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

2024-09-29

渗透情感(精选11篇)

渗透情感 篇1

一直以来, 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两难境地:一是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才培养、民族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 政治课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 还必须加强。二是从实际情况看, 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 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三是从效果看也不令人满意, 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分数, 为分数而学习, 知行脱节;不重视的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这正像社会上说的: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其结果是文化水平越高, 思想品德水平就越低的状况, 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极大讽刺。下面笔者就轻情教育的原因、加强情感教育的对策谈点看法。

一、轻视情感教育的主要原因

1. 来自社会的影响

第一, 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 一段时间内, 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 一手硬、一手软, 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泛滥, 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 个人实惠才是“实”的, 因此, 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二, 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 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 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 甚至弄虚作假, 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 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 来自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父母, 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 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 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 哪怕是死记硬背, 哪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只要能及格就行, 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 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

3. 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而应试教育特别是选拔式的升学对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4. 教材的影响

政治课教材虽说在不断改进, 但如何适应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

5. 教学方法的影响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 学生背条条, 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 缺乏兴趣, 以至影响学习。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 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 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 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 那么, 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通过沟通思想, 转变学生情绪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重情提效的策略

基于以上考虑, 我在政治课教学中特别注重情感教育,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注重科学性, 以理服人

虽然中学政治是常识课, 但在教学中不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 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 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 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 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 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2. 增强趣味性, 以情动人

在教学中, 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 以此来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同时, 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 补充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生活实例, 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 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了,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 情感共鸣就能产生,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 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从而不断促进教学效率的显著提高。

3. 寓教于乐, 快乐学习

配合教学,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使教学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 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 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使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我不仅在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 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同时, 还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很多同学都反映在学习以后, 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 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了,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 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 正面教育, 促进发展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政治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是如此。首先, 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 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 更不能歧视学困生。对优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要提出新的要求。对学困生, 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 还要尽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在政治课教学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同学的活思想之间的矛盾。我的做法是, 鼓励同学畅所欲言, 并帮助分析归类, 用所学知识去辨别, 一般情况下, 可以达成一致意见。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综上所述, 由于注重了情感教育, 使学生的厌学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学生普遍喜欢上政治课, 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说明了情感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促使他们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不仅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也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可见, 情感教育是政治课教学取得一定成效的必要因素。

注重情感渗透 提高课堂实效 篇2

一、心灵相约,促使学生情感共鸣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心灵双向交流的功效。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其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探索,当他们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美妙的境界。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稚嫩的心灵。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绮丽,意境波澜壮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作者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品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遐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那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自己的抑郁之情。词的下阕作者因思念弟子而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接着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此时开阔的胸襟,使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抒发真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在当时的逆境的中,作者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类似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胜枚举。在课堂上要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打开心扉,使之尽情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强化朗读,促使学生情感熏陶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语言是感情的结晶,教师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能使学生陶醉其中,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信息,从而促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两个“注重”。

第一、注重教师范读。初中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尤其重要。当然可以借助录音带或者是多媒体,但教师的范读用语言塑造形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作用更直接。教师要把握好语言的抑扬顿挫,尽量用正确的读音、清晰的吐字、自然的神态,以及饱满的情绪,努力把学生带进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二、注重诵读指导。教师朗读方法指导得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脉络。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自己大胆的朗读,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纠错和小结;其次,要求学生在“精”字上下苦功夫,即要求抓住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咏诵、玩味,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读出真挚的感情,读出应有的气势。当然,精读时可以让学生自选,分不同的角色诵读,这样,能使学生受到一种情感气氛的强烈感染,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三、巧设情境,促使学生情感升华

著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实践证明,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教师创设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譬如,在讲授《生命的意义》一课时,我先介绍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句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此时,学生很沉寂。接着,我讲诉了一段真实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突然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刹那,年轻的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孩子。父母双双罹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此时,我用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我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那个小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无限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融化在无尽的遐思之中,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学生美妙情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循循善诱,抓住时机合理渗透情感教育,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情感,努力造就自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兴初级中学(226200)

让语文课堂渗透情感 篇3

一、让阅读教学漫溢情感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使学生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他们的思想相融,促进自身审美情趣的提高,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

二、让课堂氛围充满情感

课堂上, 教师要体现亲切、热情、平等的教学态度, 而不是居高临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对等的交流, 而不是教师独自单向的发号施令般的说教;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而不是做教学过程的旁观者, 让教师唱独角戏;要让教学的因子弥漫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而不是只局限于那窄窄的三尺讲台。把教学内容融入课堂, 融入学生生活, 激发他们的判断力和思维。教师循循善诱, 学生亲师信道, 师生民主平等, 在一种和谐、充满感情的氛围里进行教学, 心与心的交流, 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三、让课堂语言以情激情

教学过程中, 感情是激励学生的起点, 更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导火索, 情感型的教学语言, 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使他们的情感和着课文的节拍起伏跳荡。通过情感内化的过程, 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素质和水平, 填补学生情感的贫乏和苍白, 进而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作用与价值。

四、让课堂管理充满情感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感情真挚自然可以吸引学生,但很多情况下也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眼神、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来进行管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篇4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字里行间无一不凝聚着作家对祖国的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对周围事物的深切体会,它们或清新委婉,或崇高悲壮,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具有调控学生感性思维的作用,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时代感。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受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此时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调他们的认知情感,更好地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力,让课堂更有活力。教学的实践证明,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让学生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二)情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念。由于情感教育具有可溶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传达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学生在理解和体会文章时,这种情感就会经过他们的加工提炼,变成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几点思考

(一)深刻解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和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

(二)发挥语言优势,达到以情激情的良好效果 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的方式,来感受课文独特的魅力。

1、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用饱含深情的阅读把普罗米修斯孤独、寒冷、饥渴、伤痛、失去自由的形象越来越深刻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充分感悟他伟大的牺牲精神。

2、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在抓住课堂教学读、议、说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文本对话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教材,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巴金谈写作说道:“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们可以采取回溯前文,联系上文的办法,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借助文本自身的资源来完成激发情感的过程。读读这句话,巴金到底有没有才华?何以见得?他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巴金用他的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通过与学生对话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与教者、作者的思想共鸣。

(五)深入分析课文,比较体验不同的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教材情感,以达到情感的升华。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只有在学生正确深刻地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分析课文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快乐融入课堂,情感渗透心田 篇5

一、亲和力使学生被吸引

良好的师生关系固然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英语教师的教学亲和力,却是去除学生对英语厌倦的关键,至近的亲切感会让学生感到英语课堂舒适轻松,快乐开心,具有学而不厌、记而不烦的愉快的心情。这样,英语教师再去实施教学,既不是枯燥无味,又不使学生产生困惑、焦慮。另外,课余的师生沟通也是很必要的,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至亲的亲和力,学生在课堂上才不会拘束,才能达到师生互动,使课堂更加活跃;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产生愉悦的心情,使课堂上师生双向交流,课堂情绪高昂。

二、知识融入感情之中

把知识融入感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效果。心理学家高尔顿说过:“我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成功的智力优越者研究表明,所谓取得成绩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具有天生的聪明智慧,而且积极热情、自信向上、敏而好学的良好心态的情感因素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热情的激发,情感的培养,课堂上高昂的情绪,都属于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如何让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使之深入人心,从而让学生保持激昂,这才是作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所具备的基本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是这么做的。我每堂课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英语环境,让他们在歌曲中、游戏中,还有小组之间的竞争中愉快地学习。另外,我运用了多种评价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我把全班分成了若干小组,课上课下,都让学生用积极行动为小组加分争光,小组里的优等生会很积极地帮助本组的学困生,这样每个小组都做到了良性循环。

三、情知相结合于教学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只有把情与知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英语知识要靠情境去激发,而情也不是无原则、呆板地去课堂实施,从而变成机械的、条框的,应该是教学实用的、适宜的、符合本年级实际的,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总之,要将快乐融入课堂,也要将情感渗进学生的心田,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爱的温暖,使之成为教师情感的受益者,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愉悦地学习。让所有的英语教师都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我们的学生都能开心地学习、幸福地成长,把我们的英语课堂真正变成既传授知识又陶冶情操的美好氛围,让学生在这片乐土上茁壮成长,竞相开放吧!

渗透情感教育实施差异教学 篇6

一、渗透情感教育, 激发后进生的学习自觉性

后进生比较注重感情, 而且他们的情感细腻、脆弱,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小心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就极易将他们推到反面, 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 以至破罐破摔、厌学逃学。

现代中学生与以往的中学生相比, 有较大的变化。受家庭、社会的影响, 交往比较广泛。如果我们对待后进生, 能投入大量的情感, 把他们视为真正的兄弟、姐妹, 结成忘年之交, 在思想上给予引导, 心理上给予疏导, 学习上给予辅导, 生活上给予关心, 相信后进生一定会视你为知己, 对你信赖, 对你佩服, 由此迁移到你所教的科目, 对化学感兴趣, 认为学不好化学就对不起你。这就是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效应。

二、实施差异教学,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后进生智力水平、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均处于落后状态, 要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实施差异教学, 即分层次教学。

实施差异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设计、作业的设置、课外的辅导等。

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学效果, 不要追求庞杂的内容, 也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鉴于后进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充分利用教具, 开展实验教学, 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从直观现象引入, 然后形成抽象思维。

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 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一些平时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 教师安排答疑前, 应尽量让其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 问题要有梯度, 由浅入深。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 教师应提示、启发, 直到学生答对问题为止。若针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 教师设计问题时, 可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使这些学生感到自己还有差距, 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

作业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对后进生要放低要求, 作业量不要太大, 并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一定要使他们尝到独立完成作业并不困难的甜头。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后进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课堂辅导的形式可多样性, 可个别辅导, 也可集体辅导。对于后进生的辅导要以基础知识为主, 适当予以提高。这样, 他们就较易跟上整体的步伐。

如果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渗透情感教育, 实行分层教学, 把对学生的关怀渗透到教学中, 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相信后进生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转化, 学习成绩也会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渗透情感教育 构建和谐课堂 篇7

一、有趣的情境设置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一些情境的设置, 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学科很有意思, 能使学生发自心底地想学、愿学。创设有趣的情境, 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像连续剧一样呈现, 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情境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苏人版七年级上册《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一课时, 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要到省城, 可是途中迷了路, 见到路边有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家, 就问:“老头, 到省城还有多少里?”老人家掂了掂拐杖说:“还有300拐杖吧。”小伙子说:“路都论里, 怎么能论拐杖?”老人家说:“论理 (里) 你该叫我大爷。”讲完故事后, 笔者问学生:“你问过路吗?你在问路或请别人帮忙时都怎么说?”学生纷纷发言, 说出自己的经历或看法, 从而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学会尊重别人。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这是生活中的常识, 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通过这一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生活常识的基础上, 去体会中间的“理”, 也就是懂礼貌。

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自主性的关键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比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创设和谐的氛围需要教师精心备课, 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在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八年级下册《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的教学时, 笔者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所经历的诱惑。有学生说, 别人邀我去网吧, 本来我不想去的, 但一看有好几个人一起, 我就去了;有学生说, 上次某某过生日, 桌上开了好几瓶啤酒, 本来我不想喝的, 但是哥们感情好, 也就喝了……在此基础上, 笔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辩论题: 当你面对诱惑时, 你能说出“不”字吗?让学生分正反两组进行辩论, 并评出优秀辩论组和优秀辩手。在接下来的辩论中, 各组选手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实力, 从不接受的伤感情、接受时的无奈等多方面进行了辩论, 最终得出结论:面对诱惑, 我们要大声地说出“不”。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也是他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精准的语言讲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课堂效果的好坏,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语言能否抓住学生的心, 是否有感染力, 让学生信服你, 从而钦佩你, 认可你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以精准的语言、精彩的讲述来施教于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魅力, 用激情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 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央视关于家风调查的视频片断, 其中有的受访者提到勤俭、有的提到孝顺、有的提到诚信、有的提到爱国……笔者将其归纳为八个字, 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个个小家构成了我们一个大家, 家风体现了社会风气, 这八个字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固守这一点, 就是要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将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

四、典型的时政案例是落实学以致用的根本

一般来说, 课本上的内容总会比我们的现实生活慢上一拍, 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生活案例和时政动态, 以理论指导生活, 从生活中完善和加强对理论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引领学生去从生活的细根末节中发现一些规律, 进而有准备地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

如在学习九年级《胸怀全球迎接挑战》时, 笔者给出了两则材料:一是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习近平任组长;二是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 习近平任主席。通过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 中央一是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基本政策不动摇, 并将改革的力度由经济体制向政治体制进行转变, 保证改革落到实处;二是针对当前国际局势, 坚持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这一基本原则不动摇。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当前国内和国际的形势,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渗透情感 篇8

一、备好教师, 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以情导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一堂成功的课, 其前提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文化底蕴。因此, 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需备好自己, 以自身积极情感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一, 备知识储备。在教学之前, 教师需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准备好与新课有关的背景知识、自己的生活体验等, 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优化教学思路, 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 诱导学生投入学习意境之中。同时, 以智慧应对课堂“意外”, 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以提高教学生动性。比如若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几何画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则需具备相应的知识, 以制作好精美而科学的教学课件。如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 教师需发掘图形中的现实模型, 由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图形, 认识各种图形。譬如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年龄特征, 教师可由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切入, 如酒杯、冰块、水桶等, 帮助学生学会观察, 激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活力。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多种图片, 如埃及金字塔、北京天坛等, 这样, 既让学生体会建筑美感, 也熟悉多种立体图形。

第二, 重视教师自身修养, 备好自我情绪与主导情绪。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强化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以微笑示人, 以饱满的激情与积极乐观的情绪来感染与熏陶学生, 以渗透情感教学。因此, 在备课时, 教师需要注意自我情绪, 当走入教室之后, 则需全身心融入课堂, 并讲究教学艺术, 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构建温馨而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 而这以爱为基础, 需要教师平等地对待与尊重每位学生, 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究, 有效学习。

二、备好教材, 发掘课本情感因素, 体会乐趣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与载体。教材知识的编写是紧扣大纲要求与学科结构特点的, 尽管对教学对象有初步的考虑, 然而,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 难免会有所出入。所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备好教材, 认真研读教材, 理解与把握教材内容, 并注意灵活选择、提炼与组织教学内容, 并适当补充与拓展,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从而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 以激活学生情感与思维。同时, 在备课时, 教师还需要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教材情感因素。一般而言, 知识本身有如下几类: (1) 未包含情感因素; (2) 含有隐性情感因素; (3) 含有显性情感因素。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时, 教师应注意以情施教的教学原则, 讲究方法, 突显知识所蕴含的显性情感因素, 挖掘教材内容中的隐性情感因素。而对于那些未包含情感因素的内容, 则可合理赋予其情感色彩, 以增强教学情趣,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美感,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从而爱上数学, 爱上学习。如教学“图形的平移”时, 教师需要研读教材, 明确情感性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身边的“平移”实例, 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以唤起学习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欣赏生活实际中常见平移图形以及自己设计平移图案, 体会数学之美, 感受美的意义所在, 学会追求美与创造美。

三、备好学生, 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有效教学

在备课过程中, 学生也是重要要素, 教师需要分析学情, 意识到学生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意活动与任务的层次性,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使其更有学习热情与信心。

第一, 分析学情, 有针对性地教学。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既要分析教材, 也需分析学情, 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如教学“全等三角形”时, 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 全等三角形是新的几何知识, 难度较小, 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则可理解知识。因而本课教学是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图形等来直观地感知全等三角形, 侧重探究与发现。本班学生主要是中等及中下水平, 但他们有着较高的自主探究与课堂参与积极性。根据这些情况,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 并做一些难度较低的探究性题目, 以巩固知识, 提高学习效果。同时, 为满足能力较高同学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设计一些拓展性题目, 让学生自主选择, 自我挑战, 自主发展。

利用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 篇9

一、介绍时代背景, 沟通情感桥梁

小学阶段的许多语文课文, 都创作于一定的时代, 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现实意义。其中有不少是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以及老红军、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动人故事的文章。如:《金色的鱼钩》、《我的战友邱少云》、《十里长街送总理》等;也有不少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名人故事的。如:《爱迪生》、《李时珍》、《捞铁牛》、《赤壁之战》、《田忌赛马》等;还有那些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及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现实作品。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都与现实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左右着学生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体验, 有时处理不当, 还会适得其反。如何使学生能较准确地体验到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呢?讲读这类课文时,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以介绍时代背景为手段, 沟通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与读者情感交流的桥梁。

1. 读前介绍, 直接沟通。

这是长期运用的很有效的方法。它能把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 先带进一个环境的氛围, 较快地走进作品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去, 这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沟通的桥梁。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周总理与世长辞的时间是1976年1月8日, 现在的学生那时还未问世, 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以及当时举国悲痛的场面, 学生又知道多少呢?读前作适当的介绍, 能使学生较快地与课文所描述得到“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们”的情感产生共鸣, 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直接沟通, 从而产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热爱的感情。

2. 读中渗透, 自然沟通。

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 有些可以把时代背景的介绍渗透于讲读之中, 使时代背景与事件交替或同时出现, 互相比照,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 达到自然沟通。如讲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可以读议小女孩第五次擦然火柴这部分时, 通过提问, 渗入时代背景的披露:“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越飞越高, 飞到那没有寒冷, 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她们俩真的能飞到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这时, 教师可以介绍背景为导, 逐步启发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及对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恶, 并产生推翻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 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

3. 读后追索, 反顾沟通。

有些文章的时代背景, 如果放到读后才追索, 会起到巨石激浪, 画龙点睛的作用, 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讲读《捞铁牛》一文, 读议最后一段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说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呢?假如今天遇到这样的情况, 你会用什么办法去捞这铁牛呢?“当时”是指哪时?如果课文删去了“当时”这个词, 你会觉得怎样呢?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追索当时的背景条件与今天比较的欲望, 通过“追索反顾”和“比较”, 怀丙的“出色”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从而对怀丙产生崇敬之情。

二、强化品词品句, 渗透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离不开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 而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品味过程, 又是对学生渗透情感熏陶的有利时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 从以下方面强化品词尝句, 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1. 联系中心品味, 渗透情感熏陶。

教材中的很多作品, 文中的某个关键词语或某个重点句子, 往往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决定的作用, 凝聚着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高尚情感。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在品味中受到感染。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可以通过抓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把学生的思绪聚集到“爱国”和“杰出”两词上, 以这两词发生议论:哪些地方表现詹天佑的“爱国”?哪些事例反映詹天佑的“杰出”?

2. 联系图文品味, 渗透情感熏陶。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 是作者对事物的语言描述, 而课文插图则是对文中语言描述未尽之笔的补充和说明。我们在教学中, 要注意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内涵, 探究人物的品质时, 更要图文联系, 利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启迪他们通过观察图画, 欣赏文字,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一节时, 可引导学生把图文联系在一起, 思考以下问题: (1) 插图中占主要画面的是谁?从哪里看出? (2)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具体插图的内容?班长还负伤坚持战斗, 这说明了什么? (3) “抢”、“夺”、“举”、“喊”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 (4) 插图中的其他战士表现怎样?课文有没有具体描写?“石头像雹子一样”是些谁?通过观察图画, 品味词句, 是学生对班长临危不惧、当机立断以及壮士们压倒敌人的大无畏气概感受具体, 印象深刻。

3. 反复诵读品味, 渗透情感熏陶。

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使学生直接进行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最能启动他们的情感闸门, 引起深沉的思考, 达到教育、感染目的。如《再见了, 亲人》一文, 是一篇感情十分丰富的抒情散文, 叙述完每一个动人场面后, 都以反问作总结, 以拨动读者的心弦, 一次比一次强烈, 三个反问句犹如三个一层比一层高涨的感情浪峰。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时, 可以借助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进行加深理解。

三、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让学生经历情感过程

人的情感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 人的情感是伴随人的认知活动而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课文中众多人物的英勇行为, 壮烈举措, 很多描写得生动、形象逼真, 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心灵的陶冶, 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 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更是人物美好品质的潜在驱动力。这些闪光点, 有的在文中直接披露, 有的却是暗含于言辞之中, 要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去揣摩、捕捉。引导学生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同时经历情感的过程, 达到教育的目的。

1. 在评价人物中, 经历情感过程。

这时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情感过程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评价 (认知) 人物的各种行为表现, 使他们明确什么东西是“闪光的”。这些做法学生感兴趣, 易于接受。如教学《穷人》一课, 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对桑娜这个人物进行评价: (1) 课文中哪些词句说明桑娜处处想着西蒙? (2) 那些词句说明桑娜与西蒙心心相印? (3) 桑娜觉得自己对西蒙一家所做的一切有没有错?哪些地方进行了说明? (4) 根据对上面的回答, 你觉得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讨论评价, 是学生对桑娜那种急西蒙所急, 忧西蒙所忧, 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救助别人的高尚品格, 有更深的体验。同时, 穷苦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真情实感, 也能对学生起到有益的熏陶作用。

2. 在再造形象中, 经历情感过程。

要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除了要弄清直接的语言、行为等描写, 既要知道他们“干什么”外, 还要了解他们“想什么”。因为“想什么”往往蕴含着人物最美好, 最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 可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描述, 把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造出来, 在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让学生经历主人公的情感过程。如《月光曲》一文的教学, 便可根据课文的语言描述, 让学生把贝多芬的形象再造出来, 探究他当时之所想: (1) 当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从茅屋里传出来时, 他会想些什么呢? (2) 他听到兄妹俩谈话后, 心情一定很激动, 他可能有哪些想法呢? (3) 当贝多芬弹完一曲, 听到了姑娘赞美的询问时。为什么“没有回答”呢?这时他的心情又会怎样?通过探究贝多芬所想, 体会到贝多芬敢于鄙视当时社会偏见的精神, 以及他对热爱音乐, 热爱生活, 懂事明理的兄妹俩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

3. 在“设身此地”的想象中, 经历情感过程。

动力激发兴趣 情感渗透教育 篇10

动力,学生学习的精神支柱。学生一旦对所学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动力,随之就会激发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然而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有强大的动力,这就使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功课,而要发挥它是一种必要的交际用语的功能。

一、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动力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过程。在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地融入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英语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产生对学习的肯定情感。我们可以给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的熏陶。可以给学生朗诵英文诗歌,唱英文歌曲,背背顺口溜,讲一讲英文小故事。通过点点滴滴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期待。让他们对西方国度产生向往,激发自己的内驱力,产生兴趣,形成动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

二、优化课堂教学,竞争创设动力

学习语言最怕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课上如果没有英语气氛,会使具有好动、好奇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多媒体,学生充满好奇,急于了解和熟知它。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就会深刻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迅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英语的动力。例如,我们学习衣服的时候,可以设计出一个衣服店,里面挂满漂亮的衣服。然后让学生说他们都认识哪些,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对于不会说的单词,就让他们带着疑问去仔细地听老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并操练,学生们感到生动有趣且记忆深刻。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同时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因多媒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真正的教学应该还是老师。

三、打造个性空间,动力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篇11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情感教育的因素是依附在一定知识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的, 是在概念、法则、性质的推导过程中和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实现的。因此, 学生情感的培养关键在于找准“情”“智”结合的最佳点, 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修养,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使教学以智促情, 以情激智, 情智并茂。

一、言传身教, 以情激情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 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发挥着自身的示范激励作用, 对学生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工作、对学生这种炙热的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 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馈, 继而学生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 起到“爱屋及乌”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热爱学生, 从小事做起, 从自我做起, 率先垂范, 做出表率,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用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二、创设情景, 以景激情

生动的教学情景,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 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 诱发学关系”时, 用卡片出示一组题目要求学生迅速口算。对于前面几道能整除、便于口算的题目, 学生纷纷抢答。当学生还沉浸在心理上的满足之时, 教师突然出示一道“19÷101”的题, 这让学生哑然, 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教师;“这道题是不是出错了?”教师趁学生疑难困惑之际提出:“‘19÷101’的商虽然能用小数表示, 但不便于口算, 我们能否用其他办法直接写出它的商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想着要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 融教学课题与巧妙的问题情景中, 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

三、合作交流, 以情传情

有人说: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 交流后每人至少有两种思想。同样, 在数学教学中, 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 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各不相同, 这种差异性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合作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个资源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而且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种交流中, 师生互相激励, 获取信息, 传递感情, 增进友谊, 使教与学统一起来。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用量角器量出内角度数并计算内角和。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现分歧, 有的说内角和是179°, 有的说是180°, 有的说是181°, 众说纷纭。此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这些数据的规律, 提出其假设。然后指导学生把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 得到一个平角, 进一步证实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殊不知一波三折, 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质疑问难。随即面向其他学生:“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情绪高涨, 个个都想显一显自己的身手,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以后在中学里还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证明, 刚才测量出角的度数略有出入, 是由测量的‘误差’所致。”

四、操作实践, 明理动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 心中悟出始知深。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 比一比, 画一画, 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 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感悟, 挖掘学生的潜能, 开启学生的心智, 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体验乐趣、领悟数学价值、认识世界的过程, 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与操作, 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生动地感知, 深刻地理解, 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达到理性和感性的融合。如:学习“圆面积”时, 教师如果按照教材演示步骤推导面积公式, 学生不容易理解, 感到困惑, 有的甚至不服, 明明拼成的是一个近似长方形, 怎么能按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呢?如果放手让学生操作, 效果肯定不一样。课前可让学生分组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 (按学生操作能力分组) 。学生在拼成长方形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会发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案越接近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总是圆周长的一半, 宽就是圆的半径。这样教学同时也渗透了极限思想, 达到了“情理相通”的教学效果。

五、审美教育, 以美育情

小学数学课程中隐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因此, 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美的热爱, 使他们能够用美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知识所蕴含的丰富的美的内容, 以此来净化心灵和情感,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乃至激情。

就我们小学数学的内容而言, 数学美的意义是丰富多彩的。如:数学知识的抽象美、数学概念的简单统一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公式的简练齐整美、数学性质法则的概括典型美、数学知识的奥秘无穷、数学方法的奇妙多样等, 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有趣的数学, 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美,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去评价, 都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和繁杂的, 从而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并逐步迁移为对数学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上一篇:政府服务模式下一篇:公路桥梁桩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