匠当场死亡……但随即下来, 城市里出现了很多的原子能废物, 国家机密文件保险柜等都飞出来了, 无数的得了传染病的动物尸体与不少的流浪者的尸体夹杂着污水, 全部都毫不客气地从洞中涌出来, 伴随着臭味与腥味……很快传染病开始肆虐, 这个美丽城市的人们都因此得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疾病, 整座城市的人死的死, 伤的伤, 逃的逃……很快, 这里成了生命的禁区。

(4) 想像创编

初中生的想像能力还比较丰富, 笔者经常让他们进行想像创编, 学生也很乐意做这类作业。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 设想假如菲利浦夫妇在船上遇到了一个很像于勒的百万富翁, 那么会发生什么事?让学生想象创编;《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人物, 除了“我”和“父亲”以外, 还有同学黄二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 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 在课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 发挥想像, 虚构一个小故事。此类训练, 学生很感兴趣, 既对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 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 变换文体

变换文体写作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如把《望江南》改写成一篇散文;学了《孙权劝学》后, 让学生做导演, 把这篇文言文改编成剧本, 学生热情高涨, 不仅改编成剧本, 而且强烈要求上演, 由于学生兴趣浓厚, 全身心投入, 不仅改得不错, 演得也很成功。

3.变换视角

有时变换视角写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最后一课》是从小弗朗士的角度, 如果换成韩麦尔的角度, 故事又会怎样?让学生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改写课文。学了蒲松龄的《狼》后让学生分别以狼和屠户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

二.从课文中寻找主旨, 自由表达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存在立意不够深刻的问题, 笔者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主旨, 然后自由表达。如学习了《珍珠鸟》后, 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信赖, 往往会创造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学习了《故乡》后, 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内涵, 并举社会和人生中的事例印证这句话;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并选出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 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 并选出这一段中的某一观点, 举出社会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下面就是郭丽娜学了《珍珠鸟》后仿写的《信赖》:那是几年前的事了, 那年我刚满11岁, 生日时爸爸送我了一双溜冰鞋, 我把它视为宝贝。一天, 我穿着它在楼下的空地上玩, 这时, 邻楼的冰冰姐对我说:“娜娜, 能借我玩一天吗?”冰冰姐的妈妈下岗了, 生活都靠她爸爸一人支撑, 我想她爸爸一定不会给她买溜冰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终于助人之心胜过了私心, 我把溜冰鞋递给了冰冰姐, 她兴高采烈地穿上了鞋, 慢慢地滑着, 滑着……两天后冰冰姐没来还鞋。好友欣欣说:“冰冰这么喜欢溜冰鞋, 肯定不想还你了。”但我相信冰冰姐不是那种人。第二天, 冰冰姐拿着溜冰鞋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说:“对不起, 娜娜, 这几天我去了外地的姑姑家, 真不好意思。”我微微一笑说:“没关系。”通过这件事, 我明白了:信赖, 往往会创造美好的境界。

三.从课文中习得技巧, 及时迁移

1.学会精当剪裁

在记叙文写作中, 学生普遍存在不懂得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写作内容的问题。在教《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为了凸显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 (1) 作者为什么详写自己爬悬崖的心理和行动, 而对其他小伙伴的行动却一笔带过? (2) 爸爸是怎么知道“我”被困悬崖的?文章为何不写杰利去告诉爸爸这一情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使学生明白:详写自己爬悬崖的心理和行动是为了突出悬崖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困难, 能够突出本文的中心。小伙伴们爬悬崖衬托“我”的体弱胆怯, 所以略写。杰利告诉爸爸“我”被困悬崖的消息, 根据上下文就可以得知, 而且也与中心无关, 所以不写。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一篇文章, 中心确立后, 应该选择最具表现力, 感染力的情节来表现中心, 突出中心的情节应该详写, 与中心有关但不很重要的情节应该略写, 与中心无关的情节坚决不写。然后让他们将自己平时的作文拿出来, 就材料的详略进行修改。

2. 学会细腻描写

学生的作文还普遍存在写人无血无肉, 像个影子, 记事简略概括, 写景也是三言两语的问题。总之, 既不具体也不生动。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在学习课文之前, 要求学生写出与课文相似的人物、场面或景物描写片断, 然后与课文对照, 转入学习课文。这样, 学生清楚领悟到作者的独具匠心,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之后,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类似的描写。他们既把课文读透了, 又能把刚吸收来的方法用于写作, 可谓一举两得。如笔者教朱自清的《春》之前, 要求学生写春景。尽管时值冬日, 可学生凭借经验印象都能写出片断。学习课文时, 引导学生思考:景相似, 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亲切自然, 采用了什么方法?学完之后, 再让学生描写。此时, 学生就会将作者采用的诸如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由远及近等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写得很不错。学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让学生模仿文中描写左拉的方法写一段莫泊桑的肖像描写。

3. 学会以小见大

许多名家名篇都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就是要从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如许地山的《落花生》, 从花生的特点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朱自清的《背影》通过描写父亲车站买橘, 赞美伟大的父爱。下面就是梁琳学了《背影》后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的《母爱》:记得有一次, 我和同学外出而忘了告诉妈妈, 那天上午, 妈妈便一遍一遍地拨打着我那设了静音的手机, 而我却丝毫不知。后来同学的手机响了, 接起来, 竟是我妈妈, 妈妈劈头就问我:“你没出什么事吧?怎么不接电话?害我担心死了。”我一看自己的手机竟然有12个未接电话, 我吃惊妈妈怎么知道我同学的手机号码, 原来妈妈辗转问了好几个同学才得到的。我一时无语, 只觉得眼眶发热, 这就是妈妈, 其实对于15岁的我, 妈妈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但那母爱的本能却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拨打无人接听的手机。从那以后, 每次出去, 我总会记得先告诉妈妈, 因为我知道妈妈时时刻刻牵挂着孩子。

4. 学会一波三折

大部分初中生能够按照记叙的“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 给人平淡乏味的感觉。“文似看山不喜平”, 如何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爸爸的花儿落了》运用双线并行和插叙手法, 将对现实生活的叙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错起来进行, 这样就避免了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 显得跌宕有致。笔者教后让学生学习运用双线并行和插叙手法写作。在教《鞋》时, 着重让学生领会本文情节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 注意处处埋下伏笔, 情节的转变要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然后让学生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写作。

5. 学会托物言志

许多名篇都善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给人言近旨远的感觉。如《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运用象征手法, 托物言志, 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课后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作;散文诗《组歌》采用第一人称, 借助丰富的想像, 艺术地描绘了“浪”和“雨”的生活, 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课后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一首散文诗。

四.从课文中仿写语言, 增加文采

学生作文中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干巴巴, 味同嚼蜡。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 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 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 使作文文采斐然。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语言十分优美,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笔者让学生仿写, 写出了不少描写佳句, 现摘录蒋佩的《雨后荷塘》中的一段:因为是雨后吧, 湖面上总觉得缭绕着一团烟雾。远远的荷塘只能依稀可辨,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也许这就是江南烟雨的韵味吧, 今天的荷叶也有一种与往日不同的美感, 风夹带着雨丝吹来, 那荷叶也不禁颤动起来。我们将船划进荷叶深处, 只见那一片片巴掌大的荷叶参差不齐, 高高低低。荷叶上零星地点缀着几朵姿态各异的荷花, 这朵紧紧闭拢, 似一位羞涩的姑娘, 丝毫没有开放的意思;那朵已含苞待放, 只要时机一到, 就慢慢绽放它的光彩;还有一朵已袅娜盛开, 犹如风姿绰约的少妇, 优美的姿态让人黯然销魂;每一朵, 不管是开了的, 还是待放的, 都让人魂牵梦萦。

五.从课文中学得文体, 百花齐放

大多学生写作都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为主。文体比较单调。笔者在教诗歌、戏剧、寓言、小说、书信时,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作此类文体。如在教《秋天》时, 着重让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图画来表现秋天的特点, 语言要有跳跃性。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春天》、《夏天》、《冬天》, 也选择三个场景来表现季节的特点。学生的创作欲望很高, 出现了“春天藏在孩子们的眼里”、“夏天荡漾在秋千上”、“冬天静默在雪地里”等佳句;教《伊索寓言》后指导学生编寓言;教了《枣儿》后指导学生写话剧小品;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 让学生写家信, 就某一话题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平时这样训练后, 写作时文体就丰富多彩了, 诗歌、戏剧、寓言、小说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

当然, 写作技法的积累途径是多方面的, 他山之石随手可拈。但现成的课本摆在面前, 近水楼台总比舍近求远要明智方便得多。

参考文献

[1].陆亚萍, 《阅读与写作 (修订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2].张天定, 《写作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3].李丽, 《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携手》《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1月总第426期

小学语文读写迁移的思考与实践 篇2

一、迁移在情感流露点

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学生通过观察和体会,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此时,正是进行读写迁移的最佳时机。如面对着《桥》中那位面容清瘦,却在大灾来临时像大山般的老汉;面对着《慈母情深》中母亲那双疲惫的眼睛……当学生情感之门打开后,学生便会展露真情实感。

二、迁移在文本空白处

有些含蓄的语句或课文结尾,能给读者留下悬念或想象的空间,它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就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召唤着读者去想象,这就是文本空白。抓住文本空白,及时进行练笔,不仅可以充实文本,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穷人》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桑娜抱与不抱,应该与不应该的矛盾心理活动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思考:此处矛盾吗?能将此时桑娜内心话补充完整吗?这样,不仅使桑娜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更加鲜活,文章主题更加鲜明,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三、迁移在阅读假想处

假想是指学生通过对某个假设情境的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假如邱少云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情况会怎么样呢?假如“我”跳出来,扯掉他的棉衣,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笔者趁机引导学生再研究课文,写一个情况研究报告。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邱少云的英雄行为,而且学会了汲取课文素材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迁移在课内外的联系上

教学应向课前、课后凸现张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这里的“问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把这些目标作为写作的要求与范围,让学生及时进行练笔,在积极的言语环境下学习语言,提升素养。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以曹操大败而终,在学生心目中无疑会产生曹操很无能的片面印象。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其他相关著作,之后再根据对曹操的了解,写一篇关于他的评价。笔者专门安排了一节语文课,让学生相互交流对曹操的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迁移在语言材料上

尽管学生在词语方面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能自如运用词语的学生却并不多。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提取文本情境中的某些语言材料,内化为表现其他生活情境的语言。

例如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中,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的那些语句非常生动,极具迁移运用的价值。当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一番品味之后,笔者让学生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描绘一下自己和同学比赛跑步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们精神抖擞地站在起跑线上,老师刚一挥手,我便眼疾手快地冲了出去。谁知脚下一滑,差点摔了个迎面朝天。等我调整好姿势向前跑时,发现其他跑道的同学已占了上风,他们个个跑在了我的前面。我心急如焚,把一身牛劲儿都使了出来,第一圈快结束时,我已经追上了两个,围观的同学开始为我加油鼓劲。这时,跑在我左侧的蒋勇有些沉不住气了,想跟我抢跑道,不料被跑在后面的同学撞了一下,抢跑计划落空,自己反而落在了后面……從这篇课堂练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灵活运用。

这样的迁移训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语言组织的能力,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细节描写读写迁移教学策略探讨 篇3

一、细节描写的概念

细节描写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语言、心理、肖像、动作以及自然景物、周围环境进行细腻、逼真、具体和生动的描写。细节描写概括地说又分为两大类, 分别是生活细节描写和情态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中的细节属于情态细节。比如《背影》一文中, 为了表现出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 作者细致地刻画了父亲在送别时为儿子过铁道买橘子这一过程的动作:“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那边”, “爬上那边月台时”, “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对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就属于细节描写。通过作者的描述, 我们见证了一位父亲在饱经忧虑与精神压抑的状态下仍然对儿子充满了关爱, 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了伟大的父爱。可以说, 细节描写不但能够凸显人物的个性, 同时还能够在此基础上间接地揭示主题。细节描写的基础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会与细致观察。

二、细节描写内容的分类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 细节描写通常能够在叙事类文学作品里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是对于事物本质的人物行动、语言、景物的情状以及事件的过程等细节所进行的具体、细致、生动的描写。动作、语言与神态是人物内心的外在体现, 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 能够让读者了解人物的中心思想与心理活动, 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题。

三、细节描写在创作中的作用

首先, 细节描写能够细致塑造人物的形象, 深入刻画人物的性格。细节描写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助于对故事人物形象的准确刻画。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根本特征。人的思想和性格控制着人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水滴再微小也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人的内心和性格也会通过细微举动表现出来。比如《范进中举》一文中,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胡屠户打范进嘴巴的情节尽管有些夸张, 但是非常典型。由于它入木三分的精彩刻画, 使得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典型性格表露无遗。其次, 细节描写还可以充分地烘托环境氛围, 最大限度地渲染人物的心情, 能够对当时的环境进行栩栩如生的再现, 给读者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 他们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保持在一件事物上, 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并不深入、鲜明与理性, 学生更注意感性、典型、突出、具体以及局部的事物。因此, 课文中的细节在写作与阅读理解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中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迁移教学有着非常实际的重要意义。

四、实施细节描写读写迁移教学的具体措施

首先, 要开展细节描写的鉴赏活动,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品味和鉴赏课内外的经典文学作品, 分析其在细节描写的背后体现了什么内容和精神, 突破作文内容空洞无物的障碍。然后再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大胆尝试运用细节描写, 要能够随着阅读的深入, 形成头脑中已有的写作模式与细节写作的充分结合, 并将丰富的细节描写视为写作中所追求的目标。其次, 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热爱生活, 生活是饱含营养的土壤, 只有深刻地去揣摩和观察生活, 才能挖掘最打动人的深意细节。因此, 教师要从生活的实例入手, 可以让学生从观察自己的家人开始, 比如布置《陪妈妈买菜》的短文描写, 让学生观察妈妈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买菜过程中的一举一动, 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细节和爱的发现。最后, 要开拓学生的作文视野。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 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并且善于幻想。迁移教学为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了有利条件,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追求和认知规律。当你写作的时候, 你会把所有读过的东西全部忘却, 能够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 这时那些有用的创作技巧与知识就被自己悄悄地掌握了。

小学中年级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探究 篇4

关键词:迁移训练,读写结合,中年级

在读写结合中运用迁移规律, 关键是要把规律变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我在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注重将课文的构段方式、描写顺序、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迁移到学生的写作上, 以帮助学生更加规范、 准确、灵活地写好作文。

1.抓住关键词句, 学习构段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中对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里明确指出了中年级的习作重点是“写清楚”。从整体来看, 文章结构清晰是写清楚的基础。在小学阶段, 文章结构和构段方式主要有“总分、总分总、分总”三种。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结构意识, 教会学生如何构思文章整体和段落结构。

比如学习 《庐山的云雾》 一文时, 我分三个步骤帮助学生厘清了课文的结构:首先让学生找到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变化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云遮雾罩;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 最后让学生注意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位置,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总分总结构, 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在此基础上, 我设计了写 《春雨》 的迁移练习:1出示词语:轻盈、细柔、滋润、哺育。2围绕 “春雨”分别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如“春雨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了。”“春雨是多么细柔呀!”3用第一句作为全文总起句, 最后一句作为全文的总结句。 中间两段分别用上第二、第三两句作为总起句来写。 这样一来, 就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文章构段, 也在无形中渗透了列提纲的写作方法。

2.针对不同内容, 学习描写顺序

如果说结构清晰是从整体上写清楚, 那么描写有序就是把每个句子、每个段落实实在在地写清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作者描写的顺序, 而且更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顺序的, 让学生学会有序描写。中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写景、写人、写事的, 不同内容的文章有不同的描写顺序,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课文进行这方面的迁移训练。

比如 《石榴》 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石榴的外皮的: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 逐渐变得青中带黄, 黄中带红, 最后变成一半儿红, 一半儿黄。”这里的“先是……逐渐……最后……”就是逻辑顺序, 写出了石榴外皮的变化, 值得指导学生仿写。于是我让学生结合科学课上教师让他们种豆苗的实验, 用“先是……逐渐……最后……”写一写豆苗发芽的过程。

小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很容易犯语序紊乱、条理不清的错误, 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范例, 将描写顺序迁移到学生的写作中去。比如 《番茄太阳》 一文中对盲童明明的外貌描写:“乌黑的头发, 象牙色的皮肤, 精致的眉毛, 笑起来像个天使。”语句虽然简单, 但是却按照从上到下 (头发—眉毛) , 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写出明明的外貌特点, 字字到位。我就让学生学习这样的顺序, 写写自己熟悉的人的外貌。

3.关注句式特点, 学习修辞手法

学生光学会把文章写清楚还不够, 在中年级, 还要让学生学会把文章写具体。这就要让学生学会修辞。 修辞手法有很多, 在中年级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迁移资源, 在读写训练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1) 比喻。比如 《庐山的云雾》 一文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分别用上了“那些……就像是……;那些……又像是……”和“云雾……它是……;云雾…… 它又是……”两种句式来写云雾的千姿百态。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同样是描写云雾的姿态, 同样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作者却用了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比喻词“像” 和“是”, 读起来既有节奏感, 又不重复, 在语言表达上给我们一种美感。于是我也让学生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出示:

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那些 () 的白云, 就像是 () ;那些 () 的白云, 又像是 () 。 白云 () , 它是 () ;白云 () , 它又是 () 。

由于有了前面的点拨, 学生的仿写都非常精彩。 通过这样的点拨、训练, 学生不但学会了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排比句式使语句更具表现力。

(2) 拟人。 《石榴》 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 有的笑得咧开了嘴, 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 露出了满满的子儿。”在阅读教学中, 我紧扣一个“笑”字, 先让学生说说石榴娃娃怎么笑的?抓住“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 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让学生体会石榴娃娃笑的样子。接着我让学生欣赏石榴成熟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看着这些图片想到了哪些动词。学生说了很多, 诸如“说着悄悄话” “挺着大肚子”“躲在叶子后面捉迷藏”等。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仿写拟人句。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修辞手法的迁移运用,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选取恰当的方法进行读写训练, 切忌生搬硬套地让学生造句。

4.掌握标点规律, 学习写好对话

中年级的习作目标中有这样的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冒号、引号在中年级主要出现在对话中, 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对话根据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分为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和没有提示语四种情况。不同的情况, 标点的使用也不同, 在实际运用时学生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好对话, 我总结了以上四种情况标点的使用, 给学生编了一个顺口溜:

提示语在前面, 先写冒号再引号;

提示语在中间, 改用逗号和引号;

提示语在后面, 只在最后加句号;

如果没有提示语, 只有引号来做主。

读写迁移 篇5

郭靖的成功, 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学生练习写作, 不也像郭靖练武功一样吗?学生勤学苦练, 采百家之长, 融会贯通, 化为内功, 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呀!语文课本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而许多作者都是民族与世界的大师、巨匠, 不正是学生可以效仿的吗?原来高手名师就在身边, 只不过我们忽视了而已。因此, 在阅读课上, 教师必须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 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是如何去表达的。从而引导学生从名家名篇中汲取养分, 读中取法, 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挖掘素材, 加强训练, 打下良好的基本功

读写是紧密结合的, 读是写的基础, 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 是为写作铺路的。因此, 我们应该以课文为依托, 从课文中挖掘素材, 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片断训练, 随堂随写。这样, 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在学以致用中, 品尝到写作的乐趣。这是郭靖习武的第一个阶段, 小窥武学之门道。1、仿写。教师在教学课文时, 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 要求加以分析, 布置为小作文。2、扩写。用想象使写作内容不断丰富、生动。3、补写。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模仿它的写法, 补写课文中略写或未写的内容, 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4、续写。续写即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 生发开去, 延伸课文情节, 再造细节。5、创编。初中生的想像能力比较丰富, 让他们进行想像创编, 学生也很乐意做这类作业。6、改写。通过对课文中某些情节的改写, 可以使学生在对课文原有情节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 揣摩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一系列活动,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习得内功心法, 化为己用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存在立意不够深刻的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主旨, 然后生发表达。就好比郭靖用全真心法, 加上自己的武术套路, 功力长进不少。如学习了《珍珠鸟》后, 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信赖, 往往会创造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 并选出这一段中的某一观点, 举出社会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

三、练就降龙绝技, 及时吸收迁移

郭靖被洪七公收为徒弟, 向武林高手迈出坚实的一步。在阅读学习之后, 学生对写作方法及要求有了清晰的全面的认识。此时应学以致用, 即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以实践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 使之成为自己的技能。

1、精心选材。

一篇文章, 中心确立后, 应该选择最具表现力, 感染力的情节来表现中心, 突出中心的情节应该详写, 与中心有关但不很重要的情节应该略写, 与中心无关的情节坚决不写。

2、细节描写。

学生的作文还普遍存在写人无血无肉, 像个影子, 记事简略概括, 写景也是三言两语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

3、以小见大。

许多名家名篇都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就是要从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如周国平的《乞丐与王子》, 从王子对待厄运的不同态度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朱自清的《背影》通过描写父亲车站买橘, 赞美伟大的父爱。

4、巧设悬念、伏笔。

“文似看山不喜平”, 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

四、修得九阴神功, 飞花摘叶亦能制敌

学生作文中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干巴巴, 味同嚼蜡。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 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 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 使作文文采斐然。如《端午的鸭蛋》写道:“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红油冒出来, 本来只能观其形, 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 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 有情有趣。学生可以去模仿独具特色的语言, 为作文增光添彩。

五、融会贯通, 终成高手

大多学生写作都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为主。文体比较单调。在教诗歌、戏剧、寓言、小说、书信时,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作此类文体。教《伊索寓言》后指导学生编寓言。教了《枣儿》后指导学生写话剧小品。平时这样训练后, 写作时文体就丰富多彩了, 诗歌、戏剧、寓言、小说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以后无论碰到那类作文, 都胸有成竹, 可信手拈来, 好比郭靖把各种武功都能纯熟运用, 不惧任何对手。

【读写迁移】推荐阅读:

读写模式10-15

读写任务05-15

读写模块05-20

读写链接06-09

读写关系08-06

读写双赢08-31

读写活动09-16

读写一体10-06

读写兴趣11-14

读写教学11-17

上一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下一篇:化工职称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