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活动

2024-09-16

读写活动(精选12篇)

读写活动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瞻前顾后、执著”等。

(2) 品读课文, 感受作者细致的心理描写, 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

(3) 读写结合, 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展开想象, 练写漫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人教版五上《剥豆》)

(1) 课前听故事《最安全的姿势》, 引导初步体会母爱。

(2) 生活中,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体会, 就能感受到神圣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件小事, 认识一位母亲。 (板题:剥豆)

(3) 指读课题:解决多音字“剥”。师解释词意:去皮, 去壳时读 (bāo) 你还想到哪些词? (你看, 爱学习的人不仅学得有热情, 还学得主动。)

(4) 通过预习, 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采用联系课题, 将课题拓展为一句话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母亲与儿子比赛剥豆的事。)

二、研读重点, 感悟母爱

(1) 过渡。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 母亲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中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 看看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板书:母亲瞻前顾后

(2) 导读母亲“瞻前顾后”, 体会细腻的母爱。

(1)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描写母亲的这部分。课文什么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瞻前顾后”?用“———”画下来。 (2) 自由朗读7—10小节, 这些句子是对母亲哪些方面的描写? (心理活动和动作) (3) 先学习动作描写。这四段话中哪些动作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注意?把它们圈出来。 (板书:慢快缓紧) 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两组反义词。) (4) 母亲的速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她到底在想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 选择“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想想母亲的速度变化和她的内心活动有什么联系? (5) 像她这样一会儿考虑这, 一会儿考虑那, 一会儿担心孩子这, 一会儿担心孩子那, 就叫做———“瞻前顾后”。

(3) 这四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把母亲的瞻前顾后刻划到极致, 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母亲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表现呢? (爱)

(4) 指导朗读。突出慢和快, 突出母亲矛盾中的爱!

(5) 你们的朗读把母亲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心理活动描写的魅力,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在习作中试着用一用呢?

三、看图练说, 习作内化

(1) 过渡:作家毕淑敏用这样的写法, 再现了生活中让人难忘的画面。有一位画家, 他叫卜劳恩, 他用图画记录下了生活中的小事, 你能运用《剥豆》中学到的技巧, 也像毕淑敏那样, 用文字精彩呈现吗?

(2) 我们一起看图。 (出示《父与子》16页图) 谁来说一说图的大意。

(3) 同学们真会观察啊!的确, 和文中的母亲一样, 这位父亲在整件事情过程中, 也有这样矛盾重重的心理。那他的矛盾主要在哪两幅图中表现出来了?

(4) 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二三两幅图中, 边看边想, 这位父亲会有哪些矛盾的心理呢? (板书:父亲忧恨交织)

(5) 《剥豆》一文中的母亲, 我们知道了, 心动引起行动。伴随着这样矛盾的心理, 这位父亲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再看看二、三两幅图, 从图中你都看到哪些物件? (板书:拿放坐立)

(6) 读得深, 看得透, 相信你们写出来的东西更是精彩。拿出你们的笔, 再现父亲当时的表现。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7) 指读两篇, 进行评价。

(8)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一篇文章, 掌握了一种写法, 更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精神旅程。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 能时时用好这双慧眼, 发现更多文字的美, 发现更多生活的美!

(9) 布置学生将头尾写完, 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读写活动 篇2

关于一、二年级读写绘展示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教育把童年看作是儿童成长的一段彩色的阶梯。每一个年龄,需要不同的童书,和不同的阅读方式。小学低年级“读写绘” 阅读活动,即在低年级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这一活动正是回归了低年级孩子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自己的童年时期读到自己喜爱的,又适合于自己的图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低年级学生产生阅读读本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使读写绘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读写绘能将儿童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引导低年级师生共读绘本、儿歌、童诗等,使孩子在美好的事物中心灵得到浸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二、读写绘工作人员构成组长:白蕊

成员:

一、二年级语文老师

三、方法与目标

(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的图画应更重于文

本。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感受性,鼓励他们用画笔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开展评比活动

低年级孩子情趣不稳定。为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写”与“绘”的活动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

一、二年级将共讲一个绘本故事《笨拙的螃蟹》,共绘一幅作品。每班择优推荐5幅作品,读写绘工作小组将对他们的作品作出评价:绘画方面,比如细心、爱思考、色彩协调等;故事方面,比如完整性、独特性、趣味性等。又比如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的作品。同时,将在报告厅进行庆典表彰。

一年级设一等奖六名,二等奖十二名,三等奖十八名 二年级设一等奖四名,二等奖八名,三等奖十二名。

四、注意事项

(一)一、二年级共定绘本故事内容,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在读写绘课中进行讲授。

(二)纸章相同,各班将推荐的五幅作品在10月21日上交李生友老师处,介时工作人员将对作品进行评价。10月25日下午2:40在报告厅进行小庆典。

(三)读写绘庆典:读书如歌

1全体学生诵读两首古诗《读书有感》和《劝学》。

2一年级一等奖选手讲《笨拙的螃蟹》

3颁奖

请侯晓菊主任为三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请谷昳副主任为二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请白蕊副校长为一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4一等奖选手讲述创编故事

5侯晓菊老师针对参赛作品进行点评

6家长发言

7学生诵诗:爱读书的孩子

8学校领导讲话

9全体学生再次诵读《读书有感》和《劝学》

东胜区万佳小学教科室

读写活动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阅读;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利用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同时提高作文水平。其实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已经有针对性的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组合,但相同主题的文章在写法上又是风格迥异,特点鲜明。教学中,我们应依据教材单元的主题并结合文章的特点,作为学生作文的典范,让读和写结合在一起。

一、遣新词,练写句

很多教师上语文课都有一个基本模式,总是先学习生字新词,并进一步辨析词语的意思,为后面即将要讲述的课文内容做准备。而事实上,学生并不能或不能完全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这些生字新词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够让学生完全理解,有些字词只有把它放在词中,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才能够完全理解。通过具体的阅读,从最初的一步开始理解构成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再通过词语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的书写完成,可以有效地遣新词,练写句,直到整篇文章的完成。还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联想到更多的词汇,增加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例如在《嫦娥奔月》一课中,“贪”字最能够体现这一点,我们可以先鼓励学生进行扩词,两个字或四个字的词语,如“贪心”“起早贪黑”等词语,大家会想到很多,接着我们可以进行具体的句子练习,让学生试探着填写,或仿写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再如《天游峰的扫路人》里的“好不得意”,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习课文,学写法

语文大家于永正从实际的教学中就曾感悟到:语文教学中,课文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是阅读教学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事实也正是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习作总是愿意把课文作为模仿的范本,学习它的篇章结构,学习它的遣词造句,学习它的情感和意境。学生总愿意尽量和课文较为相似。基于这一点,我们正好可以指导学生用心学习课文,共同探讨这些精选的课文的妙处和独到之处,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在学生作文时就可以进行模仿写作,让学生的作文度过过渡期。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想想应该怎么写,和以前学过的哪一篇课文较为相似,可以和哪一篇课文进行对照和模仿,应该如何选材构思。例如在教学《广玉兰》时,就可以仿照作者的写法去描写一些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迁移训练。再如学习了《夹竹桃》,就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择例文,作仿写

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的课文讲完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仿写的方法有很多种,不是简单地以一篇课文为范本,完全地模仿或照抄。实际上学生的仿写可以结合多篇课文,找出适合写作要求的作文片段进行仿写,或者学习某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比如当学生写作动物的时候,可以想想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描写的,以此类推,写人写景或者情感的表达都可以这样去仿写。要让学生走出一个误区,可以仿写,而且仿写对学生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很有帮助,但仿写不一定非要完全按照某一篇的文章去刻意模仿,可以从多篇文章中获得灵感,相互启发,借名家之长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等到自己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以后,再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构思写出一篇风格独特,恰到好处的习作,并融入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学过《松鼠》一课之后,让学生明白了课文通过棉鞋松鼠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把它写得具体而生动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描写,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读课题,学拟题

好的文章会让读者身心愉悦,一个好的标题,更能使文章增添色彩,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要写好一篇文章,题目很重要,不仅要能够反映文章的中心,更要醒目,能够留住读者的眼神,产生想要把你的文章读下去的欲望。因此,在对课文进行教学时,应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共同讨论文章题目的精妙之处,还可以让学生重新给文章列一个标题,试着比较哪一个题目更好,从而体会到文章题目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以教学《与象共舞》一课为例,引领学生体会到题目中“共舞”的妙处之后,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思维的翅膀,写几个与“共舞”有关的文章标题,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潜能被挖掘出来了,立刻就会说出很多相关的题目。如喜欢游泳,就可以写出一篇“与浪花共舞”的文章标题来,类似的,如“与书共舞”“与美景共舞”等。再如学习了《爱之链》后,可以让学生重新给文章写一个题目等,一定能让学生的作文思维得到一次飞跃。

作文本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行为,写作一定要有新意,不提倡任何人循规蹈矩停滞不前,吮吸别人吃过的残羹。但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仿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我们提倡学生以读促写,让读写活动在作文教学中共舞,从爱上作文到写好作文,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黎琼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浅谈[J].新课程(小学),2013(4).

[2]钟振声.小学生写作知识教学例谈[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6).

[3]卢利芬.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教学的金钥匙[J].青春岁月,2010(10).

春游中的读写实践活动设计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将语文读写实践延伸到校外, 加强与时代联系, 与现实生活联系, 才能使语文读写实践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汪活水, 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春游是孩子们走出学校小课堂, 走进自然大课堂的不可多得的绝佳时机。如果能抓住这一接触自然, 认识自然的良机, 在大自然这一大课堂中开展学生喜闻乐做的语文读写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的知识得以实践应用, 才能得以展示, 就能有课堂中意想不到的收获。因而, 我们结合省重点课题《小学语文发展性读写实践的研究》创新春游活动形式。

二、设计目标

本项活动的设计旨在以“亲近自然、感受人文、走进地方文化”为指导思想, 将春游和语文读写实践活动融合, 在活动方式上集开放、合作、探究于一体, 活动前精心搜集资料, 活动中紧扣实践主题, 活动后深刻反思总结, 引领学生传承和发扬天台山文化精华, 有利于学生语文读写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开发。

三、设计创意

1. 自主还原活动式———让孩子们尽显个性

以学生喜爱的春游活动为载体, 将学生的言语实践与春游活动交互融合, 在春游活动场景中交流表达, 交融孩子的真实生活, 具有极大的游戏性质。春游放风筝比赛, 事先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 自主规划, 自主分工, 自带工具。赛前以自由组合的小组为单位, 一字形排开, 哨声为号, 比赛看谁放上天空的风筝时间长高度高, 赛后要合作介绍放飞的经历, 让全体同学听清了再评议得奖, 春游后自主表达。

2. 读说游写整合式———让孩子们尽情表达

春游是一次难得的读写实践资源, 瞄准这一合适的时机, 精心策划学生感兴趣且有意义的读写实践活动, 在春游活动中, 饶有趣味地将读说游写等活动要素综合联系起来, 进行全面的考虑安排, 整合各要素的功能, 实现最优化的任务驱动, 完全符合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春游国清寺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游前搜集隋代古刹国清寺各个景点的相关资料。第二阶段游时按游览顺序竞相介绍。第三阶段游后创设情景我为国清寺写名片。第四阶段汇编国清寺名片, 并将国清寺名片推荐给来天台旅游的亲戚朋友, 也可推荐给素不相识的游客, 为推广家乡四A级旅游资源作贡献。

3. 回归自然式———让孩子们充满了诗意

大自然是生命的摇篮, 也是活生生的课堂。回归大自然的春游, 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春光, 在大自然中观察美景, 在大自然中赞美春色, 让孩子们充满了诗意, 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四、实施过程

1. 春游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自主还原活动式———春游放风筝比赛事先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 自主规划, 自主分工, 自带工具。

读说游写整合式———春游国清寺第一阶段游前搜集隋代古刹国清寺各个景点的相关资料。学生可自由组合合作小组, 对国清寺各个景点游览顺序进行规划, 让每个合作小组任选其中一两个景点, 通过各种渠道, 分散搜集有关景点的资料, 然后合作小组的同学交换信息, 作好景点交流的准备。

2. 春游活动中读写实践活动的开展

自主还原活动式———春游放风筝比赛在放飞赛场, 赛前以自由组合的小组为单位, 一字形排开, 哨声为号, 比赛看谁放上天空的风筝时间长高度高。赛后, 在比赛现场席地而坐, 各个小组合作介绍放飞的经历, 各组自主还原了各自不同的放飞情境, 力争让全体同学听清了再评议得奖。让各个小组那惊心动魄的场景, 与众不同的体验在各组自主还原式的交流中印入每个组员的心中。

读说游写整合式———春游国清寺第二阶段按游览顺序竞相介绍。走进各个景点, 人人争当小导游, 边游览边以小组为单位竞相介绍景点典故传说、文化由来、名家诗词等, 同学们事先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实地游览时或激情吟咏或娓娓述来, 争先恐后, 激情飞扬。

回归自然式——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在闻名遐迩的隋代古塔脚下, 古木参天, 鲜花争艳, 溪水涓涓, 不时有鸟儿枝头鸣叫, 顽皮的小松鼠在古树间跳跃, 面对这仙境般的风光, 同学们如出笼的小鸟般兴奋, 纷纷围着我争说他们的新发现。我趁机让同学们聚拢一起, 交给他们一项特殊的任务, 擦亮你的双眼, 选一样身边的事物用一句话赞美你感受到的春色。同学们先是四下里观望, 不一会儿便喜形于色, “我先说!”“我来!”“我来!”一个个争先恐后, 大有一吐为快之感。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 教师引导, 最后整理成了一首诗。

3. 春游活动后的读写实践活动

自主还原活动式———春游放风筝比赛

由于比赛现场各个小组合作介绍了放飞的经历, 各组自主还原了各自不同的放飞情境, 与众不同的体验早已印入每个组员的心中。在春游活动后让各活动小组根据各自的放风筝经历自主选材、自主定题、自主整理、自主表达 (见下表) 。

读说游写整合式——春游国清寺

第三阶段游后创设情景我为国清寺写名片。通过实地游览介绍, 同学们对家乡国清寺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 可任选国清寺的一大特色, 也可选其中的一个景点的特点, 给国清寺自主设计一张名片, 提醒学生参考实地介绍的资料, 整合在名片之中。教师事先选一景点设计名片作示范引领, 再让学生自主设计。第四阶段汇编国清寺名片, 并将国清寺名片推荐给来天台旅游的亲戚朋友, 也可推荐给素不相识的游客, 为推广家乡四A级旅游资源作贡献。

回归自然式———大自然中赞美春色

春游后我将孩子们整理的诗在报刊中刊登出来, 全班共同分享习作发表的快乐。

春天的歌

春天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

不管在哪里都能感受到春天的足迹。

刚从大地钻出的小草浑身嫩嫩的。

一棵棵树脑脑上长出的新叶绿得发亮。

紫玉兰像一只只紫色的蝴蝶在树上舞蹈。

阳光照在塔顶上, 仿佛嵌上一颗巨大的明珠。

天上的白云, 像一块大棉絮, 多么洁白。

活泼的小松鼠在树上欢迎春天的到来。

小鸟从蛋壳里钻出来, 高兴地叫着:“春天, 多美好!”

小溪的水你追我赶不停地奔流。

同学们像百灵鸟一样自由快活!

春天给我们送来了温暖, 送来了欢笑。

五、活动效果

1.在自主还原活动式春游中, 同是放风筝比赛, 由于组别不同, 各自的比赛经历也不同, 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如果像以往一样, 待春游结束回校后, 再让学生讲述放风筝的经历再写放风筝活动, 可能因事过境迁难以避免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而将赛后要合作介绍放飞的经历作为放风筝比赛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让全体同学听清了再评议得奖, 同学们丝毫没有感觉这是一项习作任务, 而是当作一项自己喜欢并愿意为之不懈努力的事情。因而, 在小组合作放飞的过程中, 自然会聚精会神地关注每一个放飞细节, 每一次成败的酸甜苦辣, 合作交流时也就各抒己见, 尽显个性了。

2.在读说游写整合式春游中, 同学们在游览吟诵中感受家乡国清寺特有的佛教文化, 在吟诵中与古今经典对话, 心灵因此而丰厚, 在说写中实践应用, 尽情表达。这是一次积淀文化与净洁灵魂的春游, 将春游和读写实践活动交融, 读说游写相互整合, 因而平添更多的优雅和诗意。在活动方式上集开放、合作、探究于一体, 引领学生传承和发扬天台山文化精华, 有利于学生读写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潜能的开发。

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幼儿活动方案 篇5

篇一:《正确的读写姿势》教案

《正确的读写姿势》教案

榆林市地十一小学 马换宝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读书写字既是紧张的脑力活动,又是繁重的视力工作。为了使自己的视力好,就要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②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从小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①介绍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好处。

②做一做,比一比。

3、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样的读写姿势是正确的。

②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的读写姿势。

2、保护视力需要正确的读写姿势。

3、正确的读写姿势:身直、肩平、眼离书本一尺。

4、正确的写字姿势:身要坐直,书本放平,拿笔一寸,看书一尺,写字一拳。

5、自己要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读写姿势图片、多媒体课件。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放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看一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同学回答:——

(2)你们觉得他的姿势正确吗?

同学回答:——

(3)如果姿势不正确就会造成我们近视和脊柱弯曲等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今天老师就要教会你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读书、写字姿势正确了,对我们学知识,长身体都有很大的`好处。(板书:正确的读写姿势1.读书姿势)

3、演示导行。

(1)出示读书姿势幻灯片。

请同学们看投影,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图上的小朋友一样,做到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教师分解动作示范,速度稍慢,边示范边讲解)

注意:眼睛离书本一尺远,可跟学生解释,尺相当于你们文具盒的长边那么长,只要把文具盒放在眼睛和书本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教师巡视,一一纠正。请姿势较好的同学上讲台示范。

学习儿歌:小朋友,爱读书,读书姿势要做到:身直、头正、肩要平,眼离书本一尺远。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每天不仅要读书,还要写字。哪个同学会写字?大家说说他做得对吗?写字姿势很重要,写字姿势不正确字就写不好,时间长了,视力就会变差,身体也会张不好。

(2)写字姿势幻灯片(板书:写字姿势)。

正确的写字姿势就是跟图上的小朋友一样,做到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握笔动作要详讲,做玩稍停片刻,让学生看清楚。A人坐正,身体坐直。

B把书本放平。

C拿起笔(握笔)手离笔尖一寸。

“一寸”是多少呢?“一寸”相当于老师的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同学来说,差不多三个手指并拢那么宽。

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在虎口的位置。另外,无名指和小指钩起来,垫在中指下面。D眼离书本一尺。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和你的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E胸离桌边一拳。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师生一起边说边做。学生训练,教师巡视,一一纠正。

学习儿歌:写字姿势要正确,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

请平时写字姿势较差的学生上台做写字姿势,同学们帮助纠正。

4、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个本领,知道了应该用怎样的姿势读书和写字。希望大家今后在读书、写字时,能按正确的姿势去做,学好知识,保护眼睛,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让我们把今天学的读书、写字的儿歌连起来再念一遍。

板书设计:

正 确 的 读 写姿 势

身直

头正 1、读书姿势肩平

眼离书本一尺远。

手离笔尖一寸2、写字姿势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

加强读写训练 提高读写能力 篇6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只有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赵 晖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引导学生善于想象,敢于幻想,使自己的思维纵横古今。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做到这些呢?有句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固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但师傅领学生进什么样的“门”,也同样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点滴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编剧与导演

“编剧”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课文题目猜内容,或按照主题进行再创作,或依据文字进行情景再现,以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如学习《芦花荡》,可先让学生想象冀中平原芦花荡的美景,再想象战争年代在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然后用流畅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叙述出来,并根据课文内容比较一下自己的想象与课文中的内容和情节有什么不同。这种方法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学生会发现并记住作者孙犁有关战争的作品的特点,即善于把残酷的战争放在优美的环境中去表现;第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第三,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导演”则是要求学生在编剧之后把自己的作品表演出来。比如,在学习《枣儿》时,我让学生创作关于留守儿童或农民工的小品,并要求他们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可以随机应变,临场发挥。通过这样的自导自演,学生不仅理解了留守儿童的孤独和农民工的不易,学会了关注弱势群体,关爱他人,而且使自己的想象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补白与添彩

“补白”就是把作者故意省略的地方或略写之处,结合自己对文章上下语境的理解,进行想象并补充出来,以达到培养想象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故乡》时,可引导学生把少年闰土在向“我”描述乡间趣事时意犹未尽的话说出来,或把少年闰土跟“我”说话时的肢体语言和眉飞色舞的神态描写出来,或把杨二嫂悄悄往草木灰堆里埋碗碟的动作描述出来。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可引导学生猜想一下,狗咬人的案件处理完了,奥楚蔑洛夫对自己这样处理案件感到满意吗?并试着把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一经补充,人物形象就活起来了。在学习《阿长和山海经》时,可让学生依据对阿长的了解,把阿长为“我”寻找《山海经》的经过叙述出来。这样学生就更能体会到阿长此举的难能可贵,也更能感悟到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添彩”就是把概括描写、概括叙述改成具体描写、具体叙述,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学习《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狮蚊大战”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这样狮蚊形象就能具体可感,学生还能从中体会到智慧的强大。在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可让学生对主人公怀疑邻居时的心理、神态特别是一双眼睛加以描写,描写时可运用夸张的手法,从而形象地表现主人公无端怀疑他人的滑稽。在学习《塞翁失马》时,可让学生想象边塞的马的体格、神态、毛色。在课堂上,这样的训练可谓信手拈来。这种即兴练笔,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置换与加入

“置换”就是让学生与作者或主人公交换角色,想一想:假如自己是作者,会对故事中的某一个情节怎么处理?假如自己是主人公,对某件事会持什么样的态度或如何处理某事?如学习《羚羊木雕》一课,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作者,会安排什么样的结局?有没有其他妥善处理事情的办法?学习科幻小说《喂,出来!》,可让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作者,会如何设计开头?或者设计怎样的一个结尾?在学习《心声》时,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是老师,会怎样设计这一节公开课?如果自己是李京京,面对老师的不公正做法,会怎样去做?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加入”就是让学生作为“第三者”——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加入”课文,和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一起活动。如学习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暴风雨中寻鸭”这一情节时,我要求学生趴在桌上,然后我缓缓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情境之中,我知道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对这几段文字进行了场景再现,他们在和杜小康一起成长。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这样设计问题:假如你是皇帝最后一个派去看服装制作的官员,你会对骗子怎么说?回来后会对皇帝怎么回答?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与想象能力。

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从学生出发,语文课堂就会丰富多彩,语文教学就会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境界,学生学习语文也就会一直充满激情。

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写作文

■ 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 孟运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热情,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积极性,作文教学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与生活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小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人和事。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写作文,就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例如,为了写好状物的作文,开学初我就要求每个学生回家都要种一盆花或一棵小树苗,或者养一只小动物。我要求他们在家长的指导下,仔细观察所栽培的花木的生长过程,或观察所饲养的小动物的外形及习性特点等。然后,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家的××》。学生真是好样的,篇篇作文写得有内容、有特点。写花木的作文让我开了眼界,如“指甲花的幼苗长得最快;雨过天晴,月季花开得最鲜艳”。还有的学生写动物,也写得活灵活现,真实感人。

二、耐心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学生怕写作文的另一个原因,是把写作文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很难写好作文,因此产生了畏惧心理,失去了写作的信心。要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就必须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大胆地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只要敢写,就应及时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从而实现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有一次作文课,题目要求写一次课间活动。首先,我让学生说说有哪些课间活动。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说丢手帕、打乒乓球、丢沙包的,有说踢毽子、跳“房子”的……然后我引导学生先想想这些活动的规则,再有条理地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好。这样一来,学生都抢着发言,而且都努力说清楚。一个女生把丢手帕的活动规则说得最清楚,于是我带学生又玩了一次丢手帕的游戏。同学们唱呀、跳呀,别提有多高兴了,最后动笔写作文就没有学生叫难了。

实践证明,花点工夫,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消除畏惧心理,有话可写,有表达的欲望,应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 桐柏县城关镇第二小学 王金玲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能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体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第二,重视直接经验。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去体验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感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也就是说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

作文教学使语文教师感到棘手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因而无病呻吟,内容千篇一律。一次在写题为《心愿》的作文时,我特意布置了一道操作性作业题:放学回家后请妈妈坐在自己的身边,亲口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学生觉得非常新鲜,同时也感到完成这道作业题易如反掌,个个面露喜悦之色。第二天汇报时,李明同学说:“我看到了妈妈额头上的道道皱纹和头发中的根根银丝。老师,我说出您布置的那句话时流泪了,妈妈怎么会衰老得这么快!”刘青同学说:“我早早写完作业,催着妈妈坐在我旁边休息,可妈妈洗完碗后,又是擦厨房,又是准备第二天早上的饭菜。总算等她坐下来,她又拿着毛衣织起来。我帮她擦干脸上的汗水,并说出您布置的那句话时,妈妈笑了。笑得那么甜,我从来没看见她这么开心过……”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言语中饱含着真情和感动,可见他们对母亲那博大无私的爱已深深理解了。我因势利导加以启发:“难道你们不想对母亲的爱有一个回报吗?把心愿以及产生心愿的过程写下来,不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吗?”就这样,学生通过用心灵去感悟,再动笔写感受,随着内心情感的流淌,写出了一篇篇好文章,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想,下次他们也肯定会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感触最深的、有独到见解的佳作来。

同时,我也时常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讲给学生听。我告诉学生:有一次我边换煤球边用水壶接水,为的是能节省时间。而正当换煤球时,水壶水满了,我又急忙去关水龙头,煤球却摔到地上“粉身碎骨”。学生听完后马上明白了我讲话的目的: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专心。

除此之外,我还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星期天,我让学生做小主人,打扫自己的房间;“三八”节,我让学生给母亲洗脚,体会什么是母爱;夏日里,我让学生去放风筝,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秋风中,我让学生踩着软绵绵的松针,寻找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每周开展“我给老师说悄悄话”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惊喜。我以学生易触摸到的生活实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去感悟生活。我力求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

二、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全社会公民都有更高的人格独立性、思维独创性及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参与中实践、探究,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让他们学到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一次郊游活动中,当我们走到一段上坡路时,我想测试一下学生的毅力,便故意说:“老师走不动了,你们走吧!”哪知班里最调皮捣蛋的王刚同学却说:“那不行,你平时鼓励我们勇于战胜困难,现在自己怎么能退缩呢?”粗声粗气的话令我心头一颤:这孩子进步了。这时平常胆小的纪利奶声奶气地说:“团结起来力量大,大家一起把老师抬起来走。”他俩的话引来了许多同学的随声附和。此时此刻,学生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他们真的学会了做人,这真是一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呀!

又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中,我安排了一个安全教育演练活动,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在放学路上突然受伤的学生,其他同学扮演当时在场的观众。第一位同学上台后,急忙借路边行人的手机拨打110;第二位同学上台后,赶忙搀扶这位“受伤”的同学走向附近的卫生所;第三位同学则利用已有的卫生知识进行简单的包扎……就这样,学习和认知二者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参与和解决不可预知的事件,学会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想,这不正是一篇篇优秀的口头作文吗?

体验性写作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参与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快地得到了提高。

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 漯河市郾城区孟庙镇五里岗小学 周素香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加强朗读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一、示范朗读,体会感悟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这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应该怎么读,不应该怎么读”,而不亲自示范朗读让学生听一听,那么学生是很难掌握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与教师的示范朗读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示范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

朗读中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生动地再现课文的思想内容,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受到熏陶,以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比较朗读,鉴别感悟

学生对“比较朗读”常有较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时如果恰当运用比较朗读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可针对课文中的某些重点词,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哪吒闹海》描写了哪吒用乾坤圈打死夜叉和用混天绫制服三太子的故事。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小哪吒“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在理解此句中“扔”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扔”字换成“投”“抛”等字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个“扔”字能恰如其分地写出哪吒的武功高强。接着写“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为了理解哪吒的品质,我让学生把“抖”字换成“抛”“甩”等字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很快地明白了哪吒的不畏强敌、武功高强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些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炼,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其次,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总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如果改变这些句子的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就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特点,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如《狐假虎威》中狐狸对老虎说:“你敢吃我?”这是一句反问句,在朗读中我让学生把它改成否定句:“你不敢吃我。”在与原句进行比较朗读中,学生即刻体会到这两种句型表达效果的不同,体会到狐狸的狡猾。

三、情境朗读,激趣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首先,借助插图、录像进行情境朗读。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插图,在远程教育资源中也有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或录像资料,如果适时地用插图或录像配合朗读,就能对学生进行看、说结合的训练,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如学习《司马光》一文时,在朗读之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小孩子掉进缸里后小伙伴们及司马光的不同神态:小伙伴们哭、跑、喊,惊慌失措;而司马光则镇定自若,机智勇敢,举石砸缸。然后再让学生看着这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以想象,并进行朗读,效果就很好。

现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也为朗读教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湖》《颐和园》《莫高窟》《九寨沟》等描写风景名胜的课文前,可先让学生看图片和录像,让学生在欣赏之中感悟祖国山水的秀美,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朗读时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那种喜爱、赞美之情。

其次,借助音乐进行情境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多样,可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用与课文内容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富于想象的儿歌。文章内容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诗共5小节。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把自己想象成雨滴、小鱼、蝴蝶、星星、新月、荷叶等,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我选取一段旋律轻柔、优美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以配合朗读。在学生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变成了雨滴,睡在荷叶上;变成了小鱼儿,在清凌凌的河水中游玩;变成了星星,在夜空中眨眼;变成了荷叶,看见小鱼儿在身边嬉戏……接着,我再次播放乐曲,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朗读全文。学生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还陶冶了情操。

再次,借助饰演课本剧进行情境朗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童话、寓言,如《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西门豹》等。我让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朗读中学生不但能很好地把握语气、语调、表情,而且能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统一。

读写活动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读写活动,环境,资源,实践

初中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数量。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地开展语文课外读写活动, 不断地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阅读的范围,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笔者根据自身一线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课外读写活动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能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作用。

一、创建和谐的校园课外读写环境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定期地展现或者播放与学生课外读写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在学校内的电子屏上,定期地播放古诗词、名人名言等内容,让学生随处就能感受到人文气息。也可以在校园广播站,定期地播放优美的文章或者诗歌朗诵。其次,在校园内增加展现文学的平台。比如,可以在教学楼道的墙上,挂上一些名人的画像和他的名言或者诗词。也可以在楼道上开辟文学专栏,用于张贴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学生写的不错的文章或书法等。还可以充分利用每间教室后面的黑板,开设文学栏目,用于文学的展示。再次,教师可以在学校内组织个文学社,定期地开展多样的文学活动,不断地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二、开发学生课外读写的书报资源

首先是要加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学校可以定期地购置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杂志和报刊。校图书馆要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在图书馆阅读书籍,也可以借阅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书报的兴趣和能力。其次,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报刊,让学生自愿订阅。再次,每个班级可以设置一个读书角,读书角的书柜上,可以鼓励学生捐出自己的书,让学生之间交换看,从而扩大学生课外读写的书籍来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读写活动

( 一) 每周安排一节课外读写课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 每周安排一节课外读写课。在课堂上,通过语文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安排学生自由地阅读书籍。可以把课堂设置在教室内,也可以安排在阅览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对书中不错的段落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也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挑选书籍等等。

( 二) 在校园内可以定期地举办读书节文化活动

学校语文教师,可以组织起来,在校园内,定期地举办一些读书节之类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感受文学的力量,鼓励学生去阅读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每一期的读书节还可以选定不同的主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

( 三) 定期地在校园内开展文学讲坛

在校园内,语文教师可以以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对内容进行扩展。通过校内的文学讲坛,向学生进行有趣的文学演讲,从而开拓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不断地提高学生人文的素养,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

( 四) 连接课内外的读写活动

在教学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较好的连接起来。通过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连接,让学生可以增加阅读量,同时,学生在课堂内学习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将其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也相当于应用与训练阅读的方法。对于如何更好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连接,我们还需要进行探索,但是,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更好的连接起来。例如,当在课堂内学习了老舍、巴金、契科夫等名家的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这些名家的其他的作品。这也是一种较好的尝试。语文教师要擅长于挖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连接点,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五) 组织开展读书写作竞赛

为了能够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拓展阅读面,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我们也组织实施了多形式化的读书与写作的竞赛活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读书写作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踊跃积极的参加,让学生在竞赛中拓展知识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读书写作的比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这能让学生提高自信心,也能体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培养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 六) 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读写活动 篇8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高校的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新核心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以下简称《新核心》) 是新形势下为探索大学英语再上新台阶的一种尝试。它第一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科学素质教育, 故课文在选材上偏向提高学术能力的科普性文章。此外, 其教材编写理念突出任务型教学, 批判性地吸收了Ellis的“输入与互动假设”。依托本书结构的安排、语言材料的选择和任务练习的设计, 此教材契合课堂活动开展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力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组织科学合理、和谐有序的课堂活动, 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汲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二、《新核心》课堂活动设计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应仅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 而且要遵循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活动的设计原则体现在:

1.以教材为载体, 根据各个单元的不同特点创设活动。《新核心》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根据主题选择相关的活动, 使活动紧紧围绕主题来开展, 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 学习目标明确, 不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活动也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有意义。

2.活动形式多样, 有趣且富有新意。活动的多样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针对每一单元主题组织丰富的活动, 另一方面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活动, 这样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感, 激发其参与意识。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与专业课相比,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而且有的学生对英语有排斥情绪, 语言学习上的长期挫败让其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有趣且富有新意的课堂活动是唤回他们语言学习积极性的绝佳手段, 因为兴趣是指导学习的强大内在动机, 充满新意的课堂活动能维持学生对英语课堂的新鲜感。

3.活动可操作性强。复杂、过于困难的活动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热情。每次活动的难度要适宜, 选取的活动内容最好是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要有具体的程序和步骤, 学生看完后一目了然, 了解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这是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4.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放松地使用语言, 挖掘自己的英语潜力, 使活动收到意料之外的出色效果。为营造这样的氛围, 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幽默风趣、多肯定、少批评, 树立学生语言运用的信心。

三、《新核心》课堂活动的操作

课堂活动具体操作之前,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熟悉课本内容和知识结构, 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 启发活动设计的灵感;同时要做到了解学情, 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 以便在组织活动时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发现语言学习的乐趣, 并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新核心》每单元讲授的主要内容为Approaching the Topic, Main Reading两个部分。下面是作者针对这两部分的具体的课堂操作活动。

1. 每一单元导入的部分为Approaching the Topic。 这一部分涉及与主题有关的若干任务, 分别为Brain- storming, Surfing and Reporting, Watching and Retelling和Vocabulary Preview。任务多, 知识面广, 但学时有限, 而且如果每单元导入都照搬固定流程, 学生感觉会比较枯燥。教师可以把任务综合起来提炼最能涵盖主题的内容, 然后设计相应的活动。例如《新核心》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Nuclear Radiation”, 教师可以选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学生做关于核辐射演讲。演讲的学生选择的是英语基础不是很好, 但对此话题很感兴趣。通过活动, 有助于培养其对英语的兴趣, 认识到英语是拓宽眼界的工具, 也能改进其英语水平。《新核心》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Food Safety”, 这里讲的食物主要指转基因食品。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以“Is GM food good to eat?”为辩题的辩论会。四位学生组成辩论团, 分别为正方一辩、二辩, 反方一辩、二辩。精简的辩论团, 节省了课堂活动的时间, 但效果和一般的辩论无任何区别, 因为辩手遵守的是相同的规则, 满足的是相同要求。教师也要参与进来, 充当辩论会主持人的角色。其他学生既是观众也是评委, 要为两组选手打分, 选出最佳辩论组和最佳辩手。

2.Main Reading的文体是科技文。对于这种文体, 学生接触得较少。根据科技文的文体特点, 学生在学习这种文体时的难点不在于语言点和结构, 而是文章意思的理解。另外, 每篇课文长度为1000词左右。教师逐段讲解会减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活动适用于这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分组, 组内成员一起合作完成布置的段落任务, 然后内部决定一人读, 一人翻译。教师不指定每一组对应哪一段, 而是讲完几段后把剩余的几段全部交与学生课下准备。采用课上 “抢”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与平日成绩相挂钩, “抢”到的组整体加分, 读和翻译的学生加个人分。以此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文章的内容。活动结束后,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正, 讲解语言点, 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为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教师可以为活动取个名字, 如“争先恐后”。同时, 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来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

四、课堂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成功的课堂活动要求教师把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思各个环节设计得尽善尽美,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备学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做好的工作之一,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风格、原有的知识经验等等以便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例如, 在文科班与理科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活泼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而内向的学生则比较羞涩, 不敢于表达自己。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表现了解学生, 也可以通过QQ、WeChat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对英语课堂的期待等等。了解学生可以让老师及时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尤其是坐在后排、 边上或者角落里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 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 如学生上课打盹、 突然不参与活动、中途冷场等等。

2.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掌握语言, 通过互动性的活动形成对科技文的兴趣, 通过交际性的活动把握科技文的阅读技巧。 整堂课中各个活动的难度要呈阶梯状递增, 在实施活动过程中,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鼓励各小组积极抢答, 但要根据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冲动型的学生思维反应快, 在解决任务时通常很积极, 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 抢到答题的机会也很大, 如在辩论赛的自由辩论环节中他们会很迅速地抓到辩论点, 但是他们虽然速度快、思维快, 但是有时很容易犯错误, 在解决事实性信息的问题中占优势。 而沉思型的学生总是谨慎、全面地思考辩手提出的各种假设及问题, 虽然速度慢, 但是错误率低, 在解决概括归纳型的问题中占优势。

3.在完成每一个课堂任务之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但不要只是简单的“Good”或者“Well done”。学生也渴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及鼓励, 教师要指出学生活动的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指导学生进步, 监督学生提高。另外, 教师在课后要对比自己所授的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 做好教学反思, 反思自己教学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教学中的活动是否合理, 教学后的评价是否恰当。然后诊断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了解自己在讲解科技文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学生的已到达的水平及出现的问题等等,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五、结论

在《新核心》课堂教学中加入形式多样的活动, 提供了学生与教师交流沟通的平台, 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抓住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充分带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学生从活动出发, 在活动的开展中达到《新核心》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活动是适合于这门教材的合理的教学策略。

摘要: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 其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保证教学任务高质量地完成。本文中, 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 以所讲授的《新核心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 介绍了课堂上所运用到的活动。

关键词:新核心,课堂活动,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谭莉.谈《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课堂活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2) :142-143.

[2]姜丽, 朱宇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大学体验英语》为例[J].英语广场, 2012, (7) :93-94.

[3]陕雪梅.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堂任务形式的设计原则探索[J].科技信息, 2008, (7) :19-20.

[4]徐宜良.关于任务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3) :171-174.

读写活动 篇9

《海底世界》 (苏教版三下) 是一篇极具语言欣赏价值的文章。具体来说, 有如下写作特点:

1.文章结构清晰。

全文呈总分总结构。文首总起问“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 文尾以“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概述, 回应了大海深处的特点, 前后呼应, 结构完美。文章主体部分有三个逻辑段落, 分别描述了奇妙的海底动物、奇异的海底植物、丰富的海底矿藏, 比较全面清晰地展现了“海底世界”的基本形态。

2.内容详略得当。

文章详写了“奇妙的海底动物”, 以两个自然段描述了海底动物的声音和活动特点, 让读者感受到了大海深处是个“有声有形、有动有静”的世界。大概是编者考虑到小学生知识有限, 理解起来有困难, 文章略写海底地形特点和矿藏资源, 只用两句话概述。

3.写法生动。

文章第2、3、4自然段运用多种写法, 语言生动。如第2自然段里的排比句:用“有的”一词连续排开四句, 气势宏大地写出了海底动物的多种声响;又如第3自然段里运用类比法造句:梭子鱼的速度“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形象地表现了海底世界的动态;第3自然段里还有比喻句“贝类……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深水鱼……像闪烁的星星”等, 表现了海底动物的奇趣意味;第4自然段里运用数量词“……几百米……八千多种”说明海底植物的奇异性。

4.语言词性多样。

有拟声词“嗡嗡、啾啾、汪汪”, 有表示声音状态的词“打呼噜 、窃窃私语 、警报”, 这些词语 使海底世 界具有“声音之美”;有表示活动的词语, 如伸缩爬行、喷水后退、巴在船 底、长途旅 行 , 这些词语使 海底世界 具有了“动态之美”;有多个色彩的形容词 , 如褐色、紫 色、红色……这些词语 又使海底 世界具有“色彩之美”。

对于课文 中的这些 语言特性, 教师该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 才能让学生读懂, 并达到“掌握和内化”的目标呢?

三年级的教学活动要形象生动。我的教学思路是: (1) 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 让学生自然地探索语言奥秘。 (2) 运用“角色演读”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 表演“海底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使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 (3) 创设“老师不在课堂”的情境, 要求学生运用本课的词语、句法、段法, 写一写教室里的声音和同学们的表现。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概述内容, 整理提纲。

1.自由读课文, 按要求找到相关词语。

描写海底 动物声音 的词语:_________

表示海底 动物活动 的词语:__________

形容海底 植物色彩 的词语:_________

表示海底 宝藏名称 的词语:___________

2.一句话自由概述“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学生或用一句话总说海底世界的特点, 或从某一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动物、植物或地形矿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 形成本文提纲并板书。)

学习活动二:选学重点段, 体验积累象声词。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全体学生扮演海底动物潜在“水下” (课桌下面) 。

师 (读)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 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学生:在桌子底下静静地, 不发出一点声音。)

师 (读) :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学生发出“嗡嗡、啾啾、唧唧、汪汪、嘎嘎、唧唧、咔嚓咔嚓、砰砰、呼噜呼噜、呼哧呼哧”等声音。)

师 (读) :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用纸卷成一个筒放在耳边) , 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此时, 教师走向学生座位, 弯下身侧耳倾听。走到某个座位, 那个“海底动物”就要发出一种声音。)

2. 幻灯出示第2自然段课文 , 补充两个省略号里的内容, 再读出来, 使海底动物的声音更有趣, 更丰富。

学习活动三:选学重点段, 演绎海底动物特点。

1.教师朗读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扮演以下海底动物的活动:

海参伸缩爬行……;

梭子鱼游……攻击……;

乌贼和章 鱼喷水…… 后退;

贝类巴在……旅行;

深水鱼发光……。

2.教师小讲 座 : 句法特色“类比法、打比方、列数字”。

3.观看海底世界的视频, 用恰当的动词叙述海底动物的活动。

学习活动四:小练笔———《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

1.创设情境:教师突然离开教室3分钟。

2. 过3分钟后教师回到教室调查:同学们在做什么?哪些同学吵吵闹闹?

3. 仿写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 写一写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教室里的声音和同学们的动作。

附例文:

张老师不在教室, 教室里是怎样的呢?

张老师刚 离开教室 的时候, 教室里还比较安静。可是没过多久, 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有的“咚咚咚”地敲起了桌子, 有的“啪啦啪啦”地敲打文具盒, 有的嘻嘻哈哈地在说笑话, 有的在大声喊叫……

见老师还没有回来, 同学们就“发疯”了。有的玩起“石头、剪子、布”, 有的跳起“骑马舞”, 有两个同学还打了起来, 有的走到讲台前做鬼脸, 还有的跑到楼下上厕所……

一会儿, 老师回来了, 教室里就像没事一样。

读写活动 篇10

再加上不少学生因为学习紧张无暇进行阅读, 阅读量很少, 不仅无法使阅读很好地促进语文学习, 而且对语文学习造成严重阻碍, 结果是无论考上的, 还是落榜的, 多数学生语文实际能力并不强, 语文能力和素养严重贫血, 难以适应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种困扰尤其表现在写作上。由于平时很少阅读, 词汇匮乏, 写文章时绞尽脑汁还是毫无头绪无话可说, 即使是历尽千辛万苦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毫无章法晦涩难懂。为此, 我们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阅读写作积极性和最能激发他们阅读写作兴趣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 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元阅读, 互评互改。

一、进行多元阅读,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苏联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阅读东西越多, 他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在阅读方面, 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或者没有时间去阅读, 或者阅读书籍不分好坏。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老师要加强课内阅读指导, 通过举行“名著知识讨论”、“外国名著介绍”、“我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等活动, 或者参看有关资料列出学生每年必看书目等,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广泛涉猎各方面书籍, 充实自身的知识, 巩固所学的内容。

同时, 大力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量阅读, 在阅读中反复印证, 扩大充实, 才能对课内之所学掌握得真切, 才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才会于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况且文章的妙处, 光靠听别人讲是不行的, 即使讲的都是真知灼见, 听者也未必会有多深的感悟, 只有自己感受到的, 才会体会更深, 记得更牢。优秀读物具有塑造人品的巨大力量。一部好小说, 一篇好文章, 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如此。青少年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楷模, 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 从中评判自己行为的优劣。从这些书中人物的身上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 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 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 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 等等。课外阅读这一德育功能和语文教材的德育功能相辅相成, 无疑比单一的课内教学要好得多

加强课外阅读首先要加强名著阅读。当福建省2007年高考语文“文学名著阅读”公布以《教学大纲》中推荐的课外阅读的11部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作为考试范围后, 我就根据《考试说明》提供的样题, 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指导他们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对体现主题和主要人物性格的精彩场景进行相关的概括、归纳、整理, 并能全面掌握、灵活运用。在学生读完一部名著之后, 我就在班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讨论《三国演义》时, 一些同学就对曹操、刘备、关羽和诸葛亮等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加强课外阅读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在我们学校, 阅览室里有七八十种三百多本杂志, 还有二十来种报纸, 因此, 我每周都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在带学生去阅览室之前, 我先对他们进行阅读指导。要求他们带好笔记本, 读到好词好句好段要及时做好记录, 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作摘记。这样下来, 我们的阅览课得到了同学的喜欢, 也正因此, 我们班的阅读课才能坚持到现在。

加强课外阅读也可以在课堂穿插进行。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 我们就要求一个人订一份与语文有关的报纸, 至少两个人订一份, 如《语文报》、《学知报》、《中学生语文报》、《语文导刊》等, 如本学期, 我们就订了几十份《学知报》。报纸到了以后, 由科代表把报纸统一收好, 老师根据课时情况进行安排, 如果课时比较宽松, 就让科代表把报纸拿出来, 利用刚上课或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统一读一份报纸。有时, 我们也经常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好文章和学生的优秀作文编印出来发给学生或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 让学生在课堂进行阅读。学生读完后, 由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步调一致, 便于老师指导, 效果也很明显。

二、提倡互评互改, 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是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水平的一项重要环节。而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是一件既重要又不容易的事情。目前,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先由老师指定一两个题目, 然后指导学生怎样审题构思成文, 而后学生把完成的作文交给老师, 接下来由老师评改、打分, 最后把作文发给学生并作讲评。如此循环往复。

可是,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 最头疼的工作之一就是评改作文。评改时, 如果“红笔”过多, 容易伤其自尊, 失其兴趣与信心, 效果很不明显, 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而对于学生来说, 最苦恼的也是写作文, 即使周周写, 天天写, 感觉作文水平也没什么提高。于是有的干脆到网上“百度”“COPY”一篇来应付, 对于老师批改的“文字”, 有的连瞧也不瞧, 顶多关注一下“分数”而已, 极少有学生能去好好领会和揣摩评语, 更不要说修改和重写了。

由于传统的评改方法存在着这些弊端,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优化作文的评改方法, 让学生互评互改, 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引导指点, 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 从1994年开始, 我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就尝试着优化作文教学方案, 指导学生互评互改。

互评互改, 就是指导学生相互评议相互批改, 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把评改作文变成学生活动课, 让全体学生共同批改作文, 促进他们提高作文能力。教学论告诉我们:批改应当是师生共同的思维活动, 应当是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 应当让学生在几支笔, 甚至几十支笔的批改比较品味中产生“共振”的最佳效果。所以, 指导学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互评互改符合教学论的思想, 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首先, 由老师进行方法指导。由于学生水平有限, 因此这种互评互改的活动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开始, 老师可以示范评改, 对学生习作的字、词、句、段、篇以及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全面衡量, 写出评语。而对于学生的评语, 第一次可以要求他们只写一句或几句评语, 以后逐次递增, 直到能把整篇作文评改得较有条理、较完整为止。

接着, 组织学生自己动手互评互改。一开始, 学生都会感到难度较大, 教师应耐心地引导:圈出全篇的错别字, 并在眉批处分析原因, 加以改正;划出运用不准确的词语和用得恰当有特色的词语, 并作简要评析;有哪些句子不通顺, 毛病在哪里, 该如何修改;中心是否明确突出, 材料是否典型;处理材料是否详略得当;篇章结构好不好, 好的与不足的各在哪里……再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题目, 强调不同的侧重点。最后再打分, 评改人签名。如此几次, 学生就能熟悉地进行了。叶圣陶先生讲过, 文章是学生写的, 最有权利修改的是学生自己。把评改作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他们的积极性会很高, 也一定会很认真。评改结束后, 同学之间交换审查, 要求写出审查评语。第一次是若干句, 以后逐次递增, 由少到多。要求审查人必须把原作和评改评语认真看一遍, 然后肯定优点, 提出不足。同时, 原作者也可针对同学的评改提出自己的看法, 若有争执, 可由教师评定。

随后, 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欣赏。就是由评改人推荐优秀作文, 请原作者在班内朗读, 接着由评改人和审查人朗读自己的评语, 然后大家讨论, 再由教师总结, 并由全班同学评选出最佳作文, 由原作者修改后打印出来, 挂在学习园地, 供大家欣赏和借鉴。最后, 由教师把互评互改过的作文全部收上来过目复查, 在讲评课上对做得出色的给予表扬。

经过几年的尝试, 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互评互改中激发了学习写作的热情, 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提高了写作水平。虽然大家按同一道作文题写作, 但由于经历不同, 知识水平不同, 选材构思的角度不同, 表达方式也不同, 因而他们的习作也各具特色。在互评互改活动中, 学生可同时看到多篇内容不同、写法各异的作文, 不仅开阔了视野, 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经过训练, 一些学生在校、区举行的作文大赛中经常获得一、二、三等奖, 参加教育部关工委举办的“五好小公民”作文竞赛, 多人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 并先后有十多个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厦门晚报》、《海峡教育报》上。

在通过互评互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探索中, 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和解决。但实践证明, 互评互改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调动学生写作、修改的内在积极因素, 让师生双方都能化被动为主动, 变互不相干为互相合作, 从而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 我们要优化教学方案, 通过多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 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然后通过互评互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长此以往, 就能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工作,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志坚:《自我命题, 自评自改——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1]林志坚:《自我命题, 自评自改——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语境中的读写和读写的联结 篇11

关键词:大学写作;阅读;写作;语境;案例

写作贵在自悟。自悟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在具体语境中的阅读不断领悟写作的真谛。会读的人大多能写,能写的人一定会读。因为写作,主要是实用写作,只能是具体语境中的写作,所以指向写作的阅读,一定是具体语境中的阅读。不少大学过去和现在都开设了写作课,叶圣陶先生在1984年2月18日的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解释说,这带有“补课”性质,原因是大家都认为“大学生笔下功夫差,写出来的东西不能或者不够应用”。他认为语言教育总该在普通教育阶段完成,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达到充分应用的程度。如果学生在中学里把语文课学好了,大学就不应该以宝贵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补习中学的功课。他希望大学的写作课在将来能取消。但无论是中学的语文课还是大学的写作课,效果仍不理想。因为从叶老1984年说这话到现在已25年了,但大学的写作课仍然照开,写作教材仍在不断编写出版。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写作教学缺乏在语境中引导学生写作的自觉意识和教学策略。据此,我们认为:大学写作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自觉的语境意识,通过设计拟真情境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在语境中写作的技能、策略和智慧。为了避免泛而不切的抽象讨论,我们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为例,阐述语境意识对读写的意义,以收举一反三之效。

《人民日报》1982年7月25日发表的《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后文简称公开信),堪称语境分析的经典范本和成功案例。在写作策略和具体技术诸方面,十分值得中学和大学的写作教学借鉴。正因如此,此文作为范文曾选入许多大学的应用写作教材和高职、中专的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编写出版的新课标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也将此文选为课文。

公开信写作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及幕后的决策、写作班子有着自觉的语境意识和高超的写作智慧。

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属于主权国家的内政。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随后发生的国共两党内战,以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而接近尾声。但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派军舰游弋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致使台湾问题复杂化。随后便是两岸的长期对峙。台湾在蒋氏父子主政时期,无论怎样反共,但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拒不接受美国弃守金门、划海而治的主张,并严厉打击台独分裂势力。这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共商祖国统一的政治基础,也是公开信得以写作发表的重要前提。

台湾问题是关涉中美、中日关系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大问题。美国于1979年1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同年4月又由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日本曾侵占台湾五十年,其右翼人士殖民心态不死,为台独分子提供活动场所,不时觊觎台湾。台湾和大陆长期对峙或不统不独现状,最符合美、日的国家利益。台湾当局为求自保,始终和美、日保持复杂微妙的关系。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中国政府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统一,尤其是非和平方式,都会引起美、目的强烈反应。中、美、日都是有影响的世界大国,尽管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是因解决台湾问题引发的种种不测,不单影响亚太地区局势,也会影响世界和平。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公开信不便明指的“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的真正含意了。也不难理解“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对各方有利……且有利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了。

台湾问题更是台湾自身的问题。台湾先是被荷兰侵占,后由郑成功收复。明亡后,台湾孤悬海外,直至清朝康熙年间才得以一统。清末爆发中日甲午海战,台湾被日本割占,直到抗战胜利才光复。台湾两度被外敌侵占,又与祖国大陆横隔一条海峡,虽然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但两岸文化交流中断,血脉不畅,已是不争的事实。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后,虽然对复兴中国文化、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功不可没,但由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和退守台湾后出现的政策失误,又使不少台湾人产生了离心倾向。这可以说是台独意识得以滋生的历史土壤。

上文所述便是公开信写作和发表的历史文化语境,那么公开信的现实文化语境又是什么呢?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已不再像国民党政权从大陆撤退时那样摇摇欲坠,也没有反攻大陆的可乘之机,已不再占有联合国席位。而大陆,已不再是建国之初巩固和稳定政权、百废待兴的大陆,也不是内忧外患频仍时期的大陆,也不是中苏结盟、中美交恶时期的大陆。可以说,两岸内部局势和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都要求两岸执政当局对已往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从大陆方面说,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台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主张通过两党对等谈判,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以完成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对台工作的九条建议;198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以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为契机,邀请蒋经国等在台国民党军政要员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国民党当局固守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僵化政策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就台湾方面而论,当初撤退至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一个个故去,而健在的,则“人到高年,愈加怀旧”。此乃人之常情,当局理该顺应民心。而他们的后代,或浪迹四海,或融入台湾本土,因为当初兵强马壮进驻台湾的风光不再。尤其是党外运动的兴起,台独意识的滋生,台独分裂势力的蠢蠢欲动,岛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都对国民党在台湾的执政格局和走向提出了严竣挑战。可以说,蒋经国及国民党当局何去何从,已是由势不由人。此外,两岸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等,都是公开信面临的不能回避的最现实的问题。明乎此,我们就不难领会公开信中“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偏安之局,焉能自保”、“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所隐含的深意和苦心了。至于公开信中对国民党“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主张,仅以“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一句反应带过;对台湾经济政治制度,仅以“在台诸公,心中有数”回应而不置可否;对蒋介石的功过是非故意语焉不详,而对大陆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则避而不谈……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对两岸现实文化语境的清醒认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策略和言语智慧。

读写活动 篇12

一、依托教材,仿写

仿写,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写作离不开范文,而教材中的课文就是最好的模仿对象。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名家之作,其语言运用以及谋篇布局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经典美文,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体验文本之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模仿美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变色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优秀的作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使用了幽默风趣的语言,以故事介绍的方式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变色龙这种动物的特点。在这篇文本中,作者描述了在一次摘四季豆时候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真正走近变色龙,从中体会到变色龙的特点,并且向我们展示了变色龙变色的秘密所在,让学生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变色龙外形的句子进行分析,通过大家的阅读,认识到作者在描写变色龙的外形时是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抓住了变色龙的特点进行的。于是教师鼓励学生也来按照这样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教材的引导下,同学们创作出了自己的小作品:“我家的小狗,它圆圆的脑袋,滴溜溜的眼睛特别明亮。身子是黑颜色的,油亮得就像是穿着闪光的缎子,那打着小卷的尾巴,特别灵活,每次看见我回家,它就会马上晃着小尾巴跑过来,真是可爱极了。”将在文本中所学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写作中,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教会学生品味文本中的写法,然后指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例子进行仿写,效果很好。仿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效果非常明显的一种方式,教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不仅实现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补白文本,续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往往留有一些空白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本留白,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进行有效补白,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获得深刻的感悟,同时,教师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在《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聂将军对受伤的日本孤女细心照顾并且想尽方法将这两个孤女送到日军驻地的故事。在文本的第六自然段,写到四十年后,其中一个日本孤女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中国专程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这对于文本的内容来说,是一处文本的留白,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续写:“美穗子及其家人在和聂将军见面之后,会说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这样续写:“四十年了,当美穗子再次见到聂将军时,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紧紧握着救命恩人的手,热泪盈眶,四十年的感激与思念就在这无声的氛围中弥漫,周围的人们也被深深感动着。”通过这样的续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已比较透彻,对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也很到位,达到了教学预设的读写训练的目标。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之美,精心续写,在续写的过程中深度阅读文本,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续写文本,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认识,同时在补白续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品味内容,扩写

小学生比较擅长形象思维,同时想象力丰富,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仔细品味文本内容,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然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中的精彩语句进行扩写,这样实现读写的双赢。

在《所见》这首古诗中,作者用精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一边放牛一边唱歌,非常高兴。突然,他看见了一只蝉,他小心翼翼地靠近,想要抓住这只蝉。这首小诗生动有趣,虽然用词简单,但是其中的意趣丰富,小学生非常喜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诗中营造出来的意境,想象牧童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周围的环境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小牧童骑在牛背上欢快地唱着歌,突然,他一下子安静下来,侧耳倾听,原来他听见了蝉的叫声。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从牛背上下来,蹑手蹑脚地朝着蝉叫的方向走去,屏住呼吸,心里想着我一定要捉住它。”在这样的说话写话练习中,学生对文本中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获得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意境之美,同时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对古诗进行扩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深度阅读,补写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文本感悟和体验。而这样的阅读要求又让课堂的写作训练有了深度的提高,引导学生补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主旨,掌握文本的中心,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谈迁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在这篇课文中,谈迁虽然遭遇了厄运,但是仍然不屈不挠,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复述故事,谈一谈自己对于“厄运”这一词语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谈迁对待厄运是怎样的态度?他的心理活动怎样?”在解读的过程中,学生们意识到谈迁的精神,体会到他身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补写下面的句子:“黄沙漫天的白天,谈迁正在____,雷雨交加的晚上,谈迁正在____。”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到:“黄沙漫天的白天,谈迁正在四处寻访,亲自考察历史遗迹;雷雨交加的晚上,谈迁正在奋笔疾书,撰写精彩的明史巨著。”

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让学生在充分品读文本的基础上,获得自己深刻而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进行补写,让学生的课堂练笔得到了扎实训练,很好地实现了读写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教师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的时候,不能忽略教材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读写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实现教学中读写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宏斌.巧抓读写结合提升习作素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

[2]刘政权.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

[3]沈全胜,李华,付荣华.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04)

上一篇:动态能力下一篇:组织过程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