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听说读写》(共12篇)
《中文听说读写》 篇1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美贸易关系的日益密切, 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 来华留学的美国学生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 美国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为了更好地满足汉语教学的需要, 让“汉语热”更健康长久地持续下去, 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和学者致力于编写和开发符合美国教育国情、适合美国学生特点的汉语教材。现阶段, 在美国使用的汉语教材基本是由美国本土的汉语教学专家编写的, 国内编写的汉语教材鲜有使用。其原因在于, 美国学校的学制安排、教学环境,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都与国内的汉语教学情况相差甚远。当美国学生面对一本国内的汉语教材时, 从外观到内容, 常常会有明显的不适应感。有些国内使用广泛, 评价良好的汉语教材到了美国却不受欢迎, 显得“水土不服”。
为了解决教材适应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赵金铭教授提出, 我们的教材编写要走一条“我编—中外合编—我编”的道路, 通过与外方合作, 形成优势互补。赵教授说:“我方在汉语本体系统、教学法原则、文化因素蕴涵及背景知识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外方在语言对比、文化对比、学习心理及学习过程方面提供咨询。待合编教材取得相当经验后,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已进入成熟期时, 我们的教材最终还是以我编为主。”想要实现这一目标, 编写出能满足学习者需求、受欢迎的汉语教材, 我们首先要了解教材使用者的需求。
《中文听说读写》是美国大学和高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汉语教材之一。该教材是由海峡两岸的两位著名汉语教育专家姚道中、刘月华教授编写的, 1997年由美国Cheng&Tsui Company出版。该教材专门为美国学生编写, 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以美国为对象的国别化教材。该教材出版后, 很快开始在美国大学和高中广泛使用, 其影响面涉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一些欧洲国家。2005年该书在修改了部分练习后出版了第二版。2008年出版的第三版对课文内容、场景等都做了较大的改动。该教材在美国使用十余年, 使用率最高, 可以说是一套在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汉语教材。通过美国师生对该教材优劣的评价, 可以让我们较清楚地看到美国师生对汉语教材的实际需求。
二调查与分析
1. 美国师生对《中文听说读写》评价的途径
途径一:电子问卷调查。使用http://www.surveymonkey.com网站, 设计了调查问卷, 并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在美的中文教师, 并由这些教师将问卷发送给学生。师生在线完成问卷并成功提交后, Surveymonkey网站自动进行初步的统计和计算, 然后我们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此次调查共有8名教师和32名学生提交了有效回馈, 这些师生来自于13所不同的学校, 包括高中和大学。
途径二:收集网评。通过搜索互联网上有关《中文听说读写》的评价, 进一步补充研究素材。此次我们共搜集到英文网评26则, 共21页。网评的发布者包括汉语教师3人, 学生19人。
另外, 笔者于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任教一年, 亲自使用过《中文听说读写》这套教材, 包括Level1 Part1、Level1Part2和Level2三本教材及其配套的练习册和汉字练习册。在使用过程中明显感到该教材与以往使用过的国内的汉语教材存在很大差别。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也广泛了解了他们使用该教材的感受。
我们将多方面调查获得的信息汇总分析, 发现了三种有趣现象:第一, 学生给出的评价比教师高。第二, 来过中国的学生给出的评价比没来过的学生高。第三, 有个人辅导的学生给出的评价比在学校班级里学习的学生高。
我们认为, 这三种现象其实说明了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区别性。在教师看来, 好教材既要能“教好”学生, 也要上课时“好教”, 对学生来说, 只有教材“好学”, 才能最终“学好”汉语。
2. 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不同需求
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教师对该教材的满意度为61.25%。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评价不高的原因:一是缺少教学辅助材料, 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用起来不方便。二是没有充分体现“交际”性, 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三是教学内容过多, 难以完成教学计划。
第一, 教师对教材的需求是方便、有效、可操作, 学生对教材的需求是准确、真实、有趣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教材是完成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托, 因此教师要引导好每一节课, 理想的教材不仅要提供课文、生词表和语法点解释, 还需要充足的练习和丰富教学辅助资料。
Question 4:Do you prepare supplementary material for each or some lessons?If yes, what kind of materials?Why do you need to prepar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问题四:你是否为课堂教学准备其他补充材料?如果是, 请说出是哪种材料?)
所有老师的回答都是“Yes”。为了增加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准备了照片、报纸、录像、歌曲等真实材料 (Authentic materials) , 还制作了图表、字卡、PPT等多种多样的教辅材料。有一位老师制作了分类生词表, 比如“运动类”学生可以多次看到“打”“球”;“国别和语言类”可以看到重复的“国”“语”, 强化了学生对这些常用汉字的记忆, 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知道词意、但不知道语音的情况下不能查找生词的问题。这些材料来自于各种渠道, 有电视、网络、其他教材, 也有书报杂志。整个准备过程花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与精力。这是教师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是教材没有很好地体现“交际”的编写原则。一位来自科罗拉多大学, 网名叫Prince Roy的汉语教师在评论中写道:
Despite the author’s claims to the contrary, “Integrated Chinese”remains very much in the old tradition of grammar based, Pattern drill, translation, and audio-lingual style of texts.…The main textbook has nothing communicative in it, save for the dialogues.
(与编者所说恰恰相反, 《中文听说读写》基本上保持着以往的传统形式, 以语法为纲, 句型操练、翻译、听说型的课文。除了对话以外, 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与交际无关。)
另一位网名为Rachel的汉语教师, 已经使用《中文听说读写》这套教材达十年之久, 表示完全同意Prince Roy的观点。
Question 7:What kind of support would you like to see from a textbook?
(问题七:你希望从教材中得到哪方面的支持?)
有三位老师回答交际活动或练习。从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 缺少了交际练习, 汉语课堂就会变成背生词、背课文、背句型的机械练习, 毫无兴趣可言。因此为了让汉语课堂更有吸引力, 老师不得不绞尽脑汁设计各种活动、游戏。可见缺乏交际性是影响教师对该教材满意度的另一原因。
第三个原因则是超大的内容量让教师面临无法按期完成教学计划的压力。在美国的大学里, 每位老师需要在开学前提交课程的教学提纲。提纲中要明确说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一般来说, 在大学中文课平均每周四学时, 每学时50分钟。一学期要学完一本书。Level1 Part1是入门班的教材, 第二版的该书共有11课, 每课平均有5~8个语法点, 35~70个生词, 另外还有10~20个补充生词。教师要在一个星期完成一课的教学内容, 为了赶进度, 只能是顾此失彼, 根本无法做到听说读写多项技能的综合训练。而学生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 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课堂上的汉字听写测验和语法点的学习上, 做练习册也是草草了事, 只为混个作业成绩。这样一个学期下来, 教师和学生都觉得很累, 可是教学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学生反映为了应付每次上课的听写考试, 他们花一两个小时记汉字,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 他们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说汉语”。
综上所述, 教师对教材的需求可以概括为方便、有效、可操作;而学生对教材更注重的是准确、真实、有趣味。
一般来说, 学生并不具备鉴别教材内容准确性的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发音、词义和语法结构, 除了老师的讲解, 还要依赖教材中的解释。对于《中文听说读写》教材中的英文注释部分, 学生表示满意, 认为英文注释基本准确, 对学习很有帮助。关于注释中学术用语的使用, 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 学习者大都不具备充足的语言学知识, 所以教材中不该过多使用学术用语, 如教师Prince Roy认为, 在教材中, 把汉语d的发音方法描写为“tongue tip alveolar unspirated plosive” (舌尖齿后不送气塞音) , 不具备语音学知识的学生不能、也没有兴趣弄懂它的意思。然而另一位学生Micheal却表示, 虽然这样的解释不容易理解, 但这样准确的解释的确帮助他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法, 使他可以准确地分辨x和sh这对美国学生常常混淆的发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比教师更依赖教材的准确性。
第二, 学生十分在意教材中的读音、词语和句子是不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真正使用的。学生们希望通过学习教材, 可具备准确的汉语发音, 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型, 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汉语进行交流。《中文听说读写》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汉字练习册和录音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对发音、词汇、句式和汉字学习的需求, 学生的满意度很高。尤其是那些在学习过该教材以后来到中国的学生, 他们普遍认为该书的词汇非常实用, 曾经在佛罗里达大学学习汉语, 网名为John Pasde的学生写道:
This book teaches great real vocab.…Every vocabulary word in this book is useful.You may not realize…before coming to China, because again and again I’d learn a“new word”in some real life context in China only to later discover that is was in this textbook all along.
(这本书教你真正的词汇, 书里的每个词都很有用。来中国以前, 你可能意识不到。我来中国后, 很多次我都以为我在生活中学了一个新词, 后来才发现那个词在书里早就出现过了。)
第三, 美国学生对教材的趣味性的要求远远超过中国学生对英语教材的要求。据该书的编者刘月华教授介绍, 与其他教材先确定语法点, 再根据语法点来编课文的做法不同, 该教材先编课文, 用有趣的课文来激发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兴趣。《中文听说读写》的课文内容具有连贯性, 在Level1Part1和Part2中有王朋 (男) 和李友 (女) 两个人物贯穿其中, 这种设计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有不少学生说, 他们之所以坚持学下来, 就是想知道王朋和李友的故事的结局。在第二版教材Level2中, 这两个人物消失了, 很多学生大失所望。因此在第三版改版后, 重续了这两个人物的故事, 并让他们来到了中国。这一修改使教材更具可读性。另外, 课文中常常穿插进小笑话, 也大大增加了趣味性。然而可能是大学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无心去体会这些乐趣, 而那些有个人辅导老师或者自学的学生则有更充裕的时间反复揣摩其中的妙处, 这也许是这部分学生比大学里的学生更加青睐这套教材的原因之一。
三启示
通过调查分析美国师生对《中文听说读写》的评价, 我们了解了美国师生对汉语教材的实际需求, 也为我们编写国别化教材提供了几点启示:
1. 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技能为目的的汉语教学, 必须要使用以“交际原则”编写的教材
这已经是汉语教学界的共识。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在教材中充分体现交际性。国外有一种看法, 认为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大多使用的是听说法。与世界上“普遍教授语言”英、法、德、西诸语言比较, 我们的教材太落后。赵金铭教授认为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反映目前汉语教材的实际情况。虽然《中文听说读写》的编者主张, 这是一本以话题为中心的交际型教材, 但却没有得到使用者的认可, 原因就在于, 这种交际不能只体现在课文题目上, 而要体现在教材的每个部分上。为了增加教材的交际性, 我们认为, 在课文选材上, 可以尝试选取一些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 增加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获取信息的需求, 让学生“说起来”;在练习形式上, 句型操练、正误判断和翻译等本身不具有较强的交际性的练习, 在教材中出现的比重应适当减少;增加图片、表格等材料, 提供真实的情景或具体的交际任务, 让学生通过提问、讨论、演讲、辩论、表演等活动,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2. 教材的内容容量适中, 难易适度
与来华留学的美国学生不同, 在美国学习汉语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都有一定的课业压力。部分学生选修汉语, 的确是出于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爱好, 这样的学生在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促使下, 可以每天花几个小时学习汉语。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汉语课只是众多选修课程之一,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获得学分, 学生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听写测验和完成作业上。因此如果教材中的词汇数量太大, 内容太多, 就会让师生感到疲于奔命, 顾此失彼。另一方面, 美国学生又十分看重课程是否具有“挑战性”, 太简单的内容学起来没兴趣, 太难的内容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是非常值得斟酌的。总体来说, 教材内容要尽量做到少而精。
3. 趣味性是吸引美国学生的关键所在
我们常说要“刻苦学习”, 可是这对美国学生来说, 似乎不太适用。美国学生常常都是从兴趣出发, 学与不学可能都是一时兴起。如果要吸引并留住学生, 教材一定要有十足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美国学生喜欢挑战, 困难难不住学生, 但无聊却会赶走学生。而且美国学生的兴趣十分广泛, 对新奇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因此我们的教材内容选材应该广泛、新颖、轻松、活泼。另外美国学生思想比较成熟, 视野开阔, 喜欢关注政治、文化。即使是入门班的学生, 除了点菜、换钱以外, 学生希望可以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的最新情况, 这些内容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出现在教材中, 供师生选用。
除此之外, 汉字的介入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语”和“文”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从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 87.5%的学生表示, 希望在作业中多练习汉字。而且从汉语交际的实际需求来说, 掌握汉字也是必需的。关键是汉字量的控制。如果教材中可以提示哪些汉字要求认读, 哪些要求认读和书写, 就能帮助师生的教与学更加有的放矢。
四结束语
评估一本教材的优劣, 我们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我们认为这里的使用者不仅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那么要编写出好的教材, 首先就要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 粗浅地调查分析了美国汉语教材使用者的需求, 希望以此能为美国国别化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但此次调查涉及的范围小, 掌握的信息十分有限, 可能连引玉之砖都算不上。谨借此寻找与同行交流之机。
摘要: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是编写汉语教材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之一, 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又是评价汉语教材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 因此认真研究师生对教材的需求是汉语教材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中文听说读写》是目前在美国大学和中学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教材之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收集网评的方式, 初步调查了美国师生对《中文听说读写》的评价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了解到美国汉语教师和学生对于汉语教材的区别性需求。希望此文能为汉语教材, 尤其是以美国为对象的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文听说读写》,教材,评价,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慧宏.谈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访刘月华教授[J].美中社会与文化, 2009 (19)
[2]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 (3)
《中文听说读写》 篇2
洪上完小 韩育芳
数学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规律的抽象总结和归纳,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学以致用,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习数学时,需要抓好“听说读写”几个基本环节,这几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我就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听讲课,听发言
听讲课,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集中精神和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课,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找到自己听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课下再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注意与在课下预习教材时所发现的疑难问题相对应,是否是同样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听发言,意思是说,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课,还要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和发言。同知识基础、同年龄段的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更容易有共同语言和共鸣。还可以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了解别人学习、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再经过老师的点评,更容易激发思考的火花,理清思路,学会总结和反思,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听是目的,但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配合。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不懂得听讲的办法,经常我行我素,不太顾及老师和同学的想法。这时,教师可以用故事引入、创设情境等办法,结合一定的实物教学用具及书中的图表等,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参与,在互动中提高听的效果。我还经常采用的一个办法是,将学生分成好几个小组,展开比坐姿、比听讲的比赛,对于做得好的小组给予口头或实际的表扬和奖励,在班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和模范,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这样做,使追求先进和模范成为班级的优良传统,集中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力,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习惯,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二、说思路,说体会
数学课由于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的培养,所以一向轻言而重思、轻说而重练。我在教学中反其道而行之,在坚持严谨思考和理性判断的情况下,更鼓励学生多讲多说。
数学课是一门逻辑学和推理学交织的学科,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表达,重思考;轻语言,重演练。其实这样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学生能够理性思考和判断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多说所讲,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包括数学在内的其他科目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均衡发展,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做题前首先要有思路,这个过程往往是静默的头脑活动。说思路,也即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某一道题目的想法和思路说出来,哪怕是错误思路,也要让学生鼓足勇气说出来。教师指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解题思路,并借机进行数学概念和原理的解释、阐发。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洞察他们的思维误区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
说体会,即鼓励学生在预习课本,研读教材,听老师讲课后,说说自己听讲和学习的体会,说出心中的疑惑和难点,教师进行回答,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阅读辅导资料和做题的体会,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数学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种先头脑思考,后口头表达的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读教材,读资料
阅读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不会阅读,就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一些调查表明,能够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意思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时候,学生在做题时,只是泛泛地阅读题目,并没有根据老师的要求仔细、认真地读题,从而导致误读、误解题意,做题准确率大大下降。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读教材,就是让学生通过细读教材,熟悉规范的数学语言,理解数学专有名词和概念的含意,产生对数学语言和数学名词的熟悉感和认同感。通常来说,读教材最少要三遍——课前、课堂、课后。课前读教材是为了熟悉教材内容,找出疑难点;课堂上读教材是要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阅读相关条目,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点,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目的;课后读教材,是为了巩固前边两个阶段所学内容,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
读资料是指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例如各种数学阅读系列丛书,数学报刊杂志等。通过广泛地阅读这些课外读物,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体会身边的数学现象和信息,感受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发展的前沿动态等多种情况。这些阅读达到一定的积累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四、写笔记,写想法
说完了“听、说、读”,还有最后一关的“写”。“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和形式,是对“听、说、读”的深化和检验。写的内容很广泛。课堂记笔记,课下完成作业,写读后感,写学习体会等,都可以被纳入写的范畴。课堂笔记,是学生们最基本的一项学习活动,课堂上,通过听讲把老师讲课的精髓以笔记的形式记述下来,一方面进行了记录,以备日后不时地查看;另一方面,可以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锻炼了思维和动笔能力。
课后作业是老师布置给学生每天完成,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经过不间断的,持续的书写作业,学生可以不断地巩固所学知识,间接提高了书面表达的能力。写读后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或许有些困难,但也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可以定期让学生阅读课本中“读一读”系列的内容,课外读物以及报刊杂志的数学知识,把阅读文章的内容梗概、自己的想法体会等写下来,即使是一两句话,只要言之有物,也是值得记录的。写不在于多,也不在于精,在于坚持,只有日积月累,持续不断,才能培养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总之,“听说读写”要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听说”是基础,为“读写”做好后续的准备;“读写”是手段,巩固、验证“听说”的效果,四个环节缺一不可,互为表里,共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听说读写”有效结合 篇3
【关键词】解决问题 听说读写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应用意识,以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在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遇到了些许困惑。
困惑一:学生会“看”图而不会读图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他们往往一看到图就会直接到图中数各种相关数据,而忽视了一些文字信息。学生在读懂题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有困难,理解题意有偏差,很多时候只停留在看的层次,而不是在读题。
困惑二:学生会说结果而不会写算式
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时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而一年级小朋友,不善于从上下文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这就出现了部分学生能口答出结果,却不能用一个算式来正确表达。
困惑三:学生光“听”别人说而不会自己说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情景,有实物照片或图片,有卡通漫画或对话等。可是课堂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说,其余绝大多数孩子在当听众,而且是光用耳朵在听,没有用心听。这样,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教师也觉得课上得无味,学生学得也无趣。
在如今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教学,着重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会读、读懂
读图能力是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基本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能读通、读准、读懂图意。
1.音义结合——读通。一年级学生认识的字不多,而识字是理解题意的基础。当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后认读,如有不易理解的生字和词语要适当解释,再让学生多读几遍。只有把音义结合,读通题目了,学生才能在读的过程中理解题意。
2.轻声慢步——读准。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学生有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非常的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默读能力还较弱,因此读题时允许轻读、用手指读,但一定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读准并读懂意思。
3.有序指导——会读。一年级小朋友常会受图的内容影响,一看到图就去数图中事物的个数,不能从整体上综合起来读图。指导学生有序的看图非常重要,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收集信息,而且还能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1)有序数图,找准确信息。 (2)先文后图,找已知信息。(3)图文结合,找隐蔽信息。综合找到图中的文字信息,想想你能根据信息求出问题了吗?如果不行,还需要知道什么?从而找出隐蔽信息。
二、敢说、善说
说,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重要手段。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由于说数量间的关系是比较抽象的,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这给很大一批孩子造成障碍,使得他们不知该如何说。
1.说已知信息。学生在图中或文字中搜集到数学信息,教师要适时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学生在问题指引下把找到的信息说一说。
2.说问题。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核心,出现上述困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问题意识,这道题要求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信息?让学生把问号和问题紧密联系,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题目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3.说数量关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直观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知道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有关情况。
4.说错题。学生做错题目是难免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选一选、辩一辩中理清思维,明白错误原因。
当然,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说的前提,允许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允许学生说错,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说的需求。同时,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说当中,还要引导学生说完整,说得有条理。
三、要听、会听
一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其中听的习惯就是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孩子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更好地帮助学习。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由于说数量间的关系是比较抽象的,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去听,不光耳朵在听,更是用心在倾听,听听“人家是怎么说的?你同意他说的吗?”还要听老师是如何说的?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把别人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四、能写、会写
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在说的基础上,还要会写。写,是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写”不等同于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它应该包括学生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解答问题的完整性等多个方面。
总之,听说读写不是语文课的专利,数学课也要重视,尤其是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只有把听说读写有效结合,才能让学生越学越清晰,为后面两步、三步解决问题教学做好准备,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师,2007(9).
[2]戴华炳.新课程下“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06(6).
《中文听说读写》 篇4
一、关于教材的针对性原则
具体来说, 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教材的编写要结合使用教材者的地域民族文化学制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设置规划。然而, 这只是单从学习者方面提出的要求,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还要注意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问题, 针对性原则既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方方面面, 还要考虑到教师可能运用的教学法以及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的问题。
除此之外,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原则是相对而言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情况不一, 而相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也可能在接受水平、基础能力、学习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有不同的情况, 针对性再强的教材也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对此, 有学者提出了针对性原则的核心是确定教材适应面大小的问题:从理论上讲, 教材适用面越小, 针对性越强;适用面越广, 针对性越弱。①因此, 本篇论文选择的《中文听说读写》这套教材, 在北美的初级汉语学习者中适应面较广, 符合美国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美国式课堂的教学模式, 针对性较强, 比较有代表性。
二、《中文听说读写》的针对性
《中文听说读写》 (Integrated Chinese) 这套教材由波士顿的Cheng&Tsu Company出版、刘月华和姚道中主编, 于1997年首次印刷, 经过两次修订改版后, 该系列教材更具完善性和普及性, 目前成为美国使用率第一的中文教材。它显示了美国本土化教材的特点, 主要适用处于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 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大学生。这套教材共分两册 (Level one and Level two) , 从初级到中级, 循序渐进地以听、说、读、写的方式逐步展开, 并且每册书都配有练习册, 包括大量相应的语法、翻译和阅读训练;此外, 贯彻整套教材的教学法以交际法为主, 还综合运用了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直接法等教学方法, 以社交性的对话为主要内容, 配合讲解语法知识, 从而培养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这对以英语为母语尤其是北美地区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
以下将从学习者的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两个角度来分析这套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原则。
(一) 针对北美汉语学习者的母语习惯和文化背景
1. 针对北美汉语学习者的母语习惯
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很容易受母语习惯的影响而产生语言偏误, 尤其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 他们往往容易用母语的语言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言规律,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偏误。《中文听说读写》针对这一点, 很明确地将一些北美汉语学习者容易受英语习惯影响的地方指出, 并进行比较, 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区分, 从而避免偏误的发生。在第一册中针对这一点的注释较多, 例如第五课中指出“喝 (hē) is not always used in the same way as its English equivalent‘to drink’”“is a transitive verb”, 汉语中的“喝”是及物动词, 后面一定要加宾语, 除非有上下文已经提到过的、可以省略的;而英语中的“drink”是不及物动词, 直接就有“喝酒”之义, 如果不指出这一问题的话, 美国学生很容易受母语影响而将汉语的这一动词误用。除此之外, 这部教材还在其他许多地方指出了一些容易受英语习惯影响而误用的语法问题, 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2. 针对北美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
美国大学的汉语课和其他外语课一样, 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并且课堂的教学法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流, 塑造的多是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 ②这与欧美学习者外向的、喜欢交际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首先, 《中文听说读写》在课文中采用日常社交的自然对话, 内容场景都设定在美国, 更贴近美国学生的日常生活, 因此减少了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言环境而产生效率低下和兴趣缺失的现象。例如在第一册第11课《交通》中, 谈到美国的交通时, 教材用符合于美国表达习惯的“红线”“绿线”“蓝线”来表达地铁, 这种对地铁的称呼方式就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紧贴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习惯, 其他如“中国城”“美式足球”等词语的用法也体现了这一优点。
其次, 这套教材专门设定了一个版块“文化注释” (Culture Highlights) 来介绍中国文化, 全英文讲解, 但一些体现汉语和文化特色的重点词语还是使用汉字, 这非常有助于学习者通过阅读英文的中国文化注释, 来感受中国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不同, 进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此外, 《中文听说读写》的课后练习除了对基本句型和语法的巩固练习外, 也涉及到一定的文化交际知识。教材中针对文化因素的介绍, 也体现了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二) 针对处于汉语初级阶段的北美大学生
《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对象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的高中生以及一、二年级的大学生, 整套教材基本以英语为主, 全英文注释, 同时穿插一些汉语词汇, 非常适用于初级阶段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学习。例如第一册中的“Introduction”用了28页来导入学生对汉语的认识, 针对完全零基础的汉语学习者, 分别介绍了“Chinese Pronunciation”和“Writing System”。首先, 在“Chinese Pronunciation”部分, 编者用全英文的形式详细地讲解了每一个拼音字母的用法, 从而为后面的口语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Writing System”部分, 编者则运用英文讲解穿插中文关键词的形式, 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汉字字形和基础的汉字知识, 包括对“部首”和“偏旁”的介绍以及对“六书” (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的介绍。考虑到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有一定接受能力的高中生和大学生, 因此对这些知识的介绍并不属于超纲问题, 在“Introduction”部分先让学习者接触简单的汉字字形, 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汉字的接受能力。
除此之外, 这套教材将主要内容分为两册,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第一册主要适用于初级水平的学习者, 由基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相关文化知识构成, 注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第二册主要适用于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 虽然相比第一册增加了一些“翻译”练习, 并且强化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但第一册中出现过的语法点在第二册中还会再次出现, 起到补充或是对学习者知识巩固的作用, 并不重复冗杂, 这也体现了这套教材对教学阶段的针对性编写, 因此很适合初次接触和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使用。
(三) 针对美国学期的的学时特点
《中文听说读写》的课时数安排与美国大学学期的学时特点基本相符。美国的许多大学一年分为三个学期, 每个学期包含16个星期 (学时) , 这套教材无论是第一册还是第二册, 基本都包含20课左右, 分为“PartⅠ”和“PartⅡ”两部分, 可以供美国大学三个学期使用。由于初学者入门比较困难, 因此在入门阶段的学习通常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所以学习期限就由通常的两个学期扩展到三个学期, 这样, 学生的学习时间就比较充分, 基础知识也就比较扎实和牢固;而后面对于中级汉语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也需要三个学期来消化吸收这些知识, 同样都很符合美国学期的学时安排, 这也是大多数美国学校选择这套教材的原因。
(四) 针对美国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理解《中文听说读写》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原则时, 除了从教学对象的需求、文化背景、学习目的、学习时间等方面考虑外, 还可以从美国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分析。
美国的中文教学一直普遍采用的是将讲练课与复练课分开的模式, 讲练课学习课文、词汇和语法等内容, 复练课则是对讲练课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穿插听力、阅读和口语训练, 体现了对分技能教学模式的运用。因此, 《中文听说读写》是一套包含了各项技能的综合性教材, 可以很好地适应美国中文教学的这种分技能的训练模式。例如, 教材中每课的内容都以“Dialogue”“Vocabulary”“Grammar”这三部分为主体, 中间穿插英文注释的讲解, 并且每一部分都配有听力读音, 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但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每一课都设有口头表达训练部分, 通过让学习者练习“说”汉语, 逐渐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而避免出现“哑巴汉语”的情况。
由此可见, 《中文听说读写》以技能培养为教学目标, 针对听、说、读、写分别设计教学版块, 以适应美国中文教学的教学类型, 这也体现了教材的编写者对针对性原则的充分考虑。
(五) 与同类对美汉语教材的针对性比较——《新实用汉语课本》
《新实用汉语课本》也是一套适用于美国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综合性教材, 但相比《中文听说读写》来说, 针对性就显得较弱一些。
首先, 在针对北美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阶段和母语习惯方面, 虽然课文的主要人物设定的都是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学习者, 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熟悉感, 但其课文内容大部分是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 课文中的生词量较多, 这对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语法的讲解, 只有前六课的语法讲解是有拼音标注的, 从第七课开始, 所有例句就只有汉字而没有英译了, 这可能会造成学习者因为阅读汉字困难而不能完全理解语法的问题。
其次, 在文化注释方面, 《新实用汉语课本》每一课后虽然也有“文化知识”这个版块, 但并没有编进目录, 只是用英文简短地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并没有重视对文化知识的呈现。
此外, 在针对美国学期的的学时特点方面, 编者的预想也有一定的偏误。虽然编者指出“海外专修或选修中文的学习者可用作一至三年级听说读写综合教学的汉语教材, 基本上每周学一课, 每学期用一册书”, ③但就前面我们介绍的美国学期的学时特点来看, 《新实用汉语课本》设定的一年级学习的部分就有26课, 且生词量大, 初学者很难一学期之内学完, 就是学完的话, 学习者的汉语基础也不一定扎实、牢固。
总体来说, 《新实用汉语课本》在美国大学的使用还是比较普遍的, 它在配套资源的设置、课文的结构与编排和汉字教学方面也有其突出的优点, 这里主要是就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原则与《中文听说读写》进行比较, 其他方面暂且不谈。
三、小结
综上所述, 《中文听说读写》这套教材的编写相比其他教材, 在针对性原则的运用上有很大的进步性, 为我们有针对性地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仅要充分地考虑针对北美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学习阶段和学习时间, 还要考虑到针对美国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当然, 这套教材在趣味性和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这里暂且不谈。通过分析《中文听说读写》对针对性原则的体现,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有所启发, 编写出针对性更强的对外汉语教材, 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关注《中文听说读写》内容编写的针对性问题, 分析了这套教材在针对北美汉语学习者的母语习惯和文化背景、处于汉语初级阶段的北美大学生、美国学期的学时特点和其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针对性原则,《中文听说读写》
注释
11李泉主编.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J].世界汉语教学, 2004 (02) :52.
22 陈楠, 杨峥琳.基于学习策略的汉语教材练习本土化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 2015 (02) :282.
三年级听说读写计划 篇5
听:《中国上下五千年》
001盘古开天辟地 002神农尝百草016一鼓作气 017老马识途051完璧归赵052负荆请罪 说:口语交际
1、我们的课余生活
2、讲名人故事
3、秋天的快乐
4、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5、风景优美的地方
6、动脑筋解决问题
7、我们能做点什么、8、说说我们的爱
读:推荐书目
《亲爱的汉修先生》《木偶奇遇记》《宝葫芦的秘密》 写:小学语文图形格(三年级上册)
背:二十首古诗
以“听说”带“读写” 篇6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初中语文教学远远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了实现由片面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轨,语文教学要在听说训练中育人,要以“听”“说”训练带动“读”“写”训练。那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呢?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要寓教于乐,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每天坚持课前几分钟的听说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每堂课前的预备铃开始,按学生座位表的顺序,由一位学生上讲台说出自己受益最深的一条名言警句,并把它写到黑板上来,再带领同学读,然后简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或者要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富有哲理的童话、寓言,甚至还可以讲笑话给同学们听。学生对这些活动非常热心,认真做准备,所下的功夫不亚于一次口试,因为这是锻炼胆量、展示才能的好机会,哪个学生舍得放弃?记得我班有个叫罗剑的同学,平时说话一紧张,就严重口吃,常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后来,每当轮到他时,他总是把讲稿背得滚瓜烂熟,并主动找擅长表达的同学帮忙,经过长期训练,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读讲的名言警句、童话、寓言、笑话等内容广泛,不拘一格,它们分散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要搜集它们,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通过这个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养成了他们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同时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当然,通过这些活动,除了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可以从同学们那些充满哲理的名言警句或童话、寓言中,体会人生的哲理,寻找生活的目标,以此来鞕策自己,塑造自我,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记得有一个同学说:“我最喜欢列宁的‘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这句名言,因为诚实是做人的准则,是一种美德。作为中学生,一定要讲真话,要诚实做人。”他的话音刚落,整個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听说读写“读”为先 篇7
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这是总的指导思想,但是就现在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能力现状、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的分析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读的训练,把“读”放在第一位。我是一名站在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现在的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水平相当低,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好几年书了,然而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书,他们只知道用嘴读书,用眼睛看书,而不知道用心读书,极少有人在读书的时候能用脑筋去想一想,用手去圈点勾画,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一些小学老师头脑中,也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读书好不好无关紧要,学生只要会认就行了,考试又不考读书,考出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成绩,领导高兴,家长高兴,学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况且,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上网浏览查询,方便快捷,写字读书更没有多大必要了。所以,针对当前现状,改变错误观念,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为什么要提倡阅读呢?首先从阅读本身的作用和意义来看,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接受别人所表述的信息、内容、思想和情感,并能对此作出中肯的评价。无论阅读何种读物都不能离开这个总目的。再从整个阅读能力来看,它以识字音、懂词义、明句子为基础,进而还要有懂篇章、知文意、明主旨、评得失的能力,前者是基础性、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后者是综合性、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两者必须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而只能光用耳朵去机械地听,糊里糊涂地听,被动地听,这样,就不利于听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语言,大都是经过加工的口语,是说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别人的说话,这样,就不利于说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文章,大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是学习的范文,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这些范文,这样,不利于写的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使学生受益于现在,而且使学生受益于终身。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读书?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首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望强烈,对有兴趣的事特别喜欢做,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他们对读书产生浓烈的兴趣。初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位老师印象好,对某一位老师感兴趣,他们甚至可以崇拜这位老师。所以,教师在讲述课文时,尽可能地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汇,多引用一些中外名人语录名句吸引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感到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让他们认识到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书中可以获得乐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当然,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是很不稳固的,还必须在这同时,想办法让学生逐渐脱离对老师的依赖,变靠老师激发而产生的读书兴趣为自觉地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样的兴趣才能更浓烈、更稳固、更持久。
其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会读书了,能够读出点味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更浓烈了。比如,“抓住文眼”就是一种好的方法,读好文题是节时、高效地进行整体阅读的一条途径。因为文题与文章总是存在着某方面的联系,或概括内容,或点明主旨,或涉及事件,或交代背景,或借用人名,或标以时间,或明朗或含蓄,或以象征而别寓深意。教学文题关键就在于巧妙地适时地揭示题与文的联系,由题识文,着眼于引导学生粗知全文的内容,成为学习整篇的突破口。也可以一边读文一边破题,题文结合,同步前进,还可以教完全文后再分析题目,反过来促使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再比如,阅读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也是重要的一点,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里写父亲的穿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不厌其烦地连用三个“黑色”有什么意义?放到全文中思考,作用有三:(一)是他才给母亲办丧事,还有哀悼的意思;(二)是表现当时家境困难,父亲老境颓唐;(三)是与全文抑郁悲凉的色调一致,为文章增添了惨淡的氛围,这三个内涵如果离开了文章整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国古代有许多格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书的妙处。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讲,可分为阅读和诵读;从程度上讲可分为初读和精读;从范围上讲,可分为博览和专攻,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基本的都是认真。认真读书,要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眼睛看、口里读、手上圈圈画画、大脑可同时思考。比如,我们在预习课文时,可采用“三遍读”的方法,第一遍,初读,先从头到尾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生字、难词、不明白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读完以后,看注解,查词典,或请教别人,尽可能地去弄懂;第二遍,速读,再从头到尾迅速地读一遍,边读边想,把全篇的意思弄明白,觉得精彩的地方、觉得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标出来,做到对全文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第三遍,精读,就是一段一段反复阅读,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脉络、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把文章的中心意思弄清楚。
最后,要强调的是,熟读还要精思,读思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读书必须用脑筋,必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研究了课文内容之后,还要研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总之,熟读精思,学生才能在读中长知识、长学问,在思中锻炼思维,提高觉悟,提升品位,开阔眼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就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跳出阅读思维定势,努力改革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一丁.语文教学与研究.听说读写, 1990.1.
从“听说”到“读写” 篇8
“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我认为,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读写能力, 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感情, 唯有如此, 课堂才会有生命和生活的情趣。因此, 教学中, 我们教师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 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 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并且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这样, 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又提高了他们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朗诵过程中, 有的同学还配以优美的钢琴曲或古筝曲, 使人陶醉其中, 感悟人生的奥秘, 领悟人生的真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贯串“以读带讲, 边读边讲”的方法, 即一边对原文进行适时的默读、品读、分角色读等, 一边复述、解说、分析。带领学生一同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的运用、表现手法的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内容, 从而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 发展美好情感, 培养健康心态, 完善健全人格。通过听、读、析, “美文”的语言魅力, 充分发挥了出来,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语感, 提高了理解、品味和分析鉴赏能力。
其实我们前期所做的一切, 最后都落在“写”上。听、说、读的训练就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具体联系到阅读, 我们不难理解: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 是间接的认识生活, 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是表达。在阅读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提高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能力, 并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
围绕“以读带写, 以读促写”这一中心,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生活中汲取材料
要从生活中汲取材料就离不开勤观察。当然, 由于初中学生受年龄、生活、观察水平等的局限, 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有意识地去观察, 因此需要老师加以指导。例如观察升旗可从人物的神情、动作及当时的氛围等方面着手。观察人物可从远景、近景方面, 或从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 又或从正面与侧面去观察。
当然, 仅仅靠观察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养成勤记的习惯。为此, 我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及时记下来, 作为写作的素材库。
二、从阅读中汲取精华
一个人的一生十分短暂, 想要亲身经历各种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 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极少部分亲身经历过的事可作为写作素材外, 大部分材料还是来自于学生广泛的阅读。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热爱生活, 又要指导学生搞好阅读。因此, 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使“读”、“写”有机结合, 同步进行。例如:讲读某一篇课文时精心研读某一个片段, 同堂练习学生写作, 这样可以为整篇作文奠定好基础。
三、拓展学生写作空间,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在平日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自由作文, 力求尽可能给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以有兴趣的作文过程, 并有所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针对日常生活发现写作的触发点, 关注国际国内的大事、学校班级的事, 关注自己的成长, 特别是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变化。
写出文章后, 我鼓励学生们在课前演讲中演讲自己的习作, 另外我还设计了“班报”及“作文园地”, 将优秀之作抄写粘贴, 让学生们去读、去评、去借鉴, 使他们从阅读自己或同学的作品中获得一种美感, 一种成就感, 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又是写作的原动力, 由于我们的教学形式多样, 故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多数学生由原来的害怕作文, 无话可说, 发展至喜欢作文、“文思泉涌”, 并有不少学生在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奖。此外,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班级管理的“听说读写”法 篇9
一、听:哲理小故事———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与熏陶
在班级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伤害童心的事情, 如误解了一个因生病而不专心的小男孩, 错罚一个因做好事而迟到的小女孩……这都是由于班主任不善于倾听造成的。童心的美丽, 往往不是用眼睛, 而是用耐心倾听的耳朵去发现的。每天的晨读时间, 是班主任与学生共享哲理小故事的时刻。班主任要喜欢给学生读故事, 每读完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生共同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浓缩成这个故事所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精选关于梦想的, 关注细节的, 立身篇、爱心篇、勇气篇……它们都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于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心灵的熏陶与启迪。
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倾听习惯, 例如微笑面对倾诉的对象, 放下手头的工作, 不随意打断学生的话, 配合以点头动作。同时, 教师那种美好的倾听的形象反馈到学生的脑海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接受了这种美的倾听艺术, 久而久之便也习得了这种艺术, 使之成为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
二、说:班级论坛———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 弘扬班级正气
教育是一门说话的艺术, 班主任尤其要利用好这门艺术, 使其达到管理班级的目的。班主任如果在与学生交谈中能营造美好的交流氛围, 讲究说话的艺术, 班级工作就能如鱼得水,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良好的班级必须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良好的集体舆论就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 他引导着班集体同学朝着健康的良性轨道发展。
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点滴小事引导学生展开大讨论, 最好的办法就是举办班级论坛来营造优良的班级舆论。这也是每一位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它有利于班主任传达学校的各种信息, 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 总结班级同学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 经常被班主任老师所运用。通过开展班级论坛, 可以增加同学们上讲台的机会, 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增强同学们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开展班级论坛既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又可以摸清学生的思想动向, 拉近了师生关系, 实现了有的放矢, 轻松管理班级的目的。班级论坛虽然不能取代传统班会, 但绝对是班级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
三、读:打造书香班级———让读书浸润孩子的心灵
阅读, 占据着青少年生活中的广阔领域。无论有无外来压力, 他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阅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 如果引导得当, 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的精神滋养比长者的说教要深刻百倍。在班级管理中, 多一些人文的气息, 少一些教条主义, 学生一定会更快乐地学到做人的道理, 更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做好每一件事。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会课、读报课时间, 有选择地给学生读, 如读震撼心灵的文学作品, 读振奋人心的国内外新闻, 读陶冶情操的抒情散文等, 使班主任在读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一起提升审美素养。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读书也可以改变一个班级的气质。广泛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学生被引导到读好书、好读书的轨道, 学生开始反思今天的生活、思索明天的生活, 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在阅读与反思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四、写:师生巧练笔———引领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写”对学生的道德认识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写能增进道德修养, 提升道德品质。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经常写日记, 写反思, 有条件的还可以写班级博客, 增进相互了解, 共同解决学习和生活难题。对班级管理而言, 班训的征集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 学生写的班训虽语言稚嫩,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把他们认为最完美的班级形象浓缩在了简洁的语言之中。最终经过全体同学讨论修订, 确立了我班的班训———“一言一行讲文明, 团结和谐大家庭。”这样的练笔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水平。
小学数学中的“听说读写” 篇10
说起“听说读写”, 很多人都认为是语言学习中最基本的几步。殊不知, 这样的几个步骤, 也可以被运用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具体怎么进行呢, 笔者试就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听讲课, 听发言
听讲课, 顾名思义, 就是让学生集中精神和注意力, 专心听老师讲课, 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 找到自己听不懂的地方, 做出标记, 课下再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要注意与在课下预习教材时所发现的疑难问题相对应, 是否是同样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听发言, 意思是说, 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课, 还要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和发言。同知识基础、同年龄段的学生之间, 进行思想的交流, 更容易有共同语言和共鸣。还可以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了解别人学习、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再经过老师的点评, 更容易激发思考的火花, 理清思路, 学会总结和反思, 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听是目的, 但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配合。小学生自控能力差, 不懂得听讲的办法, 经常我行我素, 不太顾及老师和同学的想法。这时, 教师可以用故事引入、创设情境等办法, 结合一定的实物教学用具及书中的图表等, 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参与, 在互动中提高听的效果。我还经常采用的一个办法是, 将学生分成好几个小组, 展开比坐姿、比听讲的比赛, 对于做得好的小组给予口头或实际的表扬和奖励, 在班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和模范, 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这样做, 使追求先进和模范成为班级的优良传统, 集中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力, 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习惯, 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二、说思路, 说体会
数学课由于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的培养, 所以一向轻言而重思、轻说而重练。我在教学中反其道而行之, 在坚持严谨思考和理性判断的情况下, 更鼓励学生多讲
数学课是一门逻辑学和推理学交织的学科, 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轻表达, 重思考;轻语言, 重演练。其实这样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在学生能够理性思考和判断的情况下, 可以鼓励学生多说所讲, 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 也是包括数学在内的其他科目的重要任务, 有利于培养学生均衡发展, 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做题前首先要有思路, 这个过程往往是静默的头脑活动。说思路, 也即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某一道题目的想法和思路说出来, 哪怕是错误思路, 也要让学生鼓足勇气说出来。教师指出错误产生的原因, 分析正确的解题思路, 并借机进行数学概念和原理的解释、阐发。同时,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 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 洞察他们的思维误区和漏洞, 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
说体会, 即鼓励学生在预习课本, 研读教材, 听老师讲课后, 说说自己听讲和学习的体会, 说出心中的疑惑和难点, 教师进行回答, 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阅读辅导资料和做题的体会, 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数学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种先头脑思考, 后口头表达的方式,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读教材, 读资料
阅读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不会阅读, 就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 一些调查表明, 能够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意思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时候, 学生在做题时, 只是泛泛地阅读题目, 并没有根据老师的要求仔细、认真地读题, 从而导致误读、误解题意, 做题准确率大大下降。因此,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读教材, 就是让学生通过细读教材, 熟悉规范的数学语言, 理解数学专有名词和概念的含意, 产生对数学语言和数学名词的熟悉感和认同感。通常来说, 读教材最少要三遍———课前、课堂、课后。课前读教材是为了熟悉教材内容, 找出疑难点;课堂上读教材是要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阅读相关条目, 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点, 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目的;课后读教材, 是为了巩固前边两个阶段所学内容, 能够对教
读资料是指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课外读物, 例如各种数学阅读系列丛书, 数学报刊杂志等。通过广泛地阅读这些课外读物, 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体会身边的数学现象和信息, 感受数学的价值, 了解数学发展的前沿动态等多种情况。这些阅读达到一定的积累程度, 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四、写笔记, 写想法
说完了“听、说、读”, 还有最后一关的“写”。“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和形式, 是对“听、说、读”的深化和检验。
写的内容很广泛。课堂记笔记, 课下完成作业, 写读后感, 写学习体会等, 都可以被纳入写的范畴。课堂笔记, 是学生们最基本的一项学习活动, 课堂上, 通过听讲把老师讲课的精髓以笔记的形式记述下来, 一方面进行了记录, 以备日后不时地查看;另一方面, 可以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 锻炼了思维和动笔能力。
课后作业是老师布置给学生每天完成, 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经过不间断的, 持续的书写作业, 学生可以不断地巩固所学知识, 间接提高了书面表达的能力。写读后感对于小学生来说, 或许有些困难, 但也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可以定期让学生阅读课本中“读一读”系列的内容, 课外读物以及报刊杂志的数学知识, 把阅读文章的内容梗概、自己的想法体会等写下来, 即使是一两句话, 只要言之有物, 也是值得记录的。写不在于多, 也不在于精, 在于坚持, 只有日积月累, 持续不断, 才能培养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同时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 “听说读写”贯穿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也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听说”是基础, 为“读写”做好后续的准备;“读写”是手段, 巩固、验证“听说”的效果, 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互为表里, 共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激趣整合 沟通听说读写 篇11
【片段】游戏导入,读句认字
1. 师:孩子们,我们先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我给大家看一些字,十秒钟内看谁记得多。
出示《画》中四行诗句打散的字。
十秒钟后,指名回答:“你记住了哪几个字?”
生回答,有的说三五个字,有的说七八个字。
2. 师:老师再请大家看另一张图,还是十秒钟,看看这回你记住了几个字。
出示诗歌《画》:
指名回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整首诗记下来。
3. 同时出示两图。
师: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图就是这首诗中的字打乱的。两图的字完全一样。
师:一样的内容,为什么后面的马上就记住了?
小结:不要单个地学字,要学会把字读成词,把词读成句,还要学得有条理有顺序,这样就会很快地学到许多知识。
【赏析:把课文内容巧妙地融入联想记忆心理游戏中,一方面是对课文的再熟悉,另一方面,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语文的规律。好的教育形式本身就是一个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磁场”。学生在两次游戏对比中清晰感受到连词成句的好处。这样的感悟对学生后续学习字词极有启发。基础教育不只要学生学知识,更是要把得出结论的过程作为演练场所,去解决复杂多变的新问题。】
【片段】多形式读,训练语感
多形式读诗:
一指读(正音)。
二分男女读:指导读五绝诗句的技巧——注意每读两个字稍微停一下。
三师生赛读:思考哪两行要读得轻一点,融入对诗句内容的初步感悟。
四小组比赛读:要求读出诗人愉快欣赏的感情。
五齐读。
【赏析:连续五次的朗读加指导,让学生们把诗读得通顺流利,为下面的加深理解作了铺垫。因为“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教学中以师述生接的形式,适当描述,画龙点睛,是对熟读之后的一种引导、提高。】
【片段】师生对话,接读诗句
师:来个比赛,看谁最厉害,能马上猜出老师现在说的是哪行诗句。
师:远远看过去那座山是青葱碧绿,是那样美——
生齐:远看山有色。
师:走近一看,溪水从山上缓缓流下,却听不到一点流水的声音——
生齐:近听水无声。
师:春天已经过去了,别处的花儿早谢了,可是这里的花儿仍旧开放着——
生齐:春去花还在。
师:小鸟在树上站着,有人走到它的身旁,它也不惊慌、不害怕——
生齐:人来鸟不惊。
师:孩子们接得真好。现在你们读一行诗句,我来接说意思,看看我们谁说得更好。
生读诗句,师接说诗意。
【赏析: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习得”语言。首先得多读多背,课文中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本环节运用了引读的方式,把朗读指导与理解诗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式活泼,学生兴趣盎然。】
【片段】听记训练,描述图意
出示《画》图,指导在听记训练中描述图意。
师(指图):这篇课文按顺序写了山、水、花、鸟。观察要像这样按顺序,从远到近,把图上的内容说清楚。
师:现在我们来比比谁记得最牢。老师说一遍,你认真听,然后你把自己当作老师也这样说一说。
师指图描述,生听记:远处是一座绿色的山,近处的溪水从山上流下来。春天过去了,花儿开得非常漂亮,小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有人来了也不怕。
师:每个小朋友先这样自己说一说,再说给同桌听。
生自由看图说话,然后同桌互说。
师:说话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像这样从远到近,就能把意思说清楚。
【赏析:技能的掌握离不开模仿和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训练和迁移。本环节通过听记并描述图意,看图互说,沟通听说读写,从老师的示范到学生的模仿、训练和迁移,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力训练与口头表达训练。】
【片段】巧揭谜底,趣读古诗
师:孩子们,这四行诗其实是一个谜语。齐读全诗,猜猜谜底是什么呢?
生齐读后回答:谜底是画!
师:对,孩子们,这是一幅中国画。中国画主要画山水花鸟,就像这幅画中所展示的。
师边画简笔画边叙述:因为是画,所以跟生活中真正的景色不太一样。
课件出示山水花鸟实景。
师描述:远远看过去山迷迷茫茫一片,看不清颜色,所以——
生齐接:远看山无色。
师:听,水声哗哗,水声轰轰,水声隆隆,那是瀑布从山上奔流而下的声音——
生:近听水有声。
师:百花齐放的春天过去了,美丽的花儿都谢了——
生:春去花已谢。
师:轻轻靠近,那枝头上的小鸟受了惊吓,扑扑地飞走了——
生:人来鸟惊飞。
古诗趣读。
出示两诗对比,同桌互相轮读。
【赏析:这里的简笔画,一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师生接话的活动中来;二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诗的意思。而出示改写前后的诗句,进行对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趣读中,展开想象,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片段】指导写字,及时反馈
出示本课生字词,多形式拼读。指导写字。
1. 出示“人、火、文、六”。
师:观察一下,这几个字都有什么笔画。
生:撇和捺。
师:写字时要注意先撇后捺。“六”字的最后一笔要注意,是点。
2. 范写。
生齐书空四个字。
3. 指名四生上台分别写四个字,评讲。
4. 猜字游戏。
师:好,我们来玩一个猜字游戏。同桌两人,一人在另一人背上用指头分别写这四个字,被写的猜猜同桌写的是哪个字。完了再互换做。
5. 生写生字。
【赏析:本环节重在指导“先撇后捺”,通过引导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再示范书空,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指名上台分别写四个生字,意在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订正。在猜字游戏中巩固四个生字。这样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听说读写,一个都不能少 篇12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能力对很多人来说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不断实践与锻炼来加以提高,并将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学习的增长而提高。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学会倾听”这一目标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认真听别人的讲话,努力了解说话的主要内容;笫二学段要求学生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作为教师,必须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话听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来培养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抓住别人讲话的精髓,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从而学会倾听。
[片段一]
上海浦东竹园小学范君英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口语交际《出生的故事》
(出示课件)师:这是我宝宝刚出生时的照片,大家想知道他当时的状况吗?听听他是怎么介绍的?
(录音):我叫兔兔,出生于2006年12月3日,护士阿姨给我测量了一下,身高52cm,重4500克,是个大胖子呢!听了我的介绍,你想和我交朋友吗?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你宝宝的姓名叫兔兔。(板书:姓名)
生:我知道你宝宝出生于2006年12月3日。(板书:日期)
生:我知道他重4500克。(板书:体重)
生:我知道他身高52cm。(身高)
范老师先出示自己宝宝的照片,再以宝宝的身份来介绍宝宝出生的信息,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倾听的兴趣。在学生听完后,又询问学生听到了些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板书出来。学生立即就明白了在介绍自己出生情况的时候,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体重、身高等。所以,在随后的学生自我介绍阶段,他们大都能依葫芦画瓢,完整地介绍自己出生时的基本情况,有的甚至能补充介绍其他信息。因此说,学生自己倾听所获得的知识点,往往比教师灌输给他的要强百倍。
二、要注重引发学生说的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教会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由此可见,口语表达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并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为学生进行流利的口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二]
贾志敏老师执教《卖鱼的人》
师:卖鱼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生:卖鱼的人是个诚实的人。
生:卖鱼的人是个讲信用的人。
师:正因为卖鱼的人是个讲诚信的人,所以……(文中找三句)
生:正因为卖鱼的人是个讲诚信的人,所以只要他开口说多少钱,大家都会毫不迟疑地把钱给他。
生:正因为卖鱼的人是个讲诚信的人,所以祖父从来没有把鱼提去称一称。
生:正因为卖鱼的人是个讲诚信的人,所以当我买鱼被偷了斤两的时候才不禁想起了他。
师:说说关于诚信的成语。诚信是成功之门的钥匙。请你仿说。
生:诚信是畅游书海的小船。
生:诚信是友谊之间的桥梁。
师:请用关于诚信的成语,说一说诚信是什么?
生说。
在此教学中,贾老师始终注重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去说,从说词到说句、说文,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兴趣盎然。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愿说、爱说的习惯,并逐步培养其能说、会说的能力。
三、要注重提升学生读的品位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必须贯穿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
如贾志敏老师在上《卖鱼的人》一课时,首先就教学生如何端正读书,包括坐着读和站着读的姿势,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很有架势,有板有眼,有模有样。之后,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题:卖鱼的人。学生读的是:卖—鱼—的—人。四个字一样重一样长。贾老师范读:卖鱼¬—的人,“的人”读得轻快些。反反复复,学生终于读准了。在读词语的时候,贾老师也是一词一词反复带读,直到学生读准为止。读文时,贾老师又点名读,如读得不好,就一句一句带读。再点,再带,再齐读。就这样,逐字逐句地指导学生读文后,学生们在读文、说话时都是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朗读也分层次地提出了要求:从低段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到中段的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到高段的学习浏览,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提升其朗读的品位。
四、要注重激发学生写的热情
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说话、写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误以为作文课才需要教学生写作。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渗透对写作教学的指导,其实,上语文课就是以一篇课文为例,教会学生如何写作。
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我就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眼里的乡村景色。学生说到了春天的花园,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景色;说出了夏日儿童池塘嬉戏的快乐场景;描述了秋季果园的丰收,农民忙碌的身影;还叙述了冬日里村民们蹲在墙角晒太阳,孩子们靠着墙挤暖的热闹劲。在学生说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加上一些修饰词,用上修辞手法,说的句子就更丰富更具体了。学生说完后,我让学生把大家说的内容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整理好,再在开头和结尾作个总的描写。因此,这次的习作,学生写得很快,写得很生动。
一说到故事,学生总是充满热情。如在教完《小木偶》后,我就让学生想一想小木偶有了各种表情后,又会遇到一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编写小木偶的故事。学生们的兴致瞬间就被提起来了,写起来也愈加积极了。
【《中文听说读写》】推荐阅读:
英语听说读写05-15
听说读写语感08-02
听说读写教学08-30
听说读写结合09-17
培养听说读写技能09-23
小学听说读写论文标题08-22
三年级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计划05-08
听说一体07-17
听说设计05-16
汉语听说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