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课

2024-12-06

读写结合课(精选8篇)

读写结合课 篇1

案例

读 写 结 合 课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小学 张柱德 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夜莺的歌声》主要内容。

2、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3、赏析例文,巩固学到的写作方法。

4、学生自由写作。

5、赏评习作,修改文章。

教具准备:录音机、歌曲《七子之歌》和《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设计:

一、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二、旧知回顾

1、内容回顾:

(1)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那么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的歌声》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塑造了一个什么英雄形象呢?指答。

(2)几次歌声,各有什么作用?(一诱敌上钩

二、麻痹敌人 三、四暗送情报

五、再引敌人)

2、总结写法: 课文为了表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运用了大量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师生交流:

(1)外貌(2)语言(3)动作

教师总结: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为下文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文章的结构特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赏析相关例文,巩固写法。

读文章,感受战争的危害。

看书听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并讲一讲里面主人公的故事。

交流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四、学生自由写作。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战争年代,英雄少年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甚至生命保卫着祖国,在和平年代,在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有没有舍己为人的小英雄呢?课下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少年的故事,请你用最快的速度写一个你最感动的小英雄的故事。写作时要运用上今天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五、赏析

根据学到的写作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赏析。

六、学生交流收获。板书设计:

夜 莺 的 歌 声

外貌 写 刻画人物

语言 推动情节 作

动作

结构:首尾照应 布局合理

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课就是让学生将所学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做到活学活用。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课文,整理出本文刻画人物的三种方法: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让学生理解到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不仅刻画了人物,而且还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结构上采用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其次,通过相关阅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写作特点,并能够灵活运用。最后,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方法进行习作。习作内容我选取了同学们比较熟悉的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少年的故事。由于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学生耳熟能详,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加上人物描写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习作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读写结合课 篇2

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教育部2003)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它, 即要输出语言。所以在日益全球化的社会生活中, 对外语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写作能力的要求更高。可在目前的学生英语写作学习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主要表现有:写作焦虑明显;写作语料库贫乏;语言过于简单、幼稚, 可读性差;语言准确性较差等。

二、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认为写作和阅读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都是对同一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积极的思维加工的过程, 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语言行为理论认为, 作为接受技能的“读”和作为运用技能的“写”分别负责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这两项技能通过具体的言语产生互动, 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传递。研究表明, 如果将“读”与“写”的教学合二为一同时进行, 这两种技能会同时得到有效提高 (俞颖2012) 。

根据克拉申 (Krashen) 的“输入假说” (input hypothesis) 理论, 外语学习只有经过输入和输出的两个环节, 才算完成了语言的一个完整过程 (Krashen Stephen 1985) 。而阅读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语言输入活动, 也必须经过“写”或“说”的输出阶段, 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所以阅读教学有必要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

为了解决以上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设想探究从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抓起, 利用每单元的课文教学机会, 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 从语言思维模式的培养、材料的积累、写作技巧的训练等方面抓起, 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课堂探究实践

结合对该课题的探索, 笔者于10月12日在高二 (1) 班上了一节“读写结合”的研究课:I have seen amazing things (我见到了新奇的玩意) 。

(一) 教学目标

1. 能快速运用各种阅读技巧找到31世纪的最新发明以及它们的的优缺点;

2. 能想象并口头描绘自己在31世纪的一些新奇的发明;

3. 能分析出作者对新发明的描述技巧, 以短文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新发明。

(二) 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篇课文的最后一段, 快速导入主题。

2. 速读, 对新课文有一个整体框架性的理解。

3. 查读, 找到关于31世纪新发明的细节信息, 如:运行原理、优缺点。

4. 小组合作查找一些有用的表达, 从句子层面对课文, 尤其是有关新发明的描述有清晰的理解。

5. 研究作者的写作技巧以学习如何描述一个新发明。

6. 模仿与应用:口头练习, 小组合作, 为31世纪想象出一个自己的新奇发明。

7. 写作应用:仿照作者的写作技巧及部分语言以短文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新发明。

四、探究感悟

本节教学设计在高二 (1) 班执教, 由于该班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较好, 思维比较活跃, 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顺利达成。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比如, 作为这种课型读和写的两大任务, 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该如何分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对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慎重思考, 需要对以下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一) 文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本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 学生用书每单元有两篇课文, 第一篇的题头是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阅读和理解) , 所以教材编者的意图就是在这篇课文教学时将重点应放在文本语言的理解、知识学习以及阅读技巧的训练上。而第二篇阅读归在using language (运用语言) 这一部分中, 即结合本单元话题, 通过听、说、读、写各种活动, 让学生来使用语言, 那么第二篇阅读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的理解, 它应该是为后面的说、写活动提供一种范例, 所以阅读这一语言输入活动的重点应该放在为语言输出活动, 即写作, 做准备。

(二) 从哪些方面为写作做准备?或者从阅读中积累什么?

1. 写作技巧的积累

两种不同的语言反应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各自的思维表达习惯、规律也不太一样, 但是写作作为一种思维表达的方式是有一定的技巧可循的, 所以在进行文本阅读时, 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如文章篇章结构的模仿, 话题引入和结尾的模仿等, 这些技巧在学生分析过后可直接拿来套用。在Unit 3的教学中, 学习介绍新发明的技巧, 如, what’s it?How does it work?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仿照此技巧来介绍自己的发明, 学生就没那么畏惧了。

2. 语言素材的积累

作为中国学生, 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就是模仿。要表达一定的主题, 语言先得跟上, 这也是制约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词汇量、表达能力的限制, 写作时言之无“语”, 也造成了对写作的焦虑、恐惧。所以, 在课文阅读时要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段, 一方面是普遍意义上的好词句、地道表达;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话题词汇的积累。让他们以后在碰到类似话题的写作时, 手到词来。例如, 在Unit 2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找出在介绍旅游景点时直接可以套用的句子, 如“My first delight is...”“There followed...”“I finished my day by...”, 要求学生在此后的写作练习中直接套用, 使得学生不那么畏惧此类文章的写作, 而且交上来的作品质量较高。

3. 归纳观点, 帮助学生表情达意

归纳观点就是思维及思维方式的积累。对许多学生来说, 写作文时有结构、框架, 但关于细节内容他们总是没idea (内容) 。那么在文本阅读时就要为他们积累一定的idea。Unit 1教学中, 对于怎样说服哥白尼发表新理论, 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思路, 因此, 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从课文中搜索能为他们写作所使用的内容, 一下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使他们的作文大部分言之有物, 可读性增加。Book 6, Unit 4的学习中对于如何从自我做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一起研读课文中给的八项建议后, 确保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拿来在自己的作文中使用。

4. 思想情感, 积累感悟

文本阅读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给予学生学习或生活感悟的积累。比如选修六, Unit 3的话题是healthy life (健康生活) , 让学生彻底了解吸烟危害、如何戒烟、艾滋病预防的知识, 一起讨论戒烟的有效建议, 改变自己、家人或朋友的恶习。Unit 4的话题global warming (全球变暖) , 通过课文的学习, 学生意识到全球变暖并不仅仅是工业的事, 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 大家一起讨论如何从自我做起节能、减排;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就能为地球做点贡献。这样随时寓情感教育于阅读中, 进行感悟的积累。

(三) 阅读与写作时间应该怎样分配?

显然, “读写结合”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环节上。但是由于要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积累很多东西, 所以阅读环节不能草草带过, 要确保学生从写作技巧、语言、观点、情感等方面有了比较成熟的积累, 才有话可写、有话会写。如果写作环节课堂时间不够, 完全可以把合作修改、编辑环节放在课后以作业的形式完成。

五、一些可行的“读写结合”课堂写作实践

在“读写结合”的课堂写作环节, 笔者进行过以下可行的写作实践:

(一) 复述性写作

我们分四个阶段尝试过“空格填词、连句成篇、连词成句到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复述”的方法。从第二阶段起, 每一个阶段的训练, 教师都有必要给出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 集体复述, 分组集体复述, 再鼓励学生个别复述。不管哪一个阶段的训练, 教师都应给出恰当的评价、纠正和规范, 引导学生坚持此项练习。

(二) 仿写练习

仿写对于降低学生的写作焦虑特别有效, 尤其适合在普通班实施。当然, 进行阅读和仿写性写作结合时, 对阅读材料必须进行合理选择。一般笔者会选取篇章结构或语言容易模仿的文章。比如, Book 6, Unit 2是英文诗歌单元, 介绍了几种有趣的、常见的英文诗歌形式, 语言简单易模仿。随之进行课堂英文诗歌创作练习, 学生有许多精彩作品呈现。又如, Book 6, Unit 4的reading task是一篇典型的英文说理性文章, 脉络清晰, 结构特点符合中学学生英文的写作习惯, 学生容易从写作技巧上模仿。所以, 本单元的写作便是以环境保护为话题, 模仿课文的结构练习写作, 学生作文普遍质量较高。

(三) 改写练习

改写可以是文章格式的改写, 也可以是语言风格的改写。课本中的某些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 学生在理解时本来就有难度。比如对于Book5 Unit 4, 让他们以记叙文的形式对原来的对话课文进行改写。另外, 在Book 6, Unit 3的教学中, reading task课文是一篇新闻报道, 语言比较正式, 较长的复合句、被动语态使用较多, 而且一般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所以文章很难理解。让学生以简单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改写, 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进行了很好的写作练习。

(四) 自主话题创作练习

有了以上三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后, 加上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的积累, 写作焦虑被大大降低了,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主创作练习, 学生就不那么畏惧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书面表述题, 它们不仅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思维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多, 所以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 这种开放性的自主创作练习应该再增添一些。当然和阅读话题结合, 这本来就是一种有效的读写结合模式。

经过一学期的探究, 我们对“读写结合”的课型有了比较成型的操作模式。对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 即“阅读是为了什么, 从哪些方面和阅读结合, 怎样结合, 怎样指导”有了清晰的答案和做法, 也即阅读主要是为了给后面的写作作准备、作积累, 但这些积累工作需要长期坚持, 我们也会继续探索积累的其他途径, 以切实降低学生的写作焦虑, 提高学生写作的准确性以及语言的丰富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摸清情况, 有全局整合单元内容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俞颖.2012.通过有效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J].中学外语教与学, (4) .

运用“读写结合”模式上好略读课 篇3

“读写结合”就是要围绕读写结合点,详略有致地处理教材、把握课堂。运用读写结合模式,删繁就简,提纲挈领,教学重点方面更为突出。教师多在与写作相关的点上多花力气,而略去其他教学内容,课上少了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没了师生之间不停的问答交错,多了学生静思、默写的实践。“读写结合”还强调“一课一得”,目标集中,迁移实践。此时的略读课文就是习作例文,每篇例文都有很多读写结合的迁移点。根据课文特点、学段要求及学生实际,我们主要抓住其中一点或某一方面,力求一课一得,并充分实践。

首先,阅读从来就不是只为了完成“读”这一单一的任务。阅读和写作紧密相连,阅读实践让学生积累了书面表达的语言范式和技巧,也是间接学习写作。写作是语文教学紧随阅读而来的又一任务。其次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高年级的阅读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表达的顺序和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在学生已能读懂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更重视“怎么写”的方面。与此相应,高年级的写作也在表达形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这种模式更适合于高年级。其次,略读课文往往在主题内容上对精读课文进行补充,从而丰富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的认识;在形式上,文章结构也更为简单、清晰,在写法方面能给学生更直接有效的启发,从而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再次,精读课文的教学任务较多,较重,两个课时要涵盖“读写”,比较紧张而难以落实。略读课虽只有一课时,但完全可以舍弃其余,集中精力完成“读写结合”一个单项的任务。

此外,读写是互为促进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只重视学习写作。实际上,它还强化了学生对此种类型文本特点的把握,进而牢固掌握此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因此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一石二鸟”之功效。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教材最后一篇课文是略读《我最好的老师》。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二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围绕这些重点,教材安排了一篇记人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一篇通讯《千年梦圆在今朝》,一篇议论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篇回忆性散文《我最好的老师》以及单元园地里辩论式的口语交际。这些内容都非常有助于学生感受、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但在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方面,《跨越百年的美丽》显得比较跳跃、抽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又显得比较严谨、复杂,《千年梦圆在今朝》重在介绍圆梦的历程,难以模仿。只有《我最好的老师》一事一议,将取自童年的一次经历作为说明道理的例子,比较简洁、鲜明,又贴近学生的经验,容易为学生接受,是最好的模仿范本。学完本课后将有利于学生学写辩词,开展口语交际。

结合以上教材内容的分析,我们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是:

1.查字典、词典自学本课生字词;

2.知道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从而理解科学精神;

3.重点学习并掌握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适当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检测生字词(由学生提出困难点,师生根据课文共同梳理。学生若没提出则直接进入下一环节。)

2.从课题入手,检测学生对“怀特森是我最好的老师”的理解。

用一句话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并用课文里的语句进行说明。

A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我们由惊到气到悟

(侃侃而谈、根本不理会)——(不要让脑子睡大觉)

B.理解关键词:见识——知识 迷信——相信 终身受益

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写法。思考: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只体现在那节介绍“猫猬兽”的课吗?作者对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的认可是在那节课上就完全确认了吗?如果不是,那作者是怎样来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请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理清段落间的关系。

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通过再次梳理文章脉络,发现本文特殊的写作方法:1-5自然段详写怀特森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次科学课的经过,第6自然段略写此后的科学课及这种课给我们的收益,第7自然段写我从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中明白的道理,第8自然段通过对比写我对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的肯定。作者详略结合,通过一个主要事例层层深入地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这就是运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4.迁移运用。本单元学习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要开展辩论,主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请正反双方先寻找能说明本方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做好辩论准备。材料来源可以是本组的课文,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采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

为充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教学略读文时一般会进行适当的阅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模式也应适当地拓展阅读,只是目的有所区别。虽然略读文已直观地为学生提供仿写范例,教学时,教师有时还可围绕读写迁移点再提供另一范文,做适当拓展阅读。既训练学生阅读,又再次强化同一写作技巧,为学生(尤其是差生)写作实践奠定基础。

读写结合课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作特色,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口头练说一种黄山松。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运用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写黄山怪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屏幕上出示“黄山”)师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屏幕出示“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站在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就可以欣赏到对面悬崖上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生答)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二、朗读、背诵第2自然段,体会写作方法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精读了《黄山奇松》这一课,谁能完成 下面的填空题。

(屏幕出示填空题)

(自由练说;指名学生答;而后出示完整内容,一起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要是能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就更棒了,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背))

师问: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三大名松,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最生动,为什么?(生答)

师小结:作者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三大名松写具体了。

三、结合课外收集资料,口头练说其他松

过渡:当然,黄山远不止这些名松,同学们,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松呢?(指名答)

你能不能运用文中描写迎客松、送客松的方法,插上想象的翅膀,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松。

(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练写“黄山奇石”

过渡:看来,大家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黄山不仅有着形态各异的奇松,还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它们也是黄山的一绝,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看:

(播放课件)

同学们都深深陶醉于黄山美妙的景色中。要是让没去过黄山的人也能领略一下黄山怪石独特的美,那该多好!你有办法吗?(生答)

我们不妨也学习作者,用笔来写一写黄山的怪石。

(出示要求)

为了便于大家写作,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黄山的怪石。

(播放课件,定格于怪石图片的排列画面)

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读,评价

五、推荐课文、书籍

《语文补充阅读》第八册中的《黄山游记》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14课《黄山奇石》

人教版《社会》第五册中的《泰山和黄山》

板书:

迎客松

20、黄山奇松

读写结合课 篇5

一、首先谈谈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1.多年来,我对作文教学都感到特别头疼,作文教学少方法,缺乏合适的专门教材,基础差,效果差,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教师,主要表现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严重脱节,学生头脑中缺乏材料,内容空洞、形式单调、生活气息不浓、缺少真情实感。

2.新课标多写作的要求中多处谈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语文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理念。多年来,我通过对语文新教材的分析和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发现,深刻的感受到从仿写入手,从名家名篇中去吸取写作的养分,无疑是写作初期最好的途径和方法。分析教材发现:研讨与习作中有不少写作拓展中的仿写练习,正是编者实现教材阅读到写作实践的重要介质,这些可以是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必不可少的好材料。

3.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材课后有关仿写的拓展练习的功用,斩断了课程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的最佳途径。故对此内容重视不够,盲目性、随机性较大,缺乏必要的指导、练习、点评,教师如能重视处理好相关题目,一定能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写作的技能,把作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实现阅读与写作练习的有效结合。

二、下面我们来看看仿写训练的相关的基本理论

初中生“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喜欢并善于模仿”。从心理学角度看,“模仿是人之天性,是一种心理需要,更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现代心理学鉴证:学习写作也需要经过模仿这一环节。

从写作训练的整个过程来看,仿写也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朱熹说过:“古人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叶圣陶把模仿看成是初学写作者的重要突破口。仿写学到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运用到作文中,无异于如虎添翼,让文章锦上添花,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三、探究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准确理解仿写的含义,把握编者的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就要朝着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简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重视教材这个例子。”可见阅读和写作互为因果,叶老的论断提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读写结合,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仿写就是最为有效的捷径。

为了落实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人教课标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设计了比较详实的仿写练习体系。全套书共有24次练习,七年级上册10次,下册4次,八年级上、下册各2次,九年级上册2次,下册3次。根据训练活动的密度部署,七年级集中打好仿写训练的基础,八、九年级在巩固前面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以求学生视野的开阔和能力的提升。

我以为,教材的训练体系紧扣教材,设题科学,循序渐进。教师对教材的训练体系要居高临下地看,把它们完整地装在心中,以利于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能对所有的练习前后照应,使之浑然一体,把分散在六册书中的训练点联成线条或结成板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立体的建构,发现应用好“孤立”的训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给每个能力点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背景体系。梳理一下,教材仿写联系的角度大概有一些几个方面:

1是仿修辞手法的运用。七年级上册修辞教学的重点是比喻和拟人,如济南的冬天》《春》《风雨》三篇课文后边的仿写都扣着比喻的运用来安排;八年级上册的安排也同样与修辞教学的重点保持了一致。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融修辞手法和表现主题为一体,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比喻句子完成下边句子的表达。

2是写作方法的模仿。如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是仿抓住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表达与课文同样的主题;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就分别是动词的准确使用和关联词语在交际中的运用。九年级下册《我用残破的手掌》学习把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的写法写话; 3是人物描写方法的仿写。七年上册第9课《王几何》第三题,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刻画了一位老师。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马》和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是仿描写人、景、物的写法写话或片段、文章。八年级下册《组歌》就是仿用第一人称表达人生思考的写法写散文诗,对话的仿写。

下边,是我依据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课标教材整理出来的仿写训练体系一览表。

册别、题号及训练内容

1.七年上册第4课第四题:模仿散文诗的写法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父母的爱。

2.七年上册第6课《我的老师》第四题,模仿课文中写老师的手法用一两个事例写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不少于200字。

3.七年上册第9课《王几何》第三题,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刻画了一位老师,请你观察身边的老师用简笔线条勾画出老师的肖像。

4.七年上册第11课《春》第四题,学习课文结尾的比喻句,发挥想象,将春天比作别的什么?

5.七年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第四题,模仿课文写法,以“--------的秋天”为题写一篇短文。

6.七年上册第16课《紫藤萝瀑布》第四题,人们往往赋予花木某种象征意义,请你搜集一些花木的诗句,并赋予他们的象征含义,仿照文章写一篇短文。

7.七年上册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第四题,课文用以第一人称来写,请你变换视角改写“悬崖脱险”部分,注意人物动作心理刻画。

8.七年上册第18课《蝉、贝壳》第三题,两篇短文作者都善于管着生活,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仿照课文写法,任选一个日常事物,写给他带给你的启示。

9.七年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第四题,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上可填大海、雪山、大漠等事物。)注意写出你对他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

10.七年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第二题,模仿课文中对各种云彩的描写,灵活的运用比喻,把它找出来加以体会,并一别的事物进行仿写练习。

11.七年下册第27课《皇帝的新装》第五题,把这篇童话改编成课本剧,充分发挥想象,是情节更丰富,人物更生动。

12.七年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题,用上一系列的动词写话。

13.七年下册第3课《丑小鸭》第三题,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片段作文“丑小鸭和我。

14.七年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第三题,学习课文写法描写同学的外貌特征。

15.七年下册第29课《马》第二题,学习本文的写法(作比较)描述一种小动物。

16.八年上册第2课《芦花荡》第三题,仿写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17.八年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三题,仿写对偶句子。

18.八年下册第5课《再塑生命》第三题,仿课文第三部分用对话的形式讨论具体问题的写法写话。

19.八年下册第10课《组歌》第二题,仿照课文运用第一人称借助艺术想象表达人生思考的写法写散文诗。

20.九年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第三题,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21.九年上册第19课《孤独之旅》第三题,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22.九年下册第2课《我用残破的手掌》第三题,借鉴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的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23.九年下册第3课《祖国啊 我亲爱的母亲》第三题,诗中所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牛”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24.九年下册第14课《变脸》第三题,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肖像。

(二)1.精选范文,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呢?深入挖掘教材,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如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看云识天气》的第一段的修辞的仿写实践,学《海燕》后的主题写作《又一场暴风雨》,《济南的冬天》后写《巫峡的雪景》等,学生用课文之酒杯装自己心中之美酒,内容涉及到家乡美景,学习生活等内容,在形式也有很大的突破。

2.引导仿写,扎实进行课堂训练的几点做法。

我通过扎实的作文教学的训练,按照序列和基本模式,扎实、高效、有序地进行了修辞片段仿写训练、写作手法训练、人物描写训练,让作文教学找到根河源头,并不断地开源,丰富写作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教师认真评改、点评,提出修改建议,学生二次作业,引导学生从课文资料内容方法到写作内容、手法的模仿,达到再创造的目的。

一、修辞片段仿写训练、教学

事例1:教学《看云识天气》教仿写

教学《看云是天气》一课时,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姿态万千,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像„„像„„”一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的感觉这么美?从而引出“比喻、排比”这种修辞手法以及关联词的运用。在明白这些之后,我又引导同学们深入生活,联想家乡重庆巫山的美,让同学们相同的句式造句。家乡巫山的山、水等引起了同学们兴趣。有同学写出了非常富有诗意的句子,先看一个孩子对巫峡是全国5A级景区,闻名中外,有对十二峰的描写:1.“巫山的山姿态万千,秀丽美观。有的像仙人,默默的诵读佛经;有的像婀娜多姿的神女,凝视着远方;有的像威武的巨龙,蜿蜒盘旋,还有的像展翅高飞的金凤,像威武雄壮的雄狮„„”

还有孩子写2.“巫山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巍峨灵秀。有的像优雅的金凤翱翔在空中;有的像蜿蜒的巨龙游动在山间,还有的像高深的和尚默默的坐着送念佛经,有的像雄伟的狮子、美丽的仙女、优雅的神女„„”

3.“巫山的山真美啊!像骆驼,鲲鹏、长龙、佝偻的老人、骏马、仙鹤、像仙女在湖面翩翩起舞;鲲鹏展翅,扶摇直上„„

这是我办的校本教材,教孩子了,所以他们自然写出来

同学们仿写的内容紧扣了家乡的山,巫峡里的十二峰各具情态,净坛峰、神女峰、飞凤峰、圣泉峰、登龙峰,各具情态,学生描写惟妙惟肖。

还有对我们的学校的描写:“我们的学校是座大花园,百花争艳,万木争荣。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伫立在草丛间;有的像火焰,在草坪上涌动;有的像丝带,在空中挥舞;有的像流星,点缀在碧绿中,有的像宝塔,有的像巨人,还有的像笑脸,像白雪,像衣裙,像翡翠„„”

从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了仿写内容运用修辞的特并很好的展开联想写出了校园和家乡的美,关注家乡,拓展了内容,实现了仿写的再创造,学生写作展示后我会花很多的时间进行评改,记录,点评,反馈、展示和再修改,教师有效的引导和评点,使仿写语句优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写作手法仿写训练-----关联词仿写

教学实例2:《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探讨与练习----2010年3月21日

星期四

第二段的教学是今天语文课的重点,教材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在作者笔下,百草园的景物形声色味俱佳,春夏秋景皆备,条例清楚,层次分明,抓住了景物特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突出了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中的情趣。课后布置一个常规作业:请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介绍一处景物或一件事情。下面是孩子们做的作业展示,抄录如下:

主题:我的家乡

1.巫山是全国著名圣地,景色怡人,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不必说雄奇秀丽的长江三峡,清幽迷人的小三峡,也不必说那神奇古老的悬棺,婀娜多姿的神女,调皮可爱的猴群。单是那小小三峡的一片浅滩,就有无限乐趣。浅浅的水清澈见底,下面是一块块圆滑的三峡石,微风吹来,水面荡起圈圈波纹......别有趣味。最妙的是来几条小鱼.........(李军)

2.小三峡风景迷人,气势雄伟,美不甚收。不必说千姿百态的山峰,葱葱郁郁的树木,五颜六色的花草,也不必说清澈的河水,奇形怪状的石头,自由游弋的小鱼,轻捷的猴子在树上尽情的嬉戏,单是那自由穿梭的船只就别有一番情趣,有大的货船,也有状如柳叶的扁舟,还有豪华一新的游船,各自在水面划出一道道美丽的波痕,似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龙瑞)3.也有孩子写:我爱语文

不必说那一篇篇诗情画意的散文,一首首凝练丰富的诗歌,更不必说那引人入胜的小说,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单是那一个个简单的汉字,便蕴含着无情的魅力。那逼真的象形,细瘦的小篆,凝重的隶体,端庄的楷书,行云流水般的行草,让人感到无穷的智慧。那一笔一画都关情,一撇一捺皆艺术。我喜欢语文,因为他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赵增倩)4.还有孩子写:学习的乐园

生活在学校的我对校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学校就像我的家一样,有着说也说不完的趣事。

不必说翡翠般的黄果树,鲜艳的三角梅,五彩缤纷的电灯,整洁靓丽的宿舍;也不必说小鸟在清晨唧唧喳喳的鸣叫,轻巧的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热闹的操场上举行着各种有趣的活动;单是我们的教室就有无限的乐趣,同学们在这里读书写字,课后有的同学一展歌喉,也有坐在桌子上认认真真看书,那痴迷劲简直无法形容,连上课都没有察觉,当然也有同学飞快地跑出教室买东西,忙得不亦乐乎,快上课了,又以惊人的速度返回教室,经常累得气喘吁吁,坐在座位上连书都拿倒了,别提多有趣了,当然我们也会搞一些活动,女同学大多喜欢三五个上台去唱歌,而男生则多喜欢讲故事,猜谜语,讲笑话,弄得教室里一片欢乐景象......(黄梅)

从这大段的文字里看出本次练习效果很好,学生涉猎的内容广泛,把教材的形式赋予了生活活生生的内容,包括小三峡的美、巫山的美、我的烦恼、学习的乐园、我爱语文等反应家乡和学生生活的素材,语言丰富,优美,抓住了教材中语句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实现了课文与写作的完美结合。

(2013年许先尧摘录于学生作业练习)

下面看教学事例3:

《星星变奏曲》创造性仿写优秀片段练习

学习完《星星变奏曲》,诗歌语言凝练,给人启迪。教学此诗教师首先在读中赏析诗歌的意象,表达出诗人心中对光明的渴望。对于课后探讨与练习中仿写关联词的训练,正好切合“我的中国梦”内容,让学生表达出心中的愿望,并用好关联词如果、、、、、、谁还会、、、、、、谁不愿意、、、、、、、都、、、、的句式,准确把握修辞,在学生联系此题时,师生先分析句式特点和上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想象生活里的其他意象构造一副新的意境图,是训练语言前后贯通很好的训练材料。下面是学生们的练习摘录:

1.如果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爱,谁还需要太阳,谁还会在心中期盼黑暗中的一丝光亮。谁不愿意每刻都是一朵灿烂的花,每一片花瓣都是一个笑脸,像微风在心头荡漾。(邓艳)

2.如果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和平,谁还需要白鸽,谁还会在战乱中东躲西藏,寻找生的希望。谁不愿意每天你都一首歌,每个音符都是一颗橄榄,像波涛在心头涌动(牛鹏)

3.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快乐,谁还需要电脑玩具,谁还会在孤独中冥思苦想,寻找心中的哀愁。谁不愿意每天你都一首歌,每个音符都是一个快乐,像鸟鸣在心头荡漾(黎雪梅)

4.如果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爱,谁还需要玩偶,谁还会在渴望的眼神中寻找逝去的温柔,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颗糖,每颗糖都是一份关爱,像小溪在心头流动。(邓翔)

当时点评的时候,我最喜欢第4个,我觉得很有童真,说出了孩子心中的愿望

后记:此次训练,学生联想丰富,思维开阔,收获丰厚,效果很好,很好的促进了诗歌阅读和写作的有效结合。

三、人物描写训练:写人记事是初中阶段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但作文中,学生描写人物千篇一律、单调平面,方法单一,形象不丰满,个性特点不突出,因此人教版教材探讨与练习写作拓展中专门安排了对人物的描写的仿写的设置,编者试图通过此类类目的练习进一步明确教材中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要求学生掌握此类方法从而形成多钟人物描写的能力。下面从整篇文章的仿写来谈谈仿写的一些做法:

教学事例4:学生人物描写写作展示:

学完《看云是天气》整篇课文,感受到云的变化奇妙无穷。为解决同学们写作中的平淡无味,特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用云与天气的关系为类比,写出父母老师的脸,要求通过具体的情节来展现。脸色的变化用云来展现,勾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和回忆。请看下面高伟艳同学的仿写: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而妈妈的脸就像天上的云,变幻莫测。今天我忐忑不安的走回家,“怎么办?”妈妈让我省吃俭用,可我一天就把两天的零花钱用光了,让妈妈知道„„倘若狂风大作,肯定有我受的。我走到门前,看妈妈正微笑着做针线活,那一张脸好像蝴蝶伏在菜花上一样开心,满脸霞光,我赶快告诉妈妈。我支支吾吾的说到:“妈妈,我今天太饿了,钱用光了。”

顿时,妈妈的脸上收敛了阳光,肌肉绷得很紧,两眼直直的瞪着我。云越涨越高,以至于云底越变越黑,一场暴风雨马上就要到来了,我惊呆了,噗哧以下跪在地上,眼泪哗哗的流下来,我只好两眼瞪着地板,等待暴风雨的淋打,可是,等了好久,与却没有下下来,我偷偷的窥视了妈妈一眼,妈妈的脸上瞬时散成高积云,嘴角露出了丝丝微笑,像雨后刚出来的彩虹。“算了,知道错了就好”,妈妈把我扶起来,吻了吻我的额头,看了看窗外,天上的云彩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美丽。(2004年10月)

点评:教师善于抓住教材中对云的千变万化的描写方法,从而迁移到对任务的表情的描写。找寻仿写的资料,分析教材和仿写对象的相似点,并进行准确的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描写、实现了自我创造的转变。

(2014年4月25日)

人物教学花絮五:

学习《秋天》仿写 诗意地舞动秋天

2014年10月5日,我们上《秋天》,诵读赏析后,安排小组合作依照《秋天》仿写。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很投入,很深入10分钟,各小组争先恐后写出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诗作,并派代表上来朗诵自己写的诗歌。没想到孩子们真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写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六个小组的同学们兴奋的写下了本组仿写的诗作:

1.阳光把金粉撒在果园里,果树害羞的涨红了脸,采果小天使们背起了小背篓,轻轻的走进了丰收的园地里,秋天躲藏在果园里。(希望小组)

2.拂过瑟瑟秋风,金色的落叶翩翩起舞,晨起的鸟儿在枝头歌唱,花草摇曳着美丽的腰身,大树挺拔着健壮的身姿,秋天散步在校园里。(追梦小组)

3.北归的雁阵从天上掠过,金黄的落叶在空中炫舞,水面上荡漾着美妙的歌声,枫叶也舞动着华丽的裙裳,秋天跳跃在家乡里。(勇往直前小组)

4.当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瓜果缀满了树,人们早忙碌着收割,秋天嬉戏在田野里。(拼搏小组)

5.朗朗胡书声如轻浮的流云,湛蓝的天空,小鸟在欢快的歌唱,在空中撒下阵阵涟漪,秋天游戏在教室里。(奋进小组)

6.地下小草渐渐枯了,树上的果实却露出了红红的笑脸,湛蓝的天空下翻起一阵阵起伏的稻谷,秋天荡漾在田野里。(炫舞小组)

看着同学们的佳作,我和同学们开始了点评,对个别意境不佳的加以修改,对不合适的词句加以更换,最后我们把其中写得较好的三组诗句合在一起完成了《秋天》的再创造,发表在校刊的封页上,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秋天

(七、11班追梦、希望、勇往直前小组合创)拂过瑟瑟秋风,北归的雁阵从天上掠过,金黄的落叶在空中炫舞,水面上荡漾着美妙的歌声,枫叶也舞动着华丽的裙裳,秋天跳跃在家乡里。

阳光把金粉撒在果园,果树害羞的涨红了脸,采果天使们背起了小背篓,轻轻的走进了丰收的园地,秋天躲藏在果园里。

朗朗的书声穿过轻浮的流云,晨起的鸟儿在枝头歌唱,花草摇曳着美丽的腰身,大树挺拔着健壮的身姿,秋天散步在校园里。

三、创造性仿写练习:

教学事例4:课例:学习泰戈尔《金色花》后的仿写

紧扣教材从阅读中吸取精华,促进作文教学提升,从而反哺阅读教学提升。今天学完泰戈尔《金色花》,师生被泰戈尔有没得语言深深地打动,特别是泰戈尔以儿童的口吻全文采用象征手法,把自己比作一朵金色花,表达出了对母亲的挚爱和母爱的伟大,很值得学生学习。课后布置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把自己也想象成某种富有爱心的事物,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爱。

下面就是曾倩同学的练习的作品。我是一缕风

假如我变成一缕风,为了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飘荡,跳着欢快的舞蹈,在林间调皮的嬉闹,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您知道,我在看着你呢?

您若是不回答,在脸上有一丝忧愁浮现,那我便明白了,您是在为我担心,担心的我的生活和学习,而我却在远处静静的观望,也不出声。

我要悄悄地,轻轻地跑,我要看着您,陪伴着您,而您却还不知道哩!

当您额上路出晶莹的汗珠,我要带着花园的芬芳,带着缕缕香气,一路小跑着抚摸着您的脸庞,就像您抚摸着天真的我一样。您闻到了,“嗯,好香好香的风。”您脸上丝丝的惬意泛现,感到舞步的舒心,可您知道这是您女儿带来的香气吗?

当您休息时,我要守在您身边,一边唱歌一边笑,您会感到这是我小小的生命发出的赞歌吗?我会唱”“世界只有妈妈好”您知道吗?

妈妈,我为您带来了凉意,我为您唱歌,您猜得出这是我吗?

落日将余晖洒向大地,您到处寻不着我的影子,大声的呼喊:“孩子,你在哪里?”这时,我有突然落到了地上,变成了您的女儿和您紧紧依偎。

“你这孩子,到哪里去?”

“我不告诉你,这是我埋藏在心底永远的秘密。(2014年10月)感想:模仿是基础,是一种提高作文水平的好形式,但学生仅仅局限于教材例子显然是不够的,二是教师要思考如何从教材中跳出来,写出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如果教师很好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写作有根,同时有凸显了自己的特色。诸如此类的创造行仿写,训练了学生思维,深受学生欢迎,效果自然不错。

总结:教师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紧密练习语文教学实际,从学生写作现状出发,创设情境开拓写作内容,依纲务本,扎实落实教材功用,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找到打通写作的捷径。有序扎实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抓住了教材中的例子,准确的把握例子的特点,由点及面,片段到整篇,循序渐进,有模仿到自由创造,使学生能从教材中吸取到丰富的营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仿写走向自主作文,真正意义上实现融合超越,走向创新。

读写结合互动评价 篇6

一、研究背景

本实验研究是在课外阅读和作文的互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该实验前期,我已经在读写结合的互动评价中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互动评价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和学困生在评判意识和能力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有主见、敢质疑、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惟书不惟上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初期活动

本次实验研究刚刚起步,主要侧重于学生在读写结合的互动评价中进行互利合作,充分展示自己,彰显个性,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学生的评判意识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在这个很漫长的“内化”过程中,互动评价这个媒质应该能发挥出其利于操作、便于调控管理的优势,促进学生评判意识的形成。

三、存在问题

1、教师对建构主义与合作学习方面的理论学习不足,不能将实验研

究与相关理论很好地结合,提高研究效果实效,形成研究成果。

2、多方面原因,合作意识差,不能在交流中彰显个性,提出自己的“创意”。

3、在互动评价中,有不少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所限,在发

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高效率地完成评价任务。读写结合的互动评价是很必要的,它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互动评价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彰显个性,有互利合作,这对学生的阅读和作文乃至在做人都有很大的裨益。

五、今后设想

1、在近期完成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情况的调查报告。

2、继续开展读写结合互动评价研究,在学生的评判意识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读写结合互动评价的基本模式,完成这方面的论文。

读写结合课 篇7

一、典型词句积累, 铺开读写结合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提出, 在写话中要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孩子们多阅读文本, 在阅读中注重词语累积的过程, 由说到写, 逐渐过渡。词语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铺开了低年级学生读写结合之路。

(一) 词语积累, 铺垫写话基础

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优美字词, 理解与运用中积累语言, 让优美字词巧妙而自然地印记在学生脑海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秋天到》一文, 其中“黄澄澄、红彤彤”把学生给难住了, 教师引导孩子联系上文、借助插图来说说:“梨和枣长得什么样?”经这么一点拨, 孩子们一下子恍然大悟, 原来这两个都是描写颜色的词。孩子们理解了这两个词, 并用这两个词说出自己见过的事物, 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就这样, 阅读一篇篇课文中的好词, 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积累并运用着。这样, 积沙成塔、滴水成河, 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只有语言丰富了, 写作文时才能够左右逢源。

(二) 句式训练, 夯实写话基础

低年级读写结合教学中挖掘典型的句式进行句型模拟训练, 做到读练结合, 就好比盖房子过程中的钢筋水泥, 起着支柱的作用。如教学《难忘的一天》中结尾:“天, 仿佛格外的蓝;阳光, 仿佛更加灿烂。”读一读, 说一说这种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 从而体会排比句式的优美, 以及借景抒情的妙用。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也说一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在老师赞赏的目光中, 一句句新鲜、独特的句子出炉了:“花, 仿佛格外的红;草, 仿佛更加绿。”“风, 仿佛格外的轻;水, 仿佛更加清澈。”在语文教材中还有“有……有……还有……”“因为……所以……”等关联句式,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每天训练一点点, 学生就进步一点点, 点点滴滴, 就汇聚成了流淌不息的小溪。

二、精彩片段仿写, 提高读写结合之效

读写结合教学, 还应挖掘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读中导写。段落是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 如果语文老师能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将写得精彩的段落通过引领学生感悟、分析之后, 穿插一些行之有效的仿写训练, 就可以使学生无痕地掌握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 总分段式的仿写, 搭建习作的桥梁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 总分段式仿写“先以中心句总述, 后分层次加以叙述描写”的段落很典型, 是片段仿写很好的一种形式。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文中第二自然段, 围绕“秋天来啦, 秋天来啦, 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这一中心句展开描写, 从“梨树、苹果、稻海、高粱”四种景物写出秋天丰收的美。模仿这段话的总分段式, 让孩子们写一写熟悉的《美丽的校园》, 学生写出了精妙的语句:“我们的校园真美呀!荷花池里的荷花亭亭玉立, 榕树又高又大像撑起一把绿绒大伞, 一棵棵椰树高高地直立着像列队的士兵一样。”这段仿写掌握了总分段式写法, 还用上形象的比喻, 显得比较生动。通过一段时间的片段仿写训练, 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 掌握了一些词语的应用, 消除了害怕写作文的心理, 培养起一定的写作兴趣。

(二) 并列段式的仿写, 提高习作水平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 并列段式的仿写也十分重要。并列段, 即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二年级教材中《泉水》二、三、四、五自然段, 并列写出了泉水到过哪里、碰到谁、说了什么话, 句式相对统一, 读来朗朗上口。孩子读后还发现每段的语言很讲究, “流进、流过、流到、穿过”每个动词都不重复, 写得很生动。孩子们读着读着来了灵感:“泉水来到农民伯伯的菜地里, 蔬菜痛痛快快地喝着水, 泉水说:‘喝吧, 喝吧, 我的水很多很多, 喝足了, 让农民伯伯脸上乐开了花。’”片段的模仿训练, 它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佳作的熏陶,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还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既消化了“读”的内容, 又提高了“写”的水平。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在新课改形势下, 日益彰显它的魅力。我们应该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潜心课程改革, 教学中挖掘字词、片段、篇章等语言训练点, 读中有写, 写中有读, 读写结合, 相辅相成,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路指航。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尝试着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有效性研究, 既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习作的良好习惯, 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读写结合课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内外;读写;结合

语文是学好众多学科的基础,而且初中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阶段,唯有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其中写作需要由阅读来积累素材,阅读需要通过写作进行创作并得到升华,二者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将写作和阅读相互渗透,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一、课内外读写结合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博览、阅读、思考与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观点中所提倡的,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下做到语言的积累与感悟的培养,为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阅读教学能够在学习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热爱生活、生命与祖国,而且其语感、交际能力、语言积累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而写作则是检验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文字,这种表述是具有创造性的,该过程中学生对自我和社会都会有新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教师需要注重课内外的结合,这样学生不仅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学习语文,还能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的魅力,而且不只是教师单纯的讲解授课。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手抄报等都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课内外注重读写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与教学原则相符合,也能做到循序渐进的写作。课外学习调动学生的兴趣,而通过课内外读写结合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很多写作与阅读方面的技巧,快速提高其读写能力,并提高其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素养。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促进课内外读写结合的措施

1、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中学语文教材的很多内容不仅词句十分优美,语句也很精彩,学生对于课文的首尾以及过渡内容、全文结构等都要仔细观察,并可以进行借鉴、模仿,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写作素材可以取自教材内容,有很多相应的积累方法,主题归类法在其中是比较常用的。当学习完一册书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全面的感知并梳理教材,并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为依据进行分类。

2、注重写作技巧的学习。在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写作的一些技巧,而教材就是学习的最好例子,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主要是由于教材编排通常会影响到多数的教师。现阶段使用的大部分教材的编排出使用的读写方法较为传统,最后面的单元才编排了作文教学,写作的学习要到每单元的学习完成后才能进行。如果要将这种传统破除,需要有效整合写作和阅读,在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句式、结构和意境等课文内容为依据,学习写作技巧。另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模仿文中的写作技巧,对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领悟,体会其表达的思想,在使用时能更加轻松自如,使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有效提高,有效的结合写作和阅读。

3、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就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引导学生认真听讲、捕捉重点、训练语感,为达到目标可以开展相关的训练活动,例如观看电影写心得、听故事写感受等;为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促进其交流能力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演讲、趣闻介绍等;为了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养成看书习惯时,可以采用让学生统计课外书籍的方式,记录并分类自己曾经阅读的书籍,而且该方法可以提高其动笔能力,以便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在日常过程中可以坚持写一些见闻趣事。心得、影评和日记等,使其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时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其学习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4、注重课外学习。如今,各个中学不断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要求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对周围的事故进行随时观察,使自己的见闻与经历能有意识的增加,可以适当说出自己的见解,积累写作素材,包括美词佳句、精彩段落、叙事方法与描写手法等,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学生经常做一些随笔,练习句、段的写法,将写作水平提高。另外,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习兴趣,可以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课外阅读、日记、调研影视录像观后感等,锻炼自身写作能上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的加强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手段能够使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时增强。而且,为了使二者达到有机结合,教师应当注重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深入研究课文,寻找切入点进行读写结合。同时还需要加强课外训练,可以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描写风景等,通过课内外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的也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 顾雪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学刊,2014(10).

上一篇:半截沟镇村干部和四老人员考核管理办法下一篇:陋室铭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