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能力培养

2024-10-20

读写能力培养(精选12篇)

读写能力培养 篇1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普遍规律。“学理如筑塔, 学文如聚沙”, 正因为如此, 在语文教学上, 我始终信奉一句话:“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 这样训练下去,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都会得到提高。课后作业中的复述、讲故事、读抄和小练笔、收集资料、综合性作业等都是积累、运用的好形式, 我始终把这些作业贯穿于阅读教学的读写中。多年来的教学积累, 我也收获颇丰。针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 我都会抓住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写作训练。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意见。

一、撰写解说词

解说词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电视语言, 它因不同的展示内容而使用风格迥异的特色语言:历史题材记录巨片的凝重、深沉;歌舞晚会的幽默、轻松、机智;风景名胜的动情、优美;人物专访的朴素、平实……我经常组织学生收看一些电视节目, 一方面要求了解有关的社会知识、风土人情, 另一方面则要求注意这档节目解说词的语言风格, 并进行记录, 比较赏析, 体会语言特色。

学习《长城》一课时, 在学习了长城的外貌、建筑结构后, 可引导学生为长城写解说语;学习了《西湖的绿》后, 可做一名出色的导游, 带领学生畅游美丽的西湖。“你知道吗?我们现在就站在了黄山著名的景观‘仙桃石’的面前……”这是学习了《黄山奇石》后, 我饶有兴趣地带领学生游览黄山时写的解说词。“我们现在来到了我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 你看她奔腾而来, 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壶口……黄河, 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的集中体现。”而这是学生在为《黄河魂》做精彩的解说。

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 而且能锻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课文的内涵, 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二、设计广告词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最喜爱的电视广告”评选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赏析中体味广告语言的独特魅力, 了解广告语言的简洁、富有创意、切中商品特色等特殊要求, 然后开展广告语设计活动。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粲然开放, 设计出的广告语也异彩纷呈。

如《葡萄沟》这篇文章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夸一夸葡萄沟这个好地方。可是, 该如何夸呢?如果单纯让学生说, 那就不会有读的训练、写的训练, 课堂艺术也就会黯然失色。有句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我看到电视上许多旅游城市的广告都充满了艺术性、欣赏性, 我便萌发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为葡萄沟设计广告的想法。这样, 既能训练写, 又能增加美感, 能做到读写结合。

因此, 我在教学设计中, 设计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每人为葡萄沟写一篇广告词, 看谁写的广告最能“吸引最多的游客”, 最能“博得更多游客的喜爱”。写广告, 学生十分感兴趣, 却又十分的为难, 因为他们无从下笔。在上课之前, 我先让学生在网上或看书查阅有关葡萄沟的资料, 并学习电视上关于对各旅游城市的广告设计, 收集好资料, 做好准备, 课堂上再为葡萄沟作宣传, 写广告。课堂上, 学生的热情高涨, 意想不到的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写的广告词相当不错。如王剑昆同学写道:“吃土鲁番葡萄, 享甜美生活!”甄子锐写道:“哪里的葡萄最香甜, 数我们新疆土鲁番!”夏楠同学则用《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作介绍, 制造悬念吸引游客;还有的学生写道:“哪里的人儿最热情, 请到新疆吐鲁番。”

独特的广告语设计活动, 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创造性使用语言文字的机会, 很好地释放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升了语言的艺术性。

三、赏析古诗, 回归意境

古诗的美, 古诗的意境, 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出来。可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中呢?在学习古诗《绝句》时, 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做“文化餐”。在读懂古诗的前提下, 为每一句古诗做一道菜, 把诗中的景物用食品表现出来。学生们对这项作业充满兴趣, “文化餐”做得十分精彩, 龙姿汝同学巧妙地用橙子做成两只黄鹂, 雷博文同学用黄瓜皮做成大树, 姜琬荻同学别出心裁用茄皮做小船, 宋培源同学用白糖做成雪山……学生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样古诗被读懂了, 学生也学会欣赏了。最后, 学生把制作过程用小练笔呈现出来, 并整理成册。读着学生们一篇篇美妙的文章, 我都陶醉了, 诗美、景美、文美。

四、特殊批语, 激发写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往往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比如学习了《新型玻璃》之后, 我要求学生推销新型玻璃, 看谁能成功地推销出自己的玻璃, 并且我要“订购”。对此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第二天, 收上作文后, 我发现学生的水平真是不可低估:“你想在家里超前使用我们公司刚刚设计出的天然美景玻璃吗?请快拨打我们的订购热线xxx”“我作为高级玻璃首席设计师, 郑重向大家推荐‘防尘静音玻璃’”……我高兴地在许多习作后, 写上“订购”。当看到学生津津乐道地向别人叙说自己的“货”被“订购”时, 我知道, 他们的写作热情被激发了。一句小小的批语,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何乐而不为呢?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 仅靠课堂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把这项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在玩中、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我们相信, 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听说读写就能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我们的学生也就能真正学会语文。

读写能力培养 篇2

郯城县第四中学 王学娟

我们大家都知道,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使听说读写融为一体。随着高考政策针对于英语学科考查的变化,在2014年将取消听力测试考查,不难看出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读写能力。那么针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提高和改善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好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尝试、实践、归纳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些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具体如下:

一、在搞好阅读课教学的同时,坚持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日常训练。如果平时只会读一句翻译一句,把英语学成汉语式的英语,特别是在句型结构方面与汉语分辨不清,或者没有养成在单位时间内高质量完成阅读内容的习惯,中考题量又大,题型多,大多还是靠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如果不加强训练很难完成卷面题的。

二、坚持使用与课本配套的阅读训练,特别是配套练习。在该单元即将结束前也应及时处理好与本单元相关的短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应采取每天让学生读一篇,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检查,每周以组为单位竞争积分的形式,实行小组捆绑政策。这样可以避免差生放弃的念头。英语短文大多采取幽默、诙谐的手法,例如April Fool’s Day for Mike。有的是探究事物的来源,如九年级Unit 9 3a Who invented tea 等,学生读后兴趣大增,在小组的共同磋商下,意思也弄明白了,相应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学生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成就感,从而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

三、在引导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要搞清每道阅读题考察的是哪种能力,该题答案在文章中的依据是什么?要划出关键、关键词或关键段。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核对答案时切忌把短文全部翻译一遍,然后再看问题、对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引导他们去浏览短文找答案,在上下文逻辑中去揣摩答案,特别是找准该题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在师生共同探究的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于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短文,可以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达翻译的意图,例如八下Unit3 SectionA 3a 在小组中起到了各显其能的作用,这一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有针对性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英语教材每单元的3a就是写作很好的例子,图文并茂的短文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我们所指的的读写也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下列几种方式:

一、改写对话。特别是每单元的1a和2a听力材料是练习学生写作的最基本的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先从口头再到笔头的表达。刚处理过的听力,稍微搭一脚手架,学生还是很容易能达到你所设置的目标的。我通常在处理完听力后,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补全短文或简单复述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缩写大阅读或3a。可以运用同步训练中的表格提示或问题提示为线索写课文,可以利用关键词,教师出示、学生复述的形式。特别是八下每单元的大阅读,我采取用学习汉语的方法,用一两句话的形式来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把段落大意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整篇的表达。这样可以再宏观上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格式化写作。格式化写作是应用文体,诸如通知、书信、贺卡、便条等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把具体内容套入特定的篇章结构中,这种写作训练能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四、注重看图写作。根据简单的插图,经常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根据连续的几幅图,让学生发挥想像,写成一段话。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所使用的连接词,特别图与图之间的过渡句,是形成整篇逻辑的重要链条,要给与高度评价与肯定。例如九年级Unit 8 Bike Boy,可以把简单的几幅图用连贯的英语意思表达出来。

五、有针对性的阅读。只读不写可以学会阅读,但是只写不读决不能学会写作。有意识地为学习写作而阅读,就要注重选材的深度,如果为了提高理解能力,选材应偏深。为了学习写作,选材应偏浅。选材浅,才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各方面——也就是说放在文字上而不放在内容上。

读和写如果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那是综合能力的最佳境界,像学习汉语一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享受阅读、乐于表达,这是我们一直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篇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正是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2、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图文对照,集思广益,培养作文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与方法,了解信息输出,反馈练习情况,以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

1、借助影像进行课前指导,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

2、借助影像进行课后评改,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评改作文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难得轻松,相对来说,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比包办代劳更费心机。

有鉴于此,我们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作成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复印机将其复印在投影胶片上(或利用复印机缩小复印的功能将其制成幻灯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

初三年级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 篇4

在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基础上不同阶段略有则重。学生进入初三后, 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 使其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我们实验二中初三年级组从开始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以来, 始终坚持集体备课, 并根据每一册教材的教学任务及学生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真学习, 领会新大纲精神, 分析、研究、熟悉教材, 制定出各学年的教研课题。如:

初一:抓好书写能力的培养, 搞好语音入门教学。

初二:注重朗读训练 (集体朗读、个人朗读)

初三:认真抓好中心课文读、写能力的培养。

为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有效教学时间, 我们根据第三册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 每单元用4—5课时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以"单元"为单位, 集中拟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词汇、短语、语法、固定搭配及难句分析等。

将教材中故事性强的课文和生活语言较丰富的对话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 也作为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的语言材料。如:

LESSON 2 English Names

LESSON 6 The Relay Race

LESSON 10 In Class with Miss Zhao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

LESSON 22 The Lost Book

LESSON 18 A Traffic Accident

LESSON 26 Misforgetful

LESSON 30 The pan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

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学习内容。

1.每单元的第一课时用于集中识词, 句型操练, 为中心课文的教学作好准备。在中心课文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进行快速默读, 然后参照练习册的问答题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大意。并根据课文的深浅程度, 分别对好、中、差生进行提问。对部分回答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采取启发, 提示, 引导等方式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回答。对在回答中存在的语音, 语调、语法错误, 教师可等回答结束后, 再进行集体讲评和总结。

2.快速默读之后, 教师首先给学生做示范——进行复述, 用较慢的语速, 以便学生能抓住“Key words”or“keysentences”学着复述。第二次再上中心课文时同样也要求学生阅读三遍, 读完第一遍后, 要求回答文章前提出的问题;读完第二遍后, 要求回答练习册中的问题;读完第三遍后, 要求优等生当堂进行复述 (尽量脱书) , 然后教师口头删减和完善。这样也有利于中, 差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进行模仿练习。

对“复述”内容较好的练习要求以书面形式写出, 并张贴在本教室的墙上供全班参考。这样对中, 差生也增加了一定的学习机会,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3.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课文缩写, 改写作业进行直接批改 (其它形式的作业要求进行全班性批改) , 并对普遍出现的错误进行全班性讲解。但对口头复述情况较好的, 尤其是没有语法、语音、语调及搭配等方面错误的学生, 对语言表达流利、逻辑性强, 回答符合课文内容的学生, 可免书面作业。

4.力求在45分钟里抓住有效的时间, 对好、中、差生分别提出不同要求, 充分依靠学生中20%—30%的骨干力量, 每人带动2—3名中、差生。协助教师完成和巩固当天的教学内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

(1) 课文朗读, 复述。

(2) 单词记忆, 拼写和巩固。

(3) 课文回答, 复述 (口头) 。

另外, 我们还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 经常召集学习骨干会, 以便教师 (尤其是科任教师) 能尽快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取措施,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的班级的任课教师将一些课外阅读短文或课文打印出来贴在班上, 有改错、缩写、改写等多种形式的练习, 鼓励大家参与。改写主要是根据短文内容, 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进行改写。

短文改错的训练是为了配合教科所单元检测题中改错题而设置的 (失分率较高的一种题型) , 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加强了基础训练, 较好地做到了"温故之新"。

我们以上这些工作得到了各班班主任教师的大力帮助, 对那些经常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学生每人每周加1—2分, 同时也使那些操行评分扣得较多的学生有一次加分机会, 这样可吸引一些差生, 一种"不服气"心理激励着他们踊跃地参加到学习的行列之中。

一学期来, 我们已多次开展了这方面的训练, 学生已慢慢开始适应。口头复述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对课文的逻辑性、综合性理解正在逐渐提高, 阅读速度明显加快 (在五分钟之内能看完一篇250—300左右词汇的短文并能迅速完成回答) 。

在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我们在两个普通班100名学生抽样调查中, 重点对综合阅读题A、B、C三种题型进行统计, 阅读题总20分, 获12分以上的占87%, 其中:

A组——阅读短文、判断正误, 获满分的 (5分) 占89%;

B组——阅读短文、选出符合短文大意的句子, 获满分的 (5分) 占90%;

C组——阅读短文、完型填空, 获满分 (10分) 的占75%。

读写能力培养 篇5

学习英语重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技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级方面去做。

一、如何培养听

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需要听者不断地进行辨别、比较、记忆和判断。提高学生的听力,必须做到层层突破,循序渐进,并且做到精泛结合,注重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

二、如何培养说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来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英语的说、写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呢?

我认为,对于英语的口语,一定要敢说,多练。即使发音不是很标准,用词不是很准确,但仍然敢于讲出来。所以,对于口语,抓住每个机会,大胆地与别人交流,只要你讲出来,你就是成功的,你比别人有勇气,有胆量,这在口语中是最重要的。

三、如何培养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理解课文的词句:整句阅读,利用上下文把握新词和难句的意思;利用词的构成,猜测词的意思;从词典中查阅新词的意思;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理解句子的意思。(2)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各段的主题句;说出各段的大意或要点;指出文章的转折及转折词;指出文章前后情节的关系。(3)摘录文章常用的词汇、词组、警句、重要内容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4)对读过的材料作评价。对读过一篇文章都应写出简短的评述,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对文章的看法,这样,既练习了写法,也可以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还有助于对课文的复习、理解、消化与记忆。(5)帮助学生选择难易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四、如何培养写

写!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因此,作为教师要帮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和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把学生 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才能有所突破,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基础。那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首先要打好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础,提高单句写作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英文语篇结构的特点,掌握英文语篇和汉文语篇的差异,加强语篇写作能力。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要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需要两方面的训练:一是语言基础方面的训练,要有扎实的造句、翻译等基本功,即用词法、句法等知识造出正确无误的句子;二是写作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掌握写作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写作方面,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迟性,让学生多读多写,教会他们观察,在读写、观察中积累素材。那么,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与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读写能力 篇6

现代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交往、互动,实施对话。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那么学生则处在被动地位,他们受教师支配,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做,个性得不到张扬,没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思维不能激活。这样的课堂,就必定是沉闷的课堂、低效的课堂。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与学生交流,努力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起来,这样的阅读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过去“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教师角色的转变,恰恰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之所在,只有实现这一转变,教师的作用才能最大化,最优化。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导致学生的视野放不开。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自己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阅读的技巧,而且也节约了时间。以前那种教师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就能轻松解决。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外读物中拓宽视野,汲取营养。这时老师一定要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这样就可以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的引导阶段,我让爱阅读的同学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童话,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表扬。课后同学们主动找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阅读童话,谈论童话,分享童话。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能拓宽他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学生能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导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焦点。同时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捕捉契机,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在教学《灰雀》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找出文中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思考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在议一议环节找出了描写灰雀外貌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然后我让同学们说明喜欢的原因,这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 作者下笔前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然后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绘出来。”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张秋砚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特色,同时也激发我们想象灰雀歌唱时的情态、动作。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 惹’字传达出的是作者在看了灰雀外貌和听了灰雀唱歌之后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最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进行仿写。不少学生都写得生动有趣。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不要眼中只有书本,只有教参,而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才能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益。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并选择一种顺序加以描写。在教学时,学生明确了作者是按四季更替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笔者借此机会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学生习作的内容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注重习惯养成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篇7

一、注重课内和课外结合, 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要依据教材设计专项练习。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编排了主题明确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练习内容, 而“口语交际”就是针对学生听说能力的专项练习。听到、听清、听透;说出、说清、说好。这既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也是评价学生听说能力的具体标准。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 有赖于教师的独创性设计和能动性发挥。

我一般每周完成一个主题内容的练习, 一个学期就能进行二十次左右的听说专项练习。以八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主题“献给母亲的歌”为例。本次活动目标是是让学生多角度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 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练习和提高听说能力。我把这一主题分为:A、道不尽的母爱B、剪不断的脐带C、多角度看母爱D、报得三春晖四个子题目, 每周完成一个练习。如进行“道不尽的母爱”练习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描写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 查找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检索展现母亲形象的歌曲、绘画、电影, 整理有关母亲的格言、俗语然后在课上用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等形式进行交流。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捕捉、学会以诚恳的“注意”表示对交际方的尊重, 并能结合表达者的身体语言准确理解其意图和观念, 自信勇敢地进行表达, 真诚地面对聆听者。力求做到条理清晰、话题集中, 逐渐形成熟练的言语技能和良好的言语习惯。

要巧妙安排听说训练时机, 我一般是在课前5分钟, 展开演讲、朗诵诗歌、说悟周记、新闻报道、讲故事等口语表达练习。在阅读教学中, 结合课文创设情境, 留给学生质疑、讨论、答疑的时间和机会,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我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听说交际实践, 寻求和父母、同学、老师和谐共处的秘诀, 养成良好言语习惯。

要开展活动激发听说兴趣。我会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走进街道、社区进行访谈调查, 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激励学生不怕“碰壁”, 大胆实践, 解放“嘴”。在活动中培养倾听表达兴趣, 从而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二、注重周记写作指导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现在中学生缺少读书和写字的时间, 没有良好读写的习惯。我觉得让初中学生写周记, 可以在轻松倾吐酸甜苦辣中感悟生活真谛, 在自由述说喜怒哀乐中训练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既可养成良好读写习惯、提高读写能力, 又可培养人文情怀、积淀语文素养。

要预设好周记题目。我一般是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列出“认识自我”、“认识自然”、“感受风土人情”、“珍爱生命”、“品味生活”、“关爱社会”6大主题内容。如“认识自我”主题下面有:“这就是我”、“可笑的昨天”、“成长的烦恼”、“我眼中的世界”、“我的家庭”、“我的初中生活”、“我长大了”、“为自己喝彩”8个子题目, 学生每周可从中选择一个子题目连写, 这样就构成了由6大主题, 48个子题目构成的周记导练计划。教师还可根据时事热点、学生动态、教学实际等情况, 临时变动部分题目。

要做好科学指导。对于6大主题的内容程序安排, 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如开学第一个月, 七年级学生可结合每周的“口语交际”练习内容, 围绕“认识自我”主题选择子题目。而九年级学生则可选择“品味生活”主题展开练习。这样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选择练习主题, 就避免了练习的盲目性、重复性。

要采取灵活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人、事、物入手, 先学会观察, 再逐步感悟, 力争做到“言之有悟, 情之有据”。周记内容可完全是自己的创作, 也可以是查阅的资料, 或是引用、摘抄。可以写一篇与本次周记主题有关的读后感。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 还促使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

要注重读写结合。每周的“口语交际”活动内容, 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已经完成的周记作品, 可以作为每天课前五分钟的演讲内容, 从而使听说与读写活动巧妙结合, 相得益彰, 互相促进。

要注重情感引导。写周记学生可能开始时学生热情很高, 但中途会出现松懈、厌烦情绪, 这时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周记内容暴露出的情绪、心理问题, 对人生、生活的感悟问题要做耐心引导。要看到学生及作品的闪光点, 敞开心扉, 以真诚的心去倾听、去碰撞、去解惑, 做学生人生路上的诤友。如有的学生因受到委屈而心存怨恨时, 则批上“带着仇恨前行, 路上布满荆棘;以宽容之心纳人, 天空万里无云。”有的学生出现早恋的苦恼, 则批上:“春花开在冬季, 只会过早凋零, 忍过严冬, 姹紫嫣红。”如此种种可长可短的支言片语如缕缕阳光驱散着学生心灵的雾霭, 引领他们感悟人生的真谛。

要坚持合理评讲。及时评讲, 对写作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对态度不认真的学生提出要求。选出本月优秀周记在班里展示, 每学期在校报上刊出“优秀周记作品集”, 通过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逐渐养成自觉读书写作的习惯。

读写能力培养 篇8

一、强化语音教学, 为教好词汇打好基础

在英语学习中, 有些学生虽然学了好几年, 但还不能看着音标把英语单词正确地拼读出来, 特别是多音节词, 仍旧采用当初接触英语时的老方法——标与发音相近的汉字, 这无疑给记忆单词带来了困难。要牢记一个单词首先应把音念准, 要念准单词就必须认真听, 然后反复模仿。因为有了正确的发音, 才有正确的拼写。

二、利用英文歌曲来记忆单词

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 当下比较流行的, 节奏适合学生特点, 欢快有力的流行歌曲或者电影插曲, 来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比如英语歌曲“Jingle bells (铃儿响叮当) ”, 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you and me” (莎拉-布莱曼唱) 等。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单词的多种汉语意思。

三、采用直观教学, 强化学生记忆力

所谓直观教学, 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在说某个单词的同时, 大脑直接反映出实物的形象, 产生直观认识。教师可利用手势、图片、模拟表演及简笔画等形式来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英语,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表情类的词汇时,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一些smile、laugh、cry、worry、afraid等满含丰富表情的图片, 或者找同学在讲台上模拟表演。我相信, 这些直观形象的图片所对应的英语单词一定能在学生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联想记忆法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把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进行归纳, 采用联想记忆 (同音字联想、同义和反义字联想、关联联想等) 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如:可以是形近的, 像tie—die;可以是音近的;也可以拓展这个词的名词复数、反义词;也可以是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也可以联想这个词的用法;还可以是相互关联的。比如, 当学生看到pollution (污染) 时, 就马上能联想到与之紧密相连的词:environment, 还会联想到air pollution、waterpollution、noise pollution、soil pollution、rubbish、waste、factory等等。

五、构词法教学

构词法分为合成、派生和转化三种。英语单词中, 有许多是由两个都有意义的单词和在一起组成的新词, 这类词叫合成词。例如classroom、classmate、subway等等。一些词是添加前缀im-、un-, 或者后缀-ly、-less、-fui、-ness、-er、-ist等等表示不同的含义, 这类词我们叫做派生词, 比如important、unhappy、helpful、useful、independence、writer.而有些词本身是名词或者形容词, 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又可以当动词使用, 这样的词我们在英语中叫做转化词。

六、注重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教学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 所以它的使用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 离开了语境, 词汇就变得没有生命力和任何意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非常注意利用上下文的暗含意思和具体的语境来进行英语单词教学。例如:After the earthquake of Wenchuan, we are trying to help the () people to rebuild their homes.给出四个答案:A.harmless、B.endless、C.useless、D.homeless。题干中涉及“rebuild their homes”, 可推知是“无家可归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七、及时复习巩固

大多数同学都反映一个问题:早读时记住的单词到上第二节课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一定要及时地复习巩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bbinghaus) 研究发现,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 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遗忘规律, 我告诫学生学习要勤于复习, 强化记忆, 对学习过的知识理解得越透彻, 记忆的效果越好, 遗忘的也越慢。

培养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尝试 篇9

一、培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只有学会阅读,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离不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丰富的情感,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

阅读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不仅有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而且也是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功课的基础。

(一)利用有利条件,充分阅读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学校积极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书柜里的各种书刊,能够满足我们阅览。班级都制定了切合实际、易操作的图书管理制度,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积极宣传各种图书,定期进行新书介绍,让各种各样的新书经常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另外,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读书笔记,积极参与每周一开展的读书交流活动,主动和同学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分享读书的收获,这样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图书角的阵地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学会阅读方法,有效阅读

让学生主动阅读,首先应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榜样激励的办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阅读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但是,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阅读。因此,我们不仅让学生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比如,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等等。

二、注意留心生活、体会生活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小学阶段的写作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写人记事。在实际生活中,切实地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身边的人,记身边的事,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个性感受,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一)要认真观察周围的人、事、物,获取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同学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二)留心课堂,发现素材

紧贴各科课堂教学活动寻找写作素材。例如:一次美术手工课后,我发现学生都非常喜欢手工制作,下课了,有的同学仍在继续制作,有的同学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我随即让学生把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成功与否的得失、感受写下来。这次作文,彻底摆脱了“作文难”的局面。让学生尝到了“紧贴课堂教学”写作的甜头。接下来,我们学习的又一篇课文《鲸》。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特别对人们破坏生态环境,鲸的数量急剧减少的问题很关心,很痛心,我让同学们以《鲸的自述》为题目写篇小短文。结果呢,学生写出了一篇篇让人深省的文章。活泼,幽默的语言,痛斥了人们残忍的行为。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内心都产生了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我又为同学们展开一个写作倾诉想象的空间。《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的身边》《小女孩笑了》……一篇篇想象作文让我们看到一颗颗善良的童心。

(三)留心节日活动

平时,我们学校利用节日,如国庆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是写作的一大素材。一次“三八”节,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让全班学生每人都回忆自己的妈妈,想起妈妈就想起的那件事,没想到大多数学生在叙述时,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了,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结果,那节课成了一节成功的、感人至深的作文指导课。

所以,我们应抓住学校举行的活动,如升旗仪式文体竞赛等,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亲身体验生活,进行写作训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应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生活。

总之,读写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构建实效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12(12).

[2]白莉.浅谈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26).

读写能力培养 篇10

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剖析听、说、读、写这四种活动, 其中的听、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 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加工形式。根据认知心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数学学习的过程分为信息输入、相互作用、操作训练、信息输出四个阶段”。输入阶段是个体认知加工贯穿于整个认知加工过程, 信息输出则使初步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更为完善, 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所以, 数学课堂中学生接受信息的输入功能和信息的输出功能的高低, 也就是听、读能力和说、写能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并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以及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听、说、读、写离不开语言, “在传统的课堂中, 师生们靠语言交换信息, 平均有7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或学生在使用语言”, 数学课也不例外。事实上, 数学教学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 例如讲授、解释、提问、回答、复述、阅读、书写、讨论等等, 语言始终伴随着教师和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课堂使用较多的是数学语言, 它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亦是数学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正如斯托利亚尔指出的:“学生知识表面化的根源往往是数学语言的学习中语义处理和句法处理之间配合不当。形式和内容的脱节实质上是数学语言符号和公式与它们表示的东西的脱节。”

数学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科学的专业化语言, 是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表达形式。“特定的教学背景和特定的教学内容都影响着数学教学中语言的句法、语义及实效等特点, 因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 他们都与日常用语不同, 它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 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为语法规则, 它的书写形式的基础是自然语言和一种不同于自然语言的记号体系, 如十、一、>以及字母、数字, 按照特殊的法则组合起来, 产生合理的表达式。它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 词、词义、符号三位一体;2) 精练、准确、清晰, 简明、可变;3) 直观语言 (图形与符号) 与抽象语言互译互释。所以, 数学学习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必然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 它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输入信息、快速灵活处理信息、正确输出信息之外, 还要求学生具备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形式与所表达内容的正确联系, 能将自然语言数学化, 数学语言符号化和图式化, 以及进行各种数学语言之间相互沟通”。比如, 当学生听到“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 或者读到符号“A∩B”时, 他不仅能够懂得这段数学语言是表示“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 (即A、B的公共元素) 所组成的集合”, 而且也能把它与表示交集的韦恩图相联系。再如, 当学生听到或者读到“奇函数”概念时, 他应该能联想起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 函数的性质有f (-x) =-f (x) 。图像关于原点对称。而如果能够针对某个具体函数其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那么也就会判断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这也意味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听、读能力的培养要以对相关的数学语言的理解、表征为目的, 而说、写能力的培养则以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为目的。因此, 学生数学的听、读能力是将外界 (数学材料和背景) 刺激引起的生理感觉, 通过整合、组织, 准确转化为心理知觉。在听或读的过程中受某种需要或目的驱使,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预期要学习的新知识中有关的知识被激活, 做出某种期待和预测, 并不断地验证或修正假设, 从而理解、提取和吸收信息。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 符号的一笔不同, 其意义就相差甚远, 如“除”与“除以”、“包含”与“包含于”、“>”与“<”等等, 学生如果听和读这两种能力弱, 在数学学习的第一阶段 (输入分阶段) 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从而影响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数学学习中说、写能力的培养, 应该是通过自己信息表征、组织、储存有意识的依据线索提取陈述性知识和快速自动地激活程序性知识, 把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和数学认知结构表现为外显的数学认知结果。学生数学学习的说、写能力是在听、读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有的学生把“求绝对值不大于5的正整数”错误解答为“绝对值不大于5的正整数是4、3、2、1”, 究其原因是概念理解不够准确, 不知道“不大于”就意味着“小于”或“等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听或读、写的能力不强, 或许是因为内部条件不足, 或许是因为外部条件不够, 我们要仔细分析, 区别对待。学生数学学习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所需的内部基本条件是:1) 适当的知识准备, 包括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数学语言;2) 评价反馈的恰当、及时。学生数学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 但并非任意的数学学习过程都能够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因素, 课堂教学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条件, 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影响学生形成数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因素很多, 其中语言是第一因素,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数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具体地说, 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 教师的言语必须合乎一般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要清晰、明确, 对判断、程序的推理把握要准确, 做到说话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关系恰当。2) 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样板, 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 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 规范, 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理解, 影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 掌握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科学表达的方法, 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1) 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善于运用语言技巧, 要生动有趣、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 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 探求到教师思维的进程, 学习的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 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状态自然地进入数学思维环境之中,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 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 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互译互释, 以便学生理解、掌握。比如, “任意非零整数”可表达成“任意一个不等于零的整数”, 把“a大于等于b”解释为“a大于b或a等于b”或者解释为“a不小于b”等等,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对数学语言理解的障碍, 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3) 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培养和锻炼这些能力的机会。有一位数学教育专家曾分析说:“在数学教学中, 通常并不会明确的地教学生阅读、书写和讲述, 因为大家都认为随着教学内容深入, 这些活动的能力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尽管如此, 我们却常常要求学生去模仿书本或教师的语言。”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发展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 而应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诱导学生去听、去读, 让学生去“听—想”数学语言, “阅读—自学”数学语言, 更重要的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去写, 创设名副其实的交流情景, 给学生提供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机会。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参与的活动中,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认知过程, 使学生能够清晰、精确、毫不含糊地思维和表达, 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品, 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真正地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最后, 教师要对学生听、说、读、写的活动效果做出恰当、及时的反馈。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一般通过课堂提问, 其反馈信息甚少, 所以评价往往过于简单, 很难达到调节控制的作用, 教师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反馈的机会, 比如学生课堂表达或书写正确的应该予以肯定, 培养其自信心;错误的不要简单地说不对或打叉, 应该具体地指出错处, 有可能的话, 也可提供正确示范, 帮助他们及时纠正。使学生在肯定中体验到“欢乐”, 从不足中感觉到“差距”, 进而进入“学不可以已”或“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的学习境界。

作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提高

语文既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这几种能力联系起来培养,使学生逐步学会将其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之中。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尤为重要。

一、从听说入手,提高说话能力

写文章就是作者用无声的语言(即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语文教学中要变“重写轻说”为“说写并重”。训练学生听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辨音力、理解力和记忆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要让学生多听录音和范读,通过语调和面部表情变化来感受语言的美。训练说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还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开展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环节,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

要集中学生听的注意力,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扮演角色,如朗诵家、演说家、辩论家等,吸引学生听的注意力。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先把写作范围或题目告诉学生,然后选择一些与题目有关的思想健康、内容丰富、情节感人的各类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也可以让演讲能力较强的学生讲给全班同学听。这些小故事可以是从书报上撷取的,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的文章。由于题目本身贴近学生生活,加之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讲演,能够强烈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听完一个故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所记的笔记整理成文,注意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突出故事的主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培养了他们听的专注性,又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情感。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会渐入佳境,讲述自己故事的冲动随之产生,思维活动也逐渐由听过渡到写。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口语的训练和复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口语,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有些学生作文很好,可是不善于言谈;有些学生作业非常认真,正确率也很高,但上课一提问便“沉默是金”。教师要特别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采用礼貌用语教育、日常交际示范、优先提问等方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老是不开口,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但仔细琢磨,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问题,低年级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中高年级也不爱回答了,即使指名回答也阐述不清。究其原因是低年级的问题简单,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回答清楚,而中高年级需要多个词或多句话才能回答清楚,学生的即兴表达容易顾此失彼,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就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自信,甚至不愿回答问题。我认为,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可以像数学解题一样用上草稿本,把想说的写出来,再读出来,由读到说,经常训练,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就会提高,就会由不爱说到自觉说。在学生有了讲述自己故事的冲动以后,教师再继续蓄势,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可以先让同桌或前后桌之间小声交流,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给别人听,然后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以不指名,愿讲者举手,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不经教师允许直接发言。这个环节是写作的前奏,有助于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表达能力

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作品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也折射出作者思想的光芒。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的源泉。因此,学生在对文中情感有了深切的体验或对某种问题有了与作者相同的看法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想要诉诸笔端的冲动。这就是学生创作激情和创作欲望的表现。朗读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朗读时口、眼、脑并用,这对发展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出准确的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充分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后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共同交流,互相争辩,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变课文的无声书面语言为学生有声的口头语言,又能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把读、说、写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使学生日有所读,读有所记,形成乐读爱写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训练,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开启语言奥秘的金钥匙,培养语感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培养语感。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增加课外阅读量。如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断,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和段落,打印出来后予以反复诵读和体会。久而久之,语感就形成了,对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也就了然于心。胸中有了格局,品文就知道优劣,下笔就有章法,写作时自然成竹在胸。

在写作教学中,如有听课教师,可请其随意点五六个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教师提出要求:一要声音洪亮,二要用普通话,三要有感情。如果没写完,可以顺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说。由于学生写的是自己的事,事真情切,所以他们读起来就很投入。一次学生写“考试?分数”这个话题的作文,一个学生的命题为《考试带给我的烦恼》,他读自己的作文时声音有些发颤,语调非常低沉、忧伤,把听课的教师感动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经常指定内容让学生朗读,而要启发学生自觉地朗读。如让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者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读来听听等等。在学生激情澎湃、热情似火、不吐不快的状态下再转入写作的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快写,一般限定在15~20分钟内完成。为了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可以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词,甚至可以留下空白。时间一到,立即止笔,没写完的可以在课下补充完整。在这样的课堂上,你只会听到沙沙的写字声,全班同学都在笔不停挥。他们笔下的文字,像汩汩的泉水一样涌出来。一般情况下,初一的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平均能写出300多字的短文,少者200多字,多者可达400多字。

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要求学生坚持天天写日记,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欢乐和苦恼,抒发自己对父母和教师的真情实感,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一块充满艰辛和欢乐、想象和思考的园地,可捕捉令人兴奋或困惑的镜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记录下稍纵即逝的感受,抒发唯己独有的乐与愁。我告诉学生,即使有时觉得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也要坚持写,哪怕是一篇“流水账”,只要坚持写下去,时间长了,翻回来看一看时,你会惊喜地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范围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不要只注重吃透课本,而要利用课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智慧。听说读写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卫东.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的几个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3]王世发.作文教学新课型探微[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4]方仁工.作文就这样写[J].上海交大出版社,2009,(07).

读写能力培养 篇12

一、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训练设计形式多样

形式单一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 不同形式的读写训练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从不知到知, 从不会到会, 自然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写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1. 学习写作方法后进行仿写。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 只要我们多角度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从不同的角度重点分析之后进行仿写练习, 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 学生深切体会到因为鲁迅先生具有爱憎分明,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敬爱和怀念。我就让学生先进行仿写, 基本成文后再指导学生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 让学生观察所要写的人为学校、为社会、为他人等做了哪些事, 哪些地方值得学习等。经过具体指导后, 学生多数写的是反映同学、教师、亲友等真实的人、真实的事, 描述具体, 情节感人。学生都感到有内容可写, 对作文不再为难, 读书和写作的兴趣也就进一步提高了。

2. 续写。

有些课文结尾会带给人很多遐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续写小女孩来到我们周围后, 我们如何帮助和照顾她等。

3. 总结课文后写体会。

在学完《妈妈的账单》总结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下来。

除此之外, 还有扩写、缩写等等。形式多样的读写训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真正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现实生活提供的直接素材;一个是书报、图画、音乐、影视网络等提供的间接素材。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不仅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 还让学生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中走出来, 打破封闭状态, 并注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详谈开阔视野的深远意义, 鼓励家长带孩子走出去, 主动认识大自然, 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不少家长深表赞同。春天, 学生有机会去踏青, 赏花, 发现点点滴滴的春色;夏天, 可以体验《五月的田野》中作者童年生活的那份乐趣;秋天, 可以到田野和农民伯伯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去林间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冬天, 在校园里堆雪人、打雪仗……在学生体验了生活之后, 我趁热打铁, 指导他们激发情感, 把在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最佳状态描述出来。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丰富了素材内容, 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 对作文的兴趣自然就高涨起来。

三、注重课外阅读, 提高作文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还要注重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扩大知识面。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五“动手”, 即“圈、点、划、摘、记”。圈———圈出文章中不认识的、疑难的字、词, 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请教他人解决;点———点出文中画龙点睛之处, 重点、难点之处, 作为借鉴;划———划出各种修辞运用的句式, “过渡”“照应”等地方;摘———摘录好词佳句、片断以及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语句等;记———记下发自内心的感受, 写好读后感。学生只有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材料, 作文时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美妙体验。

四、重视学生的作文评改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 “全批全改, 精批细改”是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 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抓错别字、病句和写眉批、尾批上。可是效果如何呢?尽管教师呕心沥血, 朱批满篇, 但收效甚微, 学生很难甚至不屑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我利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作文评改, 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 在学生的每次作文之后, 把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品读, 找出文章的好词好句读一读, 并指出文中的错别字及不通顺的句子, 试着修改并给出建议, 再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评讲, 师生共同评议, 然后以表扬为主进行小结。这样学生既能从佳句佳段的欣赏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又能从问题的剖析中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为再一次修改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情况自主修改。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自己遣词用句的能力。

再次, 进行集体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或自己喜欢的文章, 说说好处或不足之处, 教师再做点评。几次训练之后, 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西药制药工程下一篇:非接触式智能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