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质量教学提高(共12篇)
数学质量教学提高 篇1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对新时期的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教育本应是“心灵的导向和人格的塑造”过程, 也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过程, 但现代教育追逐物质效益, 忽视精神文化的开创和弘扬。下面, 笔者谈一谈在教学、学生、对自身认识几方面, 自己是如何认识并把握数学教学本质,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 教师应将数学看作探索性的、动态的、进展的科学, 而不是看作僵死的、绝对的、封闭的一组组难以记住的定理去学习。也就是说, 将数学看作一门科学, 而不是教规。数学是研究关系的科学, 是研究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最大值或最小值、数据处理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数学把握的最基本的反映。数学对象没有任何实物和能量的特征, 它们都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 处于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类似于这些关系的关系之中。数学思想体现了对一定质的量和一定量的质以及相互转化关系的把握。数学作为普遍的技术, 可以帮助人们在搜索、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模型, 研究模型, 从而解决问题, 进行判断, 它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数学是研究方法的科学, 它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 逐步抽象、概括, 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如今, 观察、实验、猜测、调控等学习模式, 已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
其次, 应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 数学学习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形成了数学知识结构、技能和能力, 发展了情感和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动态的交流与对话活动, 其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再次, 教师还应认识到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求教师做到“关注、尊重、理解”。首先是“关注”, 即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对学生的关注来源于“尊重”。“尊重”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 即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做到尊重自己, 强调自立自强;尊重他人, 强调平等;尊重社会, 强调规则;尊重自然, 强调和谐。
最后, 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 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参与教学研讨等方面, 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把数学教学体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同化新知识, 并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经验, 切实加深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 并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同时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数学教学模式, 在不断反思与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数学教学,本质,认识
数学质量教学提高 篇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需求,又要关注个体的需要,尤其是尖子生和差生,不能“一刀切”,出现“吃不了”和“吃不好”的情况。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例如,①教学目标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看到学生中有的很快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仍没有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调整自己的目标,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主动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②作业要求不同。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巩固深化,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互相交流,反馈信息的一个窗口。因此,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采取作业“分级制”,对差生,着重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对中等生,着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优等生,增加作业的难度,锻炼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拓展思维。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乐于做自己能做的作业,有时甚至还基于一种挑战心理,在完成自身作业的同时,向高一层次的作业突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教学引导不同。新课改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每个学生思维都不同,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思维,不能认为,对待学生正确的就表扬,错误的就批评。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他们,尽量采纳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对的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错的就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学习
有位在大学任教的美国教授,他讲完课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学生谁也不吱声。他请求学生提问,因为不提问的话他无法了解学生听懂了多少,但还是没人举手。教授有点不耐烦了,他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对他的不尊重。美国教授从兜里掏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高高举起,涨红了脸,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问题,我就奖给他一美元。”在美国教授晃动的一美元下,学生们有点儿不知所措了。这个教学实例反映了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都习惯了被教师提问,如何应付教师提问,可是却不习惯自己提问。让学生提问真的很重要吗?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学习过程只有思考探究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没有不懂之处,那么,提问是必然的。没有问题的学习是缺少了思考,这不是真正的学习,也不可能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的,没有学生素质的提高,哪里来的教学质量呢?所以说,让学生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面。例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问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概念处、重点处等打开思维的大门,可以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把发言权教给学生,变权威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管提的问题是否合理,都要认真的解答,决不能因为学生提问的幼稚就嘲笑学生,这就打消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4数学教学质量如何提高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的基础,在课堂上的时间,教师讲课,在课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练习批改作业等课外能力,比如在批改作业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找出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并且及时的加以改正,能更好的找出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和与其它同学之间的差距,并且会制定出改正的措施,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认真的习惯,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基本是在起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来配合教师的主导,在这种条件下,要想在教学上取得成功,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适当的加以鼓励和奖励,让他们有更大的热情来继续学习,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积极的鼓励,并且加以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难题,这样可以让成绩较差学生感到非常温暖。并且增加对学习的积极性,经过这样的措施以后,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在学习之间的竞争,也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更好的促进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
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数学质量教学提高 篇3
关键词:动机 效率 关键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的最多的就是理念,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即从理念转化到实践。在教学中,要真正使用好新教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还需要一个过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新的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抓效率,提质量?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
2.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了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而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
二、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性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像姜太公钓鱼那样,“愿者上钩”,绝对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呢?
1.授前设疑,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群情激奋,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的,结果一试,不行!于是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
2.课中设疑,引发思维,培养能力。课中设疑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
3.课后设疑,温故知新,巩固提高。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解惑”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狠抓落实三个“点”:即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点
难点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既有教学内容的原因,也有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原因,因此,要分析难点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解决难点的对策。因素一: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对策:抽象理论具体化;因素二:知识的综合性强,学生掌握起来易出现“积累误差”。对策:分散难点;因素三:知识所及的过程复杂,学生不好把握。对策:理出线索,类比联想;因素四:新旧知识缺乏联系。对策:培植知识的“生长点”。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教学必须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去培育新知识的“生长点”。
四、留有余味的课堂结局也有助提高效率
一个高明的设计,常把最重要、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结局的形式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类:一是总结式结局:将本课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的归纳总结,指出重点、难点,引起学生注意。二是呼应式结局:以解答开局时所提问题的方式结束全课。三是衔接式结局: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急于求知下次课的内容。四是开放式结局:比如说讲完“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后,提出3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归纳: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数学有趣吗?你感受到数学美吗?这样将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数学素养统一起来,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
数学质量教学提高 篇4
一、积极解读教材, 开拓创新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不断开掘教材中的素材, 积极发掘智力因素, 创设教学活动的情景, 积极激发教学兴趣, 进行实践创新探索, 培养创新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概念、公式和定理, 或者根据内容的相似, 或者形式的相近, 容易造成混淆, 教师重视运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 积极促进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的联系中, 科学地发现问题, 客观地评价事物, 并重视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理解.教师要能够运用类比的方法, 积极开拓思维, 实现思维的发展, 并重视向着知识的更深处发展, 实现向广阔的领域的转移和拓展.教师在教学中, 要重视知识的延续、从属、引申、相类似等方面的考虑, 并进行类比创新,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创造教学命题, 重视对原有的条件或者结论的运用, 甚至重视用命题的形式, 实现新的题目的变换, 重视在教学中不断解决教学问题, 重视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解决问题, 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重视教育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 改变思维定式, 探索各种结论或者未确定的条件的可能性.教师要积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要重视理清教学思路, 重视积极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不断增加知识的综合性, 不断拓展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全面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积极教育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积极挖掘引导, 重视在解题思路中不断开发智力因素, 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以问题教学为突破口, 重视用问题促进思考, 以问题促进学生改变, 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重视问题的来源和选择, 并重视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发现书本中的问题, 重视不断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的问题, 并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科学全面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开掘问题的来源, 积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从教学的出发点出发,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 教育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并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向学生科学全面地展示问题, 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断解决问题.注重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学习能力, 积极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作用,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科学全面地解决问题, 并进行积极全面的小结活动.
三、在科学的学习方式中不断构建学生的创新方式
教师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重视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断发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 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成学生学习的空间,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爱好、个性和人格特点, 实现学生平等的宽容的友善的学习态度, 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重视在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科学地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积极进行合作探究, 实现教学的创新
班集体要积极增进集思广益,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重视在班集体中, 积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重视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增强合作的意识, 全面搞好合作教学, 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的动态的转化和变化, 积极设计教学问题, 相互查找缺点, 实现问题的补充, 进行分组的操作, 并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重视不断解决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积极促进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集体讨论, 集体创造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增强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全面促进教学的创新
教师要不断积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重视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 重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知识, 强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积极围绕教学的主题, 增加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重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断解决数学问题, 重视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 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的途径, 并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保证学生更好地自由飞翔.
六、在积极评价中鼓励学生全面创新
抓好教学常规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篇5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它涉及着学生、教师、学校、甚至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在这众多的因素中,教师教得如何是一个关键,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还应该是教学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有机配合,任何单打一或只抓少数教学环节的作法,都难以促成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里就数学课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作法。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前提,备课时要备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也就是钻研课标和教材、科学地设计教法学法(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用课件,使用教具动手操作实验,设计问题、自主探究等教学手段),设计板书和教具、设计课堂练习,设计作业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二、上课。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上课时作到:按课表上课,不占用其他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精讲多练,锤炼教学艺术,体现课改精神。另外,同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上课质量。
三、作业布置
1、作业布置:重点突出、具有针对性、有梯度、分成布置;难易适度,数量适中。
2、作业要求:书写工整、格式统一、规范。姿势正确:三个一。
四、差生辅导
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批改,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辅导。对差生就必须采取面对面的辅导。
1、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
2、教师平时关注差生,优先提问差生,鼓励差生,树立学习信心
3、与家长联系,让家长督促学习,辅导学习
五、学生评价
1、作业批改:作业全批全改
2、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积极发言
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
教师相互备课、听课、评课
七、终身学习
发掘数学之美提高教学质量 篇6
一、简洁美
简洁是数学美的重要特征,能令人一目了然。简洁在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如:“+”、“一”、“×”、“÷”四个运算符号,能准确描绘出客观世界中和、差、积、商四种基本数量关系;“+”(正号)、“一”(负号)能简洁描绘出现实生活中收入与支出、高与低、亏损与盈利等之间的关系;科学记数法±a×10n的形式,能简洁、完美地表示出人们日常生活中太大或太小而难以表示且易出错的数据。如地球的质量约是5,980,000,000,000,000,000吨,这个数据太大,零的个数又太多,表示时易出错,而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5.98×1021的形式,不但简洁易写,且不易出错。再如a×a……a,我们可利用乘方的意义,简单地表示为an。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数学本身存在的这种简洁美,引导学生发现并追求这种简洁之美,会使他们心旷神怡,消除对数学枯燥无味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对称美
对称是数学美的又一重要特征。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对称的素材:数轴、对称数、对称式、对称图形等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教学时注意结合生活实际,直观地显示出各自特有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如:讲授实数时,若单纯讲数,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结合数轴,利用数轴的对称性,说明实数分正数、零、负数,且正、负数皆为无数个,在数轴上以0为中心,成对称分布,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通过数形结合,利用对称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如讲授等腰三角形时,可用现实生活中的房屋人字架导入新课,使学生由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美来体验教学中的对称美。另外几何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与现实生活中的窗、黑板、飞机、风筝等都呈现出对称美。教学时只要注重与这些实物有机结合,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油然而生,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三、和谐美
数学的和谐美是指表现在各种形式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利用数学的和谐美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解题思路,对所学知识达到永志不忘。如初中几何课本中所讲授的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呈现内在的和谐与统一。梯形面积公式:S面积=1/2(a+b)·h;当上底为零时,梯形变为三角形,由此推出S三角形=1/2b·h;当梯形上、下底相等时,梯形又变成平行四边形,由此推出S平行四边形=a·h;当矩形邻边相等时,矩形又变成正方形,得出S正方形=a2。可见梯形的面积公式概括了其它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不但形成了知识网络,便于理解记忆和运用公式,而且认识客观事物也由孤立静止的观点转到联系发展的观点,真正领略到了和谐与统一的美。又如初中数学中的“化归”问题,加和减,乘和除、正数和负数,指数和幂等的“转化”问题,无不体现出数学的和谐与统一,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和谐的魅力,就会乐在其中。
四、统一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唯物辩证法有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数学中体现对立统一的内容随处可见,如正数和负数,乘法和除法,乘方和开方等无不是对立统一的实例。在数学中充分挖掘统一美,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由已知知识探索未知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在我讲完实数一章后,由于渗透了对立统一的思想,有的学生就问:“老师,既然有实数,根据对立统一规律,有没有虚数?”我赞许地点点头,说:“有,关于虚数到高中阶段学习,希望你努力学习,勇于探索,必将实现你的理想。”
五、相似美
数学中概念的相似,数式的相似,图形的相似,解题方法的相似等构成了数学的相似美。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相似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展开丰富的联想、类比、归纳,达到产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就有许多相似之处:腰相等,底角相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又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相似,都是四个判定定理:ASA、SAS、AAS、SSS,所不同之处是:前者中的“S”相等,后者中的“S”成比例。教学中注意抓住它们的相似之处,区分它们的异同点,可使学生概念清楚,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初探 篇7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1、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为制定教学方法打下学生实际基础。
(1)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可以通过测试, 教师命制一套涵盖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可以不定时间、分数, 但学生做后要认真批改, 并做好个人记录 (每一个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方法, 缺乏哪些知识和方法) , 重在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便教学时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沟通了解其知识基础, 这种方法还可以增近师生友谊, 从而使其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2)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主要是与学生交谈, 了解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上课怎么做的, 课后作业怎么完成, 什么时候完成, 遇到难题怎么处理, 平时有空余时间时是否主动自觉看数学书、怎样看数学书、看书时有哪些习惯 (如做笔记吗?动笔演练吗?能自觉主动去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吗?等等) ;其次是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里如何看数学书, 如何完成数学作业, 遇到需要动手实际操作的问题时, 是否能动手去实际操作一下, 以增加对问题的了解和理解, 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再次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 他们是否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数学问题, 是否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数学学习经验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后, 要对学习习惯好的大加鼓励和推广, 对学习习惯差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并用正确的训练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对老师制定教学方案非常重要, 可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灵活处理知识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2、充分研究课标和教材, 找出与学生实际最接近的知识
内容作为桥梁和纽带,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提高教学实效铺平道路。
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的, 这些实际问题是否都接近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呢?这就很难说了, 这时作为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有所选择, 可以改成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接近, 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知识。这样, 学生就更易于接受, 这不仅增强了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现实的、就近的、自然的教学资源。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 书上的引例是:“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 长100cm, 宽50 cm, 在它的四个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 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 就能制作一个无盖盒子。如果要制作的无盖盒子的底面积为3600 cm2, 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 , 我就根据当地实际, 编制了下面的题目作为引例, “今天早上, 我去街上买菜时, 遇到了一位同学的家长在交牛奶, 我问他:“奶牛产奶的情况还好吧?”他说:“我第一个季度交奶收入了3000元, 第三季度交奶收入了4420元, 村支书要我写汇报每个季度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我不会算, 你能帮我算一算吗?”由于时间紧, 我没有立即告诉他, 只对他说了, 你回家路过学校时我再告诉你吧!同学们你能帮老师算一算吗?”这时就有学生跃跃欲试, 立即动起笔来了, 然而列出的方程是一个不认识的方程, 不知道怎样算了, 这时我就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吧, 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深钻教材, 掌握教材知识的编排体系, 然后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教学计划才是有效的, 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才会有实在、高效的教学效率。
二、具体做法
1、选择最佳切入点。
课堂上我用符合大多数学生知识基础、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入新课 (力争面向全体) ,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更多地放手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和成功, 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与获得知识后成功喜悦。
2、多与学生接触做他们的朋友。
常与学生在一起聊天, 通过与学生天南地北地聊天, 聊出数学问题, 适时提出一些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3、适时暴露不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适时装作出错, 让学生给老师纠正错误 (同时也是告诉学生老师是人不是神, 有时也会出错, 老师也是从当学生而来的) , 鼓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获取课外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出题 (编题) 给老师做, 感受当老师的“老师”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夯实基础形成技能。
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基本的东西反复练习, 只有练好了基本功才能学好数学, 课外资料上超纲的难题一律不要求学生做, 学生问到也可以不讲, 事实上基础实了, 技能技巧也就容易形成, 难题也就不难了, 即使考试中有少量的难度大一些的题目, 学生也可以完成,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功到自然成吧。记得爱迪生说过:“天才等于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勤奋”, 我认为勤奋就是苦练, 功多艺才熟嘛!
5、家长做作业, 学生来指导。
家长会前给家长布置数学作业, 并要求家长在开家长会时交来, 这个作业实际上还是布置给学生的, 在作业上注明:家长完成有困难时要学生来帮助 (暗示家长要学生来完成) , 当然这些作业也是因人而异的 (视他们各自学习的基础) , 这样学生在家长面前也抬得起头, 我还能给父母讲作业。于是, 心里也就有了自信心, 作业中也可以有学生做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题, 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老师出给家长做的题也不是很简单的, 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才能胜任父母的“老师”,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6、比学赶帮共同提高。
在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 一是让每一个学生自己找一个挑战对手, 列表作好记载, 每次测验后看自己是否挑战成功, 失败了就找原因, 下次继续, 成功了可选择另外的同学挑战;二是“双打”, 让一个成绩好一点的与一个成绩差一点的同学配对, 挑战另一对同学, 形成合力。事实上成绩好一点在帮助同学时自己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这样全体学生都会认真学习, 达到整体进步的目的。
7、借助荣德基CETC差距学习法, 要求学生建立错题库, 对易错题目进行二度闯关、三度闯关。
先要求学生比谁的“库存”少, 到后来, 不少学生不再去比“库存”多少了, 他们更注重分数的多少了, 更注重知识的掌握了。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篇8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容, 设置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目标, 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及过程与方法目标三者缺一不可, 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 再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要从整体出发, 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以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 传统的满堂灌、一刀切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因此, 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 在授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又如, 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 我们要改变以往将学生每天泡在题海中的教学方式, 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或者是一题多变的练习, 要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找到个性发展的空间。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 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完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转变以往的终结式的评价模式, 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 我们的评价不在是单一的看重学习结果、考试成绩,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中, 正确地认识自我, 重拾学习信心。而且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注重优等生或者是学困生的评价方式, 而忽略了那部分较为稳定的中等生的评价。因此, 教师要注意完善评价模式, 要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有教师这样抱怨:“为什么讲过的试题学生还是不会”“为什么学生的答案都是一样的”等, 其实, 教师在抱怨的过程中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到底错在学生还是错在我们教师自身。然而, 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反思的过程, 教师要反思每堂课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几分, 反思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思自己是不是还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被动地学习等等。只有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才能有针对性地改正, 才能真正地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总之, 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不是教师简单地说一说就可以实现的, 它需要教师从新课的导入到课下的反思都要认真地完成, 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最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由此可以看出, 数学对生产、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充分展示数学的作用, 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数学质量教学提高 篇9
一、理念的充分认识和转变
在对数学模型思想进行有效应用之前, 教师首先应对数学模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重要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数学模型思想只是一种教学指导,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模式。对模型思想进行有效应用,指的是在具体教学中,利用这一思想作为引导,将模型思维应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而非单纯地从公式入手,让学生进行背诵或者死板地照搬计算。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上学情境,且采用动画形式呈现。学生在现实而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吸引下, 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提炼并生成完整的数学问题,顺利完成解决问题的第一个转化。同时也重视了“解决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图形———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解决问题。这样,由于扎实地渗透了建模思想,学生有效地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鼓励学生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 对书本中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怎样一步一步提炼出来的。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总结,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 提供给学生的学具除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之外, 还应该补充一些不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都应该提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冲突和问题,他们并不能够很轻易地解决,随之会进行激烈的讨论以及充分的思考、反复多次的操作,之后终于发现: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而发现规律,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联系实际,应用数学模型
除了充分认识模型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和精髓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模型思想的积极作用,教师还应合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策略,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就“四则运算”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建议教师从生活中一些常用到的基本运算引入, 然后引出四则运算的实际运算步骤, 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公式的内容,用实物作为计算载体, 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演练。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篇10
一、数学教学课应是一堂艺术课。
为了把数学课上成一堂艺术课, 教师应精心策划出知识的穿插、渗透与融合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尤其要注意口语:把“枯燥的”、“乏味的”、“生硬的”数学知识用准确简练、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洒脱自如的语调;清晰流畅、环环相扣的思路, 转化为生动、形象、有趣的画面, 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为此, 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文学修养, 拓展知识层面, 按口语表达的要求磨练自己, 使自己的口语符合一堂“艺术课”的要求。
1. 口语表达要有感染力。
评判一节数学课成败的重要标准: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 特别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感染力。特别是口语感染力, 口语感染力强的教师,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上有意传授的东西, 而且会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因此一堂好课可以说是教师感情的投入, 贫乏的言辞、呆板的语调, 是不会感染学生的。教师对学科的真诚、专注、兴趣、爱好及自豪感, 都会形成对课堂的感情投入, 这就需要用口语表达进行穿针引线, 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 引起他们的模仿、思考、记忆和探索。
2. 口语表达要有深度。
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 只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和途径, 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故一堂好的数学课上的口语要力戒哗众取宠, 浅尝辄止, 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虚假“繁荣”, 而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广度、深度。口语表达要有深度, 是指数学教师的口语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思想性和科学性, 而不能信口开河、海阔天空, 更不能无中生有、节外生枝。只有在准确严谨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追求口语的清晰流畅、优美动听, 才能追求讲授内容的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分析问题入情入理, 解答疑难切中肯綮。
3. 口语表达有助于记忆。
教师所讲内容, 有些需要学生短期记忆, 有些需要长期储存。教师在准备一堂好的数学课前除应明确地考虑和确定本节课在记忆上的各类任务外, 还要重点考虑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特别是如何应用口语来协助学生记忆。此时的口语表达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要利用好重音, 说话声音要有轻有重, 语意要有主和次, 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显示口语的表现力引起学生的注意, 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要利用好节奏, 快慢、长短、强弱、缓急、高低、顿挫和停顿的交替使用, 有意形成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有张有弛, 增强他们的记忆效果。停顿是一种重要的课堂表现形式, 对一堂好的课而言, 不时留出适当的“空白”和“间隙”,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解、思考和记忆, 是非常必要的, 沉默是金,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力求达到口语表达的“入脑”。
二、数学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辅, 提高能力为主, 真正落实教改, 实施素质教育。
现阶段的中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实践能力差, 创新能力更差。低分低能的教育是失败的, 高分低能的教育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改变课堂上一贯的灌输知识为主的格局, 最起码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发生, 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头脑思考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处理问题既要果断, 又要有理有据, 像数学推理、证明一样, 不能拖泥带水, 更不能模棱两可。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文化素质是基础;能力素质是目标。将来能胜任工作且能够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进而不断地提高, 不断地迎接挑战才是高素质的体现, 才是当今世界有竞争力的体现。
三、数学教学要注重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应该培养只会考试的人, 我们的社会也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的“数学家”。绝大多数学生都将最终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 不管他中学毕业后是继续深造, 还是直接参加劳动, 他在中学所学的知识都应该是“有用的”, 而且是经常用, 所以上不上中学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强化和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应该成为评判一堂数学课的重要依据。
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的纵向联系。数学本身就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一部罗曼蒂克史, 它的情节是曲折的, 是跌宕起伏的, 后面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前面所学的知识中, 可使原有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牢固。其次, 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数学绝不是只为自己建造起来的一座空中楼阁, 很多数学知识和数学分支原本是根据生产的需要, 或者是由数学的只弟姐妹———物理和化学的需要而引入的:比如“微积分”, 不就是牛顿在计算“万有引力定理”时发明创造的嘛。所以摒弃封闭的学科概念, 把数学溶入理科教学的大课堂中, 才是有战略眼光的举措。再次,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数学建模是一种很好尝试, 学习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来能用所学知识, 指导实践, 指导生产,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四、数学教学应该把课堂目标由“学会”转为“会学”, 自主学习才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永无止境的, 更新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 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和宝贵的, 因此, 教会学生“会学”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自主学习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可以享用一生。
数学质量教学提高 篇11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农村中学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不当、阅读习惯较差,尤其是对数学这类逻辑性很强的书籍的阅读就更差了。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把数学课本当成一本“习题集”,完成作业之后就很少有人问津,更谈不上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数学工具书了。这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数学教学的悲哀,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扭转。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眼、耳、口、脑等协同参与的一个认知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的阅读指导实践,谈点个人的看法。一、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对数学课本的阅读,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等。要培养他们对数学的阅读兴趣,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他们需要教师使用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点拨并长期坚持方能奏效。首先,我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数学成就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给我们带的好处等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所起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其次,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数学图形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数学逻辑性强、推理严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过程中自己思维得到了锻炼、头脑更灵活、人更聪明了。再者,通过让学生体会在阅读数学课本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受,如:理解概念、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积累知识、找到解题方法、掌握技巧、顺利解题等,给数学阅读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定期举行读书比赛并表彰先进,让学生交流阅读经验、畅谈阅读方法。适时布置阅读任务,并进行检查督促,天长日久,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有了明显提高。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仅有阅读兴趣还很不够,因为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效率就很难提高,阅读效果就不理想。只有讲究方法才会让阅读事半功倍。数学阅读与读小说大不一样,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很必要的。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新内容的阅读按照“初读——细读——精读三步法”进行。初读时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过去,大致了解课本内容,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形成初步印象。细读时让学生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读,对概念、性质、定理、法则等要勾画出来,关键的词句要做上符号,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掌握其基本内容,做到重点、关键、难点心中有数。精读则是学生在经过细读获得了新的知识后,因对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必须对课文进行进一步阅读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阶段。精读时重点指导学生对概念、性质、定理、法则等字斟句酌,耐心细致地反复研读,强调要深思默想、咀嚼体味,注重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弄清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图形的结构特征,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探究和掌握例题的解法、思路、算法、推理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精读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口、脑、手、耳等有机结合,通过剪、拼、折、量、算、观察、比较、体验、讨论、查阅工具书等,解决疑难问题,进行尝试性练习,查漏补缺,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内化知识。经过这三个阶段的阅读,学生能获得完整、准确的知识,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初读和细读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是学生课前预习时常常使用的方法。精读可在课内进行,教师要给以恰当的引导和必要的启发。学生经过课内外的阅读,使独立阅读与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互粘合,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升华,教师也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二,复习、巩固性阅读。学完一个章节或学习进行了一个阶段,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这时阅读可以根据对所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采取跳跃式阅读、选择性阅读、重点内容反复阅读、浏览、串读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透彻,掌握更加牢固,形成知识系统,以便熟练应用。三、大力倡导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奠定数学阅读的基础。这时加大学生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很有必要了。有人说,一种良好的行为,能够坚持约60天,就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这时,我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选择一定量的数学课外书籍进行阅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定期收集学生读书情况,表彰积极参与的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体会演讲比赛,让学生相互交流从课外读物中学到的解题方法、技巧、思路及给自己的学习带来的帮助。这样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进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巩固了良好的阅读行为。阅读,自然而然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教是為了不教”,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浓厚的阅读兴趣的产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的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一旦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他们就会学得轻松,教师也才会教得轻松,也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作者简介: 王福英:女,管理学在读博士,教授,现在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任教。闫峰:男,工学博士,教授,现任沈阳化工学院应用化学学院书记。肖于波:男,讲师,现任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书记。
活用数学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 篇12
一、活用每节内容的前置情境
《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节内容, 教材的前置情境为“一只青蛙一张嘴, 二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这样的前置情境生动、形象, 而且还可以和儿歌结合, 所以也不失为新授时候的引入素材。
但是, 这一前置情境也有它的局限性, 一是城市的学生现在对于青蛙的概念已经比较模糊, 二是这一内容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下半年了, 青蛙不可能这时候还跑出来。因此也可以考虑更换前置情境, 比如可以改成“街道旁的一根电线杆上对称地挂着同样的两幅广告, 两根电线杆上对称地挂着同样的四幅广告。”
所以对于教材的前置情境, 数学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和数学内容的实际, 做合理的安排, 绝不能对教材的前置情境熟视无睹。
二、活用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
比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 教材设计了“想一想”
“在笔直的铁轨上, 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
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 教定理, 而是应该组织学生思考。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 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 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
这样,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定理自然就得到了。
三、活用合作学习的内容
比如,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4页的“合作学习”内容的活用。
上述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分组讨论, 阅读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检验问题的过程, 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互动, 各种思想、方法不断影响和改变, 慢慢达到结果的统一。
四、活用教材的实例、实物
比如, 浙教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节内容的例2.原题为:底面半径为10cm, 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满了水。小明先将水桶里的水倒满两个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5cm的圆柱形杯子, 再把剩下的水倒入长、宽、高分别为50cm, 20cm, 20cm的长方体容器内。长方体容器内的水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π取3, 容器的厚度不计)
这题的解法就是利用总体等于各分量的和这一关系, 学生能解决这一问题以后, 老师可以把题目改变一下, 假如长、宽、高分别为50cm, 20cm, 20cm长方体容器盛满了水, 把水倒入底面半径为10cm, 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 其他的水能一个一个倒入两个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5cm的圆柱形杯子, 如果能倒满, 那么长方体容器内还有多少高度的水?如果不能倒满, 那么其中一个圆柱形杯子还有多少高度没有水?
题目这样一改, 就变成了首先判断水能不能倒满的问题了, 然后才是本例的类型,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
五、活用课堂练习或当堂作业
课堂练习或当堂作业既是对教材所学知识的巩固, 又有补充和深化教材内容的作用, 常常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上的体现和运用。
浙教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当堂作业题6, 是一个扑克牌计算“24点”的题, 它是学生锻炼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力的既有趣又实用的方法, 但是扑克牌的点数都是正的,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题的基本精神, 给出有正有负的四个数字, 让学生计算“24点”, 然后让学生相出题, 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数学质量教学提高】推荐阅读:
九年级数学怎样提高教学质量07-09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06-03
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10-16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09-10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06-19
数学教学质量体会分析06-27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分析10-19
三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08-28
一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08-13
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分析08-26