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2024-05-14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共12篇)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篇1

对照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当前反映在中小学上课质量或者体现课堂“有效教学”方面的问题还不少,例如:教学目标得不到真正全面落实,学科育人功能没有很好反映,盲目热闹造成课堂“泡沫”不少,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体现等,更有甚者,课堂教学基本环节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的不一致、不相关,或者是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作业不一致、不相关,学生所学的知识最后没有得到巩固,教学目标当然难以落实。

那么如何改进上课,体现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如何改进上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改进上课,促进教师教育理论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呢?

一项关于对中小学教师上课的调研表明,当前,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教师的直接教学。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重要的还在于提高教师直接教学的有效性。直接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认为在认识上要重视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二是过程维度,即如何保证教学各个步骤的成效。综合起来看,就是要在行动上把握好教学的基本环节,做到时间效益和过程效益的有机结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的专家认为,改进上课的宗旨是为把课上成适应并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好课,其标志是要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其实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许多教学要素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改进上课也需要有系统的思路和各个环节的整合。但就各个环节或相关要素来说,还是必须从重视有效导入、创设教学情境、讲究教学策略、巧用问题启发、有效利用技术等细节抓起。

也就是说,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实关注怎样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等。教师要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平衡兼顾,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实施教学,创设适合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质疑、交流的课堂环境和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学习经历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指出,学校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校各项工作均是围绕教学开展的。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和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掌控着学校全部教育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上课、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要抓好校长这个因素,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为使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切实改进当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措施是: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深入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推进新课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篇2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带来大量的信息,提供丰富的直观表象,让教学入情入境,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不讲究方法,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也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为了使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切不可只追求课件的多样化而弃本求末;其次还要从课件界面切换是否合理、文本是否清晰、画面是否美观、flash动画是否必要这些方面去优化播放视觉效果。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与讲解法、提示观察法、导读法巧妙结合,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关键词】:有效;多媒体课件;语文课堂效率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广泛地运用在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学校的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是单靠老师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了,多媒体课件集文本、图片、视频、声音于一体,给学生带来大量的信息,提供丰富的直观表象,化空虚为充实,化远为近,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让教学入情入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但多媒体课件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教师不讲究方法,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那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扬长避短,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

一、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这个定义下得不错,多媒体课件只是作为教学的媒介,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按照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制作。它的根本任务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在语文课上,有的老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过多地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体会课文的情感,理解句意,而忽略了朗读的训练、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词句的运用等语文技能的教学。有位语文老师这样上《威尼斯的小艇》:他下载了大量威尼斯小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每个自然段的教学都是齐读一遍句子后,再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看图片或视频,了解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作用等,而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作者写作方法的分析则略略带过,甚至忽略不教。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学生也感兴趣,但学生学到了什么?语文技能又掌握了多少?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可以说这样的课充其量只是一节文化欣赏课,而不能算是语文课。

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任务。上面所举的课例只重视强调了课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这一课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因此,教师制作课件前要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能只为追求课件的多样化,不管教学任务需要与否,为用而用,使语文教学华而不实,弃本求末。

二、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注意优化播放视觉效果。

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脚本思路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制作的视觉效果不同,对教学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界面切换合理、文本清晰、画面美观、没有负面干扰的课件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相反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优化课件的视觉效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课件的界面切换要合理。

在生字词课上,有的老师所制作的课件是这样的:把课文的生字词集中在一个界面上,每学一个词就在这个界面上引导学生读词,再切换至播放这个词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词义,然后又跳回生字词集中出示的界面上,再以同样的方法学下一个词语。也就是说学完这些词语,要反复切换至生字词的界面。如此频繁的切换不仅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容易使学生的视觉产生疲劳,思维受到干扰。其实如果老师能结合板书,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就不必反复切回同一个界面了。类似的情况在阅读教学中也常有发生。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界面的切换是否符合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特点,是否便于操作,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二)课件中的文本要清晰,画面要美观。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只在脚本设计、动画制作方面下工夫,而对字体的颜色、图片的大小则考虑较少。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课件中的字体使用红色和黄色,而这两种颜色的字投影出来是看不太清楚的,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还有的课件中图片过大或过小,或图文排列凌乱……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都会给教学带来影响。虽然我们不是美术老师,制作课件的水平也不同,但只要细心一点,多从视觉效果去考虑,以上的问题就能避免了。

(三)课件中鼓励性的flash动画图片要慎用。

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常在课件的各个环节中插入鼓励性的flash动画图片。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每出现一个flash动画图片,学生的眼睛就会紧盯着动画看,注意力往往被过渡吸引,而分散了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这种鼓励性的flash动画图片应慎用,在指导朗读、做练习时的鼓励性flash动画图片改成静止的就可以了,同样起到鼓励的作用。在学生做完习题或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说‚你真棒!‛进行鼓励,偶有一两道较难完成的题才使用flash动画图片给予表扬。这样就能把课件的不良干扰因素降到最低。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巧妙结合,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教学媒介,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一般来说,语文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结合一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一)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述,答疑或说明。这种讲解‚画龙点睛‛,可以增强演播的效果。讲解针对课文重点与难点进行,必须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例如,在《富饶到西沙群岛》一课中,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这句话讲的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的成因,如果只凭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而通过课件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讲解,学生一下就明白了。

(二)提示、观察法。

提示、观察法是指教师在播放课件的资料前对学生作必要的提示,以便学生更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课件资料。例如,在《在小猴子下山》一课中,老师在让学生观看动画听朗读之前给予提示:‚同学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听朗读,并思考回答问题,完成表格: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分别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结果小猴子怎么样?你认为小猴子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这样,学生学习就能有的放矢,正如俗语所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三)导读法。

导读法是指教师通过课件展现课文相关事物的图片或情景录像,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理解课文的词句。例如,在《周总理的睡衣》一课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老师提问学生:这位护士为什么要‚捧‛着周总理的睡衣,且眼睛湿润了呢?她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的图片后,反复吟诵这段话并展开想象与思考。有位学生回答得很好:‚周总理是国家的总理,可他还穿着这样一件补了好多次的睡衣,这睡衣又是七十多岁的邓奶奶一针一线补好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总理和邓奶奶的生活是多么的俭朴!当时,年轻的护士一定怀着无比崇敬、感到的心情,所以她用双手‘捧’着睡衣,眼睛湿润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上述的几种方法是综合运用,巧妙结合的。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篇3

一、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设疑可以使学生内心觉得困惑,在思维上发生认知冲突,进而启发开展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产生“疑”,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激“疑”,在激“疑”办法中成效比较明显的就是设“疑”。例如教师在开展“年、月、日”内容教学时,可以首先对学生提出一个趣味问题:小华已经16岁了,但是他过了4个生日,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一定会情绪高涨,在心理上具有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出,等到学了本节课以后就可以知道原因了。通过这样的方法,在学习刚开始时就将学生引入到主动探索的状态中。再比如开展简便算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开展计算比赛,依次板书:332+199、623+197、856-597等口算题。通过教师计算速度与学生计算速度比较,让学生生疑,急切需要探究为什么教师的计算方法比较快,设置新授知识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教学中精心提“问”,有效开展学习铺垫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性问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选取、提问一些好的问题,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胜心与创造意识。例如在开展“圆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换成是长方形或梯形是否可以?能否将其换成椭圆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并就答案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不但可以使学生对要解决的现象有了悬念,还为接下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使他们最终获得的知识理解、记忆更加牢固。

三、在教学中形象揭“错”,引导学生主动纠错

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注重总结或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方法或结论,使学生思维在错与对之间构成冲突,形成悬念,教师接下来引导学生探求致误根源,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误区,主动纠错,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在开展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可以出示一些学生非常容易做错的题型,如45-45÷5。有些学生会按照“45-45÷5=0÷5=0”的程序开展计算,从而出现计算错误,还有学生采取“45-45÷5=45-9=36”的计算步骤。教师可以将两种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哪种计算方法正确。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对问题的正确答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引入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告诉学生只要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后,就会明白谁对谁错了,将学生的思维方向指引到新课学习之中。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揭示一些易错题,制造“悬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在教学中逐步加“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加“难”,在学习某一知识点前提出,引导学生发掘所学知识最高点,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情绪,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探究。例如在开展教学“循环小数”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揭示两组训练题,“16÷2.5,150÷0.6”与“100÷6,707÷3.3”等,学生可以较快算出第一组结果,但在开展二组计算时,学生会发现无论如何除也除不尽。针对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求知能力与训练内容中构成的“不协调”,将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有效激发起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向将要学习的新知集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教师以“难”形成学习“悬念”,让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有了针对性目标,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五、在教学中灵活求“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变”字,对教材中列举的典型问题开展有目标、广角度、立体性的演变,让学生深刻领悟与有效掌握同类问题的规律与本质属性,同时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全过程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内容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变式练习,如“桃树30棵,杏树36棵,桃树是杏树的几分之几?”题目,进行转换:“桃树30棵,杏树36棵,杏树是桃树的几倍?”“桃树30棵,杏树36棵,桃树是杏树的百分之几?”“桃树30棵,杏树36棵,桃树比杏树少几分之几?”“桃树30棵,杏树36棵,桃树比杏树少百分之几?”通过这样的转换,将学生的思维再度引入探索之中,以求“变”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为激发思维潜力创设情境。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留下一些小“尾巴”,让学生心里留有“余味”,如教学小数除以整数内容后,还可提出如果用小数除以小数该如何计算等问题,既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又为下部分内容教学作了铺垫,激励学生探索问题,提高教学成效。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篇4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计算能力

许多学生计算常常发生错误, 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 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 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审题的习惯不仅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培养, 计算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例如: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符号看错, 等等.根据数学运算的特点以及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论, 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与概括;理解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 能在各种情况下辨明数学关系, 会采用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进行合理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推理论证, 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归纳反思的能力

归纳反思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对数学问题特征及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归纳反思;二是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的归纳反思;三是对问题解决后得到的结论的归纳反思.

二、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

数学运算技能的形成是对数和式进行处理, 经过反复练习而达到熟练的, 自动化的反应过程.要使学生形成运算技能, 除对基本概念公式法则理解外, 还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训练时间和训练量必须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以及运算的难度, 准确把握每一练习阶段的训练量、防止出现心理学中的高原现象, 否则既影响训练效果又增加学生的负担.进行变式练习, 通过对数学语句的表述变化、条件与结论互换、问题背景的变化等进行练习, 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 既纠正了练习中的错误, 又有效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结合例题和习题演练配置好的数学问题, 紧扣教学内容, 配置具有启迪性的问题, 配置具有应用情境的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针对学生的情意状态配置具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选择配置好数学问题之后, 要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解题策略.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 在生活上是父母, 在学习上是严师, 在思想上是朋友, 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 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严师加慈爱, 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良好的情感, 就能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

五、重视基础知识, 重视教材

在数学复习中, 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与教学与学习.其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始终是中考试题考查的重点.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 以教材为本, 一定要紧扣大纲, 抓住教材, 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 明确要求学生对于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能正确叙述, 而且要灵活运用.

六、重视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 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 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进入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时, 当我们面对学生提问“今天有何收获”时, 学生在思考, 教师也应当回顾“这堂课我教会了学生什么”.课堂小结对于教师而言, 应是一种回顾, 回顾每一个教学环节, 思索每一个教学细节.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我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 是否促进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在此时, 课堂小结犹如一面镜子, 折射着这堂课抑或暗淡抑或闪耀着明亮的光辉.简短的几分钟结语, 对学生而言, 却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 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

七、建构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会问、善问

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要注意适时地诱导点拨,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理解弄懂课本上的基本原理, 这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尝试用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科书的课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地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促进思维发展,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 教师应在教学中, 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特长的最终目的.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篇5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成效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手段的`优劣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

作 者:张玉枝  作者单位: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4 关键词:教育质量   教学管理   管理机构   教师队伍建设技能型人才  

发挥评价作用 提高教学成效 篇6

一、因人施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仔细观察每个学生,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评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下,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的语文,本学期初,我班新转入一名农村来的孩子,名叫杨××。据了解该生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他从小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由于祖父、祖母年迈,忙于农活,对他既无暇管教,亦力不从心,致使该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及时完成……由于身高较高,一直坐在最后,因其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也不怎么关注他,导致其上课时一直低头偷偷玩。久而久之,该生对学习已无兴趣可言,各科学习成绩从未及格过。自该生转入我校后,我通过与家长座谈知道了这种情况。首先我与他的家长达成一致,请家长一同配合,对他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状况给予不同方式与标准的评价。他在学习中得优的标准与其他学生是不一致的:(1)他只要上课能坐端正,就可以得一个“优”;(2)上课能发言可以得一个“优”;(3)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亦可以得一个“优”;(4)完成的作业经我一一讲解后,能全部改错,可以得“优+”。当他第一次得“优”时,他瞪大眼睛望着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我摸摸他的头,告诉他:“其实你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你看,经过努力,你取得了这么多的‘优就是最好的证明。要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坚持下去,老师相信你能行!”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该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作业完成的质量日益提升,各科成绩从开学初的二三十分提高到八十多分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他获得了自信心,他是踏着肯定、赞赏的阶梯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的。

二、互动施评

古人曾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往往因自己身处课堂学习的情境中,对自己的表现、学习状况不能准确定位,学习的进程受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聆听同学的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弥补、纠正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今后的朗读中会逐步提高朗读水平,获得成功的喜悦。正如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会因这种体验产生动力。用成功感作为催化剂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評价的意识,并逐步养成“好之”“乐之”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科学自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特征,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既回答了问题,又懂得怎样审视自己结论的对与错,学会反思。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这样做对吗》时,我故意说:“图中的这些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非常好。因为草坪很柔软,摔倒了不疼。草坪又很干净,衣服也不会弄脏,多好呀。”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小,但对于这样的问题还是明白是非的。马上有学生举起小手,但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言,先让同座位的学生互相说一说,之后再请个别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对不对,这样小草会很疼的!”

“这样的话,就会把小草踩死,小草就再也活不成了。”

“这些小孩在草坪上玩得很开心,摔倒了不疼,衣服也不会弄脏。可是他们是开心了,小草却遭殃了。有的小草受伤了,有的小草被踩死了。如果许许多多的人都像他们一样,我们就见不到绿油油的草地了……”

我说:“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了怎样去做。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发言与你自己的发言相比,哪一个说得好,为什么,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孩子们在相互的交流中体会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评价的作用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应该是:改进、激励、促发展。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切身体验成功的快感,从而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舒长顺.发挥评价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J].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2001,19(3).

发挥评价作用 提高教学成效 篇7

一、因人施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仔细观察每个学生,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评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下,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的语文,本学期初,我班新转入一名农村来的孩子,名叫杨××。据了解该生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他从小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由于祖父、祖母年迈,忙于农活,对他既无暇管教,亦力不从心,致使该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及时完成……由于身高较高,一直坐在最后,因其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也不怎么关注他,导致其上课时一直低头偷偷玩。久而久之,该生对学习已无兴趣可言,各科学习成绩从未及格过。自该生转入我校后,我通过与家长座谈知道了这种情况。首先我与他的家长达成一致,请家长一同配合,对他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状况给予不同方式与标准的评价。他在学习中得优的标准与其他学生是不一致的:(1)他只要上课能坐端正,就可以得一个“优”;(2)上课能发言可以得一个“优”;(3)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亦可以得一个“优”;(4)完成的作业经我一一讲解后,能全部改错,可以得“优+”。当他第一次得“优”时,他瞪大眼睛望着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我摸摸他的头,告诉他:“其实你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你看,经过努力,你取得了这么多的‘优’就是最好的证明。要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坚持下去,老师相信你能行!”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该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作业完成的质量日益提升,各科成绩从开学初的二三十分提高到八十多分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他获得了自信心,他是踏着肯定、赞赏的阶梯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的。

二、互动施评

古人曾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往往因自己身处课堂学习的情境中,对自己的表现、学习状况不能准确定位,学习的进程受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聆听同学的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弥补、纠正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今后的朗读中会逐步提高朗读水平,获得成功的喜悦。正如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会因这种体验产生动力。用成功感作为催化剂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并逐步养成“好之”“乐之”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科学自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特征,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既回答了问题,又懂得怎样审视自己结论的对与错,学会反思。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这样做对吗》时,我故意说:“图中的这些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非常好。因为草坪很柔软,摔倒了不疼。草坪又很干净,衣服也不会弄脏,多好呀。”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小,但对于这样的问题还是明白是非的。马上有学生举起小手,但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言,先让同座位的学生互相说一说,之后再请个别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对不对,这样小草会很疼的!”

“这样的话,就会把小草踩死,小草就再也活不成了。”

“这些小孩在草坪上玩得很开心,摔倒了不疼,衣服也不会弄脏。可是他们是开心了,小草却遭殃了。有的小草受伤了,有的小草被踩死了。如果许许多多的人都像他们一样,我们就见不到绿油油的草地了……”

我说:“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了怎样去做。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发言与你自己的发言相比,哪一个说得好,为什么,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孩子们在相互的交流中体会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评价的作用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应该是:改进、激励、促发展。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切身体验成功的快感,从而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目的。

摘要:<正>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进行评论,对其价值进行判断。教学评价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论,对其学习成效进行判断。教学评价的作用很多:甄别、选拔、改进、激励、促发展等。当前学校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而对评价的改进、激励、促发展的作用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教学评价的关键作用恰恰在于改进、激励、促发展。只有在教学中重视评价的改进、激励、促发展的作用,才能发挥教学评价在

参考文献

引导学生自学提高教学成效 篇8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唯有成功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展示,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学活动才有生机和活力。

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导学的方法很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突出“五性”。

1.示范性。教师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理解困难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和前后各节之间、基本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线上,只有抓住“三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导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3.启发性。针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激疑设问,把学生引向“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然后再加以点拨。4.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成语、谚语、寓言、笑话进行类比或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味。5.鼓励性。运用准确、鲜明、形象和充满感情的语言,谈吐清楚,铿锵有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篇9

一、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幼儿兴趣, 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主体性发展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大量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可以为幼儿提供视觉、听觉上的多重刺激, 从而发挥信息化教育的最大优势。正如孩子们对动画片情有独钟一样, 多媒体教学课件既有动画片一样的可视性功能, 更具有操作的功能。

1. 形象直观,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 是学习的助推器, 多媒体课件把图像、声音、动画和音乐充分地融为一体, 具备了色彩鲜艳、新颖多变、直观形象的特点, 可以对幼儿各种感官提供多重刺激, 使之产生兴奋, 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 从而使幼儿对学习和周边的事物产生兴趣, 进而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2.场景再现, 激发幼儿想象力。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创新的特点, 能使教学信息表现为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 把平时幼儿难以直接见到的东西展现在幼儿面前, 极大地开阔了幼儿的眼界,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发散了幼儿的思维, 培养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如, 多媒体制作的有关动物习性的动感课件, 将教学内容的情境再现, 将幼儿的创造欲望激发出来了,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继而创作仿编出丰富、有趣的作品。多媒体课件还能将文学作品中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情境化、故事化, 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 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它所体现的优越性是其他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3.人机对话, 培养幼儿自信心。信息技术具有灵活、随意的界面交互功能, 教师可以让显示屏上的画面和存贮的声音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主动调控, 进行人机对话, 既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述形式, 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又可以使幼儿在此基础上发现其他问题, 得到其他结论,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实现了学习的高效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园信息化教育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 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 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获得了提升, 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反复实践, 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教材中的众多素材点进行选择, 选择素材点的过程就是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过程, 就能判断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在多媒体教学实施后, 教师们会对教学目标、素材点等进行反思, 进而修改多媒体课件, 再次实施教学。全面的反思过程必然会提高教师领悟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2.准确判断, 加深教师对幼儿的了解。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教学素材点以及课件素材时,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进行筛选, 促使教师更多地思考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在反复实践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们需要仔细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种种表现, 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教学的有效性, 以调整教学方案, 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幼儿的反应。

3.不断反思,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遇, 教师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对照, 这种冲撞会引发教师们更多的反思:哪些内容更适合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呈现?哪种教学方式幼儿更喜欢?两种教学方式怎样结合才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 教师们不断完善从前自己对教学的认识, 获得对教学新的认识。在日后的教学中,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新的认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成效 篇10

长久以来, 语文教育领域一直认为学生的作文水平, 更多的与学生平时的写作能力和素材积累量有关, 而和语文作文教学关系不大, 进而忽略语文作文教学技巧的重要性。本文就初中阶段语文作文教学技巧的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而备课

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学生最为头痛的教学课程, 因为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授的往往是学生所没接触过的, 所不愿接触的枯燥的写作理论和素材运用知识, 所以学生在语文作文训练课上往往哈欠连天, 即使是自制能力强的学生也是心不在焉的, 所以语文作文训练课程往往是教师忙了半天, 学生却没听进去多少, 再加上语文作文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导致语文作文训练课程对学生作文能力提升有限, 长此以往不光学生厌倦了, 连教师也会因为时间上的巨大投入却起不到应有效果而懈怠, 甚至放弃作文教学。从这一环节我们可以看出, 在语文作文训练课上准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是多么重要, 只有设置学生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接地气”的作文训练题目, 才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作文训练中, 将语文作文训练课的效果发挥到最大[1]。

三、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积累

作文作为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表现方式, 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 尤其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平时的积累能力的考验, 这是作文写作的一个关键特点, 也一直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因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 还要面临中考的压力, 导致学生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各个科目的学习和练习, 学生这样紧凑的时间安排和作文对平时写作练习的积累要求、写作素材的广度要求形成了一对矛盾, 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无法妥善地解决这一对矛盾而使语文作文能力训练陷入僵局。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重视语文作文能力的培养和作文素材的积累,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规划学习时间, 解决语文作文素材积累的长时间要求和初中教学结构紧凑之间的矛盾。

四、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不是教学素材积累的问题, 而是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出现的现象, 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低下, 一篇作文往往半数以上都是废话, 而且语言的运用也往往词不达意, 导致整篇作文读起来语意不连贯, 表达情感不明确[2]。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的训练上,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一定的指导, 但是更多的还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积累,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 交给学生积累的方式和方法, 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 学生既有积累的主动性又掌握了积累的方法, 还形成了注意积累的习惯, 那么学生的日常积累就不再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疾, 而且这样注意积累的习惯是能够伴随学生一生的好习惯, 会让学生在其中不断受益。

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 写作训练是一种不针对任何人的, 广义上的语文能力训练, 而且在语文教学所有内容中, 作文训练的学生个体差异性是最大的, 这就是作文的魅力所在, 而要想让学生写出吸引人的文章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个性, 因为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对同一个题目看出与常人不同的视角, 而往往这种标新立异的作文题材和独特的视角最能吸引人们的眼光,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全面性也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极为明显的, 在当下的传统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下, 我们往往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班一个材料作文学生选取的都是同一个角度, 作文的模式都是同一个模式“开篇点题, 结尾扣题, 全文总共就三段”, 第一句话还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模式性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严重缺失。我们要敢于面对这种缺失, 犯了错误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勇于面对错误、认识错误并积极的改正错误。所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完美体现[3]。

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因为语文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问题中包含着语文阅读能力的问题, 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 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问题, 素材积累能力的问题。种种问题都是包含在语文作文问题下的细枝末节的小问题。面对语文作文训练的复杂形势, 教师也要在语文作文训练中综合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手法和教学方式, 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只要是适合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 都可以拿到语文作文教学中来, 施行到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去, 切实地提高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水平。

七、结论

在当下旧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下,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作文能力较差或者作文能力表现不稳定, 这些都是因为在旧的模式下语文作文教学技巧的缺失, 对语文作文教学技巧的不重视造成的, 所以在新的教学形势下,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我们要提高对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学技巧的重要性认识, 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中技巧的重要性, 合理地利用作文教学技巧, 把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技巧的能力展现出来, 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 语文作文教学是重中之重,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也一直为教育领域所瞩目。本文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 结合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技巧

参考文献

[1]曹璐璐.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邹衍明.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初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3.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成效的措施探究 篇11

一、培养学生兴趣

数学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难度。为避免学生出现抵触心理,良好的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数学的压力 。由于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为避免学生出现叛逆情绪,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师应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在保持威严的同时还应具备亲和力,以引导为主、鼓励为辅,避免一味的苛责学生。同时,初中教学中,教师的侧重点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生与小学生不同,因此小学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初中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全盘而授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内容可以点到为止,为学生留有更多探索的空间,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务必要夯实基础,因为任何创新都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比如达芬奇画蛋,最初,他的老师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掌握最基本的绘画技巧。当达芬奇通过不断的训练,夯实绘画基础后,通过融会贯通,将绘画技巧运用到其他物品的绘画过程中,实现了创新,也造就了一代传奇。创新能够帮助人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升华,而数学教学除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推敲懂得举一反三,最终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锻炼自己思维的敏捷度,激发内在潜能。通过自主探索方式获取的知识也不易遗忘,最终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更有利于辅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学应具有针对性。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个人性格等进行了解。经过考虑后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粗心大意的坏毛病。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增进学习交流的机会,学会运用团队力量,拓展思维,以免长时间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所禁锢,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团队的学习交流很重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能够有益于完善思考模式,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后总结与复习这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俗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通过课堂的学习与交流显然无法加深知识的掌握度,只有在课后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最终才能使所学知识点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与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教师之间应该经常相互沟通与交流,各自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心得,共同探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全校师生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参与团队教学的学习后,更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益处与价值。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但面对疑难问题,学生作为个体思考问题时容易局限在某一点上,思维模式会受到禁锢,当参与多人学习与探讨时,不同学生提出各自独到的见解,容易激发思维灵感,突破思维死角。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学习,让学生懂得团队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学生不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篇12

一、数学阅读在教学中的现状。

谈到阅读, 我们马上会想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知道阅读在语文、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却不知道阅读在数学学习中同样也很重要。

平时, 我们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注重算式演算步骤的规范性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很多时候, 唯恐学生不懂, 老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分析题意, 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理解题意的机会少之又少。一节课下来, 往往课本都不翻, 或者只是将它作为练习题的载体, 阅读教材谈不上, 更不要说进行数学阅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了。

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 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 在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思维转换上迟缓, 进而对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少学生, 别人帮助读题时能顺利解题, 自己单独解题时会觉得无从下手。

二、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提升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 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 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获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 我们最终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学生“会学”, 首先要让学生会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敏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增强数学阅读意识。

首先, 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积极意义, 形成正确的观念。其次, 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因未能认真读题而产生的学习错误, 让他们认识到认真阅读、有效阅读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阅读的思想, 增强数学阅读的意识。只有这样,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才有可能。

2.用好数学阅读材料。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教材编写专家们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 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堂上, 我们要留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整、仔细地阅读一遍, 同时将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用笔圈画出来, 回想老师是怎么讲解这些内容的, 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进行巡视, 及时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有时, 我们还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待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再让他们阅读有关内容, 进行讨论评判, 这样可使学生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学生数学报》、《数学课外补充读本》等数学课外读物, 拓宽数学视野, 激发阅读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保证。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从听开始的, 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认真听老师讲, 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要让学生学会边听边记, 学抓重点。只有通过听, 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提高数学语言水平,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会读。读准标题、读懂例题, 这是数学阅读的出发点也是关键点。要训练学生完整读题,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会用简洁的语句表述题意。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动笔的习惯, 将重点知识、关键词句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以便讨论交流。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学信息是通过文字、符号及图形等多种形式来传递的, 要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全面而有重点的收集信息, 培养他们综合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 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思维的能力。

会想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 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动脑筋去想问题。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 阅读前可以布置学生思考:是怎样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又有什么关系?等等。经常这样训练, 学生就会形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 习惯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影响数学教学成效的因素有很多, 但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想学好数学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阅读材料, 多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葳.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4

[2]钟有平.浅议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 2013.1

上一篇:日语初级教材下一篇:考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